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禅是那部电视的历史人物电视剧?

登录 注册 豆瓣社区 豆瓣读书 豆瓣电影 豆瓣音乐 九点 豆瓣FM
首页同城浏览发现
俺当年考研时整理的《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笔记
22:59:22 来自: ljxljx
虽然我自己考的只是南开,我们系在新传业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多学校都要考,毕竟算是国内最好的传播学概论著作之一了,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Made by ljxljx
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 社会传播的特点(1-2) 精神交往理论(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 信息社会(2) 符号/意义(3) 象征性互动理论(3) 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 人内传播(3-4) 5W模式(4) 传播总过程研究(5) 人际传播(5) 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 霍桑实验(7) 企业识别系统(7) 大众传播(8)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 李普曼/拟态环境(8) 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 大众传媒的特点(9) “把关人”(10) 麦克卢汉(10-11) “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 受众(12) 大众社会理论(12) “拷贝支配”理论(12)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 子弹论(13-14) 传播流研究(14) 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 《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 “有限效果”理论(14) “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 “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 自信心假说(15) “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 “议程设置”理论(16) “沉默的螺旋”理论(17) “培养分析”(17)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 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 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 施拉姆(19) 香农/维纳(19)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
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 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 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教材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1)库利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将传播视为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之基础。(2)皮尔士从符号学角度视传播为意义之传递,符号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3)施拉姆则倾向于将传播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代表行为主义传播学之传统。】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五种传播系统);(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因为人能够主动克服传播障碍,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
☆*精神交往理论:
1、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两者在研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播观。
2、主要内容:陈力丹(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 ①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联系; ②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经济基础决定论”;也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论上“头重脚轻”(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种悲观主义论调); ③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见14、15页】
3、核心内容:(1)研究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2)研究社会信息活动,应该重视一种社会形态下其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对信息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制约作用。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文化能以准确的资料形式保存下来,远距离传播)-印刷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④经济全球化(贸易、资本和技术的全球化)。 代表作: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符号(sign):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符号的分类:1、符号可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种。
(1)信号的特点:与其所表示的对象有着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2)象征符的特点:①是一种人工符号;②既表具体的事物,也表抽象的事物和观念;③非遗传继承,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对象的关系随意。
2、符号还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能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超越时空、发音经济。
(2)非语言符号:①“副语言”(声音大小、字体、语速快慢等等)②体态符号③各种具有文化、价值表象的象征符。
*符号的基本功能:①表述和理解功能(编码encode与解码decode); ②传达功能; ③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如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意义(meaning):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各种含义,以符号形式进行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符号本身的意义分类:①字面义和引申义(语义角度);②内涵和外延(逻辑角度);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意义与符号的有机统一表现在它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但它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2、语言符号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特征。
3、其他的符号意义:①传播者意义 ②受传者意义 ③情境意义 【注意1和3的区别】
*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事物、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其特点是:象征符的第一层字面意义转向第二层的引申意义,两层意义间具有类比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性、目的性和行为取向性等。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
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2、基本前提是:①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②“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③“意义”由人来解释。 【因而“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
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理论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把各种事物符号化,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并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它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是现代象征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塑造者。
【鲍德利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
【第五章的内容】(人内传播与象征性互动理论有密切联系。)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教材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传播的】
*米德的“主我客与我”理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一个是作为他人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两个“我”通过各种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 symbol)来实现互动,影响人的行为和决定。这互动过程便是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客我”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体现着社会对人的影响,个人社会化后,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这便是象征符所具有的纽带作用。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interaction theory):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第五章内容)
传播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
各种传播过程模式及其特点
1、直线模式: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香农-韦弗模式:香农和韦弗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噪音-接收器-信宿;该模式本来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但对传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意义: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社会传播也是如此。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将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
2、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具体内容略)
*评价:这类模式都克服了直线模式的单向性,重视了传播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反馈性。但是这类模式都只是描述传播活动本身,或者只是揭示了传播活动的内部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它们都不足以描述宏观的传播过程。
3、传播系统研究: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社会学角度)、马克莱兹的系统模式(社会心理学角度) 这类模式都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4、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下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日本传播学界):①这是一种批判的宏观层面的大众传播过程研究;②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了传播产业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了资本主义传播活动的各种矛盾;③并希望借此唤醒日益麻木的大众,使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④日本传播学界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对于我们的传播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次序性)、结构性。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机传播的动机:①获取信息;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③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④满足个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关于自我认知的动机,主要有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库利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自我和采取行动。这种自我认识形成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之中。 【这个理论和米德、布鲁默的理论差不多,不过主要侧重于人际传播,前面两个理论侧重于人内传播,要注意区分。】
*人际传播的特点:①渠道多,方式多样;②人际传播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③双向性、互动性、反馈性强;④(与大众传播比)非制度化的传播,即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从两个方面理解)①对于社会来说,人际传播是社会成员交往的重要渠道,是形成社会关系和分工协作的重要纽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②对于个人来说,人际传播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对个人的成长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1)个人社会化的理论:“镜中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等等。(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文字(核心)、姿态(gesture)、服饰、发型、身体接触等等。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第六章 一般重点
☆群体传播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分类和功能等了解一下就行,不是重点。
1、定义: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2、群体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形成于群体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量、群体结构、传播机制都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群体规范(个人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内在化,群体规范是个人有了精神归属感,对个人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而制约了传播效果。)对群体传播的制约作用:①排除偏离性的意见;②控制群体的意见分歧和争论;③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④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但群体规范的作用也要受制于群体意识、群体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因素。
*群体归属: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因而每个人都或大或小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会归属于某个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群体。他所处的群体通过群体压力的方式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制约着传播效果。
4、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加上少数派中没有意志坚定的中坚分子,因迫于信息压力,大多数群体成员希望与群体多数意见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和制裁(即趋同心理或遵从性),使得多数意见往往能够压倒并改变少数意见。
*非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由于少数意见中存在意志坚定和态度顽强的中间人物,他们往往能对多数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从而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颠覆多数意见,变少数意见为多数意见。
5、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某种刺激条件下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基本条件(或特征):①结构性压力导致非常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不安和紧张情绪;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导致非常态的传播机制异常活跃。(以SARS为例)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③流言与谣言——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
1、(1)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组织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这两方面是组织生存和发展所比可不少的条件。
3、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总之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活动使组织的各个部分紧密地练成一个整体,提高组织的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传播既是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又是组织与外部环境沟通的信息桥梁。
4、组织内传播的机制:(1)正式渠道:纵向传播(单向性)与横向传播(双向性、互动性);纵向传播要把握好组织的层次和环节,横向传播要有制度化的保障。(2)非正式渠道: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一般特点——信息交流广、渠道多、方式多样、双向性与互动性强、情感交流多。
【与之相关的考点是: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该满足其成员感情、精神、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理论框架,促进了人们对组织中的非制度制约因素的研究。它对组织传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人们重视对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研究。】
5、组织外传播: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信息输出活动。信息输出活动的几种形态:①公关宣传(PR,Public Relation);②广告(AD)宣传;③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宣传:由企业理念(文化)标识、行为规范标识和视觉/听觉形象标识三个要素组成。PR学、AD学、CIS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
第七章 算是重点吧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前三点是定义的扩展(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活动);(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的过程性看,大众传播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注意网络传播是个特例】(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前三点与拉氏观点对应,增加一个“娱乐功能”】
3、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年在《传播学概论》【传播学绝对的经典著作】中提出,包括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经济功能是重点】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所谓“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麻醉作用”是重点】
*第二节是几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史、特性的介绍,新闻学的重点,不赘述。(注意“便士报”)
*第三节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早期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布莱士(美国政治学家)、塔尔德、库利等;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传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在20年代发表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的,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定义: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 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要重点把握,特别是其定义和影响。】
第八章 重点 (本章内容主要是媒介外部的控制研究)
*传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的部分。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垄断/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法律手段)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背景:印刷技术的飞跃使得近代报刊诞生并迅速发展,欧洲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如临大敌,连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来严密监督和控制报刊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控制制度;最著名的法令便是英国的《星法院法令》。
*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政府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和权威,不得批判政府和主流价值观,否则属于犯罪行为,将受法律的严厉制裁;(3)实行出版物事先审查制。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背景:形成于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与极权主义制度斗争的产物。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大力宣扬人权和民主思想,特别是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密尔的《论自由》对这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许经过政府特许;(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官员;(3)新闻出版绝对自由,事先审查制不合理;(4)“真理”和“谬误”应得到同等的传播机会。
☆社会责任理论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提出)
*背景:(1)20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渠道;(2)同时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造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内容:(1)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对社会和公众负责;(2)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应该真实、客观、公正;(3)媒体应该遵纪守法,不得传播有违法律道德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体传播高品味的内容。
*目的:防止传媒垄断而引起社会矛盾激化;防止媒体为逐利而引导社会成员堕落。
【该理论仅仅寄希望于媒介的自律,必然是收效甚微】
☆民主参与理论
(代表作: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1983. 巴隆《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1973.)
*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垄断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般民众参与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该理论的出现正是一般民众要求参与媒介活动的强烈意识的结果。
*内容:(1)任何人和弱小的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2)媒介应该主动为受众而存在,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政府、广告客户而存在;(3)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媒体;(4)小规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媒体更合乎社会理想。
核心价值:多元化、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与平等性。
☆☆【要特别注意上述四个理论的背景,这是这四个理论变迁的依据,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一条比较简洁的线索是:严厉控制-传播者的权利-媒介集中-受众的权利。现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主义制度(党报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不是传播学重点,了解一下就行。
【第九章的内容(以下主要是关于媒介内部的控制研究)】
*大众传媒的特点:①地位稳固;②是一种专业的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优势:①强大的信息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能力;②有相对公开可靠的信源,权威性较高;③悠久的新闻传播实践历史,使其形成了一套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能更有力地吸引广大受众。 【总之,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即使在新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仍将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主导者。】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①卢因最早提出,认为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②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把关”的实质:①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并非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有目的信息取舍和信息加工活动;②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标、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与这些因素相符的内容将优先得到传播;③媒体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媒体的立场和方针。
第九章 重点 【媒介研究】
*媒介的定义:(两种)一种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组织。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代表作有《机械的新娘》、《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他那三个著名的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①正因为媒介的存在才使人能够从事各种传播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所以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媒介本身的特性、它所开创的各种可能性及社会变革。②在麦氏这里,媒介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传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麦氏以媒介为标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是人的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因而他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又概括为“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麦氏对媒介的两种分类,热媒介给人提供丰富明晰的信息,使人的媒介参与程度较低;冷媒介则相反。
*积极意义:①麦氏理论将媒介技术与人的感官系统相结合,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②麦氏“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①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偏激;②麦氏的理论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的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于偏激。
☆☆【注意:这三个观点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①第一个观点提醒人们注意媒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②第二个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媒介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作用,宏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如何对人施加影响;③第三个观点暗示了媒介特性对人的媒介参与度的影响,微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对人施加影响的具体方式】
*日本传播学界关于媒介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媒介工具特性对人的影响)
1、“电视人”:①随着电视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刺激中成长,较之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辈一代显得非理性化,更重感觉;②由于接触电视过多,减少了社会实践与交往的时间,他们大多养成了封闭、内向的性格,崇尚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
2、“容器人”:①在电视环境中成长的这代人,其内心世界就像一个“罐状”容器,封闭、孤独,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交往;②但他们对于媒介却有较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性,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呈现出为浮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媒介依存症”。
3、“充欲主义”:电视刺激了日本人的物欲,造成了日本人奢侈化的倾向,使得日本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逐渐沦丧,日本人的奉献精神已转变为个人的享乐和“充欲”主义。
【以上三种观点将一种社会问题完全归结于媒介是不恰当的,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新媒介特点:①互动性增强;②多媒体(multi-media)化;③数字化;④信息传播全球化。
*电子乌托邦:①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把人类带入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国。这种观点基于对互联网技术中强大的互动功能的期待,将可能性视为必然趋势,是一种技术主义的理想论;②另外麦氏理论也对这一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③它而忽视了其他复杂的社会条件诸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第十章 重点
*受众(audience):一对多传播活动中的对象或受传者。
大众传播时代里,大众(mass audience)成了最主要的受众,也是传播学受众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水岭。由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成员失去了价值参照体系,大众变成了分散的、同质的、“孤立无援”的原子式存在。大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规模巨大、分散性与异质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匿名性、同质性。
【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与大众鲜明分野与对立的二元式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历程:①早期贵族主义观点(20世纪30年代以前,极力贬低大众);
②法西斯极权主义批判(深刻分析和批判了对功能合理性的追求导致大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力精英所利用,成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
【颇有些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的意味】
③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论(主要通过对大众的同质性、冷漠性、非批判性等特点来剖析战后美国社会的种种病理现象)。
如前所述,大众社会理论十分庞杂,并非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将社会精英与大众对立看待,实质是一种精英史观。不过该理论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在大众社会论中,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因而受众在本质是被动的。
*【附】(关于“拷贝支配”理论的理解):这是日本传播学者清水几太郎结合大众社会理论并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来说明被动的受众观。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是个“拷贝支配”社会,说白了就是媒介的发达使世界缩小的同时也将人们与世界分开了,受众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不再是现实的世界(即他所说的“实物”),而是媒介制造出的“虚拟现实”,大众传媒的发达让人无法躲避大量的“虚拟现实”(即他所说的“拷贝”)。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即他所说的“利润原理”)和政治压力(即他所说的“政治/宣传原理”)的双重驱动下,大量低俗化的“拷贝”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使大众沉溺其中并散失了批判力。
*其他受众观: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的传播流研究相联系)。 【不仅仅将受众看成简单的信息接收者,而更多地从受众的社会性质对其予以关注和考察,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受众”的概念。】
②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即市场,把受众看成消费者,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的社会效益,忽视受众的立场;注意与158页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
【此观点还不容易反映受众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关系,而只看到统计学意义上的受众】
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注意与民主参与理论相联系)。
*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起源于十七八世纪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到现代已发展成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是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指社会成员拥有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他人和社会传播自己的言论、观点、思想、著作等的权利。
*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起源于十七八世纪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到现代已发展成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是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广义上指社会成员拥有获得其所处环境的各种必要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是一项政治权利。
*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它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表观点、言论、主张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简言之,大众传媒有向受众开放的责任和义务。 【①这个权利概念的提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私人垄断媒介与社会成员言论自由之间的巨大矛盾。②这个权利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部分实现,如“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的出现。】
第十一章 重点啊重点
*传播效果(双重含义)
1、(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较为心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微观)(2)传播活动特别是大众传播活动对其受众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不管这些影响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明显还是潜在。(宏观)
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认知层面)、价值形成与维护(态度层面)、行为示范(行为层面)。
*戈尔丁(英)提出的传播效果类型图:
预期的(意图)
个人反应 推广与普及
媒介集中宣传
报道活动 知识与传播
(时间)短期的 长期的
个人的自发反应 社会化
集合的自发反应 媒介与社会变革
【该图能帮助我们把握各种传播效果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如可以分别从传播者、讯息载体、讯息内容、媒介渠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方面研究具体(微观领域)的传播效果。】
*麦奎尔(英)总结了三种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常识”理论,传媒为公众提供常识。(直观、零散) (2)“现场理论”(传媒工作者角度) (3)社会科学理论,大众传媒应该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又应该受到一定的社会制衡以防止其负面效果。
【传播效果(微观)研究史】
*20世纪头三十年——子弹论(皮下注射论)
现实背景:①大众传媒高速发展;②各种社会精英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以达到各种宣传目的;③一战后的宣传研究过分夸大了大众传媒的力量。
理论背景:子弹论与当时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刺激――反应)以及大众社会论(大众成了无助的“原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批判的它的唯意志论观点。
核心观点:①大众传媒影响力强大,其所传达的信息可直接引起受众的迅速反应;②大众传媒可以直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是人们的行动。
*40年代到60年代——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1、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限效果理论,研究方法主要为社会调查法)
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到达受众的过程。
☆《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1944
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等。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①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②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之中;③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的影响力;④“单一型”与“综合型”。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见领袖的内容】
大众传播的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个人影响》卡兹.1955
对《人民的选择》的延伸研究,四种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三个层次);媒介特性的制约;讯息内容如语言、方法、技巧等等的制约;受众本身(他们的立场、倾向和对意见领袖的态度等)
《创新与普及》罗杰斯.1962
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流的存在外,还有“影响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前面的“两级传播”理论发展为“多级传播”理论。
【三部曲突出了制约大众传播影响力的各种因素,被成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的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受众的某些心理因素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
理论缺陷:①充其量只考察了传播效果中的态度和行为层面,而忽略了对认知层面的研究;②作为一种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缺乏对宏观传播效果的考察,比如,它忽视了长期的大众传播活动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2、“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耶鲁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验心理法)
二战期间由霍夫兰主持的对美国军队的士兵进行的(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目的是教育士兵,提高士兵的作战士气。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信源的可信度:两个要素即传播者的信誉(诚信、公正、客观)与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霍夫兰等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如媒体声誉与品牌的重要性)
“休眠效果”:可信度低的信源最初发出的信息可能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人脑的忘却机制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可信性低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
【这说明就长期的效果来说,讯息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仅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两面提示”:说服过程中,对说服对象既采用有利于己方的观点或者材料,又采用不利于己方的观点或材料的做法。
【前者适用于原来赞同者或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用于原来反对者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免疫效果”(拉姆斯丁与贾尼斯):接受过“两面提示”的说服对象在遇到对立观点的说服时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有助于增强人们已有的信念。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前者在材料中直接表明传者意图,后者的观点表达更为隐晦。前者适于论题复杂或者文化水平较低者,后者适于论题简单或文化水平较高者。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等人)
“警钟效果”(50年代初,贾尼斯等人):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刺激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的说服方法。此法通常有双重功效:刺激人们心理,引起人们对传播内容的注意和接触;造成人们的紧迫感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措施,不过把握不好分寸也可能对说服对象产生反作用。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意见领袖、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见前文)
自信心假说(贾尼斯):从自信心角度对个性倾向与一般可说服性间的关系的理论解释。通过一项实验得出结论: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反之则越高。
【第十章的内容】
3、☆“使用与满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起于40年代的受众研究)
定义:该研究把受众看成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因而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抱着特定目的去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并从中获得“满足”的过程。
三个研究部分:①1944.赫卓格(美)的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②1945.贝雷尔森(美)的报纸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③1969.麦奎尔(英)等人的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后者较之40年代的研究更为系统、科学,有一套严密的调研程序,不过并无多少理论突破。 直到1974年卡兹总结出关于该类研究的基本模式:“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1977年竹内郁郎对该模式予以扩充。
意义:①开创了受众角度下的大众传播研究之先河;②肯定了受众对传播媒介的“选择能动性”,有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③肯定了受众对媒介的反作用,这就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④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具有种种基本效用,有利于纠正传播流研究中关于大众传媒无力的“有限效果论”。
局限:①过分拘泥于受众的心理因素研究,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作用; ②脱离了传媒内容的生产与提供过程,单纯考察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难以反应出媒介与受众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他们间的矛盾;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霍尔与莫利等人的理论与实践可谓对此类研究的纠正】 ③过窄的研究范围未能全面反映出受众作为社会实践主体以及有着传播权利和传播需求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二章 重点啊重点 【传播效果的宏观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美)麦库姆斯和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
*(213页的最下面)议程设置功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活动范围和视野有限的普通大众对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主要来自于大众传媒,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更是重要的影响源。
*一个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三个特点:(1)该理论着眼于传播效果的认知层面,因而反映了大众传媒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2)该理论关注的不是某家媒体某次报道活动的短期效果,而是整个大众传媒长期的报道对大众产生的影响及其社会效果。 (3)该理论再次肯定了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即认为大众传媒塑造了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这种虚拟环境产生其强大的社会效果。
*三个理论研究:作用机制(3个)、议题(诸如对公共议题的影响)、媒体分析(报纸、杂志、电视台等等)。 *两个意义:(1)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强大影响力,是对有限效果理论的修正。 (2)揭示了“议程设置”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与操控,从而突破了传统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深入研究媒介控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两个不足:(1)该理论反映了社会热点议题的形成方面,却没有反映这些社会热点议题的具体内容。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反映出的强大的传媒影响力不能过于绝对化。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 spiral of silence)
(德)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皮肤》(1980)
*背景:传统理论往往将舆论视为“问题出现——社会讨论——达成合意”这样一个线性的理性过程,而忽视了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沉默的螺旋”理论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的视角。
*三个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因而要考虑周围的社会环境。 (2)个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即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马太效应”式的扩散。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第二个命题是对第一个的递进,第三个是大众传播对前两个命题的应用】
*两个特点:(1)舆论观;只有那些“被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是舆论。 (2)效果观;该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利用舆论就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两个不足:(1)该理论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这种“恐惧”下个人对多数意见的趋同行为。 (2)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意志坚定的“意见领袖”的作用。
*两个重要意义:(1)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引入舆论研究,突破了传统舆论观的视野。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突出了大众传媒塑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培养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
*起源于60年代后期 (美)格伯纳
*背景:关于美国社会暴力与犯罪问题的研究,最初着眼于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与现实中社会犯罪的关系以及电视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现实的影响。
*基本内容:(1)社会是一个较为统一的整体,它需要其成员对社会有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这样才能协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了大众传媒在塑造社会共识方面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大众传媒长期制造出的“虚拟环境”具有偏向性,造成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客观现实存在一定差距,产生了一些消极的社会后果(如电视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综上,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偏向,这些偏向不是以死板的说教态度灌输给大众,而是通过各种“报道事实”和娱乐的方式传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受众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若是名词解释只答核心观点即可,简答论述则全写上】
*重要目的:(1)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
(2)具有明显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被誉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理论外围:(1)制度分析(相当于媒介控制与监督的内容,着眼于造成媒介内容具有偏向性的原因) (2)讯息系统分析(揭示媒介内容的整体倾向性) (3)“培养分析”(考察媒介内容的偏向性对人们的认知影响)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美)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
*背景:60年代的美国,社会地位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引起了公众不满,但政府的《塞萨米大街》(一部旨在缩小不同社会阶层间儿童的文化差距的电视系列片)计划最终失败。这便有了关于大众传媒和不同阶层间的文化差距的关系的研究。
* 基本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带来了知识量的增加,但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取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两者的知识鸿沟也将不断扩大。
*“上限效果假说”(ceiling effect)(反“知沟”理论):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对知识的追求有一个“上限”,到达这个上限后其知识量的增加速度就会减缓直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获取知识速度慢,但最终还是可以赶上前者。依据是:(1)大众传媒主要面向大众,其所传播的知识有一定的范围。 (2)受众本身对知识的追求具有“上限”。 (3)现有知识有达到“上限”后受众便不再求知于大众传播。 【该理论的结论比较幼稚】*卡茨曼的“信息沟”理论:基本和“知沟”理论差不多,主要讨论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更有优势,他们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文化差距在信息化浪潮中进一步扩大。 该理论的两大应用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以国家社会为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重点报道领域是国际政治与经济。
*全球传播(global communication):国际传播的扩展,全面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越来越多元化,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麦克不莱德报告:又名《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0年发表的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传播不平衡的报告书,该报告鲜明的反西方传媒垄断、反文化帝国主义论调以及要求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态度引起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的强烈不满,直接导致了英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过该报告仍然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不平衡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一次重大胜利。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 imperialism):少数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文化实力向发展中国家大肆推销其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实现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控制,现代的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文化帝国主义扩张的“排头兵”。
*媒介帝国主义(media imperialism):跨国媒介的高度集中与垄断使得其有能力执行文化帝国主义扩张的政策,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样性进程产生巨大威胁。
第十四章 重点啊重点
*传播学形成与诞生在美国(①报刊、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高度发达;②媒介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导致了人们对宣传研究的热情;③与传播相关的学科诸如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④ 美国传播事业高度发达;⑤欧洲学者大量流亡美国。)
*欧洲源流:塔尔德(法)与西默尔(德),前者提出了模仿理论,对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后者提出传播网络理论,着眼于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应该通过个人社会关系的传播链去解释个人行为。 【不是重点,了解一下就行】*美国源流:杜威(重视大众传播在社会价值观上的变革作用)、库利(“初级群体”理论与“镜中我”理论,注意后者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芝加哥学派的帕克(该学派领袖,对传播有广泛研究,特别是对后来的“议程设置”理论有启发)和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着眼于人内传播的社会化过程)。
【注意库利与米德的理论差别】
*拉斯韦尔:宣传研究、传播过程的“5w”模式、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卢因(勒温):德国犹太流亡学者,研究了诸多群体传播问题,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是其群体动力学中的“把关人”研究(怀特将该理论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新闻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理论研究)。
*霍夫兰: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主持了著名的耶鲁研究(关于传播效果的微观研究,集中于说服方面),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
*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犹太流亡学者、主持了著名“伊里调查”,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提出了“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假说、“两级传播”理论等等。
【四大奠基人是绝对要记住,不管考哪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都一样】
*施拉姆(宣韦伯):传播学学科的奠基者。194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开辟了一些新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将传播学介绍到中国。
*香农“信息论”(将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贡献巨大;香农-韦弗信息传播模式)
维纳“控制论”(将反馈的概念引入传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 【注意香农“信息”和维纳“信息”的区别,前者指离散信息,后者强调连续信息。】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定义: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从经验事实出发并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社会观:多元主义,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一个多元利益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格局,而非阶级支配的格局。传播学的任务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而非变革现有资本主义传播制度。
目的:(1)推销商品或推行政府政策,解决紧迫的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2)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方法论:(1)研究程序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研究技术的固定性,以便于后来者验证。 (2)强调研究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反对从理论到理论(观念到观念)的纯抽象说明。 (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构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者“定理”,并能够揭示社会现象的原因和客观规律。
意义:经验学派将传播研究大量集中于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就曾经设想传播学应该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行为主义学科),探索传播对于人的行为的规范和修正作用,具有很高的社会应用价值。但对于宏观的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大众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等重大问题较少关注。
缺陷:(1)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不能单靠量化的经验材料来说明。 (2)经验研究的方法往往只有概率上的意义(调查研究)或者特定实验条件下的意义(实验控制)。 (3)经验研究主要反映的是微观现实,难以对宏观的社会整体作出有效的研究。 (4)经验性方法的“纯客观”研究必然带有研究者特定的价值观或其背后的某种意识形态。
☆【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
定义:以欧洲学者为主,主要通过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
社会观: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把资本主义本身作为社会变革对象。
目的:(1)批判资本主义的商业促销文化,并剖析大众传媒在这一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2)关注的焦点是资本主义垄断媒介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剥夺;(3)探讨恢复这些被剥夺的人的基本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方法论:(1)将传播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着重研究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经验学派所忽视的重大宏观问题;(2)以思辩为主,反对纯粹的实证主义态度,可以用经验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辅助辨证分析方法。
意义:(1)突破了经验学派较为狭隘的行为主义研究模式,从更宏观的层次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和大众传播结构与广大受众之间的深刻矛盾;(2)大量地将社会理论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
缺陷:批判学派大多偏重于理论分析与研究,很难被经验性的材料或证据所验证,缺乏实践基础,显得“头重脚轻”。
23:10:10 jin2saif (淡水泉) &俺”是个好家伙!
& 删除 .
14:06:17 airbiscuit~明明明媚 (走吧 走吧) 333QQQQQ
& 删除 .
09:30:59 遇人不淑是扯淡 (我想留下来陪你生活) 拿走了,谢谢你o(∩_∩)o...
& 删除 .
21:38:04 joybear (还是喜欢阳光灿烂点~~~) 前辈真是太伟大了~谢谢了~非常感谢!!!
& 删除 .
20:10:07 wyydhy 谢谢了,拿走了~~
& 删除 .
20:12:49 Poppy (各种状态,各种签名) 非常感谢前辈啊!:-)
& 删除 .
21:45:18 姜紫凌 谢啦~~
& 删除 .
19:47:24 Bow (别和我谈感情,多伤钱啊!) 楼主强悍
& 删除 .
20:48:51 小魔@优雅穿梭 (发自内心地感到疲惫) 感谢啊~~
& 删除 .
14:14:31 不宁 (病原体,请勿靠近。) 楼主 好强啊~~~
& 删除 .
17:01:24 lanvi 谢谢
& 删除 .
18:42:58 某佐。 (毗昙。。。间歇性健忘症!) 谢谢楼主啊~
& 删除 .
22:24:43 贤小橙…陸さん (今まだ消せない … 晴れ?曇り?) 最近正在看这本书
& 删除 .
22:30:44 尘埃 虽然我用不到,但是我依然要谢谢你~世界上就是因为有了你这样的好人才会这么美好~~
哈哈
& 删除 .
18:45:36 亲爱的v小妹儿 (be my somebody。) 3Q
& 删除 .
22:55:01 是你的哥斯拉! (总有一天殊途同归) 有拿走 必须谢谢:)
& 删除 .
23:00:04 Air 谢拉
& 删除 .
09:16:49 森焱 (做纯真的赤子不厮混这难得的人生) 多谢!
& 删除 .
09:51:51 HoHoKim° (不言不語好風景。)
3Q, 强人吖!
& 删除 .
23:08:48 菡萏风轻 (夜会。) 牛人啊,分享啦!
& 删除 .
11:22:47 pengpenghj xièxie
& 删除 .
15:17:42 波多你哥 (1) well done```! &俺&很强
& 删除 .
18:15:41 考拉 (我是考拉,一只没觉睡的考拉) 谢谢……
& 删除 .
10:01:51 抬头望月 谢谢!
& 删除 .
13:56:27 Emilia (不爱看案子。烦。) 你太帅了!!!!
& 删除 .
18:04:42 卡疏亚 (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 好人 抱抱!
& 删除 .
15:17:13 米夏 (人一自私了,是看不到别人的) 好人就有好的抱抱!!
& 删除 .
18:11:26 沁郁 (ACG养成ing) 赞一个!
& 删除 .
00:05:41 iverica 感激
& 删除 . 17:15:42 [已注销] 看见这样的东西太好了.谢谢LZ!
& 删除 .
17:52:09 从心 谢谢啦
& 删除 .
21:56:45 野兽华尔兹 (给我亲爱的偏执狂) 谢谢~~
& 删除 .
23:02:26 一光年 真是好人阿,太感谢了.我考研也是找这个的.想找完美版以后直接背诵的.找了好多都不合适. 感觉这个挺好的
& 删除 .
00:01:39 一光年 楼主,第十五章的内容怎么没有阿?????????????内容分析这个知识点可是关键啊
& 删除 .
00:18:27 卞。 这学期正好学这个。
& 删除 . 14:03:31 [已注销] 今天刚看完,呵呵~~~~~
09:52:29 rachal 楼主人很好 ~~
& 删除 .
09:53:00 把心尘封 。。。。
& 删除 . 10:30:56 ljxljx
00:01:39 一光年 (武汉)  楼主,第十五章的内容怎么没有阿?????????????内容分析这个知识点可是关键啊
内容分析的条条框框在书上列得很清楚了,我觉得没什么特别多好总结的,因为我们学校这个也不是考试重点,所以我当时就大概看了看……
& 删除 .
15:21:57 Ahsia. () I love U
& 删除 .
15:31:45 quniee 哭,我今天翻开曾经的书,画满了勾勾叉叉,3Q
& 删除 .
19:06:15 竹子 (培养心智的力量) 收了,谢谢MM
& 删除 .
14:39:19 慢胡 谢谢楼主
虽然很不喜欢这本书
& 删除 .
19:37:29 吾小巫 还不确定要考哪个学校,所以也还不确定需不需用复习这本书的内容,不过还是收起来了,嘿嘿~~想说,你,真好!
& 删除 . 21:48:51 [已注销] 拜读了···
& 删除 .
20:28:11 lucia 最近正在看这本书,谢谢楼主了!
& 删除 .
22:48:27 joy&fun (我有点儿晕~~) 正需要呢!呵呵~
& 删除 .
19:15:19 yay (nothing really matter!) 谢谢了 刚开始看这书呢
19:31:03 蘑菇猪小陀儿 (求考上求录取求研究生) 哦爱死你了~~谢谢~~~
& 删除 . 22:12:49 [已注销] 收了~~大谢~
& 删除 .
21:20:23 白眼狼波波 (能忍!!!!) love u 前辈~
& 删除 .
11:24:11 Parkman 多谢了 好人
& 删除 .
14:58:53 ah__fly 额里神啊,传说中的雷锋终于复活了,为了这一刻额等了足足30多年。。
& 删除 .
18:39:19 璨 (- -) 留爪~~~
太感谢了!
& 删除 .
21:25:12 海盗的饭团 (Dr.Martens 1460) 真的太伟大了~
& 删除 .
00:34:23 疯狂的杀猪刀 (我和时间歃血为盟) 巴嘎 明个就考
& 删除 .
14:15:46 啦啦| 樹。 (出门右拐是真我) 你是伟大滴。
& 删除 .
19:40:28 大米 (求勇抱。) LZ是个敞亮人儿~!!
& 删除 .
01:09:18 凡清 谢谢楼主..
& 删除 .
20:49:55 小姨子 (m ad man) 3x
& 删除 .
14:16:52 summer wind moving...
& 删除 .
17:10:45 mao 拿了再说啊
14:21:16 Call me Doris 怎一个谢字了得
& 删除 .
17:21:30 キ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楼主好样的哈哈
& 删除 .
17:22:45 天秤AB男 (开始租房生涯…找房子了) 收藏下,我刚开始学这本书
& 删除 . 20:18:12 flywangteng 好人有好报的
& 删除 .
22:23:41 晓云不知道 (不伤心。) T口T
谢楼楼
& 删除 .
12:07:15 青丝 (霉运退散ヾ(≧へ≦)〃) 好人!
13:07:04 mao 不管怎样,还是很感谢啊
& 删除 .
23:11:42 hea123 (再难过,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感谢。.好人..
& 删除 .
19:53:22 sophie 太感谢了~
& 删除 .
22:15:24 墨九歌』维以不永伤 (爪之~) 太爱你了~~抱走鸟~
& 删除 .
22:24:33 二喜 (比火影还要强) 谢谢啦
& 删除 .
12:37:30 眺望。小丫头 好人!
& 删除 .
17:29:49 江小北 (我爱的人,他还不是我的男人。) LZ人真的超级好的哎
大家都考哪个学校啊。。
& 删除 .
11:21:33 柳香 (我要很多很多的酸牛奶。。。) 楼主真是大大的好人耶···
& 删除 .
14:22:12 路人乙 谢谢啦。
先记号个。。
11:35:59 天下无双 (爱疯了···) 谢啦!
& 删除 .
21:46:41 大米 (求勇抱。) 如此伟岸的帖子怎么会顶不到1000楼?
& 删除 .
04:37:55 陶李 收了备着,谢~~
& 删除 .
08:15:38 lucky上好佳 (给我一个让那些人瞠目的好运气吧) 仔细阅读,谢谢lz
& 删除 .
09:05:59 a.mの咖啡 (在雾中散步吧) 好人一生平安呀 嘿嘿 !!!
& 删除 .
20:38:38 魜 (且行且珍惜。) 呵呵!谢谢啊!
& 删除 .
17:43:05 小果○o0 (不亏待别人 不辱没自己) 老早就上过这本书了,但是没整理笔记~~现在考研要用到~~
真是谢了~~好人有好报
& 删除 .
01:13:43 在海底看日出 (叛逆的姐姐) 好东西,看的头都大了
00:05:47 sherry 南开的传播怎么样啊??
& 删除 .
20:13:27 南菜园 太感谢你了,这两天看得正纠集
23:58:47 倒插笔 中国广告在读研究生qq群: 欢迎你来
& 删除 .
01:08:57 兔兜兜 (天空吸走了所有透彻的蓝色) 感谢啊!
& 删除 .
22:23:37 Lily thank you very much!赫赫
& 删除 .
22:58:50 Trista (balanced life.wish me luck!) 在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有这样的的年代,居然能这样的好人,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 删除 .
21:28:00 薛小禅 谢谢,谢谢,感激涕零!
& 删除 .
22:29:57 桃溪 (当当当,当时我就震惊了) 感谢程度有点轻,十分感谢哈
& 删除 .
20:25:41 音解溪 (农夫生活有目标,有盼头) 感激啊,楼主您真不是人,是神啊,谢谢了,对我好有用啊
& 删除 .
20:29:58 愛酱? (想把你的手牢牢握住。) 谢谢!
& 删除 .
00:41:06 冬季抑郁症 鼓掌!!~!撒花~!~!
& 删除 .
09:19:33 莫小语} (做一个拿爱疯4的瘦子…) 太感谢了。 我就是在看这本书
& 删除 .
09:19:33 莫小语} (做一个拿爱疯4的瘦子…) 太感谢了。 我就是在看这本书
& 删除 .
23:32:14 daybreak (誰願欠我一世人間散步) 謝謝樓主無私的共享哦`~~正在啃這書`~~
& 删除 .
11:35:49 兜兜 太感谢了,我正在复习这本书呢
& 删除 .&前页12后页&
这个小组的成员也喜欢去 · · · · · ·
传播学 (4999) 新闻学 (4930) 传播学大讲坛 (1854) 传播即呼吸。 (3630) 新闻专业学子 (2000) 传媒书评 (2151) & 回传媒考研小组
最新话题:
传媒大学考研内部资料之三:文史综合(即新闻传播学综...
(浮生胡言)
到现在还是纠结择校问题!!!求答疑!!
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人大新闻学院考研实务也是几个专业...
寻找中传的研友!!!请求中传前辈指导·!!!
绝对绝对不要买李志萍的笔记。。。
武大传播考研问题解答贴
2012年深圳大学传播学考研
转让2011武汉大学新闻传媒课本,参考书,和资料。
(清风伊苏)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API · 手机豆瓣 · 品牌俱乐部
传播学重点——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人物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