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翻译中哪一句最能对家渴望的景物

急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的那一句最能表达那种凄冷悲凉的心境?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急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的那一句最能表达那种凄冷悲凉的心境?
急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的那一句最能表达那种凄冷悲凉的心境?
断肠人在天涯.前面几句都是写景.用哀景衬哀情.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漂泊异乡,凄冷悲凉之情在此处得到升华.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借景抒情的时候,非常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层次感进行分析。中国论文网 /8/view-3717726.htm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景物描写;层次感  虽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共有三首,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却是第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对于另外两首:“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则知之甚少,致使人们提及《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马上想起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各家在选编马致远作品的时候有所侧重,对后面的两首只字不提,例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只收录了2首马致远的小令,一首是《寿阳曲·远浦归帆》:“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另一首就是《天净沙·秋思》的第一首“枯藤老树昏鸦”,而马致远的另外113首小令,对于读者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  而更本质的原因,是第一首的景物描写比后面的两首更加具有层次感,从而营造了苍凉衰败的意境,抒发了悲戚哀怨的情感,成为悲秋的名篇。  悲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后,骚人墨客在仕途无望之时,都会像宋玉一样,借景抒情,把秋天的景物着力渲染一番,以抒发他们心中的那份悲凉与绝望。《天净沙·秋思》作为“秋思之祖”,其精妙处,却是在秉承这一传统的同时,不是单纯地排列景物,而是十分注重景物的层次安排,形成了时间与空间、人与物、个人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相交织的立体画面,使全曲的抒情效果远远好于后面的两首曲子,更加具有艺术震撼力。  虽然学术界不乏对该首小令的溢美之词,如刘大杰先生认为,“《天净沙》一曲,更为杰出,在短短二十八个字里,刻画出一副非常真实动人的秋郊夕照图,由苍凉的景色,反映出旅人飘泊的情怀。作者将许多自然的鲜明形象,精巧地凑合组织起来,灌输着富于诗情的血液,使那些孤立的现象,形成一个有机地不能分离的整体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874页)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说:“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下编第一册95页)  但都是单纯地分析景物本身,没有关注景物之间的层次安排,因此也就不能从层次感的角度对该首小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一、时间与空间层次  在该首小令景物描写的层次中,最直观的是景物的时间与空间层次。时间的层次体现在瞬间被定格的景物中,如果说“枯藤老树昏鸦”体现着生命由繁茂到衰亡的漫长时间和自然界昼夜交替的时间变化,那么“古道西风瘦马”,则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漫长进程和自然界季节的时间变化,而且包含着个人艰难求索、奋斗与追求的漫长时间。“夕阳西下”同样表现了自然界的昼夜交替,但较之“昏鸦”的“昏”,却更加直接地把趋近黑暗和绝望的感觉写了出来。伴随着这些代表时间的景物,是直接代表空间的“天涯”和展示空间布局的或高高挺拔或曲折扭曲的老树、或精致或简陋的小桥、或湍急或舒缓的流水、或富贵或清贫的人家,还有直通天涯、漫长不知所终的古道。这些景物,把时间和空间灵活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视觉上的立体交叉的画面,时间决定着景物,而景物又在展示着空间的同时,体现着时间,时空的层次感非常分明,不待辨析自能一目了然。  二、人与物的层次  人与物的层次,是该首小令景物描写的第二个层次。在秋夕羁旅的画面中,我们既看到了作为植物的枯藤老树,也看到了作为动物的昏鸦瘦马,甚至还有无生命却永恒存在的西风、夕阳、流水,在这些自然物之外,作为统领全篇的,则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令中所有景物中的“物”,都不过是为了有情的“人”而存在。不是所有的秋景都令人伤情,刘禹锡《秋词》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由于人的断肠,才从众多的秋景中,屏蔽了令人愉悦的景物,而选择了令人伤感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瘦马,所有的植物与动物的景物,都是为了指向断肠人的这份孤独与痛苦,那匹瘦马,载着也许是失意也许是从未得意过的文人,不知道是从繁华的都市走出,还是继续向诱人的官场走去?没有衣锦还乡,没有意气风发,瘦马的落魄,既是断肠人的落魄,昏鸦的归巢,既是断肠人思乡的写照。小桥边的人家,那份温馨与宁静,正是天涯游子心中企盼的港湾。人与物相伴,物与人相衬,既相分别又相依存,层次分明而又情感相通,共同营造了凄迷哀怨的意境,  三、个人与群体的层次  小令中景物描写的第三个层次,是个人与群体的层次。“小桥流水人家”中,代表从此岸到彼岸的希望的桥、代表着生命力的流水、代表着多人一起生活的人家,共同构成一幅温馨幸福、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画卷,属于群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则属于个体的层次。多少文人墨客抱着兼济天下的雄心,迎着萧瑟的西风,走过漫漫古道;行者本已孤独,那堪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幸福作为陪衬!这时候的诗人,似乎是灵与肉的分离体,他把自己的灵魂,高高飘扬在空中,如电影镜头般俯视着孤独行走在大地上的自我的肉身,在别人幸福的群体生活中感受自我的痛苦的个体人生。  四、自然与社会的层次  小令中最高境界的层次感,是具有深奥哲学韵味的自然与社会的层次。作者以天地人的大视角,洞察自然、社会、内心的一切存在和变化。自然界的秋天,西风凋落了曾经繁华丰硕的树叶,老去了曾经挺拔粗壮的树干,也枯黄了曾经柔软缠绵的青藤,在这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化中,一切都无能为力。正如李白《日出入行》所感叹:“谁挥鞭策趋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季节在变换,日月在更迭,夕阳的余晖,挽不回曾经的光芒,黄昏中鸣叫的乌鸦,寻找着归巢的温暖,小桥下的人家,勾起了旅人思乡的情感,也许一切都很平凡,也许没有厚禄高官,但是,一家人共处的天伦之乐,会引起多少漂泊者发自心底的艳羡?  在枯藤老树昏鸦这样衰败的自然景物中,大地苍凉、流水无言,羁旅的愁思,如浓雾般笼罩着画面,并从画面中弥漫开来,丝丝缕缕、游荡漂浮,浸染着每一位读者的情绪。作者通过自然与社会的景物描写,将多层次的开阔的视野与细腻的情思相结合,抒发诗人的落魄失意情怀。诗人通过一个个自然和社会的景物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抒发出悲戚低回、忧郁伤感的情绪。  王国维评论《天净沙·秋思说》: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与人间词》45页)。正是由于马致远借鉴了唐诗借景抒情、以情取景的特点,才能在写景的时候,将景物的层次感很好地展现出来,使得本首小令情景交融,成为悲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2]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二版.  [3]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常晓婷,女,1985年生,铁岭人。2007年毕业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为大连沙河口区金贝贝潜能开发幼儿园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当前位置: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4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4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小题1:小令中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1分)小题2: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季节的什么图:&&&&&&&&&&&&&&&&&&&&&&&&&&&&&&&&(1分)小题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小题1:人家&小题1:深秋晚景图&小题1: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小题1:试题分析:漂泊在外,有家不能回,看见“人家”一下就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点评: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诗句中的关键词句和生活体验来提取关键信息。小题1:试题分析:由“枯藤”可知季节应该是深秋,“昏鸦”、“夕阳”则表明时间已到黄昏或傍晚。考点:点评: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诗句中的关键词句和景物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中原句来分析。有时候作者的情感表现得很明显,有时候又很隐晦,要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4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古诗分类: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d.省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寓理于事: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2、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4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8854181418195732203558200954174652羁旅只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哪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愁思。_百度知道
羁旅只人每当孤独愁苦之时往往会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哪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愁思。
提问者采纳
断肠人在天涯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三天三夜丨free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天净沙秋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