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自制水培植物营养液营养液的配法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巴西(感病品种)、农科1号(中抗品种)、抗枯5号(高抗品种)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的抗病性进行水培接种鉴定,并与田间病害评价进行对照,探索利用水培接种法进行香蕉枯萎病抗性鉴定及抗病品种筛选的可行性,总结出一种快速鉴定及筛选香蕉枯萎病抗病种苗的新方法,包括建立香蕉苗水培系统、制备菌液与接种、水培苗的日常管理、病情调查与记录等步骤。在香蕉苗期采用该方法,能有效避免常规接种鉴定方法因土壤的结构、营养、微生物等差异造成的干扰,实现对抗香蕉枯萎病种苗快速、大量、准确的鉴定,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缩短了鉴定周期、节省了试验成本、提高了场地利用率。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上主要香蕉产区的重要病害,往往对发生区的香蕉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造成防治香蕉枯萎病非常困难,因此,应用抗病品种防治香蕉枯萎病是当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香蕉枯萎病抗病种苗鉴定一般采用以土壤、细砂等基质为载体的盆栽接种的方法,如应用最广泛的盆栽灌根法和浸根后移栽法等,上述盆栽接种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交互作用会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事先进行大规模的土壤消毒,操作不便,增加了大量筛选抗病种苗的难度;2、鉴定周期长,通常鉴定一次需要30天以上;3、种苗与土壤接触可能遭受其他土传病害的干扰,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针对常规鉴定抗病种苗技术存在的不足,本研究旨在探索利用水培法进行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鉴定的可行性,通过对巴西(感病品种)、农科1号(中抗品种)、抗枯5号(高抗品种)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田间病害评价结果进行对照,由此评价水培接种法的可行性, 达到提高香蕉枯萎病育种效率的目的,并为香蕉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病原菌致病性分化、寄主抗性遗传、植物抗病机制、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以及抗病品种选育等研究提供便利。
1 材料与方法:
1.1 建立香蕉苗水培系统
  以容积为100cm ×50cm ×20cm的塑料箱作为水培箱,水培箱内加入香蕉苗水培营养液,在水培箱上面放置厚度为2-3cm的定植板(轻质聚苯乙烯泡沫板),在每块定植板上开30个圆孔,规格为6个×5行,直径为5.5cm,开孔内放置装有香蕉苗的多孔洞培养杯,培养杯接触香蕉苗水培营养液深度为0.5-2.0cm,以香蕉苗球茎不完全浸没水培营养液为度。水培箱旁放置连接定时控制器的小型电动加氧泵,通过塑料软管连通至各个水培箱,为箱内水培营养液加氧,通过定时控制器控制电动加氧泵启动和关闭来调节香蕉苗水培营养液中含氧量,加氧装置如图2所示。
1.2 配制香蕉水培营养液
  参考刘士哲主编的《无土栽培技术》中香蕉沙培营养液配方,制定香蕉水培营养液配方,大量元素包括:Ca(NO3)2o4H2O 400mg/L、KNO3 200mg/L、MgSO4o7H2O 220mg/L、KH2PO4 &120mg/L、NH4NO3 50mg/L;微量元素包括:EDTA-2NaFe(Fe 14.0%) 20-40mg/L、H3BO3 2.86mg/L、MnSO4o4H2O 2.13mg/L、ZnSO4o7H2O 0.22 mg/L、CuSO4o5H2O 0.08mg/L、(NH4)6Mo7O24o4H2O 0.02 mg/L。该配方一个剂量的EC值为1.2 ms/cm,调节培养液的PH值至5.8-6.0。
1.3 选择接种材料
&&&  选取叶龄为5-12叶期,株高为8-35cm的健康组培香蕉苗为接种材料。
1.4 接种体制备及接种
&&&  基于前期的致病力检测试验,采用致病力较强的供试致病菌株尖孢镰孢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oc4)。4号生理小种菌株接种于无菌马铃薯乳糖产孢子培养液(马铃薯200g,乳糖20g,水1000mL,121℃高温灭菌20min),在温度为25-28℃、转速为150r/min恒温条件下振荡培养5-7天后,4号生理小种菌液用无菌水配成浓度为105-108cfu/ml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
  本试验选取巴西(感病品种,重病地发病率70%以上)、农科1号(中抗品种,重病地发病率20-40%)、抗枯5号(高抗品种,重病地发病率5%左右)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采用伤根浸菌液后移栽法进行接种,将组培香蕉苗自苗床拨出,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剪除部分根系,保留根长2-3cm,再分别浸在配制好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孢子悬浮液中,以浸泡清水作对照,浸泡30-60 min后,将接种后的香蕉苗放置于培养杯内,并进行固定,移栽到盛有香蕉水培营养液的水培箱中。
1.5日常管理
  将接种后的香蕉苗置于温度为20~32℃、光照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光照提供方式可为自然光或人工补光,保持水培箱(池)内的香蕉水培营养液每小时通电加氧10-20min,并定期补充箱内香蕉水培营养液,记录植株的生长情况。水培香蕉苗在温室大棚中正常生长如图1所示。
图1 育苗棚内水培巴西蕉生长情况
1.6 病情调查与分级
  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大约10天后病症初显,开始按照病害评价等级对香蕉苗进行病害等级鉴定,每3天观察并调查一次发病率及叶片病情指数。每个品种接种香蕉组培苗30株,设置3个重复。
  根据调查情况,将叶片病情分成5级:0级,无症状;1级,叶片黄化或萎蔫面积不超过叶片总面积的50%;2级,叶片黄化或萎蔫面积超过叶片总面积的50%;3级,叶片萎蔫或枯死,仅生长点存活;4级,整株枯死。
  对于仅鉴定香蕉品种抗性的香蕉苗,在最后一次调查叶片后,切开球茎观察球茎危害状况。根据球茎内部症状,将球茎病情分成6级:0级,球茎全部干净,维管束不变色;1级,球茎全部干净,维管束有零星小点变色;2级,维管束组织变色小于1/3;3级,维管束组织变色在1/3至2/3之间;4级,维管束组织变色大于2/3;5级,维管束组织全部变色。依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同接种时期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cms-page-tar]
  植株发病率=(染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应级数)/(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别值)]×100%
& &&&&&&&&&&&&&&图2 加氧装置&&&&&&&&&& 图3 CK接种15天后水培生长情况及发病情况
图4& 三个不同香蕉品种(处理)及CK接种15天后水培生长情况及发病情况
图5& 巴西蕉接种15天后水培生长情况及发病情况
  注:图2-图5为室内水培试验,使用了“LED植物生长灯”进行了人工补光,图2-图5所示红色背景为使用了“LED植物生长灯”人工补光环境中拍照的结果。
2 结果与讨论:
  3个不同香蕉品种(处理)及其对应CK(清水对照)接种15天后发病情况如图3-图5所示。由图可见3个不同的香蕉品种接种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5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或萎蔫现象(图4),其中感病品种巴西蕉发病最为严重,出现大量叶片黄化甚至枯死等症状(图5),而3个不同品种的CK都生长良好,无发病症状(图3)。
  3个不同香蕉品种及其对应CK不同接种时期发生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及平均病情指数如表1及表2所示:
表1. 3个香蕉品种不同接种时期的发病率
接种天数(天)
处理发病率(%)
CK发病率(%)
  注: 表中的数值为同一处理下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同一行具相同字母者表示在a=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DMRT法),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表2. 3个香蕉品种不同接种时期的平均病情指数
接种天数(天)
处理平均病情指数DI(%)
CK平均病情指数DI(%)
  注: 表中的数值为同一处理下三个重复的平均值,同一行具相同字母者表示在a=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DMRT法),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由表1、表2可见,3个不同品种清水对照(CK)的发病率及平均病情指数都为0,表明此香蕉水培系统条件控制合理,植株生长正常。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在接种7-9天后开始表现出发病症状且发病率差异显著,接种10-12天后3个品种的发病率及平均病情指数均表现出显著差异,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16-18天后),巴西及农科1号的发病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但是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根据病情指数可对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进行明显区分。
  依据田间病害评价结果,巴西(感病品种):重病地发病率为70%以上、农科1号(中抗品种):重病地发病率为20-40%、抗枯5号(高抗品种):重病地发病率为5%左右,而此水培接种结果表明,在接种10天后,巴西发病率即达到75.50%,农科1号达到54.15%,抗枯5号达到16.36%,均高于重病地田间自然发病率。此外,盆栽(沙培或基质)接种通常在接种后一个月才开始出现发病症状,香蕉重病田通常在2-3个月后才开始发病,而通过此水培系统进行接种在接种后10-12天即达到发病高峰,且发病率与严重度高于田间病害评价的结果。此结果表明,利用香蕉水培系统进行接种相对于盆栽接种或田间自然发病更快且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水培体系为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更有利的温湿环境及营养环境,更有利于病原侵染寄主有关。此外,水培条件减少了其它土壤微生物的竞争及干扰,使香蕉枯萎病菌更容易侵染香蕉。因此,考虑到水培液中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浓度为逐渐增大,初始接种浓度可适当降低;不同作物不同目的所需的菌液浓度,最适营养液配方也不一样,使用时应作相应调整。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比3个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的发病率及平均病情指数之间的差异,得出的抗性鉴定结果与田间病害评价结果一致,在接种后第9天即能达到明显区分,证明应用本研究提供的接种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区分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感病和抗病品种,有效避免常规接种鉴定方法因土壤的结构、营养、微生物等差异而干扰鉴定结果,实现对抗香蕉枯萎病种苗大量的鉴定,提高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缩短了鉴定周期、节省了试验成本、提高了场地利用率。
&曾莉莎1 王芳1& 席卓君2& 杜彩娴1 &韩秀香1& 向欣叶1 谢栩燊1& 郑汉文1
1广东省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东莞 广东 523061
2广东省东莞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 东莞 广东523010水培花卉营养液配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页2下载券8页免费19页免费25页免费15页免费 29页免费3页免费37页4下载券2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2下载券14页1下载券52页1下载券3页免费6页1下载券
水培花卉营养液配方|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营养医师王兴国饮食营养科普讲座
你可能喜欢查看: 41210|回复: 164
我的草莓水培方法(营养液的配制方法)
本帖最后由 boblouie_cn1 于
20:45 编辑
二、设施部分& & 在18楼
三、营养液部分&&在38楼
& & 营养液的配制方法& & 在41楼
自从晒出我在阳台水培的草莓后,有很多朋友对水培装置和营养液给予关注,由于前几天很忙,未能及时答复朋友们的问题,也请原谅。
& & 我把我的做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我也是在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结合自己的条件,摸索出来的草莓水培方法,不一定很科学,所以也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教。另外,由于当初做的时候没有留下照片,所以现在也只能用文字进行说明,以后再补图片,望能理解。
& & 我是在北京,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做法,最适合您的培养方式还需要您自己慢慢总结。
& & 我的介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育苗、设施、营养液的配制方法、定植、日常管理。如果您还想了解什么其他内容,请告诉我,咱们共同探讨。
一、育苗:
& & 水培草莓每年都进行育苗,结果、繁殖后的老株我都扔掉了。当年秋天的新苗来年春节就可以结果。
& & 我采用分株法进行育苗。草莓结果后,经过一段时间恢复生长,会长出匍匐茎,并形成幼苗。我就是用这个匍匐茎育苗。
& & 具体操作步骤:
& & 1、消毒液:到药店买一盒外用高锰酸钾,很便宜的。把一片高锰酸钾(好像是0.5克,记不准了)放入装有清水的500毫升饮料瓶中,摇晃瓶子直到完全溶解,颜色均匀。
& & 2、容器:我使用的是大果冻的盒(我儿子喜欢吃果冻,So do I),清洗干净。这个容器在使用中感觉略小,但对我来说来源充足,所以一直使用。你也可以选择稍大些的容器。
& & 3、粗砂:准备适量的粗砂,颗粒尽量大一些,也可以使用鱼缸的底沙(我用的是底沙)。将沙子用清水洗干净,放入容器中,距离容器口5毫米左右。
& & 4、消毒:将高锰酸钾溶液倒入容器中,以没过沙子为准,浸泡20分钟。然后倒出高锰酸钾溶液,用清水把容器和沙子冲洗干净
& & 以上步骤是为了避免容器和沙子所带有的病菌或虫卵给幼苗带来病虫害,虽不是必须,但我认为很必要。我曾经有一次在水培茄子的时候,由于没有彻底清洗容器,结果在茄子开花后发生了病害,含冤牺牲了。
& & 5、栽植:待匍匐茎上的幼苗长出第二个叶子时(此时快要长出根须了),将幼苗放到装有沙子的容器上。注意是“放”,不是“载”,不盖沙子,根须会自己长到沙子里面。可以用一个弯成U字形的铁丝倒扣过来插入沙子,固定匍匐茎,以使幼苗位于容器的中央。此时不要剪断匍匐茎,还需要母株发挥余热,通过匍匐茎给幼苗提供营养。
& & 一根匍匐茎可以长出多个幼苗,但后面的苗不如前面的壮,如果需要可以留两个,但再后面的最好不要(即,掐断第二棵幼苗长出的匍匐茎),除非你需要更多的幼苗。
& & 6、育苗期间,幼苗的营养主要来自母株,只需在容器中加水,不需要额外的营养。水是经过晾晒的,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要注意经常给容器加水,不可以让容器里的沙子干燥。我每天要上班,所以早上、晚上各加一次水,每次加水到水面与沙子平齐就可以了。
& & 7、待幼苗长出4片以上叶子,高度接近10厘米左右时就可以准备移栽了。移栽前一周,改用0.5倍浓度的营养液给容器进行补水。
& & 至此,育苗结束,一周后就可以定植了。
<p id="rate_22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经验 + 1 点
" class="mtn mbn">
第一次回帖,谢谢楼主
学习一下 我也要吃草莓
关注~~~
学习学习~期待补充~
很有价值的经验谈,学习了。
www.91mh.cc/comic/12834/ 斗破苍穹漫画&
收藏起来~~楼主水培的草莓太好了!!
收藏了,今年结好草莓也想实践一下楼主的方法。感谢楼主!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制水培植物营养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