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中国地名来历茶局巷的来历

中国各省地名的由来_百度知道
中国各省地名的由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中国地名由来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我国湖泊名称趣谈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天然湖泊遍布各地,或大或小,不一而足。通常小而圆的称为“池”、“塘”、“潭”,面积较大的称为“湖”、“泊”。不同湖泊,名称的由来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湖泊与河流一样,多是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称湖泊为泽,如云梦泽(今江汉平原,现洞庭湖为其中一部分)、震泽(今太湖一带)。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历史时期民族融合,以及清朝以后汉文化的逐渐主宰,文献中对湖泊名称的记载多以当地各民族居民对其的习惯称谓加以音译而名。在音译规范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吸纳如藏、蒙、维等少数民族对湖泊的习惯性或具有宗教等特殊文化背景的名称,1949年以后,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国家在充分尊重当地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和其它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统一湖泊在各类出版物尤其是地图上的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称谓不可能一概统一,这在湖泊名称上体现得非常明显。除众所周知的“湖”(如江西的鄱阳湖)、“泊”(如新疆的罗布泊)外,湖泊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比较常见的有: (1) 东北地区的“泡”(如吉林的月亮泡、黑龙江的连环泡)、“洼”(如吉林的元宝洼); (2)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荡”(如江苏的元荡)、“淀”(如河北的白洋淀)、“氿”(如江苏宜兴三氿之东氿、西氿和团氿)、“漾”(如浙江的麻漾); (3) 西南地区高原的“海子”(如四川九寨沟的海子群),比较大的谓“海”(如云南的洱海、阳宗海)。 (4) “海”、“诺尔”是蒙古族对湖泊的主要称谓之一,如内蒙古的岱海、黄旗海、查干诺尔; (5) “潭”、“塘”、“淖”、“池”等是古人对湖泊古称谓沿袭至今,如台湾的日月潭、浙江的官塘、内蒙古的白碱淖、吉林的白头山天池; (6) “错”是藏族对湖泊的称谓,因此带“错”的湖泊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区,湖泊名称也多是根据藏语音译而得。如著名的纳木错、羊卓雍错。有意思的是,有些湖泊,即使是藏人也了解甚少,故名字也相对简单,如错那(西藏有2个这样同名的湖泊)、错鄂; (7) “库勒”是新疆地区湖泊的别称,如阿什库勒; (8) “茶卡”是西藏等地对盐湖的称呼。如扎布耶茶卡。 每个湖泊的名称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纳木错,蒙古族人称之为腾格里海,意为“天湖”。西藏的依布茶卡,藏语意为猞猁穴盐湖;著名的黄河上游姊妹湖——扎陵、鄂陵湖,藏语分别表示“灰白色长湖”和“青蓝色长湖”。新疆的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蒙古语意谓“多水汇集之湖”,而今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在一些民族交错居住的地区,湖泊往往有不同的名字,如新疆的艾比湖,又名库尔湖(维语音译),“艾比”系蒙古语音译名,指当地一种地方风的名字。青海湖,因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而名,又名库库诺尔、错鄂博,前者系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海,后者系藏语音译名,意即西海。内蒙古的呼伦湖,又名达赉诺尔,呼伦为突厥语,意为海;达赉诺尔是蒙语,意为海一样的湖泊。 湖泊为人所知的过程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许多湖泊历史上都数易其名,除了文化背景以及朝代更替的原因外,文献记录者的作用不可忽视。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官亭湖,南北朝时期湖泊开始扩张,至隋朝扩张至今波阳县(1967年前称鄱阳县)城附近,始称鄱阳湖。而青海湖,1949年前称为青海,后科学家为研究方便,称为青海湖,至今不变;而类似的云南洱海、贵州的草海则没有易名。西藏的纳木错,曾有人呼“纳木湖”的,可能是觉得读起来没有“纳木错”顺口,后来还是逐渐被人遗忘了。 就湖泊名字本身而言,语言的演替以及名称的更迭,主要体现在音译的规范和后缀的变化上,约定俗成也罢,行政干预也罢,只要能流传开,最终为公众接受的名字,就是应该保留的。现在正值西部大开发之际,旅游热、科学考察热、志愿者热促使越来越多的湖泊从深闺中走出来,为大众所认知。西藏的错那,现在有人称其为错那湖;西藏的色林错,以前有2个名字,其林错、色林错,现在统一了。内蒙古的达赉诺尔,又名达里诺尔,现在是旅游热点,越来越多的人称其为达赉湖。而新疆的哈纳斯湖,因传说的“水怪”而闻名,媒体上还有一个名字“喀纳斯湖”在流行,有时连我都分不清究竟是哪一个湖了,因为新疆还有一个玛纳斯湖。不好意思,太多了,只好复制了
其他类似问题
地名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
柏加山地名来历
&柏加山,谐音百树皆嘉,乃嘉名也,李氏族谱六德堂支词门联“嘉山启秀,汑水扬波”,至今仍有集镇嘉山组,可证矣。
   据已故王建成先生生前撰《柏加山地名探义》,云:柏嘉,自元人屠戮汉人以后,只有八家老土百姓,八姓故名八家庄,经发展繁衍,约有百家之众,乃名百家庄。又街东有处名花园里,柏树尤多,蔚然成林,遂俗称为柏嘉山。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其名曰柏嘉人民公社,后取消人民公社,其名曰柏嘉乡。1998年撤乡建镇,乃名为柏嘉镇。
   2008年后,有领导认为,书写不一且繁,不若简写为柏加,实不明柏嘉地名来历和含义;又有人误以为仙湖村、楠洲村之间有笔架山,或谐名为柏嘉山,实牵强附会,不足信也。
   柏嘉山,历史悠久,明朝以后,人口不断繁衍,滨水设市,集镇有陈家祠堂、谢家祠堂、赵家祠堂、李氏六德堂等,又多庙宇,有白龙庙、红龙庙、黄龙庙、青龙庙、关圣殿,香火旺盛,惜文革后,俱已毁矣,现仅有关圣殿门牌尚可依稀辨认。集镇有分上中下码头,皆用麻石砌成,现仅存中码头,嘉山义渡,由来已久,至2002年黄柏大桥竣工通车乃终止,麻石老街早已冷落,仅可通行人、摩托。老街上原商铺林立,著名的有黄家长寿商号、万家豆腐香干。
   柏加山原祠堂、庙宇多戏台,原每年有“六月会”,每逢六月会,必唱戏几天,热闹非凡,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必划龙船,龙舟竞渡,锣鼓宣天。
   1985年,街东出土编钟一口,街东巷子组,托基上随处可见挖掘的瓦砾,可以想见昔日此处的繁华。
文明上网,文明发帖
游客直接发表
 验证码:
(150字以内)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110052989396949615918691679088903990110899琼州大地上的文化印记:地名各有各来历(组图)
| | | | | |
| | | | | |
旅游--正文
琼州大地上的文化印记:地名各有各来历(组图)
陵水文罗镇万州村的古井。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张杰摄
府城鼓楼老巷。
因琼台福地得名的“福地后街”。
府城打铁巷。
  对于一个人,昨天的往事也许早已淡忘;对于一个地方,曾经的繁华也许早已灰飞烟灭。而地名,像一个固定而恒久的符号,有意无意间沉淀并保存了一段曾经的历史。
  海南岛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可岛上各种各样的语言和方言却多达15种,有些语言或方言还有分支,算起来岛上居民所讲的“话”应该不下20种。这些说着不同的方言,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移民聚居或杂居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风采各异的地名文化。
  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地名,其实都有各自的由来。地名寥寥的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剑三教授,研究海南地名文化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谈到研究海南地名的意义,刘剑三教授认为:“海南是一个具有众多民族、五方土语的移民岛,岛上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地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载体,不同语言的操用者都会在自己所命的地名上留下历史的沉淀物,梳理这些地名化石,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对研究曾在岛上生活过的各民族的活动史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瓦灶”“盐灶”“打铁”
  ―――古代手工业的记录
  在海口市国兴大道北侧有个瓦灶村,“瓦灶”这个名字让人立即想到以前这里可能烧过瓦。3月9日下午,记者走进瓦灶村寻访年老村民,证实了“瓦灶”村名的来历正如人们对它的猜测。
  从国兴大道拐入瓦灶村200多米处,便能看到一座“孙氏祠堂”被一棵高大的木棉所遮蔽,祠堂旁边有个2亩大小的池塘,塘中水草摇曳,波光滟滟,瓦灶人的房子沿塘而建,倒也有几分诗情画意。
  瓦灶村现有人口400多人,有孙、邱、冯三姓,其中孙姓占绝大多数,且迁来最早;邱、冯二姓后到,目前各有一户人家。
  89岁的孙邦选老人说起先人的故事:孙姓人是从广东吴川一带迁琼的,至今已有15代,祖先是两兄弟,在瓦灶村落籍后以烧瓦为生,不久弟弟因故归粤,哥哥继续留在瓦灶,繁衍子孙,后又有孙姓支系迁往临高。
  问到瓦灶村瓦窑旧址,老人双眼闪过一丝亮光,他告诉记者,瓦窑的旧址就在祠堂和池塘之间的空地上,池塘便是挖取泥土留下的,60年前还能看到瓦窑的痕迹,现已建成一个篮球场。
  筑灶烧瓦已成了尘封的历史,瓦灶人也要不断地谋生计,农田曾是他们的希望所在,但由于城市像水浮莲蔓延一样急速扩张,瓦灶人的耕地上“种”起了高楼,领到或多或少一笔土地补偿金的农民摇身变成市民后,多数只能靠小买卖和出租民房寻找生存空间了。
  或许若干年后,连象征着瓦灶村历史的祠堂和池塘都看不到了,果真如此,那恐怕不只是瓦灶村的损失,也是海口历史文化完整性的缺憾!
  刘剑三教授研究发现,海南现有地名中,有不少以“瓦”“盐”“铁”“碗”“灰”命名的,都分别反映了当时的行业特征。与“瓦灶”相类似的地名,在海口有“盐灶”“灰灶”等,在儋州有“盐丁”“盐田”,说明这些地方原先曾以晒盐和烧灰为业;澄迈县城金江的旧称为“打铁”,暗示那里原来是打铁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军田”“军屯”“军坡”
  ―――封建王朝的战争味道
  封建社会时期,黎族人民因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压榨,经常发生叛乱,而为了平定叛乱,历代王朝也不时派兵入琼,卫戍屯垦,现今海南地名中也留下了关于这方面的印记。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沿海各地都有以“军”为名的地名,如临高有“田军”,澄迈有“军田”“军路”,琼海、儋州有“军屯”,昌江有“军营”,陵水有“军田”“军屯”,屯昌有“军坡”“军坡场”。
  刘剑三教授认为,这些含有“军”字的地名,基本上分布在黎汉杂居的边缘地带,显然,历史上这些地方都曾是中央朝廷防范黎族人民的前哨阵地。
  3月10日,记者驱车进入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境内的军田村委会,发现此地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是一块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的平坦旱地,当地村民在上面种有芒果、荔枝等经济果林。进入军田村委会下属的军上、军下、土退、仲村和田新等五村,只见肥壮的猪崽满地乱跑,更有犬吠之声不绝于耳。
  问及“军田”村名的来历,大多数村民都表示毫不知情,倒是一位叫林成英的老大爷能说出个一二。他说,以前这里叫“十八村峒”,居住着大量的黎族百姓,有一年不堪官府重压举旗造反,朝廷便派兵前来镇压,风波平息后,还重新选出了峒主。
  由于官兵驻扎过的地方,后来成了农田,因此便以“军田”为名;但也有一种说法是,朝廷的兵马完成战事后,就地屯兵垦荒,从事农耕,等待上级调遣,所以将那里命名为“军田”。
  但是,今天的军田已经少有人知这段关于战争的历史了,老一代很少或根本没有向下一代讲述往事,村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当地百姓在这块干旱缺水的土地上为衣为食而劳碌,愈发淡漠了渐渐逝去的故事,这到底是幸或不幸,还是交给时间去过滤吧?
  “万州”“旧州”“老城”
  ―――行政建置沿革缩影
  听说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文罗镇和新村镇都有一个“万州村”,历史上曾是“万安州”的州治所在地,为了弄清这一说法是否成立,3月10日下午,记者在陵水县委宣传部李玉峰副部长陪同下,走进文罗镇的“万州村”。
  万州村200多人,有周、吉、邓、卢、黎等姓氏。村民周今富说,大约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万宁一带迁到这里居住。但对这里是否是“万安州”州治的说法,村民们就不得而知了。
  据说村中原有一些古墓,可惜文革时期遭到极大破坏,如今惟有村子南面一口老井,多少还算保留着“古”的味道。
  据1994年出版的《万宁县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至742年),以及北宋熙宁六、七年(公元1074年和1075年),万安州的州治曾二度迁往现陵水境内。看来陵水这两个“万州村”,大概就是历史上“万安州”的州治所在地,但它们究竟孰前孰后,孰唐孰宋,恐怕难以考证。
  而村民对自己村子的过去不知情,多少让人感到一些遗憾。
  刘剑三教授说,海南旧时地理沿革变迁比较复杂,有些问题至今仍纠缠不清,而海南现有的某些地名则向我们提供关于本岛地理沿革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某些州县的变迁情况。
  在海南现有地名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万州”,原琼山和儋州也都有一个“旧州”,据名以考,这两个地方都曾是州治所在地。
  刘教授认为,儋州境内的“旧州”应为“儋州”的故治;此外,儋州沿海还有个“新州”,为后来的“儋州”州治,一新一旧,互相呼应(在“旧州”和“新州”之间,“儋州”州治长达千年设在中和)。琼山境内“旧州”位于琼山南部,是唐贞观五年(631年)至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琼州”的故治。
  在海南的地名中也有涉及县治变迁的例子。如琼海潭门镇和昌江昌化镇也各有名为“旧县”的村子,显然都曾是县治的所在地;而澄迈的“老城”,单从名字就可看出是该县旧治。
  “毛道”“毛贵”“毛岸”
  ―――黎族合亩制文化痕迹
  循着地名,我们还可以了解海南岛居民,在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些主要活动。
  进入五指山地区后,一些含有“毛”字的地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毛岸”、“毛道”、“毛阳”、“毛贵”、“毛栈”和“毛组”等。
  解放前的黎族社会中,曾有被后人称为“合亩制”的活动,即某个氏族或宗族的土地集中在一起耕作。前不久,记者在五指山市番阳镇毛组村采访时,从村民口中得知,历史上他们的田地全部集中在10多公里外的毛阳镇一带,外出劳作十分不便。
  刘剑三教授认为,借助黎语的某些地名,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实行“合亩制”的大致范围,“合亩”的“亩”,黎族大部分地区称为“mou”,汉字原写作“亩”或“磨”,后来多写“毛”。
  查看现今海南地名,冠以“毛”字的基本上集中在五指山市和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与琼中交界的边缘地区也间有出现。以“毛”字为地名的分布地区,与解放初期中央调查组所调查到的实行“合亩制”的区域基本相符。
  为了弄清“合亩制”地名的含义,记者请教了黎族学者、原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董小俊先生。董小俊说:“毛”的黎语读音意为“……的地方”,“毛”之后的读音表示的是“某个氏族”;黎语中倒装现象较多,修饰语往往放在后面,那么,“毛阳”可以理解为是“‘阳’这个氏族的地方”。(作者:陈耿)【鸣谢:海南师范大学刘剑三教授为本文采写提供大力支持。】
来源:海南日报
::::::::::::::::::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海南分社 地址:海口市白龙南路琼苑广场 电话:9
信箱: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新闻部宜兴地名的由来_宜兴宜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44贴子:
宜兴地名的由来收藏
&&&&宜兴古称“阳羡”。山之南,水之北为阳。“羡”与“衍”古义相通,有田地肥沃即“衍沃”之意。荆溪是宜兴境内的大河,荆溪南面是天目山余脉铜官山这些山岭,而水的北面是平原沃野,所以把这块地方总称为“阳羡”。&这就是宜兴古称“阳羡”的来历。宜兴在汉代还被封为阳羡侯国。东汉时,阳羡长袁己为方便百姓造了长桥,晋周处除三害斩蛟龙后称“蛟桥”。东汉末,孙权15岁当阳羡长,后来孙权做了吴国的皇帝。那时,阳羡县曾属于吴郡、吴兴郡。&&
&&&&晋惠帝时,(公元310年),宜兴人周己三兴义兵,平定江南叛乱。朝廷为表彰周己的功绩,特地成立了“义兴郡”,属扬州。“义兴”者,称古宜兴人讲义气,顾大局也!义兴郡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等六个县。这就是“义兴”的来历。周己是除三害的周处的儿子,也是位将军。隋唐时,义兴郡改为义兴县,改为鹅州,分别属于镇江、常州管。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赵光义讳,改“义”为“宜”,始称宜兴县,并沿用至今。这是“义”兴到“宜”兴的来历。&&
&&&&南宋末年,宜兴又改称南兴军。元代,宜兴又升为宜兴府,宜兴州。明代又称宜兴县。清代把宜兴县一分为二,辟出一个荆溪县,这是雍正四年的事,主要是划小核算单位,增加赋税。县政府,古代称县治或县衙门,即在现在的宜兴长桥北面。古代,宜兴属于常州管辖的历史最长,有1000多年。清末宣统时,宜兴、荆溪还曾属于镇常通海道。宜兴历史上有许多名人,有许多状元、宰相、将军、学者、诗人等。1912年民国成立,宜兴、荆溪两县又合并为一县。曾属于苏、常道及江苏省江南分署等管辖。抗战时,宜兴属于第三战区。&&
&&&&1949年解放后,宜兴县曾分别隶属于华东军政委员会苏南行署武进分政区、常州专区、镇江专区等。1983年,宜兴隶属于无锡市至今。当时,宜兴有四大镇、六中镇、47个“公社”,后来叫乡。47个人民公社分别属于宜兴县7个区,即宜城区、丁蜀区、和桥区、张渚区、徐舍区、周铁区、官杨区。&
&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地名来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