女生拍照摆pose大全的时侯把光圈调到地F11时灯光没有星光是坏了吗

补充:为什么大光圈成像就不好呢?大光圈能带来什么优点?更大的通光量,更高的快门速度,更浅的景深,更有层次的画面,更多的面子和“刀锐奶化”……大光圈会有什么缺点(技术难点)?光圈本身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光学器件,一般在镜头组里,是镜头的一部分。一般由数片卷叶型金属片构成,中间形成一个大小可调的孔,通过金属叶片的转动,可以调节此孔的大小。而光圈参数上的F1.8是一个比值,是由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所得来的。(所以F值每增大1.4(即√2),通光量增加一倍通常F值顺序如下(一个等比数列)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32 ...... 以上每级通光量减小一半)因此我们可以显然的看到,同样焦距,越大的光圈,镜头的口径就越粗。其实大光圈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算太高,只要你镜头做的粗,还是很好实现的,但是它随之带来的很多问题却使得很多厂家至今做不出超大光圈的镜头,特别是长焦镜头。首先大光圈带来的浅景深就要求你的相机对焦模块要十分的精准,因为在某些场合下或许你的景深薄如蝉翼,稍有跑焦就有可能前功尽弃,所以大光圈首先要求的就是对焦上要精准无误。其次,如果你的镜头是定焦还好说,不会随着焦距的变化而改变光圈叶片的大小,而变焦头的恒定光圈实际上是很难做的,恒定光圈其实是个变动的装置,因为它要随着焦距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通光量,才能达到F值的恒定不变,这个也需要高精度的技术支持。第三,就是光学特性所决定的了。光圈越大,镜头的通光量就越大,那么最大光圈情况下,利用的几乎是镜片所有的成像面积,那么由于光学玻璃的加工和镜头的设计制造原因,镜片中央的成像质量是明显高于镜片边缘的,镜片的厚度也不一样,这就导致镜片的折射率不同,画质收到影响。而镜头畸变(球面像差)也越严重。解决的办法是采用非球面镜片。但是,受光学材料折光系数的限制,镜头的设计,镜片的计算,研磨将会变得非常非常复杂,而且也依然不能完全避免,同时制成的镜头的景深范围会变得非常小。使用上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白色光由7种颜色组成,又因为每种颜色的光的波长不一样,所以在通过镜头的镜片时的折色率不一样,使汇聚点不重合形成色环,这就是镜头的色散,大光圈的镜头镜片很大,镜片组多,光线复杂多变,也极易产生色散现象,也就是常说的紫边。解决办法目前是使用超低色散镜片,要利用具有不同折射系数的凹面镜和凸面镜结合在一起对这些色差进行补偿,在某些波长范围,这一方法会产生一般光学玻璃不能修正的第二级色差。为了补偿这种剩余色差(特别是在远摄端),就采用低色散玻璃,由于低色散玻璃具有低折射系数和低色散系数的特性,可以补偿色差。但是即使是这样,完全消除色散也是不可能的。以上问题都会直接导致画面的分辨率下降,边角成像极差,暗角,紫边,眩光等现象,拍摄风景照片一般都是在大光比环境下,逆光拍摄,光线复杂且直射,更容易引起以上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要使用小光圈,只使用镜片中间成像最佳的部分,减少通光量,使得光线聚拢收缩,通过延长曝光时间来达到最佳的分辨率和色彩画质。呼……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难到现在光学厂家们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最后引用一位前辈的话作为这段胡言乱语的总结:单球面镜片存在球面像差、色差、慧型像差、像场弯曲、边角遮挡等影响到最后成像质量的理论缺陷。因此要使用不同色散和折射率的玻璃做成同样是球面的镜片来进行补偿。因为同样是球面镜片,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缺陷同时补偿到理想的程度。往往这个像差补偿了,又出现另一个像差,也就是说,在可见光的光谱,焦平面的平整,法线轴向的色散,离法线的球差慧差等等,不可能全部补偿到一直,以至常常用进一步的手段如非球面镜片,特殊的材料做的镜片等,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这种补偿也不是完全理想的,只能在像场圈的某一二个点上,光圈的一二个档位上,光谱的一二个点上达到理想的效果,而离开这些理想的点,各种参数会离开理想状态。所以就出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上往往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的原因。镜头的设计是计算和实用妥协的结果。所有的像差像散,都是一条曲线。当要用镜片补偿的办法改善镜头的特性时,二块镜片的曲线是不同的。因此,简单的说,只能做到二条曲线的二点重合,而在二端和中间是有离散现象的。在这个例子中,只有二点才重合。但是各种像差像散又无法同时矫正。所以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下面是来延伸一下大光圈所带来的参数价值和镜头的选择以及MTF曲线的问题,可以不看。回答这个问题,要首先了解最大光圈所带来的意义,一般来说,一只镜头,除去价格因素,除去焦段的实际考虑,我们最关心的往往就是它的最大光圈值了,最大有多大,是不是恒定光圈,对于一只镜头的各个参数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光圈越大的镜头价格越昂贵。EF 50 1.8售价只有600元,而EF 50 1.2却高达12000元。越大的光圈值,代表了它单位时间的通光量会更大,同样的环境下能够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保证了成像的清晰程度,同时,越大的光圈也代表了你可以拍出景深更浅的照片。所以说,这两只镜头成像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这相差半档的光圈之上!而最大光圈可不可用,也是一个区分镜头的指标,例如50 1.8,在F1.8这个光圈下拍出的照片几乎是不可用的,因为大光圈往往带来的问题有成像较肉(分辨率低),紫边严重,边缘成像不能看,暗角明显等等,所以纵然50 1.8的最大光圈是F1.8,但是实际使用中你却一定要缩小到F2.0甚至F2.8才能发挥出它的正常水准,那么这只50 1.8的最大光圈对我们的意义就不大了。反之,50 1,2这只镜头的最大光圈是可用的,除大光比下的紫边比较严重以外,分辨率较高,尤其边缘成像还是比较完美的,加之做工,色彩反差上的区别,比前者贵出N多倍的价格也能够理解了。但是,当两只镜头的光圈同时缩小到F11拍摄一个物体时,你甚至分不出哪只拍摄了哪张照片,这就说明了大部分的照片在光圈适中的情况下其成像质量是近似的。而一般镜头在F5.6~F16之间的成像其锐度,分辨率也是最高的。而使用最小光圈拍照,又避免不了光的衍射本性,同样发挥不出镜头的最高分辨率。所以每一只镜头都有它自己的最佳光圈,此时镜头可以达到最高分辨率。 说到底,小光圈其实就是利用了镜头中心来成像,而大光圈需要利用整个镜头。理论上可以做到中心和四周成像一样好,但是很难。而且就算做到了,只用中心还是不會比全用差。再大的西瓜,不也是芯儿上甜嘛~拍摄风景照时,我们往往拍摄的是全景或是远景,需要的是一个较高的分辨率和较深的景深,小的光圈不仅可以带来一只镜头分辨率上的显著提升,也可以使得取景器中的画面都在景深之中,所以我们拍摄风景照时经常使用小光圈。关于这个问题,我是尽量往通俗的意义上去说,不过如果有探究精神,可以再去学习一下镜头的MTF曲线图,这种曲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一只镜头在不同焦段不同光圈下分辨率的表现。不过看多了曲线图这种东西,你就会发现那也就是个参考值而已,也只能分析出理论上的分辨率之差。实际用起来50 1.8和50 1.2,那还是有天壤之别的。附上佳能EF 50 f1.8、EF 50 1.4 USM、EF 50 f1.2 L USM的MTF曲线图。
EF 50 f1.8
EF 50 f1.4 USM
EF 50 f1.4 USM
EF 50 f1.2 L USM
EF 50 f1.2 L USM按佳能MTF标注的方法,实线为S 方向测得,虚线为M 方向测得,黑色曲线为最大光圈测得,蓝色曲线为F8 光圈测得,粗线是空间频率为10 线对/ 毫米时测得,细线是空间频率为30 线对/ 毫米时测得因为镜头里镜片是圆的,故存在中心像场和边缘像场的区别,中心成像最好,然后越偏向边缘像场,镜头成像素质越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上面三幅图里,横坐标是中心像场到边缘像场的距离,由于三只都是全幅头,所以横坐标是一样的,纵坐标是MTF值。简单地说,M是垂直方向上的成像素质,S是水平方向上的成像素质。S和M两条曲线距离越近越好即可,同样条件下,我认为S曲线更重要一些。佳能这三只标头,都是以大光圈著称,所以先看大光圈,黑色的四条线。正常情况来看,应该是曲线和横、纵轴围成的面积越大镜头越好,但是这里50 1.2明显要比另外两支镜头差,为什么?因为光圈不同。所以最大光圈情况下是没有办法直接比较MTF曲线的,故可以看一下。。501.2黑色粗实线基本属于一个均匀下滑的形态,也就是说这只头中心像场到边缘像场的成像素质是均匀过度的,而1.4和1.8都有一个突然下降的阶段,而最终的值1.2是远高于1.4和1.8的,也就是说1.2不但成像素质过度均匀,而且边缘成像要明显好于1.4和1.8。低空间频率测试的是镜头的反差。。比较直观的说法就是对比度,高空间频率测试的是镜头的分辨率。实际上所谓的收光圈就是为了达到镜头的最佳分辨率,由上图可见。1.2还是要好于1.4和1.8的,你还能发现,全开光圈时1.8就是个杯具。另外,一般来说每个镜头的最优光圈值还是不同的,镜头素质越高的,其最优光圈更靠近最大光圈一些,如果你不知道你所使用镜头的最有光圈是多少的多少的话,使用F8、F11也是没错的。在附上一篇介绍如何看懂MTF曲线图的文章:如有意见,欢迎指正。
神仙?妖怪?谢谢。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如何设置相机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
这三个参数在拍照时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照片的最终效果!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来表示,数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数值越小光圈孔径越大。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因为光圈孔径大),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光圈好比是水龙头。如果把它开大,就能有大量的光线进入;如果把它关小,就只会进入较少的光线。从图左上至右下分别是光圈处于关闭、f11、f8及f4不同状态下的光圈大小。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光圈越大,投影到数码相机CCD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的道理。我们在买镜头时,光圈的大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直接影响价格的高低,拥有大孔径光圈的镜头在价格上比那些小孔径光圈的镜头贵很多,大光圈在光线暗的环境中能更好的得到表现,在不改变快门速度的前题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线,从而照片得到正常曝光。现在专业型的变焦镜头光圈一般都能开到F2.8,定焦镜头比如CANON50MM能开到1.4!大光圈除了能获得更多的光线外,还能获得浅景深的效果(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光圈越大景深越浅,说得比较俗就是拍摄的主题清晰,而背景是模糊的,这样突出主题,在拍人像时常用到,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也就是前后景都比较清晰,适合拍风景照。控制景深除了跟光圈的大小有关,还跟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有关,今天主要讲讲光圈、快门、ISO的不同组合,拍出不同效果的照片。  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一种机械或电子装置,是镜头前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一般而言快门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控制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解决曝光量的需要。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也可以把快门说成是让相机保持当前设定光圈大小的控制时间。对于快门速度的表示方法,也是使用相应的数字来进行设定,比如1/30秒、1/60秒等。它们分别表示让当前设定的光圈孔径大小保持1/30秒、1/60秒的时间。如何设定快门的时间要看被摄主体和光线来定,如果是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比如一场球赛,飞翔的鸟儿,快门一般就要设在1/300秒以上,这样才不至于拍出来的照片是糊的!在拍静止物体时一般快门速度不要低于1/30秒,因为据统计手持相机拍摄,手的稳定性大至也就保持在1/30秒这个时间范围内,超过这个时间范围,手就会抖动,使拍出来的照片糊成一团,如果是铁手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是晚上拍夜景,最好带好三角架,因为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手持相机拍夜景,拍出的照片让我欲哭无泪!拍夜景用小光圈拍比较好,因为小光圈能把灯光拍出星光效果,非常好看,但使用了小光圈,这就迫使相机的快门要设置得慢一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曝光!我曾看过一位大师的作品,曝光时间有五分钟之长!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的组合是可以得到同样的曝光量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来解释吧,有这样两组曝光组合,A.快门速度是1/30秒,光圈F值为5.6。B.快门速度为1/60秒,光圈F值为4。虽然这两组的光圈和快门值都不相当,但得到的曝光量是一样的,但并不能证明所拍出照片的效果就一模一样!  最后就是感光度了,所谓感光度,就是指对光线的感应能力,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个ISO值,ISO值一般有ISO100、200、400或更高。感光度的来源应该是传统胶片的感光效应。传统胶片由于制造工艺的不同,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就不同,当然就形成了感光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低ISO的,也就是低感光度的情况下,画面更清晰,更细腻,细节表现的更有深度。而高ISO则可以在暗光环境下应付自如,不过高ISO会便照片上的燥点增加!所以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使用低ISO。使用数码相机拍照一般都是调节这三个参数,我拍照时最先考虑的是光圈大小,然后是快门速度,ISO是最后考虑的因素,在光圈固定的情况下,ISO值的设定一般都是根据快门速度来定的。鱼与熊掌的关系,
照出亮度合适,而又清晰的照片,
小光圈可以使前后远景都清楚,适合拍摄风景,但是光圈小了,进光就少,照出来就暗,怎么办,那就用慢快门。
手持相机照相肯定会有抖动是吧,抖动就会使相片整个模糊了,一般人用1/60秒的快门,手持相机可以使照片不模糊。如果在光线暗的地方怎么办呢(比如说傍晚),那就增大光圈,用大光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用用,多练练,用手动挡,别自动挡,很简单的。从日常生活摄影的角度讲,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景深和曝光量。光圈越大景深越短,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光圈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曝光量越大,光圈越小,曝光量越小。
&&&& 快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使动体影像“凝固”。快门速度越慢,曝光量越大,速度越快,曝光量越小;快门越快,越能抓住活动物体的瞬间静止状态。
&&&& 为了使景物达到预期的影像,要靠光圈与快门速度的密切配合。摄影的几个技术指标——曝光正确、影像清晰、层次丰富、突出主题,都要靠光圈与快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
&&&& 选用光圈时注意的问题
&&&& 按景深选用光圈,这应成为拍照时的基本原则。有人误以为,景深越长越好,清楚范围越大越好,实际这是一种误解,正确地说法应该是,该清楚的地方要保证清楚,不应该清楚的地方就不要清楚。
&&&& 使用快门时应注意的问题
&&&& 如果使用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相机,快门速度可以用光圈控制:光圈大,意味速度快;光圈小,意味着速度慢。一般相机,拍摄一般景物,应在光圈确定之后,根据天气、光线情况确定快门。若拍照动体就要先选定快门,根据快门再确定光圈。有时要把动态拍成“凝固”状态就应用高速快门。有时要把动体的动感拍出来,就要用慢一点的快门速度。
&&&& 当今使用变焦距镜头时机很多。它的体积较大、较重、较长,按动快门时容易颤动,故应紧握住镜头,而不能像拿标准镜头那样只握机身。快门速度小于焦距的倒数时,就要用三角架。
快门优先!与抖动没有直接关系!照片的好坏与暴光量有关,也就是说应该通多少的光线使ccd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暴光量与通光时间(快门速度决定),通光面积(光圈大小决定)有关。那么,为了得到正确的暴光量,就需要正确的快门与光圈的组合。快门快时,光圈就要大些;快门慢时,光圈就要小些。
&& 快门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快门速度自动决定用多大的光圈。
&& 光圈优先是指由机器自动测光系统计算出暴光量的值,然后根据你选定的光圈大小自动决定用多少的快门。
&& 光圈越大,则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光线越多,反之则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为字母“F+数值”,例如F5.6、F4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数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并且两个相邻的光圈值之间相差两倍,也就是说F4比F5.6所通过的光线要大两倍。相对来说快门的定义就很简单了,也就是允许光通过光圈的时间,表示的方式就是数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样两个相邻快门之间也相差两倍。
&& 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个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当前测出正常的曝光组合为F5.6、1/30秒,如果将光圈增大一级也就是F4,那么此时的快门值将变为1/60,这样的组合同样也能达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组合虽然可以达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是不相同的。这里就涉及到“景深”的概念,所谓景深就是指当镜头对焦于被摄体时,被摄体及其前后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范围,这个范围就叫景深。
&& 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然后利用相机的测光获取相应的快门值。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时,我们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们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值,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 与光圈优先相反,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
&& 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轻松地控制景深,而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光圈对运动的物体能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这两者都要灵活运用,满足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要求。与传统的相机一样,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与快门速度在拍摄时相当重要,但对于目前普通的商用及家用级的数码相机,因为相机的全自动化,使得人们只关心如何选择拍摄景物,而不太注意相机自动控制的光圈及快门速度。但如果您在购买数码相机时,最好能够对比一下各种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及快门速度,因为光圈和快门将配合控制您的数码相机的光线摄入量的总体范围值,也就是说它将影响到您的相机是否能够在各种光线情况下获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快门速度也将直接影响到您在拍摄动态图像时的效果,而光圈范围将影响到您拍摄图像的景深。
&& 拍摄照片的过程,是相机开启快门后,让眼前的影像透过镜头后投影到数码相机的CCD感光器上,感光器在通过数模转化器,将图像的信息在相机的存储卡上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与传统的相机的曝光过程一样。然而想要获得层次丰富的影像,就要控制投射在CCD感光器的光量值,照片上的细节都可以得到正确的描述,从颜色最深到最淡的区域,都有丰富的层次表现,明暗之间有渐变过渡,不是截然的黑白分明,另外作品的反差和鲜锐度也都有最佳的表现。过多的光线,导致曝光过渡,影像明显偏亮;反过来说,若CCD吸收的光线太少,则会曝光不足,整张照片会偏暗,细节的地方会流失,照片效果会相当不好,所以在拍摄时,要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一样,用来控制曝光量的就是「光圈」与「快门」,「光圈」是光线通过镜头的口径,口径越大,自然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投射的光线越多,快门就是光线通过镜头的时间,时间越短,曝光量越小。
&&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一样,光圈就安放在镜头的几片透镜中,由几片金属薄片组合而成,利用金属薄片的移动而调节光圈的大小。使用过传统的反光相机的人都知道,在镜头上,我们可以找到光圈值f,通常所见的光圈刻度为:1.4、2、2.8、4、5.6、8、11、16、22……,光圈级数f越大,表示镜头的口径越小,f值是将镜头的焦距距离与光圈的口径(孔的大小)所除而得的数字,因此数值越大,口径也就愈小。而每一级的光圈级数之间的单位进光量都是相差两倍,但目前有的数码相机,并未按以上级数设置光圈,而是按f2.8,f.5.6,f11,这时,其上下级的进光量,就不仅仅差两倍。
&& 前面说过,光圈是光线通过镜头时的口径大小,然而这只是笼统的说法,光圈的大小还要考虑到本身镜头镜头的焦距长短。长焦距的镜头(望远镜头),其长度较长,从光线的进入达到CCD的距离长,因此投射到CCD上的光线比较弱,因此长焦距的镜头的光圈往往略小一点,若是要作较大的光圈的镜头,就必须把口径拉大,才能把单位进光量提高,但是因为制作大口径的镜头的级数有不少的困难,制作工艺也较高,因而这一类的镜头通常较贵。因为光圈级数f是靠口径的大小和焦距长短的比值计算而得,因此只要光圈级数一样,不管35毫米或是200毫米,其进光量都是一样的。
&& 快门速度值通常标为:1、2、4、8、15、30、60、125、250、500……,这些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1秒的倒数,所以15是指1/15秒,250是指1/250秒,这比光圈要令人好理解多了,也是和光圈一样,每一格的快门速度间所相差的光量值也是2倍,例如,快门1/500秒的光量值为1/250秒的一半,是1/125秒的1/4而已。
&& 因为光圈与快门都可以用来控制曝光量,只要决定了光圈值f,就可由快门速度来修正曝光量,相反地,你也可以先决定使用的快门速度后,然后借调整光圈来获得曝光量,所幸的是在光量的调正上,都是以2倍的概念进行控制,使我们更容易调整适当的曝光量,例如说:若测出的正确曝光量为f/11,快门1/30秒时,想要把快门提高到1/60秒时,那么光圈也就要开大到f/8,因为快门从1/30秒到1/60秒时,曝光时间减少一半,那么光圈就要大一级,以加倍单位时间得进光量,如此光圈与快门的一增一减,曝光量也就刚好达到平衡。
&& 可是因为光圈与快门各有其独到特别的地方,因此每种搭配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必须依据拍摄物体的需要个人想要表现的方式,选择最适合的组合,才能发挥光圈与快门的实际意义。
&& 以快门速度来分,可分为高速快门与慢速快门。通常高速的快门能将移动中的物体给与「固定」,固定后的物体的动作细节和质感鲜明地加以描绘,使得物体更富有立体感。通常快门速度在1/30秒到1秒,甚至1秒以上的B快门都是属于慢速快门的范围,慢速快门常用的方法:第一种是将相机固定后,再由较慢的快门速度,使移动中的物体产生模糊图像,而让背景(静物)的清晰可以更加衬托主题的动感。第二种就是让相机随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平移或是转移,如此,和第一种方法刚好相反,背景会变得相当模糊,而主题会有点模糊却带有清晰,同样也是能把主体和背景分离出来。第三种,就是一不作二不休,干脆整张照片都模糊不清,借着迅速摇晃相机器而得来的。这三种方法,各有其特色在,如何适时的运用看就各人喜好的所在。
&& 我们常用慢速快门来拍摄夜晚得城市,因为流动的车辆,留下了红色和白色的车灯轨迹,而由数十条的光线汇成长长的光龙,十分绚丽,将繁华的不夜城描绘出来。或是用来拍摄流水,拍出的感觉相当的柔和和细腻。
&& 在选用用慢速快门时,要特别注意一点,因为每一级得慢速快门,相差得曝光时间很大,不像高速快门的1/250秒和1/500,拍出来的效果难以比较,在用慢速快门拍摄流动的景象时,若快门过快,则会不小心冻结景象;若快门太慢,则会整体看起来过于朦胧,失去了想要表现的效果,因此尝试每一格的慢速快门都拍拍看,就能得到理想的作品,也能看出其差异所在。
&& 比起快门,光圈就稍微复杂一点,光圈除了用来调节曝光量外,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画面「景深」的大小,所谓的「景深」就是在调焦使影像清晰,在焦点的前后有一段距离内的区域,能够清晰显现,而这一段范围我们称之为景深,景深越长,那么能清晰呈现的范围越大;反之,景深愈小,则前景或背景会变得模糊,模糊是因为聚焦松散所形成的一种朦胧现象。从光学理论来看,在镜头的焦距下,能够清楚呈像的只有在一物距上的平面,在此面外的景物都会模糊。
&& 影像景深有三种因素:(1)景深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换言之,就是镜头焦距越长,则景深越短。(2)景深与景物拍摄的距离成正比,相机若是离景物越近,则景深越短。(3)景深与光圈级数的大小成正比。若是镜头的焦距和物体的被拍摄距离距都维持不便,光圈越大,则景深越短,就是说光圈由f/16→f/11→f/8→f/5.6→f/4……时,则景深越来越短,景深外的景物其也更加模糊不清,而正确对焦到的主体,生动而清晰,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前后的杂乱景物,而美化朦胧,这种朦胧美和因相机震动而导致的模糊不一样,富有优雅而柔和的光彩,就像被渲染的彩墨,使得色调更加浅薄,能营造出相当程度的气氛,和景深内的主题产生分离的透视感,具有衬托出主体的特色,因此常用在人像摄影上,模特儿的背景模糊,而使人门的焦点放在漂亮的模特儿上,同时也因为大光圈的运用,可以有更多的光量,藉以提高快门速度,防止相机的震动,使影像更加锐利而明晰,还有若是处在昏暗的光源下,没有三脚架的帮助下,想捕捉当时的环境和气氛,或是无法用更慢的快门时,都是大光圈运用的地方,破坏了画面的气氛,因此大光圈的镜头向来是影友爱用的装备之一。
&& 若把光圈越小,由f/5.6→f/8→f/11→f/16→f/22……时,则景深的范围就越大,对于景物的描绘就更加的真实,极富有真实性,画质比大光圈更加清晰明锐,且因为景深的范围广,焦点涵盖的面积更大,因此有泛焦点的效果,就是前背景的事物都一一表现出来,且在对焦困难的环境下,例如高速移动的物体或是昏暗的光源下,那么泛焦点可以避免因为对焦的失误,而造成主题的失焦模糊,此外,小光圈能使镜头的接像不良,或透光不匀的像差等减低,获得高画质的作品,还有小光圈可以拉低快门速度,可由慢速快门制造流动感。
&& 对于专业级的数码相机,一般您可手动控制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但对于于商用及家用的数码相机,由于相机自动控制光圈和快门速度,因而您不需要自己控制,对于非专业用户这点是非常好的。但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在选择数码相机时,为适合更广阔的使用环境,数码相机的光圈范围和快门速度的范围越大越好,另外光圈最好能够按正常的级数连续设置,而不是跳跃性设立,另外也得注意数码相机在开启和关闭闪光灯时,其快门速度一般是不一样的。明白最简单的几点就行了: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光量的,相同快门下,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同时背景越模糊。
快门是用来控制进光的时间的,相同光圈下,快门越慢,进光量越多,当快门过慢时,如低于1/150秒,运动中的物体可能就会出现虚化的现象。
不同的光圈和快门值,可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照片的效果会不一样。1、在相机的参数表中,有类似F2.8-4/? 甚至F3.5 - F5 / F7.6 - F11表示什么意思?答:相机镜头的光圈F值,并不仅仅是一个孔径的问题,实际表示的是通光量,还和镜头的焦距等因素有关,是个相对值。对于一般的变焦镜头,即使光圈的物理孔径不变,焦距变长时通光量会变小,光圈F值也变小。F3.5 - F5 / F7.6 - F11表示:最大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2.8,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5;最小光圈在广角端,焦距最短时为F7.6,在长焦端,焦距最长时为F11。  当然,高级的专业镜头有的是恒定光圈,即F值不随焦距变化,其实那是在变焦时,光圈的物理口径相应在变。恒定光圈的镜头要比同质量的一般镜头贵很多。2、为什么数码相机的最小光圈都不够小,比如C-700是F8、N995是F10,而传统相机中动辄F11、F16甚至F22为什么?答:我们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当光圈物理孔径不变时,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远,F数愈小,反之,镜头中心与感光器件距离愈近,通过光孔到达感光器件的光密度愈高,F数就愈大。  多数非专业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短、物理口径很小,F8时光圈的物理孔径已经很小了,继续缩小就会发生衍射之类的光学现象,影响成像。所以一般非专业数码相机的最小光圈都在F8至F11,而专业型数码相机感光器件面积大,镜头距感光器件距离远,光圈值可以很小。3、什么是包围式曝光?如何使用?答: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尽管测光技术日臻完善,由于光线条件、被摄主体千变万化,仍可能会有测光偏差。为了防止因测光失误而错失重要拍摄主题,在许多高档传统相机中就已经引入了包围式曝光功能,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  在数码相机中,不但引入了针对曝光量的包围式曝光,有的相机甚至可以针对白平衡、对焦等进行包围式拍摄。4、自动曝光模式下怎样调整曝光量?答:虽然相机自动测光的技术日益完善,中央重点测光、分区测光等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仍然有测不准的时候,如果被摄物亮度分布不均匀,如在明亮的背景前面拍人物的逆光照,很容易受背景亮度的影响而使人物曝光不足,这时可使用AE锁或曝光补偿来解决这类问题,有曝光补偿装置的相机可以进行+2、+1、0、-1、-2等调整,如果主体曝光不足,则用正补偿,增加曝光量,反之使用负补偿,减少曝光量。5、什么是快门优先自动曝光?答: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又称快门先决式自动曝光,属于自动曝光方式的一种。适用于拍摄动体或需长时间曝光的拍摄场合,可以按照意图先选定快门速度,需要大的凝固运动物体时,选定高的快门速度(如1/0甚至更快),需拍夜景、闪光同步、虚化动体时选用慢的快门速度(如1/30,1/2甚至更长,但别忘了用三角架和遥控喔),照相机会根据CCD(或胶卷)的感光度和景物亮度来调节光圈大小,以达到正确的曝光。6、什么是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答: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又称光圈先决式自动曝光,属于自动曝光方式的一种。适用于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摄场合,可以按照意图先选定光圈,需要大的景深时,选定小的光圈(如F8,F11甚至更小),需要小的景深、虚化背景时,选用大的光圈(如F2.8),照相机会根据CCD(或胶卷)的感光度和景物亮度来调节快门速度,以达到正确的曝光。7、什么是AE锁?答:AE是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例如在逆光拍摄人像时,如果采用平均式测光自动曝光,人像就会曝光不足,这时如果先对人面部点测光,并按下AE锁锁定曝光值,拍摄时就会按人部的亮度曝光,保证主体曝光正常。8、什么是程序式自动曝光?答:程序式自动曝光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方式曝光时,相机不但能根据光线条件算出合适的曝光量,还能自动选择合适的曝光组合。然而,程序曝光也不是万能的,最终还是曝光组合的选择问题,经验丰富的摄影者还是宁愿使用手动曝光。9、数码相机的快门延迟时间是不是较长?答:许多初学摄影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拍摄时只盯着取景框,看到拍摄时机到来时猛地按下快门,这时相机需要自动对焦、测光、计算曝光量、选择合适曝光组合.....当然需要时间,如果这也属于快门延迟的话,那么快门延迟并不是数码相机特有的,自动对焦、自动测光的传统相机也会有这种现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半按快门,让相机先完成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等准备工作,拍摄时机一到,再把快门按到底,这样快门延迟就几乎没有或者很短。当然,在抓拍时您很难这么做,我们的建议是:用数码相机抓拍时最好用手动对焦预置焦距,用手动曝光预定曝光组合,当然,只有高端的机型才允许你这么做。10、数码相机的拍摄间隔指的是什么?答:拍摄间隔主要是指数码相机每拍完一张都要进行数据处理,包括计算和存储,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象传统相机那样一旦过完片就可以拍第二张,这也许是普通数码相机很难克服的问题,只有内置超大缓存的专业型数码相机和个别高端机型才能高速连拍多张。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您必须快速连续拍摄,就尽可能地使用较低的分辨率,因为此时数据量较小,处理速度会快很多。11、我用数码相机拍照时,总觉得什么都清楚,即使镜头焦距相当于200mm时,也很难实现传统相机那样的浅景深效果,为什么?答: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以使用传统相机机身的专业数码相机为例,因为成像器件(CCD或CMOS)面积小于传统相机胶片的面积,所以有“焦距相当于35mm相机的xx mm”的说法,但这里的“相当于”只是视角相当于,并非所有的拍摄效果都相当于。  可以想象成CCD(CMOS)是从胶片中央切下一块图像来数字化,图像的景深当然和使用胶片是一样的,所以一般说来,景深只和光圈大小及镜头的实际物理焦距有关。你所说的“相当于200mm”时,相机的物理焦距也就30mm左右(不同的机型会有不同),这在传统35mm相机中属于广角镜头,景深当然很大。  据说是蔡司公司有一个计算公式,物理焦距30mm左右的数码相机,推算出来景深效果也就大概“相当于”70mm左右,远不是视角所“相当于”的200mm。12、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介绍中经常看到“TTL iESP自动聚焦”的说法,到底是什么概念?答:TTL是英语Through The Lence(通过镜头)的缩写。iESP是英语Intelligent Electro Selective Pattern的缩写,直译为“智能电子选择模式”。  使用iESP自动对焦系统的数码相机在对焦范围内做多重区块分割(有资料称分割方式为扇形分割),再将分割区块所测得焦点位置综合运算,根据主体的不同状态,确定最佳焦距位。  iESP同样用于自动曝光系统和白平衡检测系统,将分割区块所测得亮度的平均值加权计算后所得出曝光参考值,在不同的环境下,人像和风景的分割区块加权比重会有不同。  奥林巴斯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将其程序化记录于相机的IC之中,正因为iESP的智能加权功能远胜于传统的单区测距和平均测光技术,因此奥林巴斯不愿沿用旧名词而改以iESP称之。13、什么是自动对焦的TTL?答:TTL是英语Through The Lens(通过镜头)的缩写。  自动对焦的实现有多种方式,但划分起来不外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早期的相机,采取一种类似目测测距的方式实现自动对焦,相机发射一种红外线(或其它射线),根据被摄体的反射确定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调整镜头组合,实现自动对焦。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实现、成本低,但容易出差错(相机和被摄体之间有其它东西如玻璃时就无法实现自动对焦),精度也差,如今高档的相机一般已经不使用此种方式。因为是相机主动发射射线,故称主动式,又因它实际只是测距,并不通过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故是非TTL式。  相对于主动式自动对焦,后来发展了被动式自动对焦,也就是根据镜头的实际成像判断是否正确结焦,判断的依据一般是反差检测式,具体原理相当复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因为这种方式是通过镜头成像实现的,故称为TTL自动对焦。也正是由于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基于镜头成像实现,因此对焦精度高,出现差错的比率低,但技术复杂,速度较慢(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高级自动对焦镜头除外),成本也较高。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5-14 15:0005-14 15:0005-14 15:0205-14 15:0305-14 15:0505-14 15:0505-14 15:0605-14 15:1305-14 15:1505-14 15:16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拍照摆pose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