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微民间小调刘晓燕省芫湖市那个县有芦苇

当前位置:
河北灵寿县委在平房办公60年 芦苇席和黄泥做房顶
灵寿二中现代化的教学楼与县委办公的平房。记者 赵梓斌摄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最美县委大院”走红,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期许。正像群众所说,守得住清苦的领导干部,才能守得住人民的利益。河北灵寿县委大院,办公平房60多年未变,而周遭的学校、民居、医院却越来越新,变与不变之间,是一段可贵的情怀和故事。  在河北省灵寿县,如果你向路人打听“县委在哪”,多数人会说:“古城西路上那一排平房就是。”  去县委大院,要拐进村子,穿过一段有些狭窄的村路,但不难找。灵寿县这些年的发展,让这座八排低矮红瓦白墙平房所在的大院,与县城的幼儿园、学校、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妇幼医院等现代化的新建筑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自上世纪50年代,这里就一直是灵寿县委的办公地点。  旧  使用60多年的平房维修“补丁摞补丁”,“只要安全,就会在这里办公”  走进灵寿县委大院,退休老干部、县政协原主席赵景春给记者当起了向导,赵景春从1977年来这个大院工作,一直到退休。“几十年了,这大院几乎没变过。”  赵景春告诉记者,灵寿县委大院占地22.5亩,有105间房屋,共9个部门160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办公。“房子地基是石板铺成的,墙体是青砖垒砌的,房顶用木头椽支撑,芦苇席和黄泥做顶。”赵景春说,老房子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房屋主体结构一直没变。房屋外面进行了涂刷,许多地方依然能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老砖痕迹,一些外墙甚至暴露出一道道裂缝。  赵景春指着一处外墙墙基说:“你来看,这是原本的墙基,现在都风化了,这是第一次加固的,这是第二次加固的……补丁摞补丁。”  随后,记者走进县委组织部一间办公室,这间不足18平方米的小屋有两个科室6个人在此办公。办公室头顶上的一块天花板已经脱落,裸露的窟窿上可以看到苇席、白灰、石膏层层修补的痕迹。  2011年来灵寿县委工作的聂豆豆是县委组织部组织科一名科员,她坦言刚来报到时有点“傻眼”,“完全不像印象里的党政机关工作场所”,但她现在更多的是对大院亲民接地气风格的欣赏。  灵寿县委大院东南北三面,都是普通民房。家住大院旁边的村民傅三祥告诉记者:“每次路过都觉得很亲切,都要往院里看几眼,就像邻居一样。”  “其实,我们的办公用房已经被建设部门列为D级危房了。”县委书记宋存汉说,必要的时候会进行加工维护,但只要安全,县委会坚持在这里办公。  宋存汉坦言,以县里现在的财力,不是完全没能力建一座新办公大楼,但灵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还有7.6万贫困人口。一个贫困县的县委,在这样的环境办公很正常,这是对艰苦朴素精神的一种传承。  2008年,灵寿县筹了一笔钱准备建一座综合办公大楼,但县委多次开会“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这笔钱省下来。最终这笔钱用在了改善农村学校取暖条件上,全县260多所中小学校、2.3万名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其实无论在哪儿办公,只要老百姓看着舒服,办事方便,就是最美县委大院!”宋存汉说。  新  中学新校舍成贫困县最打眼的建筑,民生投入绝对不“抠门”  “对自己‘抠门’,但不能对百姓‘抠门’。”宋存汉介绍,这些年,灵寿用于教育、民政、农村、交通等民生事业的投入一点都不低。“仅去年,全县财政全部支出为11个亿,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约9.6个亿。”  就在去年,灵寿县5个乡镇的1000多名中学生全部搬进了刚刚建成的灵寿二中新校舍。这所占地77亩的新中学投资超8000万元,高标准建成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宽敞明亮,学校还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和花园式的校园,成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最打眼的建筑。  七年级的刘琪薇家住山区,她最开心的事就是再也不用走山路上学了。她告诉记者,在新学校里,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黑板和老师的口头上,而是在多媒体屏幕上、在实验室里生动起来。在学生公寓,她和同寝的几个小姐妹亲如一家,因为有补贴,在食堂只要花很少的钱就能吃到可口的饭菜。“现在我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好!”刘琪薇笑着说。  灵寿县教育局副局长尹秀江对此感触颇深,他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从2008年至今,全县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2.218亿元,上百所农村中小学校盖起了教学楼;新建1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7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2013年,县里引进19名优秀教师,公开招录幼儿教师40名、特岗教师154名;设立150万元县长教育特别奖,重奖为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生。  灵寿二中校长左二军介绍,学校现有规模可以容纳约3000名学生就读,几栋宿舍楼还在施工建设,先搬进来的是最偏远山区的5个镇的学生,未来还将有更多山区学生来此就读。“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可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孩子们跨进校门的一步,也许就是改变人生的一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宋存汉说,还是那句老话,县里的娃娃有了出息,将来才能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希望那时人们说到灵寿时,提起的不是‘最美县委大院’,而是‘最美的县城’!”  百姓认可才是最美(采访手记)  去灵寿那天,天气格外好,朴素的县委大院映衬着桃红柳绿的春色,让人眼前一亮。跑过不少地方,见识过许多县市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的“气势恢宏”。与之相比,灵寿县委大院的低矮房屋、斑驳砖墙、蜗居办公的确显得寒酸、土气。但这样的“寒酸”与“土气”并不丢脸,反而被群众称赞“最美”。“寒酸”体现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土气”让百姓心生亲近、由衷喜欢,没有“衙门”的距离感,就像自家邻居。  灵寿县委的艰苦作风,值得击掌。客观而言,老旧办公楼并不能和干部廉政务实、亲民爱民画上等号。奢侈浪费要坚决反对,装穷作秀也要不得,根本的还是要实事求是。大院老旧,不是党政机关清廉的必要条件。经济发展了,资金充裕了,适度改善办公环境,亦无可厚非,关键在思想上、行为上务必恪守勤政为民、艰苦朴素的传统。  所以,“最美”的真谛,还是系于党委政府、党员干部是否真正将精力用在谋发展、将财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是否真正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真心为民才能获得百姓认可,有了百姓的认可,就像灵寿县委书记宋存汉说的,“无论在哪办公,都是最美县委大院”。  新闻加点料  这种声音 应该被记住  “从1988年至今,大院原本有四次重建机会,但县委却先后四次将盖楼款项"挪用"在教育、养老等民生方面,群众戏称县委永远攒不够建大楼的钱。随着后来经济发展,重建县委办公楼的建议也一次次被重提,最终却都被否决。”吴和韵说,最近的一次,2008年用于建楼的1300万元人民币已备好,可最后还是用在改善农村学校取暖上,全县2.3万学生告别了煤炉取暖的生活。  这些人 应该被记住  河北一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连续加班殉职,住平房贴窗户纸。在齐庆三去世以后,刘海涛去给他送葬。第一次进齐庆三家,他都难以置信,一个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住的还是贴着窗户纸的平房,简陋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却整天只顾着忙乎公家的事儿、别人的事儿。  他们被记住的 却是奢华  黑龙江贫困县拿土地置换豪华办公楼,新政府楼造价过亿,据政府内部人士称,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
时刻关注本网最新讯息
芜湖新闻网 官方微博
芜湖手机报 官方微博
中江论坛  官方微博
芜湖数字报安庆市城区长江大桥附近仅存的一片芦苇群在秋冬之际长得根深叶茂,近一里长的密密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与游人们亲密接触,多年难得一见的如流苏似芦苇芦花成了深秋市民赏景的又一好去处。(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东标】
集成阅读:          
数码娱乐DVD导刊双语学习报
当前位置:
芦苇稻在凤台县采煤沉陷区试种成功
  近日,从“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凤台县传出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该县引进在沉陷区等水体内种植的300亩“芦苇稻”试种成功,并喜获丰产。
  凤台县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探明可开采量达120亿吨,目前年产原煤4000万吨以上,是安徽“火力三峡”的重要基地和全国深井采煤第一大县。伴随煤炭的开采,这里每年都有上万亩土地沉陷,预计该县最终将有近30万亩土地沉陷到水下。如何变废为宝,让大量沉陷区水面产“金”生“银”,是困扰该县多年一直未解的难题。据了解,“芦苇稻”是打破植物只能进行近缘杂交的常规,借助超远缘杂交技术而研发的全国独创新成果。“芦苇稻”株高穗大,适应深水种植,它的研发成功,无疑让凤台县破解沉陷区发展难题有了希望。
  相关专家组抽样测量表明,凤台县在沉陷区水面、常规鱼苗种培育池、泥鳅养殖塘等不同水体中试种的300亩“芦苇稻”,株高在2米左右,最高达2.15米;穗长20公分左右,最长达30公分;每穗有稻粒220粒左右,最高达300多粒,均高于常规水稻品种的长度和籽粒数;平均亩产水稻可达400公斤左右,亩产鱼苗等常规水产品可达180公斤。
  “芦苇稻”在凤台县的试种成功,让该县采煤沉陷区干群看到了面积庞大的沉陷区水体里隐藏的巨大财富,大家奔走相告、跃跃欲试。(通讯员 金磊)
标签:沉陷区
版权声明:
①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独家授权中安在线发布,未经本网允许,不得转载使用。获授权转载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须注明来源,如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②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支付稿酬或作其他相应处理。
24小时新闻排行
安徽国内国际安徽省哪里芦苇多?_百度知道
安徽省哪里芦苇多?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河边的芦苇最多。
额,哪些地方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微民间小调唢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