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嘉冯柯的个人资料料?

数学花园探秘(第一次参加杯赛成绩)
2012年&数学花园探秘&活动二等奖名单公布(第一次公示)
来源:小学理科业务部 文章作者:小学理科业务部
  2012年&数学花园探秘&活动二等奖名单公布!恭喜获奖学员,希望孩子们都能通过本次活动喜好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到数学乐趣的活动初衷。
中关村二小
北奥大厦507
中关村三小
北奥大厦504
京粮古船大厦312
中关村二小
企业网大厦610
企业网大厦609
中关村一小
中鼎大厦B813
中关村二小
京粮古船大厦315
京粮古船大厦310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太平路小学
中础大厦B502
北长街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16
企业网大厦311
展览路一小
京安盛唐宾馆304
北师大附小
北奥大厦502
中关村三小
企业网大厦311
海淀实验小学
企业网大厦308
北师大附小
花家地实验小学
北奥大厦505
巨石大厦504
北影旺得204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京安盛唐宾馆304
企业网大厦606
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
中础大厦B501
中鼎大厦B808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03
中鼎大厦B806
中础大厦B509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地实验小学
北影旺得208
企业网大厦612
太平路小学
企业网大厦618
中础大厦B505
巨石大厦506
综合楼418A
玉桃园小学
京安盛唐宾馆304
京粮古船大厦311
中础大厦B504
北京小学走读部
京粮古船大厦308
企业网大厦309
中关村三小
企业网大厦602
中关村三小
中鼎大厦B805
金色摇篮小学
新时代证券大厦609-3
北奥大厦501
半步桥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17
炭儿胡同小学
企业网大厦602
巨石大厦510
西中街小学
新时代证券大厦609-2
中关村三小
北奥大厦504
中关村三小
二里沟小学
京安盛唐宾馆301
企业网大厦307
新时代证券大厦609-3
芳草地小学
巨石大厦510
中关村三小
中础大厦B502
展览路一小
京安盛唐宾馆304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14
中鼎大厦B814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企业网大厦311
中关村二小
北奥大厦502
京安盛唐宾馆302
北影旺得207
中鼎大厦B808
中关村二小
综合楼418A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中鼎大厦B802
朝阳实验小学
巨石大厦503
中鼎大厦B803
企业网大厦303
太平路小学
中础大厦B509
企业网大厦307
企业网大厦310
青龙桥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12
京粮古船大厦313
中关村二小
北影旺得208
花园村二小
京粮古船大厦315
中关村三小
中础大厦B501
中鼎大厦B808
中鼎大厦B812
远洋国际学校
中础大厦B507
企业网大厦618
京粮古船大厦315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03
中关村二小
京安盛唐宾馆301
白云路小学
企业网大厦615
中关村三小
中鼎大厦B801
企业网大厦311
企业网大厦607
中关村一小
北影旺得205
中关村三小
北影旺得207
京粮古船大厦317
中关村二小
北奥大厦502
中关村一小
北奥大厦504
农科院附小
中鼎大厦B809
北影旺得208
海淀实验小学
企业网大厦301
中础大厦B503
企业网大厦304
东高地小学
企业网大厦301
中古友谊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15
羊坊店第五小学
企业网大厦307
中鼎大厦B810
中关村三小
中鼎大厦B813
中关村三小
中关村三小
巨石大厦510
中础大厦B503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中关村三小
中鼎大厦B805
中础大厦B501
中础大厦B506
中关村三小
中鼎大厦B807
企业网大厦311
京粮古船大厦307
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企业网大厦310
北影旺得206
京粮古船大厦312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04
中鼎大厦B801
中关村三小
北奥大厦501
企业网大厦303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01
企业网大厦602
企业网大厦309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企业网大厦611
三里河三小
企业网大厦304
企业网大厦303
中础大厦B507
中关村二小
巨石大厦505
芳草地小学
北奥大厦507
企业网大厦610
实验一小前门分
京粮古船大厦311
三里和三小
京粮古船大厦310
中关村二小
中鼎大厦B810
北奥大厦501
北大附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08
企业网大厦308
京粮古船大厦308
企业网大厦607
万寿寺小学
北影旺得204
中观村三小
中鼎大厦B804
中关村三小
中础大厦B504
巨石大厦510
巨石大厦503
中鼎大厦B807
中础大厦B501
中础大厦B506
金泰大厦605
综合楼418B
太平路小学
企业网大厦628
西中街小学
新时代证券大厦609-3
巨石大厦504
巨石大厦505
中关村三小
北奥大厦505
朝阳实验小学
新时代证券大厦606-3
京安盛唐宾馆301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京粮古船大厦315
中关村二小
巨石大厦503
巨石大厦503
新时代证券大厦609-1
五路通小学
北奥大厦505
羊坊店中心小学
企业网大厦306
三里河三小
企业网大厦306
和平里第四小学
北奥大厦507
中关村三小
北影旺得208
企业网大厦608
中关村二小
北影旺得205
北奥大厦506
企业网大厦621
海淀羊四小
企业网大厦310
双榆树中心
中鼎大厦B813
师大实验小学
北奥大厦504
企业网大厦621
企业网大厦301
二里沟中心小学
京安盛唐宾馆303
京粮古船大厦308
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李姓源流(徐铁生:《中国姓氏大辞典》条目选载)
李Lǐ。《风俗通义》
【源】⑴春秋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以官为氏。理、李古通。晋亡,子孙或仕赵、仕魏。⑵匈奴族姓。汉景帝时有遒侯李隆疆,本匈奴王。⑶略阳李氏,巴氐人。其先汉之賨人,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迁汉中(今属陕西),三国时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南)。⑷南北朝时氐族姓。源出不详。⑸丁零族(高车族)姓。其先本姓叱李(叱列、叱利)氏。⑹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改屯卫大将军丙粲姓李氏。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赐徐世勣(徐懋功)姓李氏,更名勣;勣孙敬业起兵反武后,嗣圣元年(684年)削其赐姓,复姓徐氏。又唐高祖赐汉人李姓者还有罗艺、刘季真、杜伏威、高开道、胡道恩、郭子和、邴元、弘播、麻嗣宗(李延昌)等,唐肃宗赐唐姓者有董秦(李忠臣),唐穆宗赐李姓者有王日简(李全略),唐僖宗赐李姓者有宋文通(李茂贞),唐昭宗赐李姓者有胡弘立(李顺节)、孙德昭(李德昭)等。⑻阆州李氏,唐检校户部尚书、太子太傅李叔明之后。叔明,阆州新政(今四川南部县东南)人,本姓严。少孤,为阆州刺史鲜于匡绍收养,因姓鲜于氏。大历中请还宗,诏可。叔明初不知,意丑之,表乞宗姓,列属籍,代宗从之。⑼唐湖州刺史李含光,本姓弘,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以孝敬皇帝(高宗太子李弘)庙讳改姓李氏(颜真卿:《唐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⑽隋末有靺鞨酋长突地稽率部内附,授辽西太守。唐武德初授幽州总管,后以战功封耆国公,徙部居昌平。贞观初进右卫将军,赐姓李氏。⑾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赐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姓名曰李献诚,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⑿唐幽州朔方部将茹常,渤海国人,靺鞨族,以战功赐姓李氏,更名嘉庆。⒀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赐屠各人刘季姓李氏。子孙融入汉族。⒁唐贞观九年(635年),党项人首领拓跋赤辞附唐,封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子孙仍以拓跋为姓。其后有宥州刺史拓跋思恭(?-895),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复赐李姓,举族并更李姓。思恭弟思宗之玄孙继迁(963-1004)臣于辽,封大夏国主。宋淳化二年(991年)李继迁降宋,赐姓赵氏,更名保吉。其孙元昊(),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建大夏国。翌年,宋削赵氏赐姓,复姓李氏。元灭夏,王室遗族有避居青海者,后融入汉族。今青海乐都、湟中、平安、民和、西宁等地犹有西夏王室李姓后裔(日《人民日报》)。⒂唐贞观十三年(639年)赐东突厥启明可汗从弟阿思那思摩(?-645)姓李氏。李思摩,官至右武卫将军。⒃唐龙朔中有左卫大将军舍利阿博,突厥人,后改李姓。⒄唐太宗时有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可度,贞观二十(646年)率众附唐,赐姓名曰李可度。⒅唐玄宗时有奚族首领李大酺(?-720),开元三年归唐,封饶乐郡王,赐姓李。⒆唐玄宗时有范阳奚族部落首领张琐高降唐,赐姓李氏;其养子张忠士更名曰李宝臣,后赐名志忠。⒇唐宪宗元和元年赐奚酋索氐、檀、没辱孤并姓李氏。(21)后唐赐奚王扫剌姓名曰李绍威。(22)高丽族姓。唐代宗时有司徒兼太子太保、饶阳郡王李正己(733-781)。子孙融入汉族。(23)唐玄宗时名将、大臣李抱玉 (704-777),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本名安重璋。相传为东汉时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之后。后以功赐姓李氏,更名抱玉,举族并更李氏,称武威李氏。(24)唐肃宗时大将李国臣,其先安息人,本姓安,后以功赐姓李。(25)唐骆元光(732-793),其先亦安息人,本姓安,少为骆姓宦官所养,因姓骆氏。德宗贞元三年(787年)赐姓名曰李元谅,历任镇国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封武康郡王。(26)唐玄宗时吐蕃苏毗王子悉诺逻归附,封怀义王,赐姓名曰李忠信。(27)唐太宗时赐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姓李氏。(28)唐肃宗乾元元年,西域匿设国国王讫俱设鼻伊施来朝,赐姓李氏。(29)唐代宗大历五年赐东部鲜卑人尚可孤姓名曰李嘉勋。后复本姓。(30)唐开元三年,回鹘九姓首领与突厥战败,思结部阿布思别部首领阿布思(?-954)降唐,玄宗厚礼之,赐姓名曰李献忠,累迁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安乐山忌其才,天宝十一年借攻打契丹之机,奏请献忠帅兵俱击契丹。献忠恐为安所害,叛归漠北。后投葛逻禄部,为葛逻禄叶护执送唐将、北庭都护程千里,后被杀。阿布思败亡后,其部众后来成为回鹘汗国一个部族。裔孙回鹘阿布思颉利发,唐文宗会昌间降于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受张起重,赐姓名曰李茂勋,后累官幽州节度使、卢龙节度使,以尚书右仆射致仕。(31)唐武宗会昌二年,回鹘没斯等归附,赐没斯姓名曰李思忠,阿历支姓名曰李思贞,习勿啜姓名曰李思义,乌罗思姓名曰李思礼,爱邪勿姓名曰李弘顺。(32)唐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阿跌光进(761-815)及其弟,司徒、侍中、河东节度使阿跌光颜(761-826),其先回纥■跌氏,后并赐姓李氏。(33)唐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郴州司空李存信(862-902),本名张污落,回纥族。(34)唐宣宗大中二年进士李彦升,大食国(阿拉伯哈里发帝国)人,随父经商留居中国。(35)后唐李氏,其先突厥别族沙陀朱邪氏,世居今新疆塔尔巴哈尔西南哲克得里克境内。唐贞观中,沙陀都督朱邪尽忠归顺。其后朱邪赤心(?-887),唐末赐姓李氏,更名国昌;孙存勗,公元923年建后唐。(36)唐末有著名墨工奚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鼐子超,徙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唐赐姓李氏;超子奚廷邽,改名李廷珪。子孙世其业。(37)后唐太祖赐飞狐人安敬思姓名曰李存孝,赐回鹘部人张某姓名曰李存信,赐振武人孙重敬姓名曰李存进,赐许州人王贤姓名曰李存贤,赐雁门人张某姓名曰李嗣本,赐太谷人韩某姓名曰李嗣昭,并以为养子;庄宗赐郓州人张从楚姓名曰李绍文。庄宗时赐李姓者还有元行钦(李绍荣)、房知温(李绍英)、温韬(李绍冲)、康延孝(李绍琛)、朱友谦(李继麟)、袁象先(李绍安)、段凝(李绍钦)、霍彦威(李绍真)、杜晏球(李绍虔)、米君立(李绍能)、夏鲁奇(李绍奇)、苌从简(李绍琼)等。后李继麟削所赐姓名,余皆复旧姓。李绍虔,本王氏子,为杜氏养子,后复姓王氏。(38)后唐太祖赐吐谷浑人骆某姓名曰李嗣恩(?-917),太祖以为养子,庄宗时累官振武节度使;庄宗同光间,赐吐谷浑首领白承福姓名曰李绍鲁。(39)隋有波斯人来华经商定居,唐时以李为姓。(40)后唐长兴元年赐契丹阿保机太子东丹王耶律欲突(898-936)姓名曰东丹慕华,后复赐姓名曰李赞华。(41)北宋时西域于阗王尉迟娑缚婆(912-966?年在位),汉名李圣天。其子李德从,968年即位。(42)吐蕃族姓。源出不详。 (43)宋时犹太人来华定居开封(今河南开封市)者,其后取汉姓者有李姓。今开封(市)犹有李氏后裔,已融入汉族。(44)渤海国大姓之一。源出不详。 (45)金代女真族乌古论氏、蒲察氏、兀撒惹氏,汉姓曰李。(46)金代契丹族移剌氏,汉姓曰李。(47)明朱棣(明成祖)娶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古伦氏)之女为妃,永乐八年赐阿哈出姓名曰李诚善。其子释家奴,建州卫都指挥佥事,赐姓名曰李显忠。(48)元云南右丞、蒙古人观音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降明,赐姓名曰李观。明初赐蒙古人李姓者还有阿剌失(李从善)等。(49)元兵部尚书丑驴(?-1415),鞑靼人,明洪武二十一年降明,赐姓名曰李贤。 (50)元末有宁远伯韦平,灵璧(今属安徽)人。明军北伐,只身逃匿于内黄县焦村,入赘乌氏,遂改乌姓。后生四子一女,一为李姓。韦平临终遗言,嘱五世后复韦姓。故今河南内黄、濮阳、安阳等地有韦、乌、李姓一家之说。(51)河南内黄一支李姓,元世祖忽必律五代孙铁木黎之后。铁木黎,元末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元亡后携五子逃内黄(今属河南)马家次村,命五子各随妻姓,更名董清、李明、马能、关杰、陈俊。后关姓迁居清丰,陈姓迁居鄢陵。其余三姓仍居内黄,共有人口5000余众(中古共内黄县委:《史志资料选编》)。(52)明初有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刘灌,洪武中迁河南新密,安厝于大隗镇南观音堂之西偏迤。为免役差,外分张、王、李、赵、裴五门,共为六姓,散居四方,各立居宅茔域。李姓居大隗镇东。(53)河南南阳歪子镇大李营村李姓,据传乃明太仆寺卿莫怀古之后。莫尝提携汤勤,荐之于权臣严世蕃。汤欲谋占莫妾雪艳,撺掇严向莫索取莫家藏之玉杯&一捧雪&。莫以赝杯献之,为汤识破。严闻之大怒,乃命人至莫府搜查,杯被家仆藏起未获。莫惧祸弃官逃京,至蓟州被严派人拿获。严命蓟州总镇戚继光斩之。义仆莫成舍身救主,莫怀古逃古北口。戚斩莫成以其头送京,又为汤识破。锦衣卫陆炳奉旨将戚拘捕。严令汤、陆会审。得莫妾雪艳暗示,陆知汤意在得雪艳,又思救戚,乃将雪艳断与汤为妾。洞房中雪艳刺死汤勤后自刎。莫几经辗转携玉杯避居南阳,改莫姓为李姓。(54)明亡,皇室遗族避祸,或改朱姓为李姓。(55)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中共中央战略撤离,毛泽东化名李德胜,后其女李敏、李纳即以李为姓。(56)广州市福利院2006年收养之弃儿,其未被人领养者,皆以李为姓。(57)蒙古族汉姓。本姓博鲁特氏、李莫斯日(李木斯尔)氏、李雅拉氏、包日努特氏、伊奇里氏、博尔济氏、囊家台氏、木华黎氏(《蒙古族大辞典》《试论蒙古族百家姓》《成都满族蒙古族志》;《宁城县志》,1992;《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98;《凤城市志》,1997)。辽宁法库四家子村蒙古族李姓,其先汉人。清时随公主下嫁蒙古王,后融入蒙古族。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族自治乡蒙古族(喀卓人)亦有李姓(《云南蒙古族喀卓人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58)回族姓。部分出自隋、唐时来华之大食人、波斯人、回鹘人之后。一支出自明初回回人哈只之后。哈只,授锦衣卫指挥,赐姓名曰李诚。福建南安等地回族李姓,本汉族林氏。元有舶商林闾(),与其子林驽() 驾舶航泛海外诸国。1376年林驽奉皇命出使波斯,娶波斯女,后改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第四、第五子迁南安改李姓。清代有内务府回回尼亚咱,后亦改李姓。又回汉连姻,有汉人或其子女入回籍者,亦有李氏。如元时有伯德那者,娶汉族李氏女,子女从母姓。 (59)藏族汉姓。四川冕宁县惠安乡藏族李姓,其先清冕宁县架州土百户。始祖名里五,其后子孙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四川冕宁县糯白瓦藏族李氏,其先清代糯白瓦土百户。始祖纽吽,二世李遵文始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四川西昌藏族李姓,本姓尼敏什青(《西昌市志》,1996);四川石棉藏族李姓,本姓古采(《石棉县志》,1999);陕西紫阳藏族李姓,本姓桑登(《紫阳县志》,1989)。(60)白马藏族姓。本姓娃鲁氏(《白马人的姓氏》)。(61)苗族姓。云南屏边苗族李姓,本姓卡阶(《屏边苗族自治县志》,1999);云南巧家苗族李姓,本姓卯仄(《巧家县志》,1997);云南宣威苗族李姓,本姓卯颉(《宣威县志》,1999);贵州威宁苗族李姓,本姓卯简、蒙几(《贵州省志&民族志》,2002);贵州剑河苗族李姓,本姓里(lix)、西(zaid& dlib)(《剑河县志》,1994);贵州榕江李姓,一部分出自汉族之后(《中国人的姓名&苗族》);贵州台江苗族李姓,先祖名里(意为田地),清代户籍登记,以李为姓(《台江县志》,1994);贵州黔东南苗族李姓,明初夏国公镇远侯顾成之后。顾成五世孙顾良相,袭千户指挥职,因军事失误,惧上究罪,因潜逃凯里县(今凯里市)开怀乡苗寨隐居,娶苗家女为妻,生四子,后融入苗族,部分后裔改为李姓。(62)彝族汉姓。云南武定彝族李姓,源出锁斥氏族(梨氏族)、地哈勺氏族(鼠氏族)、德氏族(地氏族)、趣巢氏族(侍臣氏族)、周卑氏族(歧路氏族)、丝古氏族(神名氏族)等氏族(《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云南寻甸彝族李姓,本姓多咱、基督(《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1999);云南昭通彝族李姓,本姓直季、得格、密勒、哈哦、被阿、耻支、补么、土比、嘎足、足里、独麻(《昭通市志》,2000);云南永仁彝族李姓,本姓阿尔(《永仁县志》,1995);四川西昌彝族李姓,本属底惹、黑洛、俄里等氏族(《西昌市志》,1996);四川米易彝族李姓,本属立古、咱米、阿尔惹时、阿摩惹石、立乃惹所、伦耿惹石、咪色井者、俄木惹石、伍沙吉波等氏族(《米易县志》,1999);四川雷波彝族李姓,本属戈尔氏族(《雷波县志》,1997)。又彝族司稿氏族,汉姓亦曰李(《走进彝区》)。(63) 壮族姓。隋代壮族先民俚族即有此姓。 部分壮族李姓,其祖先为汉族,因长期生活在壮区,后融入壮族族。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亦有有此姓(《拉基语研究》)。拉基人,居住在云南马关,其语言与壮语异。(64)布依族姓(《中国人的姓名&布依族》)。源出不详。(65)朝鲜李氏,自古有移居中国者,其后或融入汉族,或融入满族。 近代移居中国者为朝鲜族。(66)满族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韩楚氏(罕楚氏)、富察(傅察)氏、纳喇氏、伊喇氏、鄂济氏、李佳氏、李尔佳氏、伊拉哩氏、库雅拉氏、瓜尔佳氏、萨克达氏、乌库里(吴库哩)氏、扎克塔氏、穆和林氏、舒穆禄氏,西林觉罗氏、锡勒尔吉氏、礼林德利氏,八旗蒙古博尔济氏、伊奇里氏、李雅拉氏、谟锡哷氏、塔喇巴齐克氏,八旗汉军与&高丽旗人&李氏(《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辽宁凤城满族李姓,其先清代吴三桂部属,云南人。吴三桂兵败被俘,编入盛京兵部,发往风凰城当差,子孙融入满族(《凤城市志》,1997)。(67)侗族九大姓(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之一。源出不详。 (68) 瑤族姓。民间文献《过山榜》盘瑶(过山瑶)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蒋、雷)之一。白裤瑶、山子瑶、背篓瑶、背陇瑶、蓝靛瑶、红瑶、平地瑶亦有之(《中国人的姓名&瑤族》)。部分瑤族李姓,本姓勒雷氏;云南麻栗坡蓝靛瑶李姓,本姓信皆氏(《云南苗族瑤族社会历史调查》)。 (69)白族四大姓(赵、杨、李、董)之一。唐时为洱河蛮。其先三国时为白人酋长,蜀相诸葛亮赐姓。又元末明初,大理国国王段氏后代子孙,亦或改李姓。 (70)土家族第三大姓。其先宋时称巴人,以虎为图腾。虎,土家语为&李(lil)&,因以李为姓。 (71)哈尼族汉姓。云南红河县西南恩陀哈尼族李姓,明代恩陀长官司土副长官遮比之后。哈尼族父子连名,至遮比六世孙(第七世土副长官)李泰华(一作李秉忠)始以李为姓(《中国土司制度》)。一部分哈尼族李姓,先祖清代曾任里长之职,子孙即以&里&字同音之&李&字为姓(《中国人的姓名&哈尼族》);云南景洪李姓,本姓参先(参先阿古)(《景洪县志》,2000);又哈尼族哈斗氏、苟角氏,亦取汉姓曰李(《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姓氏研究》)。 (72)傣族姓(《红河县志》,1991)。源出不详。 (73) 黎族姓。为四星侾黎主要姓氏之一;侾应黎、杞黎亦有之(《中国人的姓名&黎族》)。(74) 傈僳族汉姓。出拉克扒氏族(即梨氏族)、然里扒氏族(即桃氏族)(《怒江民俗文化&图腾崇拜》)。(75) 佤族汉姓。本姓杨布勒蒙、杨布勒、果恩阿鲁、果恩布李、果恩普、果恩斯列木、果恩列朴、果恩淖、涅斯来英、杨斯老、杨额齐、杨阿朗、杨龙、杨欧、杨茸、木库、朋克、童卧、布洗、朋克、也龙、鲁赛、修、库(《中国人的姓名&佤族》《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76)畲族姓。南唐灭,李氏裔孙李火德携子于宋初逃难至闵,居上杭县稔田乡官田与半朗二村,十一世孙李君达于景定间迁泉州安溪湖头。十六世孙李廷玉,元至正十三年避倭寇侵扰迁福州汤岭,畲族赘为婿。子孙为畲族(《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77)台湾高山族的一支平埔人姓。清康熙、雍正间参加岁科应试时自取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高山族》)。 (78)拉祜族姓。云南金平拉祜族李姓,本姓亥扣(《金平&拉祜西&的&卡&》)。其他地区拉祜族李姓,源出不详。(79) 纳西族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源出不详。(80)景颇族汉姓。本姓普贯、恩孔、木日(《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瑞丽市志》,1996)。 (81)土族汉姓。青海民和县上川口及平定县东塔城西北府等地土族李氏,元初党项人李赏哥之后。李赏哥玄孙李文仕明,授西宁卫指挥佥事及陕西行都指挥职,其后子孙世袭,清时授西宁卫同知,民国时为上川口及西北府土司(《中国土司制度》)。 (82) 达斡尔族姓(《略论略论达斡尔族的氏族制度》)。源出不详。(83)仫佬族族之一支木佬人姓。木佬人,生活在贵州黔东南、黔南二州北部,其语言与仫佬语异。 (84)羌族姓。源出不详。(85)撒拉族姓。其先汉族(《中国人的姓名&撒拉族》)。(86)仡佬族姓(《麻栗坡县志》,2000)。源出不详。(87) 锡伯族汉姓。本姓赫叶哷氏(何叶尔氏)(《锡伯族百科全书》)。(88)阿昌族姓。本姓喇尚氏(《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族》;《梁河县志》,1993)。(89)怒族姓(《碧江怒族命名的历史演变》)。(90)俄罗斯族汉姓。源出不详(邓波:《俄罗斯族》,民族出版社,1994)。(91) 德昂族姓。本姓劳够氏、居荣劳氏(《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 (92) 裕固族汉姓。本属鄂盖尔氏族、浑氏族(《裕固民族尧熬尔千年史》;《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994)。(93) 京族姓(《中国人的姓名&京族》)。其先安南人,(94) 独龙族汉姓。汉族李姓教师与独龙族劳汪渚家族女子结婚所生子女以李为姓(《中国人的姓名&独龙族》)。(95) 鄂伦春族汉姓。本姓尼力吉尔氏、尼戈依尔氏(《鄂伦春族调查》《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 (96) 基诺族姓。本姓吉武卜撒(《中国人的姓名&基诺族》)。(97) 布央人姓(《布央语研究》)。布央人,古百越人遗裔。云南广南、富宁等地之布央人,已划入壮族;广西那坡的布央人,已划入瑤族。【望】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中山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广汉郡、梁郡(梁国)、南阳郡、丹阳郡、安邑郡、平凉郡、姑臧郡、敦煌郡、绛郡、武陵郡、颍川郡、常山郡、平棘郡、辽东郡、襄平郡、广陵郡、汉中郡等。【堂】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得一堂、三友堂、三可堂、三培堂、三鉴堂、三日堂、三福堂、四维堂、五经堂、五知堂、九如堂、百忍堂、百德堂、百宦堂、牛山堂、中山堂、西平堂、西哉堂、登龙堂、龙门堂、龙湾堂、见龙堂、瑞凤堂、怀古堂、延古堂、天叙堂、惇叙堂、叙乐堂、叙伦堂、秩伦堂、敦伦堂、树伦堂、树务堂、树德堂、立德堂、尚德堂、种德堂、养德堂、载德堂、德顺堂、德昌堂、必昌堂、炽昌堂、承惠堂、敬爱堂、敬德堂、承德堂、明德堂、道德堂、懿德堂、世德堂、世美堂、世怡堂、亲睦堂、雍睦堂、坦睦堂、敦睦堂、敦复堂、敦敏堂、敦厚堂、敦本堂、务本堂、崇本堂、报本堂、怀本堂、睦本堂、报本堂、仁本堂、仁义堂、礼义堂、重厚堂、崇礼堂、师礼堂、师俭堂、尚义堂、孝义堂、孝睦堂、孝思堂、永思堂、思敬堂、思孝堂、永言堂、崇俭堂、崇礼堂、思本堂、本源堂、本立堂、绣文堂、会文堂、晋文堂、忠武堂、忠恕堂、忠愍堂、忠盛堂、衍庆堂、芳庆堂、鸣庆堂、善庆堂、友善堂、同善堂、积善堂、培元堂、培嗣堂、绵远堂、笃谊堂、笃庆祠、笃亲堂、敬爱堂、介祉堂、追远堂、源远堂、绵远堂、如在堂、青莲堂、育莲堂、文莲堂、定兴堂、光裕堂、垂裕堂、裕合堂、合敬堂、棣华堂、悫存堂、著存堂、凝翠堂、湛露堂、锦心堂、锦绣堂、锦书堂、拥书堂、福景堂、仙景堂、慎话堂、长发堂、函道堂、柳汁堂、洪雅堂、耕读堂、稼书堂、致和堂、鸿禧堂、花萼堂、萼辉堂、联辉堂、继述堂、燕楼堂、懋熙堂、启後堂、椿荫堂、利贞堂、纶恩堂、介石堂、绳武堂、雅雨堂、呜凤堂、甲秀堂、惠泽堂、广居堂、存仁堂、文运堂、刺史堂、张恕堂、尊制堂、赐廉堂、古春堂、慎诒堂、慕义堂、允福堂、金树堂、甲椿堂等。【变】⑴汉元帝时易学家、律学家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氏。推律自定为京氏。⑵三国时吴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遭乱更姓徵。⑶唐德宗宰相李泌(722-789)以功封邺侯,孙键、钺以业为姓。⑷武则天赐润州刺史李思文、义丰王李光顺、卫大将军李楷固等并姓武氏。⑸唐朝末期,藩镇割据,朱温把持朝政,昭宗及皇后知唐皇朝大势已去,乃托宫廷进侍、婺源人胡三将王子李昌义带往民间,避居婺源(今属安徽),改名胡昌翼。后唐同光三年,昌翼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胡三告知身世后,绝意仕途,隐居婺源北乡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子孙谓之&明经胡&或&李改胡&。⑹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从镒子李衡(一说李天和)脱逃,易姓邓。⑺南宋淳祐中有赵邦承,本姓李,右丞相赵葵()爱其勇纳之,更姓赵。⑻明正德中赐都督李琮朱姓。⑼明末有河南中州(今西华)举人李鬯和、南直隶兴化(今属江苏)人李兆嘉,耻与李闯王同姓, 改理姓。⑽⑻广东怀集永固镇部分李姓,已改黎姓。【布】⑴李姓人口约9000万,为中国第2大姓(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2009)。约32%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全国李姓人口的10.3%。约25%分布在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10%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袁义达,2006)。⑵蒙古族李姓,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城,辽宁阜新 (县)、法库、凤城,以及北京市、上海松江,河南洛阳,云南通海,四川成都等地有之。⑶藏族李姓,四川冕宁县、西昌、石棉,青海西宁、化隆、民和,以及陕西紫阳、甘肃肃南等地有之。⑶苗族李姓,贵州威宁、剑河、榕江、台江、凯里、福泉、赫章,云南屏、巧家、宣威、文山等地有之。⑷彝族李姓,云南武定、寻甸、弥渡、鹤庆、红河、昭通及四川西昌、米易、雷波等地有之。⑸布依族李姓,贵州都匀、平塘一带有之。⑹满族李姓,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中心城区、顺义,河北丰宁、宣化、雄县,内蒙古扎赉特旗,江西南昌(市)、萍乡,山东青岛,河南郑州、南召,广东广州,云南昆明、腾冲等地亦有之。⑺哈尼族李姓,云南红河、景洪等地有之。⑻傣族李姓,云南红河、梁河、澜沧、景谷、禄劝、元江、弥渡、石屏、通海、麻栗坡等地有之。⑼佤族李姓,云南西盟、沧源、澜沧等地有之。⑽畲族李姓,浙江温州、泰顺等地有之。⑾拉祜族李姓,云南西盟、澜沧、金平等地有之。⑿纳西族李姓,云南丽江有之。⒀傈僳族李姓,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之。⒁景颇族李姓,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之。⒂土族李姓,青海民和、宁夏等地有之。⒃羌族李姓,四川北川、汶川等地有之。⒄撒拉族李姓,甘肃临夏(市)、积石山(县)等地有之。⒅仡佬族姓。云南麻栗坡等地有之。⒆锡伯族李姓,辽宁鞍山、辽阳(市)、盘锦等地有之。⒇阿昌族李姓,云南梁河、潞西有之。(21)德昂族李姓,云南潞西、镇康、梁河、永德等地有之。(22)裕固族李姓,甘肃肃南等地有之。(23)京族李姓,广西防城港、南宁、北海等地有之。(24)独龙族李姓,云南维西、昆明有之。(25)基诺族李姓,云南景洪等地有之。(26)回族、壮族、朝鲜族、瑶族、侗族、白族、土家族、黎族、俄罗斯族李姓,各民族聚居地多有之。【人】⑴李离,春秋晋文公理,过听杀人,自拘伏剑而死。⑵李耳,战国时魏人,东周安、烈、显王时太史,传今本《老子》,后世尊为道家始祖;耳子李宗,战国时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李谈(司马迁作《史记》讳父名改称李同),赵大将军。谈子李兑,为赵相。兑子李跻,赵阳安君。跻孙李洪,秦太子太傅。洪曾孙李崇仕秦为陇西守,为陇西李氏始祖。崇弟李玑,秦太傅,生赵相李牧(?-公元前228),为赵郡李氏始祖。崇孙李信,秦大将军,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信五代孙李广(?-公元前119),汉名将。广十六世孙李暠(351-417),公元400年建西凉,传三世,公元421年国亡。暠七世孙李渊,公元618年建唐王朝,公元907年唐亡;裔孙李昪,公元937年建南唐,公元958年灭于宋。⑶李特(?-303),西晋末賨人起义领袖,巴西宕渠人;其子李雄(274-334),公元304年建大成国。⑻李贤(502-569),北周大将军,陇西成纪人,鲜卑族。⑼李鼠仁,西魏时氐族酋长。公元543年起兵反魏。⑽李尽忠(?-696),唐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曾孙。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据营州反,自号无上可汗。⑾李光弼(708-764),唐大将、天下兵马副元帅,营州柳城人,契丹族。⑿金大定中大臣李石(?-1176),辽阳渤海人,官至太保,封广平郡王。⒀李珣(855?-930?),五代前蜀花间派词人、药物学家,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人,其先波斯人;弟玹,炼丹术家;妹舜絃,善书画,长于诗赋,为前蜀后主昭仪。⒁李立遵,北宋真宗时宗哥(今青海平安驿)吐蕃大首领。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率众攻秦州,为宋将曹玮所败。⒂李万江(?-841),唐吐谷浑首领。⒃李直夫,元代女真族戏曲家。本姓蒲察氏,⒄李志甫(?-1340),元代漳州南勝(今南靖) 畲族农民起义领袖。⒅李再万(?-1502),明代苗族农民起义首领,弘治十七年率众起义,号称&天王&。 ⒆李满住(?-1467),明建州女真首领,卫都指挥佥事李显忠(释家奴)之子,父死袭职。成化三年,因叛明被擒杀。⒇李成梁(),明末清初辽东总兵,铁岭人。本朝鲜人;子李如松(?-1598),援朝抗倭统帅。(21)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西夏王族之后。(22)李贽(),福建晋江(今泉州)人。回族思想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23)清代八旗汉军李氏,顺治中有直省督抚加太子少保李日芃(?-1655)、陕西提督李思忠()、广东总督李栖凤(?-1664)、四川总督李国英(?-1666)、江西巡抚李翔凤,雍正中有广州将军李杖(?-1732)、四川提督李质(?-1750)、云南巡抚李瀚(?-1775),康熙中福建总督李率泰(?-1666)、安徽巡抚李鈵(?-1703),乾隆中广东巡抚李士桢、左副都御史李世倬(?-1770)、江南河道总督李宏(?-1771)、贵州巡抚李本(?-1784)、闽浙总督李侍尧(?-1788)、两江总督李奉翰(?-1799)、杭州将军李毓秀(?-1818),光绪中有伊犁将军李雲麟,宣统中有资政院总裁李家驹等。 (24) 李光座,清顺治六年进士、云南按察司副使河南祥符人,犹太人后裔。(25) 李樾(),清道光十三年进士、庶吉士,云南丽江人,纳西族。(26) 李紫琮,宋大理国大臣,白族。(27) 李元阳(),明嘉靖五年进士、湖广荆州知府、史学家、理学家,云南大理人,白族。(28)李璧(?-1525年),明嘉靖中四川剑州知州、学者,广西武缘(今武鸣)人,壮族。(29)李文学(),清咸丰中云南哀牢起义领袖,云南弥渡人,彝族。(30)李兆麟(),抗日英雄,革命烈士,辽宁省辽阳县人,满族。 (31) )李莎(1914-?),原苏联俄罗斯人。随丈夫李立三来华,以李为姓。1964年加入中国籍。曾任北京外语学院教授、第六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32)李为国(1969-& ),四川松潘人,羌族。中共四川黑水县委书记、黑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8)。(33)李永喜(1954-& ),海南儋州市人,黎族,女。海南省人大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⑴李姓源出,《世本》《潜夫论》皆不载。应劭作《风俗通义》谓:&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其说殊谬。三国时吴太子率更令徵崇,本姓李,避难更姓徵。盖其时即有李氏出理徵之后说也。晋人葛玄作《玄妙内篇》,始谓老聃(李耳)之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割左胁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唐人李延寿《北史&序传》则谓&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林宝作《元和姓纂》则谓&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陶,为尧理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徵,得罪于纣,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因变姓李氏。&其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则又加以充实,李氏食李得姓说几成定论。然亦有不以为然者,明人杨慎即斥之为&附会杜撰以媚时之说&。唐帝室以李耳为其远祖。《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以李耳为理徵十一代孙。据近人研究,李耳即公元前374年出函谷关强为关令尹喜著书之老子(太史儋),其为公元前4世纪人;而理徵生当商末(公元前11世纪),相隔约700余年而仅传10世,于理不合。或谓李耳即公元前570年左右作《老子》之老聃(老子),然据近代学者唐兰、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高亨等研究,老聃当姓老氏。近人比较了1993年湖南长沙出土之帛书《老子》、1994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之竹简《老子》及今本《老子》,认为应有两个老子和两类《老子》(尹振环:《楚简老子辨析》)。两个老子即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之老子(老聃)和秦献公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出函谷关之老子(太史儋)。两类《老子》即二千言之竹简《老子》和五千言之帛书《老子》及今本《老子》。前一类《老子》乃老聃之作,后一类《老子》乃太史儋在老聃原作之基础上改写、扩充之作。疑太史儋即李耳,亦即后世道家所奉之李老君。因太史儋(李耳)假托老聃之作之《老子》行世,老聃原作之《老子》遂不为人所知。司马迁作《史记》,混老聃、太史儋、李耳为一人。至唐时,李为国姓,一时媚时者又以李氏出于帝颛顼之裔皋陶(咎陶),并伪造世系,提出食李得姓之说。近代学者高亨又提出&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老子正诂前记》)。其说亦不免牵强。考《韩诗外传》《史&循吏传》《新序&节士》有晋文公理李离,过听杀人,自拘伏剑而死。李离为晋文公理(法官),当是以官为氏。李、理古通也。李离在李耳之先,亦较老聃为早,实为文献所见之李氏第一人,或即为李姓始祖。战国时魏、赵多李氏,当出晋之李氏,或即李离之后也。⑵《通志&氏族略》谓鲜卑族高护氏,后改李氏。未知何据。⑶明太仆寺卿莫怀古事源出明末清初李玉所作杂剧《一捧雪》,其人其事或有之。河南新野北歪子街有莫李氏一百余户,自云亦出莫怀古之后(日《光明日报》)。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查一个人的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