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b i n 娱 乐 平 台 如 何 注 册

抱歉,指定的主题不存在或已被删除或正在被审核[转载]备考2013——分册辑录2012年各地中考语文文言文&&nbsp
&&&&&&&&&&&&&&&&&&&&&&&&&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泸州市,三】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
鄙:&&&&&&&&&&&&&&&&&&&&&&&&&&&&
(2)小惠未徧&&&&&&&&&&&&&
&&&&&&&&&&&&&&&&&&&&&&&&&&&&
(3)神弗福也&&&&&&&&&&&
福:&&&&&&&&&&&&&&&&&&&&&&&&&&&&&
(4)齐师败绩&&&&&&&&&&&&
败绩:&&&&&&&&&&&&&&&&&&&&&&&&&&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登轼而望之&&&&&&&&&&&&&&&&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战于长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何以战&&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乃入见&&&&&&&&&&&&&&&&&&&&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答:(&&&&&&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分)
翻译:&&&&&&&&&&&&&&&&&
&&&&&&&&&&&&&&&&&&&&&&&&&&&&&&&&&&&&&&&&&&&&&&&&&&&&&&&&&&&
&&&&&&&&&&&&&&&&&&&&&&&&&&&&&&&&&&&&&&&&&&&&&&&&&&
&&&&&&&&&&&&&&&&&&&&&&&&&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分)
翻译:&&&&&&&&&&&&&&&&&&&&&&&&&&&&&&&
&&&&&&&&&&&&&&&&&&&&&&&&&&&&&&&&&&&&&&&&&&&&&&&&&&&&&
&&&&&&&&&&&&&&&&&&&&&&&&&&&&&&&&&&&&&&&&&&&&&&&&&&&&&&&&&&&&&&&&&&&&&&&&&&&&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2分)
答:&&&&&&&&&&&&&&&&&&&&&&&&&&&&&&&&&&&&&&&&&&&&&&&&&&&&&&&&&&&&&&&&&&&
&&&&&&&&&&&&&&&&&&&&&&&&&&&&&&&&&&&&&&&&&&&&&&&&&&&&&&&&&&&&&&&&&&&&&&&
【答案】三、文言文阅读(16分)
4.(共4分)
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 赐福、降福;大败 (一词1分)
5.(2分)A
6.(共6分)
(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3分,牺牲1分,加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打仗,靠的是勇气。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3分,“一鼓作气”1分,“再”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2分)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荆州市,三,10—13】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2分)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又何间焉(参与)&&&&&&&
B.必以信(相信)
C.虽不能察(明察)&&&&&&&
D.小大之狱(案件)
11.(2分)选出下而各组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未能远谋&&&&&&
弗敢加也&&&&&&&&&
B.衣食所安&&&
安能辨我是雄雌
C.虽不能察&&&&&&
老妪力虽衰&&&&&&
D.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B
1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己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福州市,二(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15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义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 ,略写&&&&&&&&&& 。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
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二(一)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
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
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
13. ①“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
& ③“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
④“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
⑤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
⑥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
(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长春市,一(二甲)】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左传》旧传为&&&&&&
(朝代)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撰。(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又何间焉(&&
②小惠未徧(&& )
③小大之狱(&&
④望其旗靡(&& )
11.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2分)
12.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2分)
13.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3分)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10分)
9.春秋& 左丘明(共1分,每空0.5分)
10.①参与&
②同“遍”,遍及、普遍;或“通‘遍’,遍及、普遍”& ③案件&
④倒下(共2分,每小题0.5分)
11.围绕“政治上取信于民”回答。(或“民心所向”;或“百姓的支持”;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共2分,对比手法不设分,答出人物特点中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13.围绕“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回答。(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安徽省,二(三)】(15分)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元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败绩。公
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5)虽欲言,无可进者&&&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6.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
《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17.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答案】二(三)14.(5分)(1)驱车追赶。&
(2)第二次。& (3)倒下。&
(4)指责。。& (5)即使。
15.(4分)(1)他们的勇气已尽而我们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能在公共场合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可得到下等赏赐。(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齐鲁长勺之战& 齐威王受蒙蔽(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17.(4分)(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012抚顺市,二(一)】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哉。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④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①烽燧:报警的烽火,白天称燧,晚上称烽。②斥堠(h&u):原指探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瞭望。③犒(k&o):犒赏。④殆:通“怠”,懈怠。
11.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I)望其旗靡(&&&&&)&&&&(2)用人不尽其所欲(&&&)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诃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1
A.公与之乘&&&&&&&&&&&&&凡战之道
B.故虽并天下&&&&&&&&&&&公问其故
C.既克&&&&&&&&&&&&&&&&&既胜养其心
D.登轼而望之&&&&&&&&&&&而士不厌兵
1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文:&&&&&&&&&&&&&&&&&&&&&&&&&&&&&&&&&&&&&&&&&&&&&&&&&&
14.【乙】文中哪一句与【甲】文的“夫战,勇气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战略思想?(2分)
答:&&&&&&&&&&&&&&&&&&&&&&&&&&&&&&&&&&&&&&&&&&&&&&&&&&&&&&&&&&&&&
【答案】二、 阅读(满分60分)
&&说明:凡回答主观性试题,大意正确,言之戍理,言之有据即可。
(一)(满分i0丹)
(1)倒下(1分)&&&&(2)想要(1分)
12.C(2分)
1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面鼓士气就枯竭了(2分)。
&&(2)这就是黄帝打了七十场仗而士兵仍不懈患的原因(2分)。
14.既战养其气(2分)
【2012安顺市,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 ①
又何间焉&&&&&&&&&&&&&&&&&&&&&&&&&&&&&
② 牺牲玉帛
&&&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题。(19&分)
13、(共4&分。每题&1&分)
&&&①
又何间焉&&&&&(参与)&&&&&&②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分,每题2&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15、(共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分)。&&&&&&&&&&&&&&&&&&&取信于民(1&分)
16、(共4&分&&&&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
取信于民。
17、(4&分&&&言之有理、通顺即可)
&&&例&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义战胜了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
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青海省,三(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凍》一文,回答13?17题。(13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窺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窺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卞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下列加参的同。(4分)
①暮寝而思之____________&&&&&&
②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
③满坐寂然____________&&&&&&&&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项是(2分)&
A.皆以美于徐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能谤讥于市朝&&&&&&
C.王之蔽甚矣&&&&&&&&
辍耕之垄上
窺镜而自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邹忌采用了________的方式,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 ①睡觉②偏爱③通“座”,座位
④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每小题1分,共4分)
14.B【解析】木题考查文言虚同的解释。一词多义是文言词语的常见现象,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语的意思。选项A中“以”前者的意思是“认为”;后者的意思是“因为”。选项B中“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选项C中
“之”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选项D中“而”前者表示修饰;后者表示转折。
15.满一年以后,即使想(对齐威王)说,也没有可进凍的内容了。
类比说理(或设喻说理)。(1分)有点虚荣,但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或敢于质疑,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与表扬等)(合理即可,2分)
17. 如:加强行政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勒令某些部门切实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等。(合理即可, 2分)
【文言文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体形和容貌很美丽。(有一天)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
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
”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达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
”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
(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
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
齐威王说:“好(想法)!”就下了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对齐威王)说,也没有可进谏的内容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衢州市,三,17—20】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战国策》)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朝服衣冠&&
(2)孰视之&&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B.臣之妾畏臣&&&&
能以径寸之木
C.皆以美于徐公&&&&
或以钱币乞之
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所欲有甚于生者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邹忌之智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17.(3分)(1)早晨(2)仔细,周详(3)确实,的确
18.(2分)B
19.(2分)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意思符合即可)
20.(2分)对别人的褒贬能理智判断和冷静思考。讲究说理的方法,善于用生活小事设喻。(写出一点即可)
【普洱市,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语言中的意思。
(1)朝服衣冠&&&&&&&&&&&&&&&&&&&&&&&&
朝:&&&&&&&&&&&&&&
(2)明日,徐公来。&&&&&&&&&&&&&&&&&
&明日:&&&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4)欲有求于我也&&&&&&&&&&&&&&&&&&&
&欲:&&&&&&&&&&&&&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12.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2分)
答:&&&&&&&&&&&&&&&&&&&&&&&&&&&&&&&&&&&&&&&&&&&&&&&&&&&&&&
【丽水市,三(二)】(9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朝服衣冠(&&&&&)
(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文:&&&&&&&&&&&&&&&&&&&&&&&&&&&&&&&&&&&&&&&&&&&&&&&&&&&&&&&&&&&&&&&&&&&&&&&&
22.邹忌“孰视之”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答案】&(二)(9分)
20、&(4分)( 1 )长,高(2)穿戴(3)躺着休息,睡觉(4)偏爱
21、(2分)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22、(3分)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大意写出即可)
【2012盐城市,二(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7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之)封其子击①。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②?”皆曰:“仁君。”任座③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为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击:魏文侯的儿子。②何如主:怎样的君主。③任座:人名,魏国大臣。④趋:快走。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面刺寡人之过者
&&&&&&▲&&&&&&
(3)不以封君之弟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文 侯
问 于 群臣(曰)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2)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
&&&&&&&&&&&&&&&&&&&&&&&&&&&&&&&&&&&&&
13.邹忌和翟璜都是规劝自己的国君除弊,试对他们两人的规劝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5分)
(1)方式相同处:&&&&&&&&&&&&&&&&&&&&&&&&&&&&
&&&&&&&&&&&&&&&&&&&&&&&&&&
(2)方式不同处:&&&&&&&&&&&
▲&&&&&&&&&&&&&&
&&&&&&▲&&&&&&&&&&&
(3)规劝结果:&&&&&&&&&&&
▲&&&&&&&&&&&&&&
;&&&&&&&&&&&&
▲&&&&&&&&&&&&&
【答案】10.(4分)⑴诚:确实,实在& ⑵面刺:当面指责&
⑶以:用、把、拿& ⑷反:同“返”,使……返回(仅答出“返回”或“同‘返’”也可)
(每小题1分,计4分)
11.(2分)⑴今齐地 / 方千里&& ⑵文侯 /
问于群臣(曰) (每小题1分,计2分)
12.(6分)⑴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未译出“蔽”的被动用法扣1分)⑵刚才(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说的直率),因此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向者”“直”“是以”为得分点)(每句3分,计6分)
13.(5分)(1)同:语言委婉,讲究技巧(意思对即可,1分)
(2)异:邹忌推己及人,用类比的方法规劝国君;翟璜先取悦国君,再从侧面对其进行暗示。(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3)结果:齐威王广开言路;魏文侯善待谏臣。或:齐威王纳谏;魏文侯悦从。(意思对即可,各1分,共2分)
【2012盘锦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9-12题。(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
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
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颜斶说齐王》)
【注释】①颜斶(&ch&):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含义。(2分)
(1)王之蔽甚矣(&&&)&&&&&&&&&(2)时时而间进&&(&&&&&)
&&(3)王前为趋士(&&)&&&&&&&&&&&&&&(4)王岔然作色日&&(&&&&)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译文:&&&&&&&&&&&&&&&&&&&&&&&&&&&&&&&&&&&&&&&&&&
1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2分)
&&(1))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
&&(2)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
12.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休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
答:&&&&&&&&&&&&&&&&&&&&&&&&&&&&&&&&&&&&&&&&&&&&&&&&&&&&&&&&&&&&&&
【2012牡丹江市,三(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共8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元嘉末,为湘东王国常侍。帝以故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以①孝武庄严刹七层,帝欲起十层。不可立,分为两刹,各五层。新安太守巢尚之罢②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浮图③,有何功德?”尚书令袁粲在坐,为之失色。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选自《南史·虞愿传》,有改动)
【注】① 以:因为,由于。&&②
罢:离开。&&③ 浮图:佛塔。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2分)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私:&&&&&&&&
⑵&愿徐去无异容&&&&&&&&&&&&&徐:&&&&&&&&
1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⑴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⑵&以旧恩,少日中,已复召入。
译文:&&&&&&&&&&&&&&&&&&&&&&&&&&&&&&&&&&&&&&&&&&&&&&
11.邹忌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2分)
答:&&&&&&&&&&&&&&&&&&&&&&&&&&&&&&&&&&&&&&&&&&&&&&&&&&&&&&&&&&&&&&&&&&&&&&&&&&&
12.面对帝王的错误,邹忌和虞愿都有所进谏,二人的方法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说说原因?(2分)
答:&&&&&&&&&&&&&&&&&&&&&&&&&&&&&&&&&&&&&&&&&&&&&&&&&&&&&&&&&&&&&&&&&&&&&&&&&&&&
【答案】三、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共8分
偏爱&&&⑵慢慢的
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错字不给分。
10.&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王你受到的蒙蔽也很大啊!
⑵因为旧日的恩情,没几天,虞愿就又被召了回来。
评分标准:(2分)翻译正确,完整即可。
11.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评分标准:(2分)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即可。
12.示例: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主,使他乐于接受。虞愿则是直言进谏,痛斥君过。我更喜欢前者,因为它更易令人接受。
评分标准:(2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1分,意对即可。
【2012济宁市,二(二)】(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乙)宋昭公出亡(1),至于鄙(2),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3)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1)出亡:失国后逃亡。(2)鄙:边境。(3)卒:终于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四境之内&&
四境之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谄谀者众也&&&谄谀&&&&&&&&&
8.用现代汉语分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
9.(甲)文写邹忌以&&&&&&&&&
说理的方法委婉进谏;(乙)文则认为宋昭公失国逃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
【答案】7.答案:①全国范围内(的人)。& ②偏爱。 ③奉承拍马。
评分:共3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②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终得以重振国家。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设喻(类比)&&
谄谀者众也&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评分:共5分。前两空每空1分;最后一空3分,意思对即可。
【2012河南省,三,17—20】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lO分)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阿①大夫,语之日:“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②,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③,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④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①阿:古地名。②辟:开垦。③鄄(juan):古地名。④烹:煮。古代的一种酷刑。⑤饰诈:掩饰,欺诈。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王之蔽甚矣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9.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分)
20.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强于天下”的原因。(4分)
【答案】三、古诗文阅读 &(共14分)
17.(1)土地方圆(土地纵横)& (2)受蒙蔽(意思对即可。一小题1分,共2分)
18.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到上等奖赏。(意思对即可。2分)
19.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意思对即可。2分)
20.①有善于进谏的谋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③齐威王不偏听,重实情。④齐威王对“饰诈”者惩治有力。(意思对即可。一条1分,共4分)
【2012阜新市,二(一)】阅读【甲】 【乙】两段选文,完成7~10题(8分)
&&&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
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 【乙】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②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
我长③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④万,而专属⑤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昭奚恤:楚国的令尹(相)。②江乙:卫国人,当时在楚国做官。③长:为首领,执掌。④带甲:精兵。⑤属:隶属,归属。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2分)
&&(1)今齐地方千里____。
&&(2)兽见之皆走____。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2)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9.【甲】【乙】两文都采用设喻方法说理。【甲】文邹思用切身经历设喻,劝谏齐威王____;
&【乙】文江乙用寓言设喻,告诉楚宣王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寓言故事是____&&。(2分)
【答案】二、(40分)
(一)(8分)
7.&(1)方圆&&(2)跑(2分)8.(4分)(1)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2)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9.(2分)甲: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乙:狐假虎威。
23.愚公移山&&&&&&
【铜仁市,8,9,10,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10、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分)
&&&&&&&&&&&&&&&&&&&&&&&&&&&&&&&&&&&&&&&&&&&&&&&&&&&&&&&&&&&&&&&&&&&&&&&
&&&&&&&&&&&&&&&&&&&&&&&&&&&&&&&&&
&&&&&&&&&&&&&&&&&&&&&&&&&&&&&&&&&&&&&&
&& (2)甚矣,汝之不惠!(3分)
&&&&&&&&&&&&&&&&&&&&&&&&&&&&&&&&&&&&&&&&&&&&&&&&&&&&&&&&&&&&&&&&&&&&&&&&
【答案】8.C& 9.C&
11、(6分,每小题3分)(1)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成年男子(上了山),凿石头挖山,用箕畚(装石头、土块)运到渤海岸边。(评分要点:“箕畚”答对给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2)你太不聪明了!(评分要点:“惠”答对1分,句子基本正确2分)
【2012三明市,三(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 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2)杂然相许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
【答案】三、阅读《58分)
&&(一)(15分)
& 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 11.(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 12.(3分)C
& 1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 14.(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绍兴市,二(一)】(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隐土之北。”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节选自课文《愚公移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杂然相许(&&&&&&&&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 句子: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
9.化浪线的两句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请简析他们的区别。(4分)
&答:&&&&&&&&&&&&&&&&&&&&&&&&&&&&&&&&&&&&&&&&
&&&&&&&&&&&&&&&&&&&&&&&&&&
【答案】二、文言文阅读(26分)
(一)(12分)
(1)苦于&&&&
(2)赞同&&&
(3)之于&&&
(4)通“返”,返回
8. 4分。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样呢?)
【2012达州市,二(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3)始一反焉(&&&&&&
(4)媪自言姓武
)&&&&&&&&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且焉置土石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
&&&&&&&&&&
其如土石何&&&&&&&&&&&&&&&&&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
&&&&&&&&&&&&&&&&&&&&&&&&&&&&&&&&&&&&&&&&&&&&&&&&&&&&&&&&&&&&&&&&&&&&&&&&&&&&&&&&&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 &【人物】
&&&&&&&&&&&&【事例】
&&&&&&&&&&&&&&&&&&&&&&&&&&&&&&&&&&&&&&&
&&& 【人物】
&&&&&&&&&&&&【事例】
&&&&&&&&&&&&&&&&&&&&&&&&&&&&&&&&&&&&&&&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
&&&&&&&&&&&&&&&&&&&&&&&&&&&&&&&&&&&&&&&&&&&&&&&&&&&&&&&&&&&&&&&&&&&&&
【答案】(二)(15分)
16.(2分)(1)将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
24.《诗经》两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娱乐平台注册送体验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