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11月可以冰看见冰碴子

石原慎太郎面面观
  “爱国者”石原慎太郎持续发酵的中日钓鱼岛争端,让“石原慎太郎”在中国成了一个“臭大街”的名字。这位日本东京都知事(市长)近日又有新动向,在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后,石原慎太郎宣称将亲自带队登上钓鱼岛。【详见附录1:蒋丰《中日关系有种毒素叫“石原慎太郎”》】然而这位被《人民日报》文章称为“中日关系毒素”的搅局者,在日本国内声望却特别高。无论其当选议员还是当选市长,都曾创下选票领先的记录。石原如此受日本国民拥戴,难道仅仅因为他强硬?一、身体力行服务于日本福岛核泄漏后石原饮水证明水质安全政绩斐然的官员在第一个任期内,石原提出了“从东京改变日本”的口号,他实施了很多利民、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政策,如限制大型货车的运行,限制排放汽车尾气,设定保育所的达标制度,创设了一年365天24小时救急医疗设施,实施综合防灾训练,设立债券市场等。知事的每月公款消费项目比如交际费等都在网站上公开,每次出差海外也都在网站上公布,包括出差目的、日程、随行人员,用了多少钱,取得哪些成果都告知民众。当东京都的财政面临困难时,他带头给自己减少了10%的工资。他还曾计划削减接近三分之一的政府工资,甚至提议政府出租知事的官邸。在教育方面,经过石原主导的改革,公立学校的学费远低于私立校,但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大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不少东京都民至今心怀感激。在中国录制的一期关于石原慎太郎的节目中,场下有一位日本观众,他对石原的评价是“他对日本国民尽心尽力”。【详见附录2:黄文炜《东京王如何当市长》】与民众打成一片在东京都的网页上的显著位置有“知事的房间”这个栏目,从这里可以了解知事的工作情形,包括施政方针、记者会见、深入基层、媒体采访以及出差何处和花了多少钱等。上头自然有石原慎太郎的视频,他总是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亲切地对东京都民侃侃而谈,每月至少要谈心一次。石原每周都要做客NHK的几档收视率挺高的访谈节目,谈日本历史,谈日本利益,谈中日关系,回答现场以及电视观众的问题,语气和缓,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观点自自然然地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详见附录3:赵晓《石原慎太郎:不仅是右翼分子》】每个星期五,石原都要举行记者会,回答记者们提出的有关东京都政的各种问题,这些内容都会在网站上公开。石原慎太郎每月还要为《产经新闻》撰写一篇专栏文章,专栏的名称就叫“日本啊”,这一专栏里他尽显“忧国忧民”之心。【详见附录2:黄文炜《东京王如何当市长》】二、对自己的国家、国民恨铁不成钢石原感慨现在的日本人与人之间不再热乎“大地震是对日本的天谴”去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后,石原慎太郎抛出了让人震惊的“天谴论”。他在1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欲已成为日本人的身份标志。美国的身份认同是自由,法国是自由、平等、博爱。日本什么都没有,只有私欲,物欲,金钱欲,性欲。日本的政治充满私欲,只顾迎合大众。有必要利用此次海啸,将日本人长年积累的私欲污垢全部冲洗。这是对日本的天谴。【详见录4:《石原慎太郎称大地震是天谴》】“日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石原慎太郎对现在的日本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到了今天,所谓的爱国或者忧国的思想表达,及为此而自我牺牲,必将更被认为是滑稽而受到排斥的。”“可能性是没有的。日本已经堕落为个人主义之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连带感已经消失了。这当然是由于美国的统治和奴化,像这样情形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只有日本这样一个。”“日本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发言权,也不想发言,如果这样下去,会被历史吞没的。……日本的政治家都不考虑这些问题,当然我在考虑,可是我上了年纪了,没有用了。”【详见附录5:杨潇黄广明《你所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日本是美国的情妇”石原慎太郎去年12月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日美关系时指出:“迄今为止,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受到了掠夺,坦率地说,日本是美国的情妇”。“我们被美国已经欺负的过多,现在还在遭到欺负。最大的祸首是外务省,没有腰似的”。【详见附录6:《石原慎太郎:日本投降很愚蠢战后成美情妇》】“中国青年的活力令人羡慕,日本青年则不同”石原慎太郎在参加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切身感受了13亿人口大国的壮观场面。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他们非常亲切,彬彬有礼。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还要为残奥会无偿服务。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这一点与日本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很令人羡慕的。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年轻人是很可怜的,虽然他们青春年少,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光在网上聊天,是无法进行真正沟通的。他们是在逃避现实。现在日本的年轻人都不谈论国家大事,日本的文坛也是如此。【详见附录7:《石原慎太郎访华观感:中国青年的活力令人羡慕》】三、极端厌恶加给日本人的霸权石原厌恶日本女人和美国兵打情骂俏“我若无其事地在路中间迎(美国人)面走过去”中国人提起日本右翼,一般容易认为他们是和美国勾结成伙专门遏制中国的,实际上他们却是首先以反美姿态出现的。石原在书中自述:一天放学回家,在街上碰上两个喝了酒的年轻美国兵,他们嘴里含着冰棍儿阔步走在道路中央。“来往的市民们吓得退避到路边儿,给这两个美国人让道。美国兵则一边用蔑视的眼光看着市民们,一边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我看着他们觉得心里不痛快,就若无其事地在路中间迎面走过去。就要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突然有个美国兵把含着的冰棍儿扔到我的脸上。已被含软的冰块在我的面颊上变成了冰碴并掉在地上。我就当什么事都没有似的走了过去。”石原说,这件事让他对美国占领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刻骨铭心。石原在1989年和人合作写成了《日本可以说“不”》,全书从11个方面纵论日美关系,一言以蔽之,就是日本可以对美国说“不”。书中猛烈抨击美国对日本实行的“根植于人种偏见”的经济贸易政策,鼓动日本人应当抛弃二战后形成的“小国意识”,“承担起时代中流砥柱的重任”,成为创造新的世界历史的主角。【详见附录8:居日华《美国兵的冰棍儿与石原的右翼思想》】厌美、厌中,“美国和中国相同之处在于用强压的手段对付别人”石原说:我不是反美,是厌美,也不是反中,是厌中。美国和中国相同之处在用强压的手段对付别人,总之强权是我不喜欢的。石原认为美国压制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美国利用所谓对日本的庇护从日本这里谋取了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石原对“中国的霸权主义”尤其反感。他说:“那样一种以支那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而且现在愈演愈烈的霸权主义, 已经引起世人的嫌弃。而且把在民族上有相当差异、一直拥有独自文化的台湾硬说成是本国领土的一部分,这种寸步不让的姿态只能暴露出霸权主义的面目。这种以武力威胁牵制台湾并谋求吞并台湾的做法,同纳粹希特勒单方面吞并同文同种的奥地利是毫无二致的。顺便提一下,这也是这些作者常常写道的,由支那方面开始说起的所谓日本同支那的关系是‘一衣带水’啦,‘同文同种’啦,这些说法在文化论上也是错误的,只能是文化上的霸权主义。我们确实在使用汉字,但正因为我们民族只用汉字无法表达感情,我们才独自地创造出了两种假名。”“……进而还把霸权之手伸向根据美国正式签署的协定已归还日本的尖阁群岛以及西沙和南沙群岛这样 一些岛屿。难道说支那人妄图在当代来重温与他祖先成吉思汗一样的旧梦吗?晚年头脑失常的毛泽东曾对当时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说什么,支那由于人口众多,即使在核战争中死掉2000万支那人也没什么了不起。这番话使蓬皮杜总统大吃一惊。 难道他们今天还想把毛泽东的这种遗言继承下来吗?”(石原慎太郎评《中国可以说不》)【详见附录5:杨潇 黄广明《你所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也讨厌战时的日本,“尊重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石原说:“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不喜欢一个独裁的国家,也不喜欢战争时的日本。”石原曾经采访过越战,在越南的经历让他痛恨共产主义,并联想到日本“或有自由主义体制被侵蚀而崩溃的日子来临。”由此他萌发了从政的念头,“为了防止这一事态的发生,我是不是应该自行展开行动。”【详见附录5:杨潇黄广明《你所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四、结语如果因为石原慎太郎戴着“爱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的帽子,便把他想象成胡锡进、司马南、宋晓军、戴旭那样的人物,那可就是对石原极大的误解。(腾讯今日话题第 2168 期)附录1:中日关系有种毒素叫“石原慎太郎”蒋丰2003年10月,石原在东京观看自卫队空军演习有人还嫌钓鱼岛不够乱,还嫌中日关系不够紧张。22日,东京都政府向日本政府重新递交申请,拟在“8月29日”登钓鱼岛。这后边有个老推手,叫石原慎太郎。在中日关系里面,有一种毒素叫“石原慎太郎”。名中有“慎”,而其对中日关系没有任何“慎”言、“慎”举,相反却极尽搅局、挑拨、破坏之能事。许多热爱中日友好的人们,谑称其为“石原混太郎”。今年4月16日,年近80岁的石原又在美国华盛顿做出“混事”,发出“购买”中国钓鱼岛的建议。此后又是募捐,又是张贴宣传画,又是申请上岛调查,又是批评日本政府“软弱”。不仅把那几个小岛搅得平静不再,更给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带来浓重阴影。石原曾多次向媒体表示,其关注钓鱼岛远非始于今日。数十年前,他就与日本右翼组织“青岚会”一起到钓鱼岛安装灯塔,此后一直呼吁日本国会议员都去登钓鱼岛。吵吵嚷嚷,始终没消停过。钓鱼岛争端风波虽屡有出现,对中日关系时有影响,但没像今天这样难以收拾。究其原因,应是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以后,不仅中国领导人作出各种努力,日本历届首相也知道把握日中关系大局,知道日中两国之间有许多比那几个岛屿更重要的事,知道恪守日中高层就此达成的默契,能够尽力化风波为涟漪。“不畏浮云遮望眼”。日本几个政客为博人眼球、耕耘“票田”而表演的政治秀,终究不能绑架中日两国人民的民意和感情,更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发展的大局。日前,笔者前往日本新潟县三条市,参加中国驻新潟总领事馆向当地汉学家纪念馆赠送纪念品活动。当天,盛夏酷暑。数十名五六岁幼儿园孩子奋力扬槌击鼓,用“太鼓”表演欢迎中国客人。每次表演结束,汗流满面的孩子们都用中文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在场的中日客人无不为之感动。在场的中国文化部前副部长刘德有感慨:“这几天,中日之间有一些不顺畅的事情发生。但是,今天看到日本小朋友为中国客人表演如此卖力气,我非常感动。这就是中日之间的草根交流,这就是中日友好未来的力量。”中日两国相互交流历史悠长。郭沫若曾形容中日关系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干戈”。看待中日关系,不能为一时一事所困,更不应为日本某些“老朽”政客所左右。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日本民族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亚洲两个毗邻的优秀民族,理应能在未来携手,共同创造出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东方新文明,共同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合作模式。(作者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日人民日报)附录2:东京王如何当市长黄文炜提起石原慎太郎,人们脑中可能很自然地冒出这样的词汇:日本右翼。这是一个难以撕去的标签,其实石原慎太郎的身份首先是政治家、政府官员,而且他还是个颇有才能的作家。从1999年开始,石原已经连续三次当选东京都知事,而且每次都是创纪录的高票。东京都知事,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北京市长,而就占全日1/5的人口与经济规模而言,东京于日本的重要性更甚于北京之于中国。我曾经告诉国内媒体的朋友:其实石原慎太郎是个挺称职的官员,作为东京都的居民,要我选知事的话,我愿意投石原慎太郎一票。中国的市长们如果都能像石原慎太郎一样当市长,相信中国的城市建设会有更大的进步,老百姓会更加安居乐业。石原慎太郎怎样当知事?在担任东京都知事之前,石原慎太郎就已经担任过政府内阁成员,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1976年,年仅44岁的石原就担任了福田内阁的环境厅长官,55岁时担任了竹下内阁的运输大臣。与普通日本人温吞、谨小慎微的性格不同,石原慎太郎个性豪放,直言不讳、口无遮拦,这让他赢得了相当多的粉丝,当然因祸从口出,也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1999年,石原出马竞选知事时,自我介绍颇为张扬:“我是石原裕次郎的哥哥,我要代表都民和国民进行一场革命。”石原慎太郎的弟弟石原裕次郎是早年故去的日本国民心中永远的偶像,打弟弟的招牌有助于人们对他增加好感。另外,在日本,除了石原慎太郎,恐怕没有第二个人敢说“我代表国民”。可以说,他的发言一下子抓住了人心。他以超过对手80万张选票的压倒性胜利当选知事。从此不管是政界还是民间,都有“管理东京都,非石原慎太郎不可”的声音。当选不久,他又放言,“都知事不当两届的话无法完成让人满足的工作”,现在当了三届他看起来还是干劲十足,不曾满足过。在第一个任期内,石原提出了“从东京改变日本”的口号,他实施了很多利民、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政策,如限制大型货车的运行,限制排放汽车尾气,设定保育所的达标制度,创设了一年365天24小时救急医疗设施,实施综合防灾训练,设立债券市场等。石原慎太郎在街头演讲时,时常引用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话:“立国需要个人精神,没有独立之心,就无法深切地为国家着想。”这也是石原慎太郎的施政理念,对于国家的事,每个人都要有“我来做”的气概,每个日本人如果没有独立之心,国家就无法进步。正是抱着这样的理念,石原不断进行特立独行的改革。2003年,石原以超过第一次当选知事近一倍的308万高票再次当选东京都知事,创下了历史纪录。石原的执政得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认为首先要为民着想,只要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哪怕对中央政府说“不”,也得顶风实行。作为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每年还要在都议会上发表四、五次施政演说,内容多谈东京的形势和大政方针,很多时候也延伸到全国的形势发展。知事的每月公款消费项目比如交际费等都在网站上公开,每次出差海外也都在网站上公布,包括出差目的、日程、随行人员,用了多少钱,取得哪些成果都告知民众。石原慎太郎很经常深入基层,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电视上。有时他会乘直升机视察东京边远地区和外地,有人批评他奢侈,他则反驳说,这是讲效率,再说在飞机上,才能看得全面。当东京都的财政面临困难时,他带头给自己减少了10%的工资。在城市建设方面,他是大刀阔斧的,热衷于在海边扩展大型工程,把陆地向海延伸。他创办东京地方的银行和大学,这些措施都走在全国的前面。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都市,东京安全系数较高,这与石原慎太郎重视治安管理、善于打击犯罪有关。著名的东京新宿歌舞伎町过去曾经治安比较乱,违法营业的店较多,经石原亲自整顿后秩序井然,犯罪行为大大减少。在外界眼中,石原慎太郎是很排外的,他确实不时批评在日本的外国人不守规矩,扰乱日本的秩序,但是对于外国人移民日本,他又是十分赞成的。他认为,日本应该多接受亚洲各国通过有秩序的移民政策而来的移民。但他对于赋予住在日本的外国人参政权是坚决反对的。他曾经把中国蔑称为“支那”,遇中方抗议之后,他竟然做如此辩解:我的中国人朋友告诉我,中国的新浪网的“新浪”跟“支那”的罗马字读音是一样的。亲民的石原慎太郎在东京都的网页上的显著位置有“知事的房间”这个栏目,从这里可以了解知事的工作情形,包括施政方针、记者会见、深入基层、媒体采访以及出差何处和花了多少钱等。上头自然有石原慎太郎的视频,他总是不停地眨巴着眼睛亲切地对东京都民侃侃而谈,每月至少要谈心一次,9月份他谈的主题是灾害对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他提醒东京人时刻提防地震灾害的侵袭,在灾害到来时,要做到能自助、共助以及接受公助。每个星期五,石原都要举行记者会,回答记者们提出的有关东京都政的各种问题,这些内容都会在网站上公开。对付记者,石原十分老道。有时候遇上刁钻、不靠谱的提问,石原会毫不客气地顶回去:“你问跟东京都毫无关系的问题,这样是不行的。”但是记者们还是喜欢“越轨”问石原对一些国家大政方针的看法,石原高兴起来还是可以有问有答,知无不言的。有时候在记者会见的结尾,石原有意放松自己,不乏妙语连珠、颇有情趣的问答,比如9月3日的记者见面会的最后,有记者问到:今年东京的夏天特别热,很多老人中暑了……石原马上接过话茬说:是啊,我也中暑了……记者再问:知事您是如何度过这个炎热的夏天的呢?石原答道:“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失落的夏天。我到朋友家豪华的游泳池里游泳,回家后喝了一杯啤酒,躺在阳台上睡着了,结果得了感冒,夏天的感冒老是治不好,现在总算摆脱了感冒的后遗症,恢复了大半,但是就变成失落的夏天了。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不喜欢太阳的季节了。”这个“太阳的季节”是石原在大学时代一鸣惊人获得芥川文学奖的书名。石原慎太郎当选东京都知事不久,提出了一个“心的东京革命”的理念,2004年,东京申办残疾人奥运会之际,“心的东京革命”被推到了高潮。这一理念,实际上是一场社会运动,提倡互相关爱,发动志愿者为需要帮助的人服务,从东京向全国以至向世界扩展。石原曾感叹东京的人际关系淡漠,石原曾经和“心的东京革命”推进协议会会长多湖辉谈到:“假日牵着狗去散步,遇到他人也牵着狗去散步,两只狗互相叫起来了,狗的主人才开始打个招呼,为什么非要等狗互相打招呼之后人才能互相表达善意呢,我为此感到伤感,人看起来还不如狗纯真。”他还说相当怀念从前邻里之间可以互相借调味品的年代,人与人的关系是那样的热乎。石原慎太郎还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他时常对学校教育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博爱和献身侍奉是人类最高的美德,因此小孩们首先要尊敬自己的竞争者,养成能够感受友情的心态。在学校里的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小孩们容易把自己的竞争者当成敌人,不能恨对手而要对对手充满友情之心,这样才能快乐地竞争。这样的事父母有机会要说给孩子听,他提倡在中小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石原慎太郎重视学校教育改革,在他担任知事之前,东京都所属高中的学生考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并不高。2001年,他主导在东京都创设了升学指导重点校制度,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重点高中,之后重点高中逐年增多,教学质量不断跟上,考上东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公立高中生明显增多。原先在日本人的印象里,公立学校教学质量比不上私立学校,东京都经过改革,不亚于私立校的公立高中越来越多。公立学校的学费远低于私立校,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后,大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升学可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为此东京都民都感激石原知事的教育改革。近年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东京的失业人口也在增多,石原慎太郎为此设立了东京工作中心,不仅给年轻人介绍工作,也给老年人提供就业机会,目标是一年帮助一万人找到再就业。不折不扣的爱国者石原慎太郎是个颇有韬略的政治家。他过去时常对中国口出恶言,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但是为了日本的利益,他也能够“放下身段”向中国示好,北京奥运之前两三年,他就不时递透露希望访问北京参加奥运开幕式的愿望,他当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当时东京正申办2016年奥运会,他需要得到北京的支持。石原慎太郎每月为《产经新闻》撰写一篇专栏文章,专栏的名称就叫“日本啊”,这一专栏里他尽显“忧国忧民”之心,如他关注过“冲之鸟岛的战略意义”,“日本近未来的危机”,“十年后的东京”等,石原曾经在冲之鸟岛上俯身亲吻土地,爱国者形象让日本人动容。日本的少子化很严重,石原信誓旦旦地说:就算日本的人口在减少,我也要想办法让东京都的人口增加。石原写过一本叫做《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他在日本人中留下了敢于为日本说话,在国际上维护日本利益的印象。前些年,石原的粉丝们甚至要拥戴他当日本首相,在日本的政治家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石原那样爱日本又对外强硬的人了。在日本,还有人专门下功夫研究石原慎太郎,出了书叫《石原慎太郎入门》,反对他的人也成立了“石原慎太郎研究会”,列举石原的言论加以批判。多才多艺的石原慎太郎石原慎太郎不仅是作家,还是个画家,他的画的漫画也是有模有样的。他看起来情趣高雅,爱好帆船、喜欢海,和海的渊源很深,中学时代就驾船航海。年轻时他在海边拍了不少照片,出版多本以海为故事背景的书,他的有关海的箴言警句颇多。石原慎太郎曾经获得日本海洋文学大奖的特别奖。他不仅在日本海活动,还到世界各地去看海。除了文学和海,他的兴趣还有网球、有氧潜水等。由于石原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他从1995年起,一直担任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文学奖的评委。有趣的是,石原亲自选拔的搭档、2007年开始担任副知事猪濑直树也是个作家,两人颇有共同语言,石原甚至在公开场合称,猪濑是接自己班的合适人选。石原慎太郎本届知事任期将到2011年春天结束。卸下知事的重任后,石原将做些什么呢?也许将专心于作家的本职,特别是有可能投身他以往所热衷的电影创作,他曾说想当电影导演;也许他将从事儿童教育;也许他会利用知事任期内编织的国际关系网将往来于各国,充当友好使者,当然要为日本争取各种利益。不知道以后北京是否会欢迎石原慎太郎?(作者黄文炜是旅日媒体人)(日南方网)附录3:石原慎太郎:不仅是右翼分子赵晓在抗战结束六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钓鱼岛领土问题、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纷争、反日游行——石原之流的得势与猖獗,正好点破了问题的实质:日本政界的整体右翼化,是催生中日关系摩擦不断的核心所在。因为否定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怂恿右翼议员将户籍迁到冲鸟礁等极端举动,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臭名远播。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这个人是一个极右翼分子,辱华仇华,大放厥词,态度凶悍,行事疯狂,不可理喻,不断制造中日乃至国际争端。在国内的媒体中,对他的报道也充斥着“叫嚣”、“嘴脸”、“疯狗”等贬低性字眼。这似乎就是石原慎太郎的全部。然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位名声不佳的东京都知事又确实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曾是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名噪一时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两次高票当选为东京都知事;他是反华先锋,更是反美先锋……可以说,在反华的石原慎太郎之外,还有文学的和政治的石原慎太郎。文学的石原: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无论人们对石原慎太郎的反华行径如何耳熟能详,在日本人眼里,石原首先是一个作家。在1968年参政以前,石原慎太郎就因为文学成就而早已为日本人所熟知:他日生于神户。1952年进入一桥大学,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灰色的教室》,受到评论界注意。1955年石原出版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第一届文学界新人奖,并成为当时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芥川龙之介奖(日本最著名文学奖,由《文艺春秋》主办)获得者,从此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太阳的季节》以颂扬的笔调描述战后追求享乐的一代青年,在社会上和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赞美的,也有彻底否定的,而“太阳族”则成为流行名词。1970年代后,石原作品中的色情描写减少,政治色彩开始浓厚起来,如在《挑战》和《日本零年》中,推崇战前积极为军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效劳和主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人物,宣扬他们的冒险精神,把日本现在和将来的希望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参政之后,创作数量逐渐减少。1996年,石原慎太郎从哥哥的角度,以日本昭和时代文艺界的宠儿、他弟弟石原裕次郎的一生为题材,写下了发行量突破120万本的长篇小说《弟弟》。该小说后来改编成五集电视连续剧,在日本引起了极大反响,据说,几乎所有观众都以“感动和泪水”来评价该剧。政治的石原:两度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不过石原慎太郎似乎没有满足于他在文学界的成就。身为日本自民党的一员,他1968年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成为日本第一位取得300万张支持票当选的参议员,并连续8次当选众议员。从这里开始,石原的反华面目开始初露端倪:他竞选的口号是“不让日本赤化”,他还攻击当时的田中内阁“抛弃了台湾”。1970年代初石原组成“青岚会”,自任干事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95年,因为政见不合,石原退出了自民党,成为无党派人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政治的不信任,他同时辞去众议员职务,宣布不再过问政治。在背后,他扶植儿子石原伸晃,在自己的选区内填补他辞职后留下的空缺,体面地完成了议员席位的“世袭”,而他又开始谋划新的从政之路。1999年,石原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并依靠其强大的民意支持,在2003年以日本历史第一高票308万选票续任至今。他的竞选演说集中在普通人关心的大气污染、治安和中小企业对策等领域。他决定征收银行税,限制柴油车对东京的污染,为增加税收开设赌场,提倡地铁民营化以及羽田机场的国际化等。这些便民政策在石原任职期间一一得到落实,而他全面提升东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东京革命”,更极大降低了东京地区的自杀率,为他博得了广泛好评。而且,他在宣讲自己的政绩和主张的同时,不忘抨击中央政府,突出其改革者形象,以至于不少日本人都把一个力挽狂澜的“强者”形象加在石原身上。石原是一个长相温和甚至有点慈祥的老头,这种相貌很容易让人放松,他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人缘和亲和力。其次,他每周都要做客NHK的几档收视率挺高的访谈节目,谈日本历史,谈日本利益,谈中日关系,回答现场以及电视观众的问题,语气和缓,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观点自自然然地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那些本来就对中日历史不甚了了的日本青年人,接受他的观点,无疑就是对未知的知识的吸收。目前,日本政界广泛流传“石原首相待望论”。人气冲天的石原能否当上日本首相呢?由于自民党总裁今秋任满,自民党内反小泉派推举石原建立新党的风声不断。石原也表示:“如果日本的政治走进死胡同,不排除(出马的)可能性。”反华的石原:疯癫的背后石原公然对中国攻击: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对中国说“不”,诬蔑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甚至还挑衅地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这样的言论出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首都行政长官之口,实在令人惊讶和愤慨。对于石原的惯用伎俩,一位日本在野党国会议员打了一个比喻:“石原如同一条周期性发病的狂犬,它狂叫时,希望得到人们的某种反应,人们的反应越强烈,它越是洋洋自得。”这位议员的比喻真是太贴切了,但石原“发病”的病根在哪?据一知情人士指出,石原的父亲因为直接参与、指挥日军侵华的战争,战后被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受到惩处。石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日本普遍抬头。石原这种人能在日本政坛上坐稳并呼风唤雨,必然有其民众基础,而且还不是“一小撮”。近几年来,将日本军队描写成亚洲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卫士的连环漫画书《战争论》成了畅销书,赞美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获得了最高票房。1970年,妄图恢复军国主义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只能选择剖腹自杀的方式来呼吁军国主义的复活,而1999年的石原慎太郎却能争取到东京市最多的选票,成为那里的市长。不到30年时间,主张对外强硬的右派政治家、文学家的行动和观点为普通日本人接受的程度已大大提高。在政界,原首相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非常器重石原;现任参议院议长扇千景,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领土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的参议院议员西村真悟,保守的政治人物龟井静香、平沼赳夫等都是石原的亲密朋友。并不是说石原的政治朋友都是右翼,但保守、主张对外强硬,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而发人深省的是,石原的反华言论由来已久,他在20多年前就攻击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多数国人对此竟浑然不知。读者们看到的大都是那些号召亚洲国家团结奋战,反击美国金融霸权阴谋、抵制国际货币组织金融“占领军”和宣扬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言论。是不是因为与反美相比,石原的反华不过是小节问题?石原慎太郎以强硬作风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朝鲜,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敢于反对日本方针的国家都有着强硬的态度。在日本人看来,这位有着“愤青”头脑的知事与其说是反华严重不如说是反美情绪更猛烈,只不过被中国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罢了。石原慎太郎只有一个,反华与反美是他的两面旗帜,并无矛盾,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主义是共同的基本点。对于在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危机的原因推给外人既方便又体面的了。而对于恨不得和石原对骂对打的许多国人来说,辱骂和情绪性的宣泄都不是战斗。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个强大的邻国的出现,中国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等于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击石原这样的日本右翼。在此之前,即便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财阀、政治家最终淡出我们的视野,谁能保证就一定不再出来第二个、第三个石原慎太郎呢?(南方人物周刊)(日南方网)附录4:石原慎太郎称大地震是天谴中评社香港3月14日电 “3.11”日本大地震造成难以估计的死伤,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国殇时刻却出现争议性发言,他今天被日媒问到对于强震的想法,他指出“日本人的自体意识过于偏重自我,凡事都以私欲为主。透过这次的海啸一次洗清掉这些执着。我觉得或许是所谓的天谴。”他的“天谴论”激怒了不少日本网友与民众,有人甚至要他滚出日本。今日新闻报道,石原慎太郎14日指出?美国的主体思想是自由,法国则由自由、博爱和平等作为文化内涵,但是日本并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反而是充满自我的欲望满足。石原说,日本的政治与社会被自我欲望控制,这次海啸或许瞬间将那些欲望与执着冲走。虽然他说“受害者真的很可怜”但是争议性言论恐怕会引发许多人的愤怒。(日人民网)附录5:你所不知道的石原慎太郎杨潇 黄广明提到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中国民众立即会联想到很多词汇:日丅本右翼,反丅华分子,军国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民粹主义者,煽动者,麻烦制造者……毫无疑问,中国媒体经常给石原贴的这些标签,无一是正面的。给人贴标签,有表述上的便利,也有简化问题的缺陷。事实上,贴标签已经是作出了评判,--但在作出评判之前,对所评判之人和事应有充分、真实与客观的了解,应是公认的正确态度。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对于石原氏,尚无任何有深度的访谈与报道,虽然对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念兹在兹进而批判之,但多是对其只言片语的应激式反应,而没建立在对其人其言其行的全面系统了解之上。真实的石原慎太郎远非几个标签可以描述。他是政客,也是作家、导演、航海探险家;他既反中,也反美,他是国际上的麻烦制造者,更是日丅本国内的麻烦制造者;他强调日丅本的优越,也主张日丅本与亚洲共存;他Acura讴歌" 神风队员,质疑南京大屠丅杀数字,参拜靖国神社,却也厌恶战时日丅本;他反对当下体制的中国,却喜爱历史文化的中国;他是煽动家,经常刺激公众的神经,不遗余力地批判日丅本的种种弊端,却又是日丅本最受欢迎的政丅治家之一……这些貌似庞杂混乱的信息背后,石原慎太郎有着怎样的逻辑?抛开成见与刻板印象,撇开石原慎太郎是敌人,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先做了解再作评判,即便是“敌人”,也许也有忠言,本刊报道一位“反丅华分子”,道理其实很简单:了解我们的对手,是为了更好地应对他。即使是在高楼林立的西新宿,东京都厅(市政府)所在的“双子之塔”也显得鹤立鸡群。243米的高度令它本身也成了景点,45层的南北两个展望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人们在这里可以花300日元打印一份自己生日当天的《读卖新闻》头版,再端上一杯咖啡,俯瞰关东平原,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西南方向的富士山。在展望室下面,大约17万职员支撑起了这个GDP相当于澳大利亚的巨型都市的政丅府运作,78岁的石原慎太郎自1999年起就成为他们的领导者,并两次连任至今。而在中国,这位东京都知事(市长)更出名的标签是“头号反丅华分子”、“右翼政客”以及“军国主义分子”。9月16日下午,“双子之塔”7层的一间会客室,传说中的石原慎太郎走了进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你可以说他没有表情,也可以说他挂着礼节性的浅笑,脸颊上的老年斑清晰可见。“你有些问题比较尖锐,我的回答可能也就比较尖锐。”这是他的开场白。采访开始还不到10分钟,他就一把扯掉了领带,扔在右边的桌上,“我讨厌系领带!”半个小时后,他又脱去了西装上衣,翘起了二郎腿。他主动提起了钓丅鱼岛问题、西丅藏问题,批评美国和批评中国一样毫不留情,然而他对日丅本的用词却是最狠的,如果单看他的某几句话,恐怕有人会以为他不但“反华”“反美”,还“反日”。他也一再声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采访中曾起身进屋拿来一本书送给记者,是台湾出版的中文版《我不结婚》——这是他70岁时写的小说,主人公是24岁的青年。他对照记者的名片看了半天,请翻译为他写出繁体字,然后才肯落笔签名,“简化字不好!”他又不时翻看我们带来的杂志,那期封面是“山西王阎锡山”,他看着那个微笑的老头儿,找了个机会用不太标准的中文重填句子:“东京王石原慎太郎”!也笑。采访结束时,他“警告”我:你要是把我写坏了,我可是要扔炸丅弹的!记者又提起《中国可以说不》以及《中国还是能说不》里对他的攻击,他手臂一挥:“你应该把他们带来!”人物周刊:你一直被相当多的人看作反丅华人士,甚至有中国媒体称你是“头号反丅华分子”,是这样吗?石原慎太郎:我当然是站在共产主义对立面上的。我很喜欢中国的文化,但是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社会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可能有更多的人会对共产主义有不同的看法。人物周刊:所以你是反共不反丅华。石原慎太郎:对。我不反对这个国家,但是只要共丅产党支配这个国家,那么他对日丅本就是一个威胁。人物周刊:你至少在1995年和2002年两次预言中国将会崩溃,现在看来,是不是有点把中国问题简单化了?石原慎太郎:这个预言是有点偏差了,没有预测对。我当时这个预测主要是从经济上,我和英国一个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过探讨,为什么预测中国经济会崩溃?是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很不稳定,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乐观,大量资金无法回流。可是后来一看,很多政丅府官员都成了国企的董事长,而且很快完成了转制和民有化,从结果看我们的预测确实有偏差。人物周刊:这种预言的失误是否也和对中国的偏见有关?石原慎太郎:不是偏见的问题。因为我们是按照一般的经济常识来预测中国的,因为中国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一丅党制的国家,很多政策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成功,对于这种成功我们很惊讶,但也稍微有些戒备。人物周刊:现在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日丅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这对日丅本意味着什么?石原慎太郎:中国确实经济发展很快,而且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一定程度上,人口就是力量。当然人口多有时候会带来一定困难,可是达到某个水准后,对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当然推动经济进步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新的技术,从这方面说中国对技术的评价有一些问题,比如版权问题,盗版比较多,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这些行为对被盗版的国家来说是危险的。人物周刊:2008年,你出席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印象如何?之前你到过中国吗?那次北京之行是否改变了一些你对中国的印象?石原慎太郎:大约15年前去过上丅海,那时候的印象就是人很多,而且当时上丅海比较乱,路比较窄,也有很多垃圾,不像日丅本人会把自己家门口都弄干净了。而且人也不排队。可是这些人到了日丅本来,也会排队,所以社会成熟富裕后,人的教养也会提高。这也是我2008年在北京的体验,中国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提高。前几天看了日丅本的电视节目,拍的是中国北京798的一些艺术家,看了很有共鸣--这些艺术家也是对这个社会有自己的看法,这就让我想起了年轻的时候,也是对传统的道德等等很有逆反的心理,对社会也是批判的姿态,所以年轻人总是进步性的力量,可以带动社会和文化前进,我对此很感兴趣。人物周刊:你也看到了中国社会内部是多元的,那么日丅本的一些右翼是不是应该改变“中国社会是铁板一块”的看法?石原慎太郎:确实是。人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个性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不喜欢一个独裁的国家,也不喜欢战争时的日丅本。人物周刊:我读了你20年前写的《一个可以说不的日丅本》,你对美国批判得也很厉害,外界评论说你反美又反丅华,这两者区别何在?民族主义是不是转嫁国内矛盾的有效手段呢?石原慎太郎:不是反美,是厌美,也不是反中,是厌中。美国和中国相同之处在用强压的手段对付别人,总之强权是我不喜欢的。日本现在还是处在美国的统治之下,美国声称用核保护伞保护日丅本,可是对日丅本来说,周围的中国、朝鲜、俄罗斯这3个国家都有核武器,唯独日丅本没有,美国如何保护日丅本?日本最终得不到美国丅保护,在世界上也没有发言权。可能我说得比较过激,日本也许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核抑制力,来在世界上发言。尖丅阁列岛(日本国内对“钩丅鱼岛”的称呼)问题,可能会成为中美日三方的敏感问题,中国5次召见日丅本驻华大使,这对日丅本是一种侮辱。日丅本也有过民族主义情绪非常高涨的时期,那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俄战争胜利之后,结果后来一步步走向了战争。当然中国和那时的日丅本情况不一样,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年轻人民族情绪高涨,对于中丅国政丅府来说也很困难,又要调动这方面的情绪,又要施以控制,以免造成危险。我是比较冷静地看待这个问题的,中丅国政丅府现在可能比较头疼。人物周刊:中国在1990年代中期也出版过一本《中国可以说不》,其中一个作者后来还到日丅本和你辩论?石原慎太郎:好像是有过。(不愿再谈)人物周刊:你曾自称为存在主义者,反丅对共产主义对个人人性的扼杀,但同时你又撰写电影剧本,称颂为国牺牲的“神风精神”,这难道不矛盾吗?石原慎太郎:我既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对于那些和我同龄的、为了国家献出生命的年轻人,我当然要表示我的敬意。我赞同他们的选择,我的自我里有国家,而国家里有自我,这并不矛盾。人物周刊:你在自传《国家的幻影》里说,“到了今天,所谓的爱国或者忧国的思想表达,及为此而自我牺牲,必将更被认为是滑稽而受到排斥的。”你觉得今日日丅本在这方面是在退步吗?你是否为此感到失望?石原慎太郎:我认为自我牺牲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美德,如果没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就没有男人的魅力。自存主义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黑格尔主张的自我存在主义,我对他的理念和哲学是比较赞同的。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就会出现这样主张的人,刚刚说的中国的艺术家,他们也可以说是这样的人物。人物周刊:你是作家出身,1966年受《读卖新闻》之邀访问了处在战争中的南越,这成为你后来从政的转折点,现在回看,你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吗?你觉得以一己之力给日丅本带来了什么改变?石原慎太郎:如果不正确,我还有什么活的价值呢?(笑)我虽然在自民党时期没有太多政绩,但是在东京都时期还是很有干劲的。东京都的职员都非常优秀,我认为东京都知事可能比日丅本首相更有干头,因为有的首相一年都干不满就要辞职。东京都的预算和加拿大一个国家的预算是差不多的,中央政丅府的动作太迟缓,而我希望在东京都更快地振兴中小企业,要以东京都和中国建立交流项目。人物周刊:你曾经说过要从东京都出发去改造整个日丅本。石原慎太郎:正在改造。最起码辐射到了东京都周边的3个县:琦玉县(日丅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千叶县、神奈川县,他们正在参与东京都的改革。不过日丅本的官僚都很自负,东京都的成功经验他们也不效仿。人物周刊:很多中国人认为你在东京都人气非常高,是因为你对中国强硬,他们误解你了吗?石原慎太郎:可能是吧。我是不喜欢中国的共产主义,但是喜欢中国的文化。我尤其喜欢中国的两个人物,一个是邓丅小平,一个是《金瓶梅》里的西门庆。(笑)人物周刊:你怎么评价日丅本“失去的20年”?假如你是日丅本首相,要着手做哪3件事?石原慎太郎:我首先可能效仿中丅国政丅府,要让国会3年不动,还要在经济上搞军队式的强硬改革。最重要的是税制,消费税不改不行,对富裕阶层要大量征消费税,但对于最基本的生活开销不应该加税,比如大米就不该征消费税,但便利店里的饭团就可以加上消费税。近些年日丅本人对金钱的欲望越来越强,对交税纳税都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可是如果不把消费税问题解决了,日丅本经济好不了。人物周刊:你在日丅本一直是以改革者的形象出现的。难怪有人从学术上分析说,很多改革者都推崇强力,带着点法西斯色彩。石原慎太郎:学术上很多东西都是不正确的!改革和政丅治都是需要强力的,改革和一些具体的政策当然有很多界限,但是也必须要追求合理的效率。像邓丅小平,他虽然是共产主义者,但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了对效率的追求,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我对邓丅小平这个人物还是很尊崇的,比如他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断。人物周刊:有媒体报道说你认同“日丅本民族优秀”之说,请具体解释一下这个,日丅本民族优秀在何处?石原慎太郎:优秀是相对于谁来说呢?人物周刊:这也正是我想问你的。石原慎太郎:日丅本有优秀的地方,也有落后的地方。比如优秀之处,当然不止是日丅本,也包括中国韩国,好像使用汉字的国家,文化都很发达。日丅本用从中国引入的汉字,创造了简短的和歌,也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国也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不过现在是不是写的人很少了?我自己也写诗。日丅本另一个优点是细致,所以日丅本的电子技术比较发达。我对海洋非常感兴趣,也是日丅本帆船协会的会长,经常出海,常常感到日丅本是一个岛国,自古就大量吸收外国的文化,比如向中国派遣唐使--中日两国的交流也有过很大的牺牲,鉴真和尚6次东渡日丅本,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而日丅本的留学僧阿倍仲麻吕,和李白杜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后死在中国,杜甫还作诗追悼他。虽然日丅本比较注重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可缺点是面对外部压力时表现懦弱,没有自己的主张,声音发不出来。人物周刊:我知道亚洲国家包括日丅本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戒惧的心理,但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对日丅本也有一种担心:军国主义的复活。现在的日丅本,全体国民被动员起来去做一件事情,就像二战一样,这样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吗?石原慎太郎:可能性是没有的。日丅本已经堕落为个人主义之国,(国家与个人之间的)连带感已经消失了。这当然是由于美国的统治和奴化,像这样情形的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只有日丅本这样一个。人物周刊:你从《太阳的季节》时候就试图表现一种男性的气概,你也曾表示过战后日丅本对美国亦步亦趋,是最女性化的时代,可是你不觉得,一个和平、礼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日丅本,才是人们喜欢日丅本的原因吗?石原慎太郎:日丅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人物周刊:可是外界对日丅本还有个判断,日丅本社会这些年是在往右转,这是不是在往男性化转变了?石原慎太郎:你看奥运会的结果,这样的国家不会出优秀的选手。如果一个运动员对国家没有概念,对国家没有感情,他跑得也不会很快。人物周刊:你给人的印象是说话口无遮拦,有人说这是你作为文人缺乏理性、感性充盈的结果?你不怕误会和误解吗?石原慎太郎:我说的都是我的真心话,误解误会我都不在乎,所以我才是存在主义者啊。人物周刊:在你看来,伟大政丅治家和普通的政客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石原慎太郎:(起初不解,听完对“政丅治家”和“政客”在中国语境里的解释后说)那日丅本都是政客。人物周刊:包括你吗?石原慎太郎:我当然有我自己的主张和理念,所以对自民党失望后,我就出来了。不过像我这样的政客,在中国大概就被肃清了吧。(笑)人物周刊:我的感觉,日丅本爱国主义在战后体制下被挤压变形。石原慎太郎:日丅本没有爱国主义,也没有民族主义,二战前被天皇和军方鼓动起来的爱国主义,在战败后就结束了。现在日丅本缺的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人物周刊:难道日丅本的右翼不存在吗?石原慎太郎:日丅本根本不存在右翼了。人物周刊:你也不是右翼?石原慎太郎:在街头跑着宣传的都是暴力集团。二战前当然是有右翼的。我喜欢三岛由纪夫的一句话:没有健全的恐怖主义的国家,也不会有健全的民族主义。人物周刊:你认为日丅本在国际社会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石原慎太郎:日丅本首先应该对国际社会有一种表示,比如刚才说的拥有核武器,如果日丅本真要做,可能用不了3年,就会造出来,包括宇宙飞船,日丅本有这个技术。现在,日丅本在国际社会上没有发言权,也不想发言,如果这样下去,会被历史吞没的。现在的历史正在进入一种报复的循环,白人世界已经激怒了伊斯兰世界,这样下去会形成一种新的混乱。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和美国的摩擦也会增加,日丅本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丅本的政丅治家都不考虑这些问题,当然我在考虑,可是我上了年纪了,没有用了。(感谢日本财团胡一平女士的大力协助)石原慎太郎的批判:正常还是病态?在日后访谈中回想起这段过程,他表示,此时对于日本国家前途的忧心,即是担忧日本将步越南后尘沦为贡产主义国家。显然在步入政坛之前,石原认同自民党、憎恶左派的立场已再确定不过。1955年到1970年自民党掌权期间,日本国内政治的对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风起云涌。国内左右两派势力围绕美国强加的“民主-和平”体制持续角力。右派主张“修宪-重新武装”,认为宪法中的和平条款致使日本国家主权跛脚,需要修宪以确立日美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左派观点中,“护宪-和平主义”才是冷战结构下日本的处世之道,他们既批判美国势力在东亚的扩张,也希望维护和平宪法,唯恐再次卷入战争。1960年岸信介内阁强行修改美日安保条约并续约,引发大规模的社会抗争。日本国民不但害怕战争,也需要和平民主体制与国家主权的统一。在这样的矛盾中,日本国内反美反战情绪高涨。从一开始,石原慎太郎就清楚地认同自民党续约的选择,但反对国会不顾民意强行通过的做法。他撰文反对群众因盲目 反美而疯狂反对安保续约,奚落进步知识分子的愚蠢。在他看来,“他们的愚蠢是对日本强制以叫做民主主义的绝对方针统治过的美国,在下意识的屈从与意识上的反弹,而对当时对立的另一个意识形态所统治的社会主义体制产生了无谓的幻觉之故吧。”越南的经历让他联想到日本“或有自由主义体制被侵蚀而崩溃的日子来 临。”他在自传中回忆起从政念头的萌发,“为了防止这一事态的发生,我是不是应该自行展开行动。”1968年,即石原从越南归国后的次年,在自民党的支持和巨星胞弟的力挺下,石原慎太郎以创纪录的300多万票当选日本参议员。4年后,他又竞选众议员,同样顺利当选,就此连任8次。历任日本内阁环境大臣、运输大臣,1999年当选东京都知事(东京市长)后连任3 届至今。仅从媒体报道的关于石原慎太郎的只言片语中,似乎很难把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煽动滋事者与他一帆风顺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事实上,这位挑衅者一开始就在政治谱系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与那些只会叫嚣的政治混混不同,石原慎太郎从踏入政坛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政治主张。竞选参议员时,石原 慎太郎以“在体制内革命”为竞选口号。对现存体制的反抗甚至革命也确实贯穿着他的政治生涯。在当初左右两派激辩日本是否应该拥有核武器时,他把主张开发原子能源作为重要竞选政见。至于开发原子能源后是否要发展核武,可交由全民公投决定。在他看来,为了抗衡美苏的恫吓,这一做法是以“和平”为目标的选择。这 就是石原慎太郎,他总是能在个人与国家、和平与武力之间自圆其说。对他而言,政治与文学都要依靠言语来表达。狠人说猛话,成了石原的个人形象。在2000年对日本自卫队的讲话中,他告诉自卫队在9月将举行一场大型应急演 练以应对自然灾难(如大地震)。他警告自卫队要防止“三国人”在自然灾害后发生暴乱,他抱怨,“三国人一再地犯下残暴的罪行。”他的评论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不是即兴演讲。他所用的煽动性词语“三国人”复燃了日本用了半世纪试图摆脱的仇外图景。三国人,字面意思是“来自第三个国家的人”,这是日本对在二战前 或二战时从台湾、朝鲜来到日本而在战后被驱逐的劳动者的蔑称。石原用这个词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在证据缺乏的情况下,在日本的 朝鲜人被指控在井水中投毒、纵火抢劫商店和住宅。随着这些谣言的传播,成千上万的朝鲜人被围捕并被日本的暴徒杀害。擅长挥舞“修辞之剑”的石原慎太郎因其极端的反美反华行为和言论而臭名昭著,而真正惊人的是,石原可能是这个国 家最受欢迎的政治家。在极具挑衅意味的“三国人”言论事件中,东京政府称收到6085封电子邮件、传真或信件对石原的评论作出回应。超过70%的人支持这 位知事。之后,日本最大的日报《读卖新闻》发表社论支持石原。“在日本,我们有两个英雄,”东京郊区市川市的一位立法委员说,“一个是东京巨人棒球队的经理长岛茂雄,另一个就是石原。”他任职东京都知事时,日本经济刚刚经历了10年的衰落期。他把炮火对准大银行、大政府、大公司,他让民众相信他愿意改革,并且愿意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如何,作为一名政客,他有能力巧妙地融入公众,敏锐地察觉民意。虽然行事粗暴,但事实证明,石原一直是一个务实且兼具创造力的知事。石原不像其他民粹主义者那样行事,他有自己 规划好的议程。他聪明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的右翼政治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口。为了增加税收,他宣布了在东京海滨区建立赌场的计划,即使赌博在日本是非法的。为了改善空气质量,他提议禁止柴油车在东京的道路上通行。他一度把目标对准东京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膨胀,呼吁大幅缩减公共住房和公共工程项目,计划削减 接近三分之一的城市预算和政府工资。他希望东京卖掉一部分财产,甚至提议政府出租知事的官邸。石原最巧妙的举措是2000年对财政部的一次攻击。国家税法规定允许地方政府征收一定的税款。石原慎太郎利用这一规定,对在东京经营的大型银行的利润征税3%。这项税收的预期收益预计为一年10亿美元,将用来消除东京的财政赤字。此时的日本民众被国家经济恶化所累,而大型银行却依旧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典型的石原:利用民众对银行的不满而发起攻击。“这种论调是他擅长的,”他的儿子和政治知己、国会参议员石原伸 晃说。石原慎太郎的激进计划让市民也意识到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如果他的改革成功,他可以通过把权威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家庭、城市、乡镇来彻底改变国家的运作机制。甚至有呼声希望他成为首相。如果他能治理好东京,为什么不能治理好整个日本呢?但石原慎太郎一类的民粹主义者不可能在日本议会体系中被选为首相。石原自己也承认,在过去绝大部分时间里,日本 议会由一向谨慎的自民党控制。在这里,枯燥乏味的政客从底层按部就班地升职,他们不会有太多超出想象的作为。而在地方一级,领导人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在石原慎太郎之前,喜剧演员、明星、名人一直是选民们青睐的领导候选人。石原慎太郎似乎掌握了所有问题的答案,作为一个外部的煽动者可以轻易地指摘内部问题 而赢得民心,但他的暴烈个性和刻薄言辞并没有把他送上更高的政治舞台。即便如此,他操心的也不仅仅是东京的问题。他喜欢的问题包括日本的外交政策和日本的世界地位,但是知事一职让他除了偶尔对中国和美国问题信口开河外没有其他机会。“爱国主义者”——反中与反美的背后从1989年至1995年,石原慎太郎陆续出版了4本政治评论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说“不”》、《日本坚决说“不”》、《日本经济可以说“不”》。这一系列作品都在发出一个声音:日本要在外交上摆脱对美国的服从和谄媚,勇敢地对美国的不合理要求说不。他也是一个繁忙的外交官。他参加过蒋介石的葬礼,与李登辉交情不错,邀请达赖喇嘛参观他的办公室。同时,他还是 一个行动主义者。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直都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而石原曾在《产经新闻》上发表给天皇的公开信中说:“我每年在8月15日那天参拜靖国 神社,我热切地希望在日本战败60周年的8月15日,天皇陛下参拜靖国神社。”在中日更为敏感的钓鱼岛问题上,他也动作频频。1978年,石原慎太郎与青岚会成员发起了日本方面的首次“保钓”,募集十几位大学生到钓鱼岛的东南方盖了一座灯塔。2005年5月中国反日情绪高涨之时,石原与民主党议员枝野幸男共同要求日本政府派驻自卫队到钓鱼台维护主权,并且在5月25日带着国旗驾船登上具有战略价值的“冲之鸟礁”,在岛上挥舞国旗、亲吻土地。此外的更多时候,他为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话题。他在《花花公子》杂志的采访中声称南京大屠杀受难者的数字被夸大;在《泰晤士报》的专访中呼吁抵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由是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时日 本队被中国球迷攻击。昔日的文人“太阳王”只是借着隐喻间接地批判现实,而作为政治家的石原慎太郎则发出了更为清晰的呼声:日本需要 独立需要自信,日本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1980年代末,《日本可以说“不”》在日本大卖两百万册,甚至在华盛顿也激起震动。他在书中声称日本在世界上拥 有技术优势,如果缺少了日本的半导体,美国人的原子弹不可能直线飞行。石原认为日本必须利用这一技术优势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日本不再需要顺从地跟在美国之后。缺少战争伤痛体验的石原慎太郎无法忍受日本在美国身后亦步亦趋。战后大多数的日本思想家无法摆脱战争的罪恶和对 美国帮助重建日本的感激之情,他们基本上倾向于谨慎、间接地书写与美国的关系。他把这种谨小慎微称为日本应该抛弃的奴性。当被问及日本为什么要对美国贸易做出让步时,他说,“这是因为我们战后受到冷落的心态没有改变。因为官僚和政治家认为,美国为战后日本复苏所做的太多,日本欠了感情债,他们甚至在美国人 做出不合理举动的时候也默许了。”他指责二战后不良的教育让日本失去了应有的自负。在他看来,人格化的国家需要有一个自我的意见,只有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才会有国家的尊严,才会获得其他国家的尊敬。“福泽谕吉为了表明明治时代人们的勇气曾说的:‘无独立之心者,思国岂能深切。立国非公,是私也。’这句雄 浑的话,我们应该再为自己把它取回。”这是石原慎太郎立下的决心。面对美国舆论给他贴上的“民族主义”标签,他以“这是美国人的傲慢”回应。“他们认为或者他们希望日本的人民没 有自己制定全球理想的能力。”面对媒体,他谨慎地以“独特性”来诠释自己对于日本的自信与热爱,他也称日本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在他看来,日本这个黄色种族建立了近代唯一的军事产业国家。在欧洲近代史中,日本作为唯一的异端者存在,使欧洲势力衰退,终结了过去大约300年间称霸世界的欧洲文明。他相信正是这样的结果,让白人一直排拒日本。石原慎太郎理念中的反美与反华总是互相交错,有时甚至是互相遮蔽的。他相信日本首先是一个受害者,“一般而言, 美国人并不知道原子弹炸死多少人,也不晓得死于核战后遗症的人有多少。”在他看来,美国投下的原子弹和中日战争中的手枪机枪不能相提并论,“它们不是一回事。”他还一再对南京大屠杀虚构论作出解释。他一方面对中国声称自己并不是否认屠杀,只是认为30万人死难者的数字完全是虚构;另一方面他又提醒美国日本在战争中牺牲了更多生命。在这种自卫论的逻辑里,处于欧洲殖民主义历史中的国家只有在抢夺殖民地和成为殖民地之间抉择,日本选择侵略他国 似乎是避免成为殖民地的无奈之举。这不仅是石原慎太郎的诡辩,更是日本右翼谈及二战的经典论法。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几度希望融入西方却始终无法成为“正常国家”,而后,亚洲的邻国也已告别东亚病夫的姿态,以蓄势待发之姿与日本竞逐亚太地区的领导权。因此,在石原看来,同时挑战西方和中国才能让日本在世界 版图中重新定位自我。随着冷战的瓦解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共产世界与自由世界的二元法顿时失去意义,石原慎太郎的反华目标也从反共转为 宣言中国威胁论。在1995年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合著的《亚洲的声音》一书中,他预言中国将由集权国家分散为多族共和。他曾经多次指控中国军事扩张。 2000年8月接受德国《明镜周刊》访问时称“中国是最大的威胁” ;2001年9月访问美国时,指责中国企图在亚洲建立“扩张帝国”,支配整个亚洲地区;2005年11月再访华盛顿,石原在演说中表示“美中若开战,美国 必败”,因为“战争归根究底即是生命的消耗,但中国没有尊重生命的价值观,而有着公民社会的美国则仍仰赖公民决定,因此一但进入消耗战,必定不敌中国。” 因此石原主张美国应该对中国采取经济封锁,以遏止其军事扩张。最后石原还强调中国可能发动核战:“美中之间若有纷争,中国势必想除掉最碍眼的美日安保体 制,到时候中国的核子弹不是落在琉球,就是对准东京吧!”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石原对美国的挑衅态度逐渐修正为强调日美同盟关系,要求共同防堵中国崛起。石原慎太郎总是这样紧随着时代的变化,抓住一切机会和话题为他的国家发出声音。但他一再坚称,“我不排外,我只是爱国。”即使宏大的历史背景可以为理解石原慎太郎的激进行为提供一些线索,却无法武断地推论这些是时代推到他面前的“非 如此不可”的选择。他以文学家的修辞弥补一切缝隙,可以一面反对贡产主义对个人的管制,一面为军国主义的神风敢死队讴歌。从其所谓的存在主义出发,石原将 “国家” 与 “自我”关键性地合一。很难分清这究竟是他高深的境界还是又一套诡辩之词。在1999年8月与漫画家小林善纪的对谈中,石原描述了个人“情感生活” 成形的时刻,那是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日落时分,我和同学们及一群后备队员在跑道旁焦急地等待着。突然,一架战斗机飞了过来,紧急著陆,我们都冲到飞 机旁帮助受伤的飞行员下飞机。我曾多次回想起那一天,当时我并不觉得伤心。那是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等待着,心理深刻地感觉到我和国家在一起,就是现在,我仍然觉得如果我死了,国家就会消亡,好像日本就在我体内一样,我们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无人怀疑石原慎太郎对日本的热爱,争议在于这种热爱是偏向正常与病态的哪一极。参考资料《国家的幻影——我对政治的反回想》,石原慎太郎著;《如何正常,怎样国家--走近石原慎太郎的国族叙事》,庄雅涵著。(南方网日)附录6:石原慎太郎:日本投降很愚蠢战后成美情妇据日本新闻网12月4日报道,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12月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日美关系时指出:“迄今为止,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受到了掠夺,坦率地说,日本是美国的情妇”。石原还表示,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很愚蠢,德国人是谈了条件才投降的。因此他认为:“我们被美国已经欺负的过多,现在还在遭到欺负。最大的祸首是外务省,没有腰似的。” 本月8日是太平洋战争爆发70周年纪念日,石原就此发表了上述观点。石原慎太郎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政治家,一直否认日本在军国主义时代所犯下的各种罪行。(日中国日报)附录7:石原慎太郎访华观感:中国青年的活力令人羡慕8月12日,志愿者在北京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平整场地。北京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8月9日开始在北京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举行,志愿者们每天忙碌地工作着,为赛事服务。新华社记者沙达提摄新华网消息:据日本《朝日新闻》8月12日报道,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日前在北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以下是他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问: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印象如何?答:我切身感受了13亿人口大国的壮观场面。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他们非常亲切,彬彬有礼。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还要为残奥会无偿服务。中国的新一代年轻人显然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抱有期待,这一点与日本的大学生完全不同。我从他们身上感到了青春的活力,这是很令人羡慕的。不过,我感到奥运会上供应的好吃的太多,我觉得可以简单点。问:在日本举办奥运会是否也会给年轻人带来希望?答:应该是。不过,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年轻人是很可怜的,虽然他们青春年少,但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光在网上聊天,是无法进行真正沟通的。他们是在逃避现实。现在日本的年轻人都不谈论国家大事,日本的文坛也是如此。(日中国网)附录8:美国兵的冰棍儿与石原的右翼思想居日华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中国,使我们又一次看到石原慎太郎的右翼反华面目。一般来说,日本的右翼保守政治家在敌视中国的同时大都有亲美倾向,很多人主张强化日美安全保障体系。石原是个例外。他对美国极度地不信任,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有反感。他的这种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去年出版的一本书中,石原对此做了些自述。二十三岁的石原慎太郎石原慎太郎出生于1932年,1945年日本战败时他刚满13岁。美军的空袭和战后的进驻在这个富家子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对他形成扭曲的民族主义心理起了不小的作用。他回忆了亲身遭遇的一次美军空袭。“放学的路上,响起了空袭警报。不一会儿,我们遭遇了美军飞机上的机枪扫射,急忙躲进已经到了收获季节的麦田里。敌机的飞行员明明知道我们是一群个头跟麦穗差不多高的孩子,却像做打猎游戏一样紧追不舍。我心怀恐惧仰头看了看。那个飞行员也是个带着稚气的青年。一个同学脚上中了弹,后来终身残废。”“我们开始向附近的森林里跑时,又一架飞机的声音逼近了。大家往土豆地里躲藏,可土豆秧太矮,起不到遮掩效果。我卧倒在田垄里,绝望地等待着机枪扫射的到来,然而飞机来了却没有扫射。我胆战心惊地抬头一看,褐色的机体上画着带白圈的太阳。我们的飞机!”“看到追逐敌机的日军飞机,我激动得浑身颤抖。那种激动真是终身难忘。它让我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国家’。”石原和他的弟弟在电影拍摄现场美军的舰载机开始空袭石原的家乡-神奈川县时,日本的航空力量已经所剩无几,而石原竟然看到了日机起飞迎战,还为此萌发了无限的自豪感。石原的回忆有多少真实的成分,我们不大好判断。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他一直崇信军事力量,想方设法地制造各种名义让全副武装的自卫队在东京亮相。据说他最欣赏的是美国式的“产军复合体”,憧憬着军队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政治的实际主导者。日本投降后,美军进驻日本各地。少年石原似乎又领略了被占领的屈辱,这导致了他强烈的厌美情绪。他记录了与美国兵的一次遭遇。 一天放学回家,在一条小小的商店街上,石原碰上两个喝了酒的年轻美国兵,他们嘴里含着冰棍儿阔步走在道路中央。“来往的市民们吓得退避到路边儿,给这两个美国人让道。美国兵则一边用蔑视的眼光看着市民们,一边大摇大摆地走过来。我看着他们觉得心里不痛快,就若无其事地在路中间迎面走过去。就要与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突然有个美国兵把含着的冰棍儿扔到我的脸上。已被含软的冰块在我的面颊上变成了冰碴并掉在地上。我就当什么事都没有似的走了过去。”此事在当地传开后,校方找石原谈话,批评他招惹美国兵给学校添了麻烦。石原说,这件事让他对美国占领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刻骨铭心。然而,还有一件事让他更无法忍受。在战争期间,他上学的路上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海军军官俱乐部,名曰“水交社”。青年军官们出征前可以在这里跟娇妻享受几夜鱼水之欢。随着战况的恶化,这里又成了年轻寡妇们接受阵亡丈夫遗骨的场所。石原称他还数次作为“少年团”代表去里边烧过香。战败后,这里成了美军黑人士兵专用的妓院。街头妓女和美军士兵“中午路过这里,常看到半裸着的日本女人们与黑人士兵打情骂俏的场景。这让我实在无法忍受,后来就再也不走那条路了。” 石原为什么觉得无法忍受呢?这些为了几个美元就出卖身体的女人代表着日本人的堕落。在同一个场所,日本女人曾经抚慰过奔赴战场的皇军军官,也曾经迎接过战死的夫君遗骸。而今天,这些日本女人却毫无羞耻地投入昨天的敌人——美国大兵的怀抱里。石原把自己受的刺激转换成一个信念:战后的日本堕落了,日本人也堕落了。这种对战后日本的否定态度、对促成日本“堕落”的元凶——美国的怨恨奠定了石原慎太郎的右翼保守情绪的基础。(日环球网)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井水不犯河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