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成火烧圆明园园重新修复的观点

我为什么赞成重修圆明园_博客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我为什么赞成重修圆明园
日 14:17:11
】 【】 【】&
&&&&&&&&&&&&&&&&&&&&&&&&&&&&&&&&&&&&&&&&&&&&&&&&&&;&&&&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2月18日,浙江横店共创共有共富共享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浙江横店集团圆明新园工程的社会公募,圆明新园工程也同时宣布将在年内启动。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是元宵节了,是中国人魂牵梦绕的万家团圆的日子。在这个圆圆的日子里,想起说起我们已经衰败残破的圆明园,就像是看《红楼梦》的时候,同时看到了宝玉成亲和黛玉焚稿的对比戏一样,让人百感交集的。越是轰轰烈烈的圆明新园即将开工的大喜,越是圆明旧园废墟上的沉重叹息。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灿烂的圆明园,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再现它,不管花多少钱去再现它,也不管什么人出于什么想法去再现它,那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圆明园之梦,都不可能再圆了。这个道理不要说是专家了,大家都很容易想明白了:那时候的文化氛围,那时候的创意大家,那时候的能工巧匠,那时候的奇异珍宝,都已经过去了,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讨论复园没有任何的意义,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完全再现小说《红楼梦》中的场景和人物一样,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远的梦,一个永远无法再圆的梦。&&& 然而,我又觉得:是不是说不能完全再现原来的园子,就不能再根据原来的构思,造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圆明园呢?我不这样看。从圆明园这个品牌的号召力上,从中国人的圆明园情结上,从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带给人们的休闲和娱乐上,从投资方经济利益的期望和回报上,圆明新园都有它存在的特定价值和建造的意义。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园林景观,一项娱乐活动,一次观赏休闲,是不是一定要扣上逼真才有意义呢?我想不是的。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价值点,都支撑在能不能和原来的园子一模一样上呢?就不能是基于原来那个创意的想象和延伸吗?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我对重建圆明园是持积极和肯定的态度的。&&& 我在北京政法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圆明园不远,一位家在北大的老同学,帮我借了辆自行车;我第一次骑车子到圆明园的遗址上去看了看。宽阔冷清的福海上,空旷寂静中透着悲凉;东倒西歪着残石柱的废墟上,像是一群人举起双手伸向苍天,在诉说着什么,又感叹着什么。这里太沉重了,沉重的人们不想说话,只有心被紧紧地揪着往下拉,让人欲哭无泪。血色残阳下,废墟被笼罩在一片火光之中,让人烧灼地透不过气来。人木木的,这是在任何地方都从未有过的感受。&&& 前几天,央视教育频道的《大家》栏目,做了一档有关圆明园的节目。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古建专家,就刚刚摄制完成的纪录影片《圆明园》,谈有关圆明园的话题。节目中不断穿插着用电脑制作的三维立体动画景观圆明园的场景,尽管那只是用电脑模拟出来的场景,没有真实画面那么鲜活和自然,但还是让我非常惊讶。大水法那里十二生肖动物头型喷水口,和中间似层层莲花瓣叠起的直立流水柱,构成一幅欧洲风情和中国文化交织融合的景观。这里有着华丽的造型,和浪漫的喷水场景,又藏着巧妙的构思和精致的制作,太美了。随着画面中,一段一段的圆明园景观展示,你会感觉到什么是万园之园了。可以说,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圆明园都无法表现它的美;如果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物的价值,对别的宝物来说,那是一种夸张,而对于圆明园来说,就太低估它的魅力了,什么样的城能与圆明园相比呢?它本身就是一座城,一座凝聚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精髓的城;一座蕴含着中华文明数不尽的珍宝的城。在这里一切宝贝都显得黯然失色;任何想象都相形见绌,它是人间的瑶池仙境。它太完美了,完美地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它是风景中的《红楼梦》,风情万种又变幻无穷,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但顷刻间,一场大火中,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切化为乌有。还仅仅只是看了些圆明园的再现片断,就让人叹为观止了;人间还有此等美景,让人看了几天都在回味那些场景。&&& 这几天,媒体都在说一件事,浙江横店影视集团,准备投资200亿元,用五年时间,在横店350公顷土地上,再造圆明园。消息传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反对声。反对者认为花再多的钱,也不可能再现已经消失了的圆明园了,充其量只是一堆金壁辉煌的建筑;况且五年时间太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建造出清朝历尽150年,六代皇帝,康雍乾嘉道咸,才最终建成的圆明园。而赞同者则认为,可以用再现当年的盛景,来表现现在的太平盛世;也是人们旅游的一大景观。我想对此谈一些我的看法。&&& 反对者有一个很硬的理由,认为圆明园除了构思的奇妙无比和建筑群的精美绝伦以外,还有数不清的文化内涵,树木花草,园林景观,屋中陈设,金银珠宝,名人字画等等。它不止是建筑,而是文化的集大成者。再现建筑容易,营造当年的文化氛围已经不可能了。我觉得任何一处景观如果没有了,重建都很难做到和原来一模一样。如果以和原物是否相同作为标准,那么任何景观的修复和重建都有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在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塔,和周围的环境非常地协调,你完全看不出来它是后来添加的,但是看说明你却发现该塔已经在历史上被多次重建了,你没有觉得它有什么不合适的。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和杭州的雷锋塔,都是现在重建的,没有人反对它的再建;建好以后它也很快成为人们新的旅游热点。杭州十景的雷锋夕照,因为雷锋塔的新建而得以复原,又由于雷锋塔的重新矗立,和对面的保m塔形成呼应,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风景。还有镇江的金山寺,它并不是三国时候的原做,但却照样给人以刘备招亲的戏剧般的联想。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果都拘泥于是不是原来那个样子得话,那所有的景观毁损之后,都再无修复的可能了;再者现在的重建,若干年后也就成了古迹了。&&& 反对者还有一个观点,说这二十多年来我国建造的2500个主题公园,百分之七十以上亏损,只有百分之十盈利。像无锡曾经热闹一时的欧洲城和已经开建的亚洲城,现在都已关门大吉了。有关主题公园我去过非常多,像无锡的欧洲城,杭州的宋城,上海的福禄贝尔科幻乐园,北京的中华民俗村,世界公园等等。主题公园的兴盛和衰落不是主题公园这种形式本身的错。&&& 我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读书的时候,正赶上北京为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而建造大观园。它是分期而建的,建好一期开放一期,我去过其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仅就已经建好的部分来看,它就很有旅游价值。它和小说中描写的大观园非常接近,徜徉其中像是和《红楼梦》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那种亦真亦幻的感觉,非常奇妙。它也把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化成了活生生的景观,这个主题目公园就很有特色,对游客也很有吸引力。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园中的建筑景点显得粗糙,比如,潇湘馆里的建筑不是用真的竹子搭建的,而是水泥建筑上画上了竹子的图案;许多建筑远看挺漂亮,近看不够精致&&& 我认为,有些主题公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选题没有吸引力,造景又缺乏艺术性,让人看了一次就够了;还有的主题公园选题当初创意不错,后来,情况发生变化了,原来的主题也因过时而遭冷落。比如全国一窝蜂上了很多的民俗村,现在人们一年有很多次长假可以去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可以去看真正的民俗村,谁还会去那模型式的民俗村呢?还有世界景观类的主题公园,堆个小山包就说是埃及金字塔,有点小水流就说是尼亚加拉大瀑布,说是世界景观的汇集,结果人们看到的像是小孩子们过家家玩得东西,看了一次就觉得非常好笑,不可能再去第二次了;口碑不好,没有去过的人也不想再去了。还有像福禄贝尔科幻乐园那样的,里面各种玩的东西就是想方设法把人转的晕头转向,这样简单的游戏人们不想去就正常了,就像现在遭冷落的嘉年华那样,玩得就是心跳,开始时图个新鲜,玩得多了,没有新鲜感了,谁还愿意花钱找晕呢?自然难有吸引力了。&&& 圆明园就不同了,现实中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的地方去,它的构思非常地独特,这样规模的园林,五年200亿元是无法打造完的,但是,完全可以先打造一部分,通过滚动开发,用先期建好开放部分的收入,再来建以后的部分;200亿只是前期投入,它完全可以通过后期的不断完善使园子越来越精美,通过几个阶段的努力再现整个圆明园的盛景。当年的园子是不可能重现的,《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从来就没有真正出现过,谁有能说他能把曹雪芹的构思准确再现呢?比起《红楼梦》里的写意大观园来,圆明园有图纸也有当年留下的图画,因此,对圆明园的建造比大观园更有图可依。文化的东西是不可能完全重现当年,但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真实的感受,这本身就有旅游价值。有人固执地认为,只有和原来一模一样才是圆明园,而我却认为圆明园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块品牌,我们现在是要运作这块品牌,重新来包装和诠释圆明园,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旅游点,以丰富现代人的旅游资源。&&& 有人说还是废墟好,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目的是什么,我想打一个比方,如果家里有一个让全家人爱戴的老母亲去世了,我们每年清明的时候,去凭吊一下表示我们的怀念和哀悼就可以了,难道我们天天都要沉思,以泪洗面地过日子吗?我们就是再伤心,圆明园能复原吗?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把快乐作为我们重建圆明园的出发点。如果有人认为圆明园一定要表现出历史的沉重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英法联军是怎么烧掉我们国家圆明园的,那就不要建新的园子了;我相信任何新建筑,它再精美再漂亮也没有废墟更能让人产生对往昔的怀念,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了。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是要天天沉浸在那种悲剧的气愤中呢?我有一个观念,我觉得牢记历史是对的,但如果天天铭记着历史的伤痛,以致于以沉浸在悲剧中为美,不想去过快乐轻松的日子得话,那人就活得太累了。我们重建圆明园是为了找一个新的旅游场所,让人们在里头快乐和游玩,而不是为了建一处凭吊的地方。如果这个问题本身看法不一致,是否修建园子当然不可能取得一致意见了,难怪有些人会觉得花多少钱都不可能再现当年的圆明园。&&& 此外,我还觉得我们国家有大量的古建筑需要修复,北京不就是为了2008的奥运会在大修故宫吗?到各地去旅游,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古建筑也都需要修复,比如苏州的园林,安徽的徽派民居等,今后修建老的中国建筑和建新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圆明园的建设可以集中我们国家古建方面的专家和优质的工匠,他们在建造圆明园的同时,既继承和保留了古建中的建筑技艺,又可以带出一大批古建工匠来,这种培养将会为我们国家的古建领域培养一大批各种门类的专业人士。有这方面的需求就会有一批人往这个方面努力,这对圆明园的建设和其它的古建修复重建都将是一件造福后代的事情。&& 如果说到反思,我倒觉得我们国家要反思的事情非常多。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损失最大的是圆明园吗?想一想我们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吧,如果说圆明园一把大火烧掉的主要是物质文化遗产得话,那十年的灾难比起那三天的大火哪个损失更惨重呢?十年毁掉了多少物质遗产,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这十年中有多少像老舍先生那样的文化精英,含冤死去,又有多少文化大师们停止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十年时间,我们的文化突然停止了;十年过去,虽有很多大师们劫后余生,可他们创作的黄多时代却永远地过去了。如果说圆明园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得话,我们用国防的强大可以来防止这种灾难的重现;但是,我们有没有很好地总结文革中的灾难教训呢?四人帮在文革中横行是事实,对毛泽东在晚年犯了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我们有没有经过深刻地反思呢?是什么使全中国在那个时候变得疯狂而残忍呢?我们现在有没有建立起防止那种疯狂的年代再现的防范机制呢?如果有得话,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呢?如果没有得话,那十年的代价换来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国家有比烧毁圆明园更值得深思,更应该反思的地方。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的人民永远比任何园子更重要,保护人民大众不再受以前那样的浩劫,比建园子要重要得多。&&& 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我们的沉思还有很多,比如英法联军烧了我们的园子,146年过去了,中国人在军事上是强大起来了,英法都不敢再小瞧中国人的军事实力了;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我们是不是想过,在这146年间,我们努力的够不够呢?&&& 我们要反思历史,也要享受生活。因此,我为浙江横店集团再现圆明园的大手笔,喝彩!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现在有人建议重新修建圆明园,恢复它往日的风采,你赞成吗?为什么?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现在有人建议重新修建圆明园,恢复它往日的风采,你赞成吗?为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八国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烧的。具体是: 1860年,英法联军贡献大沽、天津,10月,攻占北京。闯入了北京西郊的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细节过后,侵略者有防火烧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宏伟华美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侵略者在自己的日记中也供认,他们都想发了疯一样,“完全丧失了理智”。侵略者还把抢劫来的珍宝公开拍卖。10月17日,英法联军开始在园中防火,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片火海。此时咸丰帝已经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留下弟弟奕?。后奕?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增开汉口、南京、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开天津港、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联军军费800万两,并承认《天津条约有效》不同意,因为这样圆明园恢复了,中国人就可能忘了英国人对我们的的耻辱
&同意,因为这是我们的中华瑰宝,我们应该重现它
&
同意,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瑰宝,我们不能让侵略者得逞,我们必须重现他的魅力
我不赞成,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同意,因为他是我们中国的瑰宝。
不同意,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不赞成,因为如果圆明园又恢复了,我们就可能忘了英法联军对我们的耻辱。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北京领域专家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 > 正文
圆明园古建筑修复争议中重启 论战延续20年(图)
长春园宫门明年开始修复。记者 徐一龙 摄
圆明园争议中重启古建修复
10月18日,中国圆明园学会主办召开了“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会上,圆明园古建修复事项成为热议话题。
7年前,圆明园被确定要修复10%的古建。这项耗资近9000万元的工程原计划2008年奥运会前完工。但至今它仍未开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争议巨大。
近日,官方宣布将在明年修复长春园宫门。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在争议中重新启动。
明年重启古建修复
94岁的汪之力老人坐不住了。
10月18日,中国圆明园学会主办召开了“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学会发起人、副会长汪之力原计划只在开幕当天出席会议,然而10月20日,会议最后一天,汪之力再次赶到会场。
他只为说一个问题———计划修复的圆明园10%的古建,不应该包括院墙。
此前的10月19日,北京日报刊发的报道中提到,北京市文物局界定,“10%古建多为宫门院墙”。该报道同时称,相关部门将于明年复建圆明园长春园宫门。
汪之力老人一直致力于呼吁部分整修圆明园,是圆明园“整修派”的重要代表。
“整修派”对院墙算法如此重视的原因是,圆明园内能恢复的古建只有10%,如果已经被恢复的院墙也记入古建面积,园内能复建的古建就少之又少了。
更让“整修派”失望的是,2000年公布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恢复部分古建,然而7年过去,复建工程均未启动。除了确定明年复建的长春园宫门,另一个准备复建的圆明园大宫门还未确定时间,更多复建面积的指标,甚至还没确定该给哪个古建。
2000年的《规划》,曾被认为是圆明园“整修派”的一场胜利。“整修派”的三大主张———恢复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部分古建———都得到了确认。在此前的20年里,圆明园的“建、废”之争针锋相对。让“整修派”没想到的是,艰难得到的胜利,会在执行上大打折扣。
20年论战出一规划
2000年公布的《规划》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20年间,圆明园是保持原状还是进行整修,“整修派”与“废墟派”意见相左。
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
最初,反对派的理由是国力尚不雄厚,修复圆明园耗资过大———这与清朝同治皇帝重修圆明园时,遭到的反对意见颇为相似。
此后,反对派不再局限于财力问题,而从文化、美学的角度指出,圆明园最可贵的就是它的一片废墟,反对建造假古董的行为。著名西方文学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叶廷芳教授在多个场合指出———废墟也是一种美。“废墟派”由此得名。
“废墟派”专家分布多个学科领域。“整修派”则多为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这些可以指点着圆明园地图一一描述那些早已不复存在的美景专家,对这座皇家园林有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
在“整修派”中,除了极少人主张全面复建圆明园外,多数人主张部分整修。他们同样认为圆明园内著名的西洋楼遗址的废墟应该保存;对园内该恢复多少中国建筑,他们内部也有争论。
“整修派”最为一致的观点是,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圆明园的山水为人工所造,山起西北,水流东南,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山形水系是圆明园的精髓。”清史专家王道成说,英法联军的大火并未毁掉园子里的山水。建国后,由于大批农民入住,挖山填湖种庄稼,山形水系遭到严重破坏。
在长达20年的争论中,政府对圆明园的规划逐渐清晰———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2000年,《规划》公布。
规划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这些内容还被《规划》确定为“近期实施方案”。
“在当时文物系统内,约定俗成的观念是,‘近期’是指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完成这些方案。”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解释说。
在一份施工造价表中,计划者甚至已为三大工程列出了详细的耗资———整修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预计投资15000万元;复建10%建筑预计投资8938万元。
这一目标显然已经无法按时完成———目前圆明园西部的山形水系只完成三成左右;古建复建至今尚未启动;园中的植物种类也未恢复当年的情形。
环保主义者的质疑
一个事实是,《规划》出台后,环保主义者异军突起,他们作为“废墟派”的新生力量,提出要保护圆明园业已形成的生态,并希望改变《规划》的内容。
天平,开始转向另一方。
2001年底,时任海淀区人大代表的李小溪女士第一次踏入圆明园西区,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市市区还有这么大的荒地,植被那么好,青草、乔木、树木植被那么好。这在城区是独一无二的。”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也名万春)三园组成,其中东部的长春园和绮春园已在2000年前经过整修向公众开放。园内西区居民直到1999年才陆续迁出,西区一直未开放。
李小溪从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处了解到,圆明园西区存在300多种野生植物、160多种鸟类,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李小溪说,她当时就询问时任圆明园管理处主任的隗宝善:“‘这里能不能保存?’他说‘很困难,因为规划已经做出’。我又问,‘按规划这些植被将会被怎样处理?’他说,‘荡然无存’。”
出于对圆明园生态的忧虑,李小溪成为“废墟派”的一员。
随后,她在海淀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圆明园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并同时向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致信,表明了自己的忧虑。
“没想到单局长很快就给我打来电话,通话了一个多小时,单局长说以前没有注意到对生态的保护。”李小溪说,她特意提到如果按照《规划》恢复山形水系等要求,可能会破坏野生植被。“单局长说,‘你能不能建议重新写个整治方案,我们可以再批。’”
2003年6月,在李小溪的建议下,圆明园召开一个关于整修和生态保护的座谈会,“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北大景观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等生态方面的专家参加了座谈会。
在这次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反思说———原来认为的恢复园内山形水系,到底是对遗址的摧残还是保护?
2003年7月,单霁翔在光明日报撰文也提到:“我不赞成复建圆明园,也不赞成不注重历史遗迹保护与生态建设和谐地复建山形水系。”而对于“整修派”而言,恢复山形水系和保持圆明园生态的矛盾很难调和。
圆明园专家王道成说,西区的很多野生植被多植根于居民垃圾。要恢复山形水系,就必须清走垃圾上的野生植被。圆明园副研究员宗天亮说,根据需要会保留一些植被,但“没有必要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搞一个原生态的地方”。
2005年的防渗膜风波中,圆明园整修工程同时需要注意生态保护的观点,取得压倒性优势。风波过后,圆明园内所有工程全部停工。
整体修复计划待批
今年3月份,圆明园西部的山形水系整修工程重新启动。
“我再也没去看过圆明园。”李小溪说。2003年秋天,圆明园对西区进行的整治,已经砍伐了一些树木,铲平了荒草。李小溪认为,圆明园西部的自然绿色世界已被改变。她所期望的改变《规划》的愿望,仍未实现。
与她的观点相反,10月18日,圆明园学会副会长,94岁的汪之力在“纪念圆明园建院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谈话———《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圆明园整修的具体计划,至今没有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00年公布的《规划》只是确定了圆明园整修的原则,《规划》也提到“要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
2001年底,圆明园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园林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分别拟定了包括圆明园的考古发掘、山形水系修复和古建筑修复等三个专项规划。
2002年,专项规划送往国家文物局后,未被批准。
对于缺乏圆明园考古发掘的详细计划,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持批评意见,他认为,圆明园首先要做的是遗址发掘,“拿出一个完整的规划思路,把遗址弄清楚后,再做决定。”
圆明园管理处新闻发言人宗天亮说,他们今年已收到国家文物局通知,要求修改专项规划。如果顺利,新的专项规划将在2008年上半年送交国家文物局。
如果这份专项规划通过,一切都将明了。这包括,圆明园将依次发掘哪些遗址,10%的古建究竟是哪些地方,山形水系要怎样恢复。
对于李小溪来说,她更希望这份专项规划能够解释,圆明园的复建工程将怎样同时保护那里的生态。 (记者 徐一龙)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密  码: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周恩来总理曾极力反对&论战中的圆明园修复
E-mail推荐:&&
新闻调查&&&&“修复圆明园”论战如火如荼,您如何看? 赞同修复,还我锦绣河山。反对修复,应保护好古迹原貌。可以部分修复,在发展中保护圆明园。无所谓,不值得争论。&&&& [编者按]:圆明园,中国园林史上最为华彩的那一段乐章,记录着中华民族强盛与辉煌,以及曾经的苦难与屈辱。  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正在嘹亮地吹响,面对着这承载中华民族美丽与哀愁的圆明园,我们能做些什么?  是修复那曾经的华美梦境,还是保存这遭受蹂躏之后留下来的断壁残垣供人们凭吊?在争论声中,圆明园修复工作重新启动。  电影中复原的圆明园繁花似锦与现实中荒凉的遗迹形成鲜明对比&&    2007年10月,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圆明园整修问题被趁势提起,并得到响应。会后,有消息称,2008年长春园宫门修复工程将启动。这意味着被中断的圆明园古建修复工程将重新开始。尽管仍旧面临争议,但是圆明园修复工程启动看来是势在必行。其实,自1980年圆明园保护被人们关注开始,笼罩在圆明园保护工程上空的争论疑云就从未削减过。  修还是不修,这是个问题  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汪之力是“整修派”的领军人物。20世纪50年代,汪之力出任建筑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0年的《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即是他牵头起草的。  
  当年,汪之力在国家部委、北京市政府的老战友中广为联络、策划并起草的这份《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书》,号召对圆明园进行保护、研究和整修。  
  在倡议书中,他写道:“我们有志气、有能力,在帝国主义破坏的废墟上整修、重建圆明园这一优秀的历史园林,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贡献。”  
  那一年,1583人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字,这是一份超级“华丽”的签名名单,列在前面的有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许德珩、张爱萍、史良、荣毅仁……老将军张爱萍所写“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话语。     日,倡议书公开发表,争议随之而来,并被鲜明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同年12月,《人民日报》以读者来信的形式高调质疑“整修”的合理性:“我国近十亿人口,现在还很穷,问题成山,需要大量经费解决。”这在当时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复圆明园的历史也被人重新提起。  
  半年之后,圆明园管理处和筹建中的“中国圆明园学会”也以读者来信形式回应质疑,“是逐步整修,不是马上复原”,“整修圆明园是可能的”。
    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平息。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浙江省省长的周建人在《北京晚报》上另辟阵地,“周总理曾当面嘱咐我:雷峰塔万万不能重造。鲁迅曾经写过文章,说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妇女的解放,你有权阻止它的重造”,“我们的经济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修缮古迹文物应该有所选择,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圆明园目前不宜重造。”  圆明园的遗址就在这样的争论中荒废着,而各种利益群体则在觊觎着这个占地达5200亩的遗址。     跑马场、图腾园、野生动物园、水上摩托艇、儿童游乐场、西洋楼前抬花轿……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一些近在海淀,远至门头沟龙泉镇,甚至内蒙古的单位、个人纷纷跟圆明园管理处搞“联营”。  眼见圆明园这个当年的万园之园被糟蹋得不伦不类,“废墟派”应运而生。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专家叶廷芳。  1995年,叶廷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  从历史脉络上来看,“废墟派”应该是1980年秉持反对修复圆明园理念的那一派的延续,只是反对的理由不再局限于财力,而扩展到文化学以及美学角度,这无疑使关于圆明园的争论至少看起来具备了更多的专业性。     整个90年代,“整修派”和“废墟派”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北京晚报》、《中华读书报》、《首都博物馆丛刊》等专业期刊都发表了各种观点。     其实即使是在“整修派”内部,想要全部重建圆明园的也只占极少数,而大多数人还是主张部分整修。在他们的计划中,已经成为圆明园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楼遗址废墟也应该保存。事实上,在“整修派”内部,关于修复多少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  
  尽管内部也存在争论,但是并不影响他们面对“废墟派”时的一致,那就是至少要复原圆明园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规划》已定,争论未休  这场持续20年的争论并非只是书生意气的空谈。政府部门对于圆明园保护的规划逐渐明晰,1983年,圆明园获准被规划为遗址公园。17年后,《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  《规划》中,修复圆明园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得到确认,此外还包括10%的古建。这足以让“整修派”无比振奋,更让他们振奋的是,上面提到的内容,被《规划》确定为“近期实施方案”。这就意味着,这些工作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完成。  在一份施工造价表中,计划者甚至已为三大工程列出了详细的耗资――整修山形水系及植物配置预计投资1.5亿元;复建10%建筑预计投资8938万元。  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现实是,在这份《规划》出台之后,环保主义者异军突起,成为“废墟派”的新生力量,并且在“废墟派”的发言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分量。保护圆明园业已形成的即现有的生态成为他们的主要诉求,并且依托于这一诉求,他们反对《规划》中所列出的整修模式,并且希图动用一切力量改变《规划》的内容。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资料显示,圆明园内存在300多种野生植物、160多种鸟类,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如果按照《规划》,这些植被将荡然无存,这无疑将陷入一个怪圈,为了保护一种生态而破坏且是彻底地破坏一种业已存在的生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反思说,原来认为的恢复园内山形水系,到底是对遗址的摧残还是保护?之后,他更是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说:“我不赞成复建圆明园,也不赞成不注重历史遗迹保护与生态建设和谐地复建山形水系。”对于“整修派”而言,恢复山形水系和保持圆明园生态的矛盾很难调和。  尽管如此,2007年3月,圆明园西部的山形水系整修工程还是重新启动。  
  10月18日,圆明园学会副会长、94岁的汪之力在“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谈话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但尴尬的是,圆明园整修的具体计划,至今没有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2000年公布的《规划》只是确定了圆明园整修的原则,还需要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相应的专业规划。这个具体规划屡遭国家文物局退回。  
  圆明园管理处方面坦承,他们今年已收到国家文物局通知,要求修改专项规划。  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这份经过修改的规划将在2008年上半年提交国家文物局。如果这份专业规划获得通过,关于圆明园的一切均将明了。包括圆明园将发掘哪些遗址、发掘顺序如何、山形水系的恢复将如何进行等等。  除了这些,我们每个人心里还清楚的一件事就是,关于圆明园修复的争议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争议仍将继续,但是保护不能停步。我们必须明白,无论面对怎样的争议,无论是整修还是保存废墟,对于圆明园的保护都刻不容缓。在我们没有想好对于落叶是焚烧还是深埋之前,至少把它们扫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同样,面对圆明园这一背负着中华民族太多苦难印记、见证了中国太多悲惨遭遇的历史遗迹,即使已不能就它将向何处去达成一致,但是对于它的保护却须臾不可缺失。      
(责任编辑:黄维)
更多关于&&的新闻? ? ? ? ? ? ? ? ? ?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
&&&热图推荐
&&&精彩新闻
????? ? ????
&&&播客?视频
&&&小编推荐
&&&  频道精选
&&&彩信?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烧圆明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