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南泥湾歌曲表达了什么么样的精神?

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续、发扬和升华,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条件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烽火岁月中培育和弘扬的一种革命精神,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

1.延安被选为中央所在地的历史原因

延安,地处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在中华文明史上,它曾是炎黄子孙的始祖轩辕黄帝的生息之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它亦是革命发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3410月,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由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中惨遭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退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实行战略转移的目的,旨在彻底摆脱敌人的围剿,寻找一块新的立足之地,发展革命力量。长征途中的湘西一战,使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7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蒋介石还在湘西通道以北地区,集结了近20万兵力,以碉堡群为依托,摆好口袋形阵势,横刀立马,等待中央红军钻入,企图将红军一网打尽。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危难,毛泽东在被剥夺实权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央军委,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当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时,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在党内的倾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正确领导。会上围绕红军长征去向问题时,接受了刘伯承、聂荣臻的提议:中央红军应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开创革命根据地。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避实就虚,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终于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使集结在川西北地区的总兵力达10万余人,战斗力大为增强。

此时,全国正处于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涨的前夜。中共中央根据全国形势的发展和红军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将红军的战略转移同北上抗日的大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向北发展,在接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建立新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迅速形成指导全国革命的中心,打开革命的新局面。

当毛泽东等所率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打开了北上通道之时,中共中央意外地从敌人的报纸上获悉,陕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6座县城,拥有正规红军5万人,游击队、赤卫军和少先队20余万人,以及徐海东率红军和陕北刘志丹红军会合的消息。这个新情况,对中共中央做出把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中央做出将红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决定,并初步提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任务。

19351019日,中共中央率领的陕甘支队突破驻守六盘山的敌军的最后防线,抵达陕北的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紧接着,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密切协作,又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一仗不仅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使陕北革命根据地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完成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从此,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中国工农红军,终于找到了一块新的立足之地。尽管这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贫瘠而荒凉,但它却为身负民族解放重任的共产党人提供了一块实现其抵抗日本侵略者誓言的绿洲。延安也由于数万名经过严峻考验的革命中坚的到来,成为中国革命的再生之地,成为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之地。

2.党在延安时期的基本状况

延安时期,是指从193510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始,到1948323日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止,将近13年时间。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战争最艰难、最困苦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既承受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猖狂的军事扫荡和军事进攻的压力,又承受着物资匮乏、经济严重困难的巨大压力。中华民族面临着生存危机,人民革命力量面临着危机。正是这种严峻的客观形势,构成延安精神产生及形成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延安在经济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周恩来在谈到这里农民的生活时,曾说过:他们极端贫困,土地产量很低……在江西和福建,人们参加红军的时候随身带着包裹,这里,他们连双筷子也不带来,他们简直是一无所有。193510月,红军落脚陕北后,使这一地区骤然间增加众多人口,其经济上的压力是可以想见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指导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心,是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总后方和一切进步人士、革命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更大大地增加了延安及边区的财政负担。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经济和财政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另外,加上华北地区不断遭受的自然灾害,使延安及边区军民的经济生活陷入严重困难的境地,人民抗日力量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困难的时期是1941年和1942年。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黑豆、秕糠和野菜。大批战士由于长期饥饿导致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而各种药品和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又十分短缺。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还有不少干部、战士不得不身着夹衣,打着赤脚,夜间则靠稻草来抵御刺骨的寒风。

其次,延安在军事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自1939年起,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调整其侵华策略,把主要兵力压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他们持续不断地向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扫荡,伴之以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从根本上摧毁根据地军民生存的条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掌握着全国政权的国民党顽固派,出于对迅速发展的人民抗日力量的恐惧,也一再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甚至多次掀起反共高潮。自1939年起,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全部抗日军饷,截扣海内外进步人士给根据地的各项捐款和物资,并调集70万大军配合日寇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及边区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企图困死、饿死根据地的军民。

由于革命根据地内部生活艰难,加上外部敌人的猖狂进攻,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八路军1940年时为40万人,到1942年就降至30万,根据地人口也从1亿减到5000万以下。面对饥饿与死亡的威胁,延安和边区的军民们毫无畏惧和退缩之色。他们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号召下,奋起开展大生产运动。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硬是咬紧牙关,凭着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战胜了困难,赢得了胜利。

延安时期使党在政治上成熟起来。一种精神总是不能离开其特定的载体的,延安精神就是附着于中国共产党载体之上的。延安精神的形成,固然与延安时期党所面临的严峻的客观形势有关,但它绝不是客观形势的消极结果,而是在特定的主观与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党在政治上的日趋成熟,是延安精神形成的决定性的主观条件。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它还只是一个处于幼年的不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集中表现在党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革命的特点及规律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的关系亦缺乏完整统一的理解,以致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得以盛行,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害。延安时期之所以是党在政治上的成熟时期,主要体现在:一是党已经有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已经能够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了。二是党已经形成了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为核心的稳固的领袖集团,有力地保证了党的各项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以及党的正确领导的实施。三是作为党的最高理论成果(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一至四卷的有112篇,占四卷总数的70%以上,没有出版的论著为数也不少)的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方面日益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党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总之,正是在上述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在我们的党和根据地军民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为延安精神——崭新的思想风貌。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亿万革命者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中,团结战斗,经受各种考验,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

3.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

回顾和总结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从193510月红军落脚陕北到1941年全党整风之前,是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毛泽东《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表;以及抗大精神的形成。19351月的遵义会议的作用在于,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由失败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193512月,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第一次从党中央决策的高度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强调了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的思想。1937年毛泽东先后写出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著作,更是为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哲学基础。1939年底到1940年初,毛泽东连续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形成了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备的理论体系,由此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已初步完成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巨任务,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体系已经成熟。这些情况表明,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已经初步形成。

其次,从1941年整风运动开始到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是延安精神正式形成的时期。在这期间开展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对延安精神的正式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延安整风,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在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通过整风运动,全面地清算了存在于广大党员干部中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注重调查、遇事同群众商量、处处倾听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得到了全面弘扬,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全面的培养。

大生产运动,是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而发起的一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及边区军民的革命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著名的南泥湾精神就是大生产运动中树起的一面旗帜。大生产运动,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克服了极其严重的财政困难,基本上实现了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自给,为党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培养了延安军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是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曲赞歌。

中国共产党在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中培养和弘扬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得到了全面的理论升华。这就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三大作风,体现着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毛泽东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科学概括和论证,标志着延安精神的正式形成。

二、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200911月,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并形成了由毛泽东亲自倡导、中国共产党共同培育的延安精神。

2002331日,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思想、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共产主义的完美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延安精神的灵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政治方向更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考验和血的教训中得出的真理。方向问题上不能出现偏离,否则会犯颠覆性错误。

延安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并使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化为亿万群众的行动纲领。我们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确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引导人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充满了必胜信心。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方位和精神指南,这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则是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原动力。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民族救亡的历史潮流中,不计生死,前赴后继,就是因为有救亡图存的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必胜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延安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保家卫国,不顾抛妻别子、丧失亲友、家破人亡之危,全身心投入抗日救国斗争中。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一些国民党人也舍去自己富裕安逸的生活条件和国民党方面给予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

延安时期,我们党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精神的最突出体现,就是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运用到党的革命实践之中。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其最根本的内容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理论基石,延安精神是从实事求是中创立,也是在实事求是中发展的。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延安精神,也就谈不上延安精神的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复杂历史和丰富经验做了系统的总结后提出来的。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回顾了自己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对中国革命为什么胜利了又失败,失败了又胜利,做出了科学阐释。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这是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确立,就是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做了正确分析后制定出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其出发点就是实事求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三三制等都是应客观形势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决策。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更是实事求是的典型范例。延安时期,党的大政方针的制定遵守的是这一原则,而工作人员做工作也是如此。他们凡事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各项工作生气勃勃,正如毛泽东所说,延安同志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延安时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了这一思想路线,才制定出一整套正确的、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党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探寻共产党何以靠小米加步枪而得天下秘诀时得出了一个结论:延安道路的精髓是群众路线。毛泽东在总结革命经验时曾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早在延安时期以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十分明确地认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和残暴,而革命力量却相对弱小。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员只有扎根群众之中,紧紧地依靠群众,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因此,毛泽东在很多文章中都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必须使人民群众从根本上翻身得解放,革命战争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也就是在延安时期,随着党和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以及党对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加重,党越来越重视自己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注意总结领导群众的经验,从而使群众路线的思想进一步完善起来,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1943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写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是党的群众路线达到成熟形态的标志。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写进党纲和党章,这标志着群众路线的理论已为全党所接受。在党的群众路线的指引下,党形成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列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的理论付诸实践,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党的纲领。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依据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要求,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二是在具体方针政策上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在解放区实行民主制度,拥政爱民;减租减息,扶助农民;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人民负担。三是根据人民的呼声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习仲勋在纪念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故事。19428月的一天,陕甘宁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在开征粮会议,各县县长参加,由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主持。这时,天正下大雨,忽然一声雷响,礼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断,延川县长刘彩云不幸触电身亡。这件事传出后,有的群众说:为什么雷没劈毛泽东?这话传到毛泽东的耳里,他并没有派人追查咒骂自己的人,更没有去抓什么反革命,而是派干部了解群众的原因。原来,边区政府下达的征粮任务过重,群众有意见,便借劈雷之事,发泄不满。毛泽东调查清楚原委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将征收公粮任务从20万担(每担300斤),减至16万担。这件事的处理,使党群关系更亲近,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加提高。四是在政治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五是在军事上,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使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六是在经济上,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对克服严重的物质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延安时期,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的座右铭,成为社会的新风尚。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部队的干部战士;不论是领袖、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士兵,都能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他们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上。真正做到,一切言行都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襟怀坦白,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极端热忱,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民众的朋友,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总之,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心,成为党群、干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这种精神也深深感动了到过延安的外国记者。美国进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后颇有感触地称赞共产党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货真价实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一个共产主义者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核心,也是与党的其他精神相比较的一个突出特点。

延安地区的特殊地位和延安时期的特殊环境,需要我们党培育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包括陕北、陇东和宁夏南部近30个县,土地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人口150万。陕甘宁边区的北面和鄂尔多斯沙漠相连,南面伸延到渭河流域边缘,西面紧接甘宁高原和六盘山山麓,东面以黄河与山西为界,平均海拔高度达1000余米。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地区是漫漫黄土和滚滚流沙。这里气候恶劣,春季多风,夏季多冰雹,秋季降霜早,冬季冰雪覆盖。旱、涝、雹、冻等灾害接踵而至,连绵不断。再加上红军到来之前,军阀、官僚、地主、土匪的横征暴敛,造成了这一地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工农业生产很不发达。劳动人民终年辛劳,难得温饱,长期过着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身穿羊皮垒补丁的艰苦日月。红军初到陕北后,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钱,1元钱的月薪,连起码的生活必需品毛巾、鞋袜等都无钱购买,并且还面临着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剿和封锁,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对抗日根据地采用极其野蛮的烧光、杀光、抢 ”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的发生。这种严峻的困难局面,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何况红军到这里来的目的不是休养生息,而是北上抗日,这就更需要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来进行英勇的奋斗。

因此,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仅在大量的著作中强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而且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贯彻到了各项革命事业之中,成为延安时期全体党员的共同行动和实践活动。特别是延安时期党所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

为了克服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坚持抗战而又不加重人民的负担,在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下,从1939年起,陕甘宁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的指导方针是自力更生。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大生产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到1941年形成高潮。这年初,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的全体指战员在王震同志率领下,开进了荒无人烟但土质肥沃、适于开垦的南泥湾。这里是延安的南大门,方圆100平千米里古木丛生,到处是一丛丛、一簇簇带刺的荆棘和盘根错节的山桃树,并常有野兽出没,给部队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然而,根据地军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响亮地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没有农具,就用废铁自己制造;没有房子,就地搭窝棚、挖窑洞,甚至野外露宿;没有粮食吃,就挖野菜,摘野果,打猎充饥。战士们每人只有一套破烂不堪的衣服和难以御寒的单薄被褥。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根据地军民,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的极大热情。

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从领导到战士全面发动,全员参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参加劳动,亲手开荒种地,纺线织布,为军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特别是三五九旅,从旅长王震到公勤员、随军家属一齐行动起来,干部们的表率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旅长王震吃苦在前,成绩卓著,被评为劳动模范;政委左齐因在抗战中失去了左臂不能挖地,就帮炊事员烧水、做饭,并挑送上山……在干部们的带领下,战士们当中出现了许多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他们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每天劳动10个小时以上,使领导不得不做出“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的奇特规定。模范班长李位在一次开荒竞赛中,经过1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创造了日开荒三亩六分七的最高纪录。一位老农赞叹说:“二头牛一天才能耕二亩地,他一把镢头就能挖三亩多,真要气死牛了。”“气死牛”李位式的人物在南泥湾层出不穷,他们用惊人的毅力创造着非凡的业绩。这种“南泥湾精神”,成了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高展现。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到1943年,三五九旅开荒10多万亩,种植了粮食、棉花和蔬菜,做到了粮、菜自给有余;还养了9000头的猪、羊和数百头的牛,平均每人每月可吃到3斤肉;建设了新窑洞和平房,并组织家属纺线织布;全旅兵强马壮,衣食住行样样齐备,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粮食堆满仓,稻田翻金浪,猪牛羊肥壮,鱼鸭满池塘”的陕北江南。19439月,毛泽东在视察南泥湾时高兴地说,同志们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同志们越胖了。还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在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边区军民白手起家,先后创办了纺织厂、兵工厂、石油厂、化工厂、造纸厂、火柴厂、肥皂厂等许多小型工厂,使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从1938年到1944年,边区的工厂由4个发展到77个,从业人数从65人发展到1.2万人,这些工厂的创建和发展,充分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光纺织厂厂房是木桩子和破帆布支起来的;机器除了从山西购买的四架铁机之外,是边区修械所仿造老太太的纺车造出的小木机;工人是从部队抽调的一部分战士。炼铁厂也是自己动手打窑洞、盖厂房、修炼铁护。没有耐火砖,就用陕北的白增瓷土代用,没有焦炭,就用木炭来烧。就这样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工人的情况下,边学边干边试验,经过27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终于炼出了铁。

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的产品不仅部分或全部地满足边区军民和工作人员生产生活的需要,还远销外地,换回布匹、药品等,使延安的商店由抗战前的123家发展到1943年的473家。

大生产运动是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凯歌。通过大生产运动,有效地克服了抗日根据地严重的物质困难,保障了抗日经费的供给,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显示了我党抗战建国的毅力和才能,提高了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经济建设工作的人才,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起过伟大作用,在新时代,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发扬延安精神,并不是要回到延安时代去,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任务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2020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要努力提倡和发扬延安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爱国主义,正如列宁所言,是人民“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崇高美德,它始终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的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主旋律。中国人民始终把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讴歌和颂扬。延安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和神圣责任感,人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即全力以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拯救国家、拯救民族。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脚踏实地落实在行动上,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一个真心实意希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者,都应将爱国主义情感融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要发扬延安军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正气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在悠悠岁月中形成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它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民族正气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如孔子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名言。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正气,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人生观的最高价值。延安时期,这种民族正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得到升华。延安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这种最高价值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统一意志,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中国人民具有爱国主义传统和接受民族传统精神的心理基础,当前在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教育中,应着重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正气的教育,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提倡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3.要发扬延安时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

延安时期,由于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军的经济封锁,使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同边区军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终于渡过难关,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别忘了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不能丢,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需要保持和发扬延安时期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对于当前群众最痛恨的腐败行为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决加以清除,要把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提高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把反腐败斗争当作新时代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来抓,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取信于民,社会主义江山才能不变色。不可否认,近几年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仅仅是初步的,腐败问题还不少,新的腐败现象还在产生,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巩固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还需我们继续努力。

4.要发扬延安时期崇尚科技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开放精神

延安时期,党中央曾多次派出人员去国外(主要是苏联)学习政治和军事,为革命事业储备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同时接纳外国友好人士来访,以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在国民党统治区,我党积极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宣传我们的方针和政策。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寻求真理,冲破重重阻力,奔赴革命圣地,我们党都给予热情的迎待和莫大的关怀。这表明我们党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视野是开阔的,观念是开放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适时提出了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其目的在于调动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扬这一精神,对于当前我们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经济相对落后,应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只有人才和科技发展,把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我们要用延安精神教育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

小白求学记 给你最好的教育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祁念曾 ,出生于1946年12月,笔名祁星,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

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长篇报告文学《千秋业》,论文集《新时期文学》、《新闻探索与实践》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新诗选》、《朗诵诗选》、《新时期诗歌选萃》《名家欣赏》和全国统编的语文课本。

1968年,作者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作者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1974年作者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作者心里难过极了。归来后,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留在作者的日记本上。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段(第1、2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1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第2节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

第二段(第3、4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3节用“高楼大厦”代表现代化。第4节用“航天飞机”代表现代化。

第三段(第5、6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5节主要从反面说明如果失去延安精神会怎样。第6节主要从正面说明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

1、全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歌颂表现出来的。如追寻“延河”,实际上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实际上是指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全诗压的是ang韵,听起来声韵铿锵。

1、文章的题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歌的题目热情地抒发了作者想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也是对延安的尊重与向往。

2、“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忘不了”、“不能丢掉”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答案:要“永远告别”、“毫不犹豫丢掉”的是延安那时贫穷的生活条件与落后的生产条件;“忘不了”、“不能丢掉”的是军民同甘共苦,同吃同住的亲密和是民族精神脊梁的延安精神。这样写的好处是:更加突出我们现在生活富裕,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但我们仍然要继续发扬和继承延安精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泥湾歌曲表达了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