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梅本慧张虎组成语羊同音字成语的

[转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
&&&窦桂梅:被阅读改变的教育人生
来源:中国教育报 & 本报记者 张贵勇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被小人书叩开的阅读之门
“正是童年对自然的阅读、少年对小说的阅读,奠定了我后来的精神底色,界定了我一生的精神格局。”
“我从小在偏僻的农村长大,最初与文字的相遇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提及最初的阅读体验,窦桂梅说,她小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书,唯一能见到的就是小人书。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读小人书。在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那行云流水的线条、人物丰富的表情,再配上简洁生动的文字,像施了魔法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她。
上小学后,窦桂梅更加痴迷地读着小人书,凡是能找到的,她都爱不释手、百看不厌。《红楼梦》、《小刀会》、《西游记》、《大刀记》、《一块银元》、《周扒皮》等洞开了她未知的世界,让她有了一种忘我和沉醉的阅读体验。尤为难忘的是《三国演义》,全套48本的小人书,由于姥爷的事先铺陈,阅读时更是有似曾相识的体验。
中学是在县城读的,每天上下学都要坐火车。在候车室等车之余,窦桂梅习惯花上两分钱租一本小人书,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静静地看。一次,她沉浸在《秋风五丈原》的悲凉中,完全丢掉了周围的世界,当她终于从难以接受的结局中走出来的时候,猛然发现周围出奇的沉寂。完了!火车早就开走了。于是,她在候车室待了一整夜……
而今,小人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在大型的书店或书城,也很难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机缘巧合,2003年,窦桂梅有机会去台湾讲学。在那里,她发现了小人书的另一种表达——图画书,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那些画面精美、富有想象力的图画书,有一种直抵内心的力量。于是,她带了一大堆书回家,包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爷爷总会有办法》等,并以之为教学内容,成为在国内讲授图画书最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源于对小人书的潜心阅读,窦桂梅善于启发学生关注图画书的细微处,发现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潜在之意,从而生成了一个个生动而难忘的教学现场。一位教师听过窦桂梅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后,写道:“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也结束了,但窦老师的教学技艺却一次又一次地荡涤着我的心灵,启发着我的思想。这样的课堂绝不仅仅是活跃,也不仅仅是孩子们获得表达能力的培养,而是直抵心灵的爱的教育。”
人到中年的窦桂梅,如今依然喜欢看小人书,还经常买来很多套小人书,和低年级学生一起看。每每沉浸到小人书的世界里,她放佛又回到那个多彩的童年。
“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美丽”
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有诗云: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但对窦桂梅来说,识字,让她认识了自己,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也注定了她一生与语文相伴。
窦桂梅坦言,最初的认字是从报纸上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报纸往往被用来糊墙。每天睡前,她喜欢和弟弟望着天花板,一起玩找字的游戏。游弋在文字世界里的快乐,以及找到文字后的欣喜若狂,至今还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在此过程中,她的识字量飞速增长,尽管也有很多误读,如“枉费心机”一直被她读成“狂费心机”,“解数”被读作“姐”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过来,而这也让她对教师职业充满了尊敬。
考上中师,走出大山,对窦桂梅来说,是人生的一段分水岭,也是阅读历程中的起跳板。当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面对卷帙浩繁的书籍时,突然有种几近窒息的幸福感,感觉世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于是开始大量的不知疲倦的阅读。读中师那3年,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普希金、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冰心、徐志摩、叶圣陶、老舍,从《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她都爱不释手。她尤其喜欢《简·爱》,喜欢反复品味女主人公的内心对白,女主人公甚至成了她心中不灭的偶像。这也是她在后来的代课生涯中,始终追求语文教学的恒久动力。
窦桂梅说,中师二年级时,她喜欢晚自习到图书馆读《红楼梦》,每次会以泪洗面,伤感不已,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对书中那苍天之下的一声叹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虽不懂更深之意,但却一下子记住了这句话。有些书她不止读过一遍,一些语句至今还能背下来,如《复活》开篇,“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也在石板缝里……”
如今,一有空闲,窦桂梅就到学校附近的万圣书园淘书,一待就是多半天,她甚至打趣地将之称为“我的书房”。书园有很多人文社科类的经典书籍,而抱一摞书回家,手中的书和内心的感觉一样,都是沉甸甸的。
“与其说我爱看小说,不如说是文学让我窥见生命的柔软与美丽。”窦桂梅说,那些人文经典让她拥有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在文学的熏陶和濡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她的内心变得丰富多情、细腻浪漫。而这也是她之所以成为一个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表达极具感染力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源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从日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日本国土上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日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唯有读书,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读书 最需要的是行动
■本报记者 张贵勇
教师要有一颗柔软的心
记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教师的阅读层次。你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最缺什么?最需要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
窦桂梅:小学教师欠缺的主要是人文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现在很多老师的心不够柔软。我们今天看到媒体报道了部分教师毫无人情与底线的行为,这反映的首先是这些教师作为一个人,应当拥有的正义、平等、博爱等最基本的素养是缺失的。当然,这背后有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负担普遍很重,白天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没有片刻的喘息,这是不从事教职的人们所无法理解和体会的。于是,相当数量的教师不看新闻、不读报纸,更不读书。对于这样的教师,只要能捧起书本,哪怕读读文摘小品、掌故趣闻,也算是修身养性了,总好过逛街、打牌。而对于在教师队伍中的“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们”,我想不用我的推荐,他们也一定能够自觉地丰实自己的思想。
关于学科专业素养方面的阅读,可以分成两种,一是教师应当读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读物,特别是当一个成熟教师到达高原期的时候,回头来看那些曾经读过的书,也许就会有许多新的领悟,觉得“诚哉,斯言”。另一种就是教师应当读的所教学科的相关读物。以语文教师为例,起码得系统读过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现代汉语,以及相当数量的作品文选。
不论是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经典和原典都是首选。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代表作家作品本来面貌的原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
记者:语文教师要成为杂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吸收文学、历史、心理等学科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教育教学所用,你有什么样的经验或建议?
窦桂梅:其实不单是语文老师,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关于语文教师的阅读,我想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循序渐进,量入为出。我们知道,引导学生阅读时,第一步是培养兴趣、请君入瓮,其实教师读书也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书籍。如果觉得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无趣,不妨先从孙绍振、王先霈的文本细读指导丛书读起。觉得《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明朝那些事儿》足够通俗易懂。《存在与时间》太有挑战性,《苏菲的世界》、《思想的盛宴》也是不错的速成替代品。凡有所得,必成学问。
第二,逼着自己养成读书习惯。好的习惯需要重复练习方能形成,如果以前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么逼着自己每天抢一点、占一点、挤一点时间,就像薛瑞平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逐渐形成习惯后,手边没书的日子,反而觉得分外空寂。
第三,学会建立读书与教书的联系。虽然书中有黄金屋、千盅粟,但死读书的结果就是读死书。语文教师在读书时,心里要有一根弦,那就是书中的内容是否与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关,凡是好的素材要注意积累,说不上什么时候的偶然得之,会为你增光添彩。
但是,无论如何,读起来才是最重要的。唯此,身为语文教师的你,才能真正笑傲课堂,指点江山,才能自如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刁难诘问,什么公开课、评优课统统纳入你的五指山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文武昆乱不挡,每天引得学生人欢马叫,教室里艳阳高照。
校长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记者:从普通教师到校长,你的阅读内容和方法想必发生了改变。你认为,作为校长的阅读与作为教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作为校长的阅读,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窦桂梅:担任校长之后,角色转变了,有太多从来没有经历过、没有学习过的事情要去面对。所以,此时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意义上的爱好,而是带有责任、有所担当的阅读。因为,你也许会因为阅读而改变学校的航向,作出自己的决策。
金克木老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将阅读分为以下几类: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进行阅读;躺着读的书——文艺类书籍;走着读的书——能自身与之对照,与之谈话的书。
如果说当教师时更多的是跪着读、站着读、躺着读,那么做了校长以后可能更多的就是坐着读和走着读。坐是思考的姿态,依靠它,我学着在未知的领域里通过阅读获得宝贵的经验,比如对经济学、管理学书籍的阅读。走着读,代表行动与实践,不论印证、对话,还是比照、反例,都为我提供一面照出自己的镜子、一条坦途之外的小径。比如说,我曾经读过教育论,如今站在校长的角度回顾,有些曾经我不理解的问题,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似乎觉得就是理所当然。一些没有读过的课程论,进入我的视野后,我所思索的就是这本书带给学校的意义,而非仅仅限于曾经任教的学科。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放弃了一些曾经吸引我的愉悦,但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未曾开启的窗。
写作中沉淀生命
&&■窦桂梅
当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讨论像暴风骤雨一样不断冲刷着我们。一方面,我们要面对各种理念的更迭,以及各种关于课堂教学的批判;另一方面,每天还要在辛苦琐碎的课堂生活中徘徊,折腾得疲惫不堪。课堂教学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面对惶惑,或多或少都要执教公开课的我们,应当如何寻找课堂坐标?怎样克服一次次研究、试讲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激情、希望、魅力经由研究课的一点,漫射到教学生活的年年岁岁、角角落落?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让笔静静记下自己,在课堂本身找寻“我是谁”。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每一种力量、每一个领域都要找到一种合法性来为自己论证,每一个人也都需要自我引导,自觉营造课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等待任何权威的指令。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始终不会迷失自己。
于是,一个字,一个字,具体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一句话、那一句话,组成了这一段话、那一段话……千万朵花的美,是一瓣瓣的、用笔绽放开来的灵魂之花。当这涓涓细流终究汇聚成海,海纳百川的你怎能不“笑傲江湖”——如此,你也许会感慨:阅读自己的课堂“录像”的文字,就是倾听心灵花开的过程。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更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我围绕“课堂捉虫”写下了近百篇的课堂反思,并因此出版两本随笔,还出版了其他几本专著。有些贴在网站和自己的博客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这些文字汇集起来,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指导参考书。
自己尝到甜头,我还鼓动其他教师一起写。之所以能够有底气在众多比我学历高的青年教师面前诲尔谆谆、诱人循循,首先要感谢的就是引我走向教学觉醒之路的教学反思——教育写作。有一次,我没有时间给教师评课,就让他们自己写写教后反思。没想到,两个年轻人的“反思”引发了大家的反思。谁说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像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写,让自己更切身明白“曾经”是怎么回事。
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又可以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写,或深邃或宏大,或微小或辽阔,或忧愁或明快,或抒情或议论……
就是这不拘一格的、一系列的书写,令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思想与细节,在头脑中一次次地“昔日重现”;能够保持对自己课堂问题的清醒,对评价者的“距离”,自觉地辨别批判的声音,就可以“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当我们阅读自己心灵的文字花瓣,轻点自己记录的精神财富的时候,我们文字里投出的理性是否变得更加敏锐和灵动了?我们的语言是否因为更加中肯,而引发教学行为上的忠直?我们的心灵是否因书写变得更加正直、勇敢和善良?我们的道德使命是否因不断累积,而变得更加清晰而富有力量?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
*************************************************************************
记小学特级教师窦桂梅
来源:莲山课件网,,作者:王鹏伟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漫长的。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属于每个生命,可是,只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够永远拥有它们。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未来生活的风雨中扩展出金色的年轮。
&&&&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给萌芽状态的生命注入鲜活的基因,为鲜活的生命奠定发展的基础。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就是这样一位以“为鲜活的生命奠基”为己任的人。&
&&&&&&&&&&&&&&&&&&
&&&&1967年4月,窦桂梅出生在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孕育了她坚韧的个性,为她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2年,年仅15岁的窦桂梅走过弯弯的山路,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
&&&&1986年,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意识到,她不属于一份工作,而属于一番事业。从教以来,她阅读了约300万字的专业书籍,写下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多万字的教学笔记。她通过6年的函授学习,获得了中文专业本科学历,直至攻读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
&&&&1992年她主动争取到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对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窦桂梅格外珍视。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明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她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她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她可爱的学生;在她耳畔,空荡荡的教室里还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讲着讲着,竟忘了
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
&&&&这节课讲的课文是《王小二》,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描述,感人的配音朗读,活跃的师生交流,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市级、省级乃至全国范围的公开课接踵而至。1995年和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近年来,窦桂梅先后在《吉林教育》、《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为她出版3本专集:《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与学生的心灵对话》、《为生命奠基——窦桂梅教育教学论文集》。
&&&&199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邀请全国部分科学家、优秀教师代表赴北戴河,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度假并共商科教兴国大计,受到了江泽民、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应邀的20位科学家、30位教师代表中,窦桂梅是最年轻的一位。这在她14年的教育生涯中是一个亮丽的音符。
&&&&&&&&&&&&&&&&&&&&二&
&&&&窦桂梅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学会发现自己,赏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那么他们将获得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而且教师的任何担心和唠叨都是多余的。在她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萌芽。
&&&&班里有个叫陈轶姝的女孩,刚入学时,听写10个词语,错了8个,对了两个,孩子很沮丧。窦桂梅鼓励她说:“没关系,我像你这么大时,连这两个词还不会写呢!”第二次听写还是这10个词语,陈轶姝仅写对了4个,窦桂梅鼓励道:“有进步,继续努力!”直到陈轶姝把这10个词语全写对。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还有三次……十
次不行还有第十一次的善待。在她的悉心呵护之下,陈轶姝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窦桂梅始终把希望和自信留给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抬
起头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暗示作用。
对此,窦桂梅有切身的感受。
&&&&那是日早晨,窦桂梅像往常一样步入教室上课,只见一个女孩手捧一束鲜花跑上前来:“老师,教师节快到了,我妈特意买了这束鲜花送给您,祝您节日快乐!”窦桂梅激动地说:“谢谢!”课堂上,她隐约感觉到有些孩子的神情不自然,而献花的孩子却显得异常兴奋。下课铃声一响,突然有好几个学生围了上来,有
的说:“老师,我妈早就给您准备好了一条纱巾。”有的说:“老师,对不起,明天我一定让我妈给您买一件礼物。”……话还没听完,窦桂梅脸上火辣辣的,她后悔自己未假思索的一声“谢谢”竟引来了孩子的误解。她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纯真的感情是不需要礼物来证明的。”教师节那天,教室里出奇的安静。窦桂梅刚走上讲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祝窦老师节日快乐!”接着孩子们齐声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窦桂梅的眼睛湿润了。
&&&&从教至今,那束鲜花是窦桂梅所收下的第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忍伤害孩子的自尊;那束鲜花也是窦桂梅所收下的最后一份学生家长的礼物——因为她不能玷污孩子的心灵。
&&&&为了保持孩子善良纯真的本性,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1998年起,窦桂梅带领她的学生和地处大西北的贫困山区小学以“结对子”的方式开展了长期的手拉手活动。这其中有青海省互助县高寨乡曹家堡小学女教师达明菊的班级,有青海省互助县什巴乡全国师德标兵刘让贤任校长的什巴小学。千里之外的手拉手活动使孩子们
懂得了“希望工程”的真实涵义。
&&&&&&&&&&&&&&&&&&&&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使窦桂梅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她进行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向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陈腐教育观念提出了大胆挑战。
&&&&她首先对现行教材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精读180篇,泛读80篇,新增72篇。在此基础上,6年来她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典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警句,掌握了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阅读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余秋雨的《牌坊》、刘镛的《莹窗小语》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中国)到“美国中学生必读的30本文学著作”,学生都进行了
广泛的涉猎。据统计,全班人均阅读书刊145本,平均识字量高达3500字——远远超过了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大量的语言文字积累和民族文化熏陶,是窦桂梅语文教改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窦桂梅深谙这句名言蕴涵的朴素道理,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她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逛书店,看展览;组成小记者团,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开展环保宣传、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班级各期刊小组每月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出版《先锋报》、《小松
树》等刊物。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语文教育和生活教育融为一体。
&&&&为了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灵性,窦桂梅始终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在讲著名作家玛拉沁夫的名篇《峨眉道上》时,学生提出:作者在文中交待路旁休息的铺路人时,为什么不细致描写铺路人的表情?如能描绘出铺路人汗流浃背的样子,不是更能使读者感受到铺路人劳动的艰辛吗?在讲《飞机遇险》这篇课文时,窦桂梅满怀敬意地叙述周总理是怎样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叶挺将军的小女儿,而把死的危险
留给自己。这时有的学生突然发问:“周总理去重庆谈判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为什么没想到可以抱着小杨梅一起跳伞呢?”一石激起千重浪,有的说:“课文写得不合情理,文中用好几句话写遭遇险情时周总理对工作人员的嘱托和对小杨梅的鼓励,而且后面还加了个省略号。当时情况那么紧急,周总理怎么来得及讲那么多道理教育别人!”有的说:“不知道小杨梅现在还活着没有?我想采访她核实课文的细节描写是否真实。”本来统一的“标准答案”就这样在学生的发散思维中土崩瓦解了。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教育就是将现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时传授下去。”
&&&&窦桂梅的教改实验引起了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她先后8次在全国范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应邀到北京、天津、南京、郑州、武汉等地作教学观摩课及专题报告70余场。有关专家认为,窦桂梅的教改实验,遵循了母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汉语文教育的民族化方向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窦桂梅的十点反思
来源:阿呆语文网,,作者:窦桂梅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
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我听到时光的钟声,告诉我已经长大了……”这是和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唱的歌。那钟声是在告诉学生告别童年,长大成为少年、青年。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志的关怀,专家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
走 近 窦 桂 梅
今天中午,我把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读完了,感觉翻开这本书,游离在每一个字符之中,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受到窦老师那富有激
情、睿智、爽朗的个性。她爱读书,更善于读书。她说,是读书,使她精神高贵而丰富,使生
命深刻而阔远;是读书,让她在有限的从教时间内,实现自身的无限。并说自己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在读书中,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她爱写随笔,更善于斟酌。她在网上、网下练笔成了习惯,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她感觉练笔就好比开花,没有一定的时间和力量,是不可能让一瓣一瓣的花朵展开自己的面容的,以为刚一动笔就能一鸣惊人,那或者是天才,或者只是妄想罢了。就连鲁迅也称自己的文字是“硬写”出来的。她推崇“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心得。不要说自己没时间,更不要
说已经太晚了,因为“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即使真是到了迟暮之年,秉烛而行也
比“昧行”要好。
她强调,不可否认,通过学历教育、讲座式培训、公开课磨砺、科研训练,教师的确能够获得长足的专业成长,甚至可以被送上成功的“
快车道”。但她认为,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内生型”内生型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积极的专业自信。不过,这种“内生型”的底气的确需要教师自觉、自主的学习力,以及个人积极向上的执著力等。
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窦老师有一个很优秀的女儿,在初三学习。是一个像她妈妈一样有着爱读书的好习惯。我了解到她非常敬佩、欣赏
张思明老师,她说他每天清晨4点30分起床,或健身或读书。他在旅途中、会议间,总是抽空干“私活”——悄悄拿出教育书籍或者数学难题回顾和重温。这就是坚韧,这就是积攒。我了解到她特别喜欢“人民教育”这本杂志,执子之手,与子偕行。并频频投稿于它。张思明老师也是在这里与之相识的。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窦老师在清华的艰辛与殊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这本书里,我了解到窦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网名是玫瑰,“桂”与“梅”颠倒过来“梅桂”的同音不就是“玫瑰”吗。在网上最先揭开她的面纱的是朱永新老师。
境由心生。好花要有好心情赏,有好的心情才能欣赏到好的风光。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使放出光和热;你的内心如果是一块冰,就是化了也还是零度。因此,面对教育的系列让人不满的现象,面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困惑与压力,我们要从中寻找阳光、快乐的地方——根系教育的土壤,理想滚烫于心,紧贴地面行走,激情向上生长。这就是窦老师的心声。
*************************************************************
&&魅力窦桂梅
来源: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网,作者:叶和丽,
作为教师,我们无暇去做“玉米”,更不屑于去做“粉丝”。但,我们一不小心也会成为“追星族”,听说窦桂梅要到广州讲学,我们在
一个月前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10月30日,我们小学部全体语文老师在徐主任的带队下浩浩荡荡地奔赴中山大学“梁銶琚堂”,聆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授课和演讲。
窦桂梅是近年来在教育界升起的一颗明星,现任清华附小副校长,集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等多种荣誉称号于一身,曾作为科教界的优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等七位政治局常委的亲切接见。
近年来,窦桂梅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走到哪里都会掀起层层的热浪。她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下面我试从以下四个字来解读窦桂梅的魅力:
&&&&第一个字:爱
窦桂梅是个情感丰富的女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咱东北女人就是豪爽。”她这种豪爽情感的底色是一个“爱”字。她的这种“爱”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蓄积已满的自然流露,这种爱已经深深根植于窦老师生命的底蕴之中。
热爱:首先她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从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能看出来。因为爱生活,她特别珍惜自己的工作,觉得能教语文是上天对她的恩赐;因为爱生活,她对教育怀有一腔热情,并由热情生发出一种感动,这种感动又生发出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力量;因为爱生活,她是那么执着地深爱着她的孩子们,她虔诚地和她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幸福地成长着:她和孩子们一起滚在雪地里打雪仗,给全班七十二个孩子每人一封成长书信,用录像记录着每位孩子宝贵的童年足迹…
挚爱:她是个爱语文的人,三番五次、软磨硬泡说动学校领导终于让自己从一位音乐代课老师转成了数学主科老师,继而又转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语文学科。因为对语文的挚爱,她肩扛熟睡的女儿,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演练自己的课堂技巧,终于在第一次的教学比赛中一炮打响,使昔日的丑小鸭迅速蜕变成今日教坛上的白天鹅。如果没有对语文学科的挚爱,她今天也许是一个平凡的音乐教师,或者还在按部就班地做着数学老师。那么,中国的小语界将失去一
位领跑者。
博爱:她还将自己宽厚的爱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家乡,对亲人、对朋友、对同事都怀有赤诚而执着的爱。过节,她会千里迢迢背上大包的衣服回家乡散发给乡亲们,她会为了实现对朋友的一句承诺而宁愿累跨自己。她不停地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猜猜我有多爱你?
一个心中溢满爱的女人是个有魅力的女人。
&&&&第二个字:情
激情: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过:“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
窦桂梅是个性情中人。无论有多疲惫,一旦站在讲台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这种激情犹如一团烈火迅速点燃起学生心中的那团火,把整个课堂烧得沸水滚滚。她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这种激情如果放在别人身上也许会觉得肉麻和恶心,但放在她身上就特别自然,因为这是来自于她心底的自然流露。有人这样评价她:“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倾情:在课堂上的窦桂梅是全情投入,倾情挥洒。她扮演落叶,和扮演小虫、小蚂蚁的孩子们一起趴在地上体会“爬”,和扮演小鱼的孩子们一起钻到桌子地下体验“躲”和“藏”。激昂处她和孩子们一起激昂,缠绵处她和孩子们一起缠绵。高兴她和孩子们一起击掌,伤心她和孩子们一起落泪。课堂上的窦桂梅全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个孩子,倾情挥洒着童真。
深情:在课堂上,窦桂梅总能深情地引着孩子渐入佳境,使课堂高潮迭起。上《秋天的怀念》,她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史铁生的好好活,还感受自己的好好活,感受人类的好好活。上《晏子使楚》,她以“规圆矩方”入课,让晏子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主题越来越鲜明、深刻,最后,归总到“每个要有尊严地活”,延伸到“尊严来自于由外到内的实力”,上升到“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都建立在由外到内的实力上”这样的高度。最后以一曲雄厚浑圆的《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结束课堂,像一部大剧的徐徐落幕,“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
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更带不走人类那永恒的声音……”窦老师用自己深情的歌声把学生、把课堂,也把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时空的隧道,在绕梁的余音中体会人类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尊重”。
&&&&第三个字:度
温度:无论怎样的气候与环境,窦桂梅老师总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师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课堂的温度。她说,这种温度的提升需要老师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老师的“精”“气”、“神”。窦老师善于捕捉课堂的点滴契机点燃学生的激情:“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我看到你们脸上的这种灿烂的笑了!”就这样,学生的信心被一点点激发,学
生的激情被一点点点燃,课堂的温度在一点点提升。
广度:大家都知道语文要积累,但知道不等于做到。窦桂梅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老师们哪,积累就是积德呀!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要积德呀!”窦老师为了孩子们的积累可以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了课堂教学的广度,窦老师把功夫花在备课上,她认为:老师们好好备课就是最好的培训。为备《晏子使楚》这一课,她翻阅了多少材料啊:《晏子春秋》、《战国策》以及中国外交史上的相关资料。正因为有教师课前的醉心投入,才会有课堂的广度和学生视野的宽度。
深度:窦桂梅老师更追求课堂的深度,她注重举一反三,更注重举三反一。主题教学是她课堂的鲜明特色,在她的课堂上,围绕一个主题,品读课文也好,补充材料也好,最后都要引申,要拓展,要升华。《晏子使楚》别的老师把它当成一个历史故事来教,她不,她认为:语文要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学完《晏子使楚》,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和楚王就
给我们提供了“尊重”的典范,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尊重”?
这是一个多么现实而又深刻的主题!
窦老师的温度、广度、深度让语文教学长出的不再是一棵棵小草,而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第四个字:场
牧场:窦桂梅老师说:语文教师要做牧羊人,语文教学要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不是圈养。窦老师用自己的实际教学告诉同行
:“语文是没有围场的。”教学《晏子使楚》,窦老师又补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两篇文章,通过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进行比较,让同学们明白:晏子的从容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支撑,而韩信忍受的是个人的屈辱,却锻炼了自己百折不挠的气度。通过重读《狼和小羊》让学生明白:小羊和晏子同样的有理有据有节,但换来的结果却是不一样,所以,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有理有据有节。在课堂上,窦老师适时把《燕子春秋》的古文段提出来,让学生对照阅读,积累成语和典故。窦老师沿着一个主题,把学生慢慢引到了一个水草丰茂的语文牧场,接下来还怕羊儿不吃草
立场:窦桂梅老师强调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追潮。今天强调语言文字训练,于是就对课文条分缕析、满堂训练,明天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于是老师就彻底退居一旁,完全由学生主宰课堂。教育极左极右的摇摆,摇掉的将是我们民族的未来。窦桂梅老师毫不客气地将没有思想的男教师比作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把没有独立思想的女教师比作没人欣赏的空花瓶。她呼吁要做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老师,这样教出的学生才能有思想,有人格尊严。窦老师坚持自己的立场,又不断反省和充实自己的立场。当年的“三个超越”的提出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小语界沉睡的灵魂,但也被有些人批
评是“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在一片赞扬和批评声中,窦老师潜心钻研,又在“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提出“主题教学”,并日臻完善,走向成熟。
磁场:语文教师成为牧羊人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窦老师坦言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她说:读书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因为读书能使你变得有内涵,有修养,有风度,这样的女人眼睛里闪烁的是迷人的光彩,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窦桂梅以她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锐敏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也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我们感受她,学习她,但不能模仿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今天的报告会上,面对窦桂梅老师的眼泪,我们明白在这条不断探索、不但超越自己的路上,窦老师走得有多累,有多苦,但同时又有多幸福。让我们以期待的目光,期待着窦桂梅带给我们的一个个惊喜,期待着春天的播种和耕耘会迎来一个灿烂的丰收的金秋。
*****************************************************************************
一朵为小语激情绽放的玫瑰
――我眼中的窦桂梅老师
来源:教育在线网,
五一节里,我们学校布置每一位年轻老师学习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游园不值》。我打开这份实录,又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番。看到
那些文字,我的眼前总浮现出4月份在南京听课时的情景。我又一次感受到,只看她的课堂实录,那是理性的睿智;听窦老师的讲座,是心灵所向的美好;而身临窦老师的课堂,则是是洪流的冲刷,激情的燃烧,更是深深地陶醉。没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总归是一种遗憾。
我清晰地记得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窦老师就一直在讲台前为投影仪、黑板的位置前后不停地忙碌着。我突然有些感动。因为在三天的观摩课中,这种小事都是“助教”在旁边帮忙的,窦老师作为最后的“压轴戏”,却丝毫没有架子,像是在张罗着准备迎接客人的主人一样热情大方。
到她课后说课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她这样做的“苦衷”:她告诉所有听课者:公开课有两个作用:首先是给学生上,第二个原因是培训教
师。她说,台上的这些课件,我有必要准备吗?是给你们(听课者)看的,因为学生拿着教材,给他们一说不就完了吗?公开课上有好多话,我是说给台下的老师听的。这就是公开课里隐藏的一种文化。是呀,难怪窦老师为了黑板的位置、角度不停地忙碌着,这里面竟然含着这样善意的目的。佩服!
因为我很幸运,亲临了窦老师的课堂,因此,我就谈一谈这份书面材料中所没有反应出来的动态的东西,那些最感动我的小细节吧。
在整个课堂中,我一次又一次听到了“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孩子们”,“你的回答真让我感动。”等一句句温暖的,直达人心灵深
处的呼唤。那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呼唤,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在她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我们也随着她游了一次园。那是一座开满鲜花的、处处留着惊喜的古典之园。再来看看窦老师的神态、表情,那么投入,那么专注,更是那么地陶醉。(她自己陶醉了,我们更是不能自拔。)宛如一朵在晨露中傲然绽放的玫瑰,清新而又动人。她的手臂随着语言的表达,随着学生的回答一次次高举、伸展,更显得那么地优雅,这优雅中含着一股力量,一次又一次引领孩子走向知识领域的高度。窦老师就像一个指挥家,带领她的演员们(她的学生们)演奏出一曲又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在短短的两节课时间里,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高是矮,无论表达得连贯还是不令人满意,窦老师总是轻轻地走过去递上话筒,另一只手则是很轻地搭在这位同学的肩上,亲切地注视着他,像久违的老朋友一样热情,像谈心的母子一样自然,这个动作传递给学生的是多大的鼓励与安慰呀!在她的怀抱里,学生们完全放下了隔阂,与窦老师的心贴在了一起。
音乐往往在关键的时候给人以最大的震撼,如果说课前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那么课终她那饱含深情的演唱是什么
呢?是交响乐的高潮迭起,是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回声,更让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走出教室,走向美好的明天。
许多公开课上总看见老师带着自己的感悟和学生们一起感啊悟啊,说是自主,说是探究,其实也不过是老师把自己咀嚼出来的东西让孩子
再嚼一遍。窦老师的课里,她也带学生感,悟,更多的却是把资料放在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自己悟,然后得出自己的东西。因此,学生在窦老师的眼里,应该不只是不懂事的孩子,而是大写的一个人,会思考的一个人,窦老师的课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奠基的课堂。今天,她的课给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的自然也就一个字:值。
在窦教师的课中,我们也明白了: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没有教师对文本的研究和探索,学生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从这儿进来从这儿出去,一无所获。所以,窦老师的课,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温度。
窦老师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种偶然,但也是我工作历程中的一种必然。她向我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这将是我工作、人生中永远
的追求。我会用双手辛勤地播种,收获属于我的满园春色。
**********************************************************************
特级教师窦桂梅语录
来源:丽蓉语文工作室,
-b5a9-1993bad96119
1、不能小看小学老师
  我们有理由让社会相信:不能小看小学老师,没有他们的劳动,辛勤的浇灌,孩子就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更谈不上森林一片。作为一名立志在教育战线中执著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孩子的生命之树。相信,对我,对我们小学教师为教育永远绿满人间的神圣劳动会充满深深的敬意。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  2、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2)
3、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为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4、要带领孩子们阅读
  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3)
5、三个超越的本质
  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体验、知识、精神、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1)
6、反思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祖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要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走出历史困境,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8)
7、教育要创新
  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0)
8、读书是读给自己的
  现在的学生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会中印,会停顿,你听得很动人,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看似范读起来娓娓动听的老师,也不见得对文章感受的有多么深刻。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5)
9、叶澜教授谈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科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教育前沿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能解决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和他人心灵对话的魅力。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84—85)
10、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
  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它应有个泛化的过程,一个深化的过程,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者要肩负民族责任来发展教育,而不是靠功利主义的短期繁荣来发展教育发展学校。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58)
11、让学生独立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长大,最终成为他自己。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体验中思考,让他们演出独立成长的活剧,而不是天天复制自己,并粘贴到学生的心里。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1)
12、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3、要一步一个脚印
  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教师要想成功,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成,但全新做好一件事可以成;一下子成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4、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成功
  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一棵树: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吸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改革才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15、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78)
16、抓住教育的真谛
  人的意志无可限量,人的想象奇异无边,人的智慧永远自由驰骋。抓住培育生命,为人生、为民族、为未来奠基的教育真谛,我们的语文教育之树就会永远绿满人间。
******************************************************************
学习名师窦桂梅
来源: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topicid=55068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就是她那个样子。
窦桂梅,语文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玫瑰与教育》等多部专著,主编《小学语文目标质量手
册》。她提出的“三个超越”和“三个回归”理念,在语文界产生广泛影响。
读书最需要的是行动!
“读有字之书是光合作用,读无字之书是一种化学反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关注周围的世界,发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很多年了,清华
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一直有个习惯,一旦读到有趣的教育故事,看到感人的教育细节,或者有了新的感悟,总会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而今,大大小小的本子铺开来,可以铺满一书桌。凭着不懈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阅读的热爱,窦桂梅从一名代过音乐、数学、美术、思
品课的“替补队员”,成长为小语界最知名的特级教师之一,写下了数百万字的专著,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主张。
透过那些或摘录或反思的文字,我们窥见了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成长之路,也拾回了她最初的读书时光。
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在窦桂梅看来,文学素养的获得、精彩课堂的生成没有他途,唯有广泛的阅读。为了讲好课文《秋天的
怀念》,她几乎把作家史铁生的全部著作通读一遍;为了讲好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她找来对这一历史事件有着不同评价的论著,深入钻研;为了讲好图画书,她更是收集了整整两大书柜的图画书,反复对比、琢磨。讲台上的她也因此总是充满自信、底气十足,总能展现文本背后的精彩,使自己的教学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就像一位业内人士所评价的,“她所着意带领孩子们走入的是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美,美在丰富,丰富来自对不同人生的阅读”。
语文教师多读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窦桂梅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养成了阅读人文书籍的习惯,就
一定能充满自信地站在讲台上。语文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彼时的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
一位语文教师读书、教书和写书的专业发展记录,实际上就是其专业素养提高的足迹。写作,会改变教师的课堂磁场乃至生命属性。
在小学语文界,窦桂梅的爱写和能写是出了名的。
而这种习惯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小学时,窦桂梅就喜欢摘抄精彩的句子。上初中后,她迷恋上成语典故和名人格言,于是本子上写满了“深智一物,众隐皆变”、“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等精彩的句子,并一度写在给同学的送别留言里。即使工作后,每次听讲座或参加培训,她都把当时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每每翻阅这些笔记本,当时的情景乃至当天发生的小事,仍然历历在目。
多年下来,窦桂梅记下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100余万字的教后记。在她看来,写读书笔记既丰富了她的语言,
增强了她的语感,也使她获得一种终身受用的精神成长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从中练就了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她说,当我们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就会发现,那些方块字达成了语文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于是,在出国访学之际,窦桂梅带回的除了巨大的心灵触动,还有一篇篇细腻而感人的行走反思。从**本回来,她写了《刻在**本国土上
的汉字》等25篇文章。几年前,她去了乌克兰的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珍贵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照片,摆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在《朝圣帕夫雷什中学的**子》一文中,她写道:“带不走塑像,我却带来了最宝贵的没有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出现的照片——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每一次望见他,不得不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目光凝视他。”2011年4月底,窦桂梅赴美参加中美文化交流活动。20多天里,她访问了美国教育管理机构、大学以及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写下了《由希拉里的演讲想到的》等数十篇文章。
除了教育随笔,窦桂梅也精心记录着自己在课堂上的行走过程,从而不断完善每一处教学细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她写下这样的教学困惑与反思:“人该不该放鸟?鸟会不会飞走?这是我教学的困惑,也是学生思考的困惑。在知识和真理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做出选择?我把‘结’抛给了学生——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这也许像讨论‘娜拉出走后会怎样’一样,令我们继续产生更头疼的思考。”
“记录这些教后思考,会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由具体问题延伸拓展开去,努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来反思、重建。”窦桂梅说,这样的书写不仅仅是课堂记录,还是从琐碎与无奈中剥离出有价值的思想,从而超越了重复的枯燥,让教学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其实,写听课笔记不是为了体现写作水平多高,更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不断积累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观照所教的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实和内心。
正是出于对课堂和内心的观照,窦桂梅得以愈加深刻地理解孩子,渐渐明白了何为真正的语文以及语文应该教什么,也使自己成为启迪儿童爱上母语的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
但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最终目标,如今的窦桂梅依然过着白天做校长,晚上做书生的生活,从阅读中汲取前行和超越的力量。因为,她坚信迪金森的那句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
窦桂梅的个人成长之路
来源:敏思博客,,作者:王本慧
一、启程──自发追求&&&&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在窦桂梅老师看来,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窦桂梅来自农村,那块沃土把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植入她的生命──窦桂梅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窦桂梅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窦桂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窦桂梅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窦桂梅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她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她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窦桂玫梅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她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
位更换──教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窦桂梅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窦桂梅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
升。窦桂梅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一)靠“韧”劲学习&&&&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窦桂梅,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她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窦桂梅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窦桂梅生活的伴侣。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窦桂梅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在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窦桂梅每天下
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窦桂梅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二)靠“闯”劲实践&&&&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窦桂梅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有领导、专家指导的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于是窦桂梅找到校长要求上公开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他告诉窦桂梅,要先在年级组内练练,然后再说。于是年级组的教研活动,窦桂梅都特别积极地参加。除了年级组内老师的帮助,窦桂梅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她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
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窦桂梅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1992年窦桂梅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教,推翻了,再重来……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窦桂梅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一次试讲。在窦桂梅眼里,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就是可爱的学生……由于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托儿所阿姨等不及了,把孩子送来,可是课还没讲完──于是窦桂梅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由于巧妙的情境营造,生动的语言感染,
真诚的师生交流,加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感人歌声,打动了所有学生和听课教师。从此一炮打响,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窦桂梅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三)靠“恒”劲积累&&&&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窦桂梅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窦桂梅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另外,窦桂梅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为生命奠基》《我们一起成长》《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在清华附小两年中,窦桂梅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窦桂梅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结集为《教育的对话》──总结窦桂梅和教师交流中的收获和思考,并发给他们作为自己的工作总结。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窦桂梅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长。
&&&&通过自己的实践,窦桂梅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己的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
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1994年下半年,窦桂梅新接了一年级五班,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倾注了全部心血,和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一)超越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窦桂梅发现,语文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于是她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在教学中,窦桂梅和学生大胆地对现行教材进行增删取舍。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篇章的积累量。六年中,在积累内容的纵深递进中,学生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平均每个学生的识字量在3000字左右……更重要的是,窦桂梅将读书的视野从课文引发开去,从文学的视野走向人文的视野,走向文化的视野,把读书作为学生重要的语文学习过程。从“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到美国教育部推荐给学生必读的书目等。学生不但积累了大量语文知识,而且在书籍的人文熏陶中建构精神世界,形成健全人格。再比如,六年里用自己编辑的《诗词300首》,窦桂梅带领学生背诵了300多首古今诗词。从《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王维的“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孩子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从而抓住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摒弃了“课内背教条,课外背广告”的现象。张一帆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马失前蹄”,一向得意的他沮丧极了,在窦桂梅开导他的第二天,他送窦桂梅三首词《西江月》《生查子》和自己独创的词牌──《独笑傲》。他在这首词中写道:&
泪眼已朦胧,成绩难留心中。&
风光还是旧时同,恰似,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
荣辱成败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风。& 试想,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
生诗的琴弦,可以说,融会在书籍中的智慧、风骨、人生态度以及表达样式等都成为学生建立人生终极关怀的永恒资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在1999年第二期发表了窦桂梅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
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讲了《一夜的工作》《为人民服务》等课文向作家领袖提意见的鲜活事例。
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我们,作为从事“人之初”教育的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应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
(二)超越课堂&&&
“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窦桂梅告诉学生,也提醒自己,学好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
因此,窦桂梅的语文课将语文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六年中,窦桂梅请学者教授专家来作讲座、答疑;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劳动;参加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表演,口头作文大赛,课本剧表演等。窦桂梅还经常和学生逛书店,看展览,看焦点访谈,进行热点采访及社会调查活动。班级组成记者团,采访同学、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阶层的人。当然,还要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表达出来。于是窦桂梅每学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编辑杂志,迄今已编有《萌芽文集》《创造文集》《诗画文集》《发现父母》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亲近大自然,触及社会热点、焦点时所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认。
&&&&超越课堂,不仅要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还要触及他们的心灵。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窦桂玫带领学生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一封封故事真实、感情真挚的家长来信,从《莘莘学子话艰辛》到《书的故事》,从《不堪回首的文革》到《孩子,我正在看着你们呢》……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觉得来信的家长虽然是事业的强者,人生的英雄,但又是活生生的普通人,他们不像电影小说中的人物那么遥远,而恰恰是自己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就这样,一封封学生的《望星空》《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永恒的伴侣》等回信,带着滚烫的泪,含着浓浓的情传到家长的手里。且不说学生怎样情动辞发,妙笔生花,写作水平如何提高,单就精神世界的启迪就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和孩子们交流自己的读后感。有的提出希望,有的提出建议,有的赞叹不止。梁大为的妈妈读着那些理解、支持、鼓励的信不知哭了多少回。张继扬的爸爸一篇一篇回味着孩子们给他的回信,并利用双休日把亲戚的孩子叫到家里,把回信当做教材教育孩子们……最后在家长强烈要
求下,学生自发编辑一本集子──《发现父母》。相信,这份精神礼物将成为他们人生历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丰碑。
六年级的下半年,窦桂梅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窦桂玫给75个孩子写了75封心灵对白。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从写给赵航平的《想念你优美的声音》到写给黄杉的《努力吧,石头会变成钻石》;从写给宋宇庭的《擦干眼泪你会变得更潇洒》到写给谢瑶的《你拥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学生以自己的爱回报了窦桂梅的爱──从齐林的《让生命闪光》到宫策远的《点亮一盏心灯》,从孟楠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到《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封封纯真、感动、感激,甚至提建议和意见的信都化作了爱的翅膀让窦桂梅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所有的感觉都沉淀成一句话:“当老师,值!”
由此,在超越课堂的过程中,语言已经不只是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为他们身心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超越教师&&&
“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
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
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
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窦桂玫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要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
一个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追求语文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上台当老师,敢和你平等对话,敢挑你的毛病,敢提出和你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观点……
记得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窦桂玫想让学生心中永远树立邱少云这位著名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于是抓住课文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进行了精心设计。首先让学生画出最能表现邱少云精神的词语,在挖掘了“千斤巨石”“一动不动”词语后,窦桂梅引导学生抓住“半个多小时”思考:“烈火刚刚烧到邱少云身上的时候,他是怎么想的?”“当他疼痛难忍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时又是怎么想的?”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有的说邱少云想到了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生命;有的说邱少云太伟大了,他一定在心里高喊“共产党万岁!祖国万岁!”有的说为了战斗的胜利他一定会想,这点痛算什么,邱少云才不怕呢。正当窦桂梅非常激动地准备和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话时,有个学生却说话了。他说:“要是我的话,那非疼死我不可,我想火刚开始烧的时候,他坚持住了,真是了不起,不过火烧到一半的时候他有可能就昏过去了,那么他后来什么也没有想。”又有一个学生说:“ 我不同意老师和同
学的意见,我曾被水烫过,疼痛的滋味实在难忍,那么火烧的感觉会更难受。如果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没动一下的话,他心里肯定没有
想那么多,心里肯定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就是凭着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意志,他坚持到了最后。”还有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你让我们猜邱少云心里是怎么想的不好。其实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就会很感动的。本来读的时候想掉泪,可是一分析就没有感情了”。还有的同学奇怪地质疑:“邱少云他们是先遣部队,埋伏在离敌人很近的地方,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他身上带了子弹和手榴弹,那么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品被烧了那么长时间,怎么没有爆炸呢?”一个悲壮的画面被拆卸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激情没有了,变成了一个个困惑,一个个怀疑。窦桂玫呆住了,面对英雄,教师会认为他们是神,并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才不接受你的看法呢。的确,神是遥远飘渺的,而人的情感却是相近相通的。由此看来,光靠老师是不够的,只有自己去想,去悟,去创造才是最可靠的。
可见,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凭着全心全力的付出──天道酬勤,窦桂梅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又一个台阶。1998年被吉林省命名为教改典型。2000年,省教育厅为窦桂梅召开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日,窦桂梅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理想的风筝飞得高远,是由于实践的线索柔韧。因此,教师专业探索表现在“思想的技术”也好,“技术的思想”也罢,都必须是“紧贴
地面而行”。与其描述千万遍花儿的美,不如让自己一瓣一瓣地开放。
三、反思──自省常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进行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窦桂梅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2.读书一生。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窦桂梅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不断地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3.宁静致远。一个好教师不全是依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依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窦桂梅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己进行对话,让冲动的自我不断接受理智自我的的批判。
5.慎独养身。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
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
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如果说以前的成长依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从教18年的窦桂玫说她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不断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窦桂梅以她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锐敏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也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强大的磁场,在这个磁场中我们一起感受她,学习她。老师们,我们不一定会取得窦老师那样的成就,但我们要像窦老师那样努力,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经过。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音字组词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