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以后的我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应该如何说,听着好听有寓意的英文名

“我们现在太看重物质的东西了,所以我说,你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
青年与幸福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光临第五届学术文化节精品讲座现场。有这样一位写作者,他的写作速度很慢,每四年磨一剑,但连续二十年却出版了数百本书籍,几乎每一本都名列畅销榜的最前列。有这样一位哲人,他喜欢活得更明白一些,从童年就开始了对生与死的冥想,甚至为不能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相识相知而憾恨,甚至流下了眼泪。有这样一位师长,他将大魄力和人情味融为一身,哪怕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了一个优点,也愿意原谅他的一千件恶行。今天我们的校党委书记邱东教授专门为我们中财学子将这位作家、哲人、师长请到了我们学术文化节的现场。同时邱书记和侯慧君副书记也将和我们一起在现场相约这位大师。下面让我们用更为热烈的掌声请出忧郁、敏感、怕羞、拙于言谈、疏于功名、不通世故、不善社交的小王子&周国平先生。
  刚才对我的介绍不符合事实啊。(笑声)首先第一条就不对,四年磨一剑是事实,我写作速度很慢,四年出一本,原创性著作差不多是这样,但这样下来如果出了数百本书,那我算了一下,我应该是一千多岁了。我这些年出的书比较多,但很多其实是各个出版社选编的,真正原创性的大概也就十几本,并不多。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央财大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我们今天在这里相会,我觉得首先要感谢邱东书记。邱书记亲自出马打电话,想办法找到我,然后电话打到了我家里。同学们,这个不简单,近几年我在全国各地包括一些学校做讲座,做了大概有几十场了,但是第一次是学校的第一把手亲自来跟我联系,来邀请我。当时是我太太接的电话,她跟我说了以后,我马上说当然要去。我为邱书记这种礼贤下士的风度、这种人情味儿所感动,非常感动。我要在这里对邱书记表示我的一份敬意。(鼓掌)  
前言&幸福是多层次、可持续的快乐  
这么隆重地邀请我,第一把手亲自出马,我讲什么好呢?最后我决定就讲&青年与幸福&。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并不是说我很懂幸福,但是我想对于青年人来说,对于你们财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怎么理解幸福,是很重要的问题。用拜伦的话来说,在你们的天空中还有许多彩虹,你们还对未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幻想、期待,所有这些对未来的向往,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我想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也不很清楚,但是我比你们年纪大得多,你们的人生道路刚开始,我已经走了大部分。所以我可以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辈子,这个人生中间,究竟什么东西是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是值得去珍惜的,这里面就有我对幸福的理解。经过这么多事情,从自己的经历里边,我还是有所体会的。我比你们可能会清楚一些,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你们还有很多想法,我就想得比较简单了,这也许意味着我的人生中的可能性少了许多。我自己想明白了的东西,我到底要什么,要到了以后觉得我的生活是踏实的,我的心灵是充实的,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所以今天是和大家谈心,没有多少理论上的东西。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比较看重的东西是成功和金钱,我觉得可以理解。其实我也觉得成功和金钱是好东西,因为以前很长时间我是很不成功的,现在好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比如写作得到相当一些读者的认可,书比较好卖,这也算成功吧。我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读者以后,我的生活好过多了,书好卖了,收入比以前多得多了,这样我就可以比较超脱了,这是我感觉到的最大好处。譬如说,单位里面往往会为了一点小利益争夺,我可以不在乎,你们去争吧,我都不要。有了超脱的本钱,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我要说,成功和金钱不是最好的东西,它们本身还不能称其为幸福,还有比成功和金钱更好的东西。是什么呢?第一是生命,生命比金钱好得多。第二是精神,内在的精神充实比外在的成功好得多。
  对幸福的理解,西方哲学史上主要分两大派。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这派被称为快乐主义,比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一直到近代英国的经验论者休谟、约翰·穆勒、亚当·斯密这些人,他们基本上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还有一派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道德上的完善,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后来主要是德国的一些哲学家,最典型的是康德。不管这两派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更重视精神,包括快乐主义那一派,也是更重视精神上的快乐,认为这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而完善论者也都承认完善本身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那么,也许可以简单地把幸福归结为快乐,不过对这个快乐要进行分析。
  快乐要成其为幸福,我认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快乐必须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其中包含了高层次的快乐。如果只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快乐,例如只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就不能称作幸福。第二,这个快乐还必须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有生长的能力,快乐本身能生成更多的快乐。如果只图眼前的快乐,实际上埋下了今后痛苦的种子,当然也不能称作幸福。那么,什么快乐符合这两个条件呢?我觉得有两种快乐,一个是生命的快乐,一个是精神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天把我们造就为人,我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首先是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生命其他就谈不上。其次,人比其他生命高的地方,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的。要说快乐,生命的快乐就是深层次的快乐,精神的快乐就是高层次的快乐。所以,快乐的源泉其实就在人自己身上,你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候,其实是把人身上这两样最宝贵的东西开发出来了,实现出来了,你去享受它们了。你真正具备了健康的生命和优秀的精神,你自己身上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快乐的源泉,你的快乐是可以不断生长的,你的幸福是有保障的。我今天讲幸福的问题,主要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一&生命的快乐
  先说生命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上帝给了我们这一个生命,我们只有这一次机会,我认为我们应该享受生命。苦行主义把生命的快乐看作低级的快乐,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但是我发现,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并不多,人们往往把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和满足物质欲望等同起来了,其实这是两回事。现在社会上把金钱看得很重要,全部精力用来挣钱,挣了钱就花钱,全部生活由挣钱和花钱组成,以为这就是快乐。其实,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一个人的生存当然需要有物质条件,要有钱,在这个社会里你没有钱就会很可怜,所以不妨让自己有钱一些。但是,生命有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并不需要有很多的物质、很多的钱。
  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生命古老又永恒的需要。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你看那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讲幸福就是快乐,他给快乐下的定义是什么?他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就是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的,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健康,你金钱再多有什么用?现在有些人为了挣钱,累出一身病,英年早逝,值得吗?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阳光、空气,这也是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给人以莫大的快乐。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
  生命的快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所谓天伦之乐,爱情、亲情、家庭,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价值。我这个人是很看重家庭的,我觉得这是人生太重要的一个内容了。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两段时光。一段是刚上大学时,我是十七岁进了北大,正值青春期,整个人在发生变化,我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我突然发现天下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真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笑声)那个时候,实际上我并没有谈恋爱,你们现在很幸福,你们在大学里是可以自由谈恋爱的,我6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尤其是如果被发现了发生关系或怀孕,那是要受处分甚至开除的。但是你挡不住青春啊,这个感觉在啊。我记得海涅有一句诗:&在每一顶草帽下面,都有一个漂亮的脸蛋。&那个时代的时尚吧,女士、小姐戴一顶精致的草帽。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好像有一件未知的,还不太清楚的,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我确实觉得恋爱是非常美好的。现在有些人说,大学生谈恋爱不好,是早恋。大学生都十七八岁了,还说早恋啊?这正是恋爱的季节!大学生谈恋爱,天经地义。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压抑了,不应该再压抑新的一代,是吧?我对大学生恋爱是这样看的:第一,我觉得特别正常。第二,我觉得你也不要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我知道有些同学是当作任务完成的,别人有女朋友、男朋友了,别人在谈恋爱了,好像我不谈恋爱就没面子似的,这个就不必要了,应该顺其自然嘛,你的日子长得很,不用勉强去谈,不要攀比,是吧?第三,我希望是这样的,要高质量地谈恋爱。恋爱是有质量的区别的,质量取决于谈恋爱的当事人的质量,境界不同,素质不同,恋爱的质量是有差别的。如果你光是沉溺在卿卿我我这种关系里,别的什么都不要了,我觉得挺可悲的。我刚才强调,快乐应该是可持续的,有生长能力的。你们这个年纪可以说是为一生的幸福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是通过恋爱互相促进,互相激励,激励精神的向上、求知的努力和创造的冲动。恋爱是可以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的。我真正谈恋爱是比较晚的,但我那时候的状态非常好(笑声),写了很多诗啊,很多爱情诗、哲学诗,还写了很多哲学的随感。因为当时我的女朋友啊,她是一个爱文学的人,特别看重你的文学才华,我就想表现自己,就使劲写啊,能够博美人一笑就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我当时写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想到要出版,许多年后出版了,现在来看,仍然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我是想说,我是支持大学生谈恋爱的,但是你这个状态应该是一个更好的状态,一个能够开花结果的状态。这是一段时间,就是青春期,谈恋爱,幸福感特别强烈。
  还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幸福感特别强烈,就是自己刚当了爸爸,初为人父的时候,第一次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你们现在没有孩子,你们是不知道的,将来你们就会知道,现在跟你们说了也没用。我自己没有孩子的时候,人家跟我说孩子多么可爱,我是没感觉的。原来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就是顺其自然,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觉得没有也不是什么缺陷。但是有了孩子以后,真是不一样,你心里面的一些东西,有些你不知道的本能被打开了。那是我又一次感觉到世界非常美好,有某种未知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那个感觉就是每一天都是新的。当然我的第一次经历是很不幸的,你们可能看过我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我的第一个孩子刚满月的时候,就发现患有先天癌症,一岁半就去世了,我为她写了一本书。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女儿,我觉得每次孩子来到的时候,那种心底里的快乐都无比强烈,我愿意什么也不干,整天陪着她,跟她玩,给她记录。尤其孩子快到一岁的时候,开始学说话,到两岁、三岁,话语的那种美妙啊,大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为我现在的女儿写了很多日记,那几年里面,我的日记大部分是写她的,是她的话语的记录。我准备把这些东西好好整理,作为一个礼物送给她,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们都忘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的童年也是空白。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女儿当秘书&,我那时候真是给她当秘书,认真记录她的言行。当时她也习惯了,说出一句妙语,我夸她,她马上说,爸爸你给我记下来。
  这种感觉不光是我有,我看很多人,无论是大人物、小人物,这个感觉是共同的。比尔·盖茨,全球首富,现在不是了,好像是老二了吧,他有一张照片,是他抱着当时两岁的女儿照的,下面有一句题词:&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到最幸福。&他有五百亿美元的家产,但是财产带给他的快乐,那种打动人心的深度,远不如这个小生命给他带来的。凭我自己的体验,我相信他讲的完全是真话。财富带来的名利欲、权力感、雄心的满足,是另一种性质的快乐,在深度上无法与生命根底里的快乐相比。还有美国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她是一个天性非常健康的女人,一生谈了无数次恋爱,她的自传写得非常真实。在刚有小孩的时候,她这样喊道:上帝啊,在这个小生命面前,我的那些艺术算得了什么呀,所有的一切算得了什么呀!其实普通人也一样。有一次我在北京坐出租车,从我上车开始,那个司机就跟我说他的孩子,他有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儿子,一直说到我下车。在我临下车前,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以前最讨厌的就是人家跟我说他的孩子,婆婆妈妈的,琐琐碎碎的,有什么意思,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忍不住要说啊。这个东西真是人性根底里的东西,生命核心里的东西。
后来我就分析了,我说人的性本能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快乐本能,就是男女之间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很大的快乐,不过还是比较低的层次。它的更深的层次是什么?是种族本能,所谓的传宗接代。大自然把这个本能安在人的身体里面,我们平时是不知道的,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本能是沉睡着的,一旦有了孩子,这个本能就苏醒了,会给你一种更强的快乐。当然,我现在跟你们说也是白说,以后你们自己体会吧。我只有一条建议,不要做丁克一族,应该要孩子,没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孩子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也就不知道不要孩子是多大的损失了。
  我就强调一点,就是要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区分开来,这是两回事。其实,中国的道家是很懂这个道理的,主张保护好生命的真实的、完整的本性,不可用物质欲望去戕害它。古希腊的哲学家也认为,生命的快乐基本上是不依赖于物质的。这可以说是哲学家们的共识。&我们现在太看重物质的东西了,所以我说,你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正确的金钱观 
当然金钱也很重要,我不主张你们特别清高,光是精神追求了。我认识一个青年,他精神需求很强烈,写了很多哲学的东西,但没有谋生的能力,也不愿意有,没有职业,生活非常潦倒。他觉得他应该过这样的纯粹精神性的生活,可是他又受不了贫困,所以很痛苦。我是不主张这样的,生存问题要解决。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必须为自己争取一个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我想你应该看清楚,金钱这个东西永远不应该是目的,你不能活着就是为了金钱,金钱仅仅是手段。
  德国有一个作家叫伯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篇很短的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旅游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旅游者,到了一个偏僻的渔村。他看见一个青年渔夫躺在小渔船上,正晒着太阳打瞌睡。他觉得这个情景很美,就给他照相,咔嚓咔嚓,把渔夫吵醒了。于是他就跟那个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儿晒太阳,渔夫问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打渔。渔夫就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卖了,得到钱以后,你就可以买更大的渔船,挣更多的钱。然后呢,买一条更更大的渔船,说到最后,买一条现代化的最先进的渔船。渔夫问,然后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里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本来你挣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生命,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了,挣钱本身成了目的了。
  人太穷当然不行,但是,金钱对幸福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是有限的。我的主张是,一个人有这方面的能力,能够发大财,不妨去发,但是,一般来说,还是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为好,小康就可以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小康,过社会上中等水平的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套用托尔斯泰的话,我说我在物质上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生活,如此足矣。这个目标已经够高的了,并不容易达到。
  在金钱的问题上,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在你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的时候,应该把金钱作为满足你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就应该把金钱作为满足你的精神需要的手段。有了钱确实也可以满足你很多精神方面的需要,譬如说,我喜欢读书,那我钱多就可以买很多书,甚至可以给自己建一个比较像样的藏书室,这当然很好。但是我说,实际上金钱对于一个人幸福的这种贡献是取决于他的精神素质的。如果你精神素质高的话,金钱确实可以为你的精神享受提供更多的手段,能够更好地满足你的这种需要,但前提是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我看有些素质低的大款,其实挺可怜的,他们很空虚,那么多钱,却不知道该怎么享受,只能是在物质的奢华上、在纵欲上玩花样,以为这就是享受。
  所以,金钱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它最后到底产生什么结果,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在高素质的人身上,它可以造成幸福;在低素质的人身上,它可以造成不幸。金钱本身是中性的,以前有句话,&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句话我完全不赞同。金钱不是万恶之源,金钱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就看你怎么用它,怎么对待它。你们是搞财经的,关于这个怎么看待财富的问题,我不妨多说一些。也许你们看过德国大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一本书,就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它里边提出了一种新的财富观,关于资本主义精神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觉得他讲得很透彻,跟我们以前的观念很不一样。历来的宗教家也好,哲学家也好,基本上对财富、金钱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金钱会导致人的道德上的堕落,所以主张不应该去争取财富。但是,马克思·韦伯说,资本主义精神是鼓励人去争取财富的,多多益善,不过,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要把财富的这种获取和财富的使用分开。获取的时候,人应该敬业,应该勤劳,你越发财越光荣。这个其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已经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了,反正身价高的人,大家挺羡慕他。只要你的手段是正当的,发财就是光荣的。另一方面呢,在使用的时候,你仍然应该节俭,就是说还是应该过比较俭朴的生活,你获取财富不再是为了自己个人的这种物质上的享受。总起来说,就是肯定财富,反对贪婪。这样就导致了财富的积累,积累起来的财富,一是扩大再生产,二是用来做公益事业。
  我归纳一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有这么几条。
  一条是获取财富的时候应该使用正当的手段,对不义之财不动心。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人一旦有机会获得不义之财,这个心里面矛盾啊,斗争啊,很多人就是最后过不了这一关,这一关不容易过。
  第二条就是有了钱以后,你应该有一种比较超脱的态度,仍然跟财富保持距离,仍然要看到这是身外之物。我很欣赏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他在罗马当了很大的官,相当于宰相,在这期间敛财,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当时很多人都看不惯。但是他说,你们别以为我被财富控制住了,我把得到的东西放在一个很远的距离上,放在一个命运女神伤害不了我的地方,一旦命运女神要把它拿回去,我不会经历那种撕裂的痛苦。他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后来,他丢了官,被流放,财产全部被没收,最后尼禄皇帝上台赐他自杀,他果然都非常平静。临死的时候,他周围的学生哭成了一团,他从容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一个人不管有钱没钱,对金钱都抱这样一种比较超脱的态度,就不会在金钱的问题上太痛苦了。
  第三点,就是我刚才说的,你即使有钱了,还要过俭朴的生活。一个人没钱的时候过俭朴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但是你有了钱以后还过俭朴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很高的境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讲课不像我们这样在课堂里,而是在街头闲逛,然后喜欢他的人就跟着他,听他聊天,用这样的方式来传授他的哲学。有一回,他带着一帮弟子在雅典街头逛了一圈,街头有很多商铺嘛,他就发感慨说:我真没想到,这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啊。他有一句名言:一无所需最像神。一个人对物质的需要特别少,达到最低的限度,这时候最像神。我发现,一个素质高的人,往往很少的物质就可以让他满足了;可是另一方面呢,你给他再多的物质他也满足不了。满足不了什么?精神上的需要,就是说富裕本身不能使他满足,因为他的最重要的需要是在精神上。
  最后一点,你永远要把金钱当成手段。一个人把金钱当作目的,甚至是主要目的、唯一目的,这样的人是最糊涂的,甚至是最愚昧的,你这样就是一辈子为金钱打工了。我再重复一遍:金钱永远是手段,开始的时候是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手段,在这个需要满足以后,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  
二&精神的快乐
下面我讲幸福的第二个方面:精神的快乐。人不但应该享受生命,而且人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人是有精神属性的,人应该享受自己的精神属性,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能力的生长和发展,是人生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和方面。
  那么,人有哪些精神需要,有些什么样的精神能力呢?我套用柏拉图的一个分类,不过可能跟他的原意不太一样。我们可以把人的精神能力、精神属性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知,智力,理性,人有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情,情感,人有感受的能力;第三是意,意志,人有实践的能力,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指人有道德和信仰上的追求。和三种能力相对应,知追求的是真,情追求的是美,意追求的是善。  
  1.&智力活动的快乐  
  我先讲第一点。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通俗地说,就是动脑筋的快乐。这一点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在学校里智育是主要任务,占据了最多的时间。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好奇心,人有理性,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理性一旦发动,就会产生好奇心。另一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对事物感到好奇,发生了兴趣,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探究它的谜底。一个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就能充分地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大科学家就是如此。爱因斯坦是怎么走上科学道路的?他自己回忆,他最早对科学发生兴趣是在五岁的时候,他爸爸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他看见里面的针自己会转,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就觉得非常神奇。当时他的感觉是:事物内部藏着一个秘密,等着我去把它找出来。这正是一种科学探索的心情。事物内部藏着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诱惑!把它找出来&这是怎样的成就感!前者是好奇心,后者是独立思考,这两者都给人以莫大的快乐。一个人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情,他不成为一个科学家才怪呢。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非常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掉。科学家是什么人?就是好奇心没有被扼杀掉的人,他们是幸存者。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掉,最大的敌人是功利心。我觉得在中国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我们总是把精神价值看得很空,好像必须落实到物质的价值,否则就不承认它有价值。智力活动本身就是快乐,探索世界的秘密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对这样的观点是陌生的。实际上这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怎么看精神和肉体的关系。精神和肉体,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人的精神能力,在这里是理性、智力,它的价值仅仅是为肉体服务吗?当然,无论个人还是人类,肉体的生存是前提,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满足生存的需要上,智力好像更是肉体生存的手段。但是,一旦生存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智力活动仍然只是手段吗?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否应该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我们是否应该逐渐把主要精力用在精神需要的满足上了呢?因为从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看,应该说肉体只是手段,精神才是目的。我们动脑筋,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因为动脑筋本身让我们感到快乐,智力的运用和真理的探究本身让我们感到快乐,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我们岂不更像是万物之灵?事实上,人类也好,个人也好,越是能够从精神活动本身中获得快乐,就的确是处在人性的一个更高的阶段上。
  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到学习上,作为一个学生来说,看他在智育上是不是过关,智力素质好不好,我就看两条。第一条,你有没有快乐学习的能力。学习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第二条,你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大学生,你一个是要对知识有兴趣,另一个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东西最有兴趣,然后你就根据你的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大学生不应该是跟着老师走的人,要具备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爱上学习,另一个是学会自学。有了这两条,你就获得了一笔终生的财富。因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学生阶段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开端,你要真正在知识上大有作为,做出成就,那你是一辈子要学习的,以后就靠你自己了。我认为一个人在受过大学教育以后,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就是热爱智力生活的人,养成了智力活动习惯的人。你品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掉了,不让你从事智力活动你就难受,这就叫知识分子。如果你离开学校后就仅仅是去谋生了,你对智力活动再也不感兴趣了,那你就真的是白受了教育,你没有成为知识分子。
  当然,从我们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来看,要让孩子们、学生们成为热爱智力活动的人,实在是太困难了。基本上这个体制起了相反的作用,让你讨厌智力活动。其实也不是讨厌智力活动,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品尝过智力活动的快乐,你从事的很多活动根本不是智力活动,那些为考试做的死记硬背不是智力活动,你跟智力活动还没有沾边,还没有把你引入到智力活动里面去,问题在这里。结果你就这样从大学毕业了,由于在学校里就没有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走上社会以后,在择业的时候,你也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只有薪金之类的外在标准,这真是很可悲的。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真兴趣,是永远不可能活得有意思的。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所谓高考名校吧,升学率最高,反正高官大款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那里去。那次我去那个城市做一个讲座,他听说了,就一定要请我吃饭。在饭店,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审判的。据他说,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自己的孩子也在这个学校上高中,毕业那一天,他请孩子吃饭,流着泪说:你的生活从今天才真正开始。是啊,原来过的不是生活,不是人的生活!
  你们也都受过这种苦,中国的教育,你们都是直接受害者,从初中、高中过来,就好像从炼狱里过来。现在过了高考关,进了大学,好像进到了天堂,可以松一口气了。大学比中学好得多,多少有一点自由了,但还是很可怜的,是吧?在大学做讲座时,有些学生让我题词,我就题两句话:做学习的主人,向教育争自由。现在大学的问题是急功近利,你要清醒,把弊端对你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你要珍惜,自己好好想一想,这几年怎么学,自己有一个计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讲的精神快乐的第一点:智力活动的快乐。其实,幸福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从幸福观的角度讲,是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怎么做人的角度讲,就是要有一个自由的头脑,把上帝赋予你的理性能力的价值实现出来。  
  2.&情感体验的快乐
  第二点讲一讲情感体验的快乐。我这里讲的情感是广义的,指人的感受能力。人不光有智力,也就是认识能力,还有感受能力。如果说认识能力主要是面向世界的,那么,感受能力主要是面向人生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两者难以分开,我们在认识世界时也在感受,我们在感受人生时也在认识。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无论是在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感情是参与的,你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人你喜欢,有些人你讨厌,你会快乐或者痛苦。人带着感情生活,有好恶,有喜怒哀乐,在我看来这都是财富。不是说只有快乐才是财富,你遇到了讨厌的人、倒霉的事,就完全是损失了。如果说心灵是一本账簿,那么,对于这本账簿来说,没有支出,全是收入。
  在生活中,我也跟大家一样,常有情感的波动。我会遇到我特别讨厌的人,有时候真是很愤怒,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人,干这样的事,觉得无法忍受。但是,我比较能够跳出来,把自己当作一个认识者,把这种人当作认识的对象,我来解剖他,人性是这样的,社会是这样的。当你这样做的时候,真是一种解脱,你比他站得高许多,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较量,你是在他上面观察他,分析他。然后,我就在日记里把我的感受记下来,把这种人的面貌刻画一番,分析一番,就觉得不那么难受了,甚至会有一种快乐,因为有了认识上的收获。
  我很早就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我的外部经历转化成内在的财富。怎么转化呢?主要就是通过写日记。纯粹外部的经历,你是留不住的,但是你是带着感情去经历的,内心会有感受,你要珍惜这种内心的感受,不让它轻易流逝,这样也就是以某种方式留住了你的经历。很多人生活一天天过下来,从小到大,过一天少一天,什么也没留住,我就说,你是把你的日子都消费掉了,这太可惜了。
  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说惭愧,比韩寒、郭敬明差远了。我的第一本所谓成名之作是《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那是1986年出版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四十一岁了。(骚动)我现在多大了,你们知道吗?(笑声)我1945年生,现在六十三岁。不像吧?我自己也觉得不像。(笑声)我写过一段话,意思是一想到我的年龄,我就觉得这是岁月加在我身上的一个污点。我不该是这么大岁数啊。言归正传,别人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我总说是从五岁开始的。我五岁上小学一年级,会写字了,就自发地开始写日记了。一开始挺幼稚的,我爸爸经常带我到他的同事、朋友家玩,主人就会拿一点好吃的东西给我吃,无非是饼干、点心之类,那时候困难,吃到这些东西不容易。我就想:今天吃了,明天忘了,不就白吃了吗?不行,我要把它记下来。我自己做了一个小本子,哪天吃了什么,就记下来,然后翻开来看看,心里放心了,觉得没有白吃,都留下了。后来回顾,我发现是这样的:我已经意识到我的外部生活是会流逝的,我一定要用某种方式把它留住。通过写日记,我的确留住了我生活中很多好的滋味,当然这好的滋味就不仅仅是点心了,而是人生中的许多感受。从小学到中学,尤其上了高中以后,我非常认真地写日记,每一天都要写好几页,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学四年级。四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敢写了,抄家成风,好些学生的日记被抄出来,写成大字报公布,把学生揪到大字报前面斗,北大当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不但不敢写,我还把以前的日记都烧掉了,到二十一岁为止,满满的一箱啊。后来我无数次为此痛哭,觉得我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永远丢失了,那些日子白过了。当然,其实没有白过,日记也没有白写,因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我的灵魂是醒着的,我在品味哪些经历对我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双内在的眼睛,我不但在用外在的眼睛看,我灵魂中的眼睛也是睁着的。
  通过写日记,我真的受益无穷。主要收获倒不在于提高了写作能力,后来成了一个作家,虽然我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写日记打下的基础,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我的内心生活从来没有中断过。一个人有了持续的内心生活,你就会感到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是有灵魂的,不是一个行尸走肉,你活得很充实,这是特别大的快乐。其实,我后来成为作家完全是偶然的,即使永远没有成为作家,我仍然会写,为自己写。现在我也是把为自己写的东西放在第一位,那些发表的东西是第二位的。我建议你们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一个人内在的深化特别有好处。
  怎么样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从而能够享受情感体验的快乐,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阅读。在阅读上,我强调一点,就是要读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著。人类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我们都很在乎去享受这些物质财富,但是人类还创造和积累了那么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经典书籍,如果不去享受,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不要只读专业书、财经书,阅读面宽一些,其实人文和社会科学各科是相通的,基础不深厚,专业上也不会有大出息。做学问的根本是做人,人不优秀,学问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灵的丰富。有一种误解,好像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读书只是学者的事情。其实,本来意义上的写作和阅读是属于每一个关心精神生活的人的,你只要看重你的灵魂,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留住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由自主地要读那些精神含量高的书,这样来使你的灵魂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是第二点,从幸福的角度讲,是情感体验的快乐,从做人的角度讲,就是人要有丰富的心灵。
  3.&精神追求的快乐  
  第三点是精神追求的快乐,涉及道德和信仰的问题。人不但有理性,即认识能力,有情感,即感受能力,而且有意志,即实践能力。哲学上讲实践能力,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讲的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实践能力指人能够用道德和信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关于道德,我想强调的是,对德育的理解不应该表面化,流于规范的教育,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类。这些东西也可以谈,但是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哲学家们主要讲两条。一条是同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同情心就是说,自己是生命,别人也是生命,人和人之间要以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道德,一个是正义,一个是仁慈。一个人是否善良,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见别的生命受到伤害,他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看见别的生命遭受痛苦,他会倾力相助,解忧排难。在精神的快乐中,道德感的满足处于很高的位置,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极大的快乐。你看西方的那些富豪,到了最后,财富本身很难再给他带来快乐了,只有做慈善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成就感。
  讲道德的根本,另一条是做人要有尊严。关于人身上的这个尊严,哲学家们有各种解释,归结起来,其实都是说人是有神性的,人的灵魂是高贵的,它有着神圣的来源。因此,人和人之间不只要作为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而且要作为灵魂和灵魂互相对待,自尊并且尊重他人。到了这个层次,道德也就是信仰了。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倒不在于他是否相信某种宗教,最重要的是相信人身上是有不可亵渎的东西的,不管把这个东西称作神性、灵魂还是别的什么,都忠实于它,守护着它,在一切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快乐是做人的最高快乐。历史上有一些圣徒式的人物,他们在信仰的激励下为人类工作,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内心仍充满着巨大的难以形容的欢乐。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在自己待人处世的行为中坚持了做人的原则,体现了做人的尊严,这时候所感到的快乐也是别的快乐不能相比的。
  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享受生命,一条是享受人的精神属性。展开来说,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讲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很朴实的。有人要我用最简略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就两条。第一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感到快乐。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快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情、亲情和家庭。第二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这实际上是精神的快乐在我身上的落实,我的工作是读书和写作,我的职业和我的精神享受是一致的,这的确是莫大的幸运。我觉得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两条。  
——转自《周国平论教育》(日于山东省团委,齐鲁青年讲坛&,日于中国工商银行团委,日于中央财经大学。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录音和速记稿以及讲课提纲整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听途说的寓意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