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回在潮湿的木板上产生吗

鹅黄曲霉毒素中毒
来源:兽医网
】 浏览:722次
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家禽和家畜的一种极为常见的霉饲料中毒病,即一般所说的“霉玉米中毒”。
&&& 黄曲霉菌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一种有毒的代谢产物。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大多数是不产毒的,其中有一部分菌株能够产生毒素。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玉米、花生、稻和麦等谷类以及棉籽饼、豆饼、麸皮、米糠等饲料均易为产毒的黄曲霉菌所污染,家禽吃了这种发霉的饲料就发生中毒。
&&& 黄曲霉产生的毒素现在已发现20余种,其中毒力最强的是B1毒素。这种毒素对人、畜及家禽均有剧烈毒性,主要是损坏肝脏,并且具有致癌作用。
&&& (1)病因& 黄曲霉菌是一种真菌,它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毒素。高温、强酸、紫外线照射都不能将其破坏,加热至268~269℃时开始分解。强碱和5%次氯酸钠可使黄曲霉毒素B1完全破坏。在高压锅中,120℃ 2小时,毒素仍存在。
&& &(2)诊断要点
&&& 发病特点:禽类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很容易发生中毒。不同动物种类的敏感性有较大的差异,家禽中以雏鸭和火鸡最敏感,鹅易感。鹅的中毒症状可参照鸭的症状予以识别。
&&& 症状: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由于家禽的年龄不同和毒素剂量的多少,可分成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病型。
&&& 雏鸭和雏鸡一般都为急性中毒。雏鸭的症状为食欲消失,增重抑制,脱毛,常呜叫,步态不稳,严重跛行,精神委顿,面部、眼睛和喙部苍白,两眼流泪,周围潮湿、脱毛。腿和脚皮肤严重贫血苍白,由于皮下出血而呈紫红色,死亡时头颈呈角弓反张,死亡率可达100%。
&&& 成鸭的耐受性较雏鸭高,其半数致死剂量为0.5~0.6毫克/千克体重。急性中毒的症状和雏鸭相似,常见口渴和泻痢,排出白色或绿色稀粪。
&&& 慢性中毒的症状较不明显。主要是食欲减少,消瘦,衰弱,贫血,表现全身恶病质现象,时间长后可以产生肝癌。
&&& 剖检特征: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在肝脏。急性中毒的肝脏常肿大,色泽变淡或呈淡黄色,有出血斑点。在显微镜下,可见肝实质细胞弥漫,发生脂肪变性,成空泡状。肝小叶周围胆管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条索状,胆囊扩张。肾脏也苍白和稍肿大。胰腺有出血点。胸部皮下和肌肉常见出血。
&&& 在亚急性和慢性中毒时,肝脏由于胆管大量增生而发生硬化,时间越长肝硬化越明显,肝脏中可见有白色小点状或结节状的增生病灶,肝的色泽变黄,质地坚硬。显微镜下,可见肝实质细胞大部分消失,大量纤维组织和胆管增生。中毒时间超过1年时,肝脏中可能出现肝癌结节。心包和腹腔中常有积水。小腿和蹼的皮下可能有出血。
&&& 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获初步诊断。将可疑饲料饲喂几只1日龄雏鸭,如可引起雏鸭数天后中毒死亡,则说明饲料中有黄曲霉毒素。
&&& (3)防治措施& 预防中毒的根本措施是不喂发霉饲料。平时要加强饲料的保管工作,注意干燥,特别是在温暖多雨季节,更要注意防霉。仓库如已被产毒黄曲霉菌株污染,要用福尔马林熏蒸或过氧乙酸喷雾彻底消毒,消灭霉菌孢子。
&&& 黄曲霉毒素不易被破坏,一般加热煮熟不能使毒素分解。病禽的排泄物中都含有毒素,禽场上的粪便要彻底清除,集中用漂白粉处理,以免污染水源和地面。被毒素玷污的用具可用2%次氯酸钠溶液消毒。
&&& 中毒病禽的器官组织内都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应该深埋或烧毁,以免影响公共卫生。鹅群如果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应该立即更换饲料。
&&& 目前,没有治疗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有效药物。您的位置: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及防治
日 14:57 来源:中国饲料信息网
l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是本世纪6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据报告可能
与其富含微量元素锌及能够刺激黄曲霉繁殖的生长因子有关。在25~30℃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二块呋喃香豆的衍生物,依据化学结构的不同和产生的衍生物有20余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P1、Q1等17种相关化合物已经过系统鉴定其结构。但饲料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是B1、B2、G1、G2等四种,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氧杂奈邻酮,但化学结构不同的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有所差异,其中B1最强,然后依次是:M1>G1>B2>M2>B2。   黄曲霉毒素耐热,B1毒素在268~269℃时才分解。高压0.103Mpa(120℃)2h降低1/3~l/4,4h降低1/2。加入强碱和5%次氯酸钠可完全破坏。黄曲霉毒素(主要是B1、B2、G1、G2)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如氯仿、丙酮、甲醇和乙醇),但不溶于己烷、石油醚、水与乙醚中。在紫外线激发下,毒素发出很强的荧光。如B1和B2经层析在紫外线下发出紫兰色荧光;G1和G2发出黄绿色荧光,低浓度的纯毒素易被紫外线降解。
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毒都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产生G1毒素的温度略高于B1毒素。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
1.2.1 环境温度和湿度
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30℃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2.2 饲料原料水分含量
玉米、麦类、稻谷等谷实饲料原料的水分含量为17%~18%时是黄曲霉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谷实类在粉碎后如果水分含量过高则更适合黄曲霉的生长。因此,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防霉含水量以下。
l.2.3 仓库和管道污染
如果饲料原料长时间仓储或仓库潮湿、漏雨,库存过多而不注意通风、干燥、打扫卫生,特别是已经粉碎的物料,由于它颗粒小,容易吸收周围的水分,就很可能为黄曲霉的生长繁殖创造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其次,颗粒饲料的生产中要注意冷却和配套风机的选择,否则易造成颗粒冷却时间不够或风量不足,出机饲料水分、温度过高而黄曲霉的生长。最后,要定期清理颗粒料提升料斗或管道中形成的霉积料。
1.2.4 运输管理
饲料运输过程中若管理不当,以致饲料受淋。受潮、曝晒、通气不当、堆压时间过长也会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创造有利的条件。
2.1 对原料的防治措施
尽量选择对霉菌敏感性不强的饲料作物:收获和储运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磨破、压碎、鼠啃、虫咬,特别是避免玉米、花生等谷物的表皮和外壳损伤。破碎的花生易污染黄曲霉。贮藏室应避免过湿、通风不良及堆放过多过久。
2.2 原料采购中的防治措施
原料采购是饲料企业产品质量优劣的第一关。因此,采购管理至关重要。第一要努力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如原料知识、原料管理知识、敬业精神)。采购人员应严格按国际标准及企业标准来采购原料,对于已被黄曲霉毒素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原料一律不能收购,切勿低价收购不合格原料。第二,采购人员要对原料的营养指标、水分含量进行严格的验收。特别是水分含量问题,众所周知,玉米是成品料的主要原料,玉米水分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成品料的水分含量。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时,一般原料的水分含量应低于12.5%,玉米、高粱、稻谷的水分含量应控制在 14%以下。
2.3 原料贮存时的防治措施
原料贮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仓库漏水、阴暗、潮湿、老鼠出没就很容易促使黄曲霉生长,因而影响产品质量。在原料贮存中,一定要注意空气、湿度、温度等的控制,要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使用原则,要及时清理已被污染的原料,可使用的方法有:控制贮存环境的温度、封闭隔氧贮存、气调贮存、低温通风贮存及辐射法,例如把脱粒后的湿玉米装入内衬塑料袋的麻袋,装满并扎紧袋口可抑制黄曲霉的生长,也可以添加防霉剂(如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等)。   2.4 饲料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措施
首先是湿度问题,我国对饲料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已有明确的规定:①猪、鸡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在南方不高于12.5%。但如果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季节或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O天或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的话,水分含量可以增加0.5%;②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2%,南方不高于10%。在颗粒饲料生产中:第一,要控制好蒸汽质量和输送蒸汽管道的长度,以防止冷凝水进入调质器,蒸汽压一般应控制在0.35~0.4MPa,水分控制在15%~16%之间较好;第二,要注意调质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0~30min,调后的粉料水分不超过10%为好,或调后的含水量和调前的相差应小于0.5%;第三,要选好冷却设备,控制好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第四,装袋前要严格检测饲料的含水量。
其次是温度问题,要注意控制蒸汽的温度(80±2℃);要注意冷却时间和通风量以及对冷却后颗粒料温度的推测,防止料温与室温相差过大,料温应高3~5℃。  2.5 饲料贮存中的防治措施
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清洁没有霉积料,其次堆入要规范,应与窗、壁保持一定的距离,贮存时间长的话还要定期翻动通风。再次是防霉剂的使用。现在多用丙酸盐类防霉剂,如克霉灵、除霉净、霉敌101、露保细、万路保、克霉霸、露保细盐、露保细NC、万香保,具体使用方法是:密封包装的含水量12.5%~13.5%的颗粒料贮存1个月以上,应添加0.3%的丙酸钙。水分在11.55%~12.5%的粉料贮存2月以上的则加丙酸钙0.15%。南方地区由于雨水较多,3~5月间最好添加0.2%~0.4%的丙酸钙或丙酸钠。除丙酸及其盐类外,还可用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如万香保、克霉霸等。
2.6 饲料运输中的防治措施
装车时要保证车箱里没有水、不潮湿,运输时最好盖上防雨用具如帆布,一者可以防雨水,二者可以防阳光曝晒;卸车时应注意将最上层的饲料或已被淋湿或破袋的放在最后堆,以便早点用掉。
2.7 饲料企业员工的管理
饲料企业要定期给采购员。生产、运输一线的员工进行知识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对黄曲霉毒素的认识,防微杜渐,环环相扣,以生产出质量高的饲料来。同时,饲料企业也要尽量在原料客户、饲料客户中广泛宣传黄曲霉毒素对人、对畜的危害性,告诉他们如何采取措施防霉,这是一个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是一个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效措施。
3 黄曲霉毒素污染饲料、原料的检测和处理
平时加强饲料或原料的检测是防止黄曲霉毒素流入食物链的重要措施,严禁饲喂已污染的饲料或使用已污染的原料。我国饲料原料(花生饼、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允许量不超过50mg/kg。在发生猪黄肝病地区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出率高达58.3%,花生饼污染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含量竞达24~40mg/kg。现简述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参照国际标准ISO(E)《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适用于各种单一饲料和配合饲料,其原理是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经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紫外线灯光下产生蓝紫色荧光,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荧光的最低检出量来测定其含量。在检测时特别要注意的是:必要时要使用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实验台使用器具等在每次使用后均要用0.5%~l%的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擦试,手上若沾有黄曲霉毒素时,也要用次氯酸钠溶液和肥皂充分洗净。
3.2 脱毒处理
轻度污染的饲料或原料经脱毒处理使毒素含量符合卫生标准后可利用。主要的脱毒方法有:
3.2.l 除去法
主要是采取挑选霉粒、加工去毒,要水洗、可浸泡也可用吸附剂如活性炭、膨润土、沸石、硅藻土或甘露寡糖来吸附,去毒效果不错(如表1),经脱毒处理后的日粮中黄曲霉毒素不超过50mg/kg就可作为猪饲料。
3.2.2 灭活法
常用的有三种,①加热处理法:黄曲霉毒素虽然对热稳定,但在高温下也能部分分解,例如将含有7000pg/kg黄曲霉毒素的潮湿花生粉在0.103Mpa、120℃高压处理4h,其含量可下降到340μg/kg;②碱炼法:原理是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内酯环使之失去毒性,花生、玉米均可用此法;③石灰溶液和盐类去毒,首先用石灰乳水、纯碱水或草木灰水浸泡整粒的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玉米2~3h,然后用清水冲洗至中性,两小时后烘干,去毒效果可达60%~9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教您分辨土元优质种卵
夏秋季节白冠病防治
球虫高死亡病例介绍及防控
蛋鸡腹泻原因解析
蝎子常温养殖必备条件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程序执行时间 0.53906 Second(s) 数据库查询20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曲霉m1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