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那天农历二十七是二月二十七,五七碰上七有说法吗?

七夕节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1]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2]英文名Double Seventh Festival别&&&&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节日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节日起源自然崇拜、妇女乞巧节日活动祈福节日饮食巧果节日意义美满爱情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3]七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4]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4]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5]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牛郎织女(刻纸)一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6]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3]
后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7]
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8]
七夕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9]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五代《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10]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大致起于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说:“七月七日,各捉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孟元老《》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10]
这是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于奕正的《》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10]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10]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11]
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12]
据载,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晒衣的风俗在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的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拜织女[11]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11]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拜魁星[11]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11]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13]
染指甲系流传在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12]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12]
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14]
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12]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15]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秋夕(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16]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牛郎织女(刻纸)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主词条:
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但与与爱情无关。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七夕节原本是七月初七,之后,日本废除了,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上。这个习俗是从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17]祭祀讲究饮食
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高丽第31代王)跟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麦煎饼,还有蒸糕。[17]华人拜祭七夕所用的贡品以中国南方地区习俗为主,主要有:菱角、棋子饼、金钱饼、花生等,还有“禾秧”和一个“七姐盘”这两种与“牛郎织女”传说息息相关的贡品。参与活动的年轻人还把自己对爱情的期望写在一张字条上,拜祭时许愿,希望自己将来有个幸福的家庭。[1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五七算法_百度知道
我父亲是正十七下午去世的请问五七是那一天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令尊五七是农历二月二十三那天,也就是去世后二十天五七是从亡者去世的那天算起,另外三七上坟是要提前一天,往后推三十五天
其他类似问题
五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贾宝玉生日新考 - 红学研究 - 红楼梦中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 -
- 贾宝玉生日新考
贾宝玉生日新考
&& 《红楼梦》中写有不少人物生日的准确日期,如薛宝钗一月二十一日、林黛玉二月十二日、王夫人三月初一、贾母八月初三等。虽然书中多次写有贾宝玉过生日的热闹场面,却对这位中心人物生日的准确日期深藏不露、意焉不详。根据脂批的揭示以及小说中描写的事件与曹雪芹家世有关(如抄家、几次接驾等),因而不少人深信,《红楼梦》小说中有一定的作者自传成分在内,这就使人怀疑到,贾宝玉生日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生日,引起许多研究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对贾宝玉生日进行一番考索。笔者通过多年思考,找到一点新线索,结合前人提出的论据,重新推演,请方家评议。  关于贾宝玉生日的月份,前人有三月①、四月②③、五月④、六月几种说法,但证据还一直不太充分,论证方法也还存在问题。兹不一一评说,只谈笔者的推演过程。文中月日采用农历为中文大写数字,公历为阿拉伯数字的规则。
一& 从气候看宝玉的生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贾宝玉生日时的气候。《红楼梦》第一回: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所梦之事便忘了大半。
这是说神瑛侍者投胎之日(也就是贾宝玉出生之时)的气候为“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的“炎夏永昼”。我们再看第六十二回描写贾宝玉生日时的气候:
  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于是先不上坐,且忙着卸妆宽衣……宝玉只穿着大红棉纱小袄子,下面绿绫弹墨袷裤,散着裤脚……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酡(纟式)三色缎子斗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底下是水红撒花夹裤,也散着裤腿。
由人物的着装(虽然天气热,但还穿着大衣裳、小夹袄)来看,似应是初暖还寒。因此有人认为曹雪芹描写生日有矛盾之处,一为炎夏,一为暮春。这也就是为什么关于贾宝玉生日连月份都那么难猜的问题所在,由暮春而有人认为是三月,由炎夏而又有人认为是五、六月。笔者认为炎夏与暮春并不矛盾,正能说明贾宝玉生日在四月。现在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成,一年为365.24天,是为公历年。古代先民还不知道公历,用的是农历,一个月时为29天(月小),时为30天(月大),这是由于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29.53天之故。农历一年如果只有12个月,则一年为12×29.53=354.36天,与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无法吻合(少10.88天)。先民们早已发现这个问题,采取了补救办法――闰月,三年一闰,五年二闰,19年共7个闰月为一周期,因此有时一年有13个月。农历的月日与公历的月日相比最少可相差20天,最多可相差50天,比如春节可以是公历1月20日,也可能是2月19日。由于生日是按农历,而四季却因公历,这就引起不同年份生日时气候有差别。炎夏时公历应在5月下旬之后,相应的农历应在四月上旬以后,而暮春应在5月中旬以前,相应的农历应是四月底之前。两相结合,得出贾宝玉的生日应在四月。  《红楼梦》中用了最多笔墨的叙述年份有两年:从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至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为一年,从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至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为次年。由于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前后月日时间不明,其中的气候描写,可依前一年的日期与气候的关系来推算。  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天,宝钗扑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一直跟至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可见天气炎热。  第二十八回琪官送宝玉汗巾子,并说:“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可见此时(四月底)已是夏天。  第二十九回瑞午节前,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以及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  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宝玉说宝钗“体丰怯热”。“谁知目今盛暑之时, 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之时,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闻。”因此,贾宝玉来到王夫人上房,“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宝玉调戏金钏。宝玉看龄官划蔷时为“如今五月之际,那蔷薇正是花叶茂盛之际”及“伏中阴晴不定, 片云可以致雨”。由于三十一回才是端午佳节,因此可知,此年四月底五月初已属炎炎夏日了。  第二十七回中,四月二十六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而芒种节为公历6月5日,故该年四月时农历与公历相差40天。若相差近50天则与贾宝玉出生时“炎夏永昼”可相合。我们再看第二年的四五月间的气候。由公历与农历的关系可知,则次年(第五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四月农历与公历相差28日左右,热天将比前一年迟十余天。贾宝玉生日时天气虽热,但属初夏始转热天之际。贾敬死时,灵柩“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第六十四回贾敬二七之后,“如此天长”、“暑月不敢用冰”,大观园众人已用起了扇子等。可以看出,贾宝玉生日后半个多月时的气候与前一年四月底五月初的气候相当,因此贾宝玉生日应是四月下旬前后。
二& 从物候看宝玉的生日
  第六十二回还有重要信息说明贾宝玉生日在四月。“憨湘云醉眠芍花P”中有一段: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此外,第六十三回怡红夜宴中还有一段描写:“平儿采了一枝芍药,大家约二十来人传花为令,热闹了一回。”这两处写明,贾宝玉生日正值芍药花开之际。  那么,芍药花又开于何时呢?古代诗文中芍药又有“殿春”之称,意味着芍药开于春末夏初,如苏轼有“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之句。古人多以芍药咏四月间事,如西湖陈扶摇《花镜》中《四月事宜》中“芍药相于阶”,《帝京岁时记》有《四月丰台芍药》条,唐吕温也有诗句:“四月带花移芍药”等。刘继保在《贾宝玉生日考》①中引述郭榕编著的《花文化》书中所述:“芍药是毛茛科宿根花卉,……花期在春夏之交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其中的花期月日为公历。这“春夏之交”正与上述第六十二至六十三回贾宝玉生日应为暮春时节相吻合。而且由于该年贾宝玉生日时应为农历与公历相差较少之时(否则就是夏天甚或“炎夏”了),估计相差在20余日,该年的芍药花期就是在农历四月了,因此贾宝玉生日应在四月间。  第五十八回“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宝玉去瞧林黛玉时,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说明清明节时杏的果实为豆子大小。我们再看第六十一回,一个小厮求那柳家的“好歹偷些杏子出来赏我吃”,柳氏啐道:“昨儿我从李子树下一走,偏有一个蜜蜂儿往脸上一过,我一招手儿,偏你那好舅母就看见了。他离的远看不真,只当我摘李子呢……又是‘老太太、太太不在家还没进鲜呢,等进了上头,嫂子们都有分的’,倒象谁害了馋痨等李子出汗呢……”。此时应是杏李已成熟之时,但还没向老太太、太太“进鲜”。那么,杏由“豆子大小”到成熟需要多少天呢?  《夏小正》中载有:“正月,梅、杏、杷桃则花”,“四月,圃有见杏”。在古代,杏花为二月的月花。查杏树的有关资料可知,杏树是开花较早的果树,在华北,杏树在公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花(农历一月中旬至三月中旬),花期5至7天。开花后的两周左右结成黄豆般大小果实。花落后果实开始发育,果实的自然发育期为55~65天,一般杏果实的成熟期为6月上旬至中旬,早熟品种则可在5月下旬。  清明节为公历4月5日,果实已结成黄豆般大小,“花已全落”,往前推两周可知,至少在3月22日时已有杏花开。考虑到杏花花期5至7天,3月15日时即可能有部分杏花,但杏果实开始发育则应在3月15日之后。有杏可吃之时未必要满树均已完全成熟,因而将可能最早发育的时间3月15日往后推55天,杏成熟当在5月10日之后。我们采用另一方法进行推算:杏的花期最早可能在3月中旬,比上引的杏树华北资料早约十天,那么由华北的早熟品种成熟期往前推十天,得到相应的杏的成熟期至早也得在5月中旬,离清明节那天至少过了35天。杏果成熟后过多少天贾宝玉生日,书中未明写,但我们由此可推出,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时公历当在5月10日之后。
三& 贾母等人外出送灵的时间线索
  第六十二回“当下又值宝玉生日已到”之时,“因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象往年闹热。只有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还有……”。为何这里要说“王夫人不在家”呢?原来贾母与王夫人等曾为已薨的老太妃送灵而外出一个月。第五十八回告诉我们此次送灵的缘故: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贾宝玉生日“这日宝玉清晨起来”“奠茶焚纸后,便至宁府中宗祠祖先堂两处行毕礼,出至月台上,又朝上遥拜过贾母、贾政、王夫人等。”此时贾母、王夫人等人尚未回来,只好“遥拜”而已。直到贾敬出殡前几天才回来,贾母回来后“风霜伤感”了一段时间,贾敬出殡时“犹未大愈”(第六十四回)。  我们主要须推算贾母等人为老太妃送灵的起程日期和归期。清明节时“大观园中因贾母王夫人天天不在家内,又送灵去一月方回,各丫鬟婆子皆有闲空,多在园内游玩”及第五十九回的“贾母等因每日辛苦,都要早些歇息”可知,此时老太妃至少已薨多日,至少有3日。那么老太妃薨于4月2日之前。老太妃死后先要“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送灵,即三七之后送灵,那么起程应在老太妃的四七之前,即起程日期应是4月29日之前。由“一月光景”、“送灵去一月方回”估计外出当在40天之内,则归期当在6月8日之前。  贾宝玉生日就在贾母等人外出送灵期间。生日的次日贾敬宾天,尤氏“等贾珍来发放,且命人去飞马报信”,贾珍去了哪里?原来贾珍、贾蓉、贾琏“骑马率了众家丁护卫”贾母等人外出送灵去了。因“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因此飞马报信之后“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才能回来。贾珍、贾蓉回来后贾母等人至少过了五天后才回来,因此,贾敬宾天时外出送灵至多也只有20天。故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应在5月20日之前。
四& 贾宝玉生日时的节气
  由上推算可知,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时的公历应在5月10日至5月20日之间,即清明节后的35至45天之间,因此此年生日时的节气是立夏。这与生日时众人的着装反映气候初暖还寒以及芍药初夏开放相吻合。  第二十七回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天,“要设摆各色礼物, 祭饯花神”,“闺中更兴这件风俗, 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 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探春说起要宝玉在逛庙会时帮她买“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之类“朴而不俗、直而不拙”的小玩意,提起数年前宝玉帮她买后探春做了一双鞋给他,宝玉说“那一回我穿着,可巧遇见了老爷,老爷就不受用……我就回说是前儿我生日,是舅母给的。”说明曾有过一年,宝玉的生日在芒种节后几天内。  那么,为什么贾宝玉生日时的节气有时为立夏,有时为芒种呢?这是因为节气与公历相关,而农历与公历相差的天数各年不一,最少为20天,最多为50天,即节气与农历间可相差一个月,这样按农历过生日时不同年份节气不同,最多可有三个相连的节气。从各年贾宝玉生日时的节气来看,应是立夏、小满或芒种。由立夏的5月5日往前推20天,芒种最后一日的6月20日往前推50天,得到贾宝玉的生日应在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九日之间。  第二十七回中四月二十六日为芒种节,而芒种节的公历为6月5日,因而此年农历与公历相差40天。那么次年,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时的那年农历与公历相差28天左右。这与上述中该年贾宝玉生日时农历与公历相差二十几日的结论正相吻合。  第六十二回贾宝玉生日时的公历为5月10日至5月20日,此年公历与农历相差28天左右,但曹雪芹写书时未必那么严密。假定此年公历与农历相差25至32天,则推得贾宝玉的生日为四月八日至四月二十五日。  从第二十三回的“三月中浣”双玉读曲,宝玉认贾芸为干儿子,到第二十五回贾宝玉与凤姐遭马道婆、赵姨娘的魇魔法得病至少有四天,病的“第四日早晨”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为宝玉治病,“三十三日之后”才“身安病退”,“仍回大观园内去”。总计离三月中旬已过了至少四十天,那么病愈回到大观园时已是四月下旬。紧接着第二十六回至第三十一回,非常清楚地描写了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六日端午节前后这十余日中各日的活动:四月二十五日贾宝玉会贾芸,随后到潇湘馆以及会薛蟠、冯紫英,晚上黛玉去怡红院吃了“闭门羹”;四月二十六日宝钗扑蝶,宝玉与探春在石榴树下聊天,黛玉呤《葬花辞》,晚上宝玉去冯紫英家聚会,与蒋玉菡互赠信物;四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时宝玉忘情,凤姐儿约宝钗、宝玉、黛玉、贾母等看戏去;五月一日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为宝玉提亲;五月二日宝玉砸玉,黛玉剪玉上的穗子;五月三日薛家为薛蟠生日摆酒唱戏,听戏时“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五月四月宝玉戏金钏,宝玉看龄官画“蔷”;五月五日“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五月六日湘云进园,拾麒麟。我们注意到,第六十二回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时,贾宝玉的生日“不曾象往年闹热”,但仍有大段的描写生日热闹场面,而第二十六回至三十一回描写的事件不少,这正说明贾宝玉生日不可能在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六日间。曹雪芹在书中采用跳写方法,有生日的那段日期与事件避而不写。因此从描写来看,贾宝玉生日当在养病的“三十三天”之内。  至此,我们推得,贾宝玉生日当在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四日间。
“初四日”
  贾宝玉生日的次日贾敬宾天。前面我们已说到贾珍父子护送贾母等人为老太妃送灵外出了。贾敬死后,宁府如何操办丧事?第六十三回,尤氏
  只命锁着,等贾珍来发放,且命人去飞马报信。一面看视这里窄狭,不能停放,横竖也不能进城的,忙装裹好了,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目今天气炎热,实不得相待,遂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日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贾珍闻了此信,即忙告假,并贾蓉是有职之人……贾珍父子星夜驰回,半路中又见贾(王扁)贾(王光)二人领家丁飞骑而来,看见贾珍,一齐滚鞍下马请安……加鞭便走,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一日到了都门,先奔入铁槛寺……贾蓉得不得一声儿,先骑马飞来至家。……
紧接第六十四回:
  贾蓉见家中诸事已妥,连忙赶至寺中,回明贾珍。于是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并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
这里有第一个重要的日期――“初四日”。贾宝玉生日在四月中下旬,因此这个“初四日”应为五月初四。尤氏等候贾珍父子从外地赶回,“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考虑到他们“加鞭便走,店也不投,连夜换马飞驰”,估计在8~12天。又由“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故回来后又过了1~2日(不会在寺中停留太久,以便将灵柩回府供亲友探视,这也是为什么要“连夜分派各项执事人役,并预备一切应用幡杠等物”的缘故),总计贾敬死于五月初四之前9~14天。贾敬灵柩进城的五月四日往前推算,考虑到四月有月小月大的问题,贾敬宾天之日为四月十九日至四月二十五日。由此得到贾宝玉生日应在四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四日。
五& “初三日”与“才五七”
  初四日后书中未详细描写过程,插写“幽淑女悲题五美吟”等事,期间相隔多久未能判断。随后“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凤姐因未曾甚好,亦未去……”送殡后不久即有贾琏与尤二姐的情事:送殡次日或第三日即“情遗九龙”,接着,又过了一日早上“贾蓉复进城来见他老娘”为贾琏向尤老娘提亲,再过一日贾蓉
  命人请了贾琏到寺中来,贾珍当面告诉了他尤老娘应允之事。贾琏自是喜出望外,感谢贾珍贾蓉父子不尽。于是二人商量着,使人看房子打首饰,给二姐置买妆奁及新房中应用床帐等物。不过几日,早将诸事办妥。已于宁荣街后二里远近小花枝巷内买定一所房子,共二十余间……又使人将张华父子叫来,逼勒着与尤老娘写退婚书……这里贾琏等见诸事已妥,遂择了初三黄道吉日,以便迎娶二姐过门。
其中有第二个重要的日期――“初三”。第六十五回:“至初二日,先将尤老和三姐送入新房……至次日五更天,一乘素轿,将二姐抬来。”也是说贾琏偷娶尤二姐是初三。初三仍在贾敬死后的七七期内,因此为六月初三。  凤姐得知其夫偷娶之事后,表面上不露声色,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安排妥当之后到宁府算帐。第六十八回凤姐
  一面止了哭挽头发,又哭骂贾蓉:“出去请大哥哥来。我对面问他,亲大爷的孝才五七,侄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我问问,也好学着日后教导子侄的。”
贾琏娶亲的六月初三时,贾敬的孝“才五七”,也就是还不到六七(死后第42日)。凤姐如何知道“才五七”呢?原来第六十七回凤姐讯家童时兴儿泄露天机:
  凤姐道:“快说!”兴儿直蹶蹶的跪起来回道:“这事头里奴才也不知道。就是这一天,东府里大老爷送了殡,俞禄往珍大爷庙里去领银子。二爷同着蓉哥儿到了东府里,道儿上爷儿两个说起珍大奶奶那边的二位姨奶奶来。二爷夸他好,蓉哥儿哄着二爷,说把二姨奶奶说给二爷。”
点出“大老爷送了殡”后贾琏如何如何与尤二姐勾搭直到偷娶,正是让凤姐知道是在五七之后,六七之前,如此“才五七”可作为推算贾敬宾天日期的论据。  “才五七”是指人死后过了五七(作“才过五七”解),还没做六七,即第36~41天。这个问题本不必作何解释,但霍国玲等在《红楼解梦》中认为“才五七”是五七第一天,即是第29天,引起不少人也跟着错解,故需在此费些口舌了。“某七”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某七天,如头七是第1~7天,二七是第8~14天……五七是第29~35天等;二是指某个“做七”的那天,头七是第7天,二七是第14天……五七是第35天等,这是因为“做七”那天,得请僧道做法事(民间的一般平民则多为上坟拜祭或在家焚香)。有些重大仪式提前一两天开始做七,可把这几天都统称某七。《红楼梦》中的“头七第四日”(第十三回)、“五七正五日”(第十四回)中的“头七”、“五七”才是分别指第1~7天、第29~35天。在古代小说中或近现代民间一般说某七就是指做七那天,《金瓶梅》中多有写“某月某日是某七”即可证明:《金瓶梅》中李瓶儿死于九月十七日,第六十五回中西门庆为李瓶儿治丧,“话说到九月二十八日,李瓶儿死了二七光景,玉皇庙吴道官受斋,请了十六个道众,在家中扬幡修道请法救苦二七斋坛。”其中的九月二十八日便是二七第五日,即提前两天开始做法事。再看李瓶儿的五七,“应伯爵道:‘这个不打紧,我算来嫂子是九月十七日没了,此月二十一日正是五七,你十八日摆了酒,二十日与嫂子念经也不迟。’……改在二十日念经,二十四众道士,水火炼度一昼夜。”由于五七时早已送殡,已不重要,故提前一天超度亡魂。  此外,贾琏偷娶之日六月初三离贾敬灵柩进城的五月初四相隔28~29,而灵柩进城离贾敬宾天又相隔9~14天,合计偷娶之日离贾敬宾天日37~43天。显然偷娶时已过五七,《红楼解梦》中对“才五七”的错解是显而易见的。  由贾琏娶亲日往前推算,六月初三是贾敬死后的第36~41天(宾天之日为第1天)。考虑到四月五月均有月大月小的问题,贾敬宾天之日为四月二十一日至四月二十八日。由此贾宝玉生日在四月二十日至四月二十七日。
六& 贾敬百日的日期
  第六十五回贾琏偷娶后,“眼见已是两个月光景,这日贾珍在铁槛寺作完佛事”灵柩仍在铁槛寺,尚未到百日。果然没过两天,兴儿走来请贾琏,“爷在家庙里同珍大爷商议作百日的事”,说明已近百日了。随即贾琏被遣往平安州去,“不过三五日就起身,来回也得半月工夫”,紧接着贾琏自已说的“出了月就起身,得半月工夫才来”也是这个意思。贾琏偷娶在六月初三,“眼见已是两个月光景”便是差不多八月了,“出了月就起身”显然不可能是九月初才走,应是八月初,则此时应是七月底,“两个月光景”是约数,实际上还不到两个月。“不过三五日”才是“出了月”,说明此时应是七月二十六日前后。由于此时正商量做百日之事,估计百日应在贾珍与贾琏商量之后3~7天内,故应在七月二十八日至八月初二间(八月初三为贾母生日,若正好又是贾敬百日恐怕不妥)。  由贾敬百日日期往前推算,考虑到四、五、六、七月份不可能同时月大或同时月小,3个月的天数总和最少为87天,4个月的天数总和最多为119天。由贾敬百日在七月二十八至八月初二往前减去99日(因为宾天之日为第一天),则贾敬宾天之日为四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二日。由此贾宝玉生日为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之间。
七& 两个可疑的日期
  贾琏起程往平安州,“是日一早出城,就奔平安州大道,晓行夜住,渴饮饥餐。方走了三日”正巧碰上薛蟠和柳湘莲,贾琏向柳湘莲提起与尤三姐的亲事,并要求柳湘莲留个定情礼物。“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因又嘱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贾琏领命。次日连忙取路回家”回到家时应是八月中旬。等了些时日,“谁知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这里的“八月内”似乎有误,应为“八月底”。因为柳湘莲与他们俩分手后“往南二百里有他一个姑妈”去望候望候,只是呆几天也可在贾琏回京前后进京,即也应是八月中旬,八月底方进了京也是迟了十天左右了。  第六十三回贾敬灵柩进城之后,送殡之前,宝玉
  将过了沁芳桥,只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宝玉忙问雪雁道:“你们姑娘从来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拿这些瓜果何用?不是要请那位姑娘奶奶么?”……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后来宝玉“进了潇湘馆院门看时,只见炉袅残烟,奠余玉醴。”我们由“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说明当时已是七月,至少是六月底已近七月。随后还有送殡、偷娶,再过“两个月光景”,再加上贾琏半个月左右往平安州来回,已是十月光景。那么平安节度“嘱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且“贾琏领命”就没着落了。因此,黛玉“七月祭瓜果”一段似是曹雪芹误笔。另外,庚辰本缺此回,一般据程本或戚本补,此段文字与前后文无明显相关,是否与前后文同时写成,应有疑问。这同时也说明,贾宝玉生日在四月从总体上来说没问题,不相合的地方毕竟是少数。
八& 贾敬百日后的时间线索
  我们再来分析贾敬百日之后的时间线索。  上次文中已说到,贾敬百日为七月底或八月初,贾琏于八月中旬由平安州回来,那么薛蟠回京应比他早回来一个星期左右,大约在八月初十前后,而柳湘莲则在八月底。第六十七回尤三姐自尽之后,宝钗说:“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还有薛姨妈也说:“再者你妹妹才说,你也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同你去的伙计们,也该摆桌酒给他们道道乏才是。”以及宝钗说:“亏你说,还是特特的带来的才放了一二十天,若不是特特的带来,大约要放到年底下才送来呢。”说明此时薛蟠回来了15至25天,即为八月底或九月初,这与柳湘莲八月底方进了京相合(此时柳湘莲已进京几天,且已出家)。薛蟠在宴请伙计们时叹口气道:“琏二爷又往平安州去了,头两天就起了身的。那柳二爷竟别提起,真是天下头一件奇事。什么是柳二爷,如今不知那里作柳道爷去了。”那么贾琏第二次往平安州公干大约也是在九月初,这与平安节度“嘱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的时间亦相吻合。  第六十八回“谁知凤姐心下早已算定, 只待贾琏前脚走了,回来便传各色匠役,收拾东厢房三间, 照依自己正室一样装饰陈设。至十四日便回明贾母王夫人,说十五日一早要到姑子庙进香去。”其中的日期应为九月十四日和十五日。“话说贾琏起身去后,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贾琏未得确信,只得住在下处等候。及至回来相见,将事办妥,回程已是将两个月的限了。”贾琏返回京城已是十一月中旬左右了。  第六十九回“那日已是腊月十二日,贾珍起身,先拜了宗祠,然后过来辞拜贾母等人。和族中人直送到洒泪亭方回,独贾琏贾蓉二人送出三日三夜方回。”这是贾琏回京已半月左右的事。尤二姐被秋桐漫骂“不过受了一个月的暗气,便恹恹得了一病”已是腊月下旬。二姐死后即第七十回“因又年近岁逼”,“接着过年过节”。因此从第六十一至第七十回贾宝玉生日前后的时间关系一丝不乱,与生日日期四月二十日相吻合。  此外,第六十九回尤二姐病中发梦惊醒后对贾琏泣道:“我这病便不能好了。 我来了半年,腹中也有身孕,但不能预知男女。倘天见怜,生了下来还可,若不然,我这命就不保,何况于他。”这里的“来了半年”,与贾琏偷娶的六月初三至腊月的时间正相吻合。
九& 贾宝玉生日日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出贾宝玉生日的四个时间系列:  1.由历年贾宝玉生日时的节气等因素推算,生日应在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四日间。  2.由贾敬灵柩进城的五月初四往前推算,贾宝玉生日应在四月十八日至四月二十四日。  3.由贾琏偷娶尤二姐的六月初三往前推算,贾宝玉生日在四月二十日至四月二十七日。  4.由贾敬百日日期往前推算,贾宝玉生日为四月十五日至四月二十一日。  以上四条日期相差不大,也为我们的上述分析提供佐证。综合来看,贾宝玉生日是四月二十日或四月二十一日。  贾敬死于四月二十一日,则六月初三贾琏偷娶时应是贾敬死后第41日,这样的话四月、五月均为月小。贾敬死于四月二十二日,四至七月这4个月中应有3个月为月大,最可能为除五月外均为月大。如此则不论贾敬死于这两天中的哪一天,五月初四均为二七的第六日,请灵柩进城移至宁府正能赶上二七的法事。贾珍父子星夜兼程花了11~12天左右,赶得还算快。而贾敬百日应是八月初二,“商议作百日的事”后过了几天才做百日。  通过上述推算,笔者得出结论:贾宝玉生日日期是四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而具体应是这两天中的哪一天呢?据现有论据一时尚难论定,还请有识之士作进一步研究。
注释:①见刘继保著《&红楼梦&的文化阐释》第247~25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②胡文彬《贾宝玉的生日》,见胡文彬著《魂牵梦萦红楼情》第192~193页,中国书店(2000)。③周汝昌著《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第167~172页,工人出版社(1989)。④霍国玲等著《曹雪芹生辰考》,见其《红楼解梦》第1集第93~121页,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霍国玲等著《再论曹雪芹的生辰》,《红楼解梦》第2集第1~47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本文链接:/hongloumeng/12/hongloumeng3693.htm
贾宝玉生日新考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历九月二十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