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和三江源位置是一个方向与位置

::走进金秀大瑶山::
您的位置: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民族自治五十年,瑶山旧貌换新颜。好比上山吃甘蔗,步步登高节节甜。”这首山歌,唱出了世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大瑶山上人们的心声,唱出了瑶族同胞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感激之情。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际,我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也迎来了50岁的“生日”。。这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土地上,50年里发生的新鲜事就象大瑶山盛产的八角果一样又多、又香:从“瑶家女将”看一代新人的成长;瑶胞们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述说的是“从0到656”公里的奇迹;村村寨寨都不会忘记,是谁为“瑶家挂起‘夜明珠’”;“八七”扶贫攻坚战让瑶族同胞的钱包鼓了起来,“‘光棍村’娶来了‘八角嫂’”……
新华网广西频道 (记者 陆汉魁 李嘉 责任编辑:李璐 制作:黄艳琴)
瑶 家 女 将
  记者到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第一个认识的是县委常委、宣传部瑶族女部长黄成秀。
  她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待客热情大方、工作有活力,谈话间带有几分文气。据介绍,她在瑶寨里当生产队干部后,经党组织一步一步地培养起来,现在成为县一级领导干部。当地人说她是“瑶家女将”的带头人。
  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有一位名叫莫春燕的瑶族女副部长,今年才25岁,大学毕业生。当地干部称她为“瑶山女秀才”。
瑶 山 采 茶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象黄成秀、莫春燕这样的瑶家女将还真不少。她们和全国282万少数民族干部(包括教师)一样,成为各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顶梁柱”,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和“连心桥”。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培养、配备、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强调指出:“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我国认为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记者从县委书记江文术了解到,中共金秀瑶族自治县一贯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明确写道:“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培养各级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并且特别注意从瑶族和妇女中培养干部和各种专业技术人员。”
  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蓝克宽(瑶族)认为,少数民族人民正是通过本民族的干部参加国家政权管理来体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没有干部的民族化,就根本谈不上民族自治,谈不上当家作主。
  1952年来,金秀按照选拔干部要具备的条件和要求,从优秀瑶族女同胞中选拔任用420多名干部。现在,金秀仍有40多名瑶族女干部在党政各部门就任县、科级领导干部。
  金秀县委从多渠道选拔瑶族女干部后,优先安排她们到大专院校和各级党校学习深造,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全县在职的瑶族女干部的的文化程度都在中专以上,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3。
  2002年,金秀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含中、小学教师)2819人,占干部总数的79.6%,比自治县成立时增加了54倍;瑶族干部占少数民族干部现有总数的54%。他们几乎都是在新中国成长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
宏伟的现代综合教学楼
  如今,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管理、懂技术的瑶家女将,在各条战线上脱颖而出。记者特地参观了黄成秀在担任金秀镇镇长、镇党委书记6年间,带领群众开辟的200多公顷高山云雾茶园,只见数十座大山从山脚到山顶,层层茶田盘山而上,嫩绿色的茶苗青翠欲滴。身穿民族服饰的瑶族姑娘背着竹篓,双手娴熟地采撷鲜嫩的茶叶,然后卖给当地的茶叶加工厂。黄成秀现在虽然已不在金秀镇任职,但镇上乡下的群众遇见她,仍热情称为“黄书记”,瑶族姑娘牵着她的手直呼“黄姐姐”,亲热的仿佛就是一家人。
  据统计,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50年来,先后有120多名瑶族女干部被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树立为先进个人。
  金秀通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打下基础。全县现有1所高中、11所初中、86所小学和183个农村教学点,承担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教育的任务;县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则承担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培养。而在新中国成立前,金秀大瑶山只有零星的化瑶小学、私塾和启蒙馆,没有一所正规的学校。
找 到 金 钥 匙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景致奇特的圣塘山、莲花山、罗汉山,让特地带着20多名学生集体到金秀考察的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刘永娟老师着实感受到了“人间仙境”的美妙。她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是云的王国,雾的迷宫,清溪瀑布的源头,奇花异草的世界。”
莲 花 山 风 景
  奇山、秀水、古树、飞瀑――绮丽的森林风景正在成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开发的“黄金”资源。小小的一个金秀县城,近几年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万多人次,由旅游产业带动的收入超过1600万元。旅游产业,逐步成为金秀瑶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金秀大瑶山是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区。“大瑶山,一个充满了神秘景致的地方;金秀,一块集中了最多瑶族支系的土地。”金秀县旅游局负责人李天文得意地向记者介绍大瑶山旅游的“卖点”。
  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县境内的大山百里连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2518平方公里面积,其中有500多平方公里风景如画的自然景区。大瑶山共有植物资源2335种,动物资源281种,成了仅次于西双版纳的我国第二大生物基因库。国家一级保护的“世界植物活化石”银杉,国家一级保护的“世界动物活化石”瑶山鳄蜥及金斑喙凤蝶,在大瑶山林区得到很好保护。
欢乐的瑶族盘王节
  精明的瑶家人发现身边的大山就是一个“大元宝”,大瑶山森林旅游开发逐渐从“跑龙套”的角色站到了“舞台”中央。早在二十世纪90年代,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就把旅游列入重要开发内容,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组织有关专家考察,制订了总体规划,对景点的选择配备、公路勘测设计、配套服务设施等作出了具体安排,还制订了优惠政策,实行国家、部门、个人一齐上,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过10多年的建设,金秀已建成圣堂山、莲花山、原始森林公园,银杉公园等一批别具特色、引人入胜的景点。
  “游客来到金秀大瑶山,不仅可以登上云雾缭绕的山峰观赏仙境的美丽,也可以到原始森林体验回归大自然的快感,还可以深入瑶村领略瑶家丰富多采的民族风情。到了这里呀,想不年轻、想不快乐、想不再来都难。”年仅19岁的瑶族女导游小玲告诉记者。
  “瑶山人开发旅游业的劲头足着哩,我们要把大瑶山建设成为广西‘瑶苗侗乡采风游’线路上的精品工程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计划到2005年金秀旅游收入达到5000万元。”李天文说。
从 0 到 656
  在山峰高耸入云天的大瑶山深处,一个只有20余户人家的小寨子旁,几台推土机来回奔忙铲着土,数十名瑶族群众挑着泥担着石头――一条长4公里、宽3米的公路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之中。记者日前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浪冲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这是我们村自己集资14万元修建的公路,它将与县城通外山外的主要公路连接起。有了它,我们奔小康的步伐就能迈得更快。”52岁的瑶族村民韦庚贵自豪地说。
修 建 工 路
半个世纪以前,偌大的金秀大瑶山没有公路,货物运输,全靠肩扛背负,牛拉马驮。大瑶山几乎与世界隔绝。
  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后,党和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大力地、全面地支持和帮助金秀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其中把公路交通建设放在各项经济建设的首位。
  多年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一贯坚持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记者了解到,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那年,广西省人民政府立即下拨25.5万元资金给金秀发展交通事业。瑶山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在没有机械施工的艰难条件下,用4年时间打通了金秀县城至大山外全长35公里的高山公路,结束了千百年来金秀县城不通公路的历史。
  “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大瑶山同往山外的公路,而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瑶族群众也越来越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他们自己出钱出力,也修建了不少从村庄与主干公路相连通的简易公路。”金秀县交通局负责人李小建说。
  金秀山高谷深,自然条件险恶,修筑公路困难重重。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地将瑶族人民“要致富,先修路”的愿望变成了现实。1981年,金秀县投资9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21条乡村公路;1985年,投资740万元,修建了8条乡村公路;1993年至1996年,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一批柏油公路和机耕路;2002年,投资1亿多元修建由县城通往山外的第一条二级公路……。    金秀发展公路交通事业,走人民政府“重头”投入和开始富裕起来的瑶族同胞自发地修建起简易公路相结合的道路。梯架村仅有24户人家,可一年产出的八角就有15万斤,他们集资近30万元建起来与主干公路联通的公路;拉河口村是一个村级集贸市场,为让“山货”飘香出大山,村民们也集资建起了致富路。
  如今,金秀瑶族自治公路总里程已达656公里,通往山外的公路共有3条,以7条干线公路为主骨架的交通网络已经覆盖整个大瑶山;全县11个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都通了公路。1985年以前,金秀仅有7辆客运班车,现在已增加到65辆。全县有各种机动车1400多辆。“人物随车出高岭,宽宽大路富瑶民。”金秀大瑶山制约经济发展颈瓶的交通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旧貌日益换新颜。
瑶家挂起“夜明珠”
  “高山瑶寨一片灯,好比明珠连天星。天星夜间闪闪亮,明珠夜夜放光明。光明引我去致富,饮水思源谢党恩……”瑶族歌手黄志辉嘹亮的歌声回荡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滴水河河畔。
和平电站4.8千伏变电站
  作为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区和水源中心金秀大瑶山,年蓄水量约25亿立方米,有大小河流26条可以开发利用。
  金秀县电力局负责人陆富盛站在高高的滴水河下六甲电站的坝址上,向记者扳起手指述说大瑶山的“水电发展史”:50年前,金秀大瑶山根本没电,山里群众全靠松枝火把、桐油煤油照明。1957年,金秀第一座10千瓦火力电厂的建成发电,结束了瑶家祖祖辈辈无电的历史。
  金秀水电事业的腾飞却是近十年来的事。陆富盛说:“一种方式是由国家投资建设中小水电站,这些电站基本覆盖了金秀县主要的乡镇和村屯;另一种方式是由群众集资建设村办或户办的微型电站,它们解决了10000多户零星分布在大瑶山深处的人口的照明。”
  据了解,“八五”期间,金秀先后建成了和平、田村水库和河口等中小型水电站;“九五”期间,在国家的扶持下,金秀水电建设遍地开花,建有中小电站122座,容量超过11000千瓦,全县82%的行政村用上了电。1991年,金秀成为广西第一个民族自治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的达标县,也成为全国100个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之一。
  如今,金秀大瑶山600多个家庭型“袖珍水电站”散落在大瑶山深山老林的小溪边,山涧里。罗远村远近闻名的小能人赵逢春为寨子里不少人家装上了“微型电站”。他得意地对记者说:“大瑶山山高路陡,寨子分散相间得又远,从大电站拉电线架电杆要花不少钱,划不来哩。可是装上一个自家‘专用’的小水电站,电灯、打米机、榨油机想开就开,可方便了。”
  走进夜幕降临的大瑶山,在那依稀可见的巍峨的群山的深处,灯火通明的一个个寨子仿佛是点缀在大山里的明珠。陆富盛告诉记者,大批电力设施的建设改造,让大瑶山的“电路”越来越宽阔,仅2000年,金秀县的发电量就达3795万千瓦,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1.8倍;新增高压变电线路和低压输电线路近400公里,为10多万人带来了光明。
  电力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大瑶山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金秀目前已建成糖厂、纸浆厂、香料厂、民族保健品厂等民族工业企业。
“光棍村”娶来了“八角嫂”
  十多年前,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丈二村,因山高谷深,地僻人穷,有200多人口小小的一个瑶寨竟然有20多个适龄青年讨不到老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根据罗运村的地理条件,号召和指导寨子里的瑶族群众种上了满山遍岭的八角树。十几年过去了,如今丈二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不少人家盖上了钢筋混凝土楼房,喜称为“八角楼”。打光棍的小伙子们也都先后娶上从山外嫁过来的姑娘。村里人把靠八角致富而召来的媳妇称作“八角嫂”。
金秀瑶族农民采摘八角果
  这是金秀县委、县人民政府近年来努力开展扶贫工作、帮助瑶族同胞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九五”期间,大瑶山的贫困人口由“八七”扶贫攻坚前的1.35万户、6.76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4984户、22427万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由原来的52%下降到17%。
  改革开放前,金秀县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1.47万户,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8%。“面对这些数字,大瑶山里的共产党员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每个人都感受了到身上的责任。为帮助瑶山群众告别贫困,金秀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对策。”金秀县扶贫办主任赵莫坤说。
  “瑶山要脱贫,交通必先行”。从争取上级拨款、申请世行贷款到自力更生筹措资金,金秀县干部群众铆足了劲儿要让大瑶山与外面精彩的世界连通起来。家住金秀县最偏僻的长洞乡27岁的瑶族小伙子梁本忠说:“以前没有路,再好的山货也只有烂在山里;现在交通方便了,早上把自家培育的香菇、木耳送到柳州市去卖,晚上就可以回到家,方便得很!”
  “扶贫需扶志,治贫靠科技”。金秀瑶族自治县各级领导干部纷纷自带行李进村入户,与村民们促膝交谈,帮他们出致富的点子。金秀实施的“大瑶山八角林营造及疏伐技术”项目,建立了265户示范户。在科技人员的言传身教下,不少农民掌握了采用科学方法种植和管理八角树,成了“八角土专家”。2001年,仅八角种植一项就让罗香乡98%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2000元,成为金秀比较富裕的山区乡。62岁的瑶族老人黄祖成说:“县、乡人民政府的干部到田间地头向我传授八角树管理技术,替我给灵香草‘看病’,还专门帮我们找老板来收购农副产品。吃水莫忘挖井人,我们过上好日子可真离不开他们哩。”
  “科技干部到瑶家,示范得出好办法。”金秀同样用科技示范的方法,帮助瑶族群众广植经济林。从金秀县城向四周乡镇辐射出去的2万多公顷的经济林带,如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一辆辆汽车日夜在那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奔驶,把“山货”送到山外的城市里换回一沓沓人民币。
  记者了解到,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扶贫活动开展以来,到二十世纪末,从中央、自治区到自治县人民政府投入金秀大瑶山这块扶贫的热土共计4654万元人民币。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在金秀瑶山的生动体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2000年末,金秀县重点扶贫的30个村民委已有28个实现脱贫,余下的两个也正加紧步伐,很快就可以跟贫困挥手告别。”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成秀介绍说。
我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走向繁荣
金秀瑶族自治县委书记江文术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我国第一个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同胞,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庆筹备工作,将于今年11月25日欢庆自治县成立50周年。
  金秀瑶族自治县座落在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境内居住着盘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茶山瑶5个瑶族支系,是我国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
  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于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始称大瑶山瑶族自治区,1955年8月,县名改为大瑶山瑶族自治县;1966年4月,改称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
  1952年,广西境内与金秀同年获准成立民族自治县的,还有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莫忍章(瑶族)说,民族区域自治法,既是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的法律,又是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繁荣的法律。
  他说,新中国成立前,金秀大瑶山由于受到历代反动统治者实行民族岐视和民族压迫,各民族之间矛盾重重,瑶族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大瑶山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
  金秀瑶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年来,各族人民得到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极大关怀。全县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睦相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逐步走向繁荣。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金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与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比,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由2896万元增加到43900万元,增长了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2元增加到1350元,增加了6倍多。
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莫忍章深入农家
  现在,金秀被国务院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珠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源头示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批准建立大瑶山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中国八角之乡”荣誉称号。近几来,每年都有6万多中外游客和考察者造访金秀大瑶山。
  我国宪法有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一法学专家向记者解释说,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宪法的总原则和大前提下,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这就是说,凡是自治地方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治地方所辖的区域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治机关在制定方针政策和进行工作时,必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原则办事。
  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位官员介绍,到目前止,我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在这么多的民族自治地方,充分赋予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自治权,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这位官员说。
金秀瑶族自治县自主发展民族经济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族自治地方如何发展民族经济?记者采访了中共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委江文术书记。
大瑶山里的制药厂
  记者: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强调了加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金秀瑶族自治县如何实施这一规定。
  江文术:民族区域自治法总则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的情况,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的理解是,一、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是民族自治地方的首要任务。民族自治地方要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金秀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因此发展民族经济刻不容缓。二、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首先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记者:金秀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如何对全县的经济快速发展作出抉择?
  江文术:金秀的地理条件特殊,分山上、山下两个板块。山上是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自然资源富集;山下是丘陵平原,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根据金秀特有的地域分布格局,要实现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是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抓好山上、山下两个地域板块的“二元经济”,遵照市场规律,做好八块文章。那就是在山上板块,围绕保护、扩大水源林这个中心,以县城金秀镇旅游小区为依托,抓好民族立法、水电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林下经济开发四块文章。在山下板块,抓好工业小区商业小区开发;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和市场开发四块文章,形成以此为核心的贸工农、城镇开发一体化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发展较快的经济区域,弥补山上经济发展缓慢的不足,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逐步把金秀县打造成为“金山秀水”。
  记 者: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如何缩小与发达地方的差距?
  江文术:市场经济的大浪潮,涌到我国的每个角落,民族自治地方也不例外。金秀是经济基础薄弱的自治县,要缩小与发达地方的经济差距,除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外,自治县首先要遵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的抉择。比如,金秀几年来对林种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多杂乱的生产方式、生长周期长向连片集约生产和早熟品种转化;促进低产低效产品向以市场为导向的优质高效产品转化;促进掠夺性砍伐向再生型转化。县委、县政府瞄准市场,提出了八角、水果、毛竹、茶叶4条经济林带的建设,并取得了成效。2001年,金秀全县八角种植面积达24600多公顷,生果产量达1330万公斤;茶叶面积达580多公顷,水果面积1730多公顷,毛竹面积2165公顷。新建设的经济林带,提高了县财政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
幽 峡 清 潭
  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民族经济发展。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48人,其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占79.8%。近年来,全县总共推广包括粮食、甘蔗、林果、水产畜牧等产业的适用技术46项,促进了农业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001年,金秀成立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地培训农业干部。在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5年来,全县参加农业技术系统培训的农民7800多人,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记 者: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金秀瑶族自治县会产生什么影响?
  江文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金秀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使民族地区逐步与世界联在一起。金秀虽然是山区县,但不是封闭县。金秀有丰富的、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有独特的产品;一旦把握住世界市场的脉搏,就可以发挥独特的商品优势。比如,金秀县出产的灵香草,作为香料和草药,现在销到美国、法国、德国,东南亚地区及台、港、澳地区。保健品绞股兰茶、矿产品重晶石等,都是金秀出口的拳头产品。
通过立法保护自然资源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莫忍章(瑶族)告诉记者,金秀是广西最大的水源林区,水源林是金秀的财富。金秀通过行使自治权加强民族立法,用法律保护金秀大瑶族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我们的民族经济。
大瑶山水源林区一角
  莫忍章说,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中国宪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之一,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多年来,金秀就是行使这一自治权,立法保护大瑶山的山山水水。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全县2518平方公里面积,87.34%由森林覆盖着。全县10.57万公顷的水源林,向其周边4个地(市)、7个县、41个乡镇的200多万人口及150多万公顷耕地直接提供水源;同时也为金秀财政和瑶族群众提供了大量财源。
  金秀为保护境内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在《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自治县对森林资源加强管理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对于珍贵稀少野生动物、植物严禁捕猎的采伐。这个条例于1989年4月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于同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但是,在经济欠发达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财政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主要还靠林木资源。据介绍,1998年以前,金秀财政和瑶族农民的家庭收入约2/3来自山上的木材。
  靠木发财,必损林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和开发并举,1998年4月,金秀瑶族自治县痛下决心,实行禁伐!
  2000年6月,金秀瑶族自治县充分运用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颁布实施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森林资源管理条例》,通过民族立法进一步规范管理水源林。
  莫忍章承认,“禁伐”这个措施,我们县付出了很大代价:向来生意红火的金秀两个国有林场陷入困境;以木材加工为主的16家企业被迫关闭或停产;山区瑶族群众的收入锐减,不少已脱贫的又返贫,县财政大滑坡。
珍稀动物金丝猴
  金秀县委、县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一条禁伐后护绿、添绿、增财的发展道路,另建能够成为全县经济支柱的“绿色工程”,
同时,发动群众深度开发林下植物,种植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绞股蓝、灵香草、中草药、生姜等林下经济作物,增加家庭收入。
莫忍章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金秀瑶族自治县用法律保护的10万多公顷的天然水源林发挥其独有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县新植的经济林带总面积为2.9万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就拥有3.6亩。去年,金秀的财政收入已回升到禁伐前的水平,但木材税收所占比重还不到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国家对金秀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给予大力的支持。2001年,金秀被列入国家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县,获得1100万元的补偿资金,还获得旅游国债发展项目及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
莫忍章透露,2002年7月,金秀制定的《金秀瑶族自治区旅游资源管理条例》已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金秀还将着手制定金秀瑶族自治县野生珍贵植物保护条例、瑶族医药管理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等3个单行条例,进一步依法保护金秀大瑶山丰富的自然资源。
  莫忍章说,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中的一项。自治机关还有其他方面的自治权,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结合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等等。
了解和研究瑶族的“窗口”
  位于风光秀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县城东小山头的金秀瑶族博物馆,经过10年来的不断修葺、充实和完善,现在已成为我国了解和研究瑶族历史、社会习俗的重要“窗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左一)五上金秀大瑶山
  金秀瑶族博物馆建成于1992年10月,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4平方米,总投资84万元,仿瑶族民居式建筑,是我国第一个、至今唯一的瑶族博物馆。
  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自主地保护和整理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这个县把瑶族博物馆的建设列为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的重点项目。
  据介绍,金秀瑶族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12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lO件,三级文物65件。文物展览分在两个展厅。第一展厅主要展出瑶族史、民族革命斗争史、石牌制、瑶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宗教艺术、出土文物等;第二展厅主要展出中国瑶族服饰。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瑶族博物馆
  金秀瑶族博物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发挥自己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征集了大量的瑶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历史文物。馆中瑶族服饰最具特色,共收藏有全国各地及海外瑶族服饰58类75套,是目前我国收藏瑶族服饰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博物馆,成为金秀瑶族社会的缩影。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金秀瑶族博物馆题写馆名。费孝通先生说过,“世界研究瑶族在中国,中国研究瑶族在金秀”。费孝通先生于1935年以来五上金秀大瑶山。1935年,费孝通先生偕同新婚妻子、燕京大学毕业生、我国早期从事民族考察研究的第一位女研究人员王同惠,应广西省政府特约,到金秀大瑶山对瑶族进行历史和社会调查。同年12月16日,王同惠女士在考察途中不幸遇难。在瑶族博物馆里,展出至今仍令人激动和感慨不已的费孝通与王同惠当年考察金秀大瑶山的照片和资料。
  金秀瑶族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其中有专家、学者和各级党、政、军领导,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该馆于1997年定为广西柳州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推荐给朋友: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三江地理位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