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阴历二月初四2015年逝世的名人人?

2012年阴历二月初四早上六点半出生的女孩 叫鲁诺 名字打多少分_百度知道
2012年阴历二月初四早上六点半出生的女孩 叫鲁诺 名字打多少分
(吉)好社交,富有调和性,可能不遇机会:(凶)严重地不安定,有皮肤病。三才善良者能勤俭持家73分对基础运的影响,有意外的灾难,但其他格数理不良者,日常生活浪费。  对成功运的影响、生命的损失,心胸开阔而尚礼;略有虚荣心:(吉)能实现希望的目的功名成就。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导致财产
其他类似问题
鲁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近世名人大出殡
&&&&&&&&&&&&&&&&
/ 近世名人大出殡 
序一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古都,自古以来,这里聚集着众多的知名人物, 尤其是清末民初,这个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众多的风云人物应 运而生。由于历史较近,所以这些人物又为人们所熟知,有的是民族精英, 他们的毕生作为,对于历史的发展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起过一定的推动 作用。有的则是在历史上功过比例不等的复杂人物。还有的则纯为民族败类。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不一,统治阶级所持的功过标准备异,因而使得 他们都有一个令人瞩目的身后“哀荣”——隆丧厚葬。  本来,丧葬礼俗就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史的一个侧面。而每个不同历史时期名人,不同形 式的典型葬例,则好像是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反射出这种传承文化极为丰 富多采而又纷纭复杂的内容,从而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朗的国家典制,以及不 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人们的礼仪、风俗、习尚、心态(追求和 向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通过多年的民俗调查,并多方搜集历史文 献资料,整理、总结了自清末以来,直至本世纪 50 年代初,发生在北京地区 的名人葬例和与北京地区有关的名人葬例。本书从被发送人的社会地位选择了上至前清帝、后、妃、王公、民国总统、总理、军阀、名僧、戏曲名伶,下至民间艺人、烟花妓女等例。从葬例 性质上,既有国葬、公葬,又有民葬。从殡仪形式上,既有民族传统形式, 又有辛亥革命后“改良维新”的形式。从历史时期上,包括了清末;民国后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国民军北伐统一中国之后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执政 时期;日寇侵华,华北沦陷时期;并附本世纪 50 年代初期一例。这样,基本 上反映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不同阶层,各种不同形式的丧葬礼俗。 历史人物的毕生经历是极其复杂的,而且“生有地,死有处”,生地死 处未必一致,身后哀荣亦各有异同。有的历史人物的原籍及其最后“归宿” 都非北京,但他的毕生活动,却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创业、扬 名就在北京;有的本是北京人死于异地他乡;还有的纯系异国人士,却身后 之葬礼杂以北京礼俗。凡此种种,各择其较为典型者,列入一二,当可反映出外地礼俗与北京礼俗的异同,以资对照类比。二  清末民初这个历史时期,欧风东渐,新潮泛起,一切旧的意识形态都在 逐渐更新,作为传承文化的丧葬礼俗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始自清代康、乾①,定型于道、咸②的传统模式,直至本世纪 50 年代初,还没有退出“历史 舞台”,甚至还占上风。这在许多名人的丧葬上,表现得极为突出。清末民初的名人葬礼,表现了如下的四个特点:(一)、新旧形式的兼容并蓄 新旧交替必然要有个渐进的过程,虽然旧的意识形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由于丧葬礼俗,较之其它礼俗(如岁时节年礼俗、婚嫁礼俗、寿庆 礼俗等等)具有更为顽强的传承性。这主要是丧葬的“礼”与“俗”比较统一,群众基础很深,难于一时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有的名人多是所谓“三朝 元老”、“两代元勋”,平生身跨两个以上的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和他们自 身的经历都无法绝然割断。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政权的更 迭,其它方面的旧意识形态则是任其自然存亡。同时,民国肇建,礼制未修, 在无典章可循的情况下,必然要沿袭其旧。故清末,尤其是民初,以至民国 以来的名人葬礼,除孙中山和极少数人是全新的以外,几乎都是新旧形式兼 容并蓄的,在某种程度上,新的形式仅仅作为传统形式的附加部分,成为一 种点缀。此种情况以南方各省、市为最,北方次之。例如:上海十里洋场的 名人大丧,讲究以印度巡捕骑马开道,并用以多种军乐、西乐、间杂于传统 仪仗、响器之间,既要擎举作清官“荣归故里”时的万民旗、万民伞,又要 高悬民国时期所荣获的锦旗、锦标。既要以黄亭抬着清帝所赐的“御赏”; 又要以彩亭抬着民国时期所得的文虎章、嘉禾章等勋章大绶和盖有“荣典之 玺”的功勋状。(二)、民葬(家葬)与公葬,或公葬与国葬在性质上含混不清。 一般平民百姓死后,绝大多数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举行葬礼,极少数因赤贫无力发丧埋葬的,才由他人助葬,形成一种贫葬穷办性质的“公葬”。 而名人无论其身后是否萧条,均可出现地方性的,行业性的公葬,成为死者 的一种荣典。其实际上,都是民葬与公葬的混合体。有的小名人若单凭其生 前业迹,并不够公葬条件,但因身后萧条,棺椁无着,必有其本行业中的某 个单位或个人出头,为其集资助葬(通过公葬又加深了其知名度)。后者, 既有民葬的性质,又有贫丧富葬——公葬的性质。还有的名人有功于国家或 地方,但又不够国葬条件的,有时,国家或地方以某种不同的名义给予公葬。 民国时期有“国葬”的提法,但由于军阀混战,政局不统一,不稳定, 所以《国葬法》的确立、颁布、执行与废止都比较混乱。国家的“伟人政客” 身后哀荣务尽其奢,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规格,唯以民葬模式为基础,附以某些新的形式(如陆、海两军仪仗队等)而已。(三)、体现了信仰上的“三教圆融”和“万道归一”。 名人,尤其是政界人物,生前为了政治上、交际上的需要,很可能介入多种不同的宗教,所以,在他们死后的丧礼上,必然会出现儒、释、道各占一席,来个“三教圆融”。按儒家的典制成服、成主;办个藏传佛教、汉传 佛教和道教的综合法会,这是司空见惯的做法。有的亡人及其孝属并非有什 么真正的宗教信仰,只不过是为了丧礼排场上、观瞻上的需要。当然,有的 确是由于身份复杂,一身多信,而导致身后葬礼上的“万道归一”。例如: 旧时住在上海租界的英籍犹太人哈同,本来是犹太教徒,住在“公共租界” 里,身为洋行老板,受到西方天主教的影响,在家庭里又受其妻子和大管家 佛、道两教的影响。所以,他死后的葬礼中,世界上主要的几大宗教不能不 各占一席,成为古今中外罕见的奇观。  (四)、受满清统治者的影响,在婚丧礼俗上,满汉两大民族逐渐融合, 在一定程度上,汉人满化,满人汉化,或采取满汉合璧的形式。  清代,汉官婚丧礼仪掺杂满礼;民国以后,满人婚丧礼仪又掺杂汉礼, 如满人出殡学汉人的摔盆儿,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情况,集中地体现在某 些名人葬礼上,因为其礼仪排场越大,越要满、汉合璧。什么满汉全席、满 汉执事,一骨脑儿地往一起堆砌。例如:袁世凯是汉官,但在他死后的丧礼 上,许多方面都是按清室皇家的满旗礼仪进行的。出殡时的仪仗既有汉执事  的五堂幡、伞;又有满执事中的门纛、曲律、黄鹰、细犬、骆驼、刽子手等 象征游牧民族出猎的仪仗。是典型的满汉合璧形式。三  清代国家有典章礼制,而且等级森严,强调“遵礼依制”治丧。王公贵 族有爵、衔之分;臣僚有品级之分;满、蒙、汉三军二十四旗(外加内务府 三旗)各依定制,不得逾越。民国初建,北洋政府不修典制,对于前清的典 制又任其兴废存亡,诚然做到了“朝廷无干涉民俗说”。除前清王公、遗老 自觉遵守旧制外,对于汉人则听其自便,不论官民,只要有钱,想怎么办就 怎么办。这样,名人,尤其是“伟人政客”既不受礼制上的限制,又不受经 济上的制约,所以就都竭尽全力,各显其荣。从形式到内容都不甚规范。  国民党统治时期,曾企图改革旧式的婚丧礼仪,由于习惯势力强大,结 果都不成功。  国民军北伐,北洋政府覆灭后,国民政府(指国民党政府——下同)于 民国 20 年(1931 年)5 月 15 日通令废除跪拜礼,要求依新颁法令“痛革此 种恶习”而代之以鞠躬礼。民国 23 年(1934 年)9 月,北平市社会局力图“纠正礼俗”。9 月 23日《北平晨报》对此作了报道: “自民国成立以来,对于专制时代之礼节,虽有改革之命令,但各地居民相习成风,迁延敷衍,阳奉阴违,致各种仪式新旧参杂,而以北平市为尤甚,凡婚丧庆吊,仍多袭用前清旧制。仪式方面,往往金瓜、钺斧、朝天镫, 伞扇旌旗,招遥过市,甚有绵延数里之长,而执斯物者,多为乞丐,蓬头垢 面,红帽绿衣,实有碍观瞻,阻滞交通。在当事者,以此种铺张,认为荣耀。 至于礼节方面,多数居民仍喜沿用叩头、作揖、请安等形式。酬酢既费周折, 且表示一种奴隶根性。现闻社会局将组织讨论礼俗委员会,对于婚丧仪式及 各种礼节,拟条分缕析,详加讨论,明白规定,布告市民,一体遵照??”但无下文。  民国 25 年(1936 年)1 月,北平市公安局通令,取缔旧式婚丧仪仗,令 区、队认真执行。《北平晨报》于 1 月 22 日报导说:“平市公安局以旧式婚丧仪式屡经取缔,乃近来仍有沿用者,该局昨特抄取缔婚丧仪仗执事各单,通令各区、队认真执行取缔,不得稍忽。兹录其 应取缔婚丧仪仗执事各单如次:  “坐都马、后护旗、日正伞、如意轿、小拿盘、彰库刀、拉都桶、弓箭 撒带、诰封黄亭、曲黄伞、提炉御杖、龙幡、黄牌、龙扇、曲律、衣包马、 门伞、扇棍、耳箭、刽子手、军牢夜役、龙头皮架、鸟绵枪、黄鹰、细犬、 对马骆驼、官衔红牌、官幡、回避牌、红锣衣、红缨凉帽、对襟补褂、红缨 秋帽、红锣帽、肃静牌、曲黄伞。”③  所有这些“通令”,全国上下,一律执行不通,人们根本不予理睬,我 行我素。俗云:法不责众,当局碍难强制。尤其那些使用“前朝仪仗”的, 不是清室遗老,就是民国新贵,地方上对这两类“上层人士”拍捧唯恐不及, 又何以限制?另一方面,当时红白口上的各类租赁行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 员为数甚多,如彻底取缔,势必造成失业,政府又无力安置,所以,每次颁 布一项“取缔”、“限制”的通令后,又都以照顾“民间生计”为下台阶的  藉口,从这一历史时期整个名人葬例来看,当局的改革通令徒具空文。 至于日伪时期五次“强化治安”提出所谓“革新生活”,以及新民会中央指挥部部长缪斌手订《新民生活实践运动要纲》第二项“丧祭仪式应为求 简单肃穆,取消无谓之仪仗。”更是纸上谈兵,由该时期的巨奸葬例来看, 诚然是自打嘴巴。  抗战胜利后,面临彻底倾覆、瓦解的国民政府内政部,于民国 37 年(1948 年)9 月 16 日,公布了所谓《婚丧仪仗办法》(条例)④,该条例第四条规 定“婚丧不得沿用含有封建色彩或迷信性质之仪仗,违者由地方主管机关分 别予以销毁或没收之处分。”不过,作为时局来讲这已是多此一举了!历史 宣告:不劳阁下的大驾了!四  婚丧礼俗,包括历史上名人的葬礼,乃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我们同样应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它,从广义上讲,重视人的身后大事,让有业绩的死者 充分享受哀荣,历来被汉、满两大民族的人们视为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大 事。官、民、贫、富,各有各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正面意义。从其主 旨上看,都在体现自己民族、国家、家族,以至个人集团的尊荣,尤其是旨 在体现人类自身的尊严(以区别对于其它动物死后的处理);激励、教育后 人继承先人余绪而创业自强。总之,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以礼治国”的产 物。但是,我们也应从另一方面看到当年的一些军阀、政客、汉奸,并无正面的业绩可谈,他们将毕生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大修坟茔,大办丧事,竭力炫 耀自家的“天恩祖德”,功名富贵。而且互相攀比,不遗余力。不但虚耗了 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社会上的不良空气。这是应予批判的。因为本书主要是旨在体现近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不是仲裁历史人物。关于有些历史上的反面人物,根据他毕生的政治作为,历史功过, 应不应享受某种哀荣,对后人有无积极的教育意义,我看,笔者在此不必大 发议论,这个“权利”还是留给广大读者吧!①完颜佐贤。《康乾遗俗轶事饰物考》。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8 出版。第 39—44 页。  ②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1 出版。 第 84 页。③《公安局取缔旧式婚丧仪仗,令区队认真执行》。《北平晨报》,1936—1—22 第 6 版。该报导所列仪仗杂乱无章,不但婚丧不分,且仪仗与执事 夫的衣帽混杂一处。第十项“曲黄伞”与最后一项“曲黄伞”相重。笔者未 予改动。望读者注意。  ④《内政部公布婚丧仪仗办法》。北京《华北日报》, 第 6 版。  近世名人大出殡同光两朝不挂名女皇的“金葬”——慈禧太后葬事概略  世人相传,人死葬法有五:即金葬、木葬、水葬、火葬、土葬。此乃将 人间的葬事牵强附会地赋予“五行”的意义。帝王、后妃死后为金葬;满、 汉臣民死后殓以质料不同的木棺,是为木葬(然后以土掩埋,实际上是木土 复合葬);水葬多出现在江河湖海之滨的少数民族;佛教徒圆寂后皆荼毗火 化,表示“五蕴皆空”①,是为火葬;回民死后挖“喇哈儿”为土炕形,使 遗体直接接触于土,是为土葬(这种说法当然不能概括中国各民族所采用的 各样葬式,因此是不完整的)。盖金葬是对帝王葬事的尊称,言其至尊、至贵、至高。仅以垄断清政权达 48 年之久的慈禧太后来说,她死后是典型的“金葬”。其葬礼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耗费人力物力之巨是骇人听闻的。从她六脉初绝(民间称“倒头”) 到葬入东陵地宫,丧礼近一年,共花掉 120 万两白银。  古制天子之椁四首。清代帝王的棺椁比起古代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慈 禧太后的金棺做好后,先用一百匹高丽布缠裹衬垫,再漆饰四十九道。每道 油漆都必须按既定工艺规程如法操作,工序各有不同名目:第一道谓之“钻 生漆”;第二道谓之“通漆灰”;第三、五、七、九、十一道谓之“漆满糊 布”;第四、六、八、十、十二道谓之“压布漆灰”;从第三道到第四十道 轮番使用漆满糊布和压布漆灰两种工艺。第四十一道谓之“中漆灰”;第四 十二道谓之“细漆灰”;第四十三道谓之“浆漆灰”;第四十四道谓之“糙 漆”;第四十五道谓之“垫光漆”;第四十六道谓之“退光漆”;第四十七 道谓之“笼罩漆”;第四十八道谓之“金胶漆”;最后一道谓之“满扫金”②。漆饰完毕还有一系列的加工。她的棺材体积庞大,盛殓遗体绰绰有余,于是填装了大量的殉葬品。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1908 年 11 月 16 日),慈禧遗体殓入梓宫, 同时放进去大量的殉葬品。其中有:正珠朝珠五盘;东珠朝珠四盘;红碧瑶 朝珠四盘;绿玉朝珠二盘;珊瑚寿字朝珠二盘;珊瑚双喜朝珠二盘;红碧瑶 手串三盘;绿玉莲子手串一盘;珊瑚手串一盘;正珠念珠六盘;红碧瑶念珠 二盘;绿玉念珠一盘;珊瑚圆寿字念珠二盘;绿玉兜纪念一挂;正珠挂钮一 副;金镶正珠镯子一副;金镶各色真石正珠镯子一副;金镶珠石镯子五副; 珊瑚雕螭虎朝珠一盘;珊瑚朝珠二盘;龙眼菩提朝珠一盘:大正珠手串一盘; 正珠手串二盘;东珠手串二盘;金镶正珠龙头软镯一副;金镶各色真石白钻 石葫芦镯子一副;镀金点翠穿珠珊瑚龙头镯一副;东珠软镯一副;白玉镶各 色真石福寿镯一副;绿玉圆镯三副;绿玉烟壶三件;茶晶烟壶一件;白玉皮 烟壶一件;玛瑙烟壶一件;洋金镶白钻石小表一件;洋金镶珠日带别针小表 一件;洋金镶白钻石宝砧桃式别子一件,紫宝石桃式别子一件;白玉透雕活 环葫芦珮一件;绿玉透雕活环珮一件;珊瑚鱼珮一件;大蚌珠别子一件;白 玉鱼一件;蚌珠别子二件;汉玉珞③一件;汉玉仙人一件;汉玉玩器二件; 汉玉玩器一挂;金镶钻石带别子一件;白玉蘑菇一件;白玉羚羊小别于一件; 白玉猫一件;黄玉杵一件;雕汉玉针一件;汉玉羚羊一件;雕绿玉圈纹扳指④一件;雕汉玉镶金里扳指一件;汉玉扳指两件;红碧瑶暖手⑤一件;玛瑙 暖手四件;汉玉东升⑥一件;汉玉箭隔⑦一件;汉玉蚕纹璧一件;汉玉英雄 鸡心玦⑧一件;汉玉昭文袋⑨一件;绿玉猴跁杵簪三支;红碧瑶猴跁杵簪一支;正珠抱头莲二支;金平安小耳挖二支;蓝宝石抱头莲二支;红碧瑶抱头 莲一支;紫宝百抱头莲一支;子母绿抱头莲四支;茄珠抱头莲二支;大小正 珠抱头莲四支;绿玉抱头莲一支;蚌珠抱头莲一支;绿玉镶红碧瑶抱头莲一 支;珊瑚绿玉蝠一件;金镶红白钻石蜻蜓一件;金镶白钻石蜂一件;红碧瑶 绿玉穿珠菊花一对;金点翠佛手簪一支;绿玉佛手簪一支;金镶绿玉佛手簪 二支;金镶珠佛手簪一支;金点翠镶绿玉小珍石米珠佛手簪一支;雕绿玉兰 花佛手簪二支;雕绿玉杵佛手簪一支;绿玉宽镏子⑩二件;绿玉镏子二件; 绿玉马镫镏子四件;绿玉小马镫镏子一对;珊瑚宽镏子二件;珊瑚镏子一件; 红碧瑶宽镏子一件;红碧瑶万寿无疆镏子一件;红碧瑶马镫镏子大小三件; 绿玉镶红碧瑶福寿镏子三件;金镶红白钻石镏子一件;金镶红碧瑶小正珠镏 子一件;金镶大小正珠镏子六件;金镶蓝宝石镏子三件;金镶子母绿镏子一 件;正珠戒箍(11)一副;正珠戒箍一副;大正珠帽花(12)一件;金镶红 白钻石桃式帽花一件;金镶红碧瑶绿玉白钻石帽花一件;大蚌珠桃式帽花一 件;大正珠帽花一件;红碧瑶桃式帽花四件;金镶红碧瑶子母绿帽花一件; 金镶红碧瑶珠边帽花一件;金镶钻石帽条(13)一件;横绳帽条(上钉正珠 二百零四颗)茄珠褂钮一副。慈禧的遗体简直被深深地埋在珠宝、金银、翡 翠、玛瑙之中,确实是名符其实的“金葬”。据说,当时有个宫女看了之后, 觉得太过份了,背后曾议论说:“这么多的殉葬物,将来必要招致后患,到 那时老佛爷(指慈禧)恐怕连条裤衩也剩不下。”20 年之后这话果然应验了。 民国 17 年。竟然被以孙殿英为首的军阀、兵痞们劫掠一空。慈禧入殓后,金棺即停于寝宫。由和平门内大六部口陈记六合棚铺搭了一殿两卷的起脊大棚,作为每天王公大臣轮流上祭之用。按清宫惯例,要用 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四棚经作荐亡法事,每 天一棚,逢“七”四棚轮念或念对台经。这样,办成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 道教的综合道场,以壮大丧礼的势派。所以,棚内部搭上高大的经台。祭棚 外,搭着高耸的钟、鼓二楼,两边遥相对称,每日早晚上祭奠酒时,好来个 “晨钟暮鼓”。棚外正中还要搭上三座高大的席箔牌楼,上顶安着席制的五 脊六兽,有如旧时东四、西四十字路的四面牌楼。巍峨壮观。牌楼下,对称排列着以青松碧柏的枝叶编成的狮、虎、象、麒麟、狻猊、骆驼、仙鹤、野鹿??还有数不清的宫廷特有的仪仗和黄云缎挂彩色飘带的 “万民旗”、“万民伞”。俱都插于特制的金红罩漆的执事架上。祭棚内,各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各种祭席尽管随祭随撤,仍是堆积如山。 一切祭品务尽其奢。作为殉葬物的变种——纸活等冥器更是无计其数。在她奉安入陵之前,于不同的丧礼环节,焚烧了大量的纸糊的神楼宝库、亭 台殿阁、凤辇舆轿、御前侍卫、歌妓侍女、京剧戏出、满汉全席、“三牲” 祭筵、螺甸镶嵌大理石心的硬木桌椅、多宝格、罗汉床、金钱桌、金钱柜?? 以及仿其生前喜爱的文玩、古董、钟表、文房四宝、生活器皿等等。凡所应 有,无所不有。此外,凡是她生前穿用过的衣服鞋帽,除了分别赐予皇亲王 大臣作为遗念外,大部分随同上述纸活一起焚化。  据说,慈禧死后的 60 天,过“奈河”时已经烧过一次船桥。可是次年有 的大臣却上奏说,老佛爷升遐后 60 天,正逢腊月封冻之时,恐不能行船,无 法得渡(实际上他们想借机贪污)。但按丧礼旧俗,一切丧祭均不得重复, 否则即有“重丧”(百日之内再死人)之虞。所以,只好托言于佛教的盂兰  盆会“中元普渡”的说法。于是即在宣统元年七月十五日(即 1909 年 8 月30 日)再烧一次法船。按其立意,当然是专门超渡慈禧的御用法船,但这也 象征着清室替慈禧发心普渡冥界众孤魂的法船,这样,就给慈禧作了身后功 德。  慈禧的这条法船,船身长 18 丈多,宽 2 丈多。基本上是木结构的框架, 糊以绫罗绸缎和彩布。据有关记载:“船上楼、殿、亭、榭、陈设悉备,侍 从篙工数十人,高与人等,皆衣真衣。此外,殿陛阴森,神佛巍坐,旁立鬼 判,状极狰狞。中竖 10 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渡中元’。无数红 莲,围绕船外。”届晚,燃烛其中,蔚为奇观。文武百官列队,至东华门北 沙滩地方送焚法船。当时,许多男妇老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人们“感叹 之声,不绝于耳。”  慈禧奉安入陵的势派恐怕是清末最大的了。一般臣民死后“发引”用的 引路大幡不过高 1.5 丈,或 1.8 丈,最多以 32 人抬异而行。而慈禧用的引路 大幡却高 3.2 丈,由 64 人抬起来就有 4 丈多高。所以,殡列所经过的地段, 许多民房、厂房、电线杆都奉旨拆除。临时还有所谓“金锹”、“玉镐”在 殡列前边开道,可以随时拆除障碍,“如有阻拦,处以杖刑,打死勿论。” 丹旐(大幡)之后,是五光十色的“万民旗”、“万民伞”的旗群伞海, 遮天蔽日,以象征着她的“德政”。接着便是上千人的“法驾卤簿”宫廷仪 仗队,以及风辇舆轿,连同僧、道、番、尼,王公大臣恭送的行列,浩浩荡荡婉蜒十几华里之长。  关于慈禧奉安用杠的说法还不太一致。有说是用了 128 人的皇杠,因为 她已经被尊为“太皇太后”,故与帝葬用杠相同。还有人说,根据清制帝后 有别的制度,应为 96 人杠。但无论如何,用杠用罩是“落地满黄”(即黄漆 杠、黄罩片、黄绳、黄垫、杠夫的荷叶帽上插黄锥翎)是肯定无疑的。杠后是十路纵队的武装兵弁,他们佩刀肩枪,跟随护卫。最后面是文武官员、皇亲国戚、后妃嫔嫱的车队,大约不会少于 2000 辆。 从北京到东陵,步行送葬需要 5 天。慈禧奉安时,由北京到马兰峪共分4 站。每站都各搭停灵用的大路祭棚一处。所以,每天必须按计划赶到站口,以便将梓宫停入棚内过夜,送殡人马一并驻扎安歇。待次日起程。据承办慈 禧奉安路祭棚的六合棚铺后人陈家骥先生说,这种棚是有一定规格的,其南 北进身不得少于 14 米,宽下不得少于 10 米。这样,它的高矮大小的尺码才 与皇杠(连同大罩)相适应,使杠罩出入自如无碍。大棚两旁还搭上一丈通 连的棚,以供备司员暂住。棚外以木隔扇作为临时围墙,晚间门上加锁,垂 下席帘,下面掩上土口袋,暂禁出入,棚外正中,搭着三座大席牌楼,与宫 内停灵时的祭棚的装点完全一样。  大祭棚后面为中军帐棚。内设虎座,为王公大臣们办公的地方。另备床 帐,兼作大臣们的休息之所。  此外,另设“人”字形帐棚,作为王府六部值班人员住地,界以绳索, 不准值班人员越界以确保灵榇驻地的秩序。  慈禧被葬入了普陀峪定东陵。其陵墓建筑豪华惊人,是个糜费的典型。 但由于受清代帝、后有别典制的限制,所以她的地宫不能像乾隆皇帝地宫那 样富丽堂皇,陵寝也不能像帝陵那样广大,因而她极力把隆恩殿等地上建筑 搞到豪华惊人的地步。在慈禧的地宫里,除了放置她的金册、金宝、玉册、玉宝外,还有镶满珍珠、宝石的“三凤顶(即朝冠,乃皇后专用)等数百件极为珍贵的殉葬品, 适成为一座珍宝馆。但经过民间 17 年,军阀的大洗劫,如今只剩下一具残破 的棺材,其它殉葬珍宝已荡然无存了。  ①五蕴,佛教名词。“蕴”,梵文意译为积聚、类别。《俱舍论》卷一: “诸有为法和台聚义是蕴义。”是对一切有为法作的分类,共计有五:(1) “色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 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2)“受蕴”:即 把“诸所有受”“略为一聚;(3)“想蕴”;(4)“行蕴”;(5)“识蕴”; 即把想、行、识“略为一聚”。此五蕴作为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狭义为现 实人的代称,广义指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余四蕴)的总和,是佛 教全部教义分析研究的基本对象。②清档案:《孝钦显皇后升遐记事档》,第九本。③珞,即缨珞,用珠玉穿成戴在颈上的装饰品。④扳指,戴在右手上的装饰品,比戒指宽,供拉箭用。⑤暖手,在手掌中用手指拨转以暖手的两个圆球。⑥汉玉东升,汉代所砣玉兔。⑦箭隔,放箭的筒状物。⑧玦,供佩带的玉器,环形,有缺口。⑨汉玉昭文袋:汉代所砣佩剑用的玉物(袋系带之误)。⑩镏子,金戒指的一种。(11)戒箍,吃斋时戴在脖子上或挂在身上的装饰品。(12)帽花,帽子正中用珍珠缀成的花。(13)帽条,帽子上的带子。主要参考资料俞进化。《清东陵与西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第 90—9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的帝后入陵式——光绪帝、隆裕后的“奉安大典”  按满清旧制,皇帝即位数年,便营“寿域”,但惟独光绪帝由于受慈禧 太后挟制,其在位 34 年中从来无人提及为他勘定“万年吉地”修陵的事。及 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光绪帝崩,才急不暇择地在河北易县城西偏北约 四十余里的太平峪(属西陵范围)赶修“崇陵”。因此,光绪帝的梓宫只能 于当年十二月从北京奉移到易州梁各庄行宫内停灵“暂安”。到了宣统三年(1911 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崇陵的基础工程尚未及半。直至民国 2 年(1913 年),光绪帝的正宫隆裕后死后(亦暂安行宫),民国大总统袁世 凯才根据《优待清室条件》特派赵秉钧与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协商后,拨款 赶修。  光绪帝与他的正宫隆裕后是同时葬入崇陵的。其“奉安大典”是“一殡 双棺”的形式。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末一次封建帝、后的“奉安入陵的仪式 了。当时,因为两梓宫奉移的路线是队河北易州梁各庄出发至崇陵,所经之 处,均是人烟稀少的旷野荒郊(系新修成的土马路),所以,这个奉安大典 规模再大,礼仪再隆重,也是鲜为人知的。民国 2 年(1913 年)12 月 13 日,光绪帝梓宫葬入崇陵时,用的是 128抬的“独龙杠”,以表示“真龙天子”归位。这种杠是用一根前镶龙头,后 嵌龙尾的大杠,龙头、龙尾均为金箔罩漆,杠上涂以黄漆。以这根主杠为轴 心,两旁相你地各拴小杆、抬杆,每边各用 60 名杠夫肩舁而行。轴心大杠下, 悬着黄云缎加绣金龙的大棺罩,罩顶上,饰以金葫芦火焰形的顶子,罩的四 角上各系一条黄绸带,披于前后两侧,以杠夫四名,每人各牵拽一头,缓缓 行进,谓之“拉幌”,杠罩两侧,各有杠夫 12 名,每夫各举拨旗(红漆竹竿, 上挑横 2 尺、竖 3 尺,长方形,黄地白圆光,上书“皇室奉安”字样的小旗, 遇有树枝或其它障碍物,可用其支起,以使皇杠顺利通过)。杠的四角各有 一名手持“响尺”(约 2 尺长和 1 尺长的老红木的木尺各一根,用 1.2 丈长 的“尺绳”相连,用短尺敲长尺)以指挥、协调杠夫们抬灵操作和行进的步 伐。同时,每角还有一名手拿藤鞭的“执鞭压差”,监督杠头、杠夫的每一 动作。抬杠的杠夫都是清宫銮舆卫所属的包衣旗人差役。按定制,要求他们 前三天即要斋戒、沐浴、剃头、刮脸、全身衣帽普新。俱都头戴青荷叶帽, 上插朝天锥式的黄雉翎,身穿紫色团花麻驾衣、土黄色套裤、足穿白布袜、 青布靴、上盖黄色靴护,手上还要戴上黄手套。以示极度庄重、严肃。  这种皇杠不能现拴现用,而是要经过多次演练,直至全体杠夫的技术操 作完全娴熟无误,经监杠大臣验收合格为止。  演杠时,在皇杠上放梓宫的地方铺上木板,摆上一桌两椅,桌子沏上茶 水,由两位监杠大臣各坐一边,貌似品茗。实际上是在考核杠头、杠夫操作 技术动作、步伐,是否合乎要求。主要的方法是由杠头以打响尺为号令,指 挥全体杠夫慢步、快步,左右转弯、换肩、爬坡、上下台阶等难度较大的动 作,继而排练换杠、换罩等技巧。在全部动作上必须保持杠的绝对平稳,以 免“惊驾”。监杠大臣直视杠桌上的茶具,如果杠夫动作起来,杯里的茶水 不荡漾,不外溢,茶具不倾斜错位就算达到标准了。这是皇家用杠所特有的 礼仪徘场,王公以下臣民的葬礼是不准演杠的。奉安——金棺起杠前,也有辞灵仪式,主要是供“辞灵果子”,王公大臣们依次奠酒,行三拜九叩的大礼。金鼓重乐和笙、管、笛、萧等轻乐参灵 后,即由番(喇嘛)、坤道(道姑)、尼(尼姑)、乾道(男道士)、禅(和 尚)依次诵经转咒。礼成后,即由监杠大臣传令,这时太宁镇绿营马队大喊 “得令”!扬鞭开道而去,当做前导。与此同时,梓宫出殿,先被请上 64 人皇杠“小请儿”。在杠前焚帛化纸、奠酒行礼之后,才缓缓地启行。待将 梓宫抬至在行宫大道上,即换升 128 人的“独龙杠”。这时,扬起来的金银 纸钱铺天盖地而来。清宫銮舆卫准备的全堂满洲执事,排出约有数里之遥。 其行进排列的顺序概况是:  一、走在最前边的是一座 3 丈多高的“丹旐”,即民间所称的“大幡”。 原立于大内乾清宫左门之外,表示招魂之意。奉安时,由杠夫 32 人抬界而行。 其形状为一红漆四方木架,中间装置一根红漆旗杆,杆顶为一金箔罩漆“火 焰”形的葫芦顶,顶下悬挂着一面绣有金龙的黄帛直幅,垂至杆底,四周以 红色“火焰”为饰,上系铜铃,走起来叮?作响。二、熊虎常旗八对: 清道旗、飞虎旗、飞龙旗、飞凤旗、飞熊旗、飞豹旗、飞鲤旗、飞鳌旗。 三、金箔罩漆的木质“金执事”: 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兵拳、金指掌、金卧瓜、金皮槊、金督各一对。  “八宝枪”一堂:金轮枪、金螺枪、金伞枪、金盖枪、金花枪、金罐枪、 金鱼枪、金长枪各一对。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各一对。   四、门纛(即“坐纛”,系古代军中的大旗),杆高丈许,上有半尺来 高的“火焰”式的金顶,悬有黄帛垂幅,上绣金龙,边沿有红色“火焰” 为饰。两端缀以黄绸带,用两名执事夫牵引,谓之“拉幌”。五、曲律,亦作“驱路”(满语译音),与前边引路的大幡相似,只是无铃成对,亦即小型纛旗。共八根。均为黄色直幅绣上金龙,边缘以红色“火 焰”为饰。六、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牵黄绸带“拉幌”以行。  七、如意亮轿一乘。即四人抬的一把“宝座”。背似如意头,上有黄绫 靠垫,并铺以豹皮一张(因无帷故称亮轿)。八、日照影伞一把。此是给如意亮轿遮阳的。其伞的直径约三市尺,伞围子仅一尺二长,成为一把扁伞,黄寸蟒缎料。伞小,不拉幌。 九、大掌扇一对,走在日照影伞的两旁,表示为大行皇帝打扇。 十、金鼓重乐一班。拉号、官鼓、唢呐、海笛、笙、九音锣、跟锣。但设乐而不作。 十一、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以黄绸带拉幌。 十二、笙、管、笛、萧、九音锣等轻音乐一班。类似民间的“清音锣鼓”。但设乐不作。  十二、御影亭一座,16 人抬。其亭宫殿顶盖,敞门但罩以黄纱帘。内供 光绪御影一幅。下边为须弥座。均以鹅黄彩绸为饰。影亭前有提炉(内燃檀 香)八对。十四、大黄云缎座伞一把,高丈许,由两名执事夫以黄绸拉幌。 十五、大黄魂轿一乘,内供清德宗神牌。八人抬舁以行。 十六、番(喇嘛):  由一对 2 丈多长的大铜号(藏传佛教谓此为“刚冻”、“元筒”)前引。 每支大号由一人以黄绒绳提着,后边由一喇嘛吹奏,二号轮流作响,一起一 落,一高一低。两低两高,再加一低,此五声为一组,且走且吹。后面紧跟 的是大柄鼓两对,每鼓由一人肩扛而行,后边由一喇嘛用弯钩形的鼓槌敲打。 再后面为大钹一对,唢呐、海笛各一对,吹出佛曲的主旋律(鼓、钹作拍节、 板点)。法味充盈,庄严透顶。此外还有罕见的手摇“人皮鼓”、海螺号、 金口角等各项蒙、藏轻重法器。  喇嘛们俱身披大黄袍,斜搭着紫红色的“哈达”,头戴去掉帽结的黄秋 帽,足登青缎靴。后跟两位执法喇嘛,头戴大鸡冠帽(似半个蒲团)。最后 是主法放正的“得木奇”(二喇嘛),头戴桃形的黄帽,手执铜铃。由“格 司贵”(达喇嘛)身穿黄袍,但又罩上比袍子略短的白布孝褂,斜披着紫红 “哈达”,头上亦戴桃形顶子的秋帽,手托铜盘,盘内放着用酥油合莜面(喇 嘛称“巴拉面”)捏成的灯、塔,灯内有酥油,燃点起来,以引“灵”前行。 这大抵是嗣皇溥仪的替僧,代为尽孝(民间一般应是亡人的长子捧这份“灯、 塔”)。  十七、坤道(即道姑,道教称女道士为“坤道”)。走在最前边的,左 边的持铃(不是以单手执铃柄,而是以双手捏住铃身,不作响),右边的敲 “嗡子”(比引磐大的铜钟,俗称“金钟”),下边依次为挡子两对,镲锅 两对,手鼓两对。俱头戴混元巾,露着冠簪,身穿蓝道袍,加披彩色缎绣法 衣,每对为一色,上绣青云白鹤、灵芝,及八仙法物、百寿图等图案。走在 最后的高功为紫色八卦、太极图图案的法衣,手捧如意一柄。十八、尼(尼姑,汉传佛教谓之“比丘尼”),走在最前头的两尼,右边的打引磐,左边的敲木鱼,下边依次为:铛子两对;镲锅两对;手鼓两对。 俱身穿灰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福田”纹的袈裟。走在最后放止的尼姑手 执手炉,炉上插草香一炷。十九、乾道(男道士)法器与法衣与坤道相同,故从略。  二十、禅(和尚,汉传佛教谓之“比丘”)其法器排列为:引磬一对; 铛子两对;镲锅两对;手鼓两对。俱身穿海青大袍,加披红缎金线绣成“福 田”纹的袈裟。头戴青毛线织成的“如来帽”。走在最后面的放正大和尚身 披黄袍、红袈裟,手执手炉,炉上插草香一炷。二十一、身穿印花白小褂的男童 40 名,分为左右两组,每组 20 名,均身挎木盘,内放檀香炉一樽,燃点檀香,名为“呼小呐”(臣民殡仪上用的 “呼小呐”亦作“小囔”,不托香炉,而托亡者生前的文房四宝或文玩古董)。 小呐边走边喊,左边的一组喊“啊”;右边的一组喊“嗳”,以助丧家举哀。 每组小呐均有一执鞭头目,进行指挥,一扬鞭为放下盘子;二扬鞭是挎齐站 好;三扬鞭是“举哀”前进。  二十二、执绋恭送奉安的各王大臣们,一律身穿青布袍、头戴去掉顶戴 花翎的秋帽,足登青布靴。因为光绪帝宾天已超过三周年,故不着缟素。二十三、128 人抬的“独龙杠”,内罩光绪帝梓宫。 二十四、后扈(亦作“后拥”)64 名,俱为行猎装束,身穿灰布袍,沿着红边的黄坎肩,头戴去缨的秋帽,上缀豹皮叉尾,足登青布靴。骑着高头 骏马,手执长矛,跨着腰刀,以表示护卫梓宫。  二十五、隆裕太后的影亭比光绪的略小,为八人抬,亦为宫殿楼顶,敞 门加挂黄纱帘,下为须弥座。以素黄彩绸扎成。内供隆裕景皇后御影。    二十六、凤辇,即双马驾辕轿式的车,黄云缎轿围,上绣彩凤,下绣海 水江牙。内供隆裕景皇后的神牌。二十七、96 人的皇杠,抬着景皇后的梓宫,上面扣了一卷黄云缎的官罩。 二十八、恭办奉安大典的官员车辆①和备差员工人等。 一路之上戒备森严,除有一部禁卫军外,还有民国政府派来的许多宪兵,沿路巡逻、放哨,进行警戒。很多观礼的乡民都不得靠近,所以秩序井然。 皇杠经过半壁店,进入西陵地区“风水墙”的东口字门,直达崇陵的牌楼门。 光绪帝的梓宫当即换成了 64 人杠;隆裕后的梓宫则换成了 48 人杠,一直抬 到地宫外口。原来这里已设置好运灵车,自地宫外口至地宫石床上,特仿轻 便铁路式样,铺就木质阴槽轨道(用铁道枕木錾出纵长的槽),在轨道槽上 铺以绵毯,上面置一硬胶皮轮的平车,车上铺以棕毯,即将梓宫放置其上, 并施以保险设备,左右有护卫人员,前后有杠夫牵引着黄绒绳,打响尺的杠 头一前一后,前敲后应,徐徐将灵车升堂入殿,移上了石床。后由钦天监指 挥杠夫将梓宫,按着“山向”,奉安于石床中央的“金井”上面。随后,同 样也将隆裕后的梓宫奉安于光绪帝梓宫左傍齐头略低一些的位置上。帝、后 并了葬,奉安即告礼成。  随后,即布置殉葬物的事宜。殉葬物品除石桌、供器、万年灯(以两口 大缸装满了植物油,覆以盖,上面正中置一灯台,系以灯捻,直通缸内,临 时点着)、册宝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帝、后生前用过的衣、被和心爱的文 玩、金银器皿,以及佛经香料,金玉等贵重“镇压品”。布置妥当后,恭送 人员先后退出地宫,前去朝房更换吉服(即顶戴花翎齐备的朝帽、朝衣)。 在这时候,发现年迈古稀的梁鼎芬身软如泥,坐在地上不动,人们见状, 都很惊慌。在他身旁的两个亲随说:“梁大人曾说过等皇上奉安时他要殉葬 的话。”主事人员这才令梁的亲随将他背出地宫。于是这位愚忠的梁鼎芬才殉葬未遂。  随后,有专人关闭石门,就是用铁钩子从门缝将石球由浅沟钩入深坑中, 顶上石门。从此,除非设法破坏,这石门就不能打开了。四道石门都关闭后, 就由事先派定的瓦工们抢砌哑吧院的琉璃影壁,以便堵绝地宫门的外口。王 公大臣等在朝房稍事小憩,即齐集隆恩殿虞祭,主要是献祭席、读祭文,由 鸿胪哈番(满语,官员)赞礼,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帝是慈禧太后耍弄的一个傀儡,其地位无足轻重。再加之民国成立后,帝、后奉安大典礼仪,虽说仍如旧制,但已大大从简, 仅略具梗概而已矣。尽管如此,据说,还耗费了国家的 45 万两白银②。  ①据清档案,宜统元年二月顺天府致内务府咨文记载,光绪帝梓宫奉移 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暂安时,杠后有 1340 辆车送殡。至于葬入崇陵时的奉安 大典,躬亲送殡的车辆细数待考。②俞进化。《清东陵与西陵》。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9。第 75 页。主要参考资料  杜如松。《民初修建清室崇陵和光绪“奉安”实况》。见(In):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 闻》。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9。第 137—148 页。  紫禁城内空前绝后的“盛举”——中国末代皇太后隆裕的大丧  清光绪皇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静芬系三等承恩公桂祥之女(即 慈禧太后的侄女)。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 年)正月初十日。光绪十五年(1889 年)被慈禧太后指定为光绪帝之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光绪病逝, 慈禧懿旨,立醇亲王载沣 3 岁之子溥仪为嗣皇帝,命载沣摄政,并于临终前 降旨“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 件,有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宣统即位后,尊光 绪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皇太后”。  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内阁总理大 臣袁世凯乘机施展阴谋,迫使摄政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后由隆裕太 后在养心殿召集御前会议,虽然与会王公大臣意见不一,但最终由隆裕太后 做主,接受《优待清室条件》,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 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 北京在社会各界欢迎大会的演说中,曾称赞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 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据说,隆裕太后体质素弱,身有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 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 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 2 年(1913 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 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 “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 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 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 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 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延至正月十七日(阳历 2 月 22 日)凌晨薨 逝。仅享年 46 岁。清后即逝,一切治丧事宜,首由清宫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倾心计议,继由御前大臣那彦图、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 景丰、绍英等人,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 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 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 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 日就安痊。  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 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 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 并命国务院发出通告二则:  “据清室内务府总管报称,二月二十二日丑时,隆裕皇太后仙驭升遐等 语,当经派员查检,医官曹元森、张仲元等所开脉方,俱称虚阳上升,症势 丛杂,气壅痰塞,至二十二日丑时,痰壅薨逝。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 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  长膺,豈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 悼。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又: “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 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 2 月 26 日休会一天。2 月 28 日为祭奠之期。袁 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  民国各地军政要员,也纷纷向清室发来唁电。副总统黎元洪唁电称隆裕 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山西都督阎锡山唁电称:“皇太后贤明淑慎, 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 隆恩,道高千古”。国民哀悼会的发起者吴景濂发表公启说:“隆裕太后以 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 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 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 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 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 国。”并倡言于 3 月 19 日在太和殿开全国国民哀悼大会。与此同时,袁世凯召开了国号院特别会议查照《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款之规定:“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 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根据这一精神,隆裕太后祔葬崇陵,更兼赞助共和, 有助于民国,故所有丧礼,务须从优,费用亦归民国政府负担。这一提案马 上得到了参议院的通过。袁世凯复令各部、院长官亲往致祭,特派赵秉均等政府军政大员与逊清御前大臣共同在太和殿侍班守灵,步军统领衙门亦设值班官员轮流护灵。还 专派了民国的仪仗队、军乐队及守卫人员前往参加丧礼。隆裕皇太后的遗体于当日申初(下午三时)被殓入了满洲式的“大葫芦材”,谓之“升入梓宫”。按清制,帝、后的梓宫大体上相同,都是内棺外 椁。内棺套入外椁,故体积很大,其高度约有一米七、八,平头齐尾,两侧 板直,棺盖向上倾坡,前端有一个与棺盖薄厚相等的大葫芦,而且与棺盖是 一块整板。按制,还应涂上米色的油漆“七七”四十九道。皇后的梓宫外边 须绘以彩凤(皇帝的梓宫绘以金龙)。不过,初敛后不可能毕其“工”于一 役,而是日后奉移暂安时才完成的。  隆裕太后入梓宫后,由掌礼司首领太监用鹅黄吉祥轿将梓宫从长春宫抬 出吉祥门,由景运门进锡庆门、皇极门、宁寿门、至皇极殿停灵。这乃是清 宫里最为尊贵的地方了。隆裕的灵榇扣上了一卷銮舆卫送来的黄云缎底,绣 着九只彩凤帷子的堂罩。前面横放了披着黄寸蟒床单的灵床。床上竖立着隆 裕太后全身宫装的巨幅画像。两旁挂着云头素慢,外罩三拱门四立框的素彩 灵龛。灵桌上,香花灯烛,广陈供养。殿前摆满了旧王公大臣们送来的果桌、 饽饽桌、祭筵。  从皇极殿通往宁寿宫的丹陛两旁,有宫廷卤簿仪仗。宁寿门、皇极门前 均扎了高大的素彩牌楼。正对皇极门的九龙壁前,立起了 3 丈多高的大幡(丹 旐),表示招魂。左边设了 64 人的太平杠一份,表示护灵。还有领魂轿、金 凤辇、曲律(满语,竖条小旗),门纛等。    民国政府则将祭堂设于太和殿内,殿内布置得极为庄严肃穆,正面扎了 一座三门四框式的素彩灵龛,顶端正中挂着一方题有“女中尧舜”的大匾。 在灵龛的须弥座上,每一栏杆立柱上,都套着一个素色的空心花圈。灵龛内 高悬隆裕太后的大幅宫装御影。供案上广设香花果馔,素烛高燃。供案之前 立一大镜框,内有《退位诏书》,宣布实行共和国体的诏旨。殿内外,布满 了奠礼祭品,其中有王公大臣送来的满筵饽饽桌子,其供品有摞至六七尺高 者。殿内蟠龙金柱、红柱及殿壁四周皆挂满了挽幛、挽联。副总统黎元洪的 挽联是:“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 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太和殿内还扎了三门四框式的经台,内供西方 3 圣(阿弥陀佛、观世音 菩萨、大势至菩萨),由 13 众大德高僧昼夜轮流唪经礼忏。根据皇清定制, 大内佛事,一律“禅念”(不敲打法器)。  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 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皆半旗式), 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天安 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 样。穿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一时紫禁城内外, 冠盖如云。据说,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土达数万人。2 月 14 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由参议院参议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 “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 据当牢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中国日报》 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 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 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 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 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4 月 3 日,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 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 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 96 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 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 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 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 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 2 年 3 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 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 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 12 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 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当可为 此次紫禁城内空前绝后大丧礼的佐证。  主要参考资料:  李升培等。《国民哀悼会纪事录》。国民哀悼会石印本,1913《清太后 逝世再记》。上海《申报》。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8。第 121—124 页。最后两个皇贵妃的葬礼——敬懿、荣惠两太妃“奉安”纪略两太妃暂“丘”地下瑜妃赫舍里氏、瑨妃西林觉罗氏,均系清穆宗同治帝的妃子。民国 2 年(1913 年)3 月 12 日,逊清皇室对她俩加崇位号,瑜妃被尊封为敬懿皇贵妃, 瑨妃被尊封为荣惠皇贵妃。民国 13 年(1924 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时,修订《优待清室条件》,废除了宣统尊号,勒令皇族迁出紫禁城。溥仪 遂迁至什刹后海醇亲王府暂住;敬懿、荣惠两太妃先迁至大佛寺街路西的大 公主府,继而又迁至东城麒麟碑胡同居住。①这两位太妃未被撵出皇宫之前, 就已准备好了死后的殓具。那是一对相当精美的金丝楠木、满洲式的大“荷 包材”,也叫“大葫芦材”。棺的两帮上部成为坡形,下边垂直到底,整个 棺身成为一大六棱形。其盖隆起,两边斜坡。紧前端上是一个与棺盖薄厚相 等的木质大葫芦头,向前探伸。宫外臣民所用的大荷包材,棺盖上的大葫芦 头是用“合页”与棺盖相连的,可以折叠。而宫里给两位太妃做的大荷包材 上的葫芦头则是一块整板制成的。没想两位太妃死后并没有用上,而是遗留 在故宫里,给后代人当文物了。她俩被撵出皇宫以后,又找桅厂照原样重做的。  敬懿太妃和荣惠太妃确是两位有心的老太太,当鹿锤麟将溥仪、婉容等 撵出皇宫后,她俩还在宫里逗留了 16 天②,在此期间,她俩将部分象征皇家 荣典的礼仪之物,巧妙地收藏起来。其中,包括光绪帝穿过的龙袍③和她们 自己被晋封为皇贵妃时所得的部分仪仗、伞盖、舆轿等“软片”④等。结果, 当她俩死后,在丧礼上都派上了用场。民国 21 年(1932 年)2 月 5 日(即阴历辛未年除夕)瑜妃(敬懿皇贵妃)薨逝于东城麒麟碑胡同平寓。本来,溥仪承继德宗景皇帝(即光绪帝)兼祧 穆宗毅皇帝(即同治帝),应当躬亲顶灵,但他身去长春,做了伪满的傀儡, 不克参与,乃由清室贵胃载涛、载洵、载沣等负责操办丧仪。决定在府停灵受吊 19 日后,暂厝柏林寺。  3 月 22 日(阴历正月十七日)、依制举行大祭礼。由雍和宫的喇嘛,白 云观的道士,柏林寺的和尚,翠峰寺的尼姑四打送圣。前清贵胄遗老和在野 名人均前往致祭。所收挽联、饽饽桌、祭筵、纸扎冥器等奠礼极多。23 日(阴历正月十八日),举行奉移礼。整个殡仪原则上要求按清代宫内旧制皇贵妃的丧礼办理,因为当时能应皇杠的灯市口永利杠房已倒闭,所 以发引抬灵只能由北新桥义茂杠房承办。  敬懿太妃的大殡用了 32 人抬的大幡(即宫廷礼单上所谓的“丹旐”), 还有一对黄底绣金龙的门纛、八根黄底绣金龙的“曲律”(满语译音)、黄 鹰、细狗、骆驼、刽子手、影亭、座伞、如意亮轿等全堂满族执事,而且加 上了她在被封为贵妃时所得的仪仗:黄云缎扎成的大黄亭子两座,本应是一 座用来供奉贵妃金册;另一座用来供奉贵妃金宝(印)。据说,只是两座空 亭子(金册、金宝可能没让带出宫来),仅仅是个象征性的仪仗。但仍然煞 有介事的用了身穿红驾衣的执事夫 16 人抬异而行。亭前还各张一柄大黄伞 盖,一人擎举,二人牵黄绸“拉幌”。以长尾山雉翎子装饰起来的仪仗车、 轿(即所谓“翟车”、“翟轿”)各一乘;明黄 8 人仪轿一乘;明黄缎底绣  7 凤图案围子的曲柄大伞一柄;明黄黑、红缎宝相花伞各 1 对;红、黑缎瑞 草伞各 1 对;黑、红云缎金凤旗四面;金黄缎凤旗 2 面;红、黑云缎素旗各2 面;金黄缎素扇 1 对;红、黑云缎素扇各 1 对;红黑缎雉尾扇各 1 对;金节 1 对;五口伏立瓜、卧瓜各 2 对⑤。以上这些仪仗再加上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官鼓大乐、松活、纸活等等,足排出 二、三里地之遥。  按制照例用了 80 人的皇杠,即“落地满黄”的大杠、大官罩(黄漆杠、 黄缎包裹的杠绳、黄杠垫、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杠夫头戴青荷 叶帽,上插明黄色雉翎,身穿红绫驾衣,黄布套裤,足登青靴加黄靴护,手 戴黄手套),大罩罩片是黄寸蟒的,顶盖上的四周是石青妆缎的幨子。这是 皇贵妃用罩与帝、后的区别之处。据说,这些设备都是原在清宫銮舆卫当差 的人暗中保存下来的(1942 年 7 月伪满帝宫谭玉龄的葬礼大概也是用的这份 设备,后来,不知这些东西落在何入之手了)。  升杠时,焚化了一所纸扎仿宫廷建筑的黄瓦四合房,不过尺码不大,仅 一人来高而已。据说,头天送圣时所烧的楼库,也是一殿一卷的黄顶子,加 大尺码的冥活。其纸扎之多,无法胜计,就光尺头桌子(陈设桌)一项,就 有几十张之多。其中,牌桌、烟床为不可少之物。这是出现于北京市面上的最后一次皇贵妃的大殡。如果不看看,以后也就永远别想看了,所以,四九城凡是闻讯者,无不携老扶幼,呼群唤侣地来 “观礼”,大有万人空巷之势。一时车马塞途,甚至第二路电车被堵塞于东 四牌楼以南及北新桥迤西。所有路旁小贩一律收摊,停止营业。平市公安局 保安队、宪兵、及卫戍步队均出面维持秩序。发引路线几乎是绕行东北城一周。灵榇从麒麟碑胡同出南口,经铁狮子胡同出西口,经交道口南大街、马市大街、猪市大街、往北经东四牌楼北大 街,至北新桥则折向东行,经东直门内大街,进北小街至炮局,折向西行,至 11 时始抵柏林寺。  瑜妃薨逝后,只剩瑨妃孑然一身,平日长斋拜佛,无所事事。亦因病于 次年(1933 年)5 月 18 日(阴历四月二十四日)下午 7 时与世长辞。享年78 年。由贝勒载涛等亲视含殓。她的丧事大体上与瑜妃相似,只是没有停厝于柏林寺,而是在麒麟碑胡同 5 号府中砌一砖窖,将其灵榇“丘”于其中, 上面用水泥磨严,一如平地。等待与瑜妃一起入陵。二妃归葬东陵双山峪惠陵  民国 24 年(1935 年)初,清贝勒载涛、溥沂等考虑瑜、瑨二妃的灵榇, 长期“丘”于城内,终非长久之计,总以入陵为安。故在瑜妃薨逝一周年之 际,亲去柏林寺致祭,延请该寺僧众唪经超度,并向报界发表谈话,向各界 “告窆”:二妃将于本年 3 月归葬于东陵双山峪惠陵。⑥奉移前一日(3 月13 日),载涛等在柏林寺给瑜、瑨二妃设位,请该寺僧众诵经一日。平市朝 野名流,吴佩孚、江瀚、鲍毓麟、余晋和、游伯麓,以及逊清遗老遗少等分 别赠送了花圈、祭席、满筵(饽饽桌)等奠礼。家奠仪式,一如清制,由清 贝勒载涛主祭,溥沂陪祭,奠酒、焚帛皆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二妃灵柩皆分别厝于地下,“丘”于柏林寺内的瑜妃与“丘”于府第的 瑨妃,情况大体相同,都是砌于砖窖之中,上磨水泥。家祭前,乃由夫役将 棺启上,等候发引。  3 月 14 日(阴历二月初十日)寅时(即夜间 3 点),二妃金棺分别由两 处起灵,赴东四牌楼聚齐。用长途汽车 20 辆,灵车上架以明黄缎罩,分载二 棺,并用了杠夫 64 名。其它护灵送殡诸人乘坐的车辆均扎以素彩。一切从简, 并无仪仗等物。车队出朝阳门,径赴东陵。事前,载涛呈请平市公安局派员保护,即由局中派督察员冷兆琪,率同保安二队队警 20 名,护送至通县。再由战区保安 队派员保护前往东陵。灵车于当日晚间到达双山峪。次 晨(3 月 15 日)安葬。据办理丧事的负责人谈,此次“奉安”共用去 14000 余元。  ①民国 17 年(1928 年)国民军北阀,二妃曾匿居于北平六国饭店数月 之久。②溥仪是民国 13 年(1924 年)11 月 5 日出宫的,敬懿、荣惠两太妃是11 月 21 日出宫的。  ③民国 23 年(1934 年)2 月,溥仪在长春将要做“满洲国皇帝”时,即 从北京拿来了荣惠太妃保存了 22 年的光绪帝的龙袍,准备穿它去“登极”, 但日本关东军不批准,只许穿这件龙袍去祭天,登极时还要换上“满洲国陆 海空军大元帅正装”。见溥仪:《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年 3 月版,第 336~337 页。  ④软片,指旗、伞仪仗上的绣片和舆、轿上的绣片围子。据说,这是太 妃们挟在个人衣物中带到大公主府的。⑤这些都是被册封为贵妃的部分仪仗。其中有些贵重物品,如金炉、金瓶、金香盒等,还有一些大件,如金盆、金髤马杌、交椅等,都没有让带出 来。否则,也应用黄亭舁抬,列入仪仗行列。  ⑥惠妃陵在东陵双山峪惠陵(同治帝陵墓)以西半里,建于光绪二年(1876 年),是同治帝的妃陵。葬有慧妃富察氏、瑜妃赫舍里氏、珣妃阿鲁特氏。主要参考资料秦国经。《逊清皇室轶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5—8。第 126—127 页。《废清瑜妃出殡,观者万人》。《北平晨报》,。第 6 版。《瑨妃逝世》。《北平晨报》,。第 6 版《瑜瑨二妃,四月移葬东陵》。《北平晨报》。第 6 版《瑜瑨二妃今晨移葬东陵》。《北平晨报》, 日。第 6 版塔王人亡家破的惨变——记塔王家中的两桩大丧事突遭无妄之灾次子子媳双亡  阿拉善扎萨克和硕亲王塔楚布旺于清宣统元年(1909 年)奉旨入京“值 班”,后因国体变更,政局亦正处于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不能返任, 便在北京寄居落户,于地安门外西黄城根三座桥府夹道一号建筑宏楼广厦, 享受着安富尊荣的生活。阿拉罕每年通过西伯利亚银行汇寄现银 18 万两,作 为供养塔王之资。20 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塔王在京可算是富户之一。  民国 20 年(1931 年),塔王已届 62 岁。一共生了 3 个儿子,长子名达 里扎雅,年 27 岁,娶了载涛之女为妻。次子达都旺喜克,年 25 岁,人甚精 明强干,掌理家务井井有条。娶了前清齐侯之女达齐氏为妻,婚后夫妻二人 从爱情上,物质享受上,无不美满。达都旺喜克平生酷好旅游,终年携其如 花似玉的爱妻,游历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享尽了人间的幸福。  讵料乐极生悲,忽遭惨祸。3 月 20 日(旧历二月十二日)达都旺喜克驾 驶其平生最喜爱的一辆小摩托加汽车,行驶在南池子地方,与一骑自行车的 张某相撞,人仰车翻,各受重伤。经交通主管部门调查,认为此一交通事故 双方都有责任,复经调解,言明各自调养,和平了结。达都旺喜克在家请中医诊治,医生认为系胸腔内部受伤,故令达都旺喜克夫妻暂时分居,断绝房事,以利静养。因此,达都旺喜克移居在后花园的 花厅楼上,其妻达齐氏乃住于内宅卧房。经医生精心治疗,一百天后,达都 旺喜克伤势渐轻,接近痊愈。达齐氏认为其夫静养期已过,遂屡劝其夫回房 居住。但塔王家族人等均表示反对,为此还闹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后来 塔王考虑到夫妻之间情爱甚笃,强令长期分居亦非人情,遂于伤愈 108 天后, 即令其夫妻同居。但是,达都旺喜克的内伤并未十分痊愈,与妻同居后,马 上旧病复发,竟至无救。至同居的第二天(即 6 月 9 日)清晨,达都旺喜克 满腔鲜血顿从口鼻喷射而出,据说当时血染墙壁,飞溅满室,达都旺喜克立 即仰卧身死,其状绝惨。他的爱妻达齐氏见其夫遗体双目不闭,口不合,显 系抱恨而去,不免愧悔交加,乃于怆痛之下,乘家人忙乱之际,暗中吞服了 大量鸦片烟膏,中毒过深,待家人发现,为时已晚,抢救无效,乃与其夫双 双归天去了。塔王以为次子突罹横祸,死因至惨;儿媳达齐氏殉夫而死,节烈可嘉,悲痛之下,乃令厚葬二人。管事的马上找到东黄城根合兴杠房老东家,原清 宫木库管事的陈大爷,倾心计议治丧事宜。首先选了两口老金丝楠木的大荷 包材(即满族人用的大葫芦材),每口为法币 5000 元(共计 10000 元),当 天即用两付 32 杠,以“双转空”的形式,抬往丧居。根据阴阳先生勘定,于 酉时大殓,至于衣饰殓物亦极珍贵。殓后,两柩并排停于后花园内,马上由 雍和宫的喇嘛在园内临时搭就的帐房(蒙古包)内诵经,给亡者安魂。  丧礼一律按清制及北京地方俗例办理,丧期为 11 天(自 9 日“倒头”之 日起,至 19 日发引止)。因非家族内最高长辈,所以在府停灵受吊的日子不 能过多,但自接三之日起,每天都有番、道、禅轮流唪经超荐。塔王出于“儿 女情长”,不惜破费重金,在地安门外大街帽儿胡同广合斋于记冥衣铺、护 国寺前街永合斋冥衣铺订制的纸活冥物无计其数。接三那天,糊的翻毛骏马  驾辕的大鞍车两辆,其中一辆,车沿上跨有“跟妈儿”,是给儿媳妇达齐氏 乘坐的,车厢的两旁有青纱“旁帐”,缀以飞檐,车窗俱为冷布所饰,车筛、 车篷都用的是貌似真绫真缎的“吐沫葛”糊成的。还有满绘彩凤捧着金圆寿 字的红轿一乘、绿帏官轿各一乘,均为 8 人抬;翻毛金鞍宝马一对;马僮一 对。杠箱 8 抬。大约是塔王怕触物伤情,故决定将小两口生前所用的家具、 衣物,只要是可燃物,一律随纸活火化。昔年,上层府第落了丧事,确有将 死者生前衣物当作附加焚化物的,但多是象征性的,只焚烧一小部分而已, 其它大部分都给亲族人留作“念想儿”。塔王府这次给小两口治丧,焚化家 具夫称、衣物都是实际性的。就光接三那天晚上,在焚化纸扎车轿的同时, 竟然将他夫妻二人生前穿戴的衣服鞋帽,抬去几十箱,一齐倾入火堆,延烧 两三个小时之多。据其家人称:“二人的衣服没有一件是穿过两次的,甚至 有的衣服,根本没有上过身,既有满、蒙民族式的,又有汉人的时装、西装, 包括皮、棉、夹、单、纱,一应俱全。”可见其平日豪华奢侈的程度。  接三之后,几乎每天都有番、道、禅、尼轮流作荐亡法事,3 日为一棚, 每棚功德圆满时,都要送圣。这样,13 日、15 日“首七”、18 日伴宿,都 要送圣、焚库。每次送圣,都是用加大尺码的三堂楼库;12 抬杠箱;几十张 尺头桌子,上面摆的文玩陈设、日用器皿,无所不有。最后伴宿送库时,还 糊了一所浓缩得具体而微的“王府”大阴宅,宅内大垂花门,穿廊游廊、过 厅、厢房、楼台殿阁、后花园子、山子石、月牙河、小侨、凉亭,应有尽有, 院内还糊了戏楼,台上糊了一出京剧。同时将其夫妻二人生前的室内家具照 糊了一份。每次送圣都招来万人争看冥物。地安门、什刹海、西黄城根一带 挤得水泄不通。塔王不忍观看,独坐府中痛哭,几次昏绝,经人抢救才苏醒 过来。19 日巳时发引,用了合兴杠房的两付大杠,每杠俱为 48 人抬,杠上都加了红寸蟒的大罩,由一对响尺指挥。达都旺喜克的灵柩在前,达齐氏的灵 柩在后,形成了少夫少妻的双灵大殡。京城没有特定的蒙执事,故用的是一 全堂“旗执事”:大幡、坐纛、曲律(满语译音)、黄鹰、细犬、骆驼、帐 房(蒙古包)、骖马、单钩、刽子手、“肃静”“回避”虎头牌、金执事(古 代兵器模型)20 对;座伞、如意亮轿 2 乘;日照影伞 2 柄;官鼓大乐;番、 道、禅经经班;官样轿 2 乘;童子督胜盘 24 名。前清各王公贵胄,遗老遗少, 平市“军政要人”几乎都送了匾额、挽联,间杂于各仪仗之中。整个殡列排出 2 里之遥。是日,东北城一带,赶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红男绿女,扶老携幼,拥挤不堪。由于路祭、茶桌过多,大殡自上午 9 时许由三座桥府夹道 出发,沿途行进缓慢,直至下午 2 时才到达西四牌楼迤北报子胡同隆长寺。 据说,这桩丧事塔王破费甚巨,除去焚烧的衣服、家具、陈设等不计外,共花去法币 40000 余元。塔王忧郁而死  自从达都旺喜克夫妇遭罹无妄之灾,双双而死后,塔王在精神上受到了 沉重打击,以至忧郁成疾,医治不效,竟于 9 月 5 日去世(按迷信的说法, 凡家有丧事后,百日之内再死人算作“重丧”,为家宅最大的凶变。塔王的 二儿及二儿媳妇于 6 月 9 日故去,至 9 月 5 日仅 89 天,不足百日,是典型的 重丧。诚然,这是塔王家败人亡之信号)。其家人乃倾囊倒底地大办丧事。  依王府旧制在家停灵受吊“三七”二十一天,比他二儿和二儿媳妇的丧礼要 大得多。①塔王“倒头”后,塔王府门前马上就立起了“幡架子”,中间挂 着缎绣软片,绣着一条大龙,外边装饰着下垂的大彩球,成为一大“嘟噜幡”,高 3 丈余。表示为死者招魂;也是向外界报丧。府内垂花门前的左边,放了 一付红漆黄绳的“太平杠”,是大亮盘(无罩)的形式,32 名杠夫衣帽齐整 地昼夜在此值班待命,以防水火之险。杠前还亮出了“如意亮轿”,形似太 师椅,但后背上安一如意头,披一虎皮,座上铺以杏黄缎垫,无轿帏、顶盖。 此外,还有 8 根“曲律”(满语译音,即旧时满军中参佐之旗帜),插在红 漆葫芦座的执事架上。影壁前设了“倒头鼓”;对儿门鼓、八面官鼓,都按 清代定制挂了青寸蟒的鼓帘子。还有所谓“梆”(即古代云板)、“錪”二 报,以备为来吊唁的客人传报之用。据说,这些设备都是东黄城根合兴杠房 承办的。  塔王府内不但搭了一殿一卷的起脊大棚,还在后花园和前院、跨院的空 地上搭起了黄色镶有大黑云头的穹庐式的蒙古包,大抵是招待蒙族亲友的(因 为这符合蒙族人的生活习惯,使被接待者感到亲切,从而认为是受到礼遇)。 大门前还搭了人字形的帐房两座,是给官面上前来维持秩序的官人驻守的, 在清代,这本是地面官厅上的事,但塔王府则是主动准备的。总之,是一派 清制丧仪的排场,也是满、蒙合壁的形式。从接三之日起,就是番、道、禅经轮流作法,每 3 天送焚一次楼库,首七之日是结合僧、道送疏,一天送三道楼库。因为塔王府有“得天独厚”的 条件,出了府门往南不远就是三座桥,斜对着千杆胡同就有一个小大院,只 要送圣就在这里焚化冥物。伴宿那天,不是分而送之,而是在下午 6 时,于 钟楼后广场集中焚化九堂加大尺码的楼库;36 抬杠箱:几十张放着不同文 玩、器皿的尺头桌子;纸糊的祭筵、烟床、牌桌、戏出??还有王爷生前的 皮、棉、夹、单、纱各种穿戴物,不计其数,均在僧、道急敲重打中付之一 炬,其排场之奢可见一斑。10 月 5 日(即旧历八月二十四日)发引。下午 10 时,灵柩由三座桥府夹道宅中出堂,先以 32 人“小请儿”抬至三座桥千杆胡同西口斜对面的小大 院,换升 64 人大杠,升杠时,在杠前由长子达里扎雅三奠酒之后,举火焚化 了一所纸扎的大四合房。因塔王系清朝和硕亲王,故沿旧制用了“落地满黄” 的杠罩,凡杠、罩、绳、垫均为杏黄色(按清制,满王爵用鹅黄;蒙王爵用 杏黄)。罩片乃是委托杠房现裁现绣的,鲜明异常。所有杠夫一律头戴青毡 荷叶帽,上插一冲天锥式的杏黄色雉翎,绿驾衣,土黄套裤,青布靴加黄靴 护,手戴黄手套。杠罩的四角,有 8 名跟夫各扛杏黄拨旗一面,上面的白光 上写着“王府奉移”字样。  为了壮大殡仪的排场,用了满、汉两门的仪仗,不下数百件。满(旗) 执事(由前至后)有大幡 30 人抬;门纛一对;曲律(满语译音)8 根;黄鹰、 细犬、骆驼、鸟枪、线枪、剗马、衣包马、鞍鞯马、帐房(蒙古包);八宝枪 8 对(轮枪、螺枪、伞枪、盖枪、花枪、罐枪、鱼枪、长枪);刀 4 对(即 三尖刀、马蹄刀、偃月刀、象鼻刀);门伞一对;金执事 8 对(即金卧瓜、 金督、金掌、金拳、金天镫、金钺斧、金立瓜、金兵符);腰刀;箭筒;红 轿子;小番丹(蒙语译音);黄亭子;在轿、亭前后尚有 3 柄龙凤座伞;黄 牌;黄旗;龙凤伞、御炉、小轿(如意亮轿);童子督胜盘 32 名。并兼用了 汉执事 5 堂,每堂为幡、伞 12 件,分为红、蓝、白、黑、紫五色,共 60 件;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四月初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