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3日出生的东莞王玉成成

二、省文化厅直属机构简介?
至1987年,省文化厅直属机构有24个。?
(一)广东粤剧院?
日,广东粤剧院成立。它的前身是广东省粤剧团总团。总团由广东粤剧团、广州市粤剧工作团、珠江、永光明、新世界、东方红、太阳升、南方、冠南华、光华等粤剧团合并而成。日,广东粤剧团总团成立,马师曾任总团长,红线女、林榆任副总团长。日,广东粤剧院成立,郑达任剧院党总支部书记,马师曾任院长,罗品超任副院长,白驹荣任艺术总指导,后来黄宁婴任副院长。剧院下设4个演出团、1个实验剧团和艺术室等。还有越秀、五羊、白云、红棉、珠江粤剧团和人民、太平、光明、平安戏院由广东粤剧院管理。?
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广东粤剧团总团交由广州市文化局领导,日广东粤剧院交回广东省文化局领导,分出剧院2团和越秀、五羊、白云、红棉、珠江剧团合并,成立广州粤剧团,同时将4间戏院交回广州市管理。日,马师曾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红线女、罗品超、徐疾、赖锦庭、黄宁婴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日,向明任广东粤剧院院长。?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院受到严重冲击,剧院领导、主要艺术家和编导人员被批斗,剧院停止创作、演出活动。日全院人员下放到英德茶场广东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日,广东粤剧院改名广东省粤剧团,魏福祥任广东粤剧团革委会主任,吴展、陈喜任副主任。4月29日,侯瑛任广东省粤剧团革委会主任,陈重华任副主任,后来陈其仁、尚永志、赖锦庭、何可人、谭日勉先后任广东粤剧团革委会副主任。1977的9月,省直单位革命委员会名称取消,同年12月6日,恢复广东粤剧院。日,郑泽才任广东粤剧院院长,2月2日,罗品超任广东粤剧院第一副院长,赖锦庭、张克、谭日勉、陈其仁任副院长,3月8日,林榆任副院长,日,林敬文任副院长。日,张克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陈其仁任副书记、代院长,罗品超任名誉院长,谭日勉任副院长。日,罗家宝、林小群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
广东粤剧院恢复剧院建制后下设4个演出团和艺术室等,1986年起调整为3个演出团。
30多年来,广东粤剧院坚持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努力繁荣艺术创作,深入广大城乡演出,注意培养人才,不断研究改革,发展粤剧艺术事业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在剧目建设方面,除继续加工提高剧院前身各剧团原有优秀剧目,如《搜书院》、《柳毅传书》、《红花岗》、《刘胡兰》、《秦香莲》、《拉郎配》、《花木兰》、《昭君出塞》等100多个剧目外,还创作、改编、整理了《关汉卿》、《山乡风云》、《阿霞》、《珠江风雷》、《金鸡岭》、《高山红叶》、《袁崇焕》、《梦断香消四十年》、《猴王借扇》等200多个剧目。其中《关汉卿》曾于1959年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武汉会议)作专场演出,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均出席观看,并接见了剧团主要成员。《关汉卿》、《山乡风云》、《搜书院》等10多个剧目还拍成电影。?
广东粤剧院拥有一批著名表演艺术家和编剧、导演,如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曾三多、靓少佳、新珠、李翠芳、罗品超、文觉非、吕玉郎、郎筠玉、罗家宝、陈笑风、卢启光、林小群、陈小茶、王中王、谭玉真、楚岫云、少昆仑、陆云飞、小飞红、刘美卿、冯镜华、关国华、白超鸿、郑培英、杨子静、林榆、陈酉名、莫汝城、陈冠卿、潘邦榛等,还有一批粤剧艺术表演的后起之秀,如林锦屏、关青、曹秀琴、郭凤女、丁凡、陈韵红、蒋文端、李淑勤等,因而,广东粤剧院的演出深受省内外、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
广东省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众多,而广东粤剧艺术又有赴海外演出的传统。建国后,曾应邀派出粤剧团赴海外演出,由于种种原因在一段时间中断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日至6月28日,由国务院文化部首次组派中国广东粤剧团赴香港演出1个多月,这个粤剧团是由广东粤剧院挑选人员组成的。这次赴港演出获得成功,它以完美的、革新的整体舞台艺术献给香港同胞,获得巨大反响。香港报界赞誉是“最完美的、全新的粤剧艺术”,“它的演出,使香港地区低沉了30年的香港粤剧露出了光芒”。这次演出在政治上、艺术上、经济上获得了“三丰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人的肯定,为国务院批准广东从1980年起自行审批粤港澳文化交流项目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广东粤剧院从这次赴港演出获得成功开始,后来受到港澳地区、外国友好国家、侨胞、同胞社团邀请相继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广大华人、华侨、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宣扬广东改革开放成就,增进友谊、沟通和增进乡亲情谊,促进广东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广东歌舞剧院?
日,广东歌舞剧院成立。它的前身是华南文化工作团。?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决定,将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活跃在香港地区的中国歌舞剧艺社、中原剧社合并,再加上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青年委员会领导下的香港各个进步文化艺术青年社团的骨干组成一个文化工作团,开赴粤东游击区。同年7月7日在梅县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文化工作团,丁波任团长,梁克寒任副团长,李门任政委,郑达任副政委。团部下属电教队、4个演员队和儿童队,全团129人。此后,全团随部队投入迎接新中国成立的宣传活动,扩大队伍,到1949年10月下旬进入广州。这时全团发展到500多人。11月11日,全团参加了隆重的广州解放入城典礼。之后在广州、石岐、肇庆等地公演《白毛女》、《王秀鸾》、《红旗歌》等。1950年初,华南文工团进行第一次整编,将原4个队压缩为3个分团和儿童团、电教队,总团压缩为370人。总团由丁波任团长,卢苇任副团长,李门任政委,郑达任副政委。这个时期,创作演出大型活报剧《保卫世界和平》、大型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引起强烈反响。日中宣部陆定一部长观看《乘》剧后题词:“看了《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很高兴,相信这个戏一定会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敬向华南文工团致我的祝贺,并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成就”。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乘》剧和《保》剧还给予通令嘉奖。1951年4月《乘》剧到北京演出,并应邀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出席观看,轰动京华,报刊载文称为“新民主主义时期文艺创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给全团以极大的鼓舞。?
1950年6月,全团进行第二次大调整,主要是从二、三分团抽出部分人员,分别组成珠江文工团和西江文工团;交由中共珠江、西江地委领导,其余165人留下华南文工团。这时,华南文工团由丁波任团长,卢苇任副团长,李门任协理员,郑达、吴仲明任副协理员。团部下设戏剧部,史进任部长;舞蹈部,梁伦任部长;音乐部,胡振表任部长;美术部,齐牧冬任部长;创作室,李门兼任主任。?
文工团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深入生活,联系群众。日,在丁波率领下,胡振表、潘琳、陈碧娟、严伟华等5人参加广东省、广州市人民赴朝鲜慰问团文工小组到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演出。1951年至1953年,分批参加英德、兴宁、云浮等县土改和广州市民主改革运动。?
日,华南文工团撤销,华南歌舞团、华南话剧团成立。歌舞团由严金萱任团长,梁伦、陆仲任任副团长,下设舞蹈队、歌队、乐队、舞美队等,编制150人。?
歌舞团成立后,努力深入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主要创作表演人员多次到粤东、粤北、粤西和海南岛采风,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舞蹈。在此基础上创作演出了《英歌舞》、《绣花舞》、《狮子舞》、《娶新娘》、《走马灯》等舞蹈,改编整理演出不少广东音乐、潮州音乐节目。蔡余文作曲改编王洛宾的《半个月亮爬上来》无伴奏合唱,1953年参加罗 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荣获银质奖章;蔡余文、林运喜等改编的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于1957年11月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荣获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增添了光彩。?
日,从华南歌舞团分建广州乐团。1959年后,华南歌舞团创作演出了舞剧《牛郎织女》、《珍珠城的小故事》、《颗颗红心紧相连》、《向秀丽》等,全团业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每年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工矿、部队演出。1965年参加广东演出团演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受到周总理的赞扬和各界观众的欢迎。?
在民族器乐——唢呐、笛子的改革上,开创全国的先河。张天平、滕仲英、汪容琛等在唢呐、笛子、十二平均律拨弦乐器的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如今,按键式的唢呐、可调音的笛子风行全国乃至全世界。?
这个时期,歌舞团的主要创作、表演人员有梁伦、陆仲任、胡均、蔡余文、罗荣钜、施明新等。?
日,省委决定华南歌舞团和广州乐团合并,成立广东歌舞剧院,海风任副院长,符行之任党委书记,下设歌舞团、乐团、歌剧团、舞美队、创作室和艺术室等,编制341人。剧院刚建立,尚未正常运转,即遭到“文化大革命”的猛烈冲击,有成就的艺术家及各级干部挨批挨斗。日,全体演职人员下放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再教育”。?
日,省革委会决定重新组建广东省歌舞团,张信任革委会主任,李海奇、马群、孙锐锋任革委会副主任,后来,吕文卿、黎达荣、梁伦、胡振表、诸幼侠任副主任。下设舞蹈队、乐队、歌队、舞美队等,全团110人。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大合唱《毛主席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舞蹈《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红小兵》、《全家兵》等,学习演出“样板戏”《白毛女》、《沂蒙颂》等。?
日,经省委批准,广东省歌舞团分为广东省歌舞团和广州乐团。日,梁伦任歌舞团团长,后来,张锁庭、胡振表、周思明任歌舞团副团长。??
日,广东省歌舞团由张锁庭任党委书记,周思明任团长,诸幼侠、吴超文任副团长,乔飞任艺术指导,梁伦任顾问。?
日,广东省歌舞团改名为广东音乐舞蹈艺术剧院,周思明任院长,张锁庭任党委书记,诸幼侠、吴超文任副院长。日,张锁庭任院长兼党委书记。该院下设舞剧团、民族乐团、轻音乐团等,编制为191人。?
日,广东音乐舞蹈艺术剧院改名广东歌舞剧院,吴超文任代院长,张锁庭任党委书记,诸幼侠、吴铁林、余亦文任副院长。日,吴超文任广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诸幼侠任广东歌舞剧院代院长。这个时期先后创作了大型舞剧《燎原火炬》、《珍珠》、《南越王》等及舞蹈《贵妃醉酒》、《雨打芭蕉》、《红旗颂》、《望夫》、《剑魂》等,歌曲、器乐曲《信天游》、《思念》、《编钟》、《新春锣鼓》、《粤魂》、《龙腾虎跃》、《春风笑雨》等优秀作品。这个时期剧院组团赴美国、法国、日本、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主要演员有温明珠、袁兆祥、潘瑜美、夏嘉音、黄河、房玉珍、汪洌、聂娜、余其伟、陈葆坤、陈添寿、李素华、唐彪、安李、曾咏贤等。主要编导创作人员有:梁伦、黄健强、乔飞、赵善富等。?
从华南文工团到广东歌舞剧院,近40年的时间,培养出一批编创人员和表演艺术家,创作演出一批优秀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广东话剧院?
日,广东话剧团成立。当时名称华南话剧团,史进任团长。剧团下设普通话队、粤语队。其成员来自华南文工团、青年文工团、广州市文工团以及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人民剧团和新中国建立前后在广州从事话剧工作多年的人员,其中不少是广东及全国各地观众十分熟悉的编剧、导演、演员和舞台美术设计人员。日,华南话剧团分为广州话剧团(普通话)和广东话剧团(广州话),分别隶属于广州市文化局和广东省文化局管理,马孟平任广东话剧团团长。日,广州话剧团与广东话剧团合并,称广东省话剧团,乔毅任代团长,郭云英、周思明、王守一、游波任副团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领导人和主要艺术家受到严重冲击,艺术创作、演出活动停顿下来。日全团人员下放到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日,广东话剧团与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合并,成立广东省话剧团,王志华任革委会主任,王维民任副主任。后苏明任第一副主任,杨小东、刘同民、萧琪任副主任。粉碎“四人帮”后,各单位不再设立革委会。日,海风任广东省话剧团团长,日,乔毅任团长,后来王守一、郑红、周游、杨小东任副团长。日,郑红任广东话剧团党委书记兼团长,周游、周瀛、林兆明任副团长,姚锡娟任艺术指导。日,广东省话剧团改名广东话剧院,郑红任剧院党委书记,周游任副书记兼剧院代院长,郑红、许宏盛、林兆明任副院长。剧院下设实验剧团、喜剧团、儿童剧团。日,许宏盛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周瀛任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林兆明任艺术指导。??
从1953年到1987年广东话剧院一直致力于繁荣话剧艺术创作演出事业,80年代初以后,还努力运用影视配音等多种艺术形式,以丰富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文化娱乐生活和艺术欣赏要求,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广东话剧院以创作演出现代题材剧目为主,同时排练中外古今优秀剧目及各种流派的代表性作品。至1987年共创作、改编、移植上演的剧目有《尤利乌斯·伏契克》、《家》、《平凡的创造》、《桃花扇》、《同甘共苦》、《一仆二主》、《全家福》、《七十二家房客》、《甲午海战》、《日出》、《最后一幕》、《红岩》、《山乡恩仇记》、《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万水千山》、《丹心谱》、《广州惊雷》、《泪血樱花》、《急流》、《特区人》、《神镐》等160多个剧目,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剧目有《平凡的创造》、《珠江风雷》、《春暖人心》、《恨海奇光》、《过江龙》、《急流》、《特区人》等18个;参加省级以上调演、汇演和纪念活动演出的剧目22个;超百场以上演出的剧目10多个;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电视剧配音有《排球女将》、《霍元甲》、《海蒂》、《血疑》等几十部。李邦禹获第二届首都舞台中青年优秀演员“梅花奖”,简肇强、姚锡娟分别获最佳男、女配音演员“金鹰奖”。?
1964年10月,广东省话剧团粤语话剧《珠江风雷》在北京中南海小礼堂及人民大会堂等7个剧场演出17场,国家领导人周总理、陈毅、李先念、郭沫若等观看了演出,并和演员合照。周恩来总理说:“这个戏演得好,生活气息很浓”。该剧组1964年被评为省文艺团体先进单位。1984年广东话剧院成立后,12月第一次赴京汇报演出《特区人》、《奥赛罗》、《神镐》3个剧目,共演出38场,观众52000多人次。首都戏剧界评论说:“广东话剧院的演出,犹如一阵春风,给首都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使人感到特区的生活节奏。在话剧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个剧院同时选排了几台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剧目,显示了他们改革的成果和胆识,同时对首都的话剧界也是一次冲击”。首都新闻界纷纷报导这次演出活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6个报刊共刊出报道、评论近80篇。3个戏在京演出时,中央领导人杨尚昆、习仲勋、谷牧、杨成武等以及戏剧家观看了演出,并上台合影,杨尚昆、谷牧等同志对《特区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反映特区生活写得好,可到全国去演”。剧协广东分会为这次剧院赴京巡回演出圆满成功,特别授予广东话剧院赴京演出荣誉奖。此外,1985年11月广东话剧院喜剧团首次赴港澳演出,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广东省第一个赴港澳演出的话剧团体,演出的剧目有《七十二家房客》、《望子成龙》、《三姐妹》以及喜剧、相声综合晚会。在香港首场演出时,全场爆满,观众自始至终被剧情吸引。香港新闻界、文艺评论界等人士100多人前来观看演出,十几家报纸分别作介绍和报导。后来在澳门演出也受到好评。?
广东话剧院拥有史进、乔毅、李文治、王守一、潘予、林岚、沙基、周思明 、周围、简滨、韩肇祥、张申怡、林兆明、张悦楷、林青而、邵立人、庞娥、吴歧、周游、周瀛、张福宜、高、黎萱、简肇强、许芬、吴克、蔡传兴、叶素琪、宋兰波、谭仪元、张铮、张家齐、姚锡娟、许宏盛、李邦禹等一批业务骨干,为话剧的繁荣发展和培养新人作出了贡献,而一批后起之秀也脱颖而出,从而使该院在编、导、演、舞台各方面人才济济,阵容齐整,这就为1987年以后剧院进一步深化改革,在话剧事业上更上一个新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从华南歌舞团分出建立广州乐团。当时是在原华南歌舞团管弦乐队和合唱队的基础上吸收一批音乐院校毕业生组成的,是建国后较早建立的全国三大乐团之一。它以交响乐和合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经过多年实践,已逐渐成为在全国有较高声誉和在海外有一定影响的艺术表演团体。建团初期的团领导人有林宗熹、胡振表、杨桦、施明新、李海奇。?
1958年初开始,广州乐团不断地在广州地区进行演出外,还经常深入到农村、工矿、部队、学校进行演出。1960年初首次到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厦门等地演出。从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止,先后演出过的主要曲目有:交响音乐《向秀丽交响诗》、《南海之滨组曲》等;中国名作《春节序曲》、《白毛女序曲》、《嘎达梅林交响诗》、《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外国名作《第五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等;合唱有《珠江之歌》、《人民公社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等。在此同时,广州乐团也十分重视探索交响乐和合唱艺术的民族化,创作和演出了一批以广东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改编、创作的作品。如以广东音乐改编的管弦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凯旋》和《柳浪闻莺》,以及以钢琴伴唱形式的粤剧《红花岗》唱腔选段等;声乐作品以粤曲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昭君出塞》,以海丰民歌改编的《妇女捕鱼队组歌》,以广州童谣改编的《月光光》等。这些作品在1963年1月举办的广东民歌音乐会专场演出,获得观众和舆论界的热烈反响。?
1964年10月,广州乐团下乡参加农村“四清”运动。1965年4月全团返回广州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
日,华南歌舞团与广州乐团合并组成广东歌舞剧院。剧院刚建立,尚未开展运作,“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领导干部和主要艺术骨干受到批斗,创作、演出等业务活动陷于停顿。日,全体人员下放到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再教育。日,省革委会决定,重组广东歌舞团,乐团建制被撤销,少数成员调入省歌舞团,其余大量流失或调到外地、外单位。?
日,广东省歌舞团分为广东省歌舞团和广州乐团,即恢复广州乐团建制,王玉成任第一副团长。该团组成人员,除调回部分原乐团的成员外,吸收一批音乐学院毕业生,并在团内自办声乐培训班(中专),其中大部分毕业生都补充到乐团来。日,王枫、施明新任广州乐团副团长。该团在整顿、培训队伍同时,陆续恢复正常的艺术活动,先后创作演出过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管弦乐《岭南风光》、双簧管协奏曲《在水乡》、交响幻想曲《满江红》、钢琴协奏曲《渔乡情》;合唱《我的根在中国》、《绿草地》、《红梅赞》等,以及中外交响音乐名作。?
日,施明新任广州乐团团长,王枫任副团长,后来赵冰陶任副?团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内外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广州乐团邀请国内外音乐团体和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来团合作演出,努力提高乐团整体业务素质,并多次派出队伍或个人到国外、省外参加比赛或演出。日,女中音歌唱家梁宁参加在英国举行的1983年第7届英国本森—赫杰斯金国际歌唱比赛获得第4名。—22日,梁宁参加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第一届玛扎姆·海伦国际歌唱比赛荣获女声组一等奖。1986年6月广州乐团合唱队赴京参加第二届北京合唱节演出荣获一等奖。1987年6月合唱队又赴港与香港演艺学院联合演出。钢琴家李淇曾以中国音乐家小组成员身份到西欧多国访问演出。?
从建国到1987年广州乐团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艺术家,创作了一批质量较好的作品。指挥家有施明新、杨桦、徐瑞祺、张伟才、白村等;作曲家有乔飞、杨庶正、彭家幌、杜钳、金友中、司徒抗、宗江等;演奏家有李淇、何东、金洪中等;歌唱家有罗荣钜、曾嫩珠、宋河开、夏秋燕、饶岚、梁宁、张倩、李素华、乔平、曾新芳等。在全国性评奖中获奖的作品有彭家幌词曲的歌曲《贫下中农当了家》,何东、宗江的小提琴协奏曲《鹿回头传奇》,司徒抗的小合唱《我的根在中国》,杨庶正的管弦乐《岭南风光》、合唱《绿草地》等;在全省性评奖中获奖的作品有金友中的管弦乐《瑶山行》,彭家幌的交响幻想曲《满江红》,李淇、宗江的钢琴协奏曲《渔乡情》等。在国际性比赛中获奖的演员有李淇、梁宁、张倩。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的演员有张倩、李素华、乔平等。?
(五)广东民族歌舞团?
日,海南歌舞团成立,后称广东民族歌舞团,团址在海口市,1985年7月迁回广州(日改为南方歌舞团)。50年代初期,其成员是从原南方大学海南分校文工团及东江文工团的部分艺术骨干组成。海南歌舞团由海南行政区党委领导,首任第一副团长马明。1954年10月,为了发展黎族、苗族的艺术事业,海南歌舞团搬迁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改名海南民族歌舞团。张羽任第二副团长。?
1956年10月,马明副团长带领歌舞团创作人员到海南自治州各县、乡深入生活,创作了《三月三》、《半边裙》、《打柴舞》、《钱铃双刀》、《碗舞》等一批舞蹈节目。当年,黄克任副团长。?
1957年初,海南民族歌舞团与华南歌舞团组成广东代表团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海南民族歌舞团被誉为“五指山花朵”,她的舞蹈《三月三》被选入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党中央首长演出,并得到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6月,舞蹈《三月三》被选为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
1958年3月,海南民族歌舞团应邀到广西南宁参加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大典的演出,并受到贺龙元帅的接见。之后被派到越南民主共和国海宁省演出,同年被评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59年张福申任海南民族歌舞团团长,3月自治州府与海南行政区合并,全团搬到海口市。5月参加全省专业文艺会演,《草笠舞》、《松不老》、《舂米谣》、《远航归来》、《松涛之花》、《叮咚舞曲》、《老汉之歌》、《养得鹅肥情更多》、《椰树开花》等歌舞节目被评为优秀节目,获得广泛赞誉。?
日,海南民族歌舞团被评为广东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被批准授予全国文教战线先进集体;陈翘、陈德英被评为海南行政区文化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6月,张福申团长代表海南民族歌舞团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12月3日,在海南为接待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举行专场演出。?
日,广东省委决定:将海南民族歌舞团改名广东民族歌舞团,张福申任团长,崔柏林、刘春芳、梁安遵、杜式瑾、郭育民任副团长。?
1962年3月,参加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演出,《叮咚舞曲》获优秀节目奖励。6月,优秀舞蹈《草笠舞》参加在芬兰赫尔斯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获金质奖章。?
1964年至1965年,全团参加“四清”运动,后来参加在广州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歌舞团领导和艺术骨干受到严重冲击,创作和演出活动基本停顿。?
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期,海南区党委决定,将广东琼剧院、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话剧团合并易名海南文工团,广东民族歌舞团改名海南文工团歌舞队。另有50人下放到枫木干校劳动改造。?
1972年,孙启录任歌舞队革委会主任。当年创作演出《喜送粮》、《胶园晨曲》、《飒爽英姿》、《开山歌》、《野营大军过山来》、《黎族代表上北京》、《流水欢歌》等一批节目参加在佛山举办的广东省文艺会演获得好评。1973年这批节目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粤海轻骑》第二集。?
1978年,创作一批新节目参加广东省文艺会演,《踩波曲》、《带枪的新娘》、《我爱苗山》等获得好评。?
1979年,全团参加日本电影《天平之甍》的拍摄。?
1980年4月,恢复广东民族歌舞团,刘选亮任团长,云平任党组书记,陈翘、韦日祥任副团长。?
日,经广东省委批准,广东民族歌舞团搬迁到广州赤岗,由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管理,省文化厅负责业务指导。后由省侨务办公室管理一段时间,1993年起由省文化厅管理。此后,该团创作演出一批优秀节目:《村边的故事》、《鼓乐瑶》、《赶时髦》、《摇篮曲》、《打柴舞》、《摸螺》、《椰林深处》等,其中《摸螺》获1983年首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一等奖。1983年4月,该团应国务院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五·一”节演出,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观众、中央领导人和外国来宾展示了广东省民族艺术的风采,中央领导人李先念、万里、邓颖超、廖承志、王首道、杨静仁等出席观看。接着,该团赴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陕西5省、自治区巡回演出,行程11000多公里,受到观众的广泛赞誉,得到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广东民族歌舞团的创作演出节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中外观众的欢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该团应邀到香港、澳门、法国、奥地利、西班牙等地区和国家演出;在国内,1973年12月,为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演出,为美国、英国、苏联和香港地区来访艺术团、组作交流演出。?
广东民族歌舞团拥有陈翘、刘选亮、张羽、陈创等一批创作、编导人员。该团有三条过得硬的成功经验。一是坚持艺术的民族化道路,二是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三是坚持艰苦朴素的传统作风。
(六)广东粤剧学校?
日,广东粤剧学校成立。它的前身是广州粤剧学校。该校是由广州粤剧团附设少年粤剧训练班,1959年7月改名广州粤剧学校,1960年6月改名广东粤剧学校,隶属省文化局管理,担负为全省粤剧专业团体培养输送粤剧专业人才的任务。??
粤剧学校首任校长白驹荣,副校长陈重华,任期为年。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办。日全校教职员工下放英德茶场广东省文艺“五·七”干校劳动。日成立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校址在广州市郊上元岗。同年4月25日,杨克利任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主任,张早、邝健廉、邓友梅任副主任,日,张克任副主任。8月7日,邝健廉任主任。1978年1月起,广东省“五·七”粤剧训练班改名广东粤剧学校。日,吴展任广东粤剧学校校长,陈重华任副校长。日,李国秀任校长,关汉元任副校长,陈重华任顾问,后陈道薇、黄华任副校长。1978年由学校组建“广东粤剧学校演出团”,以历届优秀毕业生及在校任教的专业教师组成,并配以各年级学生参加实践,演出剧目达100多个。曾先后多次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
广东粤剧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后,得益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白驹荣、新珠、曾三多、靓少英、苏州女、罗家树、黄不灭等担负起表演艺术教学工作,也得到马师曾、红线女、靓少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楚岫云、少昆仑、陆云飞、薛觉明、罗家宝、林小群等以及戏剧、音乐、曲艺专家来校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该校从训练班逐步发展成为正规的全国重点艺术中等学校;从单一学制发展为多种学制:从仅有的粤剧表演、音乐伴奏两个专业发展为粤剧表演、音乐伴奏、舞美、曲艺等多种专业。总之,正朝着多学制、多专业、多功能的方向发展,为粤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当今活跃于粤剧舞台上的著名演员林锦屏、彭炽权、关青、曹秀琴、郭凤女、丁凡、陈韵红等,以及新秀蒋文端、李淑勤等,均是广东粤剧学校毕业生。??
(七)广东舞蹈学校?
日,广东舞蹈学校成立。它是全国开办最早的三所中等专业舞蹈学校之一。这所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舞蹈专业人才,为省、市专业表演团体及群众文化单位输送舞蹈表演编导等专业人员;培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专业设置有:中国舞表演、芭蕾舞表演、现代舞表演、音乐舞蹈师范、社会文化等专业。学制为:招收小学毕业程度的6年制与招收初中毕业程度的3年制。招生以本省范围为主,部分班级面向部分省、市和地区。经过30多年的努力,师资不断充实提高,教学设备逐步完善,初具规模,是一所具有良好教学条件的学校。?
1959年初,广东舞蹈学校招生,秋季开学,梁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61年,郭云英任副校长。校址设在海珠北路177号(即光孝寺内东侧)。?
从1959年9月至1966年6月,舞蹈学校共招收了3年制的中国古典舞专业班两个班,58名学生;招收了6年制的中国古典舞专业班两个班,90名学生;开设了6年制的芭蕾舞专业两个班,学生60名。在这个时期,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另方面因材施教,培养尖子演员,培养具有独舞、领舞能力的主要演员。在教学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按照科学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专业课开设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中国民间舞课、毯子功课、把子课、舞蹈理论课、排练学习课、音乐课。芭蕾舞专业开设芭蕾舞基训课、外国代表性民间舞课。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力求学生达到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在舞蹈教学上突出中国南方舞蹈特色。教师们积极收集广东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整理了粤北的采茶舞、瑶族舞,粤东的英歌舞、钱鼓舞,海南的黎族等南方舞蹈教材,努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学校。这个时期培养出潘瑜美、黄河、杨子达、梁郎行、杨明敬、夏嘉音等舞蹈演员,成为歌舞团体、艺术学校等单位的主要演员、领导骨干。?
1964年7月,梁庄仪任副校长。1965年10月,学校迁往广州沙河顶水荫横路13号。
1965年10月,省委决定广东舞蹈学校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合并改名广东艺术专科学校,由广东省文化局局长李雪光兼任校长,张新任党委书记,陈立任第一副校长,俞薇、郭云英任副校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教学处于停顿状态。广东舞蹈学校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合并后时间短暂,行政管理、经费收支仍然未合,舞蹈学校框架依旧存在。1968年大部分教工下放到三水县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的南边干校,并开办了三水文艺短训班。1969年12月,在校第四、五届学生毕业,分配到全省各县文艺宣传队工作,学校教师从三水干校迁往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并开办韶关马坝文艺短训班教育调查工作。
1969年9月,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文教办公室组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由广州美术学院、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和广东舞蹈学校合并组成。校址设在广州河南晓港路广州美术学院内。学院革委会主任张新,副主任李修森等,舞蹈学校改为舞蹈系,系党支部书记梁惠,连长张小彰。1970年11月,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舞蹈系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60人,学制5年。从当年至1974年,招收工农兵大学生3个班,每班30名学生,学制5年(1974年中专班学制6年),共招收150名学生。这4届学生的教学内容均以排练剧目带教学,先后排练《白毛女》、《小刀会》等。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省、广州市、海南自治州和肇庆市歌舞团。这个时期培养出温明珠等成名演员。?
1977年12月,省委决定恢复广东舞蹈学校,舞蹈系从河南晓港路广东人民艺术学院迁回广州沙河顶水荫横路13号复办广东舞蹈学校。方明任校长,陈书智、袁宏任副校长,1982年1月,姜大中任副校长。?
从1978年开始至1986年止,先后招收了8期中专中国舞表演专业班260名学生。这个时期培训的学生大都是定向招生,为战士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西藏拉萨歌舞团、阿里地区文工团、广西梧州歌舞团、柳州歌舞团和广东舞剧团培训演员,取得了好的成绩。一部分学生参加全国第1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获二、三等奖。
1985年,杨美琦任代校长,陈书智任副校长。?
1986年,杨美琦任校长,陈书智、鲍忠棠、马游任副校长。?
1987年9月,广东舞蹈学校与美国舞蹈节及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合作,在广东舞蹈学校内开设4年制现代舞实验班,后来成立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
广东舞蹈学校办校以来共培养了25届毕业生,650多人。分别输送到本省各个歌舞团、文工团、文艺宣传队、文化馆和艺术馆等单位,输送到兄弟省区歌舞团;不少毕业生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和地区。历届学生曾参加全国一、二届舞蹈比赛、一、二、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获奖达9人次。1966年毕业的郭美怡成为全国著名舞蹈编导。1975年毕业的温明珠被评为广东仅有的国家一级舞蹈演员。此外,舞蹈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有王生贵、萧永森、江美薇等都在各自的单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应社会需要,学校增设了各类学制的代培班、师资班、短训班、幼儿舞蹈训练班、国际舞短训班等达100多期,受训人员近2万多人次,为社会舞蹈活动作出了贡献。?
广东舞蹈学校师生曾赴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参加演出、比赛和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了祖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光辉成就作出了贡献。
(八)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
1955年夏天,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成立。1958年撤销,日复办。校址在广州市沙河顶省歌舞团大院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1984年至1987年,学校建起包括教室、图书馆、办公用房、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舍等,初具规模。?
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的任务是培训省内各级文化部门和文化艺术单位的干部。设置的主要专业有文化艺术管理、图书馆管理、文物博物馆管理、社会文化管理、电影发行放映管理等。学校采用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的方式,为全省文化系统培训了众多人才。?
学校拥有一支包含高级讲师、讲师和助理讲师的教师队伍。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发展。?
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从1985年9月起开始招生,截至1987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专业短训班近20期,培训了各级文化部门领导和文化艺术单位业务骨干1400多名。1987年9月,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与广东社会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两年制全脱产文化管理专业大专班,来自全省文化系统的在职干部60名,经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被录取入校学习。?
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复校后的首任校长鲍蔚然,第一副校长赖启,副校长郑炳坚、袁宏。
(九)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日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成立。它的前身是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日成立。在此之前,则是1959年由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改为广东省戏曲研究室,1964年改名广东省戏曲工作室,1974年改名广东省戏剧改革工作室,1978年改名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4年7月改为现名。?
省艺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主要刊物和著作有:《南粤剧作》、《广东艺术》、《戏剧艺术资料》、《广东戏剧年鉴》、《论潮剧艺术》(林澜)、《粤剧艺术论》(郭秉箴)、《粤剧史》(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南拳》(马明晓、谭勋、苏家驹)、《戏剧手法例话》(谢成功、梁志勇)等。?
广东省戏曲研究室、戏曲工作室以至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均属于广东省文化厅(局)管理的一个事业单位。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管理全省的剧目和组织戏剧创作,挖掘戏曲剧种的艺术遗产,开展戏剧评论和研究戏曲改革工作。?
在1964年以前,负责人是郭秉箴。1964年以后至1983年以前,负责人有林澜、苏明、郭秉箴、赖伯疆。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以后,先后任所长的有倪路、吴世枫、谢彬筹,任副所长的有马明晓、谢成功、谭永年、熊文波。?
(十)广东省演出公司?
1980年1月广东省演出公司成立,它的前身是广东省文化局物资供应管理站,成立于1960年,1962年后,对外用广东省文化器材公司的牌子,1980年1月撤销,成立广东省演出公司。1984年12月曾改名广东省文化艺术联合经理公司,1985年12月恢复广东省演出公司名称。该公司成立时属企业管理体制,1986年4月改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广东省演出公司成立后为省级演出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全省的演出工作和演出器材的供销业务。主要的业务范围有:组织、安排和管理全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巡回演出工作;组织艺术交流、接待来省演出的外来表演团体;指导和管理全省专业剧场的经营管理和规划建设;经营全省演出器材的供销工作。随着演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从单纯管理型过渡到经营管理型,也随着演出市场形势的发展,为活跃演出市场,繁荣文艺舞台,广东省演出公司还开展演出策划、组台、中介等演出业务,参与主办、承办、协办一系列不同门类、不同观众层面的演出活动,如大型文艺晚会、庆祝晚会、演唱会等,影响较大的有:1983年10月主办的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音乐会、1987年11月主办的庆祝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大型文艺晚会等。此外,还配套开展舞台美术、灯光、音响工程的设计、制作、器材租赁、工程安装、技术咨询、宣传广告服务、音像制品经营等。?
广东省演出公司历任经理(后为总经理)有关子光、张岳群、宣增祥;历任副经理(后为副总经理)有张岳群、杨晓东、郑继成、陈伦元、吴元凤、张铮、沙平汉、谢裕旺。?
1965年8月,广州市投资建成友谊剧院。它是一座多功能的剧场,在当时国内属于最完善的高档次的主要接待外来艺术表演团体和国内著名艺术团体演出的场所,并成为广东省、广州市重要会议和外事活动的场地。?
友谊剧院位于广州市人民北路,与广州外贸中心、广州国际电讯大楼相邻,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它的设计具有岭南园林特色,严整合理,美观大方,宽敞舒适,幽静雅致,声光俱佳等优点,能容观众1600位。?
友谊剧院首任经理陈超。剧院原由广州市越秀公园管理。1970年4月交由省文艺战线革委会管理,司徒许任剧院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朱崇珍(女)任副组长。日龙家钦任副经理,后任第一副经理;日沙平汉任经理。?
日成立广东省友谊文化合作公司,与友谊剧院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增加编制。日,宣增祥兼任友谊文化合作公司董事经理,沙平汉兼任友谊文化合作公司董事副经理。日,宣增祥任友谊文化合作公司副总经理,沙平汉任友谊文化合作公司总经理。同年4月29日,钟振祥任友谊剧院副经理。?
日,新建省外来剧团招待所“艺屯阝”正式交付使用。该所在友谊剧院原停车场东侧,设计面积4741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完成3900平方米,标准床位254个,投资112万元。唐波任所长,陈碧梅任副所长(后任所长)。?
日,广东省友谊文化合作公司与澳门南方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关于合作经营广东艺术中心的合同书》。后来广东友谊艺术中心建成全面开业。艺术中心包括友谊宾馆、友谊剧院、音乐厅、歌舞厅、快餐厅、酒楼、商场等,是一座集演艺、娱乐、旅业、餐饮、商贸于一体的文化合作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获得国内外观众客商的赞扬。?
(十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日,广东省文教厅派出以李汉英为组长的接管小组接管广东省立图书馆〔民国元年(1912年)6月成立,馆址在今广州市文德路62号〕。25日,广州市文教局派出以康殷为组长的接管小组接管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广州市文德路81号)。12月,省文教厅确定将广东文献馆(今广州市工人文化宫,以前叫文庙)并入广东省立图书馆,由杜定友继续担任馆长。?
1950年3月,广东省立图书馆易名广东省立人民图书馆;7月,再改名广东人民图书馆。是年年终统计,广东人民图书馆藏书(刊)共242382册,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藏书(刊)133930册。1951年3月,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易名广州市中山图书馆,1952年1月,梁彤晖任该馆馆长,伍汉扬任副馆长。?
50年代初期,省、市图书馆除负责书刊采编、流通等业务外,为配合当时的形势需要,还举办了《鸦片史料展览》、《百年来广东人民革命史料展览》;为配合解放海南岛,省图书馆特搜集有关海南岛及南路各县县志150余钟,存放广东史料室,以供参考。?
1953年10月,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任务作了三项指示:一是搜集、保藏并利用各种图书、报纸及其他出版物,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人民,同时配合各个时期中心任务,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辅导人民获得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知识,以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二是以图书资料参考书目等供应省内党政机关、财经部门及其机关团体在工作业务上之需要;三是研究图书馆的科学工作方法,在省文化事业管理局领导下以先进经验指导省内各级图书馆暨促进全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953年10月,杜定友奉调广东省文史研究馆(1956年底复任省图书馆馆长,翌春退休)。日,广东人民图书馆与广州市中山图书馆合并,名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何琪任馆长,梁彤晖任副馆长。原两馆分别位于文德路南北两端,故称南馆、北馆。原省馆藏书60余万册,市馆藏书33万册,合共93万多册。1954年,古梅任副馆长,1955年11月,叶得春任副馆长,次年任馆长。?
1960年1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凡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省中山图书馆两份。这项规定进一步保证了广东文献收集工作的开展。1960年6月,章璇任副馆长。1961年9月,李易安任副馆长。1965年3月,钟应时任馆长。?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展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相继停顿,大量图书被封存,阅览室关闭。1967年1月,在上海刮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1月23日,馆长钟应时被夺权。1968年8月,军宣队、工宣队进驻中山图书馆。12月8日,省中山图书馆革命委员会成立,郭永田任革委会主任,陈志敏、马利强任副主任。12月15日全馆职工下放到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日,王志华任革委会主任,马成礼任副主任,后来仲先、赵平、黄稻、佟德山、吴发泽、章璇先后任革委会副主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从1977年2月起,一批被长期禁锢的图书?开放。??
1979年9月,王志华任省中山图书馆馆长,章璇、佟德山、赵平、黄稻、罗屏、王贵忱、巫小静先后任副馆长。1983年省文化厅直属单位机构改革,处级干部重新任命,12月5日,佟德山任省中山图书馆馆长,赵平、马利强、冯咏轩、黄炎先后任副馆长。?
日,由省中山图书馆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通过技术鉴定;次年2月,获文化部1986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这是省馆自动化系统的起步,及后,实现了图书馆外借流通计算机管理,又完成了包括22个分系统的省级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了拥有30多万件记录的10多个大型机读数据库,实现远程联机编目检索,建立了以省图书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公共图书馆自动网点。??
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位于广州市文明路的省中山图书馆新馆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新馆建筑面积32860平方米。11月26日,邓小平为省中山图书馆题写馆名。之后,省中山图书馆突破传统的封闭模式,多层次、多功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大面积开架借阅,让藏书直接与读者见面,全馆10多个主要阅览室及中外文外借书库一律实行开架借阅,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率先开辟港澳台图书阅览室,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同时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设立核心期刊索引、专架介绍新书、开展馆际互借以及电话借书、送书上门等服务。?
省中山图书馆长年坚持举办各种展览、辩论会、讲座等活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一定成绩。?
1987年底,省中山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8680平方米,有藏书350余万册,日均接待读者4000多人次,书刊流通5000多册次,是一座开展对外图书交换业务的大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今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省中山图书馆将建成为一座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全省文献资源收藏与服务、计算机网络、馆际协调与协作、业务研究与交流的中心。?
此外,日,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设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内。它的工作任务是加强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广东省内图书馆信息宝库的作用,积极开发信息资源,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由省文化厅、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省高教局和省中山图书馆等文化、科研、高等教育单位和高等学校图书馆组成领导班子。首届会长杜定友,副会长叶得春、何多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打倒“四人帮”后,1978年10月恢复建制。日,由张岳群任主任委员,梁湘、周鹤鸣、佟德山、李燮均任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办《图书馆园地》杂志;广东图书馆学会主办《图书馆论坛》和《学会工作通讯》,为图书馆人员提供开展学术交流园地。?
(十三)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委员会由26名委员组成,杜国庠任主任委员,侯过任副主任委员。此外,还有研究员8人,秘书1人,干事4人,工友2人。同年底,更名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一起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日,开展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查工作。?
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广东省文物保护暂行条例》及第一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19处。?
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重新核定公布了第一批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随之瘫痪,文物被当成“四旧”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日,恢复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24名委员组成,杜埃任主任委员,杨荣国、李雪光、商承祚任副主任委员。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重新公布第一批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日,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第二批广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
日,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归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东省文化局共同领导。1982年3月至1985年12月,进行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日,张春芳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3年9月,广东省文化厅增设文物处,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文物处合署办公。9月,吴发泽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84年1月,杨森任文管办副主任。2月,蒋凡任文管办副主任。1986年4月,吴发泽兼任文物处处长,杨森、蒋凡任文物处副处长。?
1986年10月,徐恒彬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十四)广东省博物馆?
日,广东省博物馆成立。它于1957年7月开始筹建,日举办各种展览,向群众开放。?
广东省博物馆是广东省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物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它的基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各种陈列展览,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日,广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商衍鎏任主任,商承祚、胡肇椿、蔡语邨任副主任,丁颖等17人任委员。广东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设在省文化局内(光孝寺),由专职副主任蔡语邨主持工作,有秘书1人,下设行政组、业务组共10余人。1958年春,文化局系统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将组建于1956年2月的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并入省博物馆(筹)。这时省博物馆(筹)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新馆基建工作、举办广东省社会主义经济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和举办广东省考古工作10周年展览等。同时,筹备广州鲁迅纪念馆陈列开放工作。
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管理的广州鲁迅纪念馆开始对外开放,接待观众。馆址在广州文明路6号(中山大学旧址,即今文明路215号)。9月,蔡语邨、王仲源任副馆长。翌年4月林卓华任副馆长。?
1960年至1966年10月,主要工作有:举办广东省历史文物展览、馆藏历代陶瓷展览、广东潮州金木雕艺术陈列、中国人民三年解放战争史实展览、充实提高鲁迅纪念馆陈列、进行文物调查发掘、举办《抗日军政大学校史展览》等。?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工作停顿。?
日,成立省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孙敬华,副组长黄玉质。这个时候博物馆大部分工作人员下放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省博物馆工作任务主要是清仓核资,支援举办《毛泽东同志革命实践陈列》等;日,省文艺战线革委会决定潘兆鸿任省博物馆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
日,成立广东省博物馆革命委员会,设委员7名,任发生任主任,孙敬华任副主任。12月3日,程敏任副主任。日,林卓华任副主任。日,尚永志任副主任。10月25日,黄玉质任副主任。?
在1971年至1977年间,省博物馆主要工作任务是:继续支援《毛泽东同志革命实践陈列》;修改、扩充鲁迅纪念馆陈列;进行西沙群岛文物考古调查发掘;举办广东省出土文物展览、馆藏陶瓷珍品展览;征集文物藏品等。?
1979年9月起,省博物馆恢复原名,任发生任馆长,林卓华、尚永志、孙敬华任副馆长。1983年10月,机构改革,调整班子,任发生任馆长,黄玉质、王贵忱、古运泉、李继发任副馆长。1986年9月薛连山任馆长。?
广东省博物馆附设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艺林轩”,经营文化商品,装裱书画等业务。
(十五)鲁迅纪念馆?
日,鲁迅纪念馆陈列工作就绪与省博物馆同时开放,其行政上属广东省博物馆管理。张竞曾任该馆馆长。?
该馆在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即原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钟楼。该楼建于清道光三十一年(1905年),是清末仿西洋风格营造的一座砖木结构建设物,面积2700平方公尺,平面似“山”字形。?
文明路215号大院原为清朝贡院,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钟楼乃此时所建,初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广东高级师范学堂。1924年孙中山在此创办广东大学,当年1月孙中山曾在此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组国民党,制订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很重要的一次大会。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而改名中山大学。?
日,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处主任、组织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期间,曾在钟楼工作和居住。建国后,钟楼原貌尚存,故择此处建立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内陈列鲁迅生平及其伟大业绩,供观众景仰与学习,是广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十六)广东省文物总店?
1977年5月,广东省文物总店成立,店址原设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内,原名广东省文物商店,蒋凡任副经理。1980年尚永志任经理,1982年谢锦庭任副经理,1983年甘炳森任经理,麦德华任副经理。1984年7月经上级批准改现名。它是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其工作任务是通过商业流通手段,收集和保护社会上的流散文物,将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首先提供给博物馆、艺术馆、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一般文物则有选择有计划地供应国内需要和组织出口。国家规定文物商业要执行“少出高汇,细水长流”的方针。?
省文物总店成立初期,根据国家有关文物收购权统一划归文化部门所属文物店的规定,在省内开展文物收集工作,并向省工艺公司提供出口文物商品。1978年10月,省文物商店设立外宾门市部,经营古旧陶瓷、书画、玉器、铜器、刺绣、砚台、杂项等,其后陆续在省内市内一些宾馆和旅游场所开设文物商品代销点。1985年在香港举办了首次展销活动。1987年,国家又规定文物商品经营权统归文物店,外贸部门全部旧工艺品库存移交文物商店。至此,国家给予了文物商店专营文物的专营权。1987年7月,省文物总店从光孝寺迁往人民北路196号广东友谊剧院大院内。?
10多年来,省文物总店通过商业手段从社会上收集的文物和古旧工艺品中,鉴选出万件“超限文物”,向省和一些地县博物馆提供了1000多件藏品,有著名的宋代建阳窑兔毫盏,元代青花瓷、枢府瓷,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郎红瓷。在保护国家文物的同时为国家创收外汇近700万美元,为国家提供了1000多万元利税。?
(十七)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
1956年5月,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成立。它曾称广东省艺术馆、广东省文化馆。现办有《珠江》文艺杂志月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56年5月,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文化工作大发展的形势下,为了加强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辅导,以原来广东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音乐工作组为基础,并从广东文艺社、华南歌舞团抽调部分人员建立广东省艺术馆,馆址设在广州市光孝路17号。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林山兼任馆长,蔡迪支任副馆长。1958年5月徐洗尘任副馆长。1960年馆址迁至大南路43号。1962年馆址迁至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7月广东省文化局社文处副处长海风兼任馆长。10月海风任馆长。1963年广东省艺术馆改名广东省文化馆。1964年由广东省文化局社文处副处长何史兼任馆长,何雪飘任副馆长。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东省文化馆基本停止工作。1968年9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文艺办公室采取“连窝端”的办法,全馆人员参加省属文艺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于12月15日下放到英德茶场省文艺“五·七”干校,边劳动边参加清理阶级队伍、整党建党。1969年广东省文化馆被撤销,图书和工作资料散失,其他物资则丧失殆尽。1973年7月广东省文化馆恢复,改名为广东省群众文化馆,仲先任馆长,馆址借用广州市东山培正一横路3号大楼办公。1976年何雪飘重新任副馆长。1979年年徐洗尘任馆长,吴复光任副馆长。1980年1月广东省群众文化馆改名广东省群众艺术馆,同年增加王枫任副馆长。1981年年底馆址迁回越秀中路125号大院。1983年广东省群众艺术馆改名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郑天健任馆长,吴复光、王枫任副馆长,后增加黄炎任副馆长。1985年郑天健任广东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兼馆长,杨渡、林湘、王凤志任副馆长。1987年5月郑天键不兼任馆长,由社文处副处长刘耀棠兼任第一副馆长,徐东蔚、陆槛溪任馆长助理。1987年底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暂借文德北路81号原省中山图书馆北馆后座办公。?
(十八)广东省电影公司?
1953年12月,广东省电影公司成立。它是建国后,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民党中央电影局(今沙面复兴路10号—12号),于1950年1月成立华南影片经理公司之后,随着电影发行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于1953年12月改名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东省公司的。华南影片经理公司当时担负广东、广西和福建3省的影片发行业务,从此结束了由私商经营影片发行的历史。同时,香港南方影业公司驻广州、汕头、厦门3个办事处的影片发行业务,也交由华南影片经理公司负责管理。华南影片公司的首任经理洪藏、副经理丁达明。?
1950年初,广东省电影市场仍然被美英影片垄断。华南影片经理公司在创建电影发行网的同时,还担负着用国产影片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影片占领电影市场的艰巨任务。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管理电影事业的5项办法:《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电影新片颁发上映执照暂行办法》、《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产影片输出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这5项办法的颁布施行,对扶持发展国产电影,抵制有毒素的和有消极作用的中外影片,净化电影市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华南影片经理公司大力宣传发行《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中国儿女》、《白毛女》、《赵一曼》等国产影片,和《普通一兵》、《伟大的转折》等苏联影片。从此,彻底结束了美国影片长期垄断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
1952年2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在北京成立,在各大行政区设区公司。华南影片经理公司随之改名中国影片经理公司中南区公司华南分公司,负责广东、广西两省的影片发行工作。并设立广西、粤东、粤中3个办事处和粤北、粤西、珠江3个发行站,并接管了广州市的广州戏院,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国营电影院。此时,洪藏任中南区公司经理兼华南分公司经理。1952年9月,洪藏调任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副经理,丁达明接任华南分公司经理。不久,丁达明接任中南区公司经理,华南分公司由邱秉经接任经理。1953年5月,邱秉经调京任职,由许厚力任经理、周力达任副经理。?
1953年12月,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电影放映和发行工作的指示》,规定了各级电影发行机构的领导关系,明确机构的设置和业务工作管理等问题。将中国影片经理公司改名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同时,各省、市、自治区的电影发行机构改名中国电影发行公司XX省公司(或办事处);缩编各大行政区公司为中影代表处。由此,华南分公司改名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广东省公司,原属华南分公司领导管理的广西办事处划出,自行成立广西省公司。1954年2月,许厚力调北京任职,由李志民任广东省公司经理。1956年2月,李志民调京,由陈乃华继任经理。?
1957年4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改变电影发行体制管理办法》的通知,决定将原属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各省、市、自治区公司(或办事处),自1月1日起,划归各省、市、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直接领导和管理。但影片拷贝所有权和发行收入仍为总公司所有,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只提取代理发行手续费。由此,中国电影发行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改名广东省电影发行公司。这项举措,改善了过去统得过死的做法,使各省、市、自治区有较多的自主权,增强了电影发行企业的活力,推动了电影发行事业的发展。?
1958年9月,陈乃华调任省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电影发行公司由副经理黄润泽主持工作。1959年初,章璇任经理,黄润泽、路平任副经理。1962年2月,符祖贻任经理。?
1963年2月,国务院转发文化部《关于改进电影发行放映体制试行方案》规定:“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是领导管理全国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专业公司,依据文化部规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负责领导管理全国电影发行业务。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所设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在业务上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和地方文化行政部门双重领导,其正副经理的任免、调动,须征得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的同意。”还规定:“全国各制片厂生产的影片统一由中影公司收购,印刷所需拷贝后由中影公司统一分配和调度。”“各地发行收入统一上缴中影公司,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按发行收入提成,作为业务管理费用。”这一试行方案,通过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在当时对提高电影发行工作管理水平,加速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1964年5月,叶绿茵任公司副经理。1966年5月开始,在“文化大革命”中,电影发行放映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所有的国产故事片和外国故事片以及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统统被打成封资修的“毒草”,一律加以封存。只发行8部“样板戏”和影片《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几部国产故事片和几十部外国影片。电影制片厂停产,电影发行机构解体,电影院、放映队无片可映,整个电影行业陷入生产停滞、市场萧条、经济拮据的困境,几乎消亡。粉碎“四人帮”之后,影业才有新的转机。?
1968年12月,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决定将广东省电影发行公司与广东省幻灯服务社合并,成立广东省电影幻灯服务站,吕文卿任革委会主任,高连科、潘水林任副主任。1970年8月,杜元廷任革委会主任,吕文卿任副主任,潘水林调出。10月,调曹瑞敏任副主任。
1973年5月,广东省电影幻灯服务站改名广东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杜元廷任经理,叶绿茵、高连科、曹瑞敏任副经理。1974年底,杜元廷调任省文化局电影处处长,叶绿茵任公司第一副经理,主持全面工作。?
1974年6月,鉴于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兼负电影器材供应、机器设备维修和人员培训等任务,省文化局决定改名广东省电影公司。1976年9月,符行之任公司副经理。1979年7月,符行之任经理,叶绿茵、高连科、曹瑞敏、何可人任副经理。?
1979年8月,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规定:“省、市、自治区文化局所属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是管理本省、市、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专业公司。”“省、自治区公司根据业务需要在本省、自治区设立分公司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各县所属电影管理站,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并直接管理文化系统电影院和国办放映队。在业务上,受上级公司和当地文化行政部门的双重领导。”“省、市、自治区及县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利润,实行分成办法,即利润的20%上缴财政,80%用于发展电影放映事业,不得用于其他方面。”“为保证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的巩固和发展,规定新建电影院、影剧院和新发展的国办放映队,所需基建投资应纳入各省、市、自治区计委基本建设计划”。随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文化局、省财政厅《关于改革国营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试行方案》。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广东省14个市、地级设分公司,作为省公司派出机构;各县电影管理站改名县电影公司,除做好影片发行工作外,并直接管理文化系统电影院和国办放映队。同年,全省电影发行放映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省电影放映单位7664个,放映电影1929089场电影,观众达到162176万人次,发行收入3641万元。在贯彻国务院198号文件的几年中,全省修建、新建了一批电影院、影剧院,维修和扩建了各级电影公司的业务用房、职工宿舍,促进了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的巩固和发展。?
1983年12月,符行之、叶绿茵等相继离休。杜元廷调任公司经理,何可人、曹瑞敏、周力达、邱镇先任副经理。?
1985年底,杜元廷离休。陈烁任文化厅电影处长兼任省电影公司经理,何可人、邱镇先、曹瑞敏、王业群任副经理。?
日,省委决定,将省、市(地)、县电影公司改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
日,全省第一家多功能的文化娱乐场所——华南影都落成开业(由省电影公司投资1600多万元,经过3年的筹建)。华南影都以电影为主,综合经营,为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的综合发展开拓新路,受到全国电影发行放映行业的瞩目。?
改革开放给广东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带来了机遇。广东省电影公司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改造城市影院、开发农村电影市场和开展多种经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1986年开始,发行收入增长都在全国各省的前列。?
日,华南影都开业。它是广东省电影公司直接管理的全国第一家多功能、综合性、规模经营的电影文化企业。华南影都于1981年开始筹建,在广州流花黑山征地8000多平方米,1984年破土动工,1987年1月建成开业,内设电影院、商场、香江酒楼、投影厅、咖啡厅、中放映厅、宾馆、餐厅等,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华南影都是全民所有制事业性质,实行企业管理。首任经理谭悦来、副经理康惠民。1987年3月罗伟声任副经理。?
华南影都开业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成为广东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窗口,获得国内外的广泛赞扬。它开创了电影发行放映行业“以影为主,多种经营”,稳步发展的新路。影都模式已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竞相仿效,开花结果。?
(二十)广东省电影放映技工学校?
日,广东省电影放映技工学校成立。它的前身是广东省电影放映员训练班、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电影训练班、广东省电影技术学校。?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1951年8月,广东省文教厅就开始培训电影放映技术人员。1952年7月正式成立广东省电影放映员训练班,开始有计划地培训电影放映人员。这个时期先后担任训练班主任的有张碧夫、区达、卢泽汪等1956年广东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成立,将放映人员训练班合并其中称映训班。映训班教务主任和副教务主任,分别由卢泽汪和严丙麟担任。1958年反右运动后期,文艺干校被撤销,校舍移交给省农业厅,映训班又成了独立机构,搬至沙河顶继续开展培训工作,由陈茵任教务主任,卢泽汪、严丙麟任副主任。?
1959年,在“大跃进”期间,映训班与广东电影机械厂合并,成立广东省电影技术学校,公开对外招生。电影技术学校公开招生的消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报名者空前踊跃,学校招生200人,而报名者竟达2000多人,当时电影技术学校校长由叶绿茵兼任(叶绿茵是广东电影机械厂厂长),副校长由陈茵担任。卢泽汪、严丙麟分别担任教务主任、副主任。这一届的中专毕业生后来都成了广东省电影技术管理、电影设备维修和电影机械生产的业务骨干。1961年,广东电影技术学校停办,教学人员并入省电影公司,培训工作仍断断续续地租借地方进行。1963年,省电影公司在顺德桂洲租了一间旧丝厂来办学校,重新开始了较稳定的正常办学,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陆续迁回广州。在顺德办学期间,由高连科负责。1966年至1969年,电影学校全部人员集中在省电影公司参加“文化大革命”,教学工作完全停止,而培训电影放映人员的工作,则采取上门教学方式,到各地去办速成训练班。
1972年下半年恢复了传统的办班方法,举办了一些新技术培训班,如晶体管扩音机修理班、轻便型发动发电机班等。但因无独立校舍,只能因陋就简地挤在越秀中路省电影公司里进行。?
1975年至1977年,以卢泽汪为首组织编写《电影放映设备维修手册》一书,以广东省电影公司内部学习资料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在广东省以至在全国电影行业中,都影响较大,后来中国电影出版社再度出版,向全国电影行业发行。这段时间,主持电影教学工作的有萧玉珩、老庄和张日荣。?
日,广东省电影放映技工学校成立,并于当年开始招生。何可人任副校长,陈方传、傅揖凯任副校长。日,徐风任第一副校长。1984年2月徐风任校长,陈方传任第二副校长,傅揖凯、罗峰、刘勉任副校长。?
自1952年至1987年止,从省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到省电影放映技工学校,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电影放映专业人员的各种类型的培训班79期,培训学员4632人次。?
(二十一)广东音像出版社?
日,广东音像出版社成立,姜大中任社长。该社同时建立社务委员会,姜大中任主任委员,张若星任副主任委员,王滨雁、萧小平任委员。?
广东音像出版社的任务是贯彻“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联系团结广东省文艺家、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组织创作、出版文艺音像出版物,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十二)广东省图片社?
日,广东省图片社成立。它的前身是1974年12月成立的广东省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
日毛中兴任广东省图片社社长,同年3月24日何名泰任副社长,日兰铭权任副社长,日何名泰、潘瑞荣任副社长,日何名泰任社长。?
广东省图片社的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编辑出版新闻和艺术展览图片,反映广东省“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新面貌,以及新时期的新人新事。这些展览图片,向省内外发行,以求达到反映生活、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目的。?
广东省图片社成立后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该社向省内外建立长期订户,1987年长期订户1500个,比1980年增加了近60%,在发行各种不同内容的新闻、艺术展览图片中,先后出版固定专栏有《广东新闻》、《政治宣传教育》、《祖国,在改革开放中》、《环球旅游》、《科技教育》等;还有专题图片《节目》、《爱国主义教育》、《特区新貌》等。
1982年编发了一套《生一个孩子光荣》的宣传展览图片,各地纷纷要求订阅,发行量达到1700多套,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1982年至1983年,连续报导了深圳、珠海和汕头经济特区各方面建设新成就的新闻专题图片《特区新貌》。1985年与新华社广东分社联合出版反映李国桥先进事迹的《只求贡献,不求索取》图片,获得读者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二十三)广东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日,广东省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由省文化厅代管)。郑天健任办公室主任。?
社管会办公室成立后,深入进行社会文化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制订有关社会文化活动管理法规。同年5月26日,省人民政府批转文化厅、公安厅、工商行政管理局制订的《广东省音乐茶座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舞会管理暂行办法》和《广东省桌球场(室)管理暂行办法》。?
日至13日,省委和省政府召开首次全省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社会文化管理工作要“提倡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有害的,打击犯罪的”20字方针。此后,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广东省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不断强化,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四)广东省文化厅幼儿园?
幼儿园于1956年初成立,它的前身是广东省文化局托儿所,1958年更名广东省文化局幼儿园,1983年6月改名广东省文化厅幼儿园。原址在光孝寺内,开两个班,50名幼儿,吴显珍任所长,4名教职员工。1957年李雪芬任所长。1958年增至4个班,幼儿120人,实行全日制,杨洪任园长,林文苑任副园长。?
1960年1月,幼儿园从光孝寺迁址到北京路仰忠街11号现址。1964年林彬任园长,1968年罗坚任园长,1971年12月黄洁珍任副园长,1972年12月,杨瑞珍任园长,1978年11月,梁伟瑜任园长。?
1981年9月,幼儿园新的教学大楼落成,投入使用,自此,幼儿园实行全日制、半日制相结合,由梁伟瑜任园长,黄洁珍任副园长。1984年9月,幼儿园增至180人,6个班。
1985年1月谭慧子任园长,李妙婵任副园长,教职工33人,其中1987年幼儿园有高级教师1名,小学一级教师6名,小学二级教师2名。在1986年、1987年被评为东山区好园所。?
从1956年至1987年广东省文化厅幼儿园毕业的幼儿1000多人。??
省文化局、厅直属机构表?
(一)年直属机构 表1-2
(二)年直属机构 表1-3
(三)1983年6月至1987年12月直属机构
?三、省以下文化行政机构?
(一)副省、地市级文化行政机构?
日广州解放后,当时广州市是中央直辖市,其文化工作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教局管理。1952年8月,广州市文化局成立,一直保持机构和名称。
全省各地市级文化行政机构的设置,则随着地市行政区域的调整而变更。在50年代初,按照1951年《政务院关于调整省、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机构的规定》,文教合设,海南行政区设文教处,各专员公署设文教办公室,各市设文教科(局)。按照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专署和县人民委员会建立文化科的通知》,海南行政区、各地(市)、文化行政机构开始文教分设,海南行政区、自治州、各专署、各市均设立文化局。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本停止工作。1968年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广州市、各行(专)区、各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设立文艺办公室(或宣传办公室),管理文化工作。1973年2月恢复广东省文化局后,随着广州市、各行(专)区、各市也都恢复文化局。?
(二)县级文化行政机构?
建国初期,广东各县级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均采取文教合设,在县人民政府内设文教科,主管全县文化教育事业。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专署和县人民委员会建立文化科的通知》和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本省市县人民委员会建立文化科的通知》后,广东全省各市县人民委员会开始实行文教分设,有些市、县设文化科,有些市县设文化局,个别市县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仍然是文教合一,称文教科(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来的文化科(局)都停止工作。1968年,全省各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在县革委会政工组下设宣传办公室或文艺办公室,主管文化艺术工作。1973年开始,各县恢复文化科(局)建制,全省县(市)都设立文化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山王玉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