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拉的爸爸说了什么话不说

马拉拉15岁便被塔利班列入黑名单险遭暗杀
来源:新京报
  10月10日,英国伯明翰,马拉拉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演讲。马拉拉10日被授予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历史上年龄最小的获奖者。
2013年11月,奥巴马夫妇会见马拉拉。
日,美国纽约,马拉拉参加联合国会议,坐在潘基文旁边。
10月11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当地女童在简陋的条件下学习。
  优素福扎伊是马拉拉的姓氏,也是她所在的普什图族部落名称,这个部落在巴基斯坦境内,主要分布在该国西北部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马拉拉就来自那里的斯瓦特地区。
  斯瓦特河谷曾是巴基斯坦著名风景名胜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山谷相属,川泽连原,林树蓊郁,花果茂盛”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斯瓦特的秀丽风光。至近代,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则将这一地区称为“东方瑞士”。
  但是,冷战结束以后的二十余年,这里逐渐成为媒体笔下的“恐怖主义沃土”,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倒台后,拉登曾在此藏身。如今,这里是阿富汗塔利班的另一个“伙伴”―巴基斯坦塔利班势力蔓延的地方。来到斯瓦特,荷枪实弹的士兵、暗堡中的枪口以及巡逻车上的重机枪和铁丝网,无一不在提醒着来客,这里已不是玄奘当年游历的那个世外桃源。
  95后的马拉拉就生长在这片被恐怖主义阴云笼罩的土地。
  他用英雄的名字给女儿取名
  1997年,马拉拉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一个普什图族家庭,她的父亲亚齐丁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当地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儿出生是不被祝贺的。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旭曾经在马拉拉家乡生活过一段时间,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马拉拉的出名不是偶然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个教育家”。
  马拉拉出生时,亚齐丁并没有像大多数当地人那样感到沮丧。他特地用一位阿富汗战争中女英雄的名字为女儿取名―亚齐丁希望女儿与众不同。
  一天,亚齐丁的堂兄带来优素福家族的族谱,“当我看着那份族谱的时候,上面的名单里全都是男性。于是我拿起了笔,在我名字的下方画了一条线,然后写上―马拉拉。”今年3月,亚齐丁回忆说。
  父亲的一笔也注定了马拉拉不同于当地女性的人生。
  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学者罗琼对新京报记者说,马拉拉今天的成就受其父影响很深。亚齐丁最初在一所大学教授英语,但因这所学校不鼓励独立思考,他辞职开始自己办学。在亚齐丁的学校里,女孩同样也能走进课堂。
  虽然巴基斯坦政府支持女童接受教育,但数据显示,5到16岁的巴基斯坦孩子有许多不能接受教育,其中大部分是女孩。这一点同样体现在斯瓦特地区,这里虽是文明化程度较高的普什图族人部落地区,但当地女性受教育程度还是比较低。
  王旭表示,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宗教极端思想,另一方面是受普什图族文化影响。他说,当地人生活遵照当地习惯和传统,不主张女性抛头露面。而且当地民众经济状况并不好,生育很多孩子,一般会让男性受教育。
  但亚齐丁试图改变这一切。在他的学校,不仅接纳女童,还接纳很多穷孩子。罗琼说,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马拉拉。有报道说,马拉拉每看到街边有捡垃圾的孩子,就会央求父母让他们免费念书。
  12岁女孩与塔利班的“文字战”
  在马拉拉和她的父亲努力为当地儿童提供受教育权利的同时,极端武装组织也在这一地区日益蔓延。2006年,一个叫“执行先知教法运动”的极端组织在斯瓦特河谷地区壮大势力,这一组织与“基地”和塔利班武装联系密切。
  极端组织在当地建立电台,宣扬并强制民众遵从“塔利班”式法律。每天晚上,这个电台都会发表“塔利班头目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谴责“不符合伊斯兰律法的丑恶低俗现象”,包括贩卖DVD、收看有线电视、唱歌跳舞等,让女孩上学也在其中。任何藐视禁令或反抗的人,都会被毫不留情地斩首。
  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曾多次前往斯瓦特地区。他对新京报记者表示,9?11之后,斯瓦特地区日益落后、封闭,在塔利班等极端组织限制下,妇女儿童教育不断后退,与此同时,日益落后的教育也促使塔利班越来越猖獗,从而进一步影响当地发展。
  女孩被禁止读书、男孩被灌输极端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中,马拉拉父亲的办学状况日益恶化,他不断受到来自塔利班的威胁。年幼的马拉拉则开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2008年,刚满11岁的她在白沙瓦市一个记者俱乐部首次登台发表演讲,演讲题目是“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受教育权?”
  2009年,12岁的马拉拉彻底走上了对抗塔利班意识形态的舞台。当年1月,塔利班武装控制了斯瓦特山谷区,与巴基斯坦政府军冲突不断。马拉拉开始用“矢车菊”(当地民间传说中女英雄的名字)做笔名,在一家知名新闻网站上写博客。后来,这家网站的新闻编辑找到了马拉拉的父亲,希望他能推荐一名学生用博客记录普通人在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
  最开始,一个名叫艾什的女孩同意写一本日记,但后因她父母害怕塔利班报复而不了了之。最终,亚齐丁推荐了自己的女儿,马拉拉当时比艾什小4岁,正上7年级。
  “虽然当地传统是男尊女卑,但马拉拉的父亲却更看重女儿,马拉拉学习成绩好,有演讲才华,且英文很好,她父亲鼓励其写博客,逐渐将其推到台前。”罗琼说。
  于是,马拉拉开始有意识地记录下塔利班治下的恐怖生活,她写道:
  “老师今天告诉我们不要穿鲜艳的衣服,塔利班武装分子可能会生气”。
  “今天我在学校里心情很糟糕,因为寒假从明天就要开始,班上的女孩对放假也不是很兴奋,因为她们知道,如果塔利班颁布法律,她们就再也无法上学。”
  她还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塔利班的人;还有一个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过脑,她亲眼看到阿尼斯把自己当人弹引爆,死时才16岁&&
  马拉拉的博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地区。与此同时,塔利班的威胁也随之而来,她跟父亲一起上了塔利班的黑名单。为了安全,父亲晚上不能睡在家里,12岁的马拉拉为此彻夜无眠。
  持枪男子高喊:谁是马拉拉
  虽然也曾恐惧,但这一切并未阻挡住马拉拉和父亲向塔利班意识形态开战的决心。
  日,马拉拉12岁生日那天,她做出了从政的决定,因为她曾经的梦想是成为医生。马拉拉说,“我现在有一个新梦想,要做一名政治家。因为这个国家里有很多危机,我想消除这些危机,拯救我的国家。”
  面对恐怖组织的无畏,让马拉拉迅速获得整个巴基斯坦,甚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她成为斯瓦特地区儿童集会的主席,不遗余力地在巴基斯坦内外宣传女童受教育权。她因此获得南非“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2011年还成为巴基斯坦首位“国家和平奖”得主。
  马拉拉甚至计划组建自己的政党,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还计划成立教育基金会。
  “马拉拉不仅善良勇敢,政治敏感性也很强,很擅长女性外交。”罗琼认为。
  马拉拉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发出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这让塔利班对其恨之入骨。
  日,斯瓦特河谷地区第一大城市明戈拉,一辆挤满学生的校车驶出明戈拉城,马拉拉也在车上。在行驶途中,校车被两个男人拦下,车还没停稳,两人便冲上车,其中一个人掏出枪,恶狠狠地大声问:“你们中谁是马拉拉?”
  没人做声,学生们不想出卖马拉拉,但都不约而同把目光转向同一个座位。“原来是她!”持枪男子随即朝马拉拉脸颊和脖子扳动两次扳机,接着又把其他两名女孩打伤了,逃之夭夭。
  被吓坏了的学生哭喊着,马拉拉的身体已经瘫软在同学的腿上,鲜血直流,老师害怕极了,闭上眼睛开始祈祷&&
  马拉拉遇袭的新闻很快登上许多国家的新闻头条,她也被送往英国接受治疗,她的命运牵动着全球许多人的心,巴基斯坦政府拿出10万美元悬赏枪手。
  时至今日,那两个凶手还没被抓到,但谁都知道元凶是谁。因为警方调查发现,马拉拉遇袭前一连数月,塔利班组织的狙击手都在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成功袭击她之后,塔利班宣称对此事负责,并威胁如果她逃过此劫,一定会再想办法把她干掉。
  15岁被提名为《时代》年度人物
  马拉拉的遇袭唤醒了更多厌恶塔利班的巴基斯坦民众,他们大量涌上街头,高举马拉拉画像,点燃蜡烛,为她祈祷,大声呼喊着马拉拉曾孤身喊出的那些反塔利班口号。
  在网络上,“我们都是马拉拉”的运动得到全球响应。英国前首相、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布朗也表态,“虽然马拉拉受重伤,暂时沉默,但还有上千个马拉拉不会甘于沉默。”
  遇袭事件将马拉拉的声誉一步步推上巅峰。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扎尔达里亲自到英国医院看望马拉拉。她也于遇袭同年被《时代》提名为年度风云人物;2013年7月,伤愈的她被邀请到联合国发表演讲,并与潘基文会面。奥巴马夫妇也在白宫接见她,她的同名自传也于去年出版。而此时,她才16岁。
  2013年,马拉拉就已经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虽然最终和平奖颁给了欧盟,但一年之后,她和印度儿童权利活动人士萨蒂亚尔蒂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外界对于马拉拉的关注远远高于萨蒂亚尔蒂。
  “马拉拉既有少女的天真烂漫,又有自身部族所拥有的勇敢传统,虽然身在偏远地区,但思维很开阔。”罗琼认为,这些共同造就了马拉拉如今的成就。
  诺奖少女真能带来地区改变?
  登上荣誉巅峰后,马拉拉也收获了冰火两重天的评价,一方面,全球多数媒体对她充满赞誉之词,巴基斯坦总理更称她为国家骄傲。另一方面,马拉拉也遭受到来自家乡的质疑,认为她并未给斯瓦特带来改变。
  马拉拉获奖消息发布当天,社交网站上展开一场大论战。一些巴基斯坦人认为,她的获奖是西方用来对抗巴基斯坦价值观的工具,还有一些人认为,马拉拉伤愈后一直在英国生活,已经不是斯瓦特女孩了。
  今年8月,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巴基斯坦人喜欢她。这样的结果,显然与马拉拉的全球声誉不符。
  “巴基斯坦社会对马拉拉获奖总体还是支持的,”王旭对新京报记者说。他认为,巴民众大都认同马拉拉获奖是巴基斯坦的荣耀,也感到马拉拉获奖确实有助于改善女性受教育权。但另一方面,“一些巴基斯坦人确实对西方存在不信任感,他们认为马拉拉是西方包装出来的。”
  《外交政策》网站文章也提出,马拉拉的获奖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改变巴基斯坦女童受教育状况。
  “马拉拉的获奖本应为巴基斯坦儿童命运带来革命性改变,但不幸的是好像改变不大,儿童受教育权仍不是这个国家高层优先考虑的事情。”巴基斯坦一个教育权利组织负责人扎伊迪在专栏中写道。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丁文嘉也认为,目前马拉拉能带来的改变有限,“她这么年轻,真的可以带来系统性的变化吗?她可以发起一个运动吗?在巴基斯坦,她目前可没有那种根基。”
  在英国治愈枪伤后,马拉拉一直住在伦敦,在那里上学,她每周都会通过Skype与斯瓦特的朋友聊上数小时,了解那里的女孩受教育的状况。
  在斯瓦特,马拉拉获奖后当地举行了庆祝活动,但这并没有改变塔利班对这里依然未彻底消减的威胁。当地一名卡车司机表示,自己仍惧怕塔利班,因为不知他们何时会回来实施斩首。一名16岁的学生认为,马拉拉应该回到斯瓦特,帮助这里的儿童接受教育。
  王旭认为,马拉拉获奖后会更加吸引国际社会对这个地区的关注,会带来资金和人员上的支持。“但是,要真正改变这个地区女性受教育状况,还要依靠巴基斯坦政府扫清该地区塔利班势力,确保当地治安。”
(责任编辑:un657)
家藏巨款,却过着表面“艰苦”的日子。[]
数字之道:
新闻当事人:
主演:任重/姚笛/王倩一/李O/何赛飞
主演:王媛可/芦芳生/奇道/倪虹洁/郭艳/庹宗华
主演:多米尼克?威斯特/露丝?威尔森/毛拉?蒂尔内
主演:维果?莫腾森/柯蒂?斯密特?麦菲/罗伯特?杜瓦尔
揭周韦彤刁蛮公主变形计
Baby摄像师权烈走红
周韦彤扑队友叠人肉罗汉
黄晓明吻杨颖惨被砸头
减肥选手难忍美食诱惑
温兆伦买女性内衣被揍
匆匆那年大结局
化妆师七个月喜当爹
实拍兄弟乱伦糜烂情爱
乔杉遭粉丝骚扰
社区热帖推荐
如此放肆!……[]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马拉拉日记:对于敢于发声的人来说,生命必须冒险
来源:凤凰资讯日 20:52
17岁巴斯斯坦少女马拉拉  “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支。”  这句话来自一名年仅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在日,她正式摘下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成为这个奖的最年轻得主。奖项表彰她在维护妇女和儿童的教育权利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1997年马拉拉出生之时,他的父亲、当地的社会活动家齐亚丁开办了几所学校,收留了超过1000名学生。对开办学校的原因,齐亚丁解释:“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须的,这也是先知的教义。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父亲的坚定信念影响了马拉拉整个成长历程。她在学习的环境里长大,继承了父亲对教育的重视理念,成为强力对抗塔利班意识形态的象征。  在父亲的鼓励下,马拉拉迅速因倡导女性受教权而成名。她组织成立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父亲的勇气同样给了马拉拉持续的榜样。塔利班组织在斯瓦特地区禁止女孩接受教育,攻击了上百所学校。身为斯瓦特国家和平委员会主席的齐亚丁,曾冒着死亡的威胁对抗塔利班,拒绝取消学校正常的教学。  熟悉马拉拉的一位巴基斯坦记者兼纪录片制片人说,齐亚丁“给了马拉拉很多关爱、力量和信心,这是少有的,马拉拉那么富有主见也是因为父亲在给她鼓劲”。
相关新闻->->记者问马拉拉父亲如何培养出马拉拉。_百度知道
记者问马拉拉父亲如何培养出马拉拉。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十天内免登录
马拉拉父亲讲述女儿的故事
巴基斯坦教育家 齐亚乌优素福 告诉世界一个很多人不愿倾听的事实:女性和男性一样,享受同等的机遇获得教育,自治,和独立的身份。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讲述了自己女儿马拉拉的故事。马拉拉·优素福,2012年因为敢于去学校上课,遭受了塔利班的枪击。"为什么我的女儿如此勇敢?” “因为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关键词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最近更新:
广告热线 2
当前位置:
“双女户”二代宣言——做个马拉拉,或者马拉拉她爹
  ■由卫娟专栏
  马拉拉的父亲日前在TED进行了一场演讲,作为一个&双女户&二代,我在深夜里拿着手机把16分钟的视频看了又看。在某种意义上,在某种程度上,我是我父亲的&马拉拉&,也是一个马拉拉的&父亲&。虽然我们远离塔利班的枪击,但诚如马拉拉父亲所言:女性的历史,其实是关于不公正、不平等、暴力和剥削的故事。
  谈到女童的出生是如何不被欢迎,马拉拉父亲微笑着引出了我的眼泪:
  第一个女孩诞生时,母亲是难过的;第二个女孩诞生时,母亲是震惊的;当第三个女孩诞生时,母亲羞愧极了,简直像罪犯一样。
  塔利班远在千里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这种经验绝缘。
  我去探望表妹,恭贺其生女的福气。其婆母瞬间脸长:女孩终归是别人家的。虽然她生的男孩一年只回老家看她几次,倒是和岳母一家长住。
  我父母只生了两个女儿,在我第二个女儿出生后,我满怀幸福,觉得人生圆满,没有任何遗憾。我亲妈却直言失望。刚刚生产的我只好从喜悦和疲倦中分出些精神,安慰我的亲人们。
  在我们老家,只有女儿的人家被称作&孤老子&(&绝户&),人们在不经意中总带出一份歧视和羞辱。比如有人买肉少了,就会被讥笑&孤老子气&。有兄弟4人共生了7个女儿却无一个男丁,村人讥笑祖上曾操屠业杀牛缺德。母亲羞涩地吐露,一个&孤老子&曾被咒骂,说她的女儿随妈,也只会生闺女。妹妹哭了,压力很大:她肚子里的如果也是女儿的话,我的母亲要自判为&罪犯&了。这样的文化暴力,不是几场生男生女的科普能够解决的。即使我这一代已经挣脱了这样的文化束缚,但父母却一生背负了这样的&羞愧&。他们的痛成为我们的基因。
  父亲兄弟姐妹七人,母亲兄弟姐妹六人,家家都有至少一个男孩,唯有我父母无子。父亲身材伟岸相貌英俊人好能干,却独独无子。他们常常在争执中被&孤老子&一词枪击,经常怀念未出生的第三个孩子,相信一定是个男孩,可惜遭遇了&两孩政策&。
  好在5个月后,妹妹的儿子降生。母亲从被诅咒的恐惧中逃离。妹夫已有一个孩子从父姓,他们根据婚前的协议,让这个男孩从母姓。我也让我的一个女儿姓由。至少在第三代,我们终于让父亲儿女双全了。姑姑却说:老薛家的男孩姓由不行。我说:国家规定孩子随父随母姓均可。姑姑说:叫奶奶还是姥姥不可混乱。我说:英语都是一个词,从血缘上一样远近。姑姑说:薛氏男孩姓了由也享受不到由氏家族的福报。叔叔说,这怎么入家谱?没有这个规矩。我说:孔氏家族最新一次修谱,把女性也都写上了。而父亲和他们的立场居然一致。
  妹妹又哭了:好像我们姓由要沾谁的光似的。我劝她:咱姓咱爹的由,大不了我们另立分支,我们这一支以后男女都上族谱。等我们死后,愿享婆家香火就去婆家,愿享娘家香火就去娘家。有选择的族谱才是好族谱。从前都从夫居,现在多从妻居。或许阴间也改了规矩。我发挥自己文科生、媒体人的优势,大谈男权也不过是一个历史阶段,之前母系氏族,供奉的都是母系祖先,就是英国王室,长女也可继承王位,日本也在讨论爱子公主继位的可能。
  每到春节,老家都要张贴一张影(家谱),请祖宗们来享受香火。婚后我去婆家次数有限,对其饮食习惯也不适应。我倒是宁愿死后和生前一样,继续和我的父母姐妹一起吃吃喝喝。这个美好前景让妹妹破涕为笑。
  今年8月,媒体披露安徽省长丰县发起&姓氏革命&,孩子如随母亲姓可获得800元或1000元奖励。长丰县是&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社会性别平等项目&试点县,该项目旨在倡导全社会关注女孩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发展,遏制社会性别失衡。
  周代以来,孩子随父姓,姓氏传承成为男性家族的特权。姓氏不仅仅是姓氏,还有背后的财产、血缘、宗教以及伦理的重构。女权主义者认为,这场&姓氏革命&,触动了几千年以来汉民族父权制规则的核心。其实1980年代的《婚姻法》已经提出姓氏革命,第8条规定:登记结婚后,女方可以成为男方的家庭成员,男方也可以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但这第8条一直停留在纸面上,对父权制的颠覆并没有转化为人们的文化行为,继承财产、姓氏、家族声望依然被社会默认为男性的特权,需要家庭以外的社会给予拉动。
  譬如,村里会给男孩批宅基地,女孩则不配。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这个土政策土崩瓦解。很多农村双女户把一个女孩留在身边养老,村里也批了宅基地。即使两个姑娘都外嫁,依然可以把一个外孙的户口落在&孤老子&名下。近几年,农村双女户居然和独生子女一样每月领取60元补贴。这60元钱也就够个电话费,但其象征意义却不可小觑,多少安慰了父母的伤痛。我家的两栋宅基地,其中一栋也顺利地登记到妹妹的名下。这是对女孩财产权的承认。之前,不管法律如何规定,乡间分家的约定俗成是:拿得动的归女儿,拿不动的归儿子;闺女随便翻娘的柜(意思是母亲的嫁妆和动产归女儿)等等。而房产作为不动产,没闺女的份儿。更早,绝户的财产除了女儿的嫁妆外,都要归到男性家族所有。《傲慢与偏见》里班纳特先生有5个女儿,却是素未谋面的亲戚继承家产。假如班纳特先生是中国人,那么亲戚在继承家产之余,还要负责班纳特先生的祭祀。班纳特先生还可以选择从同族过继一子以继香火。我祖父同父同母兄弟5个,在家谱上却是堂兄弟关系,就是过继的结果。
  我经常揣测,假如我们家族依然是五代不分家的话,在族长的操持下,或许会有一个族弟,来继承我父母的房产并负责他们的祭祀。那么,我是否依然可以得到父母在教育和财产上的倾斜呢?
  我考上高中后,有三拨媒人来我家说亲,我妈推辞:我们要供孩子上大学呢。我的祖父和伯父却在那个夏天当着我的面笑道:一个女孩子,高中?大学?
  在我拿到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祖父很高兴:我孙女是咱村第二个山东大学的学生。在我的作品发表后,我祖父逢人便提。他们不是不爱我,只是他们的爱被男权化了。就像每次家族聚会,长孙都要列坐&明席&参与决策,而女孩却被要求少说话以体现家教。在我奶奶幼年,缠脚之后不可轻易上街,是为大家闺秀之荣誉。
  马拉拉的父亲说,塔利班禁止女孩上学,塔利班禁止女孩在没有男性家人的陪同下上街&&塔利班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我们村有更多的女孩上了大学。女孩做了县医院的护士长,其父母多次住院幸赖其照顾。女孩做了教师,一直住在娘家照顾父母。倒是曾经为生子欢天喜地横行乡里的家庭却迎来了更加凶悍吝啬的媳妇。我母亲终于收到了真心羡慕:有两个女孩真是福气啊。
  这当然不是我母亲的福气,而是姓氏特权所依赖的农耕文明的瓦解,工业化打破了传统的尊卑等级。女孩受教育,有财产,有能力,自然可以支应门庭赡养老人以及弘扬家族声望。
  就像马拉拉的父亲所说的,从前,她是我的女儿,而现在,我是她的父亲。在族长制和部落制的社会,父亲因儿子著名,我是少数族群,因女儿而闻名。
  独生子女政策让我的父母失去了拥有男孩的机会,却让整个公务员群体、教师队伍、事业单位人员以及部分农村家庭不得不把整个家庭的教育和其他资源倾斜到唯一或唯二的女孩身上,这一代的女孩子终于有可能为自己的未来探索更多的可能,他们的父母也可以以某某女子的父母而自豪。
  马拉拉的父亲在马拉拉诞生后,看到自己的家谱300年来没有一个女性的名字,他却在族谱写下了&马拉拉&。
  在他的记忆里,他没有一个姐妹有机会在任何文件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的父亲不能给予女儿的,他要给予自己的女儿。他把&马拉拉&写上族谱后,带她会见朋友,带她参加会议,像培养男孩一样给予她自己的房间、空间和地位,不肯因为所谓的家族荣誉把女儿关在四堵墙里,把文明的成果渗透到她的价值观里。所以,马拉拉成为了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女权斗士马拉拉,而不是塔利班化的无知妇孺。
  &人们问我,我是怎样把马拉拉培养得这般勇敢?不要问我做了什么,问我没做什么&&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这是一个女性主义父亲的回答。
  我把它分享给所有女孩的父母。马拉拉父亲还有一句话同样值得分享:所谓的(男权)荣誉,不仅影响女性,也同样影响男性。因为,有一个人在枷锁之中,意味着所有人类都是不自由的。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娱乐文化财经新闻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贡院墙根街2号《齐鲁周刊》杂志社 邮编:250011
国内统一刊号:CN37-1339/D 信息产业部ICP备案:鲁ICP备号
法律顾问:山东君义达律师事务所 钟志刚 张炜
网站建设/维护业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还有什么话要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