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什么新闻 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
&&&&&&&&&&&&&&&&&&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鉴赏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及精彩的细节描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
&&&&&&&&&&&&&&&&&&&&&&&&增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
二、 教学重难点:
1、 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内涵。
2、 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质疑、探究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 预习提纲:
1、 阅读印发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
2、 作者面对眼前的奥斯维辛有何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3、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呢?
4、 作者是如何展示奥斯维辛的可怕和残酷的呢?
5、 找出你不好理解或是难以理解的语句。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组图(配乐),同时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
2、 解决预习提问,整体把握文章
⑴刚才这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及沉痛的音乐,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可怕的岁月,此时,同学们对奥斯维辛有什么印象呢?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毛骨悚然……(学生自由发言)
⑵现在作者眼前的奥斯维辛又是一派怎样的景象?他有何感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
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美好和平)
愤懑,压抑(通过一些词语、句子来分析:最可怕、居然、噩梦、可怕地颠倒了、本来不该有……不该有……不该有……不该有……,应该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
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
⑶自由分组讨论: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呢?
“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的回忆录中谈到过”“纳粹军官的回忆录介绍过”(没有新闻,都是旧闻)
“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的心情”“对不起这里遇难的人们”(祭奠死者,揭露、控诉法西斯的罪恶)
⑷对于这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展示它的残酷和可怕的呢?
不直接写纳粹刑罚的残酷,而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来展示它的残酷和可怕。
⑸参观者在集中营看到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到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和感受?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细节描写鉴赏)
(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以此来感染读者)
⑹学生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不好理解或是难以理解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细节描写,对比手法)(令人难忘,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细节描写)(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美好的生命化为灰烬,对法西斯的控诉。)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侩子手,受害人)
⑺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那么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3、 合作探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4、 课堂小结
&&&二战不仅给犹太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国也是深受其害,令几亿国民永难忘怀的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中国人心头的一根刺,和平的年代,并不意味着战争的远离,作为我们中学生,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5、 作业设计
&&&⑴照片中微笑的姑娘,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请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⑵预习包身工。
6、 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
&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揭露、控诉
&传达作者的情感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电 子 课 文 ★&&&
★ 相 关 教 案 ★
★ 相 关 课 件 ★
★ 相 关 练 习 ★
★ 教 学 参 考 ★
★课外拓展★
没有相关文章
本页显示的是本站语文备课资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高一必修),已被浏览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5页
文本预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 达到无声胜有 声的效果。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 控诉了纳粹滔天暴行 的罄竹难书,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 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 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 1958 年 8 月 31 日《纽约时报》上,此消息发表之 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美 国普利策奖主席、 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 最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美国记者埃·姆·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 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
二、文本助读 1、简介奥斯威辛和介绍写作背景知识
A.M.罗森塔尔,生于 1922 年美国记者,曾获 1960 年普利策新闻奖。1958 年, 《纽约时报》 基和罗森塔尔被派往波兰常驻,他到布热津卡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 采访时, 已不知多少记者来过了,昔日法西斯的屠宰场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 生, 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的阳光下一排排高大 的白杨树。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平静之下的风暴, 感受到善良与罪恶的对立, 以波澜的情感抒写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 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 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 ( 踉跄( ) 、 和煦 ( )、祈祷( ) 、 纳粹 ( )、呆滞( ) 、 废墟 ( ) 、 不寒而栗 ( )、窒息( ) 、 )
)、嬉戏(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本文共 17 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3、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
第1页/共5页
寻找更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2下载券6页免费4页免费3页¥2.004页免费 5页免费1页免费8页1下载券5页免费7页7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8页免费3页免费3页免费35页免费14页免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0914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0914,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电影,逃离奥斯维辛,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奥斯维辛之后,奥斯维辛集中营绝育,奥斯维辛的雪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2:28:52|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00914.DO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离奥斯维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