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海水变淡水成淡水的叶子红了

王石:尊重的可能——万科世博馆的故事
下面是11月10日王石在中国政法大学燕山大讲堂50期时讲座内容:
&&&&&&&&&&&
王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政法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晚上好,很荣幸来政法大学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我到政法大学是第一次,希望不是最后一次。
介绍我的时候有很多的头衔,实际上我就是一个头衔,概括来说就是一个运动型的企业家,说了很多的头衔,实际上没有,比如说登山,实际上登山有两种,一种靠登山来谋生,靠登山来赚钱;一种就是花钱去登山。我是第二种,职业登山家是谋生的,我不是,所以准确来说是运动型的企业家。我先放一个短片和我登山有关系的(放视频短片)。大家以为我登山就只是登山,实际上除了登山之外,也在考虑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家企业和环境变化有什么关系,我们怎么考虑和采取什么行动?
万科总部大楼的故事:对自然最低干扰、对社会开放和包容
漂浮的地平线——万科总部大楼模型
今天晚上讲演的内容主要是讲万科的三种建筑,通过这三种建筑来表明万科对自然、社会、地球一个姿态,对未来的一个期许。(图片)这张照片万科新总部的大楼,今年9月28号入驻,地点是在深圳的大梅沙,我们看到万科新总部的大厦,中间的那个位置似乎是半围盒子的建筑,这是我们的新总部。这是万科的景色(图),这是他们田园当中一个房子,仰视拍的,这是一个立面图,看这张我们会发现这个建筑物的建筑面积是12万平方米,整体上应该是不小的建筑体,但是他的实际占地面积是6000平方米,占到9.5%。一般按照规划的要求来说,最低很难在低过40%,一般来说,都是占到55%到60%,最低是40%,但万科的这个建筑占地的面积是9.5%,85%的面积是不占地面积,当然除了建筑之外,都可以绿化,这是给出的第一个概念。建筑师用什么方法来建这个楼呢?从结构来说,并不是很复杂,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技术,在房屋建筑上很少用,但在建桥上已经很成熟了,就是斜拉索技术。所不同的是这个斜拉索不是用到桥,而是把十几万吨的建筑拉到空中去,整个建筑物是悬浮在空中的,通过使用建桥的斜拉索技术;第二个概念是照明系统、空调系统的环保概念,比如他的供电,无论是取暖还是采光,都是用光来发电的,这是这个建筑的特点,看到的图片是鸟瞰拍的,看不出这是一个大厦,但看设计图(如图),他确实是一个大厦,所不同的这个大厦在上面,我们可以这样形容“躺着的摩天楼,飘浮的地平线”。为什么建成这个样子?第一我们看到悬浮在地平线上,落地的是斜拉索固定的位置,其他的空出来干什么呢?这表明了这个大厦对待自然的一个态度,它面海靠山,有海风也有山风,这样整个大厦对自然干扰、对小自然的环境的干扰最小,小的自然气候干扰最小,不阻挡山风也不阻挡海风,这是它对自然的态度。
第二是他对社会的态度。我们一般说建筑要控制面积搞绿化,一般可以绿化到60%,但是万科总部的绿化面积是100%。有人会问“你还占9.5%,还有路呢?怎么达到100%”。楼顶上可以达到,当然不全是,楼顶上有大量的光、发电的太阳能板,他是主楼的供电系统,这个供电和市电联网,多余就卖给市电,不够的就由市电补充。整个空调的系统是晚上利用峰谷的原理,因为晚上一般不上班,工厂也不工作,所以用峰谷的谷值,那个用电非常便宜,让空调系统制冰,到白天的时候,大家用电很贵的时候,用制冰的冷气,给整个的办公环境进行空气调节。
12万平方米的装修,我们装修用的不是木材,没有一片木材。有同学说用的塑料吧,塑料就更不环保了。我们用的是竹子,为什么用竹子?因为竹子是速生的,中国南方大量生产竹子,但是竹子也一个特点,表皮非常硬,里面比较软,加工起来比较方便,中国现在虽然大量生产竹子,但把竹子应用到家具应用到室内装修,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万科总部大楼整个12万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面,门、地板、吊顶包括我董事长的办公桌,全部是竹子做的。你到现在万科的总部,会发现处处都是表现出它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不仅仅是提供了100%的绿化面积,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个公共的空间,什么叫公共的空间?就是万科总部的办公楼,第一是没有围墙的,第二没有与周边分离,即使像灌木象征性地围起来也没有。他对外是开放的,设计的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空间,这就是一家上市公司对整个社会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种包容的、开放的态度。这个建筑地下是两层,地上六层,中间十米到十五米空间提供的是公共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流浪汉晚上想在那过夜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是公共的空间。这就是万科对社会的一种姿态。这是我想谈万科这三组建筑的第一组,这一组已经在投放使用,同学们若有机会去深圳,欢迎光临这座大厦。
&&&&&&&&&&&&
万科总部大楼(资料图)
万科东莞建筑研究中心:零碳排放
我们再介绍第二组建筑,这个概念是不需要城市供电,不需要城市供水,不向城市排放污水,不向城市排放垃圾,零碳排放,而且环境是绿树鸟语花香,环境舒适。我们一说这样的描述,就觉得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刚才这些描绘就是万科的东莞建筑研究中心。现在部分已经在使用,预计2011年全部完成。这里做了一个规划的片子给同学看一下(放视频短片)。这个就是万科的东莞研究中心,建成了三分之一,而且已经投放了一期,现在到了二期,三期刚刚片子里已经介绍了,2011年会全部完成,这里简单说一下。为什么可以不用城市的电,第一是用太阳能发电,第二是用风能发电,第三是用垃圾发电,不用市电,完全可以自己发电。整个研究中心,占地是13万平方米;第二它的用水完全是靠雨水,只要有雨水,已经足够使用了,但是这个系统怎么来净化,雨水怎么处理,最后进入到室内。对外,既不需要水,也不排放污水,产生的垃圾,做好分类,基本上做到65%的回收,35%的回收不了是用来发电。这个建筑在住宅环境替代能源和未来的绿色住宅上,要成为一个典范。这是万科第二种建筑。国际上最优秀的团队作出的最尖端的代表未来的,已经在用的,可能用的,可能将来用得到的技术全部用上去,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的工地,可预见的未来10年,在国际排前十位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有理由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人才,用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来改进中国住宅的未来。我们要积累这样的资源团队,一块来做,一块往下推进。应该说在中国,你能做到是中国的,那一定是世界的。
2049,万科世博馆的故事:尊重的可能
第三种建筑,正在建,也就是上海世博会是的万科馆,这是我今天大家重点介绍的。这个馆是临时建筑,五月份使用,十月份就要拆除。还没有建就觉得将来要拆掉挺可惜的。(图片)从外形来看就像一个谷仓?或者像热力的发电厂,散热场是下大上小,这种建筑既要上大下小,又要下大上小,为什么像谷仓,除了类型之外你会发现有表皮的质感,其实他是用麦秸干做的。为什么用麦秸干,因为他这是临时建筑,如果用钢筋混凝土半年拆了之后就会成为建筑的垃圾,而麦秸干本身可以分解,他不会成为垃圾,这是一个环保的概念。
当然,我要介绍的不是这个建筑本身,而是这六个桶里面他反映的什么东西,万科馆的主题是:尊重的可能。尊重是可能的吗?他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尊重,一个是可能。在这之前,有数字,万科馆叫做2049,
2049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会用2049?而不用3000年?实际上是广告营销学的一个概念,表达的是未来,很容易记,记住了就想到了,2049,万科馆,关键的是未来。我们给出了一个尊重的可能。
我们一般都会强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但是实际上,我们尊重了吗?我们对自然是掠夺性的开发。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温室效应,地球承载着人类的存在,我们对地球是一种不尊重的态度,但我们再不尊重问题就严重了,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这样一个概念:尊重的可能。尊重的可能给了五个故事。我现在简单地介绍一下。
第一个金丝猴的故事,第二个水的故事,第三是沙漠化的故事,第四是白蚁的故事,第五垃圾处理的故事。
之一 金丝猴的故事
第一个金丝猴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短片(放短片)。世博会万科馆有六个桶,我们用五个桶来讲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金丝猴的故事。金丝猴和人类何其相似,是我们人类的邻居,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邻居,但是它们的栖息地被人类侵略了,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逐渐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和大熊猫一样。有一位叫奚志农摄影家,他跟踪金丝猴拍了六年,15年前,他带着拍的资料和照片到北京有关部门呼吁要保护金丝猴,没有得到多少响应,但他得到了粱从诫先生的帮助。实际上中国的民间环保就是从粱从诫和奚志农先生开始联合起来保护金丝猴开始的。这是我们的第一馆。把中国民间对大自然的保护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和国人听。有部分国外观点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只知道赚钱,在赚钱生产的过程当中,大量的消耗能源,大量的进行碳排放。我们想通过金丝猴的故事告诉他们: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中国的民间环保在行动,而他们行动起来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金丝猴的故事。
之二 水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水的故事(放视频短片),这是长江源头的一个地方,一年前的这个地方,我还可以用杯子盛水,一年后,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水了。30年来,我们的三分之一的水源都受到了污染,黄河也已经成了季节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长江迟早也会有问题。我们应该关注我们水源短缺的现状。一滴水的故事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的,讲的是我们如何节约用水取得的成绩,如何搞环境保护我们中国取得的成绩。这个故事是在讲,中国政府在江泽民和朱镕基时代实行的一项政策,叫“退耕还林”。这么多年过去了,退耕还林在水土保持、环保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谓的退耕还林就是一种补偿的机制,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告诉当地人你不要在种庄稼了,也不要再放牧了,给你补偿把种庄稼改成种树、种草,这个是中国政府最大的一次的环保行动,这个行动还在继续。依据现在国际环保组织观察的数据可证明,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成效不错。其中有一个故事值得一提,它就是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
现在新疆已经大规模的运用滴灌技术,我们知道以色列在沙漠上进行滴灌技术,农作物丰收,取得骄人成绩。新疆在20年前就引用了滴灌技术,但基本上没有成功,因为他是高科技,成本高,需要操作的人员接受过高一点的教育,中国农民不具备这样一个成本上的能力,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这是当年推广不成功的原因。但由于退耕还林的这项政策,使新疆的滴灌技术得以大面积的推广。我是今年的六月去新疆,看到滴灌技术取得的成果,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知道新疆非常缺水,因为缺水,人为地滥用水源,新疆的罗布泊已经干涸了,塔里木河经常断水。新疆的生态非常脆弱。但因运用了滴灌技术,保住了原来的农田。还有原来很多不能种植的戈壁滩,现在已经可以种树,种有经济价值的树,比如说非常有经济价值的枣树。一方面可以绿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经济价值。(ppt页面)页面下是引用的一篇文章,谈论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如何来改变第三世界沙漠地区人的贫困生活。他们的建议就是在撒哈拉沙漠运用滴灌技术,首先把海水变成淡水,再用淡水滴灌技术在撒哈拉沙漠进行绿化,如果没有新疆的滴灌技术的成功实践,我会认为这个现实的操作很难,认为这会是天方夜谭,但由于有新疆这样一个实际上的成功,我相信这篇文章设想的问题,是可以成功实现的。
之三 阿拉善:防治沙漠化的故事
第三个就是防治沙漠化的故事。(放视频短片)这是新疆库木库里沙漠,库木库里沙漠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有4500米。我是今年7月份的时候穿越了库木库里沙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34%面积是沙漠,如何防治沙漠化。这里讲的故事是在阿拉善的一个环保组织的故事,阿拉善是内蒙古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所在地,地方叫阿拉善,阿拉善生态保护协会简称SEE,这是五年前,2004年以北京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号召华人圈的企业家联手起来做防治沙漠化的一个工作,理由是首都北京的沙尘暴已经非常严重,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也是世界华人的首都,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做这个事情。我是阿拉善发起时的会员、第二任会长。上个月的28号,我已经卸任,现在是前任会长,第三任会长是台湾的一个企业家。防治沙漠化实际上就是保护梭梭林,只要梭梭林保护住了,生物的多样性就保护住了,沙漠就不会再扩大了。如果梭梭林被破坏了,其他的植物也不能生长,沙漠化会越来越扩大。所以简单来说,我们是在保护梭梭林。过去五年保护了20万亩,那边一共有1400万亩的梭梭林,我们才保护了20万亩,而每年的退化面积是35万亩,也就是说,我们五年保护下的还不够一年的退化。怎么办?现在从保护20万亩增加到200万亩,之后努力从200万亩扩展500万亩,再扩展到800万亩,再扩展到1000万亩,我们希望扩展到1000万亩的时候,退化就打住了。如果打不住,就不能逆转了。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使这个沙漠化面积不再扩大。我非常同意这个片子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没有后悔的时间了,我们只有采取行动,现在的防治沙漠化就是在行动。
今年7月份我去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署的访问当中,他们非常感到惊讶,一个环境署的官员说:“中国的企业家是这样做防治沙漠化的工作的,这样做是有成效的”。我们也感到很惊讶,从环境署资料我们得知,阿拉善SEE这个组织是世界上防治沙漠化最大的NGO组织,这个月的中旬,阿拉善SEE将和联合国环境署签工作框架协议,不仅仅是联合国环境署来大力支持SEE防治沙漠化的工作,而且将推动SEE在第三世界国家如何防治沙漠化做示范。这是我想介绍的防治沙漠化的一个故事。这张照片当地的农民种的耐旱高产的小米是我们推广的耐寒高产的庄稼。
之四 白蚁的故事
第四个是白蚁的故事。(放视频短片)刚才放的片子是我今年7月份去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进行两个工作访问。在欧洲、北美之外,环境署的第三个办公地点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这次访问当中发生了一个故事,我们向环境署介绍如何防治沙漠化,人类如何自律,人类不要贪婪、放肆。当时联合国副秘书长Steiner先生说,我们不仅仅是要尊重自然,而且我们应该要学习自然。比如白蚁是如何来打造白蚁洞穴的,如何建造一个高大的洞穴,还造了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来保持温差。
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面很舒服,因为我们有空调的系统,但是这种舒服的代价是碳排放,因为有用电,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我们发现白蚁窝里面舒服,外面可以上40度,50度,但是利用地温的循环,蚁穴内始终保持在零上22度左右。所以我们就是受这个启发,请联合国环境署地方司的司长陪同我们一块专门参观了这栋建筑。这栋屋子里面没有空调,但是很舒服。这是仿生学的学问,学习向白蚁学习建造房子。这是白蚁的故事。
之五 垃圾袋的故事
最后一个是垃圾袋的故事。我们知道中国在迅速地经济发展,也在迅速的城市化,尽管城市有很多的弊端,有很多的问题,但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比较愿意呆在城市,大部分不愿意回农村。城市一定有城市的生活方便,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城市带来了很多城市化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垃圾处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垃圾的故事,讲的就是如何对待处理垃圾。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显得有经验,像瑞典、丹麦、芬兰、挪威他们在如何处理垃圾方面已经是用非常高科技的方法。完全是真空的管道来运输。根本不需要在户外运输、分类垃圾。他们在室内,按照不同的管道真空传送,垃圾分类、发电、资源的利用有完整的一套技术。包括亚洲的国家日本,垃圾利用再循环,在日本已经达到80%的比例,这已经做的非常极致了,但我四处考察的结果,很遗憾地说,中国没有办法学。第一,北欧的,高科技,成本太高。毕竟我们的人均GDP现在才3000美金,而他们是20000美金以上;第二是需要自律性很高的,并不是高科技的方法,日本人非常自律,他们不用真空的管道,靠人来自动分类。去年我去日本做访问,一个很大商社的会长,我们非常熟了。在非正式的谈判的时候,发现他在旁边抠这个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一直在那里撕,我发现他的行为有点怪异,平时日本人是很讲究礼节的,怎么会这么不经心地抠这个东西。我问,董事长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告诉我,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一个矿泉水瓶用完了之后,垃圾分类要分三个部分,瓶体是一部分,瓶盖是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材料,要把他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广告宣传的这张薄纸,如果你不这样抠,就这样扔掉,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增加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日本已经到了家庭在扔垃圾时,就把所有的垃圾分类好,一个矿泉水瓶要分成三类。现阶段中国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们看到,常常有人喝一瓶水从车窗就直接扔掉了。所以这两种方法,中国目前阶段都还学不到。万科的小区居民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们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效果不错。但你会发现你分类了,垃圾收集的系统不跟你分类。你在这个小区里分好了,外面来收的时候,又混到一块去了。所以我们推广了一年就推广不下去了,放弃了。
NGO组织在台北进行访问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台北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恰好就是在马英九当台北市市长的时候推广了垃圾分类,我纳闷他是从哪里学的。了解到是从韩国首尔学的。再追溯,首尔是从哪里学的,是从东京学的?东京—首尔—台北,我说台北能够做到,上海也能做到,上海能做到,北京也能做到,北京能做到,深圳也能做到,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这个垃圾的故事,讲的就是台北的垃圾分类。这是万科馆的五个故事。
我们讲这五个故事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焦虑,我们焦虑的未来是怎么样?它是不确定的。如果我总结改革开放过去的30年。用三个字来概括:想不到。作为个人发展、公司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只有用“想不到”来概括。在未来的30年怎么样?我也用三个字来概括“不确定”。有各种的可能,我们希望是一种尊重,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我们自己。但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是不确定是一回事,不是说我们的行为不确定,我们的行为很确定。万科已经走了25五年的道路,秉承的是:开放、透明、规范、责任.。而且我们将来还是坚持这样的一种态度,恰好这三种建筑,就表明了万科对未来的一种态度,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希望,这就是我今天跟同学们交流的三种建筑,最后结束时用万科的一句广告语:让建筑赞美生命。谢谢。
文章来源:腾讯评论“燕山大讲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注我们:
10-2610-26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102-1102-1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吴晓波:利用互联网能让我们这个国家真正走向开放
&&&&&&&&&&★★★
吴晓波:利用互联网能让我们这个国家真正走向开放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51:37&
       
  其实我对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是唯一的一个“局外人”,我和这个行业唯一的关系,就是今年在爱奇艺上开了个“吴晓波频道”。他们给我一个数据,每期收看人群里面,有70%多以上是80后,90后占1/3。这是我特别吃惊的一个数据。我长期在财经写作,是一个特别枯燥的行业,很多年来我的读者大概有是50后、60后、70后。这次开了爱奇艺的频道,另外还在腾讯的微信里面也开了一个公众号,公众号的后台数据也差不多,80后占60%多,很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些平台能够让我的读者年轻了10岁,这是互联网给我的很大福利。   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改变我们最大的确实是互联网。前两天我在北京和互联网业界的老朋友在聊天,我们回忆一个问题,谁发明了互联网这个词?最早翻译进来的时候叫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我们怎么算、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大概知道这个名词在正式的媒体上出现,应该是1994年底,1995年的二季度左右。   “互联网”:非常天才地概括了该技术的几乎全部特征   大家觉得,这个名词其实非常的“天才”,概括了这个技术几乎全部的特征,首先是“互”,改变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一向以来单向传输的模式。另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熟悉、陌生的人在虚拟的世界联动起来,第三是形成了虚拟的网络,首先是信息网络,后来变成商品信息的网络,未来有可能变成娱乐、支付信用的网络,所以“互联网”三个字确实非常非常天才。中国互联网,早期是亦步亦趋,在美国互联网的阴影下发展而来。发展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商业应用方面,对美国造成了全面的超越,我们的上网人口在去年超过了美国,现在的智能手机每个月的出货量是美国的3倍,电子商务的利润率、阿里巴巴的净利润率去年是38%,亚马逊他们看了要疯掉了。中国腾讯等网络游戏的巨额利润,也是美国难以想象的,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在的确非常迅速。   我们怎么能够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现在反倒变成一个问题。我最近在写《腾讯传》,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互联网的企业和产业,我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世界有两个互联网:一个美国style,一个中国style
  首先我们在互联网领域看到,这个世界有两个互联网,一个是美国式的,一个是中国式的,这可能也是全世界的基本格局。但是在很多模式、价值观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互联网在硅谷的诞生,在精神上延续了1968年北美学生反抗运动的结果,这批人在美国西部地区,保持了颠覆现有秩序的精神。90年代中期,雅虎上市的时候,《商业周刊》登了一个杨致远的照片,我记得那是20年前的景象,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杨致远坐在一个老板椅上,穿着牛仔裤,光着脚。
  这是第一个上《商业周刊》光脚的企业家,代表极端、极客的精神。第二,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是时空的,处在分享、失控的状态。第三,是外生性的,美国希望通过互联网向全球输出他的价值观。第四,他认为是“不作恶”,价值观的底非常鲜明。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发展和美国非常不同。中国互联网的诞生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想赚钱”的东西,和精神层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中国互联网第一批的,像张朝阳等,他们讲述的第一批就是商业类的,就是想赚钱,是被一群非常务实的人所统治的。第二是从一开始就是被控制的状态,寡头特征明显。现在我们由PC端转移到手机端,今年我看了艾瑞的数据,我们现在每天使用最多的20个APP里面,属于BAT的有3家公司。比如我们只有一个社交网络,在美国会有很多的社交网络。&第三,我们整个是内生性的,面对中国人口红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第四对所有互联网公司的评价,基本上是没有价值观只有价值,我们用市盈率来评价。
&  中国互联网的过往20年,商业上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功。从94、95年开始北京有了第一个局域网,到2004年左右,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对美国互联网全面抄袭。当时所有的人都在说,模仿是最大的创新。这在商学院里面也讲得通,也是商学院的经典理论。所以,无论做门户也好,做搜索也好,包括像QQ,也是一个全面的模仿。搜狐最早的名字SOHOO,对雅虎的模仿,现在是SOHU。之后互联网泡沫,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
  2001年,网易通过短信方式实现盈利,之后百度找到了竞价排名,腾讯找到了虚拟道具的模式,到了年后,出现了全面的反弹。中国互联网业界里面自信心越来越大,我印象很深,年我们开互联网会议,基本上4个演讲的有2个是美国人,美国人会讲趋势、技术。年,中国人越来越统治这样的论坛,基本是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美国人也不太看得懂。
  我写《腾讯传》,他们和我说,美国人到2009年的时候才发现深圳有一家公司叫腾讯,很厉害。2008年他们都不知道腾讯,看互联网都是在上海、北京来看的。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叫BAT,我们和美国不一样,和亚洲地区的也不一样。我们的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中国很早是全面的模仿了韩国、日本的模式,但是今天龚宇、刘德乐,他们领导爱奇艺、优酷,他们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中国模式”。中国人均的人口红利的想像,是别的国家难以想象的。刘先生说优酷5亿用户里面,人均只贡献了8块钱。刘先生是做财务出身的,如果到10块钱很快翻身,到16块很赚钱,到24块钱比阿里巴巴都赚钱了。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中国模式:第三次浪潮产生的结果对第二次浪潮的再造
  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做另外一个研究,互联网在过去20年里面,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影响,远远大于对美国社会的改造、影响。我2005年去波士顿做了4个月的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人就和我说,现在我们很少谈互联网,我们主要谈怎么克服癌症,怎么可以把海水变成淡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以生物科学、材料、能源革命为主的革命浪潮。中国在过去1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互联网,我们用信息化革命的手段,再造非常陈旧的社会体制和非常陈旧的实业、传统行业。中国现在是处在一个“第三次浪潮产生的结果对第二次浪潮的再造”,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道路。
  比如在传播方面,由门户到博客、到微博、微信,使公共社会的舆论环境出现了变化,每个人现在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你的思想,虽然边界非常清楚。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不是来自由上而下的管道,传播角度来说已经越来越“平”。中国这个国家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进程中,互联网在我们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脚。
  社交网络,1999年3月份QQ诞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虚拟人,也就是QQ人。QQ人和传统人来说最大的区别,我们原来生活在街道、单位里面,QQ再造了一个虚拟的人,使我们可以找到虚拟空间里面的找到另外一个人。今天中国主要的互联网消费人口是从QQ人开始,从QQ人到QQ空间到微信朋友圈到陌陌,这使中国人,虽然我们每个人有户口,但是虚拟世界里面我们摆脱了户口,成为自我解放的人。
  第三是电商,阿里、京东,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原来中国的营销模式,北上广深先打下来,再打市级、县级再到集镇。有了互联网之后,全部被挤平了。昨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中国最大的羽绒衫公司,今年上半年关了6000多家连锁店。这说明,世界彻底被扁平了。服务业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摧毁式的,一方面是再生式的。
  信用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对传统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不是3月份银监会停止了虚拟信用卡和虚拟支付,到今天可能各位口袋里的信用卡都不见了。另外一个很大的贡献,终于在一个大数据的平台上面,终于建设了每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信用。我们现在每一笔消费,每一个出行,包括每一个视听都是被记录在案的,我们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透明人”。因为这样的透明和大数据,使每个人在未来,互联网帮我们建立我们的信用体系,帮企业建立企业的信用信息。今年阿里巴巴推出外贸贷,不需要抵押,最高限额1000万。阿里能够做,因为这些企业,所有的外贸数据都在阿里的大数据平台上可以跑出来的。
  在传播、社交、电商、信用方面,其实美国社会在这几个方面得到的改造,比如美国人的信用体系,很多年前就建立起来了。电商的部分,也没有中国冲击那么大。美国人的亚马逊等,美国的实体经济和连锁服务业的冲击,远远没有中国这么大。美国人对社交的喜好度和疯狂度也没有亚洲人那么大。当年短信的时候,我研究过,美国人一年用的短信,相当于我们一天的春节拜年短信量,想想我们对社交的疯狂。
  未来:大数据,把每个人变得非常透明
  未来,谁也看不清楚,我们都活再一个非常不确定的世界里面。但是我觉得在原来非常非常陌生的概念会对我们进行改变。中国手机每年季度的出货量是9000万左右,几乎所有的商业关系、社交关系、信用体系和学习模式,以及对娱乐的需求,大规模的向手机端做转移,已经变成了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
  中国人每一天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是3小时,比我和我女儿、太太谈话的时间都长。这3个小时是被切割的,是由5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这样被切割、组合的。手机,把时间剁成了碎片。接着是物联网,98年的时候有一本书,当时我们看到的时候觉得很难想像,当时预言未来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芯片,任何一件衣服、眼镜、餐桌甚至一幢大楼的砖头里面都会有芯片,世界由芯片构成。16年前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惊,因为芯片非常贵,但是我们现在觉得会变成事实。现在,这个在技术当中已经被攻克了。
  大数据,把每个人变得非常透明&,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变得非常透明,最终让世界变得非常透明。以后,利润不会是在信息不对称当中产生,而是在技术的本身、创意的本身产生。为什么现在大家非常看好文化行业,看好软件开发?很大因素来自于这个地方。未来,会有圈层,每个人活在自己的圈层里面,60后、70后对90后的消费习惯非常非常陌生,未来会变成圈层化,这在娱乐行业应该非常明显。
  我前些天问女儿,你最喜欢的歌星是谁?她说是鹿晗,我都不知道谁是鹿晗。我只知道姚晨,姚晨今年出了一个事,前男友说她出轨,微博有40万条跟贴,我觉得很厉害了。鹿晗在今年七夕说了“大家好”,跟了1732万条跟贴,超过了世界基尼斯记录,非常难以想象。在90后的圈层社会当中,所喜欢的娱乐明星和所欣赏的商业行为,是他的父辈完全难以理解的。未来,你问一个大学毕业生他所了解的运动鞋品牌和亿万富翁、喜欢跑北京马拉松喜欢的运动鞋品牌,完全是不一样的,未来社会会变成圈层化。
  金融革命,未来金融业会发生非常非常大的变化。&我认为中国在下一个经济周期里面,中国会变成一个金融资本主义的国家。
  视频,我把我以前从艾瑞拿到的PPT调出来,这是在吴晓波频道里面做了一个“谁统治了我们的手机”,这个数据我看到很震惊。中国人使用的APP当中,最常用的20个有7家是视频网站&。三分天下,被视频所统治。这个行业,确实处在一个井喷的前沿。
  未来,这些事情都会一一发生&。实体经济会越来越被讨论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
  前两天我去泉州,泉州有中国最多的运动服饰、运动品牌,有11家上市公司来自这个行业。我看了3家企业,惶惶不可终日,不停的关店,消费者在流失,每个CEO都在讲我们和互联网有什么关系。有一个CEO和我说,我看了《亲爱的》之后,我就想我能不能在我的运动鞋里加一个芯片,卖给中国的孩子,这样孩子丢了之后可以找到。他们找到百度合作,真的开发出这样的鞋子,和中国三大运营商谈了流量包年的协议,有了这样的芯片,孩子丢了比较容易找到,另外孩子每天走了多少路,你的脚步是否稳定,这些大数据都可以传输到后台,对你孩子进行分析。这样的一些事情,在传统的制造业中正在层出不穷的发生。
  “我百分之百的信息来自朋友圈,社交几乎控制了我所有的信息”
  社群,今年所有的行业,特别是文化行业里面,比较糟糕的还是报纸行业。&报纸行业,今年应该说是陡状地下滑。我们有一个蓝狮子的出版公司,我们2010年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情况,纸质图书每年20%到25%的下滑,同时销量部分,网店的销售部分每年以50%的增长。2010年,传统出版业已经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之后,是出版业的转型、洗牌。这个行业,在报纸行业也发生了,未来很可能在视频行业发生,这是不可逆的事件。
  当所有的信息传播由单向精英创作式的传播,变成每个人在社交的信息流里面通过非线性的阅读,从政府到每个企业、每个个人都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生产一个新闻,以及让老百姓可以看到这个新闻,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包括我个人的消费体验,我几乎已经不看任何的新闻客户端,不仅不看报纸、不看电视,对新闻客户端也不看了。以财经观察为生的一个人,我百分之百的信息来自朋友圈,社交几乎控制了我所有的信息。知识供应,我作为60后,之所以要搞“吴晓波频道”,我首先要感谢爱奇艺为我开这个不娱乐的节目。我发现长期以来我的专栏写作、图书写作,造成了我的受众非常老化,我必须要让我的思想融入到更年轻的族群,拥抱互联网。
  未来我认为会发生的事情,是世代的交替,我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当前的中国互联网的“统治者”是哪个年龄段?在什么时候创业的?我后来发现新浪、搜狐、网易、百度、360、京东等等这些人,进入互联网的创业时间是1998年四季度到1998年的四季度。16年前的种子,由这波人发芽,他们通知了中国的互联网。中国每年的创业人口大概是240万左右,100%是80后。互联网运用人口,也主要是80后、90后,这是未来10年的事实。80后、90后、00后的朋友,如何把年后的朋友“干掉”,或者的朋友用资本方式来“控制”他们。
  这样的变化,会在不同的行业当中发生。最终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个国家,能够利用互联网,从1990年硅谷跑出来的这个魔鬼,能让我们这个国家真正走向开放,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是自由、开放、失控,最后一句话是汤因比的:自觉能力的提升与丧失,是判断文明兴盛与衰落的最终标准&。这样的情况,依然发生在我们的互联网行业。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文章录入:华军&&&&责任编辑:Xieju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版权所有:江苏省企业发展工程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 &
技术支持:南京苏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号-2
建议使用高于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联系电话:025- 电子信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把海水变淡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