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对自己说的话作文加上配乐的app

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 推酷
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自问自答——应该算一篇博文,但个人没博客,就以这种方式发到知乎上;想着这里达人也多,如果有人感兴趣看下,欢迎碰撞、拍砖~ 如有叨扰到知友,深表歉意~&
因为经常用,出于个人兴趣(可能也有职业习惯的因素),也一直想总结下音乐类APP的体验点。
正好待业中,空闲时间也较多。在网上搜了下,发现已有达人写了篇关于百度音乐的博文 (链接:
,博主 @马之舟 好像也在知乎上),仔细读过,蛮受启发,也促使自己更想把零碎的想法总结成文字。&
近两周,泡在图书馆和星巴克,看看书之余,也用百度音乐为例,断断续续地完成了这篇体验心得——一些共性的方面,也涉及了其他的音乐APP。
(以百度音乐iPhone客户端现有V 3.6.2版本做体验对象,后面提到“百度音乐”时,除特别说明,均默指此APP)&
主要写了下用户角色、典型使用场景、产品体验改进点,最后也附上了优化手稿(另试着总结了下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有些是之前在使用一些音乐类应用时的体会(随手记在Evernote中),这次一并整理到这里——难免成了长文。
先纪念下这段时间按来按去的音乐类APP(手机空间吃不消,大部分得删了):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08/df/08df3bdca1a806c6ec9c0ff_m.jpg" data-rawwidth="297" data-rawheight="444" data-actualsrc="/08/df/08df3bdca1a806c6ec9c0ff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97" height="444" class="alignLeft0"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37/f9/37f9c907e7bb_m.jpg" data-rawwidth="312" data-rawheight="466" data-actualsrc="/37/f9/37f9c907e7bb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
一、 先说两点粗浅的理解:&
1.1 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
你在音乐中寻求感情的共鸣,在这种共鸣中让你情绪中或喜悦、或欣慰、或沮丧、或悲伤的因子达到最大值,并得以找到出口,完成疏导和表达。疏导有助于你对自己的调节,表达则让外界更了解你,形成社交。
1.2 我们与音乐的接口?&
用耳听,用眼看,用口唱。
耳听:最基本和普遍的需求,在移动环境中也最易得到满足。目前大多数的音乐类APP(国外的音乐服务大多用不了,撇去不谈;国内的如百度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设计,也主要是针对这一点;
眼看(当然也必须以听为基础):影视配乐,MV等常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画与声的融合让音乐更具象,加快被接受的过程(相应的,也要求我们消耗更多的资源来接入)。这类的APP代表有音悦台,爱奇艺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等也加了MV内容);
口唱:是我们对音乐最直接和便捷的表达。这类的APP代表当属前段时间很火的“唱吧”;
另外,还有一些仿真乐器类APP,需要动用你的手指来“弹奏”。
这里针对百度音乐iOS手机客户端来展开,所以主要集中在“听”上。
=================================================================&
二、 用户群&
百度音乐定位的目标用户群估计很广泛,所有用iPhone、有听乐习惯的人,都是应该争取的,这也决定了百度音乐不可能走豆瓣FM那种“酷”的路线。
年龄层上,iPhone用户跨度较大,大致分布在18-55岁(个人估计,没有数据支撑)。再加上习惯用手机听音乐的条件限定,推测目前18-35岁应是较活跃群体——本人26岁,算正处在活跃用户群的平均年龄。
=================================================================&
三、 用户角色及情景剧本&
3.1 用户角色:就以本人为例(会尽量剔除我的一些特殊行为):&
87年生,2012年小硕毕业;广东电信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工作一年,已离职;2011年暑假在腾讯CDC做过用研实习;
手机用的iPhone 4S;碰到有趣的应用会安装试玩,如果觉得不太好,会删掉;因未越狱,对iOS的安全机制还是放心的,不会担心有APP吸流量或恶意扣费,所以我删应用是出于避免视觉空间的干扰,和节约存储空间的考虑(估计有些用户,即使未越狱,也会很关注流量资费安全)。
以前上班时,住在广州市天河区,工作在越秀区;坐地铁或公交上下班,单程大概1小时(没有选择坐班车);8:30上班(和互联网企业不同,运营商是早上班早下班),闹钟定在6:39,一般再赖床几分钟,6:50之前起来。
3.2 情景剧本&
A. 上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公交
起床洗漱完后,随手挂上耳机,打开音乐APP,选首已存的歌,出门往公交站走。7,8分钟后,到了公交站。因为是始发站,一般5分钟内就能等到来车,而且有座。
今天也不例外,上车落座后,打开电子杂志,看了4,5分钟,考虑到阅读效率和手机电量,关掉了音乐APP,继续看电子杂志,之后刷下微博。早上精神本就不大好,这么半个多小时过后,感觉有些头晕,眼睛也疲劳了,再加上路程已过半,离公司已不远了,于是退出阅读,再次打开音乐APP,选了首柔和的轻音乐,闭目养神,放松自己,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
8:15左右到达公司,15分钟用过早餐后,一天的工作开始。
(个人感觉:早上,在拥挤和有些颠簸的公交里,即使有座位,边听歌边阅读也易让人变得混沌;若融入太强情绪的歌曲,某种程度上还会分散注意力,影响一天工作的状态。所以,在早上,我会选听偏柔和的歌曲,听歌时间上也较短,并尽量避免同时操作其他应用。倘若下午下班坐公交,此时一天的工作已结束,心理上相对放松,就没那么多顾忌,一般会边听边玩其他应用——IM/SNS/阅读/游戏都可能涉及,听爽玩爽为先。)
B. 工作中,使用场景:公司办公室内
公司工作时间是不提倡听音乐的——如果你工作处理完了,想听小会儿提提神,当然也没问题。移动互联网运营中心,在整个处于转型期的电信集团,氛围是属于蛮开放的一路。
午休时间是12:30—下午2:00(包括吃饭)。吃完饭和同事一起坐会儿,聊聊天后,1:15回到办公桌。
还有时间,可以休闲会儿,于是用PC上上网,同时打开百度新首页上的“百度随心听”,找个台开始播,也省去了选歌的纠结。一边惬意地上着网,一边听着歌,碰到好听的,点“红心”收藏。休闲的时光真是快,一转眼将近半小时就过去了。赶紧打住,午休15—20分钟,接着开始下午的工作。
C. 下班途中,使用场景:步行+地铁
上班早,下班也早。下午5:30就下班了,加班情况基本不多,如果你有坐班车,一般到点儿了就可以走。
因为没坐班车,我呆到6:30,感觉饿了,下楼找个快餐店搞定晚饭,然后回住的小区。
这时公交人多、车堵,果断步行去地铁站。步行途中是蛮惬意的,不单是工作完成后的轻松,还因为可以动动筋骨,当然,戴上耳机享受下音乐那也是必须的——中午听的那首歌蛮不错,想再听听。点到“百度音乐”,发现收藏里没有——哦对了,中午是用“百度随心听”收藏的,于是点到首页的“电台”,找到红心电台,提示我要消耗流量(“百度音乐”APP里的电台无法离线收听之前已缓存的歌曲,而单独的“百度随心听”APP是可以选择“收听离线红心”的),但那首歌着实不错诶,没事儿,这个月流量还多,于是继续播放,可电台的气质是无播放列表,只能单向操作,连着切了几首已经听得有些发腻的旋律后,终于遇到了中午收藏的那首歌。幸福地听完一遍后还没过瘾,正想再听,电台又自动切到下一首歌,还没法返回。无奈,退出电台,回到本地音乐,选了首喜欢又有些新鲜感的歌听着。
将近20分钟后,到了地铁站。坐地铁咱是不指望有座位的了,站着呗,人够多够挤,想看看电子杂志或刷刷微博也比较困难,音乐不关,一路继续听。
D. 回到住处,使用场景:某小区室内
晚上8:15回到住的房间,先舒服地躺在床上伸个懒腰。室友还没回,再次调出百度音乐,拔掉耳机,打开公放,让旋律环绕。抽出一本最近看的书,闻着墨香,听着音乐,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1个章节后,倦意又慢慢袭来。于是合了书,拿起手机躺床上玩。
Q群里大家正讨论前两天“我是歌手”的林志炫,说那“烟花易冷”唱得老赞了。白天上网时也曾注意到有这么个节目,看来挺火的。室内有WiFi,按捺不住好奇心,打开手机百度视频,首页上正好就有推荐,点击观看林志炫演唱的这段视频,第一遍就被小小地惊艳到,之后又看了两遍,愈发喜欢,随即“赞”了一下这个视频。同时感慨:以前只听过他的口水歌“单身情歌”,再有就剩“蒙娜丽莎的微笑”,现在才发现志炫童鞋是被这两首歌坑了啊有木有?
好奇心又起,打开百度搜索APP,在百科下查了查志炫童鞋的辉煌履历,对他的敬仰更甚,已有粉丝倾向。对偶像的猎奇继续,打开手机微博搜到志炫童鞋的主页,发现好多粉丝早在围观和祝福,很多早期的忠实粉正大力推荐他的其他歌,于是再次切到百度音乐,搜索“林志炫”,先下载刚听的“烟花易冷”,然后继续翻他的热门单曲和专辑,结合百科上的介绍和微博上粉丝的推荐试听了几首,觉得不错的都下载下来,欣喜最近又有好歌听了。
趁着下载间隙,索性打开电脑,用百度指数和微博指数搜了搜“林志炫”,最近那人气,呼呼往上窜,心中不禁也为偶像感到高兴。
未几,室友回来,听到我在放的歌,笑道:“哈,大家都听这歌啊,林志炫,这逆生长,又逢第二春~”。说完跟着曲子哼了起来。——平时我俩儿都比较注意,晚上电脑或手机一般较少放外音,以免影响到另一人的休息或工作学习,今天不同了,以这首歌为引子,吹水了好一阵子才罢休。
睡前,躺床上又用百度音乐反复听了刚下载的几首歌,想到“烟花易冷”这首现在已火,估计很多好友的网络信息流上已有,为了不给好友Timeline增加重复内容,也为了凸显自己的格调,选了首志炫童鞋还不太流行但感觉也蛮好听的歌,加上几句略显文艺的评论,果断分享到SNS——一条小具逼格的UGC就此诞生了,于是满意地放下手机,睡觉。
故事到这里讲完了。
回头再来看看:
3.3 操作场景分析:&
A. 室外嘈杂的移动环境中:
如公交、地铁上,或室外步行时,倾向于选择播放已知的本地歌曲,比较在意流量和电池容量。听音乐作为一种打发无聊(如下班途中站在地铁里,不便做其他事情)、放松心情(如上班途中,坐公交上听音乐闭目养神)的途径。习惯听歌时随手锁屏,利用物理键调节音量。
(关于线控,一般用户可能不知道、或不太会、或不习惯用,更可能会解开屏幕后直接在APP上操作切歌、暂停、调节音量等——音量调节可能还是用物理键的多;而且很多时候,摸摸手机已成为打发无聊和消除尴尬的下意识行为模式。但一旦用户成长,了解并学会了使用线控后,用的意愿应该会很强)。
这种环境下,主要是听熟悉的歌曲,能有心情去探索未知歌曲的情况较少。
B. 工作室内环境中
在公司时,听音乐可以舒缓压力、调节心情,提高工作和休息效率。
为了不影响工作状态,要求播放器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电台”会是较好的选择。
个人感觉,如果听太熟的歌,就像接收一些物理符号序列,会让人变得机械;如果听最近很喜欢听的歌(新鲜感还保持得很好),则易让人陷入歌中的情绪,进而影响工作。因此,在工作中“与歌曲情绪保持必要的距离”就显得有必要。从这点来讲,听“电台”,尤其是曲风清新柔和的频道,也是比较适合的。(这段是个人粗见,存疑。也排除了那些本身就要求激发自身情绪的工作,如艺术创作、职业游戏对战等)。
C. 家庭室内环境中
在家里时,状态一般比较放松,时间上也充裕,这时,听,要求听得爽,操作复杂性的可容忍度较高;探索新歌的意愿增强;一旦找到了喜欢的,与大家去分享这份喜悦的意愿也会大大增加。
在线搜索、试听、下载,甚至于分享、评论等社交功能的使用机率都会大幅提高。
3.4 操作习惯总结:&
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倾向于听熟悉的曲子+懒得操作+担心流量(守旧、懒惰和畏惧心理——这里作为中性词),我们常会从本地歌曲中选择几首最近喜欢听的来反复播放(对歌曲的喜欢是有时效性的,个人感觉,一个“最近播放”的列表还是需要的),也会直接将本地歌曲顺序播放或随机播放。
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环境的限制,我们会主动选择接收软件的推荐:如上面角色剧本中,工作时选择听电台。
在充裕的时间,放松的心理状态和满意的网络条件下,经某一或某些导火索的引爆,我们会选择主动去探索音乐,进行深度操作。
如上面角色剧本中,晚上下班后呆在房间里时,经QQ好友的推荐、包括白天网络媒体覆盖所留下的印象,以及借助视频这种丰富表现形式的吸引力,我观看并迅速喜欢上了“烟花易冷”这首歌,并主动去百度音乐进行搜索下载,之后通过百科、微博、指数等如愿以偿地八卦到了歌手信息,随即进行了其他相关歌曲的下载,再然后,与室友以这首歌为切入点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愉快聊天——这有益于我现实生活社交关系的保持与发展,并最终促使对分享内容比较“挑”的我,主动完成了一次线上音乐的分享。
整个过程中,“SNS好友的推荐”、视频“华丽展现形式”的先声夺人、百科和微博这种标准知识媒体或社交媒体上“专业信息的获取”,包括一次好友间的线下对话(这个对话也是由线上话题引起的),综合起来引导我最终完成了“搜索--下载--讨论(互动)--分享”这样一个对用户来说很麻烦,对产品发展(或者说“对互联网公司”)又非常有益的高级流程。(目前的百度音乐还不支持用户间的讨论/互动)
当然,如果你“手机里已存的歌实在听厌了,而且你还想继续听”,想必也是会去找新歌的。
=================================================================&
四、 百度音乐iPhone手机客户端体验(优化设计稿请直接翻到最后的“附2”):
4.1 “在线音乐”&
4.1.1 搜索
现在是移动和社交流行的时代,但搜索仍是重要一环,对百度来说,更应细致做好搜索体验,这也是展现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比较容易达到的途径。
4.1.1.1 语音搜索
视觉上,“百度音乐”将语音搜索的小图标与搜索框分开(语音搜索图标排在搜索框的后面),造成了画面的割裂。(见下图淡绿色高亮区)
建议将语音搜索的icon移到搜索框”内”右端,这也与“百度搜索”APP的设计相统一。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fc/d2/fcd2f1bcaa4d7e_m.jpg" data-rawwidth="234" data-rawheight="348" data-actualsrc="/fc/d2/fcd2f1bcaa4d7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34" height="348" class="alignLeft0" />
经测,语音搜索目前还不支持英文搜索,如对着麦喊“My heart will go on”,搜索结果给出“买哈涂料高工”- -! QQ手机音乐APP是能准确识别的,所以这里基本可断定本人的发音是没问题的。
另外,一旦点击“百度音乐”APP首页上的搜索框后,即激活了文本搜索,而在当前界面无法直接转换到“语音搜索”,需要点击“取消”返回后才能重新进行语音搜索。
——语音搜索应无处不在。长远看,理应鼓励用户使用语音搜索。(用户操作上,更方便;技术上,更多的用户语音请求数据有利于语音搜索的优化;另外,还能耗用户一点点儿流量的说- -!)即便目前的技术不能达到精确理解用户的水准,室外的网络状态和嘈杂环境有时也会影响到搜索体验,但个人认为,它仍应和搜索框同时出现。
建议仍和“百度移动搜索”APP的设计保持统一(如下图),即在点击搜索框、进入输入搜索关键词页面后,也能通过键盘顶端的语音按钮一键转换到语音输入。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79/2b/792bad2fc8bfcaf36fe62b96_m.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94" data-actualsrc="/79/2b/792bad2fc8bfcaf36fe62b96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197" height="294" class="alignLeft" />
4.1.1.2 搜索历史
目前只提供“一键删除所有搜索历史”。但在手机上,改为“逐条删除”可能更合理:在手机输入时,较易出现用户输入出错(软键输入易错,语音输入也易出现理解偏差)后未察觉,而习惯性去点击“搜索”,导致这个错误的搜索关键词成了有效的搜索历史记录,而且还位于搜索历史建议词的首位(顶部),若仅提供“一键删除所有”,在它之后的有用搜索历史也不得不被删除,这明显不符合用户的期望。
手机屏小,用户愿意保留的历史记录肯定也不多(经测,百度音乐APP最多保留9条历史搜索记录;而百度搜索APP最多保留10条;为什么要相差1个?)。若有全部删除的需求,一条条删也不麻烦。
个人认为,某种程度上,对普通用户来说,逐条检查自己的搜索记录还能提供一种回忆的情结,逐条删除也能体会到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快感(就像划去TodoList上的一条条记录一样)。
另外,在滑动屏幕查看历史搜索记录时,软键盘未折叠,导致每屏只能显示3条历史记录,留给用户滑屏的空间也很小,操作上较别扭——百度移动搜索APP在滑屏查看历史记录时,会自动折叠键盘。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1c/f7/1cf78fcab1716bfc875ade3a_m.jpg" data-rawwidth="197" data-rawheight="293" data-actualsrc="/1c/f7/1cf78fcab1716bfc875ade3a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197" height="293" class="alignLeft" />
百度音乐-搜索历史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misc/whitedot.jpg" data-rawwidth="192" data-rawheight="286" data-actualsrc="/e4/05/e405189bbb1de29bcfd850d_m.jpg"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
百度搜索-搜索历史
4.1.1.3 其他(关于搜索)
a) 融合网页搜索
百度音乐APP内搜索集成了“网页”搜索,挺好——就像上面角色剧本中描写的一样,在试听了林志炫的几首歌后,我对歌手本身产生了兴趣,因此如能在APP内就完成非音乐资源的信息搜索是蛮好的体验——当然也包括音乐内容库中没有用户搜索的资源时,通过网页搜索来获取。
b) 搜索结果能否按照“歌曲”、“专辑”、“艺术家”、“歌单”等进行标签分类。
c) 是否需要加上“本地歌曲搜索”的功能?
4.1.2 关于首页的“6个分类按钮”: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3c/0e/3c0efd8f0acb8_m.jpg" data-rawwidth="242" data-rawheight="361" data-actualsrc="/3c/0e/3c0efd8f0acb8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42" height="361" class="alignLeft0" />
4.1.2.1 关于电台
这里的“电台”是把“百度随心听”APP合到“百度音乐”APP中。但“电台”是一种相对“有个性”的存在:不提供播放模式(单曲循环等)的选择、没有播放歌单、只能顺序前播,以极简的功能和界面“强迫”用户去习惯少操作软件,避免频繁的操作打断对音乐的聆听,将选歌的纠结留给电台算法,引导用户去放松心情、真正享受到音乐中,强调随性的态度,也因而能在用户邂逅好音乐时,放大那种惊喜,使用户发出“你真懂我”的感叹~(参考前面“情景剧本B“中提到的使用PC电台的场景)
好的电台(如豆瓣FM),能培养出一些忠实的粉丝;而以百度在行业里的角色,“百度音乐”这个品牌应该是希望囊括越多的用户越好(见“二、用户群”);另外,在iPhone逐渐变为街机、大众听乐习惯还在引导培养的情况下,个人感觉,对相对“个性“的经典”电台“做一些改变再融到百度音乐里可能会好些。
百度音乐现在对电台的处理是:
直接把电台(或者说“百度随心听”)“链接“到“百度音乐”里(做了一些视觉上的改动,但产品结构是完全一样的);点击“电台“后必须先选台才能播放(而不是直接进入播放界面)——从用户来说,选择听电台需要的就是一种随性简单的态度,每多一步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厌烦。
另外,存在两个比较别扭的地方:电台和普通播放模式用了两套不同的播放界面,同时,“红心电台”和“百度音乐”里“我收藏的单曲”不能合并,也就存在两个“红心歌曲”目录(见前面“情景剧本--&场景C“)。——估计这是在时间上有些仓促的情况下推出的版本。
改进建议:
1. 将“电台“中的“私人频道“剥离出来代替现在的”电台“(假设称为“私人电台”,播放操作仍延续经典电台模式)。并将原电台各频道曲目改为百度音乐的分类曲库。
2. 在百度音乐的播放器界面(指“非电台”的那个播放器)加一个“扔进垃圾箱”的功能icon,并将“上一首“、”播放模式”和“歌单(当前播放列表)“做”灰显“(以表示这3个功能在”私人电台“模式下无法使用),以此构成”私人电台“的播放界面。(参考了一些目前主流的播放器,自己设计了一款播放界面,以求在满足大众听歌需求下,尽量保持界面简洁、有趣,并统一两种产品性格——”电台“和”普通音乐播放“下的界面,后面有手绘图)
3. 打通原电台(“百度随心听”)和百度音乐APP,实现“红心电台”和“我收藏的单曲”两个“红心歌单”的同步。
这么做的理由:
提供且仅提供“私人电台“(即原来的”私人频道“)以满足那部分确实喜欢电台的用户(其实这个”私人电台“就相当于”猜你喜欢“),同时将”私人电台“提高了层级,直接放在原来首页”电台“的位置,用户进入首页,点击”私人电台“后,就能马上进入播放器界面听歌,而不像原来,需要经过两次点击”电台-&私人频道(有的用户还要再纠结下选哪个频道)“,才能开始听歌。
原电台其他的各频道歌曲改为各分类标签曲库,以迎合大部分仍旧习惯传统音乐播放模式(能进行“返回上一首“、能看到当前播放的歌单/列表/专辑 等)的用户。(如用户将某一分类标签下的歌单随机播放,其实也可达到和听某一电台频道相似的效果)。
打通原电台的“红心“和原百度音乐“我收藏的单曲”,能方便用户将喜欢的歌曲随时放在唯一的“红心歌单“下。
仍保留原电台的全部频道,但点击“电台“后直接进入播放器页面播放(默认选择”私人电台“,可在播放界面调台),”播放界面风格的统一“和”打通两个红心歌单“同”方案一“。另外,允许进行”上一首“的操作。
关于“6个分类按钮”的排序
个人认为,用户对各推荐的接受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好友推荐&偶像推荐&猜你喜欢(私人电台)&编辑(或专业DJ、热门用户)推荐&榜单推荐。
百度将“榜单”排在首位,推测是为突出其在搜索上的优势。但在社交方面有些太低调了——“网易云音乐”、“多米”等突出在线歌单、强调关注、评论、分享等流行社交操作;百度音乐目前的社交功能暂限于将站内内容分享出去,还不鼓励线上UGC的生产和用户间的互动。
建议将“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的内容合并在同一目录标签下。
综合商业端和用户端的考虑,个人认为排序上这样更合理些:
1. 新声速递(由“新碟上架”和“新歌速递”合并)
2. 私人电台(即原电台的“私人频道”)
3. 精选专题
4. 热“度”榜单(即原“榜单”)
5. 我是歌手(即原“歌手”)&
6. 更多(即由原电台其他频道重构成的标签分类乐库,包括后续可能扩充的内容。这里提供“更多”按钮,供用户自己定制喜欢的标签分类)
(见最后附2:设计稿)
jing.fm通过自然语言描述给予推荐,多乐电台通过输入场景给予推荐——这种通过向机器输入自己听乐需求并结合微博等社交网络分享的模式,感觉蛮新鲜的。本质上应该还是标签化、搜索化(提供可用的标签给你,节省思考和输入关键词的操作)。
只是用户要向机器“汇报”自己此刻心情或所处场景以“发现”音乐,操作上要经常输入(虽然是按按钮,易于打字,还是比较麻烦),感觉不够人性化——“输入“心情的这个行为某种程度上就已经破坏了我现在的心情。
当然,“心情”和“场景”肯定是影响听乐选择的重要因素,如果机器能自动“识别”这些状态(将其考虑到推荐算法中,比如频繁切歌代表用户心情烦躁?时间在下午6点,并刚使用地图APP定位了一家体育馆,代表用户即将进入“运动”场景?),而不是要求我去“输入”,应该会是很棒的体验。&
其他的不再赘述了。
4.2 “我的音乐”
关于本地已存音乐:
虽然叫“本地音乐”,但实际上,个人理解,“本地”就是“本人”,她就是用户在音乐认知方面的“阿凡达”,即用户在“音乐认知”这一属性上的数字化“化身”,就像“本身”一样,她也会新陈代新,并随着时间不断成长。
比方说,现在的你,和半年前的你,相貌、认知上,都会有差异,对于大多数人,这种差异可能并不明显;但,现在的你,和3年前的你,相貌和认知上的差异应该会比较明显。
而同样,我现在的“本地音乐”,比如说有150多首,和半年前相比,大概增了20首新歌,删了10首旧歌,相对于150的基数而言,过去和现在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你半年前愿意留存在你手机上的歌曲大部分现在也都还躺在那里);但和3年前我手机里(记得那时在学校,用的还是功能机)的歌差别就比较大了。
我愿意留存下来的歌曲,是随着我对音乐的认知逐渐变化的。
在PC、功能手机时代,大家一般都是用PC下完歌后导到手机里,“本地”的概念耳熟能详;现在移动互联了,3G了,WiFi了,“云”了,很多人习惯直接用手机“下载/离线”或在线听,因此,“边听边存”、“WiFi下缓存”等等说法随之出来。(个人感觉,以后更强调“在线”、“离线”;“本地”、“下载”可能会成为历史概念)
尤其在封闭的iOS系统中,还涉及到“iPod歌曲”的“同步”——又多了个概念。
至少在刚接触时,作为本硕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我,也是花了些时间才弄明白“全部音乐”、“本地音乐”、“iPod歌曲”、“我喜欢的音乐”、“在线听歌”、“离线缓存”、“边听边存”、“下载歌曲”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真心请求各音乐软件尽量减少这些术语的出现,对于难理解的可否给出必要说明?用户不是逻辑人,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了解这些知识。
“QQ音乐”的设计一直比较喜欢,但在歌曲分类方面也弄得很复杂。
4.2.2 关于“iPod歌曲”这个概念&
在iOS 5之后iPhone自带音乐播放器就不叫“iPod”,而直接称作“Music/音乐”,那“iPod歌曲”也应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吧?
我想会有很多用户并不太了解也不想去了解苹果的产品历史(尤其是现在iPhone价格降低的情况下,存在不少初次使用苹果产品的用户涌入),看到一个专业的英文词,他们难免会疑惑(iPhone用户对iTunes、App Store相对熟悉——毕竟学用iPhone时都会涉及到,但对iPod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尤其是现在iOS系统自带音乐播放器也不叫iPod的情况下)。
同样还有“同步iPod”这个按钮——“同步iPod”?从哪里同步?要耗流量吗?建议如果“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存的歌(也就是所谓的‘iPod歌曲’)“发生了变化,提供自动同步,并告知用户即可,不要求用户去手动更新。
理由:如果在iPhone自带播放器中删掉了某首歌,百度音乐中对应的歌曲名即使还存在,也无法播放了,所以不如自动同步,还避免了用户去点击这些空链接。
关于“我收藏的单曲”(或者说“红心歌曲”、“我喜欢的歌曲”)
其本质就是一个“网络歌单”,突出用户当前的喜好特征。
建议明示这一块区域属于“我收藏的歌单”,而不是让用户自己去揣摩为什么收藏的歌单会紧挨着排在“我收藏的单曲”下面。
此处有个BUG,对于同一网络歌单,可收藏多次(见下图,3个“夏日来临,清爽一夏”):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45/b2/45b278aefe865f53cc408e_m.jpg" data-rawwidth="221" data-rawheight="329" data-actualsrc="/45/b2/45b278aefe865f53cc408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21" height="329" class="alignLeft0" />
关于“本地列表”和“查看百度云音乐”: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8c/3a/8c3a634aa2a4d8af20abd5_m.jpg" data-rawwidth="241" data-rawheight="359" data-actualsrc="/8c/3a/8c3a634aa2a4d8af20abd5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41" height="359" class="alignLeft0" />
“本地列表”
在手机上创建“本地歌单”是用户会用的操作吗?现在PC端也已逐渐弃用“本地”歌单,强调“在线”的概念,手机作为用户的贴身管家,更应如此吧?——即使目前,由于流量和网速的限制,我们常选择听本地音乐,但如果仅能创建自己可见的本地歌单,而不是可与好友分享的在线歌单,对于操作成本较高的手机端,感觉比较“鸡肋”。
将“创建本地歌单”升级为“创建网络歌单“。(能往歌单中添加网络歌曲,可被分享。当然这也要求首先要建立好用户网络歌曲社交体系。)
“查看百度云音乐”
经测,这里的云音乐是指——收藏的网络歌单里所有的歌曲,都会存在百度云上。
“云音乐”应成为标准概念,整个“百度音乐”本身就该融入云中。推测这里是作为一个短期宣传的吸引点。
“网易云音乐”现在允许用户选择将本地歌曲和网络歌曲进行指纹匹配,尽可能将本地歌曲都转化为网易自家曲库里的网络歌曲,形成资源闭环和云同步
4.3 歌曲列表的操作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75/2b/752b59fba3d29ab41d4f2_m.jpg" data-rawwidth="227" data-rawheight="338" data-actualsrc="/75/2b/752b59fba3d29ab41d4f2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27" height="338" class="alignLeft0" />
各歌曲列表页面下每首单曲的“更多”操作,设计上不好:
从右边划出的按钮割裂了屏幕,又因为对不同来源的歌曲(如“本地歌曲”、“在线歌曲”,或者“来自百度曲库的歌曲“、”非百度曲库“的歌曲),可进行的操作不同,这就导致弹出的按钮菜单不统一(有的是两个按钮,有的是三个,有的提供”删除“,有的提供”下载“),容易让用户感到混乱和不知所措——为什么菜单总在变化?为什么这里没有”分享“按钮?
建议采用由屏幕底部滑出包含操作按钮的模态对话框(屏幕下半部比上半部更易被手指触摸到),在给予更多展示空间的同时,提供统一的按钮菜单选择——不可用的操作予以灰显,同时告知用户不可用的原因。
QQ音乐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如下图),只是没在对话框中指出正被操作的文件名,用户可能会担心是不是点邻近的“更多“按钮了?是针对我选的歌在操作吗?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a2/1f/a21f99f5f3a6a57e77d56_m.jpg" data-rawwidth="233" data-rawheight="347" data-actualsrc="/a2/1f/a21f99f5f3a6a57e77d56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33" height="347" class="alignLeft0" />
最好将对话框设置一定的透明度,并对被操作的歌曲项在色彩上做些强调,让用户更放心地操作。
另外,这种设计也与iOS手机端在处理“删除确认“、”分享到…“等功能时相一致。
再进一步,这种比较大的展示空间也能容纳以后可能逐渐扩展的VIP会员功能;对比展示免费功能和会员功能,能让“特权“得到体现,吸引用户付费。
4.4. 其他:&
1. 分享页面没有附上歌曲缩略图(见下图),而实际分享时,会连同图片一起分享。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7e/10/7ecbf6ade9f0a_m.jpg" data-rawwidth="278" data-rawheight="205" data-actualsrc="/7e/10/7ecbf6ade9f0a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78" height="205" class="alignLeft0" />
2. 从百度搜索APP的搜索结果中点击歌曲,或在手机微博中点击他人的歌曲分享链接时,都是打开WAP网页来播放的,若能检测和调用已安装的百度音乐APP播放更好。
3. 加上一个“最近播放清单”,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对歌曲的喜爱都是有时效性的)
4. 听歌识曲(最近常在星巴克泡着,已用QQ音乐的这个功能,收藏了好几首店内播放的歌曲。百度音乐安卓端也已有)
5. 打通百度视频,加入MV资源
6. 在线音乐歌单体系的建立
7. 和运营商合作推出专项流量套餐
8. 本地歌曲搜索
9. 可否尝试在歌手页面加上此歌手百度贴吧和百科的入口?(也算形成一种差异化竞争)
10. 视觉上偏稳重,主题采用“蓝”和“黑”的中色调,有高光效果,个人感觉这样显得有些旧(好吧,我喜欢扁平些的设计)。播放界面比较拥挤。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8a/06/8a06c313389aae51fd4b00f8bccb9c5e_m.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341" data-actualsrc="/8a/06/8a06c313389aae51fd4b00f8bccb9c5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width="229" height="341" class="alignLeft0" />
=================================================================&
附1:音乐产品商业模式总结
现有的广告模式都选择当用户点击“暂停”时予以展现,以保证在尽量不打断用户操作的情况下,抓住用户将注意力从“听”切到“看”的这宝贵一瞬:如豆瓣FM,百度音乐WEB端(PC屏幕大,百度音乐WEB端也有侧栏广告的展示)。
MV在商业广告这方面应该更具优势;
(另:国外的YouTube可通过“指纹识别系统“扫描出视频中包含的音乐来源,据此评估给到版权方的广告分成,同时也规避了版权问题)
增值服务(VIP
增值服务强调用户特权:
1. 更好的在线音乐服务:如音质提高、音效增强、云空间扩容;
2. 寻求公司其他产品线的联合:如QQ音乐绿钻可设置QQ空间背景音乐,可获得音乐类相关游戏的经验加成,可在易迅优惠购买耳机、音响等(百度音乐如果弄个百度空间背景音乐设置估计用户不买账;PC上允许VIP用户在贴吧设置音乐签名——以Mini网页播放器展现?);
3. 线下活动特权:演出/演唱会的信息通知、购票优惠;
4. 音乐周边产品:如偶像歌手的主题T恤、海报、珍藏CD等;
5. 比较“草根“但也“实用”的一种,借”音乐“之名,行两性社交之实:通过虚拟物品(花/钻石)的购买实现货币化。典型的有PC上的”YY音乐社区”,”多米DJ”;手机上的”唱吧”,”听我”等。用户在上面秀歌声(如“唱吧”)或者秀歌曲品味(如“多米DJ”)来吸引人关注,但大家更在意的或许是你的性别、照片、居住地、微信号/QQ号…(百度的“百度美拍”有类似气质,百度音乐是否尝试融入?)
直接交易内容,即音乐电子商务。
目前的各音乐人平台(豆瓣音乐人、微博音乐人,包括最近上线的虾米音乐人和百度音乐人),在为创作者提供推广和分发渠道的同时,也为数字时代愈发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听众提供了发现好音乐的便捷平台。
音乐人平台还处于积累创作者和用户的阶段,大部分都只提供试听,唯一提供有偿下载服务的是虾米音乐人,据说收入也全给到版权方。
短期内网站估计还较难从歌曲买卖交易中直接分成,虾米音乐人目前是将下载作为VIP会员的一项特权功能。但这种“扁平化“(借用最近产品设计很流行的一个词)的音乐发布趋势貌似已定。
另外,抛开直接产生买卖的销售不说,在线上音乐人平台得到的推广,也可以在线下转化为合作机会或收益(如让音乐人参加选秀节目、签约唱片公司、现场演出、商业代言等。)。
或者直接为用户提供线下演出的线上订座购票(O2O,如腾讯的“QQ看演出”)。
比较关键的还是在用户侧,培养用户习惯去主动找非口水歌+付费,估计是个较漫长的过程。
最好在产品上,能让音乐人平台产生的内容通过当前网民主流听歌渠道(PC/WEB/手机各端的电台、音乐播放器等)得到智能推荐。
玩得不多,不赘述了。
直接介入到内容生产:
前面几种都有现成或即将成的例子,这个算是自己“瞎想”吧:
一方面鼓励用户生产(UGC):“唱”这部分“唱吧”已经在做了——可不可以在“看的制作”上下功夫?允许用户对正版MV进行改编,或者,为还未出MV的歌曲制作MV,择选优质的放在百度视频专栏上供用户观看——视频加广告大家能接受吧?
另一方面自己生产,视频网站可以自制电影,音乐网站可否自制选秀节目?内容和版权归属自己,录播/直播的渠道交给百度视频/PPS。
(跑远了,赶紧拉回来~)
最后再说点儿体会:
现在,视频、游戏以更炫的体验侵占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包括我们的流行乐也处在选秀节目的轰炸下;音乐,可能也需要在一定的尺度内委曲求全,寻求与视频/游戏的融合共赢。
但愿意留下来、享受“听”的人还在,而且音乐作为一种更具想象空间、更健康可持续、更简单纯粹的放松方式,总会有让人重新记起她、需要她的时候。把“听”的体验做到极致,相信人们也会愿意为她付出更多(时间也好、金钱也罢)。
=================================================================&
附2:设计稿(图画得烂,求达人们忽略视觉。欢迎拍砖~)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53/b2/53b2b11f43a9ae2db91e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53/b2/53b2b11f43a9ae2db91e_r.jpg" data-actualsrc="/53/b2/53b2b11f43a9ae2db91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f0/80/f080d3a522feea997629e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f0/80/f080d3a522feea997629e_r.jpg" data-actualsrc="/f0/80/f080d3a522feea997629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18/95/af35c00c2eaa96af59ce28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18/95/af35c00c2eaa96af59ce28_r.jpg" data-actualsrc="/18/95/af35c00c2eaa96af59ce28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bb/1e/bb1eed5d939aa76137ded60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bb/1e/bb1eed5d939aa76137ded60_r.jpg" data-actualsrc="/bb/1e/bb1eed5d939aa76137ded60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00/fb/00fb5b13aedd3e81a1371aa6eebaf9be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00/fb/00fb5b13aedd3e81a1371aa6eebaf9be_r.jpg" data-actualsrc="/00/fb/00fb5b13aedd3e81a1371aa6eebaf9be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r.jpg" data-actualsrc="/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img src="/NR36zq.gif" real_src="/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m.jp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data-original="/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r.jpg" data-actualsrc="/79/f9/79f9b783e3ae37f61e67c_m.jpg" data-pinit="registered" alt="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title="音乐app交互设计分析及场景分析(摘自知乎 & sina blog)" class="alignCenter" />
=================================================================&
音乐类软件交互设计分析:
音乐能抚慰心灵,表达感情,寄托感情,是情感归宿之一,也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尤其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随着年龄不知不觉到来的责任感,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太多的情感需要寄托,需要宣泄。听音乐便成为了最佳的方式。听音乐是种享受,而享受是有分享的冲动,同时分享也是对个人品味的传播。
音乐播放软件由
本地、本地
在线两种方式构成,而随着网络的改善,流量使用成本的降低,音乐获取便利度的提高,以及
的成熟,在线音乐的使用比重会越来越高。
使用本地播放器的用户存储的往往是喜欢的歌曲,甚至是百听不厌的歌曲,于是对音乐播放器的功能要求、视觉要求会更高。比如更快的打开速度、播放速度、更多的格式支持、更加友好甚至绚丽的操作、简洁或者华丽的
效果等等。
在线音乐则因为目前网络、及音乐发现的过程,用户对软件操作的复杂度、流畅度的容忍度会更高。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本地
在线形式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非针对音乐发烧友(对音质,音乐类型,流派有特殊需求的人群)。
用户的目标和需求:
随时随地可无缝享受的音乐体验。操作方便,友好,能迅速听到喜欢听的歌曲,
若能发现喜欢听的歌曲,更好。
关键词:喜欢听的
发现喜欢的
喜欢听的:本地的、在线的;
发现喜欢听的:主动发现(参与度高,期望值高,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高,成功则欣喜,反之则沮丧,容忍度低),被动发现(成功则惊喜,反之则沮丧或平和,容忍度高);
随时随地:无论是在
手机均能享受到相同的音乐体验(收藏的音乐,播放历史,潜台词:
云同步);
快速进入:
心里感觉,如果不能太快,就要让开场足够有吸引力,让时间慢下来;
操作便利:触觉享受;
视觉享受;
用户角色情景剧本:
用户背景:
标准白领,
岁,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双休。工作日比较宅,周末爱出去运动,热爱旅游。有一台
手机,经常把玩一些
,经常是装上试玩一会儿,因为担心占用空间,也怕耗流量,发现不好玩就卸载了。工作的时候挺忙碌,偶尔还需要加班,因为工作时间不久,收入有限,住的地方离公司有点远,经常搭地铁上班,偶尔做公交。
情境剧本:
点起床,还有点困意,顺手打开手机里的音乐播放器,放一段音乐,听两三首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便知道该起床了,否则便要迟到了。
洗漱好后便前往地铁站,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座位。因为有一个小时的路程,便拿出手机,挂上耳机,打开播放器听音乐,并继续看前几天刚下载的一部小说,因为担心使用
流量,还特意查看一下。
十分钟后,同事小新打来电话,询问工作的事情。三两分钟交代清楚,挂了电话后,音乐继续播放。这时对面电视屏播放的一段生活小知识引起了他的注意,因此便使用耳机线控暂停了音乐,看起了电视。
几分钟后,小知识介绍完毕,下面的内容没啥兴趣。便继续开始看小说,突然,播放器里出现一首现在不想听的歌,便使用线控快速切歌,边切歌边看电子书。
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没有
,但没有禁用音乐网站。边听歌边工作是他最喜欢的方式了。遇到喜欢的歌曲,喜欢收藏,或者分享给好友。因为不是私人电脑,而且现在上网听歌很方便,几乎没有下载的习惯了。但是遇到特别喜欢的,还是会下载到电脑或手机里。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电台音乐。因为打开就听,不需要选择,而且偶尔出现比较喜欢的歌曲也算是惊喜。
)下班途中。
悲催的是遇到高峰期,没有座位了。站着举手机看电子书也挺累的,便干脆打开播放器,播放音乐,并随手关了手机屏幕,直到到家门口。
)下班回到家。
工作了一天终于可以舒舒服服的享受个人空间与时间了。
晚上一般会看看电影,看看书,为了听音乐还特意买了一套音响。打开音响,播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心情那个舒畅。
)结束了一周的工作。短途旅行,打发车上无聊的时间往往是手机音乐,电子书,偶尔玩玩小游戏(太耗电了,不敢长时间玩)。
使用场景:
地铁、公交、火车、旅途等嘈杂环境中
使用方式一:(通常使用耳机)打开音乐软件,选取并播放,进入后台,关掉屏幕,然后依靠物理按键和耳机完成
音量调节,切歌;
使用方式二:(通常使用耳机)打开音乐软件,选取并播放,进入后台,打开其他
(多为资讯,电子书等阅读类及记事软件,其他),音乐软件作为辅助,中途会有软件切换,偶尔会打开音乐软件完成切歌等动作;
太轻缓的音乐容易被噪音湮灭;太动感的音乐会打扰注意力,甚至使心情暴躁;
独处安静环境中
公放甚至使用音响系统,此时手机常不在手边。
对软件的易用性容忍度会适当提高;对音乐推荐的相关性要求会更高;试听较频繁;
)办公室等场所
佩戴耳机,公放几率较小。
要求操作的效率高,不能影响工作。否则,用户宁可不听音乐了。
推荐音乐不仅要看用户的历史习惯,还要看用户当时的情景状态。呵呵,手机可以有
音乐软件为何不可有自己的模式呢?
)音乐播放的管理(播放、暂停、切歌、音量、播放进度、返回路径);
)本地音乐读取、列表及播放模式、分类(专辑、歌手、歌曲);
)在线音乐推荐(推荐来源:
好友,编辑,榜单);
)音乐管理(下载、删除、标识、分享、信息补全
歌手、歌词、专辑封面);
)视觉排版设计;
视觉和音乐都代表了用户的品味,视觉设计几乎可以作为最重要的音乐软件功能存在了。
)账户云同步;
音质、在线播放速度、下载速度、资源丰富度、流量节省、屏幕亮度管理、线控耳机控制等;
音乐标识的处理:
不喜欢音乐的处理方式:
拉黑此单曲,不允许此单曲出现的时间,允许此艺人其他单曲出现的频率及时间;
拉黑艺人,不允许此艺人及其单曲出现的时间;
拉黑是用户此时此刻的想法,不代表永恒。
喜欢音乐的处理方式:
推荐此艺人其他单曲;
推荐相似艺人曲目;
其他音乐风格的推荐频度;
推荐此歌曲所属榜单相似的榜单;
本地音乐的标识:
)在线状态下本地音乐可不可以标识为
?离线状态呢?
)本地音乐,下载音乐的去重问题
信息架构:
个人认为稍好点的信息架构是这样的:
下载的音乐
本地存储音乐
自定义歌单
此分组用户的主动性和心理接受度依次降低,操作成本最低;
:被动接受(猜你喜欢)
主动发现(权威榜单、用户精选、全局搜索、导航搜索)。
此分组重要性依次降低为:
用户(编辑)精选
导航搜索;分组依据是用户的懒惰,从众心理;
权威榜单:欧美,澳大利亚等榜单;国内榜单;单曲榜;专辑榜;歌手榜等;
用户(编辑)精选是指:编辑精选歌单、用户精选歌单;注重个性化及(用户与用户,用户与歌手之间的)互动;
猜你喜欢:根据喜欢历史,下载历史,本地歌曲,试听历史等综合而后给出的推荐歌曲,艺人组合;注重个性化;比较适合电台类型;
导航搜索是指按照曲风、国家地区、性别等进行资源库搜索;传统检索方式;
根据产品的定位可强调
榜单(媒体属性)、用户精选(社交属性)、猜你喜欢(个性化工具属性)、全局及导航搜索(工具属性);
:突出播放内容。播放前要操作便利,播放后要隐藏不必要的操作。同时根据用户是否喜欢等操作,决定是否补全歌曲信息。
百度音乐评测:
启动中等;与本地音乐播放器如系统自带播放器,
smartplayer
等软件相比,偏慢。
)进入首屏:
信息架构:
内容大而全
歌单,榜单,电台,主题等各种形式都存在,没有重点;
:层级较深
手机应用设计,信息架构一定要简单,层级不能深。甚至为了用户使用的方便,要砍掉那些不是特别必须的内容。比如榜单就可以不完全出现,而只作为在线音乐的一种形式出现一两个榜单,其它的榜单由用户自定义定制。
:分组不合理
有什么明显区别吗?
:权重不清
在线音乐六大内容布局,是否真的是用户都需要的?
有没有做过用户测试?
交互设计:
结构布局不合理。
作为一款经常被用户用来
播放音乐,而不是发现音乐
播放器(指播放音乐的频度与发现音乐的频度),目前设计,每次进入既无快捷播放,还需要由
点击切换至
,使用户的使用成本增加;
的权重太高。在线音乐,多为各种方式的音乐推荐,媒体或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工具属性,而
时代的快捷工具,只适用于高级用户,出现在
,不仅降低了宝贵的设计空间,还降低了用户易用性;
。六大类内容权重几乎相同,没有根据播放器的定位(媒体、社交、工具)进行合理权重安排。
也有重复嫌疑。
内容布局无表现力。
如搜索结果列表一般出现的各类
榜单,专题列表,排版上太过紧凑,没有凸显音乐内容,同时还容易引起视觉疲劳。
视觉表现力不强。
音乐具有很强的想象力、表现力。百度音乐播放器的设计,黑白
没有相应的情感表达,不能引起用户的共鸣。
专题选择与配色杂乱无章,水墨风,手绘,重金属等夹杂在一起,影响了整体感受。
无快捷播放界面。
版用户只能通过右上角的
标识进入音乐播放器,然后选择
按钮,才能播放音乐。
版的相对合理,可以通过快捷播放进入。
右上角播放按钮。
跳动的节奏虽然暗示了当前正在播放,但此按钮比例有点失衡,尤其点击按钮进入下一步页面(相同位置)发生对比时,感觉更明显。
二:榜单页面。
新歌榜,列表数字后升降指示符,以及其他歌榜列表数字后的
均无存在的必要,而且列表数字的字体偏大,
可以做视觉上的弱化处理。
每首歌曲后面的
与习惯用户相去太远。不够直观。紧挨着的分割线视觉上也显得硬度过重。
三:电台播放和其他音乐播放使用了两套播放界面。
完全可以统一的嘛。两个播放界面的分享功能隐藏太深,根据应用的属性定位,可以做层级权重调整。
目标型强的用户进入路径深。
许巍的歌曲,
进入方式一:
进入搜索结果列表(歌手许巍及单曲)
则进入许巍专题落脚页;选择单曲则进入单曲播放模式。
滑动查看列表
久后,找到
则进入许巍专题落脚页;选择单曲则进入单曲播放模式。
失败之处:
搜索结果列表页无快速播放模式;
搜索方式生硬,点击搜索框后必须进入二级页面;
艺人选择太困难。既无常用检索方式,又无搜索方式。若不是艺人恰好出现在眼前,几乎耐心查看的兴趣。
五:线控的设置是否合理?
用户在使用
听音乐时,使用线控的比例有多少?
音量,切歌,暂停的操作频度又如何?
总之,看不到百度音乐的设计理念,不知道它侧重的地方是什么。还是仅仅想作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工具存在?
无聊手绘百度音乐草稿(部分):
已发表评论数()
&&登&&&陆&&
已收藏到推刊!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己开发ap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