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危险孩子做出很危险的事后被挨打

梦见老公孩子们在水里玩是什么意思啊,我在对面很危险的山石上喊老公救我,开始老公不在意,过了一会过_百度知道
梦见老公孩子们在水里玩是什么意思啊,我在对面很危险的山石上喊老公救我,开始老公不在意,过了一会过
把我抱下去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没事。只是梦,关键是你的标签真心看不懂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易麦实体店&&购物我放心
运营中心                                   
位置:易麦网 →
社区文学 → →详细信息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军
| 点击:3794
历史长河中,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颗小得不能再小的尘埃。
只是那不经意的一瞥,几千年犹如弹指挥间。
当你细心地抹去桌子上的土,就如同在你的额头抹上一道细细的皱纹。
苍穹星斗今犹灿,
旧客还曾赏桂蟾。
深阁香腮伤别去,
他乡戎马恨离天。
尘间几处桃源路,
人世妄寻飞水潭。
风帘不卷秋时月,
也难如勾也难圆。
佛语有言: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当弃了白天一切浮夸言语之后,喧嚣熄无之时。
扣下陋帧的泛黄书页,一股无形的难耐,压抑于胸。
我想,有些话,其实还是要说的。
错误有很多种:没有写家庭作业、没有在教师节送老师红包;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不爱一个该爱的人;偷了别人的米喂自己的鸡,偷了别人的鸡喂自己;不小心杀人了、不小心没把人杀死……等等,都是错误。
可是,如果说一个人犯了错,能让后人记住这么久,各朝各代的正青野史均或繁或简地提起,这个错误也算是惊天地泣鬼神了。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说就是个悲情人物。而且这一悲就悲了两千多年。
这两千多年之中,他的这个错误,被无数的人饶有兴致地谈起过,无数的冷笑嘲讽过他,无数的斥责笞加与他。
他,就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赵括。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个名字。
就是书上说的那个:骄傲恣意,有勇无谋,使得赵军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的那个赵括。
而这个错误,也被后人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修在成语字典里。
可是,万物都是有关联的。有果有因,同样有因有果。
历史上的赵括,难道真是像书上说的那样仅会“纸上谈兵”么?
我们要先从历史上,两件颇有争议的事情说起:
一,糖衣炮弹。
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比阿拉伯的故事还要早。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括的父亲赵奢攻打齐国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这个小小的城池孤立无援,但是由于城中齐军同仇敌忾,且有很多墨家子弟助以守城,大家看刘德华演的《墨攻》就晓得了。而且这座城池中粮草颇充。眼看赵军攻打多次就是拿不下这块硬骨头,让赵奢头痛不已。那时候的赵国大毛是赵惠文王,就是那位推行“胡服骑射”的鼎鼎大名的赵武灵王之子。
大毛很生气,后果自己想。
于是,惠文王只给了赵奢一个月的时间。
拿下来还则罢了,拿不下来就回家抱孩子去吧。
攻击!赵奢眼睛此时格外的红,抄起家伙就要和人家干仗!
好在军帐中还有一人,要比他冷静得多。这个人就是赵括。
他劝赵奢先不要急于攻城,毕竟城内粮草有限,而且还有墨家死士要提防。先商量下对策再攻也不迟。但是赵奢等不及了,一个月的时限攻不下来,何面颜君。不仅如此,城内的齐军还经常夜袭,周边的墨家游侠还时不时的学习八路军打游击战。
赵奢被挑衅的怒发冲冠,发兵再次攻打麦丘。结果,赵兵死伤惨重。
眼看着时限逼近,赵奢手捧着兵书独自在军帐发呆。这时候的他,与千年后的杜甫想到了一起。
“擒贼先擒王”!可是,到目前为止,赵军连城都没有进去,更何谈擒王啊。
而这个时候,赵括却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坐在帐篷里怨天尤人,而是在善待俘虏,并把俘虏带到赵奢面前进行询问。注意哦,是询问。而不是现在公安机关动不动就用的讯问。
于是,这些俘虏一边吃着红烧肉一边喝着羊奶酒,就差翘二郎腿了。等他们吃饱喝足后,一些人的心就动摇了,私自告诉赵括城里其实粮食已经所剩不多了,并且都有士兵把守着。老百姓早就不吃粮食了,并不是学习神仙喝露水,而是直接吃人了。于是赵括很热情的和他们握了握手,然后让每个俘虏带着几袋子粮食回家生活。
于是,一个很搞笑的画面出现了。高高城墙上,甲胄武装的齐军,眼巴巴的看着自家百姓做蚂蚁觅食归来状的进城。
我挥一挥衣袖,你带走谷黍几袋。
于是,更多的俘虏都心动了。管你齐军还是赵军,给我粮食就是好军。毕竟,当下能活命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东城门边上的厕所檐后面蹲守了多少齐军,什么南墙头下面趴着多少齐军,什么齐军的指挥所确切位置在哪里……
而且,俘虏们回城后都奔走相告。那感觉就像是看革命电影差不多,每到关键时刻,村口的一个村民都会疯狂的边跑边喊:“同志们!咱们的八路军来啦!”。
可以看得出来,赵括和毛主席的想法至少有部分是一样的,那就是走群众路线。
这下,齐军才发现对手的厉害,这明明就是攻心战嘛。但认识到问题严重的齐军,还是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回城后的俘虏直接转移到自家的牢房去了。这恰如火烹热油,很多齐国百姓怨声载道,甚至还包括作为国家机器组成部分的齐国士兵们,也是对领导的此举表示忿忿不平。
此事赵军并没有作壁上观,在赵括的提议下,赵奢指挥士兵开始用抛石机向城里抛扔粮食。
赵军这段日子可以说是很自在,抛完粮食就任务完成,然后回家睡大觉。
而,齐军可真是受不了了,并找人来请战。赵奢很无辜的样子看着对方,对方则很无奈。
其后,用粮食做的糖衣炮弹还是不断抛将进来。
于是,请战的又来了。而这次,赵奢听了赵括的意见后,连见面都没见。
仅仅过了几天,齐麦丘城起了内讧,人们杀了守将,开城门投降了!
惠文王很高兴,因为这次战争伤亡很少且利润很大。
赵奢也很高兴,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儿子原来这么了不起,比自己可是强不少。
二,装傻充愣。
这个故事的名字不是很雅观。但战争不在乎表象,它只讲究输赢。
赵国的实力的确是应该不可小觑的,那赵惠文王也不乏是个好领导,在位时候政治清透,经济发展,税收严明,国力笃张。用人方面也是不错的,不仅在“完璧归赵”的前提下促成了“将相和”,而且君臣一心,上下和睦。那时的赵国,生产力自然是一路飙升啊,渐渐的成为了东方唯一能同西秦抗衡的国家。
那位看官说了,你有什么证据来论述下啊。
公元前270年,惠文王自恃强大而拒不履行曾经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合同。
这使秦国很是郁闷,当了很多年地主了,一下子人民解放了!于是瞅准个机会就对赵国开刀了。
这一年,是赵惠文王二十九年,也是秦昭襄王三十七年。蔺相如奉命领兵攻打齐国至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北)。秦国找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在赵国暂失右臂的时候,借盟国韩国的上党城围困了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北)。
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懂得什么叫趁人之危,战争只懂得什么叫失败和胜利。
于是,领导开会。
惠文王问:“阏与还有救么?”
廉颇站在边上,明显感到了这位领导在发抖,按理说惠文王差不多应该也是四十岁的人了,怎么会如此胆小,一个小地方就让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这点还是要看下当时的地理,阏与离赵都邯郸的直线距离大概是二百六十多公里。当地地形狭长,且地势凶险,易守难攻。现在人家秦军已经控制了要塞,占据了地利因素。实属一大祸患。
“阏与还有救么?”惠文王又问了一遍。
廉颇说:“难救,所以不救。”
乐乘说:“不救,因为难救。”
我们很能想象的到,当时惠文王恨不得上去一人一个大嘴巴子。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种情况下,阏与的确很难救援。大嘴巴子是不起作用的。
这时候,赵奢发言了。他也很清楚现状的严肃性和危机性。
只说了句:“狭路相逢勇者胜”。惠文王于是很痛快地命赵奢为将救阏与。
鼓掌啊!相信这时候鼓掌的不止是惠文王一个人。后世的很多热血男儿看到此处,想必也会有同样的共鸣。
为大将者,有谋固然必要,更要有勇啊。自然,热血贲勇后的赵奢,也还是要冷静用谋的。
所以说,大将并不是一个好做的工作,也不是任何一个人想做就能做的。
出发前,赵奢把自己的智囊兼得力助手兼儿子--赵括叫到了跟前。商量破敌对策。
赵括认为,秦军向来以勇猛为著,更加之领兵大将又是秦名将胡伤,不好对付啊。
赵奢叹了口气,让儿子别着急,慢慢想。
在此之后,赵括才想出了一个真正够损的主意来。
原来,赵括利用了他们的邻居--韩国。韩国小朋友这些年来竟遭秦国大哥哥的欺负了,主要是因为韩国小朋友有很多玩具是秦国大哥哥所没有的,其中有一个玩具是秦国大哥哥最喜欢的,这个玩具叫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
因为有了这个城池,秦国就等于间接控制了中原之北,尤其是赵韩两国。
但是韩国小朋友并不是很听大哥哥的话,而且这次秦军又借用上党城来攻赵国阏与,以秦军以往的行径来看,是很有可能顺手牵羊的。
英国本杰明·迪斯雷利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所以,在这里,“盟友”不如说成是秦军的一个幌子。
而韩国人也不是傻子。
赵军尽可以利用这一突破点来扭转斡旋。
于是,赵援军一面派人混进阏与,告知守将和士兵们大兵已到。务必再坚守一个月。
另一方面又排除很多的双面间谍,一会儿扮演秦军打韩军,一会儿扮演韩军打秦军,也不知是扮演的秦军打了扮演的韩军,还是扮演的韩军打了扮演的秦军……
做完这一系列的特务工作之后,赵奢大军在武安城西(今河北省武安西南)驻扎下来。这里要说明一下,武安城西,离邯郸城的直线距离大概为三十公里。也就是说,大兵没出发多远就驻扎下来了。并且发布下命令:修筑防御工事,“有以军事谏者死”。结果还是有个着急上火的平原君门客建议急救阏与,可怜脑袋就此搬了家,估计他死都不知道是为什么死的。
杀了只鸡,给猴子看了之后,就拿去下酒吧。
然而,猴子不仅仅包括赵军,也包括秦军。
秦将胡伤很是奇怪,于是也派了个特务假装是困城的士兵,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走进了赵军大帐哭天抢地的希望赵奢军务必赶紧就阏与城,否则城将不保,到时候秦军再大举攻打赵奢军,进而图邯郸,赵危矣。此人表情加动作,那叫一个声泪俱下啊。
所有人都看在了眼里,自然也有赵括。
于是,赵军很盛情款待了这位特务先生。
然后很无奈的告诉他:吃饭来,我欢迎。但是救城,我们是救不了啊。
望着那个伤心失落却打着饱嗝离开的背影。
赵括心想:你真应该回去再化化妆啊,你这假头套儿的毛都开叉儿了。
赵奢心想:胡伤啊胡伤,别看你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于是,胡伤放心了。
原来人家赵奢将军是来阻击我们的,不是来救城的。(真不明白秦将白起怎么会器重这个人)
后来的事情自然很好推理了。
胡伤撤下了牵制赵奢军队的北山至高点上的绝大部分秦军,准备出全力围剿守城阏与。
这时候,赵奢军立即命令许历率善射军卒夺取人家不要的北山至高点。胡伤属于后知后觉型的,当他闻知赵奢的援军已到,又立即来援救北山。但这时许历已经攻下了北山高点,居高临下地向胡伤军猛射箭弩。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阏与守军开城夹击,赵奢军后方制敌,韩国小朋友这时候也来踹了秦国大哥哥好几脚。
最后,赵军全胜。秦大将胡伤战死。赵奢军只用时一个月便救下了困城,圆满完成任务。
赵王大喜,逐封赐许历为国尉,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部长。封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为今河北邯郸西北),
与蔺廉同级为官。
赵括,则被封为嗣子,世袭马服君。
而廉颇则有段时间未被赵王重用。
这两个有关于赵括的历史介绍,是史书中仅有的三次中的两个。
并不是史官玩忽职守,不言详尽。
而是,第三次的描述,也是赵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军事登场--长平之战。
我们要用一个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这个时候,赵惠文王已经崩,赵奢薨。
赵孝成王继位。赵括世袭马服君,被尊称为马服子。
由于赵括军事著作颇丰,门徒也是很多。且爱兵如子,军士们都很钦佩他。
前265年,秦国用范雎远交近攻之计,连续4年不间断的攻韩。相继占领了韩国的少曲、高平、南阳、野王,阻断了韩上党与韩国之间的联系。在那个没有飞机的年代,地势上被孤立是很危险的事情。
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日:“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日:“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原君日:“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大意就是: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和四十五年(前263年和前262年),秦将白起在把韩上党孤立的情况下,攻打困城。上党守将冯亭与谋臣和百姓说,韩国打不过秦军了,不如把上党交给赵国。赵国应该懂得唇齿之危险,如接受上党,则秦军一定会郁闷而去攻打赵军,当时韩赵合兵之势,方可抵御秦军。赵孝成王得知后和平阳君、平原君商议。而平阳君赵豹不主张接受,并认为这是引狼入室之举。平原君赵胜等人则认为不拿白不拿,“无故得一郡,受之便。”孝成王最后同意了平原君的建议,接受了韩上党。
与虎谋皮已经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了,更何况还是与虎抢食。
事实证明,作为战国四君子的平原君赵胜,这次真的错了,而且错得很彻底。
秦王终于怒了!后果十分严重。
史料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左庶长王龁大举进攻韩上党,这次来真格的了。赵王还是反应慢了多半拍,当遣大将廉颇来救的时候,人家秦军早就进城吃刀削面去了。无奈之下,廉颇只好驻军,安营扎寨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遥相对峙。
与此同时,秦将王龁治军严整,工事修缮井井有条。而廉颇由于治兵相对不严,将领之间也有过争功的事情发生。
终于,赵军吃到了苦果子。四月,裨将茄见秦军不战,认为是秦军惧怕赵军,便遽然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裨将茄裨将嘉,因此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记住,挑起战争的是廉颇将军。
紧接着,六月,秦军陷赵军,攻取二寨,杀四个尉官。七月,赵军修筑壁垒守营,而秦军又攻下其城西壁垒,杀二个尉官。
廉颇于是坚守壁垒于秦,但秦军不断的见招拆招,不断蚕食赵军的营寨。
赵军士气大挫,很多军士不是投降就是逃亡,廉颇将军没有了办法。
记住,廉颇是先挑战,后挨打。
于是,赵上党告急。
但秦军好像还是不满意,“按首封侯”的秦国士兵们更热衷于速战速决,而此时秦军不按照套路出牌了,或者说:是用了一个阴招--秦应侯范雎又用千金行贿赵权臣,这里应该可以称其为叫赵奸吧。然后,赵奸则用离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所畏惧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就要投降了。”
战争嘛,阴就阴吧。
蔺相如病重,但还是不忘和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大体意思还是坚持了自己以往的观点:赵括不能派。然后,蔺同志就一言不发了。
这就苦了我们的赵孝成王了,自古以来最难做的往往都是君王主帅这样的决策者。谋士提出了建议和策略,决策者采纳不采纳是你的事情了。如果这个计策正确,那是我的能耐;要是错误了也说明我勇于思考,勇于发言。
看着病态堆容的蔺先生,赵王低下了头,他的脑子里只思考着一个问题:该派谁去换将?(注意:此处并不是考虑是该派谁去支援,说明孝成王已经多半轻信了谣言。)
目前的情况是:
廉颇将军已经被淘汰了。
田单毕竟原非为赵将,且还要防范着魏国的窥视。
乐毅卧病在家。
李牧正在北疆抵抗匈奴。
蔺大官人,你说我到底还能派谁去啊!
剩下的各位将官所剩无几。记住,是有将才的官员,而非文官谋臣,也非贤人儒士。
赵王,无可奈何的,也没有什么悬疑的启用了赵国大将--马服子赵括。同样也中了秦军之计。
诚然,作为决策者,这里赵孝成王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但,仔细分析下,其实也不能都把责任全加在孝成王身上。
我们看待历史,不要用那种“事后诸葛亮”的眼光去看,因为没有哪个人有先见之明。
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诸葛亮刘基,什么成仙成神的左慈彭祖,什么什么机器猫的时光机器……这里都是不存在的。
人们靠的只能是经验,预测,甚至直觉。何况是在两千年前的那个时代。
因为你的决定只会有两种结果:对或错。
此外,以蔺相如为首的还有一部分大臣,也都不看好赵括,甚至有的人认为赵括同志不懂战争。
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史料记载,赵括之父赵奢活着的时候就觉得赵括过于轻视战争的残酷性,或者说是遇到的战争都侥幸胜利了,没有受到什么挫折和洗礼(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而赵括之母也在其将引二十万大军出征之时也上书赵王,觉得自己儿子不行,建议赵王取消成命,换别人去。可能赵王以为是赵母害怕儿子送死;也可能认为赵母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也可能赵王是实在无合适的将领可排遣了。这里我们都无从可知,毕竟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将绝大部分史书也一并焚毁,造成了史学界上的一大损失。
我们知道的,就是赵王最后还是决定:维持己见。
赵王走了这一步棋,绝对没有想到结果会输得如此之惨烈,绝对没想到一个户户发丧的场景即将到来。
随后,点兵选将,二十万大军出征。结果长平之战悲剧上演,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一场悲壮的史诗。
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仅代表我自己的想法:
历史上的强人是很多的:
谋臣张良:被封为留侯而招致军将埋怨,而使军将差点反了刘邦;
李广将军:一生智勇征战却因为没有获得敌将首级而从未封侯;
秦人对机警骁勇的甘罗十二岁荣拜上卿,而感到不解;
吴臣对足智多谋的周瑜十三岁则拜水军都督,而感到愕然。
后世中,滚滚历史洪潮又涌现出多少名将。
如卫仲卿、霍去病、孙策、秦叔宝、李药师、李文忠、蓝玉、朱棣、李秀成……等等少将们,虽然他们有的结果很惨,有的得以善终,而有的竟做了皇帝。但,他们都有属于他们人生的至高点,在到达这个高点之前,每个人同样也都是有一段属于自己的隐忍、辛酸、失败、痛苦,以及无数次与死亡擦身而过的经历。
最后,这些经过血雨腥风的男人们,他们都成长了起来,或流芳百世,或捭阖天下。
那么,赵括会是这样的人么。自然有人会抢答:不会。
这个人祸害了赵国的国力,这个人害得四十万大军被坑土埂,这个人不懂装懂煞为可笑……
是的,恭喜你,你答对了。
赵括的青年时期是笼罩在父亲光环下面的。而前两次战争中,赵括所出智谋也都是在父亲赵奢军威浩荡,军严服众的前提下才得以调动实施的。
难道,是名将就无错么?
廉颇率大军做困兽斗,赵营寨水草必定不充,而使赵王换将。
享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美誉佳话的蔺相如,虽然在谋政谋勇方面是个人才,可是他毕竟不善军事。史书记载,蔺相如曾经带兵攻打当时奄奄一息的齐国,竟然寸功未立,悻怏怏地带大兵回了赵国,没占到一点便宜。
又有那个是真正的常胜将军呢?连常山赵子龙和明将傅友德都不敢这样自称。
难道,是君王就无过么?
吴夫差赐良将伍子胥皮革自杀,并把尸身丢弃河中。
越勾践赐长剑一柄,奇才文仲自裁。
秦二世昏庸信谗,赐死大将蒙恬。
唐太宗李世民因《推背图》,杀功臣李君羡。
南宋高宗赵构赐死名将岳鹏举,使得多少人为之痛苦流泪,扼腕叹息。
明朱元璋赐死开国功臣冯胜、傅友德、王弼等人。
清雍正帝赐死年羹尧。
话回当前。而,更具悲情讽刺意味的是:
长平之战后,号称“杀神”的秦将白起,也没有得到好下场。秦昭襄王赐宝剑,白起自裁。临死前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泪流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白起的心情。
以上每个人都是战功赫赫,谋略不世出之人。却都落得悲惨结局。
也许你会说,这些人其中很多都是死于阴谋,和统兵善战无关。可是你要注意一点,他们是在为谁卖命,他们的所有包括灵魂都是属于谁的。
为什么真么说?因为他们都是忠心耿耿的人臣!即为人臣,他也是人啊。是人就会犯错,就会不知所措。以上谈到的列位,何尝不是如此成长起来的呢。
一将成名万骨枯啊。
然而,赵括并没有成名。至少不是正名。
无奈。他的对手,是秦大将:白起。
让我们回到那个年月:
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战线大约四十万的大军。
一到长平,他就严明军纪,且临战调兵易将。这也可以说是好心办坏事。毕竟廉颇的失误已经使得军心涣散。再来这一番整顿,自然议论声起。然而,廉颇原有的军事部属都是为了巩固防守战略的,几十万大军防守城池,没有好的军心,没有足够的粮草辎重补给,没有援兵(却等来了换将的消息)的消息。
难道坐吃山空么?我想这也许也是赵括所想的。
没办法,老板给的钱就这么多,报销就甭想多要回扣了。
“如果父亲在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无数个夜晚,赵括看着夜空,重复着这个问题。
紧接着,赵括收缩了军队,集合了兵力,想要集虎贲之力和秦军决一雌雄。
此时秦主将已经由左庶长王龁悄悄的变成大将白起了。
赵括,遇到天神了。
而后,白起以长平城西的丹河为坐标,沿着河的东岸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的北岸,就像一个张开的大网,随时等待着赵军主力的进攻。还安排了两万五千人于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五千骑兵隔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
我想,白起小的时候一定经常在溪水中捉螃蟹。前堵坝后截流,肥蟹焉何而往?
这一边,赵括则对秦军所知甚少。
战争开始了。胆小的可以捂住眼睛。
赵括先是指挥主力出击驻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厮杀声起,血染白霜。而在赵军都杀红了眼的时候,另一双冷静近乎于冷酷的眼睛也在看着这一切。这双眼睛的所有者,就是白起。
过了一会儿,白起令秦军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道路逃跑,赵军二话没说追了上去。就这样,赵军被引诱到了预设战场。就像王二小身后的那几个日本兵一样。
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全力指挥大军猛攻秦军阵地。
秦军也是背水一战。
这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
就在双方械斗僵持的时候,另外两个白起按放好的老鼠夹子响了起来。埋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那两万五的秦军突然切断了赵军的退路。五千骑兵也同时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
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就如同被人掐住了脖子,呼吸不畅。你救不了我,我也救不了你。而最要命的是赵军主力是奋起直追的,手里除了兵刃不可能还拿着两瓶醋一袋米吧。
粮食呢?粮食都在故关了。
这下坏事了。
失去了后勤保障,对于一场战争意味着什么,想必大家都应该明了。
收网的时间到了。秦军抓住了这个利多优势,派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顾头顾不到腚。被秦军乘机合围于主阵地前。
面对险恶局面,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
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走合纵路线,派遣使者求救于楚、魏等国。但是,各国都不愿救赵。于是,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作为援兵赶往长平救援(现在才想起来救援,晚矣!)。
而秦国更是得理不饶人的主,充分发挥了痛打落水狗的天分。
在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前线河内郡,还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这也就是秦国士兵最可怕的地方--“按首封侯”。我先给你爵位,上战场后只要你不死而归,你就是官儿啦。如果你还能砍下敌人的头颅回来交差,则按照人头多少,人头所有者的地位高低来论功行赏,封官拜位。
于是,被围的赵军再得不到兵援和粮草补给的前提下。坚守了四十六天啊!
赵军伤兵饿殍,再无战斗力。全体投降了秦军。
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
秦白起曾几次劝降赵括,并委以官爵厚禄,都被赵括厉声回绝。
终得战死沙场。
秦军清点了赵国俘虏,竟然约四十万人。且此时秦军伤亡也很惨重,也只有一半儿的兵力。
史料上记载,说是秦军畏惧俘虏们诈降而采用了皆尽坑之的残忍手段。
我以为不然,毕竟此时,眼前的这支赵国军队,除了啃树皮吃草根啖死伤者人肉之外,没有正经吃饭已经长达一个半月了。即便恐惧赵军反扑,满可以按堆押送,小股势力何图大谋啊。
秦军只不过是不想让这些人拉后腿,不想管饭罢了。在此上来看,秦军更是惨无人道!
于是,世上空前绝后的大坑杀开始了。在赵士兵毫无防备,毫无反击之力的情况下,只将了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放回了赵国。以起到震慑作用。
240÷.0006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
就这样,长平之战落幕。
而自此很久的时间里,邻国与秦之战争,从无降将。
为何?战亦死,降亦死。何不留烈名乎!
诚然,败军主将难辞其咎。
于是,一个名字被提了起来,压在了历史的审判席上。
命 运之神作为主审官,对堂下大喝:赵括!你可知罪!
然而,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这个时候的决策者赵孝成王呢,这时候的谋谏之人平原君赵胜呢,这个时候的始作俑者大将廉颇呢,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只能在史书一隅才会发现原来明君,雄将,贤才也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啊。
而这个时候的赵括已经是百口莫辩的,他的行径被永远收录在史卷上。
这并不是在算总帐,而又何尝不是在针对一役而算总帐呢!
一个决策的失误,代表什么?
可以这么说:代表长平大战本身就是一个输定了的战争。
如果早派援军协助廉将,而非换将。
如果早些启动合纵之策,而使兵无后顾。
如果……没有如果。
又是那句话:战争就是战争,它的字典里只有输赢。
随后的日子里,秦王并没有接受白起继续进攻邯郸,活捉赵王的建议。而是休战了数月的时间。
而后,秦继续伐赵。
但是,奇迹发生了。
什么奇迹?邯郸攻不可破!
一年后,魏楚救赵,将秦军打退。
直到三年后,秦昭襄王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头,于是想再次启用白起。
而白起认为现在的赵人已经不是人了,是神。这种神的表象就是一种不怕死的疯狂。
因而数次拒绝秦王,致最终被赐自尽。
这是一种什么力量。赵国大病未愈却能抗强秦。
秦自长平之战后,大举歼灭了赵国的主力,独霸天下趋势明朗,可是却在事隔32年后才最终灭赵。
按常理说,君王如果用一个没用之人戎马长平,而得此致命大败。
在这组昏君和庸将的组合拳攻击下,赵国是否应该全民范围的民心涣散,哭天抹泪,甚至叛离故国?
在户户皆发引,舍舍闻哭声的痛定思痛后,赵国军民竟浴血奋战,誓死报国。
这是种什么气概啊!我仿佛看到了士兵辞别亲人,而喊杀疆场的画面。
而又是什么力量能支持这个信念呢!
是因为战不战秦,都会死。
是因为自古燕赵多悲士。
是因为这块洒满亲人血的大地上,飘逸着多少忠魂!
成王败寇。
然,民心士气不减反爆增。多少可使泉下的马服子赵括,稍稍欣慰了吧。
多少年后,赵括嫡孙,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那句并身体力行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旷世豪情,又令多少良将须眉感叹不已!
好了,这个争议已久的英雄,带着他的遗憾、愧疚、不得志、不甘心,大败沙场,长眠地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他的代名词。进而成为滑稽可笑,不懂装懂之人的犀讽描述。
长亭之外,残阳之下,一捧干土,厚葬殇魂。
沙沙断叶,汩汩清流。犹如那年出征之日,旄旗招展,威声震天。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军……
··········
··········
易麦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遇到危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