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抱薪救火现在用来比喻成语什么?

孔子学堂?成语知多少(54)
  本期成语:临渴掘井、厉兵秣马、抱薪救火、竭泽而渔、鞭长莫及
  1、临渴掘井
  “临渴掘井”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这本书。春秋时,鲁昭公被自己的大臣们逐出国,逃亡到了齐国。
  齐景公对此感到有些不解,他对鲁昭公说:“你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怎么就把国君的位置丢了呢?”
  鲁昭公回答说:“刚开始的时候,我的大臣们都对我很好,很多人经常鼓励我,而我没有亲近他们,也有很多人经常劝诫我,而我也没有听信他们。因此,慢慢的大家也不再亲近我、劝诫我,我既在朝廷内没有心腹亲信,广大百姓也不支持我,真正爱护我的人一个也没有,奉承我、欺骗我的人反倒越来越多。我就好比秋天的蓬草,表面上枝叶似乎还很好看,其实根茎都已经枯萎了。秋风一起,于是连根拔掉了。”
  齐景公听了,认为颇有道理,便把这番话转告齐国大夫晏子,齐景公对晏子说:“要是现在有可能让昭公回鲁国去,大概他可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国君了吧?”
  晏子却表示不同意,他说:“佣缢娜耍喟胧且蛭孪炔惶矫骱铀那榭觯月返娜艘捕喟胍蛭孪让挥形是迓肪叮鹊剿缢院蟛湃ヌ剿月芬院蟛爬次事罚皇且丫砹寺穑空夂帽'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一样。临到战乱已经爆发时才急着铸造兵器,遇到吃东西干得噎着了想喝水时才急着去挖井,虽然情况非常急切,可是又怎么来得及呢?”
  “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临难铸兵,临渴掘井”,都是比喻事先不准备,临时才动手。
  2、厉兵秣马
  春秋时期,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逄(音 旁)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两年后,郑国国君请杞子负责把守郑国国都的北门。杞子于是派人送密信给秦穆公,请穆公秘密派兵袭取郑国。秦穆公于是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却表示不赞成秦国出兵。但穆公还是派军队,前去偷袭郑国。秦军毫无顾忌地经过周朝的京城洛阳,向郑国国都新郑开进。很快,就到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弦高在滑国遇见了匆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猜到是秦国意图偷袭郑国。弦高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假装是郑国的使者前来秦军。弦高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就这样一面与秦军周旋,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郑国国君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只见秦军兵马都已经准备妥当,驻守的士兵也都全副武装,只等动手了。郑国国君于是立即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
  杞子知道自己的阴谋已经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了。还在滑国的秦国军队也收到郑国已有所准备的情报,知道偷袭不成,也就停止东进,只好班师返回秦国。
  “厉兵秣马”中的“厉”字,同“砺”(一种磨刀石),在这里就是“磨”的意思;“秣”是指牲口的饲料,在这里作动词,指喂马。“厉兵秣马”意思就是磨快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已作好一切战斗准备,随时可以行动。
  3、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故事记载于《史记?魏世家》中。战国时期,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又对魏国发动进攻,魏国连着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魏王于是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魏国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全性命,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懦弱的安厘王也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谋士叫苏代,他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厘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秦军果然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成语“抱薪救火”意思是说,抱着干柴去救火,只要柴不尽,火就不会灭。它比喻这样的一种情况:本来要想消除祸害,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办法,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使祸害更加扩大和严重。
  4、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也写作“涸泽而渔”,这则成语出自《吕氏春秋》。
  公元前636年,晋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他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当时,曹、卫、陈等诸侯国纷纷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肯亲楚而支持晋国。楚威王一怒之下,命令大将子玉率领三军将宋国都成商丘团团围住。弱小的宋国招架不住,立即向晋国求救。
  晋文公接到宋国的告急文书后,便找来大臣们商议应对的办法。追随晋文公多年的老臣狐偃认为,救援宋国,能够提高晋国的威望,应该去出兵打这一仗。但晋文公担心晋国实力还不够强,万一出兵不利怎么办?于是,他对狐偃说:“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劳师远征,有侧背遇敌的危险;况且,我们晋军的兵力现在还无法与楚国相抗衡,正面交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您觉得我们怎样做才能够取得胜利呢?”狐偃回答:“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厌烦琐,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主公就采用欺骗敌人的方法吧。我们可以先假装攻打曹、卫两国,调动楚军北上,分散楚军兵力,这样可以解救宋国。”
  但晋文公对狐偃提出的方法还是心有顾虑,于是他又找大臣雍季商量,想听听他有什么意见。雍季并不赞成狐偃的说法,他举例说:“有个人要捉鱼,于是他把池塘的水抽干了,这样当然能够捉到所有的鱼,但是,明年呢,明年就会没有鱼可以捉了。还有个人要捕猎野兽,他放火烧光了山上的树木,当然可以捕捉到很多野兽,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以再来捕猎了。欺诈的方法用上一次也许能成功,但用得多了,对方肯定会有所防备,就不会再奏效了。”
  晋文公最终还是采用了狐偃的办法出兵救宋,不久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晋文公对大臣们论功行赏,但雍季得到的奖赏却比狐偃多。人们感到非常奇怪。晋文公则说:“重赏雍季,是因为他的见解具有永久的价值,而狐偃的建议,只可以让我们得到一时的好处而已啊。”
  成语“竭泽而渔”便用来比喻做事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5、鞭长莫及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途中必须要经过宋国。按照当时国家之间的礼仪,经过一个国家应事先通知汇报,对方允许借路才可以通过。但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大臣申舟劝诫楚庄王说:“不通知宋国恐怕不妥,宋国人也许会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借口来杀了我。”楚庄王则傲慢的说:“宋国要是胆敢杀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
  果然,楚国不通知宋国而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都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于是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对宋国国君说:“楚国事先没有通知,是把我国当作亡国,把我国的领土当作他们楚国的领土。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宋国国君也非常气愤,就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却表示反对,伯宗说:“大王,古人有话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鞭子虽然长,但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这时上天在保佑他们,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我们现在还不能和楚相争。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先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只好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晋大夫伯宗引用“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其实是想说明晋国固然具备争雄逞强的实力,但当时楚国锐气正盛,不宜因一时之急,贸然与之较量。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招致挫败。所以这句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即使马鞭长度足够,但是不能打马肚子,也就是用来比喻即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该用的地方。
  不过,有这句话演变而来的成语“鞭长莫及”,意思却有些不同。现在大多把“及”字理解成“达到”的意思。鞭子虽然长,但还够不到马肚子。所以用来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
•&•&•&
精彩图片推荐
报道同期声
•&•&•&•&•&与火相关的成语 | 包含火的成语 - 成语接龙大全网
和火有关的成语107个。关于火的成语主要有:抱薪救火、不吃烟火食、不通水火、趁火打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撮盐入火、厝火积薪、打得火热、刀耕火耨、刀耕火种、刀山火海、灯蛾扑火、灯火辉煌、电光石火、冬寒抱冰,夏热握火、洞若观火、飞蛾赴火、飞蛾投火、烽火连年、烽火连天、烽火四起、风风火火、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负薪救火、赴汤蹈火、干柴烈火、膏火之费、膏火自煎、隔岸观火、篝火狐鸣、黑灯瞎火、火耕水耨、火光烛天、火海刀山、火冒三丈、火然泉达、火伞高张、火上浇油、火上弄冰、火烧火燎、火烧眉毛、火树银花、火眼金睛、火中取栗、积薪厝火、急如星火、急于星火、交梨火枣、皎阳似火、近火先焦、救火投薪、救火扬沸、救民于水火、绝薪止火、连天烽火、燎原烈火、烈火辨日、烈火轰雷、烈火见真金、烈火烹油、炉火纯青、明火执杖、明若观火、怒火中烧、炮火连天、披麻救火、泼油救火、敲冰求火、惹火烧身、热火朝天、如蹈汤火、如火燎原、如火如荼、煽风点火、舌锋如火、十万火急、石火电光、束缊请火、水火兵虫、水火不相容、水火无交、水火无情、水火之中、水深火热、顺风吹火、吞刀吐火、玩火自焚、万家灯火、香火因缘、向火乞儿、薪尽火传、心急火燎、心急如火、星火燎原、星星之火、烟不出火不进、烟消火灭、以火救火、因风吹火、引风吹火、引火烧身、远水不救近火、招风揽火、真金不怕火炼、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众人拾柴火焰高、钻火得冰、
和火相关的成语
第一个字包含火的成语:
第二个字包含火的成语:
第三个字包含火的成语:
第四个字包含火的成语:
与火有关的成语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意思: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意思: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出处:《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
意思: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意思: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huǒ,yāng
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意思: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
意思: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出处: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意思: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意思:形容十分亲密。
出处:《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意思:耨:除草。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出处:《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意思: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意思: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出处:《梁书·倒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意思:比喻自己找死。
意思: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意思: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bīng,xià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意思:形容刻苦自勉。
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意思: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意思: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意思: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出处: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意思: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意思: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意思: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意思: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出处: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意思: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出处:《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史记·魏世家》:“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意思: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意思: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这烈火干柴怎得瞒。”
意思: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也形容情绪高涨。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欲登第须理旧业读书,欲读书须膏火之费,吾视君皆未易办也。”
意思: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出处:《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意思: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出处: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意思: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意思: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意思: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出处:《史记·平淮书》:“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欲留,留处。”
意思: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出处:明·张岱《海志》:“火光烛天,海水如沸,此来得见海战,尤奇。”
意思: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
意思: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意思: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意思: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出处: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意思: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我见了他扑邓邓火上浇油。”
意思: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意思: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意思:比喻心里非常着急或身上热得难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问:‘如何是急切一句?’诗曰:‘火烧眉毛。’”
意思: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尽桥铁锁开。”
意思: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意思: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出处: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意思: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处:《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意思: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意思: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出处:晋·李密《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意思: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出处:《真诰·运象二》:“玉醴金浆,交梨火枣,此则腾飞之药,不比于金丹也。”
意思:道教经书中所说的“仙果”。
意思:皎:白而亮。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多形容夏日的炎热。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意思: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出处:《邓析子·无厚篇》:“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而硾之以石,救火而投之以薪。”
意思: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
意思: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jiù mín yú shuǐ huǒ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
意思: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意思: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出处: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意思: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出处:《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意思: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出处: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意思: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意思: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意思: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意思:比喻声势气焰很盛。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意思: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 ,无非赤手求财。”
意思: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出处:《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意思: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意思: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意思: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出处: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
意思:披着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浇火也。”
意思: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意思:敲开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出处: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三回:“庄上人见典史亲来捉获,不知一件什么天大的事,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意思:惹:引;身:本身。引火烧自己。比喻自找麻烦或自找苦吃。
意思: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意思:蹈:踩;汤:滚水。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
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意思: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
出处:《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缯,望之如火。”
意思: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意思: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意思: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意思:形容事情紧急到了极点(多用于公文、电报等)。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尘劫。’”
意思: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出处:《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意思:束缊: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请火:借火。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意思: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慎微》:“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汉书·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意思: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出处:《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意思: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出处: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意思: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意思: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意思: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出处:《景德传灯录》:“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意思: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出处: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意思: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意思: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万家灯火吹箫路,五夜星辰赌酒天。”
意思: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出处:《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意思: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出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
意思: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气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意思: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意思: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意思: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处:《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意思: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出处:《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意思:一点点小火星。比喻开始时策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
意思:形容人慢性子,不爱说话。
出处: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若是这位武弁老爷,当时认个不是,赔个笑脸,这件事儿也就烟消火灭的了。”
意思:比喻事物消灭干净。
出处:《庄子·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意思: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意思:因:顺着。顺着风势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常用作谦词。
意思:利用风来吹火,使火越烧越旺。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意思: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意思: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意思:比喻招惹是非。
意思:比喻品质好、意志坚强的人经得起任何考验。
zhǐxǔ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xǔbǎi xìng diǎn dēng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意思: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意思:比喻人多力量大。
出处: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
意思: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按首字拼音首字母查成语
其他成语接龙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没有消息的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