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为什么还会出现鸟葫芦挂在家里哪里好墙上洞里安家?

墙洞安家被封死 有关部门 你nb!!_百度知道
墙洞安家被封死 有关部门 你nb!!
有关部门这样只是为了市容吗?
提问者采纳
什么情况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小鸟来我家做客
我家常有小鸟做客。清晨方醒便能听见小鸟唱歌;有时是“打情骂俏”的对唱,有时是“自抒心怀”的独唱,有时又像是很不在意的随便哼哼。和自我陶醉,像就在我家的阳台上。一天才蒙蒙亮小鸟的歌声把我唤醒。悄悄走去阳台上看个究竟,不料呼哧一声小鸟从果篮里飞了,样子也没看清,原来是住在果篮里。那是妻子生日,她弟弟从远道装荔枝来祝贺生日的,她很高兴,因此没舍得把果篮丢去,随手挂在阳台上。我没再去惊动小鸟,由着它们“自抒心怀”或者“打情骂俏”, 由着它们自我陶醉。院子里的树上也有鸟,一天,两只小鸟像是情窦初开,尖尖的声音唱着,果篮里的的只不像是唱,不停的叽叽喳喳,倒是像自说自话、自鸣得意。会唱歌的都是公鸟,树上的两只大概是情窦初开的小公鸟逞能比歌喉,我家阳台上的小母鸟唧唧喳喳,像是给它们当裁判,插不上话不耐烦便喳喳、喳喳的嚷嚷。小母鸟远不如女孩儿那般有权威,如果女孩开了口,两个男孩一定会立即停下,不敢再嚷嚷的。天天清晨听它们喳喳,也没听出它们究竟是喳喳些什么,一定不会像老人,见面便问“吃饭没有”“孙子上学了吗”“你老身体好吗”,可能是说一些动人心弦的情语,说一些引人入胜的趣话。毕加索回答别人对他的作品质问时曾说:“为什么一定要问画的是什么,你会问小鸟是在唱些什么吗?”是呀,艺术作品并非都能问清是说什么唱什么的,能让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不就够了吗!小鸟一定会赞赏毕加索,也许会说,还是那个洋画师好,不追根刨底。它们一定会发牢骚,怎么有人就对别人的隐私那么感兴趣呀。呵,阳台上的那只小鸟也许就是因为知道我想打探它的隐私,所以一听到脚步声便呼哧一声飞去。鸟儿呀,我并不是想知道你的隐私,而是好奇罢了。一欧洲研究者说鸟是有语言的,只是目前还听不懂。若是哪年哪月知道它们说些什么,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宁愿早早醒来,听听它们到底在说一些什么。目前还听不懂也不要紧,有悦耳的声音、轻松的节奏、婉转的旋律、悠扬的气氛就够了。有一天,一只鸟撞在我家玻璃窗上昏倒在地。女儿把它捧在手里,用眼药水瓶子给它喂水。后来鸟站了起来。大概是感谢女儿对它的救助,在柜子上站站,电视机上站站,椅背上站站,展她的英姿勃勃。女儿很高兴,拿出照相机把她的美丽倩影照了下来。那只鸟一定是懂得了女儿的心思,所以就正着、侧着、仰着头、骜着脖、抬着脚,微张着翅膀,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女儿照完相它才“呼”地飞出窗口,在晒衣架上再站了会儿才恋恋不舍的飞去。女儿把照片从电脑里放出来,真好看,紫蓝色,矫健华丽。可惜不知道是什么鸟,和鸽子差不多大,但又不是鸽子。那鸟还不错,不忘救助之恩,留下了美丽的倩影给我女儿作个念想!又一次一只画眉鸟飞进我家,是妻子生日的那天。邻居开玩笑说是来祝贺生日的,要善待呀!我特地买了一只笼子,还给它吃小米和蛋黄。听说它喜欢小虫便去公园买了小虫来。小虫软软的蠕动着,叫人害怕,为了善待客人,也只好不怕了。 这只画眉鸟它没有辜负我的善待,天天为我们吟唱美丽动听的歌。不知道它为什么唱得那么好听,有人说前辈子也许是个歌唱家。第二年不知是不是吃得太好患了高血压,或者离家久了思念家人忧伤而突然辞世。我后悔不该把它关在笼子里,剥夺了它的自由。啊,我感受到了一条人生哲理:“始知锁在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试想,自己如果被人关管起来,能不忧郁吗?何况一些恶人尽给一些残羹剩饭,霉米烂菜。小鸟辛苦了一年多,给了我舒心惬意,给了我美的欣赏与享受,不忍心抛进垃圾堆,于是埋在了花钵子里,让它在鲜花下安息,但愿它“死了也风流”。五十年前的“大跃进”,小鸟突然要被斩尽杀绝,不许它传宗接代。一声令下,男女老少齐上阵,气枪、弹弓、竹篙、石块齐出动,锣声、鼓声和敲击脸盆痰盂声交混,成了一首歼灭战的壮丽战歌。追捕与杀戮的声音响彻大学校园、机关大院、工厂空地,一架架楼梯架在树上,恶狠狠的掏他的老窝,把小鸟的崽崽们也揪出来,扼杀于摇篮里、襁褓中。有人清炖、红烧、油炸,有人把麻雀放在鸽子的肚子里,再把鸽子塞进母鸡的腹腔中,加上人参黄芪。这是宫廷的补脑秘方,一定可以补出许多伟大的革命家和聪明睿智的学问家。小吃店门口一锅锅亮晶晶的油炸麻雀,五分钱一只,或者一角钱三只,任君挑选。有人一根筷子串去了七、八只,油炸麻雀下啤酒。如果麻雀的冤魂一起闹阎王殿,不知道阎王爷该怎么对付才好,也许要被吓得无处藏身、喊冤求饶:“我只管人间生死,不管小鸟的呀!” 儿时我几乎也当过“杀手”。同学邀我去掏鸟窝,搬来一架长楼梯放在高屋的土墙前。那土墙上有许多夹板的洞,鸟在洞里安家。同学爬上梯子看了一眼便下来了,只是笑,要我自己去看。哇!原来是眼睛里发出绿光的蛇。下梯子时我的两只腿是软的,靠两只手紧紧的抓住楼梯。从此我再也没去掏过鸟窝,连店里卖的油炸麻雀也没买来吃过,那两只直挺挺的腿令人心寒。阿弥陀佛!小鸟没有断子绝孙,还越来越子孙满堂了。每天一早,有叽叽叫的,有喳喳叫的,有吁吁叫的,还有如同唱歌的。现在小鸟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唱歌了,再没有人要断它的后,再没有人要斩尽杀绝,再没有人把它们丟进油锅,塞进鸽子的肚子里。它们高兴得天天用美妙的歌喉,把动听的歌声送给人们,感激有人不怕高压,勇敢的救它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夜幕就要降下来了,夜晚即将过去,也就是清晨即将来临。我把另一只果篮也挂在了阳台上。鸟儿们来吧,欢迎你们常来做客。你们可以窃窃私语,也可以大声对唱,还可以自我陶醉。鸟儿们来吧,我爱在梦中听你们美妙婉转的歌声,一定不会像唐朝的那位诗人:“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我家的人不必梦“辽西”,不怕把梦惊醒,在美妙的歌声中醒来是一种享受呵。我不再干扰你们,再也不打算探听你们的隐私了。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8-01 05:0108-01 05:0208-01 05:2008-01 05:2108-01 05:4108-01 05:5708-01 06:2008-01 07:0508-01 07:0508-01 07:47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沈阳流浪儿童户外墙洞里安家&靠飞檐走壁蹿进去--广东频道--人民网
沈阳流浪儿童户外墙洞里安家&靠飞檐走壁蹿进去
&&&&来源:&&&&&
  穴居男孩 新民摄
  灰白的墙体和地面构成一个钝角,略有些陡峭的斜坡上,离地约两米处,有一个黑黝黝的洞口。
  它不到半米高,两米宽。据进去过的人说,里面朝内平行延伸,大概有两米深。它端居于沈阳火车北站的北墙上,与东西向的昆山东路平行,北眺着南北向的黑龙江街。
  火车站用这个洞口排风,而几个在附近流浪的孩子,则一度在这里过夜、吃饭,用这里挡风遮雨,把这没有护栏的洞,当作他们的“家”。
  同样的排风洞,在北站北墙的水泥墙面上有好几个。只不过,其他的洞口上,都配有横条的铁栅栏,只有这个洞口的铁栅栏,早几年就不知去向了。
  这些流浪的孩子,就跟许多居民区里的流浪猫一样,在墙上的排风口里取暖、栖身。
  不久前,这几个住在墙洞里的孩子被当地媒体发现,他们的照片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随后,洞口处被加上了金属护栏,孩子们也不知去向。现在,透过细密的菱形网格向洞里看,斑驳的墙面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方块,空空荡荡。
  一座治安岗亭不知什么原因,从路北整个儿搬到了路南,恰好挡在洞口前面,离墙面不足半米。
  这个被封堵的洞里,如今似乎再也找不出,那些流浪的孩子曾居住过的痕迹。
  方大爷打扫卫生路过时,总会提高嗓门,冲着洞口喊一句:“起床啦!”随后,他会看见洞口一块用来挡风的棕色胶合板被移开,3个小脑袋并排探出来。
  提起墙洞里的“居民”,没有人比负责这个片区卫生的环卫工方大爷更了解了。
  在他的记忆中,3个孩子里,最早搬到这个洞,过起“穴居生活”的是黄毛儿。
  快要过18岁生日的他,也是孩子们当中年龄最大的。黄毛儿老家在沈阳一个县级市,进城已经两年,曾在汽车修理店当过杂工,也在一家饭店打过工,后来没了工作,流浪到火车北站附近。从去年开始,他住进了这个墙壁上的洞穴。
  后来,只比黄毛儿小几个月的大个儿也来了,两个男孩一起分享这两立方米的空间。
  上个月,7岁半的小宁也加入进来。
  方大爷不止一次看到,为了攀上两米高的洞口,3个孩子把马路边的垃圾箱拖过来,斜靠在墙上,踩着垃圾箱“回家”。有时,两个大男孩也会后退几步,蓄力,助跑,沿着墙壁的斜面,“飞檐走壁”一般蹿上去,然后从洞口探出小半截身子,一起把小宁拽上去。
  每天清晨,方大爷打扫卫生路过时,总会提高嗓门,冲着洞口喊一句:“起床啦!”随后,他会看见洞口一块用来挡风的棕色胶合板被移开,3个小脑袋并排探出来,自上而下地看着他。这个场面,方大爷觉得“老有意思了”。
  军绿色的军用被,当作褥子平摊在洞里,向外铺出来一个边儿,孩子们扒着边儿趴着,把手臂撑在褥子上面,另一床花被子搭在身上。被子都很旧了,看起来有些单薄。
  黄毛儿在胶合板上钻了个手指粗细的孔,更多时候,他用板子挡住洞口,猫在小孔后面,看外面来来回回的行人。
  除了一名摄影记者,恐怕没有其他外来人得以窥探洞中的生活。这名记者曾爬进去拍摄洞里面的样子,没几下就把膝盖磕得青紫。他记得,洞里零星摆着一些东西,有瓶瓶罐罐,还有几双鞋。当时恰好是天热的时候,这个作为排风口的洞,发出让人反胃的气味。
  “要是回家,我就得和我爸一起捡破烂。”方大爷曾听到小宁这样描述可能的未来。黄毛儿劝他:“别回去了,我们养你。”
  尽管在同一个洞里“穴居”了很久,但据方大爷观察,3个“住客”似乎并不知道彼此的姓名。他们都是喊着“哎”、“喂”来相互称呼。
(责编:何远航、陈霄)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小眼的.我安家里,用磁铁往墙上可以粘照片_回龙观社区网
《野猪乐园》显示文章详细内容:
等&&&&级:资深长老
经&验&值:14816
魅&力&值:5775
龙&&&&币:13546
积&&&&分:12877.7
注册日期:
小眼的.我安家里,用磁铁往墙上可以粘照片
/tt991217 我是一只小蚂蚁~ 咿呀咿呀咿~~
&&此文章已经被查看0次 &&
&相关文章:
-&(429字节&阅读:496次&跟贴:51
-&(阅读:215次& 20:51)
-&(阅读:227次& 20:53)
-&(阅读:164次& 20:58)
-&(阅读:191次& 21:07)
-&(328字节&阅读:471次& 09:36)
-&(阅读:131次& 10:19)
-&(阅读:135次& 10:49)
-&(阅读:125次& 09:05)
-&(阅读:197次& 20:52)
-&(阅读:168次& 21:07)
-&(159字节&阅读:335次& 20:56)
-&(阅读:174次& 21:00)
-&(阅读:153次& 21:06)
-&(阅读:218次& 21:13)
-&(阅读:171次& 21:14)
-&(阅读:299次& 21:17)
-&(阅读:168次& 21:18)
-&(阅读:195次& 21:22)
-&(阅读:180次& 21:22)
-&(阅读:1430次& 21:25)
-&(阅读:139次& 21:25)
-&(阅读:186次& 21:26)
-&(阅读:217次& 21:27)
-&(阅读:219次& 21:45)
-&(阅读:265次& 08:55)
-&(阅读:134次& 10:16)
-&(阅读:236次& 10:35)
-&(阅读:136次& 10:42)
-&(阅读:127次& 10:43)
-&(阅读:255次& 10:49)
-&(162字节&阅读:335次& 21:15)
-&(阅读:208次& 21:16)
-&(106字节&阅读:454次& 21:17)
-&(阅读:147次& 21:25)
-&(阅读:175次& 21:17)
-&(阅读:165次& 21:20)
-&(159字节&阅读:219次& 21:24)
-&(阅读:164次& 21:25)
-&(阅读:152次& 21:27)
-&(阅读:184次& 21:27)
-&(阅读:183次& 21:46)
-&(阅读:177次& 09:04)
-&(阅读:170次& 10:17)
-&(阅读:167次& 10:25)
-&(阅读:122次& 10:28)
-&(阅读:129次& 10:29)
-&(243字节&阅读:152次& 10:38)
-&(28字节&阅读:128次& 10:43)
-&(阅读:386次& 10:40)
-&(阅读:104次& 10:51)
-&(阅读:118次& 10:46)
您必须登录论坛才可以发表文章:
记住密码:
京ICP证040069号 昌公网安备号 法律顾问:墙洞上的孩子:沈阳流浪儿童墙洞里安家(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灰白的墙体和地面构成一个钝角,略有些陡峭的斜坡上,离地约两米处,有一个黑黝黝的洞口。同样17岁的大个儿是3个孩子里最高的,身高一米七出头的他,比黄毛儿高了半个头,常把瘦小的小宁扛在脖子上。
穴居男孩 新民摄
灰白的墙体和地面构成一个钝角,略有些陡峭的斜坡上,离地约两米处,有一个黑黝黝的洞口。
它不到半米高,两米宽。据进去过的人说,里面朝内平行延伸,大概有两米深。它端居于沈阳火车北站的北墙上,与东西向的昆山东路平行,北眺着南北向的黑龙江街。
火车站用这个洞口排风,而几个在附近流浪的孩子,则一度在这里过夜、吃饭,用这里挡风遮雨,把这没有护栏的洞,当作他们的&家&。
同样的排风洞,在北站北墙的水泥墙面上有好几个。只不过,其他的洞口上,都配有横条的铁栅栏,只有这个洞口的铁栅栏,早几年就不知去向了。
这些流浪的孩子,就跟许多居民区里的流浪猫一样,在墙上的排风口里取暖、栖身。
不久前,这几个住在墙洞里的孩子被当地媒体发现,他们的照片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随后,洞口处被加上了金属护栏,孩子们也不知去向。现在,透过细密的菱形网格向洞里看,斑驳的墙面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方块,空空荡荡。
一座治安岗亭不知什么原因,从路北整个儿搬到了路南,恰好挡在洞口前面,离墙面不足半米。
这个被封堵的洞里,如今似乎再也找不出,那些流浪的孩子曾居住过的痕迹。
方大爷打扫卫生路过时,总会提高嗓门,冲着洞口喊一句:&起床啦!&随后,他会看见洞口一块用来挡风的棕色胶合板被移开,3个小脑袋并排探出来。
提起墙洞里的&居民&,没有人比负责这个片区卫生的环卫工方大爷更了解了。
在他的记忆中,3个孩子里,最早搬到这个洞,过起&穴居生活&的是黄毛儿。
快要过18岁生日的他,也是孩子们当中年龄最大的。黄毛儿老家在沈阳一个县级市,进城已经两年,曾在修理店当过杂工,也在一家饭店打过工,后来没了工作,流浪到火车北站附近。从去年开始,他住进了这个墙壁上的洞穴。
后来,只比黄毛儿小几个月的大个儿也来了,两个男孩一起分享这两立方米的空间。
上个月,7岁半的小宁也加入进来。
方大爷不止一次看到,为了攀上两米高的洞口,3个孩子把马路边的垃圾箱拖过来,斜靠在墙上,踩着垃圾箱&回家&。有时,两个大男孩也会后退几步,蓄力,助跑,沿着墙壁的斜面,&飞檐走壁&一般蹿上去,然后从洞口探出小半截身子,一起把小宁拽上去。
每天清晨,方大爷打扫卫生路过时,总会提高嗓门,冲着洞口喊一句:&起床啦!&随后,他会看见洞口一块用来挡风的棕色胶合板被移开,3个小脑袋并排探出来,自上而下地看着他。这个场面,方大爷觉得&老有意思了&。
军绿色的军用被,当作褥子平摊在洞里,向外铺出来一个边儿,孩子们扒着边儿趴着,把手臂撑在褥子上面,另一床花被子搭在身上。被子都很旧了,看起来有些单薄。
黄毛儿在胶合板上钻了个手指粗细的孔,更多时候,他用板子挡住洞口,猫在小孔后面,看外面来来回回的行人。
除了一名摄影记者,恐怕没有其他外来人得以窥探洞中的生活。这名记者曾爬进去拍摄洞里面的样子,没几下就把膝盖磕得青紫。他记得,洞里零星摆着一些东西,有瓶瓶罐罐,还有几双鞋。当时恰好是天热的时候,这个作为排风口的洞,发出让人反胃的气味。
&要是回家,我就得和我爸一起捡破烂。&方大爷曾听到小宁这样描述可能的未来。黄毛儿劝他:&别回去了,我们养你。&
尽管在同一个洞里&穴居&了很久,但据方大爷观察,3个&住客&似乎并不知道彼此的姓名。他们都是喊着&哎&、&喂&来相互称呼。
他们常在洞穴下面玩。一个清晨,小宁趴在洞里,黄毛儿骑坐在路边的垃圾箱顶上,他们笑眯眯地看着大个儿表演用嘴叼起一辆自行车的&绝活儿&。
无所事事时,黄毛儿时常耷拉着腿坐在洞口,和方大爷闲聊。从零零星星的对话中,方大爷得知,黄毛儿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与他父亲离了婚,11岁的时候,父亲也&抛下他走了&。他说,是自己&不要他们(父母)了&。
他比总是一身灰色、理着板寸的大个儿和小宁,显得更&时尚&一点:蓬松的头发,几撮刘海挑染成棕黄色,黑白花纹的外套上,印着菱形交错的图案,跑鞋上荧光绿的鞋带,远远看着格外显眼。
但相同的是,3个孩子身上的衣服,都同样脏得&锃亮&。
车站附近快餐店的一个店员告诉记者,3个孩子经常来这儿捡别人吃剩下的食物。
街口买饼的摊主说,出于同情,他偶尔会给他们几个饼子。马路对面的超市老板记得,从洞口经过时,他曾给孩子们塞过一些钱,也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找个工作&。
黄毛儿的回答是,自己本想当保安,但身份证弄丢了,户口&在爸爸手里&,他&不愿去找他&,所以身份证一直没有办下来。
同样17岁的大个儿是3个孩子里最高的,身高一米七出头的他,比黄毛儿高了半个头,常把瘦小的小宁扛在脖子上。
大个儿的情况和黄毛儿很相似,同样有一个早早就抛下他的母亲,不同的是,大个儿的父亲去年去世了,他已拿不准,自己要回的&家&,究竟在哪儿。
这个总是带着憨厚笑容的孩子,当过快递员,送过外卖,还曾被老板骗,一分钱工资没有拿到,就被赶了出来。
而3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小宁,把墙洞当成了一个隔三差五的歇脚处。
他家其实离北站并不远。在这间七八平方米的砖房里,占据房间一半空间的炕上,堆满了衣服和被子。砖房的前面,就是用棕红色土砖垒成的简易公厕,厕所门离他家不到一米,整个房间常年笼罩在恶臭当中。
小宁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离开了这父子俩。白天父亲出去工作,把小宁自个儿锁在家里。小宁打破门上的玻璃,父亲就在门框上装了铁丝网,小宁又用老虎钳剪破门框上的铁丝,再次爬了出去。
起初他只是在附近玩耍,后来却越走越远,离家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原本焦急寻找他的父亲,慢慢习惯了这个儿子常年在外流浪。
父亲也想过,或许等这孩子&上学就好了&,但是,小宁是个非婚生子,都快8岁了,仍然没有出生证明,也没有户口。学校的大门似乎遥不可及。
他不愿意待在家里,宁可和其他两个&大哥哥&一起,挤在那个只有厚床垫大小的空间里。
&要是回家,我就得和我爸一起捡破烂。&方大爷曾听到小宁这样描述可能的未来。黄毛儿劝他:&别回去了,我们养你。&
就在他们栖居的墙洞对面的街上,恰好有一所小学,趴在洞口的小宁,如果向东远远地眺望,可以看到那所学校的教学楼。
派出所的民警表示,他们是在当地报纸的新闻发出来后,才听说有这么一群在附近穴居的男孩。&能怎么办呢?&一名民警叹着气说,&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
洞里有常住人口,也有暂住人口,每个住在这里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加在一起,成了这个洞的故事。
去年9月,第12届全运会在沈阳召开,黄毛儿、大个儿和车站附近的其他流浪者,都被驱逐了。冬天,有个方大爷没见过的成年人,曾在洞里窝了几宿,后来也离开了。
今年过了年,附近查得不那么严了,黄毛儿和大个儿扛着被子,都搬了回来。
但大个儿其实并不想一直这么住下去。他总是惦记着去闯荡,&出海跑船&,或者&等满了18岁就去当兵&。
黄毛儿也曾差点离开这里。一天中午,方大爷看见黄毛儿领着一个女孩子,抬手指着洞口告诉她,&这是我家&。女孩一脸惊讶:&这是人住的地方吗?你跟我走吧。&
黄毛儿爬进洞里,把自己的被子叠好,背在背上,和女孩走了。
但当天晚上,方大爷又看到,黄毛儿和以前一样坐在洞口。&人家是上班的。&这个在渐渐长大的孩子,只用了这一句话,解释当天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
只有这个小小的洞口,无条件地接纳着黄毛儿、大个儿和小宁。有的时候,孩子们回来,会发现洞里&多了个兜儿&或其他什么东西,那是其他的孩子在这里暂时落脚的时候落下的。
然而,所有的故事都终止在洞口被封上的那一天。
没有人知道火车北站后勤部门何时发现,自家墙面上的排风洞成了&流浪儿之家&。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当地媒体报道后的第二天,他们就采取行动:比原装的铁栅栏更细密的钢丝网,被堵在了洞口。施工的人抵达排风口边上的时候,3个孩子已经提前得到消息,抱着自己的被褥和瓶瓶罐罐,提前搬走了。
北站的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孩子们去哪儿了&,他们推测,应该是&被安置了&,但&这不属于我们的权限范围&。属于他们的职责,只有对排风洞的处理问题。
火车北站站前派出所的民警则表示,他们从未介入过这件事,当地报纸的新闻发出来后,才听说有这么一群在附近穴居的男孩。
&能怎么办呢?&一名民警叹着气说,&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
年龄最小的小宁,被南湖派出所的民警送回了家,但没过多久,他再次离家出走,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他的父亲又气又急,描述着儿子在他&炒个菜的工夫就不见了&的过程。
方大爷最后一次见到大个儿和黄毛儿,是在洞口被封上后不久。排风洞斜对面的小学前,有个临街的空房子,没有门,窗口的玻璃也早就被人拆走了。黄毛儿和大个儿卷着铺盖住了进去。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方大爷照常上班时,发现那个小小的空房子已经被拆除了。大个儿和黄毛儿连人带被子都不在那儿了。
从那时起,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两个孩子。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侯力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3/02 09:26
03/02 09:26
03/02 09:26
03/02 09:26
03/02 09:26
03/02 10:13
03/02 10:13
03/02 10:11
03/02 10:13
03/02 10:14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3/02 09:49
03/02 09:49
03/02 09:49
03/02 09:49
03/02 09:49
凤凰公益官方微信
播放数:18254
播放数:21749
播放数:409872
播放数:452752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护花亲戚在家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