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视剧《西游记》的歌曲“……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简述大奥sp另一个故事事情节

2008年中考模拟试卷 语文(四) 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请联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08年中考模拟试卷 语文(四)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名著阅读:《西游记》电视剧和动画片的主题歌词(附阅读答案)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独家星闻-情感纪实-八月居小说网
&&&&李雪健来了,是为宣传反腐悬疑剧《高纬度战栗》。新闻发布会刚刚结束,他就被请到电视台演播室,录制《男人世界》。这完全是计划外日程,李雪健却没有拒绝。这一方面是他忠厚谦和的个性所致,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对天津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和记忆。
&&&&曾记否,18年前,一部《渴望》风靡华夏,让宋大成这位老实憨厚的小人物走进千家万户,饰演者李雪健也一夜成名。随后,《渴望》剧组应邀与观众见面联欢,在津门掀起一股“《渴望》热”。那次,导演鲁晓威来了,主演凯丽、黄梅莹、孙松、韩影来了,唯独不见“大成哥”李雪健的身影。原来,他又被峨影导演王冀邢请到电影《焦裕禄》剧组,饰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感动了一代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获奖后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大实话:“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几年后,李雪健出现在天津戏博、一宫和五大道,这次,他变身为一位须发皆白、手拄拐杖的“台胞”,回乡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这便是鲁晓威执导的电影《如烟往事》,与李雪健演对手戏的,是台湾“金马影后”张艾嘉。正是在那次拍摄中,老杜与李雪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和友情。
&&&&所以,当《高纬度战栗》在天津电视台播出之际,老杜提出进京采访李雪健时,他不仅欣然允诺,而且态度十分诚恳认真:“你看我的戏,我接受你的采访,我是把它当成一项创作来对待的。演员是需要通过媒体与观众进行沟通的。这块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他的意思我明白:对演员也好,作品也好,倾听各方意见总是有益的,但无论批评还是肯定,一定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
&&&&与李雪健相约在北京昌平一家星级酒店的茶吧里,陪同他的是爱妻于海丹。老友相见格外亲热,而令老杜惊异的是,几年前的一场大病似乎并未在李雪健身上留下多少痕迹,除了比以前消瘦些、因拍戏需要蓄了胡须外,他依然是我心目中的“大成哥”,从容淡定,憨厚随和;眼睛也依然年轻纯净,少有世俗的困扰。
&&&&“我属于嘴笨之人,更愿通过自己的艺术形象与观众朋友交流,”李雪健开宗明义地说,“我认为说漂亮话,不如多演几个好的角色。有时外界感到我为人低调,好像有意封闭自己,其实不然。到了我们这个岁数,要做的是将多年艺术实践加以总结,拿出点理性认识。比如我进入艺术团体后,接触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三大表演体系,又演了这么多戏,塑造了这么多人物,应该摸索出一些表演经验并形成个人风格了。”
&&&&李雪健将他的演艺之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业余演员阶段。当时他在“二炮”文工团演小品,调入空政文工团后演“匪兵甲”、“匪兵乙”,直到当替补演员饰演“九?一三事件”中的林彪后,才走上专业艺术舞台。二,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崭露头角。这一时期他主演的影视剧有《钢锉将军》、《鼓书艺人》、《大侦探》、《渴望》、《焦裕禄》、《水浒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事业如日中天。三,大病初愈,他对剧本选择更严格,戏路更宽广,表演更成熟,主要作品有《历史的天空》、《搭错车》、《赵树理》、《横空出世》、《新上海滩》、《高纬度战栗》等。从艺二十余载,李雪健获奖无数,从戏剧“梅花”到电影“金鸡”、“百花”,电视剧“飞天”、“金鹰”一一收入囊中,还担任过中国影协副主席一职,成就卓著,令人艳羡。
&&&&谈到近期播出的《高纬度战栗》时,老杜问,听说您是主动请缨饰演劳东林这个卧底警察的?李雪健淡然一笑,摇摇头说:“我是一个比较懒惰的演员,从不主动要求饰演某一个角色,唯一的例外是《鲁迅》,可惜没用我……”2006年夏,李雪健沪上拍罢《新上海滩》,正收拾行装准备返京时,导演高希希来电称,一会儿有位朋友要为他送行。来人送他一本陆天明的小说《高纬度战栗》,引起他的强烈兴趣。就这样,他走进郭靖宇执导的反腐悬疑剧《高纬度战栗》,被人戏称:上半年演了“黑爷”冯敬尧,下半年演了“红爷”劳东林,“红与黑”全让他占了。
&&&&《高纬度战栗》播出后,有观众评价李雪健塑造了一个另类的、不像警察的警察,对此,李雪健回答:“不像就对了!”劳东林为何脱掉警服?为的就是卧底,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是现代版的杨子荣!对这样的角色李雪健说他并不陌生——其一,因为不穿警服,他不需要强化公安人员的职业特征;其二,这些年来,他交过一些警察朋友,熟悉他们的生活;其三,他平时比较关注公安题材的作品,如张平的小说《十面埋伏》,所以演来得心应手,唯一的“负面反应”是嫌他“老牛吃嫩草”,娶了个小媳妇,未能脱开“英雄加美女”的俗套。
&&&&当老杜追问,在您拍过的戏中,哪一部最成功、最满意时,李雪健面露难色:“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每部戏我都尽力了,留下的更多是遗憾。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给观众留下几部好作品、好角色,多年后回忆起来仍津津乐道,千万不要应景、赶时髦,成为过眼烟云……”
&&&&在李雪健主演过的影视作品中,他似乎更偏爱根据老舍名著改编、田壮壮执导的电视剧《鼓书艺人》。他说限于当时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水平,现在看来遗憾不少,他不仅有重拍的欲望,而且自信会演得更好。对有些遗憾他则“很难容忍、郁闷至极”。如《赵树理》是表现人民作家、“山药蛋”派代表人物赵树理生平事迹的作品,想做这种戏的人本来就不多,又不能挣钱、打市场,结果20集的戏被删掉3集,许多辛苦付诸东流,他心疼,想不通,曾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接这类剧本了。但一遇到好本子,他又接着激动,“戏瘾”大发。说到“戏瘾”,于海丹插话说,她最烦有些媒体加在李雪健头上的一个词儿———“老戏骨”了。何为“老戏骨”?那是从港台传来的,与“戏油子”近似,与李雪健的敬业精神不是一个概念。
&&&&在演艺界,李雪健属于“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口碑颇佳,从来没有负面新闻。他多次说过,最欣赏老前辈的做人准则:“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平平静静生活。”
&&&&都知道他喜欢书画,这也与他的“粉丝”(李雪健纠正说,他从不称拥趸为“粉丝”,而称“知音”)有关。原来,自从演了《渴望》和《焦裕禄》后,请他签名者骤增,但他的字却拿不出手,有点对不起观众。于是,一位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的李姓大哥主动请缨帮他练习书画。不料想,在拍《水浒传》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一场戏中,他的书法功夫还真的派上用场,这组镜头不仅一次拍成,至今他的“墨宝”还留在无锡“水浒城”供游人观赏。李雪健得意地说,这叫“艺不压身”!
&&&&研习书画使李雪健受益匪浅:既可在拍戏时免用“替身”,又可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除了李大哥,他的书画无师无派,常常是突发奇想,信手拈来;有人索要,他慨然相送,并配上镜框,产生一种装饰美,非让你挂上墙不可!他送朋友最多的是一幅“一世清白”,几株白菜,一枚红柿,寥寥数笔,意趣横生。
&&&&李雪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一步步走过来,能干这一行已经不容易了,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更不容易。毕竟,他身处的演艺圈是个名利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名利和观众的问题。观众是他的知音,也是他创作的动力。只有踏踏实实,谦虚谨慎,大家才更愿帮你,给你更多机会。李雪健常说自己“傻”,但傻人有傻福,他的付出得到了加倍的回馈。
&&&&8年前的一场大病,曾让喜欢他的朋友和观众黯然神伤,而一度关于他病逝的假新闻更使人反思媒体的职业操守问题。李雪健曾用愤怒、更用自己的心血之作证明着自己的存在价值。老杜注意到,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李雪健夫妇都小心翼翼回避着这一令人伤感和已成“过去时”的话题。
&&&&当老杜想从积极的方面请李雪健谈谈病后的人生感悟时,他再次面露难色:“我真谈不上来。变化肯定会有,也许别人能感觉出来,但我自己确实说不清楚。”此刻,于海丹出来为丈夫说话了:“很多记者提出这个问题,弄得他也挺无奈的。我们并不特别希望谈他的身体状况。他现在的身体肯定是健康的,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出去拍戏;否则不是毁自己吗?既然能拍戏呢,正像他自己说的,希望通过角色与观众交流,他的感悟全在角色里了。本子不好不能去,不动心的不能去,总之他对艺术的投入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这时李雪健想到一个比喻:“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场病之后,可能我提前十年‘耳顺’了,这就是变化!”
&&&&于海丹马上打断他的话:“别说你老了,外边所有不了解他的人,都说他60多岁了,衰老了,我要为他更正:李雪健,属马,今年53,年轻着呢,帅着呢!气死我了!……”说罢,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应该是沉静,比以前更沉静了,更懂得调整自己了。”李雪健终于琢磨出一个能准确表达自己当前状态的词语,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优美而熟悉的旋律,又一次响彻天津卫视《津夜嘉年华》录制现场,只不过演唱者不是著名歌唱家蒋大为,而是82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扮演者六小龄童、马德华和刘大刚(饰续集中的沙僧)。
&&&&如果问,世界上有哪位演员,为主演同一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花费了27年的漫漫光阴?
&&&&答案只有一个:六小龄童。
&&&&从82版电视剧《西游记》,到99版《西游记》续集;从2007年的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到2009年开拍的电影《大闹天宫》,六小龄童为了同一个角色——大闹天宫的“美猴王”孙悟空,前后经历了27年,从而成为中国影视界入选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第一人。
&&&&穿一件红色衬衫,鼻梁上架副近视眼镜的六小龄童,一进演播厅就被热情的观众认出,纷纷称呼他“六老师”、“六爷爷”,一下逗乐了六小龄童:“中国哪有姓六的?我本名章金莱,艺名叫六小龄童……”六小龄童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父亲也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而且都以猴戏驰名。六小龄童因主演《西游记》而荣获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中国电影电视十大明星”等荣誉称号,不仅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爱情;不仅在荧屏上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堪称经典的“美猴王”形象,更成了一个西游文化的专家和传播者。
&&&&1982年他主演《西游记》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青年,如今已在脸上留下了岁月沧桑。然而,他那颗痴迷西游文化之心,依然年轻而炽热!
&&&&电视剧《西游记》诞生27年,六小龄童的“美猴王”形象也在荧屏上活跃了27年。谁也说不清它到底在央视和各地方台重播过多少遍,但凡寒暑假、“六一”儿童节,甚至“三八”妇女节,似乎都可以找到重播“西游”的理由!
&&&&“西游”的长寿,“美猴王”的长寿,常常使人感叹经典的无穷魅力。但你能想到,六小龄童和他的师兄弟们,为拍“西游”付出了怎样的心血和代价吗?
&&&&在节目录制现场,六小龄童、马德华、刘大刚分别演示了他们的拿手绝活。
&&&&孙悟空,亦人亦神,亦人亦猴,无论春夏秋冬,拍摄中都要披上一身“猴皮”,只露一双滴溜乱转的“火眼金睛”。猪八戒,不仅要用胶水粘上“猪脸”,挂上“猪耳”,胸前还要贴上一个大肚皮,这些物件都是硫化乳胶材料制成,密不透风,一场戏下来必大汗淋漓、酷热难耐;而且经常忍饥挨饿——因为拍摄过程中嘴不能吃东西,一吃,乳胶就会变形甚至撕裂。卸妆时需用浓度很高的酒精擦拭脸上的胶水,不仅伤皮肤,一不小心还可能会脱下一层皮!
&&&&想当年,《西游记》拍摄条件简陋,特技手段远不如现在先进,拍“红孩儿火烧孙悟空”一场戏时,六小龄童穿上防火的石棉衣,全身淋上汽油后用火点燃。导演事先告诉他:如果烧疼了就赶紧叫停。谁知点火后,六小龄童发现烈火焚身时根本喊不出声音,只觉得自己在套子里快被烧熟了,便倒地打滚叫停,不料导演没看明白,继续拍摄。一场戏拍完,导演还称赞六小龄童说,你即兴设计的那个翻滚动作太逼真了!令六小龄童啼笑皆非,心说我都快被烧死了,哪还有什么即兴创作?
&&&&录制现场,六小龄童向马德华赠送了一把扇子,扇面上是他亲笔书写的“猴缘”二字,以表达二人合作27年亲如手足的情谊。马德华也激动地表示,他有一个愿望:再过20年,待他们都老态龙钟时,师徒四人还要扮上,在“西游”舞台上走一遭!
&&&&六小龄童坦白承认:电视剧《西游记》中,他是最大赢家——不仅成就了事业,还娶了媳妇。
&&&&《西游记》剧组成立之初,导演就与六小龄童的父亲“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即拍摄期间,六小龄童不许谈情说爱。为何后来他未遵守该项约定呢?六小龄童“辩解”说:原来说《西游记》只拍一年,谁知一拍就是五六年,朝夕相处,他便与剧中的场记俞虹日久生情,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最早发现六小龄童地下恋情的是“猪八戒”马德华:“他做事一向小心谨慎,其实猴精猴精的,我与沙僧闫怀礼加起来100岁,竟让他一个小年轻蒙骗了。本来演员有事要找导演,他却总往场记俞虹那跑,问这问那的。有时我正与猴哥聊天,俞虹来了,我就知趣地躲开,不给人家当灯泡!当时还有人也有察觉,便当面问他,听说你和俞虹好上了?他马上跟人家翻了脸……”
&&&&有一次,剧组在云南拍戏时,俞虹找到马德华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和猴哥陪你到外边吃饭吧!啊?马德华自己都忘了自己的生日,她怎么会知道?一定是猴哥告诉她的!三个人不敢一起走,便分头离开剧组驻地,到街上一家餐馆集合。走到半路,马德华回头一看,俞虹手里还拎着一盒生日蛋糕,想到兄弟之间的情分,马德华的眼泪夺眶而出。
&&&&六小龄童与俞虹结婚时,适逢他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可谓双喜临门,一时传为佳话。
&&&&主持人推荐了一位天津青年京剧团演员唐春园,想请六小龄童评判一下他的表演,预测一下他能否成为未来的“美猴王”。一身戏装的唐春园手舞金箍棒,在六小龄童面前班门弄斧。“老猴王”当即为“小猴王”示范,从眼神到动作,那股霸气、帅气、猴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小猴王”心服口服,当即要拜六小龄童为师。
&&&&六小龄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小伙子年轻有为,希望继续努力!我觉得要真正演好观众心目中的‘美猴王’,一定要是戏曲演员,唱念做打,都经过了严格的规范和训练。在这方面,真要感谢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六小龄童说他十分羡慕成龙、赵本山,身边有很多徒弟;他由于拍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对收徒一事考虑较少,但他记住了冯骥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不希望六小龄童成为中国的末代猴王。”所以,他计划拍罢电影《大闹天宫》后,创立一所“美猴王艺术学校”:“中国猴戏有多种表现风格和形式,脸谱、服装、金箍棒的长短都不尽相同,各有讲究,大有研究探讨的空间。而且我将来培养的也不只是演猴戏的演员,而要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训练他们扎实的戏曲基本功。拿我来说,除了‘美猴王’,还演过鲁迅、周恩来等形象,所以我希望未来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从82版《西游记》到99版《西游记》续集,断断续续17年,圆了六小龄童的“西游梦”,这个时间与唐僧西天取经的时间正不谋而合!
&&&&2007年,中国首部立体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投拍,六小龄童一人饰二角:吴承恩和孙悟空。25年后,师徒四人再聚首,不禁百感交集;被北京媒体评为“四人组合最佳精神奖”,也在情理之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仿佛他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美猴王”,离不开西游文化。
&&&&如今的六小龄童,几乎成了西游文化的专家,家里的藏书,壁挂的饰品,手腕的佛珠,胸前的项链,手机的彩铃,都与《西游记》与美猴王息息相关!他太太原喜欢搜集形形色色的丑娃,满满当当摆了一屋子;现在受老公影响,转而搜集与“美猴王”相关的装饰品,夫妻俩热爱西游文化,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不仅如此,六小龄童还创办了“美猴网”,在网上发布与西游文化相关的信息,他还准备成立一个“猴王博物馆”、做一本《美猴王》杂志、开办一个“猴文化”电视专栏……“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只吃洋快餐,游洋公园,要让他们接受和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东方文化精神,我希望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一个《西游记》主题公园,相信完全可与迪斯尼乐园相媲美!”
&&&&近年来,经典电视剧翻拍风生水起,以《西游记》为例,不仅有浙版《西游记》,还有张纪中版《西游记》。优秀文学名著多次搬上银幕是国际惯例,不足为奇。而六小龄童更主张尊重原著,尊重传统,因为名著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可随意篡改。在西方像米老鼠、唐老鸭这些形象,都是不能随便篡改的,而且要经过授权才能使用。他认为,经典作品的翻拍要考虑三个因素:为什么拍,怎么拍和由谁来拍?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有没有抓住原著的核心和灵魂。艺术家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扬光大西游文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六小龄童,永远的“美猴王”!
&&&&李安来了,带着在奥斯卡和威尼斯走红毯时的谦恭儒雅和标志性的微笑,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虽然他此行的主题是推介他的传记《十年一觉电影梦》,因而不愿媒体提及有关《色?戒》的话题,然而在热闹的媒体见面会和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他所讲述的自己的电影人生却同样精彩。生活中文静内敛,艺术上却极不“安分”,这就是国际知名导演李安给老杜留下的强烈印象。
&&&&张艺谋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称赞李安是唯一可以在中英文电影中游刃有余的华语片导演,对此李安谦虚地说,真要谢谢张艺谋。1993年,我的电影《喜宴》获柏林电影节金狮奖,就是他当评审,他是我的福星。李安说,他与吴宇森在好莱坞拍片,不是因为英语讲得好,比他们英语更好的人有的是;他们的影片之所以打入美国电影市场,是因为他们都能立足本土,在中华文化的根基上,向西方电影学习,直接或间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融会贯通的结果。“说游刃有余不敢当,也不符合实际,其实我做电影做得很吃力,就像台湾人常说的鸭子划水,上面看着游刃有余,脚底下却要不停地用力……”生动的比喻引起全场一片会心的笑声。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台湾传媒人张靓蓓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撰写的李安传。谈及此书,李安笑言是被张小姐“逼供”出来的。因为他从来不愿把电影之外的私人生活公开曝光,更不想写什么传记。真正触动他的是,张靓蓓说他的经历太特殊了,有责任把他的经验和故事整理出来,让年轻的电影人有所借鉴,“我这个人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非常老实,别人怎么问,我就怎么回答,不会讲假话,编故事。本来说好讲三个钟头,结果被她死死缠住,没完没了讲了三天三夜。”
&&&&李安认为,电影是表现梦境和潜意识的有力工具。坐在一间黑屋里,看着一个屏幕的反光,透过幻想力和欣赏力,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真的,还是梦是真的?常常会产生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在一次梦醒后,他的书名《十年一觉电影梦》便灵光乍现了。李安说,他的工作就是“做梦”———通过梦来诠释他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辨。
&&&&李安,从姓名到性格,都与他的艺术追求和成就十分矛盾、大相径庭。从表面上看,他性格内敛,温文尔雅,具有亲和力;而他执导的影片却喜欢标新立异,颇有大将风度。你能想象眼前这位文人型的导演,一会儿塑造出“绿巨人”这样的洋怪物,一会儿又让周润发、杨紫琼和章子怡在竹林和水面上飞来飞去吗?你能想象这位很传统、很文静的导演,能通过《断背山》关注西方的同性恋问题,又大胆突破东方人的心理底线,让梁朝伟和汤唯在床上翻云覆雨吗?
&&&&所以,连李安自己也承认,他每次拍片都会经历一个从“不安”到“安”的过程,因为只有你心中有不平衡,有刺激,有冲击,才会产生有丰富人性看头的故事。平平安安,银行有存款,妻儿老小活得都挺好,还有什么戏可演?又有谁爱看呢?于是,李安总是“不安”着,从一个“不安”到下一个“不安”,构成了李安令世人惊叹的辉煌电影历程。
&&&&在从影之前,李安曾做过6年“家庭主妇”。当时,李安夫妇蛰居美国纽约,妻子每天出去上班,他留在家里编写剧本、接送孩子。起初是两人一起做饭,让妻子买菜做糖醋排骨,买回来却是牛尾。李安无奈,只好把做饭的任务一人包揽下来。
&&&&现在的李安则彻底“翻身”了。回忆一家四口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走红地毯的感受时,李安说,当时,他执导的《断背山》使更多西方主流人群熟悉和了解了他,所以他虽不是光芒四射的大明星,走在红毯上同样有人为他欢呼、鼓掌、拍照。而他的夫人是做实验室工作的,以前从不陪他参加社交活动,也不“妻以夫贵”。那天,她穿着男人一样的礼服,一双不合脚的高跟鞋,头发也没烫好,在李安看来,她当陪衬和花瓶的滋味一定挺受罪,因此在荣耀的光环下也有几分内疚。好在儿子更喜欢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全过程,座位又非常好,一家人还是开开心心地享受了一次难得的嘉宾礼遇。
&&&&在《男人世界》录制现场,主持人那威亮出一个题板,内容是李安与电影有关的“四个第一”,第一次有人喊他导演;第一次走红地毯;第一次在国际上领奖;第一次感觉熬不住了。
&&&&第一次有人喊他导演,是拍《推手》时:“开拍第一天,我的副手第一次叫我李导演,当时觉得有些飘飘然,仿佛脚离地面三尺的样子;有人把苹果箱倒扣在地上请我坐,也美得不得了,好像比现在得奥斯卡奖都美……”
&&&&第一次走红地毯,是在柏林电影节上《喜宴》捧得金熊奖,“当时就觉得很多双眼睛盯着我,到处是闪光灯的强光,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动作也有些僵硬了。”
&&&&第一次在国际影节领奖,“一位同胞嫌我的服装搭配不合理,很难看,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借给了我,自己却在雪地里冻了半天……”
&&&&第一次感觉熬不住了,是拍《卧虎藏龙》时。当时,他太太刚生了小孩,身体虚弱,心情不佳,而拍摄又遇到很多困难,使李安切实体会到当导演的辛苦,很想“改邪归正”,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别人了。
&&&&结果却是,正如女人生孩子一样,疼时痛彻心扉,生完孩子便把疼痛全忘记了。“有个词叫痛快,没有痛,也就快不起来了。”李安很有创意地解释说
&&&&爱与死,战争与和平,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而战争片则是观众最喜爱的影片类型。从《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到《巴顿将军》,从《日本海大海战》到《辛德勒名单》,都在使我们领略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时,产生一种强烈期待——中国何时能生产出这样的战争大片?终于,2007年冯小刚的《集结号》和一年后陆川的《南京!南京!》,使人看到了中国战争大片走向成熟的一抹曙光。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历史上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场面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时,《南京!南京!》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看惯了银屏上的风花雪月、幽默搞笑,偶尔看看《南京!南京!》这样沉重壮烈的战争史诗,可以使人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历史使命感。
&&&&老杜:你是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我的印象里,你的电影《寻枪》、《可可西里》具有强烈的艺术探索精神,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却缺乏市场和票房。《南京!南京!》的横空出世改变了这一状况。有评论说,中国电影的陆川时代已经到来,对此你怎么看?
&&&&陆川:我觉得新生代导演进入市场是一个必然,而且市场也在培育自己的导演。以前的电影市场是电影节培育出来的,而新生代导演都是中国的电影市场自己培育出来的,包括我,宁浩,都是这样。我们进入市场,为中国的老百姓拍片,这是一个必然,也是一种责任。我正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为《南京!南京!》做宣传,媒体评论没来得及去看,我觉得过度夸张了(指“陆川时代已经到来”),没到时候,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吧!
&&&&老杜: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的大片,是否只有大片才能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陆川:能给人带来震撼的不一定是大片,我的《可可西里》不是大片,同样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我认为中国的大片这几年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是追求场面和制作的奢华,现在开始追求内心的表达了,场面和表达开始结合在一起了。冯小刚的《集结号》走出了一条特别好的路子,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形式和表达结合非常好的大片出来。
&&&&老杜:从《集结号》到《南京!南京!》,是否标志着中国大片时代的到来?
&&&&陆川:中国的大片正在走向理性,走向一个言之有物的时代。
&&&&老杜:中国是文艺创作题材的富矿,因为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无数彪炳千秋、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还有蜚声中外的古典名著。但以往的中国大片却远离历史和现实,热衷于编造一些古怪离奇、令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和人物,所以尽管阵容豪华、耗资巨大,口碑却普遍不好。你认为这是否与题材的选择有关?
&&&&陆川:我认为题材选择是一种世界观的表现。真正的大片应与观众拉近距离,让他们看得懂,感兴趣并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老杜:我认为,《南京!南京!》是迄今最具大片气质的抗战题材影片。关于南京大屠杀,多年前就有导演将其搬上大银幕,如吴子牛的《屠城血证》。你为何还要再拍,意义何在?
&&&&陆川:吴子牛的《屠城血证》我看过,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能拍成那样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代一代导演拍摄同一个题材,必然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诠释。我的《南京!南京!》首次采用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这其实象征着中国的自信,中国整个民众的自信。我们今天可以用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理性地、反战地、和平主义地反映那场战争,使世界更容易接受,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和民众更开放、更宽容了。所以说,每一代导演在拍摄这一题材时,都会打上这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老杜:开放的中国应有全球的视角、人类的视角。《南京!南京!》中颇有争议的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我觉得它只是一种叙事手法而已,与所谓的“立场”无关。
&&&&陆川:对对,这件事是被刻意放大了,因为电影尚未公映,已经有人往这方面引导了。这部电影可以去关注、探讨的地方很多,恰恰在这一点上被放大了,这显然是个偏见。观众从电影中看到的是南京大屠杀这个铁的事实,用角川的视角只是一种叙述上的策略。我感到欣慰的是,观众用他们的有力支持(票房)回应了这种误导。什么也抹杀不了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情感。
&&&&老杜:还有对日军祭祀场面的非议,我看到这个场面时并未感到有何不妥,因为你表现的是一场“魔鬼的盛筵”,只会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厌恶感。
&&&&陆川:《南京!南京!》展示了两场屠杀,第一场是影片前45分钟日军对生命和肉体的屠杀;第二场废墟上的舞蹈,是侵略者对被侵略者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屠杀。在我看来,任何一场侵略战争,都是以第二种屠杀为核心目的的。我知道这场戏有些观众看了可能不太舒服,但我是用批判而非欣赏的态度去展示这一场景的,为的是向人们敲响警钟。
&&&&老杜:纪实风格、纪录片般的真实画面,是《南京!南京!》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我一直以为,电影离戏剧的假定性越远,离历史和生活的原貌越近。我在你的影片中发现许多镜头,像一幅幅流动的历史老照片。我想你一定参考了大量翔实的图文资料,以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场景。
&&&&陆川:对,我想在影片中复原一些历史的场面,向这些历史瞬间致敬。例如,看到妓女小江原型的历史记录特别打动我,就设计了小江举手甘当“慰安妇”以拯救更多无辜者;看到陈瑞芳日记中写到一位妇女换了6身衣服去救6个男人的事迹,就设计了姜淑云多次冒充伤兵的丈夫,被发现后从容赴死的义举;看到有关日军占领南京后满城都发生巷战的记载心灵特别震撼——这将颠覆那段历史记忆,证明南京不是耻辱之城,而是光荣之城、抵抗之城。角川这个人物也是魏特琳日记中有的。日记记载了日军如何强奸妇女发泄兽欲,忽然有两个日本兵找她借《圣经》,说他们讨厌这场战争,并愿帮助魏特琳解救一些狱中关押的男人……这些使我深感震惊,原来在日本士兵中也有反思战争的。我没经历过战争,拍戏过程就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重新学习和感悟这场战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我的坐标和视角。
&&&&老杜:我注意到,你在《南京!南京!》中,除采用黑白胶片使影片风格更冷静、凝重和单纯外,也将战争的残酷血腥的描写降到最低程度。换言之,影片对观众心灵的震撼要大于感官的刺激。
&&&&陆川:你要拍这个东西,就要拍到最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在我脑子中是没有色彩的,采用黑白影像更干净、更专注,更有仪式感。我不喜欢那种开膛破肚式的血腥描写,我认为那样太低级,是以暴力炫耀暴力、玩弄暴力。我从内心深处厌恶暴力。
&&&&老杜:一般来说,导演的气质常常决定着一部影片的气质。你不仅年轻,而且文质彬彬的,不像拍战争大片的导演。然而你却做到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陆川:其实外表永远是有欺骗性的。我有过8年的军旅生涯,本身就对军事题材熟悉、有兴趣;其次,人也是通过创作了解自己的,当年拍完《可可西里》,我觉得好像不是我拍的。到拍《南京!南京!》时,已没有这种好奇了。知道你留下的作品一定是你的一部分,知道人的外貌与内心是有差距的。
&&&&老杜:你从何时开始对战争片产生了兴趣?
&&&&陆川:我一直感兴趣。从小就看了大量中外战争片,每次看了都会想:我能不能拍得比它更好?
&&&&老杜:听说你拍完《南京!南京!》后,想拍些轻松娱乐的片子,是这样吗?
&&&&陆川:不,我还会拍战争片,现已有了目标,但还没酝酿成熟
&&&&在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中,三位残障人士在经历了各自的爱恨情仇之后,蜗居于胡同深处一间陋室中,相依为命,以苦为乐,在艰辛而平凡的生活中迸发出绚烂的人性光彩。由杨亚洲执导,倪萍、刘威主演的电视剧《没有语言的生活》,风格凄美而独特,具有一种悲剧的崇高美和诗般的意境。
&&&&当老杜将自己的观感告诉杨亚洲时,他心态平和地说,我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就预料到,《没有语言的生活》,有人会很喜欢,有人会很不喜欢,这是正常的。一个导演,不可能让他的一部作品为所有人接受。因为他不愿重复自己。他拍的虽都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却追求不同的艺术语言、风格和样式。
&&&&拍了《空镜子》,有人又找他拍《空房子》、《空巷子》,被他婉言回绝,而选择了《浪漫的事》。《浪漫的事》延续了《空镜子》中的一些东西,又有所变化。然后选择了《家有九凤》,又有类似的戏找他,他却选择了《大浴女》。之后又选择了《八兄弟》、《没有语言的生活》、《蝴蝶》、《美丽的事》……每一部都有新的追求、新的突破。在这些作品中,最令他满意的是《八兄弟》。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表现三位女人在东北大炕上的谈话,被电影界人士奉为经典。
&&&&老杜:您为何总是将影视作品的镜头焦点对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您从他们的生存状态中发现和挖掘出哪些精神内涵?
&&&&杨亚洲:最近看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作为一个中国导演觉得脸红。我们是否太粉饰生活了?我们有多少人拍出的东西是对国家、民族和观众负责任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每个成才的孩子,必须经历人生的种种苦难。它真实,不矫情,不做作。在贫民窟那样一个恶劣环境里,对人生依然有追求,对明星依然有追求。我不反对拍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精英阶层,他们毕竟是少数,让他们成为影视作品的多数是不正常的;我也不反对拍武侠片,但我对飞来飞去天马行空的东西不感兴趣。
&&&&老杜:您的《没有语言的生活》,是否也是讲述这个道理的,三个身体残缺的人,心灵仍然追求高尚和完美?
&&&&杨亚洲:当你生活得幸福时,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你的生活遭遇不幸时,才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三个生理上不正常的人,听不见,可获得心灵的安宁;看不见,省却了不少烦恼;说不出,则可免除对苦难的无谓述说……失去的同时也是获得。这种苦中作乐,吃着“爆炒石头子”的快乐,与有钱人享用鲍鱼鱼翅的乐趣是一样的,是让我们自叹不如的,这种境界是我所喜欢和偏爱的。
&&&&老杜:选择平民视角肯定与您对平民百姓的情感和态度有关。据说您自己也保持着平民本色,坐公交,挤地铁,没一点“精神贵族”的习气。除了通过接触平民百姓获得创作的灵感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杨亚洲: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我希望通过我的每一部作品,每一个镜头,都尽可能把我所拥有的创作资源用于我们的国家、民族,用于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得到哪怕一点点幸福之后的满足感。我是中国生中国长,没有理由不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在这方面我敢发誓:我所做的一切,都像《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一句歌词——“天看见”!
&&&&老杜:听说您正在筹拍一部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您对“主旋律”是怎样理解的?
&&&&杨亚洲:我拍的都是“主旋律”。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主旋律”这个概念理解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偏见。确实,以往有些“主旋律”影片,拍得比较生硬、概念,其实我认为“主旋律”依然可以拍得很感人,很振奋,很好看。我希望我的“主旋律”能与众不同,有所突破。比如《没事偷着乐》,是我在天津拍的,一个普通市民,对待住房的窘迫,有苦有怨都咽到肚子里,不给政府找麻烦,而保持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这是特别有说服力的“主旋律”。
&&&&老杜:广西作家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是如何打动了您,您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您认为拍这部作品是个“巨大考验”?
&&&&杨亚洲:这部戏对我最大的考验是,我很少接触生活中的残障人士,也是首次到南方拍戏。东西的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只是一个中篇,人物关系比较简单,改成20集电视剧,必须展开来写,丰富原有的人物关系,注入大量新的情节和细节。为此,我到聋哑学校体验生活,为我的创作带来很多启迪。第一天,与校长老师见面后下楼梯时,看到学生正做眼保健操,唯有盲人班不做。但在电视剧中我却让刘威做了。这就是创作:在反常规中表现人性的光彩。当所有人都担心王老炳:儿子聋了,他又瞎了,这日子怎么过呀!当人们充满同情和怜悯,对未来一片茫然时,广播里原来播放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变成了广播操的音乐,王老炳随着音乐节奏做起了眼睛保健操!这就是我一直要弘扬的普通人的精神:不向命运低头,顽强抗争,人穷志不穷!
&&&&老杜:您的演员选得也好。我认为,刘威和倪萍在《没有语言的生活》中的表现,在他们的演艺生涯中具有某种突破意义。
&&&&杨亚洲:刘威在这部戏里表现非常好,能把一个盲人的状态表现得那么真切,分寸拿捏得那么合适,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对倪萍来说,她能将一个爱占小便宜、很现实的一个小女人,演变为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又勇于牺牲的大女人,在一部20集的电视剧里展现得那么充分、合理,令人信服,也是值得赞扬的。
&&&&老杜:如果按照电影的分类方法,我认为《没有语言的生活》应算一部“艺术片”。它的镜头语言很美: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湿漉漉的石板小路,虽简陋却充满生活气息的房子,以及光影的运用,为全剧营造了一种凝重、凄美,也有几分压抑的环境氛围。请谈谈您对影视艺术形式和风格的探索吧!
&&&&杨亚洲:影视艺术从技术层面上讲,二者有很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都是以视觉为主的视听艺术,都通过镜头画面叙述故事。而我又是电影导演起步,可能比别人稍稍注意一点。我希望在我的电视剧里融入某些电影的手法和元素,希望我的故事别讲得太明白,太直露,有些象征、隐喻的成分,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回味余地;也希望我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我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要找到最好的光线,最好的角度,最好的视觉效果。在《没有语言的生活》中,我们在墙上、门上和石板路上都浇上水,青苔斑斑的,营造出南方特有的那种“润”、那种色调。
&&&&老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没有语言的生活》对光的运用十分讲究,剧中有一个情节,三姐在父母(桂英和吴老板)之间传话,在几次穿过一个走廊时,光线忽明忽暗,既克服了过程的重复呆板,又隐喻着这个家庭若即若离的前景。
&&&&杨亚洲:我的《八兄弟》你看过没有?如果没看,建议你到音像店买个碟看看。《八兄弟》是我比较喜欢的,那种形式感非常强烈,与《没有语言的生活》完全不同,非常好看。其中有一个长镜头:东北大炕上坐着三个女人,一个大学生,一个“包二奶”,一个美国女人,其中一人一动不动说了20分钟,画面中唯一能“动”的是炉火上一壶开水冒出的热气,用了我整整一盘带子!电影学院一位老师看后说:“我们还沉浸在电影大师巴赞的长镜头理论里,将其奉为经典;而杨亚洲在他的电视剧里,已将长镜头运用得如此娴熟,令人佩服、感动。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我们的电影理论教育到了改革的时候了?”还有一些圈内人看了《八兄弟》后说,杨亚洲的胆子已大到没边的地步了!
&&&&老杜:在人们的创作心态普遍浮躁,追逐市场,热衷炒作时,您为何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虽成果丰硕却始终为人低调?
&&&&杨亚洲:是啊,无数投资商拿着剧本和钱等着我说:“亚洲,求你帮我拍了吧!”但我只能有选择地拍。我尚且有那么多苦恼,何况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所以,不要怪罪他们,我们有很多很多难处,但我们还是要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下去,尽可能让我们的作品在播出时,在观众面前脸不红。
&&&&老杜:您说的在夹缝中生存是什么意思?
&&&&杨亚洲:管理者说,这不能拍,那不能拍;片商说,这个怎么拍,那个怎么拍;还有社会的角度,观众的角度,创作者面临多座“大山”的挤压。还有播出环节。比如《没有语言的生活》审查通过后,投资方擅自就把片尾动了;电视台擅自就把结构动了,全贴上广告,连个招呼也不打。应该给创作者起码的尊重和理解嘛!有些地方台的做法更令人无法容忍。《家有九凤》在某地播出时,26集的电视剧被改成50多集!我在那个地方拍戏时,都不好意思看。一集40分钟的戏,中间插入了无数广告,实在没法看了!我们要向片商低头,向广告低头,向收视率低头,如果让我们低太多头的话,在广大观众面前,我们就抬不起头来了!
&&&&老杜:对这些有损创作者权益的行为,就没什么办法吗?
&&&&杨亚洲:有什么办法!实际上电视剧观众中的一部分,已分流到电脑下载和影碟市场去了。不知别人,起码我就常买影碟看,静静欣赏自己喜欢的作品,免受那些“噪音”的干扰!我作为一个影视导演,非常希望我们的影视创作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希望管理者、片商、电视台与一线的创作者交交朋友,每年开个会,相互之间沟通一下,研讨一下,真正弄清老百姓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媒体和评论界也要有个评判标准,不要对同一部作品,这个媒体捧上了天,那个媒体又骂得一塌糊涂,不能没有标准,不能没有公理可言。这实际上是个系统工程。
&&&&老杜:最后问一句,您谈不谈都可以,就是网上目前炒得很热的您和倪萍结婚那件事?
&&&&杨亚洲:这个咱就别说了。第一,我觉得一个人,自己的鞋子大小,穿得舒服不舒服,自己最清楚;第二,一个人幸福不幸福,也只有自己最清楚。只要你努力了,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像《没有语言的生活》中唱的那样:“天知道!”
&&&&被誉为“中国言情剧第一导演”的赵宝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电视剧《过把瘾》开始,便将镜头的焦点对准年轻人的恋爱和婚姻,《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别了,温哥华》,直至近年来注入赵宝刚对爱情和婚姻理性思考的“话题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无不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和反思。不仅如此,他的作品充满时代特色和时尚元素,也由此捧红了一大批青春偶像,如王志文、孙红雷、徐静蕾、周迅、袁莉、陆毅、陈坤、赵琳、于娜、王珞丹、李小冉、文章……数不胜数。
&&&&一位工人出身、没上过电影学院的导演,能执中国言情剧之牛耳;一位年届五旬的中年人,能使自己的作品为众多80后、90后们欣赏和追捧,不能不被看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在《婚姻保卫战》中,赵宝刚欲传达给当代人哪些崭新的婚姻理念和保鲜秘笈呢?在与老杜的私下交谈和节目录制过程中,赵宝刚不时妙语连珠,给老杜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在男人和女人的战争中,谁也不要企图改变对方,改变对方不如先改变自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东三环一个大车店式的院落里,催生了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三位新锐导演:冯小刚、赵宝刚和尤小刚。其中最奇的是冯小刚和赵宝刚,前者是个貌不出众甚至有些邋遢的美工师,后者则出身于北京钢厂一名翻砂工。冯小刚读了王朔的小说,即口出狂言:“这样的小说,咱哥们儿也能写!”而赵宝刚刚刚担任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首部室内剧《渴望》的导播,正欲打造一部情景喜剧,二人一拍即合,编导了《编辑部的故事》,葛优、吕丽萍、侯耀华等也从这个戏中脱颖而出,一夜成名。剧中大量夸张变形和近乎荒诞的情节,以及人物幽默、调侃、自嘲的语言,最初曾使一些观众感到不适,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对此,赵宝刚特别强调:“喜剧,需要一种宽松的社会环境和观赏心态。”但《编辑部的故事》却开了中国情景喜剧的先河,此后的《我爱我家》在艺术上更趋成熟,除了近年的《武林外传》之外,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了。对此,赵宝刚认为:喜剧很难搞,每七八年才能出一部佳作,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
&&&&《过把瘾》是赵宝刚的转型之作,从这部电视剧开始,他似乎走上了言情剧的“不归路”。《过把瘾》播出期间,赵宝刚和主演王志文来津见观众时,因场面火爆一时失控,赵宝刚不慎撞破头部,缠着纱布出席晚宴,王志文则心疼得眼圈发红。当记者告诉王志文,在观赏《过把瘾》时,经常从他身上看到赵宝刚的影子时,王志文马上转忧为喜:“很高兴听到这种反映,他是我哥,身上有他的影子,我真的很开心!”
&&&&《东边日出西边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像雾像雨又像风》、《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别了,温哥华》……纵观赵宝刚的作品,诗情画意的剧名,空灵唯美的画面,幽默诙谐的语言,时尚靓丽的人物,无不弥漫着文艺片的优雅气质,也彰显了导演一贯的艺术追求和文化素养。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思想和艺术的不断成熟,赵宝刚的创作理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和通俗的艺术,讲好故事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能将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以及编导的理解和思考渗透其中,无疑会加重作品的思想感染力,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所以近年来,赵宝刚将打造“话题剧”这一概念,不断运用到创作实践中。
&&&&“话题作秀比明星作秀具有更积极的意义,”赵宝刚说,“如果我的作品过了三五年,还有人在讨论和思考,就说明它所引发的社会话题是有生命力的,对社会进步是有推动作用的。”
&&&&赵宝刚认为,近年来名目繁多的选秀节目火了荧屏,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冲击了传统的审美观,但这个作秀的时代快要结束了,取而代之的便是“话题时代”,例如《士兵突击》、《奋斗》和《蜗居》所引发的社会思考。
&&&&《奋斗》里有佟大为和马伊俐,到了《婚姻保卫战》里还有佟大为和马伊俐,可不可以理解为后者是前者的续集呢?赵宝刚说,“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因为最初,他曾想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拍成一部百集长剧,三部剧的主题和情节一脉相承:先是自己做主青春,与恋人产生爱情,最后顺理成章地结婚。只因《北京青年》未拍成,才上了《婚姻保卫战》,让佟大为和马伊俐从爱情转向婚姻的战争,誓将‘话题’进行到底。”
&&&&《婚姻保卫战》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婚姻保卫战》,有男的,有女的,有小的,没老的,主要人物都是80后;俩人结婚了,婚后生了孩子,生了孩子过日子,过日子有矛盾怎么办?打架呗!这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青年,结了婚,父母还在工作,生了孩子没人管,得自己带。这些新型文化结构的家庭,独生子女的家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力求在这里讲一些男人是怎么回事,女人是怎么回事,男女在一起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以及婚姻保鲜的秘笈等。”
&&&&对于男女之间的战争,赵宝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而且认为古已有之——原始社会,男女分工明确:男人外出打猎种田,女人在家织布做饭。而当今时代,女人也可外出打猎种田了,就要求男人担负一部分在家织布做饭的职能。你是男人能甘心吗?你有这种心态和胸怀吗?恐怕够呛。过去是大男子主义,男人在外打拼,驰骋天下,顾不上家庭;现在变成了大女子主义,不愿待在家里干家务,也想驰骋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凭什么你能享受事业的成功,我不能享受?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赵宝刚说,《婚姻保卫战》在拍摄过程中,他的心情特别复杂,看到那些打架打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场面心里特别亢奋:“我常讲一个理论:其实家庭中不怕吵架,关键是看心态,比如今天你很生气,有气不能憋着,一定要释放出来,于是能打多大就打多大,打完了,筋疲力尽了,气也消了,这才叫生活呀!然后你主动向老婆道歉,老婆说,我要跟你离婚!你就一句话:就不离,打死也不离!”
&&&&怎样化解家庭矛盾?《婚姻保卫战》中提出一个阶段式妥协的理论,即在某一阶段,在维持家庭现状的情况下,看男女双方谁的事业更有发展,就让谁到社会上闯荡,对方就要做些必要的牺牲和妥协。毕竟,一对男女结合在一起,基因不同,血缘不同,性格不同,只靠一种缘分走到一起,而这种缘分往往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方法,对待今天家庭发生的新型矛盾和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本片中所要表达的:怎样经营一种新型家庭文化。提出‘家庭文化’,是希望所有生活在婚姻家庭中的人们,能够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诠释现在的家庭状态,用一种新的心态去对待当今的家庭生活。”
&&&&《婚姻保卫战》中,有没有赵宝刚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呢?
&&&&赵宝刚坦承:“当然有。我今年55岁,结婚已经25年,我对婚姻的体验是:既有幸福感,也有伤痛和寂寞时。”
&&&&赵宝刚与爱人丁芯属于一见钟情的类型,两人相恋四个月即结婚,用现在人的眼光看就是“闪婚”。当主持人追问二人恋爱是否浪漫时,赵宝刚回答,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先看对方的“硬件”,有多少钱,有没有房子汽车,“硬件”不过关,其他免谈。“我们那个时代,男女交往比较自然,彼此有好感,就多接触。想请对方吃饭,打个电话就来了。来了说明对方愿意;不来就找个借口推掉。所以是两厢情愿,水到渠成……”
&&&&“你们夫妻也打架吗?”
&&&&“打,不但打,而且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打小闹;第二阶段,大打大闹;第三阶段,不打不闹。其实打架的过程都是企图改变对方的过程。比如赚了一笔钱,你认为要花掉,她认为要存下来留给下一代,可能还没有下一代时就开始这样想。这就是观念意识上的分歧。双方都想改变对方,但最后你会发现,与其改变对方,不如先改变自己。我还有一个理论:在家庭中不能讲理。与同事有理可讲,与领导有理可讲,与朋友有理可讲,你非要与老婆讲理,那是讲不通的。其实我们这个戏讲的,就是你懂不懂太太,或你懂不懂女人?懂了,日子就过得好;不懂,日子就过不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对《婚姻保卫战》,赵宝刚和各位主演均自信满满,在认为它非常好看的同时,赵宝刚也做了一点预测:“大部分男人看了会说,哟,太准了,我老婆就这样!而女人看了也许会有某种程度的反感。总之,我们把婚姻拍成战争,不是让大家惧怕婚姻,而是希望抓住问题的症结,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
&&&&2008年似乎成了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年。继新版《红楼梦》历经波折,在一片非议声中开机之后,又有《三国》、《西游记》和《水浒传》陆续上马,其中比较成熟的是由中国视坛实力派导演高希希执导的新版《三国》。
&&&&在《三国》紧锣密鼓筹拍过程中,好莱坞华裔导演吴宇森的《赤壁》隆重上映。在创纪录的三亿票房成绩令人艳羡不已之外,该片“颠覆”传统所受到的诟病,也必然会引起后来者的警惕。不知是否为避免《赤壁》的前车之鉴,新版《三国》总导演高希希在与老杜交谈时一再强调,他的《三国》将充分尊重原著的精神,“整容不变性”。
&&&&高希希执导过《结婚十年》、《历史的长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搭错车》、《新上海滩》等热播电视剧,多次获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被誉为“金牌导演”。站在老杜面前的高希希,中等身材,娃娃脸,态度谦和又充满自信,使人很难对他驾驭《三国》这样古装大片的能力产生怀疑。问他新版《三国》能否创造“拍摄之最”时,他苦笑道:“我希望挨骂挨得最少!”
&&&&老杜:当前中国视坛的最大热点恐怕要数四大古典名著的翻拍热了。其中争议最大的是《红楼梦》。大家觉得87版《红楼梦》拍得很好,为何又要一哄而上,将四大古典名著通通翻拍一遍,有这个必要吗?
&&&&高希希:我认为,文学名著被多次翻拍在世界范围内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第一,我们的时代发展很快,旧有的文化理念已不能适应新的价值观和审美心理的变化;二是,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国学热,唤起了人们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重新演绎古典名著也就成了时代的客观要求。
&&&&老杜:您对老版《三国演义》有何评价?这次翻拍准备在哪些方面超越老版?
&&&&高希希:老版《三国》,当时是一种大的国家行为,兴师动众,不计成本,故事情节基本忠于原著,比较适应当时观众的欣赏口味。主要问题是由于该剧由一个总导演和四个导演共同完成,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不够统一,故事感觉比较零散,对原著精神的把握也不够透彻。另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老版《三国》从视觉冲击力到细节的把握上,都很难做到精致细腻。比如武戏《三英战吕布》,几位身披战袍的大将骑马转了一圈,枪碰枪刚一交手,就完事大吉了,感觉处理上很草率,这是新版《三国》必须克服的。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历史剧也罢,古装剧也罢,绝非简单地换上古人的服装,戴上古人的帽子,就回到那个时代了,而是要从骨子里渗透进古典精神,让人物身上流淌着的不是白开水,而要有血有肉有灵魂。
&&&&老杜:对古典文学名著的改编,现在人们争论较多的是,究竟应当尊重原著的精神,还是“颠覆”原著,另起炉灶?比如吴宇森的《赤壁》中改变了原有人物关系,强调和平友情的主题;一些台词幽默搞笑,不像出自古人之口;还增加了一些原著中没有的情节,如“八卦阵”等,您赞成他的这种“颠覆”性改编吗?
&&&&高希希:我认为对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三国》这样家喻户晓的名著,不能轻言“颠覆”。对此,我们也讨论并确立了一个原则——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结构(戏剧)上的延伸,用两句通俗的话说,叫做“帮忙不添乱”,“整容不变性”。再说《赤壁》,《赤壁》不光是拍给中国人,也是拍给外国人看的,有些东西可以说歪曲了那段历史。有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他的《三国演义》历来被评价为“七分历史,三分虚构”啊!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曹操固然喜欢小乔,但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发动一场赤壁大战吗?这绝非他的终极目的。特洛伊为了美女海伦而打了10年战争,这是西方的理念,移植到中国就显得生硬和不合情理。还有,必须考虑汉代特定的历史氛围,生个马驹叫萌萌什么的,太娱乐化了,连西方都到不了这个程度,这样的“颠覆”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总之,不能违反游戏规则。
&&&&老杜:您如何给新版《三国》的艺术风格定位:战争史诗,还是历史正剧?
&&&&高希希:说史诗有些夸大,还是历史正剧吧!我们的《三国》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违背原著的精神;但它毕竟又是电视剧,有复杂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其实《三国演义》已提供了很好的,经过历史考验的经典结构。比如,诸葛亮与周瑜的关系,两人都很神勇智慧,又有很多充满悬念的矛盾冲突,假如按《赤壁》的处理,两人关系一直很和谐,这个戏还有什么看头!还有如何表现不同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冲突问题。关羽、张飞、赵云,甚至还有老黄忠,为何没有一个背叛刘备的,就是封建时代的&忠义&二字,将这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嘛!还有原作中的“尊刘贬曹”倾向,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我们准备客观地予以表现。如,曹操杀吕伯奢,先是误杀,后是真杀,已无道义可言。由此揭示出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的真实面目。这些理念归结到一个支点上,都与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礼教关系密不可分的。
&&&&老杜: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内容浩繁,您在改编中如何取舍,既体现出原著的神韵,又不至于伤筋动骨?因为我听说您的新版《三国》中,把“桃园三结义”虚写了?
&&&&高希希:这怎么可能?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全部都有!比如舌战群儒,是孙吴联盟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赤壁之战前最重要,也最洒脱的一段情节,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华部分,神来之笔!我们绝不会像电影《赤壁》那样,只用两个人的对话轻轻带过。当然有些情节从意识形态角度上是需要回避的,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马上去镇压黄巾起义。在我们以往的教科书里,农民起义都是伟大的,正义的,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个问题目前在理论上还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必须全部删掉。
&&&&老杜:改编名著的另一个难点是演员的选择问题。因为每个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刘备和曹操;何况过去的影视戏剧和绘画作品中,已为人们塑造了不少成功的三国人物形象。您的新版《三国》如何适应观众的这种审美惯性呢?比如,大家认为陆毅的诸葛亮虽英俊阳光,却不够老练,缺乏睿智;沙溢的赵云不够高大威猛,陈好的貂蝉也不够国色天香等。
&&&&高希希:我们现在好像习惯了戏曲中长胡子的诸葛亮,机智、潇洒,老成持重,其实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诸葛亮出山时才28岁,本来就是年轻人,与陆毅的年龄差不多。适不适合演诸葛亮,还要看他的表现,我看过他最近主演的电视剧《苏东坡》,演得非常洒脱老到,说明他还是有这个实力的。对作品也好,角色也好,我认为都有一个让观众慢慢接受的过程。87版《红楼梦》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它甚至不如王文娟的越剧《红楼梦》,但现在却成了经典,好像新版《红楼梦》无论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越它了。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引导观众,朝着一个既尊重传统,又有我们独特审美追求的“新三国”而努力。
&&&&老杜:您在选择演员时为何不走海选的路,为何不用港台或日韩演员?
&&&&高希希:海选本身有点折腾人的意思,对人不负责任,把观众和演员的热情调动起来,还不如默默筛选。至于港台或日韩演员我从未说过不用,林心如就是台湾演员嘛,后边还会有。
&&&&老杜:新版《三国》要拍成历史正剧,必须真实再现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服装、化妆、兵器、马匹、战船以及武打设计、特技效果等,听说您为此还专门请了制作《指环王》、《金刚》的国际团队,真是不惜工本呀!
&&&&高希希: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对《三国》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考证,精益求精,否则对不起这部伟大作品,对不起投资方,对不起广大观众。我们筹拍伊始,就坚持从最小处做起。比如兵器,我们邀请兵器专家,按照汉代兵器的形制,采用经过百炼的优质钢材精心打造,我不会轻飘飘地拿一把假刀来唬观众。要打就是真刀真枪,毫不含糊。
&&&&老杜:旧版《三国》的最大遗憾就是武打戏太过敷衍草率,看得很不过瘾,您在这方面是否要有所突破?
&&&&高希希:这是必然的。《三国》中马上对打的戏特别多,所以马匹几乎和演员一样重要,那个时代马是人最好的伙伴,在战场上相当于一部部战车。我特别强调拍好马战戏,已从境内外挑选了一批符合剧情要求的战马,包括关羽的赤兔马,由专人负责驯养,并在全国开辟了十余处“古战场”,用于将来的马战。
&&&&老杜:最后一个问题,您的新版《三国》有无拍摄之最?
&&&&高希希:什么之最?我希望挨骂挨得最少!一部戏还没拍,已有七八百人拿着板砖在这等着呢!当然主要还是关心这个戏的观众和三国迷们,真不是同行,同行没有闲工夫,看看网上“大话赤壁”里的评论多么尖刻,不过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
&&&&《武林外传》这部根据火爆荧屏长达五年的同名情景喜剧翻拍的电影,上映一周票房便轻松过亿,而该片导演尚敬也首次执导商业大片便进入“亿元俱乐部”。
&&&&尚敬,空政话剧团国家一级编导,擅长军旅题材轻喜剧创作,代表作有《炊事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大学生士兵的故事》等。2004年,他遇到了一个名叫宁财神的网络写手,两人一拍即合,编导了一部穿着古人衣服、说着现代语言、唱着流行歌曲、人物和情节怪诞离奇、令人捧腹大笑的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武林外传》以一种全新的喜剧形式,在嬉戏搞笑中借古说今,针砭时弊,弘扬主流价值观,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成为近年来荧屏上重播最多、口碑最好的电视剧之一;而闫妮、姚晨、沙溢等,也由于主演了《武林外传》而大红大紫,跻身一线演员之列。
&&&&转瞬间五年过去了,当尚敬一通电话将“同福客栈”的老板娘和伙计们重新招至麾下时,摆在一众人面前的是一个颇具挑战性和诱惑力的任务——将已成品牌的《武林外传》搬上大银幕!这次,故事场景从人工搭建的摄影棚,搬到了山清水秀的皖南徽派民居;电视剧中“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变成了刀光剑影的真功夫;情景喜剧的制式转换成武侠电影的形态,不变的只有情景喜剧中的狂欢精神……更有意思的是,影片在主题上聚焦当前最敏感的“买房难”问题,嬉笑怒骂中,嘲讽和鞭挞了不良房地产开发商,在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
&&&&从电视荧屏到大银幕,《武林外传》经历了怎样一个诞生和成长过程,在喜剧形式和手法上进行了哪些创新和探索,未来有无可能拍续集……就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老杜与《武林外传》导演尚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
&&&&老杜:尚导,首先要祝贺您,首次执导商业大片《武林外传》便一炮打响,一举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我刚到影院看了《武林外传》,觉得它不但很娱乐,很好玩,而且有思想。作为一名部队导演,您一直擅长表现部队生活的轻喜剧,如《炊事班的故事》《卫生队的故事》等,是何种机缘,让您五年前开始实验一种时尚前卫、古今混搭的全新的情景喜剧样式呢?
&&&&尚敬:谢谢你的夸奖。其实我不是第一次拍电影。早在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之前,我就拍过一部电影《高空如梦》,还有幸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奖。那会儿我真切感觉到大学生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但当时电影市场还处在低谷,《高空如梦》未能在影院公映,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刺激。这是2001年。2002年我有了创作《炊事班的故事》的冲动,一头扎到情景喜剧里,觉得这是一种大众喜爱的通俗的娱乐方式。因为部队题材如果太严肃了,总是演习呀,奉献呀,牺牲呀,就显得有些单一;其实阳光军营嘛,尤其是士兵,很活泼很有生气的,于是有了6个大兵的《炊事班的故事》。这部情景喜剧在央视8套推出,反响不错,使我深受鼓舞。在此期间,我到上海拍一部电影,结识了编剧宁财神。此公是个武侠小说迷,想象力丰富,又酷爱网络世界。我们常在一起山南海北地聊天,渐渐萌发了创造一种全新的、前所未见的喜剧形式的念头,由此产生了《武林外传》的雏形。我们一起确定了这部情景喜剧的风格和样式,勾勒出人物和故事的大体面貌和框架。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大侠总是被描写成呼风唤雨、一飞冲天、无所不能;而情景喜剧恰恰是比较平民化的,所以我们就想调侃和臧否这些“能人”,让大家看看他们被胳肢以后的状态,我不相信他们不怕痒,不出洋相,笑料于是就出来了。
&&&&老杜:现在回过头来看,《武林外传》风靡一时,大获成功,首先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通过一个个饶有情趣的小故事,借古说今,与现实紧密勾连,使人产生强烈共鸣……
&&&&尚敬:是的,如果情景喜剧的锋芒不对着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弊病的话,其讽喻功能就不能充分施展出来;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国情下,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我们还肩负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和真善美的任务。所以我说,把正确的导向和价值观与一个借古说今、嬉戏搞笑的外观(包装)巧妙结合起来,就是《武林外传》的基本精神气质。
&&&&老杜:《武林外传》在喜剧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如让古人说现代话,甚至网络语,在剧中穿插大量流行歌曲,让人觉得很新鲜、很搞笑;但也有人接受不了,批评它是“大杂烩”。我认为稍微保守一点、有点框框的编导,都不敢这么表现。
&&&&尚敬:对,是这样。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不允许这样表现的。但这恰恰是《武林外传》能杀出来,被年轻人接受的原因。这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由于时代开放了,变得有宽容度了,才有了《武林外传》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物质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一种成果:大家都愿看到更多新鲜的东西,新鲜的东西不可能成熟,所以往往会招致批评。但不能因为害怕批评就不去新鲜。所以我们确定《武林外传》的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教诲与后现代的结构结合起来;传统感、历史感与流行文化、网络、闹剧结合起来;时尚、前卫与生活化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确是一种“杂拌”。人们为何爱吃火锅?就因为它口味丰富嘛!
&&&&老杜:剧中您为何经常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让观众不时从剧情中跳出来?
&&&&尚敬:你看我们这几位演员,都是“学院派”,我也是学戏剧的,所以在二度创作中,完全可以使用离奇些和非常规的手段,如“陌生化”一下呀,突然跳出来呀,即所谓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不去百分之百制造真实,而是在真实中突然跳出一下,呈现出的结果,就会让观众感觉新鲜有趣。
&&&&老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一部《武林外传》,捧红了闫妮、姚晨一众明星。在我印象里,除了姚晨,主要演员都是空政话剧团的,当时你是如何选择演员的?
&&&&尚敬:《武林外传》里的演员,多是与我合作多年的,如闫妮(饰佟湘玉)、沙溢(饰白展堂)、姜超(饰李大嘴)等。姚晨是我在上海拍戏时发现带回北京的。当时,我执导的戏里想找一个广告公司的白领、气质大方洋气一点的女孩。那天姚晨陪一个同学来见我,我觉得她的同学与人物设定稍拧了点,而姚晨的气质却挺独特,就把她选上了。拍戏中我与姚晨有过沟通,发现电影学院的孩子总想往大电影上奔,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会把道理给她讲清楚:我拍的情景喜剧,不会把她耗掉、定型,或变得俗不可耐;恰恰相反,我的喜剧是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手段是多样的,幽默而不俗气,传统而不陈旧,不是她所担心的相声和喜剧中惯用的三翻四抖、语言包袱之类。
&&&&老杜:据说,这些演员起初并不十分擅长喜剧表演,作为导演,您是如何挖掘他们身上的喜剧细胞的呢?
&&&&尚敬: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我一直认为,喜剧演员有两种:一种是职业喜剧演员,如卓别林、赵本山、陈佩斯,从长相、气质、灵气、幽默感到口才等,都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不干这行不行。也包括赵丽蓉、宋丹丹、蔡明,堪称国宝级的笑星,如果让她们转型演别的还麻烦,容易让观众发笑。还有一种,即普通的正剧演员,通过特定的戏剧表达方式,可以喜剧化地完成角色的刻画。我的这些演员属于后者。作为导演,我在与他们合作时,恪尽职守,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让演员在《武林外传》中完成自己的喜剧角色的塑造,但不想将其变成彻头彻尾的喜剧演员。事实也是如此。闫妮、姚晨、沙溢等,演技提升、内心丰富后,已能胜任各类角色,有意识地摆脱了《武林外传》的表演模式。包括这次拍电影,闫妮曾担心再演老板娘会否“定型”。这些演员人红了,情未变,首映式上都情不自禁地落泪,《武林外传》是他们成长的最关键一环。
&&&&老杜:电视剧《武林外传》火了五年,为何又搬上大银幕,是受当前电影市场复苏的鼓舞,也想从中分一杯羹吗?另外,您对电影的票房事先有预期吗?
&&&&尚敬:对,真的不能否认这一点。现在大家都在拍电影,我们又有一个现成的品牌,我个人也想看看,把它放到大银幕上会是什么样。另外,这几年“腐竹”(《武林外传》的粉丝)们也期待我拍《武林外传》的续集。但拍电视版是不大可能了,因为耗时长,演员不容易凑在一起;拍电影更合适,对演员也更有吸引力。说到电影版《武林外传》的票房,我起初认为过亿没问题,到一亿五就感谢老天爷了,能否突破二亿还不敢奢望。
&&&&老杜:我觉得电影版《武林外传》延续了电视剧的思路,即贴近现实、干预生活,集中揭示了当前社会最敏感的话题:买房难。这样写不怕有借古讽今之嫌,得罪某些利益集团吗?
&&&&尚敬:我们的定位很简单:一群可怜的底层人,遇到住房危机了,本也想占便宜,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了一个选择,团结起来抗击邪恶。至于利益集团,有什么可怕的?这是社会的真实现状嘛!利益集团得罪老百姓了,我们还怕得罪他们吗?你想,很多年轻人打拼,最头疼的是房子,很多人都成了房奴。这一题材和主题的确定,由此而生发的故事,对这部电影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我很感谢宁财神的这一创意。当然,我们不想拿一部电影清算什么,它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但表达一下我们的立场还是必要的。同时,《武林外传》作为一部贺岁片,还要娱乐大众,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我们只是拿这个主题发展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老杜:我注意到,电影版《武林外传》加强了武打的戏份,看上去更像一部武打片,显然比电视剧更震撼、更好看。
&&&&尚敬:你说得对,做电影之前我就想过,电视剧版是室内剧风格,电影版必须加入某些新鲜的元素。电视剧人物是动嘴不动腿,光说不练,而一部电影,观众要花钱买票,就要多做些功课。毕竟是古装武侠吗,强烈的动感,武侠电影的叙事模式及特殊的节奏感,都应成为这部电影的构成元素。就是说,必须把情景喜剧的制式转换为电影的形态。不变的是情景喜剧中的狂欢精神。
&&&&老杜:电影版采用了一些特殊拍摄和后期制作手法,并穿插了一些动漫画面,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非常吸引观众眼球。
&&&&尚敬:对,许多技术手段是我和编剧及制作团队一起商量后实施的,如大结局中那些机关的设计,虽然由于时间仓促做得较粗,我不太满意。为何用动漫?影片开头的动漫画面,凝练地将过去五年“同福客栈”的生活做了过渡性交代,这是演员表演很难做到的。还有群众排队购房的镜头,稀稀拉拉的,感觉不好,于是又做了一个动漫,以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
&&&&老杜:《武林外传》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喜剧模式和艺术品牌,又进行了产品的深度开发,想问一下,如果电视剧续拍比较困难,电影有可能拍续集吗?
&&&&尚敬:电影拍续集,要看能否把这些主演凑齐。我们当然不愿曲终人散,希望能继续做下去。但影视翻拍是把双刃剑,影、视可以相互借力,但如何突破和超越却是个难题:没新意,观众不过瘾;走远了,观众不接受,拍不好就会有人挑剔。比如有人批评电影版《武林外传》姬无力的杀人手段有些血腥。武打片不能渲染暴力,总要有些暴烈感吧!我们没有影片分级制度,只能掌握一下平衡吧。
&&&&老杜:首次拍摄商业大片就大获成功,您在电影的驾驭上是否更自如、更有信心了?
&&&&尚敬: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轮回:在电影市场冷寂时,我搞了情景喜剧;现在发现情景喜剧市场并不好,又回过头来做电影。我不想把自己固定在某一领域,我是“无门无派”,只要有好剧本,想做的就去做,让自己的创作心态更自由一点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集一个故事的美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