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有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木凡的天空节目回放,急需

期货业信息技术短板急需补齐 |期货业|信息技术|短板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期货业信息技术短板急需补齐
  证券时报记者 秦利
  近期和期货公司高管交流,他们常会提及两件事:其一是业内正盛传的,某期货交易所负责信息技术的总工程师因存在经济问题被隔离审查;其二是一些金融机构不惜重金进军电商领域,大举招聘信息技术(IT)人员,利用新技术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对此期货公司是否应该借鉴。
  这两件事情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联,但之所以能引起期货高层们普遍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是期货业对信息技术的极度渴望。众多期货业高管认为,目前期货业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短板,期货公司想与其他金融机构甚至国外金融机构竞争,急需补齐在IT方面的短板。
  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还与国际市场有很大差距。首先是员工数量方面的差距。数据显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员工总数为2500名,而与IT岗位相关的员工数有1800人,占比达到了72%;高盛集团IT工作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为26.7%;韩国期货公司IT人员占比约在40%~50%。反观国内,较大的期货公司IT人数通常在30~40人,占比在10%左右。美国专注于网上交易的知名券商盈透公司董事长曾笑称自己就是个高级程序员,而国内真正懂信息技术的高管并不多。
  其次,在投入方面期货业也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目前160多家期货公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为10亿元人民币,而仅一家公司2009年在IT技术方面的投入就超过了2亿元,证券公司每年在这方面的总投入达到了50亿~60亿元。
  再次,在信息安全方面,国内期货业也急需改善。媒体上时常曝出一些期货公司因为技术故障导致客户无法下单而遭投诉的新闻,近期又有外国财经媒体报道某期货交易所总工程师因为涉嫌受贿被隔离审查的消息,这些都加剧了期货投资者对期货信息系统安全的担忧。
  去年底,监管层在谈及对期货及相关衍生品的认识时,将其视为“国家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工具”,并以“必不可少、十分重要、不可替代”来描述其重要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商品消费大国,要在世界上给出中国定价,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这已经成为期货业界共识。
  期货公司想扮演国家风险管理工具的角色,就要面临和国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在最为关键的信息技术领域,期货公司急需增加投入并补齐短板。
  期货公司如何才能弥补IT短板?从国际期货市场来看,目前已经形成两大门槛,除清算门槛外,IT技术门槛也难以跨越。而国内期货公司想弥补IT短板,参与国际竞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单个期货公司来说,这笔庞大的开支无疑难以负担,期货公司期待期货交易所能承担更多责任。四家期货交易所旗下的信息技术公司,应该从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高度出发,帮助期货公司早日完成信息技术的升级。
  其次,期货公司在IT部门定位上应该打破后台部门的概念,应将IT部门推向前台,密切和各个业务链条合作,以IT技术推进业务创新。国内目前将IT技术与金融产品服务结合较好的是中国平安,早在2008年该公司就将IT部门单独进行公司化运作,IT公司成为了促进各项业务创新的发动机。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中国价格体系,期货公司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补上IT短板是期货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要: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经历了由“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转变,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问题,如: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现行教材与实施环境的差异性,教师队伍的薄弱性和边缘化状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为我国顺利实现教育信息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对策和策略来解决。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问题; 对策
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社会向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信息化教育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尤为重要。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都在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迎接信息化浪潮的挑战,其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步。但不能否认的是,在我国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问题。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性
当今中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个性完善的手段,教育上的竞争就在所难免。在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的前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以及就业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这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很难设想,一个没有受过学校系统教育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中考、高考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选拔人才的最好的方法。因此,升学率成为社会衡量一所学校是否重点学校的标准,几乎是唯一的指标。升学率高的重点学校门庭若市,班级数目迅速增多,班级人数膨胀,有的多达六、七十人,而薄弱学校却是门可罗雀,严重缺少生源。缺少生源的一连串负面效应就是学校发展受阻:校舍破旧、设备落后,教师待遇偏低,导致优秀人才流失。
各个学校在中、高考“指挥棒”下,很难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被归入“副副课”之列,其地位甚至还在历史、地理、生物这样一些课程之下,学校很少会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学校领导也很少愿意在设备方面进行投资,甚至有些学校为了给中、高考科目腾时间,强行将信息技术课停课。目前,在大多数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存在正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也不存在结业考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尽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因整个教育价值的取向偏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程处于一种似有可无的状态之中。
(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各个地区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
1.信息技术的学习途径
目前高一所有的学生在原小学或初中上过计算机基础课,只有极少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死机现象的处理、输入法的使用等等)不太熟练,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如制作个人主页、用FLASH制作动画等。但是另外相当一部分地区也还存在信息技术教师缺乏、计算机设备落后甚至没有的现象。由此可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类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一样,现有的入学考试制度造成初一或高一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另外社会上掀起的信息技术学习热、培训热以及家庭条件的优劣都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信息技术知识掌握情况
由于学校硬件或教师队伍的不同,导致入学时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样:计算机意外情况的处理、打字的熟练程度、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如Word、
Excel、压缩软件、下载软件等)的使用等。有的学生只掌握了部分较流行的应用软件,个别学生还会制作动画,编程等。这种情况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各地各校教育师资来源和教师教学水平有较大差异,导致对中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应具备哪些操作水平要求不一致等等。
3.互联网普及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上过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玩游戏,主要时间花在QQ聊天和在BBS上发帖子,部分学生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查阅所需内容,少数学生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这一点说明了目前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来源于学校课堂,还来源于社会,信息技术教育比其它学科更容易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具备信息时代应有的意识,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但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信息的查找、处理和鉴别能力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地利用信息工具进行提取信息、获取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现行教材与实施环境的差异性
1.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差异性
(1)重工具操作轻实践应用,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与过程。
很多现行教材局限于软件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步骤的讲解,没有涉及利用信息工具处理学习者实际学习与生活问题的应用,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等内容,这类信息技术教材不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一打开就如同应用软件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会使原本生动有趣的信息技术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或者“学生来上课的目的就是想上网”的现象。有些现行教材有主题活动应用设计,但提出的内容与活动方式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低于或高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实践能力,或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或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地区差异的实际。这些应用设计对部分地区的学生有如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例如:某教材(没有配套的素材光盘)第三册第二章(《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分析与开发流程、系统设计与脚本编写以及素材的设计。试想学生花几节课的时间纸上谈兵,他能有多大的兴趣呢?第三章(《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要求学生“设计与制作《首都北京》多媒体素材与作品”,试想一下,没有互联网又无法从其他渠道找到教材内容中要求的视、音频素材的边远地区与广大乡村,如何才能正常进行教与学呢?
(2)教材重技术轻人文,忽视信息社会人文精神与信息责任的培养
教材中应该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与应用中蕴藏人文精神,使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还要求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养成负责任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某一计算机语言(QBASIC或FOXBASE)、制作网页(FrontPage)、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或者Word,
Excel等。只用少量的篇幅介绍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等内容,有的教材甚至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2.内容及容量与实施环境的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条件相差很大,同一地区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计算机硬、软件,网络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有的边远山区中学甚至连一台电脑都没有,更不要说互联网、学生用机,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很难开展。然而许多地区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硬将师资设备条件差异较大的学校拉到一个水平线上,造成某些装备了最新式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的学校,却要求学习DOS环境下的QBASIC等,而某些没有因特网的学校却要求学习WWW等一系列内容。在课时的安排上,新课标有如下规定:小学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70%.
那么在具体的操作中又是怎样的呢?以安庆市为例,现有的各初、高中每周课时仅有一节课,如果按每学期20周来计算,除去期中、期末考试、国庆节(或劳动节)放假、劳动实践周等以及一些其它的原因,学生实际上课时间不足15节课。即使按最低标准70学时来算,在整个初高中阶段,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际学习(高一、高二共四个学期)仍然低于这个标准。课程太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难度。
绝大多数现行教材仍然以偏重于计算机原理与构造或语言编程。例如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一册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QBASIC与用FrontPage制作网页,试想一个学期不到15课时,学生能用QBASIC真正解决一个问题,而且还能制作出一个个人网页吗?
3.忽视对教与学活动、评价与考核的指导设计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课程目标由单纯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与评价也随之面临着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
大多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怎么教?怎么考?”。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没有教参,没有相关的指导纲要对整个课程和各个专题模块的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方法作一个具体要求,也没有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参考范例,教师们只能各自摸索,大多数教师就干脆沿用传统学科的讲、学、考模式。这种教学与考核方式导致教师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薄弱性和边缘化状态
1.信息技术师资专业化不强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是从其它专业改行过来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全日制本科专业信息技术教育或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师中只占29.6%,而且这些数据在城乡之间差别极大;当前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师资极不成熟,很不稳定,绝大部分都是年轻教师,流动性很强。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有众多的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可以传授经验,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尚在萌芽阶段,没有形成有规律的、深入的教研活动。
2.教师队伍的边缘化状态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除了负责教学工作,还要录入学生成绩,维护校园网,给各部门修电脑,安装软件,杀病毒等。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工作职责范围模糊
在大部分学校里,他们承担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②全校数以百计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的软硬件维护;
③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制作课件、收集网上教育资源等;
④承担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⑤其它工作,如摄像、照相、校园电视台节目制作以及公开课的技术助理等。
(2)地位和待遇偏低
他们的工作内容及性质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一般的任课教师,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辅人员,这也导致了他们在学校地位的尴尬,他们的地位介于任课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在学校编制中,他们是教师,是副科教师,不属于行政部门和三大处,也不属于年级组。需要他们的时候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出门旅游、发奖金的时候就成了多余的人。从事IT行业的人员,在企业、公司是高薪阶层,而在中学,则变成了低薪阶层,这是因为中学教师的工资主要是依据教学情况(科目及周课时数)来计算的。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对策
(一)坚持教学改革的正确价值取向
1.充分肯定国家选拔人才合理性
一提起应试教育、中考、高考等敏感的话题,人们想到的总是补课、家教、乱收费,学生作业过多、负担过重,教师满堂灌等一系列负面的说法。实际上,广大的知识份子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和拼搏在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过上了衣食无忧甚至小康的生活。无论我们怎样抨击应试教育,但都无法回避升学这个严峻的、决定学校、教师与学生地位和命运的话题。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和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科学和事实根据的。
2.正确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形势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就非常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它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统一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指出:“传统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是以后的事。这就造成先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新的事情。相反,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固定的特色,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尝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处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技能,发挥想象力,尝试性地进行自主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作创造性的努力,教学模式的革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正是发挥我们教师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2.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学生思维不能开小差,要聚精会神的听讲,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己经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早己抛弃了这种落后的单纯以传授为主的观念和模式,他们更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与老师商量,老师则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本身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远在其他学生之上,足以胜任为其他同学的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大胆讨论,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综合能力,让严肃的课堂变成轻松的课堂,从单一的教学变为多样的教学。
3.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
21世纪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作为充分具备培养学生这种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力度,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平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1.设置专门的行政部门
在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资金、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一个能够使信息化建设健康、持续、高效运行的行政部门或领军人物。据了解,大部分中学没有针对教育信息化设立行政部门,而是将信息技术教师合并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教研组中,仅有少数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
因此,建议在各中学成立信息技术中心,并赋予中心负责人具有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行政职能,主要负责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安排以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制订工作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工作任务,采取相应措施和工作步骤;制订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若干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增强责任感,体现人生价值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依赖于教师们的积极推进,这就需要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自觉性来自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对教育的认识。人的认识与情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师的责任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教师的教育观又影响着教师的责任心。信息技术教师也应该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熏陶,增强改进教育现实的自觉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技能和培养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系统提高技能水平、信息素养以及更新观念意识的基础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创造性的电脑作品设计、探究性学习以及专题学习活动,在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新型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科课程整合和研究性学习
在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探讨适应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加快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课程整合,强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其它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巩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进了国际教育界关注、研究的视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则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为培养21世纪人才的根本措施。在我国,整合则被确定为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1.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教学系统内的整合(即课程整合)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的整合,是指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的整合,即针对学校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我们所讨论的整合是指狭义上的整合,这种整合思想把各学科课程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中学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将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正是借助其他学科中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来驱动教学。任务是学科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仿照科学家探究未知知识领域的途径,有别于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及个人经验和体验的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多是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的,两者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任务)的解决过程上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因此,将“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种创造性尝试,同时也可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效整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结束,其基本实施步骤为: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研究主题
在开展活动前,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确定研究的主题,并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科任务,在教师间讨论通过后,确定实施方案。然后以演示文稿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围绕“基本问题”所确定的主题展开联想,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同时做好分组工作,最后形成的作品也是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
教师在布置问题的同时,还要提供学习支持材料和作品发布方法,为下一步总结、评价学生作品打下基础。
(2)收集资料,采集信息
学生在确定好每组的选题之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细化,组员分别收集主题的资料,如利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码产品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准备工作。
(3)形成作品,交流讨论
各组围绕自己的选题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总归纳自己的结论,并将其发布到CAI教学网站上,由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其他成员做补充,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对该作品进行评价,交流讨论,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作品,来完成一个选题的全过程。其他学生也可以通CAI教学网站详细了解该组的研究成果。
(4)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在整个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对活动中出现的新方法、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总结学习成果。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又是过程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把信息技术知识点的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学科问题情景中去,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文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大家的相互交流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也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学习策略:
(1)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
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新知识往往是从其他学科知识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产生一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
&(2)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一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小组协作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一般小组由3-5人组成,各小组按照学生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要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主要体现在:①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②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③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工具;④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⑤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不断丰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资源己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
三 、结束语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加倍努力,抢占这一“制高点”,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让我们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相溶合,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群,殷曰海.浅谈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黄宏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3]陈龙云.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误区与对策
[J].滁州学院学报,2005,(4)
[4]庄锦晖.对单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的反思
[J].中小学电教,2005,(7)
[5]罗小蓉.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重视的几个关系
[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5)
[6]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的探析中国远程教育[J],2004,(21)
[7]李竹君.信息技术以怎样的姿态进入高考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3)
[8]万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策略
[J].电化教学研究,2003,(2)
[9]Robert A Reiser,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Technology ( PartⅡ).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49,No.2,2001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actice
Exits Some Problem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Author: Qian
tao&&& Director:
Abstract: Modern info-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ode of production, working style, learning style and the way of
life at an alarming speed. Since modern info-technology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PC course to info-course,
currently, high school info-tech class has been listed as an
impulsive course in first grade of high school. It is worth
exploring on how to discipline info-tech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 status of students. Anyhow, we can
not deny a truth tha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bout our basic
info-tech education, never less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such as
the value orientation bias of info-tech educa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ts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weak and marginalized contingent, etc. All these existing problems
have caused many obstacles for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our
info-tech education. We must take certain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high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乃木坂46综艺节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