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剑灵青花瓷瓷词中所描绘的到底是什么。还是单单只描绘一种瓷器。还是辨别钧瓷的方法。是不是如果一种瓷器

宣德青花我最爱的日志
青花瓷器鉴定
热2已有 3488 次阅读&
 & &&&&&&&&&&&&&&&青花瓷器鉴定
 261.五种青料精句    苏浓平淡回泛紫,珠翠石灰用眼取。    注解    见观青花瓷要点,精句为易背记。    262.认元时青花瓷的铁斑    元明青花胎里钻,元代青花有铁斑。    明代青花锡光显,钴胎无斑清代鲜。    有斑确看铁锡无,钴胎再深别喜欢。    注解    元代时期的青花都有铁斑和钻胎,明代见锡光斑的多,钴胎但铁斑看不出,而且钴胎也不见得那么明显,要用高倍放大镜看能看出铁锈色,青代的瓷器沉胎但不见大铁斑痕迹,如果是只见钻胎痕迹明显但瓷胎不自然,而无明显铁斑的要注意,这往往是造假。永宣时的苏料涂成浅色时有像牛仔蓝之说。认料,认铁斑是基本功。    263.造假瓷器铁锈斑的特征鉴别    釉厚涂重似铁斑,浓中再浓才出斑。    斑用压笔色浓重,可见斑底不深钻。    大小假斑不自然,造假可见用功专。    褐色不重吃胎浅,真假吃胎别看偏。    假的如贴靠厚色,真的自然往里钻。    注解    为了造假,有人用加重釉料或用重笔、重彩、压硬笔等方法制造钻胎斑痕,虽然用尽脑子专研造假,但都不自然,和真的有很大差异:第一,在一定的色感上造假的无斑,而真的则有斑,造假的褐色也不够,往往造假的釉子非常的厚重;第二,真的斑痕在运笔的笔路中,这种斑痕是非常自然的存在纹路中,斑痕有动感。假的用重笔和多次复笔,有的重笔再加复笔。    264.青花瓷色辨认斑及青花料的产地    苏麻离青波斯产,凝重浓艳铁锈斑。    平等青料色淡雅,产于江西陂塘山。    回青进口像苏料,色蓝泛紫不一般。 石子青料浓带灰,产于江西上高山。    珠明料产云南省,青中似翠彩色鲜。    钴土矿中烧炼成,浓淡紫灰看翠鲜。    注解    苏料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这种料是从波斯地区伊朗产的,音译过来的。平等青色泽是淡雅,产于江西陂塘山。回青也是进口料,也称西域料,但色泽泛紫显幽青,石子青浓灰色产于江西上高地区的山上。珠明料产于云南省,青中显翠。这些料都要含钴,因此又统称钴料。    265.看铁斑与新工艺    苏麻离青胎骨钻,钻入胎骨不一般。    不是苏麻也有铁,釉厚过滤太简单。    注解    苏料钻胎明显,这是因为含铁,要是粉碎,过滤好钻胎现象就大减,特别是现代工艺技术,用强磁对瓷土釉料吸掉微粒铁质,再加上工艺和用钴料不同,所以钻胎也就没有了。    266.国产、进口钴料斑点辨 国产黑底斑点少,锰高蓝中泛红少。    浓淡不一进口料,黑褐斑态应知晓。    黑褐铁斑有锡光,锡光自然眼前表。    青花钴料高温成,熔化气氛窑内烤。    注解    国产料中黑褐色的斑点少,因含锰高,蓝中泛红;进口料铁斑自然地有锡光,蓝中泛褐,有浓淡之感。即:国产:黑褐泛红,深浅度差,斑少。    进口:黑褐泛褐,深浅度好,斑多。    钴料是在高温窑内烧成蓝色,因钴料中的成分结构不同是不可以仿成功的,仿品不自然。(烤:匣钵*的意思,为在韵写烤字)        267.釉料与吃胎斑痕的关系    吃胎钻胎斑痕疵,如此种种都须知。    重笔重复釉沾多,釉料不精也出疵。    坑凹走纹笔路中,胎釉铁聚斑深撕。    又大又深必褐色,釉好沉胎是常知。    沉胎入胎不是斑,认得沉胎为名师。    注解    凝聚斑、斑入胎骨、吃胎、钻胎是一个意思,也就是钴料内含铁在烧制过程中渗入胎的意思,因时代不同用料治疗也不同,所以历来都把钻胎看作是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胎面现出斑痕,而且有斑的痕是凹的,随笔走动、重的撕开胎入胎骨,不是鼓起的,这就是常说的苏料吃胎现象,和苏料的淘洗精度含铁多少有关。这种斑往往出现在两次运笔压在一起和蘸釉多,笔重的纹饰中,因釉中含铁所以色显褐色,真品斑痕自然。    还有一种因釉不厚而无斑痕,但是仔细见纹饰的笔路下釉下紧贴胎上,这叫沉胎,不是斑痕。    268.钻胎分类形    钻胎区别斑和痕,点坑均沉但都沉。 深浅神眼入三分,含铁高低认斑痕。    铁多有斑粒点坑,粗细有斑又有痕。    钻胎要看啥钴料,粉末均沉无斑痕。    青料质量很重要,漂洗过滤好提纯。    注解    钻胎也有很多类型,有的是斑,有的是条型,有的是坑、点,有的均匀的沉入胎上,这要凭眼力,含铁高斑痕就明显,含铁少就不明显,如早期的钴料多,研磨又不好,颗粒就大,这样产生的斑也不那么明显,研磨成了细粉状后就是均匀沉胎,而不是坑坑道道的了,当然也要看当时涂釉的工艺和用的什么料,是哪个窑口用的料,这都是明显不同的。凝聚斑、钻胎(吃胎)是断代的最好条件之一。(一般苏麻离青浅时像布中的牛仔蓝)    269.铁斑的真赝辨    釉薄釉厚铁能见,那是苏麻不是赝。    釉厚才能把铁见,不是古品那是赝。    注解    釉中含铁这是老瓷的特点,但涂的非常厚深才见铁钻胎,要注意,这往往是造的假钻胎。在青花瓷中用看青花断代是最方便的,因为青花的时代区别太明显了,就是单色瓷、多彩瓷也可采用细看款的青料和上下花边的青料断代。    270.仿品斑痕和真品斑痕不一样    褐光银灰贴一样,褐斑贴在斑点上。 斑大密集又僵硬,细看真假不一样。    注解    仿品:锡光斑像贴上,往往是斑压点,斑下是坑点。    真品:点、坑的下面是斑。    仿品:斑大、密集、型僵硬。    真品:斑小、疏松、型自然。    仿品:色银灰。    真品:色黑褐泛红(国产料),色黑褐有浓淡(进口料)。    271.宋碎瓷歌(开片歌)    碎瓷有支钉,碎度细细分。    汝瓷碎泛青,暗花贵为真。    暗花多为贵,款少有为阴。      开片有大小,金丝铁为真。    口底细分辨,真假细细分。    注解    宋代碎瓷(开片的瓷)底部是用支钉烧的,紫口铁足是哥窑的,红紫色的是钧瓷,龙泉瓷是青绿的,汝瓷开片很碎,有暗刻花的贵重,有款的少,有也应该是阴刻款,看时要看开片、色泽、金丝铁线清楚的较好,要细看口和底,如胎色、质地、底足、垫砂还是支钉,这样可辨别是哪个时代的器物。    272.哥瓷开片基本鉴别    金丝铁线线缝找,大小开片大套小。    蓝口铁足辩真假,泛青色正官款少。    金丝铁线要看它的色泽和缝隙中的老化程度,线的旋转方向,深度、长度、宽度、大小开片,一般是大中有小,紫口铁足,色泽、釉中泛青色,官办窑带款的也很少。哥瓷以宋朝为贵重。    273.中国名瓷收藏题示    瓷器分代上展台,宋汝定官哥钧柴。    元代青花罐瓶盘,文房四宝文人财。 上海古玩鉴定拍卖中心     枢府大器瓷中少,可遇难得属卵白。 联系人:袁先生    永宣青花苏料美,宣彩永乐首甜白。 电话:    宣德红釉很稀少,成化斗彩最值才。    嘉靖五彩最名贵,雍正粉彩精品来。    工艺先进成型美,科技含量瓷升财。    转杯转瓶公平杯,爵壶杯精方烛台。    罚酒壶精代酒令,觥筹交错唱开怀。    龟辈洗盘孝敬意,防风省油灯进宅。    清代粉彩珐琅彩,宫廷用瓷名家来。    注解    瓷器在各朝各代也都有特殊的名瓷出现,宋代的汝、定、官、哥、钧是五大名窑都很宝贵。元代的青花罐、瓶、盘大件,文房四宝在各朝都很贵,特别是名人制作,枢府瓷大件很贵,因为从卵白开展了白瓷。    永宣的青花,宣德的彩瓷,永乐的甜白,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雍正粉彩都很贵重,工艺先进有代表性的,科技含量高的都很贵,如转杯、转瓶、公平杯,两种液同壶的爵壶、方烛台、觥杯、筹筒,有大小龟分成三辈在内的水洗,象征尊老爱幼的水盛洗,老龟身背小龟,寓意深厚,水位不能淹老龟,水淹老龟后水自动从孔流出。防风灯不怕风、省油灯节省油,清代的粉彩,珐琅彩,宫廷用瓷,名家制作,名家参与绘制的瓷等都是值得收藏的。罚酒壶是倒入水后中间有一小人,或其他物,由于浮在水中而转动,转向谁,谁喝酒。瓷器是中国文化最深厚、历史最悠久、内容最广泛的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也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古瓷将光学、流体力学都利用上了,例如有一种盘子利用光折射的原理会照出画面的现场夜景,有的摩擦出现香味、神奇的很。    274.瓷鉴五十种着法    泡的大小泡多少,泡的亮度颜色找。    釉层洁度粥状态,釉亮橘皮坑波小。    釉中藏粒型和色,泡在釉中静和跑。    接胎接口底平滑,底色口色薄厚老。    色釉色深和亮度,胎色釉色看技巧。 开片粗长色方向,刀削笔工不可少。    纹饰 运笔表时代,体重胎厚质坚否。    厚薄角位口足体,不同时代鉴之宝。    器形大小釉料精,粗糙精美随代跑。    款识正偏和款料,字形方圈刻印考。    注解    用镜看泡的大小、多少,泡的亮度,泡的色度,釉胎层的洁度,釉的粥汤色彩状态情况,釉表面的亮度是否有橘皮、坑、波浪纹、釉中的玛瑙及其他没有成透明釉的颗粒,颗粒的形和色,泡在釉里的态势像什么情况和样子,接胎、接口底,平滑情况、色度,底的色度口色度、厚薄情况。    彩釉也要看深浅和亮度,如深红还是浅红、胎色的灰白度等。    开片的粗细、长短开裂方向、色度、底口的刀工、雕花的雕工、笔工的画法,用笔运笔情况,纹饰的特点,运笔的时代感,器的总重、厚度、胎质坚密度,口和底足的厚度、角度、气体的厚度位置,以上这一切都要按时代特征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器形的大小、釉料的精细和时代有很大的先进与落后的关系,是时代性很强的。款的偏正、字的写法、款的用料是否花款,写款的位置、款是否有单、双框、方圆框。    275.十大名窑的出现地    汝窑宝丰清凉寺,民汝临汝宝都是。    窑地址没发现,河南省内不可变。    定窑河北曲阳烧,白瓷最早唐轻飘。    哥烧浙江乌龟山,开片墨胎汗不干。    钧瓷河南禹州出,八卦洞窑窑变呼。    龙泉浙江龙泉县,庆元县内沿袭出。    耀州窑在陕西出,铜川耀县清不出。    磁州窑在河北出,磁县砚台艾口出。    影青景德镇宋烧,胎薄雕剔莲花娇。    洛阳西安唐三彩,黄绿蓝色为三彩。 胎用一种高岭土,高温素胎低温彩。    注解    汝窑产地在宝丰县,清凉寺,民汝在临汝一带,共生产150余年,(据考古界报道)也是汝瓷中宝瓷。    官窑在河南省,但是窑地没找着。 定窑在河北省曲阳县,唐晚期就有。    窑在浙江省乌龟山,窑为龙型窑,开片有出汗的釉光。(近些年报道)    钧瓷在河南的禹州,用窑在八卦洞,釉有窑变色。    龙泉在浙江省龙泉县,庆云县,从宋代一直沿袭至今。    耀州窑在陕西铜川、耀县一带烧出从清代后不出。    磁州窑在河北磁县,观台,艾口一带烧出。    影青在景德镇烧出多数有雕剔花。    唐三彩在洛阳、西安均有,黄绿蓝为三种主要彩,素胎温度1100℃烧成型,再涂三彩,低温500℃~600℃烧成,三彩经过烧后彩釉流淌的千变万化很好看。对十大名窑的地址要历史的看,比如古代的禹州包括现在的几个县:磁县、龙泉、耀州也不是现在的大小,当时区域很大。    276.瓷器作伪    补洞配盖截套口,磨底足款耳嘴手。    挂加釉彩珐琅彩,深刷釉彩缺点走。 仿釉仿字仿画工,刻雕阴阳诗花瞅。    假造出土泡损旧,煮旧碱茶是帮友。    高锰酸钾酸烟熏,药损也难过高手。    涂蜡抹油混得美,识货一眼定假丑。    注解    口诀中的各种手段都瞒不过有眼力的高手,只有学会可认新旧又可看出造旧、修补、作伪才能成为鉴别古瓷的好手,口诀中各种做法都成为做伪的帮手,学会口诀是速成高手的办法。也是最佳选择。    277.还原氧化烧    氧化还原两种烧,无氧气氛还原烧。    游离氧给知多少,百分之四普氧烧。    强氧化时八至十,窑温加氧色变高。    二氧化碳色变大,一氧化碳还原烧。    注解    氧化气氛烧是给百分之八到十的氧,普氧是百分之四以下的氧,在烧窑中给多少氧分子是看火候的重要技术,古时利用开通风口的时间长短、大小、开几个孔等等。通过这些办法达到火候的需要。给普氧以下的氧就相当于一氧化碳,给氧多就相当于二氧化碳。还原烧就是一氧化碳的过程,这一切要看烧的什么色釉、什么器件,在没有测温仪,没有测进风量仪表的情况下是很难控制的。    278、看画工    一看用料对不对,二看纹饰配不配。    三看画工时代气,四看用笔可到位。    五看画风时代感,六看神韵应到位。    注解    看胎釉的料对不对,纹饰与器物的情况相称否,和器物的形状、年代对否,用笔的灵活、画面的神韵对否,是否有当时的时代气息。这就要求记住每个时代的用料、胎釉、纹饰画工特征。    279.画工注意    历史发展有过程,笔黑釉料有不同。 一笔一画要分析,画风工艺各有情。    每个时代有不同,写意运笔看色层。    人物山水花鸟验,深浅工艺色料成。    记住关键和对比,眼观脑析自从容。    注解    在漫长的陶瓷发展过程中用的笔、墨、釉、色料在每个时期都有它的特点和不同,一笔一画、画风,施釉工艺都有它的时代特点,如:写意,还是工笔,人物、山水、花鸟每个时期都不同,深浅釉色,这一切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    280.三种泡儿都一样    定瓷甜白康熙瓷,宋代明清三代瓷。    泡儿一样奇不疑,粒如苏子差不多。    亮度色度不一样,只是大小差不离。    注解    甜白的气泡和定瓷、康熙瓷很像,泡像苏子粒大小,也可以说像小蚂蚁卵的大小,只是色度和亮度不一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书包网    古瓷鉴定应知应会(三)  281.纹饰破假    剪纸吹色喷显均,假冒拖顿笔画闷。    没有运笔深浅度,呆板不活意不深。    注解    用剪纸吹,喷釉色为了仿真做的假瓷要注意,假的笔路发闷或发毛草,死板、无活力,无意境、无神韵,有的看似和真的一样,但无笔路的深浅的韵味和神、活感。    282.造旧辨认    釉脏污浊不是泡,那是尘粒釉中闹。    打出麻点无圆迹,认真用光斜着照。    胎釉之间造假精,细心识破打磨泡。    高科造假技艺高,老化造旧认真校。    注解    釉脏和表层泡多易破,有污渍时会给人老玩意的感觉,为了造假,有人故意这样作伪,釉中掺尘粒,故意烧成表层泡多的器件,再搓进污渍,但是只要仔细看就可以看出污渍和长时间老化和因年代长久沁入的沁渍十分不一样,存在釉里的颗粒和泡老化也不一样,当然用外力击出的坑点就更容易辨认了,击出的有放射式射出的裂痕,它没有圆形的迹象,是多边形的,用现代手法在涂釉时就将尘粒、污浊物造入釉里,也有用药泡、打、磨等法的,但是都是可以看出来的,加进的尘粒和气泡老化不一样。裂痕的老化侵蚀和故意弄污渍进去的不一样。    283.泡泡辨    气泡水泡辨泡泡,百分二六硬瓷泡。    细瓷百分二到八,十二三八彩陶泡。    精陶十二到三十,坯泡胎泡是一泡。    观察泡泡有绝招,胎泡都是空心泡。    釉泡细小在釉面,釉泡俗称叫水泡。    提炼不严内夹水,有机介质成水泡。    蒸发不干玻化早,可熔盐类成水泡。    注解    气泡、水泡、干泡,各种泡要分辨,气泡占可观面的2%~6%上硬瓷,2%~8%是细瓷,12%~38%彩陶器,精陶是12%~30%,泡还分坯中泡,坯上泡,釉泡,胎泡等等。但是主要分胎泡,釉泡。空心的不鼓而且显干涩是胎泡,釉泡亮而泡型好看,大中小都有,常叫水泡。这些泡的形成是因练泥不严,含有机介质造成的,如:可熔盐类成水泡,蒸发不干,烧制中釉面形成玻璃化强时也可以夹生出水泡。看泡是一个真本领,但要从泡分出窑口和年代也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会有经验。    284.观泡层    胎泡釉泡不一泡,大小扁鼓密散泡    硬瓷二六细二八,十二三八彩陶泡。    老瓷泡层有层膜,膜层光散不透彻。    十二三八精陶泡,观泡多少查折射。    注解    胎泡釉泡是不一样的,大、小、扁、散,几层泡都要注意,泡与每种釉的应用和朝代都有关联,每个朝代用釉不一样。观泡要查清折射程度,才能看出瓷的老化程度和时代长短,什么瓷什么泡,泡的型、样、老化,都是瓷器的年轮。硬瓷泡是26%,细瓷泡是28%,彩陶泡是12%~38%,这也是精陶的泡。(用三四十倍数放大镜看)    285.老泡腐蚀辨    老泡不亮层褐黄,腐蚀泡儿褐灰黄。    老泡新泡色不同,开片腐蚀灰褐黄。    泡腐再重圆形在,釉脏颗粒圆不强。    辨认土沁要细心,看得多了眼力强。    注解    泡老化后不亮,釉下层面也不那么洁净,出现褐黄色或灰色,开片的裂痕也有不同,那就是沁色包浆不同,泡是圆形的,如果是釉脏那是立体颗粒不是泡破的平面,只要通过实践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的。新必干涩,老必有像松油脂一样的胶状物,人工抹进的胶脂物,在泡或线的周围不是豆状物,而是涂抹的不规则状态。    286.出土类型辨    海水淡水垢不同,墓出窖出也不同。    山川平原和洼地,黄土黑土又不同。    窖中有水或无水,所受腐蚀太不同。    藏位若好恰似新,釉面好坏果不同。    味道沁色垢土旧,鼻闻手摸眼看成。    注解    海水的垢生长牡蛎,淡水是污泥味,长淡水蛤蜊,小墓出沁多,泡腐蚀也重,窖出腐蚀要小,保护的也好,沁不大重。山川的黄土多味小,污不大。平原的是污泥味大,色灰黄、是灰、黄土还是黑土是明显的,遇到无水,沁的瓷器只是老化无沁,窑藏墓藏,如果放的位置好,没有入水,那就除了时间老化外就和新的一样,但釉光还是不一样,眼观、鼻闻、手摸要细就可发现。    287.闻古瓷    土味腐味和朽味,三味都有古墓味。    土味新造是假的,朽无腐味非古味。    腐朽一出是古老,腐朽土味防愚昧。    还要看摸听相认,单靠一着不实惠。    注解    用鼻子闻瓷器的底及内部,这种古老多年的气味与新的或用土等造假的气味不同。    由海里出土、河里出土、干坑出土,水坑出土、砂土、黑土、黄土都有不同,这要常闻才能弄清楚。当然一定还要看其他的,如型纹、料、胎、釉等,但闻也确实不能丢掉。    288.呵一口气    闻器可知新老器,出土窖藏传世遇。    呵一口真人气,用鼻一闻心落地。    注解    古瓷有传世和出土之分,出土又有窖藏、墓出、河、海出、洞出等,但往往首先称出土,然后再分出自什么具体地,如果鉴别出土器时,除了用放大镜看底及器身外还可以呵吹一口气后,再用鼻子闻其味,可以帮助断定是墓土味还是其他土味。    289.说开片    开片釉裂样式多,裂痕内出真的多。    金丝铁线见裂隙,汝官哥裂看不摸。    有色裂线从内出,先裂后搓假的多。    釉有小裂放大看,小裂有痕色不多。    细心观察有渗入,可看真假渗和搓。    自然沁渍有包浆,造旧水泡和揉搓。    老瓷虽有外沁入,线如内出沁非搓。    开片可辨真和假,历代鉴瓷有裂说。    康熙粉彩有裂隙,珐琅亮釉细裂多。    洪武小裂釉里红,裂辨真假代代说。    辨认真假又断代,识它多学别怕多。    注解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会发现,开片的裂纹多种多样,一般来说裂纹由胎内出真的多,粗黑的为铁线、黄褐的为金线,汝窑瓷、哥窑瓷、官窑瓷要看不是摸出来的,如果是裂线的色素是由外沁入的就是的假。用放大镜或是显微镜看可以从细小的裂隙中发现是渗入的色,还是内出的,这样细心看才会将掺渗、搓入的假老化线发现。自然的老化线裂隙缝中即使有渗入,也有老化的油亮包浆,这与新搓入的土不同。细心用镜看不管是破的泡内,还是线内都可看出色素固体的颗粒包浆情况,这是裂隙的真假反映,另外,对裂隙的观察很重要,因为对裂隙和破泡的观察可以对哥、汝、官及任何一种开片瓷器进行断新老、断真伪。康熙时期的粉彩五彩等彩瓷是水调彩,当时又没有玻璃白,所以有裂隙,色显古朴,没有雍正时的彩色生动。这成为鉴康熙彩瓷的依据,珐_彩的釉很亮,像有一层薄玻璃膜,用镜看也有小裂线,但与其他彩瓷裂线不一样珐琅彩用了先烧素胎,后上色釉的办法,油对色料,又加入硼砂,所以釉面厚又亮。明洪武时的釉里红用镜看有小裂,细心是可以看出的,这样仔细观察分析才能正确辨认瓷的裂线,才可以断代辨真假。    290.裂纹色因    裂线有色咋形成,胎釉成分遇火缝。    胎表常用化妆土,成分不一多色成。    胎质遇火色偏深,化妆土色胎表层。    表层深层温不一,深浅都是火烧成。    胎釉都是高温烧,各种成分显色能。    物理作用化学变,高温色变理说行。    可溶金属盐类在,烧后可变火烧红。    铁线灰黑胎里出,色深超过火烧红。    含铁也出红彩色,那是点点火石红。    注解    金丝铁线和裂线色是怎么形成的,和胎釉有关。    胎在入炉前就有微小裂缝,有的可能眼睛看不出,还有的是在高温时产生的裂缝,这和制胎有关,如胎土的性质、素胎干燥情况,有的在素胎上又罩上一层化妆土,在高温情况下内外伸缩系数不一样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在炉温的作用下渗出色素、又在炉温还原降温时被透明釉封住,形成了透明釉下的开片——所谓的金丝铁线。一般来说胎渗出色是灰黑的铁线。表层渗出的是含铁形成的为红褐色的金线。    这黑、褐两种色素线的形成和瓷器的胎釉性质有关,和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这是本质的,当然和所烧的温度、炉膛气氛也有关。如:铁分子产生的铁分子气氛在还原温度前的熏染会产生火石红色的褐红色。    但是,由于化妆土和胎的成分都是不同的,所以成*况也不一样,另外,所烧温度不同,成色也不同,在高温和低温下的物质成色不一样,这是符合科学原理的,但在瓷器烧制中,一般来说,胎在经高温后出现的色线是发灰黑的,表层出褐红线与含铁金属及可溶盐类有关,出火烧红、含铁点、火石红都是含铁形成的。        291.药物入缝开片辨    高锰酸钾去光艳,入泡难出不入线。    入线紫红显一片,细心观察能发现。    线裂深度深入胎,土沁色染能发现。    注解    用高锰酸钾去光进入泡后难去掉,看时是一点红,但是如果入开片的线中,可以用水泡出,如果鉴别时入线的紫红色显出的是一片片紫红色,这是用高锰酸钾造假的痕迹,而真的土沁在裂隙和泡的深处,而且像有松香胶亮色,不是紫红色。即:因时间长土垢上有几乎像包浆一样的东西存在在裂隙中。    292.金属包件    接口看镶接,沾箍焊接贴。    整体看工艺,手工机制切。    冲压用薄板,雕刻艺不缺。    注解    金属包件主要看接口、镶接方式,是沾贴、箍、扣、焊、烧中的哪一种,老方法和现代方法不一样,整体都要看,特别要看是手工还是机制,是冲压薄板还是老铜工打制的薄片,要看是雕、剔的还是刻的,是胶水的,还是蒜汁、胶粘的,还是烧制的(据有些书上讲宋代早期有采用蒜汁和胶水涂金涂色的工艺)    293.瓷器包金包铜镀金验真假    包金常用铁铜片,片上雕花镀金艳。    铁片镀金生铁锈,铜片镀金绿锈现。    细看片上雕工艺,手工机制原型现。    胶粘箍定不一样,粘贴咬口和锡焊。    古瓷老瓷新胶贴,强力胶接新出现。    金银铜铁锈老化,接口压花很关键。    注解    包金的器件常以铁铜片包后涂金、刷金、鎏金、镀金作为一种型式,在金属包片上雕花、剔花,鉴定时要注意铁的生锈、铜的生绿锈情况,手工和机制区别在于看工艺的一致性,手工的一致性差,要看到每一个细节。另外就是要看是扣包的还是粘在器件上,如:锡焊、铜焊、胶粘,对金属接口咬合情况,这几种当中又要看是现代的料,还是老的,那是不同的。如:胶有现代化学胶的迹象没有,在金属边沿是会看到的。    294.一眼可见真假说    器形动静一眼看,造型特点新老见。    色釉图形纹饰观,图带特点釉浓淡。    造型纹饰及窑口,釉彩上下年代断。    只因眼力观型色,瓷有型色可作鉴。    另有手摸凸凹滑,手眼知觉人一贯。    注解    所谓一眼也可以说是两眼,因为一眼看正体,两眼看里口和底。会看的人用经验和知识,在明显的器件上,一眼就可看出真假时代。    这主要是人的视觉神经和记忆神经的作用、才能一眼就看到了色釉、地子釉、器形、代表性的纹饰。在这一眼的基础上再看一眼底、型、削刀、釉、胎、接口、画面、色、款,这上、下各一眼就看十有*,有的鉴定,为保证准确,再手摸一下接口、凸凹及胎和釉、重量,比较一下厚薄与重量,比较一下釉料、纹饰、滑涩,这就定下来了这个器件的真假年代。    295.沁点、污点、釉层辨真伪    击点尘点表泡空,击坑尘料釉层中。    表层泡破入污点,不是久垢沁釉中。    新沁老沁要区别,土垢污点包浆清。    腐点污点不一样,老化是沁腐泡坑。    垢污断代老化记,裂隙纹里别放松。    注解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敲打后的击破点是多边形的有裂隙、裂纹出现,然后又搓加工进去土或其他污垢,这不是长久的自然土沁,真的土沁老化点是釉层与胎层的老化沁,是圆形泡沁入的土沁或其他有包浆的污点。造假的污点再多,但是通过看釉子还是透彻的,就是新的。    296.浙料回青料鉴别    浙料发色是真紫,回青称紫蓝微紫。    浙料真紫青微红,回青蓝中微泛紫。    浙料发紫色是真泛紫的色,回青都说泛紫,但是明以前青中泛一点红紫,从紫色角度讲浙料是有点红紫,回青是明中后期青色微微有点儿蓝紫,这是浙料和回青的区别。但浙料如果煅烧,就会因烧的效果不同出现不同深浅度的色彩。泛紫的程度有变化,色比较艳,烧好了就是翠毛蓝。明代崇祯时开始对浙料煅烧。这说明同样的料在不同时代是不一样的。    297.非苏料断代    元明用料各种青,珠明回青石子青。    进口苏料参国料,种种青料要弄清。    浙红平淡回泛紫,石灰珠翠看各青。    铁斑钻胎锡光辨,清代料款钴料精。    纹饰深浅仔细看,制料水平后代精。    分料断代可分明,蘸料制料分析清。    真斑褐青纹饰见,假斑呆板压点坑。    注解    珠明料翠艳,回青泛紫,泛紫是蓝紫,浙料泛红紫,石子青泛灰,而平等青淡雅,苏料、回青料如果掺入别的料色泽就有变化,就要依据回青料的基色和苏料的基色来辨认,当然还要参看因含铁出现的铁斑来认定,真斑是褐青不是靠复层压出的斑点,而假的是呆板的斑痕和复压层造成的斑点坑,不自然。还要注意时代促使后来的加工精细,后代的青料加工比前代的好,斑痕也不一样。苏料铁斑多而早,褐斑则早,锡斑则晚,如果褐斑不正常,则要注意。    298.扁瓶评说    永乐扁瓶应横接,若有竖接谁评说?    清仿竖接何人认?清仿价值知几多?    胎釉横接款字有,确因有款把仿说。    注解    明永乐时期的扁瓶是横接的,也有竖接的,但是目前专家没有承认竖接的。认为竖接的是清代仿得,但是即使是仿得,清代也几百年了,也是有价值的,谁来肯定价格呢?如果把有款的认为是仿得,这种看法对吗?要看胎、釉的用料才是根本。    299.用镜看新旧    (新)清水见底有气泡,清水透彻见泡泡。    (旧)清漆下面见气泡,好似旧白漆下泡。    注解    看泡也要看胎釉层,胎釉界面的老化程度像清水见底的为新。    看着像清漆下面有胎面和泡的,釉层不太透彻的,一般是老的瓷。    用三、四十倍放大镜看器件的白釉面,好似白漆、白墙上面涂一层清漆是旧的。像清水下面的白墙时是新的,泡就在这新旧的胎层面上,有的人造旧就是在瓷器上又轻刷一层清漆,给人一种乌浊,无光感,用镜看也不透彻,要注意别上当。    300.龙形辨    龙中之首为蛟龙,蛟龙有鳞又有角。    有角无鳞为虬龙,小角之龙为螭龙。    龙身有翼为应龙,艺术画法为夔龙。    注解    虬(音求)龙的一种,夔(音魁)。各种龙要记住,它和时代及器物的时代及重要性有关,是断代的一个因素。如:大的蛟龙(苍龙)身背一个小螭龙为苍龙教子,出自宋代,但后来各朝也仿画。    历代款识鉴别  款识是鉴别古瓷器的重要依据。每个朝代,每个时期,每个窑口,每种每类的瓷器在款识上都有其特点和要求。哪怕是仿得也离不开它的笔法、用料和时代特征。因此学习款识、认识款识是鉴别古瓷的必备本领。    311.何为款识    款为阴雕识为凸,识写器内款外书。    注解    阴刻为款,浮雕为识,款在器外为款,款在器内为识。    312.款识初鉴    大明大清有三多,双圈双方是两多。    光绪方圈都很少,清书篆款无框多。    注解    明清朝款识用双圈,双方的不少,但光绪时期用方、圈都很少,基本不用框,清朝用篆书时用框的少。    313.款识    有款有识阴阳款,阴雕阳刻诗句款。    一二三四五六七,人名地名堂府款。    生平生死百岁纪,正草隶篆艺花款。    供奉供养赠赐送,人物动物植物款。    纪年说明点画岁,红蓝黑白色彩款。    先朝瓷器后朝书,釉上釉下堆料款。    堂名吉祥开先仿,点釉掺奇特料款。    窑名域名赞颂记,寄托押花印章款。    道观庙宫八仙友,梵文巴文外文款。    圈方各型有单双,千款万记不走眼。    注解    这段写了几十种类型的款识。如:生平款,生死款,百岁款,纪年款,各种民族文字款等等。    314.宋、元、明、清款辨    款识最早始于宋,政和年制与内府。    , 元瓷辘轳及枢府。    绝无年号为款识,明瓷款识多种属。    挂黑绘印凹雕花,狮滚球雕贵称祖。    球内藏款为一绝,明款造字站居主。    清朝避姓只写制,清代顺治楷为主。    康熙款火多花样,单双方楷篆无主。    满回喇嘛梵文有,凸凹雕绘各互补。    款识有较多记载的是宋代,元朝早期有写画一个辘轳图案的,有书写枢府的还有写一、二、三等,如:钧瓷就用数字款,到明代款开始大量用款。    315.款识定位    对准器件正中央,左右戟耳才正当。    对准正西不偏离,主画在中才相当。    依款找出左和右,成对常常差地方。    注解    款的位置很重要,一般是很正的,这要对准器形的中央,正面。常有仿品、民窑仿得,但字形和色料、款位置都不正。    316.明清瓷款鉴    宣德正德德无横,成化成字点无形。    製字衣旁不过刀,弘治字正款小型。    万历万字观草头,康熙水字求无横。    製字衣部无上点,雍正款识一手成。    乾隆乾字篆的怪,光绪款识粗大宏。    民国细弱字无力,细看圈足伪难成。    大明款识四六分,明字日月似平行。    四字多篆六多楷,单双方圆框细评。    注解    通过熟读可以知道口诀中对宣德以后的款识的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古瓷器历朝历代仿品鉴别  在中国古瓷历史长河中,有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情况,认识和鉴别这类瓷器很重要。因为产品好才有人仿,仿制品不是假冒品。人们都是仿好不仿坏,仿得值得才仿,仿得不一定不好,仿得肯定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见得价值不高,也许价更高。认识真假才知好坏,假中有历史,有真正的高仿品。高仿品也有珍品,这要看鉴赏水平和仿品本身。可收藏仿品,不愿收藏假冒品,总之,要明白历史上后代按前代原型的制作的产品和造假有区别,仿品和仿制有区别,仿制品和现代假冒也有区别。虽然是老的又是真的,但量很大,做为珍藏就需要考虑是否有珍藏价值。    认识明朝各代按元代器物所造的产品    在中国青花瓷器历史中,明代是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用苏料造了很多像元代的瓷器,对这部分瓷器要认真的对待。在宣德以后也同样造了很多好的像元代器形、元代纹饰瓷器,但主要是用回青和其他几种国产料。明代在青花瓷器中按照元代青花瓷的形状和纹饰也仿造了很多,早期是用苏料仿造的,这部分瓷器是成化以前,而成化以后嘉靖时期没有那么多的苏料,所以仿得不可能很像了,又加上胎釉的应用原料也不同了,工匠也不同了,所以这部分产品比较好鉴别,但这要很好的学习鉴别料色和料的特点才行。因此要掌握各代的用料和元代的用料不同才是根本。    另外对历代的仿品要有正确的观点。一件明朝仿前朝、后代仿前代的瓷器,它不但是仿品,也是一件老产品,老瓷器。它和现代的造的假冒瓷不一样,因此在认出仿品时还要看是什么时候仿得,是官仿还是民仿,是名人仿还是造假。不要认为仿得就是假的、不好的,这样才能保留下是仿得又是老的,如:冯先铬在中国陶瓷一书498页认为宣德仿烧的汝、官、哥瓷器是宣德的官窑仿烧的,因此是有价值的产品。    349.明瓷有元纹饰并非仿品    大笔涂抹元画展,永宣小笔醮料触。 边框双勾不填色,深浅色辨小笔触。    纹饰勾线小笔填,蕉叶中空色不补。    注解    明代初期还用元代器形,元代的料。不过纹饰有了些变化。这部分瓷器不可能在器形纹饰上随之就变。因为政治上的变化不能一下子就影响到瓷器。所以在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不可能将瓷器工业立刻改变。特别是常常出现两朝并存的现象。如:朱元璋在南京称皇立都,而北京元朝还在;努尔哈赤在沈阳称皇立都,但到第三代才攻下北京,推翻了明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像对这样的历史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要注意。如:明早期瓷艺匠人用笔有了变化,改元代大笔涂抹为小笔触,边线用双勾线,蕉叶中间空芯。    350.有元代纹饰特征不是仿品    元代花叶葫芦相,明代画叶已变相。    明龙立发披发凶,龙头龙爪更猛相。    注解    明朝早期的瓷艺匠,还是元朝做瓷艺的人。基本上器形、料没多大变化,但也有小的改变。元代画花叶子是葫芦型叶,到明代画得叶子就变型了,不太像葫芦叶子了。    画龙也改变了元代的粗线条和小龙头。而是龙头大,立发、披发都有。龙爪也少用三爪、四爪了,而多用五爪了。显得龙更威风、更凶猛、更好看。    351.明代早期瓷器不能认为是仿元代    元末明出瓷无仿,瓷艺变化非官场。    明代小笔修足好,器形用料是元厂。 注解    明早期的瓷器、形状、用料基本上是延续元代制作的工序。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不能叫仿品。因为瓷器不会一下子随朝代的改变而变化。在用料、器形上,哪个朝代都是如此。不能一下子改变上一朝代的制作技术。但是,仔细看也会发现在制胎和画工上有所变化。这不是朝代造成的,而是瓷艺人本身技术的发展变化造成的。如:明代早期用小笔触画,底足修的比元代整齐。所以这给后人留下了辨别的依据和历史痕迹。但这都不能称为仿品。是历史变革时代的产物,在这一点上要十分注意。    352.明洪武时期的瓷器与元代的不同    洪武瓷器有元相,纹饰器形特别像。    洪武仿元从底看,糙底挂红不一样。    青料发灰双勾线,仔细辨别不能忘。    注解    洪武时期和元代接近,窑工基本是元代的,在器形和纹饰上和元代近似,但洪武时有苏料也有其他国产料所以青色有的发灰,在画法上出现双勾线,这是不同于元代画法的。洪武多糙底,有的抹一层褐红色的釉浆,仔细鉴别从纹饰上、苏料、底足等还是看得出来的。    353.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与元代的不同    永宣仿元用苏料,但是料精要知道。    画法底足都不同,色如元代难做到。    器形削足有变化,滑润程度可断到。    注解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也按照元代的瓷器生产过,但是可以看出来。因为在永乐宣德时期虽然是苏料,但对苏料的加工淘洗比元代精细,因此青花发色比较好,铁斑也不像元代一样,另外胎土加工也和元代不同。如永宣削足比较规矩,胎土已不是元代时的滑,而是滑中带润,虽然不像清代糯米汁一样的润滑,但已出现润。这些现象都可以断出永宣和元代的不同。    354.成化时期与元瓷器的不同    成化苏料并不多,别料不像不用说。 如果苏料仿元代,画工浓色看的多。    质量体型刀工看,成化仿元难度多。    成化仿元大部分不成功,因为苏料少,加工工艺也不同,胎、底、削刀的技法都和元不同,所以是元是明比较好断,如:质量、成化轻、型也不同。料色也不同于元。元的铁斑重,成化的很浅,浓艳程度也不一样。    355.成化以后仿元代瓷器难    成化以后看青料,没有苏料用各料。    纹饰画法料不同,要仿苏青和谁要。    成化以后要仿元,料色实在难做到。    注解    成化以后几乎没有进口苏料,用其他的各种料勾对,但都难以和苏料对比,另外画工纹饰也都不同,如果在胎釉上不同,再仿也难成功,要是成化以后每个朝代的用料就更容易断出什么时代仿得,如:要是嘉靖仿得可能是用回青或石子青进行勾兑,仔细看是能看出的,能看出是不是苏料比较容易,但要看是什么料勾兑的比较难,这要经常的练才行。在明代成化以后各朝用料特征比较明显,因没有苏料,对其他料了解的清楚就能成为重要的鉴别依据。    356.浙料应用朝代    苏料、石子青、回青、平等青、珠明料    元有苏料国产料,两料都用要知道。    永乐苏料晕散艳,成化平等淡雅笑。    正德石子浓带灰,回青石子混的妙。    嘉万回青掺石子,散而不收解决掉。    回青幽青掺石子,万历中期用浙料。    嘉靖也用珠明料,只是少用要知道。    注解    元代基本上用苏料,但也用其他料如石子青等国产料,永乐、宣德大量用苏料、用的也好。成化采用平等青,景德镇产也称陂唐青,色泽淡雅、用的好。正德时期就开始采用回青为主,为了色正掺了石子青。到嘉靖万历时开始大量用回青掺石子青,掺石子解决了回青幽青散而不收的难题,石子青掺的好,每两加一钱石子青。到万历中期就开始用浙料了,到清初期也用浙料和珠明料,嘉靖已开始少量用珠明料。    357.成化时期多用平等青    平等青料成化兴,另有名字陂唐青。    淡雅不散可细绘,斗彩用料平等青。    注解    成化时期多用平等青,这种国产料景德镇也叫陂唐青,淡雅、不晕散,可画线细的画面,成化斗彩常用平等青,可画小器,也可绘制大器。    358.嘉靖用回青、石子、珠明三种料    嘉靖用了多种料,回青石子珠明料。    各色勾兑出多色,鉴别多看才知道。    注解    嘉靖用回青多,但也用石子青、珠明料三种青料,当然也进行勾兑调色,也采用几种青料画一个图案如:用一种料勾边,用另一种料填色。要多看细看才知道用什么料,是很难的,也是很重要的。        359.正德、嘉靖、万历多用回青掺石子青    正德嘉万多回青,掺料用的石子青。    改色稳定发色好,造价低廉色度升。    注解    正德、嘉靖,万历多用回青、掺的料基本上就是石子青、每两回青掺一钱石子青,这不但使回青质色好,也改变了回青易散而不收的难度,使画面清晰,色度稳定,也解决了苏料缺,没有进口料的难题,达到了了低廉、色彩程度好的目的。        360.回青少、到万历以后用浙料珠明料    万历浙料到清初,康熙浙料珠明辅。 其实嘉靖有珠明,回青缺少是清初。    清初只好多浙料,分水青花浙珠出。    浙料煅烧翠毛蓝,康熙发明别低估。    注解    浙料万历朝用,珠明料嘉靖就用过,但当时有回青,所以大量用回青和石子青勾兑应用,后来回青也少了,就用浙料和珠明料,在清代对浙料珠明料用的好,但在后来用珠明料多,可以用青料的深浅勾画出五个层次的山水人物、虫、草画面,有的资料上说可分几个层次。也有叫分水青花的,这是以蘸料多少调出深浅度的角度说的。崇祯晚期为了能加工细料在淘洗制作上对浙料进行了煅烧,出现了新的青花色,蓝中泛绿,称为翠毛蓝,意思是像翠鸟羽毛,在康熙时期大量用这种料,因此也就出现了七种青色料:苏料、回青、平等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翠毛蓝。而翠毛蓝色可随意深浅,色稳定。    清朝历代仿宋、元、明三代瓷器鉴别要点    清朝历代大量的仿烧宋、元、明三代的瓷器,清代后朝也仿前朝的瓷器,有的时期官窑、民窑都仿烧,特别是皇帝庆寿、祝寿时常常需要制作一些宋、元、明的精制品,以表瓷制作技艺和对瓷艺传统的重视。可见仿品之多,数量大。但是,各朝都有名朝的技术、工艺特点,仿得再像,也逃不了本朝代的特点。由于制瓷的原材料及工艺的历史性改变,也成为仿制的极大困难,所以仿成真品是不可能的,各朝的仿品也有其各朝自己的特点,这才是真实的。    仿品也可能是好的产品,老的仿品也是代表仿制时的那个时代的作品。赝品是指对真品而言,不是对瓷的艺术产品而言。泥和水加上火的艺术是瓷艺术的真谛,是欣赏的根本来源。仿得产品不一定是仿它的价值,而是仿它的形像、神韵,是它所给人类的品味、雅趣。因为它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情操,有的仿品还加饰了其他的纹饰和形状部分,这就说明不是仿了价值,而是用其美再加其美,当然有的加的好,有的加饰的不好,但是都是为了好才仿,所以仿不应是次品,而是时代的产品,产物。这主要区别是假冒的,还是老的仿制品,真品,这三种的区分是很必要的,也是需要认真用眼,用脑去认识的,因为假冒仿得是价值。    361.康熙仿弘治器    康仿弘治看治字,真品点水低台字。    碟碗足圈低康仿,碟碗足高才弘治;    假品点水和台平,真假难过高手遇。    注解    康熙仿明弘治的产品多数在治字上出了毛病。真品治字三点水旁低于台字,仿品三点水旁和台字平齐,盘碗仿得足圈比真的低,碟碗圈足低是康熙的,弘治的碟碗圈足高。    362.康仿宣德雪花蓝(酒蓝)    康仿宣德雪花蓝,仿品太精到有嫌。    康熙发窑仿各代,注意鉴别严又严。    注解    康熙时期官方仿、民间也仿,要注意有的仿得太精致,有的仿得太粗,都要注意,宣德的吹釉酒蓝发色不太均、不太好。如果太均好就不对头。    363.仿宋定窑及元明青花    康熙仿宋定窑器,竹刷泪痕不具备。    白釉器品仿宣德,成化弘治万历汇。    仿出明代各朝器,两行六字来认对。    注解    康熙仿宋定窑器,没有仿出来竹刷纹和泪痕,这两个特点很重要,仿宣德、成化、弘治、万历的各种器件。但在仿器上都书写两行六字款,以款上可断出真假,可从胎底釉上断出真假,仿元代的青花,从底足和纹饰、胎釉上都不具备元青花的特点(如:元削足不规则,胎滑粗糙,纹饰画法如葫芦叶,青花用苏料有铁斑)都没有元代的韵味,可见这时期的仿品是一种寄托,不是假冒。    364.康仿宣红出郎窑红    康仿宣红没仿成,仿出鸡血郎窑红;    脱口垂足郎不流,牛毛开片非宣红。    注解    清代康熙朝时仿大量的宣德瓷器,在仿宣德红时没有仿成。结果由郎廷极仿出了郎窑红,郎窑红红如鸡血,釉中有牛毛纹,脱口垂足,白色灯草边。釉到足不流淌,这是削足削的有技巧,火候掌握得好,器物内外开片,没有写款,非常漂亮,,以后各朝从没仿制成功。    365.仿豇豆红    康熙豇豆红色美,各朝都仿难红美;    发色不正底不对,古拙厚重难来给。    注解    康熙时仿宣豇豆红色很好,但后来仿得都不成功,发色都不正,有的底足不对,有的失去了康熙时的古朴。    366.康仿宣德蓝釉薄胎白瓷    康仿青花宣蓝瓷,各瓷都仿白胎瓷; 仿品难仿苏料青,两行六字双圈值;    做为祭器古用品,仿品比宣更美实。    注解    仿宣德青花,但苏料难仿,仿各种白瓷,但仿器件的底都一定含有两行六字的圈款,从圈款上,从色料上可鉴别出真假,为宫内祭器,虽然大量仿造,但仿品存在的精细程度恰是假的标志,从青料、胎、釉、款上看仿品,始终是另类、不是真的。    367.雍正仿汝瓷    雍正仿汝仿得像,只是釉子太透明;    真品用的失透釉,仿品清澈有晶亮;    堆花印花就更假,如当宋汝就上当;    仿汝大多都有款,雍正年制难上当。    注解    雍正仿汝瓷仿得很好,但用的是透明釉,这和宋代的玛瑙作釉不一样,所以还是不真。另外又在瓷器上印花、堆花,这就好辨别了。还有雍正官窑仿得都特意加了雍正年制,这就更容易辨别了。但是,民间仿得没有款,要靠其他条件鉴别。    368.雍正仿哥窑    雍正仿哥很精致,胎质较厚写款字;    仿型堆花青铜器,胎厚堆花非宋的。    注解    雍正仿哥窑器仿得非常精致,但胎厚写有雍正年制款,有堆花和仿青铜器样子瓷器。因胎厚有款又有雕琢青铜器样子,比较好鉴别。    369.雍正仿钧窑    雍仿均窑易看出,色淡釉薄白胎骨;    器底涂有黑釉汁,胎土白色别被唬。    雍正仿钧瓷比较好鉴别,色淡釉子薄,胎是白色的,底涂有黑釉汁。这些与钧瓷是有根本区别的。真钧瓷是黑灰胎、釉厚,底涂铁红色护胎土。    370.雍正仿宋瓷器    雍正仿宋各瓷器,仿宋五大名窑器。    龙泉影青万历前,官派专仿各代器。    雍正也仿康熙瓷,彩瓷纹饰倾雅气。    多雅纹细彩色美,没有古拙更假意。    摸底细腻柔润滑,灯草白齐雍正记。    注解    雍正仿了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也仿龙泉窑瓷器和康熙时期的瓷器,但仿得太精致,多了雅气,失去古拙,特别是彩瓷,更是太过于精致,不管怎么仿都可从底的滑润上看出是带有雍正时的糯米汁感觉,仿品也仿不出宋代的水渍,哥窑横着走,官窑竖着走的特点。而是脱口的整齐灯草边,这些都是雍正仿宋代、仿康熙的特征。    371.雍正仿官窑器    雍仿宋官十分精,透明失透两釉兴;    以假乱真仿得好,看破过精芝麻钉;    支钉露出黑黑色,弄巧成拙黑芝钉。    注解    雍正仿官窑很像,用透明釉和失透釉两种釉仿,达到以假乱真,但在最精处确露出破绽,官窑的支钉不是芝麻大小,胎也不是非常黑的露出着,而是露着硅化后的灰黑色比芝麻钉大。    372.雍正仿明代器    雍仿永乐宣德器,也仿成化各朝器;    仿后也显橘皮重,泥鳅背底滑润细;    笔法不是小笔触,雍正橘皮看要细;    涂抹加重点料假,铁斑不正是假的。    注解    雍正仿永乐宣德瓷器很像,但都难逃雍正时期的胎细,底足多显滑润糯米之感,永乐宣德是小笔触画,而仿品是涂抹加重,点料以加重突出铁斑,但还是逃不了雍正时的橘皮纹感。    373.雍正仿永乐甜白    雍仿永乐甜白像,整身规整全透亮。    注解    雍正仿得太过火了,仿到几乎整俱器物都太薄了,达到全透亮的程度。其实永乐甜白底都比身厚,暗刻划纹饰流畅,但不太规整,这些区别是鉴定的特殊点。    374.雍正仿前朝五彩粉彩    雍仿五彩和粉彩,过于精致和粉彩;    见底可做结论语,滑中常润雍正彩。    注解    雍正仿康熙的五彩和粉彩,都很精致,特别是底有糯米汁感,所以可从过于精致和滑润的胎质上鉴别。    375.乾隆仿前朝前代瓷器    乾隆沿袭雍正仿,各种釉瓷都要仿。    如要区别有几招,咖啡釉口紫口仿。    涂黄釉点仿色底,表示支烧痕迹长;    淡酱色边堆铁花,仿成青铜笨着色。    注解    乾隆时期沿袭雍正的办法,继续仿明代及前朝器物,而且各种釉的瓷都仿,要区别有几种办法:乾隆仿品在器口上为仿紫口,涂了一层咖啡釉子,底为仿支烧的褐红色也涂了一层褐黄色釉子,一般器底边有淡酱色的釉子,也堆塑铁锈色花,仿制品仿青铜器的样子,但仿得不真,细中显得笨。    376.乾隆仿铜绿釉    多烧成蓝显偏淡,多看纹饰胎底见;    宫廷寿庆仿品兴,朝廷仿品不见怪。    注解    乾隆仿铜绿釉蓝淡,铜绿色也都不正,要细心看底和纹饰,在宫廷寿庆时,大量供出仿品,清代各朝都有仿宋代明代的,所以也就不为怪了,从纹饰和底上看青花款料,看底的做工可看出真伪。    377.乾隆仿青花祭红祭蓝    乾隆官民有橘皮,仿元青花细多余。    再仿难有永宣斑,不是苏料难真齐。    祭红祭蓝看底足,糯米汁感真假离。    康熙祭蓝齿咬口,越精越假到整齐。    注解    乾隆官窑民窑都仿前朝代的瓷器,仿元、明青花,铁斑仿得不像,用笔点出斑点,但与真品相差很远,而且根本没有苏料的沉稳感。仿祭红祭蓝,色泽都不够,康熙特有的是祭蓝底边有齿咬口的痕迹,在仿时没有了。也就是说由于精仿把拙古的特点标志仿没了,另外从糯米粉汁的滑润底足上也可鉴别真假,仿元代青花瓷不如元青花沉稳,没有苏料纹饰的特点,有些细致做法是画蛇添足。    378.乾隆仿豆青、哥釉、茶叶末    乾隆仿瓷各朝货,豆青哥釉茶叶末。    色釉和胎交接处,胎釉之间别放过。    精看细小锯齿纹,民仿瓷器骗瓷客。    注解    乾隆时仿各朝的瓷器,如:豆青、哥釉、茶叶末都仿。但是在色釉和胎的交接处,要仔细看才行,仿得有细小的锯齿纹,民窑也大量仿造,容易受骗,千万要注意。    379.嘉庆瓷器仿古瓷    嘉庆帽筒替帽架,婴戏博古清装画。    仕女图多型仿陶,仿古成风瓷质差。    注解    嘉庆朝时,用瓷帽筒代替了帽架,纹饰多画博古图,人物多画清代服饰,盘发结仕女图,器形仿古代陶器,但瓷质不好,对这种瓷多看,有利于鉴别嘉庆仿品。    380.嘉庆仿古瓷不如乾隆    仿古沿袭乾隆朝,按照乾隆仿得造。    波浪纹釉太明显,仿定通体疙瘩釉。    注解    嘉庆仿古瓷一般按乾隆时期的造。但釉面波浪纹太明显,通体出现疙瘩釉,这主要表现在仿宋代定窑器上。    381.嘉庆仿各朝青花瓷    嘉庆青花仿明显,少数能保层次感。    双匀线兴不填色,青花无层色淡浅。    注解    嘉庆朝仿古青花,多采用双匀线画法,内不填色。从画工到胎、釉、色都不像。连康熙时的古掘层次感也消失了。这就更容易鉴别了。    382.嘉庆彩瓷仿品特点    开光轧道压凤尾,万花堆图百花美。    山川风景花藤瓜,为学前朝色之美。    豆瓣绿底学乾隆,但显粗糙应后悔。    注解    嘉庆彩瓷仿雍、乾,但是利用万花堆画法和百花图案,也画山川风景,喜画瓜藤花,底学乾隆用豆瓣绿釉做底色。但釉面粗糙不细,还不如不仿了。画风、画意纹饰也失去了康、雍、乾的特点。    383.道光仿前朝瓷器    道光难比前朝瓷,胎体粗松釉不实。    面有波浪疙瘩釉,画面若精堂名瓷。    懈竹主人慎德堂,可仿牙雕精美瓷。    注解    道光时的瓷器不太好,胎体粗而松、釉显得也不实,釉面常有波浪和疙瘩釉。画工制作好的有慎德堂和懈竹主人款的、堂名款也成为官用瓷。仿像牙雕的瓷器非常精致。从粗胎和釉面可鉴别仿品的特征。    384.道光仿官哥窑    仿官仿哥口酱釉,圈足涂刷黑色釉。    仿了明代器物差,没有对处细胎釉。    注解    道光所仿官窑和哥窑器,口上涂酱釉,圈足涂一层黑釉,对仿品来说也增加了其他釉就肯定不像了,几乎一看就知道不是宋代产品,再加上胎釉又很细,那就更不像了。    385.道光彩瓷    道光精品慎德堂,彩瓷繁多宫廷样。    五彩宫用龙凤碗,花碟虫草仕女常。    注解    道光的彩瓷精品是慎德堂制作的多,宫廷用五彩和粉彩画龙凤,特别是宫廷用的碗画得很美,器物上多画花蝶虫草仕女图纹,仿品失古朴、太繁密。    386.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仿品    晚清瓷器仿辈先,咸丰同治光绪欢。    不仿胎釉仿型纹,出口量大民窑宽。    人物鼻高画小脚,各种仿品轻薄单。 红釉浅淡青暗淡,四朝仿品不过关。    晚清仿先辈的产品很多。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仿器形和纹饰的样子。胎釉不仿,也知仿不了。仿品大量出口,民窑产品也大量出口。人物画的鼻子高,画清代小脚女人(仕女)。各种仿品显得单薄而轻,没有古瓷的厚重古朴感,红色的单色釉浅,青釉暗淡,没有浓艳的色感,所以这四朝仿制品都不过关。    387.清末仿雍正粉彩 雍正胭红小件多,胭红用金吹施多。    胎薄施釉并不均,两行六字楷书多。    雍正橘皮更难仿,特点没有民国多。    雍正圈足糯米汁,难仿滑润有传说。    注解    雍正瓷的特点是橘皮、胎薄施釉不十分太好,胭红用金吹釉,两行六字的楷书款,清末民国时仿了很多。但都可以鉴别出来,就是因为没有雍正特点,在圈足滑润方面也是很难达到真正的糯米质感的。    九、有 关 古 瓷 器 的 论 述    青花常见用料区别初探    在世界青花瓷器中以中国青花瓷器最为突出,因为中国青花瓷器历史悠久,不但青花料(钴料)的使用源于中国,而且从来没间断过使用,从数量上,从青花(钴料)的应用普遍于瓷器中的任何器形,而且在各种彩瓷中也没有间断过,对青花(钴料)的应用,如斗彩、三彩、五彩、霁蓝。因此对青花(钴料)的应用就有很多讲究和用法,如苏料:历史上认为是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用的多,而且属进口料,也常有用苏料先勾画轮廓,然后再用浙料或者其他料进行中间填彩,用料以深浅分明来表现画面。明代嘉靖时期就用回青料比较多,明代成化时期用平等青料就常见,因此青花(钴料)的应用常常代表一个时代和器形的出现,也代表瓷器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为了能够掌握每个朝代对青料(钴料)的不同和区别用料的特征,我们可以先将几种常见用料进行合理的色感区别。    青花用料(钴料)常见的用料有如下几种:(以色泽上分)    1 苏料(即苏勃泥青)    2 回青    3 平等青    4 石子青    5 珠明料青    6 浙料青    7 翠毛蓝    这些青料(钴料)依据有关青花瓷器的历史资料是可以大体从色泽感观区分出来,在有关资料《景德镇陶录》、《古窑器考》、《格古要论》、《古瓷鉴定指南》,赵汝珍、孙瀛洲、冯先铭、耿宝昌、王启泰、童书业、马希桂、叶佩蓝及近年陶瓷名家出的书及论述中都可以见到有关论述,对各种青料的色泽感观特征和对胎釉的影响做过描述,在描述和论述中也例举过例子和特征说明,但对一个普通的青花瓷器的爱好者,对一个初探的学者还是很难用眼学、进行眼看掌摸的,也是不易记忆的,这是对于一个初学者很难迈出的一步,但是如果用我国历史上的速成口诀(顺口溜)形式将特征写出来,加上图片和实物的实践就会很快掌握,不但学的快,而且在头脑中产生清晰的记忆,这对古瓷的鉴赏很有好处可以一眼定其料,又可以通过定其料来定代ˇˇ因民间有看彩料、看青花、看了青花知七八之说,这是因为应用钴料的技术与时代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青料(钴料)的认识十分重要因为青料(钴料)有它的时代性,而且每个时代同一种青料(钴料)的加工应用也不同,但其主要特征还是存在的,如:苏料(苏勃泥青)浓艳,平等青淡雅,回青青中泛紫,石子青显灰,珠明料翠艳,浙料泛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毛蓝ˇˇ。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简单的用口诀将几种主要青料(钴料)特征记住,那就是:苏浓平淡回泛紫,石灰珠翠浙红紫,翠毛蓝如翠鸟羽。    用这种口诀可以达到简单易记,在实践中会感到得心应手的效果,有心者不妨一试。    苏料(苏勃泥青)加工工艺    对色感的影响初探    器青花纹饰用料——苏勃泥青(简称苏料)在世界青花瓷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元、明两朝占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苏料的研究不但和瓷器有关,对考古的研究也很重要,苏料在元明两朝的应用是最成功的,应用时间很长,这段时间(元明两朝)生产了大量的瓷器,这些瓷器不但对当时的生产生活起了很大作用,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因为在瓷器的加工制造、绘画、应用中体现了当时的历史,作为瓷器在大自然的常态下它以不腐、不烂、不溶、不灭的特性给人类记载了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包括军事、政治、服饰等人文特征和各种内容。如各个时期的瓷器中有画人物的,如:有人文方面的,军事、农业、渔业、纺织ˇˇ。    如何对青花瓷的断代不但是对一件瓷器真伪鉴别,而且可以通过青花瓷的纹饰来考查到当时的人文情况,如:元代的青花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空城计》西域的缠枝莲ˇˇ。在器形上有席地而坐吃抓饭的大《劝盘》、宗教用的梵文器物《净瓶》。在这些器物上有它特有的形态,又有它特有的纹饰,有身穿西域袍留有大胡子的人物,有三国时代的、明代的、有战争的、有安居乐业。但都有他的时代人文特征,如到明朝同是一种器具,在纹饰和绘画上与元朝有区别,服饰也不一样。    元朝的净瓶不带手柄,而明朝就加上了手柄。元朝仿制的宋朝的同类型器物就加上了西域的色彩,这与当时的国土控制范围的大小有关,也与当时的人文需要有关。如果把当时的时间、地域、人文、军事、政治ˇˇ联系起来看,那就可以说:元、明两朝的苏料(瓷器)是一部写在瓷器上的元、明两朝的历史典普。    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青花瓷的发展弄清楚,能对苏料弄清楚,对元明两朝的历史研究意义重大。    在元朝早期瓷器中不是只用苏料,而是石子青、回青、苏料都用,中晚期以苏料为主,制造出了大量的苏料青花瓷,在明、洪武以后,永宣时期用料考究,如:《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书中说:“洪武二年于景德镇建钧窑二十座,专供烧御用器皿ˇˇ故瓷业之进步极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的繁兴,所有宋器,均能仿制,而青黑二色又迈进前朝,以纯素者更为佳妙”⑴。    在《中国古瓷器鉴赏词典》中说:“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造,代表着青花时代的真正到来”又说:“元明清生产青花的基地是景德镇⑵,明永宣二朝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代,用进口料‘苏勃泥青’青色浓艳ˇˇ”(3)书中还说:“永宣青花用进口苏料,发色浓艳易于晕散,局部有铁斑现象。(4)“永乐偶有青色混糊现象,宣德青色则清晰”。(5)“大多一改元代繁缛风格,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6)这都是说明苏料加工一直影响青花瓷器,而先进才产生了绘画中的良好效果。    在《中国陶瓷》一书对青料影响画面时说到:“永乐青花釉肥亮、釉色多发青、青花有晕散现象,青花有铁斑、涂绘部分有不同深浅的笔触感”。(7)不但说苏料出现斑,而且对色也作了描述——黑褐色,在《元代瓷器》一书说:“进口料为画的青花纹饰浓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浓淡不一,并带有黑褐色的斑点ˇˇ”。(8)《古玩指南》一书对苏料的发色感观作了对比式的说明:“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亦不甚透亮ˇˇ”。(9)在《古瓷鉴定指南》三编中引用清代瓷艺家朱琰的话说:“宣德为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写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故论青花,宣窑为最ˇˇ。(10)在《古瓷鉴定指南》书中对青料加工很具体的说:“ˇˇ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敲青后,取奇零硝碎,碾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真青澄淀ˇˇ”。(11)在《古瓷鉴定指南》二编中按历史顺序讲:“宣德青花之精空前绝后ˇˇ洪武时配用未当,故青花未精,至宣窑时,始行成功,但原料用尽矣,故成化以后,虽有青花便原料已非苏勃泥青矣,故青花以宣窑为最。”(12)书中对元代的青花瓷描述很少,但还是作了描述。在《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中写到:“元青花ˇˇ苏料,进口料,釉面有黑铁斑点,色泽浓艳,有黑色斑疵,色显艳丽”(13)。这种描述与明朝永宣不同,对明朝的描述没有提到斑疵。这说明釉料的加工要求逐步走向严格、细致、科学。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苏料应用中的加工历史确认出色感受中的色差。    由于永宣两朝用料讲究,苏料青花瓷器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这主要是表现在铁斑小而散、浅,这是因为苏料制作和绘画、烧制加工上的改进有关,我们可以按历史时间排出苏料加工过程的演变所引起的发色感观的不同,如图:    早期    广泛应用期    中晚期(苏料加工成熟期)    晚期(高峰鼎盛期)    元朝中晚期    元末明初(洪武时)    明永乐、宣德初期    明宣中晚期到成化时期    加工不精细,斑迹多而大深,有的呈褐色斑,斑色明显。    斑迹变少变小,斑迹深度不深,在绘画笔路中有随笔运笔产生的斑迹。    斑迹小、浅、有晕散,运笔笔路中有斑、重复笔、重笔有斑。    大斑迹几乎不见,有晕散,有沉胎现象,但斑不大,小坑点式钻胎,散而不多,在重复笔和重笔纹饰中也有浅斑,但不重。    这个图表虽不能百分之百的说明历史上苏料的加工引起的纹饰感观演变过程,但也可以为我们如何看待青料的加工起到重视的作用。    确定苏料基准色对鉴别的意义    色感是人类最敏感的,而瓷器的发展史对各种色釉的瓷器又是鉴赏瓷器的标准之一,并用不同色彩区分出种类,又从同一色彩中分出深浅及混合彩的色感,如:青花、青釉、三彩、五彩、红绿彩等,青色中又分出青中泛红、泛紫等。如此种种,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色感欣赏和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色彩来分类,来鉴定了解到当时的制造和加工情况,这为我们对器物断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常常是色釉给了我们准确的信息,使我们对一件本来是模棱两可的古瓷器,通过色釉依据找到了无可非议的答案,使它能按真实年代对号入座。因此对色釉的描述自古以来就没停止过,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ˇ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青花料有很多种,而青料的来源是钴料,钴料又有几十种,每种又都有它不同的成分组成。这就需要我们对青花料在烧成后的色感上有一个尽量统一标准的认识。因为青花料的应用确实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用料特点,有它的用料规定,从这点上看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用它的主要原料(青花料)去鉴别它的年代,这好比是它的年历烙印。    青花料有多种,但它的基本色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要认识它的基准色,这也是通常所说的青花中的泛紫、泛红、泛蓝黑、浓艳等问题。如果不弄清基准色就很难确立起一个统一的色感标准。因此也就会在青花瓷器的认识上出现一时清楚,一时糊涂,权者霸气、弱者委屈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基准色呢?基准色就是认识统一,符合历史真实的标准。如:浓艳有铁斑是元朝典型的苏料。浓艳无大的铁斑是明朝的特征,可它们的蓝色是不是没有变化呢?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一看就知道呢?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常借前人的话说:“苏料的深浅再变也是‘靛蓝’的底子”。古玩指南一书赵汝珍指出,明器之蓝色、类靛蓝,而釉不甚透亮。(用蓼叶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之蓝色染料为靛蓝)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要找出的基准色。    通过靛蓝色的基准色就可以在一件青花器上首先从基准色上定出是什么料,再从料上找出它的色因加工年代,那么通过青料确定这件瓷器是哪个年代生产的就较容易了,不但苏料如此,其他如:回青、石子青、浙料等也是如此。肯定青花瓷器钴料釉年代变化中的色感特征。就等于找到了青花料加工工艺上不断改进给我们留下的时代色。也就是色感年轮,如果把它找出来,就等于是一个色感年轮表找到了。这个色感年轮表找到,可以为我们在鉴赏瓷器中画出一个可应用的基准色感曲线。    利用这个色感曲线对照出一件瓷器的年代。对今人和后人得到启发和借鉴比如:可以在看“吃胎”“铁斑”的基础上,再参看纹饰的薄釉部分。薄釉部分可分三种色感:    元朝    色浓艳、色呈靛蓝中的深色,如浅的藏青布色、显纯浅靛蓝色。 明早期    色浓艳色现靛蓝中的深牛仔蓝色。    明中期    (宣中晚期)色深如浅牛仔蓝、现显纯浅靛蓝色。    在看斑的基础上又能看出薄釉的青花色彩的基本色,达到用两种方法去鉴赏,鉴别能力显然是成功系数增大。科学依据性强。    在鉴赏苏料青花瓷器时达到以基准色看铁斑,从铁斑看基准色的灵活性,我们会感到用基准色鉴赏瓷器即快捷又准确,当然单纯对苏料基准色的确立不难。但它将会对苏料青花瓷器的鉴别和考古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若能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将会在鉴定方面创造更科学的方法。    浅谈回青瓷器的色感演变    在我国青花瓷器史上对青花用料—苏料(苏勃泥青)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它在元朝瓷器用二元烧法烧成功后,苏料起到了最及时、最完美的作用。给世界纹饰瓷器增添了最重要的历史内容,但在元朝不是只用了苏料,包括石子清、回青都用过,其中回青应用最多,如果从清晚期向前推到元的话,回青在青花瓷器史上应居第二位,而且回青的应用广度和应用历史时间的长度都超过苏料,因此,对回青的分析研究很有必要,弄清回青可摸清青花瓷器历史长河中元朝清朝,五六百年的历史足迹。同样给鉴赏青花瓷器带来非常奏效的结果。    回青在青花瓷器的历史中给人们留下历史时代烙印,这与回青的来源,加工工艺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在这里首先以元朝、明朝两朝的主要特点和色感来描述,这个描述虽然是粗浅的,但又是最基本的,也应该是最重要,对青花瓷必须掌握的,这也是由古时就描述过的。《古瓷指南》二编中说:“画青ˇˇ验青法,回青浮,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色色沉,而不亮。”(1)又说:“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次用以混水,则色清亮ˇˇ。真青然石青多,则黑(灰蓝)真青澄底”。(2)    可以说中青是没有细加工的,所以泛灰青色,元朝的回青泛灰红,是含杂质多造成的,而后来青料加工细腻,回青显出青淳、青亮的感观。在青花瓷器史上,对回青应用最多,应用最好,最成功的是明朝嘉靖时期。《简明陶瓷词典》一书中提到:“嘉靖朝盛烧‘回青器’”。(3)这一时期的官窑、民窑几乎都以上等回青为最好原料加工瓷器,而官窑几乎以回青绘画所有瓷器。这不但表现在青花瓷器上,在五彩、青花、粉彩ˇˇ都有回青,可以说只要在瓷器上出现蓝色的釉几乎都有回青,这一特征也成为今天人们作为鉴赏瓷器的一个依据。这是不可抹掉的时代痕迹,但是嘉靖时期的回青有着他物特有的青花色感,显得蓝中泛紫而不红,紫中更蓝不灰黑,这与浙料的蓝中泛红紫不同,《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词典》一书:“正德后期,嘉靖官窑用进口回青,色泽浓艳,万历中期后用浙料”。(4)“嘉靖的回青釉色透彻,显得比浙料明快艳丽,非常特别”,(5)这就是区别浙料蓝中泛红紫的色感,只要用心、常看、对比,就可以区别,也就是说:在明嘉靖后青料加工细,回青蓝中泛紫不红,而是泛蓝紫,浙料泛紫而微红。分清浙料和回青后其他的料色就更容易区别了,这是鉴别中的关键。这种色感差是有的而且很明显。    回青在元朝就用了,为什么嘉靖时的回青和元朝时的回青给人的色感区别非常大呢?这一点应该归属到青料加工的先进与落后,在明朝对回青有这样的记载“回青本外国贡也,回青行,石子青遂废,至于敲青,首用锤碎,内朱砂者为上青,有银星者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两ˇˇ。取其零硝碎,碾碎入注水中,用瓷石引杂石。又说物料细腻,烧炼精选ˇˇ”。(5)  这段话在元朝不见,这恰是元朝回青多泛灰红的结果,可以说这就是时代发展给我们留下的色感记忆,而元朝的回青蓝中泛红就是含铁和其他杂质造成的,同是回青给我们留下了看来根本不一样的色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无法强求也无法去要求一致,而我们恰恰是要利用历史的观点去掌握它、应用它。也就是说当评估一件回青青花瓷器时,用回青的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不可少的,强取一致是不正确的。这一点也许是鉴别回青青花瓷的一个根本所在。用这个观点,有时可以一目了然的从历史长河中断出它是那个朝代的瓷器。这也证明学习瓷器的原料加工历史是鉴瓷赏瓷中不可少的。  
刚表态过的朋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花瓷舞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