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网上曝光药品黑幕 家的沦陷家

南方周末:药商自曝药价虚高内幕 各方专家评点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南方周末:药商自曝药价虚高内幕 各方专家评点
.cn 日10:26 南方周末
  编者按
  近日,东南沿海某药厂的一位销售经理前来本报,述说他所亲身经历的高药价利益链和内幕。
  他所说的是否客观?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才能更好地缓解看病贵的难题?本报约请
卫生部前司长、大学院长、医院院长、外科医生、药师以及行政法学专业人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实 习 生 马小六
  □本报记者 傅剑锋 赵 蕾
  □实 习 生 杨 涛
  从出厂到病人手里涨近10倍?
  药价为啥这么贵?谜底其实很简单,因为有太多的成本被加在药品中。
  假如某种处方药的定价为每盒100元,那么给医生的回扣大约40元;花在药品推销员身上的成本――包括底薪和提成,最低10元;中间商――医药公司要赚10元;医药招标中的花费约为15元。75元就这样用掉了。而生产商――医药企业的纳税约14元,原材料、生产成本、企业管理费用、销售成本、工人工资一共才11元。
  廖志仁(深圳某医院院长):100元的定价和11元的成本,其中的回扣空间不言自明。这说明药品的定价是成问题的。计划经济时期,药品的价格完全由政府决定。而市场放开之后,医药企业受商业利益的驱动就在价格上做文章,以高价格、高回扣作为促销手段,形成恶性竞争。
  于宗河(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在目前的药价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作了营销成本,最初医药代表正常的推销方式已经被整个利益链条扭曲了。在很长时间里,药厂的药品推销员抱怨医生,医院和医生是受责备的。医患的矛盾加深,接着形成了一个怪圈。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采取措施就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上来解决。
  先说回扣,我们称之为“临床费”。给医生的红包一般是1000元到20000元不等,这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讲,30000元能摆平一个三甲医院。
  今天的“临床费”不仅表现在现金上。有些医药代表是帮医生发论文。大夫需要评职称,所以我们把“临床费”送给了报社、杂志社。有些是给医生的亲人提供出国方便。医药代表还会培养一些胆子大的“枪手”医生,药品说明书上规定一天只能用一支的,“枪手”可以用5支;有些不需要用的,“枪手”也可以用。
  杨先生(外科医生):这老兄的说法有点夸张,回扣一般不超过药价的20%。他说的40%的回扣实际上还包括了医院销售药品的利润。我工作后是到第二年才拿到提成的。这部分钱是科里发放的,和奖金归在一起。如果你不拿,那无疑违背了潜规则。
  汪先生(杭州某医院药房医生):回扣确实是有,但产生的原因在医护人员工资不合理性。现在医生的学历都很高,基本是硕士毕业,博士也不少,但价值得不到体现。以我为例,医科大学本科,在药房工作5年,一个月可支配的收入只有1700元。这种心理不平衡在医护人员中很普遍,只好通过灰色收入来弥补。
  于宗河:医生拿这么多回扣我不信。
  过去我做医生时,都是劝病人少做检查,用便宜的药,从来没有想到过回扣的问题,什么药能治好什么病才是我们考虑的。那时我们没有陷入利益驱动,就能做医生该做的东西。而现在一般公立医院,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总支出费用的2%-5%,只有少数大医院能获得10%,还有一些公立医院完全没有拨款。于是,医院作为福利机构的一面被日渐淡化,作为营利部门的一面被强化。药品的整个利益链也因此产生和被拉动起来。
  尽管拿了回扣,但许多医生其实并不满意。因为这种收入不被社会认可。他们其实更想心安理得,以自己的医术获取合理的薪酬。奖金又是和医生能开多大数额的医药费挂钩的,这就导致医生们想方设法给病人开出高昂的医药,过度医疗的现象四处蔓延。
  我认为,医生职业作为一个带有福利性质、救死扶伤的特殊职业,在工资上不应该搞市场化。公立医院的医生工资应由政府定价,浮动的奖金部分不应过大。我过去在考察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公立医院时,发现他们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工资是相对固定的。
  廖志仁:在杜绝医生收受回扣上,我们医院从明年开始,不再将医生开药和收入直接挂钩。另外,在我们医院,单价超过30元的药品一般都进入监控范围。我们也通过经常变换药厂,打破医生长期对某种药品的“青睐”。下转第2版此产生和被拉动起来。
  执业医师法对医生的处罚力度应该加强。在收受回扣这个问题上,如果情节严重的应该取消其执业资格。否则他虽然被这个医院开除了,仍然能在其他医院工作,这会使他有恃无恐。
 [1]   
  相关专题:&
&【】【】【
【】【】【】
14:39:40 / 10:19:19 / 19:08:26 / 15:57:38 / 15:57:25 / 15:57:07 / 15:57:06 / 15:57:00 / 15:56:01 / 15:55:08 / 15:53:54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葛兰素史克行贿黑幕曝光 医药行业病态暴利肥了谁【】【字体:
】【】稿件来源: 北京晚报发布时间: 14:20:18  转移定价,借“讲课费”行贿医生,“捐赠”非医疗设备收买医院,贿赂工商执法人员逃避处罚……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市场的“捞金术”被长沙警方起底,虚高药价背后的黑幕层层拉开。
  这家全球排名前三的跨国药企,拥有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明星”药品。该公司的涉案高管称,他们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了药价的30%。而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从去年8月开始的专项治理行动来看,葛兰素史克的一些做法几乎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
  药价虚高,不是一家药企、几名医生的道德底线失守,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失守”。
  “可以拿一半的利润把招标攻下来,药品销售就一马平川了”
  杨长青(北京清华长庚医院CEO助理,博士):药品从出厂到最终销售是有很大收益空间的。我查过一个数据,2013年药品行业170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利润率高达45%左右,而中成药更是有好多家在90%以上,这个回报率是很惊人的。而从药品的销售结构来看,不到20%是通过药店销售,80%左右是通过医院,而这其中,90%都是通过公立医院,也就是说,公立医院至少卖出70%多的药品。而因为有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公立医院是没有自主权的,采购权由省或市级的相关部门掌握,区域内也就形成了单一买方。
  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设计初衷来说,它希望通过单一买方的垄断优势把价格压下来,但在现实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背离,招标价居高不下,不但高于民营医院成交价,甚至有些品种出现高于药房零售价的情况,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药品进价竟然比药店售价还高。为什么?因为招标环节存在很大的寻租空间。有药厂的老总曾经说过,他可以拿一半的利润把这个环节攻下来,因为一旦攻下来,药品销售就一马平川了。也正是这里面大量的灰色成本,把药价推高。按照规定,医院对于招标价是不能再议价的,最多只允许15%的顺价加成。而现在一些公立医院尝试与药厂进行二次议价,尽管可以谈下来更低的价格,却因为与招标价不符而不被允许。这就导致公立医院的药价长期保持高位运行。虚假的高价的绝大部分变成医药公司的高额利润和中间环节的权力租金,真正用到终端环节的部分是细枝末节。
  像葛兰素史克这样的公司的全面行贿机制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设计的特点进行运作。他们把关键点攻克以后,就能以高价卖出。现在抓几个医药代表、医生或者官员,能对终端环节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机制未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利益格局,也就不能根除造成贿赂,也就是利益输送的产生土壤,要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去调整背后的利益结构,也就是药品集中招投标制度本身。
  该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垄断,本来是想集中力量办好事,结果为办坏事者集中了力量。现在公立医院根本不具备市场主体性,作为法人,却一没有定价权,二没有提供服务所需资源,例如药品的采购权。这样一来,公立医院在产品或服务定价权和生产资料的议价权都被看死了,相当于把手脚都捆死了,还要让你摆个漂亮的姿势来留影,何其难也!
  所以,只有创造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让供求双方充分竞争,才能有一个真实价格的形成体系。像4月9日放开非公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制定权,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公立医院逐渐找到一个参照系,发现自身真实价格究竟在哪儿。
  我们现在试行管办分离,也是为了让医院趋向正常化。另外,对于药房托管政策,医院很有动力,因为把药房托管出去以后,租金可以议价,保证医院利益不受损,甚至创造医院收益。这样做的结果是医药公司利润会被压低,而当医药供应商的利润降到一定程度,它也就很难再给医生返回扣。至于医药分开,只能在终端取消医院加成的部分,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医院15%的加成与前面环节里的抬高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可能手段更直接”
  王跃(化名,从事医药行业咨询工作多年):通过商业贿赂的方式来“营销”,国内药企可能更严重,因为我们有专利的原研药很少,大量是仿制药,可替代性非常强。患者看到那么多“名字”不同的药,只是品牌不同,它的通用名称都是一样的。比如葛兰素史克的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一般大家都说芬必得,但 “布洛芬缓释胶囊” 才是它的通用名称,这个药市场上有十多种,你用哪一种,有效成分和原理都是一样的,非处方药是这样,处方药也是这样。此外,国内现在还是有不少药企开工不足,药品是供大于求的,那谁来决定最后到患者手里的是哪一种呢?基本上要取决于招标采购结果、医院和医生,药企的努力方向也就很明确了。
  从药企能精确地把这些或明或暗的“营销”费用打进药价,就能知道这些是长期运作的经验所得。不说别的,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广告营销费用占了相当大一部分,还有高额的会务费,有的大企业一年的会议费用能上亿,我不能说药企的会议费一定都是用来“收买”医生,但葛兰素史克这个案子里曝光出来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请医生讲课跟医生搞关系的做法绝对不是它的“专利”。葛兰素史克的案子曝光出来他们为了让这些费用看起来“合法”,做了各种掩饰,对于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非上市公司,可能手段更直接。
  回扣的问题也一样,去年漳州曝光的药品回扣案,全市二级以上的医院都涉案了,很难说就是一家药企的努力吧?
  但反过来说,药企办学术会议、赞助临床研究不对吗?对行业的发展来说,这是必须的,问题在于怎么把这些正常的学术研究活动跟药品推销切割开。其实2006年的时候,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就专门打击过一次,当时的震动也很大,但问题到现在没有解决,还是我们的药品定价机制有问题。
  现在政府取消了低价药的统一招标,对药价实施市场定价,是个好的方向,应该能为今后改革药品的定价机制提供经验。
  “抓了大处方问题,收入马上下来,医院是要走向崩溃的”
  陈刚(化名,北京某三级医院院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我们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需要对医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所以允许医院对药品进行一定比例的加价。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曾经对医院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也正因为加成,使得医院和药品之间产生了经济上的联系。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种联系开始出现一些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的药厂和医药公司日渐增多,很多外资药企也进入中国,与国内厂家合资生产药品。一开始,外资药企的医药代表只是介绍一些医药方面的知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使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会赠送一些钢笔等小的纪念品,但没有太大问题。后来,医药公司越来越多,药品数量也迅速增加,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药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回扣现象随之出现。
  现在,要想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需要落实医药分开,切断医院和药品之间的经济联系。但这个前提是增加财政补贴,提高医疗服务收费,让医生真正有合理、体面的收入。否则,既想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是很难办到的。
  事实上,现在医院里面存在的大处方问题,院长是可以抓的,但为什么没有抓?因为真正抓了以后,收入马上下来,甚至这个月的工资都开不下来,对一个医院来讲,这是要走向崩溃的。说到底,还是政府补贴太少,很多医院面临经济上的困难。
  此外,药品定价也存在问题,其实药品价格并不是医院真正能左右的。所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很多部门协作解决。打个比方,一个池子死了一两条鱼,那是个体问题,如果都死了,那绝对是水质问题。现在整个行业普遍出现问题,就要从深层次上进行反思。
  【围观】
  谁采购的?行贿给了谁?
  @人民日报:【人民微评:警钟为谁而鸣】药价高得离谱,除企业合理利润之外,还包括惊人的腐败成本。病态暴利肥了少数人,却让患者埋单、加剧看病贵。相关嫌犯已被起诉,警钟不止为葛兰素史克而鸣。药企通过行贿打开市场、提高销量,已是行业潜规则。瓦解潜规则,完善明规则,方能切断受贿的手。
  @胤懿:我要问一句,药是谁卖出来?中国的医疗是垄断的。打击葛兰素史克是隔靴搔痒,批号谁给的,谁采购的,谁卖给病家的?它行贿给了谁?这才是根本的。
  @医药营销信息化-冯军:【合规不仅仅是切割】与部分药企谈及当前的医疗医药行业反商业贿赂的应对策略时,基本表达了三种策略:1)采用代理制,把风险转嫁到代理外包商那儿;2)小包到代表身上,非合规行为属于代表个人的行为,与公司无关;3)委托第三方专业学术公司。这三种切割手段,真的能把药企的风险撇清吗?
  主笔 张棻 宗媛媛(责任编辑:杜娟)
查看更多评论&
·····
········[转载]曝光力度前所未有的《医药黑幕全接触(下)》
曝光力度前所未有的《医药黑幕全接触(下)》
―――――医药器械怎么销售?&&&
医药器械是怎么操作的?也曝光做医药器械的黑幕,这回可是有根有据的,请看:
----一台出厂价格为30万的医疗器械是怎样以220万的价格卖到医院的。
现在科学发达,各种带“高科技”名头的医疗器械层出不穷。几十上百万的医疗器械不过是小意思,上千万,整个投资上亿的也有了。大概操作方式有两种:
1,是规范的操作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透明,也是俺非常欣赏的。就是医院和厂家合作。厂家和医院协议,由厂家投资器械,培训人员,医院出场地,出人员。共同经营,并按一定收益按照比例获得利润。厂家看中的有几点,一是医院合法性,二是有市场,三是有技术,四是长期收益,包括器械消耗材料等等。
2,就是最黑暗的了,直接卖给医院。这当中要做无数的工作,但只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就可以完成这高难度的“不可完成的任务”,说白了就一个字----钱。我来分析:以一个出厂价为30万的器械(譬如某品牌的肝脏支持仪,请勿对号入座,俺就是分析而已),宣称这个器械为高科技,独特的工作性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国内唯一,获得什么金奖(一定是金奖!反正外行搞不明白)。优惠卖给医院,政府定价为300万一台,卖给医院只要250万,通过医院一再的“坚持”和“节约”,定位220万元一台。好,买完了!赚了220-30=190万元,就这么简单吗?!no!其中的猫腻我来揭穿:首先,医院领导要搞好,同意后,让医院临床科室申请要求购买,然后医院向卫生局等部门打出采购报告和预算,审批同意后拨款“招标采购”。这当中,一定是有个最大的受益者和操作者,就是这个所谓"做"医疗器械的人!这个人俺姑且在这里叫经销商吧,他可以是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是某医疗器械公司的负责人或业务员。这个人要做无数的工作,完成销售这台机器的任务。首先,他会向需要使用这台机器的科室负责人承诺好处,给多少多少回扣,其次找到医院分管器械的领导,同样“做好工作”。再到卫生部门找到审批项目的相关领导,再次“做好工作”。至于是怎么分配利润的,这个家伙可以“协调”好各方的关系。他会给医生说这台机器利润很高,我出厂价格是150万,搞好了除去公司的、国家税收、销售费用、我会给你20万元。好,医生同意报告申请购买了。这是第一关,采用同样的方式和说法,做好院领导和卫生部门领导的工作,就完成了。其实,最终可能的是,这家伙花费上下打点了100万元,做成了这笔生意,自己独得5、60万非常正常!所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穿帮”,首先和生产厂家这里不能穿帮,到时候付款给厂家,厂家再返还回来,需要事前约定。这底价(也就是出厂价)也只能是唯一的一两个“核心人物”才知道。可能这个人会叫自己朋友,同事出面去做工作,但他们是不会知道真实价格的。其它环节的人能蒙就蒙,政府定价是最好的“遮盖”。
――---抗生素和招标采购的陷阱&&&
提供事实:昨日,我一个小兄弟给我提供消息(他本人就是医药代表),他推销抗生素,难度很大,因为现在医院的抗生素竞争太激烈了。一般现在一个产品要是被列入“招标”采购的范围,那么,这个产品就“死了”,再也卖不出去,医生也不会去开处方了。
为什么会这样,做个分析,比如某品牌抗生素---头孢类针剂,含量0.2g,零售价86元,这个产品底价是14元。操作空间(医药行业行话)巨大,可以给医生25%的回扣,即17元。通过医院推广,月销售2500支,可现在列入了“招标”采购的范围。零售价降到了55元,当然,不是没有“利润”了,而是“利润”少多了。这个产品就“死”了!但没关系,有办法对付,请看:可以马上更换产品,同类产品,因为招标上明确写明“招标采购头孢某针剂,剂型为含量0.2g的”,厂家或代表马上去更换新剂型,譬如,零售价为178元的同类抗生素针剂,但含量为0.4g,这就不属于“招标”的范围了。且利润空间更加巨大,给医生的回扣也可以达到40元,刺激吧?!
关于“招标”其中的猫腻太多,今天就说这一点。
以上这些,医生根本就不懂,他们只知道有人让他们用药,有人拿回扣,反正谁给得高就用谁的药,“招标”采购的因此就没有了市场,医生不会主动去用“招标”采购来的药品的,这就是他们用药的标准!俺敢说这就是现在各个医院最大的谎言----招标!
药品的定价策略。
-----一个药品的价格是怎么制定出来的。&&&
但凡是医药营销界的朋友都知道一个产品的顶尖依据和根源。熟悉这个行业久了,光光从这个产品的零售价就能判断出这个药品能为各方产生多少利益。
现在都说药价虚高,的却是这样,一个药厂生产开发一个药品,首先就要有针对性的市场定位。譬如是专门在医院销售,还是专门在药店(OTC)销售。需要知道的是,凡是现在零售价格奇高的药品,一般都是医生的处方药。非处方药的销售渠道主要是药店,当然医院有一定的销量,这是叫医生起“带动”作用。和OTC销售中利用媒体广告炒作是一个道理。
其实在中国,很多药品是老产品了。销售价格很低,通过换包装,换名称,变了花样在提价销售,不这样,这种药品就会被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淘汰掉。虽然病人可以自己到药店购买需要的药品,但是,医生的推荐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取到决定因素。
一个产品只要是在医院内部销售,就必须遵守医院的规定。比如:一个医保甲类的品种,零售价是58元/盒,如果医院发现药店有同品牌同样的药品在零售药店只买15元,那么对不起,这个药品立即清理出医院的药房!用同类型名称不一样的药品替代。
所以,很剁主流厂家的大产品,是不会去药店零售的。患者可以买到相同类型的其他品牌药品。如果需要解释---就是大厂家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改进了工艺”“使用效果好”,反正外行也不懂,怎么解释都是“合理”的。
例如,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现在国内相关产品不下千种,剂型也包括片剂、颗粒(冲剂)、粉针、液体。片剂和颗粒是医保乙类用药,主要是医生推荐和OTC销售,以前的“维宏”(阿奇霉素片)价格就很高,后来受到各厂家的竞争,现在的零售价不过是以前的1/3了。医院主要用还是用针剂,针剂一般在住院病房使用。这种抗生素临床使用范围很广,用量巨大,国产的阿奇霉素针剂,一般价格在40-120之间。包装有0.125g/0.25g/0.2g/0.4g/0.5g几种,如果医院通过招标采购,可以定为“0.125g阿奇霉素粉针剂”,招标中标价格为25元。那么,这个医院其实可以不采用中标产品,而采用“0.25g阿奇霉素注射液”,这就在招标的目录里没有了。价格可以卖到100多元。医药巨头辉瑞研究的阿奇霉素,其实在去年才全面完成三期临床研究。最终推出阿奇霉素针剂(希舒美针剂)也是在去年,他们推出一个产品是非常慎重的,反复针对全世界各种人群种族进行了临床研究。所以技术含量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但是这样的好产品却竞争不过国内的同类产品。国内的阿奇霉素针剂早在前年就上市了。黑心的药厂不管这个产品质量如何,早早就占领了市场,且现在国内的阿奇霉素针剂产品就不下3、400个。辉瑞的希舒美针剂价格很高,是国产同类的2倍以上,除了一些大医院偶尔采用,一般的医院用的就是国内的了。为什么是这样呢?!----我来揭露:
原因是如果采用这样的好产品,不是病人不能承受,而是医院的收入比例会下降。象辉瑞这样有实力的国际大厂家,产品卖到医院的价格是很高的,可以高到90扣乃至直接的批发价格。而医院用其他产品,特别是国内一般厂家的产品,最低可以低到进货价为50扣!同样是销售100元的产品,医院可以提高20-30%的收入,这就是黑心的医院的黑心选择!
据我所知道,象阿奇霉素针剂针剂这样的产品,国内厂家最低的出厂价格仅仅是0.8扣-10扣,也就是说:病人自己掏钱购买零售价格为100一支的阿奇霉素针剂,其实出厂最低价格才4-7元!
朋友们可以问:为什么国家定价会这么高呢?!其实,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一个药品从研发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报批出来。层层环节都要大通,象阿奇霉素针剂这样的药品,厂家购买原料药,到生产包装出来,是个及其简单的过程。况且有象辉瑞的希舒美针剂这样的先例,报批不就有“依据”了嘛!关键就是报批药品这个高难度的环节。现在北京有很多公司就专门为药品和医疗器械报批打通关节,只要有药厂来找,提出50万-500万报批一个产品是很简单的事情,出钱就是了,这是北京,这是首都,没有门路的人的厂家,连门在哪里都找不到!
―――――医药代表生存状态的初步调查。&&&
俺说过,现在全国有药品和器械生产厂家约1万家左右。每个厂家都有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一个药品在市场上销售,没有推广是绝对不行的。现在药品流通的渠道主要是各地的医药公司和医药集团。医院进货是必须通过医药公司的,很少有厂家直接对医院供货。这和本地政策和地方保护有关。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一个药品销售的过程:
1,医院销售:厂家-医药公司-医院-患者
2,零售渠道:厂家-医药公司-药店-患者
我们从上面并没看到销售环节中有“医药代表”这个环节,原因是,这是灰色行业,但是,这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一个厂家的药品根本不能销售出去。
医药代表的主要作用有几个:
1,作为厂家销售代表,和医药公司签订合同,保证货物发运和货款回笼;其中,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由医药代表直接用现金购买药品,然后通过医药公司销售,这种方式交“代理”,有区域限制。二种方式是医药代表是厂家销售环节的员工,通过法人授权委托,和医药公司签订合同,药品销售之后,货款由医药公司回到厂家,厂家再按照比例提成返还给医药代表。
2,临床推广,所谓临床推广方式有几种:和大医院签订药品的横向临床研究课题,召开推广会推广,通过回扣推广,这几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现在医药代表的推广会,说白了就是请吃饭+送红包。
3,是OTC零售市场推广,主要是通过药店销售,两种方式:一是让医生开出处方,病人在药店购买,绕过医院药方的环节照样给回扣;二是普通非处方产品在药店的推广和销售,也给药店工作人员一定回扣。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一个城市或在一个地区一个省份,医药代表大量存在,正规的大厂家一般设有地区和省级办事处分公司,而一般的中小制药企业,就化整为零,派代表游击作战,之所以社会舆论说医药代表是个复杂而混乱的行业。这一点没错。
有的医药代表是厂家直接派驻的,有的医药代表是自己到处联系各地厂家的产品代理的,有时候,可以同时看到一个医药代表推销几个十几个厂家的产品,还有高级别的医药代表,自己专门接各种新药,然后组织一帮自己的销售队伍来推广药品。由于这个行业完全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许多人都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许多医药公司的员工,包括一些医院的医生和亲戚,甚至于现在有个趋势---医生和医药代表结婚的很多,我认识一个国外大厂家在亚洲的销售冠军,她老公就是某大医院的医生,所以她的产品在这个医院的销售也创造了奇迹!至于一个地方到底有多少医药代表,恐怕没有人能够搞清楚,俺举例说明:
宁波市场,2001年有个行业调查显示,在宁波地区,直接和间接从事药品推广人员达到8000人,据说这还是不准确的数据,真实人数大大超过这个数字。这我是完全相信的,某些医院的专家门诊,一个星期就是半天而已,一般在要下班的时间,门口守着几个代表,乃至几十个代表并不稀奇。
轻松点,来个相关这个行业的笑话:
医药代表的行头其实一看就知道:一般手里拿个包,年轻,要么提个口袋,里面肯定是专门针对医生的推广资料,有的口袋里始终放些小礼物,产品印刷在上面,比较直接。他们一般就在医生办公的地方溜达,有高级的医药代表,并不显身,通过电话联系,因为和医生关系很好了。天天在医药溜达的代表一般都属于外围人员,并不“高级”!
医药代表其实人才很多,因为是暴利行业,很多高学历的人都加入到里面来,也有些下岗工人,我就曾经看倒过50多岁的医药代表,代表的态度一定要非常好,医生对一般的代表态度是很恶劣的,他们要吃饭,要玩耍,只用招呼一下,代表保证安排的妥妥贴贴!曾经看到过某外科科室活动,就是吃饭,名义是“某药品推广会”,全科室医生加上护士一共来了40人(也有其他科室“友情赞助”参与的人员),一上来就开始吃饭,大多数医生连吃饭是谁请的都不知道,这个代表花了4000元,然后每人100元的“打的费”,吃完饭后,有的医生意犹未尽,要出去“娱乐”,后来到夜总会花了3000元,前后一共11000元,可后来这个代表到该科室,很多医生都不知道他是谁。冤吧?!所以,医药代表一方面是很低调,一方面也是很受罪的行业。由于这个行业竞争极其激烈,各厂家都用尽手段,旅游、赌博、请吃、送礼、回扣、赞助,医生简直成了神,都给宠坏了!对医生可是一点都得罪不起!提出什么要求要尽量满足。
国外一个大厂家选择医药代表的标准很特殊,也很实际,是这样的---除了必要的学历而外,人才,口才要好。代表人才越好,做的医院级别就越高,有个医院的主任说:“到我们外科的代表都是些美女,我到下面医院去开刀,那里的代表丑死了!”
代表的收入区别也很大,国外公司一般是高底薪+提成,国内公司一般是:提成。所以,一个代表的收入有多少,主要看他的个人活动能力,人际关系和产品定位来决定。其中最重要就是自己的活动能力,现在社会中充斥了各种级别的医药代表,说全部都收入高绝对是不对的,应该说是收入差别巨大:少的一个月就1000来元,多的上一个月10万乃至更高并不罕见。上海有两夫妻,专门接各个厂家的新药,通过自己的销售代表推广,他们两下面有80多各医药代表,每年低价给厂家回扣就达到5000多万,而零售价一般是低价的5-9倍,厉害吧?!收入是多少?随便估计都是很吓人的,虽然税收中“增殖税”的部分少不掉,但这个灰色环节,没有部分和没有具体法规对付,个人收入税国家根本就没办法控制。
我的文章出来后,在猫坛引起几个医生的激烈反弹,我想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他们跳出来说,也就没有后面的深究,他们是不会承认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实的。一定要生搬硬套的自己来对号入座,或者是自己拿回扣少了心理不平衡,或者是怕俺曝光对了社会舆论对他们不利,种种丑行和心态无不说明他们从不自我反思,只能在此通过文字游戏来粉饰太平、颠倒黑白。
俺决定,对俺的全部发言完全负责,并将前后的发言重现总结编辑,这样,各方的朋友来看此文章点击此贴主贴就知道俺说了什么,曝光了什么了。
俺相信,俺的曝光力度前所未有!
俺相信,事实可以战胜一切诽谤!
俺相信,群众总会觉醒!
俺相信,总有一天会还老百姓一个公理!
俺相信,你们最终会忏悔!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预装黑幕曝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