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捡田螺十字路口有供品,下面还有六个二分钱,我捡了几个,然后又仍在那里了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等教学资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文所属专题栏目是【】
本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由小学名师教学网收集整理,感谢原作者。更新时间: 20:35:01
多& 彩& 的& 民& 族& 节& 日
第一课时:辞旧岁迎新春
活动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民族节日的一些方式、习俗及特殊物品的含义。
2、知道春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
3、感受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和喜庆。
4、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春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民族节日,以及它们的日期、来历和主要习俗。
活动难点:感受过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和喜庆。
2、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资料(文字、图片都可以)
2、对教室的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黑板上贴满彩图、年画;墙上挂上了火红的灯笼;窗户上贴满了美丽的窗花),呈现出张灯结彩、喜庆祥和的欢乐气氛。
3、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放鞭炮、贴对联、吃团圆饭、拜年等制出相应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丰富知识。。
同学们,喜欢过什么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谁知道我们汉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交流时尽量出示自己搜集的节日图片,说出人们的风俗。)
同学们对节日这么感兴趣,春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的民族节日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下来的,代表了我们祖先当时特有的民俗风情。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我国最热闹、也是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民是以怎样的方式来欢庆春节的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其有关的内容。
(出示课题:辞旧岁 迎新春)&
二、了解习俗,增添快乐。
1、观察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彩图、年画、火红的灯笼;美丽的窗花)。
2、请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们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学生回答:贴春联、守岁、吃团圆饭、放爆竹、拜年等)
3、同学们过春节时可真快乐,有喜欢贴年画的、有喜欢放爆竹的、还有的愿意走亲戚,许许多多的人也都像我们一样欢喜。想看一看冬冬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出示课件1)(内容:贴对联、守岁、吃团圆饭、拜年、收压岁钱等)
4、从以上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过春节还有哪些庆祝活动?(小组讨论)海外的华人,在春节期间也按我国的传统习俗举行各种庆典活动,你们知道海外的华人举行哪些庆典活动吗?(出示课件2内容:华侨过春节的场面。)
6、过渡谈话:我对元宵节非常感兴趣,我们这里在过元宵节时有哪些风俗?
师生讨论:今年的元宵节是怎样过的?你了解其他地区过元宵节的习俗吗?(出示课件3,内容:元宵节)
三、探索来历,增强自豪感。
1、三年级时在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大诗人王安石的《除夕》一首诗,愿意背出来吗?(想像诗中的每一个场面,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
2、你们知道“除夕” 的日期、来历吗?(指名讲一讲)
3、关于春节风俗的故事你还知道哪?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尽量让学生发言,教师可作补充。像“请老祖”等习俗来历的小故事。)
4、这些 民俗风情我们的祖先世代相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的祖先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四、拜年表演,感情升华。
拜年是人们在过年时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老师在过年时喜欢用写贺卡的形式给远方的朋友寄去一份祝福。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拜年的方式吗?(打电话、邮贺卡等)
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的拜年的方式,有登门拜年、电话拜年,现在请你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根据你们刚才说的内容,选择其中一组形式,分角色表演,咱们看一看,哪个小组表演的最生动。
(学生讨论并表演)。
评价:你的表演太出色了,简直像一个小演员,拜年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团结。(最好是学生评价。)
五、搜集对联,课外延伸。
老师刚才从你们的表演中看到人与人的真情,新年的快乐,这都是人们企盼的,这一企盼还可以通过对联表达。把你们搜集的对联展示出来好吗?
1、学生口头说或者把课下写好的对联贴出来。
2、收集对联能使你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课下咱们继续搜集对联,有兴趣的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写出对联。迎接下一节课的对联展评好吗?
六、高唱歌曲,感受快乐。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民族节日的快乐。有一首歌能把这一感情充分表达, 最后咱们全体起立,(看大屏幕)齐唱《新年好》。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各地春节盛况。
北京的春节庙会 ,上海的春节元宵,广州的迎春花市,福建元宵灯俗,桂林的春节习俗,潮汕的春节风俗,孝感的春节习俗,台湾的过年风俗,土家族的三过年,壮族的春节习俗。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第二课时:中秋节话团圆
活动目标:
1、了解我国的中秋节节日文化;
2、了解由于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中秋文化也各有特色。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和社会文化、采集社会信息的能力 。
&活动重点:
了解我国各地丰富的“中秋文化”,理解“中秋节”所寄托的人们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1、我国各地中秋节的不同习俗;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1、搜集有关本地中秋节民俗的资料。
2、收集外地中秋节文化特色的资料。
活动过程:
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春节的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传统节日?”根据回答有选择的板书“中秋节” 。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通过谈话,揭示课题:中秋节话团圆
二、小组交流本地中秋节民俗资料.
1、小组交流个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并按一定顺序整理成相对完整的材料,准备小组汇报。
2、整理后小组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板书整理,把重复的删掉。
3、根据板书小结,进行感情引导。
通过交流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月亮最圆,许多农作物也进入或者即将进入收获时间,人们庆祝丰收,欢庆团圆,度过美满的中秋佳节。我们这里有圆月、吃月饼等民俗.
三、了解其他地区的中秋风俗
(一)1、教师引导谈话:我国地域广阔,同是汉族人,所居住的地域不同,庆中秋的习俗也不一样,你对我国其他地方的中秋节习俗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外书、电视上看到的进行回答,可用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交流。
2、课件(略)
3、阅读完上面的资料,让学生自己说说还了解什么,加以肯定。
进行感情引导,让学生体会中秋月圆所寄托的中华民族丰富情感。
(二)过渡谈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什么地方,无论按照什么习俗过节,每当中秋佳节,各地人民都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外地亲人的思念;来表达对家人的美好祝愿。孩子们,今年的中秋节你打算怎么过?能跟大家谈一谈吗?
师生相互交流。
四、中秋赏月联欢会:
1、教师谈话:今天,我们来开个“中秋赏月联欢会”,同学们可分小组准备一下,欢庆形式同学们可自选。
2、学生自己准备。
3、分小组展示。
(4)说唱儿歌
五、师生共话收获:
通过活动,你知道了什么?班内交流,补充,教师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体系。
六、课后延伸: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传说和故事,寄托了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感情,我们要把这一传统节日发扬光大。大家课下读几本这方面的书籍,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故事、传说、文化知识,讲给大家听。
七、课堂:月到中秋分外明,让我们在月圆之日共同祝愿我们的亲人平平安安,每一个家庭团团圆圆。
参考资料: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第三课时:少数民族节日多
活动目的:
1、知道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别具风情的民族艺术。
3、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和来历。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重点:
1、知道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有着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
2、知道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是增进民族之间交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活动难点:
知道少数民族的节日习俗,是增进民族之间交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活动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各少数民族节日习俗的文字资料;课件(少数民族节日期间的喜庆场面与竞赛题目)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从这首歌曲中,你们能了解到什么?
教师谈话: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她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我们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然少,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广阔,从东北的乌苏里江流域到西北的帕米尔高原,从海南岛的椰树林到内蒙古的大草原,到处都生活着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节日和习俗,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少数民族的节日和习俗”这一主题来开展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少数民族节日多》
二、小组汇报交流。
1、过渡谈话: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研究学习,每个小组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来重点研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汇报交流。同学们先自己准备一下。
2、各学习小组准备要在全班交流的内容。
3、各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自己小组重点研究的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知识介绍、图片展示、演一演、帮同学解答疑难问题等等。
教师边评价边板书各小组重点研究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名称。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穿插播放:那达慕大会、藏历新年、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让学生感受一下当时喜庆热闹的气氛。
4、提问:除了我们重点研究的这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之外,同学们还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吗?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三、举行“少数民族知识竞赛”。
1、教师宣布竞赛规则:问题由学生抢答,给各小组计分。
2、教师课件出示竞赛题目让学生竞答。
图画:彝族火把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回族开斋节、苗族芦笙节的欢乐场面。
文字:①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_____族。_____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到节日人们对唱山歌,据说这种习俗与一位叫_____的歌手有关。
②_____族几乎月月都有节日,是个每月都过节的少数民族。
③_____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他们一年中要过三次新年。___月___日过第一个新年,___月___日为大年,___月___日过第三个年。
3、教师评出优胜小组。
四、知识深化。
1、教师过渡:每当节日到来之时,人们穿起节日的盛装,舞蹈、欢歌、摔跤、赛马、射箭,热闹非凡。那么在节日期间,少数民族群众还会做些什么呢?
2、课件播放少数民族节日期间举行大型集市贸易活动的画面。
3、提问:同学们从这些画面中又能了解到什么?
4、教师板书:增进民族交往,促进经济发展。
五、课堂。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百花园中,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习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中国的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将来,56个民族兄弟也必将携手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使中华民族这个百花园更加多姿多彩,姹紫嫣红。
附:板书:
少数民族节日多
火把节&&&&&&&&&& 增进民族交往
歌婆节&&&&&&&&&& 促进经济发展
那达慕大会
资料一: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京比迈",亦称"浴佛节"。傣 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拟6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 一天为泼水节。厨傣历6月申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 在公历4月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3~5天。
民间关于泼水节的来源,出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 前,傣家居住的地方,有一个妖法无边的魔王,它呼气就能变成大风,风到之处就能燃起邪火,张口便能吐水;淹没大地;横行霸 道,无恶不做,而且刀箭不入,水火不服,大家十分忧愁。有一次,妖王抢了7个美丽的姑娘作妻子。他们十分痛恨魔王,合计杀死 魔王,为乡亲报仇。最小的也是最美丽的姑娘叫依丹罕,在傣历 6月的一天夜里,佯装与妖王十分亲热,用酒把妖王灌醉,奉承 道:"大王,你本领高强,什么都伤不了你严妖王听了,高兴得忘乎所以,对依丹罕说:"其实只要用我的头发勒我的脖予,我就完 蛋了!博魔王入睡后,依丹罕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将妖王脑袋勒落在地。但是妖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大火成灾。为了使人民 免除灾难,这七位妻子只好将妖王的头抱在怀里,每人轮流一 天。天上的一天就是人间的一年,每逢轮流更换这天,人们便用清水替姑娘冲洗被妖王头颅沾染的污秽,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今 天的泼水节。
现实生活中,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节日。节日的第 一天为送帽,傣语叫"桑刊日"。清晨,虞诚的佛教徒沫浴更衣,首 先进行"堆沙"浴佛活动,表示祈求丰收,然后到江边,到处是提 着小桶手拿花枝的人流。开始人们用花枝沾水,洒进异性的脖颈,然后用手在对方肩上拍三下,祝福他(她,新罕幸福,身体健 康,对方也斯文洒水还礼。第二天是泼水日,也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男女老少齐出动,泼水又分文泼与武泼。文泼是对长者, 泼时舀一勺净水,说着祝福的话,拉开对方衣领,让水沿脊梁淌 下,被泼者高兴地接受祝福。武泼则无固定形式,用瓢、盆,桶都可,互相追逐、泼洒,被人泼的水越多,说明受到祝福越多,因而 也越高兴。第三天进行放"高升)和"丢包"活动。所谓"丢包",就 是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表示。丢包时,小伙子和姑娘们各站一排,把菱形布包抛向自己的意申人,这时女方可以伺机抢走自己 意申人身上的佩刀或头巾等物;然后跑回家去做好酒菜,等小伙子来索取,订下终身。入夜,人们茬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缚上竹 筒,筒内塞满火药,一经点燃,便发出鸽哨似的尖啸声飞向蓝天, 燃放起五颜六色的烟花,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这便是放"高 升"的活动。人们一边放着"高升",一边圃着熊熊的簧火,兴高采烈地跳着象征吉祥的孔雀舞,直至午夜方止。节日期间,各地还举行赛龙舟、跳孔雀舞、赶摆等活动。届时澜沧江两岸各族人民 和国内外宾客前往傣族村与傣族人民相互泼水祝福,共度佳节。
泼水节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到缅甸,再传到泰国、老挝 和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地区。这一习俗在布朗、德昂等族中也广为流行。
资料二: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一早,山寨家家产户,把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炒制燕麦炒面。女人们准备节日饭,男人们一早就去指定的地方,去打(宰)寨子里集体集资买来的过节牛。打牛时,打牛手先把斧头拿在手里,口中念咒: “打妖魔,打鬼怪,打凶死鬼,打魔鬼的天使,打灾鬼,打饿鬼,保全寨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然后举起斧头(背面)打在牛头的两个角中间。牛死后剥其皮,剖其肚,先取牛胆观胆汁多少,汁多为丰年,汁少为欠收。然后再把牛肉宰好分给各家各户,表示吃了牛肉的都吉祥平安。下午,各家各户就忙于宰杀各自早已准备好的祭牲品。同样,打牛的先观其胆;宰羊杀猪的先观其胰腺;杀鸡的煮熟后观其舌;这就是祭节“看财喜”。无祭牲品的就煮上午分来的牛肉即可。人们把分好的牛肉拿回家,小伙子带着心爱的猎狗,背上猎枪上山打猎去。等到下午太阳偏西时,迎接羊群归圈,当上山数月的羊群归来时,全家老少都站在圈门口点数着羊群,一家之长还把一把把炒熟了的燕麦炒面撒向羊群,祝愿羊群繁衍发展。
火把节这天,人们都到各自的庄稼地里去割下一束新荞子装进口袋带回家中,渗合在老荞子内磨细,做成粑粑祭奉祖先。
各家各户把丰盛的晚餐做好后,先用蔑簸盛一簸饭,饭上面交叉放两个马匙子,装一木盔肉,各家主人就坐在里屋,一手端饭,一手端肉起身伸手在火塘上转一圈或连转三圈,口里祈祝:“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然后转身放置在里屋的神台上祭祖祭神,主人坐下来约五分钟,再起身把神台上的饭和肉拿下来先尝一口,全家人方可开始用饭菜。等到太阳偏西的时候,男人们掏出一早就罩在背筐底下的大阉鸡,右手将翅膀和鸡脚捏住,左手抓住鸡头往事先备好的索玛叶做成的木盔水里放,等鸡溺死后拔毛烧鸡,鸡剖开后先取出鸡胆看看,确定人丁是否平安,六畜是否兴旺,五谷是否丰登。等饭熟肉熟后,主妇添饭,把荞粑装在木制饭盆里,再找两根竹签插在荞粑上。男主人们将烧红的石块夹到锅庄石旁,清水烧石冒烟时,端上荞粑和肉在烟雾上转一圈后,端到祖灵下供奉,如果祖灵已超度了的就端到门外去供奉,口中念着有关火把节的祈祷语。等全家吃完饭,天已擦黑,点火把仪式开始,能点火把的有几个(小孩)就出几把火把,火把刚出门,大人就在后面念有关驱邪、避灾的词,有的家人还燃放鞭炮,以示驱邪除魔,小孩们持火把加入了火把游行,逐步汇聚在村寨较为集中的地方,唱明跳呀,非常热闹。
当夜幕降临,东北方有几颗星星露出时,年轻人就把他们耳已精心准备好的火把拿出,从屋里点出门,一把把火把先绕屋列转一圈或三圈,转完后走向自家的庄稼地绕一圈或穿过,这时口中大声念道:
      烧掉害虫,
      烧掉害蛾,
      烧掉贫穷,
      烧掉饥寒,
      烧掉饥荒,
      烧掉死神,
      烧掉瘟神,
      五谷饱满,
      六畜发展,
      人丁安康。
然后与其它的火把汇合,形成一条条“火龙”。这样,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使一个个寂静的山寨沸腾起来。真可谓天上星星亮晶晶,地上火把红彤彤。
资料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是回族的两大主要节日。
“古尔邦”,阿拉伯语为“牺牲”、“献牲”之意,并称“宰牲节”和“献牲节”。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节源于阿拉伯民间传说,即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没有儿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赐给他一个儿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儿子,他衷心感谢真主的恩赐,精心抚养幼子。十几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个梦,梦见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爱的儿子宰掉献祭以考验他的诚心。伊卜拉欣惟命是从毫无迟疑,他懂事的儿子也毫无惧色并鼓励父亲宰己献祭。于是,伊卜拉欣作着宰子的准备。伊卜拉欣的这一举动,真主深为感动,遣天使送来一头羊代替献子。当伊斯兰教创立后,穆斯林们承认伊卜拉欣并尊为圣祖,每年的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成为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也是回族隆重的节日。  
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  
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节日当天,人们在居住区域内,挨门串户地互致节日问候(俗称“拜节”),家家户户炸制“油香”和“馓子”食品,宰杀牛羊用来招待宾客亲朋,互相馈赠。
家& 有& 喜& 事
第一课时:搬新居&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盖新房、搬新居这两大家庭喜事,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喜庆习俗。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各种喜庆习俗,懂得将好的习俗发扬光大。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分析问题 的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本地盖新房、搬新居的喜庆习俗,了解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喜庆习俗。
活动难点: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各种喜庆习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点。
活动准备:
1、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不必准备资料,可由老师带为准备;县直学校的学生查找资料比较方便,课前可上网搜集有关本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盖新房、搬新居的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模拟情景,初步感受
1、教师谈话(兴高采烈地):孩子们,最近我的心情特别好,想知道为什么吗?猜猜看。(通过让孩子们猜想,一方面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有助于集中孩子精力,心存疑惑,想探个究竟)
2、学生猜测,交流后,教师指名几个学生汇报猜测结果。同时把学生的猜测结果进行板书。(学生猜测的当然都是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
3、教师小结:对,你们猜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喜事,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看,就是我现在这个样子。我到底遇到什么喜事了呢?让我来告诉你们吧!最近我要搬家了。以前,我住在顶楼,房间比较小,每到夏天屋里特别热,而且冬天不统一供暖,自己点炉子,又脏又不方便。现在好了,我要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在二楼,冬天还统一供暖。你们说,我该不该高兴?
(在谈话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明确搬新居是人生活中的一大喜事;又向学生渗透了与人共享快乐的思想教育。)
二、联系生活,了解习俗
1、设置情景,建立初步认识
教师(作愁眉苦脸状):可是,今天我听别人说盖新房、搬新房还有很多讲究,对于咱们这儿有哪些习俗我又不十分清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你们能不能帮我按照咱们这儿的习俗顺利搬进新房?
(激发孩子们积极动脑、勇于表达的欲望。)
2、师生相互交流本地盖新房、搬新房的习俗。
农村盖新房的习俗有:一般盖砖瓦、混凝土房;对于新房上顶非常重视,不仅要隆重的宴请盖新房的师傅们,在新房上梁时,还要燃放鞭炮、礼炮等等。
搬新房的习俗有:亲戚好友带礼物前去祝贺;搬新房时鸣放鞭炮等等。(在交流过程中,还会有孩子提到一些平时看到的、听到的迷信行为,如:搬家前,要请风水先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搬家这一天,主人要带好贡品到新居烧纸,搬完家再回来……对于这些,不要急于下结论,可联系事例加以引导。)
三、出示课件,辨析导行
课件一:小红家要盖新房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动工这天,盖房的师傅们刚要开始干活,小红奶奶手端鸡、鱼、肘子等佳肴,让师傅们先等一等,拜完各路神仙之后,方可动工。这样才不至于惊动他们,以免家人今后遇到什么灾祸。
课件二:涛涛家要搬新房,一切准备就绪,涛涛爸爸还特意请算卦先生算好了搬家日期。到了搬家那天,天公不做美,下起了大雨。涛涛爸爸不顾家人反对,仍然冒雨搬家,没想到晴天后部分家具因为林雨变形了。涛涛爸爸后悔不迭。
1、讨论:对于他们的做法,你有什么想法?生活中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2、教师谈话:看来对于一些习俗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发扬,还应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3、讨论,导行:那大家说,我搬家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在学生讨论之后,再次出示情景中的问题,他们不仅会明确哪些习俗可以继续发扬,还会为帮老师解决问题感到兴奋,有助于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谈话:其他地区、民族盖新房、搬新居的习俗也非常有趣,你知道哪些?
1、学生交流。
2、课件出示部分少数民族盖新房、搬新居的习俗资料。
(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查找资料不方便,了解多少是多少,教师可将找到的资料以课件形式出示,便于学生了解,拓宽视野。)
五、谈话小结:
孩子们,盖新房、搬新居,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两大喜事,我们要正确的来看待喜庆方式,否则喜事就会变成坏事,对于一些好的习俗,我们还要将它继续发扬,这毕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笔文化遗产,你们说对不对?知道今后怎么做了吗?
参考资料:
资料一: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半夜搬家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资料二: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卧狮拱卫”、“青龙环护”、“贵人坐椅”等山势;向山要选“二龙抢宝”、“双龙戏珠”、“万马归槽”、“寿星高照”等形态。好在布依族地区多为石灰岩山地,这种苍山翠岭并不难寻。起房造屋要选吉日,吉日前一个月请木匠破料做房架。竖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鲁班师傅。房架竖好,岳父家送来大梁,大梁上拴有红绸扎的大花朵,并有乐队和舞狮队鸣鞭炮伴送。上梁时又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饮。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个过程,在布依族村寨里都充满喜庆与互助的气氛。
资料三:阿佤群山,山势如带,起伏连绵。在这重重叠叠的群山中,镶嵌着一个个星落棋布的佤族村寨。村寨里的房屋,多是用竹、木、茅草建盖起来的,称为佤族竹楼。最结实的佤族竹楼,住上三五年就须翻修或者重建。因此,每年都有一些人家要盖新房。盖新房,贺新房,犹如节日般的热闹。
盖新房之间,主人家须事先备好竹、木料以及铺盖屋顶的茅草,亲戚朋友及邻居也会 送给一些料子。盖新房时,需要大量的酒、肉和米。除了主人家准备之外,亲戚、朋友、邻居也会送些,泡酒、做饭都由帮忙的人去完成。他家盖新房,别人送吃的、喝的 。别人盖新房,他家送吃的、喝的,朴素抵赔,形成了一种习俗。
开始盖新房,宅基旁要整理出一块地,支锅桩烧火做饭、泡水酒以及让大家跳舞。尔后有人泡酒、有人做饭,还有多数人轮流干活盖房子。佤族盖房子不允许盖盖停停,出现日子间隔,一经动手,就须轮番作业。因此,也就有轮番吃饭、喝酒、跳舞的热闹场面,夜以继日,直到把房子建好。参加佤族贺新房,与其说是劳动,毋宁说是开心的娱乐。
第二课时:迎新娘&
活动目标:
1、知道本地举办婚礼的一些习俗,了解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各种婚礼习俗,懂得将好的习俗发扬光大;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移风易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社会上采集和接受信息的能力。
活动重点:了解本地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举办婚礼的一些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活动难点:了解本地和其他地区的人们举办婚礼的一些习俗及其文化特点。
活动准备:
1、有关婚礼习俗的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观察图片,初步感受
1、边看图片边想:这些情景,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你还见过哪些类似习俗?
2、教师谈话:结婚是生活中的又一大喜事,各地举办婚礼的习俗各有特色。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这儿迎新娘的习俗。(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谈认识
1、联系身边的生活,说说你看到迎娶新娘的方式。
2、交流平时看到的婚礼习俗。
(分小组相互交流,习俗不一样的可相互补充。)
3、师生相互交流。
(关于举办婚礼、闹洞房等的习俗,学生们看到的、听到的可能比较多,鼓励学生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见闻。对于婚礼时穿婚纱、进教堂结婚等等,这是模仿西方人的婚礼习俗。无论传统式结婚,还是西式婚礼,都是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
三、辨析明理,深化认识
(一)、播放课件
课件一:去年,我们村有位小伙子结婚,同龄人都去闹洞房,几个小伙子将新娘抬起来往床上扔,一不小心,新娘没落在床上,一屁股摔到了地上,结果骨盆摔裂进了医院。
讨论:生活中,你有没有听到这样的事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课件二:宁宁的叔叔经人介绍谈了个对象,两人非常合得来,年底商量着结婚,宁宁的奶奶将两个人的生辰八字拿到算卦先生那里去测,说是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结婚。宁宁的叔叔对此非常苦恼。
讨论:同学们,对于宁宁奶奶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宁宁叔叔应该怎么做?
教师谈话:结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喜事,世代相传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如果,我们一味的盲从或者不注意分寸,喜事就会变成悲剧,到时后悔也晚了。因此一定要劝说身边的人将好的习俗发扬光大。
(二)、小辩论,进一步深化认识
1、有人说:结婚一辈子只有一次,婚礼一定要办得体面、风光;还有些人,主张新事新办,一切从简。
对于上述观点,你认为哪种正确?请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观点。
2、自由分组,相互交流看法,每小组选出三名代表,将组员意见做好整理。
3、各小组选派的三名代表进行辩论
将学生辩论结果汇总,小结:新式婚礼,虽然省去了许多习俗,看似简单,但也不失热闹,最主要的是避免了铺张浪费和家人的劳心费神。新式婚礼同样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也为今后的幸福生活打下物质基础。所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现在比较流行,像草坪婚礼、简易酒会婚礼等等。
四、拓展延伸
1、你了解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吗?讲给大家听一听。
2、将准备好的资料以课件形式让大家看看。
参考资料:
资料一:塔塔尔族的婚俗别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后再“娶”回来。
婚姻过程是:经媒人三番五次登门求亲,女方家长若允诺,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礼,称为“库拉克绥云切”,即给新娘从头到脚的整套服装。下过聘礼,即算订婚。
按塔塔尔人的传统习惯,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制作的全部服装、炊具、陈设和婚礼时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给新娘父母的礼物(称“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过去了。
“出嫁”的仪式也颇为有趣。这天,新郎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青年人拉手风琴,兴致勃勃地唱起塔塔尔流行歌曲“几尔”,一路上歌声、琴声、口哨声、呐喊助兴声连天,浩浩荡荡地前往女家成亲。当夕阳西下,新郎和伴郎们一行人等来到新娘家。这时先要绕着院落转一圈,然后才到门前。而此刻女家大门都紧闭着,新郎要献礼物才能进去。以后,新郎进房门,到床边,吃饭,都要送喜钱。
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双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共饮,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礼毕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
婚后,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住一个时期,有的三个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过一个孩子以后才回到男家。
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如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当新婚夫妇回男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将到男家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献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
婚礼接近尾声,人们唱起了婚礼歌,欢送光临的客人。
资料二: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资料三: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并唱宴席曲。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席曲的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深受保安人的喜爱。
第三课时:生活中喜事多&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喜事,并了解各类喜庆习俗。
2、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时刻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3、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喜事,了解各中喜事的喜庆习俗。
活动难点:
在讨论、交流中,向学生渗透保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
活动准备:
1、歌曲《好运来》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搬新居、迎新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喜事,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喜事不断。这节课就请大家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一起找一找、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喜事?
二、“火眼金睛”找喜事,话习俗。
(一、)播放《好运来》的背景音乐,分小组交流生活中的喜事,组长做好记录准备汇报。(或学生记录一个时期以来自己家中的喜事进行汇报)
1、讨论完毕,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相互补充。
2、评比: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喜事多,对于找得多的小组,颁发“火眼金睛”标志牌(每人一张孙悟空的卡片),并给小组照相留念。
3、教师鼓励谈话。
4、过渡:孩子们,对于获奖小组来说,这是不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喜事?瞧!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身边还有许多喜事。
(二)、共话习俗
1、过渡谈话:正如大家所说的,庆祝生日、公司开业、接到入学通知书、家里添了小宝宝……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喜事,喜庆习俗自然少不了,你知道有哪些吗?
2、分场景进行讨论(课件出示)
(1)小明的爸爸公司要开业。
(2)舅舅家添了小宝宝。
(3)表姐接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
(4)妈妈涨工资了。
(5)今年家里收成比往年都要好。
4、对于生活中的这些喜事,你会怎么来庆祝呢?
5、师生相互交流。
三、谈收获
从刚才寻找喜事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想?心情怎样?
小结: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事能带给人好心情,给生活增添色彩。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平时也能带着一双“火眼金睛”,你会发现生活中喜事不断,心情自然会舒畅。
参考资料:
资料一:老北京人生子习俗
家庭以生子为大事,儿女双全福寿康宁,什么时候家里添了丁、进了口,可是件大张旗鼓庆贺的喜事儿。孩子的出生代表着血脉的延续和家族的兴旺,人的一生也从其诞生开始进入家庭和社会。
已婚妇女未孕前,民间有种种期盼怀孕得子的习俗,仪式多带有神秘的色彩。公婆丈夫,还有媳妇自己,各自实行着各式各样的求子办法和仪式。
2、生育、洗三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孩子出生三天时,家庭要举行“洗三”礼,意在洗去婴儿前世的污垢,期望今生平安吉祥。洗三由收生姥姥进行,在礼仪之外,洗三还具备洁身防病的实际作用。
3、满月、百日
满月和百日是婴儿出生后家庭隆重庆祝的礼仪。此时产妇已出“月子”,不再有禁忌,因此一般多请亲朋好友来祝贺。办酒席,染红蛋,祭祖剃头,增添喜庆热闹气氛。
周岁生日,可以看作是小孩诞生礼的最后一个高潮。除办酒席庆贺外,这一天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天赋和卜测未来前途的“抓周儿”仪式。这在客观上检验了生母、奶妈、看妈对孩子是如何带领、如何进行启蒙教育的。
资料二:浙江的「女儿酒」
浙江绍兴一带生女儿则有「女儿酒」的习俗,父亲为女婴酿制黄酒,并置于酒窖中,酒坛外面雕上各式花卉和人物图案,并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时,取出来招待宾客,又有「花雕酒」之称。
此外,不论是生男生女,一定要向祖先祭告,之后再向长辈和岳父母报喜。还有婴儿诞生时,家里的人要煮红蛋分送亲友。通常生男孩红蛋要分送单数,这是因为单数属阳,双数属阴的缘故,所以生女儿红蛋要分送双数。
&&&&&&&&&&&&&&&&&&&&&&&
异& 国& 习& 俗
第一课时:节日习俗&
&&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节日及习俗,知道一些国家的一些重要节日。如欧美各国的圣诞节、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复活节,日本的樱花节、韩国的浴佛节等重要节日。
2、了解一些世界各民族的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文化关系。
3、了解一些世界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方面的知识,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
活动重点和难点:
1、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些节日习俗。
2、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明白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观点。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 
①动员学生上网查看关于世界各国各民族节日习俗的材料,记录并整理成系统的资料。
②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资料供学生查阅、整理。
活动过程:
一、&&&& 课前活动:
①师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阅积累相关资料,准备上课交流。
②教师帮助学生积累资料,指导方法,掌握学生准备情况。
二、课上活动:
(一)谈话导入:
师从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谈起转入外国也有传统节日习俗的话题,然后问:大家了解到的外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二)分组讨论、交流,了解异国节日习俗:
1、(生讨论)然后师有重点的提出“圣诞节”、“感恩节”,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这两个节日的相关知识。
讨论:这些节日在哪些国家盛行?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
(学生讨论完毕,分组讨论汇报,相互补充。教师引导过程中适时出示课件,加以解说,强化形象,加深学生印象。)
2、继续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节日习俗呢?
小组交流,组长做好整理,填写资料卡。
习俗(时间、庆祝方式等)
相关文化背景
(要求知道多少,整理多少,在汇报时可相互补充。像:东方国家—日本的樱花节、盂兰盆节;韩国的浴佛节;西方国家—复活节、愚人节、情人节、圣灵降临节、耶稣升天节、清圣节……)
3、师生相互交流。
(三)深化认识
1、对于这些节日的来历、传说等知识,你了解多少?(进一步交流,体会。)
2、过渡谈话: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的节日也被相互融合。比如说:西方国家的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节日是参照其他国家的节日来的?
(四)东西文化大碰撞
回顾刚才同学们所交流的其他国家节日习俗,与我国的节日习俗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五)谈收获,做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希望同学们平时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看电视等,多注意异国节日习俗,你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1、樱花节 3月15日-4月15日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是日本自南至北樱花开放的季节,人们在樱花树下摆上丰盛的酒宴,或合家欢聚一堂,或邀请三五好友,一边吟诗作画,一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青年男女们在樱花丛中追逐嬉戏,谈情说爱,更多的人是携带米酒和樱花等,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上野公园、新宿御园、千岛渊公园、隅田公园等,也是观樱名园。
2、登山节 7月1日-8月21日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爱好登山运动,每年7月1日-8月21日为登山节。
日本第一高峰是本州岛中部距东京约80公里的富士山,它是日本的骄傲和象征,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山"。过去,日本人把登上富士山视为壮举,男子汉只有登上这座"圣山"之巅,才不会被人讥讽"没出息"。
在登山节里,富士山下分外热闹。不仅居住在近处的日本人全家出动,而且不少精力充沛的青年人从老远的都市或乡村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登山活动。年轻人在野外露营,在碧波荡漾的富士五湖中游泳、垂钓,在山间温泉洗浴,领略湖光山色,观看山间飞瀑和日出胜景,山上山下一派热闹、欢乐的气氛。
3、盂兰盆节 8月15日左右
是日本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名"魂祭(鬼节)"、"灯笼节"。原是佛教徒为追祭祖先之灵、祈祷冥福而举行的仪式。日本人相信,若没有人为死者的亡灵祈祷,那些亡灵便永远得不到超度,抚慰亡灵会使自己生活得更美好。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庆典,香火越来越旺,成为日本人家庭团聚、合村娱乐的日子。
盂兰盆节正好赶在暑假,因此大多数家庭打点行装准备长途旅行;在外工作的人回到故里家乡,参加盂兰盆节庆祝活动。
4、法国全民音乐节
每年的6月21日是法国宣布夏季开始的日子,法国前文化部长贾克朗决定在这一天举办全民音乐节,这一习惯也就延习下来。每年6月21日,从晚上8:00到第二天凌晨2:00,所有专业、业余、半专业或半业余的音乐团体走上街头,向公众演出。古典的、现代的、严肃的、流行的均粉墨登场,煞是热闹。那天我们是晚上10:00出门的,在往常这个时候地铁里已没多少人了,而那天却人满为患,并以年轻人居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看就知道是上街凑热闹的。在塞纳河边我们正巧赶上了激昂的流行音乐大游行,尽情尽兴地狂歌劲舞了一番,结果最后只得与许多法国青年一样在MONTPAMASSE火车站露宿了一夜---地铁已经收班。
5、复 活 节
复活节亦称“耶酥复活瞻礼”,或“主复活节”。是为纪念耶酥复活的节日。3,4月间的复活节节期不固定,随春分月圆的变化而变化,为每年春分(3月20日或21日)那个月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介于3月22日及4月25日之间,次日星期一放假。
复活节的主要特征是复活节彩蛋。
6、圣灵降临节亦译“圣神降临瞻礼”,基督教重大节日之一。教会规定每年复活节后第50日为“圣灵降临节” ,又称“五旬节”(犹太人的)。圣灵降临节为复活节后第七个星期日,该节法国放假两天。
7、耶稣升天节
又叫“耶稣升天瞻礼”或“主升天节”,是基督教纪念耶酥“升天”的节日。复活节后第40日(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定为“耶稣升天节”。这个节日大多是在星期四,法国人放假一天。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來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十九世紀,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來了。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第二课时:日常习俗&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日常习俗,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
2、了解世界各地日常习俗,培养学生懂得尊重别人风俗习惯的意识。
3、通过学习,知道用不同习俗来招待不同国家的客人。
活动重点:
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世界各地的日常习俗。
活动难点:
了解世界各地习俗,懂得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日常习俗。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俗并制作课件、 头饰等道具
2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习俗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国家里朋友之间见面时,会有什么样的礼节呢?是不是其他国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习俗呢?
那你们还知道哪些见面时的习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握手   拥抱   合十礼   亲吻
教师、补充(有趣的,例如:在叙利亚人中有见面握手、拥抱和亲脸的习俗。同事和朋友间一般见面用握手表示欢迎。亲朋好友在久别重逢或出远门时,便会热烈拥抱并吻腮三下。对外宾,第一次见面,一般用握手表示欢迎。如系第二次见面,则热烈拥抱并亲脸,一般亲两次,先左后右,如两人友情很深则为三次(左、右、左)。男、女间用握手表示欢迎。
每个国家的习俗并不相同,除了我们前面说的节日礼节外,今天说到的日常习俗也不相同。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几个国家了解一下它们的日常习俗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情景模拟,了解其他国家日常生活习俗
(一) 出示路线,学生自主选择
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条旅游路线,
中国&&&&&&&&& 日本
中国&&&&&&&&& 韩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其他国家
选择你喜欢的旅游路线,马上出发。不过去之前你可要先了解一下你的目的地有哪些习俗,可不要出笑话啊!
(二)分组交流,完成任务
1 、根据你课下了解到的知识,小组内交流一下完成表格。
2 、小组选派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3、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学到了很多有关不同国家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国家的人接触越来越多,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外国小朋友,只有了解了他们的习俗,我们才能和他们更好的交流。看着不就来了一群外国小朋友来我们学校参观!
&三 、 创设情境 体验交流
这里面有日本小朋友和美国小朋友,你们该怎样和他们打招呼呢?哪些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
1、学生表演(指名、同桌间)、评议
中午了,我们该为他们准备午饭了。我们知道日本小朋友和我们的饮食习俗差不多,那美国小朋友呢?
3、学生探讨& 教师指导
美国小朋友爱吃西餐,你们知道吃西餐时要注意什么吗?
4、表演评议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五、课外延伸
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他们特有的习俗。希望大家利用课下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手段尽量多的去了解这个世界,到那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精彩。
参考资料:
刀与叉的使用方式
英美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吃肉菜时,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吃饭时,利用叉子的背面舀起来吃虽然不是违反餐桌的礼仪,不过看来起的确是不怎么雅观。吃米饭之类的料理时,可以很自然地将叉子转到正面舀起食用,因为叉子正同的凹下部位正是为此用法而的。这时候,也可利用刀子在一旁辅助用餐动作。将餐盘上的料理舀起时,利用刀子挡着以免料理散落到盘子外面,如此一来就可以很利落地将盘内食物舀起。如有淋上调味酱的料理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调味酱,再以汤匙或调味酱用汤匙将料理与资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汤匙淋上调味酱后食用,则是错误的动作,因为这样一来,在料理送往口中时,酱料会滴滴答答落得到处都是,搞得一团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时,以左手持用叉子,将食物置于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与朋友聚餐的轻松场合,如果不须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进餐。饭应以正面叉腹而非叉子背面舀起,这样可以比较容易食用,而且也较优雅自然。当盘子内的细碎食物聚集时,可利用刀子挡着,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汤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将料理聚集到汤匙上,再以汤匙将食物送入口中。调味酱用汤匙与一般汤匙的用法是一样的。应利用叉子将料理推到调味酱汤匙上食用,而非以叉子叉住料理再以调味酱用汤匙淋上酱料,因为后者是违反礼节的。
日本人见面多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男性鞠躬时,两手自然下垂放在衣裤两侧;对对方表示恭敬时,多以左手搭在右手上,放在身前行鞠躬礼,女性尤其如此。在国际交往中,日本人也习惯握手礼,尤其是年轻人或和欧美人接触较多的人,也开始有见面握手的习惯。名片交换是以地位低或者年轻的一方先给对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一种礼节。递交名片时,要将名片正对着对方。名片在日语中写为“名刺”,女性大多使用比男性名片要小的名片。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在与日本人交谈时,不要边说边指手划脚,别人讲话时切忌插话打断。在交谈中,不要打听日本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私事。对年事高的男子和妇女不要用“年迈”、“老人”等字样,年事越高的人越忌讳。日本人姓名一般是三至六个汉字,姓在前,名在后。通常对人只称姓,不呼名。日本人在节庆日和某些重要场合爱穿传统服装——和服,配以木屐。
日本人给老人祝寿,是选一些有特定意义的年岁。如61岁为“还历”,意思是过了6O为1岁,返老还童;7O岁为“古稀”;77岁为“喜寿”;88岁为“米寿”,因汉字“米”拆开可变成八十八;99岁为“白寿”,因为“白”字上面加一横为“百”。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4”的发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时,要避开4层楼4号房间4号餐桌等。日本商人还忌讳“2月”、“8月”,因为这是营业淡季。另外,讨厌金银眼的猫,认为看到这种猫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对中国的绍兴酒、茅台酒非常感兴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讲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还有“忌八筷”的习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时,还忌用同一双筷子让大家依次夹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饭里。
把书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给日本人,是受欢迎的。我们中国人喜欢把印章的边缘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苍劲。如果这样送给日本朋友,对方就会不高兴了,他们认为这种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美国人对握手时目视其它地方很反感。认为这是傲慢和不礼貌的表示。忌讳向妇女赠送香水、衣物和化妆用品。美国妇女因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他们不欢迎服务人员送香巾擦脸。
在美国千万不要把黑人称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词,黑人对这个称呼会坦然接受。因为Negro主要是指从非洲贩卖到美国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谈如此,跟黑人交谈更要如此。否则,黑人会感到弥对他的蔑视。
忌讳别人冲他伸舌头。认为这种举止是污辱人的动作。他们讨厌蝙蝠,认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征。忌讳数字“13”、“星期五”等日。忌讳问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忌讳问妇女婚否、年龄以及服饰价格等私事。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肃穆的象征,是丧葬用的色彩。特别忌讳赠礼带有你公司标志的便宜礼物。因为这有义务做广告的嫌疑。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早餐用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用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也可点菜,价格一般比较低廉,点菜价格最高。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至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他们在临睡前有用点心的习惯,成人用水果、糖果,孩子用牛奶、小甜饼。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食品,如凉拌菜、嫩肉排等,热汤也不烫。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煎、炸、炒、烤为主要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他们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美国人喜欢吃糖醋鱼、咕噜肉、炸牛肉、炸牛排、炸猪排、烤鸡、炸仔鸡等肉食菜品。美国人爱用冰水、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威士忌、白兰地等饮料,喜欢在饮料中加冰块,不喜欢饮茶。饭前用蕃茄汁、橙汁等开胃饮料,吃饭时用啤酒、葡萄酒、汽水等饮料,饭后用咖啡,很少用烈性酒。美国人不爱吃猪蹄、鸡爪、海参、动物内脏、肥肉等。烹任时不放调料,调料放在餐桌上自取,有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部分美国人喜欢吃蚯蚓、罐头、饼干。制作凉莱时,一般用色拉油、沙司作调料。不少人喜欢吃我国的粤菜、川菜以及甜酱、蚝油、海鲜酱等。喜欢用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烈性酒混合调制鸡尾酒。应邀到他人家里用餐,主宾双方都很讲究礼仪。主人会提供各种专门用途的餐具,如冷盘、刀叉、鱼刀叉、肉刀叉、主菜刀叉、水果刀叉、莱匙、汤匙、咖啡匙等,客人如不认识餐具的专门用途,可仿效女主人。餐巾铺在膝上,不能用餐巾擦餐具。坐姿要端正,手臂不能横放在桌上。只有当女主人动手,其他人才开始进餐;女主人离座,其他人才能离席,不可中途离席。欧洲人进食时是一手拿刀,一手拿叉,美国人只用一只手轮换用餐具,另一手则放在膝上。面包要掰成小块食用。喝汤、咀嚼时不能出声,更不能打喷嚏、擤鼻子、咳嗽、打隔、剔牙。渣滓不能直接吐在盘中,要用叉接住后放入盘中。席间,应当称赞女主人准备的菜肴,并尽量吃完盘里的饭莱。餐后要与主人交谈片刻,之后告辞,但不可久留;告辞时应感谢主人款待。与主人不太熟悉者,事后还应尽早打电话或寄短柬表示谢意。如果客人比较多,应等年长职位高的客人告辞后,方能告辞。在家宴请客人比在餐馆宴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因为家里气氛更加亲切友好。家宴分两种。第一种是家庭用餐式,主宾在长方形饭桌旁就座,主人为客人盛食物,或将食物盛在盘中,依次传递取用。第二种是自助餐式,食物置于餐厅另一桌上,主宾各自去取用。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著称。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喷嚏,应致歉。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一般是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
美国人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称呼长者忌用“老”字。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在公众场合抽烟,要征得在场其他人的同意。美国人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待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美国人衣着随意,在公众场合穿各种服装的都有。大多数时候喜欢穿T恤衫、夹克衫、牛仔裤、运动衫、旅游鞋。着装讲究整洁。男式裤子不能露出衬裤,女子裙装不能露出衬裙。裙子要盖过丝袜口,女式短裤不能配高跟鞋,否则会被人误以为应招女郎。涂眉画影,口红浓重,也是应招女郎的标志。任何人都不能在公众场合穿背心、睡衣。美国人的服饰追求体现个性、气质、风度,讲究舒适,在西方率先以简洁朴实的服装取代名牌服装。在正式社交场会注重着装,宴会上都有着装要求。
美国人的姓名按教名、家族名、姓排列。教名是法律认可的正式名字。中间名不作称呼,一般用缩写。美国法律规定妇从夫姓,离婚后也沿用前夫姓。喜欢用名人和长辈的名字为小辈命名,如用长辈名字,则在该名字前加“小”以示区别。亲友间可用昵称。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他们平时晚睡晚起,但时间观念强;约会要事先预定时间,一般不迟到。非正式私人邀请,可用电话或信函,明确告诉时间、地点。正式邀请要用请柬;接到邀请,要回柬致谢;若不能应邀要说明理由,并致歉意。上门作客不可早到,可迟到5至10分钟,迟到15分钟以上应打电话给主人通报。夜间造访主人不能穿睡衣接待客人。上门作客不一定带礼品,也不可在其他客人不送礼时单独送礼。礼物可以是一瓶酒,或给女主人的一束鲜花等。公务送礼的礼品可以是日历、钢笔、精装日记本等文具。一般不在公开场合送礼。会议礼品在会议结束后送,如在告别宴会上送。美国人喜欢充满友情的礼物,礼物讲究包装,即使是选给亲友的礼品也要附上礼品卡;送礼目的要明确,否则会令人莫名其妙。蛋糕、点心、巧克力、乡土工艺品、书籍等,均可作为礼品(用单数);探望病人一般应送鲜花;在公务中不可送贵重礼品,以避贿赂之嫌;礼品上不能有送礼单位的标志,否则有广告之嫌;男子不可随便送香水、化妆品和白玫瑰给女子(这些是送给恋人的礼品)。受礼时要当场打开礼物,致谢和赞美礼物;受礼后不必马上回赠。应邀赴宴时,情真意切的祝酒词是最好的礼品。平时最好的送礼方式是请人吃饭、喝酒或去别墅共度周末。收到礼物、应邀赴宴、受人帮助之后,都要写信致谢。除了约定由谁请客之外,一般一起到餐馆用餐,都是各自结帐。
在公共场合,美国人特别尊重女性,处处女士优先。在社交场合,男士对女士要谦让、关照;行路时男子走人行道外侧;入座时先让女子坐下;进门时男子应先行并为女子开门;上、下楼梯或乘电梯时要让女子先行;用餐时请女子先点菜;告辞时让女子先起身;陌生女子失落东西,男子也应为其拾起归还;与女士打招呼,男士必须起立。
去亲朋家作客,进门时要擦去鞋上泥土、脱帽,湿的雨衣雨伞要放在室外。进门应先问候女主人,再问候男主人。宾客较多时,可以只与主人和熟人握手,对其他人只需点头示意即可。要多谈众人感兴趣的话题,不要只讲自己感兴趣的事。作客时不可随意翻动主人的东西、抚弄摆设,也不能打听摆设的价格。在主人家打长途电话,要征得主人同意,并留下电话钱,说是给主人的孩子买糖果用。作客时不宜久留;主人没有留客用餐,客人则应在用餐时间之前告辞。会抽烟的客人应接受主人敬的烟,而不能抽自己带的烟。美国人重视生日,尤其是孩子的生日。应邀出席生日聚会的客人应送礼以示祝贺。
美国的节日比较多。7月4日为美国独立日。美国的政治性节日还有国旗日、华盛顿诞辰纪念日、林肯诞辰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等。2月14日为情人节,在这一天,恋人之间都要互赠卡片和鲜花。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是美国的法定节日。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也叫火鸡节,是北美洲特有的节日。这一天也是家人团聚、亲朋欢聚的日子,还要进行化妆游行、劳作比赛、体育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十分热闹;火鸡、红莓苔子果酱、甘薯、玉米汁、南瓜饼等节日佳肴让人大饱口福。12月25日为圣诞节,是美国最盛大的节日,全城通宵欢庆,教徒们跟随教堂唱诗班挨户唱圣诞颂歌,装饰圣诞树,吃圣诞蛋糕。
美国人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他们将黑猫从面前经过和打破镜子视为凶兆。将蝙蝠视为凶神形象。忌在街上走路时啪啪作响。忌用一根火柴为三个人点烟。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小学名师教学网文章评论
综合学科导航
综合学科专题
&&(123)&&(121)&&(99)&&(129)&&(144)&&(88)&&(66)&&(138)&&(61)&&(65)
&[]&[]&[]&[]&[]&[]&[]&[]&[]&[]
&[]&[]&[]&[]&[]&[]&[]&[]&[]&[]
&[]&[]&[]&[]&[]&[]&[]&[]&[]&[]
&[]&[]&[]&[]&[]&[]&[]&[]&[]&[]
&[]&[]&[]&[]&[]&[]&[]&[]&[]&[]
本站部份图文由网上收集,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即时通知,本站将立即删除!
小学名师教学网提供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等各科教学资源。网站ICP备案:冀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捡钻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