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是哪个作家?

  今年是溫州籍台灣作家琦君誕辰100周年。日前,第二屆琦君散文獎頒獎暨海峽兩岸散文論壇“文學與鄉愁的當代表述”在琦君故裡浙江溫州甌海區舉行。活動由《十月》雜志和甌海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周曉楓的《離歌》、張煒的《鬆浦居隨筆》、李修文的《三過榆林》獲得第二屆“琦君散文獎作品獎”,台灣作家廖玉蕙的《像蝴蝶一樣款款飛走以后》獲得第二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

  琦君本名潘希珍,是浙江溫州甌海人,1949年去台灣,2006年在台灣辭世。琦君筆耕文壇50年,小說《桔子紅了》被改編為電視劇,並以創作懷鄉散文見長,被譽為“20世紀最富有中國風味的散文家”。

  本屆琦君散文獎獲獎作品周曉楓的《離歌》以悼亡文字處理時代典型人格和精神類別,提供了散文反抒情式寫作的典范。張煒的《鬆浦居隨筆》以大地、原野和勞作構成精神基調。種植者用生命與行動的熱力,為物欲浮華的時代,搭建了一座理想主義的葡萄園。李修文的《三過榆林》以自己三次經過陝北榆林為線索,書寫了一對以說唱為業的民間盲人師徒坎坷而傳奇的命運。作品包含源於作家心靈深處的大熱烈和大荒涼。廖玉蕙《像蝴蝶一樣款款飛走以后》觀察人間萬象之余,也回首蝴蝶般的青春回憶,讓往昔今時交相輝映,反芻新的人生況味,構成讓人感動的篇章。

  琦君寫了一輩子的鄉愁,充滿對故土的眷戀。鄉愁是文學重要的母題,來自海峽兩岸的作家學者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文學與鄉愁的話題。作家張煒表示,一個作家一輩子無論寫什麼題材,以什麼方式表達,很大可能都在抒發一種鄉愁。文學在回憶、對往事的懷念、追述中表達出思想情懷。離開了鄉愁的寫作比較淺薄,鄉愁幾乎代表了我文學作品中的所有內容。

  台灣作家郭楓認為,鄉愁有多個層面,有淡淡的民歌式的鄉愁,有像琦君那樣溫柔敦厚的鄉愁,也有國仇家恨式的鄉愁。

  作家周曉楓認為,一個人在跋山涉水之后折返才能認識到鄉愁的價值。

  台灣作家廖玉蕙認為,鄉愁不僅僅是土地問題,更是人情問題。你的親人、失去的東西、人情,才是故鄉最吸引你的地方,也是最讓人惆悵的地方。

  台灣作家吳鈞堯說,離開故鄉才有鄉愁,鄉愁不僅是空間意義上的,也是時間意義上的,告別一去不復返的時間也是一種鄉愁。

  在作家張銳鋒看來,鄉愁不僅是對地理上的故鄉的懷念,也是對精神故鄉的懷念。

  評論家何平認為,離鄉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離開,還有文化、語言、童年的離開。失去了才要尋找,才有鄉愁。不同時代的鄉愁有不一樣的表達。(楊 鷗)

(責編:饒竹青(實習生)、劉潔妍)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琦君的资料 文档大全 > :[台湾女作家琦君]琦君简介(教师随笔) [台湾女作家琦君]琦君简介(教师随笔) 琦君(),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土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人物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看琦君的文章就犹如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憧憬,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一致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四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弥漫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遇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却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却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悄悄地承受着非人的痛楚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好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大量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那么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挚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劳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美。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土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 1966年头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地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观法。 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潜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 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加入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22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处境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接待,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头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土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特别真挚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土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沉重的憧憬,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正如《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往往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土,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不成能的,由于她的根扎在故土,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往往丢三落四,可是故土的景、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断的故土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它的真挚、沉重、执著和强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根本特征,“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促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却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土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究忍不住喊出:“故土,我们哪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

琦君(),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是琦君的侄子。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琦君写身边琐事的散文常富哲理,如《倒帐》,全家赖以生息补贴家用的一笔钱,被一位朋友倒掉了,怎么不难过呢?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由此“使我们懂得如何安贫守拙,更懂在贫与拙中,如何来享受无边的家庭乐趣”,“岂非‘得大于失’”?又如《财富和爱情》说明夫妻生活中,爱情和友情才是永恒的财富,给读者多少启迪!此外如《恩与爱》、《生与死》、《有我与无我》、《有甚闲愁可皱眉》等都是极富哲理与情趣的精品。有些身边琐事则写得富有人情味,如《课子记》,她嫌她先生对儿子太苛,“谁知轮到自己教他,竟比他爸更容易动火”,写做爸爸的辅导儿子功课时一下子叫“乖儿子”,一下子骂“笨东西”,声态笑貌,跃然纸上,像一幅家庭生活画,一出富有诗趣的小喜剧。通篇作品生气盎然、真实,真是使人神游而意会的好作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琦君烟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