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霉素原粉给锦鲤抄原唱药浴

查看: 6152|回复: 21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图文并茂)
鱼在四季各易得什么病
&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源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大麦黄&。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打印病、鲢碘孢子虫病。
夏季(阳历6-8月)气温一般在26-28摄氏度之间,鱼类发病比春季略少,此时鱼种逐渐长大,抗病力有所增强。因此纤毛虫、鞭毛虫鱼病逐渐减少。另外据调查夏季还持续存在春季的微生物鱼病,有烂鳃、出血、赤皮、肠炎、打印病等。此时,寄生虫有锚头鳋病较为普遍。盛夏时,高产塘往往容易发生泛塘。
秋季(阳历9-10月)气温逐渐下降,气温一般在23-15摄氏度之间,水温环境基本和春季相似,尤其8-9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百露心”,夏花鱼种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品吸虫、鱼虱等鱼病,秋季大规格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病毒性出血病、肠炎、烂鳃等病。
冬季(阳历12-2月)气温较低,一般在3-6摄氏度之间,一般很少发生鱼病。冬季是鱼种放养时期,往往因拉网或运输擦伤鱼体,亦可发生水霉病;当水温较高时,有可能产生斜管虫病和小瓜虫病等;越冬鱼类在水温低于10摄氏度时,由于越冬房气温和水温的温差过大,鱼缺氧浮头时引起头顶部冻疮。
春夏秋冬随着气温的变化常见鱼病目前初步归纳起来有12种,其中寄生虫病主要有7种:车轮虫病、小瓜虫、指环虫、锚头鳋病,鱼虱病、鲢碘孢子虫病,中华鳋病;微生物病主要有5种:出血病(赤皮病)、肠炎、烂鳃病,打印病、水霉病。俗话说:“养鱼不瘟,富得发昏”。在养鱼的生产中,一旦发生了鱼病,轻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重者会造成一部分鱼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鱼病的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方针& &
常见鱼病肉眼鉴别简表
部位& && && &病&&名& && && &发病 月份& && && &肉眼鉴别主要症状
皮&&肤& && &&&竖 鳞 病& && && && &&&春季& && && & 鳞囊积水,鳞片竖起,形似松果,用手轻压,鳞囊积水即可喷出,有时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膨大
出 血 病& && &&&5~8月& && && & 分红肌肉型和红鳍红鳃盖形
&&⑴ 红肌肉型:病变部位在鱼体两侧肌肉,鳍的基部、口腔,特别是臀鳍基部都有充血,有时眼睛也充血,肌肉呈不同程度的点状充血;病情严重的全身肌肉呈深红色,有时甚至鱼体稍微发肿,皮肤发红,不用剥皮即可判断是肌肉严重充血
&&⑵红鳍红鳃盖型:初期是鳍基部充血,鳃盖、腹部、口腔亦有不同程度的充血,严重时鳍条和体表亦充血,肠管发炎
赤 皮 病& && &&&5~7月& && && & 病变部位一般在鱼体两侧及腹部,常出现发炎、出血、鳞片脱落、鳍条充血、末端腐烂
白头白嘴病& && &&&5~7月& && && & 病鱼活动缓慢,体色稍黑,头顶上和嘴周围发白,观察在池中活动病鱼,其症状很容易辨认
打 印 病& && &&&5~7月& && && & 病变部位在鱼体两侧,发病初期,常见圆形或椭圆形并有出血现象的病灶,好象打上印记。随着病灶逐渐扩大,同时向深处发展,严重时病灶部分肌肉往往烂穿,可见骨骼或内脏
白 皮 病& && &&&5~7月& && && & 从背鳍后部至尾柄末端的皮肤发白,呈白雾状。用手摸时,鳞片粗糙,无粘液,病重即将要死的鱼表现出头部朝下、尾部朝上
疖 疮 病& && &&&5~7月& && &&&病变部位在背部两侧,呈现浓肿和稍微突起,用手摸时有弹性感。剖开患部,可见肌肉充血和腐烂
水 霉 病& && &&&全年& && && & 病变部位长出大量的棉絮状菌丝,象一团团的白毛
车轮虫病& && &&&5~7月& && && & 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当病原体大量侵袭时,借助于放大镜可见到发亮活动的虫体,病鱼表现的症状是:体表粘液增多,有时带有污泥,体瘦发黑,缓慢地飘游在下风水面上
隐鞭虫病& && && && && &
波豆虫& && && && && &
斜管虫& && && && && &
杯体虫病& && && && && &
小瓜虫病& && &&&5~7月& && && & 严重感染时,皮肤出现小白点,故又称“白点病”
嗜子宫线虫病& && &&&5~7月& && && & 寄生于鳞片底下以及各种鳍的鳍条中,用肉眼可以观察到,因虫体颜色鲜红,故又称“红线虫病”
钩介幼虫病& && &&&5~7月& && && & 寄生于鱼体的鳍条、鳃、嘴和口腔,用肉眼仔细观察,可见米黄色三角形虫体
三代虫病& && &&&5~7月& && && & 体表出现大量粘液,用肉眼仔细观察病变部位可见到细状的虫体在蠕动
锚头鳋病& && &&&5~7月& && && & 寄生在体表的虫体很容易看到,因为锚头鳋用它的头角和一部分胸部钻入鱼的肌肉组织里和鳞片下面,露出外面部分身体细长,因此又称这种病为“蓑衣病”
鲺&&病& && &&&5~7月& && && & 被感染的鱼常表现出不安或跃出水面,或在水中狂游,食欲减退,鱼体日渐消瘦,严重时甚至死亡。虫体较大,一般呈白色,肉眼可以看到,但虫体常会随时离开原寄主而重新另找新寄主,因此,有时在病鱼体上往往见不到虫体
打粉病& && &&&5~9月& && && & 多发生在偏酸性的水中。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出现大量白点和少量红点,食欲减退,后期白点连接重叠,象米粉般裹满全身,“粉块”脱落处长“毛”(水霉)或溃烂,鳃内也有病变。病鱼常呆浮于水面,不食不动鳃& && &&&
烂 鳃 病& && &&&7~9月& && && & 病鱼鳃丝腐烂,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且鳃上常带污泥,靠病变部位的鳃盖内侧的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鳃 霉 病& && &&&5~9月& && && & 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常以暴发性急剧死亡,如不迅速采取措施,有在短期内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隐鞭虫病& && &&&鱼苗阶段& && && & 由于虫体大量繁殖及骚扰,使病鱼鳃部产生大量粘液,严重影响了鱼的呼吸,故浮头时间延长,严重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车轮虫病& && && && && &
斜管虫病& && && && && &
杯体虫病& && && && && &
指环虫病& && &&&5~7月& && && & 大量感染指环虫时,鳃部显著肿胀,鳃盖微张,粘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有些比较大的虫体,肉眼可见
中华鳋病& && &&&5~7月& && &&&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在这些肿大的鳃丝中寄生着许多虫体,肉眼容易看到,因虫体后面带有一对细长白色的卵囊,形状稍似小蛆,故有“鳃蛆病”之内部器官。
肠 炎 病& && &&&5~9月& && && & 肛门红肿,严重时常表现鳍条基部充血,腹部出现红斑,剖开鱼腹,往往有腹水流出,肠管发炎 ,严重时整条肠管呈红色或紫红色。
球 虫 病& && &&&5~7月& && && & 病原体侵袭肠管,病鱼症状为鳃丝呈苍白色,食欲不振,在肠管内外壁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胞囊,肠组织被严重破坏,引起发炎充血,甚至肠壁穿孔
粘孢子虫病& && &&&5~9月& && && & 有些种类只在肠粘膜组织生长发育,形成白点状孢囊;有些种类除侵袭肠粘膜组织外,还可以穿过肠壁出现大量孢囊。这种情况在二龄鲤、鲫中较常见
疯狂病& && &&&冬春季& && && & 主要感染鲢鱼和鳙鱼,病原体侵袭鱼的脑部,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病重时鱼在水中狂游乱窜,抽搐打转,一时沉入水底,一时浮在水面,病鱼头大体瘦,尾部上翘,头部发黄,内部脑微血管出血,肝脏一般呈现紫色,有时还腹腔积水
侧殖吸虫病& && &&&5~9月& && && & 此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由于鱼苗肠道被吸虫堵塞,影响鱼苗正常摄食和消化,病鱼身体发黑,流动迟缓,成群地漂浮于下风水面,俗称“闭口病”。肉眼仔细观察鱼苗肠道,可见像芝麻状虫体在蠕动
复口吸虫病& && &&&5~9月& && && & 鱼苗被尾蚴感染后,最初是在水面上下往返,呈急速地游动或挣扎状,继而出现腹部朝天,头部朝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后死亡。病鱼头部充血,部分鱼体出现弯曲。也有一部分病鱼因一时感染尾蚴数量不多,但尾蚴进入眼球水晶体,使其混浊呈乳白色,故又称“白内障”。到了这个阶段,鱼除了眼瞎或掉眼外,还可继续生长
头槽绦虫病& && &&&5~9月& && && & 只感染10厘米以内的草鱼种。患此病后,鱼的营养被消耗,影响生长发育,使病鱼日渐消瘦而死。常在秋风起,鱼种食欲降低时大批死亡。剖开鱼腹,在前肠后部转弯处,肉眼可见许多细线状白色虫体
双线绦虫病& && &&&5~9月& && && & 病鱼腹大背瘦,用手轻压腹部可从肛门挤出白色长条状虫体,剖开鱼腹可见虫体缠绕在腹腔。
鱼怪病& && &&&5~9月& && && & 虫体寄生在鱼的腹腔,仔细观察鱼的胸鳍基部有一黄豆粒大小的洞,从洞的位置剖开鱼腹,在鱼鳍部位的腹腔,有一对形似土鳖的白色虫体。患此病的鱼,身体瘦弱,生长缓慢
其 它& && &&&跑 马 病& && &&&5~6月& && && & 多发生于鱼苗和鱼种培育期间。池鱼围绕塘边群集狂游,长时间不止,象“跑马”一样
& && &&&气 泡 病& && &&&5~6月& && && & 肠道中有气泡,或体表、鳍条上附有较多气泡,使鱼漂浮水面,沉不下去
& && &&&萎 瘪 病& && &&&10~3月& && &&&鱼体干瘪,头大尾小,背似刀刃
& && &&&弯 体 病& && &&&6~7月& && &&&鱼体弯曲,有时头盖骨及上下颌和鳍条都出现畸型
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
1、呋喃西林(C6H6O4N4)& && &
&&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为柠檬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仅微溶于水。对革兰氏阴性菌有很强杀灭力,而且细菌对本药品不产生耐药性,是治疗细菌疾病的常用药物。
2、硫酸铜(CUSO4*5H2O)
&&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含有5个分子的结晶水,为透明深蓝色结晶或粉末,在空气中失水变成白色,吸潮后又能变成蓝色,如果过于潮湿,也可以潮解,但不影响药效。硫酸铜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酸性,有收敛作用及较强的杀灭病原体的能力。其灭菌能力的大小常受水中各因素的影响,因此用量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认为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硫酸铜的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越大,而水温越高、PH值越低、有机物越少,则硫酸铜的毒性越大,安全浓度越小。
& &硫酸铜可以杀灭鱼体外部寄生的多种原虫类及蚤类,是常用的外用药物。但由于有残毒(铜可残留在鱼的鳃、肌肉、肝、肾组织内),并影响鱼的摄食及生长,故不能经常使用。另外硫酸铜的安全浓
<p id="rate_2"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我很赞同&小鱼币 + 2 ^
经验 + 20 点
" class="mtn mbn">
本帖最后由 独爱小彬 于
20:07 编辑
水霉病又名白毛病。因操作不慎擦伤鱼体,且越冬鱼池放养密度过高,鱼类极易患水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它们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体表皮肤内,其余则露出体外。菌丝长达3厘米,呈灰白色,柔软似棉絮。患病初期,病鱼体表粘液增多, 形成一层白翳。患病后期,菌丝深入 体表皮肤,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
可选用O.03克孔雀石绿或次甲基蓝, 溶于10千克水中,病鱼浸洗3—5分 钟,再用清水漂洗后,放入水族箱中。多次用药才可痊愈。
穿孔: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在一尾病鱼上少则有1-2处病灶,多的可达7-8处。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溃疡的大小、深浅不同,小的0.2-0.3×0.2-0.5厘米,大的可达2~5×2~6厘米,浅的溃疡深度仅0.1厘米左右,深的可达0.6厘米。溃疡灶内由于组织的坏死程度不同,因而溃疡面高低不平。溃疡的形状有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边缘不整齐,灶内有不规则的出血区,在一些陈旧性的溃疡灶内有水霉寄生。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穿孔的形状多为类圆形,小穿孔的直径1~2厘米,大的2-4厘米,在一尾鱼上一般仅有一个穿孔,穿孔处可见残存的骨刺。发生在尾部的溃疡则溃烂至露出骨骼。有的病鱼可见眼球突出。体表变化比较严重的病例,可见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胀、质地脆弱,鳃丝及肠粘膜上附有较多的粘液。
[防治方法]
1.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20ppm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
2.,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
浸洗药物:
(1)食盐:每50公斤水加食盐1.5公斤,浸洗5分钟。
(2)高锰酸钾:20ppm浸洗10-15分钟。
(3)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用药0.3克,浸洗1-2小时。
涂抹药物:
(1)四环素或金霉素消炎油膏涂抹鱼体患部。
(2)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用凡士林调合,抹于鱼体患部。
幼鱼的脊柱弯曲常常是由于身体内的寄生虫或者是基因缺陷造成的,而对于大鱼来说原因则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损伤。
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纤毛虫,身体为球形或卵圆形,表面长着短小而分布均匀的纤手,身体的中央有马蹄形的大核,患病鱼体上的囊泡就是由这些小瓜虫大量密集寄生所出现的现象。这种属于金鱼、热带鱼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发的后期鱼体表面会有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光泽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精神萎靡,有时浮游于水面,有时群集于养鱼容器之一隅,很少活动,终至大批死亡。
[治疗方法]
可将病鱼放在每公斤水含1片50毫克呋喃西林的溶液中浸洗1周;或用千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三的醋酸亚汞溶液浸洗30分钟,或者稍微提升温度。原来鱼缸里的水应当彻底换掉。
患烂鳃病多由寄生虫寄生或细菌感染引起,故有寄生虫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两种。
(1)寄生虫烂鳃病:其病原体是指环虫或车轮虫,它们交互感染,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困难,严重时,鳃丝局部溃烂,以至鳃软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最终死亡。防治方法: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5-0.8克,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也可选用晶体敌百虫0.2克、硫酸铜0.2克、亚硫酸铁 0.2克,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15分钟。或选用晶体敌百虫0.2--0.3克溶于水中,泼洒在1吨饲水中,每周用药1-2次,可有效杀死水中的寄生虫。
(2)细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水霉菌,病鱼鳃丝严重失血,鳃丝发白,严重时有絮状菌丝粘附,死亡率极高。防治方法:可选用食盐50克、小苏打50克,混合放在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0.7克孔雀石绿,放在100克水中,浸洗病鱼15-30分钟。
(3)粘孢子虫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孢子虫,鳃丝会出现许多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点状或胞囊,由小变大破坏鱼鳃,当胞囊一旦破裂,无数个孢子虫进入饲水,重新侵入健康鱼的鳃部,鳃丝失血导致大批死亡。粘孢子虫引起的烂鳃病比较少见。防治方法:选用三年生枫杨树皮浸泡的汁液,吸取适量,放入十千克水中,浸洗病鱼 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也可选用150克氨水,放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多次用药方可见效。
(4)粘液球菌性烂鳃:其病原体是粘液球菌。病鱼鳃丝溃烂,并附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鳃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小洞,软骨外露,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可选用1-2克呋喃唑酮,溶入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高浓度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也可选用11.5%浓度的氯胺丁 0.05克和0.2克呋喃西林,混合放入10千克水中,多次用药效果很好。
疖 疮 病:在鱼体躯干的局部组织上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如人类疖疮病相似的脓疮。发病部位不定,通常在鱼体背鳍基部附近的两侧。
  典型的症状是: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病灶,随着病灶内细菌繁殖增多,病情发展,肌肉组织溶解、出血、渗出体液、细胞游离,里面充满脓汁、血球和大量细菌。患部软化,向外隆起。用手触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隆起的皮肤先是充血,以后出血,继而坏死、溃烂,形成火山口形的溃疡口。切开患处,可见肌肉溶解,呈灰黄色的混浊或凝乳状。
  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患处真皮发生肿胀、变性、充血、出血,但尚未坏死。病灶中心的骨骼肌纤维完全解体,在其中可看到大量杆菌、脓液及少量已坏死、解体的炎症细胞。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不清,细菌在组织内蔓延扩散,大量炎症细胞弥漫地浸润于组织间隙,脓性渗出物沿着较疏松的组织间隙扩散,为渗出性炎中的弥慢性化脓性炎,即蜂窝织炎。
  [诊断] 根据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情况,即可作出诊断。有些粘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也可引起体表隆起,患处的肌肉失去弹性、软化及皮肤充血(如鲫碘泡虫寄生在鲫鱼头后部的背肌中)。区别这两者,必须用显微镜检查病灶中心处的压片,前者可看到大量杆菌无粘孢子虫寄生,后者则相反。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消毒;
2、用漂白粉挂篓;
3、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4、用磺胺噻唑喂鱼。每50千克鱼第1天用药5克,第2-6天用药量减半。药物与面粉拌和投喂,连喂6天;
5、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呋喃唑酮5克拌饲料,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15-20天;
6、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盐酸土霉素5-7克拌饲料,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10天。
[症状] 病鱼表现的症状特点是体表粗糙,多数在尾部部分鳞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张开,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它的内部积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含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和皮肤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侧转,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当水质不清洁,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饲养水温过高,以及当鱼体鳞片被划破等情况下易患此病。金鱼、锦鲤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较流行,在热带观赏鱼中,攀鲈科、斗鱼科和鱼将鱼科等泡沫卵生鱼类常患此病。此病难以治愈,即使治愈后,色彩、光泽、体态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疗方法]可将病鱼浸入浓度为五万分之一单位的四环素溶液中洗浴1小时,还可用%的氯化钠溶液与日俱3%碳跚饽迫芤夯旌舷丛10分钟;或用氯霉素溶液,或 喃西林粉加痢特灵溶液,或庆大霉素溶液浸洗,还可用上述药液的1%稀释成低剂量泼洒,坚持数日均可见效。
此病是由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少数单个,菌体长为0.7~1.7微米,宽0.6~0.7微米,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染色均匀,革兰氏阴性。
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
[防治方法]
(1)在扦插、搬运鱼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
(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克,全池遍洒。
(4)每67平方米水面用0.75千克辣椒粉加水10~15千克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
(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氯霉素注射,每千克鱼注射5毫克,或注射四环素,每千克鱼注射2毫克,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类似与穿孔这样的病症,属于细菌性感染,肉眼看不出是何种病菌,已经恶化了……可能造成败血。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发生的话,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如不慎碰到,应及早发现并对伤口做消毒处理,同时保持水质的清洁……
& &[病原] 疱疹病毒。
& &[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体表出现许多白色小点,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块状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点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斑点的区域不断扩大,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渐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形状好似痘疮,因此称之为“痘疮病”。痘疮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自然脱落,接着又会在原患部再次出现新的痘疮,最终使鱼消瘦而死。
&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及降低商品价值,在越冬后期可引起病鱼死亡。该病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当水温升高后会逐渐自愈。
& &[诊断]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增生物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或分离培养到疱疹病毒。
& &[防治方法]
&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 &2、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
& &3、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
& &4、曾用氯霉素治疗,每尾病鱼肌肉注射25毫克,同时用0.225x10-6氯霉素水溶液药浴,有一定疗效。
细菌性感染:通常是在池塘水质不良情况下,常时啄食池壁藻类,或捕捞运输等操作过猛导致引起鱼体受伤造成的……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唇端表皮发炎、糜烂,严重者鳍烂、体表附有许多粘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新,经常用生石灰消毒、调节水质。用1mg/L漂白粉全池泼洒。3%食盐水药浴病鱼10分钟,同时用土霉素原粉拌料投喂,每日每10公斤鱼2g ,3天一个疗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学习、好贴必顶
学习贴要顶!!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强帖学习啦
很详细·············
真有价值,好贴。
值得收藏的好帖!谢谢!
站长推荐 /1
《花草植物》版块正式开版,现面向广大鱼友招募版主
Powered by免费咨询热线:400-601-7737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
锦鲤鱼怎样养—锦鲤鱼病细菌及真菌病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发表时间: 16:44:00
【症状】以体表溃疡为主要特征。病鱼的躯干、鳍及鳍基部、口吻部、鳃盖等处出现溃疡。死亡率较高。内脏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
【病原】非典型杀鲑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
【防治方法】口服氟苯尼考,以及在患部涂抹碘酊等治疗方法有效。
细菌性烂鳃病
通常在鳃、鳍、口吻及体表出现病灶。水温在20℃以上时易发病。
【症状】初期在鳃的顶端有一部分变白,或鳃瓣出现黄白色的细小附着物,黏液也开始分泌异常。然后出现淤血,变成暗红色,食欲降低,动作缓慢,渐渐脱离群体。症状严重时,鳃部分变成灰白色,中心变成灰色或黄色时开始腐烂缺损。呼吸次数增加,漂浮在水面,口和鳃盖开闭频繁。严重者或沉于池底,或翻转,或时而狂奔游动,眼球凹陷或突出。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防止方法】发病后应立即着手治疗,同时应防止发生蔓延。治疗锦鲤时可采用抗生素药浴和口服抗生素相结合的方法。但是由于病鱼食欲减退,口服给药时很难收到一致的疗效。在治疗锦鲤时推荐使用抗生素和食盐混合的药浴方法。在流行期间,鱼在出浴或倒池前后进行药浴。
(1)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而定,一般为15~20mg/L)
(2)盐酸土霉素短时间药浴&每立方米水放入25g盐酸土霉素进行4h的药浴。水温高时药的投放量要少,水温低时药的投放量要多点。
(3)盐酸土霉素和食盐整池撒放&&每立方米水放入3~5g盐酸土霉素和5g食盐,进行7~10d的药浴。水温高时药的投放量要少,水温低时药的投放量要多点。和氧气循环并用效果更好。
(4)每千克每天用10~30mg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d。
(5)每千克每天10~30mg氟哌酸拌饲投喂,连喂3~5d。
(6)每千克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mg拌饲投喂,连喂5~7d。
(7)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全池遍洒,浓度为2.5~3.7mg/L。
竖鳞病又称立鳞病、松鳞病、松球球等,是锦鲤的一种常见病。本病主要发生在春季,水温17~22℃。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有力。严重时身体失去平衡,身体倒转,腹部向上,浮于水面。疾病早期体表粗糙,鳞的底部积满脓性水样物,鳞片倒立,严重时全身的鳞片变得像松果球一样,所以也叫松球病。体表各处常伴有出血,并有食欲不振、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内积有腹水。鱼体、鳃、肝、脾、肾、肠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也有人认为气单胞菌也可引起本病。
【防治方法】
(1)鱼体表受伤是引起本病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在运输、放养和捕捞时,勿使鱼体受伤。
(2)用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min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10min。
(3)轻轻压破鳞囊的水肿疱,勿使鳞片脱落,用10%温盐水擦洗,再涂抹碘酊,同时肌内注射碘酊嘧啶钠,有明显效果。
(4)三氯醋酸钠药浴&& 每立方米水放入1~2g,进行5~7d药浴。
(5)盐酸土霉素和食盐药浴&&每立方米水放入3~5g盐酸土霉素和5g食盐,进行7~10d的药浴。
(6)每千克体重用10~20mg的恶喹酸和饲料混合后投喂。
(7)每千克体重用50mg的盐酸土霉素和饲料混合投喂7d以上。
(8)每千克体重每天用100~200mg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用3~5d。
(9)内服氟哌酸,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mg,连用3~5d。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有许多毒力不同的株,因此引起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差异。
【症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锦鲤时,以皮肤或鳍的皮下出血性红斑为其特征。初期时体表和鳍因黏液分泌变白,不久后,即可看到皮肤、皮下出血。严重时腹部皮肤变为红色,表皮脱落、出血,形成溃疡。肛门也因充血而变红,常伴有立鳞现象。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防治方法】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常在菌,通常不具有很强的病原性。但当水质骤变、饲养环境恶化、鱼体力低下时,鱼易受到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而发病。所以通常需使饲养环境完备,避免水质恶化、水温骤变等。
(1)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分别为硫酸铜0.5mg/L,硫酸亚铁0.2mg/L,隔天再进行一次。可起到预防作用。
(2)含氯消毒剂(60%含氯量)全池泼洒,便池水浓度为0.3~0.5mg/L,隔天再泼洒一次。可预防作用。
(3)鱼发病时可用盐酸土霉素等抗生素好饲料混合,进行7d左右的投喂。
(4)三氯醋酸钠药浴:每立方米水放入1~2g,进行7d左右的投喂。
(5)盐酸土霉素和食盐药浴:每立方米放入3~5g盐酸土霉素和5g盐酸,进行7~10d的药浴。
本病为真菌病,除在冬季易发时,在其他季节也能发生。本病的发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在进行选鱼等过程中造成鱼体外伤;二是在适合水霉类繁殖的20℃以下水温养鱼。
【症状】外观特征:鱼体表面附着称为菌丝体的绵毛状物,似毛皮状。繁殖在体表的水霉从表皮组织浸入鱼体内,使寄生部位坏死。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发生摩擦,以后鱼体负担过重,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本病也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病原】最常见的水霉和绵霉两个属的种类,属水霉科。
【防治方法】
(1)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能预防本病的发生。
(2)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2~3mg/L浓度,隔两天再泼一次。
(3)苏打、食盐混合液(1:1)全池泼洒,使池水成8mg/L的浓度。
(4)用1%~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产卵鱼巢20min,有防病作用。
(5)内服抗细菌的药,以防细菌感染,疗效更好。
(6)使用免疫促进剂,提高鱼体抗病力,有助于预防本病发生。
&了解更多的请点击>>:了解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中国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北窖镇碧江大道2号
电话:6 传真:6
合作机构:百度 阿里巴巴&中国锦鲤俱乐部& 中国锦鲤联盟网&中国电子商务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粉药浴用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