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一条边火柴个数2.4.3天赋模拟器,另一条边3.4.3,另外一条边个数3.4.2,怎样移动

[转载]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
平面图形的认识(1)
教学内容:第97页的“整理与反思”和98-99页“练习与实践”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进一步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使学生巩固角的概念,进一步认识角的分类及各类角的特征,能比较熟练地量角和画指定大小的角。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系统整理,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在“画一画”中复习“线和角”,在“围一围”中复习“平面图形”,在“比一比”中复习“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2、3。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用“画一画、说一说、填一填”的方法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成(&&&
6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成(&&&
4点整时,时针和分针成(&&&
3时半时,时针和分针成(&&&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我们在画一画的活动中复习了不少知识,画一画的方法还真管用,你能再用画一画的方法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1、4。
3、练一练:
⑴判断: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⑵填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和(&&& )。
(一)填空
1. 面上5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4时30分时针和分针组成(&&
)角,(&&
)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平角,(&&
)时整或(&& )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直角。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度,其余3个角都是(&
),它两条直线一定(&&&
3.经过1小时,钟面上分针转过的角度与时针转过的角度相差()
4.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过两点能画(&& )条直线。
5.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形成的折痕可能互相(&&
),也可能互相(&&&
(二)判断
1.同一平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垂直。&&&&&&&&&&&&&&&
2.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一互相平行。(&&&
如果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2度的角,那么看到的还是12的角。(&&
4.一个平角减去一个锐角,得到一个钝角。&&&&&&&&&&&&&&&
(三)选择。
1.从12时到12时15分,分针旋转的角度是(&&&
A、周角&&&&
B、平角&&&&
2.属于射线的是(&&&
A、圆的半径&&&&
B、角的边&&&
C、平行线&&&&
3.如图,从A至B的最近路线有(&& )条。
A、8&&&&&&
B、9&&&&&&
&&&&&&&&&&
&&&&&&&&&&&&&&&&&&&&&&&&&&&&&&&&&&&&&&&&&&&&&&&
4.用一副三角尺能拼成(& )的角。
度&&& B、105
度&&& C、85度
5.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角大于45,这个三角形(& )
A、有一个直角&&&
B、有一个钝角&&&
C、另外两个角是锐角
课后反思:
今天复习了平面图形线和角,以及量画角等知识,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教学中学生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在说“平行”和“垂直”是通常不用上“互相”,还有学生都忘记了“垂足”这一名称了,另外学生在进行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大都认为有三种关系——平行、相交和垂直,经过讨论确定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这些都要注意引导纠正。练习中部分学生对钟面上时针、分针之间的角度关系掌握的不好。
教学时把一些知识点进行板书:
1.直线、射线和线段
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没有端点,长度无限.
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
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
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2、垂直与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角的意义及分类
角: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 平面图形的认识(2)
&教学内容: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理与复习
1.提出要求: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先画出相关的图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进一步要求;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3.追问: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都可称为什么图形?如果把多边形进一步分类,可以怎样分?
4.让学生在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上作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大家已经会画三角形了,说一说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在三角形中一个顶点的对边是哪一条边?看一看自己画的三角形,指一下每个顶点的对边。”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画法是否正确。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
“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你能用学过的其他知识来解释上面的结论吗?
4.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教师巡视,
看学生画了几种四边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教科书第131页中间的四边形关系图,把各种四边形画在黑板
“什么样的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平行四边形的底指的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平行四边形的高指的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
“怎样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自己画一画。
还要引导学生说一说图形间的关系: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根据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逐步整理成下图。
讨论,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示意图的?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 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长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一定是长方形。
(3)正方形一定是长方形。
(4)长方形一定是正方形。
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平面图形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或哪些自己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填空
1.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正好等于其余两个内角的和,这是一个(&&&
)三角形。
2.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是72&,它的底角是(&&&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最多是(&&
)厘米,最少是(&&&
)厘米。(第三条边为整厘米数)
4.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
.5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
5.用3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1:2:3,它的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
).(&&&&&&
)和(&&&&
(二)选择
1.人们常用三角形的(&&&&
)性生产自行车大梁,运用平行四边形的(&&&&
)性应用电动大门。
A.稳定性&&&&
B.易变形&&&&&&
2.平行四边形有(&&&&&
)高,梯形有(&&&&&
)条高,三角形有(&&&&&
A.无数条&&&&
B.一条&&&&&&&&
3.圆的半径扩大2倍,则它的直径扩大(&&&&
),面积扩大(&&&&&
A.2倍&&&&&&
B.4倍&&&&&&&&&
课前思考:
复习平面图形的特征时一、要抓住从直观图形到抽象知识的概括,由具体的某个图形再进行归类,找出共同特征。二、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它们与三角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具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三、解决“练习与实践”的7.8.9题时,要注重学生方法的指导,画法要规范,围三角形时要考虑全面,求角的度数时的方法是否最优。
本课涉及到的知识要点:
1.平面图形的特征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
对边平行且相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四个角的内角和是360&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个角的内角和是180 &
由一条曲线围成
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2.画平面图形的高
3.三角形的内角和
求三角形中未知的一个角或几个角的度数,涉及到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等腰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有关比的知识。
4.把多边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
课前思考:
本课时主要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理解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复习三角形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平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课前思考:
这课时的复习设计很有条理。补充一个知识点:即能组成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关系。配套练习有教材上的第99页上的第8题。
(1)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是(三条边的长度都是整厘米数):(&&
)或(&& 、&
、& )& -------
只要怎样围都可以?
其中围成的三角形中,最短的一条边长(&&&
)厘米,最长的一条边长(& )厘米。
(2)从多边形一点出发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求多边形的内角和。掌握计算规律。
在复习三角形时,让学生按角分类以及按边分类时学生都能知道,在教师出示相应的集合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的,上下来本以为问题不大,可在做天天练上的题目:三角形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怎样分?分别用图来表示。对这一题目,很多学生都做得不够到位。不能很好的用图表示,很是疑惑,课上已经出示过集合图,也让学生交流过,为何还会出现这一现象呢?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复习课的课堂效率也有待提高。在复习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要让学生知道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也是等边三角形。
课后反思:
在练习时,我班学生也出现了沈老师所说的现象,上课时,对三角形分类的两张集合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能说出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做练习时要学生自己用图表示,部分学生就有困难了,特别是用图表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还有些学生的练习反应出对作底边上的高还有困难。
课后反思:
现在的这两个班,我是分别在五年级和六年级时接手的,而且,我没有任教过使用国标本教材的四年级。今天复习课上涉及到的这些内容基本都是四年级教材上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这两个班的学生学得怎么样,我心中是没有底的,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了解也主要是基于以前使用过的教材。借助今天的复习课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我对这两个班的学习情况基本有所了解,我对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也更清晰一些了。画平面图形指定的底边上的高是一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难点,他们还没有真正掌握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还有一些学生是画了垂线段后忘了标出垂足和写上“高”。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也不是很理解。这让我想到应该把三、四年级的数学教材拿来学习一下,教师心中有数了,复习起来才有效。
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除了按沈老师的教学设计完成相应的内容外,还补充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拓展练习,并让学生掌握期中的规律:当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之和是偶数时,其中最长的边是周长/2-1,最短的边是2;当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之和是奇数时,其中最长的边是(周长-1)/2,最短的边是1。
第二,发现学生在作图上问题很大,不少作图题操作不规范。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1)
教学内容:第12册100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与区别。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运用这些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形成知识体系。
3、渗透转化思想,并能运用这一思想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复习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1.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
我们已经了解了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
&&二、整理复习
1.周长和面积的概念。
(1)那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呢?谁能任选一个图形,来说说呢?指名学生到前面去演示。
(2)那么谁能概括地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学生回答后板书: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3)表示图形的周长我们用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忆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4)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回答后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5)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用面积单位,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呢?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后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6)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2.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老师这里有两幅图,请你分别较
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出示“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如果图中每小格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形,认真讨论这两个问题。
(2)汇报:通过观察、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指着说)
①&&&
第一幅图:面积相等,周长不等。
②&&&
第二幅图: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3)小结:由此可见周长和面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3.周长计算公式。
那同学们还记得怎样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1)同桌一起回忆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
(2)指名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3)多让几名学生说说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4.面积计算公式。
我们已经一起回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那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用6个平面图形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讨论:有关面计算公式是在哪个图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这6个图形可以用怎样的网络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生汇报:你们将这6个图形组成了怎样的网络图?哪一组派一个代表上面来汇报?为什么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根据汇报同时投影上出示下图)
(4)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在谁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像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很常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2.老师家客厅里有一块窗帘长3米、宽1.2米。
问题1:这块窗帘有多大?
问题2:如果要在窗帘的周围缝上花边,你认为应买回多少花边?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6—8题。
(一)填空
1. 27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公顷=(&&&&
2.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一个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面积是(&&&&&
一个挂钟的时针长5厘米,一昼夜这根时针的尖端走了(&&&
)厘米,针尖扫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用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厘米,也可能是(&&&
在长20厘米,宽1.8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
)面积是(&&& )。
(二)选择
)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A.等底等高&&&&
B.完全一样&&&&
C.完全一样的直角
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
  A.都比原来大&
B.都比原来小& C.都与原来相等
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
A.24厘米&&&&
B.12厘米&&&&
C.18厘米&& D.36厘米
(三)解决问题。
1.有一块长2米,宽1.6米的塑料薄膜,用它做规格相同的塑料袋,袋长4分米,宽3分米,可做多少个塑料袋?
2.在一个直径是16米的圆心花坛周围,有一条宽为2米的小路围绕,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儿童卧室里的挂钟的底板是从一块长1.2米、宽0.6米的长方形薄铁片中剪下一个最大的圆,请你算算这个圆有多大呢?
课前思考:
讨论周长和面积的含义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认识到:周长是围成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而面积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时,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整理,也要让学生举例说说有关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和面积单位的实际长短和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讨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一要突出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联系;二要突出圆周长公式的推到过程。
对平面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整理与反思,结合教材提供的示意图展开。长方形面积公式是通过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而抽象出来的,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直接或间接推导出来的,复习时要突出“转化”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作用。
课前思考:
本课时的复习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二是正确、灵活运用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正如潘老师所说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时要突出“转化”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避免死记硬背计算公式。另外有关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也是本课时的一个复习内容,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沈老师补充的练习题很有针对性,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最后可以补充这样的题目:(图略)
有一个运动场,两端是半圆形,中间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0米,宽是60米,王老师每天沿着这个运动场跑3圈,王老师每天跑多少米?
一辆自行车的外轮直径为0.65米,如果每分钟转100圈,则通过7000米的大桥要几分钟?(得数保留整数)
课前思考:
与孙老师有同感,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可分两课时复习整理,第一课时主要回顾整理周长与面积的含义,巩固最基本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以及基本的与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第二课时可以适当拓展,除了沈老师补充的练习外,还应该增加组合图形的面积与周长计算,还可结合六年级转化策略进行教学。
第二,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与计算中,要重点复习圆的有关计算,这是学生容易错的知识点。比如:
(1)一个圆经过若干等份的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课后反思:
“整理与反思”时,我分三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回忆并整理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第二步,回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第三步,整理并反思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让学生明白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基本策略是“转化”。
&“练习与实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1、2题,提醒学生利用有关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思考;第3题,突出: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时,通常要乘它们之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时,通常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提醒学生注意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第4题提醒学生注意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以防混淆。第5题,比较周长时,要提醒学生利用图中的方格依次比较围成每个图形的几条线段(或曲线)的长,比较面积时,既要利用直观作出判断,也要适当进行计算。第6—8题,独立完成并说说思考过程,合理进行单位换算。
根据高教导补充的:“一个圆经过若干等份的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我在这题前把《补充习题》上的:“一个圆经过若干等份的分割,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这个圆的周长还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先让学生思考。学生对半径、周长与拼成长方形的宽、长之间的关系掌握的不错。
课后反思:
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要理解,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各自计算方法,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要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公式的理解。练习中,学生记住了公式,但是对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理解不够。
在复习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有关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单位进率以及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个别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看了孙老师昨天的课后反思,我也很有同感,我是五年级接手这两个班级的,对于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尤其是在复习阶段,一边教一边叹气,怎么会学成这样呢?可我也很明白五年级是自己教的,其实当时学生掌握得不错,怎么过了一年遗忘的这么多呢?五年级的教学还没有感觉有多累,可六年级的教学常常让我觉得有些驾驭不了,自己也在慢慢的和学生一起学习,到现在,我的感受是收获很大,可学生好象并没有多大的收获。在课后计算梯形的面积时还是有个别学生忘记除以2,我想这也是我课上没有强调的原因。
课后反思:
每节课的四十分钟时间真的是很宝贵,既要复习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基本知识,又要练习教材提供的配套练习,还要适当拓展。结果,一节课下来,很多学生还是有点云里雾里,没有理清头绪。就今天复习的内容来讲,复习的内容是比较少的,主要是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还是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补充习题》上提供了一些本课时的配套练习比较好,如:1.用12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最短是多少厘米?2.一个圆的直径是8分米,把它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剪去的面积是多少?这几题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很多学生都是连题意都还没有理解就急于列式解答。我想,遇到稍有难度的数学问题时,更需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更需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要避免有些学生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2)
教学内容:第12册102页“练习与实践”9-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会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进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对新旧知识点的复习和加深学习,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3、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有关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
2.用字母公式表示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填空。(复习平面图形公式推导过程)
(1)因为S长=___________,而正方形是(    )和(   
)相等的长方形,所以S正=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可以割补成长方形,它的底相当于(    ),高相当于(   
),所以S平=___________;
(3)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三=___________
(4)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所以S梯=_________
(5)圆可以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所以S圆=___________。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102页第9题。
学生先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再说一说分别怎么画。要注意哪些地方。
2、教科书第102页第10题。
组织学生探索。在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直径是6。面积是28.26。画4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3,面积也是28.26。画9个符合要求的圆,每个圆的直径是1,面积也是28.26。
引导学生分别计算出各个圆的面积。并组织他们发现:圆的面积之和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是不变的。
3、(1)教科书第102页第11题。
根据条件进行列举,要提醒学生: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含义是相对的,宽的米数大于长的米数的也要进行考虑。
(2)用18根1米的小棍围成一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是多少?
(画表用列举法)
(3)用1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是多少?
(一)选择
1.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一近似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宽是圆的(&&&&&
),长方形的长是圆的(&&&&&&
&&& 2.心决定圆的
),半径决定圆的(&&&&
3.一个时钟的时针长10厘米,一昼夜这时针走了(&&&&
4.一圆形水池,直径为30米,沿着池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最多能栽&&&&&
5.把一平行四边形的框架拉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把一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的方法拼成一长方形,面积(&&&&&
),周长(&&&&&&
6.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周长扩大(&&&&&
),面积扩大(&&&&&
(二)判断
1.半径是2厘米的圆,周长和面积相等。&&&&&&&&&&&&&&&&&&&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3.大圆的圆周率大于小圆的圆周率。&&&&&&&&&&&&&&&&&&&&&&&
4.如果长方形、正方形、圆它们周长相等,那么圆的面积最大。(&
(三)解决问题
1.在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2.从一张长3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3.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用一长2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宽都是整厘米数)计算它的面积。
5.小方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有2千米。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约70厘米,小方骑这辆自行车,如果轮胎每分种转100周,他从家到学校约需几分种?(得数保留整数)
课前思考: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第9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使它们面积相等。画出的三角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要等于长方形长与宽的乘积;梯形上底与下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等于长方形长与宽乘积的2倍。第10题先让学生在两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圆,要求在其中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在另一个正方形里画4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两个正方形里圆的面积以及它们各占所在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数。由于上述两种画法得到的1个圆与4个圆的面积是相等的,它们与每个正方形面积的百分比也是一样的,因而很容易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现象是否普遍存在?由此,教材让学生继续在这样的正方形里画9个相等的、尽量大的圆,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验证此前的猜想。这样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与应用,又蕴含了数学的奇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第11题让学生借助操作,解决“靠墙围一块长方形菜地,怎样面积最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课前思考:
本课时内容是有关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运用,教材提供了三道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沈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补充了有一定量和质的复习题,对于班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会有很大帮助。但估计对于一小部分学生来说还“吃不饱”,我们还需要提供一些拓展题。
补充以下题目,供大家选用:
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最长边上的高是(&&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是5厘米,至少用这样的正方形纸(&&
)张,才能拼成一个大一些的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周长是(&&&&&
),面积是(&&&&
3.将一个圆沿半径分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宽的(&&
4.一个直角梯形上、下底之和是15厘米,两条腰分别长4厘米、5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5.半圆形纸片的周长是10.28分米,它的半径是(&&&&&&&
6.一堆钢管,横截面近似于梯形,最上层4根,最下层8根,每相邻两层相差一根,这堆钢管共有(&&
7.学校食堂的地面形状是长方形,用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1000块;用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地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有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2:1,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1分米,1分米,1.42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课后反思:
第11题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第一,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第二,为了发现
“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另外也复习了五年级学的用列表法来解决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思考怎样围面积最大以及怎样围周长最大。总得来说,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通过学生列表,很容易判断。由此也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长和宽越是接近,长方形的面积最大,长和宽相差得越大,周长越长。
从学生做的练习来看,还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有关求圆环的面积(外圆-内圆),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外圆的半径还是会找错,如补充的题目:“在一个半径5米的圆形花坛周围修一条宽2米的走道,走道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有些学生认为外圆的半径是6,究其原因是他先求了外圆的直径,而外圆的直径也求错了,直接用10+2=12,而应该是10+4=14,对于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不要先求直径,直接用5+2求出半径,这样错误率会降低。
课后反思:
教材上的练习我是这样处理的,第9题先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画出一个指定长、宽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分别画出与这个长方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启发学生画出面积相等的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比较画出的图形的周长时,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推理获得相应的结论,不要求学生算出每个图形有周长。第10题,指导学生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发现相应的更有趣的现象,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进行适当的类推。使学生认识到:在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2;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4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4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52&4;在这个正方形里面画9个符合指定的要求的圆,这9个圆的面积之和是3.14&12&9。而上述几道题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变的。依此类推,像题中那样,如果在这个正方形里画16个、25个、36个……圆,每次画出的圆的面积之和都是不变的。第1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及时记录每次操作的结果;然后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判断,并把发现的规律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提醒学生注意:由于是靠墙围长方形菜地,所以木条只需要围长方形的三条边;为了发现“怎样围长方形的三条边”、和发现“怎样围面积最大”,要列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因而操作过程要有条理性,以免遗漏和重复。
课后反思:
虽然本课中补充的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从学生练习情况看,以前如果这个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的话,那么现在在复习中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说明我们的复习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课堂上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还真的是很难很难,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得低一些,那么有些优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挑战性;如果将教学目标定位得高一些,那么学习困难生又会失去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处在两难中,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应该成为我们复习课探讨的主题之一。就本课复习内容来讲,有关圆的一些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半圆的周长、圆环面积的计算等,在复习后面的内容时还要经常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练习,期待学生通过最后这一阶段的复习能有所提高。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2)
复习内容:
第103页的“整理与反思”,第103页和第104页的“练习与实践”第1-5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教具。 学生准备学具—6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
  出示立体图形,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1.复习长、正方体的特征。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1)学生四人一组一起回忆。(2)根据学生回答填表。
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棱长总和=(长+宽+高)&4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棱长总和=棱长&12
长方体的棱有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分别叫做长、宽、高。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叫做棱长。
教师小结: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定点数相等,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可以用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板书集合图)
2.复习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教具:
(1)学生讨论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特征?(2)分别从底面、侧面和高几方面进行总结。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填写表格。
有上下完全相同的圆形底面。
有一个顶点,一个底面,底面是个圆。
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沿着一条高剪开,展开后是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有一个侧面,是一个曲面。
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高只有一条。
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图。
1.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观察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学生尝试把看到的图形画下来。
3.师生共同交流。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可提醒学生根据这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图形,先摆出或画出这个长方体,再根据摆出的形体判断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四、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出另外三个面在展开图中的位置。
2.做“练习与实践”第2、3题。
第2题着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
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转一转,从而根据长方体的长和宽推想相应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由三角形的底和高推想相应的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
3. 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教师还可以请学生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4.完成第104页的思考题。
五、全课总结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本节课复习内容,评价自己的复习情况。
补充练习:
一、填空。
1.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最少要(&&
2.吧24块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可能是(&&
)或(&& )------
3.一个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以a为轴旋转一周,在你眼前出现一个(&&&
),a是它的(&&&
),b是它的(& )。
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宽是(&&&
),高是(&&& )。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立体& 图形表面积计算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105页“整理与反思”和105~106页“练习与实践”1~6题。
1.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2.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的意义。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
4.物体的体积和物体的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
6.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
7.几何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几何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的认识,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教学方法。
2.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弄清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计量单位换算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
3.运用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表面积知识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长、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教具;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表面积计算
1.复习表面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拿出立体图形的教具,观察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部分的面积。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圆柱体表面积是哪些面面积的和?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
3.归纳表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表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指名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4.引导思考圆柱表面积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合圆柱表面展开图和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学习小组展开讨论。
教师概括:表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与半径的和。
5.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三道题的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复习体积(容积)知识
1. 复习体积(容积)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物体的容积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弄清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容积。
2. 复习体积(容积单位)。
提问: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让学生用结合实际生活比画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师:你能说一说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3. 完成“练习与实践”1~2两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教师说明单位换算的方法:在名数换算时,要先看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再想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求出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么问题?(底面铁皮部分不同:第(1)题有两个底面部分,第(2)题只有一个底面部分,第(3)题没有底面部分)在解答这三道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列出综合算式。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并要求说一说解题的每一步求的什么,三道题解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与实践”4题。
提问:配上的这块玻璃是什么形状?它的长、宽各是长方体的哪条棱?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3. 做“练习与实践”5题。
要求学生合作小组讨论,加工空调的外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包括哪几个部分?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注重反馈。
四、全课小结(略)
1.把棱长1厘米的两个正方体粘在一起做成一个长方体模型,表面再糊上硬纸板,至少要用(&&&
)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底面是周长为16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底面积是(&&
)平方分米。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1米长的两根,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4.把一个直径10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直圆柱的表面积增加了(&&&&
)平方分米。
5. 62.8厘米的细铁丝在一根圆铁棒上刚好绕10圈,这根圆铁棒的横截面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6.加工厂要制作一批长方体录音机的机套(没有底面),现在量得录音机的长是6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5厘米,做2500个这样的录音机机套至少要用布多少平方米?
7.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是2.5分米,高5分米,大约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8.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如果从一个顶点处挖掉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多少?
9.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体,直径是1米,轮宽是1.5米。如果前轮每分钟滚动20周,这台压路机每分钟前进多少米?工作5分钟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
课前思考:
第1~2题主要练习体积(容积)单位的选择和换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体积、容积的联系和区别。教学中,第1题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填一填,汇报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教师相机引导,让学生用体积(容积)单位描述自己身边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体积或容积,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第2题,可以采用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再交流总结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进行换算的方法。
第4~6题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不仅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清楚需要计算长方体、圆柱的哪几个面或哪一个面,明确后再列式计算。
课后反思:
表面积的计算学生在之前就做过很多练习,对于一些常见的题型,学生掌握得不错。书上的练习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学生完成得不错。第6题学生通过练习,知道油桶需要求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水桶需要求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通风管和下水管都只需求一个侧面积。
孙老师补充的一些题目我也选择了一些给学生做,自己也补充了一些题目让学生练习。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单单这些题目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还是需要找一些提高题。
课后反思:
虽说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是这个学期刚学习的内容,但不少学生还是遗忘得很快。从课堂练习情况看,关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包括相关的一些拓展题,学生们都能正确解答,掌握情况不错。但遇到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时,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少数学生在计算时将圆周长与圆面积计算公式混淆,尤其是已知底面半径计算圆面积和底面周长时更是乱做一气,还有一个老问题便是计算正确率有待提高。
课后反思: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都比较浅薄,从而对物体的认识不够,不能完全准确的来判断求的物体是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还有实际中求表面积时采用的取近似数也还有一定的不理解,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
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中有计算压路机压路的面积、做通风管所需材料的面积、给圆柱形水池内部抹水泥部分的面积、做无盖水桶所需材料的面积、涂圆柱形柱子所需油漆等,解答每个问题前,我都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思考问题需要计算圆柱的哪一部分面积,每一部分的面积又该怎样利用题中的信息来计算,计算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么,有没有简便计算的方法,最后结果又需注意什么等。
总复习 空间与图形& 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105页常见几何体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整理与反思”和106-107页“练习与实践”第7-11题。
知识要点:
1.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3)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公式的统一:V=Sh
3.解决几何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综合实际问题(注意表面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圆柱体积公式的创新:圆柱的体积=侧面积的一半&半径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理解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能灵活运用相关数学知识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几何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学生口答计算公式。(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的圆锥(只求体积)
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第106页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填在沙坑里的沙可以看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大约等于沙坑的长和宽,高就是填入的沙的厚度。
(2) 出示第106页第8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如由题中已知的圆柱储水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可以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都是6.28分米。
(3) 出示第106页第9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解题思路,如根据圆锥的底面周长可以先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然后求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最后求小麦堆的重量。
追问: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计算圆锥体积时不能忘了乘以1/3;最后要将小麦堆的重量改写为“吨”。)
(4)出示第107页第10题。
学生读题后说说对计算机包装箱尺寸的理解,即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长是380毫米,宽是266毫米,高是530毫米,然后计算体积,并将最后结果取近似值。
(5)出示第107页第11题。
学生读题后思考每一个问题是求什么,如:第一个问题是求圆柱的底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圆柱的表面积——一个底面面积加上侧面积;第三个问题是先求圆柱的容积,然后再求水的重量。
四、拓展与延伸
讨论: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样计算?(侧面积的一半乘以半径)
练习:一个圆柱体铁块,侧面积是79.128平方分米,底面半径是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五、全课总结: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六、布置作业&&
&P106—107第7-11题。
补充练习:
一、填空。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缩小到原来的1/2,它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9.42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将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应削去(&&&&&&
)立方厘米。&
3.把下边的长方形以15厘米长的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
),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4.把一个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
5.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少0.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6.一个圆锥形砂堆,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6米,用这堆砂在10米宽的公路上铺20厘米厚的路面,能铺(&&&
7.将一根长5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表面积增加60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相等,它们底面积的比是3:5,圆柱的高8厘米,圆锥的高是(&&&&&&
二、解决问题。
1.砌一个圆柱形的沼气池,底面直径是3米,深2米。在池的周围与底面抹上水泥。(1)沼气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抹水泥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这个沼气池可以容纳多少立方米的沼气?
2.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半径30厘米,高50厘米,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如果每升水重1千克,这个水桶能装水多少千克?
3.一只圆柱形的木桶,底面直径5分米,高8分米,在这个木桶底部加一条铁箍,接头处重叠0.3分米,铁箍的长是多少?这个木桶的容积是多少?
4.有一只底面半径为3分米的圆柱形水桶,桶内盛满水,并浸有一块底面边长为2分米的长方体铁块。当铁块从水中取出时,桶内的水面下降了5厘米,求这块长方体铁块的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5.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分米、2分米、5分米的长方体盒子中,正好能放下一个圆柱形物体(如下左图)。这个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盒子中空余的空间是多少立方分米?&&&&&&&&&&&
6.巧求胶水的体积。
一个胶水瓶(如上右图),它的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颈),容积为32.4立方厘米。当瓶子正放时,瓶内胶水液面高为8厘米,瓶子倒放时,空余部分高为2厘米。请你算一算,瓶内胶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课前思考:
在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强调一下: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第7~9题都可先让学生说说“要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要先算出这些物体的表面积,还是体积或容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式解答,还应适当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10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包装箱上标注的“380&266&530”所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分别解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第11题可以先让学生依次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再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里的每一个问题分别求的是这个圆柱形状水池的什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要重视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解答以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体会知识的应用是灵活的,策略与方法是多样的。
课后反思:
孙老师补充的练习我整理成一份练习让学生完成,再利用一节课和学生讲解。从学生完成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应该没问题了,个别学习困难生存在很大问题,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一是基础差,二是自己懒,懒的动脑思考,成绩仍旧提不高。
填空体第4题和第8题学生错的较多,值得欣喜的是第4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解题的经验,没有计算也知道圆柱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78.5%。第8题可以让学生用方程来解比较简单。
解决问题学生完成的很好,源于这些题目的难度不大,第6小题有一些学生有困难了,这题在以前的练习中也遇到过,只要抓住一点:即整个瓶的容量是不变的,胶水的体积也是不变的,竖着放和倒过来放,他们空的部分的体积也是一样的。把右边的空白部分移到左边就成了一个圆柱,这样就能求出这个瓶的底面积,瓶内胶水的体积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课后反思:
教材提供的第7-11题都是比较基本的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应该能正确解答这些问题,才能算是达到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虽然题目的难度不大,但是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小数乘法计算出现错误、单位名称不统一时没有改写、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了乘以三分之一------
除了教材提供的练习外,我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练习,但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全部练习,所以针对两个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再适当选择了一些不同题型的实际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遇到不同情况时该如何分析。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8.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及包装问题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107页“练习与实践”12、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正方体。
2.通过选择几张合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包装箱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选择出合理的包装样式,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对策:课前学具、教具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课中要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可展开);学生准备若干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一个香皂盒
教学过程:
一、长、正方体的展开图
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2.提问:沿着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剪开,可以得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投影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各一幅)如果沿着其他的棱剪开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展开图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动手剪一剪,看一看,寻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不同的展开图,发现规律。
小结: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是不一样的。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
3.判断下列哪些展开图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投影出示第十一册教材第13、14页上的图形)
学生独立思考后作出判断,然后交流。
二、围长方体或正方体
1.出示: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各有若干张。选择哪几种,每种选几张,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长1.8厘米,宽1厘米;&&
②& 边长1.8厘米;
长1厘米,宽0.4厘米;&&
④& 边长1厘米;
⑤& 长1.8厘米, 宽0.4厘米
⑴& 学生独立解答。
⑵& 交流不同的围法。
小结围法:如果是围成正方体,只需同一种规格的正方形硬纸6张;如果是围成有一组相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则需两种规格的硬纸;如果是围一般长方体,则需选择三种规格的硬纸,每两种规格要有一组对边相等。
3.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2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第一,每种规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铁皮都有若干张,因此,无论怎样选择,铁皮的张数都有足够多;第二,焊接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水箱是无盖的,因此每次只需选择5张铁皮。
(2)学生自行选择后进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包装箱的设计
1.出示两只火柴盒,让学生思考,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怎样包装最省料?
2.交流归纳:有三种不同的包装方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大面重叠,比较省料。
3.提问:如果是6只火些盒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呢?怎样最省料呢?(先猜,然后小组摆、交流)
4.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5.师引导其他思考方法: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6.师小结: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7. 猜一猜,算一算,哪种包装最省料?
8.练一练:完成教科书P107页第13题。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比较合理的三类方案,第一类,摆2层,每层12块;第二类,摆3层,每层8块;第三类,摆4层,每层6块。每一类的具体摆法都有若干种。
(2)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展示学生的方案(可画出每种方案的示意图),做出评价。
四、全课小结。
&补充练习:
1.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配选择。
1号长方形长9.42分米,宽2分米;2号圆直径2分米;3号圆半径3分米;4号长方形长12.56分米,宽5分米。
你选择的材料是( )号和(
)号;制成的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铁皮厚度不计)&
2.下面五种形状的硬纸板各有2张。选择哪些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围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 ①&
长5厘米,宽4厘米;&& ②&
边长2厘米;
长5厘米,宽2厘米;&& ④&
边长5厘米;
⑤& 长4厘米,宽2厘米。
3.一个长16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铁皮,你能把它剪成五块,焊接成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器吗?(不许浪费),画出剪图,并算出这个容器的容积是多少?
课前思考:
老师对数学教材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将五六年级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融合于这课时中,既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补充一点:第13题,(1)为了计算方便,取整数。(2)除了让学生根据实际包装情况设计包装方案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包装盒材料最省的包装方法,这是有规律的,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将体积分解成3个数据乘积,这三个数据尽可能接近,所得的表面积也最小。
课前思考:
看了孙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受用,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应该会很高,由于现在进入复习阶段,除了按照书上的进度上课,额外的我也让学生做一些练习。现在的学习比较乏味,基本上都是练习和评讲,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每节课都在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气氛。这节课孙老师将以前探究的表面积的变化这一内容也融合了进去,让学生思考怎么最省材料,其实就是求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也可以让学生思考,怎样表面积最大,如果有不理解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具演示,这样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
课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性很高,或许是由于最近语、数、英的练习多了些,学生的作业量相对而言有点超负荷。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课堂上的秩序还是有点乱,学生活跃过头了。这节课我有选择性的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完成了,接下来安排学生适当的做些练习,总得来说效果不错。
课后反思:
先讨论包装2个长方体盒子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测量、计算,尝试怎样摆放节省包装纸的方法;再讨论包装6个盒子的方法,鼓励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式,从而得出24块肥皂包装箱的设计方案。探索生活中盒子的包装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实践操作活动,深化表面积、棱长之间的联系,理解表面积、棱长的意义。在实验中有序地想象、观察、操作、比较、验证、探索、计算等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创新想象、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后反思:
教材提供的第12题全面考察了学生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很多种方案。但仍有少数学生连题目意思都不太明白,所以还是需要教师将思考的方法逐一介绍,特别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无盖长方体纸盒来说,需要五个面,而根据长方体的特征,一般有三组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可以先确定一个长方形作为底面,然后再确定前后、左右两组面;再考虑特殊情况,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教材的第13题紧密练习生活实际,高年级的学生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再从数学角度来思考和分析,就显得更为理性了。课堂上学生们联系以往探索出的规律,马上想到如果要尽量节省包装箱的材料,那么在摆香皂时要尽量多重叠并把面积最大的面重叠起来,而且通过计算还发现了高教导谈及的规律,即摆成的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比较接近时,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
教材上的最后两题,其实是进行立体图形的拼装,学生可能对题目的呈现方式不常见,显得不懂题目要求了。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展开活动。并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可能题目的难度比较大,真正理解掌握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P108“整理与反思”以及P108-109“练习与实践”1-5题。
1.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可以变换图形的位置,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能改变图形的形状,但可以改变图形的大小。
5.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一些特殊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火车、电梯和缆车的运动是平移;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2.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3.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4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图形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多少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都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要使学生认识到: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决定旋转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角度。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要让学生思考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放大,按怎样的比是把原图形缩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
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两种瓷砖拼成的?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要提醒学生:第一,每次只能选择两种瓷砖;第二,每种瓷砖都可以适当旋转。
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及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课前思考:
在做练习与实践第一题时,一定要强调要画出这图形所有的对称轴,有几条画几条。平移和旋转是学生在四年级就学的内容,平移学生应该都能掌握,但旋转相信有一部分学生是有困难的。要让学生知道决定平移后图形位置的关键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在实际平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平移这一图形相对应的点,再画出完整的图形。旋转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先确定旋转的方向,绕着哪个点旋转,哪个点就固定不动,不管是旋转还是平移后的图形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课前思考:
重点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和旋转只是变换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把图形进行变换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让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再说说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
课后反思:
轴对称图形概念中一定要强调是“完全重合”
,而不仅仅是“一样”就可以的。在做第一题时,要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中,旋转的操作要求对个别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中,平行四边形的一组斜边的画法出现了不少的错,通过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注意看清楚原来占了几格,现在应该占几格。
课后反思:
有关平移和旋转的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中年级时学习的,所以大部分学生现在解决相关问题时一般没有困难。但正如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谈及的那样,在练习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小问题不断出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作图时不够规范。通过现在的系统复习后能及时纠正一些小错误,也使学生意识到读懂题目意思后再做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反思:
由于教学进度比较紧张,这个知识点难度不高,所以我在教学中,将这课时内容与下一课时内容:图形与位置合并在一课时中完成。从课堂情况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不错,但操作题作图时不规范,经常需要提醒学生有漏掉的地方。个别学习困难生还需单独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这么多的知识点早遗忘了,在一节课中要回忆、巩固相关的知识,确实问题蛮大的。
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位置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知识要点: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今天复习“图形与位置”。板书课题:图形与位置
二、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
2.请大家利用我们教室里面的物体,用上、下、前、后、左、右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3.请大家利用我们学校和学校周围的物体,用东、南、西、北来指明物体的方向和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4.刚才大家用上、下、前、后、左、右和东、南、西、北来表示物体所在的大家位置以及方向,如果我们要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大家还记得用数对的方法表示吗?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用数对表示三角形三个顶点A、B、C的位置。(图略)
标出点D(6,1)、E(10,1)、F(9,4)、G(7,4),并顺次连接D、E、F、G、D。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5.练习:(五下P.16练一练)
6.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除了用数对的方法标出所在的列和行,还可以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怎样表示?
7.教师投影一幅野生动物园的示意图,学生用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描述各个景点的具体位置。(图略)
8.刚才我们复习了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这里的距离都是已知的,但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计算,这时又需要用到什么知识?(比例尺)
三、练习与实践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讨论时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够准确的表述。还要提醒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2.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全班校对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量图上距离时要中心点到中心点,计算实际距离时数字比例尺可以转换成线段比例尺,使用量角器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两个重合。
3.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全班讨论。
4.补充:以校门为观测点,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完成图示。(出示线段比例尺:1厘米表示40米)
(1)校门正北40米处是一个喷水池。
(2)教学楼在校门西北,与正西成40°夹角,离校门60米。
(3)市少年宫在校门南偏东35°方向,离校门80米。
学生根据信息独立画出示意图,展示学生作业时重点讲评第2、3两小题中不同的位置描述,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全课总结
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基本方向: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东北方向也叫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东南方向也叫南偏东,西南方向也叫南偏西。
确定位置: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数对的写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开,外面加上小括号。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课前思考:
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内容较为简单,五年级教学时学生都能掌握。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比例尺的知识上,让学生说说比例尺的含义,再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总得来说,本节课的任务相对而言比较轻松,再补充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即可。
课后反思:
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要先确定列,再确定行。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先确定角度,再画出相应的一条射线,截取一定的厘米数并写出相应物体的名称,标出角度。这节课的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都完成的不错。
课后反思:
教材提供的第111页上的第2题综合性较强,将方位知识、比例尺的知识结合起来,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运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解答,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方位还搞不清楚,时常会出现错误。
和其他老师一样,感到考试时间迫在眉睫,但复习的内容又很多,课堂上由于要照顾到学习困难生,复习节奏就无法加快。
课前思考:
这节课主要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学过哪些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以及“在确定位置时,还应用过哪些知识”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不同方法,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位置的特点和作用。
课后反思:
完成“练习与实践”时,第1题先让学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动物园中各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用数对描述上述关系,帮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图中建筑和场所的位置,再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两组方向和距离在图中确定百货大楼和图书馆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方向和位置综合确定位置的方法,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第3题根据提供的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图,说说公共汽车行驶的方向和经过的站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确定位置的学习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几题学生完成的都不错,但在做《天天练》时,部分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用方向和距离来画图确定具体位置还有点困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4.3天赋模拟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