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东笑阳关三叠简谱古琴曲怎么着

从古琴曲《阳关三叠》几个版本看音乐中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这节课的作业之一是任选东方或西方古典音乐的一首曲子,听三个不同版本,并写出其中差别和感受。西方的老师推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峰回路转的第二乐章,东方的推荐古琴曲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或流水。
这个作业非常有意思,看似无厘头,实则高端大气上档次。糊糊老师是在课上讲解书法的行气和章法,讲到如何提高书写性时讲到的。这是对书法的更高要求。书写与时间有关,是单位时间内同一形状的空间切割,和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有关,是时间里的节奏扩展。这和音乐很接近,每首曲子都有曲谱,标注了音高和节奏(西方古典音乐节奏很严谨,东方如古琴曲虽然没有明确的节拍标注,但也有一些表示大略节奏的标记),但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演奏者放进去的人生体验、情绪感受和个性表达。因此,老师让我们听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曲子,为的就是体会在同一时间要求下的个性表达扩展出的空间。
我选择的是听古琴曲《阳关三叠》,一则很喜欢这首曲子,二则巧的是最近正在学的曲子就是它。
一、古琴曲《阳关三叠》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在此基础上作《渭城曲》,在当时就已经广为传唱,唐人送别,每每就用这首诗来歌唱。因曲中有渭城和阳关两个地名,故后人又称之为《阳关曲》。
王维原诗是因朋友元常(因排行老二,所以叫元二)奉朝廷的使命要前往安西都护府,王维在渭城这个地方为他送行而写的送别诗。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这首诗以及延伸出来的琴曲。渭城,是秦都咸阳故城,在唐长安西北,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位于渭河以北。阳关,故址在甘肃省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是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在龟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新疆的库车。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路程非常遥远,有3千多公里,即便元二乘坐当时算是快捷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多才能到达。这中间必经的要塞之一就是阳关,出了阳关,便是荒远大漠,杳无人烟,因此诗中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路途不仅遥远,而且古时这一路也很凶险,当时又没有便利的通讯手段,这一别有可能此生再无可能相见,或者至少要多年以后才可能相见,因此,这首诗本身是非常凄凉伤感的,早期古琴谱上标的也是“凄凉调”。
古琴曲《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主要歌词就是王维这首渭城曲加以演绎引申而成。最初见于明代弘治四年前《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前),为八段之曲,仅第一段歌词全用王维原诗。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末同治三年(1864年)张鹤所辑《琴学入门》的谱本,为三段之曲,每段起首全用王维原诗,原诗后再繁衍出其他歌词,故称为“阳关三叠”。
二、《阳关三叠》不同版本
我听的是6位琴家的7个版本,其中管平湖、吴钊、丁承运(琴瑟合奏)、金蔚(琴歌)是家里CD里有的,成公亮、糊糊的是网上找的,金蔚的另一个琴曲版本是我现场听时录下来的。
1、管平湖版:清新质朴
版本来源:林西莉著书《古琴》配的CD
时长:5’31”
管先生得九嶷派杨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鹤鸣等名琴家之真传,并能博取三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管先生弹奏的琴曲最大特点是“清新质朴”,这首《阳关三叠》也不例外,根据《琴学入门》琴谱弹奏,没有不必要的吟猱绰注,吟猱方直明晰,绰注简炼清隽。节奏规整,韵律方正,但这种规整又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节奏特点,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韵味,更蕴含着管先生的个性表达。
2、吴钊版:简洁婉转
版本来源:吴钊《山居吟》CD
时长:4’35”
吴先生师从古琴大师查阜西,本次演奏是按查阜西传谱,参照《琴学入门》原谱重加斟酌弹出。这个版本是几个版本里时长最短的,只有4分半钟,跟管平湖版相比,节奏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多用吟猱表现深情婉转。
3、成公亮版:细腻动听
版本来源:成公亮古琴音乐网,唐琴“来凰”演奏丝弦版
时长:4’44”
成先生先后师承梅庵派大师刘景韶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运用这些指法,成先生往往能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弹到情深处总有折心惊骨之感。成先生有个观点,大概是说古琴曲也要弹得好听,你听着不好听,那就是弹得不好,没什么神秘玄乎的。看过成先生弹琴的视频,常常是那种全身心灌注在古琴中的感觉,手指飞快而精准。这首《阳关三叠》虽然用了较多的吟猱绰注,但却不觉绵长拖沓,即便是第三叠尾声部分,速度也并不是很慢,有着他一贯干脆利落的曲风,显得细腻而动听。
4、丁承运版:低徊婉恋
版本来源:《琴瑟和鸣》CD
时长:5’20”
这个版本是丁先生和其夫人傅丽娜用琴和瑟合奏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与古琴合奏最合适的乐器除了箫,大概就只有瑟了。但古瑟其实早在唐代其调弦及演奏方法就已经失传了,唐人张籍曾叹“古瑟在匣谁复识?”丁先生近年致力于古瑟研究,在古文献研究和出土文物取证的基础上,发掘并恢复了失传千余年之古瑟定弦及演奏法。从形制和音色上,瑟和筝是很相似的,比筝低沉柔和。这个合奏版本的《阳关三叠》因为有了瑟的加入,曲调显得低徊婉恋,节奏也较规整。个人觉得悦耳有余,凄凉不足。
5、金蔚版:古雅深情
版本一:琴歌,《琴山砚田》CD,时长6’35”
版本二:琴曲,自录,时长5’07”
当初就是因为看了金老师的书《响山集》和《琴山砚田》,听了他的古琴CD,才找到金老师的琴馆“乐只堂”学琴的。金老师的琴歌声韵和谐,非常古雅动人。琴歌,又称弦歌,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这首《阳关三叠》就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弦歌。金老师的这个琴歌版本,缓弹低唱,时长是几个版本里最长的,长达6分半钟,但听起来却丝毫不觉得长,我平时听得最多,百听不厌。那样一种牵衣惜别、反复叮咛、依依不舍的一往情深,通过金老师低沉古雅的歌声和琴声表达出来,凄清欲绝。金老师曾讲过弦歌吟唱之法,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均不可用,“而昆曲最为古雅,其清工调底之法,几可近之。不但鱼腹其音,所谓折字者亦备矣。”
另一个版本,是在琴馆看金老师弹奏时录的。由于只是琴曲,整曲速度要快一些,第三叠节奏最为跌宕起伏,套用西方古典音乐的说法,短短几句从行板到快板到慢板,尤其“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一句名指十徽搯起拖上九徽收势,之后速度一下子从轻缓到急促,再到轻缓,把那种“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6、林曦版:简古雅静
版本来源:网上《水泉院》专辑
时长:5’19”
在《水泉院》专辑中,是这样介绍《阳关三叠》的:琴就是情,何况是“爱离别”的动容,“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进,是珍惜当下,西出阳关,可能有新人有故人。而在此刻,故人和离人都是唯一的。
这段文字很有糊糊的特色和风格,我称之为“糊糊体”。在我看来,糊糊有一个最大的本事,或者说过人之处,就是对于事物有着异常清醒和究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深入其中,得其精髓,但骨子里却又永远透着一种超然,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缘于心性明了的体悟。具体到她的琴声,我相信她并不像其他琴家那样在古琴上注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精心钻研指法和曲谱,达到入迷甚至痴迷的程度。她并不是那样的琴人,古琴就像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没什么特别,跟书画、茶、中医、插花等等一样,要说这其中更专注的,也许是书画,或消耗学习力最多的中医,反正不是古琴。古琴我猜大概是兴之所致,弹上一曲的状态。但她仍然弹得一手好琴,清新自然,除了学琴时间略长(也不过十几年),我想更是因为她全面的个人修养和性格,琴棋书画诗酒茶,其中的道都是相通的,一样通,样样可通。再加上佛法修行,更可以达到圆融究竟的境界。
清代张鹤在《琴学入门》里用了四个字来形容《阳关三叠》,就是“简古雅静”。我想,这四个字也是最适合用来形容我喜欢的糊糊老师以及她的琴声的。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琴曲《阳关三叠》-福客民俗词典-中国最大的民俗词库!
本词库共<font color="#FF条词条解释
福客民俗词典
&词条: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最早见于1491年的《浙音释字琴谱》。全曲分为三段并反复三次,因此称为“三叠”。这首乐曲词作者是唐朝(公元618――公元907)大诗人王维。
  相传有一次,王维送别自己的友人元二去关外服役,最后送到渭城这个地方,(渭城是首都到关外的必经之路,如果再往西行走出阳关,就人烟稀少了,当时送友西行往往送到这里。)依依不舍,“千里送君,终有一别”,王维含着眼泪创作了一首曲子,就是《阳关三叠》;他先写了一首诗,名曰《送元二之西安》,这是一首四言绝句:“渭城朝雨徘岢荆蜕崆嗲嗔拢熬∫槐疲鞒鲅艄匚薰嗜恕!笔赐曛螅跷秃献沤谂囊鞒鹄矗胱排笥鸭唇度ィ槐鸩恢问辈拍芟嗉蚨闹谐渎扳辏檬侄椋谧娜硕疾幻膺裥辍
  这首诗不久即传开,立刻轰动了京城,后来,乐师们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加以润色,成为了一首传世佳作,也成为人们送别朋友时的送别歌。
日期: 11:06:00(更新)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客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号蜀山秋韵古琴坊
联系人:张军
联系电话:,
北京市大兴区青云店六村
十大古琴曲之《阳关三叠》
&&& 《阳关三叠》是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其内容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编的一首琴歌。由于这首琴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唐代征戍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抒发了诗人送友到塞外服徭役时的离愁别绪,久为人们所传唱。&&& 所谓《阳关三叠》的名称由来是由于在这首古琴曲中三次出现“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以及曲目基本以第一叠的旋律为基础,变化反复二次,故称《阳关三叠》。此曲古朴深沉、略带感伤的五声音阶旋律展衍反复,叠叠引申,生动地表现了友人启程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 该曲是五声商调式,每段后半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采用2/4、3/4、4/4变换节拍。其结构为三大段加一个尾声。在每大段中又各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二、三段在旋律、结构上都随着歌词的变化而变化。一叠的第二小段由于出现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表现了激愤难平的情绪。特别是在曲目第三叠中的第二小段,在“旨酒”之后扩充了十四小节,突出了悲伤的气氛,却有“千巡有尽,寸衷难泯”之感。&&&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阳关三叠》这首古琴曲所表达的思想以及调式风格都有有所认识了吧。
COPYRIGHT (C)- 古琴曲阳关三叠
- 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 古琴曲阳关三叠
- 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 - 古琴曲阳关三叠
- 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
最新高清视频推荐,免费在线观看!阳关曲中秋月 热门推荐
"阳关曲中秋月" 相关热门视频推荐
"阳关曲中秋月" 内容简介 歌咏中秋月的诗句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剧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唐·齐已《中秋月》诗:“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东林苏轼《中秋月》阅读。《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状物的两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阳关曲·中秋月中&转&的读音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读第四声。 翻译: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有哪些比较好的诗句可以表达想念—— 苏轼《阳关曲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 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中秋月》中秋阳关曲 中秋月这首诗写了中秋时节的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请问,中秋月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中秋月,特指中秋节的满月,在唐诗宋诗中曾出现多首以之为名的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又名《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中秋月》的词眼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明月”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明年”是“下一年”的意思。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作者苏轼的中秋月,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阳关曲·中秋月是婉约派词吗?应属豪放派词! 其作者苏轼为豪放派代表词人,其内容也符合豪放词作特点(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阳关曲中秋月 最新发布
阳关曲中秋月 人气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关三叠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