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后会无期纯音乐”在台球厅的一段纯音乐是什么?

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按时间排序
2328 个回答
不是专业评论者,只说说自己看完后的理解与感受江河浩汉,胡生可安Roar of the river, Peace of the
mess.东极岛是在哪里。
观影中料想,大概是东海上的一方小岛,距离大陆海岸较远,或许是在舟山群岛东边吧。“太平洋的风儿最先吹到你”,“太平洋的阳光最先照耀你”,《东极岛岛歌》中这样唱道,虽然这里其实并不算最东的人居岛屿,但也有如钉在东海中的一个标尺,也钉住了几位人物的人生。
由东极岛一路向西,最先横亘在电影标题中间的渡船,尔后铺开在面前的笔直的公路,也都如同一个标尺,衡量着这一行人心之所念的尺度。或许在最初,江河、浩汉、胡生他们三个只有各自具体的念想,去见一见许久未聚的朋友,魂牵梦萦的女孩,送一送调任偏远异乡的江河,出于单纯的渴望与家乡迁移的无奈,但他们都未曾言及或者计划在这旅程结束之后的生活,如同剧中的插曲所言,“Que sera, sera”,“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the future's not ours to see”,“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未来不在我们眼中”,这似乎也是江河起先经常道出态度,三人启程时模糊的状态也是如此。
由东极岛一路向西,似乎又有着东极而西的意味,他们不自知地在路上向前探索其实也是在向自己的过去溯流,一路上的遭遇与他们各自状态中暴露出的原始存在的问题,都逐渐浮出,在引观众一笑之后却有种淡淡的同惜,江河斯文而怂软的心意表达,浩汉彪悍而恍然的感情追逐,至于胡生,则是可爱的悲遇。他们带着各自的问题上路,一路的行程似乎一时疏解了这些,但又会在紧要关头将各自人的问题包袱甩在各自身上,从而既让人觉得自然可心,又暗暗为其惋叹,层峦叠嶂的问题包袱也成为剧情中的一幕幕冲突的演化由头。
然而,东极而西,东极岛是主人公们迎纳太平洋风吹光沐的起点,西部边境则是尘飞日曝的终点,时间和光影在东极和西际形成两个极端,一个最先目及启明星,一个最后留影长庚星,但启明与长庚,本是同一星辰,他们在追寻自身也是在溯流自己,东极与西际也是同一,东极岛也正因此才显得是钉住了他们的人生的标尺,而这一道而来的仆仆风尘,丈量了原先他们彼此之间心迹的距离,一路而去的依依无期,衡量了他们自己与自己真正所念想的刻度。阿吕去了哪里。
浩汉的故友周沫,一个徘徊在片场的执着异乡人,一直在路上,也一直不在路上,她似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最肯定的是她觉得自己该斩断与家乡的种种,找到自己崭新的立足点,即便看似遥遥无期,也有这么一个盼头,让她即便在片场仅是替身与龙套,也在见到浩汉的时候令其感叹她还是这么美。
浩汉的手拉手小伙伴刘莺莺,一个与他流着同样一半血液的独立女性,和他同样,身上都有一股劲儿,只是在表达上她的确是他的姐姐,这股劲儿在浩汉身上是不可抑制的激情迸发,在刘莺莺身上,则是紧绷在内质的张力,流露在她慢条斯理而说一不二的语气中,就像那一桌台球,浩汉期待着第一杆大力出奇迹,刘莺莺却像剥鸡蛋一样,一个接一个直至全部地把蛋黄都打进碗,搅拌完,做出一锅炖蛋,浩汉在炖鸡蛋里只像那撒上面的葱花和虾米。
阿吕与他们不同,他是计划外的人物,与江河、浩汉在黄沙林里不期而遇。一个摩托手,一个浪迹天涯的摩托手,却也是一个路线执着目标明确的浪迹摩托手。如同我们很多人一样,我们在路上也会遇到这样一个带着点传奇经历与感伤故事的人,他絮絮叨叨也斩钉截铁,孤影自怜也昂首挺胸,他的出现如同一坠陨石让浩汉与江河感觉到切实的光和热,他们不自知而成为了追随流星的卫星,直到流星湮没在大漠的天际了无踪迹,此时升空中的卫星也兀然爆炸分解。阿吕曾说:“你们的偶像都是明星,而我的偶像是卫星!”誓做旅行者2号的阿吕驾车远去,中途抛下江河浩汉的行李与马达加斯加,正如歌中唱到的那样:“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相遇于乡野,相忘于江湖”这句话经常用来描述我们在旅途中遇到的奇人异士,阿吕算是一位,的确是想不通他究竟去了哪里,在作为一个丢了摩托的骑士,骗了一辆战车远去,或许也不过分,或许他的确还是在试车,一个转角就会回来,也或许永远不会回来。这种感觉就像你吃苹果,咬下一口时发现嵌着半只虫子,失去咀嚼的滋味,也失去尝试下一块苹果的兴致。胡生去了哪里。
影片开始,胡生是主要视角论述者,声线透出木讷和断句的疏离感,但他也对自己的名字的有较为清醒的意识,让我一开始只感觉他只是太老实太实诚了,而并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可是偏偏是他最先出问题了,仅仅一支烟的工夫便走丢了,也米再回来过。
这期间江河一直琢磨着苏米,同样的一个计划外人物,同样带着自己的问题上路,辗转在宾馆的各个房间,像一条游弋的优雅的河豚鱼,只是与江河浩汉不同,苏米对自己想要什么有清楚的计划与安排,但也和他们一样,她也需要摆脱过去生活的羁绊,但在尚未摆脱之际,却也对江河萌动心意,这应该是对于每一个人都会有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在试图斩断过往一切的时候,又生出在新时期即将到来时似乎要重蹈覆辙的念头。只是在这里各人的问题包袱也成为了他们各自的特质,使其得到路途上的青睐。
这一支烟的工夫很长,让我们都似乎有点遗忘了那个憨小子胡生。他走丢了,但也似乎没有走丢,胡生这个名字或许富含多意,恰如胡生在的时候,一切大致有条不紊,胡生走丢了那一刻起,乱子便接连不断,一切反而变得一团糟。从稀里糊涂的出生,胡七八糟的生活,到胡作非为的人生,胡生这个名字给予我们太多的关联想象了。他并没有走丢吧,他虽然一直憨憨地跟着一个大哥一个老师,只说自己只想跟着他们,但在这一支烟的工夫里,他或许知道了自己应该去寻找点什么了。他不是丢了,而是离开去了,去找他该有的东西,既然其他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他也该有。电影末尾回到了那“sun of beach”,东极岛上江河心事重重,他有期与苏米相遇在一起,无期与浩汉、胡生、阿吕等再聚,但我想起电影的开头,似乎也是从那灯火通明的东极岛回顾起这段故事,只是我忘了那最先旁白的声线是江河的还是胡生的抑或是浩汉的,也或许这一细节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们都已经由一个平凡之人经历不平凡的旅程而走上新的平凡之路了。无关后会有期与无期,每个人都是一个谜,即便“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啊”,所有人都在这条路上,相逢与相别,被给过也被夺走包袱和情意,遭遇也错过轨迹和目的地,只是在那个“后来”,“时间无言”,如一把筛子,筛去一些人,或是钻过筛孔的幸运儿,或是卡在筛孔的倒霉鬼,或是绕在筛孔拦下所爱人的旅行记录者。
午夜首映场的电影,结束时,我静静留在位子上,觉得那首《平凡之路》会响起,和往常不同,很多人也都留着等着这首歌,过了那么一小段时间,这首歌响起,全场人都恣意地舒叹一口气,直到曲终息影,影院要关门了,众人才离去。我觉得韩先生的这部电影做到让观众最后有耐心静待听完片尾曲已经实属不小的成功了。
片中很多饶有趣味的人物对话,深深地透露出韩先生往常说话一贯的腔调与作风,让很多熟悉其语言风格的观众都在私语中会心一笑:就是这个味道。
最后引用一首诗向《后会无期》这首曲子致意:“关切是问而有时关切是不问倘或一无消息如沉船后静静的海面,其实也是静静的记得。”
(看了朱炫的影评,基本赞同,但自己哪怕被淹没也有些话要说,也许有些许重复)夜里看完首映,居然心塞得睡不着觉。我想过这会是一部槽点无数的片子,只是无奈还是被提前映各位大V的赞誉冲昏了头脑,微博上的段子手似乎都被韩寒收买了,这两天居然奢求过这会是一部也许青涩、但不乏灵气的片子,因此未曾料到现在会是这副失落的心态,写下一篇让自己不舒服的闲言碎语。喜欢韩寒小说的人,或许还能适应他跳脱的叙事方法,人物写着写着就忘了也许能理解为一种随性。但100分钟的电影绝不可以像对待10万字的小说一般,更不能像一个半小时写做的博文,铺来垫去只是为了博人一笑抖个机灵。韩寒的小说尚且被形容为臭豆腐,若不是因为我是个脑残粉的话,我也许真会吐槽后会无期是个公共厕所。这当然不是一部好电影。韩寒自己说过,电影最重要的是讲一个好故事。我十分赞同。然而从任何角度来说,后会无期讲的都不是一个好故事。片段的闪光并不能挽救整体叙事的松散、节奏的缓慢,以及人物的单薄。用语言游戏拼凑起来的段子说多了只让人笑得乏味,笑完空洞。韩寒自己小说里存在的问题,如我曾经所设想和担忧的,一一呈现并放大在电影中了。同时,韩寒太过于小看电影中文字以外的元素的分量了。即使是剧中的台词设计,韩少也不能用写书的方式写台词。台词是生动的、你来我往的、更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被朗读或者记诵的。读书时,读者可以脑补每一句话的语气、动机、内心活动、时代背景,这也是阅读最美妙的体验所在;但观影时,大家的视觉听觉都被局限在大银幕之间,一个好的导演应该拥有还原观众期许的追求。许多不该跑龙套的人,莫名其妙跑了龙套。反而陈柏霖和冯绍峰二人,占去太多没有必要的戏份。温水煮青蛙的桥段,在1988里几乎让我掩卷心惊,然而表现在电影中,我竟然没有感到更多的力量。但我仍不忍心称之为一部坏电影。首先,我不觉得陈柏霖失去了蓝色大门里的灵气。相反,他演的江河生硬而温暖,伴着王珞丹的手机铃声念起的歌词太美,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但人物设定加给他过多的鸡汤式说教,即便我喜欢他的台湾腔至极,也有点儿无法忍受他动不动呆板地对着镜头背诵大道理。)韩寒对于单个画面的审美很好。该取哪里的市井、哪里的寂寥诗意、哪里的接地气、哪里的广阔天地,时不时让我觉得精致或者大气。(但这种感受太为短暂。)以及各个演员的造型,很应景很漂亮。孔女神很有趣,应该加戏。陈乔恩最后跑龙套的戏份好妙,说实在的我不太理解韩寒为什么没能做出更多类似这样的处理,而真的把主题交给了一次没有主题的盲目旅行。毕竟太多的国产电影,连半个闪光点都挑不上来。仔细想想,大概是我个人、乃至整个关注韩寒的圈子赋予了这部片子太多的意义,对大神的横空出现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观影前我就说,现在的我所能看见的他的脆弱、笨拙和措手不及,远远超过他的潇洒和才气。后会无期只是再次证明了,韩寒只是个平凡人,甚至只是个路人。虽然他是我所喜爱的、特别的、在这世界上稍微留下些痕迹的一个路人。我所提到的所有好与坏,都没有把后会无期和某电影放在一个层面上。因为十来年脑残路上,我太清楚韩少的秉性,他从未否认商业化的必要性和金钱的重要性,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让情怀与诚意向票房卑躬屈漆的人,虽然他的确该为这部电影的平庸(以及私以为的不专业)买单。但这是他本人的局限,而不是他的不用心。豆瓣现在的评分是8.3,但就像某电影会浮动突破4.0大关一样,后会无期的评分一定会逐渐下降走向中庸。但看着那么多奇怪的电影都奔着6亿8亿去,我还是更愿意把票房贡献给韩寒,哪怕这根本不是一部好电影。
这部电影太碎片化了,让我感觉这一部电影就像一个段子大杂烩。-----以下内容和问题无关---------看完零点首映,回到家里睡不着,开知乎看到男神 的回答,头脑一热还是写点什么好了。我是和老爸去看的。我今年17老爸43,我们都调侃我俩占了首映场的最老和最小观众,以及最萌年龄差。老爸是知道韩寒的,他也知道韩寒是松江二中的。我们家爸妈都不太管我学习,在我初二之前还没听说过什么四校,因为工作的地方离松江近的缘故吧,他曾经想过让我去考松江二中。“松江二中,挺好的啊。韩寒,也是松江二中的。”他那样说。我心中感到不屑。你读过韩寒的书么?你了解韩寒么?我那样想。当然,我也没读过他的书……盗版的也没有。那时候对他的唯一的印象是语文老师上课时带过一句,“反正我是不太赞同韩寒”之类的话。觉得他一定是一个超叛逆的形象。那种不拘于世俗目光一拍桌子说走咱就走的炫酷少年,对于当时循规蹈矩的那个小女生,实在很具有吸引力。但我是循规蹈矩的小女生,那样的炫酷仅仅是作为我的一种“永远不会实现我也不想让它实现的梦想”一般的存在,换言之,是一种伪装出来的高逼格。我该看书看书,该刷题刷题。也想不出别的事情好干。我根本有一次偶尔在书店翻到一本《小时代》,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了……悲剧的是我以为那是韩寒写的,就再没碰过韩寒的书。不过这不影响他在我心中酷炫的形象。后来我高中没去松江二中那么偏远的地方……去了宝山那个偏远的地方= =以前只要公交乘两站的,步行也不过半个小时。现在却要乘地铁,还要换乘。该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世界,无论从哪种含义上,都大了很多。我觉得,世界不只是读书了。我真的想,并也确实在一点一点的尝试着变成那样一个酷炫的人。礼拜五放学,我会去季风书园蹭书看。这是我第二次……哦不,第一次读韩寒的文章。很清新又不矫情的散文嘛。我记得封皮蓝底,一个笑脸。哦,一个。后来我微博关注了他,知道了的那个“无法注册”的有趣的域名。韩寒,没让我失望,你就是那么酷炫。再后来,后会无期开拍。看着我印象中帅气的陈柏霖被他整成那个乞丐样的场片……我燃起了对这部电影极大的兴趣。一开始一切都很棒,我理所当然的把它定位在小众片。后来推了三首歌,最最喜欢东极岛岛歌,感觉很上口。不喜欢平凡之路,原因……大抵是我觉得太不酷炫了。歌里唱着“我曾经……”“我曾经……”,但对于我来说“易碎的,骄傲着”“拥有一切”都还是谜样的未来式。突然间,我觉得能唱着这首歌的人,和我,是两个世界的人。这部电影,也可能不会像我所期待的那样了。临近上映,放出了很多片段的台词。叛逆却不再是我期待的了。23号,韩寒发了一条订票的各个网站的地址的微博。我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对这部电影死心的。我没老到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看淡,也不再是那个为了叛逆而叛逆的少年了。我不知道该拉谁去看这样一场电影。我八月就要去另一个国家了,我也不知道能和谁说出后会无期……老爸最近一直在忙,又不习惯熬夜,却特爽快的答应下来,我想也好,反正绝对不可能和老爸后会无期的哈。老爸从不和我讲大道理。从来不用所谓的道德绑架我。和老爸在一起,我觉得特舒服。他非常聪明但不愿意尝试新事物。算不上酷炫,但我感觉得到他对身边人,对这个世界的温柔。我想起叫兽对韩寒的评价那段,韩寒,也是个温柔的人呢。再说,电影推广的很好,也的确迎合了大部分人的想法,还保留了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吧,挺好的。没什么不对的。散场后我问老爸,老爸说不错。足够了。我可以理解,但不接受。这部电影就是个文艺的段子大杂烩,你韩寒就是没拿出水准来,这不是我心中那个酷炫的你。
看过韩寒这次对于电影后会无期的一个观众见面会的演讲,韩寒他擅长100字左右的妙语连珠,但演讲整体缺乏逻辑。当时我就猜测韩寒电影估计和他演讲差不多,整个电影可能就是90分钟的100字围脖堆一块。
7月26号更新:去影院再去支持一下吧~更新主要要另外支持一下 @赵耀 的答案,他像白水一样把对电影的理解一一罗列出来,自成逻辑,各位可以一读,大部分内容我都表示赞同。同时也是因为多年习惯避免把电影像分析视听语言一样写得过于直白,但看到别人写得清楚的,还是要支持一下,谁叫自己不愿写呢。反思一下,可能大学七年都读电影,所谓学术文章,期末论文,大小考试和专业期刊文章写过不少,学术方面,非我所长,耐心也不好,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谈谈电影感受,影评文字都留给其他热爱电影的朋友吧。我应该算知乎最早一批用户,答题并不甚活跃,但还是第一次被同意票数过1000,但我心里知道,我希望@赵耀 的回答应该得更多赞同票。--------------------------------第二遍看完,因为知道剧情发展和结局,所以重点可以观察一些细节。结果乐趣依然不减。因为第一次看片尾重点都在认字幕。这次在用心听这首歌。朴树这首歌,韩寒联合作词,所以韩寒也是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无论影片里有怎样的反讽、隐晦的表达,但这首歌却是作者赤裸裸最真诚的表达,放在影片结尾,原来这首歌才是整个故事的结局。马达加斯加选择到底跟谁走的那个大远景,果然必须是阿拉斯加啊,韩寒再爱金毛,果真如果是金毛,会完全看不出啊。。。另外,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胡生”咋说没就没了,导演咋完全不交代呢?其实我很无语,电影交代得蛮清楚的,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注意吧:陈柏霖在出发前,面对胡生疑问,万一我走丢了怎么办?陈柏霖说,无论哪里走丢了,回到原地等就好。所以,影片开场胡生光着膀子,躺在草地上,就是在听陈柏霖的话,回到原地东极岛一直在等他们,一等就是三年。可见,胡生走丢的结局电影在片头就清清楚楚的交代了,可能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台词的提示,这些朋友没有注意到罢了。坐着听片尾曲的时候,一对情侣身边走过,男生问前面的女生:电影好玩吗?女生默默的回答:不好玩。但从语气中可以判断出来,女生投入到电影里去了。但搞笑的是,现在电视机里居然是影片两位主演和韩寒,在跑通告,《快乐大本营》!!!这是最佳的反讽好嘛。。。-------------------------------------7月25号更新:故事或叙事,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反倒是是否真正能打动人这个标准,我会认为更加重要。故事或叙事,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时候,并不要仅仅以此来决定它是否会触动你。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仪式感的建立,让我们的视听感官有了比日常更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更细微的感受能力。《后会无期》可以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只是去感受一下,只是去尝试用它的逻辑对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一下。《后会无期》看似导演讲述了很多大道理、小金句,的确有说教倾向,但影片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告白和告别”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不断质疑和不确定。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有答案。影片在所谓说教和讲大道理背后,渗透出所有的不确定、困惑和质疑,是这部电影最大价值。很多时候,你不是没看到。或许,你只是觉得它没有价值。对我,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有一部电影,用心的在跟你讨论他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困惑和犹疑,整个90分钟还不招人讨厌,这已经足够让我喜欢这个电影了。即使你依然觉得我说的这个没有价值,即使你依然不喜欢这个电影。谁说电影就一定要让人感官刺激到爽,或者看完就能让你说出个12345就是好电影呢?电影还是黑白无声的时候,各种先锋电影人就开始做各种实验电影,尝试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技术角度,当然可以从很多传统角度去立论和分析,比如它故事讲的如何,节奏把握如何,人物塑造怎样,演员表演是否到位,音乐使用是否恰当等等;但当然,有不少电影,你或许并不需要去逐一分析,但你会为之触动和感动,这个同样很正常。我说这些,只是建议,不用传统常态固定的思维去套在所有电影身上。什么?你说《后会无期》不配?这个你我都说的不算。----------------------------------------------------------------------------------------------------按《每周影评》的标准,我给“推荐观看”。按个人好恶标准,我喜欢这部电影。不过没给“不得不看”,是因为影片技术完成层面有遗憾,叙事节奏不均匀,个别选角不准确,但作为导演处女作,韩寒足以逼优从良,毫不夸张。下午跟史航录我自己一档新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话题是《作家电影梦》,赶上最近韩寒、郭敬明新片上映,我俩好奇一件事:看来很多作家都有当电影导演的梦啊~这个是应景的玩笑话,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节目下下周一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到时再说。《后会无期》跟眼下任何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都一样——必定是某种程度创作妥协的产物。抛开脚踩的中国电影2014年的现实,来谈任何一部眼下公映的国产新片,都是不现实的,包括《老男孩》《分手大师》《京城81号》,当然还有《小时代3》。从电影导演处女作角度,《后会无期》可被值得批评的实在不多。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除了《京城81号》外,其他本质上都是导演长片处女作。其实《小时代》前三集你完全可以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互相之间没啥区别。我对任何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评价,一般只参考一个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其他都排后面。这一条就是”是否真的有话要说并言之有物“。就这一点,韩寒不仅合格,甚至有点”老谋深算“。我很少看到一部电影处女作在表达上这么不停自我否定和反复提醒观众。韩寒严肃的自我表达,被反复的反讽和自嘲包裹着,外面再裹一层笑料台词或者抒情戏。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清醒。在他真正理想主义表达的同时,总是掺杂着各种或许他并不认同的世俗说教和大道理,至于如何鉴别和挑选,全凭观众自己。或者,他对他的读者观众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读过他小说或者文字的人,自然知道这个年轻导演的所谓”世界观“,他相信很多观众自己会判断出,电影中的台词哪些是他的用心表达,哪些是他反讽嘲弄的对象。—————————(以下有少许轻微剧透,敏感者请跳过?两段内容)比如,”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意如此),在我看来显然就是韩寒对世俗的反讽。比如,钟汉良站在山包上骄傲地说自己就是”旅行者二号“,虽然稍后用别人的嘴讽刺其是心灵鸡汤,但在我看来”旅行者二号“这段却是韩寒全片用情最深之处,也是最用心的表达之一。———————所以,《后会无期》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我喜欢这部电影,第二点,这的确是一部喜剧。我并不在乎它是否是Woody Allen式的喜剧,刚好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爱在罗马》,全片会心笑到尾,这个老头四十多年,每年一部,从来不迟到,我也看了二十多部了,已经习惯了他的幽默方式。《后会无期》只是韩寒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幽默的方式显然是熟悉的,或许他第一次尝试从文字气质转换成光影和对白,还并不熟练,但全片他仅有的两次手势出演(被门夹断伸出中指的手和从碗里夹鸡蛋的手都是韩寒本人亲自出演),其中幽默的意味,我认为是他全片最清晰的幽默标签,也是文字转换成影像,比较完整的保留的韩寒的表达个人风格。因为这两处细节,是独立于台词(念白)表达之外的,对于一个处女作导演,这应该算亮点。韩寒文字有自己的幽默方式,韩寒的电影的幽默方式是什么,只通过一部电影比较难总结,所以期待韩寒下一部电影长片。一个导演的风格只有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一部《后会无期》并不能确定其风格,但确定的是,他电影叙事风格和幽默气质跟他的文字风格是匹配的。《后会无期》的叙事是段落式的,外在类型是公路片,这是一种处女作导演藏拙的好选择。因为公路片并不见得非得是类似《无人区》或者《泰囧》一样,向好莱坞类型化叙事学习后的产物,公路片也有《逍遥骑士》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范例。在我看来,《后会无期》是一部从”自我表达“出发的电影,然后配上适合的叙事方式和需要的演员。这种自我表达是模糊、不清晰,也是有野心,精于设计的,它不同于简单机械的为年轻一代造梦,不同于纸片般无厘头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也不同于脱掉底裤都觉得还不够舍得自己用力的去反讽成功学,《后会无期》只是韩寒有了一个机会,尝试拉着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就表达了一件事——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谈什么都可以:谈何去何从,谈如何努力向上,谈没什么本事的人该怎么谋生,谈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谈我们如何该与过去的自己告白和告别。我个人以为,这是眼下的年轻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质上,《后会无期》是一部论文电影,一篇表面胡扯蛋骨子里很严肃的论文,马达加斯加这种角色出来就是负责调味的。几个桥段中,袁泉整场戏电影感我认为是最强的,故事最完整,电影的表达最充分,结果就是给人印象最深,演员选择非常正确。显然全片所有演员中,袁泉是最会演戏的一位,但这段关于“克制”的故事,韩寒用非常克制的影像,记录了袁泉克制却准确的表演,这段戏没拍的那么花哨,我觉得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过,盲打误撞也算直觉反应吧。相对糟糕的是陈乔恩段落,拍片场流于表面,可能是导演缺乏片场经验积累,车墩真成了景片儿,直接导致陈乔恩这段在影片结束后,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了。贾璋珂的表演非常准确,或许是因为他最清楚韩寒的表达。电影音乐的选取事关一个导演的品味,选择了小林武史,基本就没有什么犯错的机会了。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耳朵比较舒服。我并不在乎是否所有的作家都有电影梦。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营销大于创作本身阶段,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市场影响力,你就可以去拍电影,因为电影其实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当然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好看,是否能打动人,这个的确是是需要点天赋和经验积累的。现在进入电影行业门槛是最低的时候,有人或许担心这是眼下国产电影质量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资本疯狂追逐任何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电影投资机会,由此导致电影创作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某种程度进一步助推了中国电影整体品质的急速下滑。但我却并担心,借用一句范冰冰自我勉励的一句话: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多大的反弹,就得能经得起多狠的下滑。——这还没跌到底呢,不急。市场越开放,机会越多,泥沙俱下,但正因如此,大浪才能有去淘沙的机会。至少眼下几部国产新片中,《后会无期》是国内年轻人值得去看去思考的一部电影,除了那句”包夜包啥“的调侃台词之外,无毒无害,尤为难得。所以,所谓的现在”谁都能拍电影“,我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坏事情“。中国电影,现在需要各种可能,我并不在乎电影导演是不是必须要电影科班出身,只要自己勤努力,能自己创造机会,能组合资源让自己干电影,有什么不好。不要怕锅里又多了几只青蛙,没准哪一只有独门铁头功,就能顶破锅盖呢?听着或许有点理想主义,谁叫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取一张追随旅行者一号的单程船票呢?
我也是冲着韩寒两个字去看的,而且带着期待。昨晚看完以后的发的短评:“台风掠过的雨夜,凌晨十二点看的首映。太平洋上吹来的风天空里的光和尘埃公路边的野草野花你我生命里那些平凡的白日梦和歌相聚总有时,后会是场神秘又美丽这是一段真诚的片子,恰好电影是一种单纯与温柔”几个电影的关键词,太平洋吹来的风,公路上的野花,平凡,这整片里面的元素,淡入淡出,没有什么在角落特定地存在。写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我们的后会是场神秘又美丽。或许有点拗口,但我觉得神秘这形容词用成名词挺有意思,神秘才是对未来最真实的表情。这是一段真诚的片子,一段是因为感觉紧凑而短小,真诚是直观的感受,这片段还有另外两个直观的感受,干净且完整。从观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60分的电影,一部刚好及格的电影。就像读书时候的语文考生,考生韩寒答对了一些题,也答错了一些题,主观题作文写得挺有意思,得到一些评卷老师的喜欢。因为一些偏爱的喜欢,又让试卷的成绩没有了多少分的意义。三个年轻人从大陆最东边出发,向西而行,穿越整个祖国到达边境。三个年轻人,或许可以假设成一种暗喻,一种意象,它是我们生命的三个自己,我们身体的三个部分,一个叫江河,一个叫浩汉,一个胡生,它们分别代表我们内心挣扎,迷惘,固执、愚笨的那些部分。我们一生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形形色色,我们见到了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梦想而去追求一个世界,我们热衷去达到,而有时候发现所谓终点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模样。1 突兀的句子公路之上,他们在遇见,他们在交谈对话,句子脱口而出,那个瞬间,直抵内心。句子本身非常的好,许多句子都几乎作为这部电影经典台词,韩寒也想通过文字的对白去勾勒一个人物,去概括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恰恰因为这种想法,让观看的过程中显得有那么点点的不自然。句子是突兀的,在每个小故事都有,不列举了。在路上,在街道,在沙漠,在车上,在房间,这些话突然地说出,即使非常的直击内心,但感觉总是那么不舒服,存在那么些不适感。或许是因为少了更多的铺垫,或者因为太过直白,或者因为韩寒太想说这些句子了。整条时间线靠段子式的金句和刻意设计的幽默保持吸引力,段子般的金子放在很多地方都极具趣味和内涵,我喜欢袁泉在小卖店门口对浩汉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一种喜爱的女子,一种洗尽铅华的爱和领悟。2 小说与电影之间小说与电影之间没有隔着高墙高山,没有隔着大河大海,但他们是不同的村庄,他们需要不同的土地,不同的土壤。韩寒一直习惯用没有结尾的结尾,就如像少年啦飞驰,一座城池的那些故事,《后会无期》并不是通过小说改编,但它是满满韩式表达,满满的韩式文风,包括结尾。沙漠中央,主角两人的告白之后和结尾部分给我感觉少了五到十分钟的过渡,让结尾收得太短。而短小的结尾承担了过多的呼应和解答,而太多的镜头需要细细的观察和细细的推敲。韩寒想用小说的行文电影的镜头去讲一个故事,结果让电影像时间线上两条各自平行流淌的溪流,影片放大了韩寒在小说叙事的那些优点和那些存在的问题。3 电影的金线几年前看冯唐评论韩寒的日志《大线》,提出风靡一时的“金线”:“文学是雕虫小道,是窄门。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借“文学的金线”理论的评价角度,那么电影到底有没有金线,怎么样的一部才是一部及格的电影,才是一部好电影。这样的讨论其实永远结果,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有达到就是没达到,很明显,片子可能有些地方触及了,触摸到了,但片子整体还没有到达。这部片,韩寒做到了他要完成的目标,但没有达到他的理想。他想要拍电影,无论是否和要郭敬明斗气对着干,他都想用自己擅长方式的去讲故事,去讲那些生命中无奈,岁月,告别,平凡的东西。片子的中有温水煮青蛙的揭示,有心灵鸡汤的讽刺,这是韩寒一贯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态度,有公路上飘来的《女儿国》,是灵性。但对于电影,不仅需要态度,也需要力度。力度是影片的张力,是故事的叙述方法。观影百部,也只不过蒙太奇的王国的冰山一角一毛,在历史的天幕,胶片的银河之中,《后会》算不上一颗星辰,恰如电影里头的旅行者一号,它在七月的二十四,冲出了太阳系,继续飞行在浩瀚宇宙。4 世界“连世界都不曾去看过,你哪来的世界观。”韩寒用他一贯的韩式姿态和这个世界对话,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一直作为“神话”,是现世的神像的现象和存在,因为这个时代的格局和空气,他成了这种"神像"的偶然和必然结合。这些源于早年的叛逆,延续于他的特立独行和对社会的反驳。在一部分人的眼中,韩寒是大众视线中的一个不驯,桀骜,追求自由的一个战士,是一个来自自己内心声音。其实,自从方舟子的代笔相苛之后,韩寒一直在做着改变,包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情绪。影片中王珞丹的手机铃声是《when i was a little girl》,江河同步做了翻译和大声朗诵: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I asked my mother, 我问妈妈,   "What will I be? “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Will I be pretty? 会漂亮吗?   Will I be rich?" 会富有吗?”   Here's what she said to me: 她对我说:   "Que sera, sera, “世事不可强求   Whatever will be, 顺其自然吧。 世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吧。随后影片再次响起过一次,在偏后的位置。说出了这样的感悟,包括朴树在主题曲《平凡之路》中所唱到的: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从叛逆不羁的少年,到公知,代言人,战士,再到说出顺其自然,说出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的男人。韩寒在逐渐地成熟,成熟是用一种更好的姿态抚摸世界。5 告别,告白电影的灵魂是告别,借着公路的隐喻,述说着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的告别,述说人生的淡淡的无奈和冷冷的落寞。我们总是擅长谈论青春,谈论梦想,谈论爱情,谈论努力,而我们往往回避地稀少地去谈论生命中的那些告别。告别是伤,再见成迷,所以后会无期,我们走过很长的路,我们遇见很多的人,那些亲朋,那些伴侣,那些路人,因为生之漫长,我们终究会和他们告别,在今世,在来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后会重逢成迷,神秘又美丽。不认为喜欢韩寒,就代表喜欢他全部的文字,喜欢他的文字,不代表喜欢他本人;喜欢这部电影,也许只是喜欢其中一些部分,一个镜头,一个句子。就如他本人所说,朋友们,愿你带走我身上你们中意的那一部分,踩两脚讨厌的那部分。每个人心中都一种情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每个人心中都向往一个世界。我们带这自己心中的情怀,从世界出发,向世界的远方,渴望自由,渴望经历一场电影般的人生。单薄的文字,二十九岁的盛夏,怀念生命中那些再也没有见过的人。
(前方轻微剧透,阅读需谨慎。)尽管有诸多不足,但《后会无期》仍可以算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公路文艺片。先交代一下背景,韩寒的东西我基本都看过,算是个路人粉。看了首映日零点场之后,内心大毛怪作祟,不睡觉也要赶紧写下来。可能很多人看完会和我一样,觉得意犹未尽,100分钟简直不够用。——————“我觉得正好是我自己的不顾市场的一种表达,恰恰赢得了一部分受众的喜欢,它可以让我更加去不顾市场地表达。……7月21号的时候会做首映,当你看完以后,你会发现它对所谓商业化的零迎合。”韩寒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说道。确实,同样是58同城的广告,在《小时代》中是赤裸裸地放在摩天大楼的大屏幕上,而在《后会无期》中只是放在了村镇道路旁的墙壁上,还是做旧了的,真的就像中国乡镇的广告。公路片在中国本身就是个匮乏的题材,《后会无期》作为一部“作家电影”,本身在剧情方面是远不如《人在囧途》、《落叶归根》的,但就它整体而言是一部细节非常完美的电影,诚意满满。再举个例子,同样是片尾出字幕,《小时代》可耻地打出了”后有更精彩内容“留住观众(为了后面的《时间煮雨》MV),而《后会无期》则用的是朴树的《平凡之路》。哪个更有诚意?如同知友
的海报对比,明显可以感觉出《后会无期》的逼格更高,但其实将《小时代》与《后会无期》对比是没有意义的。郭敬明瞄准的是精准人群——女高中生,而韩寒随着自己的成长与思考,他作品的受众也是不断变化的。
整部电影有着乌托邦的气息,脱离尘世,我想这样是公路片的最大特色之一。从视觉上讲,没有了北京国贸CBD和上海外滩的空镜头,只是一辆汽车在荒漠的公路上一直向前开,加上破败而萧条的城镇、昏黄的沙漠,构成了院线中难得一见的“画面不炫丽”电影。如果满分是10,我会给8分。 一、
台词韩寒的电影,台词当然不用担心。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金句王“,我来简单罗列一下。王珞丹: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袁泉: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钟汉良: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贾樟柯:既然大家都没本事,各走各路,这才是现实。冯绍峰: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纵观这些台词,不难看出韩寒还是没有摆脱”键盘侠“,抖机灵的感觉。台词除了适合做QQ签名以外,对白也特别逗,包括我在内的所有观众大笑常有,小笑不断。当然笑点不止来源于台词,不过个人感觉笑点过于密集了,有些并不能说是高级,也是导演没底气的表现吧。不过我不同意知友
所说,抖机灵史的祖师爷明显不是韩寒,往上数得算是王朔了吧。
剧情剧情其实蛮牵强的,都是一个个小桥段,就像韩寒的四篇文章被视觉化了。故事以胡生的自白开始,冯绍峰要送陈柏霖从东极岛到大陆西边教书,于是他们开着POLO上路。第一个故事是冯绍峰与青梅竹马陈乔恩,此处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只是聊了聊出来打拼,就是要出人头地这样的话题。第二个故事是陈柏霖与王珞丹饰演的妓女相逢相爱,这个故事是最好看的。从屋外停着的轿车(没错就是后面客串三人组开的那辆),到垃圾桶里的小卡片。再到“仙人跳“查房,几人跳窗逃窜,第二天在加油站被客串三人组追上。整个故事有反转,有爱情,有爱情故事当中观众最爱的小桥段——静电,一个静电居然能从两人相识讲到两人最终告别!经此一役,陈柏霖饰演的书呆子教师外表木讷内心入火的形象一下树立起来。第三个故事是冯绍峰与同父异母的姐姐(妹妹?)袁泉相见,在短短几分钟的一盘台球当中,袁泉讲冯绍峰父亲的谜全盘托出。这段就是内心戏了,袁泉表演非常到位,导演在狭小空间中的调度也颇为娴熟。只可惜没有在后面剧情当中看到这段故事对冯绍峰的影响。本片的节奏一直是缓缓不急不躁的,直到钟汉良出现,打破了这个节奏。他出场之后,几次大声怒吼,“我们都是骑士!“”命根子一定硬!“直接让本片从听觉上进入一个高潮。最终结果是钟汉良偷走了两人的汽车,最终两人步行到终点,故事结束。公路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挖掘人物的过程,在旅途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观众不断地了解人物,主人公的命运也会在故事结束时有一个质的改变。坦白讲,《后会无期》没有做到这一点。三、
人物《后会无期》的人物塑造是成功的,我非常喜欢电影的每个人物背后都能延伸出另一部电影的设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都市传奇。三个女性角色,都有韩寒笔下女人的那种神秘与美好。陈乔恩,离开家乡到外地独自打拼的演员,尽管饰演的都是龙套角色,但仍对未来充满信心。明年就要去当主持人了,还接了几部戏。她一路上受到的欺骗、侮辱,有没有遇到让她以为是依靠但却是负心人的男人?她,是一部电影。王珞丹,骗子?妓女?肚子里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几个月后又要去哪个国家生下孩子?她身边的客串三人组,贾老板饰演的三叔是谁?哑巴孔连顺,一直叫王珞丹姐姐的白客。他们,是一部电影。袁泉,台球厅女老板,冯绍峰同父异母的姐妹。他们共同的父亲当年是如何抛弃袁泉母女的,又为何在冯绍峰11岁之后离开,又重新回到母女身边,袁泉是如何和这样的父亲共同生活的?嘴上说不接受,可还是帮着父亲给冯绍峰写了这么多年信,即便父亲去世也还在写,这是怎样的感情?她,是一部电影,钟汉良,背负着丧妻之痛的旅行者。他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何最后将冯绍峰的车偷走?他,是一部电影。两位主演,我更偏爱陈柏霖。一些细节让他更讨人喜欢,是什么呢?当然是面包机了!出这么远的门还要带上面包机、辣椒酱和面包,还要王珞丹用面包擦嘴,真是GEEK啊哈哈。对了,韩寒车队队友高华阳饰演的”弱智“胡生,长得很像余文乐啊有没有!四、
音乐音乐部分,也要给《后会无期》点个赞。首先,《东极岛之歌》和邓紫棋演唱的《后会无期》这两个主题曲出现的很快。另外,几乎贯穿全篇,并且在王珞丹故事中起重要“定情“作用的曲子,是Doris Day的Que Sera Sera,附上试听地址:中间过渡部分的歌曲为万晓利的《女儿情》,附上试听地址:
,出自《西游记》。曾因为上北京台春晚爆红的相声组合苗阜、王声成名作《满腹经纶》中,就也哼了这么一段。冯绍峰和陈柏霖遇到小狗马达加斯加之前在车里唱的,是许巍的《旅行》,附上试听地址:散场之后,一半的观众在等朴树的《平凡之路》,有意思的是,说唱部分与网上的正式版略有区别,大家可以找来对比。值得一提的是,配乐部分由曾担任《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配乐的小林武史大师操刀,非常带感。五、
彩蛋&细节1.当我看到小阿拉斯加出现的时候,萌得一脸血,基本它出现我的目光就不会挪开,不禁感叹韩少还是迎合了主流审美啊……2.穿帮遇到小狗之前两个人的车窗是摇下来的,但停车之后车窗却关上了。3.最后字幕部分,用大字打上了”吸烟有害健康,骑摩托车请注意安全”。以及感谢部分的诸多大牛,大家可以在里面挑挑看。反正最后一个是韩小野,大家都知道了。————————————————————————韩寒的粉丝对《后会无期》一定爱到不行,路人观众进来也许会莫名其妙。与《小时代》前后脚上映,在观众中出现了一种好玩的现象,大家开始站队,给自己贴标签。在《小时代》一如既往遭人唾骂之后,去看《后会无期》好像成为了给自己提升逼格的手段。不管怎样,我喜欢韩寒的成长和变化。当被问及会不会有续集的时候,韩寒给了否定答案。我想是的,他的第一部电影面临的压力太大,也许不得不加这么多笑点,等到票房和业界给了他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会把故事打磨的更好,在这点上他值得期待。
看完觉得意犹未尽,出来已是大雨,走回家,心情愉悦。
刚看完首映场,回家,洗,码字。我不懂专业,说感觉。看电影,就是为了“爽”嘛~画面精致,都是从中规中矩开始展开,可以看到韩导的认真。特意注意了所说的航拍画面,很美,很稳。只是。。。看不出来。。。希望“足迹”快点出《后会无期》专题啊!貌似在浙江舟山拍的?配乐很美,《东极岛之歌》的歌声出来,邓紫棋的声音出来,《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的反复,以及很多插曲,以及最后一半多人留下把《平凡之路》听完了。剧情就是韩寒的风格满溢啊!公路小说,公路音乐,公路电影。萌萌哒的马达加斯加,“不行”那段泪流满面啊,全是《卧梅》啊!有些跳跃,不过路上遇到的是生疏的青梅竹马、渐行渐远的爱情和支离破碎的理想主义(摘),韩寒把他的小说们都搬上荧幕了。拍摄手法,剪辑,呃。。。不懂,就是觉得文艺范,韩寒范。之前看小说,看《一座城市》,看《他的国》,看《1988》,当时脑中浮现的画面,今天都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只能说,韩寒太了解他的读者了,把控读者的能力太强了!韩寒采访时说“不会拍续集”,当然是调侃拍了四部的《小四代》,不过真心希望来个续集啊,结尾给的想象空间太大了。韩寒的冷幽默还需要脑补很多,一起来讨论啊!在路上,一个人,才有方向。一个人,孤独者,走下去。知乎处女答,以上
谢邀先说结论,我,仅仅指我,我觉得很糟糕。我并不会剧透,但我的影评,也许你们不会喜欢,甚至我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我原本也不太想发。三个年轻人,从大陆的最东边出发,一路西行,他们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见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有时候需要一些黑色幽默与自嘲,需要一些对世俗的反抗,同时又屈从于世俗,怀有理想的人有时候也要背弃理想,那些我们憧憬的美好感情,也不暇以失望甚至虚假的面孔来对待我们自身。我们行走在路上,可能什么都不会明白,但我们最终都能抵达目的地。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心走过的一段长路,曾经我们以为心比天高,但是我们最终发现,天永远比心要高,曾经我们以为终成眷属,可我们明明又经历了许多的不得善终。我们一度奋力的锤击现实这堵墙,但最终,我们中的一些人,总会匍匐在墙下。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说点儿什么,做点儿什么,让我们发一些声音。这是韩寒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他就像一个握着宝剑的我们,所以很多年轻人喜欢韩寒,是因为韩寒在理想与世俗间,努力的帮我们寻找答案。这一次,韩寒也试图将这种情怀体现在胶片上,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可能不会喜欢《小时代》,有人说,需要一部电影来告诉世人,青年人还是需要声音的,玻璃房子与法式简餐,并不是我们平凡人的故事,我们需要三个落魄的年轻人,一同带着我们上路。那么所有这些情怀,我相信韩寒的本意就是用一部电影去完美的诠释。在这些清晰,精致,并且漂亮的空镜头,远景与俯拍之中。但这些,这些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是文字。这不是电影。电影,不是散文。如果作为叙事诗或者散文,这兴许是一部佳作,但作为电影,它非常的,非常的不合格。失望,糟糕,无趣,说教。我写到这,无非是在说,我理解韩寒的立意,他的情怀也毫无问题,可落实在胶片上,落实在电影表现上,充满了说教味道与沉闷的叙事节奏,所以它失败了。我并不否认,我也喜欢韩寒,我甚至有他当年签名的书,上面写着送给朱炫,我与我的大多数朋友们,都对这部电影寄予希望,我们等着首映的日子很久很久,但我不得不失望的说,这部电影不好看,不,它糟糕透了,而作为韩寒的一名喜爱者,我也将尽我所能的去分析这种糟糕之处。我不认为喜欢韩寒,就应该喜欢他的所有作品。我也不认为,韩寒是一个欣赏这种行为的人。1. 句子到了时间在这部电影里看起来几乎无限的长,它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强烈的动机,他只是一群人,上路了,他们开车,他们交谈。他们遇见了一些人,然后他们与这些人交谈。但这种交谈又绝非伍迪艾伦式的,它没有对抗,也没有观点,它只是不断的在下结论,它告诉你,你没有观过,哪有世界观,它告诉你,小孩子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它还说,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这些话本身非常好,是很好的句子,可在电影中,你不能只是简单的让剧中人如同教书一样,直白的念出来。这些作为主旨,并没有通过一个事件来体现,甚至无从讨论,只是剧中人坐在车里,站在街上,他们突然的,直接的,冒出这些句子,这就像你买了一本三国志名人名言,没有打斗也没有辕门射戟,只有他们说过的人生句子,第一章,刘备:莫以善小而不为。这种说教对于我们这样已经有了辨别能力的观众看来,是不适的。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甚至产生了等句子的念头,前期营销植入的大量优美句子,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念出来,贾樟柯与冯绍峰对话,王珞丹与陈柏霖对话,没有推搡也没有道具,他们只是面对面站着,你一句,我一句。句子到了,我听到了,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这样想。2. 沉闷的叙事技巧文学与编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故事本身,而不是语言魅力。当冯绍峰遇见袁泉时,也许在书中,我们会写(我会避免剧透),冯绍峰走进了什么地方,在一种怎样的灯光下,看见了袁泉,那一刻如何如何,随后袁泉怎样怎样,他们来到台球桌边,冯绍峰心里怎样怎样,随后,袁泉说。但是电影镜头中,非常简单,冯绍峰走进了,两个人简单的互动,来到台球桌边,袁泉开始说,真的说,没有任何其他杂质的,一边打台球,一边把冯绍峰的身世交代了,他的爱情在袁泉的念白中,完成了希望到破灭,这一段我认为是将冯绍峰从勇猛浩瀚哥拉回平凡青年的最佳时机。但是却只有袁泉的念白。这样的念白就像有人翻开一本书,在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然后怎么了。这里面涌动的情绪,对于爱情以及英雄梦的破灭,没有体现在画面上。电影是一个无法让你直白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它需要动作,以及冲突。我虽然理解了冯绍峰的想法,可我知道,电影仅仅是理解是不够的,如果我是为了了解这个道理,这件事,我看书就好了。我看电影,是希望我想看到这里面的画面。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钟汉良的故事里,钟汉良就这样,把头盔放在车上,说完了自己和老婆的故事,说完了就是完了,就这样,导演甚至懒得用一个闪回去演绎。这部电影本质不是一群人在演绎故事,而是一群人在讲故事。3. 角色设定陈柏霖的角色江河,实在太沉闷,这是一个几乎昏睡的角色,实际上沉默的角色不是没有,但陈柏霖的江河,却实实在在的没有发挥,他缺少《蓝色大门》时代的灵气与稚气,只剩下了别扭。我知道江河是一个局促又温柔的人,可电影大多时候只是通过他的沉默来表现,而他的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导演在要这个镜头时,对演员似乎没有太大的要求。他就像你的一个聊不到一起的朋友,你偏偏又要和他踏上一段悠长的旅途。你们尴尬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电影却在进行。全篇我觉得就孔连顺还挺有意思,他只是个龙套,且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哑巴。4. 散漫电影里一共出现了四个故事,陈乔恩,王珞丹,袁泉,钟汉良,他们分别是小演员,骗子(或妓女),台球室老板(多年笔友),热血驴友。初期的陈乔恩,大抵是想体现小人物在奋斗中的无奈,她的几次错位设计也很明显交代了导演的思路,但整个故事,就是从片场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一段对话,过于安静的处理,即便有一些颇有心思,也拯救不了整个故事的无味。王珞丹是唯一有互动的故事,出现了陈柏霖与王珞丹在房间里的互动,这种互动也是全片,唯一的,让我们觉得还算是好看的地方,冯绍峰腿麻了到追至加油站,这个故事至少是可看的。袁泉就是台球室的对话,无味。钟汉良引出了卫星,他的那一段我的梦想是一颗卫星,本是一段热血的演讲,即便他的广东话发音,甚至别有一番风味,但仍然差强人意,不过最后的翻转,让这个故事至少值得有个回念。我相信四个演员都不是那种不会演戏的演员,但故事本身就是这样。这应该是导演的问题。更不要提,前期的胡生,最后就这样丢了,这简直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别扭。王珞丹的故事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亢奋点,没有起伏与波澜,我们追随着导演的镜头,似乎一直在一条笔直的,没有急转弯也没有发卡弯的公路上。什么叫散漫就是有一天,我们去西藏,看见广阔的天与无穷的海,真的好美。可让我们看整整一个月,我们会觉得痛苦。因为它只有这些。5 笑点很多人说很好笑,所以是有趣的,精彩的喜剧片。我并不认为韩岳父是想拍一部喜剧片,就像我开篇说的,他必然有他的情怀,他要展现这些情怀,是他的骨架,笑点只是轻松的点缀,这绝不该是喜剧片。非常好理解的是,就像韩寒的一些小说,在那些句与句之间,我们总会会心一笑,回味这用词的趣味性。但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在看笑话大王,也不是在看某个喜剧故事。有人说,那就是荒诞公路片?荒诞不是段子。这些诸如包夜就是包日,命硬不知道,命根子一定硬的段子,我首先不说这些段子本身高明与否,我也不想说,但我明白的是,这些段子原本是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在却被当成了主题。我在微博看见有人数段子,说这是好片子。如果韩寒的电影是这样,我无言以对,我并不认为曾经那些在课桌底下看他小说的人,只是为了笑笑。6.精致的亮点韩寒精致的部分,如果不考虑骨架破碎的话,一些细节是非常戳人的,我们会很喜欢。那首《女儿国》,我觉得简直完美。初期陈乔恩故事中,枪声与刑场的女学生,富有意义,而这个意义是很棒的。甚至包括王珞丹的手机铃声,而陈柏霖翻译的时候,台词与人物的呼应,这里面儿有诗意的浪漫,我是不介意在电影中看见这些在专业人士眼中,比较蹩脚的东西的,因为我确实喜欢,但这些东西不能左右整个电影,灵性是细碎的,一闪即灭的。温水煮青蛙并不好,这个层次太简单,太直白,不够巧妙。大概只记得这么多了。7. 到最后了,说点自己心里话。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大家都在捧,说捧显得不尊重,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们梳理了韩寒的路程,甚至还有朴树,我也爱朴树,说实在的,我有很高的期待,我很希望这部电影打败《小时代》,因为我喜欢他的立意,但是出来这样的东西,我会觉得很难堪。我大概难过的是,这部电影韩寒拍得很糟糕,而我原本希望它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很多人只是因为喜欢韩寒,就在这部电影里寻找各种亮点,段子好笑,镜头好,明星漂亮,所以电影好。我不否认有些人是真的这么想。但我大抵认为,韩寒不会是希望这样一份回答。作为小说家,韩寒是个不错的人,曾经我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说,那个写书出名的小孩儿,不会有出息,是个垃圾,我很不服,后来韩寒做到了,我明白这个世界,年轻人是可以做一些,你们不让做的事情的。但是作为电影导演,韩寒这部作品,很糟糕,我不喜欢他的这部电影。这是我对韩寒的敬意,就是说出我的心里话。以上,仅仅是我个人观点。完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于商业用途。PS:不论如何,我建议大家去电影院看完再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这部现象级的电影,参与其中,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刚看完回来,只能说韩寒这次玩大(tuo)了。节奏真的非常慢,说不出的感觉,一直想拖进度条。可能其中内涵深义至少我一刷看不出来,不过联想韩寒的写书风格,剧本是这样的倒也正常。可能会找时间和女朋友去二刷,然后问问她感觉。可能是之前预期太高,等了这么久,但过几天发售的那本书,还是会买的。因为他是韩寒啊
人缘好很重要啊。
反正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第一次看到影片结束所有人都在等职员表也慢慢走完,时间不算短,灯亮起,只有零散几个人走出去。当然最后大家都被岳父玩儿了,或者是被传的沸沸扬扬的首映前观影影评给玩儿了。我以为以我的聪明才智,半夜顶着台风的浩然气势,最后我会知道rap是谁念的。当然了,我反正最后没有听出是谁他妈改的朴树原版。故事性弱,这其实是岳父的风格,站在一个曾经他的脑残粉的立场上我十分理解。处女座有太多话想说,短短九十分钟你让人家如何取舍!哦不,是处女作。我不觉得一个好电影划分的界限是他能否将一个故事说清楚,毕竟人家没有定义自己就是个故事片。电影的形式千千万万,如果人家压根就没想说故事呢?管他个屁。在上映前一天我就火急火燎的冲去买票,直到电影开始前半个小时依旧心绪难平,最后看完了,我觉得挺好的,导演很真诚,填了所有为电影所创作的歌的歌词。歌好听,演的没啥挑剔,台词好笑,有几个点触动到人心。够了,毕竟都是娱乐,相比那么多大陆院线3d巨制,我反正觉得票钱值了。唉妈,话说,韩寒在里头到底客串了啥?啊,写完答案,想到陈柏霖,突然领悟了一个事。想过得好,就不能知道太多道理。
首映归来。1、我只看到了两个字,韩寒。铺天盖地的韩寒。2、俗气,俗气得很韩寒;文青,文青得很韩寒;稚气,稚气得很韩寒;理想,理想得很韩寒。想必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都是喜欢韩寒的;的确,这部电影除了韩寒,你什么都看不到。3、好的电影,或者说好的故事是不应该让人看完感觉到劳累的。好故事是流畅且一气呵成的,而非碎片化的桥段的堆砌。但《后会无期》的故事确实是不值一提的,松散随意,与韩寒的小说文风如出一辙;小说或许还能尚且这样写,电影却不能这么拍。观影过程令我颇感疲惫,拼凑痕迹太重(以前看《非常幸运》《私人订制》时就一直不停看表,心想怎么还不结束,本片略好于以上两部),感觉没有哪一部分的“桥段”是必须且必要的。整体看,这个“故事”极其缺乏重心。4、本片的氛围和调性都是不错的,有点忧伤,有点无奈,有点孤独,但除此之外韩寒太依赖于台词的小机灵和旁白的叙事功用;他甚至将抖机灵当作叙事的一部分,在书里这样做或许是他的特色,可在电影里,这是他的无力和短板。5、徐皓峰说:“(这个时代)会拍默片的都是大师。”徐老师强调的是用视觉讲故事的重要性。故事很重要,但是怎样讲故事更重要。电影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她有多方面的技术手段(摄影、特效、剪辑、音效??),这是她不比话剧更纯粹的地方,却也使电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显然,韩寒在视听语言方面的运用只是初学者的水准。韩寒无法实现那些可能,他只能让自己一直扁平化下去。韩寒的故事应该是有“内核”的,但他不太清楚如何去呈现给观众,他不懂如何运用“视觉”去表达,他只是在不断用台词“讲道理”和“讲笑话”。6、尽管我是喜欢韩寒的,但作为电影,我只能打六分。说起来,《后会无期》的投资,可能多数都去做音乐去了。音乐勉强再额外多值一分。7、想起来一句似乎是张会军说的话:“电影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看就够了。”8、养了一个乖女儿,开得一手好车,写得一堆痛快文章的韩寒还是在电影这条路上量力而行吧。毕竟写字跟掌镜是两码事。9、个人观点,无需参考。
刚看完首映回来,如果给我再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去看,但不是首映。此时《后会无期》豆瓣的评论还停留在8.5分的超高分,相信大家都知道豆瓣上8.5分以上的片子是个什么分量吧(话说这种片子都是大学老师不想讲课用来打发时间的)。好了,还是回知乎吧,有地方文艺就有地方理性。补充一点,我粉的人很少,韩寒是其中一个,一直粉,从未转路人,韩寒每本书我都认真读过,包括那个小开本的《通稿2003》和红彤彤的《就这么漂来漂去》,喜爱程度苍天可鉴,甚至他写出《一座城池》这种自娱自乐的作品后,依然芳心未改,因为喜欢他的生活态度。----------终于到要进入正文的分割线了------------------------------正文基本无剧透,不是我不想,是电影实在没啥可剧透的内容,除了那对同父异母的兄妹。韩寒是一个好人,但好人就一定能拍出好电影吗?在豆瓣上也许可以,知乎上不存在此逻辑,绕行。如果你还期待剧情张力、故事逻辑之类的东西,谢谢,出门左转去看看《小时代》可能会好一些。整部片子韩寒似乎都在为自己曾经吹过的牛逼买单,顺便拍部电影,至于方式,那就是想要和这个世界谈谈。得知这是一部公路片后,《泰囧》就在我脑子里挥散不去,影片开始后,另一部电影又出现在我脑海中《将爱》。本片把《将爱》的一个故事讲不了一部片子这么长的时间,三个故事又无法紧密联系张弛有度的剧情特征,和《泰囧》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包袱设置方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另外还原创了剧情节奏巨慢的标签,这就是现在流行的情怀吗?《后会无期》全剧完,最让人兴奋的是朴树的《平凡之路》在凌晨一点五十分字幕即将滚完清洁大叔已经进场的时候响起,荷尔蒙配合影院昏暗的灯光,坐在陌生人中间,让人思绪万千,其他,只剩下几句"步行?不行!”“明星卫星”“分配交配”“我从小都是优你叫我怎么从良?”这类笑三秒的台词,至于剧情,之前不是说了么,真没啥好剧透的。看完电影后,我女朋友问我韩寒想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摇了摇头,走向路边的炒面摊。用自己写的段子和情怀真的无法撑起一部电影,电影需要的是剧情、镜头、精神,字句在书中就是全部,在电影中只是一部分。韩寒也许真的更擅长写书和赛车,至于电影嘛,和之前那张唱片一样,完成自己的一个愿望而已。另外话说回来,韩寒对这部《后会无期》不能说不认真啊,前期各种宣传从明显提高的微博发帖频率可见一般,他是真的爱,但,这只是他自己的电影,暂时还不是我们的。尽管如此,《后会无期》依然给我三点温暖:“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电影和婚姻一样,看似是自由的选择,其实是妥协的结果by韩寒”;“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by邓紫棋”。希望韩寒和高老师一样,看懂了万物生长后,能带给我们一部真正的电影,就像当初带给我们的韩三篇和《太平洋的风》。----------爱之深,感之切,凌晨三点,第一次在知乎认真回答一个问题,韩寒,后会有期----------
抱着上床的心去看,抱着上坟的心回来整部片的精华都在预告片里了整部戏就是段子串烧加两个男人的相互撕逼没玩没了的航拍,糟蹋了那么多沿途的风景没有铺垫,毫无喜剧冲突一直幻想着下一分钟就是高潮,直到出来字幕毫无逻辑性胡生在宾馆出去抽了根烟再也没回来。。。。没回来。。。。白客气势汹汹的下车,我一直幻想着他是不是会下一秒干翻冯绍峰,结果给孔女神当了个翻译上车就走了。。。。中印边境线竟然在戈壁滩。。。。戈壁滩上还有铁皮房,房里竟然有苹果给你填饱肚子,顺便还有几只青蛙给你做个试验。。。最后,谁他妈能告诉我陈柏霖到底是去的哪儿
1.岳父大人您这一迈步就要朝王家卫迈的节奏吗?2.看到陈伯霖,想到金城武;看到贾樟柯竟然像杨32;看到青春玉女王珞丹竟然和韩雪傻傻分不清楚!3.邓紫棋的歌很应景,比第一次听好听。我只想问,朴树的《平凡之路》呢?被许巍的《旅行》代替了?4.打广告可以学着隐晦点儿。5.阿拉斯加如果长不大,我绝逼得养只!6.那个号码能打通,内蒙古赤峰的。
作为多年粉丝评价,一句话评论就是 韩寒小说什么样子,这部电影就什么样子,拥有他小说的所有缺点,所以,这还是一部小说。韩寒虽然因三重门才名声大噪,但他写的最好的一直是时评,无论是早期的叛逆少年还是后来在博客上的公知,对时事的嬉笑怒骂才是他最擅长。而他的小说却不十分出色。小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讲故事的能力欠缺,一个是太随意的抖机灵,甚至在小说里掺杂文。除了讲述自己的三重门比较完整,后面的小说很大程度依赖于独特的韩式幽默,而故事,结局和人物本身都显得急促和不成熟,这种现象到1988开始才得到韩寒的重视,所以他自己也会说1988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回到电影,这根本不是一部类型片,从开篇起,主角和配角悉数登场然后就一一消失,准确说是没有任何交代的消失,最后只剩陈柏霖一条线,这种风格如果要拍电影,需要有出色的节奏掌控能力和影像叙事手法,否则就会如流水账一般平淡。在文字世界中,韩寒做的不算差,但到电影上,基本功就差的比较多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大概没有意识到文字是可以留白的,是可以让人去想像的,但电影是实打实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导演不能抽象又快速的交待情节,也不能让演员文字化的朗诵台词。总结来说的话,优点是,第一,韩式幽默感充满整个影片。第二,漂亮又文艺的台词。第三,正确的价值观。第四,有创造力的某些情节和情景(印象较深的是朗诵歌词那一段,腿麻了那一段,夹卤蛋那一段,偷车那一段)。缺点是,第一,故事性真的很弱(一定有人说这就是风格…),第二,太多的韩式台词让人淡忘了角色本身,仿佛人人都是韩寒,大量的文艺台词像影评,像总结,不像生活。第三,对于电影语言的生疏导致需要太多的旁白推进故事,需要太多的小梗来吸引观众,尤其是开篇和第一个陈乔恩的故事,缺少镜头语言的表达力导致铺垫不足,有些情节显得太随意,比如开头烧房子,比如满地捡钱的那一段,也导致电影节奏不好,比如结尾莫名奇妙的打架…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韩寒只是够聪明,但不是天才,不过第一次拍电影,能有现在的水平已然算是不丢脸,虽然跟提前观影的评论比稍打脸。最后希望他能沉下心来,越做越好,电影还是一门需要严谨和严肃的艺术。
不请自来!怒答+处男答!看了首映连夜写!先说一下看片子的动机吧。一般我是不爱去电影院的,总觉得电影院里的片子太商业,在影院里的也不都是真的来看片子的,本人还有看片子喜欢加人工弹幕和看进度条的习惯,所以觉得自己不太适合电影院。但是,看了后会无期的预告片真是被惊艳到了,国内少见的公路片主题,几个非常漂亮的镜头设计,还有超美的王珞丹!对!我就是王珞丹脑残粉!从一开始微博上岳父po各种照片,还有各路营销,我就决定了我一定要这次进电影院看这个电影。ok 啰嗦那么多下面要讲片子了,会涉及剧透,谨慎控制手指下拉。首先总体评价一下这部片子吧,满分五分的话我会给四分。韩寒真的是个聪明人,首先国内没有什么人拍过公路片,这个题材让人至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中国人的公路片会是什么样呢?好了,对这个问题有好奇心的人就已经买票了。第二,我没有认识广电总局的人,我觉得韩寒这种作家广电总局批他的片子应该有点困难吧我认为,虽然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东西但是耳闻总是有的,这么短的制播周期然后这样轻松就过审了,我觉得贾樟柯就得跟韩寒学学,韩寒这回带着镣铐跳舞也把这舞跳好看了,不容易。摄影,我认为摄影这回在大体上是很出色的,非常漂亮的构图,抓到人心里去的特写,一些镜头里恰到好处的晃动。我绝对不会忘了公路片里典型的车开在马路中间航拍的镜头,他们坐船的时候船上的那几个特写。问题就是些小问题,之前又看到知乎上说关于这部片子的航拍设备的答案,我的确觉得他们能做的更好,航拍抖动的厉害,有几个斯坦尼康的镜头也是抖动,还有一个航拍里就是有一个镜头往下拉的动作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觉得是剪辑的问题或者是操作失误。虽然这点小问题都是无伤大雅的,但是我觉得摄影技术这边还能做的更好。美术,我觉得这回美术真是下足了功夫,三个剧中的姑娘,都是那么得体,服装到造型,最后一段里的那个大火箭的喷射口,整个道具做的很真,不要告诉我是CGI我不信。还有就是选择拍摄场地也是很合适,符合故事的发展需要。就是有几个镜头道具让我不太相信,尤其是深山破农村里还有冲水马桶,反正我是不信他们会装冲水马桶。但是蹲的坑就没有戏剧冲突了啊!诶,心疼编剧。录音不是我擅长的地方,听着声音都挺好听,应该还不错吧。剪辑,嗯,我不太欣赏这次的剪辑,我猜有很多是我岳父提的要求我就不批评太多了,欢迎讨论。我原来上电影课,老师给我们看他拍的片子,其中有一段拍的很好但因为故事发展不需要于是最后还是在剪辑的时候放弃掉了,他在刻dvd的时候把那段保存了下来。他说我们总是要kill the baby,有些东西的确是好,但是留着他并没有帮助还是剪掉的好。从开头房屋爆破的那段,三个人背对着镜头,房屋倒塌,烟灰四起,然后这个镜头就这样停着,看灰一点点散去,我个人觉得留那么一大段并没有什么意义啊,倒是让我掏出手机看了一下时间,回过头烟还没散干净。我觉得开头节奏就要紧一点嘛,何必这样拖。然后就是之前提到的航拍,没必要留着镜头摇那么一下,还有我不太满意的就是老切航拍那个角度,一辆车我们能看出在路中间开,其他就是能看出来换个地方,一样的构图只为交代场景转换,又看不见人物,我觉得切个两三次就够了。岳父可能也想那么贵的设备还不多剪几个镜头进去显得钱花到地方了。场景变幻又不是只能靠航拍解决。编剧,我很喜欢结尾的那段话,我外婆今年都快100岁了,我也不在她的城市读书,每次去看她走之前都会在想这会不会是今生的最后一面,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想到的就是我外婆。有很多很经典的话,很棒的笑点,很多的巧合。但是巧合设置太多是不是真的好呢,也许小说需要这样但是视频里巧合多了可能就让人觉得脱离现实了吧。一些台词也略发生硬,至少让我感觉离我的生活远了一些,我周围没人能说出这些话,但是电影又是高于生活,我也搞不懂了。我记得编剧老师说把故事写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听的时候就是听听,当自己下笔写的时候发现老师说的一点也没错,几个人物的出场就像过眼云烟,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也许这也是公路片的本质吧,但是观众本希望能在这些人物上看到更多的东西,100分钟,太短了,这么好的故事写长一点,再深挖一点,我觉得完全可以做到,就是编剧不易啊!我记得看知乎上讲编剧的答案,有说可以用一点点加大赌注的方式写故事,让人物更可信,但是这个片子感觉人物扁了一点。7.25更看到有人说这个电影就是靠台词推进,我觉得非常同意,原来跟同学聊天的时候觉得如果情节没有别的方式再能推动了的话我们才选择台词,笑点也都是存在在语言之中。演员演绎的也就是台词了吧我感觉,王珞丹很卖力,贾樟柯演的比在他自己的天注定里好,据说原来让子弹飞里面那个巨婴也是让他演的,好导演还真是都挺能演。手机码字,要是您能看到这里我真的五体投递的感激啦~处女答,不好之处望各位前辈尽量指出。今天先写到这里,想到啥继续加~
看了零点场。《后会无期》内部点映两天后,里这么写:归根结底,电影剧作是通过动作来视觉化揭示一切的,剧本是需要放置在戏剧化的情境结构中,运用画面、对白及描写所讲述的故事。近来国产片,“段子电影”多现,实质是剧作技术含量过低,依赖语言讲述,而无法建构合适的场景和环境来展现人物动作,整体欠缺视觉化思维。长此以往,百害而无一利。我前几天收藏了这条微博,就是为了看片之后来对照一下,果然如出一辙。《后会无期》剧本松散,人物形象模糊,也缺乏实质冲突推动情节。一切依赖于对白,而对白本身又过多且杂,内里缺乏逻辑性。我隐约记得韩寒说,只是想要讲好一个故事。我觉得他没做到。(但其他的,都做得很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会无期车是什么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