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印章有青灰色的吗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56 / 70 页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159 点
长了不少见识,谢谢:hug::hug::hug: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282 点
居住地福建省 福州市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189 点
:hug::hug::hug:学习了学习
石不贵人,人贵石.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3284 点
一、高山石
高山石出产于高山,高山座落于寿山村的南面,海拔983米,是寿山村的主轴山。去寿山探胜,还未进寿山村,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高山,各个矿洞泻下的矿渣,形成了许多高高低低,大小不一的石流。高山产有30多个品种石,色泽丰富多彩,质地通澈透明,惟质稍松,含水份较多,容易干裂,须用油保养。质地洁净的纯黄、纯红、纯白的高山石非常罕见。
高山石质地较软,适宜上油保养,因而人称其为“财主石”。高山石长久抚玩,会上“包浆”颜色变旧,火气褪尽,更加古雅可人。高山石作品不宜置于强烈的阳光下,最好用玻璃罩或摆设于橱内。长久收藏高山石,上油后应用不透油的玻璃纸包妥置于盒中。
太极头高山石
太极头高山石,矿洞位于四股四高山矿洞左下方的小山岗上。因矿洞处于S形的盘山路中,以形似“太极”而得名。始采于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一批晶、冻石,可与水坑石媲美。所出产的高山石良莠不齐,石质佳者带黄味,通灵而细腻,往往有白或黄的色团,中间十分凝腻,周围逐渐淡化。太极头高山石中质地差者色泽偏暗,有如“藕糕”色,有裂纹。20世纪80年代初出产了一批好石,红、黄色泽鲜艳,近年出产的白色石料,质佳者呈半透明或微透明状。太极头高山石是高山石中的优质石种,惜已绝产。
鲎箕石为高山南翼的产石,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石种,初时称为“路下高山”石,因山形如鲎箕,故改称“鲎箕高山石”。有红、黄、白等色,以白色质量佳,与田坑出的白田石极相似,容易“鱼目混珠”,故又称“鲎箕田石”。惟鲎箕石石质较松,脂润不足,少见凝灵,肌理亦有萝卜纹,兼有条状的透明体,并有令人见而生厌的白渣和黄棉纱地,故其价值远低于田石。
白高山石是通体纯白的高山石的统称,产量高于其他各种高山石。又以色、相、质之不同,分为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象牙白高山石、磁白高山石等。白高山石中又以藕尖白高山石、猪油白高山石为最佳。
红顔色的高山石统称红高山石。红高山石顔色有浓淡深浅,分桃花红高山石、荔枝红高山石、美人红高山石、朱砂红高山石、晚霞红高山石、瓜瓤红高山石、玛瑙红高山石、酒糟红高山石,等等。朱砂红高山石,又名高山鸽眼砂石,质地微脆略坚,通体半透明。在朱红的肌体上,布满色泽相异的红色斑点。点中偶现金砂,闪闪发光,招人喜爱。
《后观石录》称:“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称:“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此为神品”。
黄高山石指纯黄色的高山石,其中佳者可与田石、杜陵坑石相媲美。黄高山石凝腻纯洁如蜜蜡、蜜果,《后观石录》称其为“秋葵蜜蜡”、“蜜杨梅”、“炼蜜丹枣”。
黑高山石色如淡墨。《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小高山石的石洞位于高山峰之东侧,因石中多含杂质,如泪痕点点,福州方言“啼嘛”是啼哭的意思,故又称“啼嘛石”。小高山石色多黄、红、白,或各色相杂。
新洞高山石
新洞高山石为20世纪70年代初高山顶峰新开矿洞所出的石种。因新洞由山顶垂直向下,“连横合纵”高山各洞,矿脉产石蕴含各洞石材的特色。新洞高山石石体微透明或半透明,同样有红、黄、黑、白、灰等色,各色又有浓淡深浅之分,可谓五彩缤纷。材体巨大,质地有坚有松,石色尤为丰富,为寿山石雕中的巧色雕刻提供良好石材。
大洞高山石
大洞高山石出产于大洞,大洞亦称为古洞,位于和尚洞尾部下方,或曰系明代僧侣所凿。大洞洞深且广,石脉宽阔,故称大洞。大洞所出石材,性坚质硬,有红、白、黄等色,以诸色相间者为多,时有透明、半透明的晶冻石,分别称为大洞晶石、大洞冻石。
掘性高山石
掘性高山石是从高山各矿床游离而散落于山坡砂土中的独石(成因类似田黄石),质莹腻通澈,肌理含萝卜纹,外表亦有石皮。掘性高山石中月白、黄红色者,颇似田石,惟因久埋山上砂土中,缺乏田石的滋润水灵。掘性高山石难觅,较罕见。
和尚洞高山石
和尚洞高山石产于高山顶上的和尚洞。相传此洞为一个名叫和尚的石农所开,又传系由寿山古禅寺的明代僧侣开凿。和尚洞极古老,石也绝产多年。今日所见的和尚洞石,石性细腻,微透明,色多红中带灰或土红。
玛瑙洞高山石
玛瑙洞高山石石洞居于大洞的尾部,相传亦为明代僧侣所开。玛瑙洞高山石石质纯洁多光泽,似玛瑙,色泽为红、黄,称为红玛瑙石、黄玛瑙石,偶有黑中透红者。石中常隐现红、黄、黑、白各色条纹和圈点。近年石农常在各山各洞采到色质与玛瑙相似的石材,也称为玛瑙洞高山石。
嫩嫩洞高山石
嫩嫩洞比邻水洞,以初凿人嫩嫩而名,所产石亦冠此名。民国二年(1913年),曾出珍石一批,故又名“民国二高山石”,其石性淡凝通灵。嫩嫩洞高山石肌理含细萝卜纹,与水坑晶冻石相比毫不逊色,两者非有经验的鉴定家,殊难分別,惜已绝产。
世元洞高山石
世元洞高山石又称“仙源洞高山石”,世元洞位于大健洞后方,是清代张世元所凿的矿洞。世元洞高山石石性稍坚,惟色泽鲜活,常见者有红、白两色。
四股四高山石
四股四高山石产于四股洞,石洞邻近嫩嫩洞,因四位石农合股开业,故名。四股四高山石石质比其他各种高山石都坚实,透明度佳,色泽丰富,有黄、红、白、灰各单色或杂色,是高山石中的优质品。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油白洞高山石
民国初,从大洞另掘支洞,出石有别于大洞高山石。油白洞高山石色多乳白或白中泛黄,凝腻如油脂,肌理偶见色点。将油白洞高山石浸于油中,色浓;脱油后,又变淡。因为嗜油,故也称油性高山石。
高山荔枝洞石
荔枝洞高山——又称“荔枝树高山”、“荔枝嘴高山”。是1987年由张家祥(小名红妹)等石农开发的高山石新品种。矿洞位於高山东北坡,因为凿洞时旁有一棵荔枝树,且石质白者酷似新鲜荔枝肉,石农相信风水之说,故以得名。
荔枝洞所出石质特佳,晶莹细润,肌理隐现萝卜细纹,有白、黄、红各色,近似旧产之太极冻。20世纪80年代後期所产质最优,备受藏家青睐,可惜仅数载,珍品不复再出。以後出产,称作“新性荔枝洞”,无论色与质都无法与当年相比。该洞出产的矿石,凡纯洁通灵者,别其名曰荔枝冻。
荔枝冻:是指荔枝洞高山石中质地凝腻纯洁的矿块。色多黄、白或红,以纯黄通明者,最为名贵。
二、杜陵坑石
杜陵坑石产于杜陵坑山中,石质坚结,有不少凝灵细润的石材。杜陵坑石质稳定,没有高山石那么松软,也不容易变色,受到金石家的称许,被誉为「山坑之首」。《寿山石考》曰:如清淡学士,时见机智。
杜陵坑山位于高山之东,南望加良山,北隔寿山溪,与善伯旗山、善伯山、月尾峰对峙。这个矿脉还出产马背石、鹿目格石、蛇匏石、尼姑楼石、迷翠寮石和花坑石。
寿山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代表着祥瑞的神兽麒麟降临寿山,村民们雀跃欢呼,看见麒麟飞向杜陵坑山上,之后就不见了,故杜陵坑又有“度麟坑”之名。
杜陵马背石
马背石又称“玛佩石”,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产的寿山石品种。产于杜陵坑山西面的山上,由于相连的两个山峰形状如同带鞍的马背而得名。
马背石质地比较坚实,半透明,各色具备,以黄、红最常见,或呈两色夹层,黄如蜜腊,红似丹砂,温嫩可爱。似杜陵坑但略欠通灵(现在石农多将其当杜陵买卖,也有称其为“马背杜陵”)。
马背石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产的寿山石品种。矿洞位于都成坑侧的一个山岗,因山形如奔马的项背,故名。
马背石质坚微透明,各色具备,以黄、红最常见,或呈两色夹层,黄如蜜腊,红似丹砂,温嫩可爱。似都成坑但略欠通灵。
红杜陵坑石
红杜陵坑石,色红,根据其颜色的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为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其肌理中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白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色白,然不见纯白者,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其中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语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掘性杜陵坑石
杜陵坑山各洞均有剥离于石脉的独石,埋藏于坑洞周围的砂土中,由掘取而得。掘性杜陵坑石石质脂润,微透明,惟不及洞产石通灵,有网状或环状纹,但纹理紊乱。黄色掘性杜陵坑石,有桂花黄、枇杷黄、橘皮黄,有时亦出现萝卜纹。石皮红筋,易与田黄石相混。
琪源洞杜陵坑石
琪源洞杜陵坑石出产于杜陵坑山的琪源洞,琪源洞又名“锦源洞”。20世纪30年代,石农黄琪源在无名旧洞的基础上深入采掘,发现一种凝结通灵的新石。此石一登石坛,声名鹊起,成为各种杜陵坑石之冠。纯黄而通灵者甚佳,晶莹可称妙品,仅次田黄。俗呼琪源洞杜陵,可为杜陵坑之冠。色其多黄、红、白,性洁,少杂质,晶莹温润,温柔可爱,肌理常隐现萝卜纹,系杜陵坑石之最。
20世纪30年代,洞经黄琪源开发,出产石质甚佳,晶莹温润,纯洁少沙,红黄白色泽艳丽。肌理有的还含有萝卜丝。为杜陵石之极品。已绝产多年,现今珍品寥寥无几见到。
元和洞杜陵坑石
元和洞杜陵坑石,石洞位于坤银洞之侧,为石农陈元和所开。所产之石多杂色,性微坚,半透明,肌理隐现浑白色。偶有红色如玛瑙者,质佳,称为玛瑙红杜陵坑石。
洞位于坤银洞旁,为民国初陈元和所开发,故名。石质脆硬,微透明,色多红、黄相间,含白色浑点。其中有似玛瑙者,质较佳。矿洞塌陷已久,仅留洞口。
坤银洞杜陵坑石
坤银洞杜陵坑石石洞位于琪源洞顶部,为石农陈坤银所开。性微坚,色有黄、红、灰、白或杂色相间,红、黄两色多出佳石,通透,少杂质,纯度比琪源洞杜陵坑石略差。坤银洞杜陵坑石中肌理多呈条布纹,俗称“月痕”。
洞位于琪源洞的上方,为张坤银所开发,故名。石质微坚,有黄、红、白、灰诸色,纹理多呈条纹状,纯洁度稍逊“琪源洞”所产。有时在透明若玻璃的肌体中,会出现条条灰白色流纹状痕迹,俗称鼻涕。该洞已废,不再出石
杜林鹿目石
鹿目格石产于都成坑西面山坳砂土中,与尼姑楼坑洞相去不远,以产地命名。多为零散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石质细润,外表裹淡黄或乳白色皮,呈微透明状,明亮富有光泽,里层则为黄、红或暗赭色,质不通灵,含砂丁。佳者色黄质纯,名为鹿目黄,近似田黄石,但肌理不具有萝卜纹,俗称“鹿目田”。
在鹿目格石中有一种石面含鸽子眼珠状细点的矿块,古称“鸽眼砂”,别具情趣,为鹿目格之上品。毛奇龄《后观石录》记:“通体荔红色,而谛视其中,如白水滤丹砂,水砂分明,粼粼可爱,又叫‘鹁鸽眼’。白中有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故名‘鸽眼砂’。旧录亦以此为神品”。
近年在鹿目格附近还发现脉状矿体,所出之石质略粗,多红、黄相间,杂黑色点。其品与掘性“鹿目格”相去甚远。
三、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的特征很明显,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老性善伯洞石中有金砂点,有的石中有粉白色的色斑,俗称“花生糕”。善伯洞石的质地微坚而又带有韧性,所以雕刻凿坯时比较吃力,修光时刀下石粉的颗粒较大。
善伯洞石的色泽很丰富,有黄、红、白、灰、紫、黑等色,单色或多色交融,色界分明。按色相可分为红善伯、李红善伯、白善伯、黄善伯、红黄善伯洞石等。
善伯洞石按质地又分为老性善伯、脱蛋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等,其中质地纯洁明粹者为上品。
1995年石农王必常、黄连根合股在旗降仔山与善伯山的交界处开采出一种新的寿山石,质微坚,少格纹,偶有金砂点,有些石中还有连片的砂丁。有红、黄、白、黑、紫等色,有的色纯,有的多色交错,色泽与纹理美丽。由于这种石材既有善伯洞石之细润,又有旗降石的坚韧,而且又出产于善伯山与旗降仔山之间,所以取名为善伯旗石。
善伯旗矿洞有时会开采出一些蛋形的独石,外白内黄,经过浸油后,外层的白色更显透明,透出内心的黄色,属于油性善伯旗独石。
善伯尾又称月尾仙石,产于善伯洞山与月尾山之间的山坳。1989年石农黄光胜与人合股,从善伯老洞往月尾石矿方向采掘,继之黄光通、黄老侯,王忠相、黄日贵等也合股凿洞开采。1991年开始大量出石,其色泽与质地界于善伯与月尾石之间,石质细嫩半透明,色泽明丽,具有黄、红、白、黑等色,微带绿意,浅绿之中时泛微红,矿洞愈近月尾矿脉,所出之石的绿味愈浓。石中有“花生糕”与白晕点,无金砂地。这个矿脉不但产量多,而且块度也较大,但是粗质的较多,优质的较少。
近几年,善伯尾矿洞又出了一种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如水草一样的纹样,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老性善伯洞石
老性善伯洞石是早期开采的善伯洞石。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起,石农才花大力开采,出产了一批体积不大而质地上乘的善伯洞石。将石材置于阳光或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新性善伯洞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善伯洞又陆续出石,块头虽较大,但与老性善伯相比,质地与色泽都稍显逊色,没有老性善伯的特征金砂地,而且格纹较多,多有白晕点,表面时有小“蛀洞”。为了与老性善伯洞石区别,石农称之为新性善伯洞石。由于新性善伯石石质松多格,石农与商贾多会用油涂养,石材会好看许多,所以又称油性善伯洞石。
脱蛋善伯洞石
在开采老性善伯洞石时,发现有些卵状矿脉,或夹在围岩中,或散落在矿洞的附近,有洞产与掘性独石之分。这种卵形善伯洞石的外表与内层的色泽不同,有“银裹金”或“金裹银”等,即外白内红或外红内白,还有外绿内红或黄者。其外层石的透明度较强,往往能透出内层的蛋黄之色,所以石农称之为脱蛋善伯洞石。脱蛋善伯洞石石材块度不大,质地十分脂润细腻,肌里多有金砂点,偶有“花生糕”。掘性脱蛋独石的外表有被砂土侵蚀氧化的痕迹。
四、大山石
大山石是寿山石中山坑石的一种,出产于旗降山附近的大山坑,是露天开采的矿藏。
大山石产量大,石质粗,含砂量多,多作为耐火材料。大山石有红、紫、兰、黄、白、绿等色,以黄绿和浅绿者常见。其黄绿部分是结晶性的冻石,石性稍坚,而白色部分多为网状的绵砂,石性稍脆。有的大山石带有黄绿色的砂岩,或深色的铁锈格石皮。绿色与黄色的大山石有许多酷似豹斑的结晶体。
大山石中质纯而洁净通灵者,称为“大山通”石;晶冻者称为“大山晶”石,只是较为少见。少量黄色冻石的质地纯洁通灵,相当名贵。
大山通产于老岭山旁,石质通灵,石表面时有白色色层,以纯黄、纯青者为佳。
大山晶,是指质地晶莹透澈的大山石结晶体。大山晶质地通灵含脉络状色纹及乳白不透明色层,通常夹杂于粗质大山石矿块之中,砂多块度小,难求纯净。
大山花坑冻
大山花坑冻,是指大山石中,质地通灵,肌理含明显筋络状色纹的矿块。其中以纹理清晰美丽者为佳品,浑浊杂乱者次之。
五、旗降石
旗降石出产于寿山地界的旗降山,旗降山原名奇艮山,位于猴柴磹东北1公里处。旗降石矿脉位于火山角砾岩与流纹岩交界处。旗降矿点主要由北、北西向矿脉组成,附存于层间破碎带中,矿脉走向350°,矿脉最好部分已采空,所遗脉幅最大宽度10余厘米,多数地段小于5厘米,或仅见断层裂隙。矿脉延伸达100米以上,在矿脉的中心部位,矿石呈蜡黄色、红色或灰白色,略具油脂光泽,不透明,质地较细腻。在脉的边部还可有宽度不大的地开石化、叶蜡石化和高岭土化。在矿脉的膨大部位,曾采到质量上乘的矿石。
旗降石质地细腻脂润,微透明或不透明,富有光泽,年久不变,在寿山石中韧性最强。旗降石色泽很丰富,以黄色为基调,有黄、红、白、紫、灰等色,或单色,或二三色相间,色泽深浅变化,或浓或淡,相互辉映。
白旗降石,又称旗降白,多白中带淡青、浅绿、微黄。然同为白旗降石,石质却不一,白旗降石中佳者脂润如玉,酷似白芙蓉石;性燥粒粗者,则似焓红石。
旗降石多呈黄色,古人喻之“黄如秋葵”、“黄近蜜色”、“黄如杏之初熟”。有的黄旗降石黄中透出微红,犹如淑女之肌肤;有的黄色石中含有朵朵或大或小的红斑,如点点落红;有些黄旗降石含有白灰色的砂块。
紫旗降石俗称“紫旗”石,又称旗降紫,多为紫色,有深紫与红紫之分,愈浓愈佳,色泽纯洁浓艳者为上品。亦有紫色中带红、黑色花纹或小白点者,更富石韵。另有紫、白相间如织锦者,称“紫白锦”石。
彩虹旗降石
彩虹旗降石是旗降石的新品种,亦是旗降石中稀有珍贵的品种,1989年寿山石农在旗降旧洞采掘时,发现此石。彩虹旗降石石相奇特,黄中带有绿意,一道道红色层有规律地排布在石中,或浓或淡,或宽或窄,并时有淡紫的色团相间,胜似彩虹绕穹,十分迷人。
“焓”是福州方言,意为火烧。旗降石中,凡质粗顽,多含石英砂粒,色多灰白、黄赭,不堪雕刻者,统称为焓红石。石农为改变其质,将其埋于火堆中煅烧。旗降石石经煅后,色变鲜红,遂称焓红石。未经煅烧的粗质旗降石,时人也将其称为焓红石。
焓红石与旗降石都出产于旗降山,是旗降石的外围矿脉,俗语说“焓红旗降边”。焓红石质地比旗降石稍粗,多巨材,石性坚脆,不透明,有白、红、黄、紫等色,杂有红黄色斑,时有小“蛀洞”和白色、淡黄色的砂粒。焓红石还有一个特点,红黄之色常裹在白色石层之中,其红黄之色多不纯,却特别浓艳,并含有同类色的斑点。
掘性旗降石
掘性旗降石为碎块状,产在旗降山的土中,质温嫩,有色皮。掘性旗降石是早期脱离母矿,零星埋藏在矿区砂土之中的旗降独石,各色皆有,多有稀稀的石皮。
老性旗降石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石农善伯在此采石时洞塌身亡,后人称其洞为“仙八洞”或“善伯洞”。此后,老性旗降石停产80年,直到1993年才重新开采。老性旗降石质地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如花生糕),色多彩艳。金石书画家陈子奋喻其为“红如桃花,黄如蜜蜡,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笳皮,种种具备”。
新性旗降石
新性旗降石是指1990年以后断断续续出产了一些旗降石,石性稍坚,质地、色泽、纯洁度都稍逊于老性旗降石。
李红旗降石
李红旗降石是旗降石的上乘品种,呈橘色,如成熟的李果那样红艳如火,出产量不多,纯红色者少,多间有黄色和白色,色界分明,时有细小的“花生糕”。质地特别细腻者呈微透明状,甚为罕见。
金裹银旗降石
金裹银旗降石是指那些枇杷黄皮白心的旗降石。金裹银旗降石皮薄心实,色层分明,石质亦有优劣。
银裹金旗降石
旗降石中富有特色的一个品种,旗降石中有白皮黄心者,称“银裹金旗降”石。其质佳者,皮如白高山冻石之凝腻,心似田黄石之细润,且色界分明,温柔有加,质地多十分细腻。
六、芙蓉石
芙蓉石属于寿山石中山坑石的一种,质地柔而细嫩,如脂如膏,微透明,“似玉而非玉”。肌里含有黄色、白色、灰黑色等块状砂团。芙蓉石色彩异常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白,各色俱全。
古人推崇芙蓉石曰:“美玉莫竞,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肌,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推崇芙蓉石的还有清代郭柏仓,福州名人张宗果,金石书画家陈子奋,书画家龚礼逸,篆刻家韩天恒,金石书画家潘主兰等。正因为芙蓉石的丽质与易于受刀的特征,因此自古就与田黄石并列为中国“印石三宝”之一。田黄石是“石中之王”,而芙蓉石则无愧为“石中之后”。
芙蓉石的品目以色相、矿洞、石质和矿状分别命名。主要有:
& && &&&白芙蓉——指纯白色的芙蓉石。妍嫩细腻,纯净洁丽,是芙蓉石的主要品种。又以不同的色调和纹理的近似物象取名,如白玉白、藕尖白、猪油白,以及葱白、粉白等,以藕尖白最为名贵。高兆《观石录》所谓“如莫愁湖中新藕”正类此。
白芙蓉石石质极细润而雅净,有藕尖白、羊脂白、白玉白、猪油白等,以藕尖白最为难得。藕尖白石质似莲藕的芽尖,白中微带青气,如琼浆初凝,极为细嫩洁白通灵。
& && &&&黄芙蓉——指纯黄色的芙蓉石。质稍坚实,通明妩媚,但多拖白,少见纯净。又按照不同的色相取名,如淡黄、牙黄、杏黄、明黄、朱黄等。
黄芙蓉石亦称醉芙蓉石。石质凝脂通透,色黄,浓淡深浅似枇杷黄、桂花黄、米黄、牙黄。古人称其有“橘柚玲珑映夕阳”之雅。黄芙蓉石比红芙蓉石更为罕见。
& && &&&红芙蓉——指纯红色的芙蓉石。娇艳夺目,光彩焕发。肌理含水痕及黄色筋络。有烛红、桃红、朱红、李红、粉红、橘红等色。以烛红为上品,甚稀罕。
红芙蓉石,色红,然非纯红,多是在白、黄、青色地的芙蓉石上呈现片片红块,浓艳如丹,亦现水痕和黄筋,娇艳作态,光彩四射。有蜡烛红芙蓉石,色艳红,质细润如蜡烛初燃,光泽焕发,娇艳鲜美。有醉红芙蓉石,色淡粉红或肉红,如贵妃醉酒,白里透红,春光溢射,美艳夺目。
& && &&&芙蓉青——指纯绿色的芙蓉石。色青翠如竹叶者为上品,色白里透青如鸭蛋壳者次之。质多不通灵,肌理多隐细黑斑。
& && &&&紫芙蓉——指纯紫色的芙蓉石。旧产少见,新坑颇多。紫色分茄皮紫、葡萄紫、青莲紫等多种,惟色纯而不杂者难。其肌理含白色筋络及色点,质地多不通灵。
& && &&&巧色芙蓉(五彩芙蓉石)——指两种以上颜色交错成各种纹理的芙蓉石。其中有五彩斑烂纹者,名曰:“五彩芙蓉”。
五彩芙蓉石,红、黄、白、青、黄诸色相间,斑驳多姿。据称:青如翠竹、白如截肪、赤如鸡冠、黑如纯漆、黄如蒸栗。恰好又代表青龙(东)、白虎(南)、朱雀(西)、玄武(北)和腾蛇(中央),极为神圣。
& && &&&芙蓉冻——指质地凝腻的芙蓉石矿块。各色皆备,以白玉白、藕尖白、蜜黄和烛红较为常见,属芙蓉石之珍品。其中白色中晕红斑者,称为花红冻芙蓉。
& && &&&花红冻芙蓉:又称红花冻。在通灵洁白的芙蓉冻石中含鲜红色斑块,浓淡相映,疏密有致,像束束红花散在雪中,甚为别致。堪称神品,不可多得。
& && &&&芙蓉晶——指质地莹澈通灵的芙蓉石矿块。色多白、黄、青,纯洁无瑕,十分稀有。多夹生于芙蓉矿石之中,材多不巨。
& && &&&粘岩芙蓉——指紧贴于坚硬围岩的薄层芙蓉冻石。凡砂岩之质越坚,石就越通灵,可惜往往石层浅薄,殊难成材。
& && & 将军洞芙蓉——是以矿洞命名的芙蓉石名品。洞位于加良山顶,洞深达30多米,垂直而下,十分险要。该矿洞开发于清初,原名天峰洞。至乾隆年间洞归某将军所有,出产石质分外纯洁细腻,独具特色,为芙蓉石之极品,故易名为将军洞芙蓉。后坑陷于水,不可复理,从此绝产。今流于世者,皆百年旧品,稀世瑰宝。将军洞芙蓉是乾隆时期芙蓉珍品的专称。近年在古洞附近所采者,其质皆不及当年,称为“新洞芙蓉”,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将军洞芙蓉石出产于将军洞,将军洞为芙蓉石的主要产洞,又名“天峰洞”,位于加良山山顶。清初开凿后为某将军占据,遂改“天峰洞”为“将军洞”。此洞所出石,质纯,柔洁通灵,为芙蓉石中上品。后洞塌,将军洞芙蓉石遂绝产。今世上的藏品,皆白色,多为数百年前的旧物,价值不逊于田黄石。
& && & 上洞芙蓉——又称“天面洞”。是以矿洞命名的芙蓉石品种。洞位于将军洞上方,石质凝腻。有白、黄、红各色,以猪油白最常见,但多不纯洁,含杂粉白色不透明团块,该洞开发于清代初期,至20世纪后半期已濒绝产。现流于世者皆旧品,甚为珍贵。
上洞芙蓉石出产于上洞,上洞又称“天面洞”,与将军洞为邻,亦为芙蓉石主要产洞。上洞芙蓉石石质温润、凝嫩,惟稍逊于将军洞芙蓉石。有白、黄、红色,色地较暗,少神采。
& && &&&新洞芙蓉——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开凿矿洞出产的芙蓉石。矿洞位于加良山顶部的古矿洞周围。石质细嫩,惟多含细裂纹,其中以纯洁藕尖白最难得。坊间又以“新性芙蓉”称之,以别于前代所出之“老性芙蓉”。
绿若通芙蓉石
绿若通芙蓉石,青中带黄,石质微透明,似新篁出枝,常有红色斑或筋络,很是可爱,质地与色泽纯者难求。按出产的年代,人们将传世芙蓉称为旧芙蓉石,现代出产的称为新芙蓉石,新芙蓉中又按石性分为老性芙蓉与嫩性芙蓉石,石性成熟而格纹少者谓之老性,质地比较松而格纹多者谓之嫩性。许多玩石者都认为旧芙蓉比新芙蓉石好。旧芙蓉石因为把玩已久,火气褪尽,显得温文尔雅,老到成熟,自然十分雍容稳重;而新芙蓉石总有火气,上品新芙蓉石若伴人日久,自当会与旧芙蓉石一样可人。
七、月尾石
月尾石,又名牛尾石,出产于与善伯山相连的月尾山的山麓之中,洞在杜陵坑北部的月尾溪旁。月尾峰树木茂盛,青翠葱茏,犹如一位盛装的倩女,与“和尚头”一般的高山峰迥然有别。这里还有一条小溪流入寿山溪,两溪交汇处称之双溪,山青水碧,景色诱人。
月尾石质地细润而较松,微透明或不透明,肌理中偶有白色或绿色斑点,主要有绿、紫二种,色泽深浅变化不同。其品种有月尾绿、月尾紫和艾叶绿月尾石等。月尾紫石性洁,富有光彩,以色浓如鲜猪肝者为佳;月尾绿石以通明翠绿者为贵,但多裂痕,油浸则泯。该洞亦出晶石、冻石,称月尾晶石、月尾冻石。
月尾晶指质地纯净而晶莹的月尾石矿块。月尾晶罕见难得,且块度多细小,常有绵砂杂质侵入,难于成材。
月尾冻是指质地温润、凝腻的月尾石矿块。月尾冻产于月尾山矿脉,色泽柔美,多数色青绿带紫红,另有白、黄、淡紫、紫黑或美人红,质细隐白色针芒(晶)点及水流层纹,无萝卜丝纹,半透而富光泽,因靠近善伯矿洞,故常含细碎花生糕。此类石材新开采时,细嫩明洁,青翠可爱,但历久易变黝暗,渐失风韵,故不宜油浸。
月尾紫石是指纯紫色的月尾石,呈不透明的紫黑、紫红或芋红,质精粗差别颇大,常含红色斑絮或白色流纹,且含金砂地难得纯洁。月尾紫石以色青紫,质光润者为难得。最常见的是一种色浓紫稍带深红,犹如新鲜的猪肝,称作猪肝紫,次则色黯暗中含白色筋络及不纯色斑。
《寿山石考》曰:如莘夷花,微涩微润。
月尾绿石指纯绿色的月尾石,质地细嫩而较松,时有格纹,以色泽青翠通灵者为上品。月尾绿石色明翠如玉,正像卞二济《寿山石记》所形容那样,给人以“蕉叶方肥,幡幡日下”的美感。有些月尾绿石刚开采出来时,往往明洁动人,久之则发现有裂纹,如果长期上油保养石色则会变暗。
月尾艾叶绿
月尾艾叶绿简称“艾绿”,指月尾石中色花翠似老艾之叶的矿块。月尾艾叶绿产量甚微,以奇特稀有而见珍。“艾绿”一名早在南宋已见文献记载,不过古时所指乃寿山五花石坑所产的石种。在明代以前极负盛名,鉴藏家均评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自清以来,该石少人问津,其地位渐被“田石”所替代。近代月尾山所产,皆借用古名。在标名时,应冠以产地“月尾艾叶绿”为妥。
在月尾艾叶绿中,有色淡拖白者,别其名曰“艾叶背绿”;有质地温润凝腻者,别其名曰“艾叶冻”;有质地晶莹通灵者,别其名曰“艾叶晶”。
八、老岭石
老岭石又名“柳岭石”,产于寿山村北端老岭深山中,早在宋代就大量开采用于雕刻。老岭石质地坚脆,微透明,颇具光亮,色以青翠与赭黄两种最普遍。
老岭石中青者名“老岭青”,黄者名“老岭黄”。其中结晶体名“老岭通”,极罕见。柳岭中有一山峰,地势险要,岩石峥嵘,俗称“虎嘴”,所产石质最佳,通称“虎嘴老岭石”。老岭石中有黄地黄纹者,名“黄缟老岭”,红色地含各色缟纹者,名“色缟老岭”。
解放前用做砚石,以后取其色正明亮部分,用作雕刻,仿制玉器,别饶风趣。老岭石无论矿石物理性质、外观特征,都与浙江青田石相似,有时两者难于分辨,惟从肌里的纹理中,尚可辨认。
老岭通是指质地晃朗通明的老岭石矿块。老岭通一般为半微明,偶含白色点,有黄、绿二色。黄者似蜜腊,绿者如豆青,为老岭石之珍品。
老岭晶是指质地晶莹透澈的老岭石结晶矿块。老岭晶通灵度尤胜于老岭通,肌理含脉状色纹,分明可辨,色灰白略带淡绿或微黄。老岭晶通常夹杂于老岭石矿体之中,难于单独成材,故稀罕难得,以纯净通灵为佳品。
老岭黄为淡黄色或黄色,同样隐现淡色的结晶体斑纹与小白点,时有小砂丁隐于石中,质地稍松于老岭青。
老岭青,淡绿色,带有黄味,有许多结晶体斑纹与小白点搀杂其间,结晶体部分微透明。老岭青石质坚硬,雕刻行刀费力,且声音很大,其石屑有如细小的玻璃碴。
红稿老岭石
红稿老岭石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红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黄稿老岭石
黄稿老岭石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深黄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虎嘴老岭石
虎嘴老岭石出产于老岭山顶的虎嘴岩,质地比较细润,多呈块状,单独夹杂于围岩之中。虎嘴老岭石有红、黄、白、绿、灰等色及浓淡变化,常见的有各色相间之花老岭石。由于质地和色泽与早期的老岭石不同,故而冠以地名称之为“虎嘴老岭石”。
九、山石其他种类
寿山石中亦有一些其他品种,包括二号矿、连江黄、牛蛋石、松柏岭石、峨眉石。
牛蛋石,又称牛蛋黄、牛蛋田,产于寿山溪与大洋溪的溪涧中、田地里。牛蛋石成独块,形或扁或圆,也有不少自然形状。皮或白或黑或黄,石心多为黄色,也有少量为红色或黑色,三色相间极少。牛蛋石虽不及田黄石昂贵,也不似荔枝洞、高山石那样晶莹透亮,但它却凝润沉著,天然朴实,且产量不多,形态各异,经艺人精巧雕刻,就成为一件非常独特的艺术珍品。
峨嵋石,产于月洋山,产量很大,石质大多粗劣,仅作耐火材料,石质较佳者亦可供艺术加工用。由于采用爆破法大规模开采,石料受震多裂痕,且多砂丁和杂质。峨嵋石色泽十分丰富,红、黄、绿、灰、白以及各色相间,经挑选后,仍可用于雕刻大罢件和规格印章。峨嵋石也偶有优质者,1988年掘得一批佳石,俗称“峨嵋晶”,质灵洁脂润,性微脆。色有绿带桃红,黄带嫩绿,以及与白芙蓉极相似之藕尖白,极佳者能与白芙蓉相混。
松柏岭,洞位于寿山北面,属老岭矿泳,与旗降山相邻,山坡多松柏,故名。该矿原是开采叶腊石用作耐火材料的基地。作为雕刻材料是1991年才开始的,有四个洞同时开采。松柏岭石石质坚脆,佳者十分细嫩,有红、青、绿、白等色。其弊为多裂痕,浸油则泯之,其因应是此地长年炸山采石强烈震荡所致。
二号矿石产于寿山乡党洋村二号叶蜡石矿,属黄巢矿脉。在开采叶腊石时偶然获取结晶体团状冻石,质地莹洁通灵,有红、黄、白、绿等色,并分布有白色糕点,以黄色为最佳。二号矿的一部分黄色品种被命名为黄巢冻、花虫洞、醉红。
连江黄,产于寿山村高山东北面的金山顶。因该处邻近连江县,且色多滕黄或土黄而得名。连江黄质脆、多裂纹,经油泡,色转暗赭,裂痕暂时消失。连江黄肌理隐含不规则的网状纹或条条层纹,俗称“九重粿纹”,通灵有纹者,初视犹似田黄,故有“连江黄,假田黄”之说。
焓红石产于旗降山北坡,属旗降矿洞的一个分支。两者虽同出一脉,石质却有差异,民间有将粗质多砂之旗降石冠以“焓红”名,是因为旧时石贾多将这类石用火锻烧后,使原来的黄色变得红艳而富光泽,故此得名。
未整理之类
搁溜田石又称“猴流田”。福州方言“猴流”即滚动之意。顾名思义,是指农民翻田耕作或雨水、山洪冲荡等原因而出露地表的田石。
这类田石无需挖掘,靠偶然捡得。但石质因为受到日光曝晒、风雨侵袭而减却原先的温润风采,外皮粗硬,枯燥乏味,其品质终难与深埋土中的田石相比。
黄枣冻石又名“二号矿冻石”,产于黄巢山(又名黄枣山)尾岗。是近年新开发的寿山石名品。
该矿洞原属工业叶蜡石矿,按矿山编号为二号矿,故名。20世纪90年代初,矿工发现矿床中偶有夹生团块状质地纯洁通灵的结晶体,是雕刻艺术品的上好材料,遂取之售于市,颇得藏家青睐。
黄枣冻石质莹澈,半透明,零散结晶于工业叶蜡石矿体之中,块度小,砂质多,采集难。以蜜黄色最珍贵,其它还有绿、白等色。惟肌理常有筋络砂质混杂。
山仔濑石又称“山井籁”。产于日溪乡东坪村金山北面山麓的山仔濑。矿位处于连江县交界的峰峦。石质脆硬近似连江黄,多含砂砾,难于受刀。有黄、白、红、黑各色。近年所产质稍佳,细嫩微透明,色黄少砂。
掘性坑头石是产自坑头山坡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色多黑赭或棕黄,外裹色皮,肌理含纤细纹理如萝卜丝,偶有红筋与田石相近似。不同之处是此类石含粉白色浑点,有时还夹杂金属细砂,在灯下闪耀银光,故可鉴别。俗称“坑头田”,以示珍贵。
高山~世元洞高山
世元洞高山——又称“仙源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健左侧,清光绪年间由张世元开发,故名。石质稍坚实,色彩鲜艳,以红、白二色最常见。现同已塌陷,不再产石。
坑头桃花冻
坑头桃花冻古称“桃花水”,又名“浪滚桃花”。在白色透明的石质中含鲜红色细点,疏密有致,聚散有情,浓淡掩映,点点分明,光彩夺目,娇艳欲流。其状如同片片桃花瓣浮沉在清澈溪水之中。其质地纯白而洁净者,品最佳。若渗杂色或含砂砾、裂痕者,则次之。
毛奇龄《后观石录》记载:
“桃花水——石有名桃花片者,浸于定磁盘水中,则水作淡淡红色,是其象也。或曰:如酿花天,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宜名桃花天。旧品所称‘桃花雨后,霁色茏葱’。庶几似之。”又云:“石类水色中有红白花片,随水上下。
高山~大洞高山
大洞高山——又称“古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下方,亦为古代寺僧所开凿,矿洞深且广,故取大洞为名。石质较为坚实,有白、黄等色,或各色交错。偶含透明结晶体,称为大洞晶或大洞冻。清初洞陷产竭,其佳品甚受藏家追捧。清代诗人朱彝尊《寿山石歌》云: “菁华已竭采未竭,惜也大洞成空嵌”。查慎行亦道:“今之存者大洞盖已少,别穿岩穴开芙蓉。”并自注:大洞所产亚于田石。
峨嵋石产于加良山西侧的峰峦,因矿山为宦溪镇峨嵋村属地,故名。该矿早在清代已行开发,旧书志称作“月洋粗石”,是因为当时山麓有月洋自然村之故,自1971年该处辟为水库后,村民搬迁垄头居住,村落不复存在。该矿自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开发以来,矿石主要用于耐火工业材料,其中部分矿块质细而微松,也适宜于雕刻。早期在“五号矿”中采凿的矿石近似半山石,质较佳。后期则扩展到整个露天矿山,凡硬度适中者均取作工艺品雕刻材料,量丰且材巨,大者可达千斤。是继柳坪石之后寿山石雕的大批量原料。
峨嵋石质微硬,多不透明,色错杂,有乳白、淡黄、嫩红及青灰等色,多黝暗含黑斑点,有砂丁及裂痕。其中色纯质优者又按色、质分别命名,主要有:
峨嵋黄——指纯黄色的峨嵋石。质细而光润。有牙黄、粉黄、橙黄等色,含白色或棕色细点。格纹呈铁红色。
峨嵋红——指纯红色的峨嵋石。色多酱红,不通灵,含砂丁。其中色嫩红而微透明部分,艳丽可爱。
优质峨嵋——指峨嵋石中质地细润纯洁的矿块,可与半山石相媲美。
峨嵋晶——指夹生于峨嵋石矿床中的结晶体。块度较小,质地通灵,多蜜黄或豆青等色,偶然而得,属峨嵋石之精华。
溪蛋石又称“溪卵”。零散沉积于宦溪桂湖坡头一带的溪底,呈卵石状,温润可爱。这种石是古代开采芙蓉石时残留在洞口的矿块,经山洪冲荡而流人溪中。因为长期受溪水浸润冲刷,形态圆滑,表层泛淡淡黄色皮,而向内渐转白色。其质微坚,近似白田石,但质地有明显差异,俗称“溪蛋田”。
旗降石又称“奇艮”、“奇岗”。因产于旗降山故名。石质坚细温润,微透明,富有光泽。有黄、红、白、紫等色。郭柏苍《闽产录异》赞其“黄者似蜜浸老橙,白者似苹婆,杂黄、白者似玛瑙,皆坚而易攻,寒而不泐。”20世纪40——50年代出产石质最佳,因色瑰丽,质滑润,且石性稳定,颇受藏家喜爱。近年所产多粉白、浅黄,然稍欠明亮。
旗降石的品目按色相、矿状及开采年代分别命名。主要有:
旗降黄——指纯黄色的旗降石。有淡黄、枇杷黄、秋葵黄、橘皮黄多种。其中“妍如萱草,倩似春柑”者,品最高。
旗降红——指纯红色的旗降石。有玛瑙红、珊瑚红、橘皮红、枫叶红和李红等多种。神彩焕发,光艳照人。色调常有深浅变化,难得纯一。
旗降白——指纯白色的旗降石。或似脂玉,或如象牙,或像乳油。含白色细泡点。以纯洁脂润为上品。
旗降紫——指纯紫色的旗降石。青紫如初熟葡萄者佳,红紫似新鲜猪肝者次之。另外,有时在石面会出现白色花纹,紫、白相间,类似锦缎纹饰,古称“紫白锦”,甚为别致。
巧色旗降——指两色以上混ZJ错的旗降石。有夹层、流纹等状。或对比强烈,俏色截然;或五彩流漫,景象万千。
在巧色旗降石中,有黄、白两色互相包裹的矿块,称为银裹金、金裹银。
银裹金旗降:是外层由白色皮包裹着的黄旗降石。其白色皮层多呈微透明状,脂润可爱。色层分界明显。
金裹银旗降:是外层由黄色皮包裹着的白旗降石。色层分明,黄皮多色淡而薄。
掘性旗降——是指散落在旗降山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石质较矿洞出产更加温泽,表层具色皮,甚罕见。
老性旗降——是指20世纪前期开采的旗降石,石性温润明亮,色泽艳丽纯洁,品最佳。
新性旗降——是指20世纪后期出产的旗降石,质略逊于旧产。色灰淡,欠光泽。
高山~太极头高山
太极头高山——产於高山峰北坡,因矿洞排布形如太极图形,故取名。所产石质极晶莹坚洁,有红、黄、白诸色,各色交融者常常出现斑斓纹饰。20世纪30年代所出品质最佳,但产量有限,不久采竭洞废,旧藏之石称作“老性太极”,甚为珍贵。近年陆续恢复开采,矿洞沿坡分布有黄日铣等十几个洞口,石质略逊旧产,称为“新性太极”,以示分别。在太极头石中,质地凝腻者,别其名曰太极冻。太极冻:石质稍坚,透明度强,色泽洁而艳丽。红者如晚霞,白者像玻璃,黄者似蜂蜜,属寿山石名贵品种。
高山~~油白冻高山
油白洞高山——又称“油门性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位于和尚洞旁,系民国初年陈元和开凿的大洞支洞,因出产石质多类似油脂,故名。20世纪80年代黄土俤复行采凿,出产颇多,后洞陷。近年王克华等人于洞口下方重新凿洞探脉,亦有所获。油白洞高山色多乳白或微黄,具滑腻感,肌理含色块如花生糕。此类石需长期浸于油中,石性会渐转明净,色亦变为牙黄而有光泽。若久离油脂则黝暗失去光彩,裂纹也随之增多。凡高山石中具这种石性者,也称“油白性高山”。
溪管田石~~
溪管田石又称“溪坂独石”、“溪中冻”。是埋藏溪旁水田中的田石被山洪冲荡而沉积溪底的矿块。寿山溪中偶有发现,因旧时在中坂溪管屋附近溪底积石最多,故以“溪管”命名。
田石久蕴水中,受其浸润,外表泛淡黄或暗赭,质地莹澈可爱,向为藏家所珍惜。高兆《观石录》所记:“至今春雨时,溪涧中数有流出,或得于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温纯深润。”指的就是溪管田石,惟今已难觅。
坑头水晶冻
坑头水晶冻古称“晶玉”。因石质透明凝结如同水晶而得名。高兆《观石录》称其:“肤理莹然,映烛侧影,若玻璃无有障碍。”毛奇龄《后观石录》载:“殷于莱玉而白于蕨粉然,故明透,曰‘晶玉’。”
水晶冻石按色泽可分为白水晶冻、黄水晶冻、红水晶冻三种。
白水晶冻——指白色的水晶冻石,是水坑中最常见的石种。通体洁净透明,濯濯冰雪,澄澈心腑。质结而细,偶有粟状粉白点嵌缀其问,俗称“虱卵”。或含黑丝如发状,俗称“发晶”。
黄水晶冻——指黄色的水晶冻石。淡若初熟之杏,浓比剥皮枇杷,通明纯正无瑕玷。最佳者如蜜腊,温纯凝腻,间有红筋,近似田黄冻。但没石皮,色泽表里如一,俗称“黄冻”。
红水晶冻——指红色的水晶冻石。浓艳犹如红烛,通透无瑕,在灯下分外耀眼。纯者十分难得,多数是黄水晶中部分出现橘红色调。以色之纯杂分定品级。
高山~和尚洞高山
和尚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高山峰顶,相传为明代僧侣所开凿,后人称其为和尚洞。所产石以土红、灰红为多见,质结实,微透明。该石种早已绝产,传世者皆数百年旧物,极为稀罕。后来山崩洞陷,留下一片废墟。
寺坪田:质地微坚,有烟火熏烤的痕迹,古貌黯然,古色古香,犹如古玉一般。
黑田石是黑赭色的田石。因色相不同,可分为纯黑、灰黑和黑皮三种。
纯黑田石——又称“墨田”。色浓如墨,在强光下略带赭意,质地近似坑头所出牛角冻。外表具黄色皮,肌理隐细黑斑点,萝卜纹较粗,呈网络状。
灰黑田石——色灰黑微泛黄意,犹如墨水沫涂秋梨上。此系田黄石久埋田中受泥土炭质浸蚀所致。
黑皮田石——是一种外表包裹乌黑色皮的田石。浓如纯漆,或全裹,或半裹,厚薄不均,色调变幻。此类石界乎黑田与田黄之间,一般以黑皮在石中的分量来划分。黑皮面积大且厚者,属“黑田石”,若皮薄而疏者,则仍以里层的石质、色相归类。
在黑田石中有质地通灵者,又称黑田冻。
黑田冻——是指色纯质晶莹通透的黑田石,纹理及黑斑尤为显露。
坑头石是水坑各洞出产矿石中除已命名各种晶、冻以外的统称。质稍坚,微透明或半透明,黄、赤、白、黑、青五色俱备,以白、黑两色最常见。
在坑头石中,质地凝腻或晶莹者,又分别以坑头冻、坑头晶命名:
坑头冻——是指坑头石中,纯洁凝腻的矿块。色多黑赭或灰青,富有光泽。肌理隐棉花絮纹及白色浑点。
坑头晶——是指坑头石中晶莹无尘的矿块,质特通灵洁净。
老岭石又称于“柳岭”。产于寿山村北端与日溪乡交界的柳岭山顶。矿石储量颇为丰富,开发年代悠久,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老岭石质地坚脆,微透明,颇具光泽,色以绿、黄最为普遍。其品目按色相和石质命名。主要有:
老岭青——指纯绿色的老岭石。色青翠明润,纯净雅洁,佳者与碧玉相仿佛。
老岭黄——指纯黄色的老岭石。淡者如杏黄,浓者近褐黄,质多不通灵,纹理略粗。
黄缟老岭——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深黄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红缟老岭——指黄色老岭石中密布红色纹理的矿块,质坚微透明。
色缟老岭——指老岭石中密布红赭、棕黄和乳白各色纹理的矿块。以色彩鲜明,纹饰瑰丽,质地纯洁者为上品。
老岭通——指质地晃朗通明的老岭石矿块。半微明,偶含白色点,有黄、绿二色。黄者似蜜腊,绿者如豆青,为老岭石之珍品。
老岭晶——指质地晶莹透澈的老岭石结晶矿块。通灵度尤胜于老岭通。肌理含脉状色纹,分明可辨,色灰白略带淡绿或微黄。通常夹杂于老岭石矿体之中,难于单独成材,故稀罕难得。以纯净通灵为佳品。
虎嘴老岭——又称“虎口”。指产自柳岭虎口崖下的优质老岭石。质细嫩温润,微透明,其中色绿而带微黄,纯洁无瑕为佳。取名虎嘴绿者,是老岭石的精华。
连江黄石,产于日溪乡束坪村的金山顶东北坡,与连江县接壤的金狮挡一带。石质硬而微脆,纯者浓艳朴茂有光泽,以纯黄色为多见,故名。石表含细裂痕,肌理隐条条直纹,其佳品易与田黄石相混。但纹理粗且直,呈夹层状,俗称为“九重粿纹”,有别于萝卜纹。其质地也远不及田石温润,且经油渍色易变暗,故可分辨。
清代,曾有商贾以色正质嫩的连江黄石冒充田黄石高价出售,蒙骗不少顾客。据郭柏苍《葭跗草堂集》记载:“连江黄,出连江,似田黄,色黝质硬,油渍即黝。宦闽者误以田石珍之。”寿山石农也有谚语说:“连江黄,假田黄,骗呆囝,不识详。”时至今日,石市上仍有将连江黄充田黄的现象,不过多以人工在表层伪造石皮、红筋,购者稍不留神则上其当。
连江黄石以黄色为主,有杏黄、藤黄、枇杷黄和深褐黄多种,肌理含细点及白晕。此外,也有少量呈白色的矿块,名为“连江白”。
连江白——指连江黄石中色白略带微黄或淡绿的矿块。质细嫩,间有淡黑色水痕及裂纹,历久色黝,裂痕益深。20世纪30年代曾出产一批,品较佳,以后渐少见。
红田石又称“橘皮红田石”。是橙红色的田石,属田石稀有品种。其色红中略带橙黄,如熟透的橘子皮,或像烂柿,鲜艳通明,故名。其质洁色纯者尤其罕见。龚纶《寿山石谱》称:“(田石)红者殆绝无仅有,数十年不一见。”
红田石中,质地莹澈者称“红田冻”。又有一种原为田黄石,经火熏烧而转为红色者别名曰“煨红田石”。
红田冻——红田石中质地莹澈者,称作“红田冻”。纯净通灵、光彩夺目,萝卜纹纤细而清晰,乃田坑之“极品”。
煨红田石——是一种由于外部原因使田黄变成红色的田石。其成因有二:一种是埋藏田土中的田石,长期受到焚草积肥等高温煨煅,石质渐起化学变化,外表出现浓红色皮层,而里层则依然保持原有色泽。另一种是经人工处理,将田黄置火中烧毁,致使石色转红。
凡煨红田石,其色皆非天然所固有,虽红艳然欠温润,且经过火炙,多数质地变得脆硬,裂纹增多,甚至会出现部分焦黑,其价值速不如天然之“红田石”。
高山~大健洞高山
大健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和尚洞旁,分数个支洞。因该洞系清代黄大健首先开凿,故号“大健洞”。大健洞高山石质近和尚洞所出,惟多含砂格,容易开裂,稍逊纯洁。后来山崩塌陷后,仅留洞口
高山~~新洞高山
新洞高山——又称“机修洞高山”。是指20世纪70年代寿山成立“北峰寿山石矿”以后,新开辟矿洞所出产的高山石。主洞由峰顶和尚洞下垂直开凿,另有一洞从山腰纵向深入。产量十分丰富,年产高者达数十万吨,曾是寿山石主要品种之一。其石质细嫩,各色俱备,时有结晶体和萝卜纹出现,材巨者可达数百公斤。所出产的石质都具备了各个高山矿洞的特点,色泽也是五彩斑斓,又有浓淡深浅之分。由于大量的开采,近年少有石出。
高山~四股四
四股四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矿洞位于嫩嫩洞侧,系民国初年由四户石农合股开发,故取名“四股四”。
四股四高山的石质较其它各洞所产略为坚硬,多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有红、黄、灰、白各色,常见多色交错。无论石质与色泽都与都成坑石极相类似,辨认殊难。
坑头环冻是肌理隐现水泡状小圆圈,奇特纹理的水坑冻石。常见于水晶冻、牛角冻矿块中,有单环、双环乃至多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疏密得当为上品。圆圈色灰白或深灰,经油浸渍后或变淡或反增浓。标识时亦可在原冻石名之后加环冻二字,以显示特色,如水晶环冻石、牛角环冻石等。
坑头鱼脑冻
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是水坑冻石中之精华。色白明净,肌体半透明含纤细纹理,状如煮熟的鱼脑,故名。黄任在诗中形容其“欲滴不滴凝为膏。”毛奇龄《后观石录》赞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乌鸦皮田石~
乌鸦皮田石和蛤蟆皮田石,专指表层含稀薄微透明黑斑的田石。因类似乌鸦背颈之羽毛,明亮富有光泽,或如癞蛤蟆的肌肤,点点黑斑,故名。其纹理或呈流纹或成条状,浓淡变幻,聚散有致,与田石的自身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饶有韵趣。
  这类田石在标名时也可以在原石名前冠以“乌鸦皮”以显特色,如乌鸦皮田黄石、乌鸦皮红田冻石等。
方田仔花坑石产于都成坑山东面方田仔山坡,小溪绕其麓,与回龙岗相对而立。石质稍坚,由绿、白、黄、红、紫等各种颜色交集组合形成各种美丽的条状花纹,故取名花坑石。是20世纪80年代初,寿山外洋石农张宗碗发现的新石种,流于石市,颇受青睐。其中部分矿块质地细嫩,纹饰呈透明结晶状,别其名曰花坑冻。
花坑冻——指方田仔花坑石中纹理通灵艳丽的矿块。五色相映,斑斓夺目,稀罕难得
汶洋石产于日溪乡汶洋村与寿山村柳岭交界处,即虎嘴崖北侧山坡。旧时该地曾有产石,因质粗仅宜雕砚,不为人们所重视。至20世纪末,汶洋村民集资开矿,先后辟洞十数个,产石颇具特色,渐著名于世。
汶洋石质细嫩,微透明,多白色,间有黄色层或含红、黑等色。佳者,白如脂,黄如栗,黑如墨。矿石裂层常见深红色或铁红色薄皮。多含细密格纹,纯净者难得。
在汶洋矿洞附近的小溪涧两旁沙土中,埋藏块状独石,称为“掘性汶洋”。
掘性汶洋——指散落在汶洋矿洞山麓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石质温润,粗者如牛蛋黄,细者近鹿目格,具黄色或黑色薄皮,纹理似老岭石。
高山~玛瑙洞高山
玛瑙洞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品种。洞位于大洞下方,水洞右侧。开凿于明代,因所产石质纹理似玛瑙,故取作洞名。质灵色丽,多红、黄、白三色,或多色交融,可分为玛瑙红、玛瑙黄、玛瑙白、巧色玛瑙冻等数种。
碓下黄又称“带夏黄”、&&“岱下黄”。产于寿山溪碓下坂附近的山坡中,以产地命名。有洞产和掘性独石两种。石质细软,不透明或微透明,裂纹细而密,日久则现紫色痕迹。肌理散布乳白或粉黄色细泡点,俗称“虱卵”。石色以纯黄最常见,淡若蜂蜜,浓如桂花,暗则黄褐似桐油,故称碓下黄。
碓下黄石零散埋藏砂土中的块状独石,别其名曰掘性碓下。
掘性碓下——是古代碓下黄石碎块自矿体分离而深埋土中,靠挖掘而得,故名。质稍润,优于矿洞所产,外表包裹红、白或黑色皮,石纹呈红紫色
绿若通石又称“绿箬通”、“箬笠通”。产于加良山,矿洞位于“将军洞”下方。石质微细而坚实,色青翠。佳者凝腻通灵如冻,富有透明感,故名。肌理偶含红色浑点或红筋,粗者则常杂砂砾及色斑。
白田石是白色的田石,其色泽绝少纯白,略带微黄,以近似羊脂玉者为上品。其萝卜纹明显,细嫩绵密,红筋、格纹浓如血缕。
在白田石中有质地通澈或外表全裹黄色层者,别名白田冻、金裹银田石。
白田冻——是指质地晶莹通透的白田石。多产于上坂田中,近似坑头所出白水晶,表里色泽无甚变化,筋络显露。
金裹银田石——俗称“金包银”。外表包裹纯黄色皮而里层则为纯白色,正与银裹金田石相反。色层分明,黄白相映,别饶情趣。惟往往黄色皮层稀薄,难求均匀。有些白田石仅局部泛黄色或挂稀疏黄皮,不可与“金裹银”混为一谈。
杜陵~~掘性杜陵
是零星埋藏都成坑山坡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品质优于矿洞所产,属寿山石稀有品种。其质地格外温纯,色多桂花黄、枇杷黄或橘皮红,亦具萝卜纹、石皮及红筋等特征,酷似田石。但其纹理纤细而弯曲,异于田石之绵密均匀,表里石色变化也不明显,故可辨认
硬田石 。是指质地粗硬的田石,色黯质硬,不通灵都可列为“硬田石”,以区别于质纯色佳的田坑宝石。
硬田石虽属田坑石类,但由于品位低大多数价值不高
虎岗石又称“老虎艮”、&&“虎头岗”。因产于寿山村中洋的虎岗山而得名。石质微坚实,渗杂硬质斑纹,状如虎皮,浮起石面不易磨平。多不透明,含红色细点。色多杏黄或灰青,黄者称“老虎黄”,青者称“老虎青”。矿洞开发于20世纪30年代,后脉断停产。近年又开凿新洞,所产石质微透明,较细嫩,其中通灵者,称为虎岗晶。
虎岗晶——指虎岗石中通灵纯洁的结晶体。多青灰色,夹杂于虎岗矿石中,块度较小,稀罕难得
吊笕石又称“豆耿”、&&“吊肯”。产于吊笕山后背瓦窑门。石质坚硬,可达摩氏三度。微透明或半透明,富有光泽。以纯黑色如浓墨者最为常见,含黄、白色皮及筋络。此外亦有灰白、墨蓝等色错杂于墨赭之中。偶见红色环带状花纹,别有情趣。在吊笕石中,质地凝腻者,名为吊笕冻。
吊笕冻——是吊笕石中通灵凝腻的矿块。多呈苍蓝或赭黑色,肌理隐黑色条痕,酷似“牛角冻”,但没有萝卜纹。另有一种色褐黄,具灰白或黑色斑纹,其状如虎斑,以其形象特征又叫“吊笕虎皮冻”。
杜陵~~芦荫石
芦荫石又称“芦音”。因产于坑头东北面靠近鹿目格处的小溪涧芦苇之荫,因而得名。石成块状,零散埋藏于泥土中,稀有难觅。其质地温润,含黑细点,多为赭黄色。其它还有暗红、灰白等色。佳者肌理亦具萝卜纹及红筋、石皮等特征,酷似田石或掘性都成坑,俗称“芦荫田”。
党洋石又称“墩洋”、&&“增洋”。产于日溪乡党洋村,以产地名。该矿洞开发于清代初年,列为山坑名品。乾隆间鉴藏家郑杰在所著《闽中录——寿山石谱》中曾评:(党洋洞)晶莹略似水洞者为上。又有黝色者,五色者,奇色者,色虽不一而质本温润,较胜它石。”惜矿位地处深山僻岭,攀登困难,采取不易,所出无多。后因当地少数民族村民认为开矿有损风水,故禁采石,以致停产。
党洋石质细嫩微透明,肌理含细纹络,以青绿色最为普遍,其它尚有白、黄等色。其品目按色相、石质分别命名。主要有:
党洋绿——指纯绿色的党洋石。色青翠,质纯而润,是党洋石最主要品种,量多质佳。所以藏家又将党洋一带所产石统称为“党洋绿”。
鸭雄绿——指党洋石中,色呈石青、石绿而明亮的矿块。因其色彩像雄鸭的翼羽,浓艳明翠,故名。属稀有品种。
党洋白——指纯白色的党洋石。近淡青藕色,粉白中略带绿意,不通灵;多含砂质。
党洋晶——指质地晶莹通灵的党洋石结晶块。色淡如豆叶,质坚实明朗,偶有乳白色斑块混杂其中
坑头鳝草冻
坑头鳝草冻又称“仙草冻”。色蟹青中略带微黄,肌理含细点,类似鳝鱼之背脊。或色灰白,呈半透明体,内现条条粗纹,状如水底飘荡的草叶,或寥寥数片,或满石密布。此系水坑冻石中奇特纹理,亦不常见。
松坪岭石又称“松毛岭”、“松眠岭”、“松柏岭”。产于日溪乡党洋村的松毛岭山中。质稍坚,粗者近柳坪石,细者像旗降石,其中通灵部分又似都成坑。粗细悬殊,品级差异,粗者多含裂纹及绵砂,纯洁者少。色有黄、红、白、灰、赭各色。矿洞自20世纪40年代后停产近半个世纪,至90年代恢复开矿,出产石质较佳,细润微透明,色黄或豆青略带粉红,多含红裂纹。
在旧产松坪岭石中,有红色含奇特条纹者,名为马肉红。
马肉红——指松坪岭石中,色红如朱砂,石面密布条条赭红色如瘦肉状纹理的矿块,如马肉,而得名
产于猴柴南山麓,靠近大山矿脉,相传古时曾有一座女娲神庙,石农在附近采石,偶觅一无头神像而得名。
& & 由于产地靠近大山矿脉,色多青、黄,多裂纹,有些类似掘性大山石,但石中结晶一般呈小而矩形(方或长方),是和大山的明显区别,刀感也有差别,大山白色棉渣很硬,一般刻不动,而无头佛的白色杂质可以刻,另无头佛切开,里外颜色基本一致,就是说外观黄色,据进去也是黄色,而石皮较薄,一般为白色。
高山~~民国二高山
嫩嫩洞高山——又称“民国二高山”,是以矿洞命名的高山石名品。矿洞位于水洞左上方,初以凿洞人取名,后因民国二年(1913年)间出产一批珍品,色多洁白或黄、红,质纯净通灵,肌理隐现萝卜纹,可与坑头水晶冻媲美,始有“民国二”之称。实专指嫩嫩洞之精华。
猴柴磹石又称“九茶岩”、“猴柴南”。产于寿山村的九柴兰山,以产地命名。石质稍松软,微透明,近似老岭石。有黄、绿、白、灰、红诸色,以黄、绿最常见。矿藏丰富,早在南宋已行开发,曾大量用作雕刻石俑。
猴柴磹石中有特色的矿块又按色相和石质命名品目。主要有:
白九茶——是指纯白色的猴柴磹石,微透明,色略带粉绿如豆青,细嫩纯净。
豹皮冻——指猴柴磹石中,质疑腻,色纯黄,石面含斑纹状如豹皮的结晶体。通常夹杂于粗质的石材之中,难得成材。
槟榔九茶岩——是猴柴磹石中,质疑腻,色灰黄,石面含条纹及斑点的矿块。因状如槟榔的纹理,故得名。
小高山石又称“啼嘛洞”
(福州方言“啼嘛”是啼哭的意思)。产于高山峰东侧的小山岗,以山名。又因石面常含泪痕状的纹理,故有“啼嘛洞”别称。
小高山石质粗且松,色多红,黄、白相杂,不为世人所器重,流传于世者较少。
鸡角岭石产于鸡角岭(又称鸡公岭),以产地命名。石质稍松,微透明,含细裂纹,俗呼鸡爪纹。各色均有,以黄、白最为常见,民国初出产,质地略粗。90年代初雷林海在旧洞重新开发,所产石质细嫩通灵,巧色多呈夹层状,近似高山石。
山秀园石产于日溪乡的山秀园与南峰两村交界的山中。地势险竣,面临山仔水库。古代曾有过凿洞采石,但不见流传。20世纪末,村民在古遗洞旁重新探矿,出产一批佳石,始著名。其石质细洁润泽,有黄、红、白等色。但产量不丰。
高山~~鲎箕石
掘性高山石——是零星埋藏在高山峰砂砾粘土层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品质优于矿洞所产,属寿山石稀有品种。掘性高山石洁腻温粹,肌理萝卜纹明显,外表含淡黄色薄色层。色泽以白色为常见,亦有黄、红等色。外观特征与“田石”相近,但山地泥沙干燥,石表皮受浸润酸化程度终无法与水田相比,故尚能鉴别。
& & 掘性高山石早在清代已有发掘,历来为藏家所珍宝,50年前已属罕见。至20世纪80年代,在高山西坡新挖掘一批独石,取名为鲎箕石和鲎箕花坑。
鲎箕石:产于高山西坡与芹石村之间名叫鲎箕的狭谷约数亩田土中,1986年由芹石农民潘自留等人首先挖得,以产地命名。实为掘性高山石之新品种。
鲎箕石块度大小不一,石质亦粗细悬殊。其佳者质地细嫩,纹理细密,表层色皮明显,极似田石。故又有鲎箕田俗称。
鲎箕花坑:产于高山峰西坡,质稍坚,微通明,色多墨灰,含酱红色斑块,纹理别致。
坑头天蓝冻
坑头天蓝冻古称“蔚蓝天”、“青天散彩”。色泽灰蓝,质地明净,或如雨过天青,或似深秋初晓。肌理含色点及棉花状细纹,若朵朵云彩,倒影湖波,以色淡地清为佳品。高兆《观石录》形容:“对之有酒旗歌板之思。”毛奇龄《后观石录》称赞蔚蓝天:“渐如晚霞蒸郁,稍侵柴焰,而垂似黄云接日之气,真异观也。”
杜陵~~迷翠寮
迷翠寮石又称“美醉寮”。产于都成坑山顶,传说古代曾有高士在此筑寮而居,额书“迷翠寮”,故取作石名。其石质细腻,半透明或微透明,以色黄如蜜腊者为上品。其它尚有粉红、灰白等色,质多不纯,肌理常含灰白色花生糕浑点及金属矿细粒,在灯下闪闪发光,俗称“金砂地”。质地与都成坑相比,胜其温润而稍逊通灵。矿洞早已荒废,现辟马茶园,流于世者甚罕。
房拢岩石又称“饭洞岩”,俗呼“粪桶岩”。产于金狮公山东北面的房拢岩山中,因山顶平秃,状如圆桶,故名。质粗硬,含瓦砾砂地。肌理常隐紫黑色点及结晶体。20世纪40年代初曾出产一批独石,有红、黄、灰三色,近似都成坑。其质明朗润洁,品较佳,惟稍坚脆,肌理多色点。其形呈纺缍状夹杂砂砾粘土层中,俗称“窝泡”,似田石,甚罕见。
杜陵~~蛇匏
蛇匏石产于都成坑南面的一座小山丘,因地形如瓠瓜,相传古时有毒蛇出没,故名。蛇瓠石多呈纺缍形块状夹杂于腊化砂砾粘土中,俗称“窝泡”。质细嫩,近似都成坑石,但松软不通灵。色多淡灰夹杂红、黄,纹理清晰,偶含“金砂地”闪烁有光。有名“红蛇瓠者”色如橘皮,质地纯洁,最为难得。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发现纯红色通灵佳石,块度巨者可达数十公斤,后渐难见踪迹。
牛蛋黄石又称“鹅卵黄”。是散藏于寿山溪底及沿岸田地中的一种块状独石。
牛蛋黄石,因形如卵蛋而得名,光滑无明显棱角。质微润,不通灵,色多纯黄,外表包裹粉黄色或黑、白色石皮,偶有出现黄皮红心或红皮黄心,但质地粗硬,无萝卜纹,多隐粉末状细色点。质地优者称为“牛蛋田”。
栲栳山石又称“富老山”。产于寿山村中洋,因山形如一个大栲栳而得名。其石质粗松,含砂质。有黄、红、白、紫诸色相杂,偶见黝暗色斑,俗称“鹧鸪斑”,欲求洁者甚难。少量质纯少砂的矿块尚可用作雕刻材料,余者则不足取。其中石面具奇特斑纹者,别其名曰花坑。
栲栳山花坑——指栲栳山石中含结晶状色纹的矿块,以质通灵,色泽艳丽者为佳品
竹头窝石又称“竹头青”。产于加良山旁的竹篮洞。质细而滑润,似芙蓉石,但洁净终不及。色多粉黄或灰白,微泛绿意,含纤细条痕。其中质粗者,多杂砂砾地,名曰竹头粗。
竹头粗——是指竹头窝石中,质不纯而杂砂砾的矿块。因坚硬难于受刀,一般不取作雕刻材料。
坑头洞玛瑙石~
坑头玛瑙冻质地通灵,有红、黄、白三色,因类似“玛瑙”而得名。其质或纯净,或交融成各种纹理,光彩烂漫。以色分,有玛瑙红、玛瑙黄、玛瑙白和巧色玛瑙冻四种:
玛瑙红——指纯红色的玛瑙冻石。赤如鸡冠者佳。
玛瑙黄——指纯黄色的玛瑙冻石。黄如蒸栗者贵。
玛瑙白——指纯白色的玛瑙冻石,多呈乳白色。
巧色玛瑙冻——指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玛瑙冻石。色中浓而外渐淡,偶有灰、白色块混杂其间。
杜陵~~尼姑楼(来沽寮)
尼姑楼石又称“来沽寮”。产于都成坑旁的山坡,相传附近古时有座尼姑庵,故取名。尼姑楼石与都成坑同出一脉,质相近,惟坚脆且欠通灵,没有萝卜纹,有黄、红、白、灰各色,肌理含白色不透明细点,状如捣碎的花生米,俗呼“花生糕”。红色如玛瑙者,质稍佳,但难得结成晶、冻,透明度终不及都成坑所出。1939年前后曾出产一批精品,质特明净,惟块度细小。今矿址已被草木覆盖,无从寻觅。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1318 点
受教了,感谢版主
元正正山堂[金骏眉]元正皇家红茶(假一罚十),鸡翅木红酸枝家具,黑檀茶盘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2083 点
居住地江苏省 南京市
:hug::hug: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1 点
经验134 点
:hug::hug::hug: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367 点
好贴:time:
认真学习,天天向上,向各位老师学习
主题帖子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诚信点0 点
经验116 点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56 / 70 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寿山石种类及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