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最美的时光谁才是男主角自由梦男主有妻子吗

注释和标注:《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

认识到这一点后,出于嫉妒,我就开始四处散布“知识智慧无关论”。我的观点是这样的:知识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却是洞察力。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太太可能看问题很深刻,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可能分析问题狗屁不通。我甚至发明了一个更邪恶的“知识智慧负相关论”,在目睹一些知识渊博但逻辑比较混乱的人之后,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认为:渊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讲逻辑就可以赢得一场辩论,因为他们可以不断地通过例证来论证其观点。而大多数不那么渊博的人,都因为无法举出相反的例子而哑口无言,以至于渊博的人的逻辑能力得不到磨炼,但事实上,例证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学论证方法。

而我觉得,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是否能凑在一起说别人坏话。

跟她在一起,我越来越惭愧。生活对于她,光明、灿烂,好比一件量身定做的小旗袍,穿得到处服服帖帖,穿在我身上,却是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屁股,真是糟蹋了好布料。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Night》有这样一句台词,查尔斯让我想起这句台词。别人的人生是在不断做加法,他却在做减法。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查尔斯拒绝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国人”,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一层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小说里的那个“我”问他:“难道你不爱你的孩子们吗?”他说:“我对他们没有特殊感情。”;“我”再问他:“难道你连爱情都不需要吗?”他说:“爱情只会干扰我画画。”别人也许会同情他的穷困潦倒,他拿起画笔时,却觉得自己是一个君王。

也许“疯子”并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词汇,政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那些在另一个层次实现均衡的人。 均衡,我喜欢这个词,它表明一切上升或者坠落或者旋转或者破碎都有一个优雅的终点。

我有一个奇怪的理论,就是相信所有的疯子,都是因为尴尬而疯的。他们不能承受自己说过的蠢话、做过的蠢事、交过的蠢朋友,羞愧难当,所以一疯了之。出于从记忆中解放自己的美好愿望,他们乘坐着秘密飞船,飞到了另一个均衡里。 当然也许这不是什么理论,表达的仅仅是我对自己前景的恐惧。也或者,在我看来,羞愧比愤怒、比悲哀、比伤心、比颓废更本质地反映人的处境,因此更具有杀伤力。

嘴上说不出什么,心里还在嘟囔,想着什么样的生活自然。突然,想到了斯蒂夫。孤独,微渺,疯狂,无所事事,不被需要。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人一辈子的奋斗,不就是为了挣脱这丧心病狂的自然。

这件事情引发我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兰德后来承认,她是把Howard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来塑造的,他的完美不在于其外形品德——小说里Howard并不英俊,性情可以说是冷若冰霜。他的完美在于:在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他本可以不被学校开除,如果他……;他本可以不去做采石场工人,如果他……;他本可以拿到巨额订单,如果他……;他本可以不被起诉,如果他……;在校长、同行、客户、评论界、资本家、法庭面前,每次他都选择了自己。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兰德说:道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兰德后来承认,她是把Howard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来塑造的,他的完美不在于其外形品德——小说里Howard并不英俊,性情可以说是冷若冰霜。他的完美在于:在每一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他本可以不被学校开除,如果他……;他本可以不去做采石场工人,如果他……;他本可以拿到巨额订单,如果他……;他本可以不被起诉,如果他……;在校长、同行、客户、评论界、资本家、法庭面前,每次他都选择了自己。在兰德的观念里,成功与功成名就没有什么关系,成功就是一个人捍卫自己的完整性。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兰德说:道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任何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Howard让我想起电影《立春》里的王彩玲。这样两个貌似完全无关的人,是精神上的表亲。王彩玲,一个当代中国县城里的音乐老师,像Howard笃信自己的建筑才华那样笃信自己的演唱才华。她本可以像其他县城妇女那样结婚生子过“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生活的,但是不,她每天坐在自己的小破屋子里演唱意大利歌剧。王彩玲和Howard的结局却迥然不同:Howard最后建成了摩天大楼,而王彩玲却只能在那个小县城里无声无息地老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彩玲这个角色比Howard更有意义:如果对个体意志的赞叹并不依赖于它是否引向“成功”,那么兰德分配给Howard的最后成功命运就是个多余的情节。不但多余,甚至是误导性的,它给人造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错觉:不,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本该没有那么重要的;“有心”的价值是不能用负与不负来衡量的。

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兰德在经济学家当中比在文学界更有影响力——事实上大多文学评论家对兰德恨之入骨,其作品之所以50年长盛不衰完全靠的是普通读者的“口碑”而已。著名经济学家米塞斯却曾在阅读兰德的作品后,热情洋溢地给她写信说:你的小说不仅仅是小说……它是对“道德食人”的无情揭露。左翼们对她的痛恨也因此情有可原了。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人的非理性、顽固、自私之地步,让我觉得匪夷所思。比大海更深不可测的,是天空。比天空更深不可测的,是人的心灵。

如果要给美好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一口气删了10多个人。边删边想,D,D在干什么呢?这个我都想不起来的D,此刻在干什么呢?还有J、R、G……这些若有似无的人,在哪里汗流浃背地生活呢?认识更多的人,忘记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遗忘,吹出更多的肥皂泡,然后看到更多肥皂泡的破裂。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以后我经常在走廊里碰见他,他还是那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我很想劝劝他,让他面对现实:哥们,其实我想对你笑,并不是想向你推销牙膏、电饭煲什么的,只是我们一不小心住到了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之间的这个微笑,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既然是迟早要发生的事,那就长痛不如短痛,早点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就是牙一咬,心一横,笑一个嘛,有那么费劲吗。

就算我是厌烦这一切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凡是令你烦躁的,其实帮助你防止抑郁。当然抑郁和烦躁谁比谁更可恶,好比自杀与他杀谁比谁更可怕,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昨天去了。看了之后,很不喜欢,不喜欢的原因,就是因为太煽情了。从头到尾.每一个细节里,感觉他都在摇晃着观众的胳膊说:这些女工,多么可怜啊,真可怜啊,太可怜了……反而给人一种压迫感。让我想起以前在人大天桥上,几个要饭的小女孩冲过来,抱住我的腿大喊大叫。我可能本来想给钱的,经那么一抱一缠,反而失去了同情心。

煽情这个东西,正如其他很多东西,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煽情过度正如化妆过度,便是好看的一张脸,也因为过于自我强调而形成压迫感。这一点,N万个网民签名让朱军下台,就是一个证明。另一个证明,就是至今很多人想起倪萍,还会有一种莫名的想哭而哭不出来的生理反应,可见当年她那闪烁着盈盈泪光的眼睛,给全国人民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创伤。

其实聪明一点的电影,早就不煽情了。事实上,反煽情才是现在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反煽情的方式上,又有两个套路。一个是无厘头套路,看谁假正经,就跑过去撞它一下,看它摔得四脚朝天,然后逃之夭夭,像胡戈同学那样。另一个就是冷煽情法,比如那些艺术电影,人人都绷着一张苦大仇深的脸,半天不吱一声。该哭了是吧,我偏不哭。该笑了是吧,我也偏不笑。我不哭不笑不吵不闹,我让你们这些批评家一个批评的把柄都抓不到。

说诗歌是文字游戏,没有贬低它的意思。恰恰相反,做游戏,就像是制造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世界各地大约都有文以载道的美好追求,尤其是中国。但是诗歌在各种文体中,可能是“道”的成分最少的。它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通过词语的衔接与错位,把文字变成魔术,而魔术是会给人带来惊喜的。就算是写诗机器写出来的诗(本质上还是人写出来的,因为套用了一些已有诗歌的格式)。比如“请张三吃月亮”这样的诗句,还是会给人带来惊喜。就是说,相对而言,在各种文体中,诗歌最形式主义,最接近音乐,最少依赖“内容”、“情节”、“意义”、“道德”的力量——我们知道,“意义”、“道德’’这些东西,总是被某个集体绑架,也就是很容易变成政治。

本来,赵丽华写完全没有修辞的诗歌,作为一种诗歌试验,无可厚非。大家对她群起而攻之实在是吃饱了撑的,不喜欢不读呗,也没人逼你。但同样可气的是捍卫丽华体的人,非要说你们欣赏不了这种诗歌,是因为你们太蠢。这就有点耍赖的感觉了,你明明端了一个空盘子出来,还要别人做吃得“津津有味”状,如果不做津津有味状,就说你味觉有问题。据说,诗人的空洞,是一种有哲学功底的空洞,一种有深度的空洞,不同于普通网民的空洞,需要普通网民自备干粮、长途跋涉去探索。

其实学院派也好,民间派也好,作为诗人,大家都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搞什么派系斗争,不如大家一起回到文字本身。至于群众接不接受,网民接不接受,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我想象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能够通过文字的奥妙,与世界达成和解。不一定是那种“被接受”的和解,而是那种“接受不被接受”的和解。

据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了,而我对村里谁跟谁又打架了,谁家玉米种得最好,谁家失火了一无所知,能不焦虑吗?

学习总归是一件好事吧,我想。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强迫症了呢,人人都赶着去看急诊。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随时随地可能被甩掉,所以每天处心积虑地往脸上涂日霜夜霜眼霜防晒霜,一直涂到脸上所有毛孔都被堵塞为止。

我对猪头肉之流的爱好,除了使我小小地丢过几次人以外,对我的人生还是颇有进益的。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觉得,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比如说,我虽然是“做学问的”,但是我对术语缺乏迷信,不至于听到一个“政权内卷化”就荷尔蒙分泌加速。又比如说,谁要跟我吹他开的车多高级,我可以气定神闲地伸出脚来,说我脚上的鞋子才花了18块5。又比如说,刚从第五大道的名品店出来,走在破破烂烂的中国城,我还是会从那拥挤破烂中体会出一种古怪的魅力。这些,我以为,或多或少都和我对猪头肉的爱好有种隐秘的联系。

我喜欢话剧剧场的那种小,那种演员和观众能够听到彼此呼吸的紧凑、温暖和一点点压迫感,这和电影院是多么不同啊。电影院那么大,人心涣散,还隔着一个银幕,演员和观众之间貌合神离。我还喜欢话剧没有花哨的特技,没有复杂的镜头切换,没有所有那些平庸的导演可以隐藏其平庸、优秀的导演不能突出其优秀的杂质。

如果我不喜欢某个工作,可能是那个工作的错。可是如果我不喜欢所有的工作,那是不是我的错呢?当然我可以从批判现代分工体系对人的“异化”这个角度为自己辩护,也就是说,为了给自己的乖戾一个动听的名目,不惜佯装成新马克思主义者。啊不,因为那又是一份工作。

为了论证工作的必要性,一个朋友说,Every living is obliged to earn his living. 每一个活着的事物都有义务去养活自己。这说法多么正确,但是对于我,对于那些热爱趴在草原上晒太阳的狮子,对于那些已经两个月没有吃上任何东西的企鹅,又是多么的无情。

上大学以后住宿舍,听电视都不可能了。我的电视时代就这样中断了,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一断就是八年。期间电视上再发生了些什么,我也不大清楚,只是每年寒暑假回去,隐约看到刘蓓、张国立、徐帆等人不停地在电视上晃。噢,对了,还有“小燕子”风暴。一群疯疯癫癫的男男女女穿着古装在电视上或发嗲或咆哮,对于当时已经暗暗自诩文化精英的我,真是风乍起,吹皱一身鸡皮疙瘩。要是不小心看到武打剧里一个高人一掌把一座大山给劈了个窟窿,我就接近崩溃了。什么呀,不就是个“武林至尊”地位吗,这么多年了,这么多电视剧了,这么多演员了,还没分出高下啊。别打了,都热兵器时代了,各个门派提高一下研发经费好不好。再说这些长衣飘飘的美男美女整天在山水田野——也就是江湖上——马不停蹄地奔跑,到处搞串联,不用上班啊,不用交税啊,福利国家啊。

我之所以喜爱情景喜剧和脱口秀,是因为其中的对话特别聪明,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地聪明,那小机智小幽默,那线路,那速度,那弧旋,那扣杀,比乒乓球冠军决赛还好看。前一段有朋友给我发周立波的单口相声视频,说是特别好玩,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了。我看了之后,就觉得中国人真可怜,这不让说,那不让讲,一会儿有关部门很生气,一会儿广大群众很受伤,那么一点蹑手蹑脚的小玩笑,大家就迫不及待奔走相告了。

大约这是上帝的又一个信号:你不需要回忆,这个城市已经溶进你的血液里。如果纽约客的真正含义是地界公民,那么,在来到纽约之前我很可能已经是个纽约客,离开纽约之后,仍然会是。

以前在某论坛文学版写东西的时候,经常有些写手写了几截开头然后不了了之,遭到读者群众的痛骂。其实读者不明白,写一个小说就像经营一场婚姻,开始是靠爱情,后来是靠毅力。有些人不堪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于是趁早离了婚。

当然这也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开头:王小雨热爱编造故事的开头。她的计算机里,堆满了故事的开头。她也不催自己去写完它们,事实上她根本没想过去写完它们,就那么搁着,有时候想起来就去添一节,有时候干脆又另起一个开头。这些开头,就像无数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在她的脑子里乱滚,滚到角落里,慢慢地腐烂。葛明说你怎么这样啊,光下蛋不孵小鸡啊。王小雨说要孵小鸡干嘛,你知道吗,美好的秘诀就是速朽。

有一天半夜睡不着,想不出还有什么自娱自乐的方式,就起来去坐地铁。1路上车,42街倒Q,一直坐到了头。那个晚上,我发现,每一个车站个性都是多么不同啊,有的明亮,有的昏暗,有的苍老,有的鲜艳,有的倦怠,有的振奋。白天,人多的时候,都被人群匆忙的脚步声给掩盖了,晚上人烟稀少的时候,所有这些车站,都活了过来,像一群姿态各异的风尘女手,路边站成一排,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半夜四点,终于坐到了终点站Coney Island。车站很大,空旷,安静,几个流浪汉趴在长椅上睡着了,但是我异常清醒。惨白的日光灯下,我听见自己脚步声的回音,看见银色的火车趴在轨道上闪闪发光。那一刻觉得自己,这个精神紊乱半夜四点出门坐地铁的女人,和这个世界亲如兄妹,达成了某种和解。

我想起我生活中也有很多“薄荷时刻”。开会的时候突然想尖叫。走在街上突然想裸奔。深夜突然想给某人打电话说不如你借我一个精子生个孩子吧。突然想伪造自己的死亡然后跑到某个新小镇去隐名埋姓做一个售货员。切菜的时候突然想切掉自己的一个手指头。还有此刻,突然想抢劫一个老太太的猫。

毛姆不一样,他隐藏在故事的深处,满足于一个不动声色的叙述者的角色,决不让自己的声调、语气去抢故事本身的风头。我想他可能本来就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小说家,仅仅是乐于分享一些“逸事”而已,他写作的目的,不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位置,而是他对面那个喝茶的朋友的一声叹息。

今天忍不住去Google了一下毛姆,发现他从小是孤儿、个子矮小、双性恋、口吃……一个男人的细腻必须通过这些得到解释吗?敏感就不能够是一种健康的力量?这些陈腐的逻辑真叫人扫兴,仿佛一切艺术上的想象力,表达的最终都是对自我的厌恶。

两个小时后,我穿上了我的新宠,一条黑白花连衣裙,美不胜收地走在了大街上。对,我这是要去图书馆,穿成这样去研究中国革命史,去研究延安整风,去研究大跃进和文革的关系,去思考群众动员的机制。过于隆重?我还觉得这个充满了规则和潜规则的世界过于啰嗦了呢。

一个令人奇怪的事实是,为什么关于每一场恋爱,我们所能牢牢记住的,往往只是开头和结尾而已。或者,如果关于这个人你能记住的只是开头与结尾,那么你们从来就不曾真正恋爱过?

说得多了,自己也就信了。一旦自己都信了,就开始行色匆匆,一付“谁也别理我,忙着呢”的架势。瞧,他们在忙着谈生意,写材料,评职称,种粮食,倒卖国有资产,打伊拉克,而我,我忙着“赶论文”。听听,“赶”论文。就是靠着这点虚张声势的忙碌,我获得了一种滥竽充数的成人感。

我默默焦虑着,自作多情地为每个人伤感。每个人的心里,有多么长的一个清单,这些清单里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在时间的阁楼上腐烂。为什么勇气的问题总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这好像也的确是最诚实的答案。当关于人生所有的幻觉破灭时,让小孩出场。总还有小孩可以出场。谢谢小孩允许我们让他们出场。这听上去令人绝望,但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么,如果一个人有勇气但是没有梦想呢?如果“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从来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仅仅是因为他内心缺乏使命,或者缺乏实现这种使命的才华呢?就是说——我知道这听上去很残忍——如果并不是每一个躯壳里都有一个叫做灵魂的东西呢?

但问题是你不是猴子,所以你得理解那根绳子上所飘荡的意义。想到这一点,我就更觉得买一些“品牌”送人,是一件事关重大的事情。因为我送给人家的,不仅仅是东西,而且是“意义”。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讲,一条地摊上买的围巾,和一条Calvin Klein的围巾,没啥大区别,但是从“意义”的角度讲,给Calvin Klein付钱那一刹那感到的心痛,象征着我对你的重视,也就是你对我的意义。

最后结账的时候,售货小姐笑嘻嘻地说:You've got a lot of stuff today. 我真想纠正她,不是一大堆东西,是一大堆意义。我要把这堆意义装进箱子,坐上飞机,带回家,然后打开,一件一件拿出来,一件一件送到人家的手心,听人家的赞叹,那个时候,我会想,所有这些无聊的牌子,无聊得多么有意义。

精兵简政倒在其次,关键是东西一多,好的就淹没在坏的里面,不能出头,就像三宫六院把美女全给淹没了一样。每次搬家收东西,总会感慨:呀,我还有这件衣服,怎么好久没穿了呢?出于对物质、对生产这些物质的工人农民的尊重,我要改造自己的占有欲。

拿美国所谓搞“中国研究”的学者来说,无非就是几道“工序”。第一,到中国某市或某县或某乡去收集一点在中国是个人就知道,却能引起美国学术圈子啧啧称奇的“经验材料”。比如中国现在有很多土地纠纷,退休工厂闹示威,官员很腐败,农民闹上访,乡镇企业不行了……第二,把这些材料整理整理、字码齐,行分对,历史弄一章,现状弄两章,前景弄一章;第三,加点“理论”的“佐料”,“与那谁谁谁说的……不同,这些材料说明了……”反正文科的理论没有定论,大家转着圈说原话就是了,前年A说社会信任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去年B说社会信任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用处,今年C又说社会信任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后年D又说社会信任对经济发展没有什么用处……有用……没用……有用……几百个人就靠这个吃饭了。如果是搞比较文学之类的,这个工序上又必须弄些故弄玄虚的词汇。譬如“此在”、“现代性”、“逻格斯中心主义”之类,等等。第四,弄出一个常识性的、跟我外婆认知水平相当的、甚至有时候还不如我外婆认知水平的结论,然后拿着这个结论到处开会,发论文,出书,评职称,当专家。

在我眼里,美国的所谓中国研究基本就是一系列的深度新闻报道——在信息封锁的年代还有其特殊意义,但在信息逐渐放开之后,其功能几乎可以被新闻报道替代。在某种意义上还不如新闻报道:新闻报道还要求语言简洁明了,要求有时效性和“新鲜感”,而且一个记者还不能指望靠几次采访吃五年饭。而学者,简直可以说是将“无趣”当作了自己的使命——他们致力于寻求全世界最无趣的方式去表述一个观点,在这方面也的确越来越炉火纯青。也许他们不能讲出比新闻报道更新鲜的东西,但他们显然找到了证明自己智力的最有效方式:给简单的东西带上术语的墨镜使其显得扑朔迷离。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些蹲监狱蹲得年数太长的人,到最后,宁愿选择继续蹲监狱也不愿出狱,因力他们已经不知道离开监狱如何生活了。我是不是也被体制化到这个程度了呢?偶尔畅想“飞越流水线”,但是又恐惧“流水线”之外的万丈深渊。说是“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还说“海阔任鱼呛,天高任鸟摔”呢。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真正的绝望跟痛苦、悲伤没有什么关系。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你还可以学习观察微小事物的变化,天气、季节、超市里的蔬菜价格、街上漂亮的小孩,你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它值得探究的秘密,只要你真正——我是说真正——打量它。

York之后的感想和自我告诫。不要让绝望成为自恋的一种形式,尤其不要举着你的绝望,就像一个小孩子举着一根受伤的指头那样到处说;看,我的手流血了!我的手流血了!

说园丁和花园,当然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的说法是,在一个婚姻或者恋爱关系中,总有一个是虐待狂,而另一个是受虐狂。

完全平等、相敬如宾的,大约也有。但是据我观察,很少。当然极端的SM也不多。大多的情况,就是连续谱中间那段里面温和的受虐与施虐。很多时候,甚至不是两个人由于历史的惯性形成了这种“权力格局”,所以不得不默默承受。而是,受虐与施虐的痛感——或者说快感——本身,成了爱情的防腐剂。说白了,不是因为爱而去忍受痛,而是通过痛才能感到爱。

这事让我觉得,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把模糊的东西,转化为清晰。把迟钝的东西,转化为尖锐。就是通过被伤害,爱的感觉变得清晰而尖锐,正如就是通过生病,我们突然感受到我们的身体的存在。

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

Big跟别人介绍Carrie说:“这是我女朋友”,把Carrie感动坏了——那时候,他们已经约会很久了,也就是在一起上床很久了,但是Big始终没有用过“女朋友”这个词来形容Carrie,而一旦一个男人不再用“约的人”而用“女朋友”来指称一个女人,这时候她的地位才算升级了,交椅才算坐稳了。约会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承认。两个人肉体关系的发展,可以像电饭煲做饭那么快,而两个人感情的发展,往往像砂锅煲汤那样慢,怎么办?约会呗。

这件事情,仔细想来,其实挺叫人沮丧。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人类承认了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承认了这双重无能的人们,转过身去投入到走马观花的约会生活中去。ABCDEFG——一个一个地出现,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毕竟,上一次床,只需要一点荷尔蒙,而要爱一个人,要有激情,恒心,意志,力气这些罗里巴嗦的东西,而人类永远是避重就轻的那么一种动物。

这件事情,仔细想来,其实挺叫人沮丧。约会文化的风靡,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人类承认了自己的双重无能:在抵制欲望面前的无能;在培养感情方面的无能。承认了这双重无能的人们,转过身去投入到走马观花的约会生活中去。ABCDEFG——一个一个地出现,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消失。毕竟,上一次床,只需要一点荷尔蒙,而要爱一个人,要有激情,恒心,意志,力气这些罗里巴嗦的东西,而人类永远是避重就轻的那么一种动物。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在抵制欲望和培养感情方面比西方人更能干,所以才能越过约会,大步流星地步入爱情的圣殿。事实上,“找对象文化”,只不过是对人的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发展不成比例这个客观现实的不承认而已。明明肉体欲望和精神依恋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非要做“同步发展”状,结果就是,既然上床了,那就结婚吧,既然结婚了,那就凑合吧,既然家里凑合了,那就在外面嫖妓或者找外遇吧。

当然,我的悲观也许纯属自己的反社会、反人类倾向。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说,约会文化中的人们非常享受那种昙花一现的快乐,而找对象文化中的人们非常享受那种细水长流的快乐。轻盈的或者沉重的,都是快乐。

我有一个毫无根据的理论,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一个人感情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你把它给零敲碎打地用完了,等到需要大额支出的时候,你的账号就已经空了。所以约会文化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挥霍性。现代人冲向dating市场,就像一个饥饿的人冲向一次自助餐,他东一勺子,西一筷子,每一个菜都是浅尝辄止,但每一个菜都没有留下回味的余地。

吃着红薯粥、蓬头垢面地坐在沙发上,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可能都穿不上婚纱了,就是穿上,也未必有这样甜蜜的笑,就是有这样的笑,也已经太晚了。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5岁时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时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有青春不能。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帽。骑车在大街上大声唱走调的歌,冬天的雪夜里“嘎吱嘎吱”踩着雪地去突袭一个人,紧皱着眉头读萨特的书并在上面划满严肃的道道,走在商场里悄悄拆一包东西吃然后再悄悄地放回去。

我想我就是现在遇上一个心爱的男人又怎样呢?一个没有和我一同愚蠢过的男人,有什么意思呢,而我们就是从现在开始愚蠢,也已经太晚了。

爱情饥渴症最大的临床表现,就是迫不及待地将随便什么落人手中的“食物”都飞速地塞到自己的车筐里去,并且不管那个食物多难吃都坚信它就是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并且不管它的价格如何,都一定要把它买回家去。

所以说,当你推着购物车在爱情的超市里穿行的时候,再饥肠辘辘,也要有耐心。耐心是一种美德,其基本的道理就是,你的饥饿,不应该是让一个霉包子糟蹋你胃口的理由,也不能是浪费一个好包子的理由。很多时候,冲动里面有一种快感,而另一些时候,远离则是一种操守。

我想象那种惊恐:一个人曾被反复告知自己是未来的主人翁,然后有一天,不知道哪一天,突然,他必须开始学习接受自己的失败,必须开始接受某些,很多,那么多,太多,几乎所有美好事物与自己的无关性。他眼睁睁地看着一块棒棒糖举到眼前,然后又晃了过去,他嘴里聚满了口水,然后他低下了头去。

不就是个心碎吗?有人在跳楼,有人在挨饿,有人得癌症,有人被砍死,还有人不幸生在了伊拉克,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就当上帝是一个小男孩,喜欢没事就切蚯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下了一场雨,屋檐下冒出无数的蚯蚓,而他手里正好有一把小刀而已。

不就是个婚姻嘛?婚姻有什么了不起的。马克思说了,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而婚姻本质上不过是爱情的私有制而已。

可我总是疑心,有多少人的婚姻是乐趣在维系,又有多少人,仅仅因为惯性。他之所以结着婚,是因为他已经结了婚。他之所以结了婚,是因为别人都结婚。别人都结婚,是因为——你问“别人”去吧,我怎么知道。我恶毒地以为,大多数人结婚,其实仅仅是因为无所事事,于是决定用一种无聊取代另一种无聊。

结婚过五年,看彼此都跟看家具没区别了,还浪漫呢。所以最重要的,是把握花好月圆时的那一分诗意。趁着男人还没有完全变成混账的时候,把该浪漫的都给浪漫了,以后就是两个人为了苹果该不该削皮吃而打得头破血流时,还可以“回首”当年他递给你钻戒时眼里的柔情。记忆这个东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靠这点回忆,再往记忆里添点油加点醋,没准能多撑个20年呢。

性让女人的幽怨变得理直气壮。一个女人要求男人爱她的依据,不再是自己是不是可爱,而仅仅是他还跟她睡在一张床上。一个女人判断自己是不是爱一个男人的标准,也不再是自己是不是还关心他的感受,他的需要,而是自己还跟他睡在一张床上。当初因为性而复杂化的那些渴求,如今也因为性而变得机械,好像某个独裁政权,得不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但却禁止人民群众逃到邻国去避难。

爱情是一场肺结核,crush则是一场感冒。肺结核让人元气大伤,死里逃生,感冒则只是让你咳点嗽、打点喷嚏,但是它时不时就发作一次。

Crush和爱的区别就在于,那份幻想还来不及变成行动,它就已经烟消云散。它之所以没有转化成行动,也许是因为你很羞涩,不好意思表达,然后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这个人。也许是因为你们没有“发展”的机会,时间或者空间的距离,让那份心动慢慢因为缺氧而窒息。也许是因为等到对方走得更近,你看清他的全部,他身上那个亮点慢慢被他的其他缺点稀释,以至于那份感情还来不及升华,就已经腐朽了下去。

Crush是速朽的。它的残酷和优美,都在于此。当crush试图从一个火花变成一个种子,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时,种种“计较”开始出现:哎呀,其实他好像挺尖刻的……“事业”不怎么样……他还挺花心的……长得也不是那么好……然后“责任”啊、“道德”啊,“家庭”啊,世俗的一切噪音开始打着“爱情”的名义,潜入Crush,把它从一声口哨腐蚀成一个拖沓的肥皂剧。

我们卑微渺小的欲望,闪烁在她们灯红酒绿的都市。

总之整个小说中兔子先生一直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跑来跑去。如果说《兔子快跑》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道理的话,它就是: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兔子先生厌恶自己的平庸空洞,于是他不断制造爱的泡沫。他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蹦来蹦去,就像一个得了肺病的人在胃药和心脏病药之间换来换去一样。情人或妻子当然不可能拯救他,因为胃药是用来治胃病的,心脏病药是用来治心脏病的,而他得的是肺病。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

总之整个小说中兔子先生一直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跑来跑去。如果说《兔子快跑》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道理的话,它就是:一个人是多么容易把对自己的鄙视误解为对爱情的需要。兔子先生厌恶自己的平庸空洞,于是他不断制造爱的泡沫。他在妻子和情人之间蹦来蹦去,就像一个得了肺病的人在胃药和心脏病药之间换来换去一样。情人或妻子当然不可能拯救他,因为胃药是用来治胃病的,心脏病药是用来治心脏病的,而他得的是肺病。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可以遮蔽一个人存在的虚空,爱情的渺小之处在于它只能遮蔽这个虚空而已。对于解决自我的渺小感,爱情只是伪币。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我是男人就好了。原因是,拿我认识的男人和女人比,男人总是更能用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恋爱,而女人,总是在用一种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同归于尽、爱得伟大死得光荣等一切能让你联想到“血雨腥风”的态度恋爱。悠然自得比之于血雨腥风,更健康,更美好。

居心多么险恶。如果这些女孩把她们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不得其所的痛苦统统给转化为创造性活动中的生产力,这该是生产力多么大的一次解放啊,这个世界又会冒出来多少女爱因斯坦、女托尔斯泰、女贝多芬、女比尔盖茨啊。

这个说法当然令人伤感。如果人生只是弹指一挥间,那青春是什么呢?能发生的已经发生,尚未发生的将永远不会发生。青春多么短暂,青春多么漫长。它是梦中的一个抚摸,你醒在它的温暖里,却不知其去向。据说张爱玲临死前知道自己不行了,她把自己收拾干净,还穿上了红旗袍,整整齐齐地躺在床上。也许因为她曾经拥有过“金色的永生”,才能死得如此安详。如此安详,合上书,真的觉得结局其实是个团圆。

这些道德极限场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危险面前我的努力几乎于事无补,但问题是:相比于事无补的努力并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我是否能够忍受自己在别人极端的痛苦面前无所作为?

当然我可以安慰自己说:只有当一个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软弱时,他才能真正学会谦卑与宽容。极度焦虑中,我想到了《追风筝的人》里面的一句话:没有良知的人从不承受痛苦。就是说,如果我为此感到痛苦,那一定是因为我良知未泯。如果我甚至为还没有犯下但可能犯下的罪行而感到痛苦,那我肯定非常有良知。走投无路之下,我就是这样,悄悄把对自己的蔑视,转化成了对自己的赞美。

重估并不一定意味着否定,重估意味着审视和追问、意味着从传统、从权威、从成见、从经典、从集体、从他人那里收复自己的头脑,对每一个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为什么”。正是所有这些人当时所问的“为什么”,让20世纪初的中国成为一个向各种可能性开放的中国。回顾当时的中国,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复古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可以说百家争鸣。辜鸿铭拖着辫子去北大讲课,丁玲跟胡也频好上了,就跑去跟他大大方方地同居。

“我太爱你了,我不会真的跟你闹翻”,似乎道出了人世间喜剧和悲剧分叉的那个秘密。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出于爱,其实还是不够爱。另一些时候,你忙着轰轰烈烈地爱人类,却忘记了爱身边一个一个的人。

They just give up me to become us, 但,自暴自弃的最高表现形式并不是枯竭或者对枯竭的不加掩饰,而是通过投入集体的怀抱来升华这种枯竭,赞美这种枯竭,顶礼膜拜这种枯竭。这种升华充分体现在重庆人民沈阳球迷以及恒源祥广告腔的声音里。摆脱了智力想像力和勇气的负担,你就摆脱了自我,也就是,光荣地融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啦。

}

首先我是自问自答,我提问和回答都只是让大家知道这本书和作者花还没开,花姐,让大家感受来自日常生活的点点温馨有,以及一起吃狗粮。

我没有邀请任何人回答,笔在你们手里。


花姐生病了,停更很久了,起点上面新书成绩也不好。


花姐新书《我们只是妖怪》


新书一度100%好评,当然现在也不差,

只不过看的人没有上一本多。

1.其实,未来的阿夏才是最苦的那个吧

她来自未来,未来没有陆安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倒在了她成神的路上

或是因为没变异,像正常人一样老死了

或是因为保护她,没有能一起走到最后

所以,孤独萦绕着成神的阿夏——她想他了

却只能神魂附着在没有认识陆安的自己身上

而且,既然她成了神,可以掌控时间

那么,这一次的回溯是第一次吗?

总要走到失去陆安的未来……

然后再凭借自己的执念回溯时间吗?

一次,两次……万次,亿次……

会不会有一天,她也倦了,累了

毕竟,每次只是回溯历史

没有未来,就失去了可能性


作者新书已经出了,黎明之劫,来自未来的她,相遇于蓉城。


一直有事最近才把番外看完,许锦,许十安,秦潇,很好的结尾。然后微信读书的书评顺序乱了我理不清了(点赞多的,朋友评论,我点赞的等等导致)。。。我就不搬了。

作者大大的前一本,也很好看。


完本了,番外续到47。。。


本书即将完结(正文346章),目前番外8(355章续8)


以下均摘自微信读书书评,昵称多变且无法复制故不能附上昵称:

  1. 很温馨的一本书,琐碎的日常和细枝末节的描写之中更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看这书的时候我突然有了个想法,如果这个题材给十年前的江南写他会写成什么样呢,我觉得大概率会让先许清开玩笑一样带着姜禾约定一个标志性的地方,说如果哪一天她回到唐朝,就在这里刻字,以此来埋下伏笔,然后在姜禾和许清在认清自己对对方的感情,但又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让姜禾突然因为某些原因回到唐朝,许清到处找姜禾却怎么也找不到,直到很多年后许清成家立业,一家三口在吃饭的时候突然看到当年约定的地方出土了一块刻着简体字的石碑,上面写满了姜禾对许清的思念。
  2. 捡到宝了,这书不错,适合慢读。虽然女主是穿越的,但不像其他类似文一样波澜壮阔,平平淡淡的日常,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很好,不自觉嘴角上扬。希望作者不要加一些虐心情节,平平常常的温馨在这个社会里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
  3. 大爱作者的书文笔清新 在生活琐事中写出甜甜的爱情 这狗粮吃的满意 感觉作者也是一个幸福的可爱的女人

(本人说:作者是男的,我一开始也以为是女的,他自己后来说了)

4. 平平淡淡的节奏,温馨的日常,作者用朴实的笔触描写出了两个有趣的灵魂的碰撞。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当然,女主本身就是穿越者这件事例外),但是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描写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就好像在品尝过刺激的红油火锅后再来一碗清汤,没有丝毫的不适,反而回味无穷。

书中的角色并不多,但是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富二代王子,发小耗子,男主的父亲,甚至是男主小区的保安,作者用为数不多的言语将他们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

其中最好玩的莫过于男主了,跳脱的性格,幽默的挑逗,乐天的态度,不为生计奔波,可以放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兄弟,有梦想,有爱自己的父母,有看上去憨憨但是可爱到不行的女朋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好,这不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吗?而且男主在与女主沟通的点点滴滴中所展现的价值观、爱情观、世界观,或者说是对世界的看法真的很能给人启迪,经常看着看着就莫名微笑,然后沉思,最后豁然开朗。

文字就是传递价值观的载体,作者用自己独有的文笔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生活的方式,宛若一片桃花源,令人向往,思之求之。希望作者可以继续写下去,每天晚上打开手机看看许青和姜禾的日常,就是我在这喧闹都市的一种回归,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恶性竞争,岁月静好,伊人犹在。

5. 平淡而不乏味,很温馨,读起来给人很舒服的感觉,除了一开始的穿越,都是贴近生活的日常描写,很普通,也很不普通。反正我是吃狗粮吃的心满意足,“青禾”组合(我自己想当然的组合,你们别睬我),加油!(本人评)

有长一点的书评会继续更新。


6.真的挺喜欢许青和姜禾的这种感情。同时也想到了作者上本书结尾何老师想写的书,何老师已经追寻到了自己想要的,所以不再写追寻的故事,而是打算写一本守护的书。感觉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一个打算的描述吧。何老师是小心翼翼的追寻。而许青对姜禾则是一种守护,护着她一步步接触现代知识,守护她成长。中间有男女生理上的一些渴望,但是个人觉得这是现代社会中非常常见的。给一个正常男人都会有这方面冲动。许青一点点试探的前提是补上姜禾的信息差,感情和欲望的对比反而更能体现出许青的有原则,和对姜禾的守护与尊重。感情自然而有真实。不像有的日常文,写到后面纯粹为了甜而甜,腻的慌,男女主在一起之后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


7. 真的很好看,给人一种恬静安仁的感觉,可可爱爱的女孩子,有点“游手好闲”的男主,在这种许多人都在为生活焦虑的时代,这种安静温柔的感觉很吸引我。不过有时候想想也就是在书中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子的爱情吧?

说点不太好的话,女主穿越过来,没有家庭因素的羁绊。男主看起来是个小康之家,也没有太多养家糊口的负担,而且两个人都没有受到消费主义的太大影响,知足常乐,安贫乐道,不羡慕不追求那些现在很多人都有的欲望,一点一点的,相互扶持着为更美好的明天努力着,这种情形,我个人觉得比较稀有吧。

说了一些我觉得不能当做普适情况来看待的情节,再说说一些我们能效仿的吧。起码男女主每天不算早起吧,还是早睡的。(当然,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单身狗,要是我有npy说不定我也早睡呜呜呜)还有就是男主每天锻炼身体(虎痴拳哈哈哈)女主积极学习……

唉!希望自己能学习一下这种精神吧,或者憧憬一下自己能不能也遇到这样美好的爱情?(我在想peach)

最后,很少看到这种小说了,希望作者加油,努力更新,不要烂尾,也祝愿作者很其他读者早日遇到美好爱情(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有人已经脱单了吧?)。

楼中楼:我多么希望也这样无忧无虑无所牵挂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野心,不和别人去比房比车比成功比谁谁谁更出息,每天只安静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希望能遇到这样的女孩子,可爱不矫情善良不愚钝单纯不社会,简简单单清清白白过着慵懒但不失有趣的平凡日子。作者的文笔着实厉害值得赞赏,笔下男主女主非常生动鲜活,看此小说觉得很放松,感受来自小说这个虚拟世界的一份安宁。继续加油!!

8. 网文开始就告诉你肯定是不合理的,剧情平淡但是很多人物都有他的特点,看就是用来放松的,吸引看下去的就是每天发生的琐碎事情和姜禾的成长。男主的性格老咸鱼了,很现实。不错的小说,能追的小说真的不多了。

楼中楼:衣食住行都不缺还有十多万应急存款父母健在喜乐安康还不需要赡养。身边有个漂亮性格憨憨不张扬精打细算没啥要求又没娘家。这种日子对于绝大部分青年来说就是神仙日子,谁人不羡!


9. 新的章节画龙点睛了,也是高潮。

这本书来带来阳光、温情,很真实,很深切的那种。

作者洞察人性,作品也具有这些年很难得的高水平。

10. 本书非常的温馨,脱离了那种你争我抢的网文故事格局。书中没有坏人,有的只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共同演绎这个美好的故事。在书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体会到逐渐的成长和感情的逐渐升温。虽然是一只单身汪,但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的氛围了,总希望许青和小禾苗的故事能够不断下去。

目前看到304章开头。固然还在连载,但我希望能够放到一段时间后再来看,再重头体会一遍这段美好的故事。

11. 不疾不徐,一切都刚刚好。爱的真切,活的自然,平平凡凡,又简简单单,像午后的阳光,不刺眼,却温暖!特别好看,特别治愈的一本书,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被拍成电视剧!

12. 太好看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豁达的心态和诙谐的手笔书写,轻松的猝不及防的就能触动到我的笑点,让我想到并理解 已经上清华大学的儿子以前一个人自处时(看动漫或看书)咔咔咔咔的笑个不停的感觉。感觉挺好的。好开心,谢谢作者!

13.短短十来天,就看完了许青和姜禾的一生。

唐朝女侠的现代之旅,却没有想像中的波澜壮阔,离奇跌宕,一切只是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日常。

吃饭,打机,省钱,赚钱,花钱,睡觉,学习,生儿育女,打打闹闹……然而在作者生花妙笔下,烟火气中尽透着有趣、浪漫。

作者对各种旧梗、时事梗和黄腔都信手拈来。看这书确实和很让人放松开心。

也教人艳羡。这是何等幸福完美的人生。神仙生活不过如此。

14.五星好评!五星推荐!很特别的一部穿越文!特别在哪里呢?不同于大多数从现代飞到远古时代,而是相反方向的飞跃,从古到今的穿越文,不过还是女主穿越文,(至今为止我好像还没有看过男主穿越文的一部书)。也不似大多数穿越文那样,情节波澜壮阔,曲折离奇,故事人物非富即贵,钩心斗角。作者笔下的许青应该是八零末的人,到2010年左右大学毕业后,在他的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让他终身难忘的故事。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墨,主要描述一些日常的家庭情景喜剧,看着书让人觉得放松,有时还搞笑。书里面有好些网络用语和流行的事物,我还要百度一下才明白,对此我表示尴尬,这也是一种学习补充,虽然我是每天都上网阅读的人,但不表示很了解网络上流行的东西。

姜禾应该有身份证后,做她最擅长的事情才是正确打开,在这些年,武术馆越来越受欢迎,也符合姜禾的人物性格,后面的转变太突兀,开花店太水了太傻缺了。最后的结尾,那另外两个小学老师是谁?好奇怪?我没看懂,前面有说到吗?

有些秘密会悄然过期,只要掩过了初时的破绽,再无人能发现。

  连当事人偶尔都会怀疑,那究竟是梦还是现实。

  耳边似是响起一声少年的声音,姜禾转头四顾,少年的许青从时光里缓缓走出,捧了两杯金桔柠檬在手里,满脸傻笑。

  她轻撩耳侧碎发,眼睛微微眯起,顿了片刻,伸出右手揽住那个坚实而温暖的臂膀。

  “怎么了?”许青觉得奇怪。

  “不要脸,一杯奶茶就把你收买了。”

  姜禾没有如往常那般展示武力,挽着他的胳膊紧了紧,脸带笑意,眼角已有微皱,凭添几分成熟的韵味。此时此刻,只想让时光慢些走。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15.没有千回百转的曲折离奇,

只有简单平凡的家常琐事,

却出奇的好看,柔暖安逸!

16.话说这还是我看了十几年小说第一本平平淡淡的日常文,也是第一本看了这么多续集觉得可能还能写下去续集的。。。见惯了那些有明确主线,种田练功升级突破打boss等等,猛然间看到这样一本书,也不像其它都市文YY成分更多,它更像是诉说着普通而又不普通的两个人的生活片段,有点治愈到我,里面穿插的笑点,大小人生道理,我基本都能get到并且产生认同感。

很高兴在即将奔三的路上认识了许青和姜禾,以及他们身边的人^_^

17.没有穿越过来的中二系统,只有属于二人的夹杂着侠义的平淡生活,读的时候内心是放空的,是享受的,是带入的。加油,期待更好的作品

18.初次看这本书时,想着吐槽,但后面越来越沉迷,现在已经到了药石无医的地步了,可能这就是我苦求而不得生活吧。加油,祝愿大家都会拥有这样平淡却充实的生活

19.第一次点开书时的心态在看了一段时间之后被完全改变了。作者一定是个过得明明白白的人,里面的各种生活细节实在是让我学不过来。

20.平凡而又不平凡,简简单单的生活,简简单单的爱。持之以恒方为美,细心细致是为好。爱的理性,也感性。

21.从老婆请安分到我家老婆来自一千年前,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人,同样的温馨与感动。感触最深的是两本书都是同样,讲述了两个人年轻相遇,到年迈相守。平淡里面有温馨,有感动,也有逗比。同样的都一步步的看着主角慢慢年长,自己与身边的人生老病死,有头有尾。代入感很强,就像看着他们的一生走过,上本书临近这时候也是,心里十分不舍,不是舍不得故事完结,而是舍不得故事里角色一步步年长直到故去….

22.处于两个世界的人因为一次美丽的邂逅而走到了一起,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这便是缘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携手游于江湖,真好。文中没有一见钟情舔狗似的爱情,却有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从唐朝穿越而来不食人间烟火的姜女侠,到成为彻彻底底的现代家庭主妇,甚至为了躲避属于婆婆的责任而学会了偷懒,生活中的琐碎没有打败二人的组合,反而成为家庭温馨的桥梁。

有句话说得好: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你,而是遇见你,才是我最好的时光。我想,许青是爱姜禾的,尽管开始的时候动机不纯,但是真正的爱情是看到对方的缺点,还依然爱她如初。

23.真的好喜欢这本书。

舍不得结束,却不得不说是到结束的时候了。书中许青、姜禾、许锦、十安、潇潇的生活还在继续,有时候会觉得他们就生活在身边。

想过怎么样的生活就尽力去过吧,任何时候都是最美好的时候。

24.不知不觉间这本书就完本了,这是我第一次看的一本可是说是小白文的书,我其实是很喜欢看那些搞笑文的,可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从一开始的雨天相遇再到最后的挽手相约,这让我看到了一个人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过程,可不嘛,人不就是毕业以后工作结婚生子然后工作到退休。

这本书我总觉得还没完,可以尝试写一下许青和姜禾的退休生活,哈哈哈哈。

25.平平淡淡,和《缥缈》一样,是我喜欢看的日常文类型。

羡慕这样从天而降的神仙爱情

也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一见钟情从来都是见色起意

26.我想看番外篇,是关于二娘的故事,不是在遥远的唐朝,我希望她能在一个机缘巧合或者契机之下也来到现在的时代,与姜禾重逢...感受生活,一个向往着美好与光明的人...必定会非常开心与高兴的吧!一定也非常温暖呢(我说的不是男主开后宫什么的!请不要故乱猜疑!

每一本神作都有他的理由,每一本神作都值得去看,就跟每一部经典电影一样

28.在该完结的时候结束,作者不注水,篇外也很好,大部分都市文以男女主结婚为正果,偏偏写到王子公主婚后生活,满足,就像吃完大餐整了个丰盛的果盘,香甜可口清爽解腻。

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美的时光谁才是男主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