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读的历史博物馆背景音乐观看之道的背景音乐是什么

俗话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当我们阅读历史人文类书籍时,总会带来无穷的想象,用上帝视角看着千年前的兴盛衰亡,从中获得些许感悟。

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只是一个陆权国家?中国,只有儒道中庸的大陆基因?三百万蓝色国土,两千年扬帆征途。中国,不仅有文明古国的陆权基因,更有面向大洋的前瞻智略。闽越吴楚的海外经贸,东坡太白的浪漫气质,华夏之海,以纳百川。“海上传奇”即为发生于海上的一系列史诗般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古、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十个 “海上传奇”事件及其相互联系,提供了人们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线索。

本著作者—马骏杰,以中华海洋崛起之问,讲述了中华两千年跌宕起伏的海洋政治、军事和文明历史。闭关锁国中陷入全面衰退的中华海权,两千年来历经了秦汉跨海远征、唐宋开辟印度洋海路、元朝靠前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成也海洋,败也海洋”,中国海洋文明的真相可能颠覆传统海洋观。

马骏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全军优秀教师。曾长期任教于海军院校,从事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海军史教学与研究。在央视“百家讲坛”成功录制“甲午!甲午!”“走近林则徐”“郑和下西洋”“海上传奇”等系列节目,多次参加央视“国家记忆”“探索?发现”“考古公开课”、北京卫视“档案”等栏目的节目录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海战几乎与内陆水战同时出现。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说道:海道出师已作俑于春秋时,并不自唐起也。《左传》哀十年,吴之伐齐也,徐乘(承)帅舟师自海入齐,此即今登莱之海道也。《国语》哀十三年越之入吴也,范蠡舌庸帅师自海泝淮以绝吴路,此即今安东云梯关之海道也。春秋之季,惟三国边于海, 而其用兵相战伐,率用舟师蹈不测之险,攻人不备,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尝有也。这段记载表明,海上的用兵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春秋时期三个沿海国家兵戎相见,相互征伐,率先用水师出没于充满危险的大海上,乘人不备,攻击其他国家的要害。这种情况在此前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也就是说,海上战争的出现,是由三个沿海的国家相互争霸引起的。那么,究竟是哪三个国家呢?毫无疑问,就是齐国、吴国和越国。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周策纵,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1. 五四运动在社会政治方面上的另一个结果是,商人和城市工人的组织和活动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事件教育中国人民,“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2. 不错,五四运动在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但之所以产生这样一场革命,乃是因为知识分子对政治兴趣的不断增长。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要的学生运动,几乎无例外地都表示了一种摆脱传统的冷漠态度、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的倾向。显然,五四运动是这种倾向不但在新青年中,也是在人民群众特别是被学生运动所唤醒的城市居民中的部分反映。

西班牙内战中的美国人,》

作者:亚当·霍赫希尔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一部全面的西班牙内战史著作,通过12个人物,其中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乔治·奥威尔,娓娓道来一个理想主义故事、一种令人心碎的痛苦,以及一项失败的崇高事业。在1930年代至关重要的3年时间里,西班牙内战占据了美国和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头条,志愿者蜂拥前往西班牙,帮助其民主政府对抗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起,并受到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协助的右翼政变。这是一场极为残酷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局之战,但很快它被后者掩盖。今天,人们大多通过为数不多的几部经典作品铭记这场战争: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乔治·奥威尔的回忆录,罗伯特·卡帕的摄影集。不过,在《西班牙在我们心中》一书中,亚当·霍赫希尔德向人们呈现了西班牙内战中,包括海明威、奥威尔在内的众多重要人物,并将他们引人入胜的故事编织在一起,完整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悲剧性与重要性。

《西班牙在我们心中》文字优美,叙事角度深刻,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它所记录的西班牙民主保卫战不仅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枪,对全世界的许多人来说,它更是一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

亚当·霍赫希尔德(Adam Hochschild),出生于1942年,美国作家、记者和演讲家。他于196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和文学系。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超过15种语言出版,其中《利奥波德国王的鬼魂》(中文版由甲骨文于2018年推出)、《终结一切战争》(中文版即将由甲骨文推出)入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终选名单,《埋葬枷锁》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西奥多·罗斯福-伍德罗·威尔逊奖等。

在我们的共同记忆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我们对这场之前爆发的冲突的印象,但在当时,数千万美国民众都在专注地追踪有关这场战争的最新消息。战争进行期间,即1936年年中到1939年年初,这场在西班牙爆发的战争登上《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的次数超过了1000次——这超过了其他任何单一主题的头条数,不论“罗斯福总统”、“纳粹德国的崛起”还是“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性影响”都要甘拜下风。尽管美国政府固执地拒绝对西班牙进行干涉,许多美国人却深深卷入其中,且身影活跃在对垒双方阵营。例如,对美国志愿兵实施轰炸和扫射的纳粹飞机上的燃油来自得克萨斯,将它们出售给佛朗哥的,是一个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偏爱右翼独裁者的美国石油商人。

《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

作者:[美]米切尔·祖科夫

亲历者视角全景式还原9·11始末,聚焦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个体与细节,这是一个关于坠落的故事,却处处闪现着重生的力量。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晴。起飞的航班上,乘客们有幸赶上一个飞行的好日子;曼哈顿下城和五角大楼里,上班族迎来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宾夕法尼亚乡村的草地上,主妇们在晴朗的暮夏之日晾晒衣服。直到四架喷气式客机接连从天而降。新的一天刚刚开始,近三千人的生命却走向结局。9·11事件震惊世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当天,米切尔·祖科夫为《波士顿环球报》撰写9·11事件头条新闻,并在后续报道中搜集了大量亲历者的故事。通过缜密的调查与动人的叙述,祖科夫以上百名亲历者经历为主线还原当天具体经过,以分秒为单位呈现袭击与救援的惊心动魄,并讲述后9·11的重建工作与人们的后续生活。

献给无辜的逝者和疼痛的生者,面对生命,拒绝淡漠。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作一串数字,个体的价值便被轻易抹去。面对生命,拒绝淡漠的良方就是记录和倾听他们的故事。祖科夫从9月10日写起,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忙碌着的个体如同你我,却在24小时之内迎来生活的剧变,“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照见自己”。

米切尔·祖科夫(Mitchell Zuckoff),美国作家、波士顿大学教授。曾在《波士顿环球报》担任记者多年,入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获得包括美国报纸主编协会“杰出新闻写作奖”在内的多项新闻业大奖。2001年,他为《波士顿环球报》报道9·11事件,并在袭击当天撰写了头条新闻。

常年专注于非虚构写作,有多部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其中《迷失在香格里拉》2012年获新英格兰笔会奖,《危机13小时》被改编成由迈克尔·贝执导的同名电影。《坠落与重生:9·11的故事》是他的第八本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变成了历史。而历史,据说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件。对任何经历过“9·11”的人来说,恐怖分子将四架商务客机变成制导导弹,带来了死亡和毁灭,时间有可能会减轻这些死亡和毁灭带来的愤怒和痛苦。但是,记忆却无法消逝。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恐怖袭击创伤太深,留下了盘根错节的心理伤痕,使每一天的经历都划分为 9·11 之前和之后,每一天,人们都必须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安全检查点都带来了物理上的变化,而每一次提到“国土”,又会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在 9·11事件之前,美国人很少使用“国土”这个词。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作者:[美]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

智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为何在美国,智识本身及拥有智识的人屡屡遭到忌恨和怀疑?为何一部分美国人热衷于追捧自我奋斗的商业天才,而不信任政治精英?为何他们情愿接受煽动信息,却拒绝听从专家意见?本书是解析美国反智主义传统的里程碑式著作,揭示出美国性格中的许多关键特征。它不仅从宗教、政治、商业、教育等方面追溯了美国生活中那些蔑视智识的人的思想根源和逻辑,而且试图说明知识分子作为民主社会的一股力量究竟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使命何在。

解析反智主义思想根源及演进的奠基巨著。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世纪中期美国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主要作品有《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1948)、《改革时代》(1955)、《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1963)及《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1964)等。

虽然智力和智识的区别多为假设而非定义,但仍可依据其常见用法的语境将两者的差异抽丝剥茧,以下几乎是全球共识:聪明才智是一种思维优势,用于较为狭窄的、直接的、可预见的范围,它是一种可操控、可调整、始终实用的特质,是一切生物特质中最了不起、最值得赞美的。聪明才智在一个目标限定但明确的框架下工作,能迅速将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值得思考的问题抛诸脑后。最后,它在全世界应用广泛,日常即可得见,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头脑都为其倾心。另一方面,智识是思想批判、创造和冥想的一面。智力试图掌握、操控、重组和调整,智识则是检验、沉思、怀疑、总结、批判和想象。智力对情势做出即刻反应和评估;智识判读评估结果,探寻全部情形背后的意涵。智力作为一种生物特性得到赞美;智识是万物之灵的尊严的特殊表现,是一种被称颂、也被抨击的特性。明确了两者的区别之后,就容易理解为何我们有时会说一个人智力超群而智识相对不足;同样,为何那些无疑是智识丰富的头脑,很大一部分亦归功于智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

作者: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这本三十年来首次重新编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介绍了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六百件精华藏品,呈现了世界各地六千年的视觉文化。全书由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全体策展人通力完成,馆长坎贝尔亲自撰写导言。每件艺术品都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最新的说明文字,既可作为参观手册,也可当作艺术类读物。

一书概览世界艺术精华。本书所选作品涵盖了六千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既有欧美大师的油画和雕塑,也有东方风情的水墨画,也有非洲、大洋洲土著的木雕,还有极富特色的武器盔甲、服装设计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主馆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另有位于麦迪逊大道945号的布劳耶分馆和位于崔恩堡公园的修道院分馆。它藏有展品超过200万件,拥有17个展览部门,248个展室,常年展出的作品超过一万件,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拥有第一件艺术藏品以前就有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可以使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上进,可以促使个人信念擢升,可以帮助工业及制造业进步,可以是向善的理念实现;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和道德前提。

在哈佛和芝大教中国美术史》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为中国美术史领域国际著名的学者,巫鸿教授自上世纪开始尝试进行中西两种文化的转译,开启了一种新的中国艺术史写作范式。本书便是巫鸿30年来在哈佛和芝大给学生第一学期第一堂课的讲稿合集,希望中国读者可以通过他的眼光,重新发现和认识本国的艺术与文明。这两个大学的开学第一堂课都是由教授向大学生介绍本门课程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以供大学生做选修的参考。哈佛和芝大的美术史课程都分为三个档次。最基本的是为本科生专门设计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为“有教育的年轻人”提供基本知识修养。中间一级是本科和研究生均可遴选的课程,专业程度因而随之增强。最高一级是给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开设的小型讨论课,这种课强调不间断的互动、讨论、磋商以及学生的独立研究。本书所收的讲稿包括了这三种课程。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史著作,作者用一种专题性的讲述方式,来代替以往以时间为线索的艺术发展史写作,并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作者思想中的每一个灵光,汇聚成一片星丛,在更为真实、开放的历史时空中展开。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史家巫鸿,在美国名校讲授中国艺术史各领域的第一堂课汇集,是中国艺术的入门级读物。《第一堂课》堪称中国版的《艺术的故事》,它以深入浅出的讲解,系统展示“中国美”的意蕴,带你领略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这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堂课,也是中国人走进自己伟大文明美的历程的第一堂课。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起受聘于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任“斯德本特殊贡献中国艺术史”讲席教授。2002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肯定不是一切皆成废墟,更准确来说,是“往昔皆成废”。混乱局势开始之际,曾经是古代世界大都会的汉代帝都燃为灰烬。公元3世纪的战乱毁掉了大量汉代纪念性建筑,许多学者泰斗和王公大臣也死于战乱和宫斗。不过,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毁灭通常在瞬间完成,但其造成的影响则十分巨大。研读这个时期的历史记录,我们会发现最初的破坏发生在3世纪上半叶大约五十年的时间里。然而这个破坏的威力不容小觑一一它创造了一条历史鸿沟。虽然以绝对年代说这条沟壑并不很宽,但从社会心理效应来看却极深。这条鸿沟给人们带来的是与往昔的一种强烈距离感一一即便回顾前朝,亦如遥观远古。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谁在看中国画》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观看者如何无可争议地塑造了“中国绘画”这一伟大的艺术传统。他认为,中国境内的观看者对“中国绘画”的演变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描绘观看绘画的场景的作品,他向读者介绍了观看者的理想类型:士绅、帝王、商贾、民族和人民。在讨论中 国艺术观看者的变化时,柯律格强调,中国文化中意象的多样性,使我们无法明确概括出“中国绘画”的构成。探索艺术作品与观看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使我们对“中国绘画”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变革产生新的认识。

从全球史看200余幅传世画作,中国画的观看之道。他不打算为“中国绘画”下定义,正相反,他揭橥“中国绘画”在跨文化、跨国交流过程中内涵与实践方法的变动不居。

柯律格,1954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阿伯丁,2007—2018年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现为该校荣休教授。曾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自1994年起先后执教于萨 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绘画”这个概念在中国内部已经有了最强大和喧闹的支持者。因此我们才从十六世纪,即“中国绘画”在帖木儿帝国被首次认出的那一刻拾起叙事,直至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如果分类的关键取决于这些观看图像的观众,那么本书将会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中国以外的观众,他们观看绘画的方式本身对“中国绘画”这个类别是如何进行创造、维持和扩展的,以致如今到了不可争辩的地步。我的目的是展现观众如何将“中国绘画”变成一个可以拿来描述的术语,或至少展现为了维持这种可行性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抑制与省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为使“中国绘画”变得可能并且可见,这将是一段排除的历史。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当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池们通常总会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情况,或调用他们已掌握的有关这个人的各种信息。他们会对他的一般社会经济地位、他的自我观念、他对他们的态度、他的能力、他的可信赖性等等产生兴趣。获得个体的信息,有助于定义情境,能使他人预先知道该个体对他们寄予什么期望,以及他们或许可以对该个体寄予什么期望。

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他首创了“拟剧论”。认为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他还提出“污记说”,认为先赋的或自致的污记贬低了个人或群体的价值,限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人们一旦给异常行为者标上污记,他们就走入了“越轨生涯”,结果是异常行为被强化。戈夫曼的著作和理论在美国社会学界得到广泛的赞同。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创造出一个印象的?或者说,运用哪些技巧使自己作出某种行为来让别人产生一种自己希望别人产生的印象。从戏剧学角度说,这就是一门表演艺术;然而,生活岂不就是在演戏,像莎士比亚所说: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与出口, 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所不同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些人则没有意识到。

《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纵向传承与外来文化的横向互动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文化背景下,刘擎教授通过发人深省的文字启发我们以理性化的方式来探索世界和自己,思考“人应当信奉什么”“应当怎样生活”“如何理解和应对困境”等诸多问题。这部作品兼具敏锐的历史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刘擎教授结合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解读社会发展变化、思想的演进,以求大众在面对这个时代时,能够辨析问题与观念的来龙去脉,澄清我们的处境与自我理解,重建对未来的想象。

一本在剧变时代成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的思想指南。

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政治学系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七季导师。代表著作:《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2000年以来的西方》《纷争的年代》《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悬而未决的时刻》等。得到《西方现代思想》《西方年度思想述评》课程主理人。研究领域: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现当代西方思潮与国际政治问题。

在一个理想世界中,我们可能更坚强一些。我们会固守自己的底线,不管别人是否在意我们,也不会顾虑别人的臧否。可能有人曲意逢迎我们,但我们并不因此自鸣得意;同样,只要我们对自身有清醒地认识,清除自身价值之所在,他们不公允的看待也不会伤及我们,因为我们清楚自己的地位和境遇。然而,我们对自己特性和品质的认识总是在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中飘忽不定。一会儿觉得自己聪明机巧、幽默风趣、一言九鼎,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蠢笨如牛、了无情趣、一钱不值,在这种摇摆无定的情状下,我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完全受制于社会的态度——若得褒扬,我们就感觉良好;反之,则痛不欲生。仿佛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富有亏欠似的。

阅读路上,我们一同前行

编辑整理:福田区图书馆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1870年代,剃头匠。摄影师 华芳照相馆

(该影像原作由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收藏)

2007年,《白夜》系列,烫发的老人。艺术家 冯立

正如评论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1972)中指出:“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本次展览意在打破“中国早期摄影”与“中国当代摄影”的研究边界,尝试对中国摄影史进行新的叙述方式。当代摄影艺术的新发展和新思考与中国早期摄影形成巨大差异,画面直观的变化展示了当代多元解构的创作思考,由此产生了中国摄影史内部的连续对撞

2021年9月16日,谢子龙摄影博物馆馆藏对话展《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即将开幕,2021年9月17日至2022年8月28日面向社会大众开放。

2021年谢子龙摄影博物馆馆藏对话展

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一直以“收藏中国影像历史、弘扬影像艺术文化”为立馆宗旨,完整收藏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摄影史早期影像。本次展览延续了用藏品讲述中国摄影史的馆藏展览传统,从万余件藏品中挑选出32幅历史影像还原近代中国的社会图景,并特邀32位当代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展开中国摄影史跨越两端的对话,将历史影像与当代影像进行一对一的并置,同一面展墙下、不同时空的两幅作品将同时被观众接受与解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库利在1902年提出“镜像自我”理论:他人如同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影像亦是另一幅影像的镜子。

“观看之道:今日摄影中的历史映像”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风景的发现身体剧场诗意的日常景观再造
● 风 景 的 发 现 ●

1870年代,俯瞰方广岩寺(永福寺洞天)。

摄影师 福州同兴照相馆

(该影像原作由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收藏)

2018,《洞天新录》系列,武当山洞。艺术家 塔可

第一单元“风景的发现”中讨论了风景摄影从眼之所见到心之所思的跃迁。以美景记录者目光为代表同兴照相馆在1870年代拍摄下福州永福寺洞天;而2018年塔克拍摄的武当山洞则彰显了艺术家更自我的精神投射。用于发现风景的镜头已经从外部转向内部,从清晰转向模糊,外部的洞穴不再引人入胜,精神世界的洞穴却依旧神秘动人。
● 身 体 剧 场 ●

1900年代,行酒令。摄影师 佚名

(该影像原作由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收藏)

2013年,《疯狂阅读》。艺术家 王庆松

当代摄影的颠覆性在第二单元“身体剧场”被更加凸显:历史影像中摄影作为最初的文献记载方式,突出了摄影媒介的客观属性;而当代影像中,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简单记录已经不能反映这个复杂的社会,因此当代艺术家选择特定涵义的场景与人物来传达个体对于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摄影表演与电影表演截然不同,摄影表演与传统戏剧中的“亮相”更为接近,它是非叙事性的,但却利用了叙事性的心理机制。如,历史影像中女子读书的形象(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象征)被相机忠实的记录下来,而当代影像里王庆松挪用了《最后的晚餐》构图,以当代置景导演的拍摄方式去探讨对教育的思考:我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勤奋的学习和阅读?我们都阅读了些什么?
● 诗 意 的 日 常 ●

1870年代,一家人在照相馆的合影。摄影师 华芳照相馆(疑似)

(该影像原作由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收藏)

2012年,《移动照相馆》系列,北京薛氏家族合影。艺术家 马良

展览的第三单元“诗意的日常”则将镜头推近到每个人的身边。随着摄影技术的升级和图像传播成为主流,影像记录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国学者本·海默尔在《日常生活与文化理论导论》中写到:诗学必须被理解为既是对于日常所显示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探索,又是语言和生活之中的某种创作性活动。家庭合影在晚清等级社会的背景下,人物的排列顺序象征了人物在家庭中的地位;而当代影像中,艺术家马良在中国的35个城市的35个临时空间里,就地取材地搭建起了多个临时的照相馆。以前的照相馆是被动刻板的记录屋,而马良的照相馆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主动且流动地为人拍摄,以此去寻找这世界上幸福的、浪漫的、善意的事情。
● 景 观 再 造 ●

1880年代,修鞋的小贩在照相馆内摆拍走街串巷的情景。摄影师 佚名

(该影像原作由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收藏)

2009年9月9日,《风景墙》系列,上海大连路。艺术家 倪卫华

“景观再造”是展览最后一个单元,历史影像中的景观多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比如修鞋的小贩是以人类学的方式拍摄了侧面影像;当代影像中的景观则被认为一种理解当代生活的概念工具,艺术家倪卫华把广告牌中的风景与在广告牌前匆匆而过的行人抓拍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四位建筑工人正路过他们建造施工的楼盘效果图。历史影像里,小贩和背景墙的关系是一体的;而在当代影像里农民工和背景墙的关系是割裂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当代影像通过这样的并置来强调社会反差与阶层分裂。

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2005年至今曾先后担任广东美术馆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北京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同时他也担任多个艺术机构、艺术理论丛书和影展的学术委员、主编与国际评委。董冰峰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3)、“《YISHU》典藏国际版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2015)和亚洲艺术文献库“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驻留奖”(2017)。董冰峰的研究领域包括影像艺术、独立电影、中国当代艺术史、展览史与当代批评理论。

}
不知不觉中,三联中读已经5岁了。这五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为越来越的人提供文化养料,用人文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为此,我们不但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也制作过众多   收听量过百万的精品好课    
  (悄悄告诉你,领券还能参与满减,更划算哦)  
在这些课程中,你不但能听到叶嘉莹、陈平原、姜宇辉、李山、侯会、杨早等权威主讲人的深度讲解,也能深入到哲学、艺术、育儿、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  
这么多课程会不会选得眼花缭乱?别担心,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份好课选购指南,供大家选择。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放眼世界,敦煌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是任何一个文化遗址、博物馆都无法替代的。这门课邀请到了重量级敦煌学者、守护人亲身讲述,带你穿越大漠里的飞沙走石,全方位、多角度走进敦煌的历史与当下。  
《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曾任华语电影金马奖评委、国内最具权威的电影评论者之一——戴锦华,将带领大家穿越回影史时刻,深入解读各种类型的电影经典,见证电影大师的人生。无论骨灰级影迷还是初入门者,只要你喜欢电影,都能在这堂课中获得满足。  
《姜人生哲学到底》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哲学看似遥远其实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它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们的生活。这门课,中读最受欢迎的主讲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将用20位哲学家的终极思维方法,帮大家摆脱困境、扩大视野,在困惑中找到出路。  
《叶嘉莹·给国人的诗词课》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诗词大家叶嘉莹,为你呈现59期毕生诗词研习心得。   100+历史与文学典故解读、300+诗词品读吟诵。  
《西南联大国文课》《西南联大英文课》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6位学者带你走进“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精选西南联大国文、英文课本精华内容,深度解读,带你学贯中西、贯通文史哲。
《给大家的复旦人文课》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10位复旦知名教授,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唐诗到宋词,帮你构建一幅完整的传统文化图谱。  
还有这些课你可能会感兴趣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以中国历代皇帝的教科书——《史记》为工具,由真正的史学大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昇带你,从时间和空间的轴线上解读《史记》、领悟历史。  
《这就是中国古建筑》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中国古建筑是会说话的历史,它们不但体现着匠师们代代传承的智慧,也镌刻着民族性格与千年哲思。这门课将带你回到九十年前,重走梁思成、林徽因营造学社之路,探访10个省市极具价值的古建筑,感受千年的历史余温,打开全新的古建筑守护之门。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中读爆款课程主讲人、专业学者李山,精讲《论语》,轻松有趣,以《论语》为轴,解读现代人最关心的话题。   
《任军锋·如何理解政治》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历史上,政治学是最古老的社会科学。现实中,政治学也是一门统领科学。从国际争端、国家财政、教育、就业、医疗等策略的制定,都与之息息相关。这门课,复旦大学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任军锋,将用“政治学”的思维方式,解读25部经典政治学书籍,带你用政治家敏锐的判断力,重塑看世界的眼光。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研究《金瓶梅》40年的著名文史学者卜键,会结合《红楼梦》带你一书双解。背靠明朝的历史背景,解析书中的市井生活,从小说世界窥探末世的荒唐。  
(点击标题可直接购买)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如果你的孩子对语文和历史感到头疼,不如来听听这堂课。这里会打开一个有历史、有人物、有故事、有生命的立体文学世界,带孩子们一次了解中国5000年文学经典。  
《与孩子一起听的神话通识课》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不单纯地讲故事,而是从神话故事入手,带孩子系统地了解文化故事背后的文明源头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你是否因为与孩子的相处感到焦虑和挫败?我们带你亲临智慧父母的教育现场,感受不同行业顶尖人才如何通过专业领域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点击标题可直接购买)  
《余辉·十大古画谜案》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故宫研究馆员带你抽丝剥茧、深度解读故宫古画藏品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画面细节和身世传奇。
《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音频课程收获2万+听众热评,在11位国内一线知名专家学者的带领下,走访20+国家一级博物馆,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博物馆观看之道·世界篇》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数十位一线专家学者,跨越6000年历史,带你走进全球顶级博物馆,通过100+镇馆之宝,感受人类漫长的历史与文明的发展演进。  
(点击标题可直接购买)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主讲人苗炜,用作家+媒体人的双重视角,带你进入30个文学体验之夜,潜入30+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用7大人生主题,去经历未曾经历的无限人生。  
《重返文学的正典时代》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经典值得一读再读,但你真正读懂了吗?穿越到文学的万神殿时代,为你带回10位不得不读的文学巨匠,一起重读经典名著,重新认知自我。  
《谁在书写我们的时代》  
▲点击发现更多优惠  
10位活跃于中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带你了解10位当代文学巨匠,看他们如何用一个个身边的故事,描述我们共同生活的21世界和那些未被意识到的人性美丑。  
(点击标题可直接购买)  
当然,由于好课实在太多,无法一次性全部介绍完。如果你对其他口碑课程感兴趣,欢迎中读周年庆主会场挑选。  
中读周年庆还为大家准备了更多福利:新人福利、回馈金、   会员半价、课程5折   、无门槛优惠券、充值好礼  
▼了解更多福利,可点击下图,  
进入周年庆微信会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博物馆背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