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鳏独老人生病卧床不起无人照顾可以报警吗

盐城24小时
民生热点(视频)
盐城要闻(视频)72岁老人照顾孤寡老人17年 拒收千万元四合院
来源:新京报日 02:20
  因为王奶奶家距自己工作单位不远,孙茂芳从别人处得知这位脾气倔强、平时很少出门的孤寡老人。于是和一些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一道去看望她。  孙茂芳主动跟王奶奶聊天,但老人并不搭理,打扫房间还被挑三拣四,同去的年轻人见状都不再坚持。“要做好事,就得能经得起各种考验。”第二天,孙茂芳又去看望了王奶奶。  “我发现她总是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脚,可能生病了”,孙茂芳回忆,经过耐心开导,王奶奶终于把脚从被子中拿了出来,因为长时间没有清洗,老人的脚已经化脓,于是打了一盆温水给她洗脚,还告诉她第二天再带医生来给她看病”。  王奶奶渐渐接受了孙茂芳,在老人卧床不起的最后4年时间里,孙茂芳一直陪在她身边,端屎端尿。  记者获悉,临终前王奶奶立下遗嘱,要将家中价值千万元的四合院和几十万元存款送给孙茂芳,但被他拒绝:“老妈妈,我有权照顾您一辈子,无权要您一根草”。  从私设“小金库”到建立“助困金”  最初的几年,孙茂芳和妻子的工资并不高,考虑到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物帮助别人,妻子会有意见,孙茂芳决定暂时向妻子保密,私设一个“小金库”,专门用来帮助困难人群。  孙茂芳说,每月工资发下来,他只上交整数,偷偷地留出零头儿“入库”,单位发的大米,别人带回家里50斤,他只往家扛25斤,写文章挣来的稿费,家里的卫生补助等他也放到“小金库”中,“5点半就可以下班回家,我告诉妻子7点,其实是去照顾那些老人了”。
相关新闻->->->中国·南陵— —[芜湖文明网]南陵刘爱生义务照顾多名孤寡老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繁體中文&&&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 &
& 阅读正文
[芜湖文明网]南陵刘爱生义务照顾多名孤寡老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 转自芜湖文明网】 &&&【阅读: 6288 次】&&&
  2005年春,芜湖市南陵县的刘爱生去舅舅家时,听人说,有一名叫章炳炎的老人很有才华,但身体残疾,孑然一身,无儿无女。得知老人的情况后,刘老师主动来到老人身边,与他聊天、谈心。老人能说会道,尤其擅长对联创作。看到老人行动不便,身世不幸,刘爱生很想在生活上帮助他。开始时,刘爱生只是帮老人做一些艰难吃力的事情。后来老人的身体状况更差,刘爱生便帮他倒马桶、翻菜地、补墙洞,有时还帮老人将被单棉衣拿到村外的水塘去洗。通过不断接触,刘爱生逐渐了解了老人的生活规律,夏天给老人装上电风扇,带去清凉;冬天给老人装上电火桶,送去温暖。章炳炎老人住的房屋年久失修,下雨天老是漏水,刘爱生就借来梯子帮他维修。&
  时间长了,老人渐渐地把刘爱生当成了忘年交,而刘爱生则把老人当成“父亲”照顾。老人想出去走走,可行动不便,刘爱生就推着电瓶车把老人带到街上,哄他开心。去年,老人去世,刘爱生跟其远房亲戚等将他安葬。&
  刘爱生的爱心行动并未因章炳炎老人的离去而终止,五年前,他认识了82岁的项桂英老人,一次偶然,他看到老人在吃力地劈柴,就主动上前帮助老人,以后但凡发现有坏的板凳腿以及掉落的树枝,他都捡拾来放在老人的家门口。老人烧那种土窑烧制的煤炉子,刘爱生帮她用铁丝扎了好几道圈,以防炉子破损,伤了老人。老人家里的锅碗瓢盆,家用电器只要有损坏,刘爱生都积极帮忙修理。房屋捡漏,安装天线等爬高上低的活,刘爱生更是义不容辞。老人身体不适,头疼老热的,他都不辞劳苦,忙前跑后,烧好开水、备好饭菜送过去,呵护备至,并经常帮老人去医院买常用药,到银行帮她领取低保款。刘爱生看见老太的衣服不保暖,就找来爱人穿的衣服给老人穿上;看到老人屋里缺凳少腿,就从家里腾一些搬给老人;老人家的电灯不亮了,电视没信号没图像了等等琐事,只要一声召唤,刘爱生马上立即提供帮助。最后刘爱生干脆从自家拉上通往老人家里的电线,费用都由刘爱生支付。老人经济不济,他就自掏腰包帮老人添置东西。老人在屋前空地上种了一些蔬菜,刘爱生就主动承担起挖地、浇水的差事。老太肠胃不好,吃东西偏软,刘爱生就在家里将饭菜煮熟、煮透送给老人。买菜时,也特别留心,帮老人买些豆腐、南瓜、丝条等清淡绵软符合老人口味的菜系。在外吃饭,只要看到有老人喜欢吃的菜,他都打包带回,从不顾及别人异样的目光。妻子在家时,他经常让妻子炖了老鸡汤、排骨汤送给老人增加营养。夏天则炖绿豆汤给老人消暑降温,今夏他几乎每天送一两次西瓜给老人,老人特别高兴,逢人便说,今年这么热,但吃了小刘送来的西瓜,身体一点都没有打跌绊。有时刘爱生急着要出门,就把东西放在老人的窗台上,老人能猜到是他放的。老人说,除了他,没有人对她这么好。光阴荏苒,在与老人的朝夕相处过程中,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不是母子却亲如母子。有一次,项桂英老人生病,卧床不起,刘爱生细心照顾她的饮食起居。老人抖抖瑟瑟地拿出一串钥匙交给刘爱生,并对他说:“如果哪一天,我去了,你就帮我通知俩侄儿来,帮助他们打理我的后事吧!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了,交给你我也就放心了。”老人在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下,身体很快康复。得空上街,老人时常买些卤香蛋,并将自己亲手晾晒的干菜和捡来的野红豆等送给刘爱生,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011年,刘爱生在理发时认识了东塘村的一位50多岁的单身剃头匠曹雾雨。在使用剃头推具时,发现曹师傅家的电器开关都不灵,他马上帮忙维修;对确实不能用的,就帮其换掉。刘爱生将朋友搬家舍弃的家具如橱子、板凳、箱子等都搬过去送给曹师傅。他还经常陪老人聊天,帮老人跑腿,更换残疾证,去银行领取五保金等。天热,他帮老人安装吊扇,让老人清凉度夏;天冷,帮老人烧火炉,让老人的陋室暖意融融……其它琐碎之事,自不待言。刘爱生从不厌烦,他说,随手相帮,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能给予别人方便,自己心里也踏实快乐,何乐而不为呢?问及他做好事的初衷,刘爱生说:“这些小事何足挂齿啊!都是随手而做的,没有什么好说的。”&
  许镇镇清城敬老院内有一位孤寡老人,姓余,今年60多岁。一次在村里,刘爱生看见他拄着拐杖,就上前关切的询问,得知老人腿疼,一直贴膏药也不见好。因刘爱生也曾患过风湿腿疼的毛病,后贴一种膏药效果明显,疼痛好转。他就自掏200多元去买来膏药,风雨无阻地去余老家里帮他贴换膏药,敬老院里其他有腿疼毛病的老人们都是他帮忙买药,并成为他重点照顾的对象。老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能立刻解决的他决不拖延,会立即将事情弄妥帖。平时他还会买些时令新鲜的蔬菜送过去。有次他听说老人罹患骨癌,第二天他就特意烧了老人爱吃的板栗烧鸡、清蒸鳊鱼,并到超市将各色各样的糕点都买了一些送过去。余老吃着香甜的糕点,泪流满面地对刘爱生说:“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点心……”&
  刘爱生家境并不富裕,妻女目前都在外打工,刘爱生照顾老人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这些都是日常小事,虽然繁琐,但都是自己随手可做的,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对老人好,老人对我也很好。”刘爱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姚军梅
上一篇: | 下一篇:
主办:中共南陵县委 南陵县人民政府 承办:南陵县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或建立镜像
电话: 传真: 电子信箱:夫妇5年照料孤寡老人 为“捡”来的瘫“爹”尽孝---天祉楼网
当前位置: →
夫妇5年照料孤寡老人 为“捡”来的瘫“爹”尽孝
&&&&&来源:
&&&&&发布时间:
周淑敏照顾王立元。
记者28日到七里海采访,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夕阳西下,一对夫妇用轮椅推着一位八旬老人晒太阳,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夫妇俩告诉记者,老人和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五年前“捡”来的一个“爹”。
外乡租地与老人结缘
“大爷就喜欢晒太阳,一天不出门他就浑身难受,农活儿再忙我们也要带他出来走走。”推轮椅的夫妇妻子叫周淑敏,丈夫叫王贵华,是宁河县七里海镇大坨村农民。
“我常年生病,要不是他们细心照顾,我早就不在人世了!”轮椅上的老人叫王立元,今年84岁。他说,自己因患脑血栓常年卧床不起,生活全靠周淑敏一家的照顾。
周淑敏告诉记者,1997年,她和丈夫到北京清河农场包地种粮,地头边上一间小平房里住着一对老人,就是王立元和老伴。“他们经常出来和我们聊天,两个老人心眼很好。”二老无儿无女,靠卖打火机、纽扣、肥皂等为生,王大爷患脑血栓,大娘患心脏病,过着清苦的日子。那时,周淑敏夫妇每次下地总会带些米、面、花生油送给他们,拉些柴火给老人做饭,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接回家中当亲人赡养
周淑敏说,他们在清河农场种地11年,也照顾了两个老人11年。2007年,王立元的老伴去世,他瘫痪在床没人照顾。见此情景,夫妇俩暗暗为老人流泪,一商量就把老人接回了七里海家中赡养,儿子儿媳、女儿也支持父母的做法,一家人对老人照顾到现在。
自打把老人接来后,他们就同吃同住,周淑敏每天5点起床,给老人端屎倒尿、穿衣叠被。老人经常大小便失禁,她每天都要给老人洗澡、洗衣服。
这些年来周淑敏一家花了3万余元为老人治病,现在老人的病情也逐渐好转。
“再忙,我也要先把老人照顾好。相处了这么多年,我们虽然管他叫大爷,但在我们心里已经把他当父亲了。”周淑敏说。
继续阅读:
下一篇:上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寡老人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