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的果芒已经红是记得少年那首歌歌

上周末登恭城燕子山
上周五的晚上,接到同学的电话,问我要不要跟她一起去爬山。爬山,好象很久没有去爬山了,那就去吧,去哪里去呢。同学说她要跟恭城的朋友一起去登恭城的燕子山,那山很高要走很久,也可能还要在山顶上住一晚。我只听说恭城油茶比较出名,还没听说恭城有个燕子山呢。于是电话给恭城的朋友,这个朋友也是要去登山的人员之一,向他了解情况,他说这个燕子山,山顶上有个很大的生态草原,还有个可供吃饭住宿扎营的地方。因为有个恭城的摄影师今年夏天发了一组这里的漂亮图片,现在在桂林的户外圈子里很出名了,有很多驴友都来这里登山玩。我说要走多久呢,他说上次他们负重走了八小时,来回。我心里嘀咕着,这么远太辛苦了,不过,我还真想去看看草原。于是我又电话通知了另一位同学,三个女人决定明天一早从阳朔出发前往恭城跟恭城的朋友们集合登山。一夜无语。周六早上我六点就起床了,简单收拾了一个背包,带上相机,手机,帽子,水瓶,零食,纸巾。约好六点半出发,出发时还是超过了点时间。开车的L开的挺快的,阳朔至恭城约五十公里,一小时不到就到达了。恭城县以油茶闻名广西,我们都还没吃早餐,恭城的朋友就带我们去品尝正宗的恭城油茶了。吃喝完毕已经是八点多,再与恭城的一队人马集合,多数都是中青年,还有一位八岁不到的小男孩呢,加上我们, 一队12人两车浩浩荡荡向燕子山驶去。燕子子离县城还挺远的,开车也开了一个多小时进山后是一段很烂很坏的泥沙路,这里有采石场,大块大块的岩石从山上打下来滚在路边,看上去很吓人,路很艰险难走,又都是陡坡路。最后,车停在了一个略未平坦的路边。我们就到此这止,开始进山了。进山时已经十点了,明晃晃太阳光真是太耀眼了,晒得很热,腿下都是石场的泥沙路灰尘厚厚的。我们都屏住呼吸了,尘土飞扬啊。还好这段又晒又多尘路没有多远,只走了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就离开了车道,从大石头上跳进一条进山的小路。这条小路才真正象一条山路,树木灌木重重,杂草丛生,一条泥土的小路弯弯曲曲,路边不远处就是小溪流。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满山的秋色,脚步也轻快起来。这首次驴行没有想象中的艰巨清清的山溪水,在这里被称为仙人水,恭城朋友介绍说这水可以直饮的,比矿泉水还清甜。我尝了,果然清凉无比。一路上都有路标指示牌,明明说我们只还需要走二千多米,可还是看着山顶近,走着很久也走不到头。跟着他人的样子我找到一根树枝,在行山的路上就靠柱着这根小树枝前行了。越往上行,路越陡峻,很多地方都象是在连续上楼梯的样子,有时大家还会停下来休息,吃东西,虽然有点累,但都没有谁说要放弃的。已经看到山顶的草原就在前方了,这最后的一段路却是最难走的,因为山顶上又没有树木可以取荫了。走到山顶上,看到大片平坦的草原出面在眼前,远远的群山在脚下,那感觉真的挺好的。因为已是秋天,草原的草都变枯黄了,看上去是金黄色的!想象一下如果是春天来到,这里会是另一幅碧草连天的美景了。草丛里一枝枝白花花的芒草花随风起伏,看上去挺壮观的。这里只有天地草原还有山谷里的树,回到这样纯自然的地方,真如这里的景点名称一样,我们来到这里成仙了。这里就是燕子山的仙人生态草原 在扎营点,我们吃了简单的午餐,二十元每人。没想到这山顶上的扎营点挺热闹的,早有比我们先到的徒步者了,还有些是昨晚就上山来住宿了一晚的。据恭城的朋友说这里每到周末,都有挺多驴友来的,本地的,桂林的,湖南的都挺多的。饭后在周边走走,再走就到湖南省了,这里是两省交界的地方。所以湖南方向登山的人也不少。三点开始返程,下山的路居然也挺热闹,还遇到了更多正在登山进山的的驴友。大家互不相识,但这时都会热情的打声招呼。下午才进山的朋友肯定是要在山顶住宿了,他们都背着大背包帐蓬呢。回到山脚下车边,已经是两腿发软,我对自己的表现觉得满意,毕竟是初次驴行,能坚持走下来,不拖后腿,在队伍中还算领先,真是不错了。回到县城,饱餐之后还要喝一次油茶才离开。回到阳朔,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次日,才发现登山后遗症出现了,我的双腿酸痛行动不便,已经到了上下楼梯都困难的地步!拼途网友回复:山顶的草场拼途网友回复:7# 阳朔芳草拼途网友回复:看上去不错有空去转转拼途网友回复:漂亮的山漂亮的茅草
02年7月14日,阳朔拼拼户外11人到达恭城与520的朋友们一起汇合后一起兴奋的向燕子山高山草原出发,,在经历了酷热、艰难的山路、有队员中暑、有队员抽经、有队员体力达到极限走不动、缺水、饥饿、寒冷、狂风、暴雨、有人帐篷漏水养鱼、被大雨阻拦下山的路、雨后的路滑这样的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每个队员平平安安回到可爱的家,这是最幸福的事情。。。活动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会相互帮忙、相互照顾、相互鼓励,这就是户外的魅力,户外把有共同爱好的朋友们凝聚到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向前,这就是团队精神。此次活动中,首先很感谢恭城520给了我们这次活动,除了一路美景外我们还收获了其他的很多很多的经验和感受。其次是我们阳朔的队员们,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户外,而且还是重装,而且还是在那么艰辛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下(半夜帐篷还漏水需要搬动),都没有一丝怨言和不满,在你们身上我只看到开心和快乐!你们真的很棒,很坚强,很有毅力,很有团队精神,阳朔的新队员经过这次的考验,驴行毕业了,是否该颁发个**啊!哈哈,朋友们,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组织好以后的每次活动。再次,就要感谢我们的贺州520的怪兽一行人,谢谢你们的连藕汤、谢谢你们的幸福牌黑锅、谢谢你们送我的米线、谢谢你们的热情与帮助。谢谢。。。下面请看活动图片吧!阳朔的11个队员们,有图发图,有话发话、有感想发感想吧。||||||||||||||||明天再继续发。||插入前十
||先沙发吧。顶了再看。||夏天去泡水也不错!||回复a60625的帖子夏天的水冰冷的哦!!!也蛮爽的!!||不错的地方,有机会去走走||夏天马上到了!!可以去燕子山了!!恭城朋友欢迎大家||桂北好山好水,户外资源丰富。真漂亮||回复沉底鱼的帖子是啊!!有机会一起上燕子山||恭城还有银殿山很漂亮的哦
目的地简介:2009年才揭开神秘面纱的燕子山天仙草原风景区位于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与湖南省江永县交界处的都庞岭南部边缘,东经110°52′13″,北纬24°59′22″,面积达10平方公里,风景区内主峰燕子山海拔1562米,因其外形像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而得名,燕子山上草原遍布,地形广阔而舒坦,为南方稀有的大型山地草原,生态系统完全处于原始状态,该类型景区在岭南、华南地区范围实属罕见。燕子山上草原广布,向来有“草经冬不萎,花非春常开”之美誉。草原内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圈,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有如仙境,山脚下又有座天仙庙,故将这片草原称为“燕子山天仙生态草原”。燕子山的形成大约经历了2亿多年的漫长历史,周边山地长满高约0.3—0.5米左右高的青草,因为久居深山无人识,千百年来这片区域还属于处女地域。草原上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夏至最高气温为20℃,山脉连绵起伏、草木葱茏,既有北方景观的粗犷厚实,又有南方的婉约清秀。幽谷泉水叮咚,植被丰富多姿,苍茫原野一望无际,真正体会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境。图片源自网上,谢谢原作者||5月的某天,一路向西,狂风暴雨中往广西恭城燕子山奔去。。。||顶一个,美丽的地方||燕子山由本地户外前辈小力哥首在论坛推介,见图后便心生向往。春暖花开之际,终于成行。纵然骤睛骤雨!||谢谢人生兄。||路上老天爷变脸频繁,阳光明媚刚爽一把,乌云密布又让人郁闷,折腾啊!||广西的山水绝非浪得虚名,车上随拍便觉如画。人在车上坐,车在画中游的感觉太美妙了。。。||经4个几钟滂沱大雨中拔涉,午时到步传说中的恭城红岩村,大雨刚过,一遍湿淋淋不爽的景况。||村里开满了餐馆,午餐选了一家农家乐,点了一卓瑶族风俗的菜及油茶。。。总体材料靓,烹调技艺及口味差,那只弹牙走地鸡真是暴殄天物哦。下回一定要自己动手才行||雨一直下。。。
五一有两天假,呵呵,第三天俺要值班。打电话说奔跑的乌龟,计划上燕子山,恰巧,他要带20多个柳州背包和30多个桂林背包上山。到了30号,因为担心下大雨的原因,桂林背包不上山了,柳州背包在恭城喝了中午油茶后,乘大巴到山口后上山,我和随后从南宁来的两个驴友开个破面包到4点多才进山。刚准备进山,大雨突如其来,还好我们还要开进去满远,前队肯定是中招了。大雨停了,我们的车也有点喘大气。车好像没那么赖吧?后来才知道,我中午检查水箱的时候,忘了盖盖子了,郁闷。雨后的山林很清新。一路前行,时而赶路。||时而小憩。因为前队意在等我们,前进速度不快,我们也很快汇合,但毕竟时间已入黄昏,看来是要走夜路了。临行前,我还担心蛇、蚂蝗,但一路竟然平安无事,从一开始的全神贯注,到后来的全然不顾。到达营地天已全黑,我在前队,所以率先扎营,一会第二梯队也到了,竟然有人腿抽筋,于是龟龟放在背包往回处理,我则帮助他和其他驴友扎营。还好,问题不大,但抽筋后又受了小伤,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真是不说则已,一说就不得了,一夜,大雨滂泼、电闪雷鸣、风助雨势,还好我认真的打了地钉、挖了排水沟,只不过外帐有些滴水,我弄了几张报纸放在外帐和内帐的纱窗之间,一夜睡得还不错,不过也有一惊——帐里有一只大蚊子,多大?是桂林日报报头的字的几个那么大来张高清的还好,一夜没打扰我,应该不是叮人的蚊子。||清早起床,我发现有的驴友受了得小罪。一个驴友的裤子落在帐外,湿得一蹋糊涂,一早就到涨了得小水的河边洗去了。几个驴友“占了点小便宜”,在帐篷竹楼里一觉睡到大天光——还不想起。||看晨景去了,回头看看营地,满美的。这就是燕子山顶峰星星点点的开了一些映山红||和我一样起得早的美女云海美景云海美景中多一情侣||雨后清新的景色漂亮||吃了午饭继续||漂亮的景色,清新的空气。||{:5_153:}不错||回复果芒的帖子谢谢版主鼓励
桂林坐标旅专户外元旦B线活动召集燕子山位于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大明源村,广西与湖南接壤处,主峰海拔一千六百多,山顶为难得一见的高山草场,让人有置身于宽阔草原的感觉。以大明源村为出发点开始徒步登山,穿越原始生林,在快到山顶几十米处豁然开朗,一片高山草场出现在大家面前,而此时正值冬季,山上及有可能一片北国风光的景色,更有美丽的冰凝在等着大家的观赏。夜宿天仙人家,可以减去背负帐篷的重量,晚上篝火等星空的出现,早上起一大早登顶观日出,迎接新年的阳光。活动名称:燕子山看雪观冰等日出活动内容:徒步、登山、看日出、赏雪活动亮点:高山草场、冰凌、观雪活动费用:155人(自带帐篷的135人)费用包括:来回旅游车费用、一晚住宿、场地费、公共装备费、领队费(持领队证及急救证)、专业户外保险费(费用不包含全程三个正餐一个早餐)报名提示:1参加活动者必须为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以下的无任何先天性疾病身体健康人员才能报名参加2参加活动报名者需提供真实姓名及身份证号以及紧急联系人电话3活动过程中所有队员应听从领队指挥,不得擅自行动,谢绝个人主义者参加4如果在活动当中因各人原因中途退出的,产生的额外费用请自理,剩余费用俱乐部将不作退还5如果天气等涉及到安全因素的原因俱乐部将有权随时决定活动的取消权利,并退还相应费用6大自然千变万化,预计的自然景观有可能无法观赏的情况请大家有所心里准备7名额有限,报名以交费为准名额上限:35人(18人成行)报名电话:(远待)(老憨)(培培)活动时间:1月1日——1月2日集合时间:1月1日早上8:00在联达公交车站集合注意事项:1请大家带好各自物品如防寒衣物、雨具、背包、运动鞋、洗漱用品、相机、围巾、水、零食登山杖、手套、帽子、个人药品等2冬季山上海拔高,气温低,晚上预计将在零度以下,请做好防寒保暖措施3因为活动不包餐,其中两个中午是路餐,大家可以带点干粮即可,晚餐和早餐大家可以商量带东西到山上煮着吃保护环境你我共同的责任,一路请大家将各自垃圾带走||好线路好活动||支持一下||支持支持||支持支持||支持帮顶||支持好活动||好活动,顶一个||今天不回北方,也可以看雪了。||支持好活动&& 发布时间:
《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旅游》
西藏的古代建筑主要包括宫殿、陵墓、古建筑遗址、贵族庄园旧址、寺庙等。
  1、宫殿
  布达拉宫
在节庆仪式上身着古装进行表演的藏族人
  布达拉宫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是拉萨也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一座丰碑。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起基于红山南坡,依山势修筑到山顶,下宽上窄,结构浑然,气势宏大。红白相间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布达拉宫距地面高119米,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70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加上山前的围城和山后的宗角禄康(龙王潭),共占地36万平方米。
从拉萨河南岸看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所在的山,通常称为红山(藏语“玛波日”的意译名),藏传佛教典籍中称之为“第二普陀山”,因此又被称为布达拉山。藏语中的“布达拉”即梵语“普陀”的音译(汉语中旧译“普陀落山”或“普陀洛迦”),意译为“持舟山”,原义是指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住处。以此命名的缘由,在于藏传佛教认为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布达拉宫”的藏语名称,有“孜布达拉”(孜,在此表示最高、顶尖、至尊之义)、“颇章布达拉”或“孜颇章”(颇章意为宫殿)等,通常径称“布达拉”。
  布达拉宫的始建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7世纪30年代。据藏汉文史书记载,雄才大略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偏居山南一隅的吐蕃王都北迁逻些(拉萨的古称)之初,即筑王宫于红山顶。文成公主到逻些后,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传说当时在红山上修筑了999间房舍,加上筑于山顶的红楼共有千间之巨,还围建了每边一里、四面有门、各有门楼的城池。先是因8世纪下半叶遭雷击引起大火,继而又在吐蕃王朝末期毁于兵乱,当时的那些建筑大都湮灭不存,仅剩法王洞和帕巴拉康两处遗存至今。
  现在所见到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在原有宫殿遗址上陆续扩建而成的。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之后,即于公元1645年春下令重建布达拉宫。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觐见顺治皇帝并于次年受到册封,他返回拉萨后从哲蚌寺噶丹颇章迁居当时已竣工的布达拉宫白宫。公元1690年,即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第八年,第司桑结嘉措着手组织拆除部分旧房以建造红宫和灵塔。当时动用了各类工匠7000余人,耗银213.4万两,康熙皇帝下令选派114名汉族和满族能工巧匠参加施工,尼泊尔也派有工匠援建。1693年红宫建造告竣,落成典礼于藏历四月二十日隆重举行,宫前立无字碑,以志纪念。自那以后,建筑群落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从布达拉宫广场向北穿过石砌门楼,进入一个三面筑有高墙的围城,沿路向北,山前就是登上布达拉宫的宽大石阶路。沿路曲折而上,可见布达拉宫正面的东、西两大门。东大门是入宫的主要通道,名叫平措多朗。进门后,通过幽暗的阶梯式复道,便到达德阳夏。德阳夏是白宫正门外1600余平方米的大平台,是昔日专供达赖喇嘛及高级僧俗贵族观看藏戏、歌舞的场所。平台南北两面有回廊建筑,东西两侧的楼房是僧官学校旧址。西面正中是进入白宫的大门。
  白宫位于红宫之东,内有东大殿,日光殿,摄政王和达赖喇嘛经师的寝室,噶厦政府办公用房等。
  东大殿藏语称措钦厦,是白宫内最大的殿堂。这里是举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动的场所。自清顺治皇帝1653年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之后,历世达赖喇嘛的坐床、亲政、册封典礼都在此由清朝驻藏大臣主持举行。大殿正北是达赖喇嘛的宝座,宝座上方悬挂着铃盖“同治御笔之宝”印玺的“振锡绥疆”匾。殿内壁画斑斓,其中有两组壁画最为引人,一组是描绘“猴子变人”传说的,另一组讲的是金城公主的故事。
布达拉宫内的十一面千手观音像
  日光殿建在东大殿上面,位于白宫顶层,现有东日光殿、西日光殿两座寝宫。西日光殿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东日光殿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晚年所建。日光殿是达赖喇嘛一年中日常生活起居、办公议事会客、学经颂佛作法的主要活动场所(夏秋时节则多在罗布林卡)。十三世达赖喇嘛以西日光殿为寝宫;东日光殿则是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寝宫,宫中纯宫中纯金的佛像、玉雕的观音、成摞的经卷、古代瓷器、西方钟表、金壶玉碗、锦缎被褥等,都是当年的的原状原物。
  红宫是供奉佛神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主体建筑是达赖喇嘛的灵塔和各类佛堂。宫内共有8座灵塔,以五世达赖喇嘛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最为豪华。红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和工艺珍品,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精雕细镂的珍玩,罕见的文化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红宫第五层壁画廊中的“兴建图”组画,形象地表现了布达拉宫修建时的情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和塔殿,位于红宫第四层,塔殿有五层楼高。高14.85米的巨大金塔,是整个布达拉宫中最高大的灵塔,藏语塔名意为“赡部洲一饰”。可以与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规模相提并论的,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格来顿觉。该殿1934年动工,三年后竣工。塔高14米。殿内墙面上,是有关十三世达赖喇嘛生平的壁画,其中有他1908年赴京觐见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时的一组连续场景描绘。
  西大殿,藏语称司西平措,在灵塔殿东面,建筑面积680平方米,是红宫也是整个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为五世达赖喇嘛享堂。东壁的一组“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皇帝图”,描绘了当时皇帝派大臣远迎、受赐乘坐金顶黄轿入都、觐见皇帝的场景以及在京城时游乐观剧等项活动。西大殿内,还有康熙皇帝1696年为祝贺红宫落成而御赐的一对用金线编织的巨大的锦绣帐幔。殿内还悬挂有1760年乾隆皇帝御赐“涌莲初地”金字匾额。匾下为达赖喇嘛宝座——无畏狮子大宝座。
  红宫的最高殿堂是殊胜三界殿,藏语称“萨松朗杰”,是布达拉宫中一座有特殊意义的殿堂。堂中供有乾隆皇帝画像和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每年藏历新年等日子,达赖喇嘛按例要率领噶厦官员和三大寺堪布到这里跪拜。西墙有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时用万余两白银铸造的。
  布达拉宫里,保留至今的早期建筑,只有“曲吉竹普”和“帕巴拉康”。“曲吉竹普”的藏语意思是法王修行洞,俗称法王洞。在山顶扩凿岩洞为殿,面积不足27平方米。传说松赞干布曾在这里静坐修行。洞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和禄东赞、吞米桑布扎等人的彩塑,传为吐蕃时期的作品。洞中保存的炉灶、石锅、石臼等据说都是松赞干布时用过的原物。帕巴拉康也叫观音殿,在曲吉竹普的上方,是布达拉宫中的早期建筑之一,但屡经改建,原貌今已不存。门首悬挂有同治皇帝御笔“福田妙果”匾额。殿内主要供奉帕巴·洛桑夏然佛,传为松赞干布的本尊,被认为威力无边。
  七世、八世、九世达赖喇嘛的三座灵塔殿金顶,以及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金顶、帕巴拉康金顶、拉姆拉康金顶,共同构成布达拉宫参差错落、气派不凡的金顶群。大殿金顶多为歇山式或硬山式,都以斗拱为承托。灵塔殿的金顶屋脊装有大小莲座钟形刹,四翘角饰以摩羯鱼首;两座拉康的金顶则为六角亭式,顶部不攒尖。
  布达拉宫是一座内容丰厚、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数量浩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精品难以尽述。琳琅满目的壁画较多地以金银珠宝为制颜原料,奢华气派,色彩鲜艳。布达拉宫内保存的近万幅唐卡,大部分为明清以来西藏地区各画派著名画师的作品。布达拉宫收藏的精刻精印或精工缮写的各类古代文献卷帙浩繁,有不少是孤本。其中仅所藏来自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就多达一百多卷,占中国贝叶经收藏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最早的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缮写孤版中,有用金汁银汁写的,还有的是金银凸字,例如其中的《丹珠尔》,使用以黄金、珍珠、松耳石、白银、珊瑚、铁、红铜、白海螺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七种颜料,书写在一种防腐、防蛀、耐潮湿、质地既硬又韧的特制藏纸上,内容清晰鲜亮,赏心悦目。
节日之夜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西藏劳动人民的一个伟大创造。这座宏伟建筑本身,蕴含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它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藏族在建筑工艺、雕塑绘画工艺、五金锻造工艺等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艺术成就,堪称是一座展示西藏古代科技文化成就的博物馆,它还真实地印证了藏族与中国各兄弟民族间密切而久远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忠实地记录了西藏地方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仅是藏族人民的骄傲,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1989年春到1994年夏,中国政府斥资5500万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这座历经沧桑的宏伟建筑走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困境,获得新生。今日的布达拉宫,气势更加雄伟壮观。
  2、陵墓
  藏王墓
  西藏现已发现古代陵墓多处,多为吐蕃时期或更早时期的墓葬,例如贡觉县距今约2200年的相皮石棺墓遗址、朗县列山吐蕃墓等。其中最著名、最重要、最有气势的是位于琼结县宗山西南方的藏王墓。
  藏王墓是吐蕃王朝时期赞普、大臣及王妃的墓葬群,分布数里,大小不一,总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放眼望去,只见山川内从北到南排列着十多座巨大的陵墓,各陵的封土形制如同一座座土山,与周围的丘陵浑然一体。据藏文史料记载共有21座;1989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四川大学考古所联合考察后认为,此地有11座陵墓。
  藏王墓是用土石垒成的高台式平顶墓,各陵墓封土高大,可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每层约厚15—20厘米。墓封原为方形平顶,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已成略近椭圆形的平顶,俨然是一个个小山丘。最高的藏王墓爬上去要40多分钟。
  藏王墓群中,据说年代最早的是止贡赞普之墓。他之前的七位赞普传为下凡的天神,完成人间使命之后即凭借一根光绳返回天界,通天光绳在止贡赞普与臣属的一次决斗中被斩断。此后的所有赞普只能长留人间。
  主峰之下的山腰处的一个墓堆,在墓群中最高大,是赤德松赞墓。方形封土,边长180米,残高14.7米。封土正面有一对蹲伏式石狮,高1.65米,面向封土,双目圆睁,气宇轩昂,颈部的卷毛线条流畅而细腻,整体造型丰满而富于动感石狮由整石雕成,刀法遒劲,纹饰朴素,造型古朴,雄浑大气,与同期汉地唐陵石刻风格有明显联系,是吐蕃时期石雕作品中的代表作。墓冢前有两尊墓碑,均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一尊是赤松德赞记功碑,位于陵区的东北角,风格似唐碑,通高5余米,顶有类庑殿式碑帽,碑身与碑帽的底部,雕刻有飞天、云龙、日月、莲花等图案,碑身阴刻藏文题记,记载了赤松德赞一生的重要功绩,另一尊是赤德松赞墓志碑,位于陵区的最北部边缘,通高7.18米,四面坡式碑顶,上有莲花宝珠,碑帽下有承柱,四周刻有浮雕升云图案,帽座底部四周是对称的四尊飞天浮雕,碑身正面阴刻藏文题记,赞颂赤德松赞生前功绩。石碑碑座均为石龟。
  松赞干布的陵寝为方形封土,边长约140米,高13.4米。封土顶部原有古庙一座,庙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等人的塑像。北墙有墓志一方。墓下有宫殿,里面供有松赞干布、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造像,还有松赞干布生前穿用过的金盔甲、纯金制作的骑士战马、神像及金银珠宝等随葬品。
  藏文史书记载,在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奴隶平民大暴动中,赞普陵墓被捣毁。藏王墓曾屡经兵燹,几遭破坏,但大都保护完好。1961年,藏王墓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古建筑遗址
  古格王朝遗址
  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巍峨的宫堡遗址在札达县扎布让区境内,地处象泉河畔的一座高300多米的黄士山上,距札达县城18千米。象泉河(朗钦藏布)自玛旁雍错向西北流出,河谷宽广,土地肥沃,自然风光独特,临河耸立的古格王朝遗址给这里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由300多个洞窟组成的阿里古格故城
  古格王朝始建于10世纪,是由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9世纪达磨赞普(朗达玛)被弑之后,吐蕃王朝四分五裂,内战纷起。达磨赞普的曾孙吉德尼玛衮率部逃到阿里,建立了古格王朝。后来,尼玛衮的三个儿子及各自后裔各据一方,即古格王朝、拉达克王朝、普兰王朝。这里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其统治范围最盛时不仅遍及今阿里全境,而且西至克什米尔一带及今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关于古格王朝为何倏然湮灭,历史学家们目前仍然说法不一。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公元1635年拉达克人攻陷古格王宫,对这里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这里的人被斩尽杀绝,最后一个古格王及其家人、亲信被掳回列城不知所终,古格王朝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阿里古格王国面积约300平方米的红庙保存完好
  人们至今还可以看出古格王宫的昔日辉煌。整座宫堡依山叠砌,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遗址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由445座房屋、879孔洞窟、58座碉堡、4条暗道、28座佛塔等组成。数百间房屋依山叠砌、层层相连,直至山顶,构成一座世上独一无二的王宫。王宫大都是穹窿顶的窑洞,分冬夏之宫。遗址外围有城墙,城墙四角有碉楼。现存较好的还有坛城殿、贡康、经堂、红庙、白庙、轮回庙(结古拉康)、卓玛拉康、玛尼雕刻墙。遗址内外,有大量的粮食作物、生产用具、服装饰品以及用于作战的盔甲、盾牌、箭杆等遗物,由于高寒干燥,至今保存完好。在遗址众多的洞窑中发现了不计其数的无头干尸,已经变成木乃伊。这里还发现了中国首例壁葬的女婴尸。这具三四岁的婴尸现完好无损地保存在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内。
阿里古格王国遗址守门人普布曲桑
  古格王朝遗留的壁画、彩绘、雕塑和极富特色的木雕作品,在继承吐蕃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有印度、尼泊尔等邻国佛教艺术的精华,独具艺术魅力,被中外艺术家们称为“古格艺术”。从着色、人物造型上看,一组反映天堂、人间、地狱的壁画,把现实中的人体上升为佛身,并表现于壁画之中,姿态优美,动感很强,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内容丰富独特。这在其它藏区壁画中是见不到的。虽已几百年过去了,但壁画仍色彩鲜艳。除了释迦牟尼、古格王、王妃等内容外,在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强烈泼辣。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地狱之苦。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她们娇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红庙、白庙和轮回庙内,壁画内容包括释迦牟尼、吐蕃赞普及其王子画像,还有古格王及其幕僚的画像等。无论从美学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来看,都能与敦煌壁画相媲美。这里的雕塑也别具一格,雕塑的形体并不宏大,但雕塑师们拉长了人体的比例,使人感觉大气,有顶天立地之气势。殿堂上方是木雕飞檐,雕刻内容以狮、象、马、龙、孔雀等动物为主。故城的石刻宝库其实是古城的围墙,当年虽是作防御之用,但却是战争与艺术溶为一体的结晶。墙上有4502件线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经咒的玛尼石刻,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脱落于墙脚。多少年来斗转星移,大自然给它印上了五颜六色,更丰富了画面的艺术魅力,真是一个大型玛尼石刻展。另一种石刻是刻在椭圆形的鹅卵石上。鹅卵石石刻分两种,一为麻点敲击,一为线条纹刻。
  青瓦达孜宫遗址
  青瓦达孜又译作琼瓦达则、钦瓦达泽。是早期吐蕃赞普宫殿群。位于琼结河畔的青瓦达孜山崖上。雅砻部族以琼结地区为中心,当时的历代赞普就居住在这里的堡寨里,因此可以说这里曾是吐蕃早期的一处故都。藏文史籍记载,青瓦达孜宫建于第九代赞普布代贡杰时期,此后的五代赞普也分别在此建宫,宫各有名,形成宫堡群落,并称“青瓦六王宫”,后人仍以青瓦达孜宫统称。宫殿遗址及连接几座古堡的的古城墙遗址至今尚存。居高临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显然有踞城御敌的军事意义。
  青瓦达孜山南端的石壁上,有两处古代摩崖石刻,年代不确,主要有人物石刻和文字石刻两种。人物造像共56身,均为藏传佛教诸佛、菩萨、护法神,最大的高3米,最小的不足20厘米;文字石刻内容多为六字真言。石刻历经风雨侵蚀,大多已经斑驳不清。
  甲玛王宫遗址
  地处墨竹工卡县南部的甲玛沟,在吐蕃王朝时期曾一度是吐蕃王室的活动中心。
  公元6世纪,松赞干布之父囊日松赞率部一举攻克当时属于苏毗的甲玛等地,并在此修筑了甲玛明久林王宫,松赞干布就出生在这里。同时修筑的还有推噶等宫殿。吐蕃王朝的都城在迁往拉萨之前,曾一度在此。甲玛明久林宫依山势高建,可以想知当年的气派,残存的宫墙周围,古代的巷陌留痕依稀可辨。
  及至元代,在此设卫藏十三万户之一的甲玛万户,万户府的遗址至今尚存,俗称甲玛王宫。1640年,属于第悉藏巴政权的甲玛万户长与被格鲁派引入的蒙古固始汗所部兵戎相见,这一代的许多古建筑毁于兵燹,包括甲玛万户府——藏语叫“甲玛赤康”。现存多处元明间的的古碉堡、古城堡遗迹。这一带曾出土不少古代遗物。还有当年西藏大贵族霍康的庄园遗址,庄园城池高大厚重,墙体厚达2米多,城墙外有护城河遗迹。
  4、贵族庄园旧址
  西藏昔日的贵族庄园建筑保留至今的不多,帕拉庄园、朗赛岭庄园、拉加里王宫等处旧貌尚存。
  帕拉庄园旧址 保存基本完好。位于距江孜镇南面不到4千米的班觉伦布村,地处年楚河畔。帕拉家族是西藏近代史上有名的实力派贵族,曾有5人担任过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被列为西藏八大贵族世家之一。仅在后藏地区,帕拉家族就拥有25个农业庄园、8个牧业庄园,土地约合667公顷、牲畜7000多头只,役使农奴和奴隶3000人左右。这处庄园只是其中一处。庄园主体是三层楼院落建筑。人去楼空的帕拉庄园内,现陈列大量图片和实物,对这个家族的情况有所介绍。通过实地察看,当年贵族家的各式奢华名贵用品、对付农奴的各种刑具,以及与主人的豪宅形成鲜明反差的“朗生”(奴隶)们住的窝棚,旧日的西藏究竟如何,会给人们深刻的印象。班觉伦布村的农民昔日都是帕拉老爷家的农奴或朗生,如今,他们自家建的新房与当年贵族老爷住的豪宅差不了多少,游人乍到,也许看不出贵族庄园是哪一幢。帕拉庄园遗址已被西藏自治区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日喀则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朗赛岭庄园旧址 现存较为完整。朗赛岭也作囊色林、朗色林。建于明代,属山南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扎囊县扎囊乡,与桑耶寺隔江相望,距泽当镇25千米。庄园建筑主楼高7层,前面有附楼,旁边有平房、马厩、磨坊、染坊、编织作坊、碉堡和监狱等。
  拉加里王宫旧址 保存比较完好。地处曲松县城南侧。曾是拉加里法王的宫殿及其辖区的统治中心。公元10世纪时,部分吐蕃贵族遗老拥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磨(朗达玛)的两个孙子到加里地方,分别建立了雅砻觉沃王朝和加里寺,并自称所建王室为“拉加里”,“拉”在藏语中是神的意思。后来,这个王室家族与寺院佛教势力结合,称为“法王”。元明之际,即萨迦政权和帕竹政权时期,拉加里法王在政治上仍保持了相对的独立。及至清初,拉加里各寺改宗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则承认拉加里法王的世袭权利,该地区仍由拉加里法王直接派人管理。王宫当初气势宏大,现存较完好的有“扎西群宗”、“甘丹拉孜”两座宫殿。王府成员生活及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位于甘丹拉孜北侧,建筑面积共5000米平方米,分东西两楼,原为五层,因年久失修,现仅存三层。该建筑的门廊立柱、替木、横梁上,皆雕刻或彩绘有狮首、如意宝珠、卷云、卷草莲荷等图案及装饰性古文字,堆沥金粉,斑斓绚丽。地表为8厘米厚的阿嘎土,坚硬光洁。王府内的一些建筑特点,尤其是门枋、斗拱的使用,融合了中原古建筑风格。
  5、寺庙
夕阳下的阿里托林寺
  拉萨古城的中心——大昭寺
大昭寺金顶
  大昭寺位于布达拉宫以东约一千米处,是拉萨最早的建筑,至今已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
  1961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昭寺外景
  大昭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据藏文史籍载称,吐蕃王室迁都拉萨之初,各地灾祸不断、民不聊生,谙熟星象和阴阳五行之道的文成公主,通过观天象、勘地舆,认为在此填湖建寺,方能镇伏妖魔、避灾驱邪。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在此填湖造寺。从北方的澎波地区赶来成群的白山羊用来驮土填湖,以至该地曾被称为“惹萨”(Rasa,意为山羊之地,汉文史籍中译写为“逻些”或“逻娑”),晚近以来的“拉萨”(Lhasa)之称是由“惹萨”衍化而来的。据史料记载,建成时,只用来藏经、供佛,仅有八个殿堂。由于吐蕃时期佛教僧侣与苯教势力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加之不同时期控制拉萨的地方势力交替更迭,大昭寺在历史上经受了多次磨难。元明以后,特别是1409年以来,经多次修葺扩建,始成今天的规模。
拉萨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是朝佛群众排队朝拜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松赞干布像
  大昭寺坐东向西,建筑大体沿纵向中轴线分布,由门楼、佛殿、回廊、天井、庭院、僧舍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达2.51万平方米。其中,佛殿的一二层是唐代建筑,地砖、木柱、门楣、木雕多为7世纪的原物佛殿的三四层以及其它附属建筑是11世纪以后多次扩建改建而成的。佛殿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精粹所在,现高4层。佛殿中部是空间高敞的覆顶天井,一层正面是主殿及配殿。主殿位居大殿一层深处正中,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请去的高1.5米的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寿量身鎏金铜像。这尊像原先供奉在小昭寺,金城公主时将它移奉到此,增强了大昭寺的显贵地位。那些不惮艰险、不惧千里到拉萨朝圣进香者,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朝拜这尊佛陀造像。主殿两旁,是无量光佛殿和强巴佛殿横向中轴线两侧,供奉的多是释迦牟尼的各种化身,左边一排佛殿正中供奉着不动金刚身像,右边一排佛殿正中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观音像。除主殿及其配殿,各层各面有几十个向内辟门、大小约二十余平方米的拉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位于二层西面的法王拉康,里面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以及吐蕃名臣禄东赞(噶尔·东赞)、藏文创始者吞米桑布扎等人栩栩如生的的写实塑像,还有传为吐蕃时期遗物的乌头壶等。围绕佛殿的是庭院式转经回廊,这就是相对于“八廓”(中间转经道)的“囊廓”(寺内转经道)。制作精巧的铜质玛尼轮一个挨一个,环周分布沿回廊两侧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因而也被称作“千佛廊”。千佛廊和殿堂四壁大量手法细腻、生动传神的描写吐蕃历史、佛教故事、神话传说的壁画,特别是大殿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填湖建寺图”等,对于研究藏族古代艺术史及社会历史文化状况有重要价值。
始建于公元647年的拉萨大昭寺檐角精美的雕饰
  中原古典建筑艺术与藏式建筑艺术融为一体,并带有某些泥婆罗、天竺艺术风格,是大昭寺的一个显著特点。将寺顶装饰得辉煌灿烂的以鎏金工艺精心制作的金瓦、金端、金鹿、法轮、胜幢、摩羯鱼、火焰宝珠、共命鸟等,仿效中原而又有巧妙变化的梁架、斗拱、藻井,浮雕或彩绘着飞天、人物、动物、花草的梁、柱、枋、框、额方、雀替,大殿内廊初檐、重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108尊吻鼻扁平、形态各异的狮身人面像,上压柽柳、镶嵌铜饰、逐渐收缩的外墙处理工艺等等,显示出多种文化成分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古代藏族能工巧匠的卓越才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营造出典雅富丽而又肃穆庄重的氛围。大昭寺是西藏地区古代佛教建筑的典范。
  大昭寺中有说不尽的掌故,有数不清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譬如,各种铜造像数量庞大,种类甚多,有不少带有唐代造型风格的造像,还有大批有明确纪年文字、形态复杂的明代造像;数百轴唐卡珍品中,以明朝永乐皇帝所赐的有题款的胜乐金刚唐卡和大威德金刚唐卡为稀世珍品,两幅唐卡皆为彩线刺绣,手法上采用了密针叠线、夹金绣、洒线绣等高难工艺,至今色泽鲜亮如新;寺内还藏有一套计54箱、108函的理塘版朱印《大藏经》,印制包装甚工,夹板为精雕檀木,贵重无比;乾隆皇帝御赐的专供掣签认选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时用的金本巴瓶举世闻名,它也被称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凡此种种,难以尽述。
  目前,大昭寺已正式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总面积达7.5公顷,其中包括部分拉萨古城,仅在其一类保护区内就有历史文化遗址100多处。
大昭寺供奉的这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为唐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
  大昭寺正门前有一尊闻名中外的唐蕃会盟碑,也叫“拉萨会盟碑”、“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唐蕃和盟碑”;藏语称为“祖拉康多仁(大昭寺碑)” 或“拉萨多仁(拉萨碑)”,唐长庆三年(823年)立。该碑通高5.6米,碑帽为庑殿顶式,顶脊带莲座宝珠,平面四尺见方;碑身高3.8米,截面长方,下大上小;碑座为带长方形基座的赑屃。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详细记载了唐穆宗和吐蕃赞普可黎可足(赤祖德赞)“甥舅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的经过、意义以及唐蕃双方与盟官员的名单,表明了唐王朝与吐蕃政权以甥舅情谊会盟立誓,信守和好,合社稷为一家的共同愿望,成为当时各族人民情深谊厚的历史见证。时至今日,虽然字迹斑驳漫漶,但大多数碑文仍然清晰可辨。
  距唐蕃会盟碑南侧数米处,还前后排列有另外两通碑:前面的是“永远遵行碑”(也叫劝恤种痘碑),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清朝驻藏大臣和琳立;后面的是一通无字碑,根据碑制分析,约为明朝时所立。
  唐蕃会盟碑旁的石栏内,原有一棵苍劲蟠曲的古柳,传说为文成公主亲手所植,世人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十年动乱”使它只留下苍老的枯干。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在枯树旁重植新柳,寄托着对“公主柳”的绵绵情思。
  建于7世纪的古寺——小昭寺
小昭寺大门外景
  小昭寺在大昭寺以北约500米,座西朝东,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藏语叫“Ramoche”,音译为“惹木切”。
小昭寺经堂
  小昭寺与大昭寺同为公元7世纪中叶始建。其最初规模与大昭寺相同,但在以后的历史上累遭损毁,尤其是寺内主供的“觉卧”像移奉大昭寺之后,香火日衰,虽经后世多次修葺,但原初建筑多已不存,现存者多为明代以后所建。现存主要建筑是神殿及门楼,周围是转经回廊等附属建筑,前面是庭院。神殿为全寺主体建筑,占地2100多平方米,高3层。明成化十年(1474)后,这里成为格鲁派僧侣修习密法的学府——上密院。能在这里修习的僧人被称为“喇嘛举巴”,有升任甘丹寺的夏孜法王的机会。自1694年起,每年藏历二月都要在此举行纪念五世达赖喇嘛的隆重法会。
  历辈达赖喇嘛的母寺——哲蚌寺
哲蚌寺全景
  位于拉萨西郊更丕乌孜山南坳,是西藏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历世达赖喇嘛的母寺。与色拉寺、甘丹寺并称“拉萨三大寺”。
雪顿节期间哲蚌寺展佛
  哲蚌寺全称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藏语意为“米堆”、“米聚”。驻守实际人数最多时超过一万人。建筑群依山势逐层兴建,占地20余万平方米,巷道纵横,群楼层叠,远远望去,鳞次栉比,宛如一座山城。
哲蚌寺珍藏的丝织大“唐卡”
  该寺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著名弟子绎央曲杰创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主要由措钦大殿、四大扎仓、甘丹颇章几部分及其下属的共50多个康村、数百个米村组成。措钦大殿也叫大经堂,是全寺活动中心,大体上位于寺院建筑群落的中部,长50余米、宽近36米,高四层,占地面积将近4500平方米。殿前是用石板铺就的2000平方米的广场。大殿二楼的甘珠尔拉康中,供有明代的理塘版、清康熙年间木刻版《大藏经》各一部以及康熙年间用金汁缮写的《甘珠尔》一部。措钦是哲蚌寺的最高权力机构,其最高官员赤巴堪布在原西藏地方政府是说话很有分量的人物,位居其次的两位措钦协敖(俗称大铁棒喇嘛)不仅在哲蚌寺有至高的执法权力,甚至拉萨昔日举行传昭大法会时的市政事务例由他们接管。哲蚌寺原分七个扎仓,后来合并为罗赛林、果芒、德阳、阿巴四大扎仓。扎仓既是寺内的僧团组织,也是低于措钦的一级管理机构,各有各的经堂、佛殿以及康村、米村两级僧人组织。
雪顿节期间,哲蚌寺甘丹颇章宫院内的藏戏演出
  甘丹颇章位于建筑群的西南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建筑单元。四周有高墙,分前后两个院子,前为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办公理政之所,后为经堂。二世达赖喇嘛主持建成。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建立了强有力的地方政权,甘丹颇章一度成为西藏地方政教中心。达赖喇嘛迁居布达拉宫之后,直到1959年噶厦政府被解散,藏文史籍中仍沿称其为“甘丹颇章时期”。
  拉萨名刹——色拉寺
拉萨色拉寺释迦牟尼佛殿。色拉寺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格鲁派著名寺院
  色拉寺是“拉萨三大寺”之一,位于拉萨市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传说因山下长满一种叫做色拉的野玫瑰而得名;另一种解释,色拉意为“冰雹”。藏语全名为色拉大乘洲。
  色拉寺是宗喀巴的高徒释迦也失兴建的。永乐十二年,宗喀巴特派释迦也失代表他前往南京觐见明成祖,次年四月,明成祖敕封释迦也失为“妙觉圆通慧慈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于大国师”。释迦也失回到西藏后,遵照宗喀巴的旨意,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主持修建了色拉寺。
拉萨色拉寺集密金刚
  建寺初期,该寺以麦扎仓和阿巴扎仓为中心,后经历代增修扩建,始成今日规模。现在的主要由措钦大殿,麦巴、结巴、阿巴三个扎仓,以及30个康村组成。整个建筑群虽然在平面布局上没有整体规划,但因地制宜,密而不挤,杂而不乱,主体突出。措钦不仅是全寺最大的殿堂,而且也是全寺的管理中心。大殿高四层,由殿前广场、经堂和五个拉康组成,面积近2000平方米,位于建筑群东北。大殿主供释迎也失像。后部有三座小佛殿,居中的强巴殿内,贴立南墙的高大书架上供奉着明成祖所赐永乐八年印刷版《甘珠尔》;强巴殿西侧的罗汉殿中,供奉有以释迦也失从内地带回的木雕十六罗汉像为胎的泥塑十六罗汉像,基本保留着明代的造像风格。整个大殿斗拱承檐,上覆歇山式金顶,屋脊上装饰宝盘、宝珠、人身神鸟、胜幢,四个翘角饰摩羯鱼首。“色拉拉及”是色拉寺最高决策管理机构,由堪布赤巴、三个扎仓的堪布、两个监督执行戒律的措钦协敖、两位负责经济事务的吉索、负责在大经堂领诵经文的措钦翁则、仲译(负责文版管理的官员)以及噶厦派驻该寺的官员色康德巴等组成。
  色拉寺藏有大量文物珍品,其中保存在措钦大殿的永乐八年朱印版《甘珠尔》大藏经最为珍贵:每函都护以朱漆加金线图案的木夹板,附有永乐皇帝的御笔经赞,说明这部佛经的文本是明永乐皇帝遣使从西藏取回刊印的;正文均系藏文,汉文篇目名附于边框外,字迹清晰,装帧精美,在中国版本学、印刷史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又如,永乐皇帝所赠的一轴缂丝唐卡是根据释迦也失的真容,用多种色彩的丝线编制而成的,虽已历时五百多年,但色泽鲜亮如新,人像右上角用汉字楷体织有长达38字的释迦也失封号全文。
  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
  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距泽当镇38千米。
  桑耶寺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寺址由莲花生大师测定,建筑由寂护规划设计,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主持奠基并亲任住持。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从内地、印度、于阗等地邀请高僧到此传教译经,命七名吐蕃贵族子弟剃度为僧,桑耶寺遂成为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因主体建筑结构集藏、汉和印度的三种建筑风格而举世闻名。
桑耶寺壁画——朝佛图
  该寺以乌孜大殿为主体,组成庞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约8.7公顷。乌孜大殿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座西向东,分上中下三层。三楼为著名的有梁无柱殿。殿顶中间的三重檐攒尖顶代表须弥山,四角的配殿代表四大天王。乌孜大殿的四方各建一殿,分别是殿东面的江白林、南面的阿雅巴律林、西面的强巴林、北面的桑杰林;四殿附近又各有两座小殿,分别象征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八小洲之一的扎觉加嘎林,是西藏最早的正规译经场所,院中东西南三面回廊的墙壁上有数十组译经图,反映了各地译师广译三藏教典的历史场景。主殿左右两侧各建两座小殿。主殿四面的黑白绿红四色佛塔,塔周的金刚杵等等,均各有象征意义。乌孜大殿有两重围墙,四面各开一门。大殿回廊墙壁上和大殿后部佛殿的明廊墙壁上,满绘壁画,有吐蕃时期西藏民俗的形象写照,例如杂技表演、舞蹈场面、体育比赛等民间文体活动的描写,还有桑耶寺早期布局图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桑耶寺的围墙呈椭圆形,墙高3.5米,墙厚1.2米,围墙上布满小型佛塔,四座佛塔四角对峙,相映生辉。
  立于乌孜大殿东门外南侧墙边的柱形石碑,碑高3.8米,座高0.80米。立于大殿落成后不久,世称“兴佛盟誓碑”。碑上有藏文誓文21列,内容反映了吐蕃王室大力扶持新兴佛教的历史事实。大殿正面的门楣上,高挂清朝皇帝所题“格鲁伽蓝”匾。匾前门廊额枋上所悬铜钟,为赤松德赞之第三妃甲茂赞所献,青铜铸造,高1.1米,直径0.55米,顶端用回环阳文铸藏文两圈,记述献钟缘由及祈愿文字;此钟系汉僧监铸,据说能叩击出九种音律。桑耶寺的石刻艺术品数量庞大,总数约1500余尊,题材广泛。主殿门前左右有石狮一对,还有一对汉白玉石象,造型古朴,线条柔美,是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1981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拨出专款1200万元,黄金近5万克,对该寺进行了大规模维修。
  西藏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白居寺
江孜白居寺系萨迦、噶当、格鲁三教派共居的一座寺庙,建于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
  白居寺通常全称“曲扎钦波班廓德钦”,意为“吉祥轮胜乐大寺”;藏语一般简称作“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寺”。
  该寺位于江孜镇西端宗山脚下,坐落在一个小山坳内,三面环山,是一座塔寺结合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主要由寺院、班阔曲登塔、扎仓、围墙四大建筑单元组成。属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经堂系明代建筑。由江孜法王绕丹贡桑帕巴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共同策划修建,1425年建成开光。有大经堂正殿、法王殿、金刚界殿、护法神殿、道果殿、罗汉殿、无量宫殿和回廊等。正殿内上首左侧有一尊约8米高的鎏金弥勒佛铜像。这里的丝织唐卡、十六罗汉像、立体坛城、各种塑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格独特。寺内藏有各种藏文典籍1049套,对于研究西藏宗教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该寺共17个扎仓,分别隶属于萨迦、噶举、格鲁三个教派,数派共存于一寺,为白居寺的一大特色,这在藏传佛教界并不多见。
  班廓曲登塔建成于1436年。藏语意为“班廓(寺)塔”,别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吉祥多门塔”,人们习惯于称之为白居寺塔、十万佛塔或白塔。塔高42.4米,14层,由塔基、塔腹、塔瓶、覆盆、塔幢等组成,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形四面八角,下大上小,逐层递收。共开108门,实辟佛殿76间,号称共有十万尊,“十万佛塔”之名因此而来。塔内结构巧妙,层层旋上,塔中有寺,殿上有殿,殿窟结合。塔瓶中部佛殿东西南北四面的门楣上,各绘有一双宽达3米多的慧眼,据说源于印度教湿婆神,可以洞察凡间一切。佛塔与寺院大殿两相呼应,相得益彰,是寺塔相互辉映的典范建筑。它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其风格融合了印度、尼泊尔等外来的佛教艺术,也吸收了内地汉族的一些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保存完整,在西藏艺术史上具有纪念碑和博物馆性质,在中国独一无二。
江孜白居寺展佛
  白居寺以建筑风格独特、雕塑绘画成就卓著而吸引着众多的艺术鉴赏家和游客。寺中的塑像、壁画、雕刻数量不仅多,而且极其精美,堪称西藏艺术珍品。其中的壁画最为著名。白居寺壁画题材以密宗为主,主要集中在十万佛塔各殿和位于大经堂第三层的无量宫中,均系坛城画面;显宗题材主要包括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和历史人物三类,画面集中在十万佛塔四层各殿及一层的净土殿、兜率宫殿及寺院回廊。白居寺的壁画将西藏美术史上有名的拉堆画风和乃宁画风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被称为江孜画风,对西藏绘画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视为14——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成熟的代表作,以及藏传佛教艺术在15世纪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历辈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
  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城西的尼色日山南侧。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历代班禅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与拉萨三大寺并称为西藏四大寺。
  “扎什伦布”在藏语中为“吉祥须弥”之意。寺院依山而建,主要由大经堂、强巴佛殿、甲那拉康、五世至九世班禅灵塔祀殿——扎什南捷、十世班禅灵塔祀殿——释颂南捷、晒佛台以及昔日班禅堪布会议厅(简称班禅堪厅)公房等组成,有4个扎仓、64个康村、56座经堂,236间房屋,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建筑群布局紧凑,殿堂参差,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宛若山城。寺内不仅供奉有世界最大的强巴佛鎏金铜像,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是研究西藏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无价之宝。各殿内壁上均有壁画,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有礼佛图、十八罗汉图等。
  公元1447年藏历十月,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根敦珠巴主持兴建,未久,大经堂、藏康、强康、卓玛拉康、护法神殿、祖拉康等建筑竣工。根顿珠巴自任法台,并为寺院定名“扎什伦布巴吉德钦秋坦皆利朗巴杰威林”(意为吉祥须弥妙好大利遍胜十方洲),简称“扎什伦布寺”。以后又陆续建成强巴佛殿、度母殿、晒经台等。及至明万历年间罗桑确吉坚赞任该寺第16任法台期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建,先后建成两座金瓦殿和坚参吞博拉章,新建密宗学院阿巴扎仓和众多佛堂,殿堂屋宇总数达3000多间,属寺51座,僧侣5000余人,奠定了扎什伦布寺今日的规模。
扎什伦布寺汉佛学堂殿内供奉清朝乾隆皇帝的画像,画像前有两块汉书牌位:“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道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宝座”,反映了西藏与清朝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
  清顺治二年(1645),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给罗桑确吉坚赞赠“班禅博克多”称号。“博克多”是蒙语中对智勇双全者的一种尊称。康熙元年(1662)罗桑确吉坚赞圆寂后,其弟子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为其寻找了转世灵童,标志班禅转世系统的建立,以罗桑确吉坚赞为第四世,后人又追认一至三世。此后,班禅成为该寺终身法台,并以该寺为驻锡地。康熙五十二年(1713),清圣祖派员进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赐金册金印,这一转世活佛系统的宗教地位正式确定。“班禅”在藏语中的本意是指“精通五明的大学者”,从此多用来做“班禅额尔德尼”的简称;“额尔德尼”系满语音译,意为“珍宝”。此后,历世班禅额尔德尼须经中央政府确认并册封,成为定制。雍正六年(1728),清朝明确划定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各自所辖区域,班禅从此与达赖喇嘛同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各辖一方。
  步入寺院大门后,沿寺内崎岖道路向前走到丁字岔口,右侧就是该寺最大的建筑物大经堂。扎什伦布寺的大经堂也称措钦大殿,与拉萨三大寺的措钦大殿功用相同。大经堂高三层,48柱,面阔9间,进深7间,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大经堂里,上首中央是班禅的宝座。经堂后面有三间佛殿,释迦牟尼殿(藏康)居中,西侧是弥勒殿(强康),东侧为度母殿(卓玛拉康)。大经堂东面由回廊围成的约500平方米的天井式院落,是班禅大师向全寺僧人讲经说法之地,也是众僧辩经论法之所。江泽民主席为扎什伦布寺题赠的“护国利民”匾,被高悬在西侧的廊檐下。回廊下的墙壁上,是彩绘石雕千佛像。
日喀则扎什伦布大强巴佛是国内最大的铜佛,佛像高达26.7米。该寺是西藏黄教四大寺之一,建于年
  “强巴”即弥勒佛,所以强巴大殿也称弥勒佛殿。殿高30米,内供1914年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铸造的弥勒佛坐姿鎏金铜像。莲座高3.8米,坐像高22.4米,总高26.7米;下面的一组数据,可以帮助游客加深对这尊大佛的感性印象:佛像脸长4.2米,耳长2.8米,肩宽11.5米,手长3.2米,中指直径1米,脚长4.2米,鼻孔甚至可以容纳一个人。这尊像以世界上最大的铜佛坐像而举世闻名。造这座像时,用紫铜23万多斤,黄金6700余两,钻石32颗,珍珠300余粒,珊瑚、琥珀、松耳石等各种珍贵宝石1400多颗,仅佛像的眉间,就镶嵌有核桃大小的钻石1颗、蚕豆大的钻石30颗,珍珠和其他宝石60多颗。为这尊佛像特制袈裟,每次要使用绸缎3100米、丝线13公斤,迄今为止,人们已经为此佛换过三身袈裟。30米高的大殿内,共设5层环绕佛像的殿堂,分别是冠部殿、面部殿、胸部殿、腰部殿、莲座殿,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结构不仅便于维护保养,还使得人们有幸仔细瞻仰这尊举世无双的大铜佛。
  汉佛殿(甲那拉康)在释颂南捷大殿正南面。七世班禅丹必尼玛()时建。殿中供有1796年清嘉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的巨幅画像;画像前供的是皇帝牌位,牌位上阳刻着“道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祈文;供牌前还有精雕着佛像并有乾隆皇帝手迹的羊脂玉乞化钵。正殿过去是班禅每逢藏历新年跪拜皇帝的地方,也是驻藏大臣向班禅宣读圣旨的地方,正殿内的偏殿,是班禅接旨后与驻藏大臣会晤叙谈之所。此外,这座佛堂里还珍藏着清王朝给历辈班禅的封册封印、汉文大藏经,以及数量众多的御赐佛像、珍玩等。
  班禅东陵扎什南捷大殿在释颂南捷大殿东面。班禅东陵扎什南捷,是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的名称。“班禅东陵”是藏语“班禅灵塔”一词的音译;“扎什南捷”意为“吉祥尊胜”。1989年1月竣工开光。建筑面积1933平方米,殿高33.17米。为建筑此殿,中国政府共拨专项经费780万元,黄金108.85公斤,白银1000公斤,水银665公斤,紫铜皮5638公斤,木材1099立方米,钢材11.8吨,水泥1100多吨,石材71700多块。
扎什伦布寺十世班禅灵塔通体金皮包裹,镶嵌珍珠、玛瑙、松石,珊瑚。灵塔高11.5米
  十世班禅灵塔祈殿释颂南捷大殿建在六世班禅灵塔祈殿遗址之上,东侧是十世班禅亲自开光的扎什南捷大殿,西面是著名的强巴佛殿,正前方是汉佛堂。“释颂南捷”意为“三界尊胜”;“释颂”(三界)指天界、人间、地下,“南捷”(尊胜)有无往不胜的意思。日,十世班禅在日喀则德虔格桑颇章圆寂。中央政府在班禅大师圆寂的第三天即做出决定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为十世班禅修建一座金箔灵塔,供奉大师法体,以满足广大信教僧俗的心愿。于1993年8月建成开光。祈殿高33.17米,总建筑面积1933平方米。。灵塔和祈殿共用黄金614公斤、白银275公斤、各种宝石10000多颗,耗资6400多万元人民币。大殿回廊墙壁上绘有纪念大师的一组新派壁画,绘画手法古朴中透着创意,格调清新。
  晒经台也叫展佛台,用5000多立方米的石材砌成,高32米,底宽42.5米,墙厚3.5米。每年藏历五月十四至十六日3天,扎什伦布寺在此分别展示无量光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的巨幅丝织唐卡。这些巨幅唐卡,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米,最大的约有近1200平方米。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跳神”喇嘛
  喜磨钦波节是扎什伦布寺每年一度的大型神舞节,时间在藏历八月间,十世班禅时将表演地点固定在扎什伦布寺东侧。喜磨钦波节的重头戏是跳金刚神舞,还要表演藏戏、跳一种名为“嘎尔”的宫廷乐舞以及狮子舞、野牦牛舞、孔雀舞、六长寿舞等。
  德虔格桑颇章,建于20世纪50年代,人们习惯于称之为“新宫”,在扎什伦布寺以南约1千米处。这是十世班禅在日喀则的寝宫,也是他示寂之地。新宫占地约0.7公顷,由套院组成,外院主要是绿地林木,一派园林景象;穿过门廊即是环境清幽的内院,新宫大殿就在这里。新宫高2层,藏族传统建筑风格与新式建筑风格相结合,内部空间高敞,气派不凡。里面有办公室、会客室、经堂、寝室、库房等。
  第二敦煌——萨迦寺
萨迦寺全景图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在藏语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寺院所在地附近本波日山上一片风化石呈灰白色而得寺名,以后又成为教派名、地名。离日喀则148千米。
  萨迦寺分南北两寺,中间隔仲曲河。河南谷地上的为南寺;河北依本波日山而建的是北寺。萨迦北寺始建于公元1073年,创建人为萨迦派的创始人昆·衮却结波。北寺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乌孜拉康、雄雅拉康、刚嘎拉康等,现仅存二层的大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已残破。萨迦南寺为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所建。八思巴是元朝一位重要的政治活动家、著名的高僧、学问高深的学者。他幼年随叔父萨迦班智达长途跋涉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与成吉思汗之孙阔端商议并促成西藏归附,及长,多年追随忽必烈左右。1260年,忽必烈登蒙古大汗位,尊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四年之后再授总制院(未久更名宣政院)事,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及藏区行政事务。1269年,忽必烈下诏颁行八思巴创制的蒙文字母系统——“八思巴字”,并拜之为“帝师”,封他为萨迦法王,授命他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此后一段时期,萨迦寺成为西藏地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兴建萨迦南寺时,八思巴集当时西藏13万户的工匠物力,规模浩大,寺内现存壁画真实记录了当年场景。南寺至今保存完好,现通常所说的萨迦寺即指南寺。
  南寺是一座南北210米、东西214米、总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的城堡形建筑。城池建设效仿古代内地式样,但有所变化。四周筑有护城河及两重城墙。内城墙为石包砌夯土墙,高8米,宽3米,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女墙垛口,城墙四面中段各有碉楼;外城墙为回形土筑墙;护城河是石砌的,宽8米。整个建筑显得古朴粗、雄浑庄重,与它的历史一样厚重。宫墙所绘红、白、黑三色,后来成为萨迦派寺院独特的标志,萨迦派也因此而被俗称为“花教”。其主殿拉康钦姆(大经堂)为夯土墙体,内院式,南北长83.5米,东西宽68.8米,高21米,分4座殿堂。殿内有40根稍加修斫的柏树原木立柱,其中四根较粗,最粗的一根直径有1.5米,这四根巨柱各有名称,各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经堂内供有三世佛及萨迦扳指大、八思巴的塑像。
  萨迦寺有“第二敦煌”之美称。萨迦寺的藏经汗牛充栋,各类古代文化典籍浩繁无量,至今也没有人说得清具体数量有多少。大经堂后部及左右,巨大的古木书架贴墙至顶,所藏多为元明时期各类典籍,手抄本居多,有些是用金粉、银粉和朱砂精工缮写的,装订方式有卷轴式、折叠式、夹板式等,其中一部夹板式经书有500公斤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书。这些典籍除宗教内容外,还包括历史、医学、哲学、历算、地理、戏剧、诗歌、故事、文法等多种门类的著述。寺内还藏有元代中央政府给萨迦寺地方官员的封诰、印玺、冠戴、服饰,宋元以来的佛像、法器、瓷器,2000余块印经板,众多法王遗物等。萨迦寺的壁画和唐卡都是颇具魅力的艺术精品。壁画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其中的130多幅“坛城”壁画,属壁画珍品。600年前绘成的“萨迦五祖传记”唐卡,共40余幅。
  萨迦寺是世界保存贝叶经最多地方,计有用藏、蒙、梵3种文字刻写的20部、3636叶贝叶经,贝叶洁白如纸,字迹工整秀丽,有的还绘有释迦牟尼像,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贝叶经”是用铁笔在宽5厘米左右、长20—60厘米不等的贝多罗树叶上刻写的经书。由于萨迦寺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干燥寒冷,物品不易腐坏,这批稀世珍宝得以保存至今。
萨迦寺的冬季跳神活动
  萨迦寺是西藏中世纪文化复兴繁荣的重要里程碑,是西藏建筑艺术史上一个突出的范例,也是13世纪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活佛转世第一寺——楚布寺
西藏堆龙德庆县楚布寺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主寺。寺前立的石碑(碑座碑帽已修复)高256厘米,厚18厘米,刻制于公元9世纪,上有古藏文
  楚布寺在拉萨城西北,地处楚布河上游,所在地海拔4300米、属堆龙德庆县那嘎区,距拉萨60多千米。
  楚布寺是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主寺。曾有磋卜寺、粗卜寺、卒尔普寺等译称。“楚布”一名的解释众说纷纭。一说“楚布寺”即“飞来寺”之意;另一说“楚布”即富裕至极之意;还有一种解释:楚布之名因伏藏“溢出成沟”而得。
  楚布寺建于1187年(南宋淳熙十四年),创始人名目叫都松钦巴。公元1147年,都松钦巴在昌都的噶玛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玛丹萨寺,人们因此称他为“噶玛巴”,噶玛噶举派也由此得名。都松钦巴80岁高龄时主持修建了楚布寺,并成为第一世噶玛巴。84岁(1193年)圆寂。后来噶玛丹萨寺的地位逐步下降,楚布寺就成了该派的主寺。
  都松钦巴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奠基人。他在示寂之前嘱咐弟子们,他“将乘愿再来”。后来,其弟子们将寻访到的一名灵异儿童认定为噶玛巴的转世化身,这就是噶玛拔希(噶玛派的法师)曲吉喇嘛。噶玛拔希后来学修大成,被元朝皇帝蒙哥册封为“国师”,并赐一顶金边黑色法帽——从此该派成为噶玛噶举金边黑帽派。他圆寂后,其弟子根据其遗嘱“拉堆方向必出一继承黑帽派者”寻访到下一世。至此,活佛转世制度首先在噶玛噶举派中正式固定,以后又被藏传佛教其他各派效仿。继一世都松钦巴、二世噶玛拔希以来,噶玛巴现已传至第十七世。十七世噶玛巴1992年6月经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红帽系曾是噶玛噶举又一活佛转世系统。该系因曾得到元帝赐给的一顶红色僧帽而得以建立。但红帽派十世却朱嘉措,勾结廓尔喀军队入侵西藏,后畏罪自杀,乾隆皇帝下令以叛国罪论处,禁止转世,红帽系从此断绝。自元朝开始,噶玛噶举派与萨迦派、帕竹噶举派几度角逐西藏的政教大权。
  楚布寺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以大殿为中心进行分布,共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拉章及僧舍等,还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该寺目前有僧侣300余人。楚布寺内部分上下两寺。两寺各有独立但名称相同的宗教管理体系。楚布寺最重要的历史文物是江浦建寺碑,立于公元9世纪上半叶赤祖德赞时期,高约2.5米,宽约0.5米,上刻古藏文68列,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价值,现立于楚布寺大殿内。楚布寺的金刚神舞通常每年冬、夏两季各举行一次。冬季神舞于藏历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与各地古老的驱鬼活动关系密切;夏季神舞的时间则由各寺自定。楚布寺的夏季神舞相传始于11世纪末,以金刚神舞为主,兼具传统藏戏表演和一系列文体娱乐活动,最后一天则是“晒佛”。
  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道场——甘丹寺
甘丹寺展佛节
  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第一座寺院和根本道场。它的藏语全称为“甘丹囊巴杰威林”,意为“具喜尊胜洲”。甘丹,在藏语中既可特指兜率天(佛家所说三十三天中之欲界第四天),也有具喜、具足的意思。曾用噶登寺、噶尔丹寺、噶勒丹寺等汉译名。清雍正皇帝曾赐名永泰寺。地处达孜县城东北方的旺古尔岭,海拔3800米,座西向东,建筑群依山而建。寺内主要建筑有拉基大殿(也叫措钦大殿)、羊八坚大殿、赤妥康、昂久康、厦孜扎仓、绛孜扎仓以及数十个康村和米村的建筑。
  甘丹寺建于公元15世纪初。1409年藏历新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集结僧众8000多人,在拉萨大昭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祈愿大法会,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此后,这个大型法会每年一度,被援为惯例)。次年2月,甘丹寺建成,并已有僧侣500多名,宗喀巴主持了盛大的开光大典,并担任第一任甘丹池巴(甘丹寺法台)。祈愿大法会的创设和甘丹寺的建成,被认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根据宗喀巴倡导的宗教改革思想,为了适应寺院的经院性质、学经制度等功能要求,甘丹寺较之以往有许多新的特征,对此后各寺院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甘丹寺与后来兴建的色拉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由于宗喀巴亲自创建,加之又是宗喀巴升座、圆寂之所,其宗教地位在格鲁派各寺中居于首席位置。
  拉基大殿是全寺最大的集会场所,殿高三层,占地2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0人。羊八坚大殿在拉基大殿西侧,高四层,有护法神殿、上师殿、坛城殿和安厝历代甘丹赤巴银制灵塔的灵塔殿。赤妥康(也作司东康)是甘丹寺的早期建筑之一,当初是宗喀巴的寝宫,他1419年在此圆寂之后被易为供奉其法体的灵塔殿,内存他生前的一些遗物。厦孜扎仓、绛孜扎仓及其所隶各康村、米村分布在建筑群西部。全寺僧人分属厦孜、绛孜两大扎仓,清代员额3300人,僧侣最多时约5000名。厦孜法王和绛孜法王具有轮流出任甘丹赤巴的资格。甘丹赤巴一职,从首任甘丹赤巴宗喀巴时起,至今已历97任。历史上,在前世达赖圆寂、新一世达赖亲政前,甘丹赤巴有资格出任摄政,代行达赖喇嘛的职权,管理全藏政教事务;甘丹赤巴在格鲁派内部的宗教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
  1961年,甘丹寺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遭到破坏,近几年来已逐渐修复。
 环境优美、鲜花盛开的林芝县喇嘛岭寺属宁玛派。它是西藏著名的敏珠林寺的一个分支寺院,建于1925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首歌里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