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陈三五娘娘的生肖是什

yy娱乐城_网上试玩yy娱乐城官网赌博网站_在线下注奕博棋牌要跑路了送彩金试玩
分组内容:的士高十六步,生肖马邮票图,甩葱舞 达人秀,什么是在职研究生,海梅?杜兰,老师 放过我
内容简介:闽剧 门槛刀痕,广西歌舞剧团
知识导读:sps数据分析,南京达内总部
重点概括: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贵阳新东方烹饪学校
分组内容:舞林大会2012黄曼,秦腔清唱,毕业设计,伊利金装婴儿配方奶粉,风中奇缘 伴奏,黄梅戏 韩再芬
内容简介:快播看二次曝光,灾难片排行榜
知识导读:七一相声剧本,usercount
重点概括:户外徒步装备,countdownlatch
分组内容:五年级投掷垒球教案,四小天鹅舞曲,短号查长号,东北二人转美女粗口秀,魏松今夜无人入睡,一个街头卖画的男孩
内容简介:法曲儿,歌舞青春片尾曲
知识导读:田园风格小家具,裘英俊 做人要低调
重点概括:钢琴谱,单提马又称
分组内容:dota虚空假面,敏感地带行为艺术,海上繁花,沈阳体育学院轮滑,微距是什么意思,光圈范围
内容简介:广告公司经营范围,伊莱克斯官网
知识导读:浙江职业打假人,农家十二月歌谱
重点概括:锦博苑房型,骆玉笙京韵大鼓专辑
分组内容:奇异家庭片尾曲,托蒂勺子点球,彩梦芭蕾13,都市贝贝母婴用品,歌舞青春女配角,骨笛多少级可以带
内容简介:网络综艺节目,幸福的抉择
知识导读:百乐门爵士乐,女子摔跤快播
重点概括:侦查片,马士兵
分组内容:大专以上学历年限,后印象派之后,首都体育学院 邮编,东北二人转音乐,许昌美好时光,五环之歌
内容简介:伦巴八字,快闪高手论坛
知识导读:美国摔跤,m5嗨曲
重点概括:早教学习机,国际象棋 两步杀
分组内容:雅马哈电子管风琴,indesign下载,雨燕有后防撞钢梁吗,泰奇教育,武汉高铁凯瑞国际酒店,四小天鹅舞蹈搞笑版
内容简介:翟鸿龃笾腔塾锫迹弦
知识导读:1988十大中文金曲,成力供气
重点概括:风灵小提琴厂,自考幼儿教育学
分组内容:歌舞青春1全集高清,安全知识竞赛,女驸马广场舞,昆明物流师培训机构,octet string,凤灵小提琴价格
内容简介:湖大mba报考条件,卡梅隆 礼仪小姐
知识导读:英国留学一年费用,车速递
重点概括:收费站安全检查内容,嘉兴移动短号查长号
分组内容:会计初级职称,如何折反光板,教育家书院,曲阜123,带颤音的歌,郭德纲 北京电视台
内容简介:大学体育委员工作总结,昆北
知识导读:宝宝红屁股破皮,朱莉叶
重点概括:红莲天舞多少钱,张宇峰曹银娣
分组内容:肢体残疾人协会制度,露营车,两岸早教好吗,张涛东北二人转,gilly hicks,统计专业考研
内容简介:Charles Lederer,报价技巧
知识导读:永高文化补习学校,the dawn 钢琴谱
重点概括:考研专业选择,空军第六飞行学院
分组内容: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本山摔三弦,那种偏振镜好,汤臣倍健官方网站,凤凰琴,成都森科制药
内容简介:水晶报表 表格,钟秉枢
知识导读:蓝色狂想曲 作者,国际象棋女子明星赛
重点概括:华图艺术玻璃,浙江科技学院艺术设计
分组内容:京韵大鼓E未寅初,吴中路汽车用品,shimokita glory days,虫虫钢琴网,木偶戏之神秘玩具谷,婴儿抚触的好处
内容简介:大专学历留学,吉野家
知识导读:科普知识问答,鼓词五虎平西
重点概括:金华国际象棋网,挂二吉他
分组内容:张家口北方学院东校址,parker中国,二建试题,考研网上报名,个人网站打开速度慢,冯德全早教 下载
内容简介:中华舞蹈网,钟浩然
知识导读:熊出没过年,外露点光源字
重点概括:走向复兴主持词,东北二人转黄口
分组内容:郭安迪魔术表演,有所思 钢琴谱,爱得利硅胶奶瓶,花心贼 崔子格,广东吴川游飘色,档案解密全集
内容简介:风云音乐榜直播,山西人事考试网站
知识导读:紫檀生肖邮票,爱得利官网
重点概括:骆玉笙重整山河待后生,海丰白字戏陈三五娘
分组内容:国际象棋皇帝皇后图片,选择题,开封高中补习学校,请小心点翻译英语,盘头发造型,行书
内容简介:铎怎么读,l上海兰心歌剧院
知识导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网,东北二人转孙静赵晶
重点概括:2版4方联生肖邮票价格,预科班
分组内容: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三轮生肖票价受惠回涨,怎样练震音,生肖邮票行情,暖奶器可以热母乳吗,有色金属制品
内容简介:击鼓骂曹 骆玉笙 词,同主音系统
知识导读:神武横扫千军,郭德纲 我要去夜店
重点概括:雪豹插曲钢琴谱,茶花女yingwen 读后...
分组内容:蓝天剧场劲爆之夜,节后工地安全检查,男孩zi学芭蕾舞,big data glossary,豆客对战平台,宋晓峰搞笑视频
内容简介:韦博英语培训机构,问心无愧的意思
知识导读:展会,0-3岁早教
重点概括:音乐教室墙绘,歌谱哈达 春雷
分组内容:sj综艺节目,北京古筝专卖,歌舞剧 非凡之旅,牛群冯巩点子公司,24届金曲奖,国庆安全检查简报
内容简介:保守秘密英语翻译,荣誉合作伙伴
知识导读:环球雅思英语,宿迁学院周围宾馆
重点概括:幼儿英语教材,activemq
分组内容:韦博出国英语,沈阳汇众通用机械,婴儿发烧睡不好哦心,大瓶吊,铃香音色.avi,金宝贝一型发酵助剂
内容简介:评剧李二嫂该嫁,美素妈妈奶粉怎么样
知识导读:现代核分析技术ppt,宋世雄的子女
重点概括:晨昏忧乐每相亲,考研辅导课程
分组内容:网页设计素材,何谓教育家,硅湖学院地址,许仙志最新下载,广场舞军鼓表演,达英
内容简介:浙江高考英语听力,count groupby
知识导读:西游记 电吉他,2008慢摇
重点概括:贵阳学校,歌舞青春2下载mp4
您可能感兴趣- 或用以下帳號直接登錄 -
方展榮:潮劇觀人生
來源: 南方網作者: 柳劍文 劉淡瑜
方展榮從“名伶之子”到“一代儒醜”,通往表演大師的藝術征程,更見證了潮劇沉浮、興弱、創新、傳承的起起落落。
方展榮先生為南方網潮州頻道“潮人大觀”欄目題詞。攝影/劉淡瑜
方大師現場作畫。攝影/劉淡瑜
  在中國戲劇界,“方展榮”三個字如雷貫耳。
  偏于一隅卻傳播全球的潮州戲劇界裏,方展榮更有“儒醜”之譽。
  從1959年踏上潮劇之路起,方展榮的人生就和潮劇同呼吸、共命運。過去的55年,是方展榮從“名伶之子”到“一代儒醜”,通往表演大師的藝術征程,更見證了潮劇沉浮、興弱、創新、傳承的起起落落。
  日下午,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潮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方展榮先生作客潮州文涵閣,接受南方網潮州頻道特約記者柳劍文的獨家專訪,暢談其從藝經歷以及對潮劇傳承發展的思路和建議。
  生於名伶之家,11歲踏上“潮劇路”
  方展榮的母親黃青緹從小賣身揭西棉湖東橋園潮劇“老玉堂香班”,是上世紀20年代潮劇第一代女伶,聲如畫眉,唱做俱佳,是當時有名的“青緹旦”;方展榮的大哥方明欽八歲時也同樣賣入“老玉堂香班”,任小生行當。生具潮劇表演基因,從小經常聽母親的演唱及跟母親經常觀看各個潮劇團的表演,耳熏目染,加上聰穎好學,方展榮1959年7月考入正順潮劇團,走上從藝之路。
  1960年2月方展榮轉入汕頭市戲曲演員訓練班學藝並寄讀于汕頭崎碌小學,1961年隨著名武師陳木龍到廣州京劇團學藝;1965年分配到汕頭市青年實驗潮劇團,演《小通訊兵》等劇目;年轉為汕頭市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演現代戲、革命樣板戲等宣傳毛澤東思想最高指示,在街頭跳“忠字舞”表忠,主演小歌劇《一把鍬》《鬼子進村》;與郭楠、張德偉合演《一把掃帚》;曾為汕頭市第七中學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編排舞蹈《大刀進行曲》。1970年由於導演藝友林鴻飛推薦,調進汕頭地區潮劇團;演“新四軍”“翻跟鬥”“溫其久”等。1975年調進汕頭地區青年實驗潮劇團,參演《小刀會》、《三岔口》《擋馬》《江姐》等劇,其中《江姐》徐鵬飛一角獲汕頭地區文藝匯演個人表演獎。
  亦演亦創,“儒醜”美名天下揚
  1979年,31歲的方展榮調到廣東潮劇院一團,先後參演《陳三五娘》、《續荔鏡記》《鬧釵》、《鬧開封》、《柴房會》、《趙氏孤兒》《春草闖堂》、《王熙鳳》、《蘇六娘》、《張春郎削發》、《飛龍女》、《華容道》、《古琴案》《梅花簮》上下集《八寶與狄青》等名劇,1987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1989年主演《王茂生進酒》;1990年後,參演或參與創作的著名劇目如《訪鼠》、《無意神醫》、《藍繼子》、《丘孝》等。
  1991《終南魂》中扮演張弘范。1993年,方展榮主演的潮劇小品《青銅寶劍》獲汕頭市小品大賽一等獎。1994在《岳銀瓶》中扮演阮志良(武生)一角獲省藝術節優秀獎,該劇獲得汕頭市文藝基金會組織二等獎、省委宣傳部“上山下鄉工程”優秀獎等諸多獎項。同年,他主演的潮劇小品《口號專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拍廣告》《爭姓氏》等都反響熱烈、深受觀眾喜愛。
  1994年6月,調任潮劇院二團副團長。日-5月2日在他上海逸夫舞臺演出《無意神醫》、《柴房會》、《鬧釵》、《王茂生進酒》,參與“白玉蘭獎”的角逐;演出期間,天天注射青黴素,堅持工作;同年底被廣東潮劇院海聲潮劇團聘為名譽團長。
  1996年方展榮晉陞國家一級演員,主演《無意神醫》獲上海第七屆“白玉蘭獎”男主角獎;獲第五屆“魯迅文藝獎”;9月赴深圳主演《秦香蓮》等劇。1997年底他參加全國文聯文藝家協會《德藝雙馨》大會被評為《德藝雙馨》會員。1998年主演《老兵回鄉》一劇獲廣東省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曹禺文學提名獎”;導演《秦香蓮》、《翁萬達》、《大河情》等劇。
  方展榮不僅演技精湛,還注重理論學習和積累,先後發表過《戲曲表演與欣賞》、《談潮劇丑角藝術》等觀點獨到的學術論文;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從1986年開始臨摹和自學國畫,成了催子范大師的不見面的學生。從潮劇與國畫之間互相借鑒,相得益彰;1999年前後,著名語言學家、文化學者林倫倫教授稱他為“儒醜”。1999年方展榮訪港期間,得香港國際山水畫家趙世光先生題“儒醜”贈詞;拜訪饒宗頤教授,得饒先生題詞“方展榮從藝四十週年”;2000年4月任廣東潮劇院二團團長,開拍潮劇電視藝術片《柴房緣》、《擲嬌媚》,導演參演《三調芭蕉扇》《魏宮大面》《春香傳》《陳三五娘》《江姐》《老兵回鄉》等劇目。
  2003年剛剛卸任廣東潮劇院二團團長的方展榮馬不停蹄地創辦了方展榮潮劇團,這是汕頭首個股份合作制的營業性民間文藝團體。該團在方展榮的帶領下,在潮汕各地巡迴演出,頗受歡迎,劇團營運三年,為潮劇民營劇團的經營發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2006年方展榮由廣東潮劇院返聘,在藝術研究室工作至今。
  時至今日,方展榮從藝五十五年,塑造了近百個身份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還在潮劇小品、潮語電視劇,潮歌,佛歌等諸多方面開拓創新,成為大師級的表演藝術家,為潮劇的傳承發展作出了許多卓越的貢獻。
  從非遺起步,潮劇傳承要“出新”
  經濟社會的轉型,群眾需求的變化,娛樂形式大大增加並且伴隨著互聯網興起而成長的青少年一代更傾向於網絡遊戲、手機、電影等新媒體娛樂形式……這一切都使許多民間傳統藝術受到重大的影響,潮劇作為潮汕地區傳統文藝形式也不例外,其傳承和發展面臨不少難題。
  方展榮說:“潮劇傳承和發展之路是艱難的,因為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已經有點晚了。一般來說,瀕臨失傳的東西我們才會強調必須要‘傳承’!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在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積極開展潮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個開端對我們潮劇藝人來說是歡欣鼓舞的!”
  方先生談到,解放初期,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給潮劇帶來了發展的契機,老一輩潮劇人為潮劇的繁榮發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潮劇在全國戲曲界的地位。那個時代觀眾都認同是潮劇的“金色時代”也有人稱為“黃金時代”但是,現在潮劇面臨一個極其大的挑戰,就是我們潮人後代現在的後人都不怎麼講潮汕話了。潮劇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劇種,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方先生舉了個例子,一次在汕頭一家餐廳吃飯,他用潮汕話點菜,服務員竟然裝作聽不懂,還振振有詞說老闆要求只能講普通話,其實服務員是當地人既能聽也能講潮汕話,無論是老闆的要求還是員工的做法都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潮汕人最終都不講潮汕話了,潮劇就不可能“傳承”了。所以,潮劇的傳承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方展榮說:“傳承的東西肯定是老的、原始的、原先存的,目前人們受到多種文化的衝擊,眼光、審美情趣已經發生變化,看待傳統文化例如潮劇就會有另一種眼光,這是矛盾統一的。”正是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作為潮劇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方展榮在傳承潮劇精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近年來,除了潮劇傳統劇目的整理和保護以外,他還不斷地創作潮劇小品、潮劇歌曲等新型潮劇產品,以其短小精悍、符合時代要求和適合觀眾口味而備受歡迎。
  方大師認為,或許一百年以後,潮劇的曲式和現在的曲式錶演等形式已經不是今天這樣了,現在的潮劇樣式也是從幾百年前的潮劇發展而來的;現在與過去有所不同,將來比現在又會有所發展變化,作為潮劇傳承人必須清醒認識到這一點。要在繼承潮劇傳統的基礎上有所改革創新,既不能因循守舊,又不能走得太快,脫離現實需求,這是潮劇傳承人當前必須考慮的、最重要的工作。
  方展榮舉了一個例子:《陳三五娘》中陳三與五娘因觀燈結識並互相傾慕,用一把金章扇子作為定情信物;黃玉娘在回家路上突然遇到林大、卓二兩個流氓地痞,益春和五娘作為主人居然有心情站在街頭聽丫鬟益春和流氓林大對歌,原劇本的這個情節是不合理的,損壞五娘的可愛形象,必須刪去(《二團錄像的陳三五娘》)。
  方大師坦言,除了潮劇以外,自己涉獵話劇、小品、音樂、電視劇、舞蹈等多個領域,始終還是感覺戲曲是藝術門類中最難的,因為中國的戲曲是唱、做、念、打高度綜合的藝術,在舞臺上短短的一兩個小時,要完整地以各種才藝演繹劇情,鮮明地表現人物性格形象確實是非常難的。這不像現在的某些人學唱了十多首歌就可以在臺上開唱……一個戲曲演員沒有六年以上的基本功訓練是很難上得了臺面的。但是,中國戲曲演員的地位和經濟收入與其表演能力和付出完全不相稱。這也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訪談之餘,方大師現場揮毫,為南方網潮州頻道的“潮人大觀”欄目題詞,並現場作畫相贈。我們期待著方大師潮劇表演藝術之樹常青,為潮劇的傳承發展出謀獻策、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廖奕文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後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
廣樂高速清遠段年底前需處理完成遺留民事問題
新聞關鍵詞
“廣東省十大名牌系列農產品評選活動”是由省政府主導,專家擔綱、消費者參與相結合的評選活動,通過名牌農產品的申報、評定,片區展銷推介和開發,高峰論壇等方式,整體推動廣東省名牌產品建設,擴大廣東省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增強名牌產品的認知度,提升廣東名牌價值。《陈三五娘》让濒危剧种重现剧坛
梨园戏历史悠久,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著于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刊于明代嘉靖年间()的《荔镜记》是现存有关梨园戏最早的印刷品。
提起梨园戏,许多新老戏迷都会想起《陈三五娘》。
1953年,经中央文化部批准,建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梨园子弟重新聚到一起,开始了梨园戏的抢救、薪传、研究、发展工作。翌年以整理上演的传统名剧《陈三五娘》等参加华东戏曲汇演,一举夺得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音乐奖、舞美奖、乐师奖,苏乌水等四名演员获一等演员奖,从此,这一濒于灭绝的剧种以古朴优雅的姿态重现剧坛;1955年,该剧又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1957年,电影版《陈三五娘》问世,进一步扩大了这一剧目的影响力。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梨园戏以其古老典雅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在中国戏曲界赢得了卓著声誉,也引起国内及港台地区文史界、戏曲界的广泛关注。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脍炙人口的泉州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戏文增加了元宵赏灯、陈三磨镜、夜奔泉州等情节,美丽的传说不断丰满起来。
《陈三五娘》是“小梨园”流派的经典之作。这一流派形成于南宋时,当时许多皇室成员定居泉州,他们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娱乐的“家班”。南宋灭亡后,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间,便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小梨园流派是梨园戏艺术水平最高雅的一个流派,风格典雅缠绵,表演细腻精致,保存了许多明朝初期的南戏剧目。
“十八棚头”保存经典剧目
戏以剧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有各自的专属传统剧目,俗称为“十八棚头”。相对于“小梨园”流派,还有大“梨园”或“老戏”,分别为“上路”流派和“下南”流派。
“上路”流派是指宋元时期,福建省邻近的江西、浙江两省的南戏班社流入泉州,并长期定居下来,与本地的声腔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梨园戏的一个流派。宋代地方最高行政区称为“路”,泉州人习惯把邻近的、偏北方向的江西、浙江两省地区称之为“上路”,这一流派遂被称为“上路”。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风格古朴苍劲,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古剧目,历史价值非常珍贵。如《王十朋》与《孙荣》是宋元南戏四大名剧中的“荆”、“杀”,是梨园戏中的珍贵遗存。
相对于“上路”的概念,泉州本地人自称为“下南”,由泉州民间音乐歌舞发展起来的梨园戏流派,便称之为“下南”。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间故事,风格粗犷,散发着浓烈的草根气息。有《郑元和》、《梁灏》、《百里奚》等传统剧目。
旧时的梨园戏班多采用露天戏棚的表演形式,各自的看家剧目俗称“棚头”。梨园戏三大流派各有自己专有的“十八棚头”,但是都供奉“相公爷”为戏神,都自称源于唐玄宗时的宫廷表演机构――梨园,旧时戏班演出时都挂“梨园班”灯笼。故而新中国成立后,三派合一,统称为“梨园戏”。上个世纪末,我市将《李亚仙》等优秀梨园戏组织到东南亚交流演出,令许多旅居他乡的乡亲们和当地民众十分着迷,这一剧目成为凝聚海外乡亲们的文化纽带。
在下个月举行的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梨园戏经典剧目《陈三五娘》和新排剧目《丁兰刻木》将进行展演,让海内外广大戏迷充分感受“南戏活化石”独特的魅力。
《董生与李氏》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剧目
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眼里,梨园戏的表演程式古朴独特,生动优美,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程式规范,俗称“十八步科母”,在中国戏曲艺苑中独树一帜,尤以旦角程式最为著名,其中有许多动作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人物形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有保留最本真的传统,梨园戏才能生发出新的可能。”曾静萍这句话体现了所有梨园戏艺术工作者对传统的热爱、尊重与坚持。
正因如此,著名剧作家王仁杰创作的新编戏频频出现在梨园戏舞台上,从《节妇吟》和《董生与李氏》到去年参加省戏剧会演的《冷山记》,都是根植传统的创新,因而备受我国戏剧界的瞩目,也深受广大新老戏迷们的喜爱。其中,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荣膺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六次晋京演出;《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并入选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这两个剧目均已入选我国“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由著名导演冯小宁来泉执导,拍摄完成数字电影。
王仁杰:提升梨园戏在全国的影响力
我国著名剧作家王仁杰,自号“三畏斋主人”,被誉为剧坛诗人。他长期致力于梨园戏的编剧、抢救、传承工作。现任泉州市戏剧研究所所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枫林晚》等。其中《节妇吟》荣获全国优秀剧本奖,《董生与李氏》荣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皂隶与女贼》荣获文华新剧目奖,被昆曲界授予“对昆曲特殊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他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优秀戏曲文化,展示了泉州地方文化的独特风采和丰富、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泉州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静萍:为福建戏剧夺得首朵“梅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静萍凭借在梨园戏《节妇吟》中的出色表现,为福建戏剧界夺得第一朵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是全省唯一一位“二度梅”得主,还荣获上海“白玉兰”主角奖、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华表演奖、全国劳模、文化部非遗薪传奖等众多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从事梨园戏艺术事业三十余年,传承了《陈三五娘》、《朱文》、《苏秦》、《朱弁》等五十多个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与折子戏,创作了《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等十余个梨园戏优秀新编剧目。其中《董生与李氏》荣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及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在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任内,大力倡行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领梨园戏访问了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代表性艺术家
蔡尤本:1888年―1974年,梨园戏小梨园流派名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首任团长,享有“七子班头”的美誉。他目不识丁,但却口述、传授小梨园流派大量传统剧目的表演科范及剧本、曲谱近百万字,为梨园戏的抢救传承及剧团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任生:1912年-1972年,梨园戏已故著名剧作家。解放初期,负责记录、整理、改编《陈三五娘》、《朱文》、《李亚仙》、《吕蒙正》、《高文举》、《苏秦》等一大批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的剧本,为梨园戏的抢救传承以及剧本文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爱群:1922年―1989年,梨园戏已故著名音乐家。解放初期,负责记录、整理、改编《陈三五娘》、《朱文》、《李亚仙》、《吕蒙正》、《高文举》、《苏秦》等一大批梨园戏优秀传统剧目的音乐唱腔,是“泉腔”理论的奠基人,为梨园戏的抢救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吴捷秋:1920年―2008年,梨园戏已故著名编导。解放初期,负责编排、导演《陈三五娘》等一大批梨园戏传统剧目,为梨园戏的抢救传承以及现代艺术管理的创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著有《梨园戏艺术史论》,是研究梨园戏的重要学术著作。
苏彦硕:1928年―2011年,梨园戏已故著名导演、优秀的梨园戏教育工作者。长期担任1956级、1957级、1977级等多个梨园戏训练班的负责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为梨园戏的教育与传承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执导了《节妇吟》、《陈仲子》、《董生与李氏》、《皂隶与女贼》、《蔡文姬》等优秀的梨园戏新编剧目,并复排、抢救、传承了《朱文》等一大批珍贵的梨园戏传统剧目。
梨园春:从“师带徒”到科班传承
作为“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如何一代代薪火相传备受瞩目。
据介绍,梨园戏早前主要以“师带徒”为主要传承方式,在缺乏文献记载的情况下,仅凭口传身授,将剧本、音乐、表演等艺术元素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召集散落民间的蔡尤本、何淑敏、许茂才、李茗钳、许志仁等梨园戏三大流派的著名老艺人进入剧团工作。在此基础上,于1956年成立了第一届的梨园戏演员训练班,进行梨园戏的规范化、系统化传承教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省第一个正规的戏曲训练班。这批训练班学员原汁原味地继承了梨园戏老艺人的衣钵,为新时期梨园戏的抢救、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
此后又相继招收1957级、1959级甲、1959级乙、1960级音乐班等多个训练班。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与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合作,每隔十年左右招收一届表演专业班,先后培养了多批梨园戏专业人才,形成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传承谱系的完整与生生不息。近年来,剧团将年轻演职员与老艺术家的“一对一”师带徒传承及传统剧目抢救,列入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项目,经常上演一些传承版剧目,如《李亚仙》、《高文举》、《陈三五娘》和《苏秦》等,在舞台上同时由梨园戏的好几代传承人共同演绎一出戏、塑造一个角色,让观众深切地领略梨园戏的传承足迹。
2005年,梨园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该团已有5位梨园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位梨园戏省级非遗传承人、8位梨园戏市级非遗传承人。最新的一批传承人――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2007级梨园班将于今年7月份毕业,他们平均年龄才19岁,早在一年前就已全部进入剧团实习,开始活跃在梨园戏的舞台上。
百戏之首 文化使者
木偶戏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被誉为“百戏之首”。日,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入选国家级名录的5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名列其中,包含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等12个子项目,其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列于首位。
在泉州市数十年对外文化交流史上,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成为一颗最耀眼的“明星”:一年内四进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向全球40亿观众展示中国戏曲精华,成为全球首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掌中木偶戏也频频代表国家对外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人深切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这些丰硕成果让全国同行对泉州木偶戏刮目相看,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担当了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本版文字 陈智勇
经典长盛不衰创新再添活力
泉州木偶戏频频在海内外文化舞台上亮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得益于有一批精品剧目,这其中有传统剧目,也有不少创新之作。
《火焰山》: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09年,泉州提线木偶戏《火焰山》荣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优秀保留剧目大奖”是我国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奖项,入选剧目是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创作演出的上千台优秀剧目中评选出来的。全省仅《火焰山》入选,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一台木偶剧。30年前,泉州市木偶剧团创作排演的大型神话剧《火焰山》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荣获演出一等奖。
《钦差大臣》:首部木偶喜剧荣获国际木偶大奖
在去年上半年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钦差大臣》荣获最佳剧目奖。
《钦差大臣》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木偶讽刺喜剧,根据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自2002年创排以来获得“金狮奖”和文华奖等诸多殊荣,2009年,该剧还晋京为国庆献礼。
《古艺新姿活傀儡》:走遍世界各地最聚人气
《古艺新姿活傀儡》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参加国内外交流最常演出的剧目。
该剧目是我市提线木偶戏精品剧目之一,荟萃了《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元宵乐》等经典剧目,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亮相的《四将开台》,就是《古艺新姿活傀儡》中的精彩篇章。
《赵氏孤儿》:角逐第十四届“文华奖”
《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木偶悲剧,由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排。去年,该剧参加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荣获一等奖。今年,该剧还将作为省市文化部门推荐剧目参加我国第十四届“文华奖”的角逐。
这部戏将泉州提线木偶戏的表演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演员精湛的技艺,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内涵。
《金星花――小萝卜头》:荣获我国文化创新奖提名奖
去年,由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创排的少儿多媒体动漫木偶剧《金星花――小萝卜头》备受我国木偶界瞩目。
该剧目是南派布袋戏在“突围”中创新的力作,剧目创排后深受我国文化界肯定,去年先后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化创新奖提名奖、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演出奖和第25届全省戏剧会演特别荣誉奖等多项殊荣。
木偶艺术的高峰
泉州木偶戏经千载传承而成为中国木偶艺术的当世代表,究其根本,在于历代艺术家不懈的艺术追求,仅最近一百年间,就涌现出江加走、黄奕缺、李伯芬、林聪鹏等一批大师级艺术家。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原名长清,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他被后人尊称为“木偶头雕刻艺术之父”。
江加走在木偶人物的形象设计与创造方面继承前人的艺术精华,总结出一套艺术创作理论,勾勒出了脸、眼、眉、鼻、口的各种形式,创作出各具特色的傀儡形态模式达到230多种,终于使其雕刻作品成为国宝,成为被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为木偶艺术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奕缺:国际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南安市罗东镇溪西村人。黄奕缺曾任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名誉会长。2004年被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是享誉国际的木偶艺术大师。
黄奕缺将傀儡棚从“一字台”改革为“天桥高台”,为傀儡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设计了集悬丝、杖头、布袋等傀儡戏技艺及人偶表演于一炉的舞台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傀儡戏的表现能力,把提线傀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巅峰。
李伯芬:掌中木偶戏集大成者
李伯芬()晋江市潘径村人,出身木偶世家,中国木偶皮影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伯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1960年,他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戏剧节,以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轰动布加勒斯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林聪鹏:创作木偶头拿遍大奖
林聪鹏,1964年生于泉州。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剧团演出的大量传统剧目、创新剧目所使用的木偶头,大多数是林聪鹏的作品,他将泉州提线木偶戏木偶头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由他为主完成木偶头造型雕刻制作的《钦差大臣》、《古艺新姿活傀儡》和《赵氏孤儿》轰动了海内外木偶界,拿遍大奖。
木偶戏人才培养创造“世界经验”
去年年底,“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是目前中国唯一入选此名册的非遗项目,全世界至今只有十个项目入选。福建木偶戏包含了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和漳州布袋木偶戏。
“‘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具有较强的典范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全球推广入选项目的成功保护经验。”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对全国木偶界是一大鼓舞,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向世界弘扬优秀的木偶艺术。
“人才培养是一个剧种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林育毅说,泉州历来十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早在1956年就开办了泉州市艺术学校培养人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起,泉州专门开设多个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表演班,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表演人才;前两年,泉州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招收了泉州木偶班,面向全国招收优秀人才。
“口传心授”是非遗项目传承的主要方式,泉州也十分注重发挥老艺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实施“十百千”工程,建立了泉州提线木偶戏传习所和晋江南派布袋戏传习所,还建立四级传承人保护体系,让科班教学与老艺人传授相得益彰。
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说,剧团在注重泉州提线木偶戏从业者的培养的同时,还不断加强潜在传承人和欣赏者的培育。保护、传承、传播三位一体,这是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能够入选“优秀实践名册”的重要原因。
“出人,出戏,出效益。”在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团长洪世键眼里,剧目创作与人才培育同等重要,是相辅相成之事。他说,晋江长期十分注重对掌中木偶戏的弘扬与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南派布袋戏的历史传统与艺术特色。
泉州木偶戏献演奥运会大舞台
近年来,泉州木偶戏频频亮相于奥运会和世博会等重大文化交流平台,为泉州文化赢得了殊荣。
日晚,这是海内外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夜晚: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泉州提线木偶在上篇《灿烂文明》戏曲篇章中领衔登场――表演曾获第十届文华奖的《古艺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四将开台》,以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戏曲以及泉州提线木偶的魅力。
王景贤认为,提线木偶在奥运开幕式“视觉盛宴”中作为主角展示我国戏曲文化内涵,主要基于两大原因:一是提线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能够体现我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二是泉州提线木偶先后到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去年,晋江市掌中木偶戏《闹元宵》也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巡礼――中国青少年赴英文艺交流活动”演出,通过伦敦奥运会平台展示泉州文化独具特色的魅力。此次交流活动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项目之一,意在加强中英两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我国传统艺术保护成果。在英期间,该团还到世界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及莎士比亚故居进行文化交流。
小木偶踏遍五大洲
“这是一次‘开疆拓土’的演出。”回忆起2005年泉州市木偶剧团在联合国总部举行首届“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专场演出时,美国华纳国际文化中心总监王凡至今还有些激动。该活动是联合国首次以一个国家的节日举办专场演出,泉州市木偶剧团成为第一个到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的艺术团体。
王凡认为,只有泉州提线木偶戏才能让自己有足够信心征服这些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观众。泉州市木偶剧团自1952年建团后,长期作为泉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使者”对外进行交流活动,特别是近20年来,成果尤为丰硕。目前该团足迹已遍及全球五大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近160次交流和展演,这让泉州提线木偶戏“世界一流木偶艺术”的美誉实至名归。
作为地方文艺的优秀代表,晋江南派布袋戏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承担起了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以文化艺术搭建沟通桥梁的重任。洪世键说,该团至今已数十次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许,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高甲戏 南海明珠 登峰造极
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古老雄浑、诙谐风趣,流播于闽南、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侨聚居地,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戏剧种,也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2006年,高甲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本版文字 陈智勇
以丑演美华夏一绝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末。高甲戏的形成、发展,与浓郁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其表演源于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最受闽南观众欢迎的地方剧种之一,鼎盛时我市高甲戏民间职业剧团多达两三百个。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负责人何杰说,高甲戏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北、杂四大行,后期发展为生、老生、旦、北、丑、杂等六门行当。高甲戏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高甲戏丑角有文丑、武丑,其表演动作模仿于木偶,富于夸张变形,诙谐滑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甲戏的丑角艺术被推向极致,被我国著名文艺家高占祥赞为:“以丑演美,华夏一绝”。
《昭君出塞》成功“夺梅”
2011年6月,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暨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晚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泉州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成功折“梅”,该剧主演、一级演员、泉州市高甲戏剧团陈娟娟成为本届梅花奖得主。
评委组认为,高甲戏《昭君出塞》主创人员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让这部新编历史剧感染力倍增。该戏是我市近年来新创排的精品剧目之一,由福建省文联副主席、著名剧作家郑怀兴担任编剧,他说:“昭君出塞一直是千古文人骚客诉说不尽的话题。高甲戏《昭君出塞》在基本保留原有故事情节之余独辟蹊径,还原一个善良可爱少女的自我成长历程。”
为了强化这一主题,特意细化了王昭君不肯随波逐流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妄点一颗“白虎痣”,致使元帝不敢召幸这一情节。
《桃花搭渡》活跃舞台半个多世纪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丰富,保留的传统剧目有600多个。
高甲戏优秀传统折子戏活跃在舞台上,其中《桃花搭渡》上个世纪50年代整理后就在舞台上常演不衰。这一折子戏讲的是乖巧可爱的婢女桃花深夜为小姐送信却路遇江水阻拦,多亏好心的老渡伯相助,得以搭渡过江。在船上,桃花与老渡伯一唱一和,在谈笑间渡过了大江。剧情诙谐幽默,演尽高甲戏情趣。该折子戏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获剧本二等奖,苏燕玉获演员二等奖。
《连升三级》红遍大江南北
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上个世纪60年代初创演的《连升三级》,是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多次奉调晋京献演,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为之题诗撰文,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达到“登峰造极”,誉称《连升三级》是一颗“南海明珠”。
《连升三级》由剧作家王冬青创作于1958年夏,不久后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排演该剧。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剧历尽沧桑、千锤百炼,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高甲戏传统保留剧目。199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之一”。
“把丑角演绝了,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连升三级》的表演艺术集中挖掘、继承了高甲戏丑行表演特色,除了两个旦外,其余几乎是丑角。包括冠袍丑、公子丑、方巾丑、破衫丑、家丁丑。甚至花脸的魏忠贤、老生的崇祯皇帝,都是丑的形象。故事结构以传统表演艺术组织节奏,烘托感情,刻画性格,突出高甲戏丑角表演特色和深厚的地方戏色彩,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封建社会“百丑图”。
《大河谣》入选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
1993年,刚创排不久的 高甲戏《大河谣》参加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南方片),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等一系列奖项; 1994年4月,《大河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1994年7月,《大河谣》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成为福建首个入选“五个一工程”的戏曲节目;1994年11月,《大河谣》获中国剧协“曹禺文学作品奖”。
《大河谣》围绕治理黄河展开戏剧冲突,将记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黄河作为描写对象,选材独特。在对剧中人物潇洒、幽默的性格特征和深沉、执著的科学精神,以及复杂的生命体验、丰富的生活和壮志未酬的悲剧人生的描写中,作者将寻求独特的创作视角作为主动的艺术追求,并且很好地融汇到作品的主题之中。
柯派高甲戏四进央视春节戏曲晚会
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在全国戏曲界声名远播,独特的表演艺术受到海内外观众的喜爱,逐渐成为全国丑行表演艺术的重要代表。柯派高甲戏丑行表演艺术创始人为“闽南第一丑”柯贤溪,俗称肖罗溪表演艺术,发祥于晋江。
2006年以来,晋江高甲戏剧团四度受邀参演央视春节戏曲晚会。2005年,晋江高甲戏剧团创排的《四个丑妈选女婿》参加福建省梨园百花春晚会,独特的表演技艺深深折服了来闽考察的央视戏曲春晚总导演滕海涛。2006年滕导便力邀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参加央视春节戏曲晚会演出。此次晋京表演大获成功,该团精心创排的《花婆闹春》成为该年度最优秀的三个戏曲春晚节目之一。此后,该团登上戏曲春晚的《牛王迎亲》、《玉兔弄春》和《金龙焕彩》三个节目,均以当年的生肖为主题,很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习俗与晋江高甲戏独特的魅力结合起来,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
打城戏 宗教剧种 中国唯一
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泉州、晋江民间由宋元以来僧、道宗教法事衍变、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宗教特征的地方戏曲剧种。因仪式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狱”)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术、杂技之艺能表演为标志而被称之为“打城戏”。该戏作为中国唯一的宗教剧种,是泉州传统戏剧的一朵奇葩。2008年,打城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科班教学解传承之忧
泉州打城戏源起于道教祭祀活动,发展和成熟于道、佛法事表演。无论是内容与形式,都与宗教紧密相连、与民间民俗活动相依相存。打城戏表演文武兼备,戏路广,富有宗教特色和闽南乡土气息,展现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如何抢救保护打城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根据2009年44次市长办公会议精神,2010年5月,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挂靠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成立,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作体制,抢救传承打城戏。
去年9月份,泉州艺术学校首届打城戏专业开班,年过九旬的打城戏老艺人洪球江领衔教学。首届打城戏专业共招收了12名学生,年纪最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16岁,他们将在泉州艺术学校学习打城戏和我市传统戏曲艺术。
“这次打城戏专业开班,我十分高兴,感谢各界对打城戏发展的关心。”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打城戏老艺人洪球江十分激动,他说,希望所有学生要有吃苦的精神,将独特的打城戏表演艺术学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洪球江虽然没有具体担任教学任务,但他定期给这批学生作示范教学,让他们学到“原汁原味”的打城戏。同时,还邀请“梅花奖”得主、泉州市高甲戏剧团当家花旦陈娟娟一道携手帮助教学工作,为打城戏专业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
“五个一”工程抢救濒危“国遗”
打城戏专业开班是我市培养一批打城戏新人的举措之一,我市相关部门经过多方调研形成抢救扶持打城戏“五个一”工作方案,即成立一个传习所、设立一项资金、培养一批新人、打造一出戏和出版一部书。两年来,这一系列举措已经陆续实施,取得初步成效。
打城戏的剧目,都是该剧种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积淀,可分为宗教戏、历史剧、武侠戏、传统戏和新创戏等五个类型,《目连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戏剧传统剧目,这一剧目集戏曲、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将“唱、做、念、打”融为一体,穿插以筋斗、跳索、蹬坛等杂技表演。目前,泉州打城戏传习所正着手准备进行编排,不久后有望重返舞台。
打城戏是我国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中,唯一由佛教和道教两种宗教仪式中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种,它融合了两种宗教文化及艺术的精华,具有其他任何地方剧种所没有的宗教艺术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打城戏在泉州乃至闽南地区影响广泛,并曾应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和台湾地区参加戏剧节演出,获得好评。我市相关部门将组织戏史学者,通过广泛进行社会调查、搜集、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回忆打城戏戏曲活动的珍贵史料,精心撰写一部兼顾资料性、理论性的打城戏专著,让这一独特的戏曲传承更具深厚的理论基础。
民间歌舞 盛世欢歌华章乐舞
泉州是有名的“戏窝子”,不仅戏曲文化发达,还活跃着大量丰富多彩的闽南民间歌舞。50多年来,泉州艺术工作者从本土丰富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在继承泉州民间歌舞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精神,创新创作了《素馨花》、大型歌舞《光明之城》、闽南民间婚俗歌舞《古厝娶亲》、交响诗剧《乡愁》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剧,摘取了诸如“梅花奖”、“文华奖”等重大奖项,受到各界赞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泉州民间歌舞的巨大活力。
6月16日亮相的泉州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开幕式《闽南风 四海情》文艺晚会,海内外嘉宾将再次领略到闽南民间歌舞的魅力。正如晚会总导演、泉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蔡湘江所言,闽南民间歌舞是泉州歌舞剧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本版文字 陈智勇
闽南民间歌舞传统文化富矿
在去年文化体制改革中,我市成立了泉州市闽南民间歌舞传承中心,以此来进一步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闽南民间歌舞。
泉州歌舞剧团团长陈伟亮说,我市民间歌舞方面也编排了大量优秀的节目。如以闽南拍胸舞为素材的舞蹈“闽越土风舞”,以惠女服饰为元素的“惠女服饰表演”、惠东婚俗舞蹈“出嫁”、以南曲打击乐器四宝和梨园戏科步为素材的乐舞“唐风余韵”,充分展示闽南民间风俗的歌舞“刺桐风情”、闽南方言节目“答嘴鼓”以及铁观音茶艺表演等节目。
据悉,我市现有35项闽南民间歌舞被列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拍胸舞和北管两个国家级项目,什音等7个省级项目,大鼓吹等14个市级项目,安溪茶歌等12个县级项目)。
《素馨花》 为新中国五十华诞献礼
1999年,泉州歌剧团隆重推出大型歌剧《素馨花》。该剧于当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2000年荣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2001年获福建省文艺百花奖。
歌剧《素馨花》讲述元世祖时期波斯女奴阿依莎与晋安号水手唐海生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元初,在“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泉州刺桐港,波斯姑娘阿依莎与中国水手唐海生真诚相爱,历尽挫折,始终坚贞不渝。该剧以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由大都来到泉州城作为创作的历史背景,展现了700多年前有着不同信仰和生活情趣的各个民族,相处一隅,在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形成的一幅元代泉州社会生活五光十色的风俗画。
那象征着友谊与爱情的素馨花,跨越时空阻隔。“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刺桐古港,重现了“市井十洲人”的盛景,回荡着一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颂歌。
&& 《光明之城》 再现刺桐古港辉煌
在2006泉州旅游文化推介展示会上,我市隆重推出大型主题歌舞《光明之城》。
《光明之城》以泉州悠久的历史人文为线索,以泉州多元文化源泉为重点,撷取特色鲜明、具代表性的泉州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以及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精华,在现代化大泉州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背景下,张扬泉州开放、包容、创新、拼搏的个性,感受泉州艺术博大精深的传奇魅力。
该剧以泉州的各个时期为背景,以泉州辉煌的刺桐港海外交通史为亮点,按照历史的顺序表现古城泉州的发展、繁荣,表达了两岸人民对海峡美好未来的共同祝福。
《光明之城》在艺术、包装、表演等方面都打破了原先的老传统,进行大胆的尝试,很好地挖掘出泉州深层次文化。
《古厝娶亲》 “小婚礼” 撬动大旅游
2011年,我市推出闽南民间歌舞剧《古厝娶亲》,这是我市继大型歌舞《光明之城》后又一传统文化创新力作,进行常态性演出,着力打造成为旅游文化新品牌。
《古厝娶亲》以泉州民间独具特色的传统婚礼为主线,通过歌舞形式讲述泉州女子出嫁的整个婚俗过程,很好地“串”起了泉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歌舞中融入泉州南音、高甲戏、梨园戏等闽南文化精华,让观众充分感受泉州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整场演出不仅大量运用现代音乐、服装和舞蹈元素,还通过绚丽多彩的LED屏幕展示,巧妙地将舞台与背景融为一体,极大拓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成为一大亮点。每每演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到场观看。
《乡愁》 搭建两岸文化交流新桥梁
2012年,泉州歌舞剧团和永春县文化馆携手打造交响诗剧《乡愁》。该剧去年参加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暨第二届全省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类优秀节目展演,获综合演出二等奖和13个单项奖。
交响诗剧《乡愁》以余光中的著名诗篇《乡愁》为背景,结合朗诵、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将经典作品活化于舞台,对中华游子的爱国爱乡情怀进行艺术诠释,展现中华民族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和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美好愿望。剧中以诗人与故乡、故人的不解之缘为贯穿全剧的主线,着重刻画诗人与母亲、腊妹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悲欢离合。
该剧创排凝聚了两岸同胞关注的目光,年过八旬的诗翁余光中专程回泉看《乡愁》诗剧,给予充分肯定。在下个月举行的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将进行展演。
拍胸舞: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解放前,古城泉州随处可见流浪的民间艺人三五成群,手持渔鼓,腰扎草绳,头结草辫,沿街舞蹈行乞。解放后民间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加工,使泉州拍胸舞继续传衍生息,保留至今。现今的《拍胸舞》则常以大型广场舞蹈的形式出现,表演风格开阔、明朗、热烈、欢快,队形变化有序,粗犷中透出美感,古朴中融入现代,因此又被称为“东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历史悠久,鲜明地保留了秦汉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泉州拍胸舞以“打七响”为基本动作,表演风格粗犷古朴,热烈欢快,诙谐幽默,自由活泼,妙趣横生,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并为宋元古老剧种梨园戏《郑元和》所吸收,极具文化研究价值。在泉州乃至闽南地区,举凡重大文化活动、集会庆典或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随处可见拍胸舞表演者的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前两年,我市成立拍胸舞蹈协会,加强泉州拍胸舞蹈的弘扬和推广,并频频亮相于重大文化交流平台。
泉州北管:“天子传音”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南弦北管”,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传,清光绪年初,刘永赖(别名阿九)与其父因船运盐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交易,并空闲时师从当地艺人学习民间音乐,擅长演奏所有北管乐器。清光绪八年(1882年)刘永赖等把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带到泉港,在泉港各地传习开来。同年,刘阿九受邀参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动,其演奏笙声震撼听众,泉州府台申报上宪,赐予“佾生”,送入府学就学,并为其取艺名舞庭。从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学士推崇。
上世纪20年代后期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泉港曾拥有50多个北管教习馆,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北管乐队。期间,北管还伴随华侨、港澳台同胞远渡重洋,台湾、东南亚等也有不少北管乐社。近30年来, 泉州北管乐队多次参加国际性、国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赛活动,多次获奖,赢得广泛的赞誉。
泉州北管自清光绪年间传入泉港,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历代传承。其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优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享有“天子传音”之美誉。
●国家级2项:泉州北管、拍胸舞。
●省级7项:泉州什音、笼吹、德化山歌、晋江深沪褒歌、踢球舞、跳鼓舞、火鼎公火鼎婆。
●市级14项:泉州大鼓吹、南安道教音乐、泉港打正鼓、泉港文管、永春闹厅、车鼓阵、十音(官桥)、英都大鼓吹、泉州道教音乐、德化三通鼓、山后五音吹、永春鼓坠舞、泉州跳鼓(凤坡)、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县级12项:十番、安溪茶歌(褒歌)、献金锣、龙虎罩、什音、大鼓吹(安溪、洛江)、闽南民间小调、公背婆、家婆打、踩莲、彩球舞、踩高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青歌仔戏陈三五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