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孩子们》的结局什么汉语考试 意思意思思

超级明星制作人正文,超级明星制作人 第四零五章、电影文化交流
第四零五章、电影文化交流
&&&&林建越的心理和莫非判断的差不多,莫非越是奉劝他要谨慎要小心,他就越是认为莫非在提防他,深怕电影圈的平静局面被外来者打破了。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现在香港的电影市场极为火爆,电影已经成了市民们闲暇时候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年度票房更是一个劲儿的往上窜,盯上这块蛋糕的人可不在少数。&&&&但是想要搞电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论谁想要拍电影,都得有属于自己的班子,而且还得是有竞争力的那种,否则在凤凰文化、嘉禾、金公主三家的强势挤压之下,只有死路一条。&&&&可想要有一套好的阵容太难了,如今香港能够数得着的演员全都被这三家捏在手里,好导演、编剧之类的也是一样,其他的摄影、剪辑等等人才更是被他们抓得死死的。&&&&再加上香港影业协会和演艺人士联合会也被他们牢牢控制着,连话语权带制作实力全部被那个小团体垄断,想跳出那个圈子或者挤进去,即将面对的毫无例外都是两个字——排挤。&&&&所以想要在电影市场里分一杯羹,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院线了。院线不需要和电影制作相关的专业人才,只要能够把经营的事情做好了,赚钱先对还是很容易的。就像安乐院线,基本上不跟香港本地的电影公司合作,专门买西片来放,一样可以赚钱,甚至还能搞得不错呢。&&&&要说林建越也不是纯傻子的那种富家公子,在那种家庭里从小长大,耳濡目染也不会比一般人差的。他要搞院线可不只是为了刺激或者打击莫非,也有真的想做出点成绩来给他老爹看看的意思,林家的产业不算小了,老头子又是年过七旬。也该考虑争夺接班人位子的事了。&&&&话说林家真是很有特色,有香港特色,也有他们自己的特色。老爷子林百鑫一共有四房妻妾,林建越是二姨太的长子。在他上边还有一个正房太太的长子。也就是林家这一代的老大;另外还有一个林百鑫的侄子,也就林建越的堂哥也有点磨刀霍霍的意思。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虽然林建越的老妈是林百鑫最宠爱的妾室,老头子也很宠爱林建越,但正房太太还在那里摆着,怎么说她们娘俩都不能太过分了。所以该竞争的时候,还是要表现出一些能力来的。&&&&现在香港的房地产略见起色,可参与者都是超级大户,林建越还没有那么信心和长江、置地、太古这种超级大企业掰腕子,林家再大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零售业如今也一样都被些老牌豪门控制着,例如九龙仓等等的,同样远不是林家能招惹的。而且零售业见效也太慢了。至于制造业,林公子目前也没那个耐心去玩;还有什么其他的金融业之类,也完全不明所以。服务行业倒是能赚钱,来钱也相对快一些。但香港城市比较小,发展起来也不见得能有多快,而且当下也不一定有好的机会。&&&&想了不少的行业,林建越最终还是把目标定在了娱乐圈这边,只要家里老头子能够给足够的资金支持,赚这种钱还是很轻松的,顺带着还能满足自己的私欲,还符合自己大少爷的派头,当真是个不错的生意。&&&&于是林建越就开始悄悄的下手了,神不知鬼不觉的租下了几个位置还算不错的楼面,联系了日本那边的专业公司进行整体操作,如今已经有四间电影院在装修了。&&&&莫非做的比他还要隐蔽,所以林建越当然不知道,凤凰文化自己的院线很快就要开始营业了。在他看来,莫非他们坚持压着院线的发展,目的就是要让观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才会更显得他们多么厉害,尽量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对他们是极为有利的。&&&&因为一旦原先发展过猛,很可能就会引发他们这个团体内部的不稳定,外人的手就很容易插进去了。这些人把香港电影市场当做自家的提款机,当然不愿意被外人染指,林大公子岂能让他们如意吗。&&&&现在莫非好一番劝说,把搞院线的种种弊端都拿出来展示,就是不说一点搞院线的好处,林建越对莫非的鄙视就更为严重了。心说,你真以为我是傻子吗,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说不好就不好了?&&&&不过他也会耍点小心眼,不可能让莫非提前知道他要搞院线的事情,否则提前暴露了不就给他们有机可乘了吗,林大公子聪明着呢。&&&&点点头申请比较凝重道:“原来搞院线这么复杂啊,莫先生你要不说的话,我还真就准备一头扎进去了呢,看来我的想法的确有些不妥,这事还是在观望一下好了。行,莫先生你忙,我再和别的朋友聊两句。”&&&&看着林小胖“灰心丧气”的离开,莫非的眼中闪过一丝小小的得意,他虽然不知道林建越已经开始下手搞院线了,但是也可以确定,至少在今天之后,林小胖绝对会铁了心的要搞院线了,这种人要是能多几个那该多好啊。&&&&“那小子来做什么,看起来好像有故事啊?”莫非正想着晚上回家该怎么庆祝这件事呢,背后就传来廖义原的声音,他可是了解莫非跟林小胖过节的,看到刚才两个人并没有炝火,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就过来问问看,而且他也有事要和莫非说呢。&&&&“也没什么,就是他想自杀,我怎么拦都拦不住。”莫非转身和廖义原碰了下酒杯,吧刚才的事情大概和廖义原说了一下。&&&&廖义原听后也不由笑道:“这位林公子还真够天真的,要说林伯那么精明的一个人,他的儿子也不会差啊,就算隔行如隔山,也不至于这么冒失。还是你的引导在起作用啊,如果你跟他说搞院线很赚钱,欢迎他来做这份生意。估计他就不会一头扎进来了吧。”&&&&对于莫非,廖义原是非常关注的,这也是国内给他的任务之一。虽然说两国的协议已经签了,回归只不说是时间的问题。可香港的社会需要稳定。有很多事情正政府做不来的,就需要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站出来帮衬一二。&&&&莫非作为一个在香港文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又是最近两年内新兴的势力,很符合国家的选择条件。廖义原现在的任务就是,在观察的同时对莫非进行一些必要的拉拢,到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代表官方进行沟通。&&&&所以莫非的很多行为。都会成为廖义原判断的依据。就像刚才待林建越这件事上的态度和处理手法,廖义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这家伙绝对不是个省油的灯。别看平常时候表现的很可以,大多时候也很仗义,又能够保持足够的公心;可真要惹到了他,该下手的时候心黑着呢,林公子这不就顺着莫非挖好的暗渠大补往坑里挑去了吗。&&&&还有前段时间针对星岛日报的事情。廖义原是最为关注的。最初的时候莫非一直是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然后胡氙那边越做越过分了,他就会采取最暴力的手段直接处理。没看今天星岛报业的一个记者都没有出现吗,不用说也知道。这小子已经对星岛报业动手了,而且效果相当的不错。&&&&也正是因为那件事,廖义原对莫非的认识也基本上完全定义了,至少是一个可以拉拢的对象。说到最坏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话说星岛报业可是跟国内很不对付的,到现在还用着民国的年号呢。&&&&从林建越接近莫非开始,裘德根和林百鑫的注意力就总往这边集中,一个是期望,一个是担心,跟其他宾客的交谈都带上心不在焉了。&&&&看着林建越和莫非没说了几分钟话,就很无趣的离开,中间还好几次差点冷场,裘德根那颗就要飙到嗓子眼的心也放下去不少,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好像并不是那么愉快啊。&&&&林百鑫虽然七十多岁了,可老眼昏花这个词绝对用不到他身上,特别是林建越走后莫非和廖义原两人交流时候的表情,明显就是之前和林建越很不愉快但占了上风的样子。&&&&这就让林百鑫越发郁闷了,按理说大家都是年轻人,交流起来会更愉快才对,可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放下裘德根和林百鑫两人一个暗爽一个憋气不谈,且说这边廖义原跟莫非又聊了几句最近准备上映的电影和给亚视的供片,交流一下接着投放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市场的事情后。&&&&觉得今天也促使各不错的机会,干脆先放个信号给莫非试试吧,想了个由头道:“凤凰文化现在好像很注重北美市场的发展,莫先生有想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北美那边吗,香港的公司接下来准备怎么计划呢?”&&&&莫非没想到廖义原会问这些问题,也知道他是官方的代表,更多的失主终于调控,抢地盘不在基本业务范围之内,有些事先跟廖义原这边招呼一下倒也更合适。&&&&耸耸肩摇了摇头,笑着道:“最近的确是比较注重北美市场的发展,毕竟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票房基地,也是电影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有很多事在那边进行起来也会更容易。真想有一天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也能发展到顶尖水平,不用再去别人的地盘上下功夫,那该多好啊。&&&&香港市凤凰文化的大本营,虽然比起北美的盈利来微不足道,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至少在有更大的根据地之前,这块阵地绝对不能丢。也许等回归以后吧,希望大陆那边能够拿出更多的优势条件来,咱们这些人也能在自己家里玩一把了,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赶得上欧美水平吧。”&&&&莫非不知道廖义原要说什么,担着并不妨碍他拿出自己的问题来,以他对国内情况的里欧阿姐,有些官方的东西不如廖义原知道的多,但是在另外的一些方面,却远远不是廖义原能比的,他可是把握着超前三十多年经验呢。&&&&如果真要等到回归之后才能做点什么,那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回归还有十年多的时间呢,这话也就是说给廖义原听听而已,有可能的话希望他能把这些话转达过去。&&&&国内和欧美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什么事办起来都要繁琐很多,特别是这种涉及到文化传播一类的业务,更是控制的相当严格,想要真正做一些事情没有特殊待遇是绝对不行的。但莫非没有的就正好是这种特殊待遇。&&&&当然他也不忘了给廖义原加上一把火。顺便也算是提前发请帖了,道:“不管怎么样吧。香港这边是老窝,不能不在意的。所以凤凰文化把自己的第一条院线的经营地址定在了香港,很快就要开业了,就在下个月的十二号。到时候会有一个仪式,同时还有一部电影在当天上映,廖先生一定要来捧场啊。”&&&&“哦,凤凰文化的院线吗?你这保密工作做的可够好啊,这马上都要开门营业了,都没谁听到半点风声,我不会是第一个知道的吧?”廖义原对这个事大感意外。同时也觉得莫非做事如此缜密精细,的确是个很适合的人选。&&&&首先第一点,廖义原举得莫非和凤凰文化很稳定,只要有好的剧本和团队。电影在哪里都能拍,但院线却是没有腿的,建好了就只能放在那里,凤凰文化能在香港搞院线,说明他们不会离开香港。&&&&其次就是保密工作了,如果莫非能够跟国内的官方进行合作,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得出来,他都不能因此显得与众不同,有些事不只是不能说表露都不能够。就像香港之前也有大豪门和国内合作的,但却从来没听到过他们主动说什么的消息,这一点上看来墨菲也能够做到了。就像刚才那位林大少爷,自以为藏的很隐秘呢,其实早就被人家看透了,这种人就绝对不能用了。&&&&心里对莫非的认识更高一层,廖义原对接下来的事就更又信心了,再次对莫非表示祝贺之后,又道:“说起有新电影要上映,我这边还真有件事要跟你说呢,不如就趁现在跟你先简单说一下吧。”&&&&“廖先生请讲!”廖义原要说什么莫非不知道,也没有去猜测,总之应该不会是坏事,否则廖义原的表情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廖义原看了一下周围,见并没有什么人在关注他们,这才道:“是这样的,凤凰文化这两年发展很迅速,在国际上也拿了不少奖大出风头,给咱们华夏电影业挣了好大一口气。现在国内上边也很关注凤凰文化,有领导看过一些你们的片子之后,觉得可以再这方面跟香港的公司进一步合作,提出了要引进及不香港电影道国内去上映的建议,现在初步定下来是数量五部。&&&&现在香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凤凰文化了,你计划一下看看,有哪些是适合拿到国内去上映的,然后咱们再碰个头定一下。还有就是,《霸王别姬》这部片子是必须要在内的,这可是高层的老首长亲自指定的,具体要不要做二次剪辑,还得看上面最终的意见。再有就是国内那边,也希望能够把一些国产片在香港更大范围上映,宣传一下国内的进步思想和与时俱进,同时也能够起到彼此文化相互接触和融合的作用,这方面莫先生如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的。”&&&&国内引进香港电影并不奇怪,这么多年来也引进了不少,像什么《屈原》、《巴士奇遇结良缘》之类的并不很少,只不过那些片子大多都是和银都相关的凤凰制片、长城制片这些厂子拍的,真正完全香港制作的片子很少,包括最新的《南北少林》都是合作片。&&&&真正让莫非惊讶的是廖义原的态度,或者说是国内的态度,能够让一个公司一次就提供五部片子到国内上映,还有一部是高层指定了的,这种事之前却是从没发生过的。&&&&说到《霸王别姬》这部涉及到当前国内社会不好接受内容的片子,能够被指定为这次引进国内去上映的片子,莫非倒是并不那么奇怪了,因为这部片子虽然早出现了几年,可走的路子却和前世没有太大差别。&&&&莫非记得很清楚,前世时候的九十年代,一样是为了这部片子在国内上映的事情,相关单位一直拿不定主意,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并且各执其词,最终还是最高层的那位大老板发了话。才确定下来要在国内上映的,现在看来应该也是那位老爷子拍板了吧。&&&&莫非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他这时候并没有为这件事惊讶,那样只会让人觉得他不稳重。现在他要考虑的是把完整的《霸王别姬》拿到国内上映的是。相比而言这个更重要一些。&&&&只是这会儿并不是说这个的场,还有些话是必须要说出来的。一来说晚了会让人觉得他是考虑过之后才说的。不利于树立他的正面形象;另一方面他也的确是出自本心的不想独霸这个机会,香港电影想要继续发展,就不能让凤凰文化一家独霸好处,得大家共享资源才能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反正这事把自己的便宜给别人占的事。莫非也就没什么犹豫,直接到:“廖先生,关于这件事我有个想法,还希望你能够帮着转达一下。能够把更多的香港电影引进到国内去,这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可如果这件事只又凤凰文化参与,就会脱离它的本质。所以我觉得。这五部片子中,还是拿出两部来给金公主和嘉禾比较好,其他小公司的片子我不能保证,但这两间公司廖先生你也是知道的。如果没有凤凰文化,他们就是香港电影界的泰山北斗,即使现在也有很多地方是要比凤凰文化好的。”&&&&实话说廖义原真没想到,莫非能够这么豪爽大气,直接把把五部片子拿出两部来给别的公司,要知道同行是冤家啊,现在虽然还在合作着,可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更何况凤凰文化自己的院线也要上马了,以后的竞争面将会更多,他就不担心吗。&&&&出于对莫非负责的态度,廖义原还是决定劝一下,道:“莫先生果然仗义,能够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很可能是未来竞争对手的公司,如果所有人都能象你这么做事,这个世界可就真的清静了。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现在你这么对他们,能保证将来他们也会这么对你吗,未来的竞争可是会越来越激烈的,话说商场如战场,战场上可是容不得仁慈的。”&&&&“感谢廖先生的关心,不过我还是决定这么做,凤凰文化有三部片子拿去国内上映就可以了。”莫非能从廖义原的话里边听出关心的味道,不过这真不是他需要担心的,道:“人在江湖首先要需哦的就是守江湖规矩,如果凤凰网呢花现在吃了独食,将来大家就会都这么去做,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么理所当然的时候,这个行业离崩塌也就不远了。哪怕别人还是那么做,可凤凰文化不这么做,就有了说话的资格,这是很有必要的。”&&&&面子上的话是这么说的,在实际上莫非对这件事却是没所谓的态度,就算再有意见和各的公司出现,他也能让一部片子出去,这种事对他、对凤凰文化来说,只能是有好处的,坏处至少他还看不到。&&&&实话说凤凰文化的片子都是大制作,不少都拿过奖,有的还是国际大奖,只要观众看过了就会明白谁的片子到底更好,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没有确定但是却公认的说法和认识,凤凰文化出品就代表着好片子。&&&&而金公主和嘉禾,真的离这种境界还差好远呢,以他们的实力也就是在原来那个历史上能当老大。现在遇上开了挂的莫非,就只有跟在后边喝汤的份儿了,想反抗想上位也得看看有没有那个能力再说。只要有莫非在一天,别说超越凤凰文化,哪怕是追上凤凰文化,也只能是一种设想而已。&&&&能把片子拿到国内去上映,这是莫非长久以来都在琢磨的事,电影在国内上映肯定是不赚什么钱的,能意思意思就不错了,莫非要的是影响力,凤凰文化在国内观众哪里的影响力。只要这种影响力建立起来,等到时机成熟制后,凤凰文化就会成为好电影的代名词,未来的前景无限好啊,完全值得用一时的小利益去换。&&&&有了这么一档子事,莫非对就会什么的也就没兴趣了,熬着时间等到就会结束,就和裘德根打招呼要先走了。当然临走也不会忘了通知一下凤凰院线开业的消息,请裘德根一定去捧场之类的,裘德根自然是答应一定会到。&&&&问起莫非刚才和林建越什么事。莫非也没有隐瞒的说了,这算是给裘德根吃下一颗疗效神奇的定心丸。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林家从他手里搞到了亚视,那也别想得到莫非的帮助。不坑他们就算好的了。&&&&甚至裘德根都在想。如果各方面都很合适的话,有机会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亚视转手一个好价钱。林家的底子他是很清楚的。他们的手段可不那么干净,真要玩上什么下作套路,他还怕是真的不好应付呢,一切顺势而为吧。&&&&话说莫非这边离开压实之后。先安排人把保奈美送回家去,他自己则是和廖义原去到公司商量关于和国内电影交流的事情,这可是一件正经的大事,做好了以后好处不要太多才好。&&&&对于凤凰文化拿到国内上映的三部片子,除了已经制定的《霸王别姬》之外,莫非推荐了《当幸福来敲门》、《太平山》、《沉默的羔羊》这三部给廖义原选择。&&&&第一部是催人上进的励志类片子,主题足够积极向上。结局也近似于梦幻般的美好。但是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完美,也有很多艰苦辛酸的故事发生在很多角落里,也有很多人吃不起饭。让国内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之处。&&&&说实话这也是莫非的心理在作怪。他对于国内不少人崇洋媚外到连香港人都高看一眼才程度很是不爽,相信这部电影也能够让不少国内的观众了解到香港也有很多难民般的存在,香港绝对不止是遍地黄金,香港男人也一样会穷到那个程度。能启发到一个算一个吧,尽到心也就够了,有时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的。&&&&第二部是讲唯美爱情的片子,不喜欢的人觉得淡如流水,能看懂的人则会大发感叹,同样也能够从一些侧面展现出香港社会的各种问题。&&&&第三部就不用多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奖作品,有这么一个名头就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内容中同样也有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描写,莫非这就算是和香港的社会干上了,不在国内观众心里把香港搞臭一些就不甘心似的。&&&&廖义原哪能想到莫非的身体里是一个来自国内的未来灵魂,当然不可能知道莫非会有这种想法,而且出于某些似然关系方面的原因,他考虑的则是怎么把凤凰文化的实力展现出来的问题。&&&&最终廖义原还是选择了比较激励人心的《当幸福来敲门》,和面子足够大的《沉默的羔羊》来推荐;《太平山》也的确不错,但是体现资本主义自由化的东西太多了,这可是意识问题,他不能不考虑的,就算他报上去,最后有没有问题都不一定呢。&&&&廖义原倒是也提起了那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那部片子足够的欢乐,也更接近国内观众的口味,如果拿到国内去绝对会大受欢迎的。&&&&可莫非确实不同意,说那部片子其实并不能够代表香港,更像是国内制作的片子,这次是通过电影做文化交流,要的就是体现本质的东西,否则就是误导观众了。&&&&而关于国内拿来香港上映的片子,既然廖义原说了,那么作为过来人,并且是一个很懂行的过来人,没有官僚意识的很懂行的过来人,莫非当然会给出自己的建议了。&&&&莫非给出了六部片子的名单,分别是《骆驼祥子》、《九月》、《张家少奶奶》、《女大学生宿舍》、《边城》、《金猴降妖》。这六部片子都是足以代表国内社会现状的,并且可以起到积极地作用,让香港观众可以用正确的眼光看大陆,而不是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那就脱离交流的宗旨了。&&&&选择这六部片子的出发点也是很积极的,首先说《骆驼祥子》,由张沣毅和斯秦高娃主演,张沣毅在《霸王别姬》中的出色表演已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斯秦高娃则是凭借《似水年华》中的出色表演拿到了去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和凤凰文化签约导演严皓的关系不错也是考虑的原因之一。况且片子的原著又是大名鼎鼎的老舍先生,讲的也是旧社会的那摊子破事,很容易拉起观众对那个年代的仇恨,相应的想起现在就会开心很多了。&&&&《九月》是国内青年导演田状状八四年的作品。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宫的老教师和关于青少年教育方面的故事。能够很好地给香港观众展示一下,国内的老师都是什么样的,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种背着篓子,篓子里边装着孩子。穿着破旧衣裳讲课的场面。而且片中还有一段是将老师之前的一个学生要出狱了。希望可以看到老师去接他,老师去了却认不出来多年不见的学生。学生漠然离去,但老师还在等着他的学生出来,这种八十年代的师德不仅是给香港人看的,二十一世纪的老师们看看也会脸红羞愧。&&&&《张家少奶奶》说的是相关于小资产阶级的故事。说经历过了长期的动乱之后。大量的前工商业者受到激烈冲击,张家的长媳欧阳瑞丽也不得不改变原来少奶奶的生活,操劳家务。他还帮人带孩子,到里弄生产组当临时工。她的小姑张文影被迫下乡,受刺激而得病,瑞丽为照顾文影的病费尽心血。在新政策颁布之后,张家被抄走的物资得到归还。他们生活又走上了昔日的道路,已经病愈的小姑却和嫂子产生了新的矛盾。香港人中有不少都是大陆过来的,对大陆还有很多的印象,这部片子结合某些观众的就能够作为很好的证据。讲述一下大陆人民是什么样的,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一定就比香港差多少。另外一点,也能够让很多心中惴惴不安的香港人了解一下,如今国内的政策是个什么样子,将来又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别动不动别人说什么信什么,那样真的很傻。&&&&《女大学生宿舍》是一部青春活泼的片子,故事围绕着八十年代初某大学二零五宿舍内刚刚进入大学的几个女同学展开,匡亚兰是个刚强的姑娘,她不愿成为养母的负担,靠打零工勉强读完了高中。辛甘从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宠爱,十分任性。宋歌是班干部,她尊师守纪,热爱劳动,可内心深处缺乏对同志的信任和热情。夏雨胆小而单纯,具有诗人的气质。来自农村的骆雪梅性格温和善良。五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的同学,就这么住在了一起发生各种矛盾就是肯定的了,但是在相互的熟悉和了解之后,几人终于建立了身后的友谊,成了真正的同学。话说这部片子可是绝对青春的,这种内容在香港绝对找不到,光是那种大环境的校园,就足够香港牌象牙塔里的家伙们喝一壶了。&&&&《边城》和其他片子不大相同,电影改编自国内的一本同名小说,说的是民国初年湘西小山村撑渡老船夫冯汉元外孙女和船老板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通过镜头展示出了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探讨了华夏民族传统的人情伦理,揭示了封建落后的愚昧思想对人的束缚和造成的悲剧。绝对的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在这个时期的国内电影中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类型了,按照莫非的眼光来看,至少摄影师绝对有国际水准,放在二十一世纪看都是很唯美的,香港电影能够玩出这种水准的真没几个。&&&&最后的《金猴降妖》,则是一部动画片,取材自《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的片段,莫非记得这部片子可是在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和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尚都拿了两的,所以也建议最好能够拿一百五十分钟完整版的过来,让香港观众见识一下,他们所认为的落后地区,玩出来的动画片是什么质量的,话说香港还真玩不出这种东西来。&&&&六部片子列出来,有展示国内人文、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的,还有有展示电影业功力的,总之绝对能够让大多数香港观众了解一个他们之前看不到的国内,莫非真是用心良苦了。
如果您认为《超级明星制作人》不错,请把《超级明星制作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超级明星制作人,超级明星制作人 第四零五章、电影文化交流的连载更新!第7部:大结局 第十九章 选择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岳托,全都来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云,京城再度戒严。
  要对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祯随即调祖大寿进京,同时,他还命令陕西的孙传庭、山东的刘泽清进京拉兄弟一把,总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调来了。
  但问题在于,祖大寿、孙传庭这类人,虽然能力很强,但有个问题——不大服管,特别是祖大寿,自从袁崇焕死后,他基本上就算是脱离了组织,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当然,他也不服管。
  对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崇祯很愤怒,后果不严重,毕竟能打的就这几个,你要把他办了,自己提着长矛上阵?
  但不管终究是不行的,崇祯决定,找一个人,当前敌总指挥。
  这个人必须有能力强,战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寿等猛人服气,且就在京城附近,说用就能用。
  满足以上条件的唯一答案,是卢象升。
  崇祯十一年(1638),卢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赶到京城,本来想马上找皇帝报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后,问:
  你想干嘛?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位仁兄来的时候,父亲刚刚去世,尚在奔丧,所以没穿制服,披麻戴孝,还穿着草鞋。如果这身行头进宫,皇帝坐正中间,他跪下磕头,旁边站一堆人,实在太像灵堂。
  换了身衣服,见到了崇祯,崇祯问,现在而今,怎么办?
  卢象升看了看旁边的两个人,只说了一句话:主战!
  站在他身边的这两人,分别是杨嗣昌、高起潜。
  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知道你们玩猫腻,就这么着!
  据说当时杨嗣昌的脸都气白了。
  崇祯倒很机灵,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和谈的事,那都是谣传,是路边社,压根没事。
  卢象升说,那好,我即刻上阵。
  第二天,卢象升赴前线就任,就在这一天,他收到了崇祯送来的战马、武器。
  其实崇祯送来这些东西,只是看他远道而来,意思意思。
  然而卢象升感动了,他说,以死报国!
  就如同九年前,没有命令,无人知晓,他依然率军保卫京城。
  他始终是个单纯的人几天后,卢象升得知,清军已经逼近通州,威胁京城。
  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三万多人,大致是清军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主力,要真死磕,估计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数识时务的明军将领都很消停,能不动就不动。
  然而卢象升不识时务,他分析形势后,决心出战。
  卢象升虽然单纯,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干不动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袭。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士兵出发前,他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军令: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趁着夜色,卢象升向着清军营帐,发起了进攻。
  进攻非常顺利,清军果然没有提防,损失惨重,正当战况顺利进行之时,卢象升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的后军没有了。
  按照约定,前军进攻之后,后军应尽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后军,虽然现在还能打,但毕竟是趁人不备,打了一闷棍,等人家醒过来,就不好办了,无奈之下,只能率前军撤退。
  卢象升决定夜袭时,高起潜就在现场。
  作为监军太监,高起潜并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他只是说,路途遥远,很难成功,卢象升坚持,他也就不说了。
  但这人不但人阴(太监),人品也阴,暗地里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搞得卢总督白忙活半天。
  差点把命搭上的卢象升气急败坏,知道是高起潜搞事,极为愤怒,立马去找了杨嗣昌。
  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卢总督虽然单纯,脑袋还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潜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且文化低,没法讲道理,要讲理,只能找杨嗣昌。
  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是个死脑筋,没开窍,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给卢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议和是权宜之计,是伟大的,是光荣的。
  卢象升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杨嗣昌闭上了嘴。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卢象升,有时似乎也不单纯。
  “我手领尚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要轮到我的头上!”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下场,那一幕,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议和,再被朝里那帮言官扯几句,汉奸叛徒的罪名,绝对是没个跑与其死在刑场,不如死在战场,他下定了决心。
  杨嗣昌也急了,当即大喝一声:你要这么说,就用尚方宝剑杀我!
  卢象升毫不示弱:
  要杀也是杀我,关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报国!
  杨嗣昌沉默了,他明白,这是卢象升的最后选择。
  卢象升想报国,但比较恶搞的是,崇祯不让。
  事实上,卢象升对形势的分析是很准确的,因为夜袭失败,朝廷里那帮吃饱了没事干的言官正准备弹劾他,汉奸、内奸之类的说法也开始流传,如果他同意和谈,估计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烦的是,崇祯也生气了,因为卢象升上任以来,清军依然嚣张,多处城池被攻陷,打算换个人用用。
  此时,一位名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说,我去。
  刘宇亮,时任内阁首辅,朝廷重臣,国难如此,实在看不下去,极为激动,所以站了出来。
  崇祯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我去,阅兵。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激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激动,以身报国,激动完了,回家睡觉,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激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交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水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高起潜却不讲,阴人阴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高阳失陷了。
  高阳,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干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赤(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血、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内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派出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足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迎敌。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黄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
  黄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这位俘虏,清军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希望他能投降,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绝之后,他们毫无意外,只是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此人。
  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
  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衣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消息很快流传开来,举国悲痛。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日,听说此事的卢象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高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高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草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身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日弹尽粮绝,敌众我寡,而我决心已定,明日出战,愿战着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日,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身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部队,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根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强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迎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白,败局已定了,他的火炮、箭矢已经全部用尽,所部人马所剩无几。
  但他依然挥舞马刀,继续战斗,为了他最后的选择。
  然后,清朝官员编写的史料告诉我们,他非常顽强,他身中四箭、三刀,依然奋战。他也很勇敢,自己一人,杀死了几十名清兵,但他还是死了,负伤力竭而死,尽忠报国而死。
  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卢象升虽然位高权重,却很年轻,死时,才刚满四十岁。
  他死的时候,身边的一名亲兵为了保住他的尸首,伏在了他的身上,身中二十四箭而死。
  他所部数千人,除极少数外,全部战死。
  我再重复一遍,这就是气节。
  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
  中庸有云:
  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
  我钦佩这样的人。
  幽默记得不久前,我去央视对话节目做访谈,台下有问观众站起来,说,之前一直喜欢看你的书,但最近却发现了个问题。
  什么问题?
  之前喜欢看,是因为你写的历史很幽默,很乐观,但最近发现你越来越不对劲,怎么会越来越惨呢?
  是啊,说句心里话,我也没想到会这样,应该改变一下,这么写,比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了,接班的多尔衮也没蹦几天,就被孝庄干掉了,然后孤儿寡母在辽东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李自成进入山林后,没过几天,由于水土不服,也都过去了。
  然后,伟大的大明朝终于千秋万代,崇祯和他的子孙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是的,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历史的真相。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我感觉自己还是个比较实诚的人,所以在结局即将到来之前,我想,我应该跟您交个底,客观地讲,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我而已。
  虽然结局未必愉快,历史的讲述终将继续,正如历史本身那样,但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将延续特长,接着幽默下去,不保证你不难受,至少高兴点。
  忽悠正如以往,清军没有长期驻守的打算,抢了东西就跑了,回去怎么分不知道,但被抢的明朝,那就惨了。
  首先是将领,卢象升战死,孙传庭、洪承畴全都到了辽东,准备防守清军,我说过,这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没办法,不拆房子就塌了。
  其次是兵力,能打仗的兵,无论是洪兵,还是秦兵,都调到辽东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是,东墙补上了,西墙塌了。
  说起忽悠这个词,近几年极为流行,有一次我跟人聊天,说起这个词,突然想起若有一天,此词冲出东北,走向世界,用英文该怎么解释,随即有人发言,应该是cheat(欺骗)。
  我想了一下,觉得似乎对,但不应该这么简单,毕竟如此传神的词,应该有一个传神的翻译,苦思冥想之后,我找到了一个比较恰当的翻译:hereandthere回想过去十几年,自打学习英语以来,我曾翻译过不下两篇英语文章,虽然字数较少(三百字左右),但回望短暂的翻译生活,我认为这个词是最为恰当的。
  这个词语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熊文灿先生。作为一个没有兵力,没有经验的高级官员,他主要的武器,就是先找这里,再找那里,属于纯忽悠型。
  但值得夸奖的是,他的忽悠是很有效果的,在福建的时候,手下只有几个兵,对面有一群海盗,二话不说,先找到了郑芝龙,死乞白赖地隔三差五去找人家(所以后来有的官员弹劾他,说他是求贼),请客送礼,反复招安,终于招来了郑芝龙。
  虽然后来证明,郑大人是不大可靠的,但在当时,是绝对够用了,后来他借助郑大人的力量,杀掉了不肯投降的海盗刘香,平定了海乱。
  这种空手道的生意,估计熊大人是做上瘾了,所以到中原上任的时候,他也玩了同一套把戏,先here 招降了刘国能,再用刘国能,there招降了张献忠,hereandthere,无本生意,非常高明。
  但这种生意有个问题,因为熊大人本人并无任何实力,只要here不行,或者there 不行,他就不行了。
  张献忠就是个不行的人,按照他的习惯,投降的时候,就要想好几时再造反,所以刚开始,他就不肯缴械,当然,这也有个说法,之所以不肯缴械,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罪孽深重,要留着自己这几杆枪,为朝廷效力。
  熊文灿倒是很高兴,表扬了好几次,后来他果真缺兵,去找张献忠要几千人帮忙,张献忠又说还没安顿好,先休整几天。
  张献忠住的地方,就在今天襄樊的谷城地区,他老人家在此,基本就是县长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天都要去县城里转一圈,算是视察,他手下的兵也没消停,每天都要刻苦操练。
  与此同时,张县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是有错误的,比如,每次打仗的时候,都用蛮力,很少动脑子,且部队文化太低,没有读过兵法。为了加强理论教育,保证将来再造反的时候,有相当的理论基础,他找来了一个叫做潘独鳌的秀才,给他当军师。
  这位潘独鳌到底何许人也,待查,估计是个吴用型的人物,应该是几次举人没考上,又想干点事,就开始全心全意地给张献忠干活,具体说就是教书,每天晚上,在张县长的统一带领下,大大小小的头目们跑去听课,课程有好几门,比如孙子兵法等等。学习完后,张县长还要大家写出学习心得,结合实际(比如再次造反后,该怎么打仗),分析讨论,学习气氛非常浓烈。
  但他所干过最猖狂的事,还是下面这件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初的一天,谷城县令阮之钿接到报告,说谷城来了个人,正在和张献忠见面。
  阮县令的职责是监视张献忠,加上他还比较尽责,就派了个人去打探看看到底是谁来了,谈了些什么。
  没过多久,那人就回来了,他说谈了些什么,就不太知道了,但来的那个人,他认出来了。
  李自成。
  阮知县差点晕过去。 按照常理,自从一年前被打垮后,李自成应该躲在山沟里艰苦朴素,怎么会出来呢?还这么大摇大摆地见张献忠。
  让人难以想象,这个来访者确实是李自成,他是来找张献忠要援助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自成就这么在谷城呆了几天,都没人管,又大摇大摆地走了。
  其实不是没人管,是没法管。
  张献忠之所以嚣张,是因为他手下还有几万人,而熊大人,我说过,他的主要能力,就是这里、那里的忽悠,要真拿刀收拾张县长,就没辙了。
  而且更麻烦的是,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
  在明末农民起义的许多头领,在张头领是个异类,异就异在他不太像绿林好汉,反而很像官僚。
  比如他在投降后,就马上马不停蹄地开始送礼,从熊文灿开始,每个月都要去孝敬几趟,而且他还喜欢串门,联络感情,连远在京城的诸位大人,他也没忘了,经常派人去送点孝敬,所以每次有什么事,他都知道得比较早。
  此外,张县长还很讲礼数,据某些史料讲,他去见上级官员时,还行下跪礼,且非常周到,具有如此天赋,竟然干了这个,实在选错了行。
  古语有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张县长的心,似乎也差不多了,从上到下,都知道他要反,只不过迟早而已,比如左良玉,曾多次上书,要求解决张献忠,还有阮知县,找熊文灿讲了几次,熊大人没理他,结果气得阮大人回家自尽了。
  总之,无论谁说张献忠要反,熊文灿都表示,这是没可能的,张献忠绝不会反。
  对此,许多史料都奋笔疾书,说熊大人是白痴,是智商有问题。
  我觉得这么说,是典型的人身攻击,熊大人连忽悠都能玩,绝非白痴。他之所以始终不相信张献忠会反,是因为他不能相信。
  我相信,此时此刻,熊文灿的脑海里,经常出现这样一番对话,对话的时间,是两年前,熊大人刚刚接到调令,在以找死的觉悟准备赴任之前。
  对话的地点,是庐山。对话的人,是个和尚,叫做空隐。
  熊文灿跑去了庐山,找到空隐,似乎是想算卦,然而还没等他说话,空隐和尚就先说了:
  “你错了!(公误矣)”
  怎么个错法呢?
  “你估量估量,你有能搞定流贼的士兵吗?(自度所将兵足制贼死命乎)
  “不能。”
  “有能够指挥大局,独当一面的将领吗?(有可属大事、当一面、不烦指挥而定者乎)
  “没有。”
  按照上下文的关系,下一句话应该是:
  那你还干个屁啊!
  但空隐毕竟是文明人,用了比较委婉的说法(似乎也没太委婉):
  “你两样都无,上面(指皇帝)又这么器重你,一旦你搞不定,要杀头的!”
  熊文灿比较昏,等了半天,才想出一句话:
  “招抚可以吗?”
  然而空隐回答:
  “我料定你一定会招抚,但是请你记住,海贼不同流贼,你一定要慎重!”
  这段对话虽然比较玄乎,但出自正统史料,并非杂谈笔记,所以可信度相当高,空隐提到的所谓海贼,指的就是郑芝龙,而流贼,就不用多说了。
  他的意思很明确,熊大人你能招降海上的,却未必能招降地上的,可问题是,熊大人只有忽悠的能耐,就算海陆空一起来,他也只能招抚。外加他还收了张献忠的钱,无论如何,死撑都要撑下去。
  死撑的结果,就是撑死。
  张献忠之所以投降,不过是避避风头,现在风头过去,赶巧清军入侵,孙传庭和洪承畴两大巨头都到辽东,千载难逢,决不能错过。
  于是,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正当崇祯兄收拾清军入侵残局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反叛,攻占谷城。
  谷城县令阮之钿真是好样的,虽然他此前服毒自尽,没有死成,又抢救过来了,但事到临头,很有点士大夫精神,张献忠的军队攻入县城,大家都跑了,他不跑,非但不跑,就坐在家里等着,让他投降,不降,杀身成仁。
  很明显,张献忠起兵,是有着充分准备的,因为他第一个目标,并非四周的州县,而是曹操。
  以曹操作为外号,对罗汝才而言,是比较贴切的,作为明末三大头领之一,他很有点水平,作战极狡猾,部下精锐,所以张献忠在起兵之前,先要拉上他。
  罗汝才效率很高,张献忠刚反,他就反,并与张献忠会师,准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奋斗。
  顺道说一句,张献忠同志在离开谷城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贴布告,布告的内容,是一张名单,包括这几年他送出去的贿赂,金额,以及受贿人的名字,全部一清二楚,诏告天下。
  不该收的,终究要还。
  我没有看到那份布告,估计熊文灿同志的名字,应该名类前茅。
  但此时此刻,受贿是个小问题,渎职才是大问题。
  熊文灿还算反应快,而且他很幸运,因为当时世上,能与张献忠、罗汝才匹敌的人,不会超过五个,而在他的手下,就有一个。
  在众多头领中,左良玉最讨厌,也最喜欢的,就是张献忠。
  他讨厌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太闹腾,他喜欢张献忠,是因为这个人虽然闹腾,却比较好打,他能当上总兵,基本就是靠打张献忠,且无论张头领状态如何,心情好坏,只要遇到他,就是必败无疑。
  所以左总兵毅然决定,虽说熊大人很蠢,但看在张献忠份上,还是要去打打。
  几天后,左良玉率军,与张献忠、罗汝才在襄阳附近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惨败——左良玉。
  所谓惨败,意思是,左良玉带着很多人去,只带着很少人跑回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嚣张,瞧不上张献忠,结果被人打了埋伏。
  这次失败还导致了两个后果,一、由于左良玉跑得太过狼狈,丢了自己的官印,当年这玩意丢了,是没法补办的,所以不会刻公章的左总兵很郁闷。
  二.熊文灿把官丢了,纵横忽海几十年,终于把自己忽了下去。
  一个月后,崇祯下令,免去熊文灿的职务,找了个人代替他,将其逮捕入狱,一年后,斩首。
  代替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逮捕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如果你还记得,当年推举熊文灿的人,是杨嗣昌。
  从头到尾,左转左转左转左转,结果就是个圈,他知道,事到如今,他只剩下一个选择。
  崇祯十二年(1639)九月,杨嗣昌出征。
  明朝有史以来,所有出征的将领中,派头最大的,估计就是他了,当时他的职务,是东阁大学士,给他送行的,是皇帝本人,还跟他喝了好几杯,才送他上路。
  崇祯是个很容易激动的人,激动到十几年里,能换几十个内阁大学士,此外,他的疑心很重,很难相信人。
  而他唯一相信,且始终相信的人,只有杨嗣昌。在他看来,这个人可信,且可靠。
  可信的人,未必可靠。
  对于崇祯的厚爱,杨嗣昌很感动,据史料说,他当时就哭了,且哭得很伤心,很动容,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不辜负领导的期望。
  当然,光哭是不够的,哭完之后,他还向崇祯要了两样东西,一样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另一样是给左良玉的:平贼将军印。
  然后,杨嗣昌离开了京城,离开了崇祯的视线,此一去,即是永别。
  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杨嗣昌到达襄阳,第一件事,是开会。
  与会人员包括总督以及所有高级将领。杨嗣昌还反复交代,大家都要来,要开一次团结的大会。
  人都来了,会议开始,杨嗣昌的第一句话是,逮捕熊文灿,押送回京,立即执行。
  然后,他拿出了尚方宝剑。
  明白。这是个批斗会。
  总督处理了,接下来是各级军官,但凡没打好的,半路跑的,一个个拉出来单练,要么杀头,要么撤职,至少也是处分,当然,有一个人除外——左良玉。
  左良玉很慌张,因为他的罪过很大,败得太惨,按杨大人的标准,估计直接就拉出去了。
  但杨嗣昌始终没有修理他,直到所有的人都处理完毕,他才叫了左良玉的名字,说,有样东西要送给你。
  左良玉很激动,因为杨嗣昌答应给他的,是平贼将军印。
  在明代,将军这个称呼,并非职务,也不是级别,大致相当于荣誉称号,应该说,是最高荣誉,有明一代,武将能被称为将军的,不会超过五十个人。
  对左良玉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之前他把总兵印丢了,这种丢公章的事,是比较丢人的,而且麻烦,公文调兵都没办法,现在有了将军印,实在是雪中送火锅,太够意思。
  杨嗣昌绝顶聪明,要按照左良玉的战绩,就算砍了,也很正常,但他很明白,现在手下能打仗的,也就这位仁兄,所以必须笼络。先用大棒砸别人,再用胡萝卜喂他,恩威并施,自然服气。
  效果确实很好,左良玉当即表示,愿意跟着杨大人,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干到底。
  对于杨嗣昌的到来,张献忠相当紧张,紧张到杨大人刚来,他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熊文灿只会忽悠,但杨嗣昌是玩真格的,事业刚刚起步,玩不起。
  张献忠对局势有足够的判断,对实力有足够的认识,可惜,跑得不足够快。
  他虽然很拼命地跑,但没能跑过左良玉,心情激动的左大人热情高涨,一路狂奔,终于在四川截住了张献忠。
  战斗结果说明,如果面对面死打,张献忠是打不过的,短短一天之内,张献忠就惨败,败得一塌糊涂,死伤近万人,老婆孩子,连带那位叫做潘独鳌的军师,都给抓了,由于败得太惨,跑得太快,张献忠连随身武器都丢了(大刀),这些东西被左良玉全部打包带走,送给了杨嗣昌。
  消息传来,万众欢腾,杨嗣昌极为高兴,当即命令左良玉,立即跟踪追击,彻底消灭张献忠。
  左良玉依然积极,马上率军,尾随攻击张献忠。
  局势大好。 士为知己者死十几天后,左大人报告,没能追上,张献忠跑了。
  杨嗣昌大怒,都打到这份上了,竟然还让人跑了,干什么吃的,怎么回事?
  左良玉回复:有病。
  按左大人的说法,是因为他进入四川后,水土不服,结果染了病,无力追赶,导致张献忠跑掉。
  但按某些小道消息的说法,事情是这样的,在追击过程中,张献忠派人找到左良玉,说你别追我了,让我跑,结果左良玉被说服了,就让他跑了。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在杨嗣昌看来,基本是零,毕竟左良玉跟张献忠是老对头,而且左大人刚封了将军,正在兴头上,残兵败将,拿啥收买左良玉?无论如何,不会干这种事。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左良玉很得意,张献忠很落魄,左良玉很有钱,张献忠很穷,然而张献忠确实收买了左良玉,没花一分钱。
  他只是托人,对左良玉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的大意是,你之所以受重用,是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你还能如此得意吗?
  所谓养寇自保,自古以来都是至理名言,一旦把敌人打光了,就要收拾自己人,左良玉虽说是文盲,但这个道理也还懂。
  然而就凭这句话,要说服左良玉,是绝无可能的,毕竟在社会上混了这么多年,一句话就想蒙混过关,纯胡扯。
  左良玉放过张献忠,是因为他自己有事。
  因为一直以来,左良玉都有个问题——廉政问题。文官的廉政问题,一般都是贪污受贿,而他的廉政问题,是抢劫。
  按史料的说法,左良玉的军队纪律比较差,据说比某些头领还要差,每到一地都放开抢,当兵的捞够了,他自己也没少捞,跟强盗头子没啥区别。
  对他的上述举动,言官多次弹劾,朝廷心里有数,杨嗣昌有数,包括他自己也有数,现在是乱,如果要和平了,追究法律责任,他第一个就得蹲号子。
  所以,他放跑了张献忠。
  这下杨嗣昌惨了,好不容易找到个机会,又没了,无奈之下,他只能自己带兵,进入四川,围剿张献忠。
  自打追缴张献忠开始,杨嗣昌就没舒坦过。
  要知道,张献忠他老人家,原本就是打游击的,而且在四川一带混过,地头很熟,四川本来地形又复杂,这里有个山,那里有个洞,经常追到半路,人就没了,杨大人只能满头大汗,坐下来看地图。
  就这么追了大半年,毫无结果,据张献忠自己讲,杨嗣昌跟着他跑,离他最近的时候,也有三天的路,得意之余,有一天,他随口印出一首诗。
  这是一首诗,一首打油诗,一首至今尚在的打油诗(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打油诗都能流传千古,可见其不凡功力,其文如下: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
  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文采是说不上了,意义比较深刻,所谓邵巡抚,是指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是指监军廖大亨。据张献忠同志观察,这二位一个是经常来转转,一个是经常跟着他走,只有杨嗣昌死追,可是没追上。
  这首诗告诉我们,杨嗣昌很孤独。
  所有的人,都在应付差事,出工不出力,在黑暗中坚持前行的人,只有他而已。
  在史书上,杨嗣昌是很嚣张的,闹腾这么多年,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
  当年我曾很不理解,现在我很理解。
  他只是信任这个人,彻底地相信他,相信他能力挽狂澜,即使事实告诉他,这或许只能是个梦想。
  毕竟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能够彻底地相信一个人,是幸运的。
  崇祯并没有看错人,杨嗣昌终将回报他的信任,用他的忠诚、努力,和生命。
  崇祯十三年(1640)十二月,跟着张献忠转圈的杨嗣昌得到了一个令他惊讶消息:张献忠失踪。
  对张献忠的失踪,杨嗣昌非常关心,多方查找,其实如张头领永远失踪,那也倒好,但考虑到他突遭意外(比如被外星人绑走)的几率不大,为防止他在某地突然出现,必须尽快找到这人,妥善处理。
  张献忠去向哪里,杨嗣昌是没有把握,四川、河南、陕西、湖广,反正中国大,能藏人的地方多,钻到山沟里就没影,鬼才知道。
  但张献忠不会去哪里,他还有把握,比如京城、比如襄阳。
  京城就不必说了,路远坑深,要找死,也不会这么个死法。而襄阳,是杨嗣昌的大本营,重兵集结,无论如何,绝不可能。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某某事情绝无可能,建议你给他两下,把他打醒。
  张献忠正在去襄阳的路上。
  对张献忠而言,去襄阳是比较靠谱的,首先,杨嗣昌总跟着他跑,兵力比较空虚,其次,他的老婆孩子都关在襄阳,更重要的是,在襄阳,有一个人,可以置杨嗣昌于死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创造了跑路的新纪律,据说一晚上跑了三百多里,先锋部队就到了,但人数不多——十二个。
  虽然襄阳的兵力很少,但十二个人估计还是打不下来的,张献忠虽然没文凭,但有常识,这种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所以这十二个人的身份,并不是他的部下,而是杨嗣昌的传令兵。
  他们穿着官军的衣服,趁夜混入了城,以后的故事,跟特洛伊木马计差不多,趁着夜半无人,出来放火(打是打不过的),城里就此一片浆糊,闹腾到天明,张献忠到了。
  他攻下了襄阳,找到了自己的老婆孩子,就开始找那个能让杨嗣昌死的人。
  找半天,找到了,这个人叫朱翊铭。
  朱翊铭,襄王,万历皇帝的名字,是朱翊钧,光看名字就知道,他跟万历兄是同辈的,换句话说,他算是崇祯皇帝的爷爷。
  但这位仁兄实在没有骨气,明明是皇帝的爷爷,见到了张献忠,竟然大喊:千岁爷爷饶命。
  很诡异的是,张献忠同志非常和气,他礼貌地把襄王同志扶起来,让他坐好。
  襄王很惊慌,他说,我的财宝都在这里,任你搬用,别客气。
  张献忠笑了,他说,你有办法让我不搬吗?
  襄王想想也是,于是他又说,那你想要什么?
  张献忠又笑了:我要向你借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
  脑袋。
  在杀死襄王的时,张献忠说:如果没有你的脑袋,杨嗣昌是死不了的。
  此时的杨嗣昌,刚得知张献忠进入湖广,正心急火燎地往回赶,赶到半路,消息出来,出事了,襄阳被攻陷,襄王被杀。
  此后的事情,按很多史料的说法,杨嗣昌非常惶恐,觉得崇祯不会饶他,害怕被追究领导责任,畏罪自杀。
  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很无聊。
  如果是畏罪,按照杨嗣昌同志这些年的工作状况,败仗次数,阵亡人数,估计砍几个来回,都够了,他无需畏惧,只需要歉疚。
  真实的状况是,很久以前,杨嗣昌就身患重病,据说连路都走不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按照今天的标准,估计早就住进高干病房吊瓶了。
  然而他依然坚持,不能行走,就骑马,吃不下,就少吃或不吃,矢志不移地追击张献忠。我重复一遍,这并非畏惧,而是责任。
  许多年来,无论时局如何动荡,无论事态如何发展,无论旁人如何谩骂,弹劾,始终支持,保护,相信,相信我能挽回一切。
  山崩地裂,不可动摇,人言可畏,不能移志,此即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当他得知襄王被杀时,他非常愧疚,愧疚于自己没有能够尽到责任,没有能够报答一个知己的信任。
  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是经不起歉疚的,所以几天之后,他就死了,病重而亡。
  他终究没能完成自己的承诺。
  他做得或许不够好,却已足够多。
  对于杨嗣昌的死,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当时的,一种是后来的,这两种态度,都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活该。
  当时的人认为,这样的一个人长期被皇帝信任,实在很不爽,应该死。
  后来的人认为,他是刽子手,罪大恶极,应该死。
  无论是当时的,还是后来的,我都不管,我只知道,我所看到的。
  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人,在绝境之中,真诚,无条件信任另一个人,而那个人终究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孩子们的结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