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湖赤卫队》张副官余占鳌扮演者者是谁

歌剧洪湖赤卫队歌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曲谱
歌剧《洪湖赤卫队》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伴奏
洪湖赤卫队 27 冯团长、彭霸天押着众乡亲围剿赤卫队。赤卫队抓住带路的谢十三。谢十三怕被处死,说要拿赤卫队叛徒的名字交换自己的性命,一直在芦苇丛中听动静的王金标装作十分气愤冲动的样子,冲出来一枪打死谢十三,灭了口。刘闯指责王金标太莽撞,他辩解说自己对反复无常的谢十三太恨了。狗急跳墙的彭霸天架起机枪,瞄准百姓,他向芦苇丛喊着,如果韩英不出来投降,自己就开枪。韩英知道彭霸天已经疯狂,为了挽救百姓,她毫不犹豫地冲出来。
洪湖赤卫队 10 谢十三对彭霸天说,你与韩英有深仇大恨,恐怕她不会与你交换。彭霸天答应了谢十三的条件,让他做中间人一手托两家。谢十三来到彭家墩,韩英权衡利弊答应与彭霸天交换。韩英带着彭夫人独自走进树林,赤卫队员在外面埋伏。彭霸天在王金标身上绑上手榴弹,妄图在交换后,拉动早已接好的长引线将他们炸死,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金标抱住了彭夫人,彭霸天的阴谋没有得逞。刘闯感觉不对带领赤卫队员冲了进去。
洪湖赤卫队 23 红旗又插上彭家墩。春生找到韩英,要求回到赤卫队,却没有想到韩英仍然要他装扮成坚定白极会分子。春生实在不愿意再干这么一个让乡亲们鄙视的差事。韩英和刘闯都劝春生说,彭霸天虽然逃走,但是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今后的斗争形势还会很残酷,赤卫队非常需要这样一位四两拨千斤,深入虎穴的同志。春生表示愿意继续隐蔽下来。逃到汉口的彭霸天天天到官场走关系,想早点借正规军的力量杀回彭家墩。
洪湖赤卫队 26 清早,刘闯带领早已埋伏好的赤卫队向准备开拔的保安团发动了猛烈地进攻。保安团和彭霸天的民团伤亡惨重,赵阴阳被炸死,船只也炸没了。彭家墩的形势更为严峻,敌人严密封锁码头,扣留老百姓的船只。王金标主动请缨,带着李四回彭家墩侦察敌人情况。王金标悄悄带着李四潜回彭家墩,在彭家祖坟里挖出几大箱子金银珠宝。王金标担心李四拔枪相向,将李四杀死。老幺带着民团闻声而来,一举抓住正得意忘形的王金标。
洪湖赤卫队 13 八卦洲是湖匪谢十三的地盘,赤卫队在八卦洲休整。彭霸天和冯团长商量如何将赤卫队困死在八卦洲。彭霸天去看韩英娘,要她劝说韩英回家不要与我彭霸天作对。在八卦洲里,根据韩英的指示,赤卫队员们在刘闯带领下一边练兵操演,一边挖藕、捕鱼、摸虾、抓野鸭,尽力解决口粮问题。湖匪们目睹赤卫队的作风和战友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系,很是新鲜好奇。在政府眼里同样是匪,湖匪、共匪,为什么“共匪”的队伍与所有的匪都不一样呢?
洪湖赤卫队 09 国民政府忙于与中原的军阀混战,谁也没功夫将小小彭家墩放在心上。这令彭霸天格外苦闷烦躁,而女儿暖暖不停地嚷嚷着要去彭家墩救母亲更让他坐立难安。老幺与赵阴阳要拿春生爹娘杀一儆百。半夜里他们派人在春生家放火,春生爹娘认为是大仙显灵,责怪春生拿了彭家的酒而遭到报应。赤卫队闻讯赶来营救,春生一时搞不明白相信了父母的迷信说法,遭到了刘闯的谴责。
洪湖赤卫队 17 白极会“神兵”船队打头阵,老幺人马和保安团紧随其后,一路开进了八卦洲,却被航道中布下的密密的水草阻住了去路。就在这时,冷枪响起,如墙一般林立的芦苇丛已经被赤卫队员们做了手脚,白极会“神兵”被引入不同的死巷,支离破碎地被分开,紧接着就是鸟铳齐放,火光冲天,纷纷倒下,无处可逃。激战乍起,老幺苦苦央求张副官援救深陷包围的白极会“神兵”。
洪湖赤卫队 12 大敌当前,本应当全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个节骨眼上却发生如此严重破坏及群众纪律的事,韩英感到事态严重,她追查事情真相,王金标含糊其辞推诿,刘闯讲义气,承揽了所有的责任。韩英宣布给刘闯、王金标严重警告处分。她也严厉批评了刘闯、王金标,并命令他们必需向彭掌柜道歉。得知保安团终于要前往洪湖清剿赤卫队,彭霸天很是称心如意。他连忙拜见冯团长,又送上丰厚的礼单。
洪湖赤卫队 28 张副官冒险救出了韩英。彭霸天深感大势已去。在老幺和手下护卫下乘船逃向汉口,半路上却陷入了赤卫队的包围之中,彭霸天让老幺死命掩护,自己来个金蝉脱壳暗自逃遁。老幺被刘闯击毙。逃进芦苇荡中的彭霸天被一路追赶上来的赤卫队截住,韩英要将彭霸天交给人民审判,彭霸天负隅顽抗,韩英果断地抛出父亲留下的那把刀,称霸洪湖多年的彭霸天毙命,沉入湖底。彭家墩再次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洪湖赤卫队在战斗中成长。
洪湖赤卫队 03 有了枪便壮了胆,王金标和黑牯、克虎、刘闯,商议溜进彭府干掉彭霸天。彭霸天得知谢十三没有取杀王金标的那二百块大洋,起了疑心。吩咐老幺暗中监视谢十三。秋菊想参与王金标、刘闯等人的行动,被拒绝后将他们的计划告诉了韩英。韩英很为他们担心,想劝阻他们。胡子爹去彭宅领赏,发现戒备森严。原来老幺已经发现谢十三的人马出了八卦州,彭宅已设下埋伏。胡子爹急忙来找韩英,韩英告诉他分头行动。
洪湖赤卫队 11 韩英被谢十三手下带进了八卦洲,从宋朝梁山宋江被朝廷招安的悲惨下场,三国时期刘备没死在曹操手中,却败亡在曾经的盟友孙权手中的典故说起,由浅入深讲述道理,述说阴险狠毒的彭霸天决不是你们可以合作的伙伴。这些话都让湖匪们震撼不已。韩英又与赵阴阳开始了第二次“斗法”,终于,韩英的道理还有对共产党威慑力量,触动了谢十三释放了克虎和王金标,并且答应保证不与赤卫队为敌,井水不犯河水。
洪湖赤卫队 20 韩英看望受伤的刘闯,刘闯向韩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彭霸天听说谢十三刺杀韩英未成功,只是打伤了刘闯,顿时气急败坏。刘闯留在根据地养伤,韩英带领赤卫队回到洪湖。王金标一直对没有被选为大队长耿耿于怀,韩英让王金彪代理刘闯大队长职务,王金标十分不满,借口自己觉悟不高、水平有限,要求辞去副大队长的职务,当一个普通的赤卫队员。谢十三灰头土脸地匆匆返回彭家墩,发现他的手下已经被赵阴阳收编。
洪湖赤卫队 18 白极会的赵阴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躲在外乡的谢十三,赵阴阳担心谢十三会借机报复自己,赵阴阳只得陪着笑脸去看谢十三,说自己当初要杀你是担心你是赤卫队的同伙,说实话怕你到了彭家墩抢了我的位置。谢十三着实羞辱了一番赵阴阳后,和赵阴阳谈好条件并答应帮助彭霸天杀进八卦洲。春生爹娘要他辞去白极会的事情,春生不同意。谢十三投靠了彭霸天。彭霸天对他说等你打下八卦洲,论功行赏,平步青云,那是指日可待啦。
洪湖赤卫队 15 赤卫队困在八卦洲没盐吃,韩英对谢十三的手下进行政治教育,跟着共产党干革命,是自觉自愿的事,谁要吃不了苦,反悔了,可以走人,但是留下来干革命,就得遵守赤卫队的纪律,违反纪律,惑乱军心的必须受到纪律的惩罚。白极会的赵阴阳打着白旗驶入八卦洲,送那些东西给赤卫队员瞧瞧。并说,是诸位的家人让我来看看你们的。赤卫队员都看见自己家里最熟悉的物件,父亲的烟袋锅、母亲的手镯、孩子的兜肚、姊妹的针线包、油灯、鱼刀。
洪湖赤卫队 21 谢十三恩威并施,张三、李四两个人还有些犹豫,其他老部下都答应跟谢十三离开赤卫队,再去纵情江湖。彭克虎找寻来,发现了谢十三正与众人商议离开赤卫队的事情。他立刻返身回去报告韩英。韩英闻讯大惊,她意识到这是彭霸天策划的“反水”。她让彭克虎立刻通知彭黑牯招集队伍,自己独自向谢十三的方向追去。韩英单枪匹马地追了上来,拦住谢十三,对那些准备反水的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众人开始动摇。
洪湖赤卫队 19 在芦苇荡里赤卫队员和刘闯情绪都很大。刘闯找到韩英说,怎么没有安排他们去打?韩英说这是指挥部的安排,我们只能服从命令。这时正好发现敌人一艘船,韩英说准备战斗,通过激烈的战斗,赤卫队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孙部长对韩英说,这次行动赤卫队立了大功,带来了赤卫队扩编成大队的消息,组织上还决定给你们补充枪支弹药,任命了韩英为书记,然后让大家民主选举出一个大队长来。为争取当成大队长,王金标表现的十分积极。
洪湖赤卫队 25 张三刺杀谢十三行动失败,英勇牺牲。保安团突然接上峰钱师长的命令,说是围剿红军主力战场吃紧,命令他率部尽快赶到指定地点去参加合围红军主力的军事行动。彭霸天闻讯央求冯团长在临走之前务必彻底剿灭洪湖赤卫队。冯团长拿出上边的电报说自己也是无奈。他答应等汉口运来枪支军火,留下一批给彭霸天武装他的民团。胡子爹送来情报,现有一批武器已经运抵彭家大院。
洪湖赤卫队 22 谢十三来到新堤请求保安团出兵清剿赤卫队,张副官告之保安团已接上级命令北上打仗,马上撤离。王金标自从得了处分后,对韩英非常不满。但是他表面上不吭声,装作深刻反省的样子。刘闯信以为真,在韩英面前为王金标说好话。胡子爹和乡亲们为了支持赤卫队制造土雷,把自家的铁具都送来了。彭霸天发现村里镇水的铁牛不见了,认定赤卫队自己在制造炸弹。彭霸天派出大批手下巡视湖面,找寻开炉化铁的兵工厂痕迹,一发现烟迹就追踪过去。
洪湖赤卫队 14 面对赤卫队员们的枪口,韩英告诉众人湖匪中好多都是被湖霸逼迫得走投无路的穷苦渔民。她向湖匪们宣布共产党的政策,愿意留下干革命的我们欢迎。不愿意留下的,只需留下枪就可以平安离开。留下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共同干革命。以后对湖匪进行政治教育,严格纪律,改变他们身上的湖匪气息。韩英对谢十三他们动手,没能及时跟刘闯、王金标商量,是因秋菊无意中打听到谢十三的阴谋,事态紧急,来不及跟你们商量,在这里向你们道歉。
洪湖赤卫队 16 胡子爹知道鱼行彭老板家有些盐的储备,便悄悄找到了他,跟他说他的好朋友韩英没盐吃,需要他帮忙。彭掌柜心里很明白胡子爹是给谁买盐,再说赤卫队对自己很讲仁义,迟疑了一阵后,终于拿出自己要用的盐给胡子爹。老幺夜查彭掌柜,担心他们的盐。赵阴阳在彭春生身上打主意,逼他画出八卦洲的路线图,春生说自己记不清楚,画出来不能做数,赵阴阳却阴险地说,画得不准就拿春生爹娘是问。
洪湖赤卫队 24 脱险后的韩英回到彭家墩,向大家传达了县委的指示,面对即将到来的敌人强大兵力围剿,根据地红军决定做战略转移,撤离洪湖地区。赤卫队则进入湖区打游击,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反攻。王金标一直惦记着彭霸天的金银财宝,借机找到彭掌柜喝酒,想从他口中探听浮财的下落。韩英率领洪湖赤卫队告别了乡亲们,撤进了洪湖。彭霸天再次杀回彭家墩。他看见自己家院内外到处都是共产党口号、标语,忙吩咐老幺带人清除掉。
《洪湖赤卫队》再现战争岁月 继《旗舰》、《在那遥远的地方》、《南下南下》之后,又一部由湖北“制造”的影视大戏《洪湖赤卫队》即将登陆央视。6月30日下午, 28集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洪湖赤卫队》首播新闻发布会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隆重举行,红色经典再现独特魅力,湖北影视军团也凭借《洪湖赤卫队》再战江湖。
洪湖赤卫队 片尾曲
彭丽嫒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彭丽嫒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请朋友们欣赏!
彭丽媛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歌剧《洪湖水赤卫队》选曲 彭丽媛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歌剧《洪湖水赤卫队》选曲
洪湖赤卫队 片头曲
刘伟 老师 二胡独奏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刘伟 老师 二胡独奏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秦腔《红湖赤卫队》选段--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李锦航饰:韩英 秦腔《红湖赤卫队》选段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李锦航(陕西)饰:韩英
歌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王玉珍) 词: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集体(梅少山 张敬安 杨会召 欧阳谦叔) 曲:张敬安 欧阳谦叔 唱:王玉珍 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
歌剧洪湖赤卫队歌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曲谱其他推荐
最新影视资讯New
· (12/22 17:16)★★★· (12/22 16:15)★★★· (12/22 15:50)★★★· (12/22 15:24)★★★· (12/22 15:10)★★★· (12/22 15:02)★★★· (12/22 14:58)★★★· (12/22 14:48)★★★★★· (12/22 14:41)★★★· (12/22 14:39)★★★★★&· (12/22 14:18)★★★★★· (12/22 13:38)★★★· (12/22 13:33)★★★· (12/22 13:29)★★★· (12/22 12:18)★★★· (12/22 12:14)★★★· (12/22 12:11)★★★★★· (12/22 12:07)★★★· (12/22 12:02)★★★· (12/22 11:57)★★★&· (12/22 11:41)★★★★★· (12/22 11:32)★★★★★· (12/22 11:10)★★★★★· (12/22 11:02)★★★★★· (12/22 10:47)★★★★★· (12/22 10:27)★★★★★· (12/22 10:16)★★★★★· (12/22 10:10)★★★★★· (12/22 10:03)★★★★★· (12/22 09:49)★★★&· (12/22 09:43)★★★★★· (12/22 09:34)★★★· (12/22 09:29)★★★· (12/22 09:26)★★★· (12/22 09:16)★★★· (12/22 08:57)★★★· (12/22 08:54)★★★· (12/22 08:49)★★★· (12/22 08:46)★★★· (12/22 08:40)★★★&专访名人肖像摄影家张新学
&&&&&&&&&&&&&&&&&&&&&&&&&&&&&&&&&&&&&&&&&&&&&&&&&&字号:
专访名人肖像摄影家张新学
作者:刘卓鲜
时间: 16:11:39&&
责任编辑:晶晶&&
中国网-今日四川讯
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她既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荣耀,也给张新学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临近虎年岁末,人们在张新学的案头看到一大迭荣誉证书。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本封面上印有北京奥运、北京残奥会会徽,里面的证书上写着:“张新学同志:您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特此表彰”。这一殊荣的授予者,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
张新学,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化附周刊》主编,一位名人肖像摄影家,怎么会获得如此殊荣呢?原来,他和他的搭档——摄影家焦嘉生,从2006年开始,就带领着学生摄影团队,锲而不舍地放飞心灵、聚焦奥运,同拍摄的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系列组照《奥运的脚步》等惊世杰作共同成长,用相机镜头拍摄了大量以奥运为题材的摄影佳作,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奥运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曾经多次予以报道。
身材中等、文质彬彬的张新学,近年在首都等地举行的摄影讲座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作品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摄影者的津津乐道,而是看被摄者的满意程度为宗旨”的独到观点,其以室内自然光为创作光源,以创造性的摄影手段和写实手法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与内在气质,着力刻画人物性格,赋予作品超越时空艺术魅力的独特风格,以及用光讲究、构图严谨、画面简洁凝重、富于内涵和多具油画效果的人物肖像摄影力作,受到听讲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他至今已为曹禺、溥杰、启功、徐迟、黄胄、茅以升、楚图南、侯宝林、光未然、张君秋、陈景润、王淦昌、季羡林、杨振宁、李政道、刘白羽、姚雪垠、王莘、刘炽等370多位各界名流拍摄肖像,为国家民族留下一份份珍贵史料。回顾张新学从普通教师成长为著名摄影家的艺术历程,颇多趣闻轶事。
&&&&&&&&&&&&&&&&&&&&&&&&&&&&&&&&&&
摄影家近影&&&&&&&
张新学1953年5月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干部家庭。他父亲张天清1933年由四川省苍溪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红四方面军历尽艰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中央警卫团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当时,张天清是张思德同志所在班的老班长,他们一同在安塞县的深山老林中烧炭,结下了无比深厚的革命友情。
日,张新学中学毕业后,跟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去到广褒丰饶的黑龙江大地,当上了一名兵团战士。同年10月1日,是祖国建国20周年。年仅16岁的他远离父母,复杂思绪难以表达。当挂在纷飞的雪花中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庆祝游行活动实况,《歌唱祖国》雄壮的乐曲伴随着游行的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时,他的心情激动极了,一下子飞回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北京。
七十年代初期,张新学返回北京上大学。197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分配到中学教书。以后,由于他在校风建设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颇有建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现任学校校刊主编。
张新学走上摄影道路,完全是因为大学时代发生的一件让他情断梦碎的偶然事件。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疯狂的年代,造就了一批丧失理智的人,因此也就演绎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且有切肤之痛的荒唐故事。
在大学深造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窦初开的张新学,悄然爱上了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她文静大方,成绩优异,能写一笔漂亮的钢笔字。在那个年代,心中有爱也是不能表达的,好在他们俩心有灵犀,从彼此的眼神中看懂了对方心中的秘密——他们相爱了。
莺飞草长更易激发青春的激情。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张新学好不容易借到一台连手动调焦装置都没有的建简易照相机,便兴致勃勃地邀女友去郊外照相。那天,女友特地换上了一件红毛衣,那鲜艳的色彩将她衬托得更加白皙漂亮,在加上她在镜头中做出种种那个时代已经久违的女儿情状,张新学的心禁不住怦怦乱跳,心中暗想,如果两人不照张合影,岂不辜负了这明媚的阳光、温柔的清风、盛开的鲜花和身边的佳人?于是乎,张新学拿出书包里的书本,落在一起,权当三角架。他将相机放在上面,按动快门后就向已摆好姿势的女友身边奔去,站在她身边,张新学的手很自然地搭在了女友的肩上。随着“咔嚓”一声脆响,张新学当时就认定:这张合影将成为他们美好初恋的见证。
尽兴归家,张新学这时才愁上眉梢:在那个年代里,勾肩搭背的照片是一种“见不得人的封资修”合影,这种该到哪里去冲洗呢?不洗吧,于心不忍,更何况张新学还想将这张合影永久地保存呢;洗吧,真要被人发现,扣上“封资修”的帽子怎么办?思前想后,张新学想到了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一家大型照相馆——“北京友谊照相馆”。那里经常冲洗外国驻华使馆的胶卷,外国人什么样的像都敢照,也许在那里能够蒙混过去!但仔细一想还是不行,人家外国人都是深眼窝、高鼻梁,冲洗胶卷全是手工操作,人家一眼就能看出哪个是中国人的形象。于是,张新学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家临近郊区的相对保险的小照相馆。
接下来的几日张新学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的。70年代,照相馆冲洗胶卷得要一周的时间,张新学好不容易盼到了星期六。去取胶卷时,他特意换上了父亲的一套高档呢子中山装。这样既显得老成一点,又可以为自己壮壮胆。到了照相馆后,张新学在门口转悠了半天始终没有勇气进去。一直磨蹭到日落西山,估摸着快下班了,他心中暗想,工作人员急着回家肯定会放松警惕。于是,他眼神强作镇定地走进了相馆的门。
张新学刚一交出取像单,就发现营业员的神色不对。果然,她向张新学瞄了一眼,接着又瞄了几眼,然后压低声音对旁边的人说:“就是他!”听到这句话,张新学的心猛地一惊。心想坏了,天罗地网正等着他来投呢!正在这时,一个身穿中山装的革委会干部赶了出来,声色俱厉地质问张新学:“这是你的胶卷吗?里面照的是些什么镜头?那女的是谁?……”张新学满脸通红,低下头如实回答:“是我的胶卷,那女的是我女朋友……”未等他说完,对方已经横眉竖目地指着一张曝光不足、不太清晰的双人照怒斥道:“呸!你照如此低级的照片竟然敢让我们给你冲洗?这样的照片要是流传出去将对我们红色的下一代会产生什么影响,你想过没有?”“是是是,我错了,我不该拍这种照片……”
张新学最怕发生的事情终于没有因去小照相馆冲洗而躲过去。他一边诚惶诚恐地道歉,一边想着先拿回胶卷再说。谁知对方不依不饶:“你必须销毁胶卷,否则,我们将通知你们单位党委来处理!”张新学的头嗡地响了一下:什么!通知党委?!如果受到处分,他将身败名裂,一生抬不起头。张新学吓得声音都变了调:“求求你高抬贵手,千万不要通知组织,我回去马上销毁胶卷!”“不行,你必须现在当众销毁!”对方斩钉截铁,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时,有人递来一把剪刀,张新学强忍悲痛,把底片一剪两半,看着心爱的女友和他顷刻间一分为二,张新学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拿着剪刀的手在轻轻颤抖。
当他正准备将剪开的胶卷带走时,那干部又发了话:“不能走!底片剪成两半还可以复制流传,你必须剪碎,碎片也不准带走。”底片剪碎了,张新学的心也碎了。他生平第一次和一个女孩的珍贵合影就这样飞屑般飘进了废纸篓。
张新学的头脑真的蒙了。他想,他又没照与姑娘情意缠绵、拥抱接吻的照片,怎么会落得这个下场。这时,那个干部指着墙上的照片,以教训口吻说:“你看看革命群众是怎样照相的”。透过模糊的双眼,张新学看到几面墙上照片中的人都是清一色绿军装、绿军帽,臂戴红袖章,手捧语录本,全部面向左,只是看到军帽下露出的“小刷子”,才知道照片上有女的。
张新学带着莫大的屈辱,带着滴血的心和剩下的底片离开了那个小照相馆。正焦急等他归来的女友听完他的讲述后神情沮丧半天无语,最后给张新学哀怨的一瞥就悄然地转身走了,她一定在心底痛恨着张新学那个“轻浮”的动作。
在那没有人格可言的时刻,张新学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和自信。他不相信在他生命的长河中会因摄影再遭如此厄运!从那以后,张新学暗下决心自学摄影全套技术。
正式参加工作后,张新学总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他省吃俭用好几年,终于在1978年花了87.5元买了一台“海鸥—203”折叠式120相机,这是张新学近三个月的工资。拿到相机,他真是爱不释手。一到周末,张新学就骑着自行车到名胜古迹和闹市街头取景拍照,用以陶冶情操,体验美感。为了省钱,他买几毛钱一卷的处理胶片,买论斤称的相纸边角,因陋就简地自制曝光箱。终于,勤奋好学的他摸索出了冲胶卷、放大照片的技术。一来二去,还真干出了点名堂,拍出来的照片周围人都说好。1985年的一天,他参加北京红十字会组织的为非洲灾民捐款活动,在现场拍摄的照片真实而生动。一个同事看到他冲洗出来的作品赞不绝口,便好心好意地提醒他说:“小张老师,我看你的照片很有意思,比一般人的水平高多了,为什么不给报刊投一投稿呢?”张新学犹豫不决地回答:“哦,是吗?那么,我试一试看吧。”他挑选出几幅感觉特别好的新闻照片,向《北京红十字会报》投稿。没过多久,他的处女作竟然发表见报了。首战告捷,信心大增,手中的相机拍得更欢更勤了。
1986年初夏,已经名声在外的张新学被朋友拉去为几位著名书法家拍照。初次接触名人,张新学的内心忐忑不安。然而,当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副社长扬再春等人平易近人的谈吐,风趣幽默的话语,很快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张新学一下子被他们的爽朗的性格、智慧的头脑和人格的魅力吸引住了。他心情平静地举起相机,从拍摄对象的自然神态中迅速抓到了吸引他的东西。照片放大出来,扬再春和一些老前辈非常高兴,交口赞扬他说:“小伙子,你虽然人很年轻,但捕捉精彩瞬间的感觉十分敏锐。好好干,一定大有前途!”深受感动的张新学连连摇手:“嗨,我是刚刚起步,要充实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从你们名家身上,我真是获益匪浅啊!”不久,他暗暗立下誓言,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出100位军政界、文艺界、科技界的名人肖像!
为了这个“宏大目标”,张新学把所有的休息日都搭上了。从此,他不分春夏秋冬,冒着酷暑严寒,骑着自行车在北京从城北跑到城南,从东边跑到西边,兴冲冲乐颠颠地叩开了许多名人的家门。有时,人家临时有事,只能另外预约;有时,遇到铁将军把门,干脆被吃了闭门羹。辛辛苦苦地拍摄回家,往往已经是夜暮时分。急急忙忙地扒拉几口饭,又钻到非常简陋的土暗房中冲洗、放大。不知不觉中,忙活到了半夜三更。腿跑累了,手举酸了,眼瞧花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久而久之,妻子唠唠叨叨地埋怨起来:“新学呀,你一天到晚穷忙一些邪门歪道,一点家务活儿都不干,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啊?”儿子也随声附和地发牢骚说:“我们家呀,只有我跟妈妈过,爸爸就干脆跟照片过日子得了。”母子俩一席话,让张新学内心非常不安。思来想去体会到家人的辛劳与孤独,他灵机一动地把自己拍摄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摆放到桌子上,把母子俩叫过来非常耐心地一一解释说:“你们好好看一看,我采访拍摄的这些名人,可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呀。他们德高望重工作繁忙,联络上他们很不容易,拍好他们更不容易。我的远大抱负,是争取拍摄100个各界名人。你们想一想,我的业余爱好是不是值得你们好好理解,全力支持呀?”他绘声绘色地回忆拍摄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满脸都洋溢着成就感幸福感。妻子看到一个个自己崇敬的名家名流被拍摄得神采奕奕,活灵活现,对丈夫的钦佩与感动之情油然而生。小家伙更是对父亲神奇的相机、丰富的作品大感兴趣,叽叽喳喳地大提问题:“爸爸,照相机为什么就能拍照?这些老爷爷、大伯伯的样子为什么就能印在相纸上呢?他们有的站着照相,有的坐着照相,这又是为什么呢……”
张新学喜笑颜开地回答:“儿子,你的‘为什么’可真多,都快成十万个为什么喽。好,你听爸爸跟你简单讲解一下吧……”从此以后,张新学家的“家庭摄影展”不时举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溥杰香烟绕&&&&&&&
张新学摄影
在张新学的书房“静影居”墙壁上,有一篇溥杰先生书写的横幅“寄情智水仁山”。作品用红色洒金宣纸写成,四周镶上白色的素绫加深蓝色局条装裱,配上一个深栗色红木画框,挂在那里熠熠生辉,给书房平添了几分书卷气。溥杰先生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
张新学认识溥老是在1988年3月下旬的某一天,他和朋友来到护国寺溥老的家。高大的门楼坐南朝北,干净整洁的院落里种植着玉兰树等植物。北房是溥老的书房和卧室,屋里跑着几只先生十分喜爱的宠物——猫,南屋是先生的会客室。古朴、典雅、宁静的气氛,使张新学如沐春风,神清气爽。
溥老书房的画案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当老先生坐到案前在宣纸上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时,张新学拿着相机,借助窗户的自然光,从不同角度抓拍了一组照片。回家冲好胶片,从中选出一张比较满意的底片,在暗室放成了8寸照片。经过剪裁,精心地裱在了白色的硬纸板上。
没过多久,张新学应邀到中国美术馆参观书画展,在开幕式上见到了溥杰先生。双方握手时,张新学问老人家:“您老还认识我吗?”“认识啊,那天您还给我照相了呢。”
张新学感叹地说:“您老的记性真好!照片已经放大好了,准备给您送去。“溥老客气地连声道谢。张新学忙说,“您别这么客气,我还想请您在裱好的照片上签个字呢。”溥老爽快地答应下来。他又问溥老什么时候有时间,溥老十分爽快地说“明天上午10点你来吧,我等你。”
张新学又接着说,“那几次到您家,总是那么多人,说话都不方便,再找您老签字,行吗?”“那怎么不行啊,明天我谁也不约,就等您来!”
第二天,按照约好的时间,张新学按响了红漆大门上的门铃,没想到是溥老亲自来开的门!老人家坐定后,张新学拿出装裱好的照片,那是一张先生手执毛笔写字的黑白片:溥老带着宽大的眼镜,坐在画案前,书写一首唐诗。照片的四面是一寸宽的白边,下面是签字的地方,白边比别处稍稍宽出一些。溥老拿出毛笔,蘸好墨汁,在照片的下方写上,“戊辰春月&
爱新觉罗溥杰“,并盖上了自己常用的图章。签过字的照片显得更有特色,书法与人物相得益彰。溥老欣赏着自己的照片和签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1989年12月的一天,张新学和溥老再次相约,想从不同角度再为先生拍几幅黑白照片。在溥老家,双方确定好拍摄方案后,张新学拿出了照相机。溥老身穿着一件深色的毛衣,坐在一张沙发椅上,背后挂着一幅碑拓的书法。溥老点燃一支香烟,笑盈盈地吸了起来,时而还说着什么。这时,冬季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屋里,溥老吐出的烟雾慢慢地在阳光中弥漫开来,构成一幅和谐动人的图案。“哎呀,这种构图太棒了,太好了!”
张新学抑制着兴奋的心情,熟练地按动快门,抓住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拍完照片后,主人与客人聊了一会儿天。张新学对溥老说:“您老再劳动一下,给我写首唐诗吧。”溥老答道:“不写了,家里有现成的,我去拿两张,您自己挑一挑。”溥老起身走到里屋,一手拿着一张写好的唐诗,放在画案上,“你自己挑吧,看你喜欢哪张。”
张新学从中选了一幅四尺三裁杜甫的曼兴诗:“糁径扬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觉得颇有意境就请溥老题写上款,作为和老人家交往的纪念。溥老提笔写下:“岁次孟冬中瀚书贻新学先生留念&
溥杰”题完款后,溥老又非常细心地问,是盖汉字的图章,还是盖满文的图章。张新学问先生哪个好,先生说,“平时用的图章大多是汉字的,满文图章用的很少。我的印章很多,满文的图章只有一方,是一个朋友给我刻的。”
张新学机敏地说,“那就请您盖满文的吧。”溥老拿出一枚长方形的图章,张新学接过来看了看,一边是汉字:爱新觉罗溥杰,一边是满文,可惜,他一个字也不认识。溥老饱蘸印泥后,盖在了书法作品的左下角。
如今,溥老已仙逝而去。张新学只能从老人家留给他的书法作品和双方的合影中感受过去的一切。溥老超凡脱俗的气质及和蔼可亲的风采,让他感慨万千。
侯宝林题词&&&&&&&
张新学摄影
1991年2月初的一天,张新学打通了侯宝林先生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巧是侯宝林先生。听到侯老充满磁性的声音,张新学的心情十激动,因为他从小就喜欢在收音机中收听先生的相声,对老艺术家的声音实在是太熟悉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还是第一次和侯老通电话。张新学对侯老说,在方便的时候想去拍一组照片,侯老高兴地答应了。张新学问侯老具体的住址,对方非常耐心地告诉了门牌号码,并说清楚了是哪条胡同,哪个门及胡同的特征。
侯老的家就在东四路东的一条胡同里,按照其详尽生动的描述,张新学很容易地找到了那里。侯老身着褐色绸布中式棉袄,右手夹着一支香烟,和张新学握着手寒暄道:“这个地方,还好找吧?”
张新学连连点头回答:“挺好找的,您说的很具体,我骑车直接到了门口,挺顺利的。”
侯老住的是一处老式的平房,北屋是他起居活动的地方。北屋迎门的位置上是一张大沙发,沙发的旁边堆放着被褥和毛毯。沙发的后面有两个玻璃门的橱柜,一个摆着各样的名酒,一个摆着大大小小的瓷器。屋子一侧的多宝阁里摆放着古玩,旁边挂着一幅颜色发黄的书法作品,这些陈设诉说着主人高雅的修养和爱好。
当侯老坐在沙发上,张新学准备给他拍摄照片时,侯老十分客气地说:“嗨,屋里东西多,挺乱的,不影响你拍照吧?”
张新学随口答复说:“没关系,拍照片没必要把环境搞得整整齐齐的,那样太假了,还是自然些好。”他动手把沙发上的衣物放到旁边的毛毯上,就开始移动取景。侯老坐在那里一边吸烟,一边和来客聊天。张新学随机应变地抓了几张先生谈话的镜头,感觉特别具有生活气息。不一会儿,侯老起身走到多宝阁前,拿下一个宝石蓝的瓷瓶,瓷瓶的蓝色均匀光亮,上面点缀着带有花蕊的白色花瓣,图案与光泽都异常精美。侯老纯熟地转动着瓷瓶,欣赏着珍品,脸上笑意融融。不久,侯老看到一只棕色的碗上面有些尘土,便用抹布擦拭着。擦掉浮尘,侯老左手拿着它,先伸开手臂远处观看,再收回手臂,近处细瞧,还用右手的手指敲敲碗壁,感受它的质地,说这个碗不错。侯又拿起另一只碗,左看看,右看看,一手一个把玩着。
天南海北的聊天之中,侯老同张新学都对一些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侯老还侃侃而谈:“要做好工作,领导干部为人要正,才能带领大家发展我们的事业。古人有句名言说的很有道理,‘其身正,无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张新学听后深有感触,就提议说:“您引用的这句名言寓意深刻,可否用笔写下来呢?”“行呀,我马上写。”
侯老转身拿出一个白色的盘子,倒上一些墨汁,又在沙发前的茶几上放了一张白纸,提笔在上面写道:“其身正无令而行&
侯宝林”。侯老又拿出一盒印泥,这是平日盖章常用的普通印泥,和那些书画家用的八宝印泥绝然不同。侯老蘸好印泥后,在侯宝林三个字的下方盖上了印章。郑重地盖好章后,侯老又拿在手里细细看了一遍,非常谦虚地说:“写得不太好啊”。张新学大惑不解地问侯老:“写得真好。只是,您老为什么不把后边的一句写出来呢?”侯老讲,“写出前面的,后面是什么大家就清楚了,还是给人们留点想象的空间吧。”
张新学再次见到侯宝林先生是在其木樨地的家中。刚刚生病做完手术的侯老很虚弱,但见到客人来访显得很高兴。张新学拿出刊有侯老照片的《长寿》杂志说:“您看,您老有多精神啊。《长寿》杂志登了您的照片,您也一定会健康长寿的!”侯老接过去仔细端详,苍白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高兴地连声说:“谢谢,借你的吉言,身体确实特别重要哩。”
这时,家里人在侯老的脖子上围了一块布,张新学知道老人家要用餐了。侯老有些歉意地表示:“出院以后,我吃不了硬东西,每天也不是三顿饭了。你先坐坐,等我吃完饭,咱们再聊会儿天吧。”为了让先生踏踏实实地吃饭,张新学还是不无留恋地起身和侯老握手告辞了。他在心里默默地祝福先生早日恢复身体健康,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笑。
王淦昌看书&&&&&&&
张新学摄影
公元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罗布泊地区,原子核裂变产生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腾空升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爆炸性的新闻,随着《人民日报》的号外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公报,传遍了祖国大地,震动了整个世界。当时11岁的张新学,对扬我国威的原子弹、核武器充满了好奇与神往。
这份好奇与神往伴随了张新学整整31年,直到日,当他敲响了王淦昌先生的家门,这才有幸接触到了一位神秘传奇的核科学家。
王淦昌先生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有着“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美誉。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首届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金质功勋奖章。曾担任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863”计划的起草者。
精神矍铄、学者风范的王老热情地将到访的张新学让到充满了书卷气息的客厅。进门右侧的书柜中,摆放着各种书籍。墙壁之上,挂着王老的一幅肖像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躺在大漠之中扭曲铁塔的照片。触景生情,张新学有感而发:“我从小就对原子弹、氢弹充满了好奇。您老是研制核武器的专家,为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敬佩啊!”王老随和地笑着说:“那没什么的”。“您太谦虚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搞名人肖像摄影,今天来拜访您,想给您拍一组照片,留作资料。”王老答道:“我不算什么名人,你随便拍好了”。
张新学在客厅里选好几个位置,先请王老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拍摄。88岁高龄的王淦昌先生在镜头前挺直腰板,显得格外精神,绝无耄耋老人的龙钟之态。随后,张新学将王老请到沙发上,用长镜头拍下了先生的特写。
一个星期后,张新学把洗好的照片送到了王老的家。王淦昌先生高兴地翻看着,并在他特别喜欢的一张照片上亲笔写下了“王淦昌&
九五年中秋节”几个字,送给张新学留作纪念。
1996年,是我国“863”计划发表10周年。《人民日报》准备发表张新学拍摄的“863”计划起草者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四位科学家的照片和文字简介。为准确地把握王淦昌先生的简历,张新学给王老打了个电话。第二天,其秘书就打电话告诉张新学说,王老交代了你要简历的事,让我和你联系,怎样将简历发给你。接完电话,张新学非常感动,对老人的诚信肃然起敬。
1998年的一天,张新学打电话约王老给他在《光明日报》上的专栏写一篇稿子,准备发表在第100期上,先生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当张新学问到近来身体状况时,王老说,由于前些时候在大街上被自行车撞伤,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
第二天,张新学带着摄影器材来到先生家,看到王老的身体状况和以前有着明显的不同,突然间多了一分苍老。张新学安慰王老不要总想自己受伤的事,要适当活动一下,身体会慢慢康复的。王老拉着张新学的手,高兴地点着头。这时,张新学又想起了1997年到先生家的一幕。
那天,张新学拿着两本刊登有他为王老拍摄组照的《长寿》杂志和摄影家焦嘉生一起来到先生的家。王老接过几张五寸照片,流露着满意的神情说:“好!这张照得好!……这张照片我喜欢,你多给我洗几张,需要多少钱,你告诉我。”张新学笑着说:“算了吧,您不要管了,我会送给您的”。“那总是要给钱的。”王老认真地说。当他看到另一张照片时又说,“你照的都很好!”并伸过手来握住张新学的手。
摄影家焦嘉生扛着摄像机,捕捉着张新学和王老一个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突然,王老抬头看了一眼正在工作的摄像机,顺手抹了一下脸说:“不好意思啊,我还没有洗脸……”露出了歉意的笑容。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1998年。那年12月的一天,王老的儿子王德基用BB机传呼张新学。在电话中,王德基满怀悲伤地告诉张新学,王老因病逝世了。听到这一噩耗,张新学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忆着和王老接触的件件往事……
日,是《光明日报》为张新学开设的专栏“名家新见”100期。在这一期上,发表了张新学撰写的文章“第一生产力的脊梁”和王淦昌先生的遗作及人物肖像。
张新学在文中写道:“令人遗憾的是,91岁的王淦昌先生于12月10日,因胃癌在北京逝世,没能看到‘名家新见’第100期他这篇短文的发表。”张新学深深地感慨道:我国科学家“同样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民族的骄傲。他们用科学技术的画笔,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和全国人民一起描绘着科教兴国的宏伟蓝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我国的科学家群体奠定了第一生产力的基础。”
&&&&刘绍棠活力&&&&&&&
张新学摄影
1987年,张新学参加一位朋友举行的聚会时,朋友首先介绍了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刘先生生性开朗健谈,饮酒豪爽,席间侃侃而谈,令在座的朋友无拘无束。张新学观察到刘先生有一个较为典型的动作是:双臂撑在桌面上,一手拿烟,一面高谈阔论,口若悬河。不久,张新学来到西城灵境胡同刘绍棠的家,为作家拍摄了几张黑白照片,并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交往。
1995年,是张新学摄影艺术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他在成功地为曹禺、王大珩、张光年、叶君健、王淦昌等众多名家拍摄肖像后,如何为染病在身的刘绍棠拍摄一幅满意的肖像,一直是他反复思考的问题。
那一次,当张新学带上照相器材去刘绍棠家时,刘绍棠已经半身瘫痪,但依然笑口常开,浑身洋溢着活力。一经交谈,其笑傲厄运的精神风貌,克服病痛坚持写作的意志,深深地感染着张新学。如何扬长避短,拍出老作家的内在气质呢?思索在三,张新学动手把刘绍棠麻痹乏力的左手手指摆成微微弯曲状,随毫无知觉的左臂自自然然地安放桌面上。在侧逆光下,当作家灵活的右手打着生动的手势,眼境片后的双眼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张新学按动快门,让胶片镌刻下被摄者一幅幅神清气爽安宁祥和的生活图!
当张新学送去照片,刘绍棠捧在手里赞不绝口。随后,又应刘绍棠的要求,为其放大了两张24寸的大幅照片。刘绍棠再次见到张新学时,以非常诚恳的语调说:“小张,你给我照的像人人都说好,没有说不好的。”老先生还风趣地补充说,“你把我照年轻了起码20岁,朋友们都一再开玩笑,说我可以拿它去征婚,保准迷倒一大片哩。哈哈哈……”
张新学也凑趣地说:“您真要拿照片去征婚,可别让夫人曾老师知道呢。”此话一出,宾主好一通开怀大笑。更加有意思的是,1995年某一家杂志在刊登这帧照片时,编辑竟然把摄影时间想当然地标到了20年前的1975年!
让张新学意想不到的是,大名鼎鼎的反伪科学斗士司马南,原来又是刘绍棠的姑爷。在刘绍棠生前,司马南就通过岳父的照片知道了张新学其人,只是一直无缘谋面而已。1996年刘绍棠逝世后,在追悼会上两人才得以见面,从此引为知交。后来,应张新学之邀,司马南和何祚庥院士一道来到化工学院附中,为中学生们作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反伪科学报告。
陈景润微笑&&&&&&&
张新学摄影
1995年11月初,一位朋友告诉张新学,攀折国际数学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先生已病入膏肓。身为科学的化身、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陈景润先生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张新学赶紧心急火燎地给中国科学院的朋友打电话,请他速约时间,为自己无比崇拜的心中偶像拍摄一组人物肖像。
4日下午,张新学骑车赶到距北京香山不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09医院,结果,竟然找错了地方,陈景润根本没有在那里住院。当他辗转来到中关村医院时,已经接近5点钟。
张新学刚刚走近病房,就听到陈景润上气不接下气的猛烈咳嗽声。他的心一下子抽紧了。特别是看到一代数学巨星被病魔折磨得身不能动,说话吐词不清,连抬起眼皮都没有力气时,伤感的泪水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转。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拍照呢?这时,陈先生夫人由昆医生见到他手提的大纸袋中携带着两张24寸的大幅彩色照片,好奇地发问:“那是谁的照片?”“这是我拍摄的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和作家叶君健先生,正准备跟他们送去呢。”他拿出照片,展现在由昆面前的是近九旬高龄的贾兰坡先生手持拐杖,风度翩翩站立在其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周口店山顶洞前的全身彩照,以及叶君健先生手握钢笔聚精会神地修改稿件的大幅特写。照片中人物的精神与气质、色彩和光影效果和谐统一,令由昆为之一震。
“这是你照的?没想到你的水平这么高!拿给先生看看可以吗?”“先生,这是张新学拍的照片,你认识他们吗?”照片举到数学大师的眼前,奇迹发生了。陈景润用不能伸直的手抓住照片,一边努力睁开沉重的眼睑,一边含混不清地喃喃道:“贾-兰-坡,我-认-识,好……好;叶-君-健,我也-知-道,好……好……”先生仔细地审视了一番,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笑容,这时,黑边眼镜框后面,竟是一双充满智慧炯炯有神的眼睛。张新学激动地对由昆坚定表态:“由大夫,你放心,我一定能为陈先生拍出好照片!”只可惜,由于傍晚的光线太暗,已经无法用自然光进行拍摄。此时,由昆当即拍板称:“因为先生病情的关系,我们本来拒绝记者的采访。现在对你破例,请你明天上午9点钟再来吧。”
第二天,张新学准时到达,发觉陈景润一家三口都聚集在了病房里。为了达到最佳拍摄效果,头天晚上,很有艺术眼光的由昆特意到商场为陈景润选购了大红色的羊绒衫和雪白的衬衣。穿惯休闲装的景润先生在大红毛衣的映衬下,显得分外精神。若按照张新学平时拍摄名人肖像常用的手法,光比较大的自然光会出现凝重深沉的影像。然而,为了拍好病中的陈景润,展示先生辉煌的人生与光辉的成就,带给人们昂扬振奋的感受,他决定打破常规,使光比减弱,色调变暖,促使先生的乐观、坚毅与平和的形象栩栩如生。
正式拍摄的时候,在世界上最为亲近的娇妻爱子的左右环绕下,景润先生铁骨柔肠的“另一面”表露无遗。他幸福的微笑,亲切的短语,亲昵的举动,都使得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是,多年来帕金森综合症的折磨,让陈景润无法自主地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尽管张新学的相机过片速度调整到了每秒钟3.5幅,但是,即使是这样快的抓拍速度,还是出现了前一张和第二张效果完全不同的效果。陈先生时而抽得上牙咬紧下唇,时而面部扭曲变形,时而眼睑下垂,双眼眯成一条缝,无法顺利拍摄。这时,由昆总是用手为先生轻轻地按摩面部,用手指分开紧闭的双眼,用轻柔的言语启发先生的情绪。在陈景润夫妇的通力配合下,张新学终于成功地拍出了展现在亿万人民面前的陈景润晚年最后的、也是他一生中最好的照片!
几天后的晚上,张新学把照片送到陈景润先生家中。由昆捧起照片又惊又喜,不由自主地惊叹起来:“哎呀,没想到效果这么好,这真是先生一生中最好的照片!走,我们马上去医院!”兴冲冲地进入先生的病房,由昆的语调分外爽朗:“先生,张新学看你来了,还把照片送来了,拍得非常好……”陈景润一把抓住照片,看了又看,眼睛里闪射出异样的光芒。尤其是欣赏到同妻儿合拍的全家福时,慈祥的长者从五官到内心,都流露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与疼爱深情。陈先生十分动情地对摄影家说:“谢谢你,谢谢你,张新学,确实拍得太好了!”
由昆也满怀深情地对深爱着的丈夫一再鼓劲:“先生,你看看自己多精神呀,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你好好养病,等长得胖胖的,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再请张新学来给你照相。”
在一些传闻中,陈景润是只知埋头科研、鲜有亲情的“科学怪人”。然而,通过由昆的介绍,张新学知道了陈先生的善良、忍让与重情。结婚十五六年,先生从来没有同妻子红过脸吵过嘴。繁重的工作之余,先生还争着替孩子打牛奶,学着到市场购买食品。虽然长期住院,他仍牵挂着儿子的学习,提出要不顾严重疾病的折磨,在病房内辅导孩子的英语、数学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出先生总想替另一半分担家务,尽其所能照顾妻儿的侠骨柔肠的“另一面”。
令人遗憾的是,后续的照片终究没有拍成。135天后,日,数学巨星不幸陨落。当张新学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上,含泪看到自己所拍的陈氏遗照被海内外上百家媒体竞相采用,传遍神州及全球时,既感痛心,又觉欣慰。后来,当笔者有幸在陈景润家采访由昆母子时,也面对着其家中客厅悬挂的先生身着大红毛衣开心微笑的巨幅照片深感震撼,肃然起敬。
徐迟“油画像”&&&&&&&
张新学摄影
因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反映陈景润丰功伟绩的著名作家的徐迟先生,也同张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记者温红彦采写的通讯“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并配发了张新学为陈景润拍摄的人生中最后一幅照片。3月24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续篇。文中写到:“22日晚上,记者见到了刚刚出院、在亲友家养病的徐迟。”这对搞名人肖像摄影的张新学来说,无疑是一条重要信息。经过辗转联络,他同温红彦约定了一起对徐老采访拍照。
3月30日早晨,北京的天气既寒冷又阴沉。见到徐老后,小温介绍说,张新学是拍摄名人肖像的摄影家。张新学拿出陈景润身着大红毛衣的彩照,徐迟先生手拿照片动情地说:“我对陈景润的感情是很深的。”
张新学随口说道:“这幅照片就送给您留作纪念吧。” 老作家高兴地收下了照片。
在陈设简单的客厅里,张新学选好角度,请徐老坐在一张藤椅上。由于光线较暗,只好打开落地门的纱门,增加了一些亮度。在徐老和温红彦随意交谈之时,张新学从相机取景器里细心观察、捕捉徐老的神采。随着快门的闪动,他拍下了徐迟先生永恒的瞬间。照片洗好后,温红彦说这些照片很像油画,并选出一张放大成24寸,又作了热压双裱处理,结果同油画的效果更加接近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张新学和温红彦带上放好的照片,到了徐老的寓所,老人眯起双眼看着照片,始终舍不得移开目光。即便在三个人东拉西扯短短半小时的闲谈之中,两个客人也发现主人不时向放照片的地方瞟上一眼。很快,温红彦和张新学知趣地告辞了。徐老起身送到门口。由于天气较凉,老人隔着玻璃挥手道别。来客刚刚走出几步,就回头看到徐老很快走到照片前,双手捧起仔细观看。张新学和小温会心地笑了。后来黄宗英夫妇去看望徐老,徐迟又拿出照片给他们看,流露出十分满意的神情。
1996年4月的一天,张新学给徐迟先生打电话,对方再一次对他拍的照片表示谢意,并说秋天还要来北京。双方约好,那时在院子里再给徐老照几张像。电话中,张新学请徐老写一篇300字左右关于科学方面的小稿,准备和所拍的照片一起刊发。几天后,徐老将稿子寄到了张新学家中。
这是一篇以一个诗人的眼光展望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短文,读着它仿佛使读者也看到了21世纪的曙光。文中以大手笔憧憬着新世纪科学的飞速发展:“先补上南极上空空洞,再给地球生态平衡,改善银河系的交通。”文中又以乐观主义的精神看待人生:“凡是奥秘都将揭破,人能活到一百五十,二三百以至于永生,有完美品种的人呵,成了永生不朽的神。”文中更以超越常人的思维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人脑电脑和宇宙网,和机器人共生共存。战争终于消失不见,宇宙是坦荡统一体,太空船往来无阻拦。”
这又是一篇没有发表过的稿件。是张新学与徐迟先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文字交往。
马三立说艺&&&&&&&
张新学摄影
日,张新学如约来到天津马三立老年公寓。马老身材单薄,干瘦的脸上戴着一副大眼镜,两只扇风耳构成老人家形象的特点,马老的形象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色彩。
为了给马老拍摄肖像,张新学请老人家换件衣服,坐在沙发椅上。张新学稍稍整理了一下马老身边写字台上的东西,在远处架起照相机。在照相机长焦镜头前,马老侃侃而谈,张新学迅速选好角度,拍下了马老打手势说话的典型瞬间。
拍完照片,张新学坐在马老的身边攀谈起来。马老说:“我刚出院,现在总是约我,大型的笑星晚会去不了。去年还能演出,现在不行了。虽说演出不了,但在思想上、精神上、业务上还是不休息,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我虽然没有收徒弟,但教了一些业余的相声演员。业余的相声演员都来找我学说相声,我就给他们讲讲相声的道理,相声是怎么样的说法,怎么铺纲垫话,怎么入活。相声不是单纯背词,拿着本子去念,这不行。虽然说不是正式讲课,我讲讲我说相声这么些年,在舞台上的经验。给他们讲讲,必须要通过实践。我自己也经常看书,虽然说岁数大了。北京的观众,特别爱听我的相声,是对我的抬爱,对我的关心,说明我的人缘还不错。观众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舞,我尽量的好好活着、多活几年,多演出几年。我不着急,不生气,不多想事,不想发财,也不嫉妒,自己高兴。我马三立对观众深深的表示谢意。大家都知道,人们管我叫‘马善人’、‘逗你玩儿’。我有机会一定到北京演出,跟观众见面,这样我才高兴。”
张新学问马老,“一般来说,说相声多少年能学成?”马老说,“过去学徒三年零一节,算出师,现在哪有学三年零一节的。刚会两三个段子,就敢上台演出,演完了也不可乐。我们那会儿说的相声,听完了还是可乐。但是,我们自己不许乐。现在有的相声演员,自己说,自己还乐,就像唱戏一样,自己给自己叫好,自己给自己鼓掌。杨四郎过关见桥,唱得挺好的,自己给自己鼓鼓掌,那可不行。说相声时忘词了,就更甭说了。”
为了和马老合张影,张新学选中了一幅画有奔马的国画。马老坐定后,张新学觉得角度不合适。于是,就连带着椅子给马老挪动到了合适的位置。马老笑着看了张新学一眼,幽默地说:“我坐着你都搬得动,你这么大力气!”
张新学说:“不是我劲太大了,是您太瘦了。”马老随口答道,“我从小就这么瘦,怎么吃,就是不长肉,这辈子从来没有超过90斤。”照完相,马老说,“有富余就给我几张。其实,我有很多照片,因为你张新学给我照的我得留着,签个名字留纪念”。
2001年9月l6日,张新学再次驱车来到天津,给马老送去放大成24寸、做成水晶装裱的大幅照片。马老高兴地说:“好,好,拍得很不错!辛苦你喽。”
谢添与摄影家张新学
张新学第一次采访谢添先生是在1991年。已经是77岁高龄的谢老身体显得非常健康。为了给他拍一张人物特写,需要找一个较好的环境。谢老说,我们到北影厂后边的土城去拍吧,那里的风景好。
他们走出北影厂的后门,一路坎坷来到土城上。早已年逾古稀的谢老和年轻人一样在树丛里走上走下,根本不用人搀扶,一同寻找着适合拍摄的地方。在一棵针叶松前,张新学用长镜头拍下了谢老的特写镜头。
谢老的身体如此健康,得益于经常的运动和良好的心态。年近八旬还经常骑自行车。在北影的院子里,张新学就为老者拍了一张骑自行车的照片。谢老说,我骑车的目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
谢老既幽默又有良好的心态。当张新学发问:“您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谢老十分风趣地反问:“你知道结巴磕子怎么说516吗?”“我知道呀,结巴磕子说是:5、516啊!”谢老呵呵笑了,“你在前边加上局号,就是我们家的电话号码哩。”
张新学随口说,“我们家电话号码的后四位数是0417……”谢老又反应极快地笑说,“你这是宁死要妻嘛!哈哈……”
又一回,张新学去谢老家,正巧老人的女儿和小孙女在家。那天,谢老非常俏皮地穿了一件大红底的花衬衫,手里拿着米老鼠图案的沙发靠垫,闹哄哄乐呵呵地逗着小孙女玩,天伦之乐令人愉快。当谢老的小孙女坐在钢琴前弹奏时,谢老也兴致勃勃地拿来一把胡琴为小宝贝伴奏。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中,张新学赶快抓拍了这个其乐融融的一幕。
&&&&&&谢添与家人&&&&&&&
张新学摄影
张新学对谢老说:“您年轻时真精神,您在电影《红湖赤卫队》里演的张副官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张副官为了掩护韩英脱离虎口,当他把手枪中的子弹打完后,顺手把手枪扔到了墙外。在摄影棚里拍那场戏时,您把枪扔出去,砸着人怎么办?”谢老耐心地解释说:“你看,我扔枪的时候先有一个向下的动作,再向上把枪扔出去。实际上在我做向下的动作时,已经把枪放到了地上,摄影机的镜头没有拍到,我向墙外扔枪只不过是一个空动作而已。”
张新学这才恍然大悟,解开了一个积存在心中很多年的疑虑疙瘩。
谢老作为一位著名电影导演,对照片的光影效果有着深刻的理解。张新学拿出一张为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拍摄的彩色照片给谢老看。照片的光影效果强烈,人物脸部反差很大,显得层次丰富,立体感很强。谢老说:“这张照片好!我不喜欢那种白不呲咧的照片。”
谢老除了用毛笔倒着写书法自得其乐外,还经常用手做出没牙老太太的面部表情,逗得人们咯咯直笑。有一次,谢老给张新学做了这种“专场表演”,让张新学乐得前仰后合。
张新学对谢老说:“您的倒笔书法真棒!那回给我写了一篇‘宁静致远’,我一直好好的保存着呢。”谢老说:“那只是写着玩儿,我正着写,写不过人家,只能倒着写。正着写我倒数第一,倒着写我可是正数第一哩!”听着谢老幽默的话语,张新学忍不住又哈哈大笑起来。
张新学旅游&&&&&&&
从1985年到1996年,张新学的摄影作品是160多幅。而在1997年到2008年间,他创作的作品达到了210多幅。如今的张新学依旧在当着他的中学老师,节假日里,他依旧要骑着自行车去从事他的摄影创作,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张新学在大家眼里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著名人像摄影艺术家了。
张新学在学校工作中总结多年教育实践,形成了“一定年龄段中个别学生教育的不可逆性”的观点,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他还主编出版了《当代中国书法大字典》、《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集粹》等书籍。《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华夏长寿》杂志等多家报刊杂志为他开设过专栏。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影展、影赛中获奖,《辞海》(彩图本)收录了他拍摄的名人肖像。2006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收录了他拍摄的150余幅院士照片,2007年出版的四部《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全部作品由张新学和焦嘉生拍摄。张新学的传略收录在《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中。
据称,每天傍晚一个6公里快走坚持锻炼的张新学还有着踏遍神州,把祖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和地理位置上的东西南北中,34个省市自治区的典型泥土搜集齐全,搞一个“家庭五色土博览柜”的理想。至今,他已经从我国最东面的抚远、最南边的海南天涯海角、最北边的黑龙江漠河、上海吴淞长江入海口、安徽黄山、广东丹霞山、河南甲骨文发祥地殷墟、湖南天子山、山东孔府、宁夏贺兰山、新疆喀纳斯、广西桂林、河北赵州桥、云南石林、甘肃的敦煌、父亲参加红军的四川苍溪县土门乡双石村等25个省市自治区用种子瓶取到别有意味的各种泥土。今后,中国西部的新疆乌次别里山口、中国中心的陕西西安泾阳等处,都将留下他虔诚取土的身影。
现在,张新学正在整理他的名人肖像摄影作品,准备以照片形式集合制作成册,成为一部富于史料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历史资料。
年富力强的张新学,他的未来将更加精彩。
&&&&&&&&&&&&[13]&&&
文章来源:中国网-今日四川&&&&&&&&作者:刘卓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莫愁扮演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