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游兰新铁路三四线项目最好

兰新高铁将通车运营 甘肃推出丝绸之路全景游_行业信息_安阳网
兰新高铁将通车运营 甘肃推出丝绸之路全景游
  12月20日,记者从省旅游局获悉,今年年底,兰新高速铁路将通车运营,丝绸之路旅游也将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为此,省旅游局联合省内沿线城市将在兰新高铁开通的第一时间推出“乘兰新高铁、游丝绸之路”冬春季旅游产品,以促进兰新高铁沿线城市冬春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兰新高铁横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全长l776公里。其中,甘肃境内就近800公里,途经兰州、张掖、酒泉、嘉峪关等丝绸之路主要旅游城市。兰新高铁开通后,将会大幅缩短丝绸之路的旅途时间,从兰州出发1个小时可到达西宁,4个小时可到达嘉峪关,8个小时便可到达乌鲁木齐。兰新高铁的开通,必将为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和甘肃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据了解,甘肃冬春季主打旅游产品及线路为:一是“乘兰新高铁、游丝绸之路”全景游产品:兰州—青海西宁—张掖—酒泉—嘉峪关—柳园(敦煌)—新疆(哈密、鄯善、乌鲁木齐)。二是兰新高铁甘肃丝绸之路精华段旅游产品:兰州—(青海西宁)—民乐扁都口—张掖—酒泉—嘉峪关—柳园—敦煌。三是推荐旅游景区:甘肃省博物馆、兰州黄河风情线、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张掖湿地公园、平山湖丹霞地貌、嘉峪关、万里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砖壁画博物馆、敦煌莫高窟、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关、阳关。
  据悉,今冬明春,我省旅游部门还将适时推出欢乐冰雪游、多彩民俗游、美食养生游、生态观鸟游等专题旅游活动。在此期间,相关景区、星级饭店也将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以助推甘肃冬春旅游市场的发展。记者 张万宏             <input type="hidden" name="header" value='' />
欢迎您访问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您在访问过程中对网站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请联系我们。
&&青海发布&&
您的位置:
兰新高铁让沿线旅游火起来 旅游散客数量明显增长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日,兰新高铁正式开通运行,对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的民众来说,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和舒适。而对沿线地区来说,兰新高铁线上疾驰的动车无疑是一棵&会走路的摇钱树&,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日,一场高铁时代与旅游发展高峰对话会在甘肃嘉峪关市召开,来自北京的旅游专家和兰新高铁管理方就嘉峪关如何把握兰新高铁发展旅游业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想法。虽是一个地区性的高峰对话会,但专家提出的建议,对青海也有众多借鉴之处。
  ◆驻留效应:
  &危&&机&并存,避免&过而不入&
  兰新高铁沿线共有21个车站。对这21个车站的城市而言,发展旅游业的机会是均等的,谁有足够的吸引力,谁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刘锋博士说,随着兰新高铁的开通,游客旅行时间将大大节省,&旅快游慢&成为一种现实,散客游数量将明显增长。同时,为沿途城市之间的串联带来方便。比如,兰新高铁开通后,西宁与兰州之间的行程时间缩短为一个多小时,游客吃住多了一份选择。因此,谁提供的服务优质,游客便会选择谁。
  因此,兰新高铁开通后,地区强化旅游的聚散作用尤为重要,要在软硬件设施方面提供最好的服务,不仅要让游客吃、住安心,还要玩得开心。西宁作为我省重要的游客聚散地,显然要担当这方面的职责,为乘坐兰新高铁到青海旅游的游客提供好的环境,通过西宁把游客疏散到我省其他地区。
  ◆同城效应:
  加强区域联合,融入新丝绸黄金线
  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跨越三省区,沿途分布着众多旅游景点,有河湟文化、雪域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西域文化等,是多种文化聚合的一条旅游黄金线。兰州铁路局局长王峰说,兰新高铁的开通,实现了甘、青、新之间朝发夕至的梦想,三省区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在发展旅游业上,三省区应做好区域联动,发挥&同城效应&,互补旅游资源,走融合发展之路。
  &兰新高铁迎合国家提出的新丝绸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一条文化共享之路、地区共建之路、经济共建之路、民族和谐之路,沿线城市之间的通达性将进一步加强。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主动融入,凸显特色。&刘锋说。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建议沿线相邻地区统筹叠加、重复的旅游资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并重发展。
  ◆品牌效应:
  发挥地方优势,凸显地方品牌
  刘锋在谈到嘉峪关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时说,嘉峪关旅游美中不足的是游客只知嘉峪关不知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旅游资源多姿多彩,有长城文化、西域文化、丝路文化等,在发展旅游业时,找准发展定位,打造龙头旅游产业,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涵,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将旅游业打造成为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
  与甘肃、新疆两地旅游资源相比,青海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嘉峪关市有关人士称,相比嘉峪关以长城、大漠风情为主的旅游资源,青海旅游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天蓝地绿的草原风情,这在高铁沿线一带比较独特,足以吸引人的眼球。
  青海启明星旅行社李经理觉得,随着兰新高铁的开通,到我省旅游的散客将会明显增长,他们也适时开启了针对兰新高铁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青海旅游,把青海最美的旅游资源推介到嘉峪关、酒泉和新疆一带。(赵俊杰)大西北旅游记(下)
&&&&&&&&&&&&
大西北旅游记(下)
&&&&&&&&&&&&&&&&&&&&&&&&&&&&&&&&
离开达坂城西行80公里,当晚到达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安排住进华侨饭店。第二天(9月7日)早餐后乘车,去天山天池游览。
天山山脉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北部和准噶尔盆地的南部,由西向东绵延2500公里,是这两盆地的分界线。被誉为天山明珠的天池位于天山山脉的东段,也就是在天山最高峰博格达峰的山腰中。天池的水平面海拔1928米。
维族姑娘能歌善舞
天池距乌鲁木齐约有120公里,但由于一半的路程是盘山公路,汽车到达天池景区时已近中午11点。下车后我们沿山路步行20分钟便到达著名的天池池边。天池的水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至1.5公里,池水最深处据说有103米。
当我第一眼看到天山天池时,让我吃惊不小。它不像我以前见到过的一般水或湖的风景;天池是一幅极其美丽的图画。天池美在哪里?我们可以用四句话十六个字来概括:云杉环绕,雪峰辉映,碧水似镜,景色如画。在别的风景区我们有时也能看到天山天池的某些特点,但所有这些特点集中组合在一起非常难得。昆明滇池有水,但它不是碧水;大理耳海的背后是苍山,但山上无雪;丽江玉龙山上有雪,但山间无池水。我所见到过的最接近天山天池的景色是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中的路易斯湖,湖的周边绿树成荫,湖的背后也有白雪皑皑的群山,但路易斯湖不在山上而在山下,如果也叫“池”的话,那它是“地池”而不是“天池”。
中国的天池有多少?如果单从“天池”这个名称来检索,中国的天地有10多个,即除新疆天山天池外,还有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孟达天池,浙江天目山天池和浙西天池,北京燕山天池,内蒙古阿尔山天池,山西宁武天池,甘肃文县天池,湖北武汉木兰天池,四川广安天池,广西八仙天池,以及云南碧沽天池与云龙天池。另外,听说台湾高雄也有一个天池。不过在这么多天池中,有的只是徒有其名,或并非真正的天池;有的面积很小,水很浅,论其规模,根本排不上名次。
什么是天池?天池是高山之湖。一般认为在中国符合这个标准,又有相当规模的天池有四个,即天山天池、长白山天池、孟达天池和天目山天池。这四个天池中,论海拔高度,青海孟达天池最高,达2504米,其次是长白山天池2189米。论水面面积,长白山天池最大约10平方公里,天山天池仅有其一半(约5平方公里)。论水深,长白山天池第一,深373米,是中国已知湖泊中最深的一个,其次是天山天池,但仅有其三分之一左右,103米。
这样排下来,长白山天池的规模似乎更大些,应排在天山天池的前面。但长白山天池不全是中国的天池,它有一半是朝鲜的,是中朝共有的跨国天池。关于长白山天池的归属,有一段传说的故事。历史上,长白山天池一直属于中国。1953年在中国的帮助下刚刚打完朝鲜战争的金日成首相,为了物色一块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想到了地处中朝边界的长白山(朝鲜人叫白头山)天池。中朝那时正处在蜜月期,金首相派来的要员直接找到毛主席,请求将天池的一个角
天池边的露天舞台
落分给朝鲜,说什么天池是伟大的金将军军事事业的发源地,希望中国能理解朝鲜劳动人民对自己领导者那深厚的无产阶段感情。毛听后大笔一挥,切了天池的一半给了朝鲜,并将长白山分水岭的东侧三个山峰也一并送给了金将军。其中海拔2749米形如佛顶的最高峰中国叫白头峰,朝鲜人得到后马上改名为“将军峰”,以纪念金日成的儿子金正日日在白头山南麓的某地诞生。对于金正日的诞生地,其实有两种说法,朝鲜人自己说是在“两江道三池渊郡的白头山(即长白山)密营”,并说出生时天空出现“双重彩虹和一颗灿烂的圣星”。但根据不久前解密的苏联档案文件显示,金正日1941年出生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附近的维亚特斯科耶军营里,那里离白头山(长白山)少说也有1000公里。
天山天池,景色如画,美不胜收。除此之外,天池周边据说还有一些天然的或人造的景点,视其特点画龙点晴地取了诗一般的名称,如“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州”,“南山望雪”,“西山观松”,“悬泉飞瀑”等。但看完这些景点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而导游规定我们在天池停留的时间仅一个半小时,因此对于这些景点我们只能远眺后望“景”兴叹。不过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这些景物即使名称取得再好听,它们都只不过是天池的附属物,离开天池它们谁也成不了独立的景观。来到天池,看到天池,足矣!正如看一个美女,见到她的出现就够了,至于穿什么服装,梳什么发型,配戴什么首饰,能够细看到固然好,没有看到就没有看到,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天下美景多得很,是永远看不完的。
来天池的,多数是内地游客,特别是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来的年轻人。他们在附近的摊点上租借维吾尔人或哈萨克人的民族服装,选择适当的位置,摆好姿势,以天池为背景,照相留念。离湖区不远的地方,搭建了一个临时的舞台,一群维吾尔族男女青年在宣传和推销某商品的同时,为游客“免费”表演歌舞节目。偶尔有一些小贩,穿梭于游客之间,兜售山区的土特产品,其中最引人好奇的是“雪莲”,据说药用价值极高,但其中有多少是真货,谁也说不清楚。新疆出产棉花和羊毛,因此在天池销售棉毛织品的商摊特别多,其中毛织品的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看样子不是假货。我们上山时没能带够衣服,看到羊毛披肩,式样很好,颜色也不错,便买了一件,价60元。我的夫人披在身上挡风御寒,感觉蛮值得的。
下午二时左右我们在山脚下一家饭馆午餐后,驱车返回乌鲁木齐。途中在原新疆建设兵团职工开办的一家综合商场停留、购物。在商场导购员现身说法地表演和鼓动下,我们在那里花200元买了一套(七件)厨房用刀具,由商场负责免费送货到京。晚上仍住华侨饭店。这是我们在乌鲁木齐居住的最后一个晚上。
9月8日早餐后按计划我们去南山牧场游览。
牧场上的“骑兵”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这是《新疆好》歌曲中两句耳熟能详的唱词。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疆的天山南北有着广阔的牧场。所谓南山牧场指的是天山天脉中乌鲁木齐市以南的这一片牧场,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成片云杉林,有绿草成茵的山坡牧场,有潺潺而流的山涧水溪,有声震山谷的飞泻瀑布。除此之外,当然还有牛羊、围栏、牧民和毡房。南山牧场的牧民多为哈萨克族。他们保留游牧民族的某些习俗,但他们已不是典型游牧民族;他们有易于搬迁的毡房,同时在山下也有自己固定的土屋。
我们乘坐的中巴车离开乌鲁木齐市区后不久,便进入蜿蜓的登山公路,80公里的路程行驶了大约二个小时,沿途景色非常美丽。我们的车最后停在一个占地约一平方公里的牧场,牧场四周有铁丝网围栏,场内有四个毡房,未见牛羊,但有十多匹马。牧场哈萨克族的主人出来迎接我们,通过导游向我们介绍他的牧场。过去这家牧民靠奶牛为生,现在按当地旅行社的安排,改为专职接待外来游客,提供旅游服务。
主人邀请我们进入他的毡房作客,喝哈萨克奶茶,吃哈萨克小点心,看他家姑娘表演歌舞节目。对喜欢骑马的游客,他们派人教骑马。他们把游客扶上马后,有的能很快学会骑马行走,有的甚至能沿着围栏外的小道策马奔驰;对于不会骑马的,由哈萨克小伙子牵着马陪游客缓缓而行。四个毡房中有一个是小卖铺,出售有哈萨克图腾的纪念品、工艺品以及食品、饮料等。如果你对所有这些活动都不感兴趣,那么可以在露天的牧场上欣赏大自然远处的群山,近处的丛林和牧场内绿油油的青草,以及烂漫的野花,还有花草之间爬动的小昆虫。唯一需要提醒游客的是,在场内每走一步都要特别注意脚下,别踩到马粪上,因为牧场上这些可怕的“陷阱”实在太多了。
牧民的毡房
哈萨克是“马背上的民族”,哈萨克人从小在马背上颠簸成长。赛马、叨羊、“姑娘追”是他们最擅长的、也是最喜爱的马术活动。每逢节庆或有贵宾光临,他们就会进行这些惊险、紧张而又妙趣横生的表演。我们游览南山牧场时并非节庆日,我们也算不上贵宾,因此我们只能听听导游绘声绘色地介绍,而不能亲临其境地直接观摩他们的精彩表演。
9月8日下午4时许我们离开乌鲁木齐,仍然乘坐原来的旅游专列一路东进。9月9日整个一天和一夜列车行驶在兰新铁路线上,直到9月10日凌晨5点才抵达宁夏首府银川。在银川,我们安排游览两个景点,一是自然景点沙湖,另一个是历史景点西夏王陵。
沙湖上一簇簇芦苇
从银川向北行车约60公里,便到达沙湖风景区。“沙湖”者,顾名思义,是由沙漠与湖水构成的。实际上,在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沙漠所占面积为23平方公里,湖水面积为45平方公里。当然,沙湖景区并非只有沙和水,那里的山丘、小岛、农舍、芦苇以及飞鸟也是很有特色的景观。
那天我们进入景区后,先乘游船驶入湖区。湖水清澈、明净。我们游船在行进中,不时遇到一簇又一簇的芦苇,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有时仿佛要挡住去路,真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记得去年乘船荡漾白洋淀时也有类似感觉。所不同的是白洋淀的芦苇是整片密集分布的,留下的只是弯弯曲曲的行船航道,而沙湖里的芦苇成群成群地生长,每群少则数百根,多则上千根芦苇紧紧抱团簇拥在一起,好像一个个固定在水面上的岗哨,监控着穿梭在其间的游船与游人。
沙漠之“舟”
沙湖的美还体现在沙与湖的结合上。湖的岸边是黄沙,沙的一侧是湖水。半个小时后,我们的游船抵达彼岸,那是一片起伏不平的沙丘群。登上其中最高的沙丘之颠,景区内正在运转的各种娱乐设施便一览无余。湖面上除运送游客往返的客船外,还有牵动空中“伞兵”的摩托快艇破波急驶。在沙丘上,有的游客在玩心惊肉跳的滑沙运动,有的游客在骑骆驼,象征性地乘坐“沙漠之舟”旅行。
失去自由的鱼鹰
据介绍,宁夏沙湖还是鸟的天堂。这里有100多种野生鸟类,总数量达10万只以上。春天各种鸟产下形形色色的鸟蛋,不久孵化出的毛绒绒的雏鸟便随处可见。在观鸟的季节里,一声枪响,能惊起上千只飞鸟,黑压压一片,在空中盘旋,遮天蔽日,鸣叫不断。但在我们游览沙湖时,未能见到此情此景,只看到湖面上似有几十只黑白天鹅、丹顶鹤、鸳鸯、野鸭以及一些不知其名的水鸟。不过在一处叫渔人码头的旁边,有几条粗木棍,上面栖息着五六只鱼鹰,它们对走近的游客,不管对其如何挑逗,一概置之不理;睡觉的照样睡觉,不睡觉的,两眼直盯着远处的湖水。我们好生奇怪,鱼鹰们为什么不下水捕鱼去呢?再仔细一看,原来每只鱼鹰的腿上都系着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绑在木桩上。难怪它们那么老实,一个个呆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我国古代称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北”(也称“塞外)”,包括内蒙、甘肃和宁夏的北部以及河北的长城以北地区。对于宁夏北部一带,唐代曾有诗人作过这样的描绘:“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为什么深处中国西北内陆的宁夏能出现北国江南的景色呢?原来包括沙湖景区在内的宁夏北部,有着特殊的自然与地理条件。宁夏西北部是贺兰山脉,它像一堵高墙,阻挡西北寒冷空气南下,结果造成宁夏北部气温高于南部的奇特现象。宁夏从南到北分别是六盘山、黄土高原、鄂尔多斯草原和宁夏平原,也就是南高北低的地形态势。与此同时,由南向北穿越宁夏中部和北部的黄河,在北部地区水流趋缓,水面变宽,便于水利灌溉和垦殖。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辛勤耕耘,久而久之,这里便形成沟渠纵横、稻香鱼肥、瓜果飘香、风光秀丽的“塞北江南”。
我们在沙湖游玩了半天,午餐后,转去西夏王陵参观。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西部,相距约30公里,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整个陵区方圆53平方公里,分布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园之一。九座帝陵的布局初看起来无规则、不对称,但后来人们仔细研究发现,各陵的位置恰好构成了北斗星图案。陪葬墓同样也按星象布局排列。
西夏王陵的发现是一起非常偶然的事件。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计划在宁夏贺兰山脚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几名战士受命在挖掘工程基地时,意外地挖出了十多件古老的陶制品,其中有几件是破碎的陶罐,还有几块形状规则的方砖,方砖上还刻有一行行文字,但这些文字在部队上下没有人能认识。此事逐级上报,最后部队首长下令暂停施工,并将情况报告宁夏博物馆。博物馆立即派考古人员来现场,经过10来天的抢救性挖掘,他们发现了一些壁画、工艺品以及方砖等陶制品。对这些文物进行测量和研究后,最终认定这里是古代西夏的陵墓,而方砖上刻写的文字正是被许多人认为是“天书”的西夏文字。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西夏王陵中的泰陵,它是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陵墓,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是九个陵园中最大的一个。留存到现在的主墓和部分陪葬墓已被盗挖过。我们能在地面上看到的是一些10米至15米高的土质“坟头”(陵台)、陵区围墙的地基和几块不完整的石碑,没有类似明陵或清陵那样华丽的陵殿建筑。尽管如此,只要想想经过近千年的沧桑,还能留存这么些遗迹,也很不容易了。
那么,历史上西夏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它是如何兴起,又如何灭亡的呢?我们接着参观了离泰陵不远的“西夏博物馆”,那里的展览讲述了这个王朝200年悲壮的兴衰史。
西夏,南宋与金曾一度共存
在很久以前,在今天的四川、西藏和青海的交界处居住着一个叫党项的民族,这个民族原是古代羌族的分支,党项人那时过着原始的游牧部落生活。唐朝初年,党项人逐渐向今日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迁徙。唐朝末年,定居在陕西的部分党项族部落,参加了对黄巢农民起义的镇压,其酋长因此被封为夏国公。此后党项族逐渐形成一股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期间,党项族利用北宋和辽国的矛盾扩张自己的势力,于公元1020元在怀远镇(即今日的银川)建都,并将怀远改名兴州。公元1032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放弃唐朝所赐李姓,自称“吾祖”(即“可汗”的意思),提升兴州为府,改名兴庆府。六年后,元昊正式称帝,定国号“大白高国”,又称“大夏”,因地理上位于宋辽两国的西部,故历史上通称为“西夏”。
西夏建国后,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和文化,不断扩展疆域,国力有很大提高。到北宋后期,在中国北方大地形成宋、辽和西夏的三足鼎立之势。公元1115年,金灭辽,北宋南迁,西夏与金和南宋处于相对和平共处的状态。在此期间西夏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好景不长,到13世纪初,北方蒙古族崛起,开始不断侵略和掠夺西夏。成吉思汗曾亲自率领强兵劲旅六次征讨,但每次都遭到西夏人的顽强抵抗,蒙古人伤亡惨重。直到1227年经过多次浴血奋战,西夏人终于不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在粮断水绝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出于复仇的心理需要,蒙古人对投降的西夏人实施成吉思汗的“殄灭无遗”政策,不分老幼,斩尽杀绝,对西夏的城市宫殿、实物典籍也毁灭殆尽。从此活跃了将近200年的西夏民族和文化瞬间悲壮地消失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也许是报应,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也在西夏灭亡的这一年病死。我想,假如他还能活到现在,就应该送他到国际法庭以种族灭绝罪判处绞刑。
犹如天书的西夏文石刻
在西夏博物馆参观时,也许是过去职业的习惯,我对西夏的文字发生了兴趣。李元昊建国后,为了强化西夏国的民族意识,指令大臣根据党项族的语言创造了西夏文字,共6000多个,历史上称为番字。由于西夏文字在字形结构和书写规则上受汉字影响很大,所以初看西夏文很象汉文,但仔细一读,却一个字也不认识。事实上西夏文造字时是有意避免使用现成的汉字,以示其独特性。西夏文使用了一百多年后,随着西夏被蒙古人灭国后,便开始失传。直到500年后的1804年清朝嘉庆年间,甘肃有个学者叫张澍,他原在贵州做官,后因生病回故里休养。这一天他去武威一庙宇游逛,发现有个封闭的小房间。他问僧人房间里藏有何物,僧人告诉他里面有一块碑,并说此碑怪异,如不藏匿可能带来灾祸。官员兼学者的张澍不听那一套,在好奇心驱使下非要僧人打开门看看究竟。僧人拗不过他,便遂了他的愿。张澍看到石碑的正面密密麻麻刻写了许多他一个也不认识的字。再看背面,那里全是他认识的汉字,读后方知这是一篇碑文,题为“重修凉州感应塔碑”。此时他恍然大悟,这是一块正反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塔碑。张澍的发现被公布于世后,人们对西夏文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一直被认为“天书”的东西,终于被一部分人所读懂。掌握西夏文无疑对推动西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起着积极作用。但西夏文毕竟是“死亡了”的语言,几百年来没有人再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过。据说现在研究西夏文并能读懂它的人全中国大约不会超过10人。我想那些即使懂西夏文者也只是“聋哑”西夏文的研究者;他们能读懂西夏文,但他们肯定不会听也不会说西夏语言。
在参观西夏王陵和西夏博物馆时,我一直在想:我们现在旅游所在的地方为什么叫“宁夏”?它与历史上的“西夏”是否有某种关系呢?问北京随团来的导游,她一无所知。问当地导游,他们说,确实有关系。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概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代这里叫“北地”,汉代部分地区叫“朔方”,部分地区归“西凉”。唐代属“关内”,宋代归“西夏”。元灭西夏后,首次将这里设省,定名“宁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明朝改省为卫,称“宁夏卫”。清代撤宁夏,建制划归甘肃。1928年民国后复建“宁夏省”。解放后1954年又撤省的建制,分归内蒙古和甘肃省管辖。1958年重新建省级自治区,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
离开西夏博物馆后,导游引领大家去旅游局指定的商店购物。宁夏产红黄蓝白黑“五宝”。红为枸杞,是中医健肾明目的常用药材;黄为甘草,也是中药材精品;蓝为贺兰石,是制作砚台的优质材料;白为羊皮,据说优质的宁夏羊皮采用一个月左右的滩羊羔皮;黑是发菜,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药用价值。由于采挖发菜会严重破坏环境,导致土地沙化,现在野生发菜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禁止采集和销售。因此,市场上现在出售的发菜,多为假货。我们选购了五、六包规格不同的枸杞子,其他东西一概未买。
9月10日我们结束了在银川的游览。第二天早晨乘我们的专列,开始了返京的行程。11日的一整天和一整夜行驶在宁夏北部、内蒙古南部和河北的北部。12日凌晨回到北京。
西北旅游后的感想
过去我曾经去过一次兰州,去过七次西安,自以为我去过大西北了。是的,兰州、西安都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名城。但是,当你翻开中国地图,仔细看看这两座城市的位置,你会发现它们在中国地理上的中部,或者中部稍稍偏西北一点。中国真正的西北是新疆、青海以及甘肃的西北部和内蒙古的西部。这是一块非常大的面积,几乎占去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我感到这次旅游最大的收获不是看到了具有灿烂宗教文化的敦煌莫高窟,不是了解到历史上曾经兴旺一时的西夏王国,不是听到了王洛宾与达坂城姑娘动人的故事,也不是游玩了沙鸣山、天山天池、南山牧场以及沙湖与月牙湖等自然景点。我最大的收获是领略到祖国大西北无比的辽阔广大。过去几次出国旅行,越过太平洋去美国、加拿大,越过亚洲大陆去欧洲,越过大半个中国去东南亚,以及越过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去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这些在地理上也是很长很长的距离,但因为那时是乘坐飞机,几小时,最多十来个小时的飞行便能抵达目的地,因此即使行驶了数千公里的距离,都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可是我们这次的西北行不一样,我们是乘坐火车。我们在火车上行驶的时间不是几小时,而是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
这条新疆毛毯真温暖
总共十天的西北之行花在火车上的时间占去了五天。但这不是时间的浪费。我们行车在内蒙古草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我们看到沿途不同的地形和地势,看到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景。尤其让我感受甚深的是从甘肃武威到新疆吐鲁番的这段数千公里的行程。从火车的窗户向外观看,那是茫茫的群山,干涸见底的河谷,寸草不生的戈壁和渺无人迹的荒原。除了每隔几公里或十多公里有一个简单的火车站以及移动电话信号中继站外,我们常常一个或几个小时的行车中,见不到一户人家,见不到一块农田或牧场。我们平时常说,中国人满为患,特别在城市里,到处熙熙攘攘。但在通往大西北的路途中却完全是相反的景象。在新疆,我们游览范围仅在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郊外的一些地方,没有去北疆,也没有去南疆。据说,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那才真叫荒凉。由此,我想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勇敢和顽强。记得文革初期,北航作为国防科委所属的一所高校,曾计划西迁甘肃天水。天水离河西走廊还有好几百公里的距离,那里还不算很荒凉。天水离河西走廊还有好几百公里的距离,那里还不算很荒凉。如果那时学校西迁,我肯定会随之而去,但能否一辈子在那里干下去,一直干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我不知道。但对整个国家来说,对中华民族的安全、发展和繁荣来说,大西北是绝对重要的疆域。历史上看,这块大地得之不易;守住它也曾经付出巨大的代价。今天,把它开发好,利用好,更是任重而道远。
中国大西北的新疆以及甘肃的西都一带,古称西域。汉代以前,那里小国林立,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但这些国家多数为匈奴所控制。匈奴,古称胡(英文Hun),虽然处于奴隶制社会,但势力很强,控制的范围极广,几乎包括古代中国的整个北方和西北方。中国的古长城最初实际是为防范匈奴铁蹄的南下而修建的。汉帝国建国之初,匈奴一直是其主要的外患。汉武帝时,国势渐强,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讨伐。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先后夺取西部的河西走廊和北方的蒙古地区,最后部分匈奴降汉,另一部分匈奴西走欧洲。游牧到欧洲的匈奴一度击败罗马帝国,造成欧洲民族大迁移。这部分匈奴人后来聚居在多瑙河中上游,形成后来匈牙利民族的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匈牙利的英文Hungary中包含Hun(匈奴)这个词根的原因。同样,汉语中这两个民族的名称中也都有一个“匈”字。不过匈牙利的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一说法,因为在西方提起“匈奴”,人们会联想到野蛮、残暴等特征。这些与现代匈牙利人的民族性格是完全不相干的。
突厥是继匈奴之后构成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另一个主要外患。突厥也是游牧民族,原为匈奴的一个部落。汉唐之间中国出现260年的大分裂,突厥乘势崛起,在中国的北方和西部继承了原匈奴的大部分版图。唐朝建国后,对不断侵扰的突厥着手武力反击。经过多年的战争,像当年匈奴一样,突厥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降唐,另一部分远走西方,若干年后出现在今天土尔其等国的地域。这也是为什么英文里的土尔其(Turkey)与突厥(Turk)有同一词根。
突厥一度是北方主要外患
唐朝不仅将失去控制的西域收回,而且一度将版图沿丝绸之路扩展到波斯的周边。不过其后遇到阿拉伯世界的一个同样强大的国家,中国史称大食(Tazi)的帝国。较量后,唐朝失败,逐渐退出的西域的范围。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进一步衰落,中国又经历50年的分裂。与此同时蒙古开始在北方崛起。前面说过,突厥是匈奴的后裔,而蒙古则是突厥的后代。蒙古当初在成吉思汗起兵时,人口才100多万,但他和他的子孙在不断征战中,迅速扩展势力,其后来的版图不仅包括东亚和南亚部分地区,而且西进至欧洲。今日的俄罗斯、匈牙利、波兰,那时均被蒙古所征服过。在中东地区,蒙古一度攻陷那时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夺得埃及以东的几乎所有阿拉伯土地。不过时隔不久,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王国的过程中病死,他的子孙们开始分裂,各自互不隶属,形成若干个汗国。成吉思汗在中原大地的孙子忽必烈大汗建立元朝帝国,定都大都。大都当时叫燕京,即今日之北京。元朝时期的中国尽管疆域大为扩展,但那时西部地区还未到达西域。明朝取代元朝后,曾数度西征,但成果不大;明朝江山基本上固定在汉民族为主的350万平方公里的传统范围内。
元朝和明朝时期,西域地区主要由准噶尔势力所控制。准噶尔原本也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长期居住在现今北疆准噶尔盆地一带,形成独霸一方的势力。明末清初时中国政局混乱,准噶尔乘机对外扩张,100万准噶尔人在其野心勃勃的可汗们的统率下,西夺中亚,东攻中原,南霸西藏,极盛时曾击败过沙俄彼得大帝的东扩军队。然而,随着拥有一亿人口清帝国的发展和壮大,到康熙时,清朝延开始对准噶尔实施清剿。到乾隆年间,清军不仅击败准噶尔,而且对其实施种族灭绝政策,对战败的准噶尔人不分男女老幼屠杀殆尽。今天准噶尔盆地这个地理名词依然存在,但准噶尔作为民族或部落的称谓已成为历史了。虚荣浮华的乾隆皇帝为了让后人记住他的功劳,将西域改称新疆。新疆者,新开拓之疆土也。前面说过,历史情况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只是到了乾隆时,新疆算是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罢了。此事至今已有250年。
中国自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中间国家有合有分。据历史学家统计,统一的时间将近1500年,比例约占65%,可见主流是统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正如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乾隆后150多年来,新疆分裂主义势力在英国和俄国(包括其继承者苏联)背后的怂恿和支持下,多次发动分裂和叛乱活动。清道光年间,新疆伊斯兰教首领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下,在南疆发动叛乱,历时22年后才被平定。清同治年间,一个来自中亚名叫阿古柏的入侵者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从南疆到北疆发动反对清政府的叛乱。建立“七城汗国”,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历时10年之久。最后清政府派左宗棠率领六万湘军,赴新疆讨伐,一年后收复全疆。1933年国民政府时期,新疆又一个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萨比提在英国和苏联的幕后支持下,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并自命为总理,邀请得到苏联支持的阿克苏暴动领袖霍加尼亚孜任总统。一年后国民政府派出的由马仲英师长领导的驻甘肃回民部队所歼灭,霍加尼亚孜投降,萨比提被处以极刑。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98年,新疆维吾尔族人艾山在世界恐怖组织头目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下,成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东伊运)”组织,并在我国境内外进行多次破坏活动。2003年底失败后的艾山从新疆逃往巴基斯坦,途中被巴军击毙。
日,我写此文前不久,也是我们去年西北游回来不到一年,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现已查明,此事的幕后指挥是一个叫“世界维吾尔大会(世维会)”的组织,为首者叫热比娅。虽然这个组织得到某些西方大国政客和人权组织的支持,但我相信热比娅这些人一定像历史上许多闹疆独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样会遭到彻底的失败。
怎么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防范疆独势力的抬头?除了打击“东突”等敌对势力外,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多做工作。要给爱国的少数民族人士更多的参政机会,要加快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间的贫富差别,要加强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宣传与教育。
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大学教育尤其重要。新疆7.5事件虽然发生在乌鲁木齐的街头,但点火在大学,特别是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学。这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投资的大学。但也是这所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有好几个后来成为“东突”的骨干分子。据这所学校的党委书记张先亮不久前向媒体介绍:现任“世维会”秘书长多里坤·艾沙,现任“东突”解放组织主席买买提明·艾孜来提和“世维会”教科文部部长艾尔肯·斯迪克,都是新疆大学过去的学生。其中艾尔肯·斯迪克在7.5事件前一个多月曾潜回国内,两次去新疆大学,三次去新疆师范大学,最后去新疆医药大学时才被安全部门的监控录像所发现,被驱逐出境。艾尔肯在新疆大学期间曾以“学术报告”的名义用维吾尔语发表煽动性讲话,长达70分钟。此人原为阿克苏维吾尔族人,1978年考进新疆大学物理系,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校团委常委、自治区学联主席、青联副主席和全国学联副主席。1985年留学日本,三年后转美国加州大学读博士。1994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定居美国,不久参加“东突”青年民主联盟。1996年参与策划并组织“东突”民族解放中心,任执行委员,随后当选第一届“世界维吾尔青年代表大会”(后改称“世维会”)代表并任教科文部部长,成为热比娅集团的主要骨干之一。张先亮书记说,新疆的高等学校,特别是新疆大学,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新疆大学稳定了,乌鲁木齐就稳定了,全疆也就稳定了;新疆大学出问题,乌鲁木齐就会不稳定,全疆就不稳定。”作为新疆大学党的第一把手,张书记强调大学,特别他领导的新疆大学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话说得有些过头。大学再重要也比不上党组织领导的重要,比不上政府机关的重要,比不上军队、武警、公检法等强力专政工具的重要。从历史的经验看,对待闹分裂、搞叛乱、实施恐怖袭击,特别是有国际背景的恐怖袭击,必须针锋相对,你搞武的,我也要用武力对付。这次7.5事件最终依然是靠武警部队,靠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实施逮捕、审讯、判刑等手段解决问题的。
阿凡提民俗展览馆
大西北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虽然只有2000万人口,还不及8万多平方公里的重庆市的人口多(3100万),但它像大西南的西藏一样,对中华民族大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不仅是它占有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辽阔的幅员,它还有极其丰富多样的矿藏资源。迄今,新疆已发现各类矿产122种,占全国总共162种矿产中的75%,其中稀有金属铍储量居全国首位,煤预测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石油和天然气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铁和黄金的储量也相当可观。当今全球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日渐枯竭,然而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地矿学专家杨文彩却说,中国油气田的远景开发十分令人鼓舞,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近期有望开发三至四个百亿吨级的油气田,总量将数倍于东北松辽盆地的储量。除矿藏外,新疆以及整个大西北的日光和风力也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新疆和大西北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中国的西部屏障。有了这块地方,中国的西部就有了宽广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大西北如果发生分裂或动乱,它就会危及中国的腹地,危及整个中原地带的稳定与安全。
牧场上的羊群
牢牢守住这块土地,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好这片疆土,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些年来国家实施开发大西北的工程,几年下来有一些进展。但国人更多地把精力投放在东部沿海地区,放在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对大西北的关注时冷时热。不过也有例外。不久前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位网民的文章,狂想般地提出大西北开发的新主张。他说,大东亚现在有三座京城,即北京、南京和,唯独没有西京。趁此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在甘肃、青海或新疆的某个地方新建一个称之为西京的都城,以此来扭转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凭空建造一个几百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应该不会太困难。困难的是,建成后谁去居住?文章作者建议中央要带头,至少人大、政协、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以及国务院所属的一部分职能机构,特别是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应当带头西迁去西京。发改委西迁后,那些善于“跑步钱进”的各地官员也就一窝蜂地跟着去大西北了。为了战略安全的需要,军队的各总部和各军兵种,除海军外,大概都会把它们的指挥机构设在西京或其附近。教育部最好设在西京,而且西迁时一定带上清华、北大、人大及其附中、附小和幼儿园等一起西迁,这样才能迅速改变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老大难问题。北大西迁后改名西京大学或北西大学,不管改成哪个新名,后面一定要用括号注明它是原北京大学,免得全国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们报名时找不到北。任何名字都可以改,但不能叫西北大学,因为西安已有一所名为西北大学的著名高校,你北大不管改成什么名,都是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没有必要占别的学校的光。
中国的一些国有大企业,如中石化、中石油、华能等都应西迁,因为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即使这些东西国内开采完了,还可以从盛产油气的哈萨克斯坦进口,哈国与新疆西北边境相邻,铺几根管子油气就能流过来,方便得很。中海油留在原地,不西迁,因为这家公司的任务是开采海上油气田的。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要不要西迁?文章建议暂不离开北京,免得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党领袖来华时找不到接待自己的主人。不过中组部最好西迁,这样可以让各地到京跑官的干部多费点事。
对于如此辽阔的大西北地区,我看光建一个西京新城显然是杯水车薪。东中部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济南、沈阳、郑州、哈尔滨也应在西部建相应的兄弟姐妹城市。等到大西北的人口增长达到二、三个亿的规模时,那里的面貌大概才会有根本的改观。当然要做到这些,还应突破自然条件的某些限制。例如,应当向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国家学习,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干旱的沙漠地带的缺水问题。
大西北太大了,旅游完后留给游客的想像空间仿佛也大得不得了。
2009年8月于北航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兰新铁路三四线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