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好看的大学生微电影拍摄微电影的方案

当代大学生用2000余部微电影呈现“最美中国”_新浪上海
当代大学生用2000余部微电影呈现“最美中国”
东方网-文汇报评论
  700多所高校学子参与,55000余幅摄影作品、2000余部微电影参评 今天,大学生这样呈现“最美中国”
  本报记者 单颖文 见习记者 张鹏
微电影《开花的黑石头》拍摄现场。 (均资料照片)
图片说明:微电影《巅峰印象》截图。
图片说明:微电影《钱馆小志》截图。
图片说明:微电影《马儿呦,慢些跑》截图。
图片说明:微电影《吐鲁番的冬天没有雪》截图。
  若以“最美中国”为主题,什么样的比赛形式最吸引大学生?或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歌咏,九十年代是征文,本世纪初是演讲……时至今日,越来越有想法与表达欲的大学生多了一个新选择——微电影。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视频短片的制作门槛不断降低,大学生对微电影已不满足于旁观,而是希望参与。尽管微电影只是近年来网络视频派生的新事物,但很快就成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和刻画世界的“新语言”。无论是兴趣驱使,还是科班出身,大学生们都可以用手中的摄像机、相机,甚至手机记录下身边小事、校园热点以及社会议题,在思考与感悟中表达心中的“最美中国”。
  明天,由国信办网宣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文汇报、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易班网参办,中国移动视频基地、新浪网、土豆网、PPS、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苏悦达、浦发银行等协办的“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以下称“最美中国”影赛),将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微电影论坛和总结颁奖会议。本次大赛自去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以来,在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创作高潮。截至去年11月30日,700多所高校学生参与其中,共征集55000余幅摄影作品、2000余部微电影作品参赛。
  在各类微电影赛事层出不穷之时,“最美中国”影赛为何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导演贾樟柯认为,“最美中国”主题可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山河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给大学生提供了发挥空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胡智锋提出,作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最美中国”影赛集合了各方优势,对大学生颇有吸引力。在终评会上,评委们一致表示,要重视大学生在新平台上的新尝试,给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大赛终审评委、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说:“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成为推动中国影视文化进步的新力量。”
  文科生的天文科幻片
  “零成本”、“非专业”、“处女作”……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陈骁强和他的科幻微电影《困境18:13》带来了太多“没想到”。这部微电影在网上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点击量,网友们的疯狂转发、评论,让陈骁强也有些“没想到”。
  《困境18:13》将只有一个面和一个边界的莫比乌斯环理论作为时空结构,讲述了主人公试图在校园一处受限空间中运用自己所学破解谜团的故事。陈骁强告诉记者,这部作品虽是科幻题材,但创作初衷却很现实:在生活中,他常遇到禁不起挫折的人,社交网络上也常看到无病呻吟,好多同龄人只会抱怨。这促使他塑造了影片主角:一个面对困境能临危不乱、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方法的90后大学生。
  看完作品,大赛终审评委、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赵永华十分感慨:“微电影就要这样,以小情节反映大故事,用小片子讲大道理。”陈骁强说,“在大学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永不服输的斗志与原创精神。”在他看来,这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精神意义上的“美”。
  生活细节就是拍摄元素
  《困境18:13》的灵感是这样来的:一天,像影片中的男主角一样,陈骁强走在校园里,路过两根外形一样的电线杆时,广播里恰巧传出了同样的话,仿佛他一直在原地。“我由此想到了小时候在科幻小说中读到的莫比乌斯环,就把这个转化成了影片的灵感。”于是,“科幻迷”陈骁强决定以他最感兴趣的受限空间为结构编一部微电影。
  “创意的灵感,往往来自身边的小事。”陈骁强说,他最钦佩的导演是执导《盗梦空间》的克里斯托夫·诺兰,“看他的片子我会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加点发散思维就能成为拍摄元素”。
  准备脚本时,脚踏实地的他并没有凭空乱想,“与其搜索莫比乌斯环的资料,不如自己动手做模型”。他花了好几天在寝室撕纸片、用笔在纸上画线,验证想法。后来,这个过程成就了影片中男主角在草坪上做纸环的桥段。“即使制作科幻片,也要有实践出真知的精神。”陈骁强说。
  在陈骁强看来,写剧本时要调动整个人的所有素质,包括知识、记忆、逻辑……“如果我不爱看电影、不爱看科幻、小时候没有接触过莫比乌斯环,我怎么可能写得出《困境18:13》呢?”在影片后期剪辑阶段,陈骁强也是靠着高中自学的电影理论与剪辑技巧,以及多年来的看影经验与感觉慢慢摸索。
  用低成本讲好“小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校园实景拍摄的《困境18:13》,成本几乎为“零”。陈骁强告诉记者,拍摄所用器材由学校电视台无偿提供,道具多是他的生活用品,演员也是零片酬出演。这些演员,或是他的同学、朋友,或是爱好表演的陌生人。主演肖丁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并不认识陈骁强,仅凭对表演的热爱去参加了《困境18:13》的试镜,积极的态度和到位的表演打动了陈骁强,于是他俩有了之后愉快的合作。
  有趣的是,《困境18:13》上传到网络后,不少网友竟将这部“零成本”的科幻片与好莱坞大片《一日囚》、《恐怖游轮》等作对比,还有网友针对影片内容进行解读。浙江大学数学系2008级学生史旭鹏就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困境18:13&的我的一些解释》的影评,详细解释了影片中的莫比乌斯环原理是如何与男主角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的,就连一些细节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对此,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任少波感到很欣慰:“这部触及平日生活的微电影,给许多喜爱拍摄电影的非专业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它展现了大学生微电影制作的一个重要导向:低成本制作,挖掘身边的小故事。”
  如今,陈骁强正从一个普通影迷成长为“90%以上浙大学子看过他作品”的“校园知名学生导演”。不久前,他获得保研资格,并选择了广播电视专业。同时,他正在筹办工作室,打算制作更多“小成本、大看头”的微电影。
  “接地气”的处女作
  与陈骁强一样,亦非科班出身的郭泓江也是带着处女作来参赛的。然而,与陈骁强不一样的是,郭泓江带来的剧情片《开花的黑石头》(原名《让青春在那里闪光》)紧密结合了真实的校园生活,大学生下基层、求职综合征、毕业不说分手……“接地气”的剧情,让这部微电影得到了大学生观众的热捧。
  创作剧本时,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校区)英语系2012级研究生郭泓江与他的几个同学决定以2009年百年校庆时收到的“总理来信”作为拍摄的切入点——那年,30名矿大学生去艰苦的矿区工作,对基层深有感悟的他们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不久收到了温总理的回信,一时间校内校外的矿大学子倍受鼓舞。
  3天后,《开花的黑石头》初稿形成,剧情围绕采矿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小夏展开,讲述了他不顾女友、同学的不解,放弃好几个令人艳羡的offer,毅然选择下矿区去基层发展,最终开辟出一片天地的励志故事。
  实际上,若是有人拍下郭泓江他们制作这部微电影的全过程,亦不失为一部青春励志剧。没写过脚本、没拍过电影、没演过戏……他们遇到的困难之多、麻烦之大不言而喻。“但我们特别幸运,一是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二是有幸接受了‘特训’。”郭泓江告诉记者,去年8月13日,经学校推荐,他与王祖琪带着剧本来到上海,参加了“最美中国”影赛组委会主办的微电影特训营,受益良多。
  特训营“恶补”专业知识
  郭泓江告诉记者,特训营授课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李亦中看了剧本后特地找到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在原来的剧本中,我们写了‘小夏通过不断探索,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矿区的一大难题’,但只是一笔带过。李老师提醒我们,表现转折的情节一定要具体,什么难题、怎么解决要表达详实。”
  于是,对采矿专业一窍不通的郭泓江,9月一开学便找到学工处,请教相关专业的老师,并与取景的徐州某矿区取得联系,最终找到了一个近年来在不少矿区真实存在、刚刚找到解决方案又适合视觉表现的“难题”,丰富了这段重要内容。
  另外,特训营授课教师、国家一级录音师姚国强主讲的电影收音课程,对郭泓江来说犹如“及时雨”,“以前我压根儿不知道拍电影还要收音!如果没听课,估计后期剪辑时的声音效果将不堪设想……”郭泓江感慨,正是这些实用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摸到了制作微电影的门道。
  充满乐趣的“微时代”
  2012年11月,正式开拍前一天,原本落实好的拍摄器材出了问题,学广电的何泽江动员身边同学帮忙,连夜租到了机器,保证了第二天的正常拍摄。拍摄时,为了做好收音工作,他们将借到的普通话筒绑在长杆上,模仿专业的收音话筒;没有轨道车,为了获得平稳的跟拍画面,他们将机器架在三轮车上推行;白天拍“宿舍夜聊”戏份时,为了不穿帮,他们用几层棉被盖住窗户制造夜景……
  11月底,知悉全过程的指导老师、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处思想教育科工作人员罗敏带着“震惊”的心情看完了成片,“没想到他们做得那么好,真为他们骄傲!”上月,学生处还趁热打铁将《开花的黑石头》在校内公映,“在场观众看后都很激动,还有不少人受到鼓舞,跃跃欲试想拍微电影”。
  罗敏告诉记者,郭泓江们的这次尝试给了学校很大启发:“充满挑战的微电影制作经历,激发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今后的学生工作中,学校将考虑更多地运用微电影这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为这是一个‘微时代’”。
  天然优势与偶然选题
  较之陈骁强与郭泓江,今年读大四的肖志轩与杨俊峰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他们提交的作品《马儿呦,慢些跑》画面精美、剪辑到位,让人眼前一亮。大赛终审评委、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直言,除了较为娴熟的视觉表现力,这部微电影真正的出彩之处在于内容,“影片选题深刻,展现了乡村教育的进步,兼顾了思想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马儿呦,慢些跑》是一部纪实风格微电影,通过反映农村小学教师范妹锁的真实生活,聚焦农村“撤点并校”热点议题。尽管本次大赛收到不少纪录片,但真正走出校园、捕捉社会热点的题材并不多见。肖志轩告诉记者,从大三开始,他们就走出校园寻找选题。去年7月,就在他俩准备回山西老家时,偶然得知了同为山西人的山村教师范妹锁的故事:1985年,范妹锁从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太行山深处的小学教书,那个山沟沟里一度只有他一个老师。正是为这股“平凡的力量”所打动,他们决定趁暑假回家,记录他们眼中的“最美乡村教师”。
  纪录片不能“想当然”
  与拍摄剧情片不同,纪录片制作的最大挑战就是必须符合事实,而很多现场是无法预估的。尽管拍摄前肖志轩和杨俊峰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对人物、农村不够熟悉,“想当然”的学生气还是让他们走了些弯路。
  在通读了范妹锁的事迹并经过几次电话沟通后,肖志轩感到可以围绕范妹锁最大的性格特点“坚持”做文章。范妹锁的一个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为了坚持农村教育事业,在儿子考大学时,范妹锁更改了儿子的志愿,迫使儿子去新疆石河子大学念了师范,最终也当了一名山村教师。“我据此猜想他们父子关系可能不好,这样影片就有了冲突点,视觉表现会比较精彩。”
  但是,当他们与范妹锁的儿子面对面聊天后,却发现懂事的小范一直很理解父亲,读师范专业时还去新疆贫困地区给孩子们上课,毕业后更主动要求回山村教书。“最后,脚本里的这段‘大戏’只得删除,因为纪录片必须要尊重事实,绝不能为迎合自己的需求肆意创作。”肖志轩说。
  让“好政策”变成“好镜头”
  除了删去这类“想当然”,一线走访还让他们将一些“没写到的”呈现在了成片中,比如对热点议题“撤点并校”政策的解读。肖志轩记得,拍摄前夕恰逢教育部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撤点并校”的讨论常常见诸媒体。当时,他隐隐觉得,这一以“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为初衷的政策,可能在未来会推动农村教育改革。
  事实上,从2004年到2011年,范妹锁和他所在的山村小学确实经历了两次“撤点并校”。范妹锁告诉他们,在第二次准备撤并到镇上的东长凝小学时,出于对孩子上学远的忧虑,家长们极力反对。为此,范妹锁和新校的老师挨家挨户地动员,居然花了两年时间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
  并校一年后,许多家长欣喜地看到,新校的基础设施与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孩子们不仅爱学习了,还学得更好了。一传十,十传百,一些原本就近入学的家长也想送孩子去新校念书。于是,在影片后半段,肖志轩和杨俊峰通过对当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采访,浓墨重彩地记述了这一热点政策的推行情况,让“好政策”变成眼见为实的“好镜头”。
  一段“没写到的”还催生了微电影的传神片名:《马儿呦,慢些跑》。影片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副教授秦瑜明告诉记者,灵感来源于影片中范妹锁唱的那句“马儿呦,慢些跑”,“这是范老师唯一会唱的歌词。正所谓‘言之不足,故歌之咏之’,他唱得非常有感染力,而歌词又能引申出他为人师表的一个特点——在学生身上愿意花时间,让教育回归期望与爱的本质”。于是他提议,片名就叫《马儿呦,慢些跑》。
  “范老师他们愿意花两年时间宣传‘撤点并校’,再用一年的实施成果得到乡民认可,这让我深感教育事业改革要敢于让‘马儿’‘慢些跑’。只有节奏慢下来,施者和受者才能更从容地面对。一个有良好初衷的政策只要推行得当,结果必然是利大于弊的。”肖志轩说,“这些都是我做了这部微电影后才慢慢体会到的。”
  微电影的“显著意义”
  “对学生来说,完成一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就是他本人能获得提升。”秦瑜明说,“我不是鼓励,而是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的选题,否则专业训练很容易沦为‘炫技’,束缚他们的思考空间。”通过几次纪录片的摄制,肖志轩更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唯有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了解,才能更接近拍摄对象的本质,深挖选题做出佳片。“从这个层面来说,在微电影特别是纪录片制作方面,人生阅历与思想深度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次收到的作品中,上海交通大学提交的《钱馆小志》也是评委们认可的好选题。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交大钱学森纪念馆落成后,“2011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茅艳雯组织一批交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名为“钱馆小志”的钱学森事迹学生宣讲团,宣传、发扬钱学森精神的真实故事。
  影片主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艺术学专业2012级硕士生陈静告诉记者,仅茅艳雯查阅钱老手稿照片后写出的讲解稿,就达十余万字,影片希望通过“钱馆小志”们放弃休息向社会传播钱学森事迹的故事,展现钱老的奉献精神。
  影片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李亦中认为,《钱馆小志》这类选题是学生关心社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表现,“象牙塔中的年轻人有责任将眼光放得更远些,做出更多带有观察社会视角的纪录片”。对此,大赛终审评委、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飞十分认可:“当代学子应该学会用更新的样式去表达自我、关注社会,大学生微电影的显著意义也在于此。”
  (参评微电影可上人民网、文汇网等平台观看)
  何为微电影
  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视频短片。它具有“微(超短)时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和“微(超小)规模投资”等特点,本质上就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微评 点击量和质量
  戴焱淼
  尽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点切换频繁,微电影却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这也催生了国家部委相关部门指导、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合办、社会各界支持的“最美中国”影赛。
  微电影,尚有不少争议,因为它看上去“小儿科”、“很无聊”、“碎片化”,还有加载了商业元素的各种躯壳。然而,作为更高层次的网络视频产品,它的更大价值在于——注重思想内涵、文化品质和表达形式的进步。尽管短平快,但也质量高。这恰好弥补了目前“看似热闹、实则浮躁”的网络视频产品的不足。
  关心微电影的每一个人,应该倾注更多心力在内容提升和技术规范上,拒绝无病呻吟的“脑残式剧情”和毫不讲究的“随意型拍摄”,让微电影的质量和数量成正比。此次大赛,大学生体现出对高品质的追求,尽管不少作品略显生涩,却找准了努力方向——创造意犹未尽的短时观看。
  据统计,平均每位国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但一部火爆的微电影的网络点击量却能够达到数亿次。微电影,正好填补了新媒体时代、新技术手段的个人表达空当,得以让更多人成为“生活的导演”,为网络空间增补更多值得点击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的点击量,应该承载质量更高的嬉笑怒骂。南通新闻-资讯-生活第一门户&&&&&
您的当前位置:
>">>>>">>>
用镜头记录通城历史缩影 90后大学生拍摄微电影《寺街》
&&&&&来源:
欢迎订阅 移动手机发送NTRB或者南通日报到10086
电信手机发送jhsjb到
南通网讯 “寺街因街内有天宁寺得名,是南通古老历史的见证……”这两天,由南通大学4名90后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寺街》在优酷网上颇为引人关注。在这部微电影中,同学们用宁静而富有张力的镜头语言,表现了这条老街的文化珠玑和百姓生活。
微电影《寺街》的编导是南通大学文学院大四学生黄志恋,她来自无锡江阴,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小黄说:“寺街是南通古老历史的见证,它安静地坐落于热闹的都市中。这条老街承载了许多南通人童年的记忆,至今还留存着通城百姓生活的丝丝履迹。 ”
黄志恋介绍,这部微电影上个月完成后期剪辑制作,并参加了今年南通全民微电影大赛,现正处于网络展播期间。连日来,不少网友看完这部微电影后,都给予积极的肯定。“这样的风景值得珍藏,建议在不同的季节多去寺街逛逛。 ”网友“怀心一梦”说。
通大生命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吴银贵也参与了微电影《寺街》的拍摄。他介绍说:“这部微电影片长3分多钟,我们共拍摄了4天,拍摄了20多分钟的原始视频素材,还拍摄了100多张图片。拍摄重点为天宁寺、几处名人故居还有一些反映老街百姓平常生活的场景。 ”
有趣的是,通大4名大学生在拍摄微电影《寺街》时,巧遇市区一位网友“沙曼海”。这位摄影达人几乎每周都要去寺街拍摄,已坚持了两年多。“这位老师的图片拍得好,而且很懂寺街的历史,对我们拍摄也提了不少好建议。 ”吴银贵告诉记者。
臭豆腐、鱼汤米线、烧饼……在拍摄微电影期间,黄志恋对寺街的小吃印象很深。“拍摄间隙时,我们穿过两边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买了不少特色小吃,味道真不错。”小黄如是说。 记者尤炼
[编辑:冯宏新]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南通网微信
&&&&每天分享南通鲜活新闻资讯!
· · · ·
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
曝山东“张灵甫纪念碑 ...
“天空之城·伶工学社 ...
上海新农村文化展 模特...
浙江温岭3名医生被捅1 ...
兰州一天然气主管道断 ...
河北野生猕猴群下山觅 ...
崔永元:美“放心吃了 ...
上海现“假窗房” 空置...
吉林一名男子求爱遭拒 ...
韩媒:李雪主因像金正 ...
李湘一家三口同台献唱 ...
内页广告投放:
第八届中国花卉博 ...
上海新农村文化展 ...
港女街头掌掴跪地 ...
中日混血超模走红[...
首届南通市戏曲票 ...
南通第二届啤酒节 ...
寻访张謇足迹:张 ...
寻访张謇足迹大型 ...
&别人在看什么
南通日报社
苏ICP备号 苏新网备2010048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图片、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电话:9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南通市西寺路10号微电影作品
获奖作品|最新上传|最新上传2
最佳影片《困境1813》
评委会大奖《巅峰印象》
最佳创意奖《大四喜剧》
最佳剪辑奖《全力以赴的青春》
最具潜力表演奖《升学宴》
最佳纪录片《巅峰印象》
最佳动画片《Gray's Equation》
入围奖《指尖的星光》
入围奖《胃解之谜》
《螳螂》票
《水中映画――天科大“漩涡”》票
《水云间》票
《当上帝之光照进魔鬼之城》票
《起跑》票
《历史印迹》票
指导单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宣传局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主办单位:文汇报、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参办单位:易班网、文汇网
大赛新闻报道
微电影作品
请上传至QQ:,须同时提交1分钟作品片花和作品申报表。
人民网指定人员负责接收作品及片花文件。作品申报表在大赛官网下载。
请上传至:摄影作品提交到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须附《摄影创作大赛申报表》。
每周排行榜|每月排行榜
手机参与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ZMZG】到【】收取短信,连接访问手机版最美中国,更多精彩视频与您分享。部分参赛作品全片只能在手机平台观看。
《等待,只为与你相遇》:本片讲述了一段真实平凡的都市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毕业是什么?》:毕业是离别,毕业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获得一份工作的两难选择。
最美中国 我来评
最佳微电影
主题聊吧:
网友 点评《等待,只为与你相逢》:
人们都在寻找爱情,等待,只为与你相逢……网友 点评《他们》:
他们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他们的爱情最幸福……网友 点评《吐鲁番的冬天没有雪》 :
故事特别感人,希望所有好人一生平安……网友 点评《荷花》 :
出淤泥而不染,白莲花显得更加圣洁,主题鲜明,构图不错……大学生拍摄励志微电影
 来源:徐州日报 
来源:徐州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本报讯(记者骆耀明)经过3个月紧张筹拍,微电影《燕子》近日在江苏师范大学上映,并在校内掀起收视热潮。微电影以该校伯藜学社“伯藜之星”吴巧艳为创作原型,将其励志感人、自立自强的成长历程呈现给大家。电影上传优酷网站4天,至今点击已近4000。伯藜学社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成员皆是受到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家庭经济特困生,亦称陶学子。许多成员来自单亲家庭,有些甚至是孤儿,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伯藜助学金由新加坡著名实业家陶欣伯先生于2006年在南京设立,资助贫困有志,奖励品学兼优,鼓励回乡创业。微电影《燕子》完全是师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近百位陶学子投入其中,工作了近百个日夜。其间,剧本经过多次讨论与修改,拍摄工作也是多处试镜与重复录制。微电影《燕子》一经推出,不仅在校内掀起收视和传阅高潮,受到了好评,在中国矿业大学等在徐高校也引起巨大反响。1月13日视频上传到优酷网站,至今点击量已近4000。有网友表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因为《燕子》而感觉到了温暖。影片讲述了主人公燕子面对命运的磨难却依然昂扬向上、乐观坚强的励志故事。影片原型吴巧艳出生在睢宁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生身父母重男轻女,将她送给了养父。随着年龄的增长,巧艳明白了养父的感情,读书的动力也从“证明自己”变成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吴巧艳曾获得校“优秀学生干部”、“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大学学习中,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获得校“专业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春雨奖学金”等荣誉。在生活上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提升自我素质,曾获得校级“自立自强十佳大学生”、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2014“伯藜之星”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微电影大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