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工作效率高甚至到了电视广播每周二上午都要停台是为什么?

以前周二停台到1997年结束,过去设备比较落后,且一般只有一套设备,所以规定每周二下午一点至六点为检修时间,因此电视台要停台,检修的主要设备都是发射塔和差转台。
电视台指的是通过无线电信号、卫星信号、有线网络或互联网播放电视节目的媒体机构。是制作电视节目并通过电视或网络播放的媒体机构。
}

  关心时局,热爱祖国,经历曾经艰苦岁月,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更感慨祖国发展的迅速与崛起。

  没有像更早的50 60年代的父辈那样经历过吃糠咽菜,忍饥挨饿,但是上世纪最后的20年时光,也就是70末,80后,90初这批人的青少年时代,也就是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属于起步阶段,当时基础物质贫乏,生活艰苦,我们这代人其实是感受时代飞速发展变化最直观显著的一代,同时也是现在中青年主体家庭人群,大多孩子都已经10岁左右。

  我能想到的跟我们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巨大变化有: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大学不再分配工作,大学扩招,高考考试试点与改革,毕业后外出奋斗,晚婚晚育严重,留守儿童出现,房贷压力,计划生育政策放松 二胎计划等。

  国家真正快速发展其实是在本世纪也就是2000年之后,因为这时候起,生活物资贫乏基本解决,教育资源有很大改善,城乡差距已逐渐缩小,群众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很多。

  在别的论坛看到一个网友发帖说:他爸说冬天早读要带蜡烛,他难以想象不以为然。 于是后面很多人跟帖描述当时的现状。我相信这位网友的父亲就是我辈中的一员,因为当时就是如此。能点蜡烛都算好的,前期更多的是用煤油灯,柴油灯,手电筒都不见得每家有。

  我儿时我父母常对我说:你知足吧,我们那会都没饭吃饿肚子,吃野菜,你们现在至少有饭吃,简直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我当时也不以为然,心想,吃饭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如今我也跟自己小孩开玩笑说:你知足吧,天天大鱼大肉还不吃饭吃零食,天天不用干活,小日子不要多滋润。我小时一年都吃不了几次肉,买的零食更是少的可怜,生病了才能吃个梨罐头啥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生活好是必然,但是珍惜当下永远都值得提倡,因为只有对比才知道差距。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对比曾经,更珍惜更知足,经历过艰苦,更懂得唯有奋斗,方有出路,才能强大,才有幸福。国家如此,家庭如此,个人亦如此。

  也欢迎 90后 00后提出疑问,或者对比感受参考。

楼主发言:378次 发图: | 添加到话题 |

  • 评论 :看楼主说的时间,我和楼主年龄相仿,但是我完全没有体会过楼主说的艰苦。楼主说的好像是我父母辈的事,比如的确良衬衫,比如很少吃肉。
  • 评论 :我回想小时候,完全没有哪里苦,和现在的孩子比,就是少了先进的电子设备和到处旅游。但是现在的孩子整天上学习班,还不如我小时候自由幸福。
  • 评论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我想吃鸡蛋,爸妈不肯,要卖了换钱给我们交学费。我拒绝吃晚饭,哭了好久,第二天妈妈给我蒸了一个鸡蛋,但是要已经没有胃口吃了
  • 评论 :我也有过,遇上吃不下的菜就不吃,然后哭闹,大人先是骂一顿,然后要是我不妥协,就打一顿有时候,然后我还不妥协,大人就没办法单独弄个鸡蛋给我下饭。

  那时候物质条件不充足,但回想起来,当时并未觉得是一种苦难,依然是快乐的童年。

  • 嗯 其实快乐跟物质的关系没有特别大,小时候有伙伴玩,有家人陪伴,我记得小时除了农忙,一年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流行的游戏和玩具,几乎全是自己制作的,大家很充实,贫富差距和生活水平和方式差异小,我印象很深是以前住大房子,住三四户人家,夏天忙完全部露天月光下纳凉过夜,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真的是。
  • 我觉得我们90后没有八零后快乐我羡慕八零后

  小的捡大的衣服穿还有学校大的课本给小的用不用每年都买新的学着做饭,河里捉虾,树上采果。

  每年期末都有学校退的几块钱学费(子弟学校)买各种粘死人的1分钱1块的小贩熬制的糖(不知为啥就喜欢粘牙的感觉)

  开学的大扫除,大操场的拔草,每年的运动会,包场的电影,文艺汇演,春游,植树节,野炊。。。

  • 那你跟我一表哥很像,是煤矿子弟小学。干活农村的干的特别多,尤其是南方我们经历的双抢,刻骨铭心的累啊那真是。野炊我们是自己搞,在学校的活动运动会,电影,元旦汇演,春游,植树节,还有其他劳动都差不多。春游一般是附近的自然景区,我们那是去摘映山红。步行20里大概,带馒头步行来回。
  • 我有70后的表哥表姐,也有90后的表弟表妹,但确实能感觉出代沟,跟年长几岁的表哥表姐很聊的来,大家无论是童年还是如今生活状况接近,思想三观也差异很小,跟90后的弟妹就共同语言相对少很多,这就跟时代必然一样。
  • 古早,严格讲,没有任何零食,肚子严重饿着。水体里有鱼,但不吃,河蚌,只喂鸭子。为什么不吃,为当时我们严重非常饥饿的肉体鸣不平。
  • 评论 :为什么不吃鱼啊? 我们小时候鱼 黄鳝 泥鳅 再就是螺丝这些吃的倒多,河蚌也有人吃过,但是我没吃过,怕腥。因为这些不用买,当时的生态好,我们村里又有溪流,耕田放水都有鱼流进来,稍微旱一点的季节,溪就50-100厘米深,我们就洒点晕鱼的药,直接拿小捞网甚至拿个脸盆都能抓不少。
  • 也吃过敲下来的冰糖,还有糖饼,就是麦芽糖做成饼状,放面粉里保存的,不会受潮,我们这也叫饴糖、烂蘸糖,做炒米糖的时候才拿出来,顺手敲一小块给我们小孩解馋,这个糖特别醇厚,吃了很容易饱,要含嘴巴里慢慢化软
  • 评论 :麦芽糖我们有做的,我有描述与,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我们那主要用来做冻米糖用。还有一种是米糖,(白色,面粉多,咬口里不如桂花糖那样收缩,比较厚实的感觉),我个人偏喜欢桂花糖。
  • 评论 :除去物质水平,当时那种生活状况是蛮惬意的。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小孩子都是撒欢全村玩。这个层面与现在相比是能弥补物质差距的,这也是诸如我年龄段的人感受当初幸福快乐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 评论 :我82年的,农活不会做,但以前很喜欢放假的时候,趁亲戚家打谷子的时候,在田里当游泳池一样游,大人在忙碌,我们在玩,开心的无与伦比,怀念80年代
  • 评论 :你游的那种不是常规水田吧,常规水田水深大概10厘米左右控制在,应该没法游泳啊。
  • 评论 :我老家那块,每年收水稻的时候特别容易死人,人又累又紧张,非常容易发生冲突,两口子拌嘴都有可能喝农药。
  • 评论 :确实,但是我们那还好,吵架频率确实高,嫌弃念叨做事慢之类的,不过喝农药的很少,但大部分家庭都会有人累倒,中暑然后吊完针或者打点葡萄糖水什么的又继续干活。高温酷热,劳动强度大,最忙的时候休息最多4-5个小时,而且饭菜都没怎么时间弄都是随便简单将就一口。
  • 看来你比我大几岁,,小时候的农村孩子都差不多。。。因为大人赚现金难,很多东西又要花现金买。。所以基本上日子都是过得扣扣搜搜的。学费,化肥,人情,,这三样是农民每年都要提前存才拿得出来的。。。所以那个年代,最不缺的就是下力气的人。。。今后估计就反转了,以后缺的是下力人
  •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舅舅是单位上班的,想买瓶茅台来喝。一看价格200多,犹豫了一阵还是拉着我走了。。差不多快相当于他一个月工资了
  • 以前的大人真是辛苦,很多时候尤其是夏天,经常是不管什么时候睁开眼睛,大人都是在做事,我爸那时还有一阵兼大队长,所以我母亲做的更多,后来我父亲去海南打工,家里活全是我母亲一人做,有一次干旱,通宵守水,然后凌晨3点回来给我做饭菜,等我起来发现饭菜已经好了,就自己吃了装玻璃罐去上学。
  • 我是70后,在我印象中,我们那儿的黄麻是一捆一捆泡在河水里,等皮泡发了再拖到岸边剥,这样就轻松多了。但是缺点是水污染了,河里的鱼都泡的浮在河面上奄奄一息,然后有人打捞上来吃,我们当地人叫黄麻鱼,很难吃。
  • 80人,我老家乡下的亲戚家里,还有我满月坐在盆里的照片,不过我自家没有了。
  • 评论 :那还不错,我再小的就没有。仅存这一张复印的。
  • 评论 :这个谣言我们那也有啊,你是湖北的吗?说打了就绝育的,哪哪学校都打针死了好多人
  • 评论 :我江西的,具体什么后果我不记得,反正是说的很严重,我们都吓的家都不敢回,直接往学校背后的农田里,油菜地,菜园躲。

  小时候虽然不是物质极大丰富,但是品质好啊!
  小时候吃过的猪肉,鸡鸭鱼,哪个不是比现在好吃!所以没啥诉苦的。

  • 评论 :我们北方有俩传统故事,一个是猫和狗耕(jing)地,一个是门墩墩和了吊吊的故事,都是怪力乱神类型的。
  • 评论 :我们那有端午节不会打赤脚,说是端午打了赤脚会被蜈蚣咬,还有什么立冬要吃鸡,立冬身子暖和整个冬天都不会生病,还有什么过年要听话不能捣蛋挨骂,过年挨骂了来年就会经常挨骂。还有什么读书不吃鸡爪,吃了鸡爪会把书抓烂,好一些这种说法吓唬小孩的反正,也不知道怎么传下来的。
  • 老鼠崽子不是粉粉的吗?还用过装注射液纸盒子养过蚕
  • 评论 :也可以那么说,不是特别粉,也不是纯白,白色偏多,透着皮肤温润血气,刚刚出生的小猪样。我第一次看见也很惊讶,以为老鼠崽跟小鸡那样出生带毛发结果一看发现像猪。养蚕我们用的是铁烟盒。
  • 评论 :挤油真是文明,我们这里的孩子,主要是男孩,那时候玩摞摞儿,一个孩子推搡输了被按趴在地上,第二个推搡中数了被按趴在第一个身上,第三个又被按在第二个身上,一个一个摞上去,看看最后能摞多高,后来就被老师给打散了。不过别的年级管的不严的,男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

  七零后,上的厂矿子弟学校,跟楼主比起来条件好很多,冬天厂区有锅炉房烧暖气给学校。印象很深就是那时上学和附近寨子的孩子擦肩而过,他们很多都要带竹编的炭炉上学,一边走一边甩。

  • 嗯,我们初中都没锅炉,南方压根没有的,都是带你说的这种外观不一的火笼,就是竹编里面放个瓷钵,放炭或谷糠少的取暖,我们教室窗户都是烂的,刮风下雨冬天特别冷,还不安全。当时大多的农村和厂矿及城市相比,整体水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 评论 :北方的当时班里烧炉子,上面可以烤地瓜吃
  • 一感冒就是索密痛、安乃近,还有同学吃出黄黄的四环素牙。跌打损伤就是红药水、紫药水,现在都不让用了。
  • 评论 :药名我记得不清楚,红紫药水见的多,青霉素比较常见,初次注射前要打试验针,吃药有种白色的小药丸,贼苦啊。还有一种黄黄的半个花生米大小的,光光亮的,有点甜。

  看得心酸。。。城乡差距很大

  • 嗯 城乡当时差距是有点大的,乡下的基本上只温饱,营养是普遍不足,风调雨顺时大多能自给自足,但是需要钱的方面就非常匮乏。城里小孩玩的我们都不会有的看都没看过,还有就是以前生产力都是人力为主,所以农活都是很累。
  • 评论 :嗯,小时候农活都是人工的,除了种麦子耕地和打麦,别的都是人工。虽然很苦很累,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我觉得少年时期其实应该多多干活,为的是锻炼各种处理事情的心态和能力。我年少时期的遗憾从来不是干活很辛苦,只是家庭,最后重申一遍,劳动真的很锻炼人,建议多多锻炼孩子
  • 评论 :这个虫子我认识,叫天牛吧?还有一种也叫天牛。比它还壮还凶呢!全身是黑的,小时候我们还抓屎壳郎玩。猪圈旁边的树上屎壳郎一窝一窝的。那个天牛比较凶,还咬人,小时候我还敢捉,现在看到了嗷一嗓子,快来救我啊!把它赶走啊!
  • 评论 :呵呵 差不多 我们那叫 铁牛,屎壳郎我们也抓,基本上树上的水里的,山里的能抓的我们都抓过。
  • 评论 :我小时候,哥哥的一玩伴钓鱼,鱼钩勾到耳朵上了,后来去医生那取的,至今对钓鱼都有心理阴影
  • 评论 :钓鱼的多少都钩过,不是钩自己就是钩别人嘿嘿,我抓鱼被各种水底的烂树杈,各种烂农药玻璃瓶碎片割过。拿刀自己砍木头做刀剑玩具手指头都被劈的快掉了一节,爬树弄鸟窝和知鸟掉下来摔的半死。

  楼主讨厌,想起了小时候,看的想哭

  • 。。。生于斯长于斯 故土难忘 童年难忘啊。。。我们不仅要追求自己的未来,前行的路上也应回望自己的过去,这才是我们的完整的人生啊。
  • 前几天送孩子上大学,再回忆自己当年上学,真的很有感触啊。

  我家也点过煤油灯,小地方经常停电,最记得89年夏天电视里放京华春梦,汪明荃演的,放到大结局的时候突然停电,全城的人都没看到结局,遗憾啊,那时又没有回放。90你的后就很少停电了

  • 没看过这个,看过京华烟云,还有什么星星知我心,戏说乾隆,还有美国黑奴题材的 根,还有日本的酱油家的女儿阿香,还有美国的海岸救卫队,二战题材的加里森敢死队,还有港台武侠和陈真那些。经常停电90年前,非常不稳定。那会我记得暑假CCTV1经常放革命电影,每天一部下午2点开始。
  • 评论 :京华烟云赵雅芝演的,也看过

  九零后和七零后差别还是很大的,没法放在一起比

  • 本意不是年代人群对比,是描述当时环境下不同阶段的生活状况。70末 80后 90初 三个年代既有间隔,尤其是80后上下都有衔接,有些生活状态可能这三个阶段的人共同有经历过。92 93以后出生 童年在97后的肯定不会有多大感触,因为后期生活整体好很多,我说的这些状况很少出现。

  楼主的这一段肯定不是九零后

  • 我有说明的,我80初,童年生活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阶段。
  • 我们酱油都是去打散装的,拿啤酒瓶装。
  • 评论 :散装也打过,瓶装的也买,有时候散装没货,盐也一样,称斤,半斤也可以,三两也行。还有火柴,5毛一扎好像是10盒,上半年南方经常回潮,火柴就难点,需要拿到太阳底下晒干有时候。

  想起小时候的夏天了。那时候没有空调,因为我家房子是两层的,二楼地板铺的是磁砖可以躺着睡。每天下午,妈妈就让我们先把地板拖干净,然后铺上凉席,左邻右舍的小朋友都来我家睡觉,走廊里十来个小孩子一起睡觉。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再也没有那样的时光了。

  • 小时候我们没楼房,是大房子带天井,地上是青砖和大麻石,也是一样的睡天井四周的麻石上,用凉席或竹床,遇下雨不能外出纳凉就大家围着天井摆一圈,然后晚上忙完回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小孩子就嘻闹玩耍。
  • 记得小时候有几年每年都在农闲时修水利,政府安排修水利的人住在街上的人家堂屋打地铺,我奶奶家每年都安排了。
  • 有一年发大水,大概是83、84年的样子,我父母的单位都安排职工排班上大堤,我家住我妈妈单位院子里,我们小孩子就关在院子里不让上街,就留着一个门卫大叔,两个值班电工和两个炊事员照看。炊事员负责做饭和照顾我们吃饭,电工倒班负责发电巡逻往大堤送饭。
  • 评论 :麦收时节,北方农村还容易发生打麦场的火灾。农民人工割麦子,每个生产队一个打麦场,所有人都争着抢着把自己家麦子往打麦机旁边堆,到处都是粮食和秸秆,小山一样高,麦假前老师三令五申绝对不许在麦场点火玩,大人们日夜小心看守,但是火灾还是会发生,也少不了人员伤亡
  • 评论 :我们那边不堆外面的,我看电视里播的北方或者有些地方是在外面累个圆圈堆那种,觉得很新鲜当时。我们那都是水稻大概留根5-10厘米割下,然后晒干,捆扎,挑回,然后打出谷子,稻杆扎捆,放仓库留烧火早饭以及给牛吃。
  • 汤圆、元宵、米饼这些不叫面食啊,这些还是米制品
  • 评论 :面条和粉也有吃,少。 面食你们一般是指什么呀? 我以为面粉类制作的都叫面食糕点类啊。

  80初,小时候捉鱼捉螃蟹捉小虾,上山偷甘蔗偷桃子,职工宿舍小区满院子疯跑,十几个小伙伴一起读书一起长大(虽然现在已各分东西),物资条件很一般,父母双职工,能吃饱穿暖,能有学费上学。
  楼主发的图片很有感触,基本全部接触过。

  • 我们应该同龄,城市比农村物质要好些,当时看见吃食堂有单位的生活,有点小羡慕,但是游玩更想在乡下,因为有伴更熟悉。我有个表哥78的吧,是在煤矿的,矿务局驻地,有食堂,有子弟学校,有宿舍,有电影院,供销社,早上每天有摊贩卖包子油条,还有农贸市场卖菜批发水果和零食,每次我去他就带我逛。
  • 春游必备,军用水壶,哈哈
  • 评论 :我小时候对这水壶右个疑问,为什么一边是平凹下去的,另一边是鼓凸的,是不是我家的压坏了?但是看见别人家也这样,我又想不可能都压坏啊。我就问我爸,我爸就告诉我说,这样是便于背,因为平凹的一面贴身,便于背。然后我恍然大悟,有道理,原来并不是被压坏的。
  • 这个是90年代后吧,小学没吃过我反正,有一种小孩子干吃的脆脆面之类的吃过,1毛一包,就是碎面屑一样,还有干料包。初中应该偶尔吃过,那时候主要是华丰牌的我记得。
  • 评论 :鄙人90年的。也算80后了。91年的才是正式90后
  • 宝塔糖印象深刻,米花糖是童年必备,尤其是重庆江津米花糖最出名。薄荷糖儿时吃得很多,那时候还在乡下没回镇上,乡下老人最喜欢备这种薄荷糖招待小盆友。
  • 评论 :我们那米糖自家制作,加入花生芝麻,可以是炒米的,也可以是煎米的。煎米的更香。
  • 差不多,我家这水壶还是我爸在生产队时干活得奖奖的,这水壶还有个橡皮嘴的我记得,一个塞子然后包一圈,可以保温。后来家里田上干活喝水用那种大的雪碧瓶多,因为装的水多一些。我们春游也是一样,都是步行,高兴了就拿书包在头顶摇转,或者扔起来接,山里到处有泉水,老乡会告诉哪些可以喝。
  • 我的水壶也是得奖得的,春游很羡慕别人面包汽水,妈妈给准备的是豆沙包,全家都吃一样的饭。
  • 对对,特别是女生,人手一个抄歌本,还贴不干胶,那时候一两毛钱一张,赵雅芝、米雪、翁美龄的多
  • 评论 :是的,文具盒,笔记本,抄歌本,我有有整过。还有明星台历,男孩子一般是张国荣,陈百强,四大天王,小虎队,林志颖出道,金城武,还有流行的电视剧贴画。有时候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喜欢的还用剪刀剪下来专门做个本子,算是那会的追星热情举动。当时流行歌曲是大街小巷都唱。
  • 评论 :封神榜那个姜皇后,简直是童年噩梦,每次晚上出去撒尿都想起她来。。就是纣王败落后,梦到姜皇后,纣王说什么什么,姜转一圈儿,说"如果我变成这个样子,你还会*****",此处语音类似三流机器人,哆哆嗦嗦的。。
  • 评论 :呵呵 ,我个人印象集中在主题曲,还有是里面宫女穿的性感暴露,有点不好意思看,还有土行孙和捆仙锁,贫道孙公豹自我介绍,雷震子的翅膀,挖心的比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播会消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