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毫无顾忌的近义词不怀疑这才是爱那个电视还是电影来

我整天打击他,说话不顾忌男朋友的感受,这是爱他吗?如果真的不爱他,为什么他对我特别好的时候很感动?_百度知道
我整天打击他,说话不顾忌男朋友的感受,这是爱他吗?如果真的不爱他,为什么他对我特别好的时候很感动?
我有更好的答案
看过一个说说“有种爱叫我对象天天打击我:只有我可以骂你可以嫌弃你,两个人在一起久了。祝幸福哦,有时候我真的好累好累。有种爱。虽然有时候累到想分,但是我明白再怎么打击她也是舍不得我的,分分钟炸毛”这是恋爱里常见的事,渐渐失去了新鲜感,但是却更加的把对方放心里了,不说也明白,别人说你不好
是爱他,只不过你不会处理和男朋友的关系不顾及男朋友的感受,聪明的女人,多给喜欢的人,鼓励,爱护,面子
维护你爱的人,他更有自信,动力,更爱你
可是我感觉对他只是喜欢
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其实,在我心中喜欢的类型并不是他,因为他也不爱打扮,言行举止给人一种寒酸样。
那就别在戏弄他了,当短不断必留后患
可是为什么分手又有些不舍,我怕遇不到对我这么好的人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对我挺好的
嫁个爱你的人,要比嫁个你爱得人幸福,更何况你还没找到你爱得人,合适你的,找到后他爱你马都是未知数,伴侣之间只要有你想要的就足够了,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你的意思是?
爱人的方式因人而异,不是所有人的爱当时都一模一样的。做自己就好。只是有时候需要温柔,如果你是你的男朋友,你一直得不到男人想要的感觉,那么在恋爱中可以想象这是否能够走下去。
不能算不爱吧。可能是你把他当自己一样,就好像知道就算再打击他也不会离开的感觉。不要太过分就好
一个人对你好谁不感动!如果你不心疼他,很抱歉,你不爱他!
当然爱他了!俗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谈恋爱!愿:你们早日走上婚姻的殿堂……!
打击是一把双刃刀,有利有弊,不要过度打击!!如果你不爱他,但他对你好的时候会感动,这说明你只是喜欢被他宠着的这种感觉
不要整天对男的这样,慢慢的他就对你冷淡了,好是互相的,总有一天那个男的会累的
爱情不是一两句能说清的,你打击他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过了22岁还这样,那只是你的问题了,你要好好改正自己的缺点
说明你霸道,他在追求你,忍受你
真爱他以后就改掉这些坏毛病。
常打击能使对方快速成长
是,但是你喜欢欺负他
你有一定的虐待狂症,如果是因为你妈妈老欺负或呛喝你爸爸的话,建议你改改吧,幸福生活多好啊,对吧?
女孩子温柔一下嘛
打是亲骂是爱,喜欢不过把脚踹!
反正他特别爱你
我也是这个样子,所以这是感动,不是爱
关于感动是多方面的,怎么抉择还得靠你自己
时间久了 会失去的
阿弥陀佛。
也许是感激吧
早晚失去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电影《亲爱的》?
按投票排序
345 个回答
温馨提示:本文几乎没有剧透。在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在微博上看到一部香港有线电视制作的有关于拐卖儿童的纪录片,名字我已经忘了。看完之后我震撼得久不能言,那几天我又去查了很多关于拐卖儿童的资料,心中充满了悲哀。当时我加入了学校里的电影协会,我们的会长
是一个对电影极其有热诚的人,他用家里给他的零花买了拍摄电影的轨道、麦克风等等齐备的器材,也尝试制作他所能做得最好的短片,说实话,我那时候与他共事,心中都一定相信这个人有朝一日一定会成为一个导演,我找到他我和他说:「陈导,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一件事?如果你有朝一日真的成为了一个导演,可不可以恳请你拍一部关于拐卖儿童的电影?」我平日嘻嘻哈哈、痴呆软妹,忽然如此认真,他呆了一呆,认真思索了一下,答曰:「好。」果然他毕业后背井离乡,到了北京,现在步入正轨。他在今年有一天忽然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条新闻,说:「你看,你的愿望,陈可辛已经在实现了。」我从那一刻,就开始盼望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和挚友去看,坐在电影院第二排,全程有眼泪盈眶,但是没有掉泪。看完之后我百感交集,不发一言,以至于朋友问我:「你还好吧?」过了好久我才整理好自己的心绪,和他说,我为何我会心情沉重得不发一言。我心中既有悲哀,也有喜悦。先说喜悦。我很高兴,我非常高兴,这是一部将会有很多人进入电影院去看的片。(它的商业性)我去看的时候,全场几乎坐满。片子播放期间,与观众的互动很好,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都是持肯定意见的,更不乏被感动落泪的观众。不难预料,《亲爱的》会迎来不俗的票房与口碑。而对我而言,这是最重要的,它完成了我心目中的它的使命。很多人在上面的答案中提到,觉得陈可辛逃避、没有给出态度、抛弃了艺术性、选择了商业性,也有很多声音说,他是个聪明的人,一直知道观众的泪点在哪里,什么题材吃香,市场需要什么。的确,但是,那又如何?这是一部有关「拐卖儿童」的电影,我根本不希望它艺术高度有多么的高,我希望它通俗、易懂,那就意味着它的商业化。但是商业化代表了什么?代表会有很多人去买账,这才是这部电影最需要的。这部电影需要被更多人看到,越多越好。因为它肩负着「让别人正视、重视拐卖儿童问题」的这个使命。这才是它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看到了陈可辛的聪明,这一次,我一点都没有反感,反而我很感谢。太好了,对观众的口味就太好了,感动到人、让人落泪就太好了。因为这样我就知道,会有更多的人会进入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会有更多人感受到被拐儿童家庭的撕心裂肺,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这个平日与他们无关、但是让千万人生不如死的问题。太好了。谢谢陈可辛。你让这部片的观众,至少,至少在两个小时内,体会到主人公痛苦的千万分之一。你将被拐儿童的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他们也许在从前从未意识到它的严重。这部电影,一定会对这个问题有所改善,一定会影响到一部分的人去解决这个问题、提防这个问题,一定。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这已经够了,我在这里,谢谢你。这个故事讲得其实不错啊(它的艺术性)我在这里不班门弄斧。粗略讲一下。我觉得陈可辛在这部电影中,技巧已经接近满分了。从几点可以看出。1、演员表演全员超越上限最明显的就是赵薇,虽然她在电影里只演出了卑微、悲惨,但是不得不说相比起她以前的表演真的是巨大突破。而黄渤在戏里的演技真的是让人拍手称快,整一个角色的心理微妙变化,从丢失儿子前到后,到找回儿子,整个一个角色的心路历程演变的极具说服力,男人的自卑、尊严,焦急、愧疚、绝望、责任、疯狂。有几个镜头我真的认为黄渤就是那个角色,根本不在演戏。对比现在正在热映的另一部电影《心花路放》,宁浩根本就是暴殄天物,浪费了黄渤。不难看出,陈可辛在这部电影对演员的激发功不可没,他对演员的调度和调教能力也可见一斑。2、镜头语言、节奏均好,主要角色都立体真实(除了张雨绮这种小小配角,佟大为也没处理好)这里不累述,上面有很多答案,讲得很好。上面很多答案,里面分析的态度、取向、艺术性,我都蛮认可,说得很好,我一一看过,很推荐大家看,获益良多。我这里提供个不同的意见,也是我心中的声音。而上文提到的悲哀,一方面,我在影片中重新感受到当初大二观看纪录片的那种揪心感,我明白,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不到当事人千万分之一,我们也决不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无时无刻、无法摆脱的痛苦。另一方面,我所悲哀的更多是明白到自己的才华还非常欠缺,想要好像陈可辛一样合格而出色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我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一句话评价的话,那就是,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下面长评,对于文学艺术电影之类的评价,难免会带有一些主观性与倾向性,希望有异议时能够理性交流。老实说,其实整部电影我是没有流出泪来的。因为我本人泪点比较高而且比较奇怪。反倒是旁边的朋友在结尾出来之后放声大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流泪,就说它并不是一部好电影。就像我在看完电影之后第一直观的感受并且在朋友圈里发的那句话一样:「我认为《亲爱的》应该要成为中国大陆电影的一个经典,就像是《熔炉》和《素媛》给韩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一般。」对,就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开始要说,中国社会也许需要更多类似这样的电影。关于电影的艺术手法,我觉得排名第一的编剧老师和木易老师其实已经说的不错。我只提一点,其实是看完电影后,和我一起去的朋友对着我说的一句话,她说整部电影看下来,才发现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每个人都不容易,大概就是这样子。虽然这个总结看起来没有那么的规范,但其实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就是这样子。陈可辛没有去刻意的渲染一种怎样的价值观给荧幕前的观众,更多的,他像是采用一种上帝视角的模式来叙说这个故事。而在叙说的过程中,有轻重缓急之分,比如电影一开始选择用大段的篇幅来描绘出鲁晓娟,田文军,田鹏平凡的生活,以及到田鹏丢失之后整部电影节奏突然加快,再到鲁晓娟参加分享会之后的重新刻意细节的描写。除此之外,我认为整部电影的亮点则在于其人物间的对立性。虽然无法拿电影与文学做更多的比较,但是我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以及电影结束之后,一直在思考这部电影其完整的众生相其实和我所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毛姆所写的那本名著《刀锋》的确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导演不会刻意的去传达自己的价值观,而是通过在一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当中,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且用几件社会事件(拐卖儿童,准生证,领养,打官司等)这几件社会事件乍看起来交集并不是很明显,但却总是能从中找到千丝万缕的联系。最成功的塑造莫过于在他们面对社会事件时,个人所具有的社会背景,价值观,人物层次等方面所产生的对立冲突。在这个冲突之上,是导演用大量的对白所表现出的一场又一场的冲突戏份。甚至是为数不多的没有通过对白而表现冲突的戏份,例如鲁晓娟在分享会上的沉默,田文军在警察局门口的大哭,还有韩总开车停在田文军门口给田文军发微信,以及他一遍又一遍的亲着田鹏并且在喝完两大杯白酒后放声大哭等。这些行为与言语中本身带着每一个人物自己的价值观与社会背景。但是你好像总会觉得,每一个看起来其实都是合理的。如果你真的将自己代入到每一个人物当中,那么其实你就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不幸,大家都不容易。」当然,也许可能是因为我本身读书不是太多以及看电影没有太多的原因,我只能举出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对比。我说的这些,也就是目前排名第一的编剧老师所说的一个群像感受吧。我同样认为,这样子的一个,众生相的感受乃是这部电影所能带给我的最大感触。当然,因为整个社会事件过于微观,毕竟「打拐」和我的生活离得过远。所以我没有办法完全理解所有人物的感受。就像是田文军对鲁晓娟的第二任所说的那样:「你不理解,你永远也没办法感同身受。」这是题材限制的,我觉得陈可辛在塑造众生相这点上而言,不得不说似乎拍出了一部杨导的《一一》的味道。下面说回我一开始说的那个话题,为什么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我从小的时候,父母就不断的教导我,不能吃陌生人给的东西。放学一定要等父母来接等等。隔壁哪哪哪家的孩子丢了。可见,拐卖儿童和妇女,其实在中国社会早就已经成了一个多年的话题。并不是这两年才兴起来的。然而,就像我刚刚所说的那样,在整个社会当中,其实这个群体本身的人数是并不大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很可能只是会把这类话题当做谈料而已。即便是认识到了拐卖儿童所带来的危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就是更把自己的孩子看管好罢了。2011年的时候,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叫做「微博打拐」的活动。老实说,其实我没有太关注过。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个人是非常惭愧的。因为我也许曾经无数次的路过一个乞讨的小女孩,她就是被从广州拐来西安来乞讨的。但是我却只是从她身旁置若罔闻的走过去。甚至是看到了那些新疆的八九岁的小偷,我可能还恨他们。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在看完电影之后,是会关注关于拐卖儿童的这些事情。就像我一开始说的《熔炉》和《素媛》让人意识到对少年儿童保护的重要性一样。这样的一部电影,至少能带给大多数人的,是对于社会上一个弱势群体的保护。我认为这一点是电影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社会属性之一。曾经参与过一个独立电影与纪录片放映组织的几次活动。他们放映的电影大多数都是一些独立纪录片,而那些电影所关注的点无非是社会的中的各个群体。有春运,强拆以及你能在这个社会中看到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话题。也许是我过于年轻尚未踏入社会,我每每都会相信这些是真实的。我相信一个导演能够花这么大功夫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出来,绝对不是为了只赚几个噱头而已。因此这些,成为了我对于整个社会认知的一个渠道。这就是电影的社会属性所在,当代中国能关注当下社会的电影,并不是说没有,但的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有一些是囿于外部的限制没有办法拍的。但是对于另外一层,其实我们可以不单单的限制于每年产生出的大量的这些电影。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更多这样的电影。不必是同样的题材,也不必是同样的立足点。但是其触碰社会以及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共同需要的。先写这么多吧。
我很不争气,竟在影院流了3次泪,加上看预告片的那一次,一共4度落泪,真是丢脸到家,枉为男人。我想为这部今年最打动我的国产电影写点什么,却憋了一天,无从下笔。坦白说,本片除了前后对称的叙事结构,没有什么耳目一新、开宗立派的导演手法;“反思二次拐卖的道德困境”的选题切口也只是不落窠臼,称不上醍醐灌顶;那敢于触碰现实题材的社会责任感呢?当然值得嘉奖,但这已脱离电影的本体;你甚至可以说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中国发生,都市报都登腻了……那为什么仍然牛逼闪闪?——《亲爱的》做到了几件虽不甚出奇,但却公认难度极高的事情。这就好比跑完全程马拉松不稀奇,游泳几公里横渡湖泊不稀奇,骑车翻山越岭一百多公里也不稀奇,但在同一天内连续完成三项壮举——226km的超级铁人赛事——就牛逼闪闪了。导演算不上绝世天才,却称得上高段匠人。在《亲爱的》到位地完成了“三项全能”——(轻微剧透)1.
煽情却不滥情,凄惨却不虐心陈可辛说:“哭了而不会觉得你在煽我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硬来,得在剧情上、故事上打动人。但那个线其实很难拿捏……。”他用了三招,让你卸下防备,然后偷袭你的泪腺——一是适当加入喜剧元素。整个故事并未跌入一个深不见底的绝望之中,黄渤曾建议导演:“我觉得悲喜剧特别好看。可以适当加一些喜剧元素。不能一个劲悲伤,不要一直往下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感谢宴上,黄渤对张译说:“韩总你帮了我们这么大忙,他应该叫你爹。”这句肺腑之言是一个感动点,但不免让气氛尴尬,张译灵机一动,对着孩子喊了一声“爹”,化解了尴尬,让观众一笑,也卸下了心防。之后,张译半瓶酒下肚,趁你不备,声称放弃寻子,深情鼓励田鹏,宛若己出……直接偷袭你的泪腺。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家电话调戏骗子的段落。二是角色设定,虽然境遇凄惨,却非懦弱无能。众角色都充满了主观能动性,面对命运无常,再苦再累都没有放弃,而是穷极一切去努力争取。人物命运虽然悲凉、冰冷,人格却积极、温暖。终使得“难受”进化成为“感动”。譬如黄渤亲赴骗局,遭到片子围追堵截,按照“套路”处理就是被拳打脚踢,满口吐血,钱被抢走……但本片却让黄渤精明地带上了一把刀,并最终纵身跳河,用命保住了救命钱。同样的处理,是赵薇被寻子的家长围殴时,导演没有拍她被揪着头发痛打的慢镜头,而是安排了佟大为、黄渤帮忙解围。黄渤抢子,遭到围殴时,警察也是及时赶到,一枪定神,阻止了滥情场面的发生。他们不是弱者。只是命不好罢了。虽然失望,却不绝望。这是我喜欢这片子的根本原因。就像当年喜欢《桃姐》一样——不是一味渲染桃姐的孤独终老、养子无义的“惨”,而是把刘德华塑造成一个深谙世事、绝不吃亏的精明人,看他尽各种努力照顾桃姐,给人一种安全感。人终有一死,那是天命,看着主角把人事已尽,观众就会含泪微笑,不再感伤。三是用情境来煽情。无论是哭是笑,原理都有相通之处。搞笑分两种,一种是语言包袱,一种是情境幽默。后者的最好例子是《西游降魔》里,黄渤那句“你看我干嘛?我他妈还能去哪啊!”。同样的,煽情也分两种:一种是“纯感官煽情”,无非就是撕心裂肺地哭啊、拉扯啊、音乐烘托啊……另一种是情境式的煽情。譬如赵薇在巷子口,温情嘱咐黄渤:“大哥,别让孩子吃桃,他会过敏”。又比如,赵薇在福利院看女儿,镜头突然一拉远,发现她竟然站在了二楼空调上……这两处我都泪崩了。2.
表演有说服力,观众不出戏你也许会说,这不是最基本的吗?观众要是都出戏了,那还了得?此话不假。“不出戏”对于一般电影而言,只是底限;但对于本片,却是致命难关。赵薇彻底颠覆形象,饰演一个初中辍学、种地为生、满嘴方言,衣着落伍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果她一出场,你就想到了小燕子或者花木兰,或者像看到《一代宗师》里赵本山出场那样全场哄笑,这部戏就彻底毁了。不仅要解决违和感,还要拿捏好人物在极致处境下的纠结和绝望,既不能绵软无力,又不能用力过猛。难度系数之高,让赵薇数次望而却步——她第一次看完剧本后,明确表示自己演不了,倒是对于中产白领鲁晓娟有一点想象,愿意试试。陈可辛却坚持让她演李红琴。赵薇犹豫再三,还是推掉了。一个月后,赵薇致电陈可辛,问找到人选了么?陈导说太难找。两人再次见面,陈导再次给出鼓励。赵薇也恰好档期空着,才答应一试。后来接受采访时,赵薇说,这一次形象丑,命运惨,如果再演不好,自己就彻底毁了。而陈可辛则说:“你说我是不是开始就知道她成,也不是。我也不是先知,怎么能知道。大家拍戏就是赌。”结果呢?自然是让人惊喜,就像蒋方舟说的:“演员们都拼了!”陈可辛则评价道:“她怎么演得跟新闻纪录片一样?”黄渤说:“你跟好演员搭戏,感觉心是通的。哪怕(演的)是痛苦,也是一次特别愉快的沟通。你知道她在干什么,我回馈的,她也懂。大家就把戏饱满起来了。”都说赵薇奉上了影后级的表演。对于我而言,不让我出戏,甚至一度让我忘记她是赵薇,这就是成功的表演。 补充说一个细节。赵薇曾一度“心虚”,要求说普通话,但导演却坚持要求她说方言。于是,赵薇被迫重拾已经落下了二十多年的安徽话,并且要求母亲以后都用方言跟自己说话……最后效果如何,大家看了就知道。举个反面例子:《新少林寺》里成龙说河南话,是不是让你掉了一地鸡皮疙瘩?3.
群像立体前面两点虽难,但只可谓满足预期。但群像的塑造,是本片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一部130分钟的电影里,一个香港导演竟然拍出了大陆各阶层的众生相——农村妇女、底层打工者、中产家庭、土豪、公务员、警察、律师、福利院长、法官……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不是仅仅有一个身份,而是有性格、有立场,跃然于荧幕上。以土豪韩总为例,我们不仅知道他的身份、立场、寻子年份以及最终结局,还知道他的态度:孩子丢了是报应——自己吃了猴脑,伤天害理,所以信佛了,吃素了,懂得放生了……这个“配角”不仅完成了帮助黄渤寻子、映衬黄渤命运的戏剧任务,他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承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最有意思的是,看到最后,你会理解每一个人的立场和困境,即便这些角色是对立的,你依旧会产生认同,无法给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公务员出于政策要求,要求出示死亡证明,合理吗?合理;韩总据理力争,甚至拍桌子,有必要吗?有必要!人贩子的老婆,就一定是反派吗?看过全片后,也许你最喜欢的就是她;郝蕾申请抚养小女孩,你认可吗?认可!李红琴全力上诉,争取小女孩,应该吗?应该!福利院出于舆论和政绩考量,支持把孩子判给郝蕾,合适吗?合适!还有那个法官,如果是一味藐视赵薇,就俗了;他被一堆案子弄得焦头烂额,却又不失体面。在训斥郝蕾隐瞒事实的时候,也斥责赵薇插嘴,还不忘黑一句佟大为,你怎么什么案子都接?……他们都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力而为,结局若不遂人愿,那又怪谁呢?——体制?社会?还是命运?导演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问题的答案,就交给观众来思考了。最后,想起前天一个制片人跟我说:“这么好的内地故事,竟然让一个香港导演拍了!”言辞间的赞美和遗憾,让人深思。
看完只想到一句话,一人作恶,众人皆受苦。
这篇文章重点说导演。现在问题来了:香港导演哪家强?我对《亲爱的》这部电影的一句话评价就是:够成熟。成熟来自陈可辛这10年来在合拍片生产线上的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功夫:演员把控方面,他用好了电视剧范儿的佟大为张译、导演范儿的赵薇、文艺范的郝蕾,话剧范儿的张国强;精确到秒的情节点设置、精准到帧的场面调度让你感受不到摄像机的存在;规避掉所有引发争议的主旨因素,让所有人聚焦在父母——孩子这一单一情感线上,加上选自真实事件的戏剧化演绎,在影院不哭那是你还没孩子,或是不好意思。他连煽情都不屑,你却已潸然泪下。很多人感叹:类似的内地题材有的是,就是没人以商业片的形式好还表现,要么装逼要死,要么低俗到吐,比如翔一样的《日照重庆》。一个香港电影人普通话说不利索是怎么做到的?说来陈可辛也是蛮拼的。新千年以来,香港导演圈里,在大陆人气赚得最旺的是许鞍华,争议最大的是彭浩翔,最接地气、最叫座的是陈可辛,《黄金时代》则很可能让许鞍华断档,拜杜汶泽所赐,《人间小团圆》让彭浩翔内裤都输掉了,但《亲爱的》会把陈这一趋势继续下去。对大部分影迷来说,是从《甜蜜蜜》开始认识陈可辛,但那是部属于港片黄金时代的大作,陈在大港片时代里不算出彩、不够拔尖,排在他前头的刘伟强王家卫连起来可以绕中环一圈。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合拍片时代的到来,陈可辛迎来自己大片时代也是在2005年以后,拍出的北上猛接内地地气的作品:发端于《如果爱》,张学友、金城武和周迅两岸三地演员以一部歌舞剧的形式敲开了2005年贺岁档。这部作品让周迅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同时,造型、音乐也都在金像奖暂获颇丰。随后是2007年野心极大的《投名状》,2009年野心更大的《十月围城》,2011年野心大得没边差点玩脱了的《武侠》,2013年野心大到谈中国梦的《中国合伙人》,直到2014年突然收缩,拿出这部转回《甜蜜蜜》路线的《亲爱的》。至此,他已找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吗?陈可辛就像NBA的马刺队,一直被低估、一直很稳健,保持在奇数年有输出、有作为,包括2014年这个偶数年,马刺和陈可辛都打破了自己的惯例。什么是陈可辛的惯例?基数年发片那只是面子,这其中的里子是对接内地话语的野心,自2005年以来,从小清新直接往家国天下梦想道义这条道上差点走到黑的野心。可能陈可辛一开始也嘀咕:好了,进入广电总局治下了,那么多的题材、类型,那么多演员,那么多禁忌,观众那么重的口味,应该怎么搞?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他去拍什么鸟《投名状》完全是被那家年华语电影古装风带沟里去了,把一个金城武帅哥排得跟黄渤似的。《武侠》就更别提了,全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内奸跳反,雷公助我!”,这两部片完全是想接地气,结果接到了沼气。幸好他是个愿意不断尝试的家伙,不拘泥于题材、演员、主旨、成败。于是有了《十月围城》和《中国合伙人》,完美的主题切入、成功主旨构建、一如既往的叙事能力,陈可辛地气接对了、通电了,观众和评委都买了账:《十月围城》用文艺方式讲述了一帮NB们的2B举动,而《中国合伙人》,完美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用2B劲头完成自己文艺梦的故事。陈可辛像波波维奇一样,每年面对不同的土豪暴发户新贵球队,变阵换招,然后努力接近冠军;陈可辛也是不断变化与观众、审查、审美、投资的距离和角度,找到合适的机位,这其中赢过,也输过。美团的王兴创业十年,出了本书叫《九败一胜》。对于电影这种要让大家叫好、消费时间很短的商品兼艺术品,聪敏如陈可辛也只能算与世界打个平手,姜文这个天才也有《太阳照常升起》这样的失手,试问还有谁敢说自己全胜而退?但无论成功与否,陈可辛一路过来,眼看是彻底脱离了小清新,认认真真与大陆世界的光怪陆离为伍:《十月围城》还有香港背景,意识形态完全是内地的“让领导先走”,只是挂了革命的帅;《中国合伙人》则彻彻底底的内地话语、内地素材,充斥成功学的冷暴力:《投名状》也太沉重了,女生不会喜欢。我们无法指责陈可辛“你变了,不文艺不温暖了”,这是不讲理:一个会计跳槽到了菜市场收银,你让他对大妈们说会计分录吗?犯不着。陈可辛在试错,在妥协,而这些为电影所做的妥协最终也有了收获:金鸡奖拿到手颤不说,金马金像也没有拒绝这位保持两年磨一剑的男人,更重要的是,观众逐渐认可、赞扬、买单。我们要感谢陈可辛的聪明与圆润,港片或者说合拍片不至于都沦为《越光宝盒》、《家有喜事2013》之类的冷饭。至少,陈可辛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一看。然而最可贵的是,他只是在妥协,而不是在投降。你以为他被招安,其实是降汉不降曹。在他站稳脚跟的时候,突然杀了个回马枪:新推出这部《亲爱的》,题材还是取自内地,演员依然一色内地,投资来自世界各地,但讲了一个《甜蜜蜜》口味的好故事,几乎和内地意识形态完全绝缘。这是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跃进。很多人以为他回来了,却不知他曾经走得有多远,也不知道他的心境发生什么样的沧海桑田:就如电影里被找回来的那个田鹏,观众从额头那道疤认出了他,但此田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田鹏了。港导北上哪家强?我来答:影坛蓝翔陈可辛!
一,原以为《亲爱的》会像《妈妈再爱我一次》那样是颗催泪弹,想不到陈可辛拍得非常克制,拿捏精准,情感到位,所有的泪点都在细微处,而不是领着你哭。二,当家长们唱《隐形的翅膀》时我还在想,陈可辛估计是大中华地区最会拍流行歌的导演,不管是什么烂大街的歌,到他的电影里都会重新焕发生机,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我甚至相信,就算把《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拿给陈可辛做命题电影,他也能拍出一部柔情中带点忧伤、低调处不失唯美的广场舞老大妈的华丽史诗。三,忽然想到,贾樟柯导演用流行歌曲也是一绝,他电影里的每一首老歌都像是从山西小县城的街边地摊上生长出来的,歌声中永远飘扬着最接地气的尘土味。题外话。四,希望《亲爱的》大卖,希望看到更多的新闻改编类电影,当然,如果中国能像韩国那样,从此掀起一场现实主义电影的浪潮就更好了。中国现实也需要电影来解剖。五,平心而论,就打拐题材而言,《亲爱的》的力度终究还是太弱了。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田鹏与吉芳其实算是非常幸运的,包括电影中的那些角色,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现实中的拐卖没那么美好,大部分被拐卖儿童的命运都在水面以下,用百度图片搜索一下,触目惊心。六,所以,更加期待刘德华的《失孤》。七,倒不是期待《失孤》比《亲爱的》更好。 彭三源是新导演,讲影片质量很难超过陈可辛,但讲题材深度就不好说了。陈可辛征战多年,深知内地审片规则,所以在题材上小心翼翼,能不碰的就绝对不去碰。说句难听的,已经是一根老油条了。我不知道彭三源会怎么拍,但大家对新人总有期待,很多时候初生牛犊是不怕虎的,她能把打拐拍得更深入一点也说不定。事实上,就打拐题材而言,《亲爱的》并未深入下去,只是在人之常情上兜圈子,当然,兜得特别好。彭三源只要稍微努力一把,可能就比陈可辛更深入了。况且,陈可辛的风格就那样,温情无边,但彭三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或许她会更凌厉更尖锐点呢。总之,在处理打拐题材上面,彭三源身上有更多的可能性。
看完电影心情感觉很复杂,诚然如高洋在答案中所说,这部电影很鸡贼,没有任何立场和态度,将许多社会中赤裸裸的现实和盘托出在观众的面前。各种情绪、感情和利益纷争交织,但电影中没有对任何一种冲突加以强调,没有试图去带入任何人,只是基于事实娓娓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讲得很棒,演员演绎得很到位,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会很大——比如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听说很感人,许多人都哭了。但对于泪点低如我,看这部片却没哭。倒像是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随着电影中的情节去思考了一些更广的问题:鹏鹏丢了,田文军到处发帖、发新闻、发小广告寻子,收到的却是一些为骗取钱财而来的不实线索和电话。在他只身前往河北寻子时,甚至遇到了赤裸裸的抢劫。为保全救命钱不惜跳入河中。你所遭遇的痛苦,其实和别人没多大关系。甚至,你的痛苦和弱点还会被别人来利用取财。田文军带着鲁晓娟去参加丢失孩子的聚会的时候,听其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讲述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当讲述完毕,韩总说:我们一定要找到丢失的孩子,不可以再生一个,这是对他们的背叛。以及最后的鼓掌、鼓励、唱歌,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销和洗脑。我对于一切执念都抱有一种化解的态度。这个场景,包括后面在大巴车上的场景都让我想到在知乎看到的某位知友发的一篇文字,专门讲述了他所遇到的上访者的故事。上访者怀着各自不同的苦难和不公来到北京上访,没钱了睡桥洞、回去赚一点钱赚够了路费便再来上访,竟分不清他们的生活是因之前的不公而变得糟糕还是因为一直不断的上访而变得糟糕。田文军和鲁晓娟收到消息去安徽山村看到形似鹏鹏的孩子,顾不得多想其他,抱着叫吉刚的孩子就跑,孩子一直哭闹,孩子妈李红琴一直在后面追赶。看到这里,不由得让我生出一个念头:万一孩子要是抱错了呢?孩子要是不是鹏鹏,只是因为长得像怎么办?丢失孩子的父母岂不是反而成了抢别人孩子的坏人?——弱势的一方转眼变成了恶劣的一方。所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反而希望村民们快点追上来,警察快点赶来,好尽快地弄清楚事实。好在导演安排了吉刚正是丢失的鹏鹏,但对于这混乱一幕的思考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有的时候,邪与恶,弱势与强势,也许只在一念之间。丢失孩子痛哭不已的父母何其可怜让人心痛,可转眼他们也会变成邪恶强势的一方,对着一个不知情的“人贩子”老婆挥舞着拳头,高喊:“打死她。”正是这一幕,后来在电影中也有更为直白的表现:从法院出来的李红琴和高夏乘着公交车,李红琴看见鹏鹏站在街边,不顾一切地冲过去紧紧抱住。在众人疑问这是谁时,鲁晓娟丢出一句:“人贩子的老婆!”于是苦难的丢孩子家长一瞬间都找到了积压已久感情的出口,站在道德制高点和绝对优势对农村来的李红琴拳打脚踢,口出恶言。吉刚和吉芳对于李红琴的依赖,母子母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不由得让我在想:到底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养关系是天性如此还是由社会习俗人之常情所致?被抱走的鹏鹏认别的女人做妈只会令人心痛更加痛恨人贩子,破坏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没有人会去指责鹏鹏——你为什么认别人做妈?不认你的亲生父母?但是要是丢了孩子的父母不去寻找,继续过着原本的生活则不会被世人所容忍——我们不能再生孩子,这是对我们丢失孩子的背叛!我们要一直寻找,一定会找到!鲁晓娟和现任丈夫正常的性生活甚至也无法继续,这样的要求都让她觉得不可接受。就连找到孩子的田文军和鲁晓娟,要是不带鹏鹏去参加众人的集会也会被同伴所诟病——当初我们帮他找孩子,他们找到了,却都不愿意为宣传贡献力量!年龄太小不记事的孩子被抱走之后时间长了会对所处的环境熟悉,进而认抚养他的人为父母,在他不知道自己是被拐卖来的之前生活都不会有所变化。但当他长大了,成年了,知事了,多多少少听到他是被拐卖来的,那个时候他会不会厌恶养父养母,甚至想逃离出这个环境?所以想来,竟分不清亲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人成年之后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认知,还是先天本就带有的。婴孩不在父母身边依然可以成长,但失去婴孩的父母的生活却被永远的打乱了——不知是被人原本的亲情属性还是社会属性。电影呈现的元素很多,故事环环相扣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比较平实,但给人思考的空间留得很足。这些问题原本就存在于社会当中,有原型有基础,在一部电影中呈现这么多,虽然态度不甚明确,但平铺直叙的故事讲清楚了,还不错。比《触不可及》要好一些。
“亲爱的”这三个字在电影《亲爱的》这里没有其大多数时候所具备的那种浪漫与温馨,倒是传递出近乎冷酷却十分真实的悲伤。它就像一支玫瑰,仍然具有普世意义的爱与关怀,只是,这支玫瑰带有尖尖的刺,在撩拨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敏感部位的同时,也深深地扎进每个人最柔软的地方。以一种直逼心灵的方式,或深或浅地疼痛着每一个心怀善与爱的观众。陈可辛像一个手持带刺玫瑰的绅士,聪明地将镜头对准一般绅士很少触及的社会现实问题,用玫瑰的馨香煽动观众薄弱的泪腺,用玫瑰的尖刺挑拨现实残酷的脓包,在抬升个人艺术情操的同时,顺带把钱也赚了。不乏有自恃高明者怀疑陈可辛近年来选拍作品的动机,认为《中国合伙人》以及《亲爱的》都是在迎合市场的题材之匮以及观众的需求之乏,不免投机取巧之嫌地选取一些恰好能“喂”到观众饥渴点的题材。这样的论点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就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样,再正常不过。但陈可辛究竟是否带有动机来博取市场,以及其作品究竟是否只是喂食观众饥渴点的佐料,最有评判权的,除了他自己,就只有时间了。与其耗费心思去关心陈可辛绅士般手持玫瑰的背后是否藏着其他的东西,倒不如关心其作品本身。我的观点略显粗暴,就是,只要他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带着一定的社会人文关怀,并且又恰到好处的展现了某些十分必要的人类情感,就已经比一些沉浸在自我小时代的创作者高明很多。这就好比陈光标做慈善,即便带有很强的营销色彩,也不失为一种富有意义的令人尊敬的行为。何况,陈可辛在《亲爱的》这部作品里所展现出来的,除了日臻娴熟的艺术技巧之外,还有当下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难得的人文关怀。我无意为陈可辛导演溜须,只是觉得眼下的中国电影很需要这样的创作情怀。创作者如果只关注自身体验或经历,难免落入过于狭小的艺术表达,电影是制造梦境的艺术,也是折射现实的艺术。但凡能够对社会现实投以关怀和思考的创作者,都值得尊敬,因为艺术本身实际上就是反映现实并促进进步的一种方式。所以,当《亲爱的》这部电影的视角投向拐卖儿童这样令人揪心但又残酷存在的现实时,我们有理由对这部电影及创作团队投以敬意。如果你没有去过深圳所谓的那些城中村,你大概体会不到电影里那些狭窄、逼仄、拥挤甚至混乱的街道建筑里所隐藏的不安与压抑。如果你没有去过那些偏远山村,你大概也体会不到电影里那些贫穷、落后、偏僻甚至闭塞的村落里所隐藏的愚昧与无奈。如果你没有为人父母,就很难真正理解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内心深处所扭结的疼痛。如果你没有过失去,就很难真正理解那些失去之后希望逐渐渺茫所带来的绝望之殇。《亲爱的》试图在传递这样的理解,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的理解,我不得而知,以我目前有限的经验(虽然有幸体验过深圳城中村的压抑以及偏远山村的落后,却还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也谈不上有多么绝望的失去),也无法泰然的说能够完全的、真正的理解这部电影所夹杂的全部情感。但我能够被电影所感动,就像所有在电影院里被电影感动的观众一样,我们都有着人类最根本的情感。而真实的情感表达以及悲剧的折射,正是《亲爱的》这束玫瑰之刺的所在。陈可辛递出的这束带刺玫瑰的刺首先体现在拐卖儿童这一现实问题的真实之上,即便没有片尾真实影像的播放,我们也能感知到这一现实问题的存在。即便媒体再惜字如金视版面为利益之贵,我们也能感知到拐卖儿童这个现实问题的存在。那些为寻找孩子而风雨无阻的父母,那些露宿街头的流浪者,那些令人揪心的横幅字板,那些触目惊心的案情真相,都在提醒着悲剧的存在,以及冷漠的存在。仅凭这样一根尖刺,我们就能为之触动,因为人性本善,同情之心会引发触动。影片的第二根玫瑰尖刺,体现在对人性情感的真实表达之上。黄渤可以凭借停在乡村派出所楼道上声嘶力竭地恸哭而留下其演艺生涯最有价值的一次表演,赵薇可以凭借跪在地上向所有挥向她的拳头真诚地说对不起而收获最为震撼的银幕画面,张译可以凭借生日宴席上的强装淡定到靠着墙壁放声大哭而刺激观众的泪腺,郝蕾可以依靠儿子主动拉起她手时那份压抑已久的悲伤换来的小小喜悦而制造强烈情感冲击,佟大为事业与生活处处存在阻碍所折射出来的奋斗与无奈能够引发不少强烈共鸣。凡此种种,虽然都是银幕上的表演,却实实在在流露着真实的人性情感。那些因为失去、阻碍所引发的人的焦虑、迷茫、不安、恐惧、仇恨、无奈、绝望等等,都是人性情感的真实写照。这些人性情感的真实表达,如同一根根锋利的尖刺,扎进每一个内心的柔软处,疼痛而悲伤。整部影片虽然不免刻意煽情之嫌,也不妨碍其本身所具备难得的良心意义。它试图通过煽情来触动人们的情感,但也引发着一定的思考:对于拥有与失去的思考,对于善良与罪恶的思考,对于命运与现实的思考,对于社会与时代的思考。如此这般,与其说是电影试图传递的说教,倒不如说是现实真实激起的反思。只有身为母亲的人能够真正理解郝蕾的魂不守舍与赵薇爬上半空的勇气,只有失去珍爱的人能够真正理解黄渤的声嘶力竭与张译的耗尽心力。《亲爱的》虽然是带刺的玫瑰,但也仍然是玫瑰,它更多的还是花的美与香,它不仅仅旨在换取理解,它更多的,其实还是唤起反思,从题材角度来说,它在唤起家长们更加关怀自己的孩子,在呼唤大众减少冷漠,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问责并督促有关部门。电影有散场,但社会现实里的悲剧并没有散场,它们仍然在发生着,依然像刺一样随时可能挑拨起悲伤与疼痛。但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理解,多一些爱与善的行动,悲剧之刺就会有少一些的可能。陈可辛双手递出的这束带刺玫瑰,你不必躲避,你应该接住。在触动之余,多些反思,认真地向你最爱的人,道一声:亲爱的。PS:源自
看完点映,我想给五星,并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为了这个题材。如果能够多一些这样的题材,以电影撬动(也许是敲动)现实,即便剧作不够完美剧情不够触动又如何?大陆的影院里可以放映这样的片子大牌的演员可以比较没顾忌(片酬和得奖压力)地出演这样的片子,即使商业立足点又如何?何况黄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经无法用喜欢或者很棒来置评。-------------------------------------------------我是严重剧透的分割线------------------------------------------------只是导演误把苦难当情怀。提笔很重,落笔太轻。我承认我哭了,但终究有隔靴搔痒之感。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得是,田文军和鲁晓娟这样的父母。孩子并非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空洞感和绝望感。只是你可以尝试去感受一下,从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里,触摸到丢失孩子为人父母的疼痛和绝望。但是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讲失踪儿童父母痛苦或宣传打拐的电影,导演的立足点应是在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上。事实上,这是一个很讨巧的点,也是在打拐背后隐藏的更大更深的关注点。离婚夫妻面对孩子丢失所引发两个家庭的动荡,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生二胎是否对丢失孩子的背叛,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法情冲突,丢失孩子对人贩子养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与亲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联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农村妇女,善钻法律漏洞的律师与法律的冲突,无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责任推给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带,人贩子妻子的怀孕,以及埋的副线——教师母亲和罪犯女儿,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象中威严庄严的法庭也不太一样。这些冲突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冲突本身都振聋发聩。有法律问题(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伦理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和伦理的冲突,这个内核是非常多好莱坞电影的内核,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讨巧的点。而意义自不必说,陈可辛导演是个文化导演,他和他的编剧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思考产生的表达野心。可惜的也在于此,太多想说的,反倒一个都说不好。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讲丢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导演所说,剧情真正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作为电影来说,这里面的冲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进去的东西太多,显得太仓促。所以在镜头结束在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在医院里因为怀孕而痛哭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啊,结束了!而我的反应是:我以为刚开始。我知道这个结束的意味,但不认可。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也试图做了一点探索,但并没有提供导演和编剧的思索。只是泛泛带过,然后终结在一种奇妙的荒谬感。诚然,这个设计很精彩,但这样一个主题的片子落点放在人贩子老婆的怀孕上,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种有意识的玩弄技巧。哪怕是结束在孩子带着一口安徽普通话开始新生活上也好啊。毕竟,这是一部曾用名为“亲爱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莫要为戏剧冲突走得太远而忘记最初想表达的东西。至于编剧,细节处自是动人。包括黄渤诉说后来发现有人骗也是好的,包括片头在繁杂的网线里找红绳找网线的特意设计,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种小孩对另一个世界的渴望甚至贫富差距,包括小孩学方言的细节(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讲普通话,黄渤认为陕西人的小孩就该讲陕西话,最后找回来的小孩却讲一口安徽普通话),包括张译守在黄渤家门口,被黄渤发现时闭上眼睛装睡、然后给黄渤发的那条短信。而演员,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纳一些溢美之词。黄渤对郝蕾饰演的鲁晓娟,有一句评价,“只是我认命,你不认命。”太准确!郝蕾的美始终有一种不认命的决绝和凄婉。我记得她下楼的时候,黄渤问她,“你说孩子被拐之后多久才叫她妈妈的呢?”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在这一眼,愤怒,悲伤,绝望,痛苦,怨憎,和无奈,终于她什么也没说地转身下楼。我记得她在那个互助大会上,面对张译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一阵沉默。沉默是最难演的,而且在片子的开头,她是一个那么渴望说话会争论的女人,在这里她沉默了。很难得的一段留白,没有周围人多余的面部特写和台词(虽然对于没给特写这一点也蛮奇怪的),但是空气中存在的那种张力,直到郝蕾突然出声而崩裂。她哭着说,“对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丢的。”能够看到她嘴唇颤抖,缓慢地蹲下去。我理解这种内疚感,联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黄渤耳光的一场,能够深深理解这种因为内疚而带来的巨大折磨,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绝丈夫性要求的真实原因,她无法原谅自己甚至无法直面自己的错误。而这一刻,她的爆发,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发。还有黄渤痛哭那场,她拦住想要上前的张译,自然,无声,了然地看了黄渤一眼,将心中的情绪都慢慢地压了下去。动人的,都是这些细节,感情,都在眉眼之间。看起来,举动都平常,细细想,却是大恸。黄渤的亮点,如果要一一记录,我大概需要一个EXCEL.我喜欢他含蓄的演技,在鲁晓娟蹲在地上抱住双臂痛哭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国产连续剧一样抱住她(像大团圆一样的温情),而是站在旁边,看着她,想要靠近,又并没有靠近,眼睛湿润,嘴唇颤抖,心里即便已经千山万水,然而终究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不要做,那种节制而隐忍的演绎,于无声处更见情深。也喜欢他突然的爆发。找回儿子之后派出所的一场哭戏 ,虽然也是慢慢地蹲下来,但是和郝蕾细腻的哭戏不同,黄渤的痛哭是震撼的,翻江倒海的,这种在巨大绝望之后重获希望的冲击,在压抑了三年之后,都在这场痛哭里了。黄渤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偶像包袱的人,所以他哭得很难看,涕泪横流,但是你看着看着,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下了眼泪。黄渤和郝蕾,本是非常不搭的一对,从气质上来说,郝蕾若是清宫没落后妃,黄渤便是那市井中拉黄包车的,甚至都不如黄渤和志玲姐姐和谐。但是非常爱他们这一对夫妻。感谢导演的选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演技登对带来的酣畅淋漓感(多一句嘴,俩人都是好戏之人,而且都是属于特别认真演戏认真到魔障的人)。两个人的对手戏都很家常,绝无大喊大叫用力过度的演出,但功底正在这种力量的把握。也不用一一叙述,希望大家到影院去看。就说一场,田文军在店里,房东来赶人,一阵挣扎无果,房东走开,黄渤抬头,一眼看到鲁晓娟一身黑衣坐在街边,两人对视一眼,说句做作的话,真是一眼万年。而印象最深的是,鲁晓娟走进店里,问,“你睡得好吗?”黄渤说,“睡不着,真希望不睡。”鲁晓娟递给他一瓶药,“吃了这个能睡个好觉,要是好用告诉我。”从头到尾俩人没有对视过,言语中也无情感起伏。但是两句平淡台词,自然的动作,我相信,他们是真的相爱过。真正难得的并非演戏,也非复原生活,而是提炼生活的日常,却升华为戏剧中的表现,让观者映照出生活和自我。观影后,陈可辛导演说了一句,这个演员阵容真是黄金阵容。是,几乎是可以即使为了演员就买票的阵容。黄渤和郝蕾自不必说,赵薇也是一线中演技有口碑的,张雨绮虽然还没成大器,但举手投足都透出晶光来,张译也是个认真演戏的人,虽然刚上大荧幕不久,比起另几位还是有点电视剧范儿,但有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佟大为演这种角色驾轻就熟,导演爱他,基本上都给他合适的角色,他也没掉链子,其余几个人,包括鲁晓娟丈夫、警察、两个小演员、四川工友,都可圈可点。而值得庆幸的是,导演并没有浪费这个阵容(我们都知道,多少导演和片方浪费了好演员,常常让我们走出影院,吐槽无力,可惜了这演员阵容)。他几乎让每个人发挥了自己的潜力。我说“几乎”,是,并没有完美。这应该是赵薇从影以来比较大的角色挑战了,农村妇女,面目污迹不可辨,一口方言,没文化。看评论,也说她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大突破演技。我一向敬佩敢于抛弃偶像包袱可劲儿糟蹋自己的演员,她也实在演技和认真并在。但是,这并不是个适合她的角色。虽然她已经努力作践自己,但还是没有那种糙的质感。或者我先入为主,总会在“小燕子”或者“姚木兰”的那张脸面前跳脱,她独特的念白方式和嗓音,即使在安徽方言面前也无法改变。有一场戏,她穿着很土的衣服拖着行李从地铁站出来,她的打扮和这个繁华的城市格格不入。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穿越回了那部《姐姐妹妹闯北京》,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远,摄像老师残忍地给了一个脸部特写。值得一提的是张雨绮,她从头至尾没几句台词,但气场强大。第一次出场一袭白衣女神儿范儿十足,而且是那种圣女贞德般的女神范儿。张雨绮最难得的是,把没台词都演出了戏。张译我看过他一篇专访,也很喜欢他。他有一场戏,在田文军孩子的生日宴,他说出妻子怀孕,然后走掉的一场,他一边走一边仰头,眼泪流下来。这部戏很多哭戏,但这一场,滋味难辨。片子进行中,想到韩国那部叫《今天》的片子。同样思考案件背后的伦理与法,我认为《今天》在表达和思考上更胜一筹。但我还是要像个水军一样打五星,因为我希望它是一个起点。如果大家因为这部片子,对路上乞讨的孩子多看一眼,在网络或者电线杆上看到寻人启事多看一眼,少那么一点点的恶,多那么一星儿的善,那就足够。我希望大家去影院看,希望它票房好,此后会有更多商业导演关注现实题材,希望这种类型的片子不会受资金掣肘,演员们也不会怕叫好不叫座愿意接演,我们也能有今天熔炉素媛告白或者更好的片子。从无一日忘记,电影并非只有娱乐一个属性。
《亲爱的》因为涉及到“拐卖儿童”这个社会现实话题备受关注,但是影片中“人贩子”这一作为一切悲痛根源的角色被隐去了,甚至说影片只涉及到了“拐”并没有“卖”,这一点被视作陈可辛为规避过度深入揭露惨痛的社会现实而引起审查问题的讨巧之举而受到一些诟病。不过,我倒是另有观点...   我的观点就是这根本不需要诟病,因为只要观影足够仔细,就很容易看出来影片所表达的隐藏在“拐卖儿童”这个问题背后更大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不公平。   这一切不公平的承载者都是影片中可怜的赵薇(剧中人物的名字记不大清楚了,都用演员名字代替)。   不公平之一:城乡差距和僵化的法律法规导致的社会地位和能享受到的社会资源的不公平。   影片其实是讲了两个找孩子的故事,首先是黄渤/郝蕾夫妇找孩子,然后是赵薇找孩子。黄渤/郝蕾夫妇找孩子的过程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也是让人心酸的,但是只要找到了孩子,自然有国家机器站出来,孩子很顺利的就回到身边。反观赵薇找孩子,其实都不是找孩子,是要回孩子。根据影片交待的信息,这个小姑娘在法律意义上应该是赵薇的孩子,但是你就是要不回来。   不公平之二:身份地位的差距导致的人的不公平。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鹏鹏被找到,赵薇被带到派出所接受审问的一段戏中。警察和赵薇的身份地位高下立判,陈可辛用镜头语言很好的表达了不公平,警察的镜头全是仰拍,赵薇的镜头全是俯拍。   不公平之三:愚昧落后的传统价值观导致的农村妇女地位的不公平。   赵薇作为一个没文化低素质的农村妇女,生不出小家伙被天然的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对这一点,她自己都深信不疑,连老公在外面跟别的女人生一个孩子带回家让自己养也是欣然接受。为了要回应该属于自己的女儿,来到大城市深圳,为了说服民工兄弟为自己作证,毫无办法的她只能选择用性这一女人的底线来交换。   影片最后,得知自己怀孕的赵薇蹲在地上痛哭。这一幕就像是上天跟她开了一个很残酷的玩笑,用一个新的痛苦来解释了她一切痛苦的根源。
那天从电影院出来,在微信上写:在我看来,中国导演里,第四代是观念现实主义,第五代是魔幻现实主义,第六代是边缘现实主义,新生代是温情现实主义和嬉闹现实主义,而陈可辛这个路子,大约可称为伤痕现实主义或生态现实主义。因为是生态,所以暂时还没上升成观念;因为是生态,所以毕竟还不容扭曲成魔幻;因为是生态,所以走过边缘后还要走一走中间的核心地带;因为是生态,所以除了温情还有冷漠,除了嬉闹还有庸常;因为是生态,所以注定满布伤痕。看编剧张冀的访谈,说到一个提法:好莱坞写的是困难,困难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过程就是电影;欧洲写的是困境,困境是无从解决的,所以那些电影里没有答案。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有新闻报道、纪录片、天涯论坛热帖作底子,基准的材料空前充足,但那些都只是困难,把困难上升成困境,才是好电影,或者说,把困难讲成一部电影,这本身就是困境。虽然生活远比电影精彩和庞杂,但所有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都不背负娱众义务,也就不可能天然地具有戏剧感,所以能否把一个相对简单的线索,安放到很多头绪里,讲出一种丰盈之态,就成了这类主题立身于世的命脉。这份丰盈首先来自于伦理观和道德律上的两难,当那个唯一的造恶者始终缺席并且面目难辨,所有在恶的传递中曾经或正在被戕害的个人,以蝴蝶效应般的联动结成悲剧的共同体,各自裹着各自的隐痛,相互打望、彼此戒备、偶然趋近、终至于隔绝,在无所阻断的恶意里施虐或受虐,你很难说出,究竟谁该比谁承担更大的罪衍,谁又比谁更无辜和可怜。看到后半段的时候,很害怕影片的末梢会按着惯常的救赎之路走向几近狗血的和解:田文军和鲁晓娟找回自我、破镜重圆、用苦心与关爱换回了儿子的心理承认,李红琴诞下自己的骨血、获得了宽恕、被认作田鹏和吉芳的干娘,韩德忠建立了庞大的慈善基金,高律师学有所成为一切失子家庭提供法律援助,所有人忙于原谅、宽宥、抱头痛哭,从此以亲如一家的宏伟慈悲,共同对抗所有遭遇和劫数,你是母亲,我也是母亲,无谓亲疏,给孩子最大的情感完整度与亲缘上的富足。只不过,谁都知道,世间的路上虽不至于都是惨象,可童话般的美好,肯定不是真相——哀而不伤,大巧不工,这是至高境界,片子还没达到,但在那条路上,没有走偏。没有和解,不可能有和解,人与人之间的无法和解来自人与无常的命运、与变异的天道之间的无法和解,好在,也不需要和解,当结尾处镜头依此闪过那些陷在困惑和凄楚中的生命时,你分明觉得,他们在某个时刻里感知到了其它人悲怆的共振,所以,他们可以不再去恨,那,就足够了。就像李红琴面对扛着孩子的田文军,说出的唯一一句话竟是“别给他吃桃子,他会过敏”,野火烧不尽的爱的天性,给了这混沌的世间一道独属于希望的曙色。写到这里,大约可以把困难和困境总结为:前者是拐卖这种现世的、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恶,后者是一个缺爱的社会里,所有普通人内心殊途同归的,关于爱的执着。(所以电影的名字才会叫《亲爱的》,因为在不同的、交叠和对立的视点与发声主体里,“亲爱的小孩”是唯一的最大公约数)除了郝蕾和佟大为之外,赵薇、黄渤、张译、张国强,都不算我喜欢的演员,但是我必须承认,这一次,所有人都发挥得很好(大约面瘫派女神张雨绮要排除在外),这种群戏,大家轮流出来导引剧情和主旨,处理起来本身就风险巨大,只要一个人顶不住跟不上趟,整个格局都会垮,好在陈可辛有识人之明,剧本也比较稳,留下了足够的诠释空间。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一是佟大为的人物动机略薄弱,对赵薇态度的前后转折过快,看着比较牵强;二是黄渤郝蕾主导的部分和赵薇主导的部分之间,风格和调性上,多少还是有那么些离散感(把一种深刻的同情迅速转移到对立者身上,中国观众大多数还没有这个观影素养,而且片尾的VCR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红琴虽然痛苦,但她交出孩子后就留在村里,哪儿也没去,当然,这个本子如果让我来写,很可能会作成两个声部的平行叙事,不过那样太炫技,又不够踏实了);三是赵薇在小旅馆把自己作为筹码献给唐青山的那一段,其实是影片里最屈辱最绝望最荒谬的时刻,但是大约考虑到尺度和过审问题,处理得太过草率。很多细节上可以看出,陈可辛在有意识地用最不讨巧的法则叙事,庭上调解一场,法官又是倒水又是揉脑袋,松散得宛若居委会和民政局,两方律师的角力也都点到即止保留在眉目之间,最后佟大为受到的那句“你怎么什么案子都接”的嗔怪还有意外喜感,相比《全民目击》那种过度好莱坞化和港剧化的律政戏,这无疑提前遮蔽掉了那些足以调动观众的燃点和沸点,更接近“社会”而非“舞台”。最后,如果各位有兴趣有时间又有资源的话,建议将本片和九十年代纪实电视剧《中国大案录之九五打拐第一案》、韩国那部很有名望的《熔炉》、第六代导演李杨的禁片《盲山》作比较观赏,看看一种相似的题材,在普法宣教、哲学反思、国民性批判等不同的路径与可能性里,是怎样分别达到极端的。最后的最后再补充一句,“所有人都有问题,但所有人又都值得同情”,在诠释这句话上做得最好的作品,是201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伊朗电影《纳德与西敏》。
赵薇看看鹏鹏在参加寻子的活动,奋不顾身的冲上去抱住他。这时,寻子的父母们开始围攻赵薇,佟大为为了保护赵薇挺身而出挡在他们之间。这时,我脑海突然付现出一句话,每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辩护人,去阻止坏人做坏事和好人做坏事。附图两张:两个国家的辩护人。
《亲爱的》!我哭了,但不是感动 小玩子 有票根在清华看片的那天,片方体贴地给每个人准备了一条手帕,手帕很美,可惜,不吸水。电影结束的时候,似乎大部分人都哭了,或哭过,蒋方舟更是当场泣不成声(我是觉得没有值得哭的那么夸张)。笑点泪点都低如我,本有些抗拒看这种电影,总觉得这种会让自己哭得很难看的电影适合在家一个人偷偷看放肆哭。果不其然,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但不是因为感动。 这种心情很难形容,有个朋友说的很贴切,是压抑。我很怕陈可辛把这种拐卖孩子的题材拍的太过煽情,还好,他没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回避得很刻意,因为全片去点燃那种失去孩子悲痛的情绪他拍的很克制。和大部分人不同,我的泪点和难过的点几乎不在主线上。首先是支线,譬如张译演的一个丢了孩子的大款,却执着的团结起了同样遭遇的人们互相鼓励,这个部分陈可辛拍的甚至有些地方偶尔插科打诨到会让人露出点笑容,譬如那个怪怪的家长们自发成立的寻找孩子的组织,类似邪教组织般的行为举止让人觉得酸酸的又有点幼稚好笑,虽然据说这是真实存在的,但陈可辛用近乎赤裸的真实来拍摄他们的状态,让观众分明看到了那些丢了孩子的家长最内心的想法,除去我们可以想象的声嘶力竭、痛哭流涕、生不如死,等等等等,还有他们的神经质、他们的挣扎和愧疚,甚至偶尔显露的自私和人性的阴暗面,看完之后你会觉得难受,不是感动,只是难受。 主线部分和我想象中不一样的是,它不是惯用的同类型电影里分段式叙述,譬如一段段讲述每个家庭丢了孩子的情况,而是通过赵薇这样一个人贩子的老婆的视角和黄渤、郝蕾夫妇丢孩子的角度平行进行,赵薇这一面更加特别一些,一方面自己的老公拐了别人的孩子,可是另一个捡来的孩子却因为这层关系而无法领回,这当中的感情挣扎比起丢孩子来说更加复杂,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我没有感受到意料中的煽情,导演是在努力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但就我而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很多人问我,这个电影好看吗?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从吸引人的角度来说,陈可辛的克制使得电影在节奏上不是那么让人觉得舒服,而震撼人心的力度又稍显不够,所以没有打动到我。但是我仍然会推荐大家去看,因为值得。从题材上说,它既讨巧又不讨巧,讨巧是因为很久没有这样的电影出现,不讨巧是因为这种类型向来很难拍好,而陈可辛能拍到这样的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既不煽情又要能让观众落泪,导演算是做到了。而且在演员方面,黄渤真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实力派,喜剧、正剧甚至动作片都可以拿捏自如,动不动就能包下一个档期来,又非常会说话,真是观众媒体最爱,郝蕾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演员,长着一张难搞又神经质的脸,可以美也可以朴实,演技没的说。最大突破的莫过于赵薇,一口安徽方言听来尤为亲切,虽然在正片部分我没有被她的演技打动落泪,但能做到对自己不断挑战,至少是个值得钦佩的演员。最后说说我的泪点,电影的最后有一段花絮,因为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刘德华的《失孤》也是取材同样的事件,可见现实生活中找回丢失孩子的几率有多低)所以播放了原型们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以及和主创们见面的情况。当看到真实的赵薇扮演角色的原型和孩子们分离和重逢,那样的纪录片场面,那样的惨烈是让人从内心感到哀伤,所以,戏剧的可贵在于重现,但终究敌不过真实的力量。
这部电影我是和闺蜜去看的,她是个泪点很低的姑娘,从头到尾哭得稀里哗啦,而我只看到最后的纪录片开始流泪。我觉得我们两个的状态是这部片子给不同的人带来的不同感觉的一个缩影。走出电影院我跟她说:我觉得花钱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也不会去拐卖孩子,人贩子大概也不会去看这部电影吧。它教给我的就是将来我要看好我自己的孩子,那么社会教化的意义在哪里呢?等我一觉醒来,再想想留在脑子里的片段,看完了全部271个回答,打算讲讲我自己想到的完全和拐卖孩子没什么关系的感悟。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戳泪点戳得不深 —— 都是亲情梗,但是戳痛点戳得很深 —— 因为太现实。所以我避开亲情梗,讲讲戳到我痛点的几个地方。【part1 希望是最没用的东西但是有时候你必须靠着它活】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就讲了一件事情 —— 找孩子。黄渤饰演的田文军和郝蕾饰演的鲁晓娟找鹏鹏,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和张雨绮饰演的樊芸找自己的儿子,佟大为饰演的高夏要帮赵薇饰演的李红琴把自己的女儿要回来。客观上来看,其实都找不回来,但是却要一直找。一开始,希望是别人给的。田文军在里面说一开始还有骗子骗他,后来连骗子都没有了。他宁愿还有骗子骗他,因为这样就觉得还有希望。那个时候他靠骗子给他希望。李红琴想要回女儿的抚养权,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农村妇女自己捧着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开始研究,拿着一包大枣求着高夏帮她打官司,理直气壮地跟福利院院长说她要找律师告他们。她那么相信律师,她靠法律给她希望。后来,他们开始给自己灌输希望。当田文军和鲁晓娟快绝望的时候,他们加入了一个特殊的小团体。小团体里是那些一起寻找孩子的父母,他们彼此分享经历,一起到街头呼吁,跑遍每个地方寻找,给加油打气。用“鼓励,鼓励,鼓励鼓励鼓励”的口号振奋彼此,在经过了漫长的绝望后,他们通过口号和支撑给彼此希望,也给自己创造性。可是,骗子只是骗子,他们只是骗钱而已。法律也只是法律,它不会因为你是弱者而有任何的同情,有时它甚至是强者欺压弱者的工具。而口号呢?喊喊罢了。你看,希望是最无用的东西,可是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个人,都要靠它坚持下去。那么在生活中的你我呢?在最绝望的时候,你总要告诉自己:相信希望,还有希望。真的有吗?你不能想。【part2 命运是最不公平的东西 幸运往往变成不幸】想想影片的结尾,鲁晓娟本来可以帮鹏鹏领养到妹妹,她的丈夫偏偏在此时选择离婚。李红琴呢?她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可是却怀孕了。永远不会怀孕的人,在这个时候怀孕了,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孩子,你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我还记得在电影中,韩德忠曾经对田文军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体意思是:我做了这么多,没想到找到孩子的是你们,我的孩子还是没有找到。田文军最后一次抱着鹏鹏下去倒垃圾,看到了韩德忠的车,韩德忠在里面装睡。田文军转身离开,收到了韩德忠的短信,他说他坚持不下去了。在鹏鹏的生日宴会上,韩德忠亲了鹏鹏,跟所有人说:樊芸怀孕了,对不起,我坚持不下去了。在那个小团体里面的每一对父母,他们寻找孩子的时间都要比田文军和鲁晓娟长,他们付出的都要比田文军和鲁晓娟多,可是他们没有找到孩子。有时候,你以为你付出的最多,你以为命运最该倾向你,可结果往往就背道而驰。你看,最努力的人恰恰是最不会收获的那个。但真正让我动容的,是影片最后的纪录片,现实是,韩德忠还在坚持,他依旧在寻找。我不知道现实和电影里,哪个是对他更坏的结局。是的,对于他,没有好结局。【part3 明明没有错却要承担后果
明明最受伤却还要原谅】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无辜,可每个人是受害者。田文军和鲁晓娟要承受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的隔阂,李红琴要与自己的儿女分离。对于鹏鹏来说,他要被迫离开亲人两次,在他懂事的时候,他爱的母亲不是他的母亲,他不能承认他爱她,因为她是被人指责的人贩子的老婆。而李红琴的女儿,因为不能确认身份,明明有母亲却只能在福利院长大。他们做错了什么呢?尤其是孩子,他们为什么要去承受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痛苦?可是鹏鹏必须要学会去接受田文军和鲁晓娟,因为他们才是他的亲生父母,尽管在他有记忆的时候,也是他们把自己从自己以为是亲生母亲的人身边抢走,让他失去了母亲。他必须要给别人介绍说:我叫田鹏,我的父亲叫田文军,我的母亲叫鲁晓娟。可是他想了想,没有忍住:哦,我还有一个妹妹。而在福利院里,他必须要告诉妹妹,你不能再叫那个人妈妈了,你不能跟她走。李红琴呢?她一直以为孩子是捡来的,她也奉献了她全部的母爱。可是她要向夺走自己儿子的人道歉,她要说对不起,尽管他们找回自己儿子的同时,她也失去了儿子。同时被带走的,还有她的女儿。田文军呢?他对李红琴说:我最多只能做到不恨你。可是在最后一次对话时,李红琴对他说:别给鹏鹏吃桃,他过敏。记得影片的开始,田文军在录寻人启事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吗?别给孩子吃桃,他过敏。多么讽刺啊,恰恰是孩子被拐卖的父母,和拐卖了孩子的人,能够最切身地体会到彼此的感受。田文军和李红琴,其实他们做着一样的事情,经历着一样的经历。影片的最后,赵薇饰演的李红琴蹲在医院的走廊上形单影只,纪录片里的李红琴说她不敢回家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她觉得凄凉。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孤儿,当我们遇到生命中的亲爱的,我们才会找到一丝温暖。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寒冬那么长,温暖那么少,但是谢谢上天,让我遇见了你,我的亲爱的。
郝蕾太迷人了。
刚刚看完。说实话,对陈可辛我一直缺乏信心。他有好演员有蕴含各种情怀的好故事。可是总是缺少一种强力磁场让你深陷其中。<亲爱的>亦是如此。但它还是让我百感交集。故事的开始是09年夏天,郝蕾用的是E71。把我一下子也拉进那个没有安卓没有苹果的时光。我会教她安装软件蓝牙联游戏。那时候一切都如塞班系统简单美好。后来鹏鹏丢了,当黄勃说,南下深圳,做生意赔了,跟老婆又离婚了,现在孩子也被人拐走了,就觉得支撑你活下去的最后一根线也断了。我的心就抽了那么一下。我能体会到他的感受,当你爱一个人,披荆斩刺,饮冰饮雪。你却发现她越来越远,你只能带着满身的伤疲惫的看着她慢慢消失,你却什么都做不了。后来鹏鹏还是找到了 ,当父母的当然欣喜若狂,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经过三年完全不同的生活,已经变了,不是当年的鹏鹏了。当你每分每秒都在想念的人出现在你眼前,你会突然发现,因为你的缺失,她变的那么熟悉而陌生。陪伴才是漫长的告白。当我那天接到你的电话,当我在车站见到你,你说我的心情是不是也是这样。这样的欣喜若狂这样的不知所措。当鹏鹏去福利院看望妹妹吉芳的时候,哥哥妹妹涣散的眼神一下子都明亮了起来。紧紧抱在了一起。吉芳叫着哥哥,你也常常喊我哥哥,有时候还喊爸爸。是的,也许真的是这样,我们各自缺失了了很多,对方已经不单单是恋人了。这种相依为命让我心安。当鹏鹏的生日宴上,韩总宣布要第二个孩子,然后忘情的亲了鹏鹏。仿佛就在亲小宝一样,那个吻,就是对小宝短暂而又漫长的吻别。也许是你每次叨叨我过马路要保护你,很多次过马路我都会下意识牵你的手,然后为了赶绿灯一起跑向马路对面。所以我每次看电影都会坐在你的左边,这成为了一种习惯。可是这次,我刻意坐在了圈的右边。当哥哥妹妹抱在一起的时候,我看了看我的右边,是一张陌生男人的脸。然后我看了看左边,是圈疑问的表情。我笑了笑,说吉芳真可爱。然后就看见吉芳说当赵薇刑满出狱,南下深圳去征求女儿的时候,当她看见昔日儿子吉刚,发疯一样去拥抱他。结果却被众人当人贩子在街上拳打脚踢的。她无助的在拳脚下跪下了。痛苦流涕。我去年跪在我的飘窗上,同样的痛哭流涕,同样的万分绝望。第二天我也马不停蹄的南下,换来的也是精神上的拳打脚踢,我一个人孤军奋斗,不仅要应对我的全家人,也要应对你的全家人,我居然还要应对你。几个回合我就败了,第二天我只想早早的回家,离开这里。当赵薇最后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这时她才知道,自己一直活在欺骗中。她失去了丈夫,儿子,女儿,得到了谎言。天大的笑话,影片就这么突然的结束了。很多人都觉得怎么结局这么突然。是的,我也觉得突兀。可是我觉得这样挺好的,真的完美的契合了我。结束的戛然而止。你说早就想放弃,还骗我那么久。赵薇在孩子们最可爱的时候失去了他们,我也在最爱你的时候失去了你。我得承认这个谎言,这个结局。送圈回家的路上,看见十几人披麻戴孝在路口烧纸,我诡异的笑了笑,圈说你笑什么笑怪吓人的。我说没事,你只要心里默念一路好走,阿弥陀佛就没事了。老天爷,敢不敢别这么应景,纪念死去的爱情么?我也只能说一句,一路好走。圈给我指她回家的路,最后走到了爱民路。我说你家就在这条路上?圈说,是啊。我笑了笑。她说你今天很奇怪啊。我说这条路我很熟。这种巧合让我欲哭无泪。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送你回家属院,很晚了,我说我就在这看你,你赶紧回屋,我说要跑的。你就蹦蹦跳跳的往里面跑,你就一点一点消失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突然就神经质般的伤心难过。就觉得你是消失了。我就这么一直盯着你离开的方向发呆。现在我送完圈回家,我又一次来到三院家属院的门口,看着那个方向,还是一样的的昏暗。只是这一次,你是真的不会再出现了。圈说,今天你的眼睛太红了。我说戴隐形时间长了。其实是,我的眼泪在眼眶里徘徊,我再也不想让它为你再流。我和圈认识认识十年了,圈说,你看陈奕迅的十年就是给咱俩唱的。我说是的。才发现我的眼泪不是为你而流,也为别人而流。圈说,你要好好的、明天见。我用我这段时间最会心的笑,说:天天见。至此才明白,相安无事是最奢侈的字眼。嗯
如果可以,我愿这部电影的配乐不是《亲爱的小孩》,而是另一首沉到时代浪潮之下的老歌,《路灯下的小姑娘》。前者充满声嘶力竭的拷问,固然煽情催泪,但这类风格总属于戏剧化的荧幕;而后者,则属于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每每闻之,我总会想起这样一副画面:右手拿着dv,左手插在大裤衩的口袋里,脚趾间夹一双廉价人字拖,摇摇晃晃挤过闹嚷的夜市,昏黄的街灯像醉汉在凉风中摇摆不定……无疑,《亲爱的》风格,与后者如出一辙,它不仅仅属于荧幕。它属于现实。影片中没有泾渭分明的对错,善恶与是非,这一点我极为欣赏。人物演绎得厚实而鲜活,让你丝毫无法辨明现实和戏剧的分界线,譬如黄渤所饰演的父亲。影片开头,作为离婚后被判给孩子的一方,当前妻将孩子送回黄渤的杂货铺,他边拍着孩子的小脑袋,边忽略前妻“鹏鹏早说普通话”的唠叨,固执地教孩子陕西话,哼哼“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的歌谣,前妻临出发了,他还让孩子奶声奶气地学舌“妈妈下周再来看我!”。黄渤真是演得绝了!孩子他爸的高人一等(指的是男性的大男子心理),小店主的精明市侩,对孩子近乎霸道而纯粹的爱,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你甚至会产生错觉:“这不就是隔壁一楼的那个小摊主吗?这孩儿他爸也真是……啧啧!”在复杂而多变的社会中,人物立体而真实,这正是陈可辛的高妙之处。值得一提的还有影片中的取景,这里举出三个我很欣赏的地方。第一个是在影片开头,黄渤前妻开着奥迪从一条狭窄的巷子穿过,巷子拐角处矗着一个禁止停车的路标,其实她已经由后视镜发现儿子在追自己的车(交代个背景,黄渤前妻在离婚后和一位家产丰厚的人结果),但她并不想停下,也不能停下,这一处取景挺耐人寻味。第二处,黄渤及前妻在三年找寻后得到儿子消息,奔赴安徽农村把儿子从养母那儿抢回来,他冲着儿子再次哼起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的小调,无奈孩子被拐时尚幼,仍未记事,陕西小调自然抛诸脑后,黄渤一边拍着孩子的脸,一边叹着歌谣的后半句“高凳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木头……”人非草木,但时间的浪潮总能裹携一切,以吞吐山河之势将过去的过去化为历史滩涂上的碎石泥淖,这一幕令我不胜唏嘘。第三处,佟大为所饰演的小律师给罹患精神疾病的母亲(再次补充个背景,影片中佟大为的母亲是小学老师,因女儿犯罪坐牢而精神失常。佟大为扮演的小律师在职业发展方面极为不得意,因从案件中捞钱而被事务所开除。)哼歌时,唱了《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这一幕颇有讽刺意义,佟的母亲教师,教育佟从小便要树立不慕金钱名利的价值观,无奈佟贪心有余,能力不足,哪怕只是一分钱,能捞便捞,哄着母亲睡觉,歌儿一停,马上接起手机同赵薇饰演的农妇讨价还价办案费用(注意这是在佟被事务所开除以后,这是在骗赵!)。倘若把导演电影类比为写作中的谋篇布局,陈可辛无疑是个极为聪明而讨巧的作家,影片中的线索串联,情节规划,取景架构都做得十分出色。然而,即使一流的影片,也难免有瑕疵纰漏。首先,佟大为对赵薇的态度转变让人摸不着头脑,突然之间竟由厌烦、贪婪她的钱财转变为对她友善、无偿地帮她出力。其次,我原本以为佟大为的母亲因女儿犯罪入狱变疯是个伏笔,这样一来曾入狱的赵薇到佟家当保姆,赵薇和佟母之间也许会有对手戏,结果此二人竟无除保姆雇主外的任何交集,让我匪夷所思,不知是故事结构太庞杂不好叙述还是剪辑的问题。再次,张译饰演的韩总(寻子协会的领导者)寻子未果,在黄渤儿子找回后的生日会上宣布自己妻子怀孕的消息(有些父母因为迟迟找不到孩子音信,只好再度生小孩,但他们没有放弃找孩子的希望),很可惜,导演没有拍到韩总妻子的表情(应当复杂而微妙),插一句,张译宣布消息后借酒浇愁,手颤抖得有些过头了。最后,还有明显存疑的地方在于赵薇所饰演的村妇,由之前表现看来她应当是不谙世事,尚未开蒙的愚民,但她在影片后部却会识别法律条文,用金钱利益甚至靠苟合以求别人做伪证,所呈现出的完全是小市民的思维,不同于村妇的认知。囿于篇幅关系,影片中的其他地方不能一一详述。我正儿八经写影评还是头一遭,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看官斧正。至于文章题目的含义,在结尾也该做解释了!线代表影片中屡次出现的网线,火车地铁线路,高速线路,这些连接沟通消息的线;宪代表宪法,影片中的一大矛盾就在于情理与法理的冲突,贯穿始终;限表示限制,人物在影片中也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限制,失去了自由的权利,但却也在各自的限制条件之下,去恣肆,去追寻,去狂放,在另一个维度上,限制反而让生命奔腾而火热。最后,《亲爱的》是部用心之作,值得一看。也愿亲爱的孩子,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欢迎浏览 不要抱温情的期待,它给不了你温情,它只会告诉你现实有多难,而你要坚持。黑色的背景会让人矫情,配上午夜场的伦理片效果更佳。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从头到尾的一场悲剧。除去它所描绘的现实景象,具体问题例如如何安排被拐孩子的未来生活,电影所蕴含的伦理困境之一大约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亦然”。但是它没有一个特定的泪点,或者全片都是泪点。情节自然有发展与高潮,可是你的情绪却一直是揪着的,即使在你以为情绪可以释放可以宣泄的时候,它的手又会狠狠捏紧告诉你:“还没完。”所以我哭不出来,我只能看着里面的人哭,看着不同的人宣泄自己的情绪可是自己心里却是种种思绪来回纠缠的压抑。悲剧是什么?休谟说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是他在这句话中已经预设了一个价值前提,世界有了分明的善和恶,可这顶多能算半个现实。因为有了恶,我们的一切情绪就有了宣泄的对象,无论这对象是什么,我们大可以破口大骂乃至拔刀相向以泄心头之气。可这不是现实。周国平说:“无可告慰的苦难是我们最真实的苦难。”确实如此,当你遭遇了一切的不公、怨恨、打击后,那种面对外在强制力的无力感并不是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是你甚至不知道去恨谁,唯有默默承担这一切。你知道了每个人都没有错,有错的是那莫须有的命运。There is something we have
no control over and that is what destiny is.
-Eminem&Mockingbird&命运是恶吗?恐怕不能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规律并不会刻意为难谁,社会的人的悲剧终究是人的行为的结果。所以,除非你愿意接受宗教,相信一切是主的安排,要让你做个约伯似的圣人,否则你甚至连对这命运也不能有半分责备或感激。黑格尔对悲剧的定义其实给本剧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并不作恶的普通人,不想伤害可是又不得不为了各自的理由而相互伤害。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加害人是那个你认为并不存在的命运。在这里,并不存在一个超自然的神灵来拯救我们的英雄来脱离苦海。没有大团圆的结局,如果有,那也是人的力量。剧中每个人都是可怜人,可是每个人又都自觉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看完了电影你想骂谁,却又谁都骂不出口。剧中有什么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吗?亲情、爱、乐观、坚强,这些美好的词语你能看见它们依然鲜活。在人的身上,它们的力量并不比贪婪、怨恨、暴虐这样的字眼弱。可知晓这一点,对观众眼前的苦难没有任何的帮助。不,它还是有帮助的。至少你知道,面对苦难的时候,你只有坚持这些美好的东西,才有可能到达和解的彼岸。
找到孩子之后,故事才真正进入重点。失子之痛,寻子之难,失而复得的极度激动,随之而来的陌生和无奈,这些都很打动人,但这些不是最核心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影片后半部分,故事具有了一种古典式悲剧的巨大张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每个人都不能称心如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每个人都不被他人理解;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听不进别人的观点;每个人都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每个人的正确在他人眼中都是错误。犯下大错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谁也没有原则性的错误,但事情却充满了矛盾,激烈而不可调和。面对一个无解的问题,局中的每个人又将何去何从?———————————————————————————————————————————这是继两年前看过《一次别离》之后,又一次有一部电影将如此深刻的问题剖析给我看。当然,美中不足的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比例相当,导致电影重点有些分散。
没有和已经为人父母的观众看这部影片的感觉是不同的。我身边一些为人父母的朋友甚至不愿意去触碰这个题材,太虐心。另外一些未为父母的朋友普遍喜欢后半段,对赵薇去看孩子很有感觉。电影就是镜子啊,照见的就是观众自己。相对真实故事,剧本其实已经艺术处理了,可仍然折射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中的痛处。太多的心酸和无奈在中间。破碎的家庭,冷血的骗子,把人作为商品的人贩子,“愚昧”的农民,各色人物设定都很现实。反倒是佟大为那样“善良的”律师,赵薇那样“无辜的”母亲才是这个社会中的另类。所以这片子我更喜欢前半部分。孩子找回来的概率太低,有那样“善良的”律师和“无辜的”母亲的概率太低。喜欢黄渤张译郝蕾的表演,深入角色。赵薇为了角色在形象上牺牲很大。无论如何,陈可辛拍这部片子是件有功德的事情。因为这部电影,拐卖儿童这个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敢于拍这个题材已经难得。其实可以预见,这个题材票房未必好,太悲了。可这个题材确实需要有人来拍。(我也大概知道失孤和这部片子的关系。)无论如何,陈导拍了,而且拍得很好,是件好事儿。我给陈可辛点个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所顾忌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