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生有的聪明学生笨老师有的笨俗语叫啥

!孔子教咱耍小聪明!(其实都是大智慧 漫画论语十三)
孔子的言论,大多与生存有关,人怎样能在艰苦和复杂的环境下很好的生存,不动心眼是寸步难行的,孔子到处漂泊,悟出了许多道道儿,教给深有同感的弟子们,自然有了共鸣,在那个探索人生的年代,孔子的言论成为至理名言在所难免。咱后人受益,别忘了是得益于孔子的小聪明。嘿嘿&&
==========================================
<font color="#、闻一知十
1、【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我说】能事先揣摩出道道儿,这不仅可以使自己对事物有个预盼,更重要的是在得利上占了先,吼吼。
=======================================
2、不耻下问
2、【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我说】不耻下问,关键是你脸皮要厚,你要在乎告诉你的是谁、在乎他是咋知道的,你就连他都不如。
====================================
3、三思而后行
3、【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我说】除非房子着火,凡事多想想,总是利多弊少。可有一样儿,误了事,活该!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孔子和学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4页免费11页免费22页免费13页免费5页免费7页免费2页免费4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
孔子和学生|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6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自然会想到一句古语?讲到水有志向我自然让联想到一句成语?孔子讲到水流必向下想到谚语_百度知道
孔子讲到水的德行我自然会想到一句古语?讲到水有志向我自然让联想到一句成语?孔子讲到水流必向下想到谚语
提问者采纳
古语:逝者斯夫舍昼夜语:水滴石穿谚语: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提问者评价
O(∩_∩)O谢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逝者斯夫 舍昼夜滴水穿石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1.孔子讲水的德行,你自然会联想到一句广告语----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是一个公益广告的广告语) 2.孔子讲到水的志向,你会自然的联想到一句成语----滴水穿石 3.孔子讲到水流必向下,你会自然的联想到一句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成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看英语谚语,有一句是“我们的光荣不是从不倒下,而是每次倒下都会爬起来”,是孔子说的。求孔子原文。_百度知道
看英语谚语,有一句是“我们的光荣不是从不倒下,而是每次倒下都会爬起来”,是孔子说的。求孔子原文。
英文原文是Our greatest glory is not in never falling, but in rising every time we fall.
我觉得没有这句话。有点儿像的是“不贰过”,用现代汉语说,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
英语谚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谁能提供孔子的谚语及解释?
谁能提供孔子的谚语及解释?
08-11-26 & 发布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朝闻道,夕死可矣。 (1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7)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寝不尸,居不容。 (21)过犹不及。 (22)克己复礼,为仁。 (2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6)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7)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刚、毅、木讷,近仁。 (31)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6)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39)见得思义。 (4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42)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3)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4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4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47)德不孤,必有邻。 (4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9)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和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