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视剧《电视剧汉武大帝演员表‖谈谈电视剧汉武大帝演员表是什么样的人

“帝王”形象的误导――关于《汉武大帝》等电视剧
电话:010-060316&电视剧《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
电视剧《汉武大帝》是历史正剧?还是戏说历史?
64集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自2005年的初春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播出之后,由于这部戏剧的商业味道甚浓,几乎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汉武大帝》的同时,整个中国的影视市场乃至于海外华人的影视市场中,都在热卖这部电视剧的光盘,制片方在大赚钱财。再加之这部戏剧在表现汉朝时期的服装和道具方面的确有相当的特色,同时,也正如该剧导演胡玫所说,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没有太大争议的历史人物,因此,这部戏剧自上市之后,几乎没有受到来自于文艺评论界的任何评论,这是因为,对一部商业内涵甚浓的戏剧,是没有什么评论价值的。如果文艺评论界去对一部商业化的电视剧进行热烈评论,那么,这在客观上就是在为此剧追打商业广告,这,是文艺评论人员非常忌讳的事情。
但是,最近,我发现,正是因为该剧没有受到来自于文艺评论界的什么批评,所以,这部电视剧热播之后的一年多来,在一些不太清楚中国历史的年轻人中造成了一边倒的赞誉情况,甚至还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专门追星这部戏剧及其该剧的演员、导演的情况,不少年轻人甚至坚持认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是一部很严肃的历史正剧,他们几乎就是把该剧当成为真实的历史画卷去看待的。同时,一些年轻人还对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卫青这个角色赞誉有加,甚至还形成了对卫青和卫青扮演者陆剑民的追星群体。这,就很不好了,有些过分了!戏剧就是戏剧,戏剧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今人不应该错把历史戏剧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否则,这会误导相当一批人的,特别是会误导一大批缺乏历史知识的年轻人。出于以上所说的原因,下面,我对大型电视剧《汉武大帝》进行一些批评,试图唤醒一些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的《汉武大帝》的戏迷们!
一,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究竟有多少篡改和虚构成分?
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每一集的片头上都有一行字体——“本剧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改编创作”。这副字头,很容易迷惑一些不太清楚中国历史的年轻人,因为,许多人都知道,《史记》、《汉书》分别是中国的两大“正史”,特别是因为《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经历广为人知,《史记》这部典籍更是长期被后人称赞为“秉笔直言”的“信史”。
毫无疑问,电视剧的确是根据《史记》、《汉书》所改编,但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究竟将改篡了多少《史记》、《汉书》的记载呢?下面,我简单例举几例来说明:
1,在电视剧中,匈奴大单于伊稚斜早登基了13年
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为了给该剧中的汉武帝的对匈战争寻找一个长期对抗的反派角色,他们将西元前126年才登基匈奴大单于位置的伊稚斜篡改到了他在汉武帝的建元二年(西元前139年。注,汉武帝登基皇帝是西元前140年)就登基了,甚至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发生的匈奴大军袭击甘泉、淳化、榆林(今陕西境内)和雁门(今山西境内)的事情,都算在了伊稚斜的帐上,以衬托匈奴对汉武帝的威胁。但是,这一来,该剧编导就把匈奴大单于伊稚斜的出场整整推前了14年之久。
由于《汉武大帝》编导的这个篡改,就搞得此剧的许多情节完全混乱和无法连贯交代了,比如,发生在西元前133年的著名的马邑之战,就是那场由商人聂壹诱骗匈奴大军进入雁门马邑,且由于王恢和韩安国伏兵匈奴大军未果的事情,竟然出现在伊稚斜出任匈奴大单于之后!而历史事实是,伊稚斜登基匈奴大单于的前7年,就发生了这场战争。由于该剧报道对这段历史时空的错位篡改,造成了该剧出现了许多荒诞情节,比如,在西元前133年马邑之战失利之后就已经自杀身亡的汉朝大将王恢,竟然在死亡7年之后还会带兵大战匈奴的伊稚斜。
由于电视剧《汉武大帝》对伊稚斜出场时间的篡改,还导致了许多其他荒诞情节,比如,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早在西元前135年就死亡,伊稚斜是西元前126年才登基匈奴大单于的,而电视剧《汉武大帝》却把这两个完全对不上年号的人物放置在了一个历史时空中对决,已经早就死亡的窦太后还因此干预了不少汉武帝与伊稚斜对决的战事。历史上,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也在伊稚斜登基的西元前126年就已经死亡了,但是,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王太后却不仅长期活了下来,还演绎了不少她干预朝政和反对汉武帝对匈奴伊稚斜开战的故事,甚至还虚构出了王太后看到匈奴阏氏南宫公主儿子于单的遗物而悲痛欲绝的情节。
可以说,电视剧《汉武大帝》对伊稚斜出场时间的篡改,使得这部戏剧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戏剧本身也被迫演义了不少张飞杀岳飞和关公战秦琼的荒诞故事。这样的荒诞情节,还有不少,这里,我就不多列举了,读者可以自去对号真实的历史记载!
2,伊稚斜、于单、金日磾怎么成了亲兄弟?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伊稚斜是军臣单于的兄弟,于单是军臣单于的儿子,金日磾是匈奴部落之一的休屠王的王子。而且,伊稚斜并没有杀自己哥哥军臣单于去争夺王位,因为,当时,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的皇位,都有兄弟可以替代死亡兄长王位的习惯。电视剧《汉武大帝》将西元前200年左右的匈奴单于冒顿使用鸣嘀箭去杀妻子和父亲而登基的事情都移植在了伊稚斜身上,这,到还没有什么不可,但是,该剧编导将伊稚斜和于单、金日磾篡改成为兄弟,却不仅仅违背了历史真实,也让剧情发生了异化,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历史事实是:伊稚斜于西元前126年登基大单于之后,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因为不满叔叔伊稚斜夺位单于而逃亡到汉朝,并归顺汉朝汉朝和死在了汉朝。而金日磾在那时候还是个几岁的小孩子,他是被霍去病远征时所俘获到汉朝的,金日磾之所以能够在汉武帝的晚年成为汉武帝的五个托孤大臣之一,绝对不是偶然的,他其实是在汉文化的教育熏陶下长大成人的。这就是说,其实,如果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真实去反映这段历史,本来就是很有戏的,也能够让今天的观众通过金日磾的故事去明白为什么匈奴民族后来能够融汇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道理,但是,由于编导的这一篡改,不仅仅使得电视剧《汉武大帝》失却了这一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历史素材,也造成了故事的虚浮和扭曲。比如,在该剧中,编导不仅虚构出了于单被汉军的伏兵所杀死的情节,金日磾则居然活还捉了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胡乱洗牌历史真实情况的荒诞情节,让知道这一历史真实情况的人们看了之后,有种吞了苍蝇的尴尬,这是哪跟哪呀!
3,汉朝皇家和亲从来就没有送过皇家嫡亲公主
和亲,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古今中外各国实行的重要外交政治策略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他们自己的扭曲理解,把汉朝时期实行的和亲政策看成为是汉民族的奇耻大辱。这到也罢了,该剧编导刻意虚构出的汉武帝的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军臣单于和改从伊稚斜单于的故事,则是非常荒诞和不符合历史逻辑!
根据史书记载,汉景帝的皇后的王皇后,生前的确生有六子。汉景帝与王皇后育有三女一男:一是平阳公主,她是卫青的妻子;二是南宫公主;三是隆虑公主;汉武帝刘彻是他们的小儿子。王皇后进宫之前,在民间与前夫所生了两子,儿子早死,女儿金俗后被与她同母异父的汉武帝刘彻寻找到,封为修成君,之后,金俗富不可言。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关于汉武帝寻找民间姐姐金俗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历史记载的,正因为真实,所以,这场戏拍得非常好,也比较感人。这说明,尊重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创作原则。
但是,很糟糕的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为了人为制造汉王朝和亲是一种耻辱的故事情节,仅仅根据《汉书·景帝纪》中的“五年春正月……遣公主嫁匈奴单于。”这一句文字,就虚构出了一幕汉景帝将汉武帝的亲生姐姐南宫公主远嫁匈奴的悲情故事,并安排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汉武帝跟着被迫远嫁匈奴单于的姐姐的队伍悲愤奔跑的画面来,力图去赚取观众的眼泪和给日后汉武帝开战匈奴做伏笔铺垫。但是,由于这个情节是人为编造,便造成了这样的违反逻辑的情况,即,既然汉武帝的亲生姐姐南宫公主先后是军臣单于和伊稚斜单于的大阏氏,即她是仅仅次于匈奴大单于地位的具有崇高声望和政治地位的国母,那么,汉武帝急于开战匈奴,也就是急于向自己的姐夫开战,这不是置自己的亲生姐姐于死地和尴尬么!况且,在该剧中,汉武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地位很高的匈奴阏氏,即汉武帝的亲姐姐的南宫公主却从来都不在汉匈之间有任何斡旋和调停,这,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推论的事情,因为,汉匈两家的和亲,本来就是为了通过联姻而互相沟通争取和平,两郎舅打仗,夹在这中间的南宫公主怎么可能不出面调停斡旋呢?!
历史事实是,尽管《汉书》上记载了汉景帝时代有“遣公主嫁匈奴单于”这句话,但是,却没有任何理由说这遣送的就是汉景帝的亲生女儿,即汉武帝的亲生姐姐南宫公主!而从汉朝和亲史上看,前后汉共四百年,远嫁匈奴或者其他少数民族王家的汉朝公主有22个,其中,只有在汉武帝的元封年间出嫁的和亲公主细君公主是江都王刘建的女儿,解忧公主是楚王刘戌的女儿。其他20个公主,全部都是“宗室女”,也就是由刘姓的女孩去假充的皇亲公主。其实,这个情况,汉匈两家的高层官员都是清楚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汉朝史书对真正属于汉朝皇家宗亲的解忧公主和细君公主赞誉甚多,解忧公主在老年之后甚至还被汉朝朝廷特别批准回到汉朝家中养老,而其他与汉朝皇家没有什么血缘或者血缘关系很远的那些所谓的“宗室女”,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就连曾经为汉朝和亲史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冯夫人,他最后虽然可以经常回到汉朝,那也是因为她是解忧公主的侍女的特殊原因。这些事情说明,汉景帝时代和亲匈奴的所谓公主,绝对不是汉景帝的亲生女儿,当然也就不是什么南宫公主了。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将窦太后的侍女倩儿命名成为“隆虑公主”远嫁匈奴,则更是虚构的情节了。
4,关于中行说的岁数和“太监”身份的问题
中行说,历史上确有其人,也可以说中行说这个人是中国史书上最早记载的一个“大汉奸”。中行说是汉文帝时代(西元前174年)和亲匈奴的时候,随同和亲翁主去匈奴的“傅者”,所谓的“傅者”,是汉朝皇家宫室中的工作人员,他们又称“宦者”。这个中行说是个比较有才华的人,他本不愿意出塞,但被皇家逼迫随同和亲翁主去匈奴,因此,他嫉妒生恨说:“必我也,为汉患者”,之后,他降匈奴,平生与汉朝作对,为匈奴出了不少好主意。当然,现今史学界对中行说也有另外一种评价,认为中行说曾经在匈奴部族中大量传播汉族文化以汉化匈奴方面作出过贡献,这种看法,也的确有相当的道理。
按照汉文帝时代的规矩制度,宫中傅者最低年龄不得少于23岁,中行说是汉文帝前六年(西元前174年)随同和亲翁主出塞,当时,他应该至少不小于23岁。伊稚斜是西元前126年出任匈奴大单于的,那么,伊稚斜掌权匈奴的时代,中行说至少已经是71岁的老人了,甚至可能还要更老。但是,电视剧《汉武大帝》却把中行说刻画成为了一个随同伊稚斜南征北战的中年人,且随同伊稚斜征战多年还不见老,这对于骑马为生和野地作战的匈奴来讲,可能带上这样的一个老人么。况且,史书上只记载了中行说不多的事迹,伊稚斜时代则一点没有提到他,按照正常推算,伊稚斜时代,中行说很可能已经去世,或者已经衰老到只能够待在后方出出主意了。
另外,电视剧《汉武大帝》把中行说描绘成为了一个中国人所熟悉的“太监”形象。这,有什么根据呢?!史书上虽然提到了中行说是“宦者”,但是,“宦者”并不等于就是被阉割的太监,宦者有两个意思,一是阉割者,二是宫廷中的工作人员。中国宋朝之前的皇家宫廷中,都是可以容许未被阉割的宦官走动的,所以,宋朝之前的宦者,未必就是被阉割者。但是,电视剧《汉武大帝》在塑造中行说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完全按照太监去表达的,中行说说话细声细气和不生胡须,穿着的服装也是汉服中的太监打扮。这,就离谱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类似以上所说的这种篡改和虚构,还有不少,希望读者自去查看《史记》和《汉书》或者《资治通鉴》。
也许有人会说,虚构点情节是容许的,也无伤历史真实的主干。但是,历史最大的特征是时间与空间的位格恒定,及其时间的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历史情节当然可以虚构和篡改,但是,基本和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间和空间的位格则应该遵循真实,不能够随意错位篡改,否则,就错得离谱了。说形象点,如果你下的某盘棋局就是历史的话,那么,随你怎么复盘和设想新棋局,但是,真实的那盘棋局的基本格调你不能够随意篡改,否则,这就失却了复盘和检讨的任何意义了。这意思也是说,要么,你就彻底戏说历史,就像张国立和王刚等人编制的清朝皇帝系列电视剧的那样,就没有人来追究你的真实,大家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既然电视剧《汉武大帝》是在扳着面孔演绎汉武帝时代的“正剧”,且在片头打上了“根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改编”的字样,那么,你的文学创作就应该基本上遵照历史记载的真实原则,特别是在历史时间和历史空间上的位格上的对照,应该基本上是真实的,编导绝对不应该随便根据自己的剧情效果需要去乱篡改历史的时间和空间的对称关系,从而造成以上所说的张飞杀岳飞和关公战秦琼但是荒诞来。这,既是对历史典籍的不尊重,也是对那些相信你是“历史正剧”的观众们是极大的不尊重!
“历史”,这两个汉字,历,是指意一去不返的流动时间概念;史,是指意的位格于这种流动时间的“事、实、是”。人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把昨天或者以前发生的人和事情拿到今天来说事,且讲得绘声绘色,尽管他讲的事情都曾经是真实发生过的,但是,由于时空的错位,这人讲出来的话语还真实吗?恐怕大家都会认为这人是一派胡言和疯话连篇吧!但是。为什么电视剧《汉武大帝》犯了同样类似的问题,大家还要以为那是什么“历史正剧”呢?难道就仅仅因为这些事情都出自于《史记》和《汉书》么?!历史材料的真实,并不是历史!只有历史的时间和历史空间中的人、时、言的对称定位,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编导历史戏剧,编导者可以根据历史的真实时空情况去删减和增添自己虚构的情节,但是,编导者则不能够随便去位移历史时空的对称定格关系式,否则,就错得离谱了!就是戏说历史了!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尽管电视剧《汉武大帝》编导们一再声称该剧是“历史正剧”,但是,我们观众最好还是把他还原成为有许多虚构和篡改成分的戏剧,既然是戏剧,就是假假真真,就是“满纸荒唐言”,千万不要拿着戏剧中的故事和事例当真实历史看,否则,你就太傻了。
二,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所反映出来的错误历史观念
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编导所执的历史价值观问题,是个大问题,也是电视剧的基础是否可以成立的问题。
1,和亲就是国家耻辱吗?
电视剧《汉武大帝》虚构了一个汉武帝的亲生姐姐南宫公主被迫出嫁匈奴和亲的悲情故事情节,然后,又虚构了一个马夫卫青见汉武帝鞭打马匹的时候,他愤怒地说道:“汉朝快完蛋了,汉朝人不心痛自己的战马,不心痛自己的女人,把自己的女人送给敌人乞求和平……”。
可以这样说,这两个剧情,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基础情节,如果没有这样的两个情节,电视剧就无法展开以后的故事,就无法寻找到汉武帝之所以激情出兵匈奴的内在原动力。但是,很糟糕的是,该剧的这两个基础剧情是无法成立的,也是经受不起推敲的!
非常明显,以上两个剧情的编导潜台词是:“伟丈夫的平生战场有两个,一是驰骋在战马上,一个是驰骋在自家心爱的女人的胸脯上”。按照电视剧编导的理念,因为汉武帝之前的汉朝屡屡向匈奴送自家的女人乞求和平,因为汉武帝初期都还不心痛战马,所以,汉朝岌岌可危!再按照这样的编导逻辑推导下去,就是,汉武帝之所以是伟丈夫,就是他后来拒绝了耻辱的和亲政策,且把心痛战马的马夫卫青提拔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大将军,并对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所以,汉朝就强大了。但是,编导唯独忘记了,前后汉朝400年和亲外族的22个公主中,只有汉武帝时代所遣送的两位和亲公主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血缘关系与汉朝皇家最近的,其他的和亲公主,大多都是汉朝皇家的远亲宗室女,甚至就是宫中的侍女,就像西汉末年的王昭君的那样。而开汉朝和亲先例的是刘敬之女的公主,而这位公主的父亲刘敬原名娄敬,与刘邦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他和刘邦甚至不同乡亲,只是在战争时期,刘邦曾经赐姓娄敬为刘姓而已,这样,在刘邦时代,由刘敬之女最先打开了汉朝与匈奴和亲的大门。
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将中国历史上的和亲看成为是民族的奇耻大辱,这反映了该剧编导对中国历史,或者说是对人类政治历史进化历史的无知!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或者是其他国家,甚至是那些处于半开化时代的部落,他们都有自己的和亲历史!和亲,是人类进化历史中的所有国家的重要组成政策之一,和亲得早的国家,往往开化得最早,否则,就开化得晚。比如,荷马史诗中的古希腊时代的“伊里亚特”中所描述的克洛伊战争,就是两个古老部落为争夺美女海伦而发生的血腥大战,这反映的是欧洲古代未开化的历史社会形态的情况,这就是说,为争夺女人而真刀真枪的开战,甚至不惜葬送部落命运,那,仅仅是未开化的历史现象。而欧洲进化到民族国家时代之后,欧洲各国的君主皇家就开始互相通婚了,也就是开始在国家之间实行和亲政治了。历史事实也就是如此,和亲,直接沟通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奠基了今日现代化的欧洲各国。相比之下,中国的和亲早在传说中的三代就开始了,比如黄帝与螺祖的婚姻,比如大禹与女娲的婚姻,都是和亲政治历史。到了周朝,中国的和亲历史,那就已经是有名有姓的实史了。
由此可见,汉朝和亲政治,不过是汉朝对中国古老的历史政治传统的继承而已。至于为什么人类国家政治历史都是一部和亲历史,说起来,这并不复杂,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和亲,一定最早起源于人类部落对近亲联姻的遗传情况很不利的体悟,因为,人们从实践中发现了远亲联姻更利于种族的繁衍生存,因此,便开始了“和亲”。但是,最早的“和亲”,由于部落之间的语言、习惯甚至人种的差异原因,一定是真刀真枪的“抢亲”形式,就是某个部落的男子不惜发动战争到另外的部落去抢亲。这样的“抢亲”历史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为了一种半推半就的“抢亲”,其实就是已经演化成为了事实上的“和亲”了。其实,这样的表面上“抢亲”而和亲是实的民俗,至今都还残留在中国和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婚姻习惯中。当然,从“抢亲”发展到部落高层之间的“和亲”,那,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政治外交策略了,至于民间老百姓的部落和民族之间的和亲或者“抢亲”,则一直都是民族和谐融洽的婚俗,是很普通的现象。以中国和亲史为例,中国汉族的皇家和民间的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联姻的几千年历史,是中国之所以成为了世界上民族最多和各民族能够共同和谐组成大中华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今人应该从积极的角度上去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和亲政治现象。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电视剧《汉武大帝》把汉朝皇家的和亲看成为是民族耻辱,是错误的历史观!
2,不应该把中国历史看成为是一部残酷的宫廷斗争历史
电视剧《汉武大帝》与同样是由胡玫导演的皇帝戏的《雍正王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中国的历史描绘成为了一部残酷的宫廷斗争历史。这,显然是错误的历史观!
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是这个国家民族的单向流动时间中的相应空间中的人、事、言的表达的积累情况。历史,有宫廷历史、战争历史、经济历史、文化历史、民俗历史、科技历史、农业历史、思想历史……等的集合表达。中国的前四史,特别是通史的《史记》和断代史的《汉书》几乎是创造了人类历史典籍的范式模本,这样的史记中,分别有皇帝纪、人物列传、货殖、地理,天文、礼仪等等,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就是史书是科条之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
汉武帝时代,中国的经济处于特殊的变革时期,曾经引发过许多国内事变,著名的《盐铁论》,就是发生在这个时代。同时,汉武帝时代,科技专家们还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阴阳合历法的“太初历”。这些,原本都是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很有戏的历史素材。但是,纵观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剧本结构,可以发现,这个剧本的立意就是两点:外战匈奴,内平动乱。这样,电视剧《汉武帝》就成为了这样的一种单薄骨架,要么,就是外场景的战争场面,要么,就是去演绎一个接一个的宫廷斗争场面。就这样,64集的电视剧,反反复复,复复反反,都是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民族斗争史和阶级斗争史。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
我很奇怪,为什么现在的编导们在编导那些所谓的历史正剧的时候,会把中国的历史演绎成为一部血淋淋的斗争史呢?难道这些影视编导至今还沉湎在文革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样板戏情结之中吗?其实,只要静下心来一想,就会明白,这主要是现今的一些影视编导沉湎在了那些所谓的“正史”中不能够自拔的原因。比如,如果一个编剧和导演整天只看那些由官方编著的“正史”,那么,他们就永远也创作不出中国的四大名著这样的作品!这是因为,中国的“正史”往往本身就大量记载了血淋淋的历史。
梁启超的许多历史观都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在评论中国所谓的那些正史的时候,说中国二十四部正史,都是皇家的家庭史,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中国的所谓的正史,都是由历朝历代的官家们根据前朝皇家和官家所遗留的各种资料所编写的,在描绘人、事、言的国家历史的时候,他们当然记载的更多是皇家和官家的事迹和言论,再加之皇家和官家的钩心斗角事情本来就多,这样,后来的史家将这样的历史编撰起来,就很吓人了,史书往往就充满了血淋淋的内部残杀。这就是说,今人看历史,应该警惕出现一种悖论现象,即,你如果只注重那些所谓的“正史”,也就是那些主要由官家编撰的皇家和官家历史,那么,这样的“正史”就不是“真史”,而是一部一孔之见的“误史”!
以上所说的道理并不复杂,比如,如果你仅仅根据现代官方记载和提供的材料去描绘文革历史,那么,这段历史就是血淋淋的阶级斗争史,就像文革中的电影所反映的“火红的年月”、“决裂”和文革之后的“芙蓉镇”、“牧马人”的那样;但是,你如果站在当时普通老百姓角度上去看历史,那就是像改革年代所拍摄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孔雀”的那样。问题是,无论你是站在官家的立场上看历史,还是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看历史,你看到的历史,都只能够是一孔之见!都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什么?就是六合之历史,就是站到多维的角度上去观察与综合提炼的历史。
中国的二十五史,都是官家史,而不是那些民间多事文人编撰的野史,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是作家二月河和唐明浩等所谓的历史文学家,他们之所以热衷于写皇帝戏的文学著作,那也多半是因为他们这批作家被文革中的政治领袖曾经主导历史的现象所迷惑住了,于是,他们就以为,历史,就是皇帝史或者单一的政治领袖的历史。再加之他们老是陷入在所谓的“正史”资料中不能够自拔,这样,他们就自觉和不自觉地将中国历史描绘成为了狭隘的皇帝历史和官家钩心斗角史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也犯了这样的“历史正剧”的失误,整部戏剧,除了有一集中的小半场戏是在表现“功烈乡”的民间外,整部戏,你看不到任何汉朝时代的民间社会画面,你也看不到曾经真实发生在汉武帝时代的那么多的政治、经济、科技、农业、商业、水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情,所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应该改名为“汉武帝外战内斗纪”,或者叫做“汉武帝与他的臣子和敌人”,或者,叫做“汉武帝恩仇记”。
其实,中国的四大名著,也都是根据历史资料所编撰,特别是《三国演义》,几乎就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所编撰。但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根据从东汉末期就已经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各种话本所编撰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三国演义》已经不再是像《三国志》这样的官家典籍,编撰作者在尊重《三国志》的基本主干历史的前提下,增添了不少民间素材,比如刘备、曹操、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主角人物的许多民间故事,作者立场于普通老百姓的历史视角,使得《三国演义》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久而久之,《三国演义》比《三国志》更加为人所熟悉,甚至许多人把《三国演义》看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三国历史。其实,今天的那些历史文学家,特别是像胡玫这样的一批刻意创作所谓“历史正剧”的影视编剧导演,是应该好好去审视《三国演义》的,把《三国演义》中的大众历史观的创作原则搞清楚了,你就知道近年来的那些表现皇帝戏的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基础,是如何的弱不禁风了!
创作所谓的“历史正剧”,重在转变面前中国文艺创作者们的官家历史观立场,使用官方和民间老百姓的多重历史视角去看待历史,这是当今非常急迫需要的文艺价值观。但是,要真正作到这点,在当今浮躁的文艺时代,并不容易,非常的不容易!
3,汉匈民族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的融汇史。怎么样看待汉匈战争,这之中也有个正误历史观问题。
其实,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已经把汉匈关系讲得很明白了,即,匈奴之所以屡屡侵犯汉朝疆地,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漠北地区天寒地冻,他们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民族部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和人口增加的矛盾,他们就活不下去,他们必然要到汉地来索取食物和财物。因此,汉朝以降,汉地政权对漠北地区的政治政策,不光是打打和和的联姻和亲及其对外战争,还有对外开放“关市”进行贸易的一系列商业政策。正是因为这样的组合政策措施,汉地政权才能够逐步融汇了各边疆少数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关于汉匈关系史中的“汉匈终究是兄弟民族”问题,现今已经有很多历史专著去论证这个问题了。而历史事实也是如此,即,漠北的所谓匈奴民族,原本是由各种以游牧为生的原始或者奴隶种族部落所组成,一直到西元前200年左右,才由冒顿单于统一了大漠各部落,形成了很粗糙的国家形态。从汉高祖刘邦时代,汉匈两个国度就开始了打打和和、和和打打的历史演进,活像是两个小兄弟相扑嬉戏的那样。这样的打打和和与和和打打的历史,汉武帝时代也没有停顿,汉武帝时代,一样在实行皇家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而民间,则是交流和联姻甚多!民国以降,中国考古学界在内蒙地区挖掘出了许多汉朝时代的匈奴古墓,这些古墓中的文物中有很多汉朝物品,甚至还有农具和汉文字,这说明,当时的匈奴各部族一直在学习汉朝的农业技术和文化。
正因为如此,匈奴到了西元前50年左右的汉宣帝时代,就出现了南北匈奴之分,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就臣服了汉朝,并配合汉朝将漠北的北匈奴驱赶到西方,最终消灭了北匈奴。到了西元50年左右时期的东汉时代,匈奴就基本上走过了自己自动汉化的前期历程,大部分匈奴人进入汉地中原地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汉族人。而到了西元200多年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大批匈奴人的后裔民族或者原来部属于匈奴的其他少数民族,则已经完全汉化且在中原成立了自己的王朝,诸如北魏王朝的那样,而隋唐时期的两家王朝皇帝,也都有自己的少数民族血统。至于中古时期的蒙古人和金朝女真人,他们的祖先,也曾经是匈奴或者部属于匈奴的民族,而蒙古民族和女真民族,则分别在中国建立了大元王朝和大清王朝。即使是汉朝时期曾经也给汉朝政权造成过麻烦的氐羌氏族,后来也演变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形式,其中,最大的一支氏族,就是今天的藏族,唐朝时期,这支氐羌氏族的部落曾经在中国的西部建立过非常强大的吐蕃王朝。由此可见,匈奴与汉王朝的历史,及其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互相作用的历史,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中华民族的“滚雪球”的历史!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版图很大和人口很多及其民族众多且和谐共存的国家形态,绝对是有漫长的历史渊源的,就像汉匈之间长达及百年的打打和和的历史演进的那样。
这需要指出的是,在漫长的中国的各民族融汇成一家亲的历史过程中,不能够只去指责那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野蛮,更不能够把他们进入汉地的战争看成为是像中国抗日战争那样的对外民族战争!因为,本质上,中国南北民族的融汇和汉文化化的历程,就是兄弟民族的家事。而且,历史上,汉族也不是那么的本分的,比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马邑之战,就是汉军欺骗匈奴人,历史上,汉人瞧不起少数民族,把他们看成为野蛮人,这种情绪,古来有之,今天,也还存在于相当的一批汉族人之中。这,的都是很要不得的!正因为如此,匈奴人在汉元帝时代与汉朝签订和约的时候,专门契约说:“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汉书·匈奴传》)。由此可见,粗鲁但却很率真的匈奴人是拿给功于心计的汉族人搞怕了,他们生怕自己再遭受马邑之战那样的事情。
但是,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不是这样描绘汉匈关系的,他们把汉匈关系完全描绘成为了类似于抗日战争那样的保种保族的对外战争,这样的历史观当然是错误的,而且是很错误的!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汉朝时期的汉族政权,也是把汉匈关系看成为是兄弟关系的,如果汉朝将汉匈关系看成为是两个国家和族群生存的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那么,为什么汉朝还要一直坚持和亲政策和开放关市搞贸易,及其专设官员对匈奴实施农业传授技术和传授汉文化呢?!这就是说,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编导们完全错误理解了历史上汉匈关系史和战争史,他们错误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兄弟战争理解成为了像抗日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这样的战争事件,给广大观众传播了一种非常错误的历史价值观!
如果大家明白了以上所说,那么,大家就应该理解到,电视剧《汉武大帝》的历史价值观的立论基础,就已经完全不成立了!此剧的立论基础几乎是全部建筑在错误的沙滩上的!
4,汉武帝时代并没有推崇“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先要说明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句话,从来就不是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所说,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中评论汉朝文化的时候的自己的一句评语,由于种种原因,今人以讹传讹,竟然就把今人易白沙的这句自言自语的话语栽赃到了董仲舒的头上,且成为了对汉朝文化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的所执行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基本评论。这,显然不是历史事实。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对策原话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这意思是说,他建议汉武帝将六艺(注:六艺,是先儒家孔子的中国古代之学问)和孔子的学问作为国家的主导学问,其他的学问不得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旋律。班固在评论董仲舒的时候,说他提倡“唯明孔氏,抑黜百家”。这,就易白沙说汉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源。
董仲舒只是个书生,一生都没有做过京官,他只是分别做过一个已经没有任何实权的地方诸侯王的国相,相当于家庭教师或者地方学官一类的小职官。当时的汉武帝并没有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因为,这一是当时的汉朝还沿袭黄老之术,同时,对外战争时期,自有战争文化政策,不能够随便采纳新的文化政策。这就是说,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到汉宣帝时代的一百多年时间中,汉朝一直实行的是“霸王之道”。汉书记载说,汉宣帝的太子好儒,他对父亲说:“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宣帝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见《汉书·宣帝纪》),后来,,汉宣帝差点因此废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而汉元帝登基之后,他也没有推行儒家文化。汉朝朝廷正式推崇儒家文化,一直是在东汉白虎观会议之后了,那,已经距离汉武帝时代有一百五十多年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当然也没有完全违背历史去说汉武帝时代就已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是,该剧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所谓的儒道之争,并无什么意思,特别是该剧通过平阳公主的口说汉武帝实行的法家之术,那,就简直是没有道理了,因为,西汉自汉景帝之后所执行的所谓的“霸王之道”,其实就是一种农战政策,也就是兼畜百家的战争非常政策。在该剧中,今人易白沙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词屡屡出现,那也是很荒诞的。
三,胡玫的“女强人”导演风格问题
文革一代人,大多都有被红色海洋和政治领袖崇拜之风迷恋住的问题,胡玫这批导演,几乎都有这样的问题。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中大量使用红色基调,他们都特别爱使用红色巾幔做道具。胡玫固然没有这样的导演风格,但是,我们总是感觉到他所导演的影视作品中会不时挥发出文革时代的革命样板戏的“三突出”创作套子气息,当然,胡玫不是这样解释她自己的创作风格的,他最近在媒体上说,他的导演风格是“英雄主义”的。也许,这也是一种解释吧。而胡玫的这种“英雄主义”的导演风格,是不是受到了苏联电影《解放》的英雄主义的大制作风格的影响,及其受到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红色革命影视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影响,那,还是留给读者自去思考吧。
胡玫的皇帝戏,都是血淋淋的钩心斗角戏,这样的风格,恐怕反映出的是一种“女强人”心态。什么是“女强人”呢?所谓的“女强人”,是这样的一种人,她们什么时期对喜好争强,好大喜功,喜欢大制作,比男人更喜欢大气派的场面。“女强人”普遍厌恶女人群体中的狭隘和小气,她们随时追捧她们所喜欢的伟丈夫的言行,甚至不愿意与女人为伍,更愿意按照伟丈夫的言行去作派自己。
但是,女强人又毕竟是女人,所以,她们尽管时刻不忘记告诉人们说她们不属于一般的女人,她们更愿意与男人拼高低,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女强人的心态,归根结底,还是小女人的!
电视剧《汉武大帝》比较充分的反映了胡玫的导演风格,比如,他通过卫青的那番愤恨汉朝男人不中用的话,表达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对中国男人的失望和希望。胡玫大概就是这样认为的,一个真正的中国男人,就应该永远驰骋战场和女人的胸脯上,就应该像荷马史诗中的男英雄那样,为了女人而战斗,一直把男人都打死为止!这样,剩下的那个英雄,就是最勇敢和最强壮的,他应该成为世界上所有女人的丈夫,然后,女人们生下来的孩子,今后也个个都是大英雄。
那么,胡玫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制造了她所期望的伟丈夫的吗?当然制造得有,这个男人,就是卫青!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几乎没有一个好人,从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到那个类似川岛芳子的刘凌,从爱发牢骚和没有多少脑子的粗人李广到杀戮成性的青年英雄霍去病,从老谋深算的汉景帝到心理阴暗的王太后,她们和他们,都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但是,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唯独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卫子夫,一个是卫青,特别是卫青,在胡玫导演的打造下,那几乎就是个没有任何缺点的完人,按照“三突出”原则,卫青就是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真正的一号英雄人物!
毫无疑问,历史上的卫青的确是个大英雄,特别是他的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经历,更是千秋佳话。但是,历史上的卫青绝对不是个完人,他有许多毛病和失误,然而,为什么胡玫要把历史上有许多诟语的卫青打造成为一个完人呢?这,实在是一个谜,我想,这大概是胡玫是出于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对理想男人的一种向往吧。
下面,我们来看看胡玫是怎么样篡改历史把卫青打造成为完人的。
卫青是因为姐姐卫子夫而从奴隶到将军的,这,是历史事实,说起来,这也不算什么丢人,卫青的确是屡建奇功。但是,历史上的卫青也一直有谄媚上司的毛病,“青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史书还记载,酷吏宁乘曾经对卫青说,你之所以如此富贵,连你的孩子都封了侯爵,这完全是因为你姐姐的原因;但是,现在皇帝已经宠爱新欢王夫人了,而王夫人的家庭却至今还未富贵,所以,你应该给皇帝新欢王夫人送礼。这话,当然是宁乘在刻薄卫青,挖苦他一辈子都是在跪拜石榴裙。但是,卫青后来还果真给皇帝新欢王夫人送了五百金。由此可见,卫青是忍辱负重也好,不顾及自己姐姐而谄媚皇帝新欢也好,他的确是个世故之人,并非是刚直清廉之人。
如果我说一代豪杰英雄的李广是被奸诈的卫青所逼死的,可能一些卫青的崇拜者们会很气恼的,但是,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
汉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卫青带领数路大军会战匈奴于封狼居胥山,卫青指示李广走远道迂回包抄匈奴大军,但是,李广在沙雾中迷了路。战事完结之后,卫青没有检讨自己的指挥失误,而是派遣自己的高级幕僚“长史”
去李广处指责他,并逼李广自己自己向皇帝汇报文字文件,这样,逼得原本就是个老粗的军人李广又气又急又羞,他便自杀于军中了。
“元狩四年,大将军票骑将军大击匈奴,广数自请行。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辞曰
:“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令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
:“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惑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乃遇两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曰
:“青欲上书报天子失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长史急责广之莫府上簿。广曰:“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
!”遂引刀自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老壮皆为垂泣。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遮人。”(《汉书·李广苏建传传》)
以上这段历史记载是说,李广本为前锋将军,按照军中常规,他本应该在这场会战匈奴的大战中当先锋军的,但是,卫青刻意要让当时正处于失却侯爵封号的中将军公孙弘担当这次可以立功的前锋任务,卫青害怕李广立功,而命令李广的军队走一条水草很少的远道去包抄匈奴军队。结果,李广争执无用,只好领兵前往,中途迷路。战事结束之后,卫青又要把李广的失误报告皇帝,并指示自己的高级幕僚长史催促李广自写此次他贻误战机的报告文书。李广悲愤地说,我平生与匈奴有七十余战,今天已经六十多岁,却因为大将军指令而迷路,今天,我是对付不了刀笔吏了,于是,他便拔刀自杀了。李广死后,老少军士都很伤心。从班固的这段记载上看,恐怕当时就有许多人看出了李广是遭卫青暗算了,大家都很为李广不平。
而随同霍去病作战的李广的儿子李敢,为什么要刺杀卫青?史书记载说:李敢“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为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汉书·李广苏建传传》),从这段文字上看,当时,李敢认为是因为卫青嫉妒愤恨自己的父亲李广,才导致了李广的死亡,所以,他要刺杀卫青以报父仇。而李敢刺杀卫青,又直接导致了霍去病杀死李敢,第二年,霍去病也死亡了。
“自青围单于后十四岁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又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这就是说,卫青自元狩四不会战匈奴大军之后,就以汉军马匹少的原因,再也没有出击匈奴了。
卫青为什么要逼得李广自杀,除了他个人怨恨李广的原因外,恐怕还与他想推卸自己的指挥失误的责任有关系,因为,主帅在事先已经知道且由下属陈述了远地迂回作战路线不良的情况下,主帅还继续指示自己属下部队深入沙漠草原进行大范围包抄,从而造成下属部队的失误,这个责任应该是很清楚的。但是,卫青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却逼着李广自己去向皇帝写作战报告,且这份报告还需要通过他这个上司转交,这不是逼着李广只好把作战失误往自己身上推么,于是,左右为难的李广当然就只好以自杀了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广自杀之后,军中将士为他不平和悲伤的原因,也是李广的儿子李敢之所以要刺杀卫青的道理,因为,卫青以狡诈之术去逼李广当自己的替死鬼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卫青这人武艺高强,为人也非常老实厚重,他作战英勇和富于远见,他特别体恤自己的部下,在李广和公孙货被处分撤职之后,他还自己掏钱补偿两位落魄将军的赎罪金。同时,李广也
是自杀的,而是在卫青的正确指挥下战死在战场上的,他卫青还派遣自己的医官去为李广收敛残缺的尸体,他还在皇帝面前为李广后人争取分封功劳,连李敢的“关内侯”这个爵位,也是他卫青争取来的。这,当然就离题太远了,已经巴不上半点边了。史书记载,关内侯这个爵位,是李敢自己随同霍去病打仗挣来的,与卫青没有任何关系!而且,。李敢刺杀卫青之后,虽然卫青当时叮咛了家人不要外传,那么,又是谁把这消息传达到霍去病耳朵里的呢?而且,霍去病杀了李敢之后,霍去病就从此走下坡路了,很快就死掉了。这样一排列和推论,大家觉得这卫青是不是有点白脸奸雄的味道呢,卫青玩的这一系列的招法,不是一桃杀三士么,他把刺头的李广和李广的后人李敢及其他的军中对手霍去病全都一下子都搞掉了!
很遗憾,胡玫出于自己女强人的导演风格原因,其实也就是小女人制造完美的理想英雄的原因,她隐匿了历史上真正的卫青的本来面目和情况,她把卫青努力打造成为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好人。其实,史书上记载卫青的带兵之道是很少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但是,却记载了不少李广和霍去病的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和为属下争功的带兵之道,而胡玫却是把李广和霍去病的这些带兵之道全部移植到了卫青身上,于是,一个爱兵如子和为属下争功的卫青的高大形象,就这样树立起来了。
至于胡玫通过汉武帝之口骂张次公出卖昔日情人刘凌的时候的那句话,即“张次公这样的人连当情人的资格都没有”,简直与汉武帝的身份差之千里,这简直就是一句日常生活中的女人辱骂男人不忠贞爱情的常用语言呀!这明显是胡玫在借戏剧中的人物之口,去表达自己的女人爱情观。但是,这样的借人说话的剧情,是很让观众别扭的。
至于电视剧《汉武大帝》的片头歌曲和片尾歌曲,大家应该听得出来,那就是一首女人向自己暗恋的情人所唱的无限深情的情歌,这样的情歌,与一生刚健的汉武帝,是绝对对不上号的。这是否真是一首女人唱给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的情歌,那,只有胡玫自己才说得清楚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视剧汉武大帝插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