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是什么顺序的信使分别是什么花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春夏秋冬》之春篇1-4
《春夏秋冬》之春篇
纺棉线,织粗布(春之1)
这是年后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墨竹和沉香来看水仙,老远就听见嗡嗡嗡的声音从水仙家的西院里传出来,墨竹知道这是姐妹们纺线车子发出的声音,透过声音的长短和轻重缓急,墨竹甚至能猜测到水仙的右手在如何摇动、左手在拉长和收紧的姿势和表情。对于纺线,沉香曾听说过,但没有真正见过,墨竹见过,却从没有亲手操作过,这次来水仙家主要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村姑们从纺线到织布的全过程。
西院的大门敞开着,墨竹和沉香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屋门口,不想惊扰了屋里那悠扬和谐的氛围,二人就静静地站在门外欣赏。但见那水仙,右手在摇动着纺线车的把柄,左手拿捏着一根“谷椎”(棉花细卷)轻轻地向后拉,一根白色线条连着“纺线轴子”(锭子),棉线从棉卷里被抽了出来,锭子在不停地旋转,棉线在不断地变长,待到左手向后拉到不能再拉时,水仙那摇纺车柄的右手突然停了一下,并往回倒转了半圈儿,左手拉着的棉线便从锭子的尖部脱穗(卸)下来,然后水仙把左胳膊向上一拾,再往前一送,右手重新摇动纺车把柄,这条棉线就缠到了锭子上。以上动作不停地反复,锭子上缠着的棉线渐渐在增多,逐渐变成一个锥形的大线团,墨竹知道,那线团叫“线穗子”,是将来织布时最基本的线材原料。
看着菊花嫂子的线团盈满了线轴子,墨竹明白,菊花嫂子马上就要卸下线穗子了,二人随即走进了西堂屋里,众人就都站起来让座。一番简单的寒暄后,墨竹对菊花嫂子说:“不能打扰了你,你还是继续卸线穗子吧,沉香还没有见过呢!”菊花嫂子就去动手卸线穗子,墨竹向沉香解释说:“把棉花团絮拉成了线条子,纺成线穗子,这是极重要的一步,然后用“拐子”将线拐到篗(yue)子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了。”沉香感到好奇,就凑过去看那纺线车子的结构,见那车子由脚架、支架、大转轮和纺线轴子组成,“工”字形脚架帖稳地面,长约1米,宽约4公分,主体支架固定在脚架上,大转轮通过主轴从转轮中心孔连接而安放在支架上,手动把柄安置转轮旁,脚架的另一头镶上一小铁扣,用于安放盘线轴。最有诗意的是那大转轮,由十几条长木片交叉组成,皆是桃木制作,转动起来犹若开放着的花瓣,而长长的纱线和锥形的线团以及摇动的手柄之间形成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和着嗡嗡嗡的声音,几只纺线车子交相呼应,声音传出老远老远,那简直就像是一个演出乐队。墨竹看着看着,思绪被带回到了童年外婆家的纺线车边。
不知多少个夜晚,外婆伴着煤油灯,摇着纺线车,和着纺车曲,给依偎在她身旁的墨竹讲嫦娥奔月、狐狸偷鸡、猪八戒娶媳妇……那纺线车的“嗡嗡”声,时急时缓、时高时低,好似一架钢琴,奏出了人世间最优美最动听的乐曲,又像是一首优美的催眠曲一次次把墨竹带入进故事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纺纱车唱个不停,灯光下外婆纺线时摇曳着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墨竹的脑海里。外婆用纺出的纱线换钱养活了四个女儿,用善良的品格和豁达开朗的性格感染着下一代,纺纱曲也曾伴着墨竹走过了童年。
沉香的一句问话把墨竹又牵回到眼下的现实中。沉香问:“一个人一天能纺出多少线?”水仙说:“菊花嫂子的手最快,一天能纺八两。”沉香感叹说:“纺线,看起来很优美,听起来像音乐,就是太辛苦了。”水仙补充说:“关键是菊花嫂子纺出来的纱线细而均匀,若像我纺的那样粗而丑,她一天可以纺一斤。”看着水仙左手下侧薄篮子里的“谷椎”,沉香继续问:“从棉花桃子到谷椎也需要不少的程序吧?”墨竹说:“是的,中间要经过摘棉花,脱去棉籽,弹棉花等多道工序。”墨竹以行家的口吻继续说:“脱去棉籽要用脱棉器,有人工手摇或脚踏操作,设备结构很简单,通过皮与铁互相滚动,挤压棉花,使棉子分离出来。而弹棉花就相对说复杂些,需要弹棉花弓及辅助工具小橙和击棰,将脱去棉子的棉花中的纤维松开,再将弹好的棉花搓成谷椎……”“以上只是纺线前的工序,布匹是怎么织造出来的,那就更复杂了,从纱线到上机,中间还有很多环节,我也没有亲眼见过。”墨竹不无遗憾地说。菊花嫂子对墨竹说:“你们今晚就别回学校了,正巧我明天接了一个牵布和浆纱的活,你们就留下来看看吧。”当晚,墨竹和沉香就都住在了水仙家,好姊妹一夜话语不提。
第二天果然风和日丽,菊花嫂子按照承诺为赵四家的开始做织布前的最后准备,这些活本是夏天就接了的,一直拖到今天才真正进入织布前的最后几道工序中,若不是看着墨竹和沉香的面子,如实说,菊花嫂子还是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牵布”和“浆纱”的。所谓牵布,说来应该叫钎经,即上经线,就是织布时纵向滚动着的经线。牵布用的设备结构更简单,在地面上,两端各有一个木板,板上钉着一排钉子,菊花嫂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端有一个铁钩子,钩子钩住篗子上的纱线,菊花嫂子来回跑动,将篗子上不同颜色的纱线用竹竿牵引着挂在两端的木板钉子上,将棉线拉直成经,作为织造时的经线。牵线要用手执线,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牵出的经线松紧不一,织布时易被梭子打断。经线做好后,要给经线上浆,即用稀面糊将经线浆刷一次,面糊过稠,经线就脆,易断线;面糊过稀,经线就松,也易断线。所以,每一步,看着简单,做起来其实都很讲究,凭的就是手感和经验,所以这织布的活,一般的人是做不来的。翰林旺村就菊花嫂子一个织机,是从娘家继承来的,大的活一般也不敢接,就是为街坊邻里们织造一些平纹的布匹罢了,真正要纺出有多色花纹的布匹,还是要到河东新官庄去。一切就绪后,菊花嫂子对墨竹说:“过半个月你们再来吧,那时我今年的线就都纺好了,到我的织布房里,我教你们织布,不把你们看够累烦了就不让你们走。”
两周后,墨竹和沉香再次来到了翰林旺,菊花嫂子从柜子里抱出了一叠鲜艳的花布,那是老粗布,是从河东新官庄老鞠家织的。菊花嫂子说:“这老粗布,透气性好,吸汗,有弹性,冬暖夏凉,不倦边,据说还延年益寿,促进睡眠那。”沉香问:“真有那么神奇么?”墨竹说:“老粗布采用纯棉纱为原料,全部工艺都是纯手工制作,不像的确良或涤纶布什么的用化纤制成。你看这布,线粗纹深,布面就像是一个按摩垫子,对人体皮肤真的有按摩作用呢。”沉香用手抚摸了一下,果然柔软舒适,但见那线条细密,纹络清晰,图案优美,她真的不敢想象是菊花嫂子这样的农村妇女用手织造出来的,就自言自语说:“织成如此巧夺天工的布,要花费多少工夫啊!”墨竹说:“是的,这老粗布的织造工艺的确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每道工序里还有很多细微的道道,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菊花嫂子会大部分工序,但是,对提花技术,她还只是见别人织过,自己还只能织造一些平纹的,最多可以织出汉纹状的布匹。
沉香问:“那布面上的图案是怎么织造出来的?”墨竹学过丝绸织造,对于一般的纺织工艺自然不是外行,就主动回答说:“从理论上说,手织布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而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老粗布用色大都以红绿搭配,黑白相间,蓝黄穿插,图案色彩明快;染色大都为蓝、槐黄、榴黑、豆灰、泥紫,色调古朴典雅。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极具有艺术魅力,看上去才更让人感到亲切自在。”
老粗布中最简单的是平纹胚布,织好后再染色,稍复杂一点的是有汉纹图案的,色彩从单色到双色、三色,官庄街上的机匠老鞠家能靠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多种基本纹样经过织布妇女的巧手组合,再加上经纬纱线色彩的不同变化,就能织出质地柔软,色泽艳丽,图案变换多端,风格粗朴豪放的布来。
菊花嫂子使用的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织布机,通过脚踏起综将经线提起、左右手抛梭引纬线,另一只手腾出空来用力向内推压紧纬线,将经纬棉线在综框和梭子的上下左右穿插中就纺织成了布,然后慢慢将其卷在滚筒上,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将织好的胚布剪下来就是了。织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脚踏。织布用的绳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紧;推得轻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这些当然凭的是手感和经验。最后是修整布。先将布上小疙瘩刮掉,再将布密闭在缸中,燃入硫磺,布被熏白后,再取出,喷浆厚折叠,放到石上洗净、捶扁,就可以使用了。
菊花嫂子一天能织出2斤线的布,在花园管理区一带还不是最快的,但织造出来的质量却是数得着的,因此,来找她织布的人就特多。墨竹问起菊花嫂子那些老粗布的历史,菊花嫂子却说不上来,反问墨竹,墨竹说:商周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就已出现了一种木质纺织工具——腰机,结构极为简单,在使用时席地而坐,相当于用手穿针引线罢了。而汉代出现斜梁机,机上卷经轴、木综、蹑等关键部件均已具备,使用时可以手脚并用,大大加快了纺织速度。欧洲直到6世纪才出现,13世纪才被广泛运用。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量种植,勤劳的中原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织工艺,形成棉锦,到了清代老土布已经作为贡品晋献朝廷,成为御用之物了。菊花嫂子说:“现在能像官庄街上的鞠老爷那样能手工织出上千种图案的织匠极少了,下一代已没有人愿意学了,再不找好传承的后人,就会失传了。”菊花嫂子突然站了起来,走到墨竹身边,拍着墨竹的肩膀说:“妹子,你是懂文化的,对这些又感兴趣,请你务必把这些写到书里去,鼓动着更多的人来传承这些工艺,再这样下去,那些织机房和染坊等就都没有人去做了。”
菊花嫂子在一边说,墨竹就在一边记录,怕忘记了,墨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织布的主要工艺和工序如下:织布工艺分胚布和色织两种,其中织布工艺如下:
(1)整经:将原纱(筒子纱)透过纱架转换成经纱的一步过程。
(2)浆纱:浆整经完后的纱线或染后的纱线(经轴纱)挂在浆纱机的纱架上。将原纱的纤毛经过浆液的压缩,使纤毛伏贴不致于在织布机上因摩擦起棉球。
(3)穿综:浆原纱穿过停经片、综丝及钢筘等三样附属配件以便于织造。
(4)综丝:改变织布织纹的设备之一,配合织机的桃盘、提综即可完成织纹变化。
(5)钢筘:配合纬纱的输入及提综的变化即可完成织布的动作。
(6)上机:将穿综穿好的轴纱透过上机车的载运,挂在织布机上的一种动作。
(7)自接:浆纱后的经线不必透过穿综而直接以打结机的动作完成。
(8)织布:将穿好的轴纱于织布机上配合纬纱的输入及织布机的运转完成织布的过程。
【备注】:
1、秋后摘棉花景象:棉花的花,红、黄、白、紫色都有,棉花地里美丽故事;增加摘花椒的过程。
2、轧棉花、弹棉花:把棉花里的棉籽去掉,用弹棉花机或弹棉花弓把棉花“弹熟”。用络车络线,从线穗子到篗子上落线。
3、喂牛,牛槽子,牛栏,牛梭头,铡刀,须草,春秋冬三个季节不同。
惊蛰,二月二日龙抬头(春之2)
往年的二月初二,多半是春暖冻解,雁阵北飞,耕牛遍地,即将进入整地播种的时节了。可是,今年的季节来得晚了些,雨水刚过,惊蛰未醒,人们还浸囿在隆冬的气氛中,对于二月二日的渴望和寄托就显得尤其郑重。沂蒙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蝎豆。”之说,这所谓的蝎豆,就是炒黄豆,不过是放了盐或糖,分咸的和甜的以及原味的三种炒法罢了,条件差点的人家靠炸玉米花或炒一些花生米来充数。但是,水仙爹娘对二月二日却是一向认真的,不仅要炒黄豆,还一定要做面旗子——就是用各种杂粮面粉制作的甜面片。
正月里的最后一天,水仙娘让水仙和水藻取了绿豆、琶豆和豇豆等豆子到碾上去掐碾(压碾),自己从里间的泥缸里瓦了两瓢子黄豆泡到一个三盆子里,两手捧起豆子在水中漂洗,然后用笊篱去捞,捞出来的豆子放到另外一个瓷盆里,水中放入食盐,泡上大约两个小时,然后再捞出来放到晒麦子的箔棚或篦子上去晾晒。等水仙和水藻把各种杂豆面压好回了家,水仙娘就用细箩放在面案板上去箩筛,然后将箩筛好的细杂豆面和地瓜面以及白面等混合在一起,再加入白糖一起和面,面和好后开始用擀面杖擀,擀好后用菜刀切,一片片平行四边形的绿豆旗子就擀好切好了,然后把绿豆旗子放到秫秸盖顶子上去晾晒。这一切都完成后,水仙娘才开始准备着去纺线。而早在几天前,墩子就缠着爷爷为他做蝎豆罐子,这蝎豆罐子其实就是模拟着泥罐子做的盛放蝎豆的泥罐,只是出口小了些,在出口的两侧,一边捏一个带孔的耳朵,用一根线绳子串着,提在手里很方便。水仙爹对墩子说:“想要做蝎豆罐,你必须到和尚沟去挖黄泥。”因为和尚沟的泥土纯黄干净,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土特粘,经得起火烧,看着也滑溜美观。初一这天,水仙和二嫂一起烙煎饼时,顺便将晒得半干的泥罐子放到木火堆里去焙烤,煎饼烙完后,泥罐子也就熟好结实了。墩子和风菊每人护下两个,一个用于盛放自家的歇豆,一个用于和邻里伙伴们或同学们交换歇豆时用。
初一的晚上,水仙爹娘开始炒豆和面旗子,炒好后放在锅里凉下,只等天明后起来分发给孩子们。久已盼望的二月二日终于到了,起床前,水仙娘心中默默念叨一遍:“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水仙打着灯笼来到西沟的井边挑水,水仙娘则打着灯笼来到每间屋里,举着灯笼照一下房梁,边照边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等天明了,但太阳未出来前,水仙还要陪着娘一起“打囤”,“打囤”也叫“填仓”。她们从灶房里取了草木灰,在院子中间用灶灰撒成五个圆圈,围成一个粮仓的模样,将五谷杂粮放于每个圈的中间,然后压上砖头。再用灶灰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布置好这些后,水仙娘大声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预祝着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囤圆。“打囤”完成后,水仙娘还用草木灰撒在破旧房屋的墙根处,口中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成堆。”说这样做了后,将来小孩子在墙根边玩耍时,即使遇上蝎子蚰蜒等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们的。
吃过早饭,墩子、风菊还有水藻早已等不及了,水仙娘在忙着分蝎豆和面旗子,每个人的蝎豆罐子里装得满满的就不用说了,夸兜里也都装得鼓鼓的。墩子装了蝎豆和面旗子,提着蝎豆罐子就跑出了大门,水藻也带着歇豆来到了学校。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大街上,只要孩子们相遇一起,各自拿出自家炒的豆子和面旗子,比试着谁家的手艺好,炒得好吃。然后相互交换着吃,一起嬉笑着品尝。墩子和风菊走到哪一家,都会学着姑姑们小时那样的念叨:“二月二,炒蝎豆,大娘婶子给一把。”墩子的另外一个蝎豆罐子就是用来向婶子大娘们讨要豆子的,无奈豆罐太小,刚走了几家,罐子里就装得满满的了。
墩子玩得正在兴头上,二嫂老远在喊他,让他回家去理发。因为老百姓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而且习俗说正月里理发会死舅舅,做娘的因此就格外小心。大家一个正月没有理发了,二月二日理发预示着人畜兴旺,因此凡是会剃头理发的人这一天就没有闲着的。柳青在学校院子里摆了两个凳子,他和杨槐一人一把推子(理发刀),孩子们排着队等着,男孩子多半被理成前憋衣头(板刷),用推子推完四周,在头的正前面留一个板刷状的发型,用毛巾抽打一下头发渣子就好了。但大人们剃头就比较讲究,喜欢用剃头刀子刮,身上还要披一件黑色的长袍,用肥皂冲洗好几遍,剃出来的都是一色铮亮的秃子头。
二月初二这天绝对不能动放线车子,也不能动用剪刀和针头线活儿,据说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剪子和刀针等会刺伤了龙的眼睛。水仙娘于是就背着家里老小,把针线剪子等一堆儿的收了起来。连风菊都知道:“纺线车子拧一拧,蝎子蚰蜒结成绳。”还有什么“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水仙家的房子是老旧的屋,房梁乌黑油亮,屋角处难免就会有黑窟窿,偶尔掉下个蝎边虎子(壁虎),足够吓掉女人们的魂儿。可是,玩皮的墩子偏偏就忘记了,动手去拧纺线车子,水藻吓得忙去制止,不自觉地抬头看屋顶的把柴,脊梁骨上就感觉有点痒痒,那蝎子、长虫(蛇)和蚰蜒仿佛就拧在一起向她爬来。水仙娘赶忙点了蜡烛,用灯光照了墙角旮旯和屋梁,嘴里念叨着:“二月二打房梁,蝎子游蚓(蜈蚣)不下墙”。且一边手握笤帚敲打着炕,一边唱着“敲炕谣”:“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念叨完后才感觉放下了心。
二月二,不仅是龙的生日,还是土地爷的生日,老乡们就吃着蝎豆去就近的土地庙烧香磕头,光拜土地老爷还不行,还要到南竺寺进香祭神。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相继来到南竺寺里烧香,试图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这天还不允许喝糊嘟(用玉米面粉做成的稀汤),因为家中水莲属龙,尤其不能喝糊嘟,怕是糊住了龙眼。
听老人们说:“二月初一龙睁眼,二月初二龙抬头,二月初三龙出汗。”据风水先生们说,今年是七龙治水,夏天会发大水。可是,年后,下了那场雪后就不再见雨水,人们担心春旱又会来临,期盼着真的会有龙王带着水来,可是,龙王什么样子,老百姓听了却很是恐惧。三奶奶说:到了旱的年份,一条巨龙飞过后,村头的一个池塘子就被喝干了,可是,到了涝年,一条龙飞过来,一个村庄就被淹没了,今年是七条龙闹春,恐怕又是一个大灾之年了。墩子和风菊等在一边听了,晚上就做恶梦,担心村子会被洪水淹没。
二月初三是文昌(主宰功名之神)君的诞辰日,龚书记读书那阵子,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文人雅士们都会在二月初三这天来敬奉文昌君,求科举登第。新的学期开始了,风菊从后天开始也要正式上学了,早饭后,墨竹和沉香在水仙的引领下来到了南竺寺,她们要共同为风菊举行开笔礼,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礼。水仙二哥说,必须请花园联中最体面最有学问的老师来做,水仙二嫂也不敢怠慢,就委托水仙,在水仙的建议下,墨竹和沉香自然成为被请的老师,仪式主要就是拜孔子像,在文昌殿里默默祈祷,自然少不了敬香、叩头、许愿等一干俗套,二哥二嫂还准备了丰盛的午宴不提。
因“雨水”节气刚过,正是备春耕的好时机。过了二月初三,家家户户的汉子们就开始进入了春耕前的备耕忙碌中。
【备注】:
1、惊蛰,二月二之后,虫子们活泛起来,万一被它们叮了咬了,大年初儿的,咋说咋是晦气。有两种虫子必须在这会儿消灭,那就是在墙壁、明柱缝里、炕被破棉絮里躲着冬眠不醒的土鳖和臭虫,别看它们一个是饿得没了样儿,一个是饿成了两层皮,别信它,它们可是活着有气呢,过一两个月,那土鳖,公的带着翅膀飞,母的跑得快了去了。那臭虫,变着法儿的在后半夜爬到人身上吸血,吃成一个个黄豆粒大小鼓溜溜的小红灯笼。六六六粉,是它们致命的克星。
2、二月二,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王心里愁。”
二月二吃爆米花的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备春耕水仙爹说农事(春之2)
往年,过了二月初二,一般就进入耕牛遍地走的时节了,可是,今年的天气,明显还在春寒料峭中挣扎。到底要不要开工动土,水仙爹在掐着手指头算:兔年的冬至拖到了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一九、二九不出手(11月30日),三九、四九冰上走(12月18日),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正月6日),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正月二十四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二月十二日),如此算来,今年的节气也应该向后拖十天半月才对。可是,勤快惯了的水仙爹却并没有随着季节的拖延而放慢节奏,二月二刚过完,就开始忙着修理耕犁和耙锄,将耕地用的一整套工具试用了个遍,从耕犁的锄头、扶把到耙齿的钝滑乃至牛梭头、牛笼嘴和牛鞭子统统检查了一遍才放心。
节气毕竟还早,墒情也不好,一个正月没有下一场雪,地里干得冒烟。见气温有回升的迹象,水仙爹决定今天从牛栏里、猪圈里向外出粪。牛栏里还好,年前出过一次粪便,干硬的牛粪多半即时用铁锨除到了栏外,猪圈就不行了,靠南墙阴影部分冰冻得如磐石一般,一镢头刨下去,只碰出一道白色的冰点划痕。尽管年初六曾象征性地放过了开工鞭炮,今天才算是开始真正动工出粪,没有料到会冻得如此彻底。水仙爹只好驾起手推车到东沟去推黄土,好推回来垫牛羊猪栏圈。刚走出没有几步,被一群晒太阳的汉子们看见了,老杨波从人堆里站了出来,对着水仙爹讽刺说:“老队长就是和大伙儿爷们不一样,早出工一天,粮食就会多收十份?” 秋树爹听了不高兴,就反驳老杨波说:“自己偷懒便罢,反倒讽刺起别人来了,难道你没有听过《懒汉歌》?”老杨波说:“谁敢说俺懒,到年底俺收的粮食也不比谁家少一两。你说是吧?”老杨波看了一眼傻子大叔,傻子大叔也不回答,反问老杨波:“那《懒汉歌》怎么个唱法来着?”老杨波唱到:“天光露水白蒙蒙,等等日昼日头红。日昼日头猛蒸蒸,等等黄昏开夜工。黄昏蚊子千千万,不如明天起五更。”
水仙爹不想理会他们,看见墙边有一对正在吊秧子的公狗母狗,鄙视地瞥了一眼,嘴里嘟囔了一句:“闲得没事干,故事就来了”。
水仙家里间的墙上挂了一幅老画,是从太爷爷那里传下来的织锦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去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水藻曾多次问过爹:“这么破旧的一幅画还放在那里干嘛用,干脆买一幅新的年画贴上算了。”水仙就对水藻说:“你有没有听说过,旧画更值钱!”水仙爹说:“值不值钱到无所谓的,关键是从你老爷爷那里传下来的,俗话说,‘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别误了农时才是正理,连皇帝老子都要率百官出宫耕地松土,咱们老百姓家就更是马虎不得。万事吃为上,有了吃的国家才安宁。”
转眼又过了大约十天的样子,翰林旺村大面积的春耕开始了。耕地,最苦的并不是人而是耕牛,历来是歇人不歇马,牛的过度的劳累就是必然的了。最糟糕的是,时下是初春,毫无青草之说,天气又干燥,土地僵硬,遇到黄泥地,牛就要使出三倍的力气。水仙爹心疼牛,担心牛累坏了,每每遇到人踩过的坚硬地段就先用镢刨上几镢头,把大的坷垃和泥块砸碎,遇到崖头和崖轮子(田埂),就把老把式都用上,好让牛的负担尽量减轻一些。
耕地到了第三天,已经是人困马乏了,水仙爹和秋树大哥也顾不得脏净,裹了一下棉袄就侧身躺在了地头。秋树大哥低声唱到:“耕地耕三亩哎,日晒皮肉黑哎,耕田耕五亩哎,精疲力竭尽哎。”水仙爹问:“这是什么歌来着?”秋树大哥说:“夏天时唱的《耕田歌》,而今虽然不怕晒,春困秋乏却是比冬夏更加累人。”一犋老牛也在地头喘着粗气,见主人躺了下来,那头母牛想跪下来歇息一会儿,秋树大哥赶忙上前阻止,他明白,一旦让牛趴下了,想再扶它起来就难了。水仙爹说:“就让牛多歇息一会儿吧,过了晌午,我去挑一桶水,再去弄半块豆饼犒劳犒劳它们就好了。”说话间,墩子跟着水仙送饭来了,墩子对水仙爹说:“爷爷,干嘛累成这样子还不回家休息?”水仙爹说:“我的乖孙子啊,你爷我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我为你唱一曲《常年叹》吧。”水仙爹也不去吃饭,却轻轻低吟到:
“田头田尾垦开荒,老婆儿子吃得上;田头田尾旷日晒,老婆儿子无人带;田头田尾不见影,老婆孩子无人管。”唱完了,就对墩子说:“要想不像你爷这样受苦受累,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学你大爷那样到城里去做官,至少和你三姑这样,哪怕做个教师,也省得风吹日晒。”墩子说:“都去城里当官,那谁来种地呢?没有人种地,我们吃什么呢?”水仙爹说:“这个你不用担心,总会有人去种地的,种地是咱庄稼人不得不面对的活儿,历来不丢人,却没有人愿意八辈子都种地。”
水仙爹爱牛疼牛在翰林旺是出了名的,他养的那头黄牛也像他一样雄健而威武,可是,苦了和黄牛配对拉犁的驶牛(母牛),年前刚生过了牛犊子,元气还没有恢复,几天耕地下来,就瘦得不像个样子了,而秋树爹养的那个葩牯(未成年的公牛)偏性情暴烈,死活不上套,无人能驯服。这牛就像人一样,老实人吃亏,那头母牛就不得不受些委曲。于是水仙爹就安排水仙到碾上压上半个豆饼送来,自己挑了水桶去河边挑水饮牛。
看着骨瘦如柴的母牛,水仙爹说什么也舍不得让它继续上犋了。生产队时,他喂过牛,水仙爹曾经多次睡在牛棚里,和牛一起反刍。他做过生产队长,最知道牛的价值,而今,牛被分到各个小组里,牛是自己的了,半夜里还是习惯起来喂牛。水仙爹从不会让牛槽里空着,
头一天,备好铡刀,把水仙二哥叫来一起铡草,水仙爹麻利地揭开花生秧,轻轻摊开秧子,两手抓着草秧子,将根部先递过去,水仙二哥一刀铡下去,带土的根部就扔在地上,手中的秧子连着铡上两刀后,就堆积在另一侧或放在台筐里喂牛用.爷俩一个横向递草,一个上下用力按住铡刀,配合得如此珠联璧合。村民们看了,就有一份庄重和感动,只是表达不出罢了。
出嫁后,一个正月里,秋树都不能住在娘家,年初三到娘家拜完年后,当天就随着白杨赶回了婆家,眼看着爹娘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壮实,大姐秋叶,二姐秋云又离得远,秋树的心思一半就被牵在了前翰林。熬过了二月初二,秋树娘亲自派了秋树大哥接秋树回去,娘俩一见面就泪水汪汪,秋树哭得不成个样子了。秋树娘牵着秋树的手说:“在婆家忙活了一个正月,看你瘦得,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顺便犒劳犒劳吧。”秋树大嫂开玩笑说:“这次一定要住上半个月再回去,马上就熬到“姑奶奶”的份上了。”秋树就问:“侄子辈的,谁家要生孩子了?”嫂子说:“咱大爷家大哥马上就要抱孙子了。”秋树就感叹说:“才出嫁三个月,仿佛过了好几年,人生真是变幻无常啊。”在娘家的日子里,自然少不了帮着娘纺线推磨,但多半是陪着爹娘做些吃喝的事儿,要么就是串门子和水仙等聊天,虽然轻松愉快,心里却有些惦念着白杨和婆婆了,只是不好意思开口说回婆家而已。听说大面积的春耕开始了,秋树赶忙告别亲娘,卷起包袱回了婆家。
玉兰做月子,忙煞接生婆(春之3)
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且说翰林旺村龚书记茂江的孙子媳妇玉兰刚好怀胎十月,马上就要临产。这玉兰又是头一次生产(头生),即将出生的孩子是龚氏家族第四代中的第一个,全家上下自然是忧虑和兴奋交杂。与玉兰一家一起忙活的还有接生婆李婆子,这李婆子可是方圆三十里内出了名的接生婆,就是乡村医生赵瞎子在接生方面都不如李婆子老道。眼看着玉兰的肚子一天天吹气球般得大起来,从玉兰怀孕七个月后,从她的走路的架势和身量形态,李婆子就能凭着经验判断出,这孩子是个男孩,体重在8斤以上。
究竟是第几次去玉兰媳妇那里出诊,连李婆子自己也记不清了,尽管李婆子明白,孩子还未足月,瓜儿尚未熟透,但主家心急是必然的,毕竟生孩子这种事是不会挑时间的,即使刮风下雨或半夜里被叫去接生的事儿常有,也只好随叫随到。一到那孕妇家,照例先是把脉,见气血顺畅,伏于腹壁上听取,听那胎心音和微微蠕动都正常,轻压抚摸肚皮两侧,胎位也正常。看那玉兰却慌得要命,不时哭哭啼啼,李婆子道:“他嫂子,你用不着怕,也莫慌张,瓜熟蒂落,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然后对候在一边的菊花嫂子说:“尚且不急,你们尽管放心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三天后再叫我来不迟!”听那婆子说得铿锵坚定,众人也便放心地走开了事。不过,这生孩子还是要讲究的,本命年的孩子不要陪在身边,一些属相忌讳的人满月后才可以见婴儿,婴儿需要的衣物等须由娘家人早早准备好。
熬过了两天,菊花嫂子果然又慌兮兮地来到了李婆子家。一进门,李婆子就连珠炮似地问了玉兰目前的情况:“阵疼加剧了?阵缩的次数增加了?疼痛强度更厉害了?疼痛持续的时间长了吧?……”菊花嫂子一一回答了“是!”。李婆子才肯定地说:“快了!你们先去照料着,我马上赶到。”说完便开始收拾接生的行包,那是一套消毒的盒子,是从村卫生室里要来的,李婆子重新数点了一下物品,但见那接生箱中,内有中单2块、白毛巾3块、会阴垫1块、细丝线1束、塑料布1块,手套1付、纱布及棉球适量,另有剪刀一把,脐带包一个(内有脐带系用丝线一套),一大瓶酒精、碘酒1小瓶、烧碱1包。一一查看完备后便随着菊花嫂子的脚跟到了玉兰家。
这玉兰家,除了了玉兰的丈夫外,所有的男丁们都一一出门回避,成年女人们却悉数呆在家里待命,一个个焦躁慌张的表情。等那李婆子一步迈进家门,众人就像看到了救星,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目光都朝向李婆子。李婆子也不去看那孕妇,坐下后,先打开包裹,将消过毒的纱布一一拿出,安排人用蒸笼将部分器皿再做高压蒸气消毒。此时,堂屋里,憋来气炉子烧得火旺,屋内温暖如春,器皿放在开水中足足蒸了有一个半小时,有的器械则只煮沸消毒约15分钟,然后一一放在那里备用。
一切安排妥当后,李婆子才走近玉兰,说来奇怪,婆子的手刚一抚摸到玉兰的肚腹,玉兰就感觉不疼了,也不再那么大声地喊痛。婆子发现,胎位已经旋转,脉搏变得急速。再次抚摸时,婴儿的头开始朝下,骨盆开始开裂。李婆子明白,不用半个小时孩子真的要生了,此时万不可走开,就让菊花嫂子和玉兰婆婆站在一边助产、待命。李婆子依旧坐回原处喝茶,隔几分钟看一下动静,且淡定地问:“她嫂子,你现在是否有想向下用力的念头?”那玉兰早已疼痛得失去知觉,哪里能回答,自己只会点头摇头,一切便由菊花嫂子代言。等到玉兰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后,李婆子才去看那玉兰的下阴,见肛门松弛、会阴膨起,鲜血涌出。婆子顿时命令,将一块纱布塞进玉兰的嘴里,嘱咐她用牙齿咬着纱布,以防因疼痛而咬破牙齿和嘴唇。眼看着孕妇的骨盆在开裂,孩子的头部开始露出。婆子便取了一条干净的棉布毛巾,让菊花嫂子用塑料布覆盖住会阴部,一只手轻轻抵住了孩子的头部,不使胎儿娩出过快,一只手托着孩子向外轻轻引领。待婴儿的整个身体都出来后,并不急于断脐,而是让菊花嫂子托着婴儿。一边安排人将剪刀放到酒精火炎上轻轻燃烧,婆子开始腾出手来去洗手,然后,一只手伸向孩子的嘴里,将杂物抠了出来,但听“哇“的一声哭叫,龚氏家族的第四代公子开始讲话了,里里外外众人的脸上全都笑成了花朵。这时,李婆子才接过剪刀,一手剪断了连在母体上的脐带,一个新的生命降生了。
早已准备好的红包裹递了过来,婴儿被裹了外衣,开始从李婆子的手里传到菊花嫂子再到玉兰婆婆再到玉兰丈夫的手里。再看那孕妇,下阴部仍在不停流血,玉兰的婆婆本来看见血就晕的,之前只是盼孙子心切都忽略了,孙子被抱出后,见媳妇的下阴扔在流血,忽然吓得晕倒过去。婆子说:“不用怕,出血是正常的,又不是大出血。”便安排菊花嫂子和玉兰的婆婆,一人一边,用手摁住动脉血管,过了约有一分半钟,果然止血成功。益母草加红糖早已煮好,热乎乎地端上来,产后的玉兰一口气喝了大半碗。
产后要注意防治感染,避免污染阴道,众人都欣赏孩子去了,李婆子却在忙着清洗会阴,此时,玉兰虽然扔在疼痛,但显然一切都如释重负,吃了两片止疼药,叫来村医赵瞎子,向肌肉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玉兰才渐渐安定下来。玉兰的婆婆对春生说:“看见了吧,你当爷了高兴,玉兰可是遭了大罪,以后媳妇向你发泄点情绪,要多忍着点,做女人多么不容易啊!”春生点头称是,便乐得屁颠走人。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晚,大有倒春寒的意思,屋外刮着大风,又是干旱,众人却都说今天是个好天气,龙子必大富大贵。菊花嫂子问:“那衣胞子(胎盘)打算怎么处理?”玉兰的婆婆说:“还是埋在院子里南墙下的那棵榆树边吧,榆树还是蛮吉祥的。”说完自己亲自动手去挖埋不提。
且说产后的第二天,玉兰婆婆就置办好了礼品,安排玉兰的丈夫春生到丈母娘家报喜。转眼之间,春生的身份变了,成了孩子的父亲,心中那个高兴就不用说,骑上自行车就兴高采烈地去了丈人家。几乎整个三月,玉兰都躲在家里坐月子,玉兰婆婆和丈夫亲自围着伺候。
一周后,送祝米的陆续上门来了,玉兰的公公大办酒席,先是本村的邻居们,送来的礼品,无非就是挂面、鸡蛋、小米、红糖,也有人买了猪蹄、排骨之类的,还有一些姐妹们送得是婴儿小枕头等。玉兰的婆婆舍不得吃,都一一放好,并把邻里乡民所送的礼品一一记录在心。
终于满月了,玉兰娘家的亲戚们相约来送祝米,浩浩荡荡的队伍顿时挤满了半条巷子,什么红帽子、红兜兜、虎头帽、小红褂,统统俱全。至今中原地区仍流传着结婚生孩子染红鸡蛋的习俗,所有来送礼的客人,押回的礼物中,六个红鸡蛋和一包纸糖是必须的。玉兰第一胎就生了儿子,娘家人也感觉脸上有光,来客满满坐了三桌子,玉兰家门口,天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仿佛是专门做给别人看。
用玉米草(益母草)煮的开水煮鸡蛋,合着小米稀饭,天天就是这样的饭食。玉兰说吃腻了,想换换口味,玉兰婆婆就耐心哄着说:“从祖上就说了,不能吃鱼和鸡之类的发物,那样会让伤口发的。”且举了例子,说月子里不能下水,会引起腰疼等,所以,所有的尿布、节子等,一概由婆婆和丈夫代劳。
菊花嫂子对玉兰说:“羡慕你生了个大儿子,全家上下都把你当成了宝贝,在过去,若是生了闺女,就不同了,婆婆丈夫不见面,自己照样下水洗衣服,落下一身的月子毛病。”她立马回忆起了自己当年生女儿风霞的情景……
春分,大雁走了小燕来(春之4)
春分过后,气温回升得快,小麦进入春季的旺盛生长拔节阶段,俗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干金。”又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而今年,沂蒙地区的降水量偏少,春旱已是在所难免。水仙爹哪里敢怠慢,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水仙爹向麦田里灌完了水后,就准备着回家蹊地瓜。地瓜从东沟的地洞里取了出来,放在太阳下晾晒后才可下地育种。水仙娘选了几个大的地瓜做晚饭吃,水仙和水藻帮着爹在挖地瓜炕。
地瓜炕就建在西院里,靠近西墙根,太阳能照得着,水仙爹脱了棉袄就耗上了,不一会儿就挖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四周用稀泥垒成薄薄的墙,土坑的中间先松好土,撒上一些水,将地瓜密密麻麻地排在土里,用几根竹竿平行地撑在炕沿上,上面盖上白色的塑料布,防止晚上上冻冻坏了嫩芽,天热了还必须敞开塑料布透气……水仙和水藻在一边帮着递地瓜,下种的地瓜不要过大或过小,水仙就单选那些长得长些的和体积中不溜逑的,既不浪费地瓜种,出芽率还高。一个上午,一炕地瓜种就傒好了。
自从过了惊蛰,芳草始生,杨柳泛绿,但春分后才真正进入了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野坡里,桃红杏李白;山坡上,迎春花片片黄。男孩女孩们三五成群来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
“对青”是沂蒙山地区的孩子们喜欢的一项高雅的游戏,春分前后,草木刚萌芽,不少植被还在沉睡中,率先返青的植物叶子就显得珍贵,男孩女孩们就各自采了青叶来比较,看谁寻觅到的叶子最多最新奇。那天恰逢周日,水藻带上墩子和风菊,又去约了巧妹子、梭猴子等一干顽童,来到了村前的一块朝阳坡。平时,她们被大人们安排着在这里看护小麦,而今,麦苗开始疯长,不怕鸡啊大雁的啄食了,却怕被人踩踏。孩子们便沿着田埂分头去采集野草,约好了,午饭前到城子岭集合。河边的杨柳、地边的桑树、村头的洋槐树,自然成了孩子们必选的青色,其次就是荠菜、苦菜、柒菜之类的,水藻当然知道得更多,专门找那些车前草、地黄、苦菜根之类的新奇植被,到了大家一起聚堆比较时,墩子不高兴了,说水藻找的不是叶子,也不是青色的。“草根也能算青么?”这一句话得到了其它孩子的响应,水藻和巧妹子毕竟都大了,也不去与他们计较。从春天里找到一些乐趣,能哄得大家高兴,也就够了。
且说古人将那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发声;三候始电闪。”便是说春分之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开始打雷,第一声春雷往往看不到闪电的,等到了三侯时节,电闪雷鸣伴着大雨一起来才是正理。春天来了,人们心情愉悦,看着南来的小燕飞来就格外亲切,因此老百姓就武断地认为,那小燕子就是春天的信使,是温暖的象征,看到小燕子,就一起看到了春绿、花草、蝴蝶等鲜艳的世界。早在春分之前,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岂止是墩子、风菊等孩子们,连水仙爹也天天盼着那喜庆的小燕儿早一天会飞回家门。去年秋天,燕子飞走的时候,水仙爹清晰地记得,那一天他正要出门去调蹊子、种小麦,七只燕子停在石榴树上对着他叽叽喳喳,他和燕子都逗留了老半天才走开。
水仙爹对燕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燕子勤劳忠厚,还爱干净,家庭意识很浓。一旦某个小燕子生病,其它的燕子就觅食喂它,很有人情味。水仙家一共有三窝燕子,东西两院的堂屋里各一窝,正院大门楼的脊梁上有一窝。有一年夏天,一条蛇顺着麦垛爬上了大门楼的屋脊,一窝嗷嗷待哺的小燕子不知道凶恶,还伸出头来欢迎呢,水仙爹见了,顾不得自己一向怕蛇的恐惧,举了扁担就把蛇捅了下来,燕子一家从而得救,恰好老燕子觅食归来,看到了这一切,围着他亲密地转了三圈才飞进窝里。
古时,人们崇拜燕子,把燕子当做神灵来崇拜,老百姓说中国人就是燕子下的蛋托生的,说燕子从不在恶人的家里做窝,善人的家里才会栖息吉祥鸟。因此,沂蒙一带的老百姓,每到春分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泥燕子来庆贺燕子的归来。泥燕子的制作就成了当地人的一手技巧。
水仙爹亲自到和尚沟刨了一筐黄泥,晾干碾碎后合上少许草木灰,再加水搅拌成泥,水莲、秋树、菊花嫂子等都是捏制燕子的好手,她们制作的燕子有大有小、有动有静,形态各异,脊背后的两个翅膀用分叉的两个枝丫代表,枝丫上各留一个孔眼,用草木火烧制好后,在眼睛、尾巴等处涂上不同的颜色,用一根黄草杆插在孔眼里,作为翅骨。水仙从花园大集买来了红纸、绿纸和黄纸,水莲、秋树、水仙等剪了花纸,折叠成齿轮形状,中间留着孔眼穿在黄草棒上,燕子的翅膀就做成了。风吹来,齿轮状的花纸翅膀就随着风儿旋转,红的、黄的、绿的燕鸟,挂在门前、树上,系在晒衣服的绳子上,到处是旋转的风轮,彩色的翅膀,甚是妩媚……风菊站在院子里,墩子站在门前的扬水站上,高声喊道:“南来的燕,北往的燕,都到我这里来下蛋;南来的雀,北往的雀,都到俺家来抱窝。”
用不了几天,燕子真的飞来了,黑外袍、白肚皮、蓝眼睛,叽叽喳喳,一进家门就忙着筑巢,河边啄来泥土,田边叼来草绳,但见屋梁上,鸟巢越来越大,不几天,一群小燕子就孵化了出来,一个个蹲在屋梁上,伸着头要食吃……每当看着这样的情景,水仙就有一种说不清的感动。可是,墩子说:“小燕子多了也不好,会来和人争吃庄稼呢。”,水仙爹说:“小燕子和家雀不一样,第一,他们自己建设鸟巢,第二,他们还懂得计划生育,每个月抱一窝,一个家族的数量是自己控制着的。而且,他们吃害虫为主,很少糟蹋粮食。”墩子和风菊却不管这些,看着满院子舞动着的花燕子引来了真的燕子,村民们就有一种说不清的兴奋和满足。
见那天气日渐暖和、桃红柳绿、春意朗朗,远志和墨竹等花园联中的老师们怎耐的住寂寞,高枫、天竺、银杏和沉香等也撒了欢般地来到了郊野,他们酝酿了半个多月了,终于等到了一个艳阳高照、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这天的主题就是放风筝。远志做的是王字风筝,高枫制作的是鲢鱼风筝,银杏做的是蝶蛾风筝,墨竹做的是月亮风筝,天竺做的是雷公虫风筝,最大的是远志的“王”字,那中间一竖,足有两米长,三横也各在一米左右,最小的是沉香的红心风筝,直径不过二尺,无论形态美丑,都是自己糊的。不知是受了天气还是风筝的诱惑,龙家花园的妇女孩子们都被引来观望。往年,人们只知道放一些蝴蝶、金鱼之类的风筝,而今,看着蓝天白云间飞舞的虫鸟动物,举首仰望间,说不清那群生物,是在天上飞行还是在蔚蓝的大海上游弋。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着哪个飞得最高,哪个飞得最远,让那放风筝的人儿平添了几份自豪和信心。
不觉间午饭时间到了,众人简单吃了几片饼干,就又都聚在了一起,话题对准了
“风筝”。沉香问:“谁能告诉我,风筝是怎么叫起来的?”墨竹回答说:“风筝,又名风鸢、纸鸢。据说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高枫也来了兴致,补充说:“玩风筝,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到了宋代以后,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到了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而今,无论穷人富人,信手都可以制作和展玩风筝了。”说话间,有一个蜈蚣风筝从空中降落了下来,沉香就要上前去捡,被远志拦住了,远志说:“不能去捡拾别人的风筝,听老人们说,那样会沾上别人的晦气。”沉香当然不知道这些,就奇怪地问是怎么回事,远志说:“有时候,放风筝也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就像把吃剩的中药渣子倒在路上一样,让别人捡拾了或踩踏了,晦气和毛病就跟着走了。”墨竹问远志:“你也相信这个?”远志说:“我才不相信呢,不过,有人这样说了,一旦做了,心中总会有疙瘩的,还是不去触碰的好。”高枫也随和说:“我也听说过,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都写在纸上,一切的烦恼便会随风而去。或许这是一种精神寄托吧!“
大家谈着谈着,话题就不由地从风筝落到了“春分”上。柳青说:“既然说到这个份上,谁来解释一下‘春分’的由来吧?”远志说:“春分一般在三月初,古时称为“仲春之月”,春分的意义就是平分春季。”墨竹说:“我是学文的,也略知些天文地理,春分,按照科学的解释:“分者,黄(经)赤(道)线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直射赤道,乃平分昼夜。所谓‘阴阳相半,昼夜均分,寒暑平享。’也。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指一天中白天黑夜平分。”
众人谈论着,沉香说自己有点打盹,想回学校睡一会儿,墨竹明天有课,也想回校温习一下,就跟着说:“有一周多了,总感觉疲惫,老是打不起精神……”不想那远志谈论得正在兴头上,好为人师的毛病又犯了,仍然滔滔不绝地解释道:“‘春困’是人常有的感受,春分时节,人体血液正处于旺盛流动时期,容易疲劳,不适吃过于肥腻的食物,要保持寒热均衡,避免过度劳累……”突然感觉自己有些说得太多了,就自我解嘲说:“呵呵,其实大家都知道的,我又太老师了。”众人似乎突然间醒悟,相互笑一笑,各自回家了事。
[自夸]:把相对空洞的零散的民风民俗和平庸的农作生活写成饶有趣味且极富美感和感染力的文章,就要看作者的笔力和构思能力了。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夏秋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